神经病学病例十篇

时间:2024-03-29 18:17:11

神经病学病例

神经病学病例篇1

【关键词】病例式教学;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是联系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与纽带[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NST)因其形态复杂、种类繁多等客观因素,导致在诊断病理中难度加大。如果要提高其临床诊断水平,首先应对该种疾病的病因、病情特征、病情发展、预后等方面有一个清晰全面的基本认识,同时结合影像、病理、临床三方面观察来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观察与研究[2]。首先通过大量图片的视觉认识来帮助学生辨别肿瘤病症的大致标本及组织形态,再次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应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不断自主学习来探究其临床表现特征及病理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收集与整理。选取神经系统肿瘤病例共120例,并对入选的病例资料应完整充足,具体包括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等,并从影像、病理、临床三方面来详细了解该种疾病特,共分为以下几类病例。

(1)疑难肿瘤 所选病例为15例,判定标准为局部形态学的特点不典型或者形态学特点不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例,还包括一些具有多项成分的CNST、结构较复杂的病例。通过对疑难肿瘤病例的形态学特点的深入了解,可以加强CNST的诊断水平。

(2)误诊肿瘤 选取诊断工作中误诊病例12例,包括日常一些相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要点。旨在提高学生对相似疾病的鉴别能力,提高CNST诊断正确率。

(3)常见肿瘤 选取病例62例,这类病例的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形态特征及病理的客观、清晰、全面的认识,旨在对疑难病例的形态学特点掌握的启发作用。

(4)考核病例 选取病例22例,其中包含疑难病例、易误诊病例、常见病例、WHO新分类肿瘤各3例、5例、10例及4例。旨在促进学生完成教学质量的检测。

(5)WHO神经系统肿瘤 选取病例9例,旨在提高学生对学科发展迅速的掌控及接受能力,认识新型肿瘤特征,为以后科研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石。

1.2 病例式教学的实施进程

1.2.1 熟悉病例 教师应在进行病例教学前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对病例式教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其开展各部分的学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1.2.2 病例讨论 对讨论小组进行随堂分类,每组3-4个成员,依据不同研讨课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中引入相关图像、病理形态、影片等帮助学生进行病理式教学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

1.2.3 概括总结 教师对各个小组成员讨论课题的成果进行汇总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结合理论与实际对所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结果

通过运用病例式教学的研究方式对12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观察研究,并选取其中22例考核病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教学成果,并要求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患者病情发展概况、临床表现特点、生命体征等进行讨论研究,并做出诊断,发现进修医师和年轻医师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6%以上。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形态复杂多变、种类繁多,导致其病理诊断难度较大。在本文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病例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较清晰、全面地掌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3]。此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与学生小组讨论为基本套路,通过影像、病理、临床三方面探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4]。临床病理学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形态学科,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的教学中结合影像、病理、临床三方面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所选教学病例中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实验流程及对患者的特殊检查等,这些信息是无法从日常教材中得知的。通过病例式教学,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其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演变过程等,并结合影像、病理的研讨分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知识层面。并把孤立的单门学科与实践知识巧妙地结合,使其由被动变主动学习,一方面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整体学习水平[5]。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最后对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掌握疾病的病情发展流程,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特点及影像学的记忆。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遭遇各种不同病理的情形下做出及时有效的诊断。

综上所述,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教学中应用病例式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从影像、病理、临床三方面来加强对病情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能力与诊断水平,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江,李桂林,方静宜等.病例式教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55-56.

[2]张锦生.病例式教学在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158-159.

[3]梁丽婵.病例式教学出科操作考核的临床效果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0):3048-3049.

神经病学病例篇2

【关键词】 老年期;神经肌肉病;临床特征

神经肌肉病是指不包括上运动神经元及其通路病变运动单位疾病所引起的各种疾病。按照运动单位的组成部分,神经肌肉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病与肌肉病[1]。我国以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大量存在,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老年期神经肌肉病的特点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老年期神经肌肉病216例。其中男110例,女106例。年龄65~81岁,平均73.5岁。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性,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萎缩、下肢较上肢受累早,半数以上者远端受累明显、伸膝受限、足趾屈曲无力;眼睑下垂、口干、阳痪和无泪;四肢麻木、蚂蚁行感、手足袜套样感,皮肤感觉过敏等。

1.3 临床资料收集及辅助检查 216例老年期神经肌肉病患者进行了详尽的病史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全面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查;进行普通的常规和生化检查:血、尿、便常规化验,血糖、血氨、肝肾功能、血乳酸与丙酮酸、肌酶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头颅和脊柱影像学检查采取CT 或和MRI扫描;肌电图检查。肌肉活检者;周围神经活检者例;皮肤活检者例。同时接受了肌肉和神经、皮肤活检。

1.3.1 肌电图EMG 检查 我们采用NIoolatViking型.肌电图EMG仪进行常规检查,使用同心圆针电极,扫描速度10 ms/Div,放大倍数100μγ/Div,详细记录大于20个运动单位电位(MUP),进行测量每个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和波幅的平均值、多相电位百分数、大力收缩的募集型及幅值[2],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包括尺神经、桡神经、腓肠神经等感觉、运动神经在内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1.3.2 开放式活检术 本组病例采用的活检方法为开放式活检术。进行活检部位常规消毒和进行局部麻醉后,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选出要进行活检的组织,取出标本后,进行逐层缝合。肌肉活检取约0.5×0.5 cm×1 cm腓肠肌或股四头肌为标本;神经活检取长约1 cm腓肠神经为标本;皮肤活检取0.2×0.2×0.5 cm小腿背侧皮肤。经异戊烷预冷后液氮存储冰冻切片。

1.4 神经肌肉病的诊断 依据详细的临床症状和特征,影像学资料,电生理检查(肌电图EMG)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2 结果

对216例老年期神经肌肉病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肌电图、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及分类组成,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大量存在。老年人的疾病在发病的诱因和病因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与年轻人有比较大的差异。

老年期神经肌肉病临床主要症状是肢体麻木、无力和或感觉异常,易与老年疾病相混淆[3];常常和颈椎病、腰椎病可以同时存在,临床症状类似,由于老年人的影像学颈椎、腰椎、检查多表现颈椎和腰骸椎骨质增生等老年性骨退行性改变,使得临床医生误判断为颈椎和腰椎疾病,忽视了周围神经病的诊断。老年期神经肌肉病常常存在肌无力的临床表现[4],由于年龄问题临床医生首先考虑为脑血管疾病,加之老年人头颅CT 或和MRI常常存在腔隙性脑梗死,很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老年期神经肌肉病存在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出现有排尿功能障碍时多被临床医生误诊为是前列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困难等; 植物神经症状可以导致老年患者的心率的改变,由于对老年人考虑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而忽略了老年期神经肌肉病存在,造成误诊误治[5]。

由于老年期神经肌肉病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无典型的阳性体征,易造成误诊误治。肌电图EMG 检查对本病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部分病例不能够明确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能够为老年期神经肌肉病诊断提供确诊依据,肌肉、周围神经与皮肤活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老年期神经肌肉病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袁云.多发性肌炎的周围神经改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2,28(6):59.

[2] 陈小星.甲状腺机能减退肌病伴周围神经病.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9):98.

[3] 徐金枝.重症肌无力11例的临床资料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22(1):32.

神经病学病例篇3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其他脑部疾病; 精神障碍; 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135-02

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精神障碍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得到广泛认可,但脑部其他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文献报道较少,与脑血管病的对比研究更少,笔者所在科近年来就这方面给予临床观察。选取诊断明确的186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及103例其他脑部疾病(以下简称其他组)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评分筛查,以观察两组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进行对比观察,同时针对相关发病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年底笔者所在科收住院患者,其中脑血管病186例,男111例,女75例,年龄51~78岁,平均63.8岁;脑出血68例,脑梗死10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其中文盲58例(31.2%),小学文化106例(60.0%),初中文化及以上22例(8.8%)。其他脑部疾病103例,男69例,女34例,年龄23~81岁,平均56.7岁;多发性硬化16例,颅内肿瘤21例,脑膜脑炎、颅内脓肿66例,其中文盲31例(30.1%),小学文化60例(58.3%),初中文化及以上12例(11.6),两类患者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脑血管病 (1)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2)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脑CT或/和脑MRI证实。(3)合并有其他系统异常表现,且有可能引起精神障碍者不列入研究。(4)有精神疾病病史者、有意识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继发癫痫者除外。(5)良好完成三次量表问卷调查者。

1.2.2 其他脑部疾病 (1)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2)诊断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脑CT或/和脑MRI有相关影像学改变。(3)合并有其他系统异常表现,且有可能引起精神障碍者不列入研究。(4)有精神疾病病史者、有意识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继发癫痫者除外。(5)良好完成三次量表问卷调查者。

1.3 方法

分别于发病后1周、1个月、3个月对每个入选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评分筛查。

1.4 观察指标

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41分入选发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分: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作为入选发病标准,根据评分情况及对照CCMD-3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脑血管病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43.0%,其中遗忘综合征8.0%,抑郁综合征29.0%,焦虑综合征5.9%,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9.4%,其中遗忘综合征7.7%,抑郁综合征9.7%,焦虑综合征1.9%,脑血管病精神障碍发病率与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并发精神障碍,尤其是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相关研究较多,1982年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继发精神障碍的总发病率为50%[3],本研究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发病率43.0%,发病率相近;而其他脑部疾病组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9.4%,对比得出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发病率高于其他脑部疾病(P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5.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35.

[3] 12地区精神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各类精神病药物依赖、酒精依赖及人格障碍的调查资料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70.

[4] House A,Dennis M,Moridge L,et al.Mood disorder in the year after first stroke[J].Br J Psyehiatry,1991,158(1):83-92.

神经病学病例篇4

1多学科、多中心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对神经病学专业继续教育的贡献

单中心、单学科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可能会存在病种相对单一的缺陷,多中心、多学科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可以极大地弥补这种缺憾,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历史悠长,参与者众,对我国神经病学人才培养影响深远,是一个极好的神经病学继续教育范例。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及神经病理学家黄克维教授于60年代初亲自倡导创办,自1978年重新恢复。该临床病理讨论会的程序是:北京各大医院相继将自己宝贵的临床疑难病例及病理资料与大家分享,近年来这种病源已经扩展到上海、山东等外地省市;与会的各大医院均定期在与会前组织全科医生集体讨论,确定本科对该疾病临床特点、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见,由本科室的年轻医师进行汇总、查阅文献、现场宣读;临床病理讨论会会上各家医院相继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等待最后的病理结果报告;专家进一步分析病情、总结治疗中的经验教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朴月善、卢德宏认为,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对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贡献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充分的会前准备、热烈的与会讨论、高质量的病例提供、每年一期汇编,这也是这种高质量的临床病例讨论会的保证。

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为北京市的临床医师尤其是年轻住院医师和研究生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临床诊断思路和非常震撼的学习机会,是一种多学科、多中心联合的医学教育形式。几十年来,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内容涉及广泛,囊括了神经病学几乎所有的病种,很多在国内第一次报告的病例首先出现在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中,如Crow-Fukase综合征、成人型Leigh综合征、嗜酸性筋膜炎、艾滋病、CADASIL、血管内淋巴瘤病、正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阿米巴原虫感染及路易包涵体性痴呆等,《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汇编》也已发行至全国,成为深受神经病学专业医师喜爱的参考读物。可以说,北京市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神经病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神经病学专业学人的成长历练过程。类似的多中心、多学科临床病例讨论会在全国不同省市可能还有很多。这种多中心、多学科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2国际医学会议的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是神经病学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现代医学科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开拓新视野,才能顺应时展的趋势,参加神经病学专业的国际会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继续教育途径。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神经病学专业的双边、多边国际会议以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相继在中国举办,除了国外著名专家的特邀演讲、专题讨论会、专家峰会、自由投稿发言及壁报展示外,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会也是其中一种形式。如第25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的神经眼科分会场就有“挑战性神经眼科病例(ChallengingcasesinNeuro-ophthalmology)”分享,神经眼科学是一门广泛涉及神经病学、眼科学、神经外科等的交叉学科,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经眼科罕见病例或疑难病例,如散发性遗传性视神经病(sporadic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副肿瘤性视神经病(paraneoplasticopticneuropathy)、放射性视神经病(radiationopticneuropathy)、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opticneuropathy)、激素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的应用(Steroidworkinnonarteritican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激素早期应用(Earlyuseofsteroidforocularmyasthenicgravis)等,都在大会上作了病例报道与分析,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讨论热情,开阔了年轻医生的视野,与会者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知识。

神经病学病例篇5

[关键词] 血清C肽;糖尿病;微血管;神经病变;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77-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年上升。糖尿病在我局克拉玛依地区的发病率在4.9%以上,在全国属于高发地区和人群。近年来发病率成继续上升之势,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此,连许多欠发达地区人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之势,而DM本身最大的危害在于其慢性并发症,如微血管、神经病变,而并发症能产生严重后果,如糖尿病肾病、视力下降或失明、男性不育、阳萎等。因此减少及预防DM并发症尤为重要,在新疆石油行业中,DM人群规模大,还有着大量饮酒、摄取肉食多、食盐量大、多民族的特点,对疾病的认知、治疗态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关注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神经病变就非常重要。我院选择血清C肽观察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从2001年1月~2006年2月对248例35~75岁DM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以及对照200例DM无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通过放射免疫法监测血清C肽水平变化及眼底荧光素造影作为微血管病变的观察指标,以严格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检、肌电图检查作为神经病变的观察指标。通过上述观察指标发现血清C肽水平与DM患者的微血管、神经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对象

本组随机选择2型DM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248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18例,年龄36~75岁;其中,汉族103例,维吾尔族89例,哈萨克族38例,回族18例。对照组为2型DM无微血管、神经病变200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38~72岁;汉族92例,维吾尔族80例,哈萨克族23例,回族5例。2型DM诊断按WHO标准。

1.2 方法

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用放射免疫法对实验组248例患者以及对照组200例测定血清C肽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项目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法。

2 结果

2型DM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组血清C肽水平的均数低于对照组(表1),实验组中,发生并发症较多的DM患者C肽值普遍低于并发症较少的患者,2型DM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组中血清C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血清C肽水平

3 讨论

3.1 C肽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

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病变之一,在尚未出现临床表现以前,己经存在区域血流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肾脏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清蛋白排出增加,视网膜血流增加,眼底荧光素造影有荧光素渗出,清蛋白渗出。近年来,几位学者研究了C肽对早期DM微血管病变的作用。Johansson等研究了C肽对Ⅰ型糖尿病患者GFR的短暂作用,给予生物合成人C肽,维持生理浓度2 h,结果GFR明显下降。Johansson等给予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加等摩尔数的人C肽治疗1个月,血C肽水平稳定于生理范围内,结果GFR明显下降,尿清蛋白排出减少,眼底荧光素检查荧光素通过血视网膜屏障的渗出明显减少。

3.2 C肽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早期表现之一为休息时心动过速,不受呼吸时植物神经调节。Johansson等观察了C肽对于并发植物神经病变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静脉给予C肽,维持血C肽在生理范围内3 h,结果患者迷走神经功能改善。而Toyry等对血C肽水平与植物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血C肽水平与植物神经病变呈正相关。

3.3 C肽的作用机制

C肽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C肽是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时生成的一个多肽,一般认为C肽除了辅助胰岛素的形成外,并无其他作用。临床上C肽测定用于判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状态。尽管对于C肽是否具有降血糖作用,研究结果不一,但是对于C肽改善糖尿病或高浓度葡萄糖引起的微血管、神经功能异常和提高Na+-K+-ATP酶活性,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随着对C肽生物学作用的深人研究,C肽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血清C肽筛查成人自体免疫糖尿病及其临床意义是早期发现成人自体免疫糖尿病(LADA)的关键。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阳性者确诊LADA。LADA组的平均C肽水平为(1.0±0.2) ng/ml,T2DM组为(5.1±0.4) ng/ml。LADA组仅仅1例C肽正常或>正常,而T2DM组全部病例C肽正常或>正常。筛查中随意C肽水平低于正常或者正常,应该测定GAD-Ab(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确诊LADA。我院对248例35~75岁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以及对照2型糖尿病未合并微血管、神经病变患者200例,通过放射免疫法监测血清C肽水平及眼底荧光素造影作为微血管病变的观察指标,以严格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检、肌电图检查作为神经病变的观察指标,糖尿病合并有微血管,神经病变组血清C肽水平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王秩.C肽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6,15(4):169-171.

[2]刘冬梅.C肽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及前景[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24(1):34-36.

[3]Johansson BL.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peptide on renal function and glucose utilization in type 1(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 patients [J].Diabetologia,1992,10(7):56-59.

[4]Johansson BL.Influence of combined C-peptide and insulin administration on renal function and metabolic control in diabetes type 1 [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3,9(1):25-27.

[5]姚义安,任风东,周湘兰.C肽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6(11):34-36.

[6]孙蔚,高鑫.C肽对血管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24(6):6-9.

[7]王卫民,张清贵,翁孝刚,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血、尿C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69-70.

[8]徐亚娟.血小板参数测定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5):321-322.

神经病学病例篇6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28-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属中医学“消渴”、“痹证”、“痿证”范畴,除有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及血糖、尿糖升高外,常合并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甚则肌肉萎缩及四肢乏力等症状。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58.0±7.8)岁;病程3~10a,平均(5.7±1.8)a。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8.0±9.0)岁;病程3~10a,平均(5.9±1.7)a。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且血糖水平控制较满意。周围神经病变表现:疼痛(表现为肢体隐痛、烧灼样、触电样、刀割样疼痛),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发凉、蚁行感等),痛觉、触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检查不同程度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西药控制血糖,维生素B12营养神经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规治疗。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山茱萸10g,桂枝8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6g,鸡血藤30g,地龙10g,水蛭3g,牛膝15g,黄连6g。兼心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肺胃阴伤者加石斛10g,花粉10g等;肢体重,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浸淫者加薏苡仁30g,黄柏10g等;肌肉萎缩,食少纳呆,舌淡体胖,苔白,脉细或弱等脾胃亏虚者加白术10g,山药10g,鸡内金15g等;腰脊酸软,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肝肾亏损者加龟板15g,锁阳10g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与体征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与体征减轻,肌电图检查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中,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4讨论

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可达40%[2],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DPN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高,普遍认为发病机理是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其病机基础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久则致气血阴阳亏虚,在病程中血瘀贯穿始终。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经络为大法,药用黄芪、山朱萸配伍以益气养阴,改善气阴两虚症状;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赤芍、红花、鸡血藤化瘀行滞;水蛭含肝素样物质,有抗凝作用,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黄连、牛膝清热燥湿、强筋状骨、祛瘀通脉。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神经病学病例篇7

[关键词] 咽异感症;食道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216-03

临床上把常见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都统称为咽异感症。研究认为,咽异感症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咽喉疾病、食道疾病以及器官病变有关[1]。咽异感症常是精神因素诱发的非器质性“癔球”,且可能与患者局部、全身的隐匿性疾病有密切联系,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2]。综合近年来治疗咽异感症的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我院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咽异感症的病因和诱发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现报告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85例,女155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47.3±4.5)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皆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皆因咽部异物感就诊,多数患者伴有咽喉部位黏着感、烧灼感、紧迫感和蚁行感等不同的自觉症状。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340例患者全部进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并进行颈部触诊,B超检查。进行纤维喉镜检查,明确因咽喉器官疾病导致的咽异感症。上述检查结束后,所有患者皆进行食道X线钡餐检查[3]。

1.2.2 治疗方法 经确诊为食道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关治疗。

2 结果

例(50.59%)的患者食道X线钡餐检查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说明咽异感症与许多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详情见表2。所有患者经对症给药后,102例(59.30%)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消失,51例(29.65%)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有显著缓解,19例(11.04%)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无明显改善。172例明确诊断为食道疾病的咽异感症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详情见表3。

3 讨论

咽异感症有以下几个发病的机制[4]:(1)局部的咽喉疾病:复杂的神经分布于咽部,位于咽后壁位置的咽丛有主要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它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首要的咽异感症的诱发因素为局部咽喉的炎症性和器质性病变。慢性咽炎是一种慢性的咽部黏膜的炎症,其患者大多嗜好辛辣食物和烟酒、由于炎症使鼻部阻塞而长期用口进行呼气或者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多刺激性的气体或者多粉尘等。进行咽部检查可见滤泡增生和慢性充血,在接受咽炎的治疗和工作、饮食环境改变后病情会好转,然而容易反复。(2)周围器官的疾病:包括过敏性的哮喘、鼻中隔偏曲、变应性的鼻炎、鼻息肉、茎突过长、甲状腺的包块和上消化道的病症等周围相关器官疾病,都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咽部症状的出现,以及咽异感症的综合症群出现[5]。而以上诸多器官疾病中,上消化道的病症应更加被重视,这是由于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其原肠头端会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咽的一部分,因此上述部位具有密切联系的神经分布,其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包含的神经纤维可以把胃、食管、咽、软腭、舌的神经冲动导入至大脑,反过来此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又可通过其传出纤维来支配以上部位的腺体和平滑肌。所以胃,食管在发生病症或受到刺激时,会反射性的作用于咽部而致使咽异感症的出现[6]。(3)全身性的因素: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脂肪的代谢异常、糖代谢的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7]。(4)精神上的因素: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神经衰弱、更年期、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植物神经出现的功能紊乱。人们日渐开始重视将上消化道的疾病看作咽异感症的一个病因,尤其是食道疾病,而且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8]。食道的疾病之所以容易引起咽异感症,与其胚胎发育和解剖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解剖学角度,咽部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胃和食管等上消化道都分布有迷走神经,这些器官在出现病变时,会经由迷走神经的反射而导致咽异感症;此外,在刺激到迷走神经之后,会造成环咽肌出现痉挛、食管的蠕动增加或者内脏的运动加强,同样可以导致咽异感症[10]。而在组织和胚胎学的角度看,胚胎在第2个月的开始,其原肠的头端形成了咽部,而上消化道和食道等都是由其分化形成,所以她们的感觉神经是相互通联的[11]。因此上消化道的病变都会造成咽异感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340例患者中,172例(50.59%)的患者食道疾病检查结果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患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也证实了咽异感症和食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食道疾病会诱发咽异感症。因此,在对咽异感症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食道疾病给于高度重视[12]。

[参考文献]

[1] 零兴勤,何中扬.难治性咽异感症相关病因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6):691-694.

[2] 李蜀豫.咽异感症与消化系疾病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4,5(17):32-33.

[3] 李智.咽异感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3-44.

[4] 蔡林利,李银喜,高启学.咽异感症及其相关伴发疾病被漏诊的19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4):305-306.

[5] 刘慧茹,陈广杰.咽异感症268例病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1):70-71.

[6] 吴有钦.咽异感的临床诊治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9):127.

[7] 徐文萍.咽异感症与食道疾病的关系[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9):364.

[8] 罗彪.咽异感症与食管炎,胃炎的关系初探:附30例内窥镜检查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18(3):350-351.

[9] 张学军.表现为咽异感症的反流性食道炎63例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37-38.

[10] 楼正才,楼放毅,金忠海.咽异感症405例病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71-275.

[11] 董金叶,姜春峰,时光刚.咽异感症病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10: 17.

神经病学病例篇8

[关键词] 甲钴胺;血栓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 R7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068—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临床治疗较棘手。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甲钴胺联合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和门诊的13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静脉血管性病变及严重的心、肝、肾病变。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68.55±10.7)岁,糖尿病病程(6.8±1.1)年,合并DPN病程(1.8±0.2)年;对照组63例,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70.80±11.4)岁,糖尿病病程(7.1±0.8)年,合并DPN病程(1.7±0.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糖尿病饮食,糖尿病知识教育,应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至较理想水平。治疗组予0.9%生理盐水250 mL+血栓通粉针0.4 g,静滴,每日1次;0.9%生理盐水+甲钴胺0.5 mg静滴(避光),每日1次;对照组单用甲钴胺,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原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或提高1级(即由消失变为减弱,减弱变为正常);肌电图均较治前MCV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同一级别内稍有改善,MCV较治前增加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数据组间处理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处理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35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36例,无效12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81.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MCV改善情况

治疗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MC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 < 0.05。见表1。治疗组F波缩短也较对照组明显。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甲钴胺甲钴胺是目前公认的神经营养剂,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具有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并促进髓鞘的形成和轴突再生的作用[2],对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也有一定作用,但单用甲钴胺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治疗DPN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以凉、麻、痛、痿四大主症为临床特点。张兰[3]提出瘀血络损是本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法则。

血栓通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动物实验证实,静脉注射可以抑制凝血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减少血小板的数目,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4]。现代药理学证实,PNS可明显降低冠心患者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微循环。且其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药理作用,从而有效促进神经的修复[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81.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且治疗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MC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治疗组F波缩短也较对照组明显。与钱宏利等[6]报道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甲钴胺联合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可作为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比较理想的方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2:63.

[2] 廖二元. 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88.

[3] 张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血络损病机探微[J]. 新中医,2002,34(10):6—7.

[4] Chopra JS,Hurwitz LJ,Montgomery DA. The pathogenesis of sural nerve changes in diabetesmellitus[J]. Brain,1969,92(2):391—418.

神经病学病例篇9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血脂;抗神经病药物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37-02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必须要长期服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来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代谢紊乱[1],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该研究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60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生化水平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厦门市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8例,女162例,年龄(54.62±12.5)岁,病程(24.56±13.35)年,住院时间(11.99±10.45)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为(7.83±8.94)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病例的诊断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排除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脂代谢异常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制定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3]。

1.3 方法

采用该院自制的资料调查统计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文化程度、精神疾病病程、抗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在确定符合入选条件后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30 min后3 000 r/min离心5 min待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直接测定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4]。

1.4 仪器与试剂

贝克曼DXC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用试剂为贝克曼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情况

137例(22.83%)患者在检测中出现了血脂异常,其中TC升高35例(5.83%),TG升高94例(15.67%),TC与TG均升高8例(1.33%),利用χ2检验上述三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年作为界限,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病程

2.2 患者血脂水平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的关系

该组600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41例,其中血脂异常者57例(41.61%,57/137),其中TC升高者16例,TG升高32例,两者均升高9例;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59例,其中血脂异常者80例(58.39%,80/137),其中TC升高者17例,TG升高52例,两者均升高11例。两组比较,使用非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患者血脂异常明显高于使用经典抗神经病药物治疗的患者(χ2=8.42,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5],中国18周岁及以上人群的血脂异常发生率为18.6%,该研究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半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为41.61%,这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和国内一些研究[6]得出的结论相似。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可能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和长期服用抗神经病药物有关[7]。

该研究中,将患者按照病程15年为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病程

该研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脂水平异常明显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χ2=8.42,P

该研究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血脂异常的高危人群,尤其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的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对具体患者具体治疗,密切监控患者体重和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张志,王丛杰,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脂肪酸与血糖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5):259-261.

[2] 罗小年.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讨论(四)CCMD-3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13(2):103.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

[4] 黎柱培.利培酮和舒必利治疗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03-104.

[5] 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

[6] 周联军,杨忠,李正华,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0):1932-1933.

[7] 张向荣,张志瑁,姚志剑,等.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2004,30(5):271.

神经病学病例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5~50岁,平均36.4岁。其中2例为境外人员,3例为出国旅游,3例女性有多个,1例男性有冶游史,1例男性其妻死于AIDS,2例经商,1例为农民。13例均否认有吸食、注射史和使用血制品史。

1.2 临床表现:7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4例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4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锥体束征阳性;2例伴有运动性失语;2例伴有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认;1例为完全性失语;2例行为异常、性格改变、人格障碍;2例有排尿困难、强握、吸吮反射阳性;2例头昏、眩晕、视物旋转、耳鸣;2例伴有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运动失调;1例伴有左右定向障碍、计算障碍、手指失认;1例有癫痫发作;1例伴有异形手综合征;3例口腔真菌感染。

1.3 实验室检查:13例血清HIV抗体均为阳性。6例CD4计数<100个/mm3;脑脊液检查压力、生化、细胞学检查,10例正常,3例CSF蛋白轻变改变。CSFPCR,JCV-DNA检查:阳性8例,阴性5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脂、血糖均正常;血常规6例白细胞低于常值,以淋巴减少为主,其中3例ESR25mm/h以上。脑电图检查:13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多以广泛、散在中、低幅波,左右对称性差。

1.4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一侧或双侧脑白质多灶性不规律的低密度灶,无增强效应,有额叶、颞叶、顶枕叶、额顶叶、胼胝体部、双侧脑室体旁,中线结构无偏移。头颅MRI检查:单侧或双侧,脑白质内均见多灶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呈指状或圆形、或卵圆形的多处、多形态的白质病变,无强化、无占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

1.5 诊断:本组13例中,经医院检验科血清HIV抗体初筛可疑,后送云南省德宏州AIDS临测中心检测,HIV抗体阳性,进一步确诊,均符合我国2006年《艾滋病诊断指南》中的诊断AIDS诊断标准[1]。

1.6 治疗和转归:证实诊断6例转感染科继续综合治疗,4例自动出院,3例经抢救无效,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2.讨论

自美国1981年6月首次报告AIDS以来,据WHO估计到2010年全世界受HIV感染的人数达1.05亿。在我国的HIV感染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人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在我国的漫延,已到了关键时期。由于AIDS分布广泛,传染性强、预后差,已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AIDS患者中,约有10%~10%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30%~40%随病程进展出现中枢系统损害。而在尸检中有80%病例在神经病理学方面的异常发现[3]。HIV是嗜神经性病毒,在疾病早期就可侵犯神经系统。所以AIDS的中枢系统等表现主要是HIV直接侵犯造成,其次HIV感染后人体免疫受抑制或免疫缺陷后造成病毒、细菌、真菌等易感染或产生继发性肿瘤。以上两种原因合并在一起,则更易造成疾病[4]。

PML是一种人类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中的JC病毒引起的亚急性致死性脱髓鞘性疾病。约2%~5%的AIDS患者中患有PML,其中一半患者以PML为首发表现[5]。本组13例患者约占住院151例AIDS中8.6%,首发病例为7例,高于文献报道。

最近有研究者发现[6],HIV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PML,其机理是病毒通过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CD4分子,选择性感染并破坏宿主的T辅助淋巴细胞,引起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某些肿瘤的易感染性增高[7],受感染的淋巴细胞通过血脑障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JC病毒的嗜神经性,表现为神经胶质细胞的专一性[8]。作用于少突胶质细胞,破坏其所支持髓鞘,导致严重的、广泛性的、多阶段性脱髓鞘病变[9]。

PML十分罕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组13例中男性76%,女性23%,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53.8%,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30.76%,肢体无力、视觉障碍、锥体束损害30.76%,有失语、失读、失认、失语23.1%,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为15.38%,共济失调15.38%,癫痫、Gerstmann综合征、顶枕叶综合征、异形手综合征各为7.69%等,这与病变侵犯部位有关。据报道[10],额顶叶最常受累(占76.2%~80.9%),其次颞、枕叶及胼胝体;小脑和脑干病变较少见,本组13例均显示此特点。

由于病变侵犯脑白质,不影响脑膜和脑脊液循环,10例(76.9%)脑脊液正常,3例(23.1%)CSF蛋白有轻度改变,而CSF病PCR,JCV-DNA阳性8例(61.53%)、阴性5例(38.46%)。PML早期头颅CT可见脑内的皮层下白质单个或多个散在低密度影。头颅MRI显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的多灶不规则白质病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异常高信号,周围无占位效应、无强化,部分病例皮质萎缩。MRI的发现早期病变比CT敏感[11]。

PML的诊断标准为流行病学证据,中年男性居多,占76%,高度的免疫抑制表现,影像学证据及脑脊液中PCR,JCV-DNA阳性可确诊[12]。有报道[13]称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74%~92%及92%~100%,脑脊液PCR示,JCV-DNA阳性可确诊,而不必行脑活检[14]。虽然脑特定功能区活检是确诊DML的金标准,此方法不提倡,很多临床医师也不能实施[15],除作MRI或CT平扫损害异常类型,且病人及家属同意才予以考虑。本组13例未做脑活检,最后经有关血清学检查,结合临床得以确诊。

由于PML十分罕见,临床特征复杂,表现多样,病情进行性加重,而国内报道甚少,还有流行病学资料不可靠或被忽视,本病往往一度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笔者认为,应加强对部分的男性、偏瘫、进行性痴呆,有精神异常、顶枕综合征的患者,尤其发生AIDS高危地区的非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CSFPCR,JCV-DNA检查,与资鉴别,避免更多漏诊和误诊。因此本组的病例和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对PML的认识经验,为以后临床工作开拓了思路,是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2):33-244.

[2] 陶剑,陈朝银,赵声兰,等.艾滋病预防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11(5):534.

[3] 田增民.AIDS脑内病变立体定向尸检[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5,22(3):149.

[4] 蒋雨平.临床神经疾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80.

[5][9] Petito CK,Navia BA,Eun-Sook CHD,et al.Vacuolar Myelopaty Pathologically rese mling subacute Combined degenr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85,312(14):874.

[6] 吴江.神经病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3.

[7] 王贤才.主译,西氏内科学神经系统疾病第21版.第8分册[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8-252.

[8] 吴江.神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0.

[10] Thumber MM,Thumber SA,Muhlbauer B,et al.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in AIDS:initial and follow-up CT and MKI.Neuradiology,1997,39(3):611.

[11] 彭仁罗,谭长连,杨秀军,等.现代神经影像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16.

[12] 黄文宇.艾滋病的神经系统合并症[M].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27(4):223.

[13] Deluca A,Cingolani A,Linzalone A,et al.Lmproved detection of JC Virus DNA in cerebrospinal fluid for diagnosis of AIDS-related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J].Chin Micro,1996,34:1343-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