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十篇

时间:2024-03-29 18:17:11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1

关键词:废弃物理分类理循环利用

作者简介:王文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2)01-0050-15

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废弃物理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尚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如何借鉴日本在废弃物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日本的废弃物理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主要是以2000年日本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以来的废弃物理政策和模式为分析对象。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以日本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废弃物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主要方法以及成效为主要线索,对战后以来日本的废弃物理的发展轨迹进行考察。

一 1945~1969年:以填埋作为废弃物理的主要手段

1945―1969年,是二战以后日本的废弃物理发展演变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在法律上把废弃物看做是引起卫生问题的毫无用的“污物”,建立了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由市町村负责的废弃物理体系,主要解决由生活垃圾和粪便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城市生活垃圾等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战后初期,日本基本沿用近代的做法进行城市的废弃物理,比如将城市居民产生的粪便运到农村做肥料,其他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填埋,少量被焚烧,运转还算比较正常。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复兴,特别是1955年以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废弃物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化肥的普及使人畜粪便在农业上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农村开始拒绝接收此类废弃物。结果,城市垃圾和粪便的理成了大问题,出现了将大量垃圾和粪便倾倒人海洋和田野的现象。以东京为例,大部分生活垃圾被运往郊外的垃圾理场和海边进行填埋、焚烧甚至露天丢弃,大量粪便则倾倒入东京湾,结果引发了“东京湾沿岸环境问题”。东京湾内的恶臭一度令人难以忍受,垃圾理场成为蚊蝇滋生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了疾病的流行。

(二)《清扫法》和《生活环境设施改善紧急措施法》的颁布

1954年,日本制定了《清扫法》。该法“以清洁属地、理污物、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为目的”,主要精神是:(1)理的“污物”是垃圾、粪便、燃烧灰渣和污泥等;(2)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即指定清扫区域为市区;(3)将清扫事业的实施主体界定为基层地方政府即市町村,规定理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自此,日本初步建立起了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由市町村负责统一理的废弃物理体系。

此后不久,因不满废弃物理的设施落后、效率低下,“全日本自治团体劳动组合”发起了“城市清扫改革”运动,呼吁国家资助改善废弃物理设施。1963年,日本出台了《生活环境设施改善紧急措施法》,规定由国库资助改善城市垃圾、粪便、污水道等废弃物的理设施。厚生省据此制定了第一个《生活环境设施改善五年计划》,明确了城市垃圾先焚烧后填埋、厕所水洗化的理方法。1965年,日本内阁通过决议,对该计划拨款1100亿日元。于是,日本的大小城市纷纷购买垃圾焚烧炉,改善粪便理设施(主要是建设粪便下水道和粪便净化槽等设施),日本的废弃物理的硬件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成效

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废弃物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还相对落后,以填埋、焚烧和水洗化理等为主。资料显示,1951~1962年,东京的垃圾填埋量占垃圾理总量的80%,其中利用海洋进行填埋的量占垃圾填埋总量的70%,而其他的一些城市,1960年的垃圾填埋量也占到其垃圾理总量的60%。可见,填埋是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主要手段,之后其他理技术有所发展。1965年,日本的垃圾焚烧量仅占垃圾理总量的38%,197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0%。另外,使用粪便下水道理设施的人口,在1950年仅占日本总人口的3%,1970年已上升至16%;使用粪便净化槽理设施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65年的6%增加至1970年的10%。诸如此类理废弃物方法的使用,大大改善了日本的公共卫生环境。

二 1970-1990年:工业废弃物成为日本废弃物理的重点

以1970年《废弃物理法》的制定为标志,日本的废弃物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分类理时期。日本在法律上把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两大类,确立了以市町村和废弃物排放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废弃物理体系,工业废弃物的理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

(一)工业废弃物和公害问题凸显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重化工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结果不仅普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严重的工业污染。据统计,日本全国的垃圾排放总量,1960年度为730万吨,1965年度为1600万吨,1970年度为3100万吨,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另一方面,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更大,1967年度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为每天1200吨,是家庭生活垃圾排放的24倍。而且,工业废弃物包含着有害物质和不可燃烧物质,需要进行特殊理。对于一般的市町村自治体来说,这是难以进行适当理的,需要排放工业废弃物的企业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国土资源开发等活动在日本国内造成了深刻的“公害危机”,“反公害运动”此起彼伏,60年代后期爆发了“四大公害诉讼事件”。《清扫法》和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调整废弃物理法规、提升废弃物理技术迫在眉睫。

(二)《废弃物理法》和一系列政令的出台

1970年,日本召开第64届临时国会,在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同时,废除了《清扫法》,并制定《关于废弃物理和清扫的法律》(简称《废弃物理法》)。《废弃物理法》的宗旨是保护生活环境,与《清扫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首次将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并对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做了法律界定;(2)设

定一般废弃物理体系和工业废弃物理体系两大体系,规定工业废弃物理由生产企业负责,一般废弃物理由市町村负责;(3)废除市区特别清扫区域制,原则上将市町村均列为一般废弃物理的对象区域。

由于当时理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成为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日本厚生省于1971年了《关于废弃物理及清扫法律的施行规定》,对含汞、镉等有害物质的污泥和矿渣等的理制定了相应标准,例如规定对含汞污泥进行填埋时,必须先进行混凝土固化理。1975年,日本发生了多起因有害的六价铬理不当导致污染的事件,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应。日本进一步加强废弃物理的制度建设,1976年修改《废弃物理法》,设立了工业废弃物理委托制和理记录存档制,1977年又以厚生省令的形式出台了《一般废弃物的最终理场和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的技术标准》。

至此,日本针对有害废弃物的理形成了严格的实施标准,例如废酸和废碱必须进行中和理,废油必须进行焚烧理等。另一方面,日本对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设施和管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分为三大类型,即稳定型填埋场、管理型填埋场、隔离型填埋场。其中,稳定型填埋场仅限于对有害物质渗出性较低的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玻璃、废混凝土、废陶瓷等进行填埋,隔离型填埋场专为理有害废弃物而设,管理型填埋场则用于理其他可能对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废弃物。至于一般废弃物的最终理场,与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型填埋场相同。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成效

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方法有所增加,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垃圾焚烧、粪便水洗化理、最终填埋、工业废弃物的减量性中间理(如焚烧、脱水、粉碎、干燥等)和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等。由于垃圾焚烧理能力的提高,减量性垃圾焚烧理量在垃圾理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1975年度为55%,1980年度为60%,1990年度为74%。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理。例如,钢铁、石化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注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同时也开始关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这在当时被称为“清洁生产”,主要是为了缓解能源资源的不足。据统计,1990年度,日本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已经达到38%。

三 90年代:日本的废弃物理进入循环利用初期阶段

1991年,日本大幅修改《废弃物理法》,并制定《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这标志着日本的废弃物理事业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废弃物循环利用初期,日本开始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在这一时期,日本通过修改《废弃物理法》、制定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正式开始实施“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国策,并进一步强化妥善、安全理废弃物的法制,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制逐步形成。

(一)国内“废弃物危机”和国际潮流形成双重压力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和大量消费的时代,“废弃物危机”凸显,主要表现为生活废弃物的多样化以及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和最终理量不断增加。其中,废弃物排放总量,1985年度为35400万吨,1990年度增至44500万吨;废弃物最终理量,1980年度为8800万吨,1989年度为10000万吨。结果导致废弃物最终理场严重不足,首都圈的一般废弃物要运往关东圈的最终理场进行理。另外,不妥善理和非法抛弃废弃物的事件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恶劣事件,如香川“丰岛事件”,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同一时期,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德国、美国等率先倡导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决策层达成共识:废弃物理不能只注重采用焚烧和填埋等方式,还必须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长期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等方面下工夫,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作为消费者,国民也要对废弃物理承担责任。

(二)《废弃物理法》的大幅修改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的制定

鉴于国际国内的强烈要求,1991年,日本对《废弃物理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妥善且安全理废弃物的法制建设。具体增加条款包括:(1)区分“特别管理废弃物”并强化管理措施,导人“特别管理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单”制度;(2)加强对为营利而违法违规进行废弃物理的行为和当事人的罚力度,最高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万日元以下罚款,或两罪并罚。

1997年,日本再次修改《废弃物理法》,增加以下条款:(1)创设废弃物最终理设施维护管理的记录和查阅制度,以及维护管理准备金制度;(2)将特别管理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单”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工业废弃物;(3)引进电子信息理设施,促进信息交换;(4)强化对非法抛弃废弃物的行为和当事人的罚力度,最高罚为个人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可两者并罚,如果是企业法人则以1亿日元以下罚款。

此外,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91年修订的《废弃物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对废弃物进行抑制排放和再利用,首次规定了国民在废弃物理方面应承担减少废弃物排放、分类排放垃圾、使用再生产品等责任,首次确定了征收一般废弃物理费的原则。同年,日本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规定相关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回收的旧产品实施再利用。1993年,日本制定《环境基本法》,有力地推动了废弃物理朝着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

为了进一步具体明确法律责任和相关责任者,日本还陆续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法,首先从排放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容器包装和家用电器人手。1995年,日本颁布《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1997年实施),规定对原界定为废弃物的玻璃容器、塑料瓶和纸质饮料盒等进行回收利用,由消费者分类排放,由市町村负责收集,由相关企业承担再利用义务。1998年,日本又颁布了《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2001年实施),规定对空调、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四种家用电器进行回收利用,由生产企业进行循环利用,由消费者支付回收利用费。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成效

这一时期,日本的废弃物理方式,主要包括减量性中间理、循环利用性中间理、有害废弃物无害化理和最终安全理等四种类型。其中,减量性中间理的方式有焚烧、脱水、粉碎、压缩和干燥等,循环利用性中间理主要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具体来讲,废弃物的再利用又称“直接资源化”,即对旧物直接再利用,包括对旧零部件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又称“资源化”,即通过再理将废弃物变为再生材料,如将碎玻璃回炉后重新利用。

日本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初见成效,循环利用率上升,最终理率下降。据统计,在生活垃圾的理中,1994~1997年度,循环利用率

为12%左右,直接焚烧率为75%~78%,直接最终理率为12%左右;到1999年度,这三个比率分别为15%、78%和6,7%。另外,在工业废弃物的理上,1990年度的循环利用率和最终理率为38%和23%,1999年度分别为45%和11%。尤其是容器包装的循环利用率实现了大幅提高,比如玻璃瓶1993年度的循环利用率为55%,1999年度升至79%,塑料瓶的循环利用率分别为0.4%和23%,纸类分别为53%和56%。

四 新世纪以来:日本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以后的废弃物理

2000年,日本颁布《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并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自此,日本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新认识废弃物,在法律上将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看做“循环资源”,并设定了对废弃物进行最大限度循环利用的重要原则,确立了具有鲜明循环利用特点的废弃物理法律体制。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完全形成,废弃物理产业获得显著发展。

(一)废弃物最终理场紧缺,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日益强烈

20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正式实施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国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废弃物的最终理量依然巨大。1999年度高达6200万吨,废弃物最终填埋场地紧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另一方面,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在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忧患意识日益强烈。尤其是1998年版和1999年版的《环境白皮书》表明,日本政府领导也已经认识到,日本不能满足于达到安全理废弃物的目标和已经取得的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成效,还必须对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进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全力建设循环型社会,减轻环境负荷、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日本的废弃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建立具有循环利用特色的废弃物理法制体系

2000年,日本制定《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这是废弃物理的基本法,确定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根本原则、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基本计划和基本政策等。同年,日本还对《废弃物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原名为《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废弃物理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基本原则。在废弃物理专项法方面,除了继续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日本还制定了《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2002年实施)、《食品循环利用法》(2001年实施)、《绿色采购法》(2001年实施),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家电循环利用法》,并制定实施了《多氯联苯(PCB)特别措施法》,2002年又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

(2005年实施),2003年制定并实施《工业废弃物特别措施法》。至此,日本形成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废弃物理法律体系。

日本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立法,坚持了如下重要原则:(1)最大限度循环利用的顺序原则,即遵循抑制废弃物产生(即废弃物的减量化)、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通过焚烧废弃物进行热能回收到对废弃物进行最终安全理的顺序,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最大功效。(2)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责任原则,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等行为主体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相应责任。其中,国家的主要责任是制定和实施基本政策、综合政策,地方公共团体主要担负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及最终妥善理措施的责任,企业需要妥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并且在产品设计时和产品变成废弃物后承担循环利用责任,国民的主要责任是对排放垃圾进行分类、按规定支付回收利用费、使用再生产品、协助回收利用等。(3)“排放者责任”原则,规定不管是工业废弃物还是一般废弃物,排放者都要承担理的责任,排放一般废弃物也要支付理费,比如消费者需要为理家电和汽车等大件垃圾支付回收利用费。(4)“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即生产者要在产品设计时以及在产品变成废弃物后承担循环利用责任。随着废弃物理法的制定和完善,日本确立了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三)废弃物理产业的显著发展

废弃物理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进入21世纪,由于日本政府对废弃物理产业采取了补贴、融资优惠和税收优惠等产业倾斜政策,该产业成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2000年度,日本循环经济的市场规模为30万亿日元(约占该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9%),2007年度上升为38万亿日元(约占GDP的6.8%)。废弃物理产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0年度,日本循环经济的雇用规模为53万人,2007年度增为65万人。

这一时期,日本废弃物理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废弃物理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主要由回收系统、拆解利用企业及无害化理企业构成。以回收系统为例,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不同分工的废弃物回收系统,针对汽车、家电、容器包装、建筑垃圾、食品垃圾等都有不同的回收系统,并建有信息交流网络。2005年,日本内阁通过决议,由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联合建立“综合静脉物流据点港”,以促进静脉物流体系的形成。从参与废弃物理的企业来看,从事拆解利用和无害化理的企业,都是原产品生产企业和拥有资质的废弃物理企业,设备比较先进,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安全性都较高。此外,日本还先后建立了23个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园,涉及40多个静脉产业项目。

(四)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成绩及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方法,有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和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及最终安全理等四大类型。其中,循环利用性中间理的作用日益增强是这时期日本废弃物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资源循环利用率稳步上升。日本环境省2010年公布的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表明,非金属矿物类(玻璃和陶瓷废弃物、非金属矿渣、建筑废弃物等)的资源循环利用率,2000年为57%,2003年为62%,2008年为70%;废油和废塑料等化石类的资源循环利用率,2000年为19%,2003年为26%,2008年为39%;金属类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很高,而且一直比较稳定,2000―2008年基本都在96%左右。另外,废弃家电的再利用率也呈上升态势(参见表1),2008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也达到85%以上。

从废弃物理的总体情况来看,日本的一般废弃物循环资源利用率,2002年为16%,2007年上升为20%;工业废弃物循环资源利用率,2002年为46%,2007年上升为52%。在妥善、安全理废弃物的前提下,2000―2008年,日本全部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由36%上升为43%,自然还原率从14%升至15%,减量理率维持在40%左右,最终理率由10%下降为4%。(参见图1)

2008年,日本在全部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家用电器的循环

利用率、建筑混凝土块和沥青混凝土块的循环利用率以及废弃物最终理率等方面,均已提前达到国家设定的2010年目标。

日本的废弃物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缺陷和问题。首先,食品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偏低,2008年仅为27%。其次,由于废弃物理的成本较高,一些中小企业和居民个人非法抛弃废弃物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例如2008年就发现了308起。此外,还有抑制工业废弃物排放不力、对废弃物焚烧热能利用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

五 日本的废弃物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战后以来日本废弃物理事业的发展,日本顺应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整方式方法,以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废弃物理取得了相当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一)制定和完善具有循环利用特色的废弃物理法律法规,逐步确立由政府、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考察战后以来日本废弃物理的历史可知,日本的废弃物理每向前推进一步,必定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重要保证和有力杠杆。法律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理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责任、理方法和技术标准,条文详细,易于对照执行。而且,截至2003年,日本基本形成了具有循环利用特色、以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为结构的废弃物理法律体制,以及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这与其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

反观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废弃物理的法律法规,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理管理条例》(2008年制定)等,2009年又颁布并开始实施废弃物理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专项法严重缺失,已有的法律法规对各类废弃物回收理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或者仅有原则规定,缺乏具体细则和标准。例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只引入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的规定,但没有明确实际的责任规定,可操作性差。

中国应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依据“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原则”、“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修改现有的废弃物理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针对目前排放量大、循环利用价值高的大型废弃物(如废旧家用电器、汽车、建筑材料等),中国应该制定废弃物循环利用专项法,明确废弃物理的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只有专项法与综合法和基本法相配套,条文才会更明确详细,可操作性也更强。在此基础上,中国可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和公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采用先进的废弃物理方法

从历史轨迹看,日本理废弃物的主要方法经历了很长的探索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由战后初期的简单填埋演变为现阶段的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有害废弃物无害化理和最终安全理等四种类型。这是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更为合适有效的废弃物理模式,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相对领先的循环利用体系。

作为后发国家,目前中国理废弃物的方法、技术和设备还相对落后。比如,2008年,中国对生活垃圾进行理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填埋,填埋理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85%。中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借鉴日本经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废弃物理方法,首先对废弃物实施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即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排放和分类回收,大力发展旧货交易市场,同时引进废弃物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包括对废弃物进行焚烧、粉碎、脱水、压缩、干燥和再生利用等理的设施,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减量性中间理,减少最终理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于重化工业时期,所以应该严格实施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推行“管理单”制度。在废弃物最终理场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中国应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把最终理场分为管理型、隔离型和稳定型等类型,分别配置相应的设备,逐渐形成最终理场的查阅制度和信息网络,进行科学管理。

(三)政府引导和扶持废弃物理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在废弃物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颁布了自成体系的废弃物理法律,而且实施了税收优惠、补贴和融资优惠等一系列产业倾斜政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目前中国的废弃物理产业尚于初步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具体包括:(1)引导和推进废弃物回收系统的建立,重点是推进家电、汽车等大型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等回收系统的建立;(2)引导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废弃物拆解、利用和无害化理的企业,以及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园;(3)对废弃物理产业实施倾斜政策,特别要大力支持废弃物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

(四)加强教育,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废弃物管理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2

关键词: 固废;物流系统;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German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industry; analyzed the German experience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hina,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domestic waste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Solid waste; logistics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生活垃圾的处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等资源,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对与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技术工艺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这些工艺比较成熟且应用较广,并为环境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仅关注生活废弃物进行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人们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生活废弃物的管理,从源头及物流组织上解决生活垃圾带来的问题。

生活垃圾物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的物质、设备、设施、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完成生活垃圾从产生源头向专门处理场所转移”功能的有机整体[1]。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生活垃圾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运用的先进经验,并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总结;通过两者对比,分析了德国的经验对中国生活固废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运用中的启示及其发展思路。

1、德国固废物流系统在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1.1 发展历史和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在环境保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产品责任制和合作原则,着眼于避免不必要的废弃物产生。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鼓励来自工商企业界的自愿承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并为许多周边国家所借鉴。

德国采用基于封闭物质循环思想的废弃物物流系统,于1972 年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从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废弃物处理进行统一规范。这一法律规定了各类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国家标准。它在随后的10 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修正。1986 年颁布《废弃物处理及处理办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废弃物管理的优先顺序:避免、再循环、处置。这要求各部门在生产和消费中把避免废弃物产生放在首位。如果废弃物无法避免,则要考虑将其再循环。只有实在无法进行再循环的部分,才做焚烧或填埋处置。

德国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 是其典型代表。DSD 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 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 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 然后由DSD 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5]。

德国大部分城市设置了被称为黄桶绿点系统的废品回收系统。城市居民住宅中配置可回收有用物质的黄色垃圾桶,凡是商品包装上印有绿点的包装物,均要求投入黄色垃圾桶内,而普通生活垃圾则另行装入黑色垃圾桶内。近年来,在黄色垃圾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用于收集纸张的蓝色垃圾桶和收集绿色有机垃圾的绿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以收集餐厨垃圾和绿化庭园垃圾。另外,为了满足垃圾分类收集的需要,还在住宅小区公共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点,许多城市建有垃圾分类回收中心,对分类收集后的垃圾进行分类打包,运往废物回收企业回收处理。

1.2 特点

1)绿色物流

德国在规划物流园区建设时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优先采用环保型方案,提倡公路、铁路、内河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联合运输,以提高运载工具使用率,减少交通量,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压力。并通过税收、立法等方式优化运输结构。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德国政府逐步加大了以税收为杠杆的调整力度,以限制公路卡车运输,实现部分货运从公路向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转移的目标,并鼓励使用清洁柴油汽车和控制排放标准[4]。

2) 逆向物流

在逆向物流方面,德国立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它最早于 1972年制定了以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为主要观点的《废弃物管理法》。1986年将该法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其主要观点也从怎样处理废弃物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

3)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近年来,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多种技术综合解决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难题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其中将RFID 技术与GIS、GPS等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到传统的城市垃圾收运与管理领域,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效率 [2]。

通过GIS地理信息、RFID 电子识别标签应用和GPS全球定位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不同的业务形式和内容,以及作业流程进行综合应用管理,系统的优势最大化后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形成信息化管理系统。

4)法律政策制度健全

1975年,德国政府与工业界就节约资源,增加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达成协议;1986年,德国政府颁布《废弃物处理及处理办法》;1991年,又正式颁布包装废弃物法令,以立法的方式明令产品生产及销售者负责回收包装废弃物,即《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另外,1996年,德国又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和《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以法律形式保证“绿色包装”的实施。德国通过这一系列法律规章和法令的颁布,促进各行业制定各自的法规,比如《饮料包装押金规定》、《废旧汽车处理规定》、《废旧电池处理规定》、《废木料处理办法》等。这些立法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

二、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固体废弃物收运方式逐步从简陋、粗放、混装向系统、分类的方向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城市加大了对环卫领域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也从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向多元投资、融资还贷、多方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转变,促使环卫基础设施和环卫装备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环卫部门在更新机械设备时开始注重质量和性能,这段时期有大量国外先进的环卫技术和设备被引进。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也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力度,一些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出了新型的环卫设备,并且形成了产品系列化。一些产品经过多年的改进,技术基本成熟,不少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这些产品的开发对完善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收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有多种形式,如散装定点收集、垃圾箱(桶)收集、袋装化收集、重力垃圾管道收集、气力输送系统收集等。运输形式可以分为陆上直接运输、陆上中转运输、水上运输以及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大多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都是由居民直接投入固体废弃物桶或固体废弃物堆放点,然后由固体废弃物车混合收集运至固体废弃物转运站,在转运站进行分类,一部分可回收物转运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厂,另一部分直接转运至不可再生资源最终处理厂进行处理。尽管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人们的观念,垃圾制造者的责任感及目前国内落后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尚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层层障碍。

三、德国经验的启示及中国废弃物物流的发展思路

通过前文关于德国和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介绍和对比;德国先进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并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3.1 关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启示

1)循环经济

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 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 现已形成条款日益严密、结构不断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 这些详尽的法律法规使循环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 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 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5]。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反复利用和最终处置。这一框架被提炼为清洁生产的3R 原则,即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并进一步被循环经济所采用[3]。并且《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明确了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着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首先, 通过源头防控, 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 其次, 对垃圾进行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 不得威胁到人类健康、动植物、水源、土壤等; 其三, 官民合作, 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2004年以来, 德国正在试验采取整体性物流管理战略, 推进不同层次特别是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节能减排

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节能减排措施的发展经验可为制定适合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我国生活废弃物流业在注重某个作业环节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整个物流系统节能减排方法的探讨。依托本土优势,创新体制,改变经营方式,更新技术,促进我国高效、循环、环保型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4]。

3.2发展思路

通过德国的经验针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国情现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1)立法先行、政策引导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废弃物物流法律体系; 出台相关法规及废旧汽车、电子电器、农用拖拉机资源化等的单项法规。可以利用各种政策, 包括征收环境税费、补贴政策、财政信贷鼓励等等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加强相关科研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最难突破的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鼓励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技术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生活废弃物处理方法、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应用。并积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研究。

物流人才一直是制约物流发展的瓶颈。 废弃物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较高,这方面人才少之又少。各相关院校、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开展生活废弃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企业可提供相关的实际操作机会,实现生活废弃物物流人员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能力。

3)加强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普及

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加强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普及:一是注意基础性,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 二是注意针对性, 为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员, 采取多种形式制作不同文字的宣传材料; 三是注意趣味性, 使宣传品寓教于乐、老少皆宜; 四是注意持久性, 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 使人们随处看得见也记得住。

4)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明确责任

动员全民参与减少浪费、物尽其用、回收利用的行动,把生活废弃物的产量减下来。生产制造者应做到:①以再生产利用为前提进行生产。②对产品信息进行公开。③再生利用及处理成本的责任。④消费者对于生活垃圾应自觉分类。

5)加强三化建设水平[1]

①提高信息化水平是我国城市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发展的重要挑战和机遇,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

②技术集成化: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流程主要包括对生活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包装;搬运、(储存)、转运;运输等基本作业,每种基本作业的实施都是由一定的技术——即由工艺、作业流程以及配以相应的设备、设施来完成的。每种基本作业技术保证了该作业的实施,系统中各种基本作业的技术应相互协调、匹配,各种基本作业技术通过集成、整合成为系统的技术支撑,确保实施系统得到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③社会化:政府职能改革为我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社会化提供了机会和动力;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为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社会化将对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管理机制带来深层次影响。

6)积极推进对生活废弃物容器进行分类。

我国固体废弃物一直是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两种,但收集方式大多是混合收集的。为了固体废弃物的顺利流动,应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可回收废弃物、不可回收物和危险物进行分类收集管理,并迅速送往不同的处理场地。实行垃圾分类和科学管理,可使我国生活废物的鉴别、分类和收集体系更加标准化和专业化。但应注意,在设计生活废弃物的容器上要考虑到,生活废弃物的渗漏性、腐蚀性的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借鉴德国固体废弃物物流系统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生活废弃物物流系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国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并能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兴华,邱 江.固体废弃物收运物流系统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邱 江,赵 静,周倚天. RFID技术在固废收运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9,(6):1-2

[3] 金 涌,冯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1):4-11

[4] 叶 蕾,麦 强,王晓宁,安 实.国外物流节能减排措施综述 [J]. 城市交通,2009,(5):27-31

[5] 吴大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7,(7):1-5

[6] 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170-174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3R”原则 废弃物再利用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传统的线性经济是建立在大量耗费甚至是浪费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经济的资源运动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流动是单向的,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有两个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还原者,废弃物无法实现资源化。因此,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资源越来越少,废弃物越来越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的运动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形式循环进行的。在经济活动中不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存在能够将废弃物资源化的还原者,经济活动不会导致资源的急剧耗减和生态环境的迅速退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才能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观一次质的飞跃。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但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往往强化了后者,遗忘了前者。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生态环境而存在,但在如何对待生态环境上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线性经济是把生态环境看作原料箱和垃圾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资源变成垃圾并直接排入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工业化以来,攫取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过程加速了,完全走到了生态环境的对立面。

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是革命性的。循环经济将人类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看成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经济活动除了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而不能违背它,更不能凌驾于其上。生态系统的运动是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在循环流动中进行转化。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使经济活动的可用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利用。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在经济系统中实现物质材料的完全循环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由于技术的限制,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只要使用物质资源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废弃物,不可避免地破坏环境。循环经济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以扭转工业化以来经济增长所伴随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结果,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来看,人类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和“循环经济”阶段。

1.“资源经济”阶段――对资源的直接利用

“资源经济”阶段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期。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活动主要靠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生产活动的结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从自然界中获取可用的物质。在经济体较小、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较小,不足以损害其再生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适用的。由于技术落后,也只有立足于更多地使用自然物质才能使生产活动不断得到推进。工业革命使人们获取和使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成倍的提高,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变成商品,同时世界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知识经济”阶段――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知识经济”开始于20世纪中后期,在这个时期,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已退居次要地位,人力资源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人的素质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将改变人类利用资源的形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体的不断膨胀,资源的不足逐渐地显现,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得尤其重要。20世纪以来,人们已明显地感知到这一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人力资源要素在生产中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已不再依靠资源投入的增加,知识和技术形成了对资源的替代。这种替代是无奈之举,也反映了人类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3.“循环经济”阶段――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个阶段是“循环经济”阶段,人口和经济的扩张已使资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时技术的提高将使人们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

循环经济的真正出现只能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较长的一个时期,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将是并行的,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和认识基础。知识的发展带来技术的提高,为减量化和再利用提供物质条件;知识的发展实现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认识条件。

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与资源经济、知识经济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根本的不同。不论是资源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单向利用上,二者的不同在于,资源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加,知识经济发展主要靠知识要素投入的增加,而知识的增加又能实现对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知识经济中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并没有改变资源使用方式本身,而是仍然遵循着“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流向,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仍存在根本的对立性。循环经济有效减少了资源耗费和废弃物产生,并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再利用和再循环,消解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立,从而是持续的、长久的。

三、从现实到未来―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人们自然意识的觉醒,宣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终结。循环经济的理想为我们描绘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指明了人类经济活动变革的方向。但实现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的回归决不是朝夕之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1.层次划分的依据

循环经济发展层次划分的主要是依据是对循环经济原则的认识。循环经济的原则被归纳为减量化(Reducing)、再循环(Recycling)和再利用(Reusing),即所谓的“3R”原则。三个原则处于不同的层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三个原则是逐步地得以实现的。

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只要做到了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就符合循环经济的精神。对物质材料的再利用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废弃物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再利用是就单个生产过程而言的,系列的、社会范围的再利用构成物质材料的再循环。因此,再利用的实现总是发生在个体上,属于较低层次的循环。就资源的使用而言,是直线的单向物质循环或转换。再利用的结果是减少了资源使用、废弃物排放。

再循环是就较大范围来讲的,属于较高层次的循环,就资源的使用而言,包含的是交叉的多向的物质循环或转换,所带来的物质耗费及废弃物排放减少是社会性的、全方位的。再循环的结果是实现了资源和环境的再生。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最高原则,循环经济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减少经济过程的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以改善和优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的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控制,那么减量化实现的就是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再利用和再循环对资源和废弃物的控制发生在生产和消费等经济过程之外,而减量化则是一种内生型的减少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的办法。如果只有再利用和再循环,我们对资源和废弃物的控制依然是被动的,资源和环境的负荷仍然较大,惟有实现减量化,才能极大地减小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规模,减少整个经济活动过程的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降低资源和环境的负荷。

2.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经过废弃物再利用和环境整治,发展到资源和环境的再生,最终实现单个生产环节的物质减量化。

(1)废弃物再利用。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废弃物排放的减少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对生产过程的不断改造以减少物质资源的耗用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来实现,就当前来讲,减少废弃物排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主要方式:一是进行废弃物回收再使用,以减少废弃物,改善环境;二是通过组建企业群,实现废弃物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循环使用,延长资源废弃的链条,使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总量减少。

(2)资源和环境再生。资源再生是指资源存储量的增加和资源替代,环境再生是指生态恢复和环境优化。再利用的发展使系列生产活动对资源的初始获取量减少(单个生产过程的物质投入量并未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减少(单个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量并未有效减少),从而动态的资源存储量增加,资源和环境的自我恢复和增殖能力提高。

(3)物质减量化。物质减量化是指实现了单个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量和废弃物排出量减少。循环经济发展的飞跃发生在技术领域。单靠废物利用和保护环境不可能推动循环经济进入新阶段,惟有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改革生产工艺流程和加强教育,才能推动循环经济走上新的台阶。

3.当前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所推行的循环经济还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处在废弃物再利用的层次上。主要表现是:第一,循环经济的理论不成熟,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实践指导;第二,循环经济的实践是探索型的,很多区域、城市、企业都在推行循环经济,但各有各的做法,差异很大;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主要是分散地进行废弃物再利用,没有形成区域、行业甚至全国性的废弃物资源化的物质循环;第四,循环经济的推行并没有改变资源紧张的状况,没有形成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

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既是一种末端治理手段,也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途径。当前大力开展废弃物再利用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培养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无疑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发展并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实践由无序走向有序,都会发生在废弃物再利用这个发展层次上。这将是一项需要较长时期的工作。随着再利用的推进,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改善,最终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再生。

四、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和任务

1.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理论探索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理论架构以及相关联理论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循环经济目前主要的还是一种实践模式,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相应的理论探索难度较大。

(2)实践上缺乏推动力。循环经济的实践目前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循环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需要大力推行;但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推行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制度保障和利益驱动,实践操作难度较大。尽管国家进行了循环经济的试点,也制定了一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但大多数企业仍然面临着一是不知道如何实施循环经济,二是循环经济无利可图的困境。

2.当前的任务

(1)加强理论研究。一味地论证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无助于循环经济实践的推进,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难以有效地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当务之急是深入系统地进行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不仅要研究循环经济本身的理论,也要研究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联理论,把循环经济纳入主流经济学,使之尽快成熟。

(2)进行循环经济教育,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发展需要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为循环经济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并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出版社,2003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3.3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4

1.1污染现状

中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数以几十亿t计,由于污染事故与事件逐年增加,才渐渐被人们重视。农业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利用品位不高,成分复杂,二次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同时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导致农业废弃物污染呈现出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1]。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秸秆焚烧增加了空气污染指数并影响到交通和航空运输事业;养殖场周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景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的健康,直接导致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兽药和重金属等残留进入土壤,一方面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增加土壤微生物的耐药性;农业“白色污染”影响景观、土壤的正常功能、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等[1-5]。

1.2资源潜力

农业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中国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按目前的沼气技术水平能转化成沼气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可解决农村的能源短缺;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将目前的5亿t秸秆转化为电能,以1kg秸秆产生电1kW•h计算,就有电能5亿kW•h的潜力;作为肥料可提供氮(N):2264.4万t;磷(P2O5):459.1万t;钾(K2O):2715.7万t;作为饲料,仅玉米秸秆能提供1.9~2.2亿t。通过表1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1-4,15,18]。

1.3资源化现状

中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中国的堆肥(composting)和沼气(bio-gas)技术在传统的生态理念指引下被广泛应用,从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收集到的370多个生态农业(ecologyagriculture)实用模式中,就有1/3是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为纽带联结形成的高效生产模式[5,6]。近些年来,农业废弃物在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能源化

农业废弃物是农村能源(ruralenergy)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中国先后对禽畜粪便厌氧消化、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生物质能高新转换技术不仅满足农民富裕后对优质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在乡镇企业等生产领域中得到应用,目前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的方向有:高效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研究;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研究;中热值秸秆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研究;移动式秸秆干燥粮食工艺及成套设备研究;秸秆干发酵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秸秆直接燃烧供热系统技术研究;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间接液化生产合成柴油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四位一体”模式和“能源-环境工程”技术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等[1,8-11]。

2)肥料化

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秸秆等)和乡镇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农业废弃物肥料化的主要方向有:畜禽粪便开发研制的生态型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技术;不同原料好氧堆肥关键技术研究;高效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研究;以城乡有机肥为原料,配以生物接种剂和其他添加剂,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腐生生物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高温堆肥产品的复混肥生产技术研究;秸秆等植物纤维类废弃物沤肥还田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整株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技术研究[1-4,12-14]。

3)饲料化

目前,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分为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因为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类物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饲料应用。主要的技术有:通过微生物处理转化技术,将秸秆、木屑等植物废弃物加工变为微生物蛋白产品的技术研究;通过发酵技术对青绿秸秆处理的青储饲料化研究;通过对秸秆等废物氨化处理,改善原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氨化技术研究。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是畜禽粪便和加工下脚料的饲料化研究,由于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不值得提倡[1,6,13,16],因此不在这里赘述。

4)材料化

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质资源和纤维性材料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和生产资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又一个拓展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等材料研究;通过固化、炭化技术制成活性炭技术研究;生产可降解餐具材料和纤维素薄膜研究;制取木糖(醇)的研究。主要应用方法有: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秸秆、稻壳经炭化后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麦草经常压水解、溶剂萃取反应后制取糠醛;甘蔗渣、玉米渣等制取膳食纤维;利用秸秆、棉籽皮、树枝叶等栽培食用菌;棉籽加工废弃物清洁油污地面;棉秆皮、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吸收重金属[1,14,17,21]。

2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由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价值还存在一些消极的观念,没有放在整个社会循环系统中考虑,导致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总量估计不清,技术支撑不足,政策引导不力等的现实问题,阻碍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1,19]。

2.1资源总量不清

中国每年到底产生多少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呈怎样的分布,利用状况如何,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没有准确的数据和记录,仅仅是根据作物和养殖规模估算。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出入很大,难辩真伪;农业废弃物是如何处置处理的,各种消纳和利用途径比例及具体应用情况如何,没有量化的数据,也没有估算的标准统计数据。各地根据农业废弃物的数量、特点,以及不同区域依据其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确定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有哪些,都没有明确的数据,中国的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危害停留在粗略的估算上,数据不准,家底不清,导致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盲目性,限制了切实可行政策的制定[1,18,19]。

2.2重视程度不够

数以几十亿t计的农业废弃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源和潜在资源库。以2003年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例,所产生的21亿t畜禽粪便是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畜禽粪便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已达9118万t,远远超过中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和转化为资源,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据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地区的调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占面源污染的60%。农业废弃物又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资源库。若将全国农业废弃物所蕴含的能量转化成沼气计算可达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1,2]。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绰绰有余。因此,农业废弃物是一最大的搁置资源。目前,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这种双重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1,7]。

2.3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中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传统,但是创新的技术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有很好适应性能和推广价值的技术更少。实际上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技术(堆肥技术、沼气技术)没有大的发展,就是由于长期困扰生产的一些问题,比如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筛选,沼气的产气率和设备、堆肥的设备和氮素损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又不到位,如,中国规模化养猪场废弃物处理的设备引进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国外的整套技术。不清楚农业废弃物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导致中国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不能形成产业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能有效的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设备的投入上,财政的支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一些很好的技术在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得不到应用和推广,导致废弃物的资源化在低水平上重复以至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1]。

2.4政策法规缺乏

中国目前已建立了若干项涉及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政策,然而相关的农业部门,主要是抓“谷物、肉、蛋、奶”的生产,并不重视农业废弃物这类“副产品”,更谈不上相应的鼓励治理政策,即便是在食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也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而且多头管理也造成部门间的有关政策法规的矛盾和冲突。目前的策略基本上是采取末端治理思路去“堵绝”污染,没有强调全过程的综合治理,这样“堵”的结果是废弃物累积性危害的爆发。目前的政策主要是废弃物的治理性和限制性的政策,标准和准则不全面,不统一,有些标准要求高,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只有“罚”没有“奖”,可操作性不强,运行成本超过相关责任人的承担负荷,执法人员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落实难。此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门法律或法规,而且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没有相应的废弃物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中国急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1,7]。

3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

3.1总体发展思路

中国在未来15~20年,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依然呈增加的趋势,如果不加合理的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尤其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加严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而且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紧密相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循环社会的“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战略思路:第一个“环”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层面,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连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第二个“环”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第三“环”为在上述两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和处理,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处理和生态利用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物质、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产品经济和商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新技术、新工艺进步,促进生物质能源在可再生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单项技术

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比如发酵工程中微生物的筛选和高效工程菌的构建,高效率的机械设备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升级和设备水平的提高,提高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2)技术集成

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各种技术优化组合,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2发展战略重点

通过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升级和产品拓展,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的无害化、高效化、高质化和工业化。具体有十个重点课题,即:农业废弃资源肥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饲料化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新材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生产生化制品技术与产业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废弃物环境安全和预警体系研究与建设;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生物技术;废弃物处理与综合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模式;现代工程技术提升废弃资源机械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的基础研究。

4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对策和保证措施

通过对中国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和资源化技术现状以及主要的瓶颈和资源潜力的分析,依据中国未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GDP翻两番的目标和目前面临的“三农”现状,应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材料化水平;针对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消除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开发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变废为宝,物尽其用,需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升级支撑、确保资金投入等方面,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得以落实。

4.1政策引导

针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缺乏相关的政策性引导,应制定出废弃物资源化的相应政策,明确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教育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素质,鼓励相关技术的引进和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扶持相关人才的培养,补充和修改相关治理政策,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相结合,政策和法规标准要有步骤、分阶段、分区域的制定和落实,标准要切实可行。

4.2技术支持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要依靠技术支撑,在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组合升级,解决两个层次和两个升级的关键技术。两个层次是农业废弃物集中程度比较高的养殖场等点源污染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技术的攻关和农村广大区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技术攻关;两个技术升级是提高转化效率和提高转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将大量的污染物转化为能源物质和资源,消除环境污染,通过技术的升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4.3投入资金

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管理、人才等等,但是资金的投入是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保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将技术关键和难点顺利攻克。相关政府单位的财政支持引导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解决面上的污染问题和广大农村的能源短缺,吸纳社会资金和鼓励企业的参与,生产高值化产品,促进农业废弃物在整个社会循环圈中的流动和循环。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5

摘要: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起步较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对这些先进模式进行分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工业园;DSD双元回收系统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之后,发展循环经济便被各个国家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以德国、日本、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目前也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严峻、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深入分析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动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社会、区域和企业几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1.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公司(生产医药和工业用酶,是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一个土壤修复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以上循环经济的实践,使得工业污染降低了,水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但利润却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工业园是在具体制度安排下,在卡伦堡地区特定的资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业技术经济关系下形成的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范式,

2.德国的社会层面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美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 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已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3.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较早,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观念较强。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定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对固定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各州还成立了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相关信息,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旧货市场、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成为西方社会很典型的循环消费模式,对许多国家发展循环消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循环消费和闭路多环生产是相得益彰的,闭路多环生产过程是尽量减少生产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消费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品, 还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 消费者在排放废弃物时就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 便于再生资源部门分别处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原因是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三、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1.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切入点

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人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则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须认清当前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现状,正确理解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石磊认为,基本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这都要求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废物的循环,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的外部性和社会公平,因此,需要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因而,通过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经过实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体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三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减少废弃物、旧物品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以及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3.构建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可以借鉴丹麦的工业园区模式,构建经济循环体,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4.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者意识

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适度消费,不铺张浪费,以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使用包装简单、可重复使用的耐用产品,或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6

新疆天业集团一行16人日前赴日本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就“电石一聚氯乙烯一水泥循环产业链清洁生产项目”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习。学员们对日本水泥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水泥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水泥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日本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完备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记忆深刻,为天业集团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找到了现实参照。

一、收获与体会

(一)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废弃物处理状况明显改善。

自2001年日本实施《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以来,循环型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实效,废弃物的处理状况明显改善。一是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保持稳定,一般废弃物排放量下降。1990年以后,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一直徘徊在4亿吨左右。2006年,一般废弃物的排放量是5204万吨,比2000年减少了5.1%,人均日排放量从2000年的1185克下降到2006年的1116克,下降5.8%。二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率从1993年的39%稳步上升到2006年的51.4%。一般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从1993年的8%提升到2006年的19.6%。三是填埋量减少,填埋场残余寿命提高。产业废弃物的填埋量从1993年的8400万吨持续下降到2006年的2200万吨,减少73.8%。一般废弃物的填埋量从1997年的1200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681万吨,减少43.2%。产业废弃物填埋场的残余寿命从1993年的2.5年提高到2005年的7.7年。一般废弃物填埋场的残余寿命由1997年的11.7年提高到15.6年。新设立产业废弃物填埋场的数量由1988年的136个减少到2005年的32个。

(二)日本水泥行业是利用与处置废弃物的重要产业。

经过10年的努力,日本水泥行业吨水泥废弃物和副产品利用率从332千克提高到436千克,成为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样板产业。它不仅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还循环利用废弃物,是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一环。

1 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情况。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水泥生产国,其水泥行业能效居世界首位,吨水泥综合能耗是118千克标准煤。1996年12月,日本水泥行业制定节能自愿协议,目标是2010年综合能耗比1990年低3.8%,目前已经实现这个目标。在2001年7月“水泥产业在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所起作用研究会”上,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2010年水泥行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率是每吨水泥400千克。通过努力,2004年就达到该目标。2007年度每吨水泥废弃物和副产品利用率达到436千克。日本水泥行业利用的高炉矿渣、粉煤灰和废轮胎,约占日本废弃物总量的7%,占再生利用量的14%。

2 政府高度重视水泥行业在循环社会事业中的作用。一是没有产生二次废弃物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副产品全部被用作生产用的原料、热能。二是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进入水泥厂的废弃物与其他水泥原料一起在1450摄氏度的高温下煅烧,几乎不会产生二恶英等危害人体的物质。三是减少天然原料的使用。水泥厂生产水泥主要以石灰石、粘土、硅岩以及氧化铁为原料,通过循环再利用废弃物、副产品,可以减少天然原料的使用量。四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水泥厂回收废塑料、废木材等,作为热能源加以利用,可以减少煤炭使用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五是为构筑地区循环型社会作贡献。通过回收城市垃圾及其焚烧灰渣,为延长生活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作贡献。

(三)日本在废弃物处置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法律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的《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明确了通过控制废弃物等的产生以及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循环利用、处置,控制天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再利用法》、《家电循环再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建筑废材循环再利用法》等多部法律,形成了健全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

2 政府职责明确。在日本,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两大类,二者均被纳入《废弃物处理法》管理框架。《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出台后,管理体系得到统一,监管力度加强。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政府责任明确。

3 政府与水泥厂签订长期处置协议。政府和水泥厂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规范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了政府与水泥厂之间的互信。

4 冰泥企业成环保教育基地。水泥厂向民众提供科普教育机会,每周都有工厂开放日,让参观者了解水泥厂如何利用垃圾、污泥、废塑料和废轮胎等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燃料,如何控制污染物排放,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四)日本水泥生产企业的先进工艺和管理经验。

1 生产管理有序,自动化程度高。在设备管理方面,根据设备所属类型,首先考虑安全、环保、质量因素,其次根据对生产系统影响大小、是否有备品备件、可否短期更换维修等问题,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品质管理方面,各控制点物料的取样、化验、适时反馈调整均为自动化操作,远程控制。

2 把员工有目标、企业有方向作为企业稳定的基础。二是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对入社后一年、五年或十年的员工都要进行集中培训。三是人才选拔实行“年功序列制”。人才的选拔使用没有“破格”,只能按“台阶”,使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了企业内部凝聚力,稳定了企业员工。

二、思考与建议

学习和借鉴日本水泥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天业集团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兵团党委的要求。天业集团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将各类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思路。

一是要坚持从思想源头抓起,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解决环保问题。在设计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时,将电石渣综合利用作为聚氯乙烯项目实施的前提,自主开发电石渣生产水泥新工艺,延长化工产业链,实现电石渣的再利用、资源化;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切实解决几十年困扰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难题,努力改变传统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旧格局。

二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从人才层面讲,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要主动投入、舍得投入,不断加大研发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三是要实现生产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成熟的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在解析集成中升华,在自主研发中前进,把技术进步同先进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有机联系起来,把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制定出优于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内控指标,并通过严格的工艺操作管理和完善的指标考核,使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7

关键词: 农村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 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 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27-1

1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状

1.1 国外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很多发达国家在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废弃物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其中,美国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比焚烧和填埋的效益更高、更加环保。因此,美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将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纳入到法律条例中,并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来推广此项工作。由于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障,美国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从05年到09年增加了5倍之多。

1.2 国内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启动此项工作。例如:早在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首先引进了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成立了我国第一座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并已经投入生产;上海市静安区于2007年在松江建立了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中试基地,主要加工利用修剪行道树产生的园林废弃物;广州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并于2010年7月率先出台了《城市绿色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通用规范》;深圳市早在1998年时就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深圳市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已经达到30%。

2 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要性

2.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正顺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首先,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轻了处理城市园林绿化垃圾的压力,能够使城市自身进行良性生态循环;其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加工成肥料或者再生土壤,可以减少外加肥料的使用,同时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再次,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减少了污染,维护了城市环境;最后,园林植物废弃物在园林绿化中代替了山泥,从而保护了山泥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和表土。

2.2 改良土壤的要求

园林建设用地,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种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粘结度高、营养缺乏。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做法

3.1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根据园林绿化面积,科学合理设置废弃物收集点,以方便收集园林植物废弃物。如果没有办法设立新的收集点,可以通过改建公园或绿地的垃圾房等办法,建立起封闭的、具有粉碎功能的临时存放园林废弃物的收集点。然后,定期将收集点储存的废弃物统一运到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厂。为了方便收集废弃物,可以多设立几个植物废弃物收集点。

3.2 设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厂

一般选择在城市的郊区建立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理场,要有足够的场地,以满足规模化处理的要求。在处理场中一般需要配置翻倒机、发酵槽、粉碎机等机器设备,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理一般需要经过粉碎、发酵、生物技术提炼的三个主要过程,最终生产出营养土,完成植物废弃物的转化。

4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的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从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它所必须的物质,并且不停地影响着环境,而受生物影响的环境,特别是土地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所以,要使生物的生活环境经常满足生物的生活要求,必须适时补充环境所失去的物质,维持整个系统的活力。园林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后产生的土壤介质可以改善城市土壤存在的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气性差、透水性不强的缺陷,提高城市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植物生长,增加雨水渗透、减少地面积水,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良性循环的能力,同时,土壤介质的应用可大大减少绿化建设中购买的农田土和肥料,对保护耕地和有限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大,以上海为例,全市行道树超过80万棵,每年仅行道树修剪至少产生6万吨左右的树枝,加上全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和单位绿地,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植物废弃物,传统的废弃物处置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绿化养护单位还必须为运输和焚烧投入大量资金。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使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土壤介质,不但可以减少填埋场的面积,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场所,同时解决了上海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处置问题,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

5 小结

循环利用园林植物废弃物是目前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处理园林垃圾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解决循环利用园林废弃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园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子文,郝冠军,方海兰.绿化植物废弃物的利用[N].中国花卉报,2009.

[2] 周宝国.园林生态系统中废弃物的可利用性思考[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

[3] 范慧妮.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置技术初探.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11).

[4] 吕子文,方海兰,黄彩娣.美国园林废弃物的处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7,(08).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9

传统的林业体系主要目的是木材利用,而忽视森林的环境、生态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坏境逐渐恶化。而循环林业的出现,则为林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循环林业是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林业从业经验,对循环林业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形式进行简单的分析。现总结如下:

1.循环林业的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启发下,林业系统可遵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实现重建林业生态经济。通过循环森林资源,将林业服务业、工业、种植业有效的联结,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本文由收集整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循环林业是通过结合生态林业和循环经济,优化林业的事业与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林业的内涵即循环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重心在循环,在林业生产、经济体系中,对各个环节的森林资源进行不间断的循环利用。可表现为四种形式:(1)资源产品废弃之后,可继续使用原先资源。例如回收的废纸可作为造纸原料继续使用;(2)被废弃的资源,被开发出新功能之后,可作为资源继续使用,例如枝落叶可作为肥料;(3)可将尚未耗尽的废弃物,实现资源成分的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木屑可作为板材、燃料等;(4)针对共生要素资源,可利用一种资源要素之后,对其他尚未被利用的要素进行继续使用。综上所述,循环林业就是森林资源、林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主要包含:合理开发、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对临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环境产品,并进行现场回用;最终的林业产品在消费、流通的过程中,实现理性消费;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对资源进行回用。

2.循环林业的特征

与农业、工业相比,林业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整,与国民经济多个门类都有联系,属于产品种类多、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是一个复合产业群体。

2.1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的双重循环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大林业系统的角度说,因存在森林资源,促使催化三大产业门类,加之森林资源具有流动性,更加紧密了林业三大产业的联系。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森林培育,第二产业是采伐业,这两大产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非木质、木质资源。第三产业是森林旅游业,森林为森林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景观资源,第二、三产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废弃资源,对这些废弃资源进行加工、回收、利用,可排入到自然环境中,例如水、土气、土壤。森林对废弃资源进行分解、吸收,以释放氧气,给人类、林业系统继续使用,以实现生态系统和林业系统的双重循环。

2.2最少废弃、最优投入和生产

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主要在林业经济循环系统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和交织,这属于林业经济循环同其他产业经济的主要区别。站在输出、输入的角度说,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以最少废弃、最有投入和生产为主要经济特征,体现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投入。

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促使能量、物质的闭环和梯级使用,但这种循环利用属于相对性,绝对的开放。站在林业的角度,森林资源的闭环利用,主要是林业系统内部同外部系统之间的交换相对关系上。

3.循环林业的原则

3.1减量化

减量化属于一种控制源头的方法,在林业系统中,减量化主要是系统两端的物质存在减量化,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经济系统中减少了物质的投入量,林业经济系统向林业生态系统中减少了废物的输出量。另外,将量化还包括节流和开流的并重、相对和绝对的并重原则。

3.2循环利用

主要是在加工、采伐、种植、消费中体现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废弃物、木质林产品、森林资源等进行循环利用。将废弃物、木质林产品进行解析,然后进行多次利用。对非木质资源产品进行解析,进行循环利用。因此,循环利用主要包含木质资源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循环利用。

3.3无害化

无害化原则主要表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进行林木培育时,尽量使用野生植物农药、生物农药、生态肥,以取代农业和化肥,使其在树体、土壤中的残留量减少,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其二,在进行生态采伐时,选择强度适中的方式,尽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干扰或最小化;其三,在进行加工、设计时,尽量选择无害、无毒材料,避免污染环境;其四,对临床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废气物排放量。

4.循环林业的形式

4.1实现林业三产业间的自循环

在林业的三个产业的自循环开始,林业森林培育业主要包括采运、培育的循环,林业采伐业主要是林产企业、林产工业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森林旅游业则是实现规划、开发的旅游资源循环利用。

4.2林业循环发展模式

林业的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副产品、废弃物、原材料的流动,而构成多条产业链。林业森林培育业中的副产品、废弃物可作为采伐业的原料,旅游业中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副产品可在林业森林培育中回收加工后再行利用。

5.结语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篇10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4303

1城市固体废弃物概述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日益剧增,据有效资料显示,我国生活垃圾的产量已经达到了2亿t,并且以每年10%的速率在增长,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1]。

1.1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组成

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另外一种是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消费过程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渣、废屑、污泥、尾矿等废弃物[2],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和保洁垃圾、商业垃圾、医疗服务垃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文化娱乐业产生的垃圾等[3]。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分类如表1所示[4]。

1.2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城市固体废弃物带来的危害主要影响在土壤、大气、水体和市容市貌等几个方面。

大量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填埋不仅占用了耕地及建筑面积,而且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流入土壤,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土壤酸化、硬化、碱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在人体中富集。固体废弃物随着降雨或者直接排入河流中,给居民的用水带来了危害。城市固体废弃物在堆放、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不仅会污染环境,并且对人体呼吸系统、眼睛、皮肤等造成危害,除此之外,小颗粒的废渣会在风的作用下进行迁移,影响市容卫生。

2国内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2.1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

常见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焚烧和填埋[5]。

2.1.1堆肥处理技术

堆肥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成含有氮、磷、钾和一定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的肥料,从而使垃圾实现了再生利用的效果。在我国,堆肥技术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了肥料效力低及运输处理成本高的弱点[6]。2013年12月绿色科技第12期

郝艳,等:国内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模式环境与安全

周少奇[7]研究了好氧堆肥的生化反应机理,以垃圾中的各种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以O2为电子受体、NH+4为微生物细胞合成的氮源,推导了好氧堆肥过程的生化反应计量方程式,认为好氧堆肥过程是多种微生物参加的,生化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碱度,但不产生氢,氧的最大总需求量等于有机垃圾中的COD(BOD)总量,以氧气消耗为基准的微生物对氧的得率与有机质成分无关。堆肥过程复杂,条件难以控制,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是氨气、硫化氢和低级脂肪酸等,对恶臭气体的研究,喻晓等报道,从环境中分离到一组菌株,在小试和初步中试中,将其接种于垃圾进行堆肥,不仅能消除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恶臭,还能促进发酵进程,起到缩短1次发酵周期的作用[8]。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生物性肥料技术在国内开始时间不长,其原理是为孤单微生物提供氮源。魏永杰等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产微生物肥料,其中所含有的大量有机质、高浓度的N、P、K和微生物均来自于污泥本身,实际上是将污泥进行好氧发酵处理,利用污泥中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将污泥消化稳定[9]。生物活性肥料既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本身特性生产富含有机质的生物肥料,也可以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肥料的基础上引入有益微生物[10]。

2.1.2焚烧处理技术

焚烧处理是将城市固体废弃物放入燃烧炉中,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转化成少量的无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目前国内的焚烧技术有以下几种。

(1)层燃式焚烧。这种方法是利用活动炉排的推动实现对垃圾的搅拌[11],达到受热均匀和燃烧充分,垃圾的干燥、着火、燃烧及燃烬等一系列过程都在炉排上进行,故处理效率极高,燃烧稳定,炉温及余热锅炉蒸发量变动很小。这种焚烧方式比较适合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12]。

(2)流化床式焚烧。流化床焚烧炉是将固体废弃物从流化床上部或侧部与流化载体呈一定比例送入炉内,发生激烈的翻腾和不断的循环流动。垃圾在炉内处于悬浮燃烧,空气与垃圾充分接触,燃烧效果好[13]。此方法的缺点是对高黏度的污泥、厨余等物质不易搅拌均匀,难以实现燃烧。因此利用此方法进行处理的垃圾要求预处理严格,而至今世界各国的垃圾预处理技术尚不成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化床焚烧炉的正常运行及应用[12]。

(3)回转窑式焚烧。回转窑式焚烧的废弃物接纳贮存、进料、炉体、废热回收和二次污染控制等部分均在炉内。垃圾从高端送入,在筒内翻转燃烧,直至燃尽从下端排出[14]。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特点是燃烧垃圾范围广,可以长时间连续运行。但是处理量不大,而且设备要求封闭性高,因此成本高。

2.1.3填埋处理技术

填埋处理分为直接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15],直接填埋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填入已挖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含有的有机物通过各种反应得以分解,其优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是容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卫生填埋法就是将固体废弃物倒入具有一定地形特征的场地中,通过采取防渗、覆土和气体导排设施,消除对地下水源和大气的污染,其具有投资少、容量大和见效快的优点。

2.2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工业固体废弃物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其技术也是多种多样。工业废渣的处理可以通过在废渣中加入一些活性剂或者其他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水泥和砖块[16]。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目前也是我国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我国的主要处理措施是废旧轮胎翻新、利用废旧轮胎生产再生胶和硫化橡胶粉、废旧轮胎热裂解以及废旧轮胎原型直接利用等。我国在废旧轮胎处理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其回收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只能依靠市场调节,因此,废旧轮胎目前在回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难以实现高效率的回收利用。

3国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

3.1日本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式

日本在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是立法比较早到目前为止比较健全的国家。日本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法律体系中对于企业、消费者、零售商等不同主体在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的应负责任有明确的划分。日本的大型企业公司,目前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的标准:将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不断进行循环使用,将所有的废弃物都加工成各种有用产品,最后达到彻底消除固体废弃物的目的。到2002年底为止,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家废弃家电回收利用研究中心和处理工厂,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17]。

据统计,日本制造家庭餐厨废物处理机的企业已达250家。为了减少餐厨垃圾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其中资源。2007年日本修改了食品循环利用法,制定了外食产业再生利用实施率的要求,要求在2012年之前达到40%的成就目标。康正产业株式会社是目前日本餐厨垃圾循环利用产业中的佼佼者。康正集团从自身产业内部循环做起,将旗下的餐厅、饭店餐厨垃圾回收,固液分离,废渣用来做旗下养猪场的饲料,再将喂养成的猪做为餐厅厨房原材料,做到了餐厨垃圾的循环利用。

目前,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则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因此,工业垃圾再利用进展比较顺利。

3.2欧洲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

在德国,有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18]。德国用于包装工业的环境标志为“绿点”标志。若制造商或经销商想使用“绿点”标志,则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多少视包装材料、重量、容积而定收取的费用作为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分类的经费。除此之外,德国通过采取收费、押金等手段促进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对于一次性的餐具、饮料瓶等,厂家需要向政府交纳处理费,从而促使可回收利用包装的使用。

4结语

(1)目前来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法律还不够健全,需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促进绿色消费、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2)管理体系需完善。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管理。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分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科学透明地进行监督和管理。

(3)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产工艺和源头减排及分类等方面,解决固体废弃物在处理过程中的高成本和二次污染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佘才鼎.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利用[J].吉林农业,2011(3):196~197.

[2] 徐小萍.关于工业固体废弃物控制管理的思考[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2):25~27.

[3] 殷兴军,许桂珍.论我国的城市固体废弃物[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1,19(4):54~58.

[4] 隋军,熊孟清,粟勇超,等.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与产业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11.

[5]李小杰,韩伟.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J].污染与防治,2012(12):141.

[6]安胜姬,张兰英等.生活垃圾转化高效生物有机肥料的肥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3):47~50.

[7] 周少奇,有机垃圾好氧堆肥的生化反应机理[J].环境保护,1999(3):30~32.

[8] 喻晓,项昌金.有机垃圾快速发酵技术[J].环境卫生工程,1998(3):88~93.

[9]魏永杰,左耀太.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产微生物肥料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9(4):207~209.

[10] 喻晓,冯其林,李瑶,等.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生物活性肥料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1,2(9):51~54.

[11] 邢培生.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J].工业锅炉,2003(4):10~14.

[12] 宋志伟,吕一波,梁洋,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1(15):21~24.

[13] 臧炜,陈全,虞国锋.垃圾焚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锅炉,2005(2):26~29.

[14] 李光德.我国垃圾焚烧处理现状及其发展[J]环境科学进展,1988,6(6):78~81.

[15] 李小杰,韩伟.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J].污染与防治,2012,(12):141.

[16] 吴年龙.浅谈城市生活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J].固废处理,20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