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培训十篇

时间:2023-04-05 17:31:45

书法培训

书法培训篇1

船山区城南小学青少年学生辅导分站

2016秋季培训总结

本学期书法兴趣小组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特长出发,重点培训书法尖子生。在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以后开设了书法兴趣班,让他们在学习各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能丰富艺术修养,以生为本,着重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提高书写能力。

通过这学期的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小组学习。下面就这学期书法兴趣小组工作作一个总结: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书法的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书法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期的兴趣小组中不仅仅限于书法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法的基本技法、做人、古文字、书法史等字外的内容,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书法展示活动、书法展览、学区的书法比赛给学员提供了创作的机会,特别是在书法现场比赛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书法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书法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五、学员书写习惯、卫生有了很大改善:

从原来的不会洗墨盘、不会洗毛笔到现在顺利地清洗各类书写用具,并且书写过的纸都会整齐的叠放好。还有个就是语文老师反映自从学了书法以后,这些同学的语文作业明显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字迹更加工整,这对今后的书法学习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书法培训篇2

听了洛阳市书法培训讲座,我感到书法教学的艰难与重要。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国粹,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与重任。

书法指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圆锥型)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人们常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

书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自汉字出现以来就长盛不衰,历朝历代出现的书法大家不胜枚举。如秦代的李斯,汉代的蔡邕、张芝,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虞、褚、薛”、“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清代的何绍基、吴昌硕等。他们留下的书法作品更是推陈出新,光耀汗青。作为炎黄子孙,当代学生有责任继承;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使书法得以传承。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键盘的运用使手写意识变得越来越淡。对现代人来说,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已是不容易,更何况毛笔字呢?为了使书法这一优秀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我觉得上好书法课已是迫在眉睫。

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好书法呢?这次培训会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教好书法应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这里的书写规范就是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分对临,背临,意临三个层面。对临即将范本置于眼前,须看一笔,写一笔;背临即不看范本,只凭印象将诸字临写下来;意临即临写范本时追求原作的意境和神韵。我想,小学书法教学可以先教会学生对临,然后层层拔高,一步步接近意临。

于是这两周的书法指导课,我下载了《九成宫醴泉铭》原帖,准备先从遵循书写规范开始。上课时我先把要临得内容放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然后引导着学生欣赏,同时强调间架结构和笔划特征,最后让学生照着多媒体临写。在临写时,用《米芾学书》的这段话提醒学生:“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这两次,尽管学生写的差强人意,但是我感觉自己在书法指导教学上迈进了一大步,自己的教学正在沿着科学的方法前进,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书法培训篇3

性别: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

e-mail:_________

详细通讯地址:_________

为帮助本班学员顺利通过_________年国家司法考试,_________在_________特设“脱产系统培训班”,经协商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对于乙方在本次司法考试中可能获得的成绩,甲方特向乙方做出如下承诺:

1.学员遵守纪律,服从管理,经过本训练班培训,未能通过司法考试者,所实际支付学杂费除扣除_________元作为培训费用外,其余一律退还学员;

2.凡通过司法考试者,均奖励人民币_________元,并颁发荣誉证书;

3.乙方在本次考试中,如能获得全国状元成绩,甲方向其奖励人民币_________元。

(乙方主张上述2、3项权利的期限为本年司法考试成绩公布后30日内)

二、乙方的义务

1.须具备参加_________年国家司法考试的主体资格;

2.须向甲方提供真实合法的身份证明、准考证明;

3.同意支付双方认可的学杂费;

4.在学校须接受甲方、校区的统一管理,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者,以劝其退学处理(扣除折算的已听课程学费);

5.保证出勤率、听课率,不得无故旷课;

6.在_________年国家司法考试中不得缺考(即任一卷的成绩不得为零分)。

三、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四、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均具有相同的效力。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书法培训篇4

2017年11月,正值季节变化之交,秋意已浓而寒冬未至,加之15日至17日的阴郁天气,更显萧瑟。但在粥店中学四楼的报告厅,却是充满浓烈的学术气息。在这里,举行了市第二期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近距离地聆听了沈维进、邹方臣、张志鸿、许宗江、张伟杰、郇宇等书法专家的讲座,深刻感受到了各位书法家的人品和书艺,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为系统和直观的认识,获益匪浅,收获颇多。当然,书法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会在今后的时光里“上下求索”,在书法和书法教育方面继续追寻。感谢市局的领导组织了这次培训,感谢本次培训参与管理的各位老师,感谢一起学习的各位同仁。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向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教育重责,我辈担当。

各位书法专家对我国当今书法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句句沉重,既透出对现状的担忧,又露出对未来的期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次培训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更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书法教育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良好的书法教育仍然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人曾用歌诀的形式形容当前形势:“书法教育、形势危机;管理缺位、政策不力;考核评价、监管无序;学校忽视、家长稍理;师资薄弱、队伍不齐;大纲不备、教材不一;学生书写,混乱字迹;综合素质、应试代替;社会培训、良莠不齐;社团不济、事不关己;书法普及、斑驳陆离;国际发展、未曾企及; 文化传承、迫在眉急;千秋大业、尚待努力;全民动员、可见业绩。”作为当下正在一线授课的教师,作为中青年一代,我倍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本次培训,不仅仅是提升技艺的“加油站”,更是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冲锋号”。时代的要求和期望落于我辈之肩,自当勇挑重担,在书法教育的路途上荡开一笔,书写出这个时代赋予的不同色彩。

二、人艺合一,素质为先。

授课的几位专家的个人魅力虽有不同,但都折射出个人的修养与学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论是沈主席的严谨,还是邹老师的细腻,亦或是张志鸿的坚持,都无疑表明做人与学艺的高度统一,个人素质与书写技能的相互制约。俗语讲,字如其人,这是最直接的体现。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也是对人艺合一的印证。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书品和人品有密切的关系。清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品格高尚的人,书法肯定脱俗。写字是人生的一门功课,只有不断磨练个人性情,不断开阔个人胸怀,不断提升个人境界,才能在书法学习乃至书法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得更顺。

三、系统学习,方法得当。

书法既然是一门学问,那就少不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锤炼。

首先,要系统地了解了书法史和字体的演变。系统了解书法史和字体演变就会做到如何取法古人,避免在用字上的错误。结合各位专家的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沈尹默《论书丛稿》等,深入读进去,领悟其中真谛。了解中国的文字史、书法史、文化史,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升素质涵养。

其次,要在读帖和临帖上要下大功夫。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性情,楷书先专写一家,然后再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临帖要下苦功夫,做到“用眼看——用心想——用脑记——用笔写”,注重临帖方法,长期坚持。(一)、读帖,如帖在书法史中的位置、书家其人、文字内容及形式分析等。(二)、客观临摹:1、结构临摹,建立框架。2、打通脉络,找准动作。3、线条临摹,细致入微。4、合成临摹。(三)、尝试创作,先集古字。要把临帖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坚持天天练,切忌“三天打鱼,两日晒网”。虽然工作任务较重,但应该能每天挤出时间来进行书法练习。临帖功夫足够深,创作功夫才会足够高。

再者,加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要提高书法的境界,必须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下功夫。要有计划的涉猎古文字学、书法史、诗词及其他艺术如美术等领域,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使得自己的书法实践境界提高,避免落入俗套。

另外,加强书法交流活动,建立书法活动的小圈子,吸纳具有共同爱好的同仁,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快速提升。学书无先后,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书法造诣高,就可作为自己的老师。通过交流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不足,能及时改正,才能不断进步。

四、以鉴促学,贵在坚持。

个人技艺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艺术眼光的高低。要想让自己在书法艺术或者书法教育上有所成长,必须不断学习,持续提升个人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水平是一个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习书法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所以今后应在书法知识积累、基本功训练来提高书写技能和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提高自己鉴赏水平和书法修养。练字的人,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成为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喜欢和热爱书法,以高度的学习激情投入到练习中去,要有一颗坚持的心,持之以恒。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有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

书法培训篇5

一、提升文化素质是书法教师培训的不竭动力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展书法教育,上级有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这是继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之后,教育部再一次对书法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意见》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在2011年秋季开设书法课,这标志着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全面启动。

开展书法教育,实际有需要。“书法进课堂”先要“书法教师进校园”。书法虽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校有教材无人教,有课时被挤占,写字课有名无实,一些想学书法的学生只得花钱参加校外辅导班。许多教师、家长和书法家对淡化书法教育、书写水平整体滑坡的现象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教师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懂书法的老师少之又少,懂篆刻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师资不足是对当前“书法进课堂”的最大制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娄底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写字和书法教育的通知》(娄教发〔2012〕14号),要求全市中小学从2012年秋季开始开展书法教育,并组织了全市书法骨干教师培训。

二、周密深入调研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培训的目标。2012年3月份,娄底市教育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和市师资培训中心对全市42所高中、223初中和421所小学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全市中小学校书法课开设情况和娄底市书法教师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开课不足。许多学校不重视书法教育,223所初中和421所小学中开设书法课不到50%,且经常被占用;42所高中学校无一开设书法课。二是目的不明,内容不清。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书法课,但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模糊,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三是师资欠缺,素质欠佳。许多学校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没有专业老师,书法课由语文、美术等学科老师来顶替,书法课被挪用、边缘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教师自己的汉字书写也不怎么规范。2012年6月,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娄底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娄教发〔2012〕14号和《关于组织全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娄教通〔2012〕79号)两个文件,保证培训项目如期实施。

三、领导高度重视是培训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

娄底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封旺洲任组长的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师资培训中心。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担。时任分管教育的副市长鄢福初对这次培训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亲临培训学校,看望学员,并做重要报告。2012年8月20日,分管教育的市政府副秘书长亲自主持了第一期的开班典礼。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封旺洲、局长刘道阳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多次召集会议研究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在局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证了培训经费的落实。分管师训工作的副局长黎吾松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做了很有针对性的指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非常重视,密切配合。要人给人,要钱出钱,为整个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还得到了娄底市书法学会、娄底市书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体教师排除各种困难,全心身投入,上好每一堂课。

四、精心科学组织是确保培训成效的重要抓手

⑴部门协作和谐。沟通协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书法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在本次书法教师骨干培训中,市教育局办公室、教师科、人事科、基教科、市师资培训中心、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及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充分合作,各司其责。教师、人事负责相关文件承办,基教负责书法教育的调研,办公室负责各部门关系协调,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学员报名、组织管理、结业证办理和培训经费结算,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教学资料编写、授课教师安排、书法用品选购与发放、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培训机构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学员报名、组织管理和上述相关经费的落实等工作,特别是对第二阶段集中培训的经费、人员、地点、食宿安排等工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⑵课程设置完备。这次培训的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使书法教师掌握书法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师的书法技法水平。本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来制定完成的,分书法教育理论、书法教育技能和汉字书写技法三个部分。开设的课程有:书法理论开设《中国书法简史》《古代书论选读》《书法杂识》《文字学常识》4门课程;书法技法开设《欧体楷书》《颜体楷书》《赵体楷书》《硬笔书法》《魏碑》《行书》《隶书》8门课程,书法教学开设《书法教育技能》《书法教学》2门课程。

⑶师资力量雄厚。理论课聘请北京著名高等院校书法专业教师或博士研究生主讲,技法课聘请每种书体有相当实力的书法家授课。主讲教师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东教授、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傅如明,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宋廷位,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周劲松、杨频等;技法课教师有傅如明、周劲松、罗华斌、贺子文、廖吉林、姜新初、贺向阳、李建人、曾庆勋、苏业超10位教师,他们都是中国书协会员,所教科目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都有一定程度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针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作有效的指导。教学资源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开发编写。

⑷培训模式富有特色。本次培训由娄底市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瀚杰文化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一是培训分阶段组织。培训工作分两年两个阶段进行,全市共有670名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在职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一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2年8月分两期在娄底一中进行,每期5天,共10天;第二阶段的集中培训于2013年7月在各县市区的教学点进行,娄底市新化县和冷水江市两个教学点同时开课,涟源市和娄星区、市直、开发区教学点同时开课,双峰县教学点单独开课,每个教学点为期10天,共30天。第一阶段的培训过程现场全程录制,形成网络资源提供给各中小学教师配合教师基本功全员培训时使用。

二是注重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理论与技法相结合是本次培训的整体要求,考虑到学员们都是在职教师,培训都安排在暑假进行,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将严格考核发证,确保培训效果。从两个阶段的学员作业来看,大多数学员对书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基本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具有相当的理论修养。每个教学点在结业时都进行了教学观摩展览,每位学员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着眼于形成良好的书法习惯。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汉字为基础,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日常书写会形成程式化的书写习惯,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审美体验,将难以分辨真正的书法之美,学员们有几十年的书写习惯,即使没有用毛笔写过书法,也会将自己的书写习惯带到书法中来,这为书法培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而,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书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次培训在第一个阶段开设书法理论课,就是想让学员们更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书法精品,积累一定的书法审美经验,能分析什么样的书法是好的,什么样的书法是不好的,先解决学员们的书法审美问题,之后再进行技法的操练。经过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互动,证明这样安排是合理的,学员们的欣赏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技法要领把握得都比较准确,有很多学员反映,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对书法艺术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⑸培训效果明显。这种大规模培训中小学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都是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集思广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多次召开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本次培训的任课教师会议,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深入了解我市书法教育师资和各个学校的书法教育现状,针对相关问题多次调研、讨论,形成共识,再精心完成各科的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教学的最佳效果。学员系统地完成了相关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书法技法的练习和书法教学的学习,掌握了各种书体的基本临摹技巧和创作方法,提高了各种书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解决了在书法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从2013年秋季开始,全市9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所培训的书法骨干教师全部担任了书法专职或兼职教师。

五、健全工作机制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根本保障

本次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学校和老师广泛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培训时间短,技法练习时间、学员互动交流不足;二是不了解培训对象实际,无法兼顾个体差异,没有照顾各层次老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三是受场地和经费、时间的限制,无法全面培训书法教师。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将继续关注书法教师培训教师的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已培训学员进行动态管理,将书法培训长期化。一是创建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形成“集中培训――骨干引领――校本研修”的创新型培训模式,以点带面,全员培训;二是利用市师资培训中心网络平台,建立娄底市书法网络交流平台,聘请专家团队,与参训老师互动交流,深入探讨,尽量帮助老师解决在书法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网络书法教育优质远程培训视频课程资源,为全市书法教师免费开放,解决培训中的工学矛盾。

书法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科学、技术、生产三个环节日益一体化,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处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的图书馆(包括学校内各学院、系、部的图书资料室),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作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将被日益普及的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图书馆所替代;二是现代管理手段的引入和运用,将使传统图书馆电脑化,信息贮存、处理、传递更加科学、方便、快捷、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从传统信息载体单一、信息处理慢、服务周期长、手段单调等束缚中解脱出来,尽快更新观念,转变运行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优质服务。为此,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就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

本文所指的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内部各学院、系、部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

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由此可知,要充分挖掘图书馆及图书资料的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是关键所在。新时期的图书馆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终身学习的教育中心,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以上说明,新时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科技知识面广、业务技能精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然而,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图书馆及图书资料室管理人员的进入门槛低。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陈旧,认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只是一批借书还书、守书库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安排或招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时,忽略了许多关键的条件要求,结果是使得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极不合理。以前多是照顾安排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教职工配偶或家属,后来对学历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大专或本科生。但真正学过图书馆学或情报信息学专业的人员很少,大多没有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正规教育或培训,普遍缺乏相关图书馆专业管理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相当部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只熟悉传统文献资料的处理和加工,而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浩如烟海的科技、人文信息却束手无策,观念陈旧。

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学习、提高迫在眉睫。所以,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是更新知识、增长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竞争日益加剧。国与国的竞争,表面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竞争胜负的关键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全靠营造一种全社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因此,培训教育就成为全社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人才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当然,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制约高校图书资料能否发挥最大功能的关键因素。随着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外部环境、管理手段和服务范围、内容的变化,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也将要随之适应这种全新的要求。当今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终身学习意识、不会学习、不善学习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如何加强培训,实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型,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有更深层的思考。

现代高校师生员工对图书资料乃至各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要求的服务更加周全迅速,如果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加强学习不加强培训,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随之提高,就应付和满足不了读者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知识与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将会激化。因此,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将会大大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资料以及各类信息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教职工服务的功能将得到极大发挥。

图书资料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有其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的。图书资料管理在未来的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下起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要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要保证有一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适应的高素质的图书资料管理队伍,就必须要加强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适应时展和科技发展,更新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智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终身培训教育的体系并实行终身培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中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涉及有效开展培训活动的程序、计划、内容、教材、技术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成效,是培训的核心。经笔者调查,当前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中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安排,不能根据不同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实际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活动策划、培训教材选用、培训方法手段选择以及培训效果评价等各项工作。第二,培训调控不力,效果评价滞后,结果在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不能根据信息反馈来及时纠正产生的偏差,进行有效的培训调控,也不知道培训最终达到的效果和效益。第三,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差;大部分培训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在教室由讲师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案例,没有提供培训中的实践机会。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培训的组织机构没有得到落实,培训计划自然无法得到执行。第二,缺乏胜任的培训师资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有实践经验的图书资料管理专家作为老师却缺乏课堂讲授的技巧和艺术,有教学经验的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人员作为老师却缺乏图书资料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只能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培训老师不了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不懂成人学习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注意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因而造成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使培训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在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培训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以及要达到的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将培训方式、费用、教材等以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使之规范化、程序化。

(2)针对性培训原则。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以增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技术业务能力,使受训者适应和胜任新时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应根据社会需求、高校教学与科研需求、读者群体需求和图书资料管理的需要,力求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3)战略性培训与战术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高校图书资料管理适应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在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中要做到战略性与战术性培训相结合。既要有培训的长期项目和计划,又要有中期项目和计划,还要有短期项目和计划。如年培训计划、季培训计划、月培训计划、周培训计划等等。这样才能使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真正做到持续性、终身性。

(4)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原则。要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培训中用实际案例作为支撑以加强理论掌握,在实践培训中用理论指导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5)终身性培训原则。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在不断更新,知识在不断更换。因此,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长期的事业。因此,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将是终身的培训。

四、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培训计划的制订是培训实施的第一个步骤,其质量直接决定培训绩效。培训计划的管理从纵向、横向来看都是一个系统运作过程。制订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的前提首先是确定一个良好的培训目标。良好的培训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具体、可量度和可观察度。由于培训是针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所以一个良好的培训目标就应该能够准确描述受训者接受培训的行为表现。一旦培训目标确定,就可以着手编制培训计划。一个良好的计划应该能够使受训者真正学有所获,而且能激起受训者学习的渴望,愿意并乐意接受培训,从而促进培训过程的良性循环。同时,一个成功的培训计划应该能使广大的受训者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所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制订培训计划是培训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培训计划制订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计划结构的规划、培训课程的编排以及培训方法的选择。

培训计划的实施是体现计划执行力的关键,也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为了能够使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卓有成效,在实施培训中要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以便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发展,力图使培训计划得以实现。无论培训计划制订得多么成功,如果实施工作做不到位,仍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培训实施工作的好坏,对培训项目的成败具有关键性影响。根据实际调查,笔者认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中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具体的工作:

(1)确切通知参加培训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培训的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以上通知要做到人手一份。

(2)安排好培训设备设施,确保培训使用的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保证培训按计划执行。

(3)印发培训指南,将培训目标告诉培训对象,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大致了解培训的内容,知道培训中各个环节及其连续性。

书法培训篇7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岗位培训;措施;培训体系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在收集、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馆员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工作岗位角色的转变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岗位培训是对在职人员进行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对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读者服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并完善图书馆管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增强图书馆活力。在图书馆工作中,许多诸如资源配置、利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新的基础工作需要研究和探讨,但首先是能否抓住人才培养和馆员素质提高这一良好契机,因为图书馆工作职能的转换和飞跃是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实现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图书馆由于受资金、时间等原因的限制及领导观念上问题,对岗位培训有些不重视,某些图书馆的领导只知道使用人,不懂得培养人,不能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满足于现状。认为馆员素质的是高是馆员个人的事,靠自学就可以了。因此,图书馆从业人员培训的机会不多,接受过较高层次培训的业务人员更少,大多数人员仍停留在单一操作型状态,更别说为读者提供解惑和引导服务了。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提升业务素质水平,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馆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加强学习,加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和服务,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图书馆员岗位培训体系的建立

(一)图书馆馆员岗位职责的确定

岗位职责是衡量图书馆员工作质量的标准。图书馆岗位培训内容,应根据图书馆各岗位职责的要求来确定。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搞好岗位设计,建立一个合理的岗位体系;可以根据岗位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定向培养,也可根据馆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知识结构进行换岗调岗,更可以通过岗位职能的大小,胜任角色的比较选择择优上岗,同时,还应以岗位目标管理的形式督促岗位责任人,最终还要在强化岗位意识,塑造岗位形象,强化岗位职责,同时岗位交流制也是促进馆员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从而制定适合本馆各业务岗位工作和发展需要的岗位职责,来规范各岗位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相应的教材和岗位培训系列课程,从而能真正保障岗位培训工作的效果。

(二)建立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

1.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先培训后上岗是指按岗位规范要求,对已经在岗位上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已确定尚未上岗的人员,其他岗位转岗的人员进行的岗位培训制度,这项制度根据各图书馆的特点有所不同,一般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基础理论学习,成绩合格者再进行技术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者方可上岗。

2.持证上岗制度。持证上岗是凭借一种证书上岗,国家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且工种的证书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是根据图书馆各个岗位规范要求必须持有经过培训取得一种或几种证书才上岗的制度。如图书馆管理人员规定了最低文化是大专,没有达到大专毕业学历的不能上岗,业务人员规定的学历要相对高一点,没有达到学历标准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

(三)制定相应的馆员岗位培训原则

1.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图书馆工作来践行理论,例如,可适当采取“轮岗制度”。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带来的工作厌恶感,而且可以为馆员把培训中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再比如,可以将培训与科研相结合,鼓励馆员结合所学理论和工作实践来撰写论文或者申报项目。工作经验与理论结合为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提供条件,也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来深化培训内容和提高工作能力。

2.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这两种学习对于图书馆馆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书馆培训中既应该注重通过集体培训来增强团队默契,又应该采取措施来鼓励馆员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个人自学。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两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可以在减少培训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效果。

3.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一般来说,图书馆馆员可以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员、学科馆员和具体业务人员。因此,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应该围绕工作内容来进行。行政管理人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学科馆员需要本学科专业知识培训,而具体业务人员则要进行主题分类标引和读者服务等业务技能培训。

二、岗位培训的形式、方法与内容

1.岗位培训的形式。以馆内讲座式培训为主,面对全体馆员,目的是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以校外培训为辅。根据工作需要派馆员参加各种短训班、研讨班、业务讲座、学术会议等,增加与同行、相关学科的同人在一起切磋、研究、探讨、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借鉴、提高,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请专家、学者来馆进行学术讲座;鼓励馆员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自学并借助电脑网络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制作界面友好、内容丰富的培训课件,建立网络讨论区发表意见;通过业务知识竞赛来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相互参观和讲座等活动增加馆际交流;重视培训职能部门和制度建设。

2.岗位培训的方法。开办培训班,根据内容可长可短,注重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适用于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开办研修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方式,与同行业、同专业、相关学科的同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研究、探讨、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对中、高级专业的技术干部较为合适;自学,自学是最重要的培训方式,由于时间、精力、条件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自学形式较为适宜;按岗位急需施教。把重点放在关键岗位和关键设备上,不同的图书馆,不同的时间,对培训对象具体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其他方法,如参观、考察、参加学术交流、听专题报告、科技讲座、专家讲学等,都是扩大和丰富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培训方式。

3.岗位培训的内容。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应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有关网络资源的知识和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另外,大量网络数据库操作方法与应用软件,如一些浏览器的安装与使用以及基本的浏览、检索、下载、保存方法;便适应读者需求,同时做好咨询服务,掌握图书馆日常实用口语;还要做文献信息的导航员,应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岗位培训应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对图书馆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个性化服务,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三、岗位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领导重视和以身作则;岗位培训计划的统筹规划,由专人组织制定切合实际的岗位培训的实施方案;岗位培训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利用图书馆系统更新、设备升级的契机,大力开展相关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馆员承担科研课题;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同时布置培训实习题,强化培训效果。 1.抓骨干。图书馆领导和各部正副主任既是领导者,也是业务带头人,是图书馆的骨干力量。因此,岗位培训首先应该做好这部分人的培训,达到以骨干带一般的效果。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他们应该是第一期学员,在以后各期培训班的上机实习时,他们都成为辅导老师,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2.内容与需要结合。岗位培训内容必须根据当前重点工作任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这项工作的需要,可举办多期培训班。让馆员都有机会参加培训,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人才。岗位培训应以馆内培训为主,馆外培训为辅,这样既节约经费又节省时间。但是,馆内培训的局限性较大,必须有计划地把业务骨干派出去参加校外培训,参加各种进修班、短训班、研讨班、业务讲座、学术会议、参观访问等,增加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

4.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岗位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但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还要通过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为了培养高水平人才,应该鼓励和支持馆员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参加不同层次的高职学历学习。

5.考试考核是提高岗位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考核不但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而且还能检验学习的效果,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导。在馆内组织的培训中,应对理论和实践分别采取笔试和实际操作两种考核方法。参加培训的人员一律参加考试考核,馆长作为学生也不能例外。参加馆外培训学习和各种学术活动的馆员,每个人要写出书面汇报材料给馆长,以便考核其学习的效果。

6.设立专门的培训职能部门。馆员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专人负责管理培训目标和原则制定、培训师资和课程安排以及培训学员的日常管理等内容。专门职能机构的设立可以保证馆员培训工作顺利进行,但这必须以相应的制度建设为基础。馆员培训中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是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手段,例如:可以把培训同馆员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把培训合格证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或者作为年终评优和奖金发放的条件,这样的激励制度可以为其他培训措施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婷.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培训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6,(4).

[2]钟燕红.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3]申娴.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

书法培训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

图书馆用户培训旨在使用多种方法对用户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强用户智能信息化意识,帮助用户了解和掌握图书馆各种资源相关的检索方法,并通过实践和应用逐渐掌握检索技能,最终达到提高用户资源信息使用率的效果。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用户培训的目的是,让师生提升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全面了解学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和作用,更好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实时掌握广大师生的需求信息,继而制定相应的完善计划,促进图书馆的顺势发展。

1 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信息综合能力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对学生用户群进行培训,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化意识的认识,掌握利用馆藏文献信息的本领和技能,从而寻找到能够为己所用的信息资源并且将其加工和应用,不断增强学生持续信息综合水平,对未来专业学习和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辅助教师教学科研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科研责任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科研项目,都离不开丰富的信息资源。及时培训教师用户,熟悉掌握信息查阅检索的方法,节省教师搜索信息资源的时间和精力,增强信息资源的可利用能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提高了科研和教学的效率。

3、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院信息资源储存中心,在传播知识,培育人才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系统的用户培训,使更多的知识能够在用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管理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解决因知识匮乏带来的种种困扰。使用户更乐于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图书馆更好更快的发展。

2 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现状

1、用户培训服务的主动性不足

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服务的前移程度明显不足,常规的培训项目依然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有的仅仅是进行了新生入馆教育,很多的培训内容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处于分离的状态。作为图书馆馆员而言,没有主动去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长时间没有新的培训项目推出。

2、用户培训交流模式过于单一

高职图书馆对于用户的培训工作依然采用讲座的陈旧方式, “一对多”的老旧模式,不便于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没有搭建起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沟通平台,使用户和培训者无法更好的融入到整个培训项目之中。此外,由于环境的限制,用户在学习理论之后无法及时的通过实践应用进行融汇贯通,即便是能够提供场地进行实地演练,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完全理解消化。

3、用户培训社交氛围缺乏

单一的讲座授课培训形式,无法满足用户的交流需求。如果忽视了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那么就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培训工作之中,使得整个培训活动趋于形式化。除此之外在活动安排上也缺乏新意,没有营造出一种服务大众、提升图书馆体验和增强沟通交流的氛围,相应的也在培训活动本身缺乏了吸引力。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的创新

1、转变培训的理念

科学的培训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培训工作,就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现如今高职院校对于图书馆用户培训理念没有真切地了解其含义,未能将服务理念当成是图书馆资源应用宝典,无视所包含的价值。随着数字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景下图书馆更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维系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为用户传递知识和信息。作为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转变固有的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为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而重新谋划,带动自身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让图书管培训服务能够穿插到学校日常教学和各个科研活动之中。

2、引进全新的技术和设备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是实现图书馆培训服务的一种创新手段,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可以设想未来的学校图书馆必须具备易操作性、智能化等特点,比如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其中,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很好的融合虚拟现实技术(VR)和现实技术(AR)等。多种技术兼容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富有层次感和超强体验的的图书馆环境,让他们更加便捷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3、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在用户的培训内容制定上必须具有针对性。可分别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学生的角度,以及科研项目等对用户群进行划分,在了解具体的服务对象之后,那么培训工作的开展也就会更加顺利。如某高校在图书馆用户的培训中开展了一个“图书馆研究/教学服务体系”,即将图书馆的用户先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所有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则是全体在校学生,再将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细分,然后针对同一专业的教师其科研项目中需求的资料均在一个研究课程之中,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进行检索和使用,同时能够让同专业的老师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以此类推,学生用户群也可以进行细分,但在培训活动的安排上应尽量保持灵活性,以更好满足各类用户的客观需求,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4、注重培训的体验感

所有的培训活动来自手动实践和体验,这都是用户非常渴望的一种形式。在高职院校图书馆趋于转型的新时期,用户培训的体验感是发展和变革的主要方向。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大量涵盖动手技巧和实践技能的渗透。很多的培训的理论知识非常的系统化,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演练所以用户即便是掌握了相应的操作理论,依然不能很好的进行操作。这就需要给培训用户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在实际操练的过程中用户和培训员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可以实现无缝的沟通和有效的交流,加深用户对各个技能环节的理解,以提升用户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5、改变培训关系

以往那种培训方式过于老套,既无法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的根本目的,所以在对用户培训活动中需要改变培训员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让培训员不再以导师的形象进行讲授,而是融入到培训过程中,将用户作为培训的主体,培训员则以谦和的姿态主动参与到互动中,使培训内容更快的消化学习。这样即建立了培训员与用户之间平等的关系,建立了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又能够促进用户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于用户有效利用图书馆也非常有益。

书法培训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64-02

在信息“爆炸”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堆积如山的书籍,还面对着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面对着现代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等。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员的培训机制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好的机制,对当前高校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的图书馆人员队伍,意义重大。

首先,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前图书馆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专业理论知识。当然这对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但就本人的学习经历看,当前的培训内容只限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受训人员的乐岗敬业形成,还是不能完全适宜的。应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入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学等内容。孔子曾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强调“修身养气”,他认为经过坚持不懈地修养,就能培养起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在图书馆人员的职业感觉怎么样呢?徐建华教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这表明图书馆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低于客观测量结果,整体图书馆人员的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从本人所在的单位看,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的情绪和情感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表现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酷情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表现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那么,优质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唤起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对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还要高度重视他们对自己职业特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及认识,从而能在实际工作中坦然的面对一切,从而在图书馆职业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快乐,增强职业满意感。

其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面,也要丰富多彩,要尽可能的多采用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图书馆人员培训质量和水平。目前的培训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上面大讲特讲,受训者在底下消极被动地记笔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十分必要。实际上,培训单位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让每个参训者都动起来,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比如,请一些专家、学者作几场相关报告,可以就专业技能、职业特性认识、服务艺术等进行现身说法。这些专家型学者型的经验、知识,对每个参训者既具有新鲜的感觉,又有相当高的学习与借鉴的价值。在高校、各大图书馆专家云集,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不可忽视的一笔宝贵资源,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应该引起培训单位的重视。教师授课时也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多让参训人员进行讨论、思考,本人在参加安徽省图书馆人员培训点学习中就有切身体会:在《信息组织》课堂上,参训的学员积极热烈地参加相关问题的发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另外,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训单位应当灵活地组织参训人员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结合图书馆服务的职能特点。可以就培训的内容及需要,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鼓励学员在坐下来学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使每个学员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升华职业道德,树立服务的意识,学到实际服务的知识,提高从事服务的能力。从而避免培训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培训方式,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帮助参训图书馆人员快速成长,适应时代要求。在建立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教育教学机制时,培训单位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坐下来与走出去结合”的“大培训意识”。培训单位应进一步探索与创造不同种类,不同方式,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和项目。结合图书馆人员的实际,采取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结合,集中与分散学习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图书馆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与项目;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化培训技术(如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广大受训图书馆人员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工作必须建构起长效机制,创建图书馆人员终身学习的体系,这是十分必要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远大目标。高校图书馆人员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加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与理论的更新与传播明显加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等等。这都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因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没有摆脱证书培训和积学分的身份。实际上,由于是短期培训,再加上培训内容与方式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使得这种学习成为了一种突击性的“敲门砖”式学习,甚至为应付学分。一旦达到目的,所学知识就被弃之一旁。从而使岗前培训的长效性变得已无可能。

为达成培训的长效机制,应将培训机制同图书馆的评价机制,交流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结合起来。例如,培训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在聘任、晋职时要考虑培训成绩的优劣,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对成绩优异者,可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培训机制的权威性与长效性。

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要面向长远,眼界宜大,应坚持以提高和促进人员的全面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以推动培训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开拓培训资源,努力拓宽培训渠道,完善培训网络体系,建构高质量、高效率的大培训平台。从长远的目标出发,建构完整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也要把培训点与受训人员所在高校结合起来,例如以老带新的导师制,通过日常工作的传、帮、带,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单靠培训点一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合作是必然趋势,这种合作主要表现在:强化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作用,完善与使用相结合的具体配套措施。培训点应通过有力的合作,使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增加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投入,从而完善多渠道、长效性的投入机制。

当前,对受训学员的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参训人员的考勤,主要立足点在被动的约束,对旷课等违纪行为往往只是批评几句等。而对一些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培训表现突出的学员却并未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简单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套新型的培训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参训人员不仅自觉遵守培训纪律与规章制度,而且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与创新精神自觉投身于培训的各项学习中来。激励应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精神激励方面:其一,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培训点应与用人单位一起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宣传,以达到弘扬正风,鼓舞先进的作用。例如,可以采用对表现优异的学员给予加分,评选优秀学员等方式,以达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那些表现优秀者,要在目标奖励、工作条件、聘任等多方面予以优惠奖励。其二,要用进步的方向激励每一个参训学员。只有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对受训人员的激励功能,才能有利于管理的有效实现。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引导机制,要努力淡化培训的“考试”、“积学分”角色,这需要管理机构的政策导向。对培训者而言,考试合格证书是重要的,但更要认识到培训对于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在培训的管理制度上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要让每个学员牢固树立起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与学坏不一样的观念,要从制度政策的制定上让每个受训者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建立一套约束机制。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对参加培训的人员从责任与义务做出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规范明确的约束制度,强化对受训人员在思想道德、学习纪律、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要求。完善奖惩制度,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在评优树先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唯有如此,才能使培训的管理机制真正建成。

当前,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高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必要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国际化、大众化时代,如何建构起新时期的具有中国特点与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已经成为每一个从事和关心此项工作的人所必须面对、思考的重大课题。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适应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发展的需要,变革旧有体制中已经与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不相适合的部分,创造出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海政,等.信息组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岚,等.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08,(3).

书法培训篇10

[关键词]就业准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随着各类法规、生产规范、产品标准的相继实施,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有了明确规定,同时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产品的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对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在各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保证只有达到相应标准的人员才能从事相应的行业工作。

在行业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劳动者科技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各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已有十五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配套的各项制度相对滞后,已有的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导致从业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生产者的积极主动参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长久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

一 把就业准入制度尽快落到实处

所谓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先培训后上岗”这一含义,还包括各种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所谓“上岗”有不同,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上初级岗,中级、高级也有相应的岗,不同的岗有相应的要求和待遇。有人认为:“就业准入制度是农民工的就业壁垒”,这种观念是狭隘的,错误的理解了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先培训后上岗”,由相应的政策予劳动者相应的补贴和扶持,如“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都是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配套政策。从客观上讲,一项制度的落实,除了各项配套制度的落实之外,“上有政策引导支持,下有百姓主动参与”的“互动”是就业准入制度良性循环的内在力量,没有从业者的主动参与,任何一项制度的落实都是无本之木。

二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迫切要求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进行,他们取得了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措施,使得许多无证人员有机可乘,不能发挥证书的作用。随着职业技能鉴定的深入开展,有证书的人越来越多,对尽快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依靠行政推动,从业者自愿、主动参与的很少。就现状来看,如果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给持证者带来切实利益和实惠,会挫伤从业者的积极性。是职业资格没有用吗?不是,是没有就业准入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以及监督的落实,使证书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 不落实就业准入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

不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要求,从业者就没有获得证书的积极性,职业资格证书就没有市场,职业技能鉴定就失去了原动力,即使依靠行政手段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开展的效果和能否长期坚持也是未知数。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落实,不坚持持证上岗的现象就很普遍,产品质量无人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合法的,生产环节是否规范,产品是否合格等都会受到质疑。从业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产品规范。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这根准绳,从业者不会自主地进行培训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人主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

四 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是职业技能鉴定进入良性循环的保证

实施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就有了市场,从业者对职业资格证书就会有需求,会积极主动地申请取得证书,客观上讲为从业者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条件。为了取得资格证书,从业者会积极参加培训,实现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变。有了市场的需求,再加上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促进,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鉴定场所就会主动创新服务,鉴定手段和水平不高、鉴定场所设施不齐、鉴定试题与实际水平相差太远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就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也就从根本上确保了整个产品生产环节的规范和质量,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 结合行业实际,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实施就业准入提供科技支撑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不断加强科技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水平,增强持证上岗意识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培训:一是对职业学校各专业毕业生进行鉴定,他们毕业后的首选行业是生产、经营和加工;二是对生产者培训,按照产品的市场规范要求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开展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产品营销知识,增强市场意识,实现产品的增值和周年供应;四是对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带头人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新产品开发意识,做到长远规划、持续发展;五是要加强劳动者技术队伍培训,通过政策扶持,培训一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带头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 创新培训机制,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再上台阶

劳动者科技培训,涉及面广,牵扯的部门多,要搞好培训鉴定工作,必须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培训工作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培训鉴定工作领导机制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最根本的途径。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将从现在的项目扶持,转变为以培训为主的技术、知识、人才的扶持;并使之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

(2)建立培训的资金投入机制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劳动者培训专项基金,基金应采取政府补助、从业人员自助的方式,保证各种培训工作的开展。

(3)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

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把最新、最先进的科技知识送到工厂和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产品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提供了契机。因此,需抓住机遇,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产品生产规程,引导劳动者进行产品生产,提高劳动者培训的积极性,激发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