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1:34:42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范文篇1

关键词:书法;中国文化;书卷气;创作;创新

自从书法是独立艺术的观点提出以来,书法似乎与传统文化的沟通淡漠了,创作与制作混淆了,创新与模仿模糊了,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现择三点小议。

一、书卷气与匠气

书卷气是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高雅清逸的气息,是书家通过读书而透悟、流露在书法中的意蕴和风度。书法之所以能够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与丰富复杂的人的精神气质、学问修养所紧密相连的。古代书家都是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

传统诗文重“风骨”,书法亦重“风骨”;传统诗文讲自然、凝炼、含蓄之美,书法亦重自然、凝炼、含蓄之美,这是民族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化艺术上的相通之处。

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悟,对传统书法的审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卷气”是书家“读书破万卷”而潜移默化在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因子,是书家的心境,气度、修养诸方面的积累。

清末,康有为、杨守敬辈,他们尊北碑抑南帖,学的是俗字,可写出来的字就不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本身是“士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用“书卷气”冲走了“匠气”,在他们的笔下写出来的字与工匠的写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书法也是从帖学起步的,是书写技巧成熟后的对稚拙的追求,而不是只在稚拙上发育不完全。所以,一个传统文化修养较深的书家,比一个只知埋头写字的人,不仅能更快、更多、更深的领悟书法形式的要旨,而且在其书法中也反映出更深的内涵。

二、创作与制作

书法作品的创作不仅在字形结构上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式美,而且更具书家挥运而成的不同形质的点画、不同情趣的意象,及由此得以构成既生动又富韵律的“无形之相、无声之音”。它是一次性挥写完成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极凝炼,既展示出书家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技巧工力之美,又透露出书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刘熙载说过:“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当接触到富有艺术性的书法作品时,首先被强烈感染的是作品的精神气息,而这种气息,是建立在书家必须具备的训练有素的高度艺术技巧、同时又必须具有相当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的,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中方能挥写出来,才能发挥书家自己的艺术立场。

书法的实践经验无数次地告诉书家:“惨淡经营,刻意求之”与“信笔挥毫、无意于佳”的客观效果常常相反,愈是小心谨慎,愈写得拘谨,达不到理想效果,连书家本有的功夫修养都不能反应出来。从汉人的“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蔡琶《笔论》)。这是先有意,然后无意到宋人的“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苏轼《评草书》)的创作精神来看,古人都是要求书家心里放松,没有精神负担来作书,切勿为书而书,刻意求之。

古代没有实用书法与艺术书法之别,他的实用性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书法尚未成熟期,古人为实用需要而书,无“为求人爱”的刻意故作之心,以质朴自然流露本性,故作品虽然粗朴,倒也有天真之气。随着历史的发展、字体的定型、技法的完善,书法同时变成了艺术品。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的改善、观赏意识的增强,使人们求美之心、表演之心增多,“无意于佳”的观念逐渐减退。从古代流传下来作品来看,不经意挥写的信札、笔记、便条、文稿等,要比专门书写的墓碑、对联、中堂、屏条随意得多。虽然古人书写的墓碑、对联、中堂、屏条带有很强的创作色彩,可是“迫于事”的心理负担与现代人相比毕竟要少的多,还是以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主要创作方式,更何况书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但是,现代人为布置、展览、参赛、销售、结集而专门创作的作品占有着相当多的比例,书法发展到今天其实用性已是微乎其微,纯粹成了艺术形式。为了追求作品的理想效果,书家化费心机,有着比古人多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创作意识,所以“无意于佳”之作几乎难见。

从当前的书法作品来分析,视角重点都放在了表现形式上,以形式新奇来代替情性,偏重于笔墨的安排,却偏离了“抒情达意”这一本质。有的人为写好一张作品,刻意为之,一遍写不成再写一遍,直至认为“满意”。有些人为参展准备作品,一张作品连写数日,甚至一年,化费数刀宣纸不惜,殊不知“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皆为草稿之作。一些人对书法的基本技巧还不甚了解,而去追求天趣、稚拙、故意将字改变形态,有意经营位置。笔者曾见一位名家创作作品,写了两三笔,又退后二步看看,再写几笔,像画油画似的,是故弄玄虚呢,还是基本功太差,还是在追求什么味道,无从得知,这怎么可谓是在创作书法作品,分明是在制作作品!有些人认为追求效果,在纸张上作文章,将纸揉皱。或画上几个瓦当、或化成竹简形状、或染色宣纸、或用水破墨等等,虽然是为追求一种效果也未尝不可,但总有制作之嫌。再则,从书风而论,以“丑”态出现者,固然是对妍媚书风的逆反,可其中许多难以称人意者,正在于这些作品是以新的做作来取代原来的套式,自然、朴拙之气以荡然无存了。所以,具有一定书写技能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产生与其技能相当的作品,但却不能保证作品成为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

非实用性的书法,本应是信手率意的,但一旦加上了功利色彩,为人选展览、得奖、为“标新立异”,那么,就给心理上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把抒情写意的创造方法,变成了刻意为之的制作手段,违背书法创作的精神。当前的书法创作,已没有“无意于佳”的古人的环境,要写作品大都是有意的,如何使书法作品在有意中能抒情达意,进人“无意于佳”的意境,是值得每位书家思索的。

三、创新与摹仿

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决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人帖”和“出帖”就能实现的,任何一位书家都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思维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着时代赋予书家的感情色彩。从历史上看,当一种审美倾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后,就会引出审美观念的变化,从而引出探索、引出艺术风格的创造。这其中,探索和创新不会无止境地发展下去,经过淘汰,有的会被扬弃,有的则一步发展,得到发展的风格达到顶峰后,就会形成模式,于是就开始衰落,再有新的风格来代替,从而形成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时代风貌。

继承传统并非易事,而创新更非易事。继承与创新,唐代书家颜真卿楷书是新的,他把握了传统脉搏,开创了一代书风;宋代书家黄山谷行书是新的,他把柳公权楷书穿了件挥袖的长袍;宋徽宗是新的,他把薛棱再消瘦了一些;元赵孟颊的复古是旧的,但他把“古”变成了元代的新;祝允明是学张旭的,但他写的消散宕荡;王铎书法气势夺人,把名人尚势意识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又无不是传统的……这些大家们的杰作又带着时代的强烈色彩。

书法作品范文篇2

他坚持可能性的“边缘书写”状态。有许多现实场景和风气越来越使他清醒于自己的这一行为取向。他相信立足边缘,起码有一种好处,就是耳根清静、目光内敛,心神也随之有了实力。边缘书写是没有成功可言的。它永远只是一种探索性的表明。从一个边缘走到另一个边缘,是一种探索走向另一种探索的开始,永远只是开始。开始本身,不可用成败论之。

对于传统,乐泉一向以为:传统是一个人(他的言下之意是传统是一元的、整体的,不可割裂、肢解、分离的,更不是某种可以用来画地为牢的东西),一个充满独特精神魅力的人。继承传统,就是要求自己学会不断同古人对话,同整个传统(一个人)“对等地说话”。对等,是有文章可做的。对等心态的确立,标志着一乐泉作书个书家内心质量和独立气格的依凭已经构筑。对等,是对虚妄骄狂的拒绝,也是对卑怯懦弱的抗斥。

古意盎然与新意迭出,是书法艺术在现代推陈出新的要求。作为目的,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过程,它无疑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面临的严峻。“只有渐渐地远,才能渐渐地近;只有经历沉默、积淀,才能迎来新生、开放”。他一直怀疑那种对标新立异持“直奔主题”态度的人和潮流。

乐泉认为书、人相比,人为根本。顺人性灵,自得人性之书,远人之性灵,难现人性光华,自然难得一等笔墨,一等书韵。

二十世纪先锋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关注、思考、不满和焦灼。有自己精神家园的人,才能在现代大工业社会的喧嚣中站稳脚跟,为人类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提供更多的艺术思考、启迪。

乐泉书法创作,从开笔到落印,你看不到剑拔弩张,看不到霸气十足的作派,也看不到时下颇为通行的油头粉面、招摇过市,有的只是老僧入定、闲云野鹤式的徐缓舒柔,有的只是清风过庭、东方既白的从容疏朗,更有的是山泉弄琴、篁月夜斟的悠长乐韵,倒是同他作的许多意境高远的诗词相合。乐泉称自己这种心境为“布衣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下的挥洒,觉得很容易就进入旁若无人之境。

“技巧是可以看到的,品位则需要用心去体悟”。乐泉看重体悟,看重笔墨逶迤中的灵魂之旅。他反复强调“心中有古人”。他的“有古人”,是他努力使自己摆脱当下流行书风绮靡之气的对策,是他开拓自己精神疆界的辟邪宝物,又是他心有独钟坚守自己“这一个”艺术个性的精神支柱。他是把那些古人当作火把来高举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借那些光,划燃一根火柴,照亮自己”。

乐泉好结交。来往密切的朋友,多真性情,重感情,个性鲜明,远恶浊污俗者。其中不乏艺术才华彰然,意气挥遒,心性高古而合天籁之幽逸者。乐泉把与这些朋友交往的过程称之为“养气”。他认为好朋友都是清心之剂。心清方得气爽,气爽方能神怡。这对创作气息高古直指人心的书法作品,是有相关意义的。

书法作品范文篇3

关键词:书法作品内涵美创作欣赏

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赏析优秀书作,其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等精妙,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利于创造。因为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同书法创作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书法创作过程有欣赏的因素,欣赏过程中又有创作的因素。

欣赏和品评实际上是两码事,但欣赏总要涉及到评论,评论又有助于欣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好割裂而谈。我们这里所论,是从欣赏者接受、反映、评价的过程而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然,有内容美而形式不美的,有形式美而内容不美的,有内容美形式也美的,也有内容形式都不美的。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当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且值得回味时,就说明人的视觉已对客观事物有美的感受。书法有其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赏评一幅书法作品,大多是根据作品所给的印象去直观地评说,如果只说这幅作品好或不好,原因却无从论述,这也是不能称之为欣赏与品评的。那么,到底怎样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呢?

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需要一个步骤,是对书法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欣赏与品评书法的内容很多,无外乎点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行气、形质、神采、意境、风格、墨法等方面。刚开始,欣赏者面对作品,要保持一定距离,从宏观上得到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一最初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欣赏者并不都是书法专家,他们对书法的评价很可能会局限在直观上。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很重要的,要让人见到作品就能感到书法作品和谐的外在的形式美,得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最初的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进一步品评的基础。远看以后,欣赏者就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探究每一点画、用笔与结体,评价书法作品外在形式的细微之处,再从点画回到章法中。实际上,这种具体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是再一次地回到直观,而对于第一次的直观来说,是具备了理性分析的抽象直观。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书法艺术在我国,在世界上都享有很崇高的声誉,要欣赏和评论古今书法佳作,必须对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书法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汉字,众多的书法家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作。这样,则形成了各具风貌的书体和流派,书法作品也就因时代、作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的书法大观园。如唐楷中欧阳询的险劲,柳公权的劲挺,颜真卿的雄健,虞世南的圆浑,褚遂良的娟秀,都是由于作者本人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影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倾向、美学意识、习书溯源等不同所形成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书写者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而欣赏者对书写者习书经历、所学碑帖、审美意趣、创作背景、意图以及社会风尚等有所了解,则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

当然,要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非易事。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中,重技巧轻理论或重理论轻技巧者仍有很多。有的只会写而不会讲,有的只会讲而不会写。古人的“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之说(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是鉴赏行家,善于鉴赏的人又不一定擅长书写)似乎有一定道理。笔者看,二者都要兼顾,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欣赏品评书法,不仅要多看,多分析玩味,还要更多地习书,与书法产生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关系,才能对中国书法内在的美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浅,还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学问及其各方面的素质状况,赏评水平也是随着这些方面的提高而提高的。

书法作品范文篇4

关键词:书法作品内涵美创作欣赏

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赏析优秀书作,其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等精妙,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利于创造。因为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同书法创作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书法创作过程有欣赏的因素,欣赏过程中又有创作的因素。

欣赏和品评实际上是两码事,但欣赏总要涉及到评论,评论又有助于欣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好割裂而谈。我们这里所论,是从欣赏者接受、反映、评价的过程而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然,有内容美而形式不美的,有形式美而内容不美的,有内容美形式也美的,也有内容形式都不美的。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当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且值得回味时,就说明人的视觉已对客观事物有美的感受。书法有其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赏评一幅书法作品,大多是根据作品所给的印象去直观地评说,如果只说这幅作品好或不好,原因却无从论述,这也是不能称之为欣赏与品评的。那么,到底怎样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呢?

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需要一个步骤,是对书法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欣赏与品评书法的内容很多,无外乎点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行气、形质、神采、意境、风格、墨法等方面。刚开始,欣赏者面对作品,要保持一定距离,从宏观上得到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一最初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欣赏者并不都是书法专家,他们对书法的评价很可能会局限在直观上。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很重要的,要让人见到作品就能感到书法作品和谐的外在的形式美,得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最初的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进一步品评的基础。远看以后,欣赏者就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探究每一点画、用笔与结体,评价书法作品外在形式的细微之处,再从点画回到章法中。实际上,这种具体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是再一次地回到直观,而对于第一次的直观来说,是具备了理性分析的抽象直观。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

书法艺术在我国,在世界上都享有很崇高的声誉,要欣赏和评论古今书法佳作,必须对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书法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汉字,众多的书法家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作。这样,则形成了各具风貌的书体和流派,书法作品也就因时代、作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的书法大观园。如唐楷中欧阳询的险劲,柳公权的劲挺,颜真卿的雄健,虞世南的圆浑,褚遂良的娟秀,都是由于作者本人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影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倾向、美学意识、习书溯源等不同所形成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书写者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而欣赏者对书写者习书经历、所学碑帖、审美意趣、创作背景、意图以及社会风尚等有所了解,则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

当然,要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非易事。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中,重技巧轻理论或重理论轻技巧者仍有很多。有的只会写而不会讲,有的只会讲而不会写。古人的“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之说(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是鉴赏行家,善于鉴赏的人又不一定擅长书写)似乎有一定道理。笔者看,二者都要兼顾,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欣赏品评书法,不仅要多看,多分析玩味,还要更多地习书,与书法产生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关系,才能对中国书法内在的美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浅,还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学问及其各方面的素质状况,赏评水平也是随着这些方面的提高而提高的。

书法作品范文篇5

欣赏和品评实际上是两码事,但欣赏总要涉及到评论,评论又有助于欣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好割裂而谈。我们这里所论,是从欣赏者接受、反映、评价的过程而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然,有内容美而形式不美的,有形式美而内容不美的,有内容美形式也美的,也有内容形式都不美的。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当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且值得回味时,就说明人的视觉已对客观事物有美的感受。书法有其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赏评一幅书法作品,大多是根据作品所给的印象去直观地评说,如果只说这幅作品好或不好,原因却无从论述,这也是不能称之为欣赏与品评的。那么,到底怎样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呢?

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需要一个步骤,是对书法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欣赏与品评书法的内容很多,无外乎点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行气、形质、神采、意境、风格、墨法等方面。刚开始,欣赏者面对作品,要保持一定距离,从宏观上得到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一最初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欣赏者并不都是书法专家,他们对书法的评价很可能会局限在直观上。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很重要的,要让人见到作品就能感到书法作品和谐的外在的形式美,得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最初的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进一步品评的基础。远看以后,欣赏者就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探究每一点画、用笔与结体,评价书法作品外在形式的细微之处,再从点画回到章法中。实际上,这种具体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是再一次地回到直观,而对于第一次的直观来说,是具备了理性分析的抽象直观。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

书法艺术在我国,在世界上都享有很崇高的声誉,要欣赏和评论古今书法佳作,必须对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书法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汉字,众多的书法家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作。这样,则形成了各具风貌的书体和流派,书法作品也就因时代、作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的书法大观园。如唐楷中欧阳询的险劲,柳公权的劲挺,颜真卿的雄健,虞世南的圆浑,褚遂良的娟秀,都是由于作者本人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影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倾向、美学意识、习书溯源等不同所形成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书写者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而欣赏者对书写者习书经历、所学碑帖、审美意趣、创作背景、意图以及社会风尚等有所了解,则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

当然,要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非易事。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中,重技巧轻理论或重理论轻技巧者仍有很多。有的只会写而不会讲,有的只会讲而不会写。古人的“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之说(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是鉴赏行家,善于鉴赏的人又不一定擅长书写)似乎有一定道理。笔者看,二者都要兼顾,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欣赏品评书法,不仅要多看,多分析玩味,还要更多地习书,与书法产生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关系,才能对中国书法内在的美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浅,还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学问及其各方面的素质状况,赏评水平也是随着这些方面的提高而提高的。

在品评一幅书法作品时,由于书法本身的流派风格不同,欣赏者眼光、观点、意识、立场、爱好的不同,对这幅书作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欣赏书法作品,甚至同一件作品,欣赏结果也会不同,这里就不多列举了。而赏评界也有一些不良风气。在书法历史上,有勤一生之学而名不见经传者,有学后一经名人表彰而得书坛之誉者,也有一些人专门靠他人之吹捧而立足者,更有为压倒或诋毁他人而大加评论者。这无不和书法的品评有关。现在,书法赏评、书法争鸣、书法批评很多,但是有些人不看作品本身,先看书写者落款、钤印,视其是名人、有地位的人,与自己是一个“路”的人,就阿谀奉承,否则就诋毁轻视,实为庸俗的市侩作风。历史地看,每一位书家基本都是从传统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承上启下,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作者的书法作品,尽管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经过书法实践和辛勤的劳动孕育出来的,饱含着作者的甘苦。因此对当今出现的富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欣赏品评时不要轻易否定,应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尊重作者的劳动,体会其甘苦,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兼顾作者的年龄、地域、性别差异,进行观察、对比、研究,也就能分辨出优劣,给出切合实际的、较中肯的评价。这无论对于书法交流还是书法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欣赏与品评是书法艺术乃至其他艺术中一门深邃的学问。一个人的审美意识、观点、方法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不但要看其内涵本身的美,而且还要寻求之所以这样美的原因。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评水平,同时,对作品章法的创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书法作品范文篇6

关键词:书法作品内涵美创作欣赏

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赏析优秀书作,其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等精妙,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利于创造。因为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同书法创作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书法创作过程有欣赏的因素,欣赏过程中又有创作的因素。

欣赏和品评实际上是两码事,但欣赏总要涉及到评论,评论又有助于欣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好割裂而谈。我们这里所论,是从欣赏者接受、反映、评价的过程而言。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然,有内容美而形式不美的,有形式美而内容不美的,有内容美形式也美的,也有内容形式都不美的。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当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且值得回味时,就说明人的视觉已对客观事物有美的感受。书法有其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赏评一幅书法作品,大多是根据作品所给的印象去直观地评说,如果只说这幅作品好或不好,原因却无从论述,这也是不能称之为欣赏与品评的。那么,到底怎样欣赏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呢?

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需要一个步骤,是对书法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欣赏与品评书法的内容很多,无外乎点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行气、形质、神采、意境、风格、墨法等方面。刚开始,欣赏者面对作品,要保持一定距离,从宏观上得到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一最初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欣赏者并不都是书法专家,他们对书法的评价很可能会局限在直观上。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很重要的,要让人见到作品就能感到书法作品和谐的外在的形式美,得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最初的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进一步品评的基础。远看以后,欣赏者就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探究每一点画、用笔与结体,评价书法作品外在形式的细微之处,再从点画回到章法中。实际上,这种具体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是再一次地回到直观,而对于第一次的直观来说,是具备了理性分析的抽象直观。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

书法艺术在我国,在世界上都享有很崇高的声誉,要欣赏和评论古今书法佳作,必须对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书法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汉字,众多的书法家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作。这样,则形成了各具风貌的书体和流派,书法作品也就因时代、作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的书法大观园。如唐楷中欧阳询的险劲,柳公权的劲挺,颜真卿的雄健,虞世南的圆浑,褚遂良的娟秀,都是由于作者本人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影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倾向、美学意识、习书溯源等不同所形成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书写者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而欣赏者对书写者习书经历、所学碑帖、审美意趣、创作背景、意图以及社会风尚等有所了解,则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

当然,要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非易事。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中,重技巧轻理论或重理论轻技巧者仍有很多。有的只会写而不会讲,有的只会讲而不会写。古人的“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之说(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是鉴赏行家,善于鉴赏的人又不一定擅长书写)似乎有一定道理。笔者看,二者都要兼顾,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欣赏品评书法,不仅要多看,多分析玩味,还要更多地习书,与书法产生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关系,才能对中国书法内在的美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浅,还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学问及其各方面的素质状况,赏评水平也是随着这些方面的提高而提高的。

书法作品范文篇7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公务员之家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书法作品范文篇8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书法作品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元素;当代室内设计

当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室内谁中的文化水平,真正通过室内设计形式将居住者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举止反应出来。提高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多元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增加室内设计的艺术水准。

一、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社会在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占据的重要越加突出,最为显著就是在当代设计行业中,传统文化运用最为明显。笔者对于我国近几年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发现,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已经成为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还能够增加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为室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室内设计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世界各国在室内设计中已经逐渐重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发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已经在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原色,通过现代化设计方式让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更加容易接受,提高人们的审美。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我国的民族风更加良好的发挥,提高我国室内设计在国家中的竞争[1]。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色彩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者室内颜色使用中应用,还需要增加传统文化因素与当代设计理念之间的融合,创建现代化的室内设计格局。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不仅拥有高水准的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还要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实际设计中灵活使用传统文化元素,积极探索传统色彩在当代室内中新应用途径,增加室内设计色彩应用丰富性。传统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能顾将不同时代中的精神有效表现,人们对于传统色彩一直叫我关注。当代室内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色彩中,已经相继设计出众多优秀室内设计作品。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色彩中,最经常使用的颜色就是中国红,人们对于红色喜爱程度一直没有减少,甚至世界各国已经将红色作为中国特有的色彩。中国红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时间沉积下来,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团结。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红,能够增加整个室内建筑的宏伟,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中融合作为显著的一部分[2]。

2、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是通过书法作品中文字的作用体现,还能够将我国历史作用充分发挥,这也是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应用中的最终目标。笔者对于近几年我国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发现室内设计中使用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电脑技术合成,这种书法作品与传统书法作品相比较缺乏灵动性,文化内涵几乎没有。如果能够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书法作品,能够真正将室内设计作品风格体现,还能够增加室内文化底蕴。传统书法作品中,不同字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代表着我国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对于室内氛围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篆书的书法作品能够营造高雅的室内氛围,隶书的书法作品能够营造简朴的室内氛围。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传统书法作品,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其精神世界更好的展现,增加室内的文化底蕴。设计人员可以在茶室设计中应用书法作品,能够增加整个茶室的书香气质,传统书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灵活应用,设计人员就需要增加对于不同书法作品文化内涵的了解,进而在实际设计中科学应用,提高室内设计的活力[3]。

3、传统装饰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在长时间发展中,民间艺术已经在装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图案。传统装饰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美好的祝愿,传统装饰图案在长时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对于完善的体系。例如,在室内空间结构设计中,传统社会中的人们经常使用屏风等划分空间结构,在当代室内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在对于室内空间结构设计上喜欢使用屏风完成空间结构的设计,这种空间结构布局形式的设计就是从传统社会空间结构设计上所参考使用的。传统装饰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能够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功能。但是,当代室内设计人员在应用传统装饰元素中,不应该仅仅关注装饰元素的对称性,更应该探索装饰元素图案中的神韵。现代人们的室内设计方面,不仅仅是简单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更需要设计人员在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中不断创新,满足人们现代化的审美标准。

4、传统建筑建构形式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物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因此建设物中包含了众多隔断及门窗等小型构件结构,对于不同种类的木材运用十分成熟,在设计上讲究对称艺术美,在对于木材设计上讲究色彩均匀。我国传统建筑建构中使用的雕刻技巧也是世界闻名,在不同室内位置上的雕刻形式也存在差异,其中在祠堂等地点人们经常使用的石雕。当代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也可以将传统建筑建构形式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例如在对于栏杆等设计上[4]。

三、结论

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设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设计元素的选取。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不仅仅能够在室内设计上展现我国民族涵养,还能够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艺术审美。为了能够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更好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人员应该深度探索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笔者相信当代设计人员在对于传统文化不断探索过程中,能够真正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提供新颖的室内设计方案,提高我国室内设计水准。

作者:李爽

参考文献:

[1]魏志勇,华春,王燕山.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24.

[2]冯兴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当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7:13.

[3]任鸿飞.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20:83-84.

书法作品范文篇10

关键词:书法;再现;表现;共性;个性;艺文兼备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不仅提出了“现实主义”,而且对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人物塑造的个性和共性、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作品在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时相应的也表现了人的本质和属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艺术作品要结合再现才能反映社会劳动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升华才能准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只有再现与表现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推动时代精神文明向前发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因为劳动创造了美,我们是社会的人,艺术作品是对社会劳动生活的反映;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创作者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赋予艺术作品内涵及灵魂;艺术品如果只是再现,即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艺术品如果纯粹只是表现,即是“纯粹的表现主义”,即徒无法打动人心。书法艺术创作应根据作品内容、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作品字体及作品形式进行有侧重的调整,从而达到共性与个性并存、艺与文兼备、再现与表现相结合。艺术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②。

一、各艺术品中的再现与表现

艺术作品中的再现指对客观现实进行如实的反映;表现则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达,前者侧重客观性,后者侧重主观性。任何艺术品不能单纯地归为再现,也不能单纯的归为表现,而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再现的基本特点是对事物形象的具体描绘。美在于人的发现,需有一双“慧眼”。但“慧眼”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如:根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根艺家必须熟悉各种动物形态、人体结构、历史典故文学形象、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知识,还要加之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最终提炼而成。绘画中的表现即指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和技法等。绘画者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敏锐的观察,通过观察现实景物,然后产生意象联想,加以思考提炼,最终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别有一番意味的作品。绘画者只有将再现与表现综合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作品才能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加入了创作者审美思考的作品定是与众不同的,小说及各类影视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综上所述,一切艺术形式对现实的反映都离不开再现,对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现。人的一生都在处理三种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人与人的关系;3.人与内心的关系;艺术家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人,艺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不能独立存在,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二、书法作品中的再现与表现

(一)书法定义

书法:即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造型艺术。以汉字为载体,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结构法、墨法、章法等。汉字的基本元素是点画,书写每一个笔画时都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的形状,每一个细节都要书写到位,想要笔画形状到位,就要思考每一个笔画运笔的动作细节,注意起笔的空中取势,收笔的含蓄(蓄势),收笔太放则势尽,势不可尽,尽则无味。用笔方法宜毛、辣、生、迟涩,忌流滑,注意中侧、绞转铺毫、提按、涩疾、轻重、方圆、转折、曲直等;虽然字体不同、碑帖不同、风格不同,用笔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关于用笔方法,古人讲用笔千古不易③。学书法入门的关键在于学会用笔,会用笔才会有高质量的线条(初学者一定要追求线条质量,这是书法入门之道),注意破匀的结字布白规律,在章法排布时注意用字组去串联布局,注意笔画与笔画间的承接、俯仰向背,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断连关系,这样整幅作品才会气韵生动。笔法能改变气韵;墨法能增加气势;章法形式能决定气象。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皆从临摹经典法帖、总结书法史、揣摩古人书论规律中可以获得。

(二)书法作品中具体的再现与表现

书法作品中的再现:从形式上讲是机械的再现文字的基本符号、常规结构,没有创新;从风格上讲是机械的照搬传统,呈现古人风貌特征,没有自我;从内容上讲是机械的再现当下时事景物,缺少思考,没有取舍,进行虚实结合的艺术加工,缺少个人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书法作品中的表现:是指创作者在反映时代生活的内容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理解,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用笔方法丰富、结字布白有想法、内容有新意,有思想的内容、并有创新的书法形式与之相匹配,艺文相得益彰,有时代气息,能感染人心,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受,陶冶情操。书法创作要融入书者的情感与风格个性特征,它既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也不是纯粹表现创作者的内心精神性,作为饱含人类文化精神、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立于世,需要呈现人类的精神文明,这与自然密不可分;书法的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即是书法技术和社会生活的结合。艺术创作中要“心”“眼”“手”相结合,眼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基础,有了自己的审美经历才能与心相通,最后通过笔和手传达自己的心灵。在创作过程中,再现与表现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辩证统一的,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也有再现,只是在不同的作品中二者有所侧重,这种侧重使作品风貌不同,如现实主义作品偏重再现;浪漫主义作品偏重表现。艺术家不仅要面向外部世界,也要把“自我”置于生活之中,多问问心,体味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书法艺术作品里的共性与个性、艺文兼备、再现与表现

书法作品里有共性和个性:书法的共性有以下几项:1.书法创作工具:笔墨纸砚;2.学习途径:临帖;3.取法:笔法、结字法、墨法、章法。书法里的个性即为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思考,不同书家在用笔、结字、墨法、章法的不同处理,会有不同的书法风格呈现。艺文兼备:好的书法作品定有好的文辞内容,反映时代生活,表达创作者情感,同时书法艺术技巧精准,功力深厚,处理恰到好处,通篇气势贯通、和谐,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古人将书作分为上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笔者想一幅优秀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应该是共性与个性兼备、表现与再现结合、艺文兼备,有创造性、有灵魂、有风格的作品。疫情期间,书法协会利用网络平台展出了一系列关于战役主题的经典书法作品,大部分为自作诗词,描写白衣战士奋战一线英勇无畏的精神;或描述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战役的场面;或再现战役一线的感人故事;其文辞贴近生活,反映心声,内容真挚感人,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很有文学底蕴。可见一件书法作品在具备高超技法的同时,若还能具备自我心声、时代气息的文辞内容,这幅书作便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这何尝不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魅力。

四、如何创作出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书法佳作

一切有利于人的各种潜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发展、表现人的生命存在、肯定人的价值、表现人天性的东西都是合乎人性的好东西。④我们如何创造出再现与表现兼备、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合乎人性、触动人类情感灵魂的书法艺术佳作?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真正要学好书法,必须具备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字学知识,一个成熟的书家不仅要掌握娴熟的书法技法,也要有诗词文赋的积淀,并对时代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创作出既能表达自我情感又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创作者要注意书法技法(用笔技巧、用墨结字方法、篇章布局规律)的学习,在书法作品里技法体现越丰富,表明作者驾驭笔墨的能力越强,笔法精到,功力深厚。要多看书、学识广博;勤加练习、先精后博,融会贯通,技术精进,才能做到艺与文兼备,抓住书法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自己的学识,进而寻求突破点,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书法风格特征,形成自己的书风。在多读书、勤练书法技术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体验感悟生活,才能创造出具有灵魂且感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一)书法临帖要点

书法的学习、精进与突破离不开临帖。勤临帖、临创转换练习、多思考、多归纳总结字体特点并抓住规律。如篆书特征『线』和『圆』;隶书『正大气象、体成横势、笔笔断开、因势赋形』;楷书尤其小楷『古、正、挺、清、雅』;行草书因其动态的体势,抓住奇正、大小、长短、疏密、浓淡、润枯等对比关系,最后达至和谐的空间构成及自然书写。

(二)书法创作要点

书法创作,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先把章法思考周全再下笔。古人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⑤;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果成矣;明代项穆的『想象化裁』『笔随意发』论述了想象力的两步范畴:先是用意象思维进行通篇的谋篇布白安排及剪裁,后才是运用技巧工夫跟随心中意象进行创作,从王羲之的『意』、项穆的『心相』到当今书法美学的『想象力』,表明书法创作下笔前的整体思考、意在笔先非常重要,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书法家精神活动在书法作品上的体现。笔法在书法创作中至关重要,『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关于笔法,有执笔法和运笔法,用笔法分为“写实用笔和写意用笔”,初学注重写实用笔,即指临帖时,字的每一个笔画及结构都要精准到位,争取达到古人笔法的再现。所谓写意用笔,即达到熟练运笔以后,将自然物象所体现的“势”运用到书法创作中,结合个人情感,达到心手两畅、天人合一的自然书写状态。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深邃的意境和高品位的文化内涵,书法的再现性与表现性也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从此,悟得撑桨的用笔方法,这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又加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内化为己所用,在再现与表现结合的实践中成就了自己的书法风格,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名垂青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文化自信定希望有更多接地气且精彩的书作出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要重视书法创作文辞内容,多读经典诗词文赋,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书本、自然、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多练习书法技巧,创造出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艺文兼备的书法作品,打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特色,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国书法求法,日本书法求道,法道自然。我们一边学习取法于传统,另一边书写新时代新篇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表现与再现相结合,这何尝不是辩证统一提高书法学习的好方法。

五、结语

总之,书法创作要把再现与表现结合,不能一味的只重再现,也不能一味地只重表现,二者应该是和谐共生、辩证统一的,只是有时会根据字体、风格的需要,会有所侧重。如: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只有正确的处理这些对立统一的因素,艺术作品整体才会和谐,具有神采,艺文兼备,更具有灵魂。

参考文献:

[1]陈德.发现再现表现[J].中国花卉盆景,1989(Z1):57.

[2]梁涛.风景素描再现与表现问题的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3]廖旭东.纪录片的“再现”与“表现”———论纪录片中真实性的合理表达[J].传媒,2017(07):44-46.

[4]王琼.“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5]当下书法创作、展览等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书法,2019(21):172-174.

[6]潘良桢.论称“蔡邕《石经》三体书”不能作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辨伪的证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223-225.

[7]马青原.书法创作的离合之道[J].中国书法,2019(01):1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