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十篇

时间:2023-03-27 01:20:50

书法学习

书法学习篇1

2007年暑假,我被爹娘发配到舅舅家。

我在舅舅家的时候,舅妈又把我发配到到了蒙阴县二星大酒店楼上的一个书法班,我大吃一惊,心想:“我怎么来了书法班,我原来是想学画画的,怎么到了书法班?”哪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漂亮的、等着被录取通知书的十七八岁的女孩儿。

第一天,我去学了,除了老师,我谁都不认识,哪里有学硬笔的,有学软笔的,我学的是软笔,我以为硬笔难学的,没想到哇,原来是软笔难学。硬笔竟然是钢笔字。软笔还学怎样那拿笔,怎样写,还放大3倍的字帖。

首先,老师教我的是单勾,双钩学完了,又教我用毛笔字写字。学了两天,“朱峰,你升级了,看雪单勾了!”我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我吓的心都要跳出来,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回答了一声:“啊啊——啊?奥!”“拿笔来”老师展示了一番,我也看明白了,我也学会了,我就开始练习。“你看看,那些比你来得早的,学的还不如你快,好好学!老师相信你!”老师鼓励我说。我单勾还没“毕业”,就回到了爹娘身边了……

我明白了一个理:什么事,只要努力干,就有奇迹发生!!!

书法学习篇2

书学史上有所谓晋韵唐法,实因晋人以高度自由之精神与超越古人之创新,为书法开出生面,立下规矩。而唐代诸家,正是看到了这种新规矩,遂将其概括为法度而表现之。唐人于法度之内而能够各具面目者,楷书不过初唐之欧、虞、褚、薛,盛、中唐时期之颜、柳数人而已。唐人行书,实无人能及“二王”之境界,李邕以魏碑之笔法结构作行书,格虽不鄙,以艺术境界论,仅能望“二王”之项背。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偶抒至情,信笔所书成一时绝唱,人称为第二行书者,仍在王羲之之下也。僧怀仁集王羲之书为《圣教序》,蔚为奇观,足证唐代行书实无过于此者。至于草书,今所得见者,唯孙过庭、贺知章得承“二王”之余绪。“张癫狂素”以精神胜,别具一番风采。唐代书风之盛,得益于帝王倡导,又承接“二王”诸家,故于楷书及草书有大家卓然出世,又为后世立下规矩。因彼时印刷无术,名家书法每以碑刻流传。然碑刻之字不仅是书家之艺术,实又加进刻工之审美与刀刻技艺,后人观之如人之“剪影”,不得见其眉目神情矣。宋人学唐楷已无从下手,故而为避呆板而多作行书,苏、黄、米、蔡诸家莫不如此。至于元朝,赵松雪以宋皇室之胄不得已而仕元,天资超迈而精神无所寄托,终生以诗、书、画自娱,师法晋唐而有大成就,以擅长楷书和行书卓然成家,笼罩明清两代而为典范。明代书法守成而已,清代书法求变而已,远不及晋唐之书法者,时代使然也。

约而言之,晋代书法以“二王”为高标,其真迹如《兰亭禊帖》、草书《十七帖》、《万岁通天帖》等流传至唐代,唐人尚能领略书圣墨迹要妙而得其法度,各自成家。唐人书法以碑版传后世,宋人已不能得楷书之笔法,唯以行书争一时之长。至于元赵孟\独得晋唐书法之真髓,为楷书开一新面目。明清诸家不能与之比肩矣。书法之难,于斯可见。

余独喜写楷书,41年间,大体临写过晋唐以至于明代之十二家楷帖,计有“二王”、智永、“初唐四家”、颜、柳、锺绍京、元代赵孟\和明代文徵明。初以柳体学其法度,继以颜体练习悬肘,再以欧体悟其规矩,复次学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之洒脱、虞世南之散淡、褚遂良之灵动、赵孟\之雍容、文徵明之精严。至于临池之法,或临小楷如大楷,或缩大楷如小楷,或临刻帖如墨迹,反反复复,无休无止。至近年,始学写王羲之小楷数种,方悟出楷书之结构与笔法皆有定则而运用之妙全在于变化。至此,诸家之所谓“体段”尽皆化去,以我手写我心,法度自在其中矣。

书法学习篇3

各位尊敬的家长:

大家好!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家庭教育中,各位有着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比如,在孩子文化课紧张的情况下该不该练书法等。今天,我代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同时对各位家长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驰、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家能够通过作品把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的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说法。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书写时手、眼、脑的协调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发育都有好处,对培养孩子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谈谈:

一、学习书法能够使孩子静心养气,有益于身体健康

孩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小学生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练习书法对于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练字时,人体的指、腕、肘、肩、臂等都随着笔画的书写有节奏的运动,各种器官都得到相应的锻炼,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寓动于静,刚柔相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气功 ”。书写时,可以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以于身体健康。再次,练习书法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使其安静下来。陆维创先生的话说得很精彩: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怡静,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 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又其功用之一也。要把孩子从浮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静下心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现在还有一说法,练习书法也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良方。

二、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如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勇学术颓笔如冢、唐怀素无纸用芭蕉叶作书,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高贵品格……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对培育孩子的品德、毅力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孩子在学书的过程中,更学会了做人。

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了解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民族的精神。

三、学习书法,可以丰富学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好书法,必须以丰富的学识为基础,清代书家杨守敬认为,学术除品高以外,“一要学富,胸罗万千,书卷之气,自然益于行间。”由学书而悟到读书更重要,这是提高孩子文化素质的第二收获——使孩子爱学习。

书法有严格的书写法则,孩子在学习识字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把字写得更美观而又合乎规范。试想,当老师拿到一本作业的时候,拿到一份试卷的时候,优美的书写可以让老师愉悦的批阅,而写得乱七八糟的作业甚至连看也看不清楚,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写得不好的试卷势必会失去好多分数,尤其是阅读和作文。

通过学习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庄、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需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用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练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种笔画的不同以及字的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让孩子感悟、领略书法的美妙之处,思考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长此以往,孩子的观察、思考分析、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如果将这种好习惯运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四、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性情,锻炼意志。

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精辟之论,都充分指明了研究任何学问都须日积月累,切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学习书法并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广取博收,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佳界。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有些孩子刚开始学习书法,爱丢三落四,心绪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练一会就坐不住了,甚至把墨汁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渐渐的沉稳下来,这些毛病都消失了,能平心静气的写字了。

五、学习书法有益于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因为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在学习欣赏别人、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自己心中的美,取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书法推崇创新,追求个性。临摹古人的书法,是为了在大脑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好铺垫,因而,书法教学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孩子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

六、学习书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

书法学习篇4

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告诉我们,唯有静下心来,潜心苦学,才能高瞻远瞩,磨炼性情。而学习书法,既可以使我变“静”,帮助我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习惯,同时也锻炼了我做事沉稳、有始有终的品质,进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对文化学科的学习。

在学习书法的这八年间,卢国联老师对我所写的每一个字,我所临的每一张帖,都会悉心地给予指导,使我渐渐地学会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比照字帖学习运笔,让我充分地感悟、领略到书法的美妙之处。可以说,书法学习帮助我养成了勤于观察、思考、总结的好习惯。而这种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自然地用到了学科学习中,对提高我的学习成绩也有极大的帮助。

过去,我对数学学科中的“动脑筋”题可谓是避之唯恐不及,每天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必要的作业后,再也没有兴趣多做一道“难题”了。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身为老师的妈妈对我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送我参加了“奥数训练班”。这对我而言,岂不是“雪上加霜”?后来,妈妈告诉我,书法从点划开始,再到结构、布局、形式、章法,其实数学也如此,无非是审题、解题、复审。只要能养成拿到题目多读、多思考的习惯,善于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入手,没有解不了的题。我渐渐根据学习书法的方法,有了一些感悟,通过努力,我的数学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书法学习篇5

也许是我的名字中带有“墨”字的缘故,爸爸妈妈让我报特长班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法,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喜欢它。我和书法好像天生有缘,很小就想写一手潇洒漂亮的字,就像人想拥有一张美丽的面孔一样。

在郑州登峰书法艺术学校,我有幸得到著名书法家侯登峰老师的指教,侯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大家讲解练字的方法和技巧,使我在练字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快乐。每次书法课结束时,侯老师还给每位小朋友的习作认真点评、打分。但我总是对自己的字不满意,心里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人家写得那样漂亮呢?我有些灰心,妈妈觉察到我的心思时,总是耐心地开导和鼓励我,还冒雨带我去见侯老师,没想到侯老师一个劲儿地夸奖我,说我聪明,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只是在临帖中还没有把握住每个字的神韵,还告诉我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好它很不容易,不但要坚持、刻苦,更要有自信心,只要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功。听了这些话我心里美滋滋的,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但是面对那些冰冷枯燥的横、竖、撇、捺时,写一会儿还可以,写时间长了,我就又开始急躁了,这怎么办呢?后来我就把老师布置的书法作业分割成几部分,每天都挤出时间写一些,而不是一次性突击写完 ,在练习中,努力做到写好每一笔、每一个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真不错,我不但抛弃了浮躁心理,也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字比以前漂亮多了。

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做好。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的一点点进步都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妈妈总是不断为我加油,每当我的书法习作拿到高分时,妈妈就笑着对我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小书法家。”妈妈希望把字送给她,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她要把我的习作贴在墙上,让来到我们家的每一位客人都看到。听了妈妈的赞许,我学书法的劲头更足了。

一年多来,无论是酷暑严寒,都没有阻挡住我学习书法的脚步。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十八缸水”、“智永退笔成冢”、“张芝池水尽墨”等古人刻苦练字的故事,使我很受启发。我明白了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一番努力。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现在不仅能把字写得规范、漂亮,还学到了不少书法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我还积极参加一些书法竞赛活动,其中获得“河南省实验小学写字比赛”二等奖、“河南省中小学生写字步步高书法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但我知道我脚下的路还很长,我要一直坚持下去,让书法一直陪伴着我。我美丽,我的书法更美丽!

书法学习篇6

论文摘要:书法学习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即是习气,从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一直到最后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沾染着各种习气,习气的多少直接制约着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学习成果。所以,我们要以改掉习气为前提,以保障吸收的知识不会被习气的负效应所干扰抵消,并建立自我超越的学习意识。

对大多数学习书法的爱好者来说,习气是不容易被避免的,正所谓人之初,善恶各自参半。书法爱好者从本能阶段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积累习气的隐患,再加上周围的环境与专业气氛相差甚远以及受时代的某些不良审美趋向影响等等,如果在主观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对好坏分辨的界限,那么很难说学到的东西一定都有意义,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学习书法方法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学习书法的阶段层次上,所要克服的习气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说在初级阶段的时候,习气多表现为把一些不规范的书写习惯写得非常熟练,凡是临帖都把原帖给篡改了,就是按照个人习惯来写,几乎与原作者本意相反,无法充分客观体地表现经典范本,虽说做到了“手不忘熟”,但离“心不厌精”则相去甚远。

在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当中,天资较好的学生不乏多数,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比普通学生学习进步快,如果天资较好但是学习方法有问题,那么所获得的可能是负效应。学生处于个体的立场,往往对自己的问题并不一定会看得很清楚,那么,作为旁观者的点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上、以改掉习气为前提,以保障吸收不会被习气的负效应所干扰抵消。这种意识也是对自我的超越,吸收的多,减掉应该更多。因为减掉了,才能吸收更多。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本身就是在进步。所以,高手会更加的体会到学书法进步之难。往往克服自身的习气要比形成习气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貌似熟练但积习很重的考生在参加专业考试的时候考分低,就是因为有习气重而被扣分。熟练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乎专业要求的,这类的考生将来甚至比不熟练的“白纸”更难教。

中间阶段的习气往往表现为对甜、俗、狂、怪的低格调缺少辨别能力,取法低;分辨一副书法作品的好坏,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作品与传世经典法帖进行比对,这时候好或者是不好的地方,立刻就可以被看出来,诸如章法之流俗、结体之鄙陋、草法之乖违、用笔之狂怪、用墨之浮薄等等习气,就会很容易地被捕捉到。这个时候我们即可以看出他是否下过工夫,是否取法乎上;倘若作者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么,如果不是眼力或心理上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很多书法爱好者,因受时代与周遭环境的影响,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认真地面对传统的精华,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静心地认知传统,那么所获得的书法技法和认识层次,多半是受到现代人或身边的书法教师的影响,就像是买了二手的商品一样,虽能用但却离“新”渐远,同时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当代师辈的失职,他们的书法专业素养并没有达到当代书法应该达到的水平,而后来学生呢,却情不得已地认之为模范,仿效并作为方法而进行学习,“取法乎中,斯为下矣”,“笔墨当随时代”等等,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每个学生天生的气质都会偏于刚或柔、文或野,那么在训练的过程中就不可一味地纵容其中的某一面,要运用反向互补的方法,大而化之,刚柔并济,介乎文野之间。“只刚则脆而易断,仅柔则无骨,过文则气弱,过野则无理”。这是一个好的书法教师应该运用的一个合理的训练方法,懂得利用反向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避免走向极端而妄生习气。由生到熟,再由熟至生,不可一味地求熟。这里面我们不妨可以强化学习方法上的标准,所谓“察之者尚精,临之者贵似”,简单地说,就是要运用高标准的学习方式对范本进行准确对临。我们先对范本客观因素的本来面目加以客观地以及细致入微地观察,进一步加以分析,再选择最适合、最接近原作特点的工具材料加以表现,不要以惯性思维不加选择地书写。我们通常见到的情况是用渗水性较强的生宣、重胶墨汁和长锋羊毫笔写所有的帖,对原作的工具材料情况不了解,甚至是不想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起点是以线质类型的准确表现为前提,对线条质感加以分析,并将要临写的范本与其他同风格的范本之间加以比较,以科学的态度,以工具材料之相生相克的关系为指导,与用相同工具材料表现多种质感的训练是互补的,不是矛盾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比如说:“我们在临习《张猛龙碑》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到它的线质类型是内、劲挺、锋利、略涩的,那么我们在行笔速度以及发力上就要辅以笔压实、迅速果断、爆发力、使笔如刀、铺毫裹锋并用等这些技术手段,用有韧性的中长锋兼毫或羊毫毛笔再配合饱满的墨来书写,在纸的选择上也可以偏向于略糙、偏熟、结实的宣纸,这样就有了一种和传统相暗合或者是相匹配的意想,认真地对待经典范本的同时,也最大可能地减少习气的发生,不加思索的惯性临写是不足取的。”在摹帖方面也要体会原大状态下原汁原味的经典,提示平时读、临贴时未曾捕捉到的盲点,观察能力的不足将导致其他方面能力惯性折扣的连锁反应。

后期的习气多表现为对自己的个人风格过分依赖,未至高处已经结壳,不再读书、临帖、思考,不能有所超越、自我否定与进一步拓展等等。

书法学习篇7

关 键 词:书法学习 心理学 技能 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 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 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

书法学习篇8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对于书法教育也一样,作为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的拓宽书法教育渠道,注重在课堂上活跃气氛,丰富他们的学习思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感受成功、提高自信心。

一 、正确引导 激趣

对初学书法的学生来说,必须正确引导,使之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要打破在书法教学中,老师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用笔、运笔、笔画的写法和字形结构等理论知识,这样长久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空洞而枯燥,使他们望而生畏,不想接近书法,从而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所以说正确引导他们,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书法的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作为书法教师,我们应该多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们多了解书法的来源及历史、书法的成就、学习书法的意义等内容来丰富他们的书法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作品欣赏 唤起兴趣。

书法作品的欣赏,是学生学好书法的很重要的环节。对于书法教学时,教师应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碑、帖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并用艺术化的语言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书法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先整体的描述: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诞生的背景。接着对作品进行讲解,要选有代表性、典型的字仔细分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如何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审美追求。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书法中所孕育中的美。

三、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他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用自身的涵养和温和的态度去接纳学生;再者,在教室里悬挂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或临摹、历代名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书法的氛围。这是老师搞好教学的第一步。还有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创造出好的作品,来给学生展示,让学生从心里认可你。

四、多元评价 保持兴趣

教师的评价是否及时、得法,对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影响很大。特别是课堂上,学生在写字的时候,教师必须在学生中间巡视,发现问题加以指导,要多多表扬你的学生。所以学生写不好的地方,也要找出他字的优点进行表扬,切忌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知道通过自已的努力,也可以把字写得非常好,要逐渐提高他学习书法的热情。使他们能始终保持学习书法的兴趣。

五、 展示自我 享受成功

书法学习篇9

一、用笔练习阶段――自然性状的纸

笔法是书法学习的生命所在,小学生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便是练习和熟悉用笔。这一阶段的学习,还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只是利用人类绘事的天性,用笔蘸墨,正、侧、逆、疾、压、勾、导、送、拒……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毛笔本身物理性变化所带来的快乐。这一阶段的练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纸的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如报纸、元书纸、毛边纸、宣纸等,而且纸的大小、形式不拘一格,尽量多种尝试,从而拓宽学生对笔和纸性能的感受。

二、结字熟习阶段――带有固定格式的纸

熟悉用笔,不懂结字,仍不可构成书法,结字是书法初级练习阶段的主要内容。笔画的平、直、均、密、锋、力、补、损、巧、称都是结字的要诀。在学书的过程中,为准确、科学地达到这些要求,一般教师首先选择《学生字帖》范本,然后在选择和字帖格式相同的纸张来练习,如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回形格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对象。有了这种纸张,在临帖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更多的参照,使学生在比较整个字的位置,还有点画、偏旁、部首时,都可以做到无相差异,准确无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先选择大小、格式和范本相同的纸,待慢慢有基础以后,再选择有大小变化的格式的纸,进行强化,加强记忆。

三、创作阶段――适合性情抒发的纸

书法创作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书法作品的创作所关注的已经不单单是外在的笔画的转承或轻重,而是情感和点画的“天人和一”。点画的跳跃传达着性情。这一时期,有格子的纸已经严重地束缚了性情的表达。同时,书法创作对纸张的要求也不是第一阶段自然性状的任意形式纸的再现,而是真实情感和自然性状的纸的碰撞。这时纸的选择带有情绪化和情感性,是有生命的内容,它的选择,有助于书法作品的传情。

书法学习篇10

2、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3、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

4、提高人的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