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5:31:35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

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用红色文化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观念渗透,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发展正能量,激励和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因此,研究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广义上讲,红色文化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三个层面。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物、文献、图片、雕塑、音像、文学艺术作品、革命战争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是红色文化的实体形式和物质载体;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作风纪律等;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红色风情等,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载体。

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包括理论内容的大众化和理论受众的大众化两个层面。理论内容的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具体化、通俗化,采取一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则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党内普及走向社会认同,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者的关系而言,有学者提出:一、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二、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内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三、红色文化是从理论受众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现实路径;四、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有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红色文化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道德示范、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历史镜鉴六大功能[3]。这些功能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教化和传承功能,正因为红色文化具有这种功能,它才能起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承载和传播作用。

二、毕节市红色文化宣传现状分析

贵州是红色文化之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省88个县(市)中,有68个县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

毕节市是贵州红色文化富集区。主要表现在。(一)有重要的历史资源。贵州红军长征文化遗址众多,数量排在全国前三位,其中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市拥有的数量较多。毕节市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第二方面军)在毕节的活动,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委由任弼时任书记,革命委员会由任主席),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活动、贵州抗日救国军的活动等。(二)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刘少奇、邓小平以及、任弼时、王震、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经过毕节;红军高级将领夏曦、钱壮飞烈士牺牲在毕节;红军长征时期爱国知名人士周素园先生被、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任命为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中共贵州地下党第一个支部――毕节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林青是毕节人。(三)有众多的红色文化景点。仅毕节市七星关区就有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鸡鸣三省会议旧址、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夏曦烈士纪念碑、毕节烈士陵园、邻里小学旧址等革命遗址。(四)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毕节是第一次确立同志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地方,在毕节林口召开的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补充,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圆满落实,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毕节有贵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毕节支部;毕节还有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等。

总的来说,毕节市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分布广、数量多,类型全,价值高,然而目前在建设、保护、利用、宣传等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在挖掘、整理、出版等红色文化收集方面较好,而在红色文化立体展示基地建设方面不够;宣传形式、宣传力度不强,点状开发多,立体开发少;景区景点建设不够等。可以说,毕节市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尚属于“原生态状”的保护之中。因此,毕节红色文化开发、保护与宣传的空间还很大。

三、大力开发毕节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毕节红色文化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必须大力开发、保护、宣传毕节红色文化资源。具体思路是:通过红色文化的渗透战略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实施产业化渗透战略,提高红色文化的市场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是增强区域文化竞争的重要路径。红色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商业运作机制包装成大众文化形态,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消费产品,就是一种将“务虚”与“务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不错选择。毕节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厚重,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毕节作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先导区。毕节要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把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红色文化的产业化。这将有助于加快毕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产品供给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从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产业发展从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促进毕节文化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二)实施网络化渗透战略,拓宽红色文化的受众空间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据中国广播网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电邮、网聊、微博、视频、彩信以及其他各种丰富的信息传播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这是一个流量大得十分惊人的大众传媒空间。如果红色文化宣传能够占领这一阵地,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网络建设,使红色资源成为大众教育、大众普及的资源,就可以极大地拓展红色文化的受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议由毕节市委的宣传部门牵头,由当地高校、党史研究室、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毕节试验区网建立各县的“红色试验区网站”、打造远程自我教育平台。各红色网站除了及时与当地红色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革命老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三)实施生活化渗透战略,增强红色文化鲜活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只有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才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通俗化能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亲近感。”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历史实践也一再证明,这种与群众道德要求相契合的道德认同力量甚至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并使理论实质内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

艺术化是红色文化通俗化生活化的重要形式。要通过艺术化方式,大力推出红色文化精品。例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丰富,“红色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开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一些拥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积极组织“红色旅游节”、“红色文化演出”,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实现了“政治、文化、富民、民心”四个方面的综合收益,不仅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市场,提高了民众的精神素养和理论认同,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资源实现其文化价值,还可以运用艺术形式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延安、井冈山等地通过策划多台艺术节、电影节,用艺术化渗透的方式,把艺术与旅游融合嫁接,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宣传效果。还有许多地方利用文艺活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传唱革命歌曲,唱响“红色文化”的主旋律;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呈现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红观众爆满,红色歌曲争相传唱,红色经典再谱新篇的态势。

(四)实施理论化渗透战略,加快红色文化的普及程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红色文化资源在毕节分布非常广泛,传播影响范围也没有严格的地域、阶层、职业限制,在红色文化的弘扬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为从理论受众的“大众化”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一条蹊径。比如,井冈山干部学院通过吃红军饭、唱红军歌、穿红军服、走红军路、读红军史、在革命旧址聆听革命的传奇,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贵州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通过多种形式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运用多种载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精神特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反映革命历史和传统的报纸杂志、普及读物和电子出版物,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广播、影视节目,举办各种红色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等,合力营造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时代化渗透战略,加强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通过把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新精神,如当代贵州精神,毕节试验区精神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如过于物质化,拜金主义严重,甚至出现所谓精神沙漠、理想信念淡化现象等,需要利用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重塑人们已经趋于失落的理想信念,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引导人们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红色文化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影响,最大作用就是把人们的精气神提升起来。一旦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精神动力,就会最大限度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转化为加速发展,加快改革,推动跨越,后发赶超的实际行动。在贵州尤其是毕节经济发展与全国差距拉大,正急起直追,奋发赶超,准备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今天,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把红色文化的精神理念与试验区精神结合起来,构筑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意义非常重大。而这种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会反过来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研究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动因之一。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中学文献;价值;意义

时至今日,学界在“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神会马克思”和“理解马克思”的研究与诉求中,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对“整体马克思”的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与不足,然而却也在不断壮兴,形成了百川汇海之势头,表现出了更为宽广、更为开阔的学术空间。我们要对马克思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就要真正全面地搜寻和掌握马克思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而对其中学文献材料不熟悉,或者是熟悉,但未做探寻和深入研究,就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认为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还显得稚嫩,没有研究的必要,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任何思想家的思想就像江河一样,都有它的源头所在。如果找不到这个源头的真正秘密,可想而知:有朝一日一旦出现断流,谁能说清楚它是发源于雪山的消融,还是地下水源的喷流?正如聂锦芳所言:“如果要是联系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询那些深刻思考的最初源头,就不能忽视他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的少年习作了。”可见,为了搞清楚真实的马克思,在我们面前还原一个整体的马克思,深入探究这些中学文献材料是多么重要!

下面就目前能收集到的马克思中学文献材料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从中发现其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中学文献材料大致有:诗歌创作、毕业证、课程表、作文和试卷等五大部件,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是研究马克思青少年时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部件是诗歌创作。这时期的诗歌到目前为止,发现了很有研究价值的两首,对探究马克思少年思想及其起源非常重要!一首是马克思很早就写成的《人生》。另一首是马克思于1833年所写的《查理大帝》。有的学者认为《人生》可能是马克思写的诗歌中最早的一首了。如聂锦芳就认为:“《人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马克思最早的作品。”而且给出了比较确切的证明:“姐姐索菲亚是他的知音,早在马克思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诗作结集成册保存或馈赠他人之前,姐姐就悉心做了抄录,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在一本笔记本里,另一部分抄在一本纪念册里。纪念册里的诗歌是马克思上大学之后的作品,笔记本里绝大部分也是同一时期的,但开头的两首是例外,第二首标明‘写于1883年’,第1首则没有标明时间。但索菲亚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写作的时间顺序抄录的,……《人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马克思最早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既然是索菲亚抄在笔记本里的,很有可能是:在索菲亚看来,是马克思较好的诗歌。这就说明马克思之前也有可能写过更多的诗歌,或者是败笔。所以,聂锦芳用了“可能”是比较准确的。但要再想发现比这首更早的马克思的诗歌,恐怕也很难了?因为,马克思诗歌的保存者也许再也没有比索菲亚更合适的人选了。

通读现在能见到的马克思的所有诗歌,我们还发现:抒写爱情与死亡的诗歌占居绝大多数。其中《人生》就对人的一生做了整体抒写,认为生就是不断死亡的过程。《查理大帝》歌颂了查理的雄才大略、英勇坚强,寄寓着诗作者的崇高理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定,这两首诗分别是马克思后来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源头。

第二部件是毕业证。特里尔中学毕业证上记载了马克思三大方面的情况,一是操行,二是资质和勤勉情况,三是知识和技能。其中知识和技能又包括语言、各门学科及技能三个方面。而在语言方面,就开设了德语、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希伯来语等好多种,看来,马克思所就读的学校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哲学和艺术(包括图画、歌唱)是缺失的。于是,有人就产生了疑问:“哲学入门”这门课怎么会是缺失的呢?在当时的德国中学,可能是宗教相对于哲学来说更普及罢了。因为哲学在当时的德国还是很有影响的。马克思上中学的时代,康德虽然于1804年谢世,可是黑格尔还活跃于德国哲学界,直到1831年才去世。所以说,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可能对哲学并没怎么投入过多的精力,也没有进行更多的学习。在哲思方面,马克思所接触的最多的可能就属宗教了。

第三部件是课程表。课程表能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马克思当时接受教育的情况,尤其对他少年时期的知识结构,能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进而对理解马克思后来的发展情况有着很大帮助。从课程表上所列举的科目来看,马克思当时接受的教育相当完备。语言方面就有好几种,而且科学、人文都列有几个科目;讲课教师中也有学者。

第四部件是作文。包括宗教作文、德语作文和拉丁语作文,这三篇都是考试写的作文。相比之下,德语作文很受读者青睐。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实现了自己在这篇作文中所抒写的理想。有人认为,这篇德语作文是一份立志的宣言书。马克思慷慨激昂地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篇德语作文被校长评为“思想丰富,布局合理,条理分明”,缺点是“过分追求罕见的形象化的表达”。宗教作文“思想丰富,叙述精彩有力”,对“葡萄藤”与“枝蔓”的阐述很为分明,但对同基督结合为一体的实质和原因的论述不够充分。有人认为,这篇宗教作文是一份立德的宣言书。拉丁语作文在处理素材,显示历史知识,通顺表达拉丁语方面都很不错。有人认为,这篇拉丁语作文是一份立言的宣言书。在作文中,马克思对征服了意大利的罗马时代给予赞美,称颂它为最美好的时代、幸福的时代,而对于尼禄时代,从列出的一些罪行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其很为愤慨,接着马克思将这两个时代与奥古斯都时代做比较,一句“但是,奥古斯都时代不应该受到我们的过分赞扬”,说明马克思初步具有了辩证历史分析的能力。这些可与马克思后来创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遥相呼应。

第五部件是试卷。目前所见到马克思的中学试卷,除了作文之外,就剩下数学考试卷。从数学试卷的题目来看,是对几何题的解答。研究数学试卷可以与马克思后来的《数学手稿》《资本论》对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感觉自己数学知识欠缺,就对微积分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后来还创作了《资本论》。中学数学试卷的发现,使研究马克思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了“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1版

[3]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克思著,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3

深圳大学自考本科专业: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学前教育、金融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经济法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世界市场行情、市场营销策划、国际商务谈判、人际关系学、销售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销售管理毕业论文物流管理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学前教育自考本科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4

·

·Abstract随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深入研究的伟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 人学 想法 是 形成 通过 马克思的 人文主义的 涉及 对于 人类 众生。 信息技术 是 A. 科学的 学说 关于 人类 自然。 这个 启动 指向 和 立足点 属于 全部的 自然的 科学 是 基于 在…上 人类 需要。 到 学习 全部的 社会的 自然的 科学 是 到 使可能 人类 存在物 到 幸存 较好的 和 最终 实现 共产主义 和 人类 解放。 人学 想法 是 一 重要的 部分 属于 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并阐明其发展是理解和获得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关键。人的本性。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如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等等。他在其他科学方面的研究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主题,他的研究成果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极其复杂。人不仅是研究者,也是自己研究的对象。对人的研究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是发展的,人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厘清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研究现代和未来的人文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一直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他成年后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1]3。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童年和中学,以及他在博士论文中的观点。

(一)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在童年和中学时期,最早出现于马克思在特利尔城的

童年和高中时期。特利尔城的历史因素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占领了特利尔城。法国大革命在其管辖和统治的所有领域执行自由政策原则,特别是在言论和宪政方面。在此期间,特利尔正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因此受到法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1814年,这座城市再次与莱茵一起被纳入德国的管辖范围,这在这里积累了极大的不满。在自由与不满的替代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的美。虽然卡尔·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正统的犹太人人,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并不完全符合正统的犹太人。他与莱茵地区自由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亨利希·马克思关注被压迫者的权利,参加了由自由主义者组成的特利尔卡西诺俱乐部大学。父亲的自由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12岁进入特利尔中学,开始了五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里有许多像他父亲一样提倡自由的老师。马克思在这里接受了典型的、纯粹的人道主义教育。学校的老师经常教学生一些自由主义思想,例如争取新闻自由,因此马克思后来在中学毕业考试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一些自由思想,例如选择自由。

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上帝也为人们指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变得高尚,但上帝希望人们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2]3可以看出,高尚可能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这是正确的在如何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方面,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类型,如个人爱好、能力、可能实现的方式等。并非每个人的职业都是在出生时就确定的。在未来,他们只能按照特定的职业发展。如果规定了职业,长大后必须从事职业,人们将失去选择职业的权利,这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人们的职业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仍然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选择的职业只是我们实现最高理想的崇高手段,即人们的共同目标,而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标。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职业选择的最高标准,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准则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美”[2]7。作为人类庞大人口中的一员,所有个体的生存状态将决定着人口的状态,同时,人口的整体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个人的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国家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而不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和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能够将个人利益与人乃至全人类联系起来,看到了个人与全人类命运的必然联系。

从马克思高中毕业考试作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他父亲童年时代自由思想的影响,马克思高中毕业时明确地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为他后来关注人类事业的发展做了思想准备。

(二) 马克思博士论文

·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人文关怀的自然基础是马克思为了在朋友的劝说下获得更好的工作而撰写的博士论文。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和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关注点是自我意识哲学。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显然不同意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落,而是“理解希腊哲学真正历史的关键”[2]189。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分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来说明自我意识哲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在双方的诸多差异中,原子运动类型中只提出了与人有关的自由意志。至于原子运动的类型,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之外,还有第三种运动形式吗?在德谟克利特,他认为除了上述类型的运动之外,原子运动不可能有其他形式的操作。在伊壁鸠鲁的概念中,他认为应该有第三种其他类型的运动,即偏离直线的斜运动。原子偏转运动的提出不仅发现了原子运动的一种新形式,而且具有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它打破了以往机械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敢打破陈规,不敢创新,因为“偏差运动”就是“自由意志'”[2]121.从看似不可能存在的实际原子运动类型来看,敢于质疑原始理论并再次探索新的运动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由的自然基础。当然,马克思不同意将人类自由归因于安静,他摆脱了外在的必然性。他相信人类的自由不仅在于思想的自由,而且在于行动的自由[3] 36. 因此,马克思对人的关注是从现实中人的自由的角度出发的。

。因此,在马克思后期的研究中,他更倾向于研究人性,即人是什么。

(I)《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是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

·马克思在1843年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论》中深刻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宗教视为人的源泉,认为宗教创造了人。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4]1宗教只是人们趋利避害意识的集合。人们可以在宗教所呈现的意识领域中找到一丝内心的慰藉,但毕竟宗教是一个人造的虚拟空间,它无法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总是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实际手段来解决。然而,既然宗教是人创造的,要真正实现对宗教的理性批判,就必须找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世界,即国家和社会”[4]1。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是由具有某种共同利益或维护某种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人,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就不复存在。因此,马克思把握了人的群体特征,明确了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为了进一步证明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马克思提到“人的根是人自己”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10。也就是说,宗教批评理论只有从人自身出发才能保持一致所有关于人类的实用科学理论都回答“为什么宗教不是由动物或其他非人类物种创造的,而是由人类创造的”。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共同生活的所有其他物种,“人性作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内在属性,不需要外在化。它既不存在于自然之中,也不存在于上帝之中,也不存在于绝对精神之中。人性存在于人自身之中”[5]2,它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人类创造的国家和社会。

(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地区“人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地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对立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工业革命之后,工厂和资本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同时,随着大量手工业的破产,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阶级越来越简单,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人,开始剥削工人,使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他们付出的劳动远高于他们得到的回报,他们生产的产品需要自己购买。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支配着工人的所有生活。工人们一无所有,不得不继续从事这种生产劳动,以使一个有生活的家庭产生社会财富。这样,为生活而活的工人和为生存而活的动物之间没有区别。在这种社会生产体系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有些人甚至生活得比动物差。马克思说:“一个物种的所有特征和一个物种的阶级特征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阶级特征只是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6]96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了解自然规律后,将服从自然的活动降至最低限度,以进行生产劳动并生产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在现实中,工人作为人的劳动不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他们完全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机械化的生产活动,资本家也按照《意愿》中的《资本》执行着资本发出的生产指令。资本家似乎在操纵生产活动。事实上,它们只是资本的傀儡,真正的经营者是资本。资本是由人创造的,但是现在人已经成为了它的奴隶,也就是说,活着的人已经成为了没有生命迹象的东西的奴隶。人类已经从一个有自由感的人变成了一个仅仅为了生存的“动物类”。

·

(III)《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然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抽象。实际上,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这是马克思在本文中对人的本质的完整表达,简而言之,“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就像一个无限和极其复杂的网络。人是各种社会事业的交汇点。同时,人们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联系在一起。自从人出生以来,他们的一些社会关系已经非常明确,并将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而不断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变化,特别是现代交通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扩展,越来越复杂。也许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一些社会关系会弱化或消失,但人们毕竟摆脱不了作为社会关系主要载体的角色。一个人可能只是整个人类群体组成的社会一个人的自由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曾经说过,整个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人类的历史。动物无法形成社会,更不用说所谓的历史意识了。它们的生存意义在于物种的延续。历史本质上是人的纵向社会关系的表现,社会往往反映人的广义横向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对个体社会活动的多样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为人们的“蒂芙尼早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他的童年时代,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下,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概念,并在年轻人中学生涯中的“自由选择微笑”中表达了这一思想。然而,对于人类自由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其归因于“原子运动形式的第三种可能性”,即人类思想的自由来自于自然界多样性的可能性。在对人性的研究上,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实践的角度看,“人是一种自由的自觉活动”。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共同利益的角度,"人是人的世界,人的国家,人的社会",为了批判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带来的分工所造成的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马克思在后来的文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是消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一种社会形式“在共产主义协会,没有人有特殊的活动范围,但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此,我今天和明天都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兴趣这样做,早上打猎,下午钓鱼,晚上畜牧,晚饭后批评,这样我就不会永远是猎人、渔夫、牧羊人或批判者“[4]165.在共产主义社会体系中,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本属于社会。任何人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发展需要从社会上获得生产资料。所有社会资源都属于社会和所有人。因此,失去私人财产的人也失去了地位高低的区别。社会将没有阶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回到零。每个人都是所有人的联盟,“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所有人的自由发展的纲要”[7]51。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每个人最终都将在精神和物质上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喀里多尼亚海盗”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地区”,马克思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飞跃。他不仅承认人性,而且还承认“人的发展的本质”[5]1.

的“人的发展的本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丰富。根据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人的发展精华激发人们的“永不满足的”需求,进而促使人们思考变化,实现科技、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引用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记。由王珍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学,2016年。

[2]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5]张奎良,孙晶。解读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本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1):1-7.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5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他所开创的事业彪炳史册、流传千古,被后人铭记和景仰。我们说马克思是“千年思想第一人”,是因为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没有一个伟大人物能像马克思一样,具有如此深刻、持久、广泛的影响。那究竟是什么让马克思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一、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对高远志向的执着。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夕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在中学时期就有如此胸怀天下、胸怀人类的志向,让常人无法想象。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因为反动势力的压迫,穷得有时连衣服、鞋子都拿去抵押,患上了肺炎、胸膜炎、肝炎等疾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满怀热情、坚忍不拔地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正是这种对自己高远志向的执着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学习的无比勤奋。看了视频介绍之后,我对马克思勤奋学习的事例感到无比震惊。视频中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大意是“大学时期,马克思一年中读的书抵得上其他同学十年”。之后,我还特地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马克思确实是一位“学霸中的学霸”。马克思17岁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除了研究法学,还研究了历史、哲学,19岁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23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学习所需,马克思31岁时努力学习英语,不久就能用英文给一家美国报纸撰写稿子。50多岁时,马克思觉得研究俄国形式很重要,于是开始学习俄语,半年之后就达到了阅读俄文文章和新闻的程度。对于如何学习外语,马克思在他的一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当人们学习一门外语时,不应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在使用外语时应当尽力完全忘掉本族语言。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虽然记忆力惊人,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读书时总有作笔记。例如,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就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记了100多本笔记。因此,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正是来源于无比勤奋的学习和正确的学习之道。

三、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体系为无产阶级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该体系有很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让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取得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发展。一是阐述的客观规律有高度的真理性,集中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成就无论如何高估也不过分。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命运被清晰的认知。二是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期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三是理论体系具有内在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关注实践,要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因为实践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合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的道理。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2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3

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4

观看了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对于马克思生平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为文科生,虽然学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始终没有去细究伟大理论究竟来源于如何伟大的灵魂。而如今已懂得,世上哪有随便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才最终形成如此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超越人类普通定义的友情,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形成智慧的结晶。

一、关于理想

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想是实现人生的某个目标,多为物质性的。再高尚点,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但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个出发点就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层次必定超越常人。站在人类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宇宙视角思考问题,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个人的得失、物质的得失。马克思的一生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无人能及。只有伟大信念的指引,才能排除现实生活的种种艰辛,用一生去践行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思想,指引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站立起来,站上人类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目标追求一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一定是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关于友情

友情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友情就是三五好友聚聚会、聊聊天,亦或是相互之间帮个忙、搭把手。这是常人之间的友情,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为世人树立了伟大友情的榜样。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能安心从事理论研究,长期在经济上赞助马克思,而当恩格斯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寄给恩格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思想上一起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友情,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年轻干部,也要多交有共同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朋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984年。十二所重点大学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此后各高校开始招收本、专科生,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的特色专业1988年起始招研究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归属为政治学学科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三类:一是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是教育硕士(思政):三是高师计划。在研究生招生院校中,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有本科专业背景支撑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有本、专科专业的教育部直属和省属师范院校:第三类是开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专业型院校:理、工、农、医、财经、民族、地、矿、油、艺术、体育等院校,它们是该专业领域突起的重要力量;第四类是中央和各省委党校:第五类是军事院校。至2009年10月,除外.各省(区、直辖市)参加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共280所(含军校、党校),位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首,招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也达到了60多个从培养的层次.招生的数量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达到空前的繁荣.学科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对于学科的繁荣固然可喜,但我们也必须冷静理智的看待.更要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专业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等课程.但死记硬背的东西多.应试色彩较重由于初试比重过高.复试阶段很难短期完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潜力,师生对双选的结果满意度不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归属于法学大类,对考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一些优秀的思政本科生只能选择报考其他学科。从近几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一般院校都需要大量调剂,而招生单位为了保证一志愿上线率.被迫降低专业考试难度。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5个二级学科没有本科专业,且研究生生源不好.用公费的吸引大量学生从该专业考生调剂,分流了部分优秀生源。因受现代行为学科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实证,要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和变量分析.这正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弱点;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入学免考数学,而忽视数理能力的考察,将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带来影响。

(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影响

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迅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其次是客观需士点的数量对大学排名具有重要影响。现在.许多高校都力争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需要平衡文理科比例.尤其是理工强势院校.普遍争取在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历史积淀的“两课”教学部寻求突破.申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取得高层次学位授予权.使该专业硕士点迅速增加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后。部分院校逐渐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立即开始开设同级的5个二级学科.这样客观上分散和稀释了原有的教学资源.教师们承担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则相对下降

三、硕士研究生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单位缺乏学科梯度

目前从事研究生培养的部门主要是高校的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列部、社会科学部等.以及一些高校的党团机构、马列研究所、德育研究所等。一般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历史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却缺乏培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经验。

考察现有的硕士点不难发现.除师范院校和部分重点大学外,多数招生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办学经历.跳跃式的进入研究生教育目前.本科阶段约有300所院校开办该专业.其中多半是普通师范学院.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使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自然的连接.彼此分隔。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的泛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有19个研究方向。而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则更多.比较成熟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体现了学科的开放性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还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专业研究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结合得很紧密.这也造成了学科一定程度的泛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使学科迷失自己的边界.出现一些学科挂靠,如一些院校将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挂靠旗下.进行关联不大的研究,有名无实,即“借窝生蛋”。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困惑

由于一些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没有本科层次教学专业.加上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热门,毕业生除当教师外.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学生生源复杂,跨专业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们因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困难.使导师指导时非常为难..部分人难以快速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学术前沿.几年下来,仍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在后来的学习中.对专业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转向其他研究研究生们试图在研究和毕业论文中创新,但在实证调查和方法的可行性上仍存在问题.还有的研究急功近利.直接脱离了学科的范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基础必修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暂时列为10门(略),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专业的基础人民大学也编写过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材.但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教材目前公认的、采用较多的是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许启贤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其他课程则大多采用专题形式教学.随意性很大。

综观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只是在书斋中做学问.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工作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们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从学生就业去向看。有中学教师、大学“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及其他就业形式。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当中学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如专业硕士.做“两课”教师在理论基础上不够.当辅导员则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使得这个“万金油”式的专业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毕业生多.就业难的事实。

四、理性回归。重塑政教辉煌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情况 途径

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着重总结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建议。

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现状

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他们过分看重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等实用知识,普遍地关注自身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忧患个人的就业、前程、出路和种种切身利益。由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集体观念淡漠。他们不愿意也不能融入集体生活,甚至做出一些侵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事情[1]。

据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信息,大学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差,不知道如何解决由于角色变化带来的不适,而且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使得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大学生。

考察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体系,不难发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困境并非全然归结为大学阶段的教学乏力。由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内容框架与中学教材雷同,且基本概念、原理重复,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乏应有的新鲜感,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应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增加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困难。并且少数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也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

2.提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途径

互联网具有信息化、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共享性等特点,社会各界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手段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抵御其他不良思想的侵蚀。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都有许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典型。通过网络和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这些优秀典型,用鲜活的事例来教育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从而自觉地去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同时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首先要进行观念和理念的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深化和充实、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3],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加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创新,另外还要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最后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的求实是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并积极参与并感悟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支农支教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爱心公益活动等,在实践中真实的感触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思想地位。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既是新时期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又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需要,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才能实现培育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李瑞芳.对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10-111.

[2]陈志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03):108-110

[3]王元珍,林巧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的若干思[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4-87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8

马克思原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至1883年3月14日),毕业于柏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占星学和数学。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9

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手段,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得到学生们的充分重视,特别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因为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渠道单一,“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这门被称做“方法论的科学”,成为当今高职学生们认为“难懂又没必要去懂,却被逼着学习的科目”,这不仅不能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的兴趣,还容易引发逆反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直接将其当作技能领域的“无用之物”,进而成为“赚取学分的工具”。在笔者看来,这种只重视实用技能学习,却忽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引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应当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早在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精神,做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工作,将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在内的“思政”课程列为主要改革内容。新课程方案在制定、实施以及教材编写、管理、使用的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高度重视。改革后的“05方案”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读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最为特殊的一族,他们或因家庭贫穷无法复学不得已来到高职院校;或因文化基础薄弱无可奈何上高职院校;或因家庭不幸、身心缺陷等客观原因而上高职院校;或因成绩一般,在亲友劝说下抱着掌握一技之能能够就业的心理来上高职院校。因此,部分学生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3.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加,大学门槛不断降低,各高等院校连年扩招,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更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目标缺乏针对性,极易造成意识形态泛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一些院校也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水平滞后,多数高职院校在此领域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等。这使得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普遍停留在单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哲学理论知识上,而没有与学生所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核心作用突出表现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武装头脑必备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专业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能更顺利地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2.经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熏陶,学生看问题将更加客观、全面、深刻

(1)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群众进行文化、经济、思想和宗教的渗透,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使西方一些非科学或糟粕思想意识大肆侵占大学生的头脑。如果大学生没有科学、主流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很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等日趋多元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极易引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变为大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3)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其各部分都在启迪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

以上论点印证了以下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科学,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一定是十分脆弱、盲目、冲动的民族,一个缺乏哲学修养的人也一定是十分柔弱、浅薄、浮躁的人。因此,无论民族还是个人,都不能缺少哲学修养。在哲学教育中,多领域、多视角、多资讯、多信息的输入式教学,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多样,精神更加充实,思想品质更积极向上,行为更为理性。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排斥哲学带来的思辨,其原因就是哲学是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反思,是思考的再思考,是智慧的源泉。哲学是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的困惑。社会生活越是纷繁复杂,各种利益越是错综交叉,时代变革越是日趋剧烈,就越需要重视哲学教育。

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就业的多渠道化,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是更强烈地要求获得分析和解决理论、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以便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理论素质,为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包含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及人文修养的教化功能,即担负着为学生的信仰和未来人生道路提供理性认知和正确选择的双重任务。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处于引领地位,渗透于学校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它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哲学既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高职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不能替代的。在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知识融合的培养模式中,要加强哲学的教化功能,促使高等教育由培养单一书生型专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通才转变。正如美国康尔奈大学的校训所讲的那样:“走进这里,你将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从这里走出去,你将对社会和人类更有价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会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品质日渐崇高,眼界愈加开阔,在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健康心理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学习哲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5.使学生逐渐养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这就决定了哲学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引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利器。它能够使学生破除思维定势,激发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弘扬其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哲学能够从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上,唤起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发展趋势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警醒和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要求学生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要求他们遇事客观理性,不盲从,不轻率,不浮躁,不走极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教育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地对现实社会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同时,通过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内涵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三、结论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0

从我十三、四岁开始接触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我不是专门的理论工作者,但我喜欢谈论马克思。

青年人关心未来,喜欢谈论未来,对未来学很感兴趣。我认为,走向未来,离不开新科学,离不开新技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探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探讨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宏观、最可靠的未来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它的可靠性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是预言家,而是因为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提供了走向未来的科学思路。

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人要它。就拿本世纪来说,西方就出现过“福利主义”,鼓吹只要由资产阶级政府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保障每个公民获得起码的收入、住房、保健、教育和文化水准的权利。可到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没能解决失业问题,没能实现收入均等化。

还出现过一个说法,叫做“技术作主”。仿佛技术的发展会给资本主义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给一切人带来福利,资本主义的所有问题就一下子解决了。但事实证明,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病。

到四十年代,又出现了所谓“经理革命”的论调,利用企业的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权分离的现象,编造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变质”的谎言,似乎资本主义与资本家无关了。其实,经理背后的财团还不是更大的老板?

诸如此类的“理论”还可以举出一些,它们都想宣称:“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以此来马克思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浪头打来,就把它们淹没了,而马克思主义却始终没有被。

可见,马克思作为一个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生命力是极强的。

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要发展,也必然会发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但是马克思不可能预见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也不可能设计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法。这个任务留给谁呢?当然是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有责任帮助马克思,回答和解决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应用马克思主义是“帮助”,完善马克思主义也是“帮助”,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更是“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包括对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结论乃至个别原理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表现为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以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实践为源泉。

说到“帮助马克思”,有的人可能吓一跳。我们怎么谈得上去帮助革命导师?其实,马克思活着的时候,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帮助过他。他的战友帮助过他,19世纪的巴黎公社帮助过他,后来的无产阶级及其领袖列宁、斯大林、等都帮助过他(当然,也有不帮助的时候。不实事求是,当然就谈不上帮助了)。共产主义的实践,每向前发展一步,对他都是个巨大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有自发的,也有自觉的。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要自觉地帮助马克思。

对马克思有个帮助的问题,对青年同样有个帮助的问题。青年是未来,是希望。

对青年最大的帮助,就是引导他们投身到帮助马克思的队伍中来,帮助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现在青年人对科学技术感兴趣,这是对的。自然科学要学,但社会科学也要学。我们毕竟是社会中的人,而人又毕竟是社会的主体。帮助青年,首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

青年人关心国家大事,这也是对的。我不赞成青年人把头都埋在书堆里。当年“12.9”运动时,我结识了许多中国青年(有许多后来成了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一个国家没有独立的经济,没有自己的,没有属于人民的军队,这样腐败的政府当然应该反对。今天就不同了。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青年成了国家的主人。作为主人,怎样更好地发挥主动性,这是值得深思的。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几十年,1957年我又正式加入了中国籍。我分析中国问题常常用这样三把尺子:一是1949年之前和之后对比;二是中国人民已经做的事和还没有做的事相比;三是建国之后实际取得的进步和可能取得的进步对比。有了这几把尺子,看问题就比较客观了。任何事都没有百分之百全对的时候,只要它朝着历史前进的方向迈进,前途就是光明的。

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一旦大门打开,青年人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其实,感觉“新鲜”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新东西。有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淘汰了,今天即使再花样翻新,也没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