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19:22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范文篇1

领悟和感受散文的美是散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品味散文的形式美,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一般都是从形式的感知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达到美感的形神交流,最后和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散文的形式美包括多方面:语言文辞美、表现手法美、结构美等。有的作家极重视美文的结构艺术,它们有的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烟波云海,意境深邃;有的像苏州园林,方圆几亩,峰回路转;有的谈古论今,言近旨远;有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总之,散文的结构千变万化,没有定规,正所谓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美不可言。我们应着眼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其次,感悟散文的内容美。散文再现的生活美,表现的情感美、哲理美,以及再现与表现相统一而形成的意境美,是散文呈藏蓄状态的内容美。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别一样,反映社会生活既要再现客观对象的形神状貌,又要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因此,欣赏散文的美,要把握再现的生活美、表现的情感美和哲理美。再现的美与表现的美和谐构成了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美。它是多方面的,如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含蓄美。再次,享受散文的风格美。散文的风格美是散文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美。有的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有的如小桥流水,明月清风;有的如浓桃艳李,怡红扶绿;有的如疏梅浓竹,苦艾寒芹……对于具体的某一作品,欣赏者首先要根据其作品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判断它是阳刚美还是阴柔美。如果是用雄浑的笔墨、豪迈高昂的格调描绘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和大波大浪,表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生活片断,宣泄作者奔放激越的情感,使读者产生惊奇、狂喜、赞叹等大起大落的心理情感,那么,这样的散文风格就属于阳刚美;如果是用优美细腻的笔墨、委婉柔和的色调表现日常生活的细波微澜和自然界中的柔美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平缓、亲切、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心旷神怡的心境,那么,这样的散文风格则属于阴柔美。

二、把握文章结构,提炼关键语句

阅读散文还要善于抓关键的语句。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抒情意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起领收束或承上启下的语句;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也就是说,关键语是文章的精神聚点,是文章的标志。郁达夫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凝聚在文中一点,找到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三、朗读品味多样化,倡导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散文教学范文篇2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

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散文教学范文篇3

“意境”两字在许多民心目宛如只属诗歌,着实否则,“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寻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展现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全部;而且,今众人搪塞“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认可了散文的特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精致的语言建立特定的情境以托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建立,通常有两种重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是到达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行疏散。观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差异人物的差异人生的差异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灼而过或慢速展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奥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建立要领之一因此形传神,即是“议决对具体形象的传神描绘而传达出抒怀主体的精神意蕴”,转达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绪,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没关系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到达观赏的目的,得到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统一样平常,作为观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孕育发生历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传神的以为。“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风景皆云云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恰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想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组成此段美盛意境的绝不行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条理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实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临的寂静和宁滥的那般温和清静的心境呢?而讨论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清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展现了此种情形下的观赏要领。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建立意境要领之二——“以神写形”,即是“议决工具的秘闻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要领下的意境,通常出现出浮夸变形的特点,弥漫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缘故原由,象征的配景,而这是说,这种观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故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小我私家的怪兽》,描绘了背负綦重繁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局面。这小我私家与“怪兽”完美无缺的象征,猛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綦重繁重与荒诞。这种对理具有显着打击力的观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态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情绪与知,夜空是“稀罕而高”、虚有其表,狡猾凶险,枣树则直而往上,奋不顾身,抗争到底,这样,自然风景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组成奇特的意境之美。更多精致结业论文来自

我们在以为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天气味的同时,要到达审美的条理,更重要的是要追究其孕育发生配景,其目的指向。

二、观赏散文的情绪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一样平常发言般率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今世有发言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种别,在夸大散文情绪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恰不谋而言。

简直,散文抒怀志的功效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民心探幽,在要领途径的机动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通常成为作者心田情绪最自然的最熨贴的托付。散文直接面临的是宇宙间最俏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临的是最为富厚多样的生命的情绪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效,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绪,在对这些情绪的明确认同和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效在阅读中是怎样实现的呢?

稍有观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愉快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肯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缄默清静的情绪交换出现了热潮,在愉快中得到共鸣的快感,这时间虽生吞活剥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观赏处自然形成的“愉快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美;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愉快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观赏的田地,偶然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绪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重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爽的情绪。

由此,我们可以回复以上的题目: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绪美的有用途径。

举朱自清的《配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磨难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配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局面,尤其过细入微地描绘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举措,此时似影戏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哭泣。“事非履历不知难,情非以为不知味”,若只是冷眼寓目,置若罔闻,那与我们屡见不鲜于街偶中的托钵人的以为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变更自己的生存体验,才气深入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挂念,那种不忍不舍,满怀盼望而远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庞大以为。

但仅仅是变更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愉快点”的形成,停顿在“明确情绪,引发共鸣”的条理上,不够以说明进入审雅观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绪美的观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绪举行追本溯源,探索出一番理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历程则可见出读者的观赏门道,其效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观赏脸阴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确,“真是太聪明确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灰心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绩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题目深入分析,不光要变更自己的生存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埋头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配合加入解读。山东李洪昌老师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以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情绪的适当间隔孕育发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这种对情绪美的缘由的理追溯就使观赏历程有了实着实在的着落。()

人的情绪是类似的,差异履历差异阶级差异时期的差异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到达部分地继承作品的田地,要害是看你在什么理配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即是说,观赏散文的情绪美,不光要“通其情”,而且要“晓其理”。张炳隅老师在其《文学观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三、观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景,让读者在领略其风景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着名贵的人生伶俐;诗歌表现情绪,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绪和想象本事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绪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展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寻求。

回首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善于记事写人尤其善于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纪录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期,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怀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逐步宣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今世散文,这暂时期的特,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天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传神玄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光显的天特。(本免费论文文来自)

恒久以来散文以纪录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搪塞人生世相的几多关注,几多思索,几多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进程的产品,是纯洁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即是作者搪塞人生世相的思考,搪塞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即是渗透渗出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开导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观赏散文这种奇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地明确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肯定的角度,受制于肯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以为到的哲思都逃走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庞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行以用一种模式来解释世界,无穷纷纭的世界、千般千般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扶引,开放地接纳、明确,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相识空间,从而更好地前进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今世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天色彩的一篇,其艺术熏染力不光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样平常奇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味,而且来自于本应茂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时光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运气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现实受骗一个西席喋喋不停于记叙的要领、素材时,门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激动,只管以其经验,他并纷歧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激动。)本免费文转自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奇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急躁的年月而益显奇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恶运之中又宛如显得云云平凡,只有分析一个时期的寻求,明确群体与个体的气力之比,只有明确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活,他的青春空想,才气明确谁人发出亘古疑问的刹时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田地的困难决议到在特定的群像配景中加以视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大概“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题目,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厘革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眼光,辽阔的视野。

虽然,观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当心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行以伶仃地抽脱离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看法。

四、观赏散文的情势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终极是从感事物,从自然取来的;大概说,纵使内容是心灵的,这种心灵的工具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气掌握得到,才气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绪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情势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情势而不即是情势”,说明情势与内容的调和统一才气铸成艺术的美,其关连犹如衣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气称之为美。-

刘勰以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部署;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怎样警惕他人而厘革;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伎俩;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富厚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情势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观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适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只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样平常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团体,是一个调和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团体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利益的张力和活动要领,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细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以致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干。在翰墨的散与整,质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结构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连上,能够凭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连,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看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遐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陪衬,来渲染,却止于平常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款式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荡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民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情势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气勃勃的绿的赞美已完美无缺,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绪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相互,虽然是我们所赞美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文体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通常使作品更为精致,表现了外在装饰般的感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观赏历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相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计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渗出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偏向转化的教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夸大语文学科要“作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本事。”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行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学语文新课本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谊浓重,文辞精致,构想绵密,语言富有情绪和哲理,在一个辽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富厚多样的情绪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情势。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观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气有用地前进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作育和提升门生的审美素质,真正表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书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钱结构与情绪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书社2000年)

3、张炳隅《文学观赏学》(上海教诲出书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书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散文教学范文篇4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二、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

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置;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验证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二)验证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饰,体裁的运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当,往往使作品更为出色,体现了外在装饰般的动人的美。对这种美的观照和审视将强化我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也加深我们对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认识。此方面例子举不胜举,不再赘述。

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两个美育研究的规划课题,提出了将美育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和各学科教学向审美特质方向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模式。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参考书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4、于君《生成与创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5、刘勰《文心雕龙》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7、《语文月刊》(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散文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在文学体裁中,一般不属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就是散文,可见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是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的独特性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切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体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

一、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知人论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散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即注重语感培养、展开想象联想、领悟作品深层意蕴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第五,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能读懂古代的散文和现代散文,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提高积累。教师在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后,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在朗读中感悟到情和景的联系,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领会抒情散文以情缀文、缘情写景的特点,增强阅读此类散文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与其父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独特感悟。

二、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作者书写性灵的一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即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的流露,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感悟,是经过作家过滤以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绝不单纯的是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朱自清本科的专业是哲学,这就决定着《背影》还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体会,“背”自古以来就是力量、坚强的象征,而“影”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怀念,是影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因此,《背影》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脆弱以及生命易逝的独特的体悟;其次,要抓住散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散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达方式可以论可抒情。在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都是名家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巧的结构美以及所创设的意境美。传统的观念认为散文是“形散神聚”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形聚神散”,通过文中“忽然想起”的照应,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和悦的‘采莲’世界”以及作者向往的“和睦、幸福的理想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思;第三,要抓住散文的散漫性特征。要从散文文体的弹性、密度以及节奏来整体的把握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文体的弹性就是指散文文体变化多端是一种扩大的艺术空间,散文文体的密度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安排、意象的组合以及精当的文字;散文文体的节奏就是指散文的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安排,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

三、散文教学要突出重点

散文独特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突出不同的重点,但是,总体而言,散文教学要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散文陶冶学生性情的特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人文情感上,而不是引导学生过多的揣摩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重点引导体会文人那种淡淡的情愫;其次,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思辨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议论性的散文时,尤其要抓住这一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李泽厚写的关于魏晋文人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加深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认识即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四、结语总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要把握散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分享作者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过多的关注散文中的客体,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读来领会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之处,通过散文教学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魏丽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2004.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散文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学生们进行散文教学,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散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散文教学理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对散文教学技巧的探究,来提高学生们对散文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2001年颁发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就是要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所谓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来不断的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在散文方面的造诣能够有所提高。

1背景理解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文章的背景了解,如果不了解文章的背景,读者则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散文来说,比起其他的文章来说,了解文章的背景则显得更为重要。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了解,我们通过文章则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并无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形式上看,好多散文就有跳跃性的思维,即从一个场景变化到另一个场景没有一定的规律,这也是散文的一个特点,其实,散文本身就是作者在其对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感觉,然后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此,在对散文的理解上,我们一定要充分的把握住文章的背景这样才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意思。比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整理出来的,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这样,其文章的背景就会有很大的不同,1926年前的北京正是军阀时期,所以穷人的地位当然是无法保障的,而在南方的厦门,则相对于北方较好,所以其文章的讽刺意味也就会大不相同。这样,只要你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历史背景,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2通读训练

通常来讲,当一篇语文课文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读全文。散文也是如此。当我们要想了解一篇散文的话,我们也是要通过通读全文,来对文章形成初步的认识能力,以便于能够顺利的掌握文章。通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教师或伴奏语音朗读,一种是同学们自读或群读。每一种读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在第一种情况之中,教师可以可以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通过语调的高低,来为学生们理解文章的背景打好基础。在第二种情况之中,教师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们初步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以便于为下一步的理解打好基础。

3层次理解

在层次理解上,和语文其他的文体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要求我们让学生们通过对文章场景及心情的关注度的变化,来给文章分出层次,以便于学生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里需要说的是,由于散文的特殊文体,对其分起层来则相对于记叙文而言较难,而且,好多散文表面上和记叙文是接近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引导,以便于学生们能够重点把握。

4风格理解

散文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分为愉悦型、中型和悲伤型三类,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大体上都可以按照这样的风格去书写。所谓愉悦型,主要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心情比较舒畅,通过对景和情的书写,能够把作者的那种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以便于达到文体风格愉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文章让人很容易接受。所谓中型,主要是作者没有什么相关的环境影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文章表达出来。该种散文比较接近记叙文,但又没有记叙文要求的严格,所以大多以叙事或介绍型文章为主。所谓悲伤型,主要是由于作者自己遇到了重大的波折,或对社会的某种现象感到伤心而产生的文章。文章在表达的过程中,通过触景生情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那种悲伤的心情。甚至在有的时候,对天气的描写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我们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把握住文章的风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脉搏,通过深呼吸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但是,在文章的风格定位上,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努力,去提升学生们对文章风格的把握,以便于能够让学生们提升其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5影响及意义理解

在这一方面,和我们刚接触文章时所提出的学习本文的目的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一开始,我们就会把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目的指引给学生,接着,通过我们对散文的学习,来不断的证明我们学习散文目的的真实性,以便于能够顺利的把握。需要提示的是,在影响和意义方面,我们则更多的需要教师把握住主体过程,以防止学生们理解偏差,导致理解失误。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不同于其他文体,需要我们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提高学生们对背景、风格、影响和意义的理解,来加深对文章的学习,通过过程性的教学,来提升学生们对散文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散文水平。

作者:付桂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外语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洪祥,新课标改革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08(25)

[2]李景龙,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散文教学[J],成功(教育),2008(07)

散文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散文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需品质和关键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很重要,是学生学习时的根据地。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各个方面提升高中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古至今,语文老师因为教育导向,总是十分注意学生的成绩,不能很好地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需要理解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让学习的重点从单调的文学知识学习移动到培养学生素养上来,使学生受到更好地教育,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学会学习的道理。

一、制造看书的气氛,发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中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丰富的阅读量,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力量,也可以增加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阅读也是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是学生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优秀且有品质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篇篇优秀的文章里,学生可以领略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不同的人生,读出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美的风景。阅读的最大价值就是,从这种模式里,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提升审美水平,重新认识自己长大的地方。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与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语言的美好。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例如,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章,能使学生被优美的课文吸引。教师也可以常常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文章的朗读音频,使学生陶醉于课文之中,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一篇十分优美的、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天等。教师可以用朗读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精巧构思课堂话题,提升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老师设计的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周晓青(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江苏东台224200)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下才不会那么辛苦。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设计课堂话题,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这几个问题:1.“骆驼祥子”的外号怎么来的?2.作者老舍为什么要写《骆驼祥子》这篇文章?3.作者老舍想通过这篇《骆驼祥子》表达他什么样的情感?4.面对生活的困难,在老程屋里的那一晚,通过祥子的心理活动,你可以看出祥子是个怎样的人?5.“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请你概括“三起三落”,并指出其作用。老师可以用这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祥子悲苦的一生。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时代因素。作者对普通人的悲悯、关怀,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体现了他的人性关怀。老师通过这样的课堂话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展开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老师要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语文这门学科,从课堂上学习到更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走上舞台,冲破传统的教育,使教育更加生动。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变成舞台剧。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惨、壮烈,让人心痛。为了把握巴黎最底层人士的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舞台表演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的个性,丰富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对人才的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课堂应该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造优秀的语文教育课堂。高中语文的散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加以重视,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散文,主动学习散文。

参考文献:

[1]殷瑞霞.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7).

散文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实践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要想读懂散文,就要透过语言壁垒,直达散文的情感核心。在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所读作品属于哪种类型,更要在梳理作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读懂现代散文,才能在阅读中获得精神提升。

一、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现状浅析

(一)以教师讲授为主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获得体验,增进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关键。但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调查来看,当下的现代散文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少学生表示,若教师“讲”得有趣,则学习兴趣浓一些,若教师语言干瘪无味,引导不得法,则会对课堂失去兴趣。而这也正是很多学生在解读散文类作品时难以从自身角度生成体验的主要原因。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还需优化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其积极参与到散文解读的过程中来。

(二)学生较为被动

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与哲思。如果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被动参与,就很难获得对文本的切身体验,散文阅读效率自然难以提升。但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尚浅,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作品,很多时候会出现理解偏差。其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多引导学生交流,再给予补充或点拨,就能扭转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局面,使其主动参与到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从而获得阅读体验,提升理解水平。

(三)轻视文本分析

文本解读需要可靠的分析方法。无论是孙绍振先生倡导的细读法,还是王荣生先生提倡的体式分析法,都讲究用有效的方法来深度解读文本。现代散文也不例外,要想读懂,就必须依赖有效的、系统的文本解析技巧,但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时,往往缺乏技法引导,学生很难通过具体的解读方法去分析文本。这样,他们所获得的往往只是一个模糊笼统的印象,而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凭借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二、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课堂实录简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语文现代散文的教学现状,笔者亲身参与了多堂现代散文常态课和公开课活动,下面先结合某教师执教的《故都的秋》来进行简要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介绍关于秋天的诗句,引入课题。

(二)设问启发,整体感知师

结合课文的题目,你认为中心语是哪一个词?(秋)师:该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学生一时没有人回答,教师代替回答:故都的秋)师: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清、静、悲凉)

(三)初步感知“秋味”师

作者在第3到第11自然段重点描摹了“秋味”,这是本文的重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是借助哪些景物来呈现“秋味”的?(接着呈现句子,让学生找出景物,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讲解。如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景物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等。)

(四)深入体会“秋味”

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景物,教师再结合文本进行讲解。如通过秋蝉、秋雨、秋枣来表现故都的秋之“悲凉”,然后解释秋蝉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再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突出秋蝉的啼唱和嘶叫,由悲凉而引出愁思。

(五)总结拓展,呈现中心思想

结合全文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突出作者透过该文所表达的故都情结和家国之思。结合这一课堂案例不难看出,在整个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在进行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也通过情境、问题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效果欠佳。结合课堂表现来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些想要回答问题的学生却被教师婉拒了。课后沟通时,该教师也明确表示,其主观上也希望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但一讲起来就停不下来。的确,这可能正是大多数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课堂的基本现状。不少教师都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了自己讲授,担心放手后难以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其实不然,进入高中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灵活借助问题、活动让学生去自主解读文本,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那么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观的情境创设可刺激学生的感官,令其快速进入阅读状态,为探究整个作品奠定基础。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如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等作品时,教师可选择和文本中景物相符的图片,通过“看一看”“猜一猜”等活动来引入。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呈现“三一八”惨案的影视资料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解读作品的主题奠定基础。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借助问题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感知。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引入课题后,教师可设问“该文所写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由此让学生深入文本去寻找故都的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再继续追问“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由此让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探究活动。又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可紧紧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追问“为什么”,让学生去作品中寻找答案,从而推动阅读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抓住线索,整体阅读

不少教师在散文教学中都习惯逐段讲解,其实,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以《荷塘月色》为例,若抛开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读该文,所感受到的无非是作者对荷塘与月色的描摹,这样也就难以理解作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绪变化,无法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所生的不满。鉴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以《囚绿记》为例,“我”一开始“恋绿”,写绿之宝贵,认为它如生命和希望,能给人带来安慰和快乐,正是因为喜欢,才会“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才会“囚绿”。当把绿囚禁起来后,看到“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作者才会于心不忍,于是“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也就是“释绿”。离开北平后,作者开始了怀念,也才有了“念绿”。如此抓住整条线索深入解读,就能体会作者透过文本所要抒发的情感及思想。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加强解读技法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行文线索,然后抓住线索从整体上初读作品,进而把握作品的结构层次。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的行踪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为此,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紧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追问“作者有什么举动”,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文本弄清作者的行踪,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同时,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让学生再次阅读,对作者心绪的变化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弄清文章的明线和暗线。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读课文,找句子,理线索,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紧扣重点,合作探究

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文中的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在交流分享和质疑活动中解决难点问题。以《小狗包弟》为例,该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包弟的情感变化及原因。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一点去读课文,在弄清事件的过程后,再围绕不同的事件交流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引子中“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很显然是伤感的,“我”在与包弟的亲密接触中,是“欢快”的,而当不知道如何安排包弟时,“我”又是“忧虑”的。在这样的合作探究与交流分享中,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更加深刻。在教学中,对于教学重点,教师不宜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如《囚绿记》中对“绿”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教师可先以“作者为什么爱绿”引导学生找出“绿”的象征意义,即“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然后追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绿的”,由此引导学生由常春藤的坚贞不屈体会中华儿女的抗战精神,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对“绿”所注入的感情。

(四)品味语言,把握特色

现代散文的语言优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认识作者的艺术风格。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呈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句子,结合此前的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凝练”的语言风格。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拓展阅读,选择类似的作品供学生阅读,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作者艺术风格的认识。在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唯有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在阅读中获得切身感悟,现代散文的教学才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康锡.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J].知识文库,2018(16).

[2]茅宇.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21(12).

[3]王慧.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

散文教学范文篇9

1.散文教学存在盲目性。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的特点,有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技巧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也不由自主地会对一篇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等进行讲解。而这种讲解解读往往是非常主观的,会对学生本身的理解产生干扰。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也非常用心地进行着各种教学改革活动,可是在散文阅读训练方面,却表现出盲目性比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进行教学改革而改革,这种盲目追随教改的做法会导致语文课改“剑走偏锋”,如把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称之为“合作式学习”,在课堂上提几个问题就变成了“问题解决”教学,或称之为“研究性学习”,华而不实,导致散文教学核心内容丢失。2.主观解读存在偏差。目前,在我国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对散文本身的理解,既需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解释,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留意学生主观解读中所存在的偏差现象。尤其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更是需要老师特别注意,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作品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不能为了创新,就凌驾于文本之上,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这样既减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助长了学生虚浮、轻率的学风,对培养学生严密、准确的思维能力十分不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分享发言,进行灵活干预,充分地表现出课堂教学灵活性的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方法

1.重视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对于散文阅读来讲,把握其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每一篇散文都是精挑细选编入教材之中的。这些名家的作品,主旨明确,用语精炼。对于一篇散文作品而言,写什么是很重要的。这个“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材料,它包括景、物、人和事,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于主旨的需要。它们是作者经过筛选后的产物,也是和作者内心情感表达相吻合的。散文的情感,一般都附着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物”上,才具有真实可感的力量。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用“回溯”的方式,借助这些材料,去探求作品的感情、思想和意蕴,并逐步进入审美判断的精神境界。为了培养学生提炼文章中心思想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仿写的训练。通过仿写,学生自己成为作者,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如何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渗透进去,都需要精心地设计和编排。在经历了自己写作的过程之后,学生们往往在捕捉散文中心思想的能力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提高阅读效率。一篇散文中总有一些关键的词句,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忽视这个特点。所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留意这些关键的词句,通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理解一篇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特点。除此之外,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也要敏锐抓住。往往有一句话概括出来,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加以展开的。散文的“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规律可循。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开篇点题,统摄全篇,使思念父亲的深情笼罩全文,映照全篇。所以在每一篇散文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文眼,其次才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发现文眼。一般来说,将文章读上一两遍,文眼也就自然显现了出来。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对于一篇散文来讲,其语言是美丽的。散文的美,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从字里行间来体会,它有让朗读者和聆听者感动的地方。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若放声朗读,一种雄浑豪迈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若默读,品味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放声朗读无疑是深入品味文本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虽然到了高中阶段,朗读声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时间朗读有空间朗读,教师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散文的朗读任务。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结合散文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散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通过对散文的仿写训练,提升对散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饶平.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的实效性[J].读与写,2018,(01):87.

散文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读写结合

一、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散文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在叙事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散文注重对事物的叙述表达,叙事情节不一定完整但一定要集中,它是按照人物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根据情节脉络来进行叙述的。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叙事散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叙事散文时应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为了教会学生掌握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精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对课文的框架结构、行文脉络、前因后果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系统地梳理,学生便能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将生活化的真实情景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从中获取灵感以便掌握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训练中,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方法从各种角度来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对自己喜欢的文章句子进行仿写。通常来说,叙事散文的前半部分是普通平常的叙述,为后文做铺垫,通过某个特定的情节点的瞬间爆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便能通过文章对作者情感的升华进一步领悟,从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成长。

(二)读写结合在抒情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抒情散文是指抒发作者情怀,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文章,通常情真意切、感情细腻,富有诗情画意。抒情散文中常常带有景色的描写,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抒情散文中的文字描写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文字的优美,让读者体会到文字的独特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形成写日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精美的语句词汇进行积累,让学生动笔写作,观察优质文章的结构布局,行文脉络,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创作表达手法,通过多视角进行描写。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多观察身边的情、景、人、物,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比如在教授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学生要学习作者对景物特征的描写和文中各式各样的表达手法。学生把文章知识点消化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当时所处的季节进行写作训练,恰好可以观察周边的一草一木,也便于学生抒发身处在这个季节中的所思所感,促进学生对抒情散文的学习掌握。将读写结合的方法用到极致,为学生写作夯实基础。

(三)读写结合在哲理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哲理散文与议论文有相似之处,其中都含有说理的成分,但是哲理散文的语言比议论文更加谨慎。在进行哲理散文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名家的作品,这是为了学习名家写作时精妙的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文学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哲理散文进行仿写时,应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在写排比句的时候一般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语气一致的词语以并列的方式呈现,这样一来句子便富含文采、意境浓厚,也强化了整个语段的气势。熟练运用排比句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借鉴和学习训练才能写出浑然天成的排比句。比如在学习哲理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时,文章中“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这里明显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熟读背诵此段落,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从而学会用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积累训练,学生自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四)读写结合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指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并且呈现出它的本质特点,说明文富含知识性,通过阅读说明文,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在教授说明文时,学生不仅要读懂说明文,也要学习说明文写作的方法技巧。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明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认识到本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主旨及其本质特点。其次,按照合理的顺序,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说明描述。说明文的逻辑严谨,技术含量较高,学生难以掌握,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经常出现表述不清、语序混乱、说明手法运用不当等情况。面对这样的学习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观察并分析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由表及里,抓住其核心的特征。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说明文,剖析其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做好笔记,进行仿写,加强学习,如此才能顺畅地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比如在学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学生首先应该明确文中的说明对象是石拱桥,再进一步通过阅读文本抓住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找到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探究其是如何运用表达的,在此基础上对石拱桥进行细致说明。在写作前,师生可以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桥,比如公园的、游乐场的、乡村里的各种桥,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桥进行说明文写作练习。在学生练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对学生们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说明文写作的要点,比如要严格审题、表达观点要清晰流畅,用充分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等。这样便能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使学生对写作保有兴趣,有话能说有话可说,而不是言之无物,这样一来,读写训练便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读写结合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

议论文是作者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鲜明地展示出自己的观点,它在初中语文课文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写议论文这项作业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倍感迷茫,也无法将自己持有的观点表达明确,甚至还会出现许多语法错误。有的学生即使头脑清楚,观点清晰,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遇到论证不清的问题,想要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十分困难。教师在教授写作议论文之前,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议论文,读熟读精,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学习文中议论语言的运用,对文章中的议论段落进行仿写,学会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论点。写议论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学生要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生活密切联系,这样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二、结语

教师在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教材学精,还要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语文词汇、素材的习惯,帮助学生纠正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定期进行检查测评,考察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多接触名师课堂,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要多花心思,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享受课堂,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课文的内容情感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风。教师要带头看书,做学生的榜样,师生共同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人人爱阅读的大环境,促使学生自觉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写作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学习散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陶冶身心,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让学生由衷地热爱语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东方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滕爱霞2021《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式及教学情境巧妙创设分析》,《散文百家》第7期。

陈春兰2021《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第37期。

梁和正2021《期刊视野中的中学散文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