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9:25:21

散文教学论文

散文教学论文篇1

1.1教学内容改革

1.1.1精选部分章节详细讲解我认为应该详细讲述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三大部分,数理逻辑部分主要讲述命题逻辑推理的形式规则,学好此章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此部分内容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之中,早期的智能系统主要应用的是数理逻辑中的推理规则,将自然语言进行符号化,而语言的符号化就是数理逻辑部分要研究的内容。集合论中有一部分关于集合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所以不用对此部分进行深入教学,但是集合论中有一部分关于二元论的知识,二元论知识是数据库知识的基础,关系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由行和列构成的二维表,表之间的操作需要用到离散数学中的笛卡尔积的知识。图论是数据结构的基础,如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栈、队列等都要用到图论的知识,数据结构中的一些算法也会用到此部分的知识,如求最小生成树,最短路程,二叉树的遍历等,同时图论也可以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中,如求节点间最短路径。所以我认为应在众多的内容之中,重点掌握这三部分知识,让学生在短课时深入理解这三部分内容。其余部分的内容,如果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中需要利用到离散数学中的知识,就可以再对其他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1.2.2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离散数学教学都是采用纯理论上课的形式,很少有实验部分,从而导致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无关紧要。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我认为可以在离散数学的教学中增加实验内容。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已经开始学习C语言课程,有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可以设计一些与离散数学有关的题让学生进行编程实现。命题逻辑部分涉及公式的判定类型,可以让学生编写程序实现公式的判定算法;图论中涉及最短路径,可以让学生编写求带权最短路径算法;二元关系中关系的性质具有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五种关系,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编程实现判定关系的算法。通过实验部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更好,而且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更与我们院校朝应用型转型相符合。

1.2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改变学生对待离散数学的错误态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1.2.1趣味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离散数学是一门偏数学的教学,难免会有些枯燥,学生的兴趣度不是很高,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幽默风趣,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有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讲得生动具体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数理逻辑部分中的命题逻辑部分的知识就有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涉及推理,我们判定他人讲的话是真是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判定一个人是否成熟、讲话是否经过深思熟虑,也可以从他讲话的严谨程度进行判断,这还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同时可以告诉学生逻辑推理在我们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与测验中经常要用到,如果有对考取公务员感兴趣的同学能深入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对逻辑推理部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关注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爱教师的讲话风格、教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目前高校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PPT教学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更高效地进行教学,但是离散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定理多、概念多、推理多,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建议定理和推理采用板书形式,一步一步进行演算,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概念和定义采用多媒体教学,节约板书时间。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图论中求最短路径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使其更形象、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3教学手段改革

鉴于离散数学课程不易理解、比较难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教学手段,使得离散数学的教学更具体形象,让学生更易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今是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建设一个离散数学学习网站,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此网站可上传教师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后习题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练习,管理员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账号,让学生进行登录观看教学视频、做习题、建立讨论区共同学习探讨,也可以在留言板上给教师留言,等待教师就相关问题作出回答。同时在网站上把离散数学中的一些比较经典的算法和方法,鼓励学生编程实现,学生可以上传其实现的算法,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这也是和目前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是相符合的。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平台,在课余时间增加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动学生学习。

2结语

散文教学论文篇2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如何分析初中散文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在领悟了散文的美以及各种写作手法和方式之后,实践就更加重要。由于散文更多地表现个体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若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情感于笔端,散文的写作能力必然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怎样在“习”的指导下,教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呢?笔者认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整天抓住应试教育这根线不放,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相对宽泛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散文练习。《紫藤萝瀑布》的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在写作练习中用到,作者在文中传递出的豁达的态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处理生活困难的参考。写作毕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日常小规模的训练必不可少。

散文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耗散结构;语文教学;效率

1969年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首先提出和创立了“耗散结构”概念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伴随着负熵的输入,就会导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进而能有效地吸纳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由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将表面上杂乱无序的语文知识,根据其内涵、本质及内在联系,逐步从混沌无序逐步转变为有序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如果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会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1.全方位开放学生的思维系统,最大可能地摄入大量信息

一个系统只有在充分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有序。学生在学习中大脑的认识结构是不断地从混沌到有序的,因为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时是全方位对外的,他们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大脑旧知识信息会产生遗忘。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信息的同时又不断运用、巩固旧知识信息,就会使遗忘减少到最小值。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可使大脑处于足够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于学生最大可能地摄入信息。

1.1 要保证信息输入的多渠道。即通过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讲述(包括讲述经历,复述故事等)、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运用录音机、录像及计算机等种种教学媒体,让信息通过听、视、触等感觉器官多渠道地输入学生大脑。“听、说、读、写”并重。

1.2 要保证信息的刺激有足够的强度。这既要求注意保证教学媒体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可观性,也要求注意以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综合信息同时或交替地给学生感觉器官以不同形式的、反复的刺激,促进学生耳目并用。

1.3 要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力求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输入信息的效率。

1.4 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所包括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注意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勇于进取、自信而又虚心的良好心理品质等,都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当然也可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和广泛地摄入大量信息。

2.通过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摄入信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思维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全体学生都急切要解决问题或者以惊奇的心情来听教师的讲课,即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的非平衡状态,则学生、教师、教材和教法、学法之间就会产生最大共鸣,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会随着认知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如何使学生思维系统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呢?

2.1 通过提问构建非平衡状态。提问和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由于其具有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的特点,因而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构建非平衡态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项链》时,针对“玛蒂尔德是否应该受到谴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她爱慕虚荣。(2)不应该受到谴责,应该得到同情,因为她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由于意外事故而出现了悲剧,当她丢了项链后她的诚恳她的勇气值得赞扬。这样,两种观点势必要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激烈的碰撞,学生的认知活动就处在一种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开始时学生也许会无所适从,但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在这种非平衡状态所带来的内在驱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逐渐实现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的趋近,并最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2 通过举例构建非平衡状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构建认知过程的非平衡态。如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举了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中山陵和印度的泰姬陵等典型的事例,然后学生:“这些坟墓美不美?”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进入非平衡态,接着教师再趁热打铁,开始讲授为什么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学生受认知驱力的作用,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3 设置思维的“陷阱”构建非平衡态。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设置思维的“陷阱”,给他们构建认知过程中的非平衡状态,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讲授《失街亭》时,故意说,马谡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学生就会思考“难道马谡真的该杀?”“其他人难道没有责任?”这就进入了一种非平衡状态,在这种非平衡状态下,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选语文信息传输渠道。

3.1 建设知识密集的语文信息库。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开放系统,要向学生输入语文信息,就涉及到信息源的问题。除了教材、教师、辅导读物为当然的语文信息源外,我们还应主动积极建设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充实的语文信息库,如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报刊杂志;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等等。只有学生形成知识密集的信息库后,教师才有可能向学生连续不断地输入语文信息。

3.2 优选语文信息的传输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出语文黑板报,组织课本剧表演、语文知识竞赛等,多途径、多角度地向学生输送语文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措施,优选语文信息的传输渠道, 发挥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效应。

4.努力促使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摆正学生学习主体的位置

耗散结构是“活”的非平衡的有序结构,由于它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因而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下,一旦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阈值,系统可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自行产生的组织性的现象为自组织现象,自组织就能产生新的结构。学生思维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从外界吸收各种语文信息经过加工处理,纳入大脑知识体系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师要通过能动地教去激发学生能动地学,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学习中,分析研究知识信息,探索知识“黑箱”的内部规律,促进思维发展,同时,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未知、获得真理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摆正学生写作的主置,促进写作思维的自组织,教师应有意识地遵循耗散结构的运行规律,创造性地地运用合种教学技巧、方法,帮助学生能动地将认知系统获得的写作素材与写作知识进行剪辑整理、组织编排,使之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一定的写作能力。当学生要写作某一文章时,又要引导学生把储存在大脑中不断消长变化的写作信息,通过思维的自组织和创造性的劳动物化出来。

参考文献

[1] 《学习论》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散文教学论文篇4

在中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则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实现的。根据现阶段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实际应用状况,笔者发现散文这一体裁几乎占据了各类教材的半壁江山,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散文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对策。

一、当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实地调查,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留学生、教师、教材。

(一)留学生方面

笔者在研究期间,做了一份关于散文教学的调查表。调查对象是来自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均具有三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读过散文,但只有3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散文有兴趣。他们阅读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扩大词汇量,学习写作技巧。大部分留学生认为学习散文对提高汉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有较大帮助,但普遍反映课堂散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散文。为了准确把握他们对中国散文的了解程度,笔者特意设置了三道选择题。有10%的人知道朱自清,有30%的人知道散文主要是记事、写景或记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当问及学习散文存在的主要困难时,留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词汇量比较大,很多词汇比较生僻,特别是一些成语、歇后语和俚语,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位土库曼斯坦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有些词语书本没有注释,没有老师指导,根本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一些排比句,连续使用很多成语,更加难以明白。二是散文中牵涉到大量的语法和修辞问题,例如介词、副词及其他词类的使用,夸张、通感、象征等修辞方法的频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散文的难度。三是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导致其对散文中的人物、情感、事件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譬如,西方的留学生很难理解《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情感交流方式,也不明白《五色土》中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与古代的“五行学说”。

(二)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据了解,目前高校教授留学生的师资主要来自中文系和外语系。中文系的老师文学功底普遍比较深厚,对散文的把握和理解也比较到位,但大都缺乏较好的外语基础,遇到一些需要对比解释的词汇或文化现象,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外语系的老师在语言上占有绝对优势,在与留学生的沟通上几乎不存在任何??题,但其文学修养却相对比较匮乏,讲述散文的语法、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也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问题。据留学生反映,散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老师只是一般性地解释些字词句,不太注重对情感、文化的深入解读,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很多老师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读和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学习热情。

(三)教材方面

一是编选的随意性。现行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普遍增加了散文的分量,有些甚至高达50%左右。但至于选择谁的散文、什么时代的散文、多长篇幅的散文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标准缺失,选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当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二是所选课文难度过大。根据笔者的统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散文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朱自清、季羡林、秦牧、周作人、汪曾祺……不可否认,出自名家的经典散文的确代表了中国文学比较高的水准与成就,是向留学生推介中国文化的最好窗口,但是,名家散文一般也意蕴深厚,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化,恐怕很难真正读懂这些文章。所以,如果编选者在选择课文时只注意到了作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而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那显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三是缺乏标注和英语译文,影响学生自学。现行教材在课文背后一般都有几个知识点的提示和练习,如关于语音、语法、较难的词汇与句式的注释等等。但由于篇幅关系,课文中大量的成语与重点词汇都没有精确的中文注释和相对应的英文译文,这个缺失导致留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目前的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解决目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当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针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只有各个突破,整体提升,才能真正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对外汉语散文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他的能力素养与人格魅力常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留学生而言,接触最多的就是中文教师,可以说,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所以,只有不断提升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方能很好地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文学课的教师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素养。

1.熟悉中国文学史,有较大的阅读量,具备较好的分析解读作品的能力

目前,对外汉语散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重词汇、重阅读而轻文化、轻分析,把散文教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散文的特点及中国文化的精髓。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据了解,目前高校承担对外汉语文学课教学的大都是年轻教师,而且以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居多。由于专业的差异,这些年轻老师对散文的阅读与了解较少,基本上是既不熟悉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又不清楚中国散文的创作现状,所以,讲授散文的时候往往向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靠,以至于散文欣赏课最终都演变为词汇教学课、语法教学课。散文自身的美、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这些关键内容在课堂上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必须要从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做起。文学课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熟悉中国文学史,比较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散文,培养与提升自己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只有当自身的学识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各种知识才会融会贯通,教授起散文来也才会得心应手、旁征博引,才能通过精彩的讲述与剖析激发起留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具有较为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双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即“首先包括对表面的文化现象的感知,其次是对与本民族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外来文化的感知,再次是能够理解异族文化的内涵,最后是以外来民族本身的角度去感受他们民族文化的能力”[1]。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像散文这样的文学课教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子。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既要熟悉中国的哲学、历史与文化,同时又要对教学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双方的文化特点、文化差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哪些文化具有相似性可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哪些文化具有对抗性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

3.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前面说过,留学生不喜欢散文类文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类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讲授《荷塘月色》《清塘荷韵》《春》之类的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一个可感可触的充满美的艺术世界,把散文中相对枯燥的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与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进行讲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汉语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在学习《五色土》《胡同文化》《旗袍》等充满文化意蕴的散文时,我们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课文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土地”“胡同”“服饰”这些象征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的历史变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了解中国人的旨趣、心理、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针对不同的课文,对外汉语教师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尽量让课堂充满生气、趣味和激情,避免那种从头到尾解释词语或语法的单调式教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收获。

(二)编选与使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基本依据,特别是对于留学生而言,它更是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本编写精当、合理、规范的教材,会对留学生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虽然出版了种类繁多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如马树德的《现代汉语高级教程》、李晓琪的《博雅汉语?高级飞翔》、肖奚强的《多文体、精泛结合?高级汉语教程》等等,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笔者前面提到的编选的随意性;所选篇目难度过大,忽略了留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应有的英文标注,影响学生自学等等。所以,如何编选合适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挑选恰当的散文篇目,就成为留学生教学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看来,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具体到中高级阶段的散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编写体例和所选篇目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高增霞在《高级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文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选编具有随意性,不利于词汇和语言点的系统化设置[2]。针对这种编选的随意性问题,我们编者可以根据教材体例进行系统、科学的设置。例如,在安排散文篇目时,我们可以有选择、有组织地将某一类型的散文集中起来进行编写,以利于学生学习。像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写景类文章,我们可以按照难易原则有序安排;而秦牧的《五色土》、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张爱玲的《更衣记》等文化类散文,我们则可以根据课文文化含量的深广、多寡进行合理编排。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某一类散文的特征,通过不断反复、对比与延伸,对这类散文形成比较深刻的认知。

2.适度与实用原则

当前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大都选自名家名作,虽然文章的艺术水准得到了保证,但留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过大。以笔者的调查为例,留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课文理解困难和词汇量过大。应该说课文理解困难不完全是词汇量过大造成的,因为它也包含了文化背景等因素,不过词汇量过大的确是一个主因。据郭曙纶对三套对外汉语高级教材(肖奚强主编、马树德主编、郭曙纶主编)的研究,“生词方面,三套教材的生词种数的比例都太高了,超过了一半,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而且,在生词种数中,超纲词种数是丁级词种数的四倍到五倍多[3]。如此多而难的词汇,当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留学生还普遍觉得散文的篇幅较长,长句过多,非常用词数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必须要根据科学原理与学生实际,选择难度适中的散文篇目。譬如,文章长度以3-4页为宜,每课生词量最好控制在76个以内,非常用词数每百字一般不宜超过10个[4]。在这个范围内,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普遍会好一些。

注重所选篇目难度适中的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实用性原则。首先,高级阶段的散文选材应尽量突出当下性,选择留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现实生活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描写,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次,从方便、实用角度出发,每篇散文后面的要点分析都应有中英文双语注释,便于留学生自行阅读与学习。

3.活泼、有趣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温良恭俭、隐忍节制,因此虽被称为礼仪之邦,却也少幽默、欢快之趣。遍览中国散文,文笔优美者多,情韵深厚者众,却唯独幽默、有趣者寡。基于此,对外汉语教材中所选的散文篇目也大都是一副面目庄严、不苟言笑的神态。由于中国散文的意蕴与域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所以造成了很多留学生不太喜欢阅读此种文体。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一些活泼、有趣的散文选入教材。譬如梁实秋的《孩子》《吃相》《请客》;林语堂的《我的戒烟》《读书的艺术》《论政治病》;贾平凹的《吃烟》《弈人》《秃顶》等等。这些散文都是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却能用一种风趣与智慧察人之所未察,发人之所未发,于嬉笑怒骂中体现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这种幽默、有趣的文章一方面更容易激起留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出中国文化被遮蔽的一面,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三)加强实践课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比较注重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便利性,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阻断了留学生和外界的密切联系,因此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都非常有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针对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相配合,共同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授介绍民俗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像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让留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来获得深刻的记忆与文化体验。作为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春节,老舍在散文中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如包饺子、贴春联、卖年画、放鞭炮、团圆饭、守岁等等,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或仪式,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生活的肯定,对亲情血缘的珍重。对于留学生而言,书本上的中国春节多是抽象而复杂的,更不可能深入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但是,如果有条件让留学生参与到中国家庭的春节活动之中,让其切身感受到这一节日文化的特殊性,那么他的印象及对中国春节的理解就必然要深刻得多。事实上,除了春节之外,中国民间尚有诸多充满文化韵味或地方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苗族的苗年、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组织留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节日活动中去,课堂之外的这种实地考察与接触将比单纯的课堂灌输要有效、深刻得多。

散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89-01

散文是抒情的主要表现形式,充满了的生命激情,用优美的语言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与灵魂慰藉。散文题材广泛,是一种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最多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散文鉴赏教学的一般方法,考虑如何优化散文教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阅读,情感共鸣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地位。在散文教学中,为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教师应该引领线索融人到散文的情境之中,以饱满的热情与强烈的感情,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作彻底的感悟,并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传导知识的目的,才能促使学生与教师一起感受文章的内涵。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就先用深情的语调给学生介绍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知识.再隆重的推出伟大的作家― ― 朱自清的生平事迹。这样,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散文风格,以及朱自清的伟大人格。这样,学生把自己完全融人到作品的情境中,并以最真挚的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这样方式渲染,初步感受作品中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学生也对这篇课文渐渐的产生了兴趣,从而也体会到了散文的学习与我们的家庭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更加喜欢散文这种文学题材。

又如《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诵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然后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诵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二、欣赏散文,体验情感

散文总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创设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并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形。以及对“我”的几次流泪的刻画。对于这些描述,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去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内心牵挂与情感的不忍.以及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样,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

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又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表面上好像是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作者怀着一种爱国情感赞美像白杨树一样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领悟语言.驾驭语言

优秀的散文语言总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通过品读词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丰富内涵。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散文的语言富于口语化。因此读起来亲切感人。

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等句子,读起来很有生活的气息。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些句子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其结构美、比喻美。

再如一些散文文言的词句也非常耐人寻味:《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句式工整,美轮美奂。

四、寻找线索,把握结构

散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记叙文 议论文 散文

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进作文教学方式,结合写作教学内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写作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围绕写作教学中的三种重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一、记叙文要做到言之有情,以情动人

记叙文是写作的基础文体,也是学生练习最多的文体,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两类,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一种文体。教师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的讲解,应注重细节描写,要求学生以情动人。学生对细节刻画形象传神,既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可以将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

1.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精髓,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写作中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如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但是无论哪个细节描写,都要以细节中包含的神情打动读者。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眼神的几处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此处的“间或一轮”和“活物”准确而形象,将祥林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和没有精神寄托的情形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感觉祥林嫂可怜又悲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处的“泪痕”和“没有精神”的描写,为祥林嫂以后的悲剧命运和巨大落差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和唏嘘。这几处眼神的描写,为《祝福》这篇文章增色不少,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2.真情流露。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观察入微,注重细节描写,还要以情动人,让读者的心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而波动。学生如何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记叙文中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瞬间,随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乡下的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视频片段,相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同时灾区人民和救灾队伍团结一心、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会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明白灾难无情人有情;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老人,感受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这些场景或者是学生在影视中见到的,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只要学生用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二、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难度最大的基础文体,同时也是高考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文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抓住议论文写作的重点: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1.学生要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得太少,思想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和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有关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在议论写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有鲜明正确的观点和坚定的立场。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多看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正确的立意,才不会出现“以缪为正”的现象。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说理的方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指导学生围绕论点,将论据一一列举、层层展开,使论据对论点的证明和推理严谨、系统、全面。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论据越多越好,论据太多会使文章杂乱、有理说不清。议论文论据的关键是精而细,抓住主要的论据,将道理说透,这样既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言之有物,又能让读者认可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论断。

三、散文要做到言之有序,形散而神聚

相对来说散文是学生最能自由抒感的文体,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让学生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1.讲究立意。散文要讲究立意。学生在写作散文时,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都要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体现自己的立意,让读者明白自己的情怀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考和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挖掘,积累独特的思想感悟。如透过风景的优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透过花草的兴盛和衰败,感叹生命的轮回等。

2.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可以为散文写作插上翅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不但要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样学生的散文才会内容深刻、立意独特。

3.提高学生抒情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学会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吸引读者、以情感染读者,让文章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至情至性,这样才能使散文有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烙印。

总之,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自己细致观察、积累素材和丰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覃波.论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

散文教学论文篇7

王屹宇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说,中国是个散文大国,历史悠久。在列举了中国历史的散文经典之后,他说,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学,“散文如同布帛麦菽,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但是,“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散文。……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

滥情是散文写作之弊,其实,也是散文阅读教学之弊。在散文阅读课堂上,不少教师长于煽情,教学过程仅仅成为教师的表演过程,抒情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激昂而略显夸张的语调,丰富而动情的表情以及戏剧化的课堂活动,用教师的解读和情感代替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受,如催眠似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乃至眼泪,就是一节“好课”了。

情感性确是汉文化散文的重要特征。李泽厚认为:“文学的主要特征不是形象性,而是情感性。……它说明中国文学正宗散文、诗歌(而非小说、戏剧)都没有形象性但有诗意情感,包括议论文所以会构成文学,也是议论都笔端带有情感。”汉语教材中编入的散文也多有“诗意情感”的特征,而非如西语教材中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非虚构的简短写作,作者借散文来表达个人看法或主张。散文有很多类型,其中包括分析散文、讽刺散文和说明散文”。散文的“诗意情感”与“看法主张”如何通过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体味和感受到作品的美学品质和思想深度,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无论是“诗意情感”还是“看法主张”,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意义还在于对于文学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而想象、认知、体验、评价、反思、迁移,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引领、鼓励、协调,帮助学生聚集焦点、形成认知,并推动学生探究、迁移、重构,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

散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离散数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针对性,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对基础课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学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安排最有经验的老师上基础课。

1离散数学教学现状

离散数学是很多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对离散数学的教学研究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文献[1]提出用通模块化考核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献[2]提出了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文献[3]提出了以服务计算学科为目标的离散数学教改方针,阐明了学生对该课程在计算学科中地位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此教学方针和目标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文献[4]分析认为影响离散数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是:1)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难于掌握;3)“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文献[5]提出从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类比法和增加举例等方面来提高离散数学教学效果。文献[6]分析了离散数学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工作中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各种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它们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对该门课程进行尝试,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想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实例引入,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每一个部分的引入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例,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与教学方式都应该是不一样的。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理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该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强,学生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才感兴趣。

离散数学通常包含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该门课程当成数学课来处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联知识一点不讲,只讲课本的定义、理论;不讲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对于这样处理的缺点是:1)学生感觉这门是数学理论课、跟计算机关系不大,因此不重视;2)由于没有实际的应用背景,造成学生学习没兴趣;3)全是定义、推理,让学生理不清头绪。

这样的教学肯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即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理论的研究打下坚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该门课的引入,每一部的讲解都应结合计算机领域的实际应用背景进行,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为离散数学的每一部分找到贴切的计算领域的实例,通过实例阐述需要的知识,再过渡到离散数学的对应部分,让学生看到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需要这部分知识,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离散数学课程的引入

在进行任何一门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都必须对该门课程作一个整体的介绍,主要是找出一些实例,讲清该门课是怎样一门课,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对于离散数学这门课,教师应该讲清楚以下两个内容。

1) 什么是离散?其实很多同学学完了离散数学这门课后,都还不知道这门课为什么叫离散数学。在百度搜索,得出了下面6个答案:(1)“分散的、不连续的、独立的”的意思;(2)不是连续的数据;(3)分散的数据;(4)这应该是相对于分析数学中的连续来说的,一般来说离散数学的最基本研究单元是集合,主要分析各个集合之间的逻辑关系,很少用到数与数的对应关系,也就谈不上连续;(5)就是孤立的点集,像区间,它在每一点上都是连续的,而像整数集,它的每一元素之间都有一点的距离;(6)说不太清楚,虽然自己学过。所以,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对于这门课教师首先应该说明离散的含义。上面各答案对离散的解释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函数 。

第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可以连续地取[0,1]区间上任意的值,这种变量叫连续量;而第二个函数的自变量只能取有限的几个值,这种叫离散变量。所以连续变量就是能够取某个范围中任意数值的量;而离散变量是只能取某个范围中有限个值的量。

2) 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因为时间、空间有限,计算机能存储的数据是有限的,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任何一个变量都是离散变量。如在生活中,人眼见到的图像(非计算机里的)是连续的,经过数码相机的拍照(抽样和量化的过程)变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照片,即成为数字照片。计算机里的照片就是离散的二进制比特流,图像(灰度图像)像素的灰度值在计算机里是从0到255(实际上是用二进制表示的),即0,1,2,3,...,255。0代表黑色,255代表白色,只有0到255的整数,没有其他整数,而且没有两个整数之间的小数,即不连续的,这是离散变量。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利用、研究计算机,有必要研究这些离散的变量,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离散数学。

3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部分的引入

在引入数理逻辑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提出,在现实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推理判断,如偶数都能被2整除,6是偶数,因此可以推出结论:6能被2整除。但是,实际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其推理就复杂多了,如一个医生能根据病人的病症判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而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判断出病人得什么病需要很多前提知识,而这些前提知识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是否可以把这些前提知识,全部存入计算机,病人只要把自身的症状输入,计算机就能诊断出病人得了什么病,并开出处方,病人就不用去医院排队等候了呢?上述要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实现。数理逻辑就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中,逻辑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子领域之一。逻辑是所有数学推理的基础,在人工智能上有实际的应用。采用谓词逻辑语言演绎过程的形式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推理某些子命题。离散数学中数学推理和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就为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4离散数学中集合论部分的引入

教师可以数据库为例进行集合论部分的引入。在管理时需要把很多的信息放在一起,需要时可以把数据按要求列成一个表,打印出来,这就是数据库。把包含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放在一起,就构成了各种数据类型的集合,所以数据库就是一个集合。对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等这些很难采用传统的数值计算,却可以很方便地用集合运算来处理。集合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更可以用来表示和处理非数值信息。因此集合论在数据库和知识库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发展,如扎德(Zadeh)的模糊集理论和保拉克(Pawlak)的粗糙集理论等。集合论方法已经成为计算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

关系数据库就是对一些二维数组进行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为此关系数据库必须向用户提供使用数据库的语言,即数据子语言。这种语言目前是以关系代数方法表示的,即它是以关系代数为其数学基础。由于引入了数学方法,使得关系数据库具有比层次和网状数据库更优越,现已代替这些类型的数据库,成为数据库中最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数据库。当今流行的各种大型网络数据库如Oracle、Foxpro、Sybase等都是关系型数据库。

5离散数学中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

关于代数系统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纠错码为例。如在计算机通信中都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即把信息转换为0、1序列,然后传递0、1序列,接收端在得到0、1序列后,再把它还原为原来的信息。然而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经常出错。在出错时,怎样判断所获的序列中哪些码出错,在出错时又怎样修改,这是计算机通信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中通常采用纠错码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而设计的这种纠错码的数学基础就是代数系统。纠错码中的一致校验矩阵就是根据代数系统中的群概念来进行设计的,另外在群码的校正中,也用到了代数系统中的陪集。

6离散数学中图论部分的引入

关于图论部分的引入,教师可以树在数据结构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树在图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树在数据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树来表示某一家族的家谱或某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可以用它来表示计算机中文件的组织结构。二叉树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二叉树共有三种遍历方法:前序遍历法、中序遍历法和后序遍历法。通过访问不同的遍历序列,可以得到不同的节点序列,通常在计算机中利用不同的遍历方法读出代数表达式,就可以便在计算机中对代数表达式进行操作。

7结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计算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没有离散数学就没有计算机理论,也就没有计算机科学。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把离散数学讲成一门数学课,直接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习题”的教学,忽视了它的应用背景,让学生感到学习该门课没用,从而降低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课程教学在内容引入时,应结合计算机相关领域中的实际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笔者实际的教学检验,该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何中胜,庄燕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离散数学”考试方法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1):99-101.

[2] 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 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离散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1):93-95.

[3] 梁吉业,李德玉,吕国英. 服务计算学科的“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9,87(5):130-132.

[4] 黄巍,金国祥.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09(8):82-83.

[5] 费文龙,吕红. 提高“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24):140-141.

[6] 陈敏,李泽军.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251-252.

Discrete Mathematical Teaching Study and Practice with Glaring

Distinctive Computer Major Features

MO Yuan-bin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散文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散文 审美性阅读教学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策略。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定义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力求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下进行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审美偷悦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完善人格心理结构,并形成自觉建构的能力。

散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阅读方法训练,阅读知识讲解,还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创造性阅读,这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阅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只有健全的心理积淀,才可能在阅读中顺利进行同化、顺应的作用。只有有了丰富的阅读心理积淀,学生才能对文章迅速作出反应,也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能够以个体的生命与文本进行交流,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丰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并且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1、体现大纲的要求,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了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性阅读实践,从而将人导向自由,推动学生人格心理结构健全发展。其开放性、和谐性,情感性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写目的相适应。

2、充分发挥延伸性,促进学生学习。

与诗歌戏剧,小说一样,散文是生活的艺术真实再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取材到人生体验,以及生活画面,艺术上与诗歌,小说等文体都有相互补充,交叉的特点,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有借鉴意义。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的审美情感,审美知觉,审美意志,这些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对其它文体教学同样有理解建构的作用,同样能够促进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相对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可读性强,易懂易读,费时少。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中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有延伸作用。

3、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学阶段,学生(12-18岁)正是处于心理剧变的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到新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时看问题片面性和主观性;其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开始能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刻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大增强,追求美,爱美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还能通过自我(内省)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主体特征,发掘作家主体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这些细腻的人生体验,深刻的哲理思考,气势开阔的论辩之风,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期的需要相吻合。

三、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依据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种文体都有内在的美的规律,各种文体的美具有交叉性,同时又有其独特性。这种不同文体的共性美为欣赏作了铺垫和沟通,而其特殊的美的规律又是这种文体得以生存的根基。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开拓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以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感知散文美,增强对散文文体美的敏感性,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发展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各个层面。

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从语言和格调风格上把握这一种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行文中的语言的诙谐,幽默,哲思议论的风趣,以及诗意的氛围和情韵.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一段充满童真情趣。

首先,观察是从儿童的心理进行观察的,石栏光滑,因儿童好奇心摸过,黄蜂“肥胖”,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儿童拟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爱尝野果的亲身体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另外写何首乌则想到成仙,写赤练蛇,则想到长妈妈的故事,写捕鸟则提到捕鸟能手、闰土的父亲,这些联想使文章开合自如,增添了情趣。尽管趣味无争辩,但培养学生的良好趣味对其阅读鉴赏是有好处的。课文中的选文品味是不错的,都是些优秀散文,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令人潜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

参考书目: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散文教学论文篇10

每个经历过大学都要进行一次毕业论文的答辩,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___,学号是05021217,我论文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孙__老师,下面我就把论文的基本思路向各位答辩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可以丰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安排更加灵活,将更加有利揭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能力、兴趣融为一体。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因此,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能为对小学科学教学提供参考,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已经成为社会与时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者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上,多集中在多媒体与小学科学结合来改进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上。缺乏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内涵和意义,旨在增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高;为“整合”而整合;对“整合”的理解走入误区;过分强调“亲历”的“不可替代性”,并对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科学教学软硬件条件的缺乏,教与学缺乏探索求新的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度不深,是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所在。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本文提出了主要在情境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处、模拟仿真、虚拟实验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整合。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水平和效率;努力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管理及评价。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调查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比较早的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了调查,并第一次对存在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主要面向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结构上力求整洁美观,条理清楚;内容上力求实用,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力量;理论上力求严谨,能够在分析中给与操作上的帮助。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个地区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孙__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2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__学院中文系的学生___。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老师是___。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五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则简明地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具有三方面的文化价值,包括:苏轼寓惠散文是后人研究苏轼寓惠经历的重要历史文献;苏轼寓惠散文是他晚年文艺思想、审美情趣发生转变的佐证;苏轼寓惠散文是苏轼所有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目前学术界在苏轼散文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20年来,出版和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散文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但在苏轼寓惠散文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很少,除了零散的一些论文外,在这个方面几乎是个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进行苏轼寓惠散文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虽然我的论文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但与前人所写的《试论苏轼寓惠散文》相比,具有创新之处,就是我在阐述了苏轼寓惠散文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了苏轼寓惠散文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来。

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其中,我的论文题目就是在老师的提议下而最终拟定的。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3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是_级_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__。论文是在__老师的认真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谢谢__老师。很感谢各位老师参加我的毕业论文答辩,谢谢各位老师。下面我把论文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个简要介绍,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二、内容

首先,是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目的:

(1)了解、掌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2)客观展现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履行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3)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所应当履行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 意义:

(1)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研究虽有政府监管的相关内容,但只是笼统的说政府应当监管,而鲜有专门论述政府的职责问题。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将会丰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理论。

(2)有助于解决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问题,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有助于更好的“卸载”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优化。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言。这部分主要讲述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问题概述。这部分主要论述

(1)相关概念

(2)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承担的责任

(3)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履行责任所存在的问题

(4)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危害性

第三部分论述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履行责任所存问题的原因,如

(1)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职责不明确

(2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监管的失位和越位

(3)政府责任追究不到位等。

第四部分是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责任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例如

(1)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的职责

(2)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监督

(3)完善公共服务问责机制,依法追究政府责任等。

三、结束语

由于笔者在专业知识、理论视野方面的局限,对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不全面,在完善公共服务特许经营制度方面的论述不够详细具体,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措施方面需要深化,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继续研究。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老师!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4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5

各位老师、同学好,我答辩的论文题目是《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以法国沙龙为例》。去年论文开题时,各位老师就对我的论文选题偏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我一方面要有独特视角,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因此我在作论文时,认真考虑了这两点建议,以社会文化史角度为切入点,并重点突出论文第二部分“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的写作。

我的论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导言”、“第一章:沙龙——西方近代史上的文化现象”、“第二章:沙龙——推动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以及“结语”四部分。“导言”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沙龙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作这一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所在。对于国外沙龙研究学者研究资料的掌握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了可行性,这些资料的收集几乎动用了我所有同学的力量,所用资料来自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图书馆等,这些资料十分珍贵。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使得这篇论文的写作具有了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内对沙龙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星,专著性质的研究还没有,所能见到的一些学术论文则是从艺术史、经济史的角度进行的,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的领域,因此这篇从社会文化史角度出发研究沙龙的论文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正文部分。第一章介绍沙龙的历史、特点和形式,其中对沙龙最先在法国出现的原因和沙龙逐渐衰微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举办沙龙的特点和形式进行归纳分析;第二章主要分节研究沙龙同文学发展、启蒙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关系,第一节研究了沙龙同法语、近代文学的关系,第二节研究沙龙对启蒙运动产生推动作用的体现以及推动方式和推动原因,第三节研究沙龙同女权主义的关系,从沙龙女主人对话语权的要求、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对启蒙运动的参与和对政治生活的干涉方面,提出沙龙女主人是女权主义者先驱的观点。论文的第二章是着笔墨最多的部分,其中对沙龙女主人同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结语”部分,评价了沙龙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东欧国家如俄罗斯和亚洲国家如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认识文化传播的多元性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意义。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才识疏浅,因此尽管我已经尽到最大努力,论文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是第一手材料的问题,由于世界史研究国界的限制,第一手材料的搜集非常困难,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时,虽然搜集到了一个沙龙女主人所写的小说(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还有当时受沙龙影响产生的文体(拉罗什夫科《箴言录》),但是第一手资料仍是非常有限。另一个问题是格式的问题,虽然格式方面我非常注意,仍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注释里人名后的冒号、有两段开头的空格等等。当然,论文中肯定还存在许多问题,诚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