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3:51:44

散文诗

散文诗范文篇1

每当走进农历的三月,仿佛就走进一个生命疼痛的季节,由此我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在故乡呼唤儿的乳名。

每当思念发痛,在闭上眼睛的刹那,便能拽住细腻如绸的月光,以及广袤的麦田、绿色的村庄。踏进故乡的土壤,看见那升起的一缕缕淡蓝色炊烟,在每一个黎明与黑夜,梦回故乡。

无论儿子走在天涯海角,故乡永远镌刻在我的手掌上,有剪不断的丝线,有系住我童年的怀想,魂牵梦萦的山水里,始终荡漾着母亲的目光。母亲尤如远空飘动的云,在注视着我每一步行程。我那凹凸的脚印里,母亲的汗水与泪水,就象一条坚韧的长河,托起儿子远行的航舟。

在那饥荒的岁月里,瘦小的母亲,用无助的泪水,将辛酸荡在寒冷的风里,将牵挂藏在心中,用清瘦与母爱,磊落成中国妇女的坚强脊梁!

在我多病的童年,母亲把饥饿装在怀里,多少次的晕倒,让无力的我掉落下多少酸涩的泪滴。那寒夜的深处,拨亮的微弱灯火下,从母亲一针一线的缝补中,游离出多少清贫!从母亲挖回的野菜中,那难咽的苦涩,让我本就脆弱的身体怎堪忍受?可母亲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山做的男儿要有自己的脚步。”母亲啊,就因这句话,我将本该幸福和快乐的童年,装进心间。于是,勤奋的结果,让我塑造出一片蓝天。如今的儿子,依然藏着母亲节俭的性格。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母亲用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哺育我,在年复一年中,不老的清泉,却老了母亲的容颜。

儿子成家以后,母亲来城居住过一月,就不习惯了,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炊烟,忘不了多病的父亲那孱弱的模样,更忘不了给她生命的土壤。母亲把曾经贫穷的家门站成最动人的风景。

散文诗范文篇2

他缓缓走到了崖边,夕阳将他映在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定神,望着西天快要消逝的一抹光亮,内心不禁泛起无限怅惘。

惨淡的风阵阵掠过,不时地卷起地上枯草的叶子,风中的他一袭白衣,襟带和那乱蓬蓬的发丝在风中舞动着,他收回视线,深沉地注视着远处,江面上那不卷涌起又迅速碎灭的浪花,此时,他深邃的目光中多了一分愤慨和无奈。

是呀,此时,昏君当道,恶臣主权,民不聊生,自己满腹经论,但毫无用武之地,一贬再贬,赤胆忠心,天地可见,望着日渐衰败的国家,他怎能不愁?

他为国家的衰败面担忧,为朝庭中的庸官而愤慨,为此时的昏君而愤恨,更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无奈。

“空有满腹经论,空有赤胆忠心,叫我如何报国?昏君恶臣,让百姓如何安居乐业?。”想到这儿,他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紧接着,空中风云大作,电闪雷鸣,狂风怒号着,不断撕起着他的衣,江面上,浪花咆哮,不断地拍打着水中的岩石,惊起千丈水花。

“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以死明志!”此时,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坚毅,一份沉着,似乎还隐隐有一分释然,他历经风霜的脸上,勉强扯出一个微笑,我想,那是他对自己一生辛劳的慰藉吧!

然后,他纵身跳入江中。“啪——”江面溅起了惊人的水花,空中仅有那残留的泪。

散文诗范文篇3

提起端午,人们不由想起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想起趣味横生的龙舟。而我则不同,一首流传千古的《离骚》;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志,已使我无暇可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先生怀着一颗赤胆忠心,踏上了一条为国为民的不归路,他以自己渊博的学问,博得了楚怀王的赞赏,受封之时仅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屈原,已对当时政治局势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倡导举贤受能,富国强兵,指点江山,力主联齐抗秦。他以机制雄辩的说服力,联合各国,建立六国联盟,消除秦国威胁,挽救祖国危亡,革除弊政,消除人民疾苦。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那些担心屈原的改革计划会使他们失去权势的高官奸臣们,倚仗楚王宠妃的势力,加害屈原,致使意志薄弱的楚王罢免了屈原的官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先生只好通过写诗来表述他的希望,记述他的悲痛与不满。几部脍炙人口、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相继而出,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你直臣冤。

散文诗范文篇4

论文摘要:散文诗在新诗史上的发展,《我将以时间为马)写作的背景,散文诗的内容解读,艺术分析,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白话新诗史上,散文诗是冲决旧诗严苛格律束缚更具自由、解放特色的新诗品类。它的韵律和节奏,较分行自由体诗更加自由,更易于酣畅淋漓地抒情,也更易于涵容对话和铺写,因而更接近口语。但自新诗诞生以来,散文诗作品数量较少,好的诗作更少。周作人创作于1919年1月的《小河》,是介于分行新诗和散文诗之间的作品。写于1925年6月,以“五衍”“狂叙、横澜”的伟大斗争为题材的王统照的《烈风雷雨》,把散文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是在帝国主义铁蹄下反抗、斗争的狂猛的呼啸,那是高尔基《海燕》呐喊的韵律在中国大地上的歌吟。约5年后,王任叔(巴人)作‘我将以时间为马》,这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社会理想的宣言,是一曲决心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浩歌。

巴人,原名王任叔。“巴人”,是1938年8月25日在《译报·大家谈》上发表“编辑者言”时的署名,取“下里巴人”意,从此,“巴人”一名,行诸于世,伴随他终生。巴人于1924年加人中国共产,1926年应之邀,到北伐军司令部襄助工作,任机要科秘书、科长,但他却把在机要科得到的等阴谋叛变革命等一些重要消息报告党组织,并向同志汇报。1927年,他目睹了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人的血腥屠杀,其中包括他景仰、熟知的共产党人、他的挚友。是年,6月26日,他也被捕,后经多方营救,侥幸出狱。他曾把大革命失败后血腥淤积着的沉痛思考、地火运行暴发喷吐般的愤怒,写成《出路》、(唔》、《死线上》等中短篇小说,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1930年2月,他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党团,负责青年文学研究会的工作。6月,被组织派往沪西区委,搞工人运动,后来被委任为曹家渡区委宜传部负责人。10月,王任叔被派到沪东做海员的工运工作,曾任上海赤色海员工会党团宣传委员。王任叔的散文诗《我将以时间为马》就是写在这个时期,诗中反复颂诵的“镰刀与铁锤的铿锵之声”,就是他献身于工农运动斗争旋律的写照,当然也是他追求的工农彻底解放的社会理想。

全诗以“我”为抒情铺写的感悟主体,写“我”的苏醒、觉醒,写“我”向理想彼岸的奔腾前行。

散文诗的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的苏醒与觉醒。而“我”亘古以来就被埋压潜伏在地下,时间太漫长了,使“我”处于无知觉无意识的寂灭状态:

我仿佛睡在黄土里,不知道经历过

多少年月,百年,千年,也许有亿万年了,

然而我不知道我是否存在?没有哀

愁,不用喘息,更无悦乐,静与惰是我

的存在。由惰入静,由静化无,我又不

知道我的存在之何所存在。

当“我”有了一点知觉,闻到了霉的气息与腐烂的气息后又觉得“我”是“木与霉与腐烂同存在”的,并且“我”的运命是“将终化为黄土”,“终将与黄土同腐”。

“我”的觉醒,是由做黄金梦的狡诈的盗墓者的开掘而引发的:

然而盗墓者的阴谋,却使我终于见

到一抹青天。有白云飞扬,有金霞闪光,

净洁、新鲜。……

有小草的徽语,有风沙的走动,有

树叶的密响—……

在霉与腐烂的气息中,“我”闻到了“如同孩子时闻到娘的奶头的香,如同青年时闻到异性者皮肉的香”。于是,对寂灭的“静与惰”有了全新的认识:

静中让时间流去,你将老衰以至死

亡:动中抓住每一秒的时间,你将新生

而茁壮!

“我”发出了挣脱寂灭的呼喊:“啊,我不能再忍耐了!我需要挣扎!”“抓住这时间,我要起来啊!”诗的第二部分,写“我”不怕威吓,踏平一切艰难险阻,无所畏俱地向理想的彼岸奔腾前行:

我终于奔腾在浩瀚无际的大漠之上,

灵感指示我以彼岸的花香、鸟语、麦浪、

薰风、排色的和平的梦、镰刀与铁锤的

铿锵之声。……,然而我必须奔完这浩

瀚无际的大漠。—我要开始我艰苦的

历程!

在奔腾行进中,时间,挥舞着他手中无情的铁杖,给“我”以恫吓和威胁:

你将以百年的时日地尽这大漠,你

还得以百年的时日渡过逆流,你必将于

途中倒毙,无情的是我手中的铁杖!

“我”的回答是:

我有亿万年的潜伏与死灭,我何惧

于亿万年的跋涉与劳动。我奔腾,我狂

啸,迎着漫漫的尘沙,迎着浩浩的朔风,

我以是知我终于将接近彼岸。

时间的铁杖不仅是它自己的所有物了。我折断它,我抓住时间的长发,向无垠掷去。

在奔腾行进中,残酷的现实横陈在面前:

然而我的眼前忽然展开了无边的惨

景:到处是错乱的白骨,到处是横陈的

血肉,远处弥漫着血红的火光,有轰隆

的炮声在响,悲哭,哀号,苍白脸,泪

的洪流……

时间老人拄着铁杖,徘徊在骸骼与血肉之间,对着“我”发出绝望的叹息与警告:

英雄的梦,不是你们所应做的。便

将白骨堆成了山,你又何能攫取天上的

太阳?便将血肉填满了恨河,你又何能

达到彼岸?

“我”,并不理会时间老人的咒语,豪迈地发出了向理想世界进发、一往无前、万劫不复的伟大宣言和誓言:

我是饮着母狼的血长成的野兽。闻

着血的腥气、肉的腥气—我接受了一

切伟大的栖牲者的教养……年、二

年、三年,……便是十年、百年·、·…我

有亿万年的潜伏与死灭,我何惧于亿万

年的跋涉与劳动。我将这伟大的栖牲者

的精神收贮在我行囊中,我准备在半途

倒毙时传授给我们的来者。

从残忍的奴隶制到疯狂掠夺、压榨,每个毛孔都渗滴着被掠夺被压榨者鲜血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都带着野蛮的兽性,反抗者如没有狮虎威猛的“兽性”、“野性”,恐难以抵挡并战胜劫掠者、压榨者、吮血者野兽般的撕咬。所以诗中说“我是饮着母狼的血长成的野兽”。这也是对那些在吮血者面前一味讲温顺、中庸,唱着礼仪廉耻高调而满肚子男盗女娟的封建卫道者的反悖、反击。

死生互转,“有亿万年的潜伏与死灭”,又何俱于求生路上“亿万年的跋涉与劳动”。这含蕴无尽地表达着“我”奔向理想彼岸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渺远的鉴往知今的哲思。

散文诗哲思的更光辉更卓越之处是它的坚韧不拔、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殉献精神。这就是在奔向理想彼岸的行进中,将把“伟大的牺牲者的精神收贮在我行囊中,我准备在半途倒毙时传授给我们的来者。”70多年后,我们经历了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由高潮到低潮、坎坷曲折发展的过程,再品读这样的诗句,会激发我们奋然前行的豪情。面对踏着荆棘的前行者、牺牲者、成功者以及落荒者、颓废者、叛变者……,瞻念前程,会使我们产生诸多感概:艰辛的叹息,挫折的忧伤,失败的沉痛,成就的欣慰以及历史发展的沧桑感、沧茫感……

然而,“我”是一定要踏平一切艰难险阻奋然前行的,决然不怕拦住去路的强梁们“将使你化为浓烟,或击烂你成为肉浆”的恫吓,“便是化为浓烟与肉浆,我还得前进!”“我”充满信心地向世界宣告,向未来宣告:

我将以时间为马。继大漠而入险阻,

涉大海而凌险浪,以亿万年的潜伏,求

亿万年的生存!我将终于登了彼岸:花

香、鸟语、麦浪、薰风、排红色的和平

的梦、镰刀与铁锤的铿锵之声……将终

于成为我生命的光彩与韵律!

以诗论著称的清文学家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蕴无垠,思致微妙。”(《原诗·内篇》)首先是散文诗中感悟主体“我”的含蕴,具有特别丰富的意旨和虚拟幻化的意象。他可以是一种意识的幻化、虚拟和演化,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感悟群体,也可以看作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社会。亦幻亦真,幻中出真,蕴演无尽,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艺术概括力。

散文诗范文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在幼儿园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渗透式艺术教育必须实现以艺术为本的观念,即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现渗透,要避免因不恰当的渗透方式而使艺术成为其他领域的附属品。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独立的目际、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人认为,渗透到其他领域相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只是为其他活动增添一点色彩,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像前文所提到的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也是忽视艺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艺术活动的渗透并不仅仅只是为其他活动增色,也不仅仅只是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渗透于其他领域及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往往能帮助这些活动更好地实现其目际,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独立的目标,而绝不是其他活动的附庸。忽视艺术的独立性,只会使艺术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是我们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的基本思想。

散文诗范文篇6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

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在幼儿园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渗透式艺术教育必须实现以艺术为本的观念,即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实现渗透,要避免因不恰当的渗透方式而使艺术成为其他领域的附属品。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独立的目际、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人认为,渗透到其他领域相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只是为其他活动增添一点色彩,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像前文所提到的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也是忽视艺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艺术活动的渗透并不仅仅只是为其他活动增色,也不仅仅只是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渗透于其他领域及其他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往往能帮助这些活动更好地实现其目际,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独立的目标,而绝不是其他活动的附庸。忽视艺术的独立性,只会使艺术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是我们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的基本思想。

散文诗范文篇7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鲁迅的这种“复仇”精神,是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复仇》鲁迅在《野草》的英文译本的译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及那种看客心态,在他的几个小说中屡有描摹,但这文章里面的被看者,倒是有些特别。

“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是指向爱,指向全身心的偎倚、接吻、拥抱;“捏着利刃”,当然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即实现了复仇。看客们由失望到绝望,终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这时,干枯而立于旷野的男女则反过来赏鉴路人的干枯与死亡,而且因为生命的飞扬而大喜。

《复仇(其二)》这首散文诗所写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均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可福音》,但鲁迅竭力把神之子手足被钉的痛楚,同玩味着神之子被钉杀的可悲悯可诅咒的人们的欢喜,作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这就使宗教神话故事获得了新的意蕴。

在散文诗的主体部分,一共八次出现了“神之子”的字样,反复渲染耶酥是“神之子”,到散文诗的结尾,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说出了他是“人之子”。人们钉杀的是“人之子”,而“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这是文章真正的意蕴所在。

《复仇》表现了他对庸众的几乎没有复仇的复仇,是鲁迅式的黑色幽默,《复仇(其二)》则借用宗教神话故事,表现先觉者在被他希望拯救的庸众迫害的大痛楚中,以对庸众的悲悯和诅咒来作为复仇,他痛得“柔和”和“舒服”,都因为这玩味——复仇之故。这种复仇当然更没有复仇意味,只是牺牲自己以期庸众将来的醒悟。

散文诗范文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即临。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4.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以诵读指导贯穿课堂始终。具体有四个教学环节:感知读、赏析读、探究读、拓展读。

1.自读感知、朗读交流: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用导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散文诗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我们要把它当作诗来朗读,品味。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后师生交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

2.范读指导、理解形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用问题——在听读中,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勾划环境描写的句子朗读,感知、交流、理清文章从环境的角度的三个层次,即三个画面: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

勾划海燕在这三个环境中表现的句子,朗读、交流,体会写法,理解海燕的形象。

3.悟读探究、理解写法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写其他海鸟的片断,用问题——这首散文诗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海燕,那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

在此基础上,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4.联系背景、理解象征:

问题:到此,我们明白了本文写了什么,也明白了怎么写的。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在当时却被政府认定是非法出版物,并且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恐慌,也鼓舞了当时很多群众。你知道为什么吗?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师趁时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明白作者有特别的写作目的,不是为写海燕而写海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弄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

5.联系生活、朗读迁移:

在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1)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而;我们的人生因而。

2)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总结语: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做新时代的“海燕”!!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板书设计:

酝酿烘托海燕对比海鸥

逼近勇敢海鸭

即临乐观企鹅

散文诗范文篇9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散文诗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诗歌仿编;有效性;积累

诗歌仿编活动是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形式之一。它是幼儿在感知诗歌,理解其内容、结构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仿照原诗歌的框架(如句式、节奏与韵律等),结合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尝试编出自己的诗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摒弃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学”的单向模式,为幼儿创设一系列活动环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诗歌,让幼儿从诗歌的内在规律出发去感知、把握诗歌,进而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诗歌仿编活动呢?本文作者通过“幼儿园中大班诗歌的仿编活动”课题的研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选择适合的诗歌进行仿编

在学前语言教育活动中,诗歌仿编是以学习、感知、把握诗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诗歌仿编活动,首先就要选择合适的诗歌作品。诗歌讲究分行、分节,往往有明确的节奏和押韵要求。幼儿诗歌的语言往往是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抒情意味较浓,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需要注意,不是所有适合幼儿欣赏的诗歌都能进行仿编,适合幼儿仿编的诗歌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其一,诗歌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如中班诗歌《小蜡笔》:“小蜡笔,两寸长。画苹果,苹果香。画小鸟,小鸟唱。画星星,星星亮。”这首诗歌的题材来自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蜡笔,内容浅显易懂,格式单一,易于幼儿模仿。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用小蜡笔来描绘自己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任何事物,容易进行再创作,题材丰富易迁移。其二,诗歌结构较为简单,有明显重复的结构,便于幼儿迁移模仿,进行再创作。如大班散文诗《落叶》:“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童话般的意境给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童趣十足,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语言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诗歌中重复的句式结构更有利于幼儿的仿编活动。

二、准确定位诗歌仿编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诗歌仿编活动应该聚焦幼儿,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诗歌内容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仿编,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例如大班散文诗《落叶》仿编教学的活动目标可以这样设定。活动目标一:欣赏散文诗,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诗歌的“欣赏与感受”,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体验与理解作品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仿编教学做好铺垫。活动目标二:大胆想象,按照散文诗的句式结构,大胆仿编。活动中教师可按照散文诗的句式结构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树叶还会落在哪儿?还有谁看到了落叶?会把它变成什么?”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师的启发下表述欲望强烈,仿编水到渠成,而且语言运用巧妙。如:“树叶落在花瓣上,蜜蜂飞过来,站在上面,把它当做跳舞毯。”“树叶落在屋顶上,蝙蝠跳过来,藏在下面,把它当做棉被。”

三、运用诗歌进行仿编的途径

有效的教学策略应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策略。所谓的发展性教学策略,是指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其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在幼儿诗歌仿编教学中,灵活运用发展性的教学策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积累———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要秉持“厚积薄发”的理念,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诗歌仿编。首先,要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倾听与一般的“听听”不同,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专注地听,它不仅需要注意力的参与,而且往往还需要情感的参与。学前期是幼儿听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期”,有意识地创造“听”的机会,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听力训练。例如,在一日生活中,可以让幼儿注意倾听教师、同伴及与父母间的交流;注意倾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描绘;注意倾听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等。其次,要丰富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想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如果诗歌内容超越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就不能理解诗歌,更谈不上仿编诗歌了。因此,在诗歌仿编活动之前,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丰富相应的生活经验,为开展诗歌仿编活动铺路搭桥。2.感受———运用教具展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诗歌仿编的前提是幼儿喜欢并理解诗歌作品的内容。成人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倾听、朗诵来理解和体验诗歌,而在幼儿学习诗歌中则要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具帮助他们感受、理解。如中班的诗歌《小雨点》的仿编,这首诗歌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每句内容为一组配对的物体,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并熟悉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教师可选用实物图片、符号及身体动作与诗歌内容按顺序进行匹配制作成图谱,有效帮助幼儿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美。又如大班的诗歌《落叶》的仿编,教师可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利用动画欣赏配乐散文诗朗诵,让幼儿直观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欣赏,幼儿对散文诗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就会初步感受到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为进一步的仿编打下基础。3.迁移———运用语言、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仿编。在诗歌仿编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运用语言、绘画、表演等手段,能够让仿编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富有趣味性,激发幼儿兴趣,拓展想象空间。如大班诗歌《圆》、中班诗歌《梳子》等,在仿编环节中教师采用问答、绘画、演示、动作表演等形式,扩展幼儿的想象空间。仿编过程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能够让幼儿仿编出不同的、多元的、独特的、富有创新性的作品。

四、多方优化诗歌仿编教学

俗话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有效的诗歌仿编教学活动还应从多方面兼顾优化教学细节。第一,家园同步,重视家长的支持。“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首先,幼儿与家长在一起体验着和幼儿园不同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支持提高了孩子们仿编的积极性。其次,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进行仿编需要支持与合作,尤其在家中,需要家长来记录。家长的支持对幼儿完成仿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诗歌仿编的情感环境支持。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幼儿进行仿编活动时还应给予幼儿仿编的情感环境支持。进行仿编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充满新鲜感,同时幼儿可能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幼儿需要一个支持仿编的情感环境,让幼儿敢于仿编,乐于仿编。第三,不能过分强调仿编技巧。过分的仿编技巧对于幼儿来说还不适合,不必要求幼儿在某一阶段必须达到某一程度。否则,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不利于他们发展语言能力。第四,支持幼儿个性化的创作。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仿编诗歌不要设定太多条框,要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融入到各种美丽的诗歌中。

总之,教师在幼儿诗歌仿编活动中应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为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诗歌内容,准确定位目标,灵活运用策略,多元优化细节,引导幼儿有效感知诗歌,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而从中获得语言仿编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霞美.幼儿诗歌教学情感培养五部曲———以大班诗歌教学活动“我被亲了好几下”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17(06).

[2]周建芳.幼儿诗歌选材及教法[J].宁夏教育,1993(11).

[3]张红俭.幼儿快乐学习从教师提问开始———以大班诗歌创编活动“春天”例谈教师的提问智慧[J].当代学前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