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意义

时间:2022-06-13 09:55:35

马克思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意义

摘要:黑格尔把哲学的开端绝对抽象化,导致其哲学思想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性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关系永恒化,而选择了分工、一般价值形式等作为自己体系的逻辑起点,导致其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从概念出发,形而上学的看待逻辑起点问题。有鉴于此,马克思在建立自己政治经济学体系时,非常注重逻辑起点的选择。这体现在《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设置上,马克思进行了一个多次推敲的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设想以“一般的抽象的规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起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明确提出把商品作为开篇的考察范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他将“商品”作为第一章标题,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计划《资本论》第一章为“导言。商品。货币”,最终在《资本论》中正式将《商品》作为第一章。以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有着独特作用:第一,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会关系;第二,使对资本的合理分析成为可能;第三,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

关键词:商品;《资本论》;开篇;逻辑起点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奇迹”可谓是最近几十年影响世界最深刻的历史事件之一。但是,我们对其成功背后话语权的掌握却相对匮乏,这已经构成了当前中国必须解决的时代难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对此,我们可从马克思在确定《资本论》逻辑起点中的做法寻找有益启示。

二、马克思确定《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理论准备

“在体系的学问性叙述中,‘开端’的设定至关重要”[1]。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否科学,直接决定了该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严密性。马克思在自己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抉择上很慎重,这很大一个原因是他深刻意识到了前人在逻辑起点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影响。为了避免误入歧途,马克思有意吸取他们的教训,在批判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关于逻辑起点的看法。1.对黑格尔逻辑起点的扬弃关于逻辑起点,黑格尔可谓是首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家。在《逻辑学》一书中,他对逻辑起点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2]189概括而言,在黑格尔看来,开端应是“最初的、最纯粹的、即最抽象的”[2]59东西。黑格尔辩证法中关于逻辑起点。对此,马克思也声明:“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3]22在创建自己政治经济学体系中,马克思首先对客体进行分析,从混沌的表现中抽象出最原始、最具有决定性的成分,再逐渐将这个客体完整地、客观地再现出来,体现的是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在对《资本论》开端的选择和研究上,马克思没有直接从价值等抽象规定开始分析,而是从社会存在出发,从商品这个具体的经济实体出发,以经济实体为依托,将对价值等抽象概念的分析规定在其中,再现了商品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就把黑格尔颠倒了的物质和精神的先后关系彻底纠正了。2.对古典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变革亚当·斯密是首位对于劳动价值论开展了较为全方位、系统化论述的研究者。他尝试利用简便的方式,去建构劳动价值论的体系框架。他对于经济范畴设计的次序为:分工、商品、货币、资本。斯密以分工为逻辑起点建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斯密以分工为起点,进而引出劳动价值论核心问题,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否定了交换产生于分工之前的客观历史事实,这是其将资本主义社会看出是亘古不变的先验论所引起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选择逻辑起点时,虽然意识到了抽象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抽象方法,却使得经济范畴之间的历史差异都被抹掉了。这种超脱历史的思维也致使了他们理论体系及其逻辑起点缺乏着科学性。3.对庸俗经济学逻辑起点的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也曾探讨到政治经济学理论开端问题,其中尤以阿·瓦格纳为代表。尤以阿·瓦格纳在确定逻辑起点时,首先抽象出一个“价值概念”,对价值进行概念上的定义和规定,并从这个概念中推理出“使用价值”的存在,并声称“价值”就代表“使用价值”,以至于将二者混同。显然尤以阿·瓦格纳对逻辑起点问题的认识是违背科学的。对此马克思批判道,他同其他很多德国研究者们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不是从‘社会物’、‘商品’出发,而是从价值的‘概念’出发,然后把这个概念本身分裂为二”[4]419,在马克思看来,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研究,必须依托于实体的经济结构,从社会存在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而不能先从概念出发,否则就是空谈概念。商品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显然符合实体经济结构的要求。

三、马克思将商品遴选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历程

马克思在建立自己政治经济学体系时,非常注重逻辑起点的选择。这体现在《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设置上,马克思进行了一个多次推敲的过程。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设想以“一般的抽象的规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起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了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途径,马克思认为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5]69,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使用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指出“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5]41。第二条道路则是从抽象的规定出发,例如:价值、抽象劳动等,最终上升到国家、人口等,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5]42。对此,马克思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依循此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设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五篇结构计划”。其中第一篇“一般的抽象的规定”,主要是“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5]41-42,换言之,这些不复杂的范畴被马克思选择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明确提出把商品作为开篇的考察范围在编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时,马克思再次审视自己将来要出版的经济学著作的体系结构,并且对《导言》中之前所提出的“五篇结构”计划进行了改动。在书写《货币》章结尾的时候,马克思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就是在这之前增加一个《价值》章。1858年5月下半月,马克思将他所著的《价值》章,加到了已经完成的《货币》章的前面,优化了其经济学的著作。虽然这一章内容不多,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发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个开端并非货币、资本等这些比较常见的范畴,而是商品这个最简单、最一般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的范畴。”[5]293这表示此时的他已然了解到了商品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和阐释应该以二者作为商品的内在规定性的方式去着手。3.《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将“商品”作为第一章标题《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作结束后,马克思计划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本著作分成六个小册,以小册子形式分册出版。1859年6月,马克思公开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6]411在第一分册的首章中,马克思就指出:“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存在。”[6]419所以,在这个地方,马克思算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将商品设置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4.《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计划《资本论》第一章为“导言。商品。货币”《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只包含商品和货币理论,未涉及到资本理论。所以马克思设想将原来的“资本”一章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1861年,马克思开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续”为标题,来书写“资本”章。在写作这一章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查阅资料,直到1863年,马克思耗时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在这部手稿中,他再次更改了自己著作的标题设置以及出版次序,即“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只作为副标题”[7]196。此后,马克思开始以“资本论”为标题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资本论》的篇章结构设置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所研读的版本,并且在这里马克思已经确定了将商品范畴作为《资本论》开篇的内容。5.《资本论》:正式将《商品》作为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在德文第一版中,《商品》章俨然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开头部分。《商品》章下也未再进行分小节,其内容主要是探讨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以及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后来在恩格斯建议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资本论》和掌握《商品》章的精髓,马克思又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和德文第二版中补加《价值形式》一节并且将之设立为第一章第一节的附录部分,并将其一直保留至德文第四版。所以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商品》的篇章安排:“1.商品的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至此,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最终被确定下来。

四、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意义

商品成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绝非偶然,马克思花费很大的笔墨专门写作商品章,这也意味着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1.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的末尾曾指出,“商品章”的主要理论意义是引出后面要介绍的商品拜物教。所以“商品章”真实含义在于,商品要剥掉自身物的属性,一步一步的将附着于物身上的人的属性展现出来,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会关系[8]。那么,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对开篇商品的分析达到折射出物象背后所遮蔽的社会关系呢?在对开篇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分析中,马克思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将商品这个“物”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实体物。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具有二重属性,它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商品不仅仅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物质的实体性存在,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商品还是一种超感觉的“物”。这是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实质的关键一步。对商品二重性做出了正确规定后,马克思进一步对货币和资本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的推理中,货币和资本是由价值关系转化而来,所以在本质上它们同价值一样代表的是社会关系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护者们却对此本末倒置。他们无法认识到,商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资本之所以能成为资本,不在于它们天生就是物的属性,而是由于背后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开篇商品反映的“已经不再是那种抽象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文内容,而是身处在现实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的具体的人的内容。”[9]2.使得《资本论》的中心范畴——资本的说明得以可能《资本论》研究的主题或核心范畴是资本,《资本论》开篇讨论的第一个范畴是商品,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从《资本论》的内容上还是从其写作历程上来看,我们都可以确定这一点。“从逻辑角度来看,始初范畴是中心范畴(主体范畴)借以展开并构成逻辑体系的前提”[10]。在《资本论》中,作为逻辑起点存在的商品,是资本“借以展开并构成逻辑体系的前提”。所以在叙述顺序上,理应这样安排:欲想介绍资本,前提应介绍货币;介绍货币,则应先阐明商品。正是由于商品,这所有的一切显得清晰了。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的分析逻辑,同时也是历史在思维中的重现。当商品充当理论范畴时,它是货币、资本的逻辑前提;当把商品作为现实的物来考察时,它又是货币、资本形成的历史前提。3.奠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和人无法真正弄清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他们的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是永恒的存在,他们的理论目的和研究范围也只是在解释这个世界。马克思与之相异,他所要做的是改变这个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则首先要说明世界是可以改造的。但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对于世界的可改变性的说明,又是与科学对于其对象所要求的决定论预设相矛盾的。因此,《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的理论任务首先便是解决这个矛盾,即实现从流变的现实世界建构起具有可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描述的确定性的科学世界,即论证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合理性。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商品》章中,马克思找到了能够衔接现实世界与科学世界的通道。马克思首先将价值与人的实践活动联系了起来,将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那么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随之建立在实践哲学之上。但是马克思要想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马克思需要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可观测性的科学工具,这样才能达到其目的。所以我们看到,在“商品章”对商品二因素的抽象分析之后,马克思随即展开了对“货币形式”这一具体的、可观测性的存在的讨论。因为货币能够将商品二因素对立统一的抽象分析拉回到现实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矛盾,使之成为了一个可观测、可确定的普遍物,在随后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中,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的现实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即可。

五、结语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问题,广义上讲,亦是怎样看待商品作为《资本论》开篇的问题。这是因为开篇中的使用价值、价值、货币等范畴,皆可将他们视为是关于商品的相关规定,它们应该建基于具有现实性且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上。从严格意义来看,理解了这一问题,就有可能深入理解《资本论》。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其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商品的理解其实体现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原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逻辑起点选择得以完成的背后其实是哲学方法论的科学运用。这对于打破《资本论》过时论调、建构中国政治经济学及其逻辑起点选择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日]广松涉著,邓习议译,张一兵审订:资本论的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杨淑静.商品问题与《资本论》解读史上的三段公案[J].哲学研究,2018(11):19.

[9]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15.

[10]李中,杨昌俊.从《资本论》起点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端[J].学术月刊,1987(4):13.

作者:刘鑫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