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十篇

时间:2023-03-20 11:16:56

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篇1

1、运动功能测评,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检查,3、电诊断,4、感觉功能测评,5、作业及言语能力测评,6、临床心理测评,7、心肺功能测评,8、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测评。其设备可选用1、关节功能测评装置,2、肌力计,3、心肺功能及代谢功能测评设备,4、肌电图,5、常用电诊断设备,6、其它(微循环检查等)。

二、物理治疗

(一)体疗

1、耐力运动训练,2、肌力训练,3、关节活动度训练,4、步行训练,5、矫正体操,6、器械体操,7、牵引疗法,8、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其设备可选:1、训练用垫和床,2、肋木,3、姿势矫正镜,4、训练用棍和球、砂袋和哑铃,5、墙拉力器,6、划船器,7、手指训练器,8、股四头肌训练器,9、前臂旋转训练器,10、滑轮吊环训练器,11、拐杖助行器,12、训练用功率自行车,13、功能牵引网架,14、各种关节被动训练器,15、轮椅,16、牵引设备。

(二)理疗

1、电疗,2、光疗,3、磁疗,4、声疗,5、热疗,6、冷疗,7、水疗。其设备可选:1、各种高频电疗机,2、各种中频电疗机,3、各种低频电疗机,4、各种磁疗机,5、超声波治疗机,6、各种光疗机,7、蜡疗设备,8、制冰没备。

三、作业疗法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工艺疗法3、认知功能训练,4、手功能训练,5、畸形矫正其设备可选1、砂磨板2、插板、插件3、训练用球类4、日常生活训练用具,5、认知功能训练用具,6、拼板,积木、橡皮泥,7、上肢悬吊带,8、木工、金工用基本工具,9、编织用具。

四、言语治疗

1、失语症治疗,2、构音障碍治疗。设备有1、录音机或言语治疗机,2、治疗用具(实物图片、卡片、记录本),3、非语言交流用字画板,4、其它。

五、传统康复治疗

1、针灸,2、按摩,3、气功。设备有:1、针灸用具,2、拔罐用具,3、按摩用品,4、经穴示意用品等。

六、心理治疗

1、精神支持疗法,2、暗示疗法,3、催眠疗法,4、行为疗法,5、音乐疗法,6、心理咨询等。

七、康复工程

康复医学科篇2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力求恢复病人的功能。康复(Rehabilitation)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整体功能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给广大残疾人回归社会带来了希望,也标志着国家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1]。这一学科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医学发展的趋势,因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康复医学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各基层医院的康复科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笔者在县级综合性医院工作20年,从事康复医学科建设4年余,有以下几点工作体会与同仁交流。

1 统一认识,确立康复医学服务理念

康复医学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目前,在基层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康复医学仍缺乏深入了解,对现代康复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康复就是推拿按摩,或与其相差不大。而大部分患者对康复更不了解。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注重于临床治疗早期同步介入,注重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注重功能的重建,强调整体康复,注重团队工作方式,是新医学模式向旧模式模式的挑战[2]。为统一认识,确立康复医学理念,由院长组织,邀请青大医疗集团的康复专家来院,给全体医护人员授课,进行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并由分管业务院长带领神经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参观学习和现场观摩,以加强对康复的深入理解。

2 康复医学科人才建设

现在,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疗市场的竞争就是医疗技术的竞争,也就是医疗人才的竞争。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07年就开始组织康复医学人才建设,选派科室成员到上级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系统学习现代康复医学理念,进行康复人才储备。康复医学科所有医生均以参加康复医学会议、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轮流派出到北京、青岛、南京等地学习康复知识,并邀请上级医院的康复医学专家来康复医学科坐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康复医学科队伍的建设。目前整个康复医学团队有康复医师15人,康复治疗师11人,推拿理疗师13人,护理人员15位。整个康复医学科按专业侧重的不同,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运行团队: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康复治疗区。三者分工合作,密切协调,为以后康复专业的细化、术有专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康复医学科场地、设备建设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临床兄弟科室的协调帮助下,科室得到迅速发展,于2010年5月随着康复楼的启用,进入第二建设阶段。目前,康复治疗区域面积大约2500m2,设有物理治疗(PT)室、作业治疗(OT)室、言语治疗(ST)及吞咽障碍治疗室、心理辅导与治疗、针灸室、推拿室、文体康复治疗室、功能评定等多个治疗区域。按国际专业康复机构的先进标准,投资300余万元配置上肢连续被动运动CPM机、下肢膝关节CPM治疗仪、智能下肢训练系统、多功能神经功能重建仪等先进的康复设备。病房建设面积约2600m2,按专业分为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两个病区,共设有60张床位。所有康复治疗区及康复病房均采用无障碍设计,方便病人转移及活动。

4 康复医学科运作流程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定位为临床一级科室,按专业设立神经康复、骨科康复2个病区,病源组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康复医学科门诊收住入院;二是神经内、外科和骨科经住院病人病情稳定后,经过康复会诊,转入康复医学科。为了支持康复医学科建设,莒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治疗组,由医院院长主持,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各相关临床科主任为小组成员,业务副院长每周带领康复医学科主任到神经科、骨科检查病人的康复会诊情况。病人经过康复医学科会诊后,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可以转入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根据专业不同分别转到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进行康复治疗;不适合转到康复医学科治疗,需要床边康复的,定出康复治疗方案,由康复医学科派康复治疗师到病房做床边康复治疗。这样,全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与康复医学科分工合作,密切协调,从病人的治疗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5 康复医学科经济效益评估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以来,取得的经济效益见表1、表2。

表1 2007~2011年康复医学科年门诊人次、

出院病人数一览表

年份门诊人次增长(%)出院病人数增长(%)

20071498124

2008202935.414214.5

2009269933.015912

2010313416.1351120.8

2011382122.053251.6

表2 2007~2009年康复医学科经济效益分析(单位:万元)

年份门诊住院总收入增长率(%)

20074.119.123.2

20085.121.826.915.9

20096.528.134.628.6

20107.6139.2146.8322.8

20118.9239.6248.569.3

从以上表中可见,康复医学科门诊与病房的经济效益成上升趋势,说明康复医学科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随着科室业务水平的提高,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康复医学科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提高。经过这几年的运行,我们发现康复医学的介入加快了病人的功能恢复速度,提高了治疗效果,使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康复医学的社会效益日渐体现。

在县级综合性医院建设规范化、现代化的康复医学科往往很难一步到位,康复医学科建设的开展离不开宣传,加强医院内部的宣传教育,使康复医学痛两次了医学一样受到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非常重要[3]。在莒县人民医院由于院领导对康复医学的认识非常具有前瞻性,所以对这一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建科初始就按照规范化、健康化的路子发展,所以使莒县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得以健康、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鹿均先,陈伟.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88-189

康复医学科篇3

Abstract: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curriculum of“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Methods:Adopting the group cooperation learning teaching mode in two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grams, we collect students’ feedback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rums. Results: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curriculum of“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welcomed by the students. But it need further perfect in the quant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gram, credit hour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ditions, etc. Conclusion:The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onforms to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and 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t need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curriculum of“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Key Words:Community rehabilitation;Experimental teaching;General medicine;Group cooperation learning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高[1]。据推算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04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2008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1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本科生中首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习大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康复医学科篇4

关键词:品管圈;康复医学科;提高;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资料来源于活动开展前3月(2014年1月~3月)150例住院患者及活动开展后(2014年4月~8月)150例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由10名康复医学科护士自愿组成QCC小组,经全体圈员头脑风暴讨论活动,设定圈名与圈徽,并选出圈长1名,由病区组长担任,领导整个活动,拟定并执行活动计划,分派阶段负责人,成员由病区护理骨干担任,负责各项目的实施;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对品管圈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圈内问题。

1.2.2选题及理由 应用5M选题法[1-2](即力所能及、有效可查、需时适中、医院赏识、圈以自豪),采用5、3、1评分方法,选定"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为活动主题。选题理由:①对患者而言: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要,提供整体护理,和谐护患关系;②对院方而言:满意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评价指标,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3拟定活动计划 整个品管圈活动计划8个月完成,活动1次/w,每一阶段有相关具体负责人,在相应时间内讨论并解决问题。

1.2.3.4现状调查及目标设定 圈员于2014年1~3月选择我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满意度调查,发出150份,收回150份,满意率为75.3%,不满意率为24.6%。通过收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绘制出鱼骨图进行意见归纳,发现问题集中在住院环境、与患者沟通、健康教育等3方面,根据医院及本科室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值为:总满意度达到为90%。

2拟定对策与措施

小组成员应用头脑风暴法,针对住院环境、与患者沟通、健康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1改变住院环境 研究表明,对医院基础设施的不满是导致患者不满意、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3-4]。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心境,增强抗病能 力[5],也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方法:①与医院取得沟通对病房环境和设施进行装修改造;②科室人性化布置病房,挂上花篮、艺术画,床单、被套改变单调的白色,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使患者感到舒适、安静;③对保洁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同时增加夜间保洁,保持住院环境的清洁干净;建立完善各种安全设施,提供警示标志,提供便民措施:微波炉、雨伞、吹风机、平车、轮椅、针线等;④对所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需求。

2.2加强护患沟通 80%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如何提高有效护患沟通,对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起到决定作用。

2.2.1充分认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的前提是信任,而娴熟的操作技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条件。

2.2.2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对患者恰当的称呼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称呼要因人而异,要使每一例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和关爱,感到亲切和温暖,措词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其焦虑、悲观和抑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确认并满足其需要,对护士要求做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情绪;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和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护理水平。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做好健康教育。多数患者入院时感到陌生、孤独、恐惧,此时,患者住院期间,有的放矢地做好健康宣教包括检查、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用药、锻炼等方面的指导;当患者出院时,要做好出院指导,交代注意事项、随访时间,让患者能感受到护理工作的连贯性。

2.4加强业务基础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教育 全体护士认识到患者对医疗需求不断增高的今天,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加强护理理论新知识及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逐步提高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3结果

3.1有形成果 开展QCC活动获得全院第三名;实行品管圈活动前,调查150 例患者,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为75.3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调查住院患者150 例,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0%,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2无形成果 QCC 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调查结果表明,提高工作效率最多,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精神次之,沟通协调第三。

4体会

4.1通过QCC活动,把温馨病房的理念和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切切实实地运用到临床一线科室;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文件,如专科操作流程、专科教育处方、专科疾病的常规、满意度调查制度等,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由开展前的75.3%提高到90%。

4.2此次品管圈为全院各病区评比的活动,本科护士集体荣誉感强,经常自发组织开会,开展头脑风暴,由此增加了团队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使个体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6]。

4.3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拉近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距离,增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还减少了医护患之间的纠纷,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工作满意度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春运.品管圈用于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90.

[2]张建林.品质圈活动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0):49-50.

[3]刘朝晖.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4):36-39.

[4]郭瑜,韩素青,徐映红.基层预防医学人员职业压力和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21-123.

康复医学科篇5

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应用学科,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

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康复医学的需求的增加,其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逐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全国各地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康复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尤其是综合医院内康复科的设置受到了广泛关注。

1989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及“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提出了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的标准并作了明确的规定,1996年卫生部正式颁布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对不同级别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设置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此,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康复医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当前,学科名称和内涵须进一步明确和统一;康复医学科带头人匮乏;康复人才培养滞后,康复科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不重视科室质量管理、康复医疗资料记录不全;康复治疗操作不够规范,存在违规操作隐患;院内管理无序,缺乏行业约束管理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康复医疗名不符实的服务;康复教育不规范等。

现代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已经有20余年,发展很快,势头也很好,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许多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康复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也不例外。

康复医学也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根据我省三级综合医院三类指标评审标准康复医学科是必设的一级临床专科。

康复医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康复医学的基础学科;②临床学科康复治疗学科;③康复护理学康复工程;④中国传统治疗;⑤文体治疗;⑥康复护理;⑦社会服务。

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复医学科篇6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10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14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15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16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嗟髡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

康复医学科篇7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1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左右[3]。但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懂得康复医学知识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更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各学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但康复医学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却很多,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多种疾病,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讲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又因学生此阶段大部分处于考研准备阶段,上课出勤率不高;同时,学生没有见习期、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体会康复医学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康复医学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各学校还没有把其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或公共基础课,值得深思。

3康复医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4],并且康复医学课程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没有进入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一缺陷亟待完善。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医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懂得完整的医学体系的概念。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四位一体”构成全面的医学,没有康复医学不能算是完整的医学,缺乏任何一门医学都意味着医学模式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将来必将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只掌握了本专业的(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治疗患者时,视野就不够开阔,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能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就会造成延误病情恢复,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支出等后果,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如果不掌握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那么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会缺少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不掌握现代康复理念的医学硕士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硕士,而康复医学能真正的体现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应该把康复医学课程列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

3.1与国家卫生政策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人们不再满足于治病救命,而在于病后如何高质量地生活,大众对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所有大众都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5]。而康复医学正是这种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1998年正式启动。同年颁布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要求研究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相应的第1阶段、第2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要求[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而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具有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且能灵活运用康复医学的独特评定和治疗技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正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制度之路。这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必须具备全科完整的医学体系和思维能力,减少因专科无限细分而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科弊端。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和康复医学了解后,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多了一种选择。

3.2康复医学的地位和作用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第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医学)、保健医学(第三医学)相并列,被称为第四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从而使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临床各科的疾病虽经医生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而早期的康复介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在整个现代医学中的这一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康复医学诞生的土壤就是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康复医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7]:①解决临床医疗所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减少临床治疗的负荷和提高疗效;③康复医学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残疾者的权益得到保障。④康复医疗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⑤康复医学为开发和保护潜在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开辟了新途径;⑥康复医学为节约社会开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⑦康复医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⑧康复医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3.3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但它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临床医疗的重要补充,康复医学的诞生源于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发展初期以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治疗为主;后逐渐展开对心肺疾患、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概念的更新和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与临床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以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对象逐渐转向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如急性期和ICU病房的床边治疗、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的训练等。康复医学有与临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各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使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一起构成整体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过去的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最终要解决的是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广义的康复医学概念来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各种疾病经临床治疗后都有一个康复过程,特别是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关节置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各种精神和功能上的障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整个临床医学治疗的后一阶段都应包括康复医学的治疗部分。因此,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样,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康复医学与临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把康复医学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符合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康复医学核心课程建设

4.1内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康复理念、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临床医师。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临床各科疾病的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操作技能。杜绝重复性内容的讲授,每年的讲课内容都必须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充,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以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总论部分可强调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各论部分可从“典型病例”入手,如脊髓损伤康复、颅脑损伤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的疾病,引出对不同疾病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技术的讲解,同时增加“康复治疗”实物图片,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康复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法

4.2.1PBL教学康复医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适合应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近年来人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料等进行自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8]。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具有3大优势。首先,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其次,PBL教学应用的是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跨时纵向整合和跨科横向整合。它以病例和问题作为线索,模糊了学科界限,突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联合攻关的能力、主持能力、倾听能力和文献使用能力等[9-11]。康复医学的课时较少,理论22学时,实习8学时,由于实习时间太短,比较适合PBL教学。在学生入科实习之初,我们根据不同的亚专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如“如何设计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的最佳康复流程如何确立?”,“脊髓损伤的临床路径如何建立?”等与临床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患者,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出科的前一天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11-12]。

4.2.2注重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针对的更多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临床医生要做早期的康复诊疗,减少残疾的发生,因为他们在临床第一线,他们最懂得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临床医生是最有成效的康复专家。康复医学的很多治疗技术是全体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早期对肢体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步行训练等等,这些技术在其他临床各科患者中都将被广泛地应用。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术,可将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器械图片、具体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康复评定方法做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以声像形式直观、形象地讲授出来,并加以任课教师的即时讲解、分析和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互动[13],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如果能够在课堂授课时随堂安排实践课,提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2.3寓科研思路于临床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时刻注意把好的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受到启迪,因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课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同时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康复医学课程所涉及到的评定和治疗内容是研究生科研思路培养的最好途径。例如对于骨折的患者我们能否突破传统的观念,让患者早期即开始负重并做功能训练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制动期我们让动物早期负重、开始功能训练,同时设立制动组。然后对两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康复医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评定量表,其信度、效度都很高,因此为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比较全,因此各亚专业的研究生都可共享这些量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服务。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基本思路。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医学人才应该是顺应时展的具有良好临床、科研、教学思维的“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实现[14]。

4.2.4教材建设现代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本科生康复医学教材第一版1994年由南登昆教授主编并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已纳入卫生部规划教材系列。其他还有《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参考教材。纵观其他学位课程,已有一些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出版。该套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广度和深度,并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写进本书。教材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2.5建立有效评估机制应将康复医学考核内容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以及评定方法的选择与解释上,这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具体可采取与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形式[15]。

康复医学科篇8

与两年前启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时相比,两年后的今天,中国康复医学从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和医保政策等几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发展。

进步的确可喜,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提供稳定期康复治疗的康复医院存在较大缺口。在医联体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鼓励处于夹缝中的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尽管如此,响应提倡或号召的二级医院并不多见。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候任主席励建安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时明确指出,要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目前重在推进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积极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与意义何在?

励建安:我个人认为,积极推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很大压力,来自于前一轮医改的失败。

2012年卫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三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为104.2%,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8.7%,一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为58.9%。这组数据表明,三级医院加床在不符合医疗运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医疗行为,而一、二级医院床位存在严重闲置。

尽管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对此进行调配,但医疗资源使用不均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在于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手段和措施太接近了。由于一、二级医疗机构没有服务特色,在服务相同、价格类似的情况下,患者自然会选择三级医院。因此,我认为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加大一级医院的康复医疗成分,是形成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错位发展的突破口。这便是积极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中国医院院长》: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构架中,目前分层级医疗实施得如何?

励建安:目前分层级医疗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三级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康复医疗机构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转接关系。甚至每个层面的目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获得经济利益,而非让患者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很多三级医院将患者转到康复医院设置层层壁垒,甚至要求康复医院对其“进贡”;其二,由于国家对医院投入不足,医院更多考虑经济收入而非学科发展,致使创收能力较低的康复科发展滞后;其三,一、二级医疗机构康复人才短缺,致使医疗机构的康复能力薄弱,接收能力有限。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现阶段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不合理。在现有收费体系下,康复科能够维持生存,但经济产出不多。由于现在多数医院以绝对收入而非收入产出比或运行效率作为评价指标,这就使康复医学科在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

尽管康复医学科在三级医院的发展不如人意,但我认为,目前康复医学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二级医院。处在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夹缝中的二级医院,未来的生存之道必然是转向专科发展之路。

《中国医院院长》: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您对医院转型有何建议?

励建安:首先,二级医院一定要和综合医院错位发展,如果继续发展心脏科、骨科、肿瘤科等三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只是以卵击石。政策所限,综合医院不能大规模发展康复科,并且有平均住院日的约束。因而,对于当地没有康复医院的二级医院,应坚决转型,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康复科。

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的情况逐步见好。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医院转型不代表废弃综合科室,原卫生部提出了大专科小综合的概念。康复医院只要70%以上床位是康复床位即可,小综合的存在,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

另外,我推荐转型医院发展康复临床一体化。这个概念是指,将二级医院原有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呼吸科等与康复结合,转变为妇科康复科、儿童康复科、呼吸康复科等相对应的康复科室,即原有的人员不变,加入康复专业训练即可,这样转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中国医院院长》: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您认为如何能够有效化解这个难题?

励建安:人才建设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其他专科人才转型而来,二是大幅度招聘康复治疗师。

无论是康复医师还是治疗师,只要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的康复医疗定期考核,就符合康复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现在康复治疗师没有执业执照,因此,其他专科的人才也可以通过康复培训获取康复治疗的从业资格。尽管不是执业资格,但可以从业。

如今,康复医学的学历教育虽然已高度发展,但很多二级医院对引进康复人才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要求是荒唐的。大专生完全可以胜任治疗师和技术工人。

康复医学科篇9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康复医学科篇10

摘要: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康复医学教育比较滞后。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加快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步伐;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教育;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关键词:康复医学 医学教育 慢性病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它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全面医学,被称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国的现代康复医学起步比较晚,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的康复事业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我国现有残疾人约6 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60岁以上人数到1999年10月的资料统计已达1.26亿,并以3%的速度增长[2]。同时,慢性病也成了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家庭与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逐步地发展起来了。2002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紧康复医学的发展。

2.康复医学教育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关键

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康复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康复医学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的《康复医学教育草案》中已明确规定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方案,从而使康复医学教育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需加快发展步伐。

3. 康复医学的授课对象大都是临床医学生,以后要走上临床工作岗位,而康复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现代康复”的概念,对康复的概念及内涵较为模糊,容易将康复与恢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是该门课教学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残疾以及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价和改善、能力的恢复,而不是针对伤、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又要强调从事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应具有康复医学的观念,即在治疗伤、病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有可能的话尽早介入康复治疗。

二、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快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尽管国家对康复事业的发展做过明确的规定,但康复医学教育仍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省、市的康复医学教育是个空白。为此,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尽快改变观念,建立康复意识,重视康复医学教育,严格落实国家对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规定,促进康复事业的发展。

2.壮大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贫乏。许多医学院校从事康复教学工作的教师是来自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他们当中部分人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掌握,这样会严重影响康复教学质量。所以,应尽快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培训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康复专业的学术交流,从中学习新的康复理论与康复治疗技术。另外,尽快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质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便于全面开展康复医学教育。

3.加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由于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康复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更少[3]。因此,必须加紧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均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师)或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士(师),而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则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等开设康复医学课,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建立康复意识,为毕业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4.加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医护人员康复意识

目前仍有许多医院尚未建立康复医学科。即使有也只是挂个牌子而已,只能开展部分传统的康复治疗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等病症进行治疗,而不能利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中风、脊髓损伤、脑瘫以及骨关节病等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就难以承担康复教学实习任务。卫生部在1996年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中早就明确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任务是为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并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学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各级医院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康复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由于临床人员的康复意识淡薄比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复的意义,有人认为康复就是“理疗”或“按摩”,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尽快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康复意识。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的增强,为医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使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医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