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5:36:49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循证医学;康复医学;教学规范化;临床思维

循证医学是20多年前在临床医学实践方面新兴起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系统的医学模式、一种临床科研手段和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其更好地结合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成熟,并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医疗方案的决策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在国外[4],循证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被最早提出,被理解为是一种医学概念或模式——以证据为基础。直到1992年,第17期的JAMA中发表了一种观点——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规范,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慢慢渗透于临床医学实践的每个领域。在国内[5],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近20年来,康复医学正由传统的经验模式向以循证为依据的临床实践模式发展[2]。本文将就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简要叙述,现总结如下。

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定义为[6-7]:谨慎、准确和明智地选择目前可以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兼顾患者的意愿,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依据医师专业知识、参考患者诉求,制定最佳医疗决策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将临床医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决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其核心思想是[1,5,8-9]:医疗决策应尽量遵循现有的客观研究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自愿选择,而非医生的主观臆断,即将综合得来的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的核心[1,10]是将最佳外部证据(有选择、有批判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所获得)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个人选择的偏爱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应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以便继续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循证医学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及系统评价,而系统评价是搜集了世界范围内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是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医学生在实习或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容易自觉运用[1]。因此,其实质是一个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是新型高效、可以终身学习的临床模式[1]。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关键,高水平证据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基础为最佳的研究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流行病学知识、患者参与;实践是提出问题、搜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4个步骤[12]。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循证医学作为与以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是客观的、系统的,与传统医学模式的区别[13]可见图1。

3循证康复的提出

3.1高速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中国老龄化社会高速发展[14]会加剧残疾者数量,老龄化和残疾者均需求高质量医疗服务,这些行为均促进康复医学的快速、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个体化方案的改善。3.2应用发展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需求。有时新技术的推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15],促使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推广使用过程中会促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逐渐形成高水平新技能。3.3功能障碍患者期望值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的提升,会促进残疾人士更加关注和需要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其期望值也相对明显增多。3.4专业康复人员期望值的提高。康复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面较广泛,临床任何一个患者和科室均需要介入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但其不可能像临床医师一样,通过阅读专业书刊和杂志来熟悉和掌握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而循证医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5,11]。患者价值及愿望的提高会促进专业康复人去改变和更好地提高患者诉求和功能改变[16],进而引导专业康复人员去完善和提高相对的服务水平,促使专业康复人员更懂得医疗矛盾,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另外,新技术的推广会加剧专业康复人员期望值的增高: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用高质量证据合理使用和增加卫生资料,更利于医疗工作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不仅保证资源价值,而且形成最佳最新的研究成果,做到合理使用、准确决策、科学评价。

4循证医学在临床康复中的价值

临床康复医疗有服务性和合作性要求,重视患者信息反馈,遵循以患者为中心,重视个体特殊性,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常务工作相结合,为临床提供了全新有效的科学指导。综合循证医学在临床的重要价值有以下几点[17-18]:①阐明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②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的正确率;③协助医师做出最佳合理的治疗决策;④促进临床经验向循证指南转化,协助制订临床诊疗指南;⑤规范康复医学的诊疗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发展的医疗模式,促进知情决策。

5循证康复医学在康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5.1培养学生主动自我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康复医学专业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很难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19-20]。而循证医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学会最有效地获取临床技能,在临床医疗决策中融入现有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考虑患者的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治疗决策。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和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已有研究证实[21]了以上观点的正确性。5.2培养学生循证思维,提高临床决策能力。在康复专业学习的过程,大部分时间是脱离临床实践的,对课堂中及临床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病例时,要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学习通过循证医学资料如协作网站或其他高质量文献检索途径,搜索最近最佳的研究证据,并根据具体问题和病例信息等基本情况对所搜查的研究证据进行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施行严格公正的评价,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循证思维[22-23]: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提高临床决策能力。5.3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和职业素质。学生在循证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学会运用最新最佳的高质量证据,与临床实践所遇到的案例进行结合和处理,学会科学有效地诊疗患者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迫切解决好患者的愿望和需求。在此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技术技能和临床疗效;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且更加激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难题,就主动寻找证据和支撑,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分析能力,并学以致用,如此良性循环,在临床中有助于学会独立分析、推理和归纳。

6总结

康复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训练疗法;MTT;主动运动;康复

医学训练疗法(Medicaltrainingtherapy,MTT)是一套标准化的、系统的、完善复杂的康复体系,以当今较为先进的运动科学和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运动康复师,运用各种运动康复方法(需要器械的或者不需要器械的)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性的主动练习和训练,以达到激活病人机体功能和形态的适应进程,从而加快机体功能的康复[1]。现代MTT理念起源于“Exerciseisthebestmedicine”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洲被推广,在美国也被称为“练习治疗”(Exercisetherapy)[2]。在应用MTT训练之前首先采用医学诊断、治疗师功能检查以及MTT技术和设备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其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练前热身、专项训练及训练后放松。训练参数(阻力、运动方式和顺序、训练组数、节奏和重复次数、频率和间歇时长)由治疗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严格设定,从而维持、改善和重建受损人体的功能和结构,也使患者在ICF所关注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得到积极的康复效果[3]。本文结合MTT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分析MTT的治疗理念及技术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与传统康复相比较,体现MTT的优势与局限性,期望促进MTT技术在我国临床康复的应用发展,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1MTT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MTT疗法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机体肌肉骨骼健康的维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们,通过MTT训练可以产生最高峰值骨量,预防或延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年轻人的身体机能,保持最大的骨量;对于即将绝经和绝经后的女性,MTT可以补偿由于激素缺乏而导致的骨量流失;对于面临永久性依赖外部帮助的危险中的老人(即使是高龄老人),通过常规的MTT训练仍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骨量[4]。吉佳佳[5]回顾性分析6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MTT主动医疗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ROM评分、TP评分、VAS评分及6min步行测试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可以说明MTT主动医疗康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MTT骨科康复训练的方案应依据骨骼病理愈合周期与个人因素相结合、遵循无痛的主动训练和不影响下一次的训练原则制定。Skou等[6]研究表明,MTT训练方案中的神经肌肉训练和力量训练对半月板撕裂的年轻人显著有效,是一个可行的训练方案,在持续训练410周后就有明显的临床效果,12周后疼痛和功能显著改善。Scharrer等[7]对MTT治疗亚急性和慢性腰痛的康复效果作出系统评价,总结为MTT比不确定疗效的治疗方式更好地减轻疼痛和提升功能,有中等证据支持MTT在治疗慢性腰痛中的效果。因MTT强调骨科康复的目标是恢复局部与整体本体感觉、关节稳定性、运动控制等,而不是像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一样单纯的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故在骨科康复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但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作循证依据。

2MTT在神经科康复中的应用

MTT通过训练诱导肌肉内以及肌肉外的适应来改善疼痛和功能。训练相关肌肉内的适应是肌纤维肥大、肌纤维表型适应,以及可能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信的免疫调节介质(肌动素)的表达适应;训练诱发肌肉外的适应包括促进感觉运动系统内的神经通路[7]。Lam等[8]研究发现,运动前额叶连接可能是卒中后运动恢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研究有效佐证了强调患者主动运动的MTT可以诱导神经肌肉适应性改变。故从作用机制上分析,MTT可以有效地改善由神经系统病变产生的疼痛、功能障碍、心理问题等。王旭豪等[9]将MTT应用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8周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配合MTT力量训练在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于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低于四期的患者并不适用,可能是由于其肢体控制能力差等原因。当患者传统的康复训练到达平台期时,适时操纵MTT训练方案的变量可以打破平台期,帮助机体重新激活神经肌肉,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复[10]。对神经系统损伤等引起的肌力不足问题,MTT依据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量化训练负荷,采用逐级进阶训练模式,将肌力训练分为五个阶段。包括A阶段(肌耐力训练)、B阶段(肌肥大训练)、C阶段(最大力量训练)、有些康复目标高患者或运动员可进阶至D阶段(快速力量训练)和E阶段(反应力量训练)。最新的关于脊髓损伤的运动指南强烈建议,起主要作用的肌肉群应进行3组中等至剧烈强度的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次[11],此建议与MTT的训练计划相符,有利于MTT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另外,时琳等[12]探究PBF生物电反馈结合医学训练疗法(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BF生物电反馈及MTT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为(74.317.6)分,高于对照组的(54.216.4)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PBF生物电反馈结合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传统康复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较多,对于周围神经损伤疾病康复的应用相对较少,此研究有效证明了MTT技术对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促进了MTT在神经科康复中的应用。

3MTT在运动医学康复中的应用

MTT是近年内兴起的以医学—康复—体育三者结合的新型疗法,增加了体育运动中康复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运动员主动参与康复的积极性高且比一般人具有更好的训练习惯和训练知识,且从事MTT的专业人员既熟悉医学又了解运动科学,充分利用MTT训练的系统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为运动员制定精准的训练计划,加快运动损伤康复进程。MTT的三阶段协调训练对运动员极其重要,强调本体感觉训练、反馈与前馈训练,可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训练成效。MTT技术中肌力训练的D阶段和E阶段也适用于运动员的肌力恢复,可最大限度动员肌肉力量和提高反应速度,是让运动员回到赛场的最快方法。付德利等[13]以山东省柔道队为样本持续跟踪观察两年,详细记录MTT在柔道项目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运动能力恢复情况、再次损伤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等评定方法评估受试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证实,MTT疗法可以缩短柔道项目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恢复时间,降低踝关节再次损伤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运动损伤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ACSM指南指出,经MTT系统训练后,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击球、高尔夫球、长跑、游泳和网球发球速度等表现能力[10]。

4MTT在内科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呼吸、循环、代谢等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MTT是指一种特殊形式的治疗性锻炼,其重点是最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心肺能力,经过系统的MTT训练不仅能减缓内科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而且具有一级预防作用,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4.1肺部疾病。在患有慢性肺病的患者中,肺损伤通常伴随着常规表现能力、循环效率和代谢能力下降,而MTT疗法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全身肌肉功能和减轻呼吸困难[14]。Glckl等[15]建议为慢性肺疾病患者建立基于训练设备的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方案及小组训练,内容包括自行车测功计的训练、跑步机的步行训练以及其他设备的力量训练等。该研究总结分析MTT的多种训练方法,对MTT在慢性肺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TT体系中可通过医学训练式治疗设备进行主动全身耐力训练和呼吸肌训练。全身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遵循难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A阶段(低强度局部有氧耐力训练)逐步过渡到B阶段的Ⅰ(中等强度全身有氧耐力训练)、Ⅱ(中—高强度全身有氧耐力/无氧耐力训练)、Ⅲ(高强度间歇无氧耐力训练)。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值选用持续性或间歇性耐力训练或抗阻训练和间歇性耐力训练相结合的方法。MTT的训练过程被严格监测,治疗师适时地评估训练效果和调整训练方案,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最大摄氧量(VO2max)、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康复效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2糖尿病。MTT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研究表明,通过耐力训练,肌肉细胞可以更有效地摄取和代谢葡萄糖,由于肌肉消耗了50%70%的葡萄糖,肌肉细胞中葡萄糖代谢的显著正常化有效地改善整体胰岛素抵抗。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额外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改善细胞摄取,提高基础代谢和增加肌肉量,加上对体重减轻的积极影响,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等并发症[16]。GuY等[17]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训练可以积极的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且有很少的副作用,此研究有助于治疗师从MTT体系中选用合适的训练方式。MTT体系中具有多种运动康复方法,根据患者的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靶心率(HRmax)和最大反复次数(RM)选用正确的训练方式、制定精准的训练方案,经过1个月的训练后,葡萄糖和胰岛素显著降低,可以停留长达24h[14]。MTT训练也能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责任感、增强康复信心,加强饮食控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糖,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4.3高血压。MTT的适应证包括高血压,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约80%的患者对MTT技术中耐力训练有反应,可减少静息和运动中的血压,收缩压比舒张压降的更明显,并且白天的血压比夜间的降低更多[18]。MTT技术中的肌肉肥大训练对降血压有明显的作用,是由于肌肉肥大训练导致肌肉量增加,降低外周阻力;MTT训练也具有预防作用,定期训练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低。Lopes等[19]指出有氧运动、动态抗阻运动和同时训练已被证明可以降低血压并有助于高血压的治疗,该研究强调符合MTT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在高血压和抗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MTT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医学训练设备的智能卡片式管理系统对患者的训练过程数据化管理、严密监控血压、另外在训练过程可提供视觉反馈,患者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心率、血压、训练速度等,这些都使得患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均严格按照治疗师所指定的训练处方进行,可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其效果可以与药物治疗媲美。

5小结

康复医学范文篇3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重庆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和201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共93人。分为实验组47人,对照组46人。

1.2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任务型双语教学。参照美国康复专业课程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以情景模拟和仿真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任务,课堂用英语交流,具体内容包括:①教师根据《诊断学基础》设计并提出任务:用患者参与实验(patientlab),患者损伤部位包括胸椎、腰椎、盆部、髋部、膝部、踝部;②学生课下准备:主要记忆相关医学术语及步骤;③课堂实施任务:学生一般2人一组,询问病史、查体、治疗,时间为1h;④小组讨论:讨论任务完成情况;⑤教师评价:给每位学生量化计分。对照组采用传统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用英语讲解理论与实践。

1.3评价方法①以赖昌贵教授的《学生学习方法测验》”为基础设计“任务型双语教学学生学习综合情况量表”,各条目按好、中、差3个层次分类,统计人数;②使用任务型双语教学1个月后,通过测试检验《诊断学基础》理论与实习成绩;③通过问卷调查93名学生和4名双语教学教师,分析实施任务型双语教学的困难因素。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和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任务型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综合情况”两组间除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外,均有显著性差异(尸<0.05)。见表1。两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尸<0.05)。见表2。康复教师的外语水平有限,学生外语基础差,教材缺乏,实训基地设施不完善等都是制约任务型双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3讨论

在医学院校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明确我国医学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整体突出预防、诊治和保健为一体的目标,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提升学生的素质。我国康复医学行业大多有效信息来自国外,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对于高校毕业的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如不能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就难以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现有的康复医学双语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数与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且大多数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时对医学学习认识模糊,在文习之前没有足够的信心解决临床t遇见的基木问题。为了使我国康复医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国际接轨、使用国际接轨的语言,让学生更适应西医的“语境”,我们参考美国的康复医学课程设置,其课程科目专业性强,且重视医疗道德与专业态度、沟通能力、心理等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我国传统医疗特色。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接触临床前移,能推进早期接触临床与保健和健康促进;医学问题前移,能在基础医学学习中,全面推行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整合教学。康复医学任务型双语教学以解决某一交际任务为中心,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在解决某个医疗问题中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完成医学任务中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医疗技能,而且在整个技能操作过程中和团队协作中使整个语言学习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们普遍认为,以病例为中心的“实战”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临床操作能力。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更为重要的是,任务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从而能够突}H意义的第一性,有效避免语言学习为形式而形式。

康复医生的能力包括对诸多医疗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辅助医学和替代医学等有恰当的理解和评价,并且有团队协作能力和与同事、患者和雇主沟通的能力;同时要配合相关的政府机构并开展普及工作,让其充分认识到适当的康复治疗能帮助他们的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专业分支,需要由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团队来实施。在团队中需要每名医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

康复医学范文篇4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现实诉求

曾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学生实行思政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达到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5]。“5+3”模式是根据我国国情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5+3”模式下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需完成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并掌握相关病种知识和基础技能,可用于思政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导师和辅导员完成,由于导师和辅导员多数为一线工作者,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医学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松散[6];并且,培养基地教学团队更倾向于将教学培养重心放在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强烈的职业指向性,很容易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淡化和弱化。然而,大多数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专业型研究生毕业后会走上康复医师的岗位,康复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的康复对象主要是病、伤、残的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康复周期是漫长的,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很多功能障碍患者会伴随着心理、行为的变化[7],这就对康复医师的沟通技巧和医德风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9]。因此,增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迎合了和谐医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要求。其次,在研究生团体中,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扭曲,对医学职业缺乏认同感[10],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获取抱有功利化的目的。由此可见,切实解决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康复人才。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深邃的思政内蕴,其表现为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其多样的哲学典故可为思政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其优秀的个人精神追求和社会观念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导向[11—12]。人文情怀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许多人文情怀哲理,包括和合精神、仁义礼智信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或未来的远大抱负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与思政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是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现状的一个有效策略。

2《用典》对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

2.1加强师资队伍和课堂建设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对传统教育模式实行改革是提高思政课堂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加强师资队伍是提高思政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负责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教育者需要把传统文化学全和学透,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通过学习《用典》,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思政教育素质[13]。如《用典》中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一系列典故深刻阐述了自我修身重道的重要性。此外,《用典》中汇集的很多名言典故蕴含着创新的治学理念,如《用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革新精神,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自我更新和课堂创新的理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要做出适于时代需求的选择和改变,积极推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量。

2.2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抗击肺炎疫情的保卫战役里,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人员的担当和坚持,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初心的坚守,才有了今日的安稳、祥和,这个时代需要有更多这样有本领、有担当的医学人才,而引导新时代康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自身价值观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和思政课堂的熏陶。《用典》中的古典诗词蕴含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如《用典》中记载的“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年轻一辈须有理想与抱负,积极担当起社会责任,要有勇于担当、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医德精神,就如抗击肺炎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自觉肩负起了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

2.3培养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人才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正处在发展阶段,进一步构建中国康复新体系需要新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就对康复医学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具备大视野、大格局的康复医学人才。《用典》一书中汇集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将其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教材,有助于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开拓胸襟和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如《用典》中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道出了一种广阔的心志和眼界,同理,即使康复事业的发展面临再多挑战,也要把握大方向抓住主流思想,通过主动学习前沿先进的康复理念来更好地推动国内康复医疗与国际接轨,形成系统的现代康复知识体系。《用典》中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传达了“打好根基才能谋得长远发展”的硬道理,换而言之,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源头,将中医所特有的辨证诊治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后形成整体康复和辩证康复,将中医所特有的治疗技术如推拿、针灸、拳操融入现代康复知识构架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发展道路。

2.4以《用典》为读本,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践

2.4.1以《用典》为读本,优化课程体系: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进行校园理论课堂学习期间,将《用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必修课堂,同时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及其导师设置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并以《用典》为选修课程主要教材,鼓励学员书写《用典》阅读心得,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讨论、演讲比赛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育人的作用,这不仅避免了枯燥的知识灌输教育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此外,于课程结束后设置考核制度,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转过程中,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使临床课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可在康复医学学科基地的教学课程中增加思政专题内容,以传统文化为教学主题和以《用典》为教学读本,鼓励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与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学科内工作者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这种灵活的穿插式教学更适合正在进行临床轮转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不仅符合他们“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规律,也使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2.4.2以《用典》为读本,丰富党团建设活动:党团组织活动是加强党员和团员学生经常性学习的有效方式,通过党团组织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交流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因此,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团体党日活动中,可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党员交流《用典》读后感,观看中央卫视的《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同时,以《用典》为主,设置传统文化知识题库,对所有学生党员进行考核,并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达到以赛促学、以讲促学的目的。此外,以党建引领公益,康复医学专业基地党支部或学生党支部积极带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生党员参与公益活动,如以《用典》为读本,开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朗读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熏陶和吸收传统文化。2.4.3以《用典》为读本,开展“云课堂”:在肺炎疫情中,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加速推广,网络学习模式已经常态化,多媒体上传播的知识具有大阅读量、高关注度、获取便捷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自由的学习环境,其中,在医学相关的软件上,如微信公众号、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多媒体平台,有大量医务工作者,在特定的康复专栏里可见活跃的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由此,可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在康复医学相关的多媒体板块上,推广“传统文化”线上主题活动,以《用典》为读本开展线上朗读和讨论,鼓励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平台上分享阅读心得,并促进康复医学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的医学工作者进行交流讨论;同时鼓励导师开展线上思政教育课堂,如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等学习平台上《用典》系列精品课程,为学生解读《用典》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或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用典》直播教学课,提高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交流和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及蕴意,以到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3小结

康复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康复医学;临床培训;PBL教学法;理论考核;技能考核

康复医学是临床上新兴的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合称为“四大医学”,主要工作是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对人体功能缺失进行弥补和重建,以此提高人各方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康复医学包括功能障碍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等多个环节,常用手段有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与作业疗法等,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框架[2]。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的过程中,会涉及康复医学培训,选择一种有效、便于转岗医护人员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前的重点工作内容,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关乎到参与培训人员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3]。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和培训大纲为主,教学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带教人员的手中,没有考虑到转岗医护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接受程度,教学进度与培训人员学习进度不相符,教学内容单调且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性,使得整体的康复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4]。PBL教学法即问题学习法,将其运用在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的康复医学培训中,可以围绕真实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落实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演示和指导,突出培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5]。另外,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培训人员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并且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方便管理培训人员,提高教学质量[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培训人员数量35名,培训开展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取随机分组法将35名培训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纳入17名培训人员,其中男8人,女9人,年龄25~42岁,平均(32.63±2.05)岁,学历:本科及以上5人、大专6人、中专6人。另一组为实践组纳入18名培训人员,其中男10人,女8人,年龄26~43岁,平均(31.58±2.10)岁,学历:本科及以上7人、大专7人、中专4人。两组培训人员的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基本资料相比未见明显性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康复医学培训选择传统教学法,由带教老师按照培训大纲,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康复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从康复医学专科出发,由带教老师为培训人员依次讲解康复医学中涉及的各个理论知识点,要求学生随堂记笔记,并定期进行课堂考试,评价每个教学阶段的效果。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康复医学教学任务,带教老师都需要从临床病例中选出相应的病例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可带领培训人员进行病房查房、查体、问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功能障碍评价、给出康复训练建议等,带教老师需全程观察培训人员的表现并给予打分,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向培训人员提出康复医学临床运用的问题,引导培训人员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答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1.2.2实践组实践组培训人员接受PBL教学法,教学流程为:①明确教学目标:带教老师需要在培训活动开始前对本次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需要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去收集与康复医学培训相关的资料,并结合以往的培训经验、临床工作经验找到康复医学实践运用中常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向与重点内容,提前准备好PBL教学法运用时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好提问方式、循证路径以及教学模式。②提出问题:康复医学培训开始以后,带教老师需及时向培训人员进行提问,将准备好的问题下发给每个人,要求其按照培训大纲进行预习,同时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渠道去收集文献和查找有关资料,为问题解答寻找足够多的证据。培训人员在预习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对康复医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到康复医学的涉及范围、运用情况以及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等,为后面的培训活动开展奠定了好的基础。③解决问题: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后,带教老师首先需要让培训人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好的问题答案展示出来,并进行记录,然后引导培训人员之间互相评价、讨论和纠错,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说服,增加培训过程中的互动,促进知识交换。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问题总结,指出培训人员普遍会犯的错误,并明确错误根源,及时纠正,帮助培训人员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答案。通过问题解决可以将康复医学培训的具体内容与临床真实病例联系起来,引导培训人员进入到真实的临床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专项学习,学着运用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有效性。④将培训人员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一个组长,根据转岗后的工作职责为其设定相应的实践工作,参与到康复医学临床医护工作中,负责患者的整个康复疗程,在实践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内容、诊疗特点、评估标准、康复计划设计原则等,提高培训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快培训人员融入康复医学临床工作中,尽快适应自己新的岗位。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理论考核包括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常识、心理干预、功能评价等,技能考核项目为临床工作表现情况、工作态度、专业技能运用水平等。满分均为100分。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向培训人员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教学满意度评定项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带教老师态度等。满分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得到的数据全部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达,并进行t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数(率)的形式代表,用卡方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实践组培训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2.2两组对教学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培训人员对教学的满意度为94.44%,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64.71%存在明显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康复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在临床上的运用时间也比较短,理论与经验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想做好临床诊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此促进康复医学的运用不断发展,探索新的运用领域[7]。对于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人员的康复医学培训而言,由于培训人员的学历水平差异、工作年限不同、学习能力有限等,在进行培训上不适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对培训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其掌握丰富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可以根据临床病例合理运用康复医学知识与技能去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帮助患者恢复健康[8]。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康复医学的实际运用逐渐广泛,对于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对康复医学的培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9]。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比较强,涉及的专科知识比较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恢复效果等[10]。并且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功能障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培训人员学习主动性不足,同时限制了培训人员的思维与创造力,并且理论与实践容易出现脱节,不利于康复医学的教学[11]。PBL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诸多教学领域中都有应用,将其运用在康复医学培训中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12]。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围绕具体问题开展教学,由带教老师根据康复医学的培训大纲选择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培训人员一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利用书籍、咨询学者、网络资料等寻找各种有关于问题的证据,总结证据后得出最终的问题答案[13-14]。PBL教学法将培训人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开发了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同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实践论证等方式去评价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与合理,提高康复医学培训的整体质量[15]。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教学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为94.44%,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64.71%差异显著,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康复医学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训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对教学满意度比较高,可以在临床专科培训中予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绒贵,赵琳蕾,梁红.PBL教学法在老年病康复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8):135-137.

[2]张伟,邓艳.PBL教学法在核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观察[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292-293.

[3]冯虹,吴鸣,倪朝民,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本科生与专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02):205-207.

[4]袁华,牟翔,赵晨光,等.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09):1077-1079.

[5]陈诚,杨蓓琳,陈雪飞.PBL教学模式在医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9):7-8.

[6]于庆,杨雪,陈述.多元联合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7):159-160.

[7]陈洁,王延峰,寇毅.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2):27-28.

[8]樊留博,田瑛,王仲苔,等.基于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8,16(06):662-664.

[9]石荣艳,李芳,韩梅.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康复科实习康复治疗师培训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2):24-26.

[10]张丽,赵占波,瓮长水.国内康复专业课程教学中PBL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04):349-355.

[11]吴鸣,孙业桓,倪朝民,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在运动性失语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3):329-331.

[12]乔鸿飞,雷晓辉,马奔,等.多元联合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6):973-975.

[13]樊巍,代菁,肖露,等.P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8):5275-5277.

[14]赵凯,高晓平,陈和木,等.PBL-CP联合教学法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10):87-89.

康复医学范文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天津市130家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包括35家三级医院、52家二级医院和15家一级医院以及28家残联民政机构。

1.2调查内容

参照昆明医学院敖丽娟教授在《云南省康复医学人才需求预测》项目中使用的“云南省康复人才需求预测调查表”,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后,形成本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各机构康复医疗服务以及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状况。

1.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人员携带调查问卷,到各机构进行访问调查,调查人员全面详细地向被调查部门的负责人员介绍问卷的内容及填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统计以及图表绘制。

2结果

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2.3%;其中,三级医院35份,二级医院50份,一级医院10份,残联民政机构25份。

2.1康复医疗服务现状

2.1.1服务开展现状

在问卷有效的120家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中,有59家单位开展了正规的康复医疗服务,占被调查单位的49.2%。其中,85家二、三级医院中有41家单位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或康复病房,占被调查的二、三级医院的48.2%。见表1。

2.1.2服务项目现状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中,所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主要包括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精神康复等项目。其中,34.5%的机构开展骨科康复,62.2%的机构开展神经康复,6.7%的机构开展精神康复,0.7%的机构开展心肺康复。

2.1.3计划开展康复医疗服务情况

没有开设康复医学科或康复病房的医院中,有15.3%的医院计划开设康复医学科或康复病房;没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残联民政机构,暂没有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计划。

2.2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现状

2.2.1从业人员数量现状

被调查的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中,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共计842人。其中三级医院326人(38.7%),二级医院234人(27.8%),一级医院34人(4.0%),残联民政机构248人(29.5%)。

2.2.2从业人员构成现状

被调查的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中,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包括:康复医师237人,占总人数29%;康复护士213人,占总人数25%;康复治疗师392人,包括:物理治疗师184人(22%)、作业治疗师76人(9%)、言语治疗师34人(4%)、假肢矫形技师3人(0%)、针灸推拿师75人(9%)、心理治疗师20人(2%)。

2.2.3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中、低层次学历较多,高层次学较少。见表2。

3讨论

3.1康复医疗服务开展不足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规定,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7],而天津市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二、三级医院中,仅有48.2%的医院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或康复病房。其原因是,本次所调查的二、三级医院,包括一些专科医院,如胸科医院、代谢病医院等,他们没有设置康复医学科;一些综合医院当初设置了康复医学科,但因为经济效益等问题使得康复医学科没有发展起来。计划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情况也并不乐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②医院的重视程度不够;③贫富差距大;④患者及患者家属欠缺认识。

3.2康复医学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目前天津市常住人口已达1293万人[5]。如果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为30/10万人[8])来计算,天津市康复治疗师应为3880人;而天津康复医学从业人员仅为842人(这其中还包括康复医师及康复护士),约为7/10万人,缺口将近3000人。挪威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为145.6/10万人,荷兰为67.9/10万人,美国为17.3/10万人口,日本为11.9/10万人[9]。据人民网天津视窗报道,天津市“十二五”末期常住人口将达1440万[10],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计算,届时天津市将需要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约4300人。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市康复医学从业人员严重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医学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培养的康复医学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康复医学发展的需要;国外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康复医学教育;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引进现代康复医学,四年制本科生的规范化培养从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始,至今也仅有约10年的历史。其次,我国有关康复医学的政策法规不到位,康复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康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大量流失:很多学生认为康复医学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放弃本专业。

3.3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结构失衡

3.3.1学历失衡被调查的康复医学从业人员中,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仅占6.6%。这说明天津市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天津市康复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滞后。目前,国际上对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9],且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国外对康复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视,硕士、博士学历教育正成为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显示,我国只有65所院校开展了康复医学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天津市4所开设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只有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开展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且培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他两校则没有开展康复医学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教育。

3.3.2分类结构失衡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表明,在患者康复的全过程中,从功能的诊断与评估、康复处方的制定,康复治疗与训练、康复护理到康复治疗的结束,需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及康复护士形成康复治疗团队,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为此,我国卫生部要求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值为1∶2[9],而天津市康复医师为237人,康复治疗师为392人,比值约为1∶1.6,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分类结构失衡。其原因是天津市大多数康复医师是从其他科室,如骨科、神经科等转科而来,从而造成康复医师多、康复治疗师少的局面。国外康复治疗师种类齐全,分工明确。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假肢矫形技师等。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依据疾病及损伤的康复需要,各司其职。在天津市的康复治疗师中,物理治疗师及针灸推拿师相对较多,而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与天津市没有进行康复医学的分类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教育以物理治疗为主有关。国际上康复医学教育分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以及言语治疗3个独立的方向[9];但在国内,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按照国际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开展康复医学相关教育较好的学校,如首都医科大学[11]、昆明医学院[12]等也只是设立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这两个专业,没有开设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专业。而天津市4所开设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均没有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的分类培养。

3.4康复医疗服务对象失衡

目前,天津市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以骨科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其他类型的疾病则很少涉及。其原因是我国康复医学刚刚起步,人们对康复医疗服务对象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骨科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另外,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的缺乏,治疗设备的匮乏,治疗技术的落后,治疗效果的隐蔽性以及一些康复服务的风险性等也是这些康复医学服务项目开展不足的原因。

4建议

4.1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

在对康复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减少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的流失。

4.2开展康复医学在职培训

在培训结束之后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测评,如测评合格,颁给其证明证书,以达到提高康复医学从业人员质量的目的。

4.3加大力度开展康复医学的研究生教育

可以参照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3]进行研究生培养,聘请来自首都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康复医学教育开展较好院校的康复名师,以提高康复医学的教育水平。

4.4进行康复医学专业分类培养

把康复医学专业教育分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以及言语治疗3个方向定向培养,甚至还可以加上心理治疗学专业及假肢矫形器学专业。

康复医学范文篇7

康复医学包含的医学知识理论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涉及的疾病范围广,康复技术多样化以及实际操作较复杂等,致使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引导式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结合广泛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已学临床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综合归纳演绎,例如,在讲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及课堂讲授内容,将此章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怎样处理和改善”的递进关系,将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将授课内容和教学大纲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此章。授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现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机理和方法处理。据此,教师提出小儿脑瘫康复的总思路:

①康复评定:包括小儿身体发育、躯体功能、平衡反应、协调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心理、智力及言语功能评定等;

②估计预后;

③确定康复治疗总目标;

④制定康复治疗的阶段计划与总体计划;

⑤实施具体的治疗计划以及处理这些症状的过程,并多媒体录像和图片演示Bobath法、作业治疗、认知、言语治疗等。通过问题引导,结合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小儿脑瘫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了进一步说明引导式教学法和传统式教学法的区别,笔者曾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将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10级中医康复专业120名学生按照学号分为传统教学方法组(60名)和引导式教学方法组(60名),在进行言语疗法、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神经康复技术、肌力增强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这六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教学,最后对学生12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引导式教学方法组在概念原理的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与传统教学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归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传统教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我院2011级中医康复本科两个班124名学生,在讲授“脑卒中的临床康复”一章中,按班级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另一个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讲授,将此章节按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以及“怎样处理”的递进关系,将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将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成多个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查阅相关基础知识,授课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表明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康复治疗技术的掌握运用方面与传统教学无显著差异(P>0.05)。在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分析归纳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传统教学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引导式教学法能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加强临床教学见习,引入临床先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临床先导教学法(observationteachingdiscussion,OTD)是以理论学习(teaching)、临床观察(observation)、病例讨论(discussion)为中心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临床思维是需要反复思考反复观察并进行必要验证的过程,临床思维在康复治疗的临床决策中意义重大,因此康复专业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医学专业课程量多知识抽象内容广,许多医学生不自觉地采用死记硬背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活动也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临床思维能力较弱,笔者在09级康复专业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课程教学时,带领学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观察典型临床病例表现以及康复治疗,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次获得临床信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主动学习以解决相关问题,理论教学后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法加强了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积极的改进,可提高教学质量,场景式教学、形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会诊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将现代化技术下的高效教学手段予以充分利用。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国家教育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力求为学生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是发展和采用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笔者在康复专业的教学中,加强网络教学的运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重庆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和康复教研组教师们将康复医学基础、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康复治疗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康复学等康复专业的必修课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网站,网络教学为师生互动提供交流平台,教师在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习题、课程讨论、拓展阅读、课程答疑、师生互动、视频等相关内容,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学生可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表达、主动学习、利用信息资源和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利用幻灯片、教学视频等相关影像资料等在课堂上展开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康复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医院无论从康复医学科的数量、规模、从业人员,还是从整个学科的临床、科研、教学水平,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为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能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发展现状

1.1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情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愈来愈多的大型综合医院开始设立康复医学科,大多数是从原来理疗科发展而来。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极大推动了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基本上都设置了康复医学科,但也存在少数医院未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情况[1]。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倡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按步骤整体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形成了较多的形式不一的康复医学医联体,在其中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北京等地多个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获得成功[2-4]。

1.2临床康复一体化

康复医学科发展逐步出现临床康复一体化的趋势。康复医学科与相关临床科室一起,对相关临床专科疾病制定和实施相应个体化康复评估和治疗方案。发展较好的有骨科康复一体化,胃肠外科康复一体化(胃肠外科快速康复),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康复一体化等。开展临床康复一体化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多,主要有偏瘫康复、骨关节病康复、截瘫康复、脑瘫康复、孤独症康复、截肢康复、肺康复、心脏康复、肾康复、肿瘤康复、糖尿病康复、视力障碍康复、听力障碍康复、言语障碍康复、精神障碍康复、产后康复、认知功能障碍康复、吞咽功能障碍康复、神经系统康复等。其中主要开展的康复病种为偏瘫、截瘫、骨关节病、脑瘫和言语障碍;相对开展较少的康复病种为肾康复、视力障碍康复等。

1.3康复专业人员

康复治疗师种类目前有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师、中医治疗师、物理因子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社会康复师、职业康复师。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拥有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言语治疗师的康复机构较多,超过90%;拥有社会康复师、职业治疗师和音乐治疗师的康复机构较少,不超过15%。从学历构成上来看,各类康复治疗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达到65.9%;研究生学历最少,仅占10.3%。从职称构成上来看,以初级职称为主,60%以上的康复治疗人员都是初级职称;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较少,不超过3%的人员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康复医生中,30%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64.7%拥有本科学历,5.3%为专科及以下学历;25.1%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42.2%为中级职称,30.5%为初级职称。

1.4院内地位与重视程度

当前,康复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的地位与重视程度普遍得到较大的提升。具体表现:①愈来愈多的康复医学科被列为综合医院的一级临床学科。②医院支持康复医学科发展而设置面积较大的门诊和住院部场地。根据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2]。③医院给予康复医学科不断购置贵重现代康复评估和治疗设备,引进大量康复医学专业人才。

1.5职工收入

据全国康复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与当地同行业相比,有39.2%康复机构认为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水平持平、25.5%康复机构认为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当地水平、25.5%康复机构认为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略低于当地水平、5.9%康复机构认为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当地水平、3.9%康复机构认为其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存在问题

2.1缺少合格的科室带头人及专业人员

康复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康复人才建设问题,主要缺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康复专业人才。首先缺乏合格的科室带头人,不少康复医学科带头人不是康复医学专业,甚至没受过系统康复医学专业培训;康复医学科缺少高学历人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康复治疗师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康复医师比例过低。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专业培训不足,特别是亚专科方向培训,目前国内还未曾建立康复亚专科培训基地和规范的康复医学亚专科培训方案。一方面导致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康复亚专科康复医疗水平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导致目前愈来愈多的临床专科误把康复医学作为其专科的配套医疗技术,招收治疗师开展康复医疗工作,而且愈来愈多的临床医师自觉或不自觉跨专业行医,明显影响临床康复一体化规范和深入发展。

2.2现代康复理念不到位

当前,一些医务人员与大部分患者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认为康复医疗就是按摩、针灸、拔罐[5]。实际上这些仅仅是康复治疗手段的少部分而已,属于传统康复治疗。对于各种损伤和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人们比较习惯接受传统康复治疗,如按摩、针灸和电疗等被动治疗,甚至认为可以静养。现代康复理念的宣传推广仍未到位,应该鼓励患者尽快接受康复治疗,这样才能快速康复,否则很多情况下会存在后遗症的风险。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目前仍然以传统康复为主,且很多医院只有康复门诊,没有住院部。这些医院在康复评估、现代康复治疗设备、康复治疗记录和现代康复治疗方法上都存在很多缺陷,甚至缺失。

2.3医保政策制约

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制定医保政策时,十分关注医疗费用上升的幅度和财政的承受能力。由于观念未转变,康复意识缺乏,决策者误把康复治疗视作疾病后的恢复训练,没有站在病人功能恢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故而在许多省、市地区,限制康复项目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严查康复医学科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治疗项目。这样不但制约康复医学的健康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很多患者得不到系统康复治疗,最终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2.4我国现有康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现有康复资源明显存在分布不均现象,分析原因与3方面相关。①经济发展水平:康复医院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快的省、市和地区,康复医学发展较快,康复资源较为丰富。②康复理念普及:在康复理念普及度高的地区,康复医学发展相对较快,康复资源较多,反之则较少。③领导重视程度:领导重视程度高的地方,康复医学获得发展的支持力度大、机会多,康复资源分布较多,反之则较少。

2.5康复医学教育不规范

①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强:很多教师并不是康复医学专业或康复治疗专业毕业,而是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甚至是体育运动专业,因而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康复医学临床专科培训或康复治疗专业培训,教学水平可想而知。②教学条件不够完善:临床本科康复医学课程要求过低、没有细分的康复治疗专业设置和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缺乏优秀康复医学教案和先进康复教学设备等因素,明显影响康复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③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历教育层次过低: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现有康复专业高学历人员数量少、研究生导师人数少等因素,致使7年制、8年制医学生选择康复医学专业的少,在读康复医学硕、博士人数少。虽然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本科学院不断增多,但是还有不少仍是专科学院,并且目前仅有很个别的重点院校获得硕士以上康复治疗学位授予资格。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因而影响康复医学专业医、教、研整体水平。

3高质量发展建议

3.1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及专业人员教育与培训

学科带头人是康复医学科的引领者,其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带教水平直接关系到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应从3个方面进行。①学历要求:一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学历及较强的医、教、研能力,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最好是康复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留学背景更佳,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最好是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②临床能力:培养其在掌握扎实的系统康复医学临床技能基础上,根据自己专业基础、科室发展需要和所在医院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老年康复或妇儿康复等不同方向的康复亚专科,进行1年左右时间规范化培训,使之临床能力更加专业化。③科研水平: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应培养成为能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并且能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应培养成为能够发表有一定水平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并且能够承担省、市级科学基金课题。除学科带头人外的专业人员教育与培训与学科带头人大致相同,只是相应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3.2加强康复医学“三个一体化”建设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要高质量发展,应做好“三个一体化”建设。①医、教、研一体化:医疗、教学、科研是提高康复医学学科竞争力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康复医学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②康复与临床一体化:要将综合医院康复医疗工作开展好,特别是要早期康复介入需要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学各个专科形成无缝连接,与临床专科的医生护士组成康复小组开展系统的康复医疗工作。③医技护一体化:康复医学科医生、治疗师、护士是康复团队的重要成员,只有三者通力协作、步调一致做好患者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康复病历管理和康复护理工作,才能取得高质量的康复疗效。“三个一体化”建设是康复医学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关联,既强调科室之间联系,又重视科室内部管理,缺一不可。广东省康复医学科质量管理中心几年前已经在《广东省康复医学质控手册》提出“三个一体化”建设,并一直在积极推动。

3.3加强康复医疗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关系到康复医学科生死存亡。建议每个康复医学科建立完善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组建康复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康复质量控制会议,并设立专门的质控员,严格执行有关医疗质量控制制度。每个省、市应该设立康复医学质控中心,对本省的康复医疗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和定期督导检查;利用康复管理系统软件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医院内及各地康复医疗质量控制必定是发展方向。

3.4推动康复医学科技创新

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进步。有条件的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实验室,甚至牵头申请成立康复研究所,配备专门的科研人员,从事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并对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争取早日在国内出现省级甚至部级重点康复医学实验室或研究所。有否或有多少重点实验室是衡量康复医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康复医学专业与其他临床专业有比较大的差距。重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校级、各项课题申报,课题应尽量做到从临床出发,并结合康复新技术,解决临床问题。不断加强先进康复设备研发和不断推动先进康复技术临床应用,如康复机器人,视觉虚拟康复技术、脑机接口康复技术等康复临床应用研究。

3.5依据自身优势学科合理规划康复亚专科特色

首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要分阶段、分层级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开展急性期重症及疑难病的康复;二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开展各种疾病恢复期的康复;一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开展慢性病的康复和社区康复。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可以根据其重点临床科室发展实际情况,开展康复医疗特色亚专科服务:若该医院心脏科及呼吸科发展较好,康复医学科便可发展以心肺康复为特色;若该医院神经内科发展较好,康复医学科便可发展以神经康复为特色。每个省、市、区范围内未来康复医学特色也会逐步精细化,各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特色要差异化,以满足广大患者疾病诊治的不同需求。同时,科室的每个康复医生和治疗师也应有康复亚专科特色诊疗技能,甚至可专攻某一部位或某一疾病的康复医疗:如手功能康复、足踝功能康复、脊柱侧弯康复等。而且不论在科室内还是在一定区域内个人的康复专业特色也应加以引导或规划,使之差异化精细化发展,做好个人特色、科室特色、区域特色规划或引导,才能更有利康复医学专业和人员的发展,更有利于康复医疗技术和水平提高,更有利于广大患者的疾病康复诊疗。

3.6充分利用互联网+康复管理平台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未建立互联网+康复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康复管理平台有5大好处。①整合当地康复医学科所有门诊与住院部患者院前院后数据,并可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康复大数据。②将康复大数据与医保支付管理系统和康复质量控制系统相连,对康复医疗服务提供支付依据,方便进行康复医疗质量监控,使康复医疗服务更合理、更科学、更安全。③分别利用康复医师、治疗师或康复护士专享平台,让各自的康复医疗工作更加便利,例如应用手机或专用小平板机进行康复评估,填写康复治疗记录和指导患者训练等。甚至方便治疗师上门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实行居家康复[6]。④以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与国际先进康复理念接轨,设计并实现以康复医学服务为中心的规范化信息化康复医疗管理平台,规范及提高康复评估和治疗水平,有助于实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管理一体化[7]。⑤可以把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康复医联体”,实现大康复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文柱,王志军,周惠嫦,等.佛山市医疗机构康复医学服务能力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36-640.

[2]岳滨.关于综合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的思考[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3):2974-2976.

[3]沈毅.综合性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的探索[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7):13-15.

[4]格伦,魏臣娟.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设计探析——以台州恩泽医疗中心路桥医院为例[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9(7):56-59.

[5]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Z].2011-05-19.

[6]雷迈,杨建荣,谭威,等.广西康复医学科现状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9):1110-1113.

康复医学范文篇9

1.1是康复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卫生部科教司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中明确指出,康复治疗师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康复医学要求康复工作者在整个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利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达到全面康复。因而,提升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帮助其把握康复行业“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要求。1.2是康复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国务院第675号法令《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阐明了康复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使康复服务行为得以规范化,这也是从法律角度对康复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如《条例》第21条及22条就明确指出:康复工作者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维护患者个人权益,禁止暴露残疾人隐私、欺侮残疾人的行为。1.3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必然要求。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每位康复工作者均需经历的难题。在康复医学界,人文关怀是康复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用自己的言行、生活、知识去关注患者,把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展现出来。若康复工作者关怀、关爱患者,便可拉近与患者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2影响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研究发现,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1]。家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启蒙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养成,当其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便能感知爱的价值,更能够带着爱和别人相处。然而,随着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出生,家长过多地注入情感,由关爱变成溺爱,这便导致学生缺乏同情心、任性冲动、自私自利,这类康复学生工作后便不会主动关爱患者,甚至会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给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难度,甚至激起医患矛盾。2.2学校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其修养及人文素质[2]。张丹等[3]研究发现,大学里一般设置辅导员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就业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但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也会因此大受影响。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充满正能量、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以带给学生友爱和谐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4]。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课时较少,仅占总课时的8%左右,远远低于国外的20%[5]。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医学人文教育机制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医学院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医学人类学、医学人权和医生等课程增加学生医患关系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在英国,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各个阶段,且特别强调通过临床实践方式加强人文关怀能力[6]。我国人文教育虽有较深的造诣,但医学与人文往往孤立发展,当然必然产生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欠缺实用性、针对性。主要问题有: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中一半以上对医学人文的认识不深[7];我国还未足够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尚无任何文件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医学人文课程,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医学人文课程师资缺乏,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为思政老师,其对医学领域的研究较薄弱,教学中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差[8]。2.3康复学生同理心水平。研究显示[9],学生的同理心水平影响人文素质水平。同理心又被称为共情、移情,共情素质较高的学生便能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情绪,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学生更富有同情心,在临床工作中更能够尊重他人,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友爱,接受患者的各种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促进康复[10]。

3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措施

3.1塑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父母应正视教育理念,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积极、乐观、友爱、懂礼貌的品质,避免盲目宠爱。父母作为启蒙老师,可通过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给孩子关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增强关怀意识。3.2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3.2.1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院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仁医”,不仅仅是技术精湛,更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因此医学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责任,且进一步明确人文课程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地位的理念。要营造充满爱的校园人文氛围,宣扬人文常识,引导康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辅导学生将人文知识消化吸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11]。3.2.2建立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现有情况,对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进行论证设计并优化整合,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着重解决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结合,从而提出适用于康复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在康复学生培养的各阶段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从内容方面来说,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导论、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课程[12]。笔者在对康复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康复医学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培养课程可以选择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社区康复服务四门。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计医患沟通技巧环节和心理辅导及咨询等内容,强化正确的康复服务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及“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素养。3.2.3改革人文课程评价机制。以往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多以理论评价为主,与评奖评优无关,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7]。因此,建议改革传统评价机制要以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建议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等多途径观察,鼓励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医生等不同群体参与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评价。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医学热点、进展、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也可选取相关影视作品进行赏评,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外,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开展医学人文专题报告、阅读人文期刊、写感悟等,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对医学人文有所领悟,并将人文关怀付诸实践。3.2.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建立教师培育机制,逐渐获得一支人文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康复医学人文教师。一则,加强思政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完善自身现有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尽量弥补康复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应尽可能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基础等医学知识;二则,激励康复专任教师参加相关人文培训、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康复专业教学与人文教学的整合;另外,鼓励教师多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临床康复工作岗位中对医学人文的具体要求,发现现代专业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出整改措施。3.3加强学生同理心培养同理心。[13]是医务人员能够理解患者内心的体验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认知的品质。可开展同理心培训[14],如先通过观看影片观察人物情绪及表情,提升认知;理论培训介绍同理心的意义、同理心在医疗中的价值等内容,培养康复学生同理心意识,再通过情感分享及交换、小组故事讨论、文学赏析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理解和体谅别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组织情感分享课、角色扮演课、社区义诊、助残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同理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要求44~48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同理心[15]。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定期对康复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并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及讲座,帮助舒缓学生不良情绪,同时实习带教老师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养成,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4结语

康复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文献报道,2018年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六位,致死率位居第二位[1]。而我国胃癌的总发病率则排在肺癌之后,位居各个癌症第二位,死亡率则位居第一位[2]。目前胃癌仍首选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手术设备的迅猛发展,胃癌治疗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不再单纯的追求术后存活率,而是更加关注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及术后生存质量。其术式也由原先的开腹手术,演变为近年来的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它是由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生产的第三代机器人系统,于2000年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截止2017年9月底,全球装机量为4721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推广,是基于其突破了传统微创腹腔镜手术的技术瓶颈,他给术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视觉系统、在狭小腔隙中更为精准的操作。因此,它也被认为同样适用于普通外科中难度较高的手术-胃癌根治术[3]。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4-5]。我院自2016年1月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来,已成功实施达芬奇消化道肿瘤手术近百例,同时我科将ERAS理念引入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力争将微创+术后快速恢复做到极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3±16.9),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术后快速恢复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25例患者。纳入标准:①胃镜及病理证实胃癌诊断,临床诊断评估分期Ⅱa-Ⅲa;②心肺功能基本正常,可以耐受达芬奇胃癌手术者;③未进行术前放化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肿瘤史、腹部手术史、手术前炎症史;②术前行放疗、化疗患者;③无法耐受手术者。1.2干预措施两组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治疗。1.2.1对照组①术前:介绍病情及诊疗护理计划;常规清洁灌肠;术前禁食12h,禁水8h;常规放置鼻胃管及导尿管至术后第2~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常规告诫患者戒烟戒酒及评价患者营养状态;②术中:常规全身麻醉;体温无严格要求;液体无严格要求;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至术后少量液体引出;③术后当日:患者平卧休息,禁食禁饮,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500~3000mL,采用静脉镇痛泵,必要时加用阿片类止痛剂。④术后第一天:患者平卧休息,禁食禁饮,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500~3000mL。⑤术后第二天:物理治疗1次/日,鼓励床上活动,肛门排气排便之前禁食禁饮,静脉输液与止痛方案同术后当日;⑥术后第三天:物理治疗1次/日,鼓励下床活动,拔除导尿管,停用静脉镇痛泵,肛门排气排便之前禁食禁饮,如排气、排便则拔除胃肠减压管并进少许流质饮食,静脉输液同前,TRD出院标准盲评;⑦术后第四天:继续前一日,腹腔引流液<30mL时拔除腹腔引流管;TRD出院标准盲评。1.2.2ERAS组。①术前:术前ERAS流程培训,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及评估;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介绍病情及手术方案;术前使用缓泻剂,如果导片、乳果糖口服液;术前2h口服碳水化合物250mL术前6h禁食;术前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前0.5~1.0h给予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3h或超过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2倍,或成年患者术中出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单次剂量;术前严格戒烟戒酒,按照NRS2002评价患者营养状态。②术中:术中麻醉有效、平稳、安全;术中严格保证患者体温在36℃左右,如使用保温毯;术中根据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严格控制输液量,量入为出;术中尽量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如若需要则术后早期拔出;③术后当日:患者取半卧位,练习床上活动,每2~3h翻身一次,麻醉清醒6h后可饮水、咀嚼口香糖,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000~2500mL,采用静脉镇痛泵+特耐,尽量避免使用阿片类止痛剂;④术后第一天:进营养液500mL,减少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缓慢下床活动3次/日,口服乳果糖15mLtid,拔除导尿管。⑤术后第二天: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向半流质饮食过渡,进一步减少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下床活动4次/日,若未排气排便继续口服乳果糖15mLtid,停用静脉镇痛泵,给予特耐40mg静脉注射,拔除腹腔引流管(若术中保留)。⑥术后第三天:根据患者情况鼓励其正常饮食,停止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下床活动,若未排气排便继续口服乳果糖15mLtidTRD出院标准盲评。⑦术后第四天:停止静脉注射特耐改为按需口服镇痛药,其余方案与前一日相同,TRD出院标准盲评。1.3观察指标。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资料:患者病理分期、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情况、术后CRP。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算。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对实验组(ERAS组)和传统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组)纳入患者的一般病理特征(性别、年龄、BMI指数、伴随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病理特征并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表1),所有入组病例均按照相应分组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措施。2.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3术后情况。血清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因此我们通过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来评估其营养状态。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均无多发性骨髓瘤、结核、急性大失血、严重烫伤等除恶性肿瘤外影响白蛋白含量的急慢性病,两组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第6天白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第3天白蛋白水平ERAS组显著高于传统组(P=0.045)(图1、表3)。ERAS组肛门排气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术后炎症指标方面,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住院时间ERAS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ERAS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2);术后并发症情况: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554)(表4)。

3讨论

如今,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已经成为胃癌治疗的又一新选择,它在保留了传统腹腔镜手术创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的同时,通过技术革新,为术者提供了更清晰的视野,更可靠准确的操作,使得其在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中优势明显,精细的解剖使得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快速恢复[6-7]。而ERAS是一种全新的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理念,而非具体的操作技术,其核心为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方法是采取多种综合措施,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的康复,原则上讲求个体化、灵活运用。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献的荟萃分析报道了ERAS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其许多理念也颠覆了传统围手术期诊疗模式,为外科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8-9]。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理念认为,患者需术前12h禁食,8h禁饮。这是为了防止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因患者呕吐引起的窒息或肺炎。由于三甲教学医院手术量大,很多患者并非次日首台手术,对于手术日接台患者,其禁食禁饮时间可能更长,长时间的禁饮食可以加重患者的心理生理负担,引起应激反应,并不利于术后恢复[10-1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无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患者,术前6h禁食,2h禁饮也是安全的,并不能增加患者术中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风险[12]。在我们的研究中,25例应用ERAS理念管理的患者中,并未发生术中呕吐及窒息,研究结果支持了缩短术前禁饮食时间的安全性。对于胃癌根治术这种手术创面大,吻合多的手术,外科医生会常规放置引流管来引流渗液、出血。而一些文献报道称,腹腔引流管的放置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13]。而一些不合理放置的引流管,或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术后感染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下床活动,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14]。在本实验中,除了对一些吻合口张力大,血运欠佳的患者,ERAS组常规不放置腹腔引流管,与对照组相比,并未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传统观念认为,消化道手术患者肛门排气排便后方能进食,而ERAS理念则强调术后尽快饮食[15-16]。我们的研究表明,术后24h内让患者经口饮水,之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制剂、半流食、流食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腹胀的情况(4例),但症状轻微,及时调整营养液量及浓度、嘱患者床上、下床活动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与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早期经口进食,可以刺激消化道蠕动,保护肠道黏膜,防止菌群移位而导致的感染。了住院时间。在术后炎症指标方面,ERAS组在CRP测定上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可以降低患者创伤应激反应,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