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3:12:17

康复心理学论文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2

近年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九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作为国内康复领域的示范窗口和资源中心,成功地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观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本届康复论坛将继续围绕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神经泌尿康复、截肢与骨关节康复、脑积水治疗与康复、肿瘤康复、疼痛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内科慢性疾病康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康复、社区康复、残疾预防与社会康复、心理康复、音乐康复、体育康复、康复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基础研究、康复工程、康复咨询、康复政策、康复医疗质量控制及临床药物管理、灾难预防与康复国际合作等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动态进行广泛地交流,以此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康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携手推动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

报到时间:2015年9月11日 报到地点:国家会议中心(鸟巢北侧)

会议时间:2015年9月11日-13日 论坛官网:rehabbj.com

日程安排:7月31日 论文截稿日期 8月15日 提前注册截止日期 9月7日-11日 会前培训班举办9月11日 论坛报到及现场注册 9月12日 主论坛 9月12日-13日 分论坛组委会联系方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邮编:100068

国家会议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天辰东路7号 邮编:100105

论坛邮箱:gjkflt@126.com(论文),eventmd@cnccchina.com(会务)

学术组:于艳、张宪娣、张念 010-67572909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3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职能赋予了新的内涵,整体护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的临床推广,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为实现WHO提出2000年从享有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是一项极有效的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对护土本身也有了更高要求。

1 自身素质,加强职业品德修养,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土的工作已不再只是简单的技能性活动,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护土不仅要帮助患者健康,而且还要帮助和指导正常人维护健康、保护健康,而加强护土素质培养,是推进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1护土应该具有适应护土角色的心理素质,应重视自身的职业品德修养。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过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态,这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护土肩负着特殊使命,那就是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护土,首先要尊重、理解病人,多与病人沟通,转移病人心态,以乐观的情绪感染病人。另外,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把个人生活、工作、家庭的烦恼向其发泄,应以方便病人及家属为服务宗旨,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最终使"中国民众享受到发达国家一样的优质护理服务。"

(2)、充分发挥护土的主观能动性,将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病人在住院期间,因为各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精神状态大多失衡。因此,护土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每天上岗前,向病人自我介绍,进行健康宣教时,与病人之间保持合适的交谈距离,交谈时应注意自己的形象,面带笑容、神情专一、音调柔顺、吐词清淅。要求百问不烦,维护病人早日治愈的期待心理引导到配合治疗上来,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简单地介绍手术的方法、意义,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后及配合要点,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另外,护土在上班时应当着装自然,仪表整洁,雅静。美的事物具有感染性,可以引起人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的变化, 受护理人员的美的主体是患者,为了使其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护理人员应该将"美"体现在工作中,在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创造"美"。

2 拓究知识面,要有比效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

整体护理涉及到身心两方面,护理内容由一般的护理操作延伸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因此,要求护土重新调整知识结构,注意将有关的人文社会医学理论知识,融汇在专科护理中,做好健康教育。

(1)、在不断加深护土业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康复医学理论。康复理论在健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对患有慢性病,手术后及伤残病人的恢复期护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强调整体护理功能的康复,使患者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及心理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病者的生命,而且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熟悉它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在疾病康复期耐心传播给病人及其家属,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2)、加强护理美学教育,学习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护土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美感创造力。日常生活中,护土与医师,病人及家属交往时,有很多事情看上去后果很严重,但往往起因很简单,往往都是P三P、C三C不良心态在作怪,同时,很多时间良好的愿望需要良好的心态去引导它,不管对象是什么心态,最后自己都要达到A三A交往的心态,从而消除隔阂,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3)、学习系统论、过程论、信息论、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阶段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在我院病人多,病种较多,不同疾病的预后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针对病种进行宣教,同时,要把病人看作是一个社会的人,根据其职业、文化、性别等实际情况进行个体教育。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需将病人整个住院过程分三个阶段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出院阶段进行五部分内容教育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术中配合教育、术后教育及出院教育,从而使健康的人更健康,患病的人尽早恢复健康。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马斯洛层次论;小儿脑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51-02

马斯洛层次论又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近现代有关行为科学的著名理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近年此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带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尝试从康复训练入手,将马斯洛层次论运用到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观察其对本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确诊小儿脑瘫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至12岁,平均6±3.1岁;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年龄2至12岁,平均5±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患者具有脑部损伤病史,运动功能发育迟缓,中枢性运动障碍,影像学检查有脑部损伤证据。

排出标准 排出遗传代谢与神经性病变,或具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3 康复训练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头部控制的训练:医护人员要轻扶患者头两侧,对患儿头部进行必要支撑,保持其头部稳定性和正中位。②上肢的训练:起初让患儿在稳定性高的姿势中训练,以纠正患儿上肢痉挛情况,包括让患儿抓取玩耍不同形状的玩具等等。③下肢的锻炼:锻炼其直行、下蹲等以活动期下肢及脚部关节。④进食的训练:鼓励其独自进食,不能拿筷子的可以用勺叉等辅助工具进食,训练其独自用手抓握的能力。⑤穿脱衣行为的训练:训练患儿自理能力,并且要求家长只用语言进行引导,对其进行语言刺激反馈训练。

1.3.2 治疗组要求除上述常规康复训练外还要结合马斯洛层次论进行治疗。马洛斯层次理论分为五点,①生理需求:要求照顾好患儿的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②安全需求:带给患儿足够安全感,防止其因无知的行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让其对周围的环境有足够的放心和安全感。③社交需求:给患儿足够的爱与呵护,对其要进行足够的支持与信任,不能对孩子不管不理。④尊重的需求:给予患儿充分的尊重,让其树立自信心,并试着让其学会尊重别人。⑤自我实现:训练完成某些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鼓励患儿表达或创造自己心中所想,使其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五种层次需求可以交叉应用于同一位患儿,具体情况根据患儿状态决定。

1.4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

经过两年治疗后,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患者康复训练结果分为四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主要为患者所有症状、体征的消失;显效为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但有复发;有效指患者算有症状体征有所缓解,但并未消失;无效是指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1.5 统计处理

以上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 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正从生理模式逐渐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活动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医生重视[1-2]。良好的心理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增加患者疾病修复能力。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患儿脑部受损或脑神经发育异常,从而导致患者智力低下、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3]。本病原因不明,且目前治疗效果有限。经如上两组对比康复训练,我们可以发现,治疗组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说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4]。不论患者年龄大小,即使想本文所选的低龄患者,也有对安全的需求,对尊重与被尊重的渴望和对社会交往与被认同的期待[5]。小儿脑瘫患者也需要朋友和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失去这些,患者会容易现自闭等其他心理问题,加重病情。所以要对其进行爱的教育,而传统的康复训练除了一般的家庭亲人的爱之外,缺少医护人员、其他社会成员对其爱和关怀。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我们要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足够的自行[6]。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还知道我们小儿康复训练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有效的帮助医护人员分清楚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护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可以使患者得到足够、及时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率。

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休闲农业开发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86-290.

[2] 郭莉.促进学前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制度思考――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11):220-223.

[3] 冯海芳.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85-16287.

[4] 张雷,邹进,胡吉敏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9):28-30.DOI:10.3969/j.issn. 1000-7709.2011.09.008.

[5] 赵,姜亚芳.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18-19,22.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字】 康复专业教育;康复见习;带教心得;规范化

【中国分类号】 R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75-02

【Abstract】 Rehabilitation novicia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and th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will make great effect on the whole rehabili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way to improve rehabilitation noviciate quality has been a focus of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Based o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and essays of nowadays national rehabilitaion teaching, we standard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so on, and summarize som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essay is aimed at explore a better way of rehabilitation noviciate, and improv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bine rehabilitation theorie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cultivate spirit of team working, and develop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nthusiasm.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oviciate has accepted perfect effect of clincal teaching.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Noviciate teaching experience standardiz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物一医学"模式正逐渐被"生物一医学一心理"模式所取代。人们不仅关注疾病,同时开始关注到由病伤导致的功能障碍及其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康复事业不断地蓬勃发展,各级医院纷纷建立康复医学科。为适应社会需求,去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成立康复医学院,我康复教研室成为临床带教的重要力量,肩负学生见习实习的带教重任。提高临床见习带教质量,不仅能帮助学生登上更高的舞台,也帮助带教老师不断提升自我,更关系到康复事业的长久发展。

以下谈谈我教研室对见习带教进行规范化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完善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及相关技能

康复是综合地利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文体的方法帮助病伤残者尽可能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见习学生经过大学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对本专业有粗略了解,对康复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通过见习旨在提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对临床实际有初步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此见习教学内容即要包括课堂已经教授的理论知识,初步的临床实践技能、医患沟通教育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

1.1强化入科教育:入科教育是引领学生进入康复实践的入门教育。入科教育包括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包括见习纪律,作息时间以及请假制度,旨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室组成和科室人员,包括门诊、病房、诊疗大厅的位置、主要承担的工作,科室诊疗的主要病种和特色病种,科室诊疗流程,科室成员及其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旨在使学生尽快熟悉即将工作学习的环境,了解不同带教老师的特长和风格,帮助学生消除初来乍到的紧张不安情绪,熟悉科室教学、学习资源。医患教育,讲解科室病人的基本情况,功能障碍情况,强调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穿着、谈吐、行为举止要求,以及如何与病患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角色的变换,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初步了解诊疗中医者与病患的相处之道。

1.2夯实理论知识,了解实践操作:见习学生一般仅学习过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临床操作知之甚少,不能亲自实践操作。见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有初步了解,回顾之前学习过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际观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临床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对康复专业有理性认识,还要形成感性认识。并且要借助见习机会让学生们通过感性认识提升对康复的理性认识。教学内容以大学的理论课为基础,突出强调康复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包括系统解剖,康复医学概论的掌握。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本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适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并且能够及时查阅书本并且询问带教老师,这样在零星的见习阶段学生们将了解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见习教学,引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回到理性认识,不仅夯实之前的理论基础,对实践有深入的认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整个知识结构。

1.3借助信息检索,拓展学生知识面: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检索可以在电脑前了解国内外,古往今来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相关技能和资源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现代康复是二战后运营而生的新兴学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中国。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了解国内外康复研究的现状和主要成就,康复同仁发表的文献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康复资讯。通过学习检索学生们不仅可以建立牢固的专业自信心,同时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检索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走在康复发展的前沿,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

2.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以带教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观看操作为主。由于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带教老师通常无法集中精力给学生临床授课,多由学生自学、自主观摩为主。学生见习前没有预习,见习中没有带教老师及时指点,容易对带教觉得无趣而走神,做不相关的事情,甚至聚集聊天。

经过改革,我教研室采取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1教师授课结合临床实践:我科室治疗主要分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在入科教育时会告知学生不同带教老师的技能特长和带教风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着重了解的领域。根据学生实际安排带教老师,一般每位老师带教一到两名学生,选学相同分科的两三名学生组成一学习小组。在见习期间安排全体学生参加两次业务学习,集中帮助学生疏理专业知识。带教老师再根据学生情况和临床实际讲解临床中具体的问题如何处理。使学生通过多途径获取想学习的知识。

2.2教师引导结合自主学习:见习一开始学生就组成两三人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见习期间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信息检索完成一份与康复有关的论文。带教老师会指导学生见习期间的学习情况,指导小组学习,适当提些思考题。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观察,勤于提问,勤于思考,及时和带教老师切磋疑问,根据带教老师指点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学习小组需要总结见习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完成小组写作任务。

多样的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角色。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升自己。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刻板地教授知识,技能,还需要热情关心学生学习,教学之间要多互动,最终使教学相长。

3.综合教学考核,全方位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见习考核不仅包括平时出勤、见习期间的平时表现,还包括出科考核。出科考核包括学习汇报、即兴讨论,和教师提问。学习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改组在见习期间准备的论文,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点评,其他同学需要认真听取汇报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对于其他组准备内容的见解和想法,也可以提出疑问。带教老师根据汇报内容、讨论情况和平时见习表现随机提问学生。汇报讨论加提问的形式旨在鼓励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鼓励学生都能带着疑问见习,在见习中通过观察临床实践,通过与带教老师互动,通过自己查阅书籍解决疑问,并将见习中见闻和收获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互相间的了解,提高互相沟通交流的能力。小组学习的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康复是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完成工作的,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形成要互相协作的观念利于学生以后工作。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希望最终的成绩既能反映平时的表现,也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强调平时表现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出科考核希望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体现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合作能力。

见习是学生了解临床工作的窗户,也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更是学生可以提升自我的平台。因此提高见习带教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康复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带教各环节的改进,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推动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静,何德平.全方位带教模式[J].西部医学,2009,21(12):2205.

[2] 陈荐.全方位提高临床带教质量[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6):2442.

[3] 施静.对临床带教中关键问题的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50.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康复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探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作为一门新的护理专业,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康复护士业务素质和专科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康复护士多来自其他不同的科室,对康复专科护士的培训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现将我科在岗护士32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科内业务学习、派人外出进修及采取自学形式等常规培训,观察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加以专科个性化培训,观察比较两组业务水平、专科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开始,我科护士3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9人,护士13人,平均年龄28~38岁。都来自不同的科室(内科、外科、儿科),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康复专科护士给予以自学为主、每月科内业务学习、同时派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回来后组织科内护士培训。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院内外的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专科培训。

1.2.2.1个人素质的培养 由于康复护理注重解除因疾病和伤残带来的情绪、精神、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因此比一般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全面、更细致[1~3]。对康复专科护士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士,要求康复专科护士不仅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须为多功能障碍者创造良好的功能锻炼和生活环境,提供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因此,对康复护士应加强思想品德、专业仪态素质、行为习惯文化涵养等的培训。

1.2.2.2 层级培训 按照医院护理部护士岗位管理要求,将护士分为5个层次,即:N0、N1、N2、N3、N4,因为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开展培训时应考虑不同层次护士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操作及理论培训考核计划,使不同层次护士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1.2.2.3晨间提问及学习 为了让专科护士的培训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科室采取晨间提问的学习方式,对每次培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对回答不全知识点大家给予相互补充,在会上相互交流学习;另外在晨间查房时,对专科性的操作由年轻的专科护士进行实地演练,由专科组长给予纠正及规范,通过这样的学习,使每个专科护士都能得到锻炼。

1.2.2.4医护治一体化 把医护治一体化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医护治共同进行入院评估、康复评估后,制定护理计划,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措施;医护治一体化晨交班,交班各有各的重点,对有异议的专业成员给予补充;医护治一体化疑难危重患者讨论,不仅丰富了各专业成员多学科、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提高了大家的综合能力,总之,实施医护治一体化能有效提高康复护士专业能力,患者对护士运用专业能力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1.3评价指标 培训后观察两组护士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得分,并根据病员满意度对两组护士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评分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得分及患者满意度测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注:≥85分为合格

3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康复专科护士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同时对康复专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康复专科护士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使患者得到身体、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康复。

因此,通过对康复专科护士进行专业化培训,能使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护士自我效能感倍增,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患者的满意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春萍,曾晓梅,谢国省,等."医护治一体化"模式提高康复专业护士能力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3-14.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西部地区 康复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实习生;带教实践

【中图分类号】R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引言:康复治疗学主要用于培养从事医院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能够从事康复各科的治疗工作、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社区康复与预防工作,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开展康复医学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1.带教师资队伍的筛选和准备

1.1 建立“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队伍:

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要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熟练规范专业技能,中级以上教学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兼备的“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实习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1]。带教老师需有良好的带教关系,良好带教关系是建立在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良好的沟通上,通过床边案例分析讲解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治疗实践中进行运用和转化,让理论知识成为实习学生面对临床病患时的自如运用。带教老师应该向实习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人生观,耐心解答他们的专业和职业发展问题。

1.2 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

现在的特点我们为每位实习治疗师的实习计划分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骨关节康复治疗组、神经康复治疗组)、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传统康复治疗(推拿,针灸)、言语吞咽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儿童康复8个实习部门,具体时间安排为康复评定2周,作业疗法6周,神经康复治疗14周,传统康复治疗8周,骨关节康复治疗6周,言语吞咽治疗5周,物力因子治疗4周,儿童康复6周。内容包括理论及技能,理论及技能考试均以实纲为参考,总分=理论×0.5+技能×0.5。

1.3 帮助实习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迅速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康复治疗的工作的更加顺利。这一特殊性使我们的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沟通交流最多,这为形成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大家能够相处的更融洽,很好的合作则更利于患者乐意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实习学生普遍较为年轻,为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不多,遇事容易着急,不老练,我科在具体的带教实践中,由带教老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病患沟通,在模拟病患沟通中,带教老师将根据实际情况,模拟病患提出各种问题,要交实习学生解答,通过这种方式,在实习学生正式与病患接触前,已经基本掌握了常见的问题和解答方式,有效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之后,带教老师正式让学生独自与患者交流沟通,让病患做到先入为主,让患者认为学生就是他的主管治疗师,从而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2.带教的实施

2.1 通过典型病例的案例分析进行指导和宣教

带教老师让学生先行找类似病例自己评估,找出主要问题,制定治疗方案,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带教老师只起启发和引导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2]。学生通过对患者典型病例的综合分析,先做出自己的康复计划,再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完善,最后把技术运用到患者的训练中去。

2.2 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病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接触病人之前病历,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信息,在跟病人或家属沟通交流时胸有成竹,制定治疗方案时比较接近患者的实际,这样学生较易得到患者和家俚娜贤,实习学生得到患者的认同后就会主动积极。在获取新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专业网络网站关注国际康复医学资讯,积极参加本市举办的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及本科室举办的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获取新知识。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带教老师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一方面是指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团队,另一方面则是多学科间的一种团队合作模式,我科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康复治疗,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更需要我们培养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患者早期治疗时侧重点和恢复期时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实习生要从总体上把握康复治疗的概念[3],患者才能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治疗。通过团队的合作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康复治疗。

3.考核制度与总结

制定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和实习生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带教老师的考核,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在实习带教中实行带教组长负责制,由各带教组长全面负责本部门实习治疗师的实习安排,带教组长定期接受教学秘书的监督与考核,确定严格按照实纲要求进行带教,以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实习生的考核,实习生除了各个部门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外,还对他们平时的小讲课,教学查房做的笔记和心得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及阅读文献后的感想进行抽查,不按要求不作为者进行严厉批评以及带教老师的评语给予不合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康复医学治疗学实习生的带教过程中,建立“教学治疗一体化”的带教队伍;通过制定明细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制度;通过帮助实习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迅速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通过典型病例的案例分析进行指导和宣教;通过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病例,获取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康复治疗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实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的带教教学目标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周丽琴.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72-673.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9

[关键词] 人性化;健康教育;术后患者

[中图分类号] R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2-138-02

健康教育是研究和宣传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致病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恢复健康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妇科术后患者的相关研究,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医院科室。华生(Jean Watson)认为,人性照护是护理的核心和本质,护理的目标是促进个体达到身体、心理、心灵的最高和谐境界,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尊重、自我康复、自我照护,同时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人性照护理论尊重患者个性,给予个体化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和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效果,使护士和服务对象都得到有益的价值观和信念,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体现护理专业的重要性[2]。近年来,我们在97例妇科术后患者中开展人性化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心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1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术后患者19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5.65±4.73)岁。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后开展健康教育,其中子宫肌瘤剜出术62例,子宫全切除3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24例,宫外孕手术46例,卵巢囊肿切除术30例。实施健康教育前全部患者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病情相对稳定,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无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等认知障碍,无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无脑器质性疾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97例和对照组99例,两组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术后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妇科手术后干预组依据人性化健康教育进行宣教,对照组按传统的健康教育进行宣教。宣教结束后通过自制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参考有关文献及专家意见等[3]自行设计,包含①手术后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②情绪有无波动;③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情况;④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时间;⑤对术后自身恢复的满意情况五个方面。出院时收回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开展健康宣教后进行评价。①优:护士对患者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提问回答正确率≥80%、无较大情绪波动、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对术后自身恢复满意、术后3d内肠蠕动恢复。②良:护士对患者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提问回答正确率≥60%、有轻微情绪波动、对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对术后自身恢复满意、术后5d内肠蠕动恢复。③差:护士对患者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提问回答正确率<60%、情绪波动较大、对医护人员工作不满意、对术后自身恢复不满意、术后7d内肠蠕动恢复。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着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健康宣教效果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个体差异

人性照护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要求,是对整体护理的补充和完善。华生强调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人性照护理论尊重患者个性,给予个体化护理。患者及家属由于个人生活经历、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年龄、所患疾病的不同,对护理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护理工作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施护,开展人性化健康教育工作。患者与家属的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既要根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焦虑感、恐惧感,满足患者心理需要;其次要对患者与家属最关心的内容做最详细的健康教育,使其理解和配合医务人员实施治疗和护理工作[4]。

3.2 病种差异

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不同,开展人性化健康教育。给患者灌输战胜疾病的信念与希望,使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医护人员开展的治疗活动是缓解或治愈疾病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需要,耐心回答其提出的有关治疗和护理的各种问题,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同时与患者家属做好充分沟通,可安排家属陪伴,让家属对疾病的康复做到清楚明白,并通过一些具体康复实例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态度,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强病房中患者间的相互沟通与支持,彼此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认识自身价值,从而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在饮食方面,禁饮水12 h后,肠蠕动未恢复前可少量进食小米粥、面条、鸡蛋汤等少渣易消化食物,禁止食用甜食、豆浆等产气的食物。通气后可正常进食,进食量要以自体消化功能为准,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3.3 时间差异

护患沟通时要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5]。人性化健康教育虽始终伴随医护人员开展的治疗活动,在选择的时间段和时间点不同其效果也不会一样。于卫华等[6]报道指出,在非治疗护理时间内的健康教育优于治疗护理时间内的教育效果;疾病缓解期的健康教育优于发作期的教育效果。在妇科患者开展人性化健康教育时,要同时实施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建立彼此信任关系,共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入院时建立帮助信任关系,医护人员要热情的接待住院患者,让患者感到生活在人性化、安全、值得信赖的环境中,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入院人性化健康教育,使其尽快熟悉院周边环境。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好疾病相关解释工作,并同时积极为患者寻求家庭、社会支持,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种康复锻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决心。

3.4 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

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主要由10个关怀照护性因素构成,其中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要经常巡视病情,并根据病房、病种、患者的性格特点建立兴趣小组。这些小组都有助于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减轻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增强她们的安全感 ,并帮助她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护理人员要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之交谈,培养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顽强意志。责任护士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嘱其术后平卧6 h后取半坐卧位。肠蠕动恢复后,采用多种方法鼓励患者进食。对存在恶心、呕吐患者,可少量多餐。嘱家属与患者共同进食,不断更新食物样式与品种,选择患者平时喜欢的饮食品种。治疗期间要适量饮水,根据病情与患者家属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适宜的活动计划,促进患者的恢复。患者术后24 h拔除尿管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出院时发给患者出院指导手册,注明下次治疗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复查的时间、联系电话等。出院后建立随访档案,保持联系,进行针对性教育。

4 小结

人性照护是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要求对整体护理的补充和完善。人性照护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护理理论家华生于1979年创立的,此理论强调人性照护是护理实践的本质和核心[7]。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主要由10个关怀照护性因素组成,包括:①人文利他主义价值体系的形成;②灌输信念与希望;③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敏感性;④建立帮助、信任、关怀性的关系;⑤鼓励并接受患者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表达;⑥在决策系统中应用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⑦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⑧提供支持性、保护性、矫正性的心理、社会和精神环境;⑨协助满足个人的需求;⑩允许存在主义、现象主义及精神力量的存在。这些要素都是护士在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8]。华生后来进一步将这些关怀要素演变成临床博爱程序(clinical caritas process),以使人们能够以开放的方式看待该理论[9]。各因素都具有与互动性护患关系相关的动态现象成分。描述人性照护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如何应用,以引导临床护理实践。

《国际护士道德守则》中指出: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健康教育是以医院具体科室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士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理解健康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促使其行为向有利于患者健康的方向发展[10]。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使患者以 最好的精神状态应对疾病,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妇科术后患者肠蠕动的功能障碍,经常引起腹痛、腹胀等不适情况,影响了切口的愈合和生活质量,若延长了禁食时间,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本项研究表明,经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主诉不良情绪均可消除,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患者掌握自身疾病的有关知识率比传统健康教育高,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比传统健康教育明显增高,从而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提高了应对疾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

[3]李俊.如何更好地解读社会――论问卷设计的原则与程序[J].调研世界,2009,(3):46-48.

[4]付爱霞.感染性疾病患儿及其家属的人性化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9,24(5):48-50.

[5]徐鸣鸿. 把握护患沟通的契机[J].当代护士,2006,(3):22-25.

[6]于卫华,李志菊.影响住院患儿健康教育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3):531-532.

[7]王庆华,刘化侠,杨新芳,等.华生人性照护理论[J].护理研究,2004,18(12):2069-2071.

[8] 庄海珊,张少瑜,林顾珠.健康教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7,7(1):49-50.

[9] Favero L,Meier MJ,Lacerda MR,et al. Jean Watson’s Theory of Human Caring:a decade of Brazilian publications[J]. Acta Paul Enferm,2009,22(2):213-218.

[10]岳亚飞.妇产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康复心理学论文篇10

关键词:ICF;康复服务;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C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101-05

ICF,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的简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当代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历时近10年研究制定的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1]。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ICF正式通过并在世界各地健康与残疾相关领域广泛应用[2](P.2)。ICF指出残疾的三个核心内容:一是残疾是个体的身体结构与功能上的障碍,一是残疾是个体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一是残疾是个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障碍的结果[3]。它的分类体系不仅是医学的或是生物的,而且是社会的与环境的,这一对人类功能和残疾问题的新视角,为世界范围内建构现代康复服务体系和康复服务人才队伍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支持[4]。

一、当前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需求及问题

1.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从数量上,据2010年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 000多人,而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 000万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并有生活能力障碍需要康复服务的老年人有7 000多万人,远低于康复人员配置的世界平均水平。论坛预测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35万名康复技术人才。可见,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处于紧缺状态。

从结构上,我国的康复服务人才仍以医疗康复为主。2005年,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残联曾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并明确指出了培养对象为全国残联系统从事康复工作的康复管理人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康复人才。可见,现有的康复人才队伍主要由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两部分组成,其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则偏重于医疗康复,而与教育、就业、社会等服务分处于孤军奋战的隔离状态。

从功能上,目前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仍以专业技术操作为主,而对于康复服务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康复评定和康复计划则较为忽略且局限[5](P.737)。首先,目前绝大多数康复服务中心缺乏科学规范的评定标准和康复计划制定原则,而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各显神通”的态势[6]。其次,目前几乎所有康复服务中的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均针对残疾人残障之处。一些康复服务中心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康复评定环节和康复计划流程,但也仅仅是强调如“评定目标与残疾人自身意愿是否一致”、“残疾人及其家属是否有参与”、“康复目标时间化及治疗方式具体化”等方面[5](P.738)。可见,这些评定与计划的焦点均为残疾人受损或残障之处,而对残疾人尚存的优势资源并没有进行同样的评定与未来发展规划。

2.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提升

近年来,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在逐渐发生变化,现有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已远不能满足其日益提升的需求。2006~2010年,一些学者分别对本地残疾人的六大方面的康复需求加以调查[7-10](见表1)。纵观表格中的调查时间与康复需求可见,医疗康复、辅助器具及康复转介需求均存在下降趋势,而心理服务需求处于上升趋势,其他康复服务需求也有上扬情况,这与现实中重医疗康复,轻职业、教育及社会方面的康复的情况形成一定的反差。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康复服务在医疗、辅具上的成效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残疾人的需求,使得残疾人的需求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已经提升到“能否平等融入社会”、“有尊严地活着”层面上来。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需要康复服务不仅关注到残损方面,还要关注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从而将其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相关资源有机整合,即全面康复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2007年联合国在《残疾人权利公约》中也提倡加强和推广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即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不应仅局限于提供医疗康复,还要与心理、教育、就业、社会等各方面有机整合,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才能真正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11]。

3. 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现存问题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各项功能发展不均衡。由残疾人逐渐转变的康复需求可知,残疾人及其家属对康复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康复服务不再是诸多方面的有和无的问题,而应提升到细化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的层次上。但纵观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依然以医疗康复为主,而在医疗康复中又主要重视康复操作人员的培养,而对于在功能上同样重要的康复评估、康复计划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尚缺乏相关的系统科学的培训教程与方法。这种重操作轻评估与计划的康复服务容易造成服务人员“短视地”施予康复,残疾人或其家属也因此而“盲目地”接受康复,而对于残疾人未来的发展道路,未来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虑得较少,或者其基点相当地局限与悲观,仅关注残疾人已经残损的方面。也正因为目前这种缺少未来规划与希望的“短视地”康复服务使得一些残疾儿童的家长在康复服务中会表现出“不愿配合”、甚至“放弃”。因此,细化康复服务中的各项功能,并结合各项功能的职责均衡地培养各类康复服务人才,才是未来我国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并真正能够服务残疾人,达成康复目的的有效路径。

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与其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未能有机整合。康复、教育、就业、社会等均是残疾人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建设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服务队伍。但目前几种服务队伍并没有有机整合在一起,存在着诸多重合或空缺的地方,如目前的康复服务中心与特教学校、社工队伍在功能上似乎并没有明确地划分。康复服务是残疾人脱离医院救治后的第一支服务队伍,因此康复服务应该承担着残疾人以现有的身姿重返并融入社会的领路人的责任。即让残疾人不但通过康复服务完善自身的残损功能,还可以通过康复服务了解自身仍有的价值、了解未来发展的可利用资源、了解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从而有目的地实施康复、有计划地发展自身的优势潜能(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等等),高效便捷地利用社会给予的各项福利资源(如各种福利政策、先进科技、匹配岗位等的及时了解与应用)、真正实现康复与教育、就业、社会服务等的有机整合。

二、ICF理念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1 康复计划指导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环节

ICF以其新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对功能与残疾提出了新的模式,并突出了环境因素在残疾的发生发展和残疾人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2]。其中环境因素不仅包含残疾人辅具、无障碍设施等硬件环境,还包括消除歧视、人文关怀等软环境。这便对相关的残疾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残疾人的服务需求,不论是先天残障,还是后天因意外致残,无不遵循医疗、康复、教育与培训、回归社会的服务需求轨迹。而其中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第一支队伍便是康复服务队伍,即个体确定为残障后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是康复人才队伍。基于目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残疾人事业及生活与学习领域的情况尚处于知之甚少的现状,作为第一支服务队伍的康复人才理应担当起专业的指航职责,为残障人士或其家属介绍适合其未来发展的社会环境资源(如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相关部门活动与政策等),为其将来的道路提供建议与指导。残疾人重返社会所接触的第一批服务队伍的专业贴心的指航不仅可以大大消除残障人士或其家属对未来的迷茫与被社会抛弃的恐慌,还可以大大提高残障人士未来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的效率,并有机整合,从而最终真正实现全面康复。

2. 康复评估分析是残疾人康复的有力支撑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为了改善健康,需测量健康,为了测量健康,需细化健康成分,来重新审视人类健康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在所处环境中的潜能[13](P.20)。可见,康复服务为了改善个体健康,首先需要测量个体的健康状况,即对个体进行康复评估。此外,ICF是针对个体健康状况而非疾病的划分,这也对已有的康复评估提出了质疑,即康复评估是否仅限于对障碍或疾患的评估,还是应该同时评估健康的优势资源。不难想象,若在康复服务评估环节同时评估残疾人的障碍程度与优势资源,不仅可为接下来的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的依据,还可让残障人士或其家属认识到自己(个体)并非从此一无是处,尽早客观地评价并接受带有残障的自己(个体),认识到自己(个体)虽有缺陷但同时仍有大量的健康因素存在,自己(个体)依然是社会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从而树立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信心与动力。

3. 全社会实施康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

ICF新的残疾观念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性问题,是个体身体结构与功能、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14]。这意味着残疾不再仅是个体的特性,还是由社会环境形成的一种复合状态,即不再能简单地从一种损伤或多种损伤去推测个体的能力受限或活动表现的局限[2](P.3)。由此,以使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为终极目的的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加盟。从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悉心建设的政府领导,到为残疾预防潜心专研的专家队伍;从随班就读中教师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和谐相处,到工作社区中同事邻里为残疾人创设的无歧视环境,无处不在为残疾人的康复贡献力量。全社会的无障碍设施及全民的无歧视环境是真正实现全面康复的必径之路,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残疾人事业中首要的观念转变任务之一。

三、ICF理念下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功能职责与建设

康复评估人才,依据ICF的评估标准,负责对残疾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方面的评估,也不仅包括活动限制和参与局限上的评估,还包括优势潜能的评估,即在ICF细化的健康成分中,评估并认识到残疾人未受损的可开发的且能够成为未来自力更生的优势潜能资源。康复评估人才同时承担康复计划中的为残疾人的残障损伤方面做具体的康复计划的任务。根据康复评估人才的职责,康复评估人才需要有康复医学背景,不必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但理论功底较强,能够与医院的医疗专家沟通、交流,对残疾人康复给出具体计划。康复评估人才还需要学习并掌握ICF评估方法与工具使用,从而有效地评估残疾人的优势潜能。此外,由于康复评估人员是康复服务中第一个与残疾人及其家属接触并给予希望的力量。因此,就职者还需要定期参与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对优势潜能的挖掘及沟通表达等技巧。

2. 康复计划人才

康复计划人才,依据个体的康复评估结果,为残疾个体提供具体的康复计划与发展建议。其中包括三方面的计划指导:一是,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为其做出具体的康复计划与指导,并给予有关康复方法和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释与说明,以及对康复结果的基本预期等;二是,针对个体的优势潜能,为其提出一些教育及发展建议,以便其最便捷、最高效地享受其他教育培训等服务、最大化地开发优势资源潜能,并最终成为其自力更生回归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地强力资本;三是,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及政策等相关的咨询与讲解服务,确保残疾人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政策,有效地加以利用。康复计划人才队伍的第一方面任务由具有医学背景的康复评估人员一并承担。其后面两个任务可由具有社工或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所承担,学习并掌握各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有关残疾人的国家政策与福利资源,定期参加人力资源、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熟知残疾人相关的岗位所需的个体功能。

3. 康复技术人才

康复技术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针对个体的残损结构或功能,按照康复计划与安排实施康复操作,并记录康复流程与进展,以供再次康复评估与康复计划参考。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负责康复服务的环境/社会方面,从环境/社会角度为残疾人功能与能力的康复,无障碍地重返社会生活开发或生产相关的器具与设施。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是现有康复服务体系中较为完整庞大的一支,其建设可参照《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15]。康复辅具设施等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应以鼓励为主,加大对有重要价值的研发成果的奖励与宣传普及。

4. 康复管理人才

康复管理人才,包括康复专业技术管理和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康复专业技术管理,负责对下属的康复评估、计划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指导,监督和评价康复服务的工作成效等。康复服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把握康复服务的发展方向,协调各层级各部门机构的康复服务工作,解决康复服务中遇到的经费、场地、设施、宣传等实际问题。康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象主要是目前在职的康复服务各级管理人才,针对其岗位职责,进行ICF理念、康复服务细化功能理念及培养方法、培训工具使用、社区康复等方面的培训,以激发并鼓励其根据本地区现有资源及发展现状开发相应的培训教程、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整合运作各类资源等。

5. 全民康复人才

全民康复人才队伍是指全民参与到无障碍设施及无歧视环境的建设与营造中,是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理想状态,全民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真正让残疾人无歧视、平等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石。建设全民康复人才队伍首先需要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加入,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宣传、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逐渐消除对残疾人的差异观念,树立残疾人资源的观念;其次,也要转变残疾人自身的态度,要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四、ICF对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

1. 为康复服务人才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工具

ICF作为一种有关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分类,虽不可直接用于临床康复评定,但可运用心理测量技术,在ICF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开发出标准化的测量工具[16],从而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工具。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中,ICF为其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具体框架和科学的依据;在康复服务人才队伍的实践中,ICF所开发的临床评估工具,为康复评估人才提供了便捷可行的临床评估工具。此外,在评估中,ICF不仅为康复个体健康状况评估、康复效果的评估,还可以为个体的职业优势评定提供细化的标准。可见,ICF是实现康复评估人才队伍发展并走向实践的有力支撑。

2. 为实现全面康复服务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ICF中所界定的能力与功能均跳出个体的生理或身体的局限,而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和环境中,这便为康复服务走出仅针对残障损伤而进行的医疗康复,走向涵盖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康复、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等综合性的全面康复搭建了桥梁。可见,ICF为整合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与社会康复的资源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从而真正将全面康复付诸行动。

3. 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规范化、国际化搭桥铺路

ICF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状况的统一和标准的语言与框架。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工具,涉及65个成员国,经过10年的国际性的努力,在术语和分类上达成了广泛的一致[13](P.20)。它是一种通用性的工具,提供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语言,用于描述健康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从而为康复服务人员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培训人员、卫生保健工作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包括残疾人的广大民众等不同使用者间进行顺畅交流[17]。因此,在以ICF理念为指导,以ICF的内容为教育培训与临床实践的材料将使康复服务人才队伍逐渐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当代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7):416-417.

[2] 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5.

[3] 邱卓英,李智玲.现代残疾康复理念与发展策略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93-200.

[4] Grimby G, Melvin M, Stucki G, et al. ICF应用发展:康复学科知识和临床工具的构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1-1102.

[5] 肖耀华,王俊.市级康复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2):737-738.

[6] 傅克礼.省级残联康复中心的现状分析与建设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82-183.

[7] 郑瑜,党英杰,荣墨仪.无锡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95-597.

[8] 张金声,李和兴,田园,等.北京德胜社区残疾人现状与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A):1161-1163.

[9] 何小英,杨秋苑,邓爱玲.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98-200.

[10] 钱耐思,谢静宜,郑钢,等.上海市闸北区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现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88-190.

[11] 残疾人权利公约[EB/OL].[2006-12-13].省略.cn/wxzx/content/2007-01/17/content[CD#*2]30315567.htm.

[12] 卓大宏.中国当代康复医学发展大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3.

[13] 邱卓英,张爱民.《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0,20.

[14] 邱卓英,刘智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11-13.

[15] 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3-415.

[16] 邱卓英,荀芳.基于ICF 的康复评定工具开发与标准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01-105.

[17] 邱卓英,丁相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应用指导(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78-281.

A New Probe on build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Service Personne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CF ConceptZHANG Li-song, HE K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