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40

康复训练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针灸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i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Abstract】AIM:Toinvestigatetheeffectof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o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SHS).METHODS:EightycaseswithSHS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thecontrolgrouptreatedonly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thetreatmentgroupwithbothrehabilitationexerciseandacupuncture.RESULTS:Comparedwiththosebeforetreatment,theconditionsofthe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inmanyways,suchasFuglMeyergrade,paininshoulderjoints,activityofshoulderjointsandswellingofthehands(P<0.05).paredwithdataofcontrolgroup,thescoresofshoulderjointpainintreatmentgroupreducedby2~3,paredwith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treatmentgroupwassignificantlyimprovedinalltheconditionsmentionedabove(P<0.05).CONCLUSION:Acupunctureassociatedwithrehabilitationexercisecanrelievethepainintheshoulderandtheswellingofthehand,improvetheactivityoftheshoulderjointsandthemovementfunctionoftheupperlimbs,soitisaneffectivemethodoftreatingSHS.【Keywords】acupunctur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ehabilitation【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手部肿胀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实验组比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13分,肩关节疼痛减少2~3分,肩关节活动度中外展改善最显著,增加54分,手部肿胀减少10mL,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肩痛、手肿及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针灸;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康复0引言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2.5%~61.0%.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运动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目前尚无治疗SHS的有效方法.们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SHS,并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作对照,取得满意的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1/200405收治的80例中风偏瘫后SHS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和Kozin标准[1],并经头CT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并有偏瘫体征.SHS同时排除丘脑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风湿病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男28,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57.6岁,其中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对照组40(男26,女14)例,年龄48~75岁,平均56.8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25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25d.1.2方法1.2.1对照组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保持正确的体位,即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仰卧位,患者肩甲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直并支撑,且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体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2].肢体运动的方法: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包括正确卧位的保持、定时变换体位,Bobath握手训练、搭桥方法、床上起坐训练,坐位起立训练等方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2次/d,30~40min/次,治疗1mo.1.2.2实验组为康复训练加针灸取穴:人迎、极泉、尺泽、阳溪、内关、八穴等.操作:人迎穴以避开颈动脉直刺入约4cm,提插寻找针感,以使之向前胸放射为佳;极泉穴用提插泻法,使患者有手麻胀及抽动感;尺泽、内关均用提插捻转泻法;阳浮、八泻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20d为一疗程,针刺2个疗程,中间休息2d.1.2.3疗效评定治疗前后由专人对每一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取上肢综合运动功能、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和手部水肿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上肢疼痛评分根据FuglMeyer评定法及VAS结合拟定评分(评分标准:0=不痛,2=偶发轻微疼痛,4=疼痛频发但较轻微,6=疼痛较重频发,但可忍受,8=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剧痛不能触之).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在屈曲、外展、外旋、内旋等功能活动角度.手部水肿测量,把水灌满2L量筒,手泡进去至水面没及腕横纹处,排掉水的体积即为手的体积,健手和患手的体积差即为患手肿胀值.统计学处理:结果数据用x±s表示,用SPSS11.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结果2.1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评分明显提高(P<0.01,Tab1).表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略)2.2治疗前肩关节疼痛测定值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P<0.05,Tab2).表2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测定(略)2.3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活动度明显增加(P<0.01,Tab3).表3肩关节活动度测定比较(略)2.4治疗前手部肿胀程度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手部肿胀明显减轻(P<0.01,Tab4).表4手部肿胀程度的比较(略)3讨论SH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有研究指出针灸以后尿中的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含量下降,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日本学者通过检测皮肤交感神经反应(SSR)、血流交感神经反应(SFR)和精神性出汗,证明针刺具有抑制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3].本组实验所取穴位之一人迎穴,其最深层为颈交感神经干,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行走处,极泉位于臂从神经处,尺泽位于挠神经主干附近.针刺时直接刺激这些神经将针刺信息通过突触间联系传入脊髓,再从脊髓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瘫痪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肉收缩.神经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所调穴位可能是产生针感的感觉性装置较密集的部位,通过针刺将刺激传入脊髓,再传入脑,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产生主动收缩,使不完全丧失功能的肌肉尽快发挥作用,并降低肌张力及痉挛,减轻异常协同运动,增加分离运动.由于针刺这种信号的不断刺激,[1][2]将保持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正常兴奋和抑制过程[4].针刺泻法可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的传导,提高痛阈,加强血液循环,缓解因缺氧、缺血和致病物质积聚所引起的疼痛,并提高某些治病物质水解酶的活性,分解转化治病物质而镇痛.上述是针灸治疗SHS的理论基础.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手痛及手部肿胀,增加肩部活动度,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疼痛是SHS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关节的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患者治疗前肩关节疼痛积分外旋>外展>屈曲>内旋,原因是瘫痪患者在发病3wk后为痉挛期,肌张力增高,以内收肌和屈肌最为明显,此期肩胛下肌和胸大肌痉挛最为常见,其张力增高限制了外旋、外展及屈曲.康复训练使大脑接受外周传入的信息和向外周传出的冲动增多,整个大脑皮质的功能都增强.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梗死侧皮质的输入刺激而维持和调节皮质对外周的"最高中枢"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对侧相应皮质而促进其代偿功能[5].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始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是安全的[6].Bobath技术通过利用正常的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痉挛和病理性模式,诱发正确动作.这种康复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7],但经过50a的临床应用,其疗效尚未肯定[8].而针灸疗法能较好地抑制交感神经的亢进活动,改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图和脑电图,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肩手泵血功能,提高瘫痪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参考文献】[1]KozinF,RyanLM,CarerraGF,etal.The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syndrome(RSDS)[J].AmJMed,1991;70:23-30.[2]张建宏.脑卒中后肩部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2-714.ZhangJH.Shoulderproblemassociatedwithbrain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5):712-714.[3]木村研一.同时检测SSR和精神性出汗反应探讨针刺对皮肤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38-39.木村はすりつぶします.AcupunctureimpactonskinsympatheticnervefunctionundermeasuringSSR,SFRandspiritsweatresponse[J].ForeignMedSci:TraditChinMed,1999;21(4):38-39.[4]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2000:219-220.[5]李玲,袁华,牟翔,等.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Fos和Hsp70表达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01-904.LiL,YuanH,MuX,etal.EffectsofrehabilitationtrainingontheexpressionofFosandHsp70inthecortexofcerebralinfractedrats[J].JFourthMilMedUniv,2001;22(10):901-904.[6]黄为民,高展,冉春风,等.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4-3485.HuangWM,GaoZ,RanCF,etal.Evaluationofearlymovementinterventionforfunctionalrecoverofpatientswithstroke[J].ChinJClinRehabil,2003;7(25):3484-3485.[7]WoldagH,HummelsheimH.Evidencebasedphysiotherapeuticconceptforimprovingarmandhardfunctioninstrokepatients:Areview[J].JNeurol,2002;249(5):518-528.[8]PaciM.PhysiotherapybasedontheBabothconceptforadultswithpoststrokehemiplegia:Areviewofeffectivenessstudies[J].JRehabilMed,2003;35(1):2-7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展望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完善,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骨科护理人员护理理念的不断增强,骨科护理的发展有了质的发展。下面结合实际简要分析骨科护理的现状,并从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骨科护理的展望进行总结。

1骨科护理现状

在我国骨科传统手术开展之初,为了促进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经常在术后为患者安上石膏或者支架,待彻底愈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同时,对此类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将生活护理作为护理此类患者的重点。直至近些年来,才将康复训练指导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中。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时间、数量、方式方法上对功能练习也有了具体的数据和报道,如:术后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功能练习,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练习,术后4-6周后指导患者带护腰进行下床活动,提醒患者半年内不许弯腰,植骨融合术卧床3个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而显微镜下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卧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48小时后开始练习腰背肌。对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重点也由生活护理逐步转移到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上,为骨科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整体护理和人为关怀在骨科护理的实践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整体护理被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的实践当中。因伤情和治疗的需要,骨科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样容易使此类患者产生诸多消极情绪,进而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将整体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加强整体护理,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得以增强,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且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满足骨科患者的护理需求,需要将人文关怀应用在骨科护理当中,在患者入院后,就要尽快帮助患者熟悉就医环境,热情向其介绍医院的各项情况,增加患者对就医环境的熟悉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言语温柔,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于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的提高。此外,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生活照顾、情感支持,多举成功康复的病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合理调整病房内的温湿度,定时通风换气和消毒,确保室内光线柔和,对探视人数和次数加以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噪音对患者造成的刺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2]。

1.2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与康复

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此,就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要在早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如指导患者进行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运动[3]。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活动,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强烈的按摩。到了中期,不仅指导此类患者进行上述功能锻炼,还指导患者对被固定的关节进行活动,逐步增加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活动量。等到了后期,要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负重练习等。若患者的骨折处在脊柱,则要严格按照“尽早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训练效果。在整个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骨科护士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清楚,同时采用口头讲解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促使患者对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加以正确的掌握,提高患者配合度,促进功能锻炼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对骨科患者在功能锻炼中的适应性和患肢反应进行严密的观察,便于功能锻炼计划的及时调整。

2骨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骨科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对骨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做简单的展望。

2.1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

随着骨科护理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骨科护理中将更加重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宣教,将更重视“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护理理念更加有效地落实到骨科整体化护理当中,且骨科整体护理仍然将护理程序作为基础,以促进骨科护理的有效发展和改革。另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患者是我们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因此,在我们整体护理中,对患者加强贯彻人文关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骨科护理也将展开新的篇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有机结合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的基础上,远程虚拟康复也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将便于骨科护士对骨科患者实施功能恢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若今后在骨科术后康复过程中,将远程虚拟康复训练系统引入其中,则可以实时、正确评定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这样将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计划和强度的制定和明确,使康复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骨科护理人员还可以对骨科患者实施心理理疗,更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增加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骨科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4]。整体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体护理为新的护理潮流指明方向,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善于运用新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骨科护理也将向信息化快速发展,将会为骨科护理打开新的篇章,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李丽 孟燕 孔祥清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 山东省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于红.骨科新技术与骨科疾病护理的进展[J].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2,174.

[2] 董微,宋晓波.论整体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设想[J].护理学杂志,2013,18(01):47.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模块层次化

一、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欠缺,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发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些表现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实践教学,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需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组织编写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实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熟练与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需要,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N校的特点,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构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为国内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二、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这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2]。该校一直秉承“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输送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该校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完善人格的养成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构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3-4]

作为教学型高校,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不仅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系统化原则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来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5]。

3.行业导向性原则

为了构成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紧跟当前行业的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即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需求为导向。(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复合型和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保持传统特殊教育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各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弹性化模块”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紧跟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转化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科型课程体系。(2)以个性化培养为主线。紧跟行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验实训模块和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探索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建设,以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建立一套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4.特色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康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以教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该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实验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效果的实验模块,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和具有内在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体系的目标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由于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应做到相对独立和相互促进,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

2.构建“多模块”的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

[6-7]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将实验内容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模块。在内容上特殊教育实验分成认识实践、特殊儿童诊断、特殊儿童评估、辅助技术应用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5个模块,前3个模块为特殊教育基本模块,后2个模块则为扩展模块。各模块包含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针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设计。认识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相关课程的现场参观和特殊教育基础认识实践(包括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和肢体障碍相关的仪器设备)。特殊儿童诊断模块主要包括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检查和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检查等。特殊儿童评估模块主要包括语言、社交、生活自理、运动等功能发展评估。这3个基本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辅助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包括盲文打字机的使用、盲文点显器的使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这2个扩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特殊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培养学生能够真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上述5个模块,一个针对特殊教育多模块的实验课程体系就构建完成(见图2)。该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彼此连续,形成一个从诊断到评估,从评估到训练的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构建“层次化”的实验项目体系

该校目前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康复治疗学等学科,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8-11]。这3个层次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结合,形成了从基础知识能力到应用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梯状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型实验。主要包括演示和验证性实验。该实验项目是以培养学生对基础认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实验课程。指导学生掌握通用或专业基本技能,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对和特殊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手语技能训练;盲文技能训练;语言技能训练;书面技能训练。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一到二年级学生。(2)综合型实验。主要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项目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对多门专业知识内容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宽,形成专业的系统框架。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和训练。这里的特殊儿童有可能是单一的残疾,也有可能是多重残疾,所以在开展诊断、评估和训练实验时要将多门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实践。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二到三年级学生。(3)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包括校内(外)毕业论文设计、开放实验项目、自主实验项目、科研课题项目、个案研究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该实验项目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项目的设计、安排和完成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则从旁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研自主性和学术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此类实验主要面向三到四年级学生。

(四)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1.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该校制定了《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实验室设置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校、院和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2)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等四大类规章制度。

2.统筹规划,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目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1)建设学生受益面大的校级、省级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有计划地建设一定数量的综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3)逐步建设部分开放实验室。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12],为学生自主、独立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而高等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关系着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13]。因此,特殊教育院校有需要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业务水准高、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14]。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管理机制,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评估指标。学校应如考核和评估校内理论教学质量一样,严格要求教师按实践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训。建立师生反馈机制[15],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应成立教学督导组、听课评课队伍和教学信息员队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关于我国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

特殊教育与医学相似,具有很强的临床性,要求教师在大量教育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临床”经验。因此,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该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贯彻落实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满足特教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需求

该校设有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特殊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负责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及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该校目前拥有的优良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师的培训提供一流的实验场所、一流的实验师资队伍、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体系;为在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反思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学校通过与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下基层去实习,了解基层的真正需要。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形成一种“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从而实现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特殊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内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积极由参与共建的行业主导部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等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内校外培养、技能训练和岗位训练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产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6.

[2]王志芳,周锦燕.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06-208.

[3]聂丽,赵江东,祝家贵.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26-128.

[4]刘咏梅,祝钧,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14.

[5]陶雷,何斌,莫赞.高校经济管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19-121.

[6]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6):131-134.

[7]刘文雅.特殊教育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4):68-71.

[8]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

[9]彭新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3.

[10]许家强,周勤,陈步云.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4

[11]潘宏利,卢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254-257.

[12]何燕春.特殊教育实验(训)室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25-227.

[13]吕淑惠,曲学利,朴永馨.高等特殊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54-57.

[14]何燕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260-263.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4

按照xxx州开展残疾人工作调研通知的要求,我代表xxx市人民政府对近三年来我市残疾人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一、残疾人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人口17.9万,其中残疾人6896人,占总人口的3.85%。各类残疾人中,城镇残疾人565人,农村残疾人6331人。残疾人按类分为:视力残疾923人,听力残疾2365人,言语残疾897人,肢体残疾1093人,智力残疾1360人,精神残疾258人。

二、三年来残疾人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xxx市残疾人工作在区、州党委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残联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紧紧围绕我市工作重心,认真履行职责,在残疾人康复、劳动就业、扶贫、教育、文化体育工作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市残疾人工作走在了全州前列,残疾人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健全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保障。

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残疾人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各级残联组织机构不断健全,部门设置科学合理,职能不断强化,机制更加灵活,效能不断提高,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三年来,我市基层残联全部通过了州残联“八个一”标准的达标验收。投入3万元改善了乡镇、办事处残联办公条件,并配齐了专职残联干部。全市75个村委会都配备了残疾人工作联络员,19个社区均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残疾人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健全的残疾人工作队伍已成为政府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得力助手,联系残疾人的重要桥梁纽带。

(二)不断加大投入,增加就业,强化培训,促进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

1、不断增加投入,强化网络建设和康复工作力度。近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增加残疾人康复补助。三年来,我市共投入各类康复资金20多万元有用于康复设施和器材。其中,2002年在xxx办事处成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2003年在xxx办事处xxxx社区建立了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点;2004年与市xxx医院共同建立xxx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市人民医院购置了用于白内障复明工程的手术床。还投入5万建成了xxx市盲人按摩推拿中心。与此同时,三年来我市共为3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或功能补偿。其中,为152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免费为重度肢体残疾人发放轮椅115辆;为12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15名聋人配带了助听器;15名肢体残疾人在社区接受康复训练、5名智残儿童进行了家庭训练、4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完成用品用具供应326件。为78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补助4万多余元。

2、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规范残保资金的管理,努力促进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我市残疾人就业格局以分散按比例就业为主,集中就业和个体就业为辅。在分散按比例就业方面,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xxx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文件,全面推行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积极督促各单位履行社会义务,执行政令,使就业工作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目前,我市已有1505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通过分散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等方式实现了就业。今年,我市还举办了xxx市残疾人岗位对接大会,有32名残疾人与用工单位达成了意向。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规范残保金的使用范围,使残保金的收缴、管理、使用等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三年来,我市共为56名残疾人提供小额信贷28万元,帮助他们从事个体经营和种养殖业。

3、扎实开展残疾人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工作。一是近三年来,我市根据残疾人就业需求特点,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共支出培训经费40多万元,累计培训残疾人358名。二是为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市政府把残疾儿童和少年的义务教育纳入了xxx市义务教育规划,各普通中小学均接受轻度弱智、弱视和肢体残疾学生入学,基本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学校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目前,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4%。三是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残疾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先后共投入资金7万元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2002年我市残疾人组队参加了自治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3金3银的佳绩;2004年举行了一期以宣传残疾人事业五年成就展的板报比赛和xxx市优秀残疾人演讲比赛;组队参加了xxx州第二届残疾人保障法知识竞赛和xxx州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我市又在市影剧院举行了由11名残疾人参加的xxx市残疾人自强、自立能手事迹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市残疾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自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采取多种措施,稳步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向前迈进。一是我市已把29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被纳入扶贫解困工程,为所有帮扶户每户提供了1000元的医疗救助卡,并全部由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进行结对帮扶,具体帮助协调和解决帮扶户的就医、就学、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二是使102户城市残疾人家庭享受了低保,农村有33人被纳入五保供养。三是在各种节日期间,各帮扶单位都以不同形式对贫困残疾人进行慰问。三年来共累计发放困难补助和慰问金40余万元。四是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按规定减免了相关费用,三年间共为残疾人减免各项税费近40万元。

三、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开展帮扶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664名,其中城区有186名,农村478名。按残疾类别分:肢体残疾225名,精神残疾45名智力残疾101名,听力残疾104名,言语残疾48名,视力残疾141名。绝大多数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依靠社会和家庭供养,大部分家庭生活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我市对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在康复、扶贫等方面的需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帮扶,先后为重度肢体残疾人捐赠轮椅220辆,对部分残疾人进行了康复训练和医疗康复,将293户残疾人家庭纳入了扶贫解困工程。同时,正在努力使所有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残疾人危房改造已全面展开,正在稳步实施

一是根据xxx州农牧区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我市按照抗震安居房的具体标准,制定了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二是计划3年内为260户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新建住房。2004年我市已自筹资金37.7万元,为35户残疾人家庭新建和维修了住房。2005年,我市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在全市六个乡镇全面已铺开,年内将为81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新建住房。截止目前已有54户残疾人家庭住房开始动工,有15户即将动工,4户完工。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补助资金已落实到位65.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0.5万元;市财政15万元;市残联40万元,现已下拨补助资金21.5万元。剩余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将随工程进度及时到位,81户建房任务将顺利完成。

五、农村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农村费改税后,我市严格按照文件规定为残疾人减免了农牧业税,所有乡镇都为残疾人减免了义务工,为部分特困残疾人减免了水电费。全市每年为残疾人减免各项费用达6.5万余元。

六、农牧区残疾人合作医疗保险试点情况

我市农村医疗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申报过程中,但在我市给自治区卫生厅关于xxx市申报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承诺函中明确承诺,我市全额资助农村特困户、五保户、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参加农牧区合作医疗个人应承担的资金。

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残疾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全市人均生活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残健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特别是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在生活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生活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5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疗养康复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科动态,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临床培养专业素养精深、护理实践丰富、富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专科护士和护理骨干。培训采取理论与临床见习(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专科技能相结合、学科发展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方式。疗养骨干培训班培训时间为10d,其中理论授课52学时,临床见习13学时;康复护理培训时间为2个月,其中理论授课150学时,临床实践为160学时。理论授课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授课教员主要安排我院全军康复医学中心、信息中心、软伤组织疾病诊疗中心、护理培训中心等专业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聘请国内、军内多名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前沿知识、学科发展等知识授课;临床实践主要以模拟操作和临床跟班形式进行,安排实践操作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语言表达清晰、个人作风品质过硬的教员进行带教[2]。疗养机构骨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疗养学与疗养事业、特勤疗养员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疗养护理咨询及心理评估方法与技巧、数字化疗养院与护理工作、核武器杀伤因素及防护、部队官兵常见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潜水减压病的诊治护理与预防、亚健康的评估流程、方法与调理等。康复护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疗养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护理发展现状、颈椎康复、脑瘫康复以及卒中康复训练与护理等;并结合护理工作需要,安排了共同科目授课,主要包括疗养康复心理护理、专科护士综合素质、护理科研、学术论文写作、战伤救治、沟通技巧以及护理质量管理等内容。

培训效果评估

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是保障培训成效的关键[3]。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我们将考核分为三部分:理论考核、专科技能考核和临床实践评估。其中疗养骨干培训只进行理论考试,以笔试形式进行。康复护理培训除进行理论考核外,还进行专科技能考核及临床实践评估。修完规定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者,颁发《军队疗养康复专科护士培训证书》。培训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对授课老师教授内容、对教学计划安排、对编写的教材、对教学及生活服务保障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通过培训,开阔思路(75%)、提高理论水平(95%)、提高科研工作能力(52%)、提高操作能力(85%);同时护士对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人际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需求很高[4]。康复培训班结束后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让学员畅所欲言,谈体会,讲收获,提建议,对下一步改进培训方法,调整课程安排,提高组训能力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6

一般资料:122例患者,男57例,女65例,年龄17~72岁,病程3个月~9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一侧或双侧放射性疼痛、麻木,直腿抬高或及强实验阳性,经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病变,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

方法:对12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经皮穿刺注射臭氧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卧位及康复锻炼。

结果

术中经CT精确定位,穿刺成功率100%。治疗中患者无明显疼痛及症状加重。本组122例,均在术后8~10天出院。病例随访时间>1个月,全部患者均于术后1~5天原腰腿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本组病例中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或椎间隙感染及护理并发症。依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护理进行评价[3]:优72例(59%),良46例(38%),差4例(3%),优良率97%。

临床护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疼痛折磨,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同时臭氧是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患者首次接受治疗时,个别患者对治疗效果有疑虑,也有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因此,手术前应正确全面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有针对性采取解释、安慰、鼓励、帮助等措施。也可向患者家属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及手术方法、目的、优点和周期性、住院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防止病人受到不良刺激,保证其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患者主动配合术前各种准备工作,本组的患者都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②做好辅助检查及术前准备,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CT等检查,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排便困难。③一般护理:予患者卧硬板床,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嘱患者注意保暖,加强营养,避免上呼吸道感染。④术前其他准备:术前一日协助患者整理个人卫生,更衣、剪指(趾)甲、剃胡须;嘱患者在手术当日避免穿套头式紧身衣服,以免术中及术后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便。

术后护理:①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硬板床,嘱患者绝对平卧6小时,翻身遵循平轴翻身原则,翻身时两手用力要均匀,肩、胸、腰、臀一致,卧床24小时后可佩戴腰围下床大、小便,72小时后指导病人佩戴腰围下床活动,下床前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锻炼,防止下肢肌肉失适应性,但应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过快、过猛。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床单干燥、整洁。治疗后全休2~4周,按康复计划(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进行腰背肌锻炼,6个月内禁止负重及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②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加重的反应,是由于臭氧治疗后,致椎间隙组织涨满、轻度水肿,使神经受压所致,一般在24~72小时后会减轻,以消除患者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护理。③术后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变化,观察局部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出血、疼痛等局部炎症反应。观察下肢活动情况及腰痛程度以及体温变化情况,以及时发现并发症。④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卧床期间应注意多食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⑤康复护理:为了保证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康复指导和护理是关键。给予患者分段正确的康复指导和护理,才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4]。术后软组织愈合期,术后1周内患者应尽可能卧床休息,选择适合的卧床姿势,使腰部得到充分休息。此阶段尽量减少活动,坐立或直立行走应佩戴腰围。术后恢复期,1个月内除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应避免任何增加腰间盘负荷因素,患者要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坐立,绝对不可背负或搬动重物,腰部活动不能过大,避免腰部过伸和过屈。术后康复期,1个月后患者可采取循序渐进腰背肌锻炼,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但避免剧烈运动和手提重物,腰部过屈或过伸,防止复发。出院指导:出院后坚持佩戴腰围1个月,1个月内避免弯腰、扛物、等剧烈活动,坚持睡硬板床,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遵循尽早锻炼、循序渐进的原则。

讨论

经臭氧介入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易为患者接受的优点。臭氧不仅能够氧化髓核组织内的蛋白多糖,使髓核萎缩,同时臭氧的抗菌、抗病毒功能可以大大降低治疗后椎间盘感染几率。通过对12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目前尚未发现并发症。我们体会到加强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观察及护理,以及患者的出院指导,对手术成功具有重大意义[5]。

论文关键词医用臭氧腰椎间盘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臭氧介入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中的护理。方法:选择122例临床有明确腰背痛及下肢放散性神经疼痛,经CT、MRI确诊为椎间盘突出患者,122病例222椎间盘,在CT引导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术。结果:122例患者80%术后立即症状缓解、疼痛减轻;随访3个月以上,有效率均上升至97%。结论:CT引导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治疗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准确、安全[1],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卞曙晓,等.经皮医用臭氧椎间盘注射治疗腰间盘突(膨)出58例.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8,(10):19-245.

2何晓峰,俞志坚,滕皋军,等.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9):828.

3MacnabINegativeDiseexplorationsananal-tsisnevveinvolvementin68Patiens.JBaintSurg(Am),1991.153:891.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康复;护理

颈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病之一。此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状年。临床以从事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职业人群多见,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交通警察等。我院采用牵引、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再配合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护理内容如下。

一、对症护理

根据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容,压迫相邻的组织,护理原则以指导预防保健为主。

1.1端正坐姿

经常伏案工作的人颈椎病发病率高,这提示坐姿不良是颈椎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端正坐姿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正确的坐姿应为:保持自然舒适的端坐位,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头部略微前倾,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为准。同时还要注意桌与椅的比例适中。

1.2科学的功能锻炼

长时间伏案工作者,应每工作0.5~1h就要进行适当活动。颈部脊柱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颈部脊柱具有前屈和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左侧环转和右侧环转的运动功能。根据颈椎运动功能的特点,我们教会每个病人做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左侧旋转和右侧旋转、左环转和右环转、耸肩的十字操和双臂划圈等的功能锻炼。在做的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缓慢、重复的连惯性,运动范围要达到最大。随着运动的适应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次数。这个方法既有利于消除疲劳感,防止劳损,又能起到预防颈椎疾病和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3补充钙质

当血液中的钙含量达不到生理需要时,钙会从骨质中解离到血液中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骨质中缺钙,导质颈椎骨的退行性改变。及时补充钙质,可延缓颈椎的退行性变和骨质疏松的进程。除口服补钙品外,饮食中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鱼、虾等。

1.4远离香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使毛细血管阻断狭窄,影响血液循环,使颈部血液供应减少:香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椎间盘本来就不足的营养更加缺乏,促进颈椎退变过程加快。所以,远离香烟也是预防颈椎病重要的一环。

1.5防治咽部炎症

积极防治咽部急、慢性感染,以免引起颈部肌张力降低,韧带松弛,从而影响颈椎动力平衡而诱发颈椎病。

1.6睡硬床,使用合适的枕头

预防颈部生理弯曲的异常改变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我们指导病人睡硬板床,并选择使用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圆柱形的颈椎健康枕。卧床休息时,将枕头放在头颈下,这样可使颈后部的肌肉松弛,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枕头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形状,既可以相对固定头部,以减少睡眠中头部的异常活动,同时还可以对颈部起到保暖作用。

1.7防止外伤

要谨防头颈部跌打伤、碰击伤,特别是急刹车时的“挥鞭损伤”,均易造成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要注意保护自己,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可适当侧身坐在座位上。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以消除颈部慢性劳损的诱因。平时生活和工作中,还应注意头部摆动的幅度不要过大和负重,手提重物上下楼也不要用力过度,患病期间禁止做某些使颈椎过度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仰望高处等,这些都是引起和加重颈椎病的原因。

1.8注意保暖

颈部经常暴露在外面,容易遭受寒冷的刺激。颈肩部受寒,人会本能地缩颈、耸肩、弯腰,使肌肉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这种不良姿势极易致颈椎病的发生,而且寒冷的刺激引起局部组织血管收缩、缺血和痉挛,使血循环发生障碍,这也是颈椎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公务员之家

1.9自我按摩

经常自我按摩腕骨、外头、肩中、风池等穴位,并缓缓转动头颈部,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心理护理

这类病人因为头颈部活动受限,并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肩酸背胀,上肢麻木等不适,所以极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有无药可治的恐惧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病人心理情绪的变化,采用诱导、安抚、暗示、鼓励等方法,积极调节心理情绪,稳定病人的情绪,由浅入深地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耐心细致地帮助病人解除思想负担,保持心理健康,不断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早日获得康复。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新兴的一个热门产业。民俗体育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其特有的民族性、观赏性和体验性越来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民俗+体育+旅游”三方融合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但是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

一、关于民俗体育旅游的定义

民俗体育旅游是民俗、体育、旅游三个理论领域融合而成的一个新领域,是民俗、体育、旅游三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19世纪新兴的社会科学,许多国家都把旅游事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民俗学为旅游服务将成为热点。民俗学最早作为独立的人文学科的专有名称出现在英国,它的英文原名是Folklo,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民俗学是以民众的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2016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所以民俗体育旅游是指以民众或民间智慧和文化为背景进行的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二、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截止至2021年6月7日,研究以“民俗体育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出相关文献仅有322篇,其中论文46篇。可见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的研究与我国的文化政策及相关的体育政策密切相关,通过检索发现,1985年到2002年,研究民俗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年产量仅为个位数,直至2016年《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以后,相对于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之前的研究基础来说,相关研究开始直线式增加。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逐渐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国内的一些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开始吸引人们的关注。1991年李杰《论体育旅游》一文第一次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者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在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体育活动开始普及。自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民俗体育旅游开始成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旅游形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受人们的青睐,从此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2014年国务院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促进体育与旅游、传媒、会展等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康体结合,支持金融、地产、交通、信息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2016年《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发展民族特色运动,促进产业互动融合,民俗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是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此,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比如南方的赛龙舟活动,每年端午之际,就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赛龙舟时令人激动、震撼的情景,北方的摔跤、冰雪项目,等等。通过体育旅游让游客体验到民俗体育带给人的快感和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培养游客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意识,激发游客的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同时,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民俗+体育+旅游”三者的相互融合,它在无形中又与更多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促进民俗体育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一个新兴产业的增加敏感期往往是在幼儿期,从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健身养生旅游的重视程度来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必定呈指数增长态势。

三、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今天,享受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其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下,满足于人们的身体、心理和思想的需求,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该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民俗体育旅游产业长久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民俗体育旅游区的自然危害因素。在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途中遭遇极端天气,导致多人遇难,即使举办此次马拉松的团队是国内著名的越野赛事运营方,也没有抵抗过大自然的危害。其中,在这场马拉松比赛的背后目的之一就包括对地方特色的宣传,吸引人们的关注,希望能通过观光旅游、体育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体育赛事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但这种含有不确定自然因素的赛事一定要避免。类似于这种民俗旅游景点,政府一定要进行预先评估是否有不确定因素、游客是否可以安全进行观光体验。(二)民俗体育旅游区服务基础配置低。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有些民俗体育旅游区盲目跟风、过于急躁,有些旅游区还没完全开发就将当地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宣传,项目体验等基础服务设施还没有完善就开始对外营业。甚至有些旅游区的服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上岗了,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对该民俗体育项目背后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也只知皮毛,无法完美地将民俗文化与体育结合的契合点呈现给游客,激发游客再次前来的冲动。(三)民俗体育旅游区专业人才缺乏。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的质量,也决定着该民俗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从事民俗体育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中除了大型俱乐部组织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其他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居民,而且大多都是个体性经营,很少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也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所以再管理运营方面比较薄弱。比如游客在观光游览中,如果没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对该民俗体育项目及其民俗文化进行讲解,游客的此次旅行可能就真的变成了单纯的旅行。在体育项目表演过程中有游客要进行体验时,尤其是在假期高峰期时,如果没有专业的防护人员,缺乏专业的防护知识以及急救措施,游客的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伤及游客的身体,那么该项体育项目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受到相应的影响。(四)游客未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民俗体育旅游的核心就是体育运动,是借助旅游来感受该体育项目带给人的愉悦感及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游客对该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进行该体育项目的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大部分游客都只是单纯的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而来的,并非是对该民俗体育项目的热爱,所以民俗体育旅游就无异于普通旅游了。(五)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过于商业化,疏于打造品牌形象。由于受现代旅游过于商业化的冲击,导致民俗体育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逐渐被淡化,传统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被忽视。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被开发的过程中,民俗体育旅游区的管理经营者只关心是否产生经济效益,为了增加游客量,过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导致民俗体育与旅游融合度较低,很多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失真,且难以复原。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化,却忘记了打造民俗体育旅游的初心,忽视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品牌形象打造。比如贵州台江县的独木龙舟节,只在庆祝民俗节日活动时才举办,规模比较小,经营也比较混乱,甚至都没得到开发,外地人可能都不知道这项民俗体育项目,更别说打造民俗体育品牌形象了。

四、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设计详细、合理的民俗体育旅游规划方案。政府要对当地的各种自然因素进行评估,设计详细、合理的民俗体育旅游规划方案。以路线设计、体育项目以及民俗体育文化为资源,凭借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旅游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出去,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二)优化产品体系,扩大市场宣传。民俗体育产品体系主要是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开发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从而提高该民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网络直播、自媒体平台等媒介将该民俗体育旅游的产品内容和特色资源进行推广宣传,同时邀请知名人士形象代言、举办大型民俗体育赛事等公共活动提高民俗体育品牌影响力,从而开拓更大的民俗体育旅游市场,促进民俗体育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三)完善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体系。加大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当地民俗体育特色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和运营人才,能更好的经营该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培养本地旅游服务人才,利用其特有的本地优势在民俗体育旅游中发挥专业人才的功能。同时,积极响应当地引进优秀人才政策,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回归家乡,将所学专业与本地特色结合起来,引领本地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四)打造民族特色的体医融合康复训练基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民俗体育旅游区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医融合康复训练基地,将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和康复养生结合起来。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郊外乡村迁徙,择一处有山有水、秀色可餐的地方定居,过着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旅游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更有助于康复者的训练,既可以拥有专业的训练团队,又可以观光旅游感受民俗体育文化。对于民俗体育旅游区来说,打造民族特色的体医融合康复训练基地,不仅为旅游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又增加了为民俗体育旅游区宣传的途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民俗体育旅游这个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将制约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不断开发新领域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切莫忘记我们的初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建东,葛书林.回溯与展望:中国民俗体育旅游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05).

[2]莫高.民俗与旅游[J].民俗研究,1985(01).

[3]王俊齐.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杰.论体育旅游[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01).

[5]张雨刚.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20.42(06).

[6]蔡卿.试论低碳经济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7(29).

[7]马妮,陈俊,王冬慧.归位与重构:河东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2).

[8]袁尧清,胡芬,文红.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

[9]程纪香,关文涛.贵州省特色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02).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9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力推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职工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是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残疾人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紧紧围绕“抓学习、强素质、提服务”的总体思路,改进学风、会风和文风,进一步转变观念、职能和作风,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扎实做好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和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以务实为民廉洁高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务、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继续开展“业务轮讲”和周五集中学习活动。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载体,不断提高业务本领,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会管理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二、稳步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2、健全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县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及各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村(居)康复站;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突出强化六个乡镇(街道)服务分站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县级康复中心为龙头,五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基层康复指导站为骨干,村(居)级康复站为基础的康复服务网络,打造为残疾人服务的良好平台。

3、认真实施重点康复救助项目,切实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一是认真实施国家、省、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适时开展“聋儿康复无障碍县”创建活动。二是计划为280名贫困精神类残疾人实施免费服药或住院。三是结合“泉城光明行”项目,深入实施“白内障复明工程”。四是积极做好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0-6岁听力、脑瘫、智力、孤独症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五是组织开展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全年计划实施康复训练1000例,其中购买康复成果600例。六是强化居家护理试点工作,积极筛选居家护理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覆盖面。七是做好残疾人假肢适配安装工作,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八是扎实开展盲人按摩指导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九是大力加强康复知识和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开展好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需求数据库。

三、切实加强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

4、以残疾人职业培训为抓手,推进残疾人教育培训新突破。

一是依托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教育资源站及专业培训机构等,深入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培训残疾人400余人(次)。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人社、农林、畜牧等部门,将残疾人培训纳入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大盘子。三是动员残疾人基层组织,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村(居)、田间地头等因业施教、分类指导,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服务。四是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帮扶活动。协调县教育部门,全面做好随班就读和适龄残疾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帮助适龄残疾儿童顺利接受学校教育。

5、以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中心,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

四、着力强化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水平

6、健全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

7、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8、加强协会建设,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积极推进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9、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10、完善残疾人法律维权和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一是加大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残疾人学法、懂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救助站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三是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思路,改善服务方式,认真、及时做好信访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四是深入开展“科技助残”和“科技进村”活动,扎实做好农业科技下乡工作,采取农业技术培训、发放农业科技书籍资料等形式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残疾人致富能力,维护残疾人权益。五是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志愿活动。六是举办全县窗口服务单位手语培训班,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服务环境。七是协调规划、城建等部门,进一步推进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无障碍进家庭活动,计划对部分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生活。八是继续做好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发放工作,缓解残疾人经济困难。

11、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核发工作。

协调评残机构,不断规范办证流程,严格评残标准,扎实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的审核办理工作,逐步完善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建设。

12、加大财政投入,着力做好残疾人扶贫救助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重度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切实保障城乡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二是协调县人社部门,免费为城乡重度残疾人加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三是继续落实城镇重度残疾人免费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农村持证贫困残疾人新农合参保金补贴工作。四是积极筹措资金,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或残疾大中专学生救助和贫困残疾人大病救助工作,减轻残疾人的经济困难。五是着力做好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工作,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六是充分利用春节、“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对贫困残疾人进行集中救助。

13、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募捐活动,利用“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开展活动搞好募捐,为残疾人医疗、就学、生活等救助活动募集物资和资金,充分利用“捐助便利店”平台,逐步扩大残疾人救助面。

六、大力开展宣传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篇10

一、学校功能转型实践

(一)学校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文件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定位由原来单一的聋校转变为集听障、智障等多种障碍类型教育于一体,并以智障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国家提出的融合教育为发展方向,不断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逐步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特教教师培训基地、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特教学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学校转型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的学校功能转型工作小组,每季度集中研讨功能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根据生源情况,成立培智部、学前康复部、职业培训部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学校作为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16年底又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和“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对学校功能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及时制定了《培智教师课时标准》《培智学生个别化训练制度》,修订了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了《随班就读管理制度》《随班就读教学效果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功转型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学校积极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与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蚌基教〔2015〕41号)。《意见》确定送教服务的对象为具有蚌埠市户籍,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明确了“送教上门”服务原则、送教课时及教师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门工作可持续开展。最后是后勤保障及经费支持。学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据转型进程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学校资源,提高物质、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的功能转型打下基础。

(三)学校转型实践

一是建设区域内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和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把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分离出来,单独制订适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安排原听障部教师到华东师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习,进行转岗培训,解决当前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针对近年各类残疾学生生源的变化,学校在校内推动实施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意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适应由单一聋教育转向融合聋、智、学前康复及其他的复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采用教师自我选择和学校适度调节的方式,输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对口学习,进而适应和熟悉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并积极主动与新的教材体系和知识对接,成为复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设区域内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首先,建立物质资源集散平台,把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先进的康复设施向周边县区辐射。市级特教中心是依托市级财政建设起来的物质资源平台,比之于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康复资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调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只能是一堆“硬件”而已。鉴于此,学校确定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中,确定每月开放时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减少了各校的重复投入,也在使用频度及效果评估上有了比较和鉴别,为全市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人才资源集散平台,学校与蚌埠报业集团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特教志愿者联盟,把有医疗康复、舞蹈、书画、体育等特长的社会各界专家和技术人才组织起来,按类别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县区特教学校以及随班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请,中心从人才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专家志愿者,定期送医进校、送教进校。三是成立区域内随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前康复理论学习、医疗康复器材使用培训,努力使学校教师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督导者”等多重角色。学校通过市教育局与残联等单位,对全市随班就读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与随班就读学校取得联系,请随班就读学生来学校利用专业仪器进行评估,为他们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并定期到学校使用康复设备进行康复训练。请普校教师来学校参加特教领域知识技能培训。定期派学校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了解随班就读工作动态,对普校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特教学校工作重点。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设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图表。学校从教师专业化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级课题为抓手,发动区域内特教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每年在区域内开展论文评比、教学评比、课题评比等活动,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并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学校功能转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转型的主动性较差

由于学校转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模式,习惯将聋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嫁接到智障学生身上,不愿意主动了解智障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不愿意摸索智障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较少接触和学习有关智障学生的教育新方法与新理念,主动寻求转型的积极性并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校转型起步较晚,对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研究不够,也缺少相关指导经验,致使学校对区县特校对随班就读指导相对有限,显露出学校指导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为主,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前沿研究跟踪不到位,科研基础总体较为薄弱。

三、学校功能转型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流动构建

“引进来、走出去”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支持和服务水平。邀请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指导。同时,选送学校专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特殊教育专门性科研机构、教学基地参与专业素养拓展活动。学校制订了“三年大转岗”计划,力争实现三年内70%以上聋教育专任教师转为培智教育专任教师。同时,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师资作为人才流动支撑,每个教研室每学期选派2~3名专任教师赴市所属三县特教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住校辅导,组织三县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参加教学公开课、课后辅导会以及教学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县师资队伍统一规划,师资队伍得到优化整合。

(二)积极提升学校综合指导服务能力

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与随班就读学校加强联系,建立定期会晤机制,派出专业教师巡回指导,对资源教室建设以及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障碍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为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等。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以项目为依托,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按照每位专职教师“一年一篇教研心得、两年一个教研项目、三年一个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目标,提升学校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引领水平。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校功能转型是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新定位,由传统、单一的特殊教育教学机构转型发展为区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参与、推进融合教育发展。[2]

作者:李 森 张 艳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