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十篇

时间:2023-04-01 02:29:06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篇1

80例患者康复训练前血糖

60例(75%)患者OGTT2h血糖高于7.8mmol/L,其中42例为糖耐量异常(52.5%),18例(22.5%)患者OGTT2h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11.0mmol/L)。患者OGTT2h血糖平均值为(8.89±1.05)mmol/L,明显高于正常。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各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常规康复训练后血糖变化

55例前后对比的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但血糖、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等指标没有变化(P>0.05)。见表2。

高血糖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高血糖状态[1]。在一般人群中,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异常升高者非常多见[5—6]。这是由于两种血糖异常机制不同且餐后2h血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更为密切[5]。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这类人群数量可能更高。因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肌肉组织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不利于血糖代谢和诱发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变化,如肌肉萎缩,肌肉内甘油三酯等脂肪含量的增加,肌纤维类型由Ⅰ型慢缩纤维向Ⅱ型快缩纤维的转变,肌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和瘫痪肌肉血供障碍[2,7]。因此,在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餐后血糖异常可能普遍存在。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均为病程2周以上病例,因此,脑卒中患者普遍餐后血糖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反应无关。

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手外伤;病房作业治疗;手功能

手外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手外伤的康复更加强调主动参与、持之以恒、全面康复。然而,部分患者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治疗师手法,将手法治疗视为康复治疗的唯一途径,忽略了主动锻炼和持续锻炼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的效果。2015年1月~2月,天津市工伤康复中心康复外科针对如上问题,拟定一套自我康复训练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月,在天津市职工医院康复外科住院的手外伤术后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44.75岁;入选标准为手外伤史,手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病、手指肌腱损伤术后、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后等,且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伤口愈合良好,无皮损、无破溃及红肿;②骨折内固定稳定、肌腱吻合良好、无其他风险因素;③排除截指、断指再植病例;④各项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良好。

1.2方法

1.2.1手外 12例患者,日间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在回归病房后,因人而异制定自我康复训练计划。对纳入条件的12例患者,由康复护士进行监督观察,根据是否能够按照自我作业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分为训练组和非训练组。凡每日能够按照自我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训练者列入训练组,不能或很少完成者列入非训练组。训练组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1.6岁;手部骨折术后1例,创伤性关节病2例,手指肌腱损伤术后1例,烧伤后遗症2例。非训练组6例,其中男6例,女0例;平均年龄47.8岁;手部骨折术后2例,创伤性关节病2例,手指肌腱损伤术后1例,烧伤后遗症1例。

1.2.2自我康复训练计划 ①心理康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对手外伤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性,使之树立正确康复信念,积极参与康复训练。②温热水疗:45°C恒温,水位没过所以瘢痕为准,30 min,3次/d。③各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嘱患者不超过痛点,每个关节5组,每组30个,3次/d。④作业训练: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兴趣爱好,进行不同作业训练安排,如初期捡拾豆子训练对指对捏,握矿泉水瓶扩虎口,毛刷擦刷促进感觉恢复;后期可以进行手工训练:十字绣、贴钻画、剪纸作业训练等。40min~1 h,2次/d。⑥ADL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利用患手从事安全范围内的日常活动。⑦支具或压力衣的佩戴。以上各项训练均在日间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回归病房后继续进行。

1.3评定指标 以患手全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对患者关节角度进行评定。全主动活动度=(远指、近指及掌指关节主动屈曲幅度总和)-(远指、近指及掌指关节的主动伸展幅度总和)[2]。以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要求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表示自身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3]。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经1个月的治疗及观察,训练组的TAM数值较非训练组明显升高,而NRS评分则较非训练组明显较低,结果见表1~表3。

由表1可以看出,训练组与非训练组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均

由表2可以看出,以每7 d为1周期,观察当日治疗后及次日晨起的NRS数值,训练组与非训练组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

由表3可以看出,以1个月为1周期,观察当日治疗后及次日晨起的NRS数值,训练组与非训练组的疗效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P值

3 讨论

康复是一项主动、自觉的活动,是医患双方的活动过程。表1体现的是能够坚持病房自我康复训练任务的患者在该治疗周期所取得的关节角度进展较不能完成训练的患者更大,手功能得以综合提升。

Salter在实验室和临床方面所做的深入研究提供证明,在各种病理条件下,运动对组织愈合是有益的。正如表2和表3数据所示,训练组的疼痛较非训练组的疼痛均有明显缓解。能够坚持病房训练任务的患者,次日晨起累及关节的僵硬疼痛现象较不能完成的患者明显减轻。有观点认为:当施力超过一端较长的时间,组织会延展,造成永久变形。这与组织的黏度有关,因而是有时间依赖性的。低强度负荷,一般在弹性范围内,且长期施用,会增加结缔组织的变形,并允许的胶原组织键结逐步重新排列,并重新分配水到周围组织。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均要重视并利用除日间常规康复治疗之外的那一段很长的回归病房时间,通过如上训练计划巩固维持训练效果,否则次日反弹足以抵消前日的治疗效果,导致功能恢复减慢甚至停滞。

目前,各种因素影响下,部分患者的康复理念陈旧,度依赖治疗师手法,忽略了主动锻炼和持续锻炼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手功能的恢复。自我康复训练使患者接基本达到患者24 h持续康复的效果,对手外伤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帅浪,冯珍.手外伤术后的综合康复治疗[J] .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73-75.

康复训练篇3

上肢活动

1.坐位或仰卧位,病人两手相握,患侧拇指压在健侧拇指上,手臂伸直、前抬上举、越过头顶,再慢慢放下来;左右侧移,再慢慢放下来;肘关节屈曲、伸直。

2.两手相握,将手带向面部,手腕左、右、上、下运动。

3.健手握患手腕部,将患手带向健侧肩的方向,再慢慢放下来至对侧腰部。

4.帮助病人活动肩关节和上肢,防止过度牵拉关节,以免引起关节疼痛。 当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患肩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前屈、外展的范围不宜过大,也就是说,前臂抬高不要超过肩膀,以免进一步损伤患肩。家人在运动时可给予协助。患者还可以做一些家庭的操作作业练习,如两手交叉相握推球或推圆筒;握手夹持圆木柱、易拉罐、塑料杯或大的象棋子;练习抓球,插板、拼图和搭积木等等。

下肢和步行活动

1.锻炼下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步行,患者可进行一些床上的准备练习活动。①被动的关节和肢体活动(由旁人进行);②病人自己练习两侧下肢的屈伸、内收外展动作;③桥式动作,即仰卧位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脚踏床上(患侧不稳定时给予扶持),让病人抬高臀部。在练习过程中健侧给予患侧适当的辅助。

2.步行前站立。头正位,眼睛朝前看,重心放在双脚上。

3.步行时先将重心移到患腿,健腿向前迈一小步,再将重心移到健腿,患腿提起、微屈膝,向前迈,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移到整个脚掌上。家人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持。

要点:步行姿势要正确,动作缓慢,初学时每次15分钟左右,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痉挛、影响行走能力的恢复。

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95-01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其致残和病死率较高,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给患者及家属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07年1月开始我们对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靖西县中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6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首次发病;有肢体功能障碍;意识清醒;无严重心、肺等脏器疾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44~73(53.29±8.26)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8例。对照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53.97±7.64)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待病情稳定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内容:(1)维持肢体功能位:①仰卧位: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上肢放在一高度合适的软枕上。在患侧臀下放一软枕,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使骨盆前伸,以免骨盆回缩、髋关节后突,防止下肢外旋(但不要超过中间位),以免造成内旋。②健侧卧位:胸前放一软枕,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患腿屈曲向前放在另一枕上,髋、膝自然放置。③患侧卧位: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放在前伸位,前臂外旋,手指拉开,掌心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枕上,患腿在后微屈。(2)患侧肢体训练:①端正足:仰卧时病人足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0,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倾斜。用枕头支撑足底和患侧下肢外侧,以防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外旋等畸形。②抬高患侧手足:脑卒中病人患侧手和足常出现水肿,用枕头垫于手掌和足跟下,以抬高手部和足部,缓解水肿。③被动运动: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逐步关节活动,活动范围以正常人的关节活动度为依据,每次30min,每天2次。④主动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训练床上自行翻身转换训练、桥式运动、负重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1.3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干预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ADL和肌力恢复情况。ADL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2]。ADL正常为100分,20分以下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5~45分为严重功能障碍,50~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5~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肌力评定[3]:参考Brunnstrom。显效:30d肌力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30d肌力提高1级者;无效:30d肌力无变化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预防或控制继发的发生和发展,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资料显示[4],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1~3个月恢复最快,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因此康复训练应该尽早开始。在康复过程中,通过主、被动训练可以刺激肌体,反射性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起到活血化瘀作用,使神经功能发生代偿和转移,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脑功能恢复。早期康复训练,还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压疮、骨质疏松、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5]。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肢体肌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肌力恢复,提高ADL。临床观察发现,只要操作正规,脑卒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安全的,而且通过患者的参与,可以使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刺激神经功能,防止正常脑功能的废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5.

[3] 段秀珍,黄疗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8.

康复训练篇5

摘要: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的核心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军事训练伤损害官兵健康,影响部队训练水平,如何有效利用康复训练积极防治训练伤,在强化官兵体能素质的同时提升部队战斗力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部队 康复训练 恢复

军事训练是提高官兵作战体能、技能的主要途径,官兵在长期、大量的军事训练中,其肌肉力量不平衡,再加上训练科目种类多且难度大,容易造成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或出现关节移位的现象,导致官兵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关节损伤。这也是部队最为普遍的一类训练伤,是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出现了训练伤,如何快速恢复战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康复训练的功能作用

有效治疗训练伤。官兵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必定影响其体能,不能正常的进行各项训练甚至影响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受伤后快速有效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在运动训练中,无论运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多大,都会成体能的下降,而体能的下降又会加重伤病。因此出现运动损伤时,长期静养只进行医疗康复并不能彻底地治疗的伤病,体能康复训练结合了康复医疗和体能训练两方面的内容,能够在进行康复医疗的同时对官兵进行体能训练,促进体能的恢复,使官兵的身体状态向最佳状态过渡,既满足运动训练的不间断性,又缩短了身体恢复时间,并为官兵恢复正常后的体能、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证。

加强损伤康复后的再防护。损伤发生后,通常会导致专项体能、运动技术和本体感觉的下降。如果只接受普通的治疗,未进行专项康复训练便再投入正常练,其再度损伤的概率极高。例如,踝关节内翻损伤后,若只简单评定其在垂直平面的抗阻运动情况就返回训练场,而不考虑专项训练中伤愈后的踝关节侧副韧带在左右或扭转情况下承担的 张力,则可能再度产生损伤,且再次损伤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产生恐惧而影响训练质量。康复训练对损伤的情况制定专项的康复训练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受伤部位进行训练,可有效增强其预防损伤的能力。

二、开展康复训练的建议

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利用军事院校的优势,开设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专业知识课程,丰富基层指挥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官兵训练的科学性,做好受伤人员的身体恢复工作。同时,可举办康复训练的理论讲座,提高官兵对康复性体能训练的认识,提升官兵参与康复训练积极性。

大力引进康复训练专业人才。在部队文职人员的队伍中,加大在体能训练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如专业运动队的康复师、体能师,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特长,不断提高部队康复训练的水平,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军民融合,加强与地方交流合作。地方的专业运动队、体育运动组织在运动康复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及相关的设备资源,部队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交流经验,借助地方先进资源,提高部队康复训练水平。

加大对康复训练的投入。部队根据本单位情况建立康复训练中心或康复训练室,引进先进体能监控设备和先进的康复训练技术装备,配备专业人才指导训练,做好康复工作,减少训练过程中的伤病频率,提升训练效率,完善部队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俊.针对官兵能力个体差异做好部队训练工作[J].武警学院学报,2011(27):60-62

康复训练篇6

误区一:康复训练后可以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许多人认为,康复康复,顾名思义,就是恢复健康。通过康复训练,使得患脑中风后无法活动的手脚功能恢复到和发病前一样。恢复不了,就失去信心,甚至责怪医务人员技术不行。事实上,脑中风后之所以会留下偏瘫后遗症,就是因为脑组织受到了损伤,而损伤了的脑组织是无法修复还原的,因此丧失的身体功能也就无法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对于康复训练的正确认识应该是,“通过训练,刺激受损伤脑组织周围的脑细胞,让它们学会代替受损伤脑组织的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辅助已丧失的手脚运动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比如,由康复训练师帮助麻痹后不能活动的病人活动手脚,最后让病人能自己穿衣、走路;为麻痹后无法自如活动的下肢安装支具进行步行训练;对于右边偏瘫的病人,训练用健康的左手来代替右手活动;或是限制健康手的活动,强制性地使用麻痹手以促进功能的改善:改造住宅内部以方便残障者使用;帮助病人取得残障者用汽车的执照,鼓励病人在与残疾共存的状况下回归家庭和社会。

误区二:康复训练只能从病情稳定后开始

脑中风患者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过去的见解是,为了安全起见,要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才能开始。现在的看法是,康复训练越早越好,从病人送到医院的当天起就应该与治疗同步实施康复训练。困脑中风而倒下的病人,治疗开始后,一直卧床静养不动的话,就会出现肌力衰退以及由运动麻痹而产生的手脚关节僵硬、褥疮等“废用综合征”。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肺栓塞症、误咽性肺炎、感染症等种种全身合并症的危险。早期开始康复训练,除了可以减少上述不良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益处是可以尽快获得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的一些医院已经逐步建立了脑中风中心,由医生、护士、临床检查技师以及物理治疗师(负责运动功能的训练)、作业治疗师(负责上肢的生活动作训练),言语治疗师(负责言语训练)、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康复治疗的专家,组成急性期脑中风治疗小组。从发病当天开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两方面的综合对应,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采取合适的训练方式,以促进病人尽早获得生活能力。

那么,病情还没稳定就开始康复训练会不会让病情加重?训练时间的多寡与效果有无关联呢?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卫生部)脑中风研究班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调查。以发病后3天以内住院的脑中风患者1,134人为对象。调查表明,入院后21天内康复训练达15天的病人,与训练只有12天的病人相比,住院期间死亡率更低,且能够更早开始独自站立,更多的人出院后马上就可以生活自理。美国的《脑中风》杂志2008年刊载的澳大利亚脑中风研究所的报告也证明,在发病后24小时以内开始进行坐位、立位训练的病人中,训练量较多的人,不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而且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恢复倾向。

可见,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早期开始训练不仅不会使病情加重,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训练量越多,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

误区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益于患者的功能改善

事实正好相反,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恰恰会妨碍患者的功能改善。著名康复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励建安教授的研究团队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与家庭人口少的患者相比,家庭人口多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反而较差。由于家庭成员多,大家争着对患者表示关爱,许多日常生活活动都由家人替代完成,减少了患者的训练机会。

脑中风偏瘫患者往往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事事处处都要依靠别人,有很强的内疚感。原来很要强的人,就更有一种缺失感,自尊心也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很多人会变得依赖性很强。希望家人随时关注自己,由于缺乏自信,就更重视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也容易迁就患者,什么事都代办,生怕患者感到受了冷落。

因此,家人如何科学合理地与患者相处,是患者出院后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曾见过一位10年前息脑出血的偏瘫患者。他戏称妻子为“恶魔”。因为总是逼着他训练,还指使他帮着干这干那。妻子则表扬他训练很刻苦,现在不但可以自理很多事情,还帮着自己干家务。受表扬后,患者开心地笑了。看着这两口子的互动,笔者觉得这位“恶魔”妻子的做法真的非常巧妙。

由此可见,家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多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爱,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尽量让病人自己动手,并随时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欣喜。有时还可以故意制造一些让患者帮助别人的机会,以促进患者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误区四:发病后超过半年再做康复训练就没用了

如前所述,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发病后早期恢复的速度比较快,超过半年的话。由于出现肌肉痉挛和关节变形,康复训练时效果会差很多,特别是很多病人由于疼痛而无法坚持。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MS),川平式神经促通法等新型康复训练方法的运用,使得脑中风发病后时间较长的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肉毒素疗法(一种针对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的合并使用,使情况大有改观。

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治疗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单位: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死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笔者对偏瘫患者采取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脑梗死病引起偏瘫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龄37~73岁;经头颅CT检查诊断脑梗死;入院时间平均60 d,首次发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两组方法对比 对照组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执行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做心理康复治疗和患者肢体早期床边强化康复训练工作。然后对患者详细的功能障碍肌力评估。分别掌握好偏瘫3个时期(即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制定4个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即床边训练、床上动作训练、步行准备训练、步行训练),依据康复训练计划进行不同阶段的强化康复训练。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复 做好心理康复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应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环境,治疗师通过语言交谈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识偏见和适应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战胜心理障碍[1]。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心理疏导、情感关怀;②健康教育:讲述有关瘫痪的医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的进步,指导其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③家庭和社会支持性的心理干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冲突的缓冲作用;④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结构和具体的康复锻炼方法。

2.3 床边训练阶段(驰缓期)

2.3.1 疾病处于急性期阶段,患者尚需要安静卧床时,即可开始在床边的训练。(1)良肢位设计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早期注意偏瘫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确,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2)变换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和维持某一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应及时变换。(3)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当生命体征比较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预防关节的挛缩。一般情况是由治疗师到病房床边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单位可由病房护士进行,训练时为了防止出现误用综合征。要注意①在绝对无痛状态下训练;②动作宜弛缓;③特别注意保护肩关节;④鼓励患者自我训练;⑤防止运动过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动度维持训练。(4)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对一般情况良好、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师指导下尽早地进行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坐位训练的次数,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2.4 床上动作训练阶段(痉挛期)

2.4.1 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可以维持坐位30 min时,即可转入本阶段的治疗。①治疗师辅助患者体验躯干与上肢双侧对称活动,建立健侧与患侧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协助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身体的平衡功能;③预防或破坏患者利用健侧调整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④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⑤易化正常的运动模式。

2.5 步行准备训练阶段

2.5.1 当患者具备立位平衡训练的基本条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时,方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否则患者就会因下肢缺乏负重控制能力而惧怕跌倒,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和异常的运动模式,甚至造成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因此,掌握本阶段的训练时机是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目的①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④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得分解动作。

2.6 步行训练阶段(恢复期)

2.6.1 步行训练阶段 进入本阶段患者应具备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偏瘫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态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将康复目标确定在室内安全独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纪较轻或基本条件较好的年长患者,仍应将矫正异常步态作为本阶段的重要内容。康复目标①拄拐独立步行;②徒手独立步行;③室内独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阶梯;⑤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⑥室外独立步行。

2.6.2 回归社会后的训练 患者离开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回到现实生活,如何继续维持和进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是此后的主要问题。为了预防患者的运动量不足,体力低下,或是因运动模式异常造成继发障碍,治疗师一般将患者分为三个水平予以指导,即轮椅辅助水平、轮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

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用汤匙、刷牙、洗脸更衣、进食、洗浴、转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2]。时刻提醒患者及家属让患者使用患侧习惯,目的是训练患者健侧跨过身体的病侧取用物品,指导家属在没有治疗师训练的情况下,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数在康复治疗前后各测评一次ADL,评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康复训练组入院时与出院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 讨论

5.1 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使其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护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数是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角度对康复护理效果预以评估。表1所见早期的康复训练组入院时ADL评估积分较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整体水平低下,对他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康复训练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升高,并能达到中等水平,与康复训练实施前及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3 偏瘫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弛缓(肌张力下降)、痉挛(肌张力增高)、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出现这些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如果错误地将中枢性瘫痪认为是肌力的丧失,用肌力的大小评价功能恢复的好坏,鼓励患者进行提高肌力的训练,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强化病理性的联带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导致训练陷入盲目性,将运动功能的恢复引入误区。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大多数患者的痉挛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联带运动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诱发出分离运动。因此,在准确分析问题和采取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运动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大大缩短,使偏瘫康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瘫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训练方案科学合理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如果卧床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废用综合征;床边训练时间太久,不能及时转入训练室,往往因病房条件限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不具备运动的基本条件,过早地离床训练步行,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原始反射和强化异常运动模式等。为此,提出4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即病房床边训练阶段、床上动作训练阶段、步行准备训练阶段以及步行训练阶段。这种分期方法可以与治疗较好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减少脑梗死偏瘫引起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9-309.

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脑性瘫痪 康复 家庭 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小儿从出生前到出生后的1个月内,因为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中国0岁~6岁儿童CP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目前有31万0岁~6岁CP患儿,并且每年新增加4.6万例。这样就形成了专业康复医生少,CP儿童多的局面,每天仅靠专业医生短暂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对于CP儿童的康复与教育,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

一、研究对象

患儿小琦,男性,2003年7月在母亲25岁时出生,1胎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为3000g,出生时羊水呛入肺中,窒息缺氧,刚生下时不会哭。残疾类型为小儿CP,窒息为主要的致病因素。4岁时可坐、爬,6岁学说话,能够独立行走,腰硬、颈硬、流口水、只可发“啊、妈妈”单音,发音不清楚。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差、动作迟缓、肌肉强劲有力、上下肢运动障碍、吃手指头或东西、进食时饭粒洒地。患儿于2010年3月7岁时来本康复活动中心进行治疗。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着重对在家长参与下的CP儿童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CP儿童的康复训练的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儿家庭紧密结合,强调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增强患儿的康复效果,力争使患儿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

三、研究过程

1.评估诊断。该患儿的诊断及临床分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CP座谈会所定的标准,为痉挛性小儿CP,系由于锥体受损所致。患儿活动困难,当患儿头部变换时,其肌肉僵硬可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向另一个部位,其姿势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被动运动阻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运动功能: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姿势控制障碍,平衡及协调能力差,头部控制能力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运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分值为15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康复训练。在家长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小明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儿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平衡能力,改善头部控制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矫正大动作,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减轻流涎并注意智力开发,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四、结果

在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对患儿运动功能(头部控制、翻身、爬、坐、膝手卧位、站、走、平衡、手部功能)进行评定。下肢可进行部分主动运动,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坐姿稳定性提高。上肢可主动抓玩具,将食物送进嘴里,可支撑,需要家长帮助完成穿脱衣、洗脸、擦口水,在家长的保护下,可扶护栏完成上下楼梯。肌痉挛减轻,肌耐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拇指对合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为40分,比训练前提高25分,有训练效果对于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五、讨论

25%~35%的CP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流涎症,流涎的主要原因是咽喉发育不良,吞咽困难所致,应用口操经过对口唇、舌、颊部功能的反复训练,能有效的增强运动功能的协调能力。该CP患儿伴有言语障碍、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以及心理障碍,要因人而异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全面检查评定患儿的功能障碍及康复潜在能力及个体差异,按时间要求及每一阶段的目标及任务。训练中定期考核,评估训练效果,随时改进方案及治疗措施。CP患儿的治疗体现在“早、长、全”。“早”即治疗时间越早越好,故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长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长”即意味着CP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治疗师只能起指导作用,家长才是患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全”是指患儿在接受躯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启蒙教育,应注意康复治疗的同时兼顾教育、游戏和音乐的重要性。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了解CP的患儿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家庭康复的优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2003.

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 吞咽困难;脑卒中;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60-01

脑卒中是我国首要致残病因,临床上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的康复较重视,而吞咽困难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全面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急性期(发病1周内)患者310例,按照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有156例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男84例,女72例,平均年龄63(41~84)岁。让病人端坐,喝下30 ml温水,Ⅰ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 ml温水;Ⅱ级:分两次以上,能不呛饮下;Ⅲ级20例: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Ⅳ级52例: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68例:屡屡呛咳,不能全部咽下。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2、4周后评定。

1.2疗效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急性期若有意识障碍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鼻饲或静脉,同时预防颈部的伸展位挛缩。

1.3.2口腔期障碍的康复训练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运动训练,让病人做皱眉、鼓腮、闭眼、微笑等动作,改善有关肌肉的紧张性,促进运动收缩功能的恢复。促进舌的随意运动,让患者作水平、后缩及侧方主动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因屈曲位容易引起咽下反射,所以强化颈屈肌张力进行被动、主动的颈部旋转、侧屈及屈伸肌的训练,防止颈伸位的挛缩。

1.3.3闭锁声带训练也称声带内收训练,患者经鼻孔深吸气,双手用力压桌子或墙壁,屏气5 s,大声发“啊”音,然后咳嗽。这是随意闭合声带,防止误吸。

1.3.4诱发咽反射训练利用冷刺激、触觉和压力刺激,把喉科用的小咽镜浸在冰块水中约10 s后,轻轻压在软腭弓、咽后壁、舌后部上,双侧交替,连续反复摩擦或轻拍5~10次,然后让病人作吞咽动作,可刺激咽反射所必须的咽部压力和感受器。应安排于餐前进行,如出现呕吐应中止。

1.3.5空吞咽训练要使上述功能训练过渡到吞咽动作,每次治疗后都要作吞咽动作,有严重吸入危险的病人则作空吞咽动作。

1.3.6咽期障碍为主的康复训练宜采用直坐或45°半坐位,躯干后倾,轻度颈屈位,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减少鼻腔逆流危险,同时减少误吸。偏瘫卧床患者,可取健侧在下卧位,颈稍前屈,使舌骨肌抬高,喉上抬,易引起咽反射,并可减少误咽。另外,颈部向患侧旋转90°,可减少梨状隐窝残留食物,避免呛咳。

1.3.7进食食物的选择水、茶等稀薄液体最易导致误吸,一般采用软食、糊状或胨状的黏稠食物,将食物做成“中药丸”大小,置于舌根部有利于吞咽。

1.3.8训练进食时应注意环境的安静卒中患者多伴有心理上的不同程度抑郁、焦虑,因此,训练者要有耐心、细心。

2 结果

治疗2周后,治愈34例,有效62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为61.5%。4周后,失访16例,死亡2例,其余138例,治愈68例,有效4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79.7%。

3 讨论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一半以上于发病6个月时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有吞咽困难的卒中患者易出现误吸,并产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发展为肺炎,甚至因肺炎死亡。据文献报道,未经功能训练的吞咽功能恢复率为36.6%,且恢复时间更长,而经适当的功能训练,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输入正常的模式抑制异常的模式,来促进正常模式形成,最大限度恢复各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能够恢复的主要机制是功能重组。吞咽功能的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

吞咽困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吞咽困难好转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提高。本文验证了及时和适当的康复训练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方法简便,适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杰华.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4,8(10):33-35.

[2]黄如训,苏镇培. 脑卒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5.

[3]Kidd D, Lawson J, Nesbitt R.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J]. QJM,2005,8(9):75-79.

[4]刘克华,徐秀英.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81-83.

[5]文杰,文秀.100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华脑血管杂志,2004,1(4):86-87.

康复训练篇10

【关键词】帕金森病;康复运动训练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Parkinson’s Disease/XU Qiu-sheng,TANG Qiang,DONG Y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20):150-151

【Abstract】Parkinson’s Disease is a chronic progressive disease which causes to serious movement disorders,and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e movement disorders which impact on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who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Parkinson’s Disease;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Haerbin 1500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7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特征。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如手精细功能差、运动迟缓、平衡和行走功能障碍等,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1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

1.1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帕金森患者早期可表现为手精细动作缓慢,如解、系纽扣等;而后逐渐进展成全身性随意运动减少,如面部肌肉随意运动障碍可表现为“面具脸”;口、咽、腭肌随意运动减少表现为语音低调、语速变慢等言语功能障碍。

1.2肌强直帕金森患者伸肌、屈肌肌张力均增高,可表现为“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如累及颈部、躯干、四肢,患者可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屈曲、上肢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收、腕关节伸直、髋及膝关节微屈曲[2]。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还可继发引起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关节挛缩变形,影响患者转移能力,床上坐起、坐位-立位转移、行走始动困难等[3]。

1.3震颤多为首发症状,常常始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变现为“搓丸样”动作,早期症状轻时可不影响正常生活,症状严重时可影响生活质量。

1.4姿势和步态异常帕金森患者特殊的屈曲体姿使身体重心向前移,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患者姿势不稳,患者容易跌倒,步频(1 min的步数)快,而且一旦起步,很难停止,即“慌张步态”。帕金森患者下肢运动迟缓、肌强直、关节屈曲挛缩等原因,致使患者步幅(在一个步行周期中两脚足跟的距离)减小,称“小碎步步态”。帕金森患者有时在行走中身体僵住、不能动弹,称为“冻结现象”,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极易发生意外。此外,帕金森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而中老年常伴骨质疏松,跌倒后又易发生骨折等并发症,常引起残疾和废用。

2帕金森病的康复训练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综合治疗是其治疗原则之一,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康复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通过康复训练可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及灵活性,纠正患者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改善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

2.1全面的综合的康复训练对帕金森患者的影响全面的综合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应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及Berg平衡量表评价并证实了“改良强制性运动”(任务指向性训练、强化练习患者目前完成稍有困难的任务)改善了患者上肢功能,促进了下肢平衡和协调功能的恢复,而且任务指向性训练方法方便在家庭中应用,有利于患者的家庭康复[4],值得广泛推广应用。Pellecchia等[5]对帕金森患者做了为期20周的康复训练,这些康复运动训练以提高运动能力、纠正错误姿势、增加运动灵活性为目的。康复训练后,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部分和10 m步行测验来评估,发现三项指标都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然而康复训练结束后三个月发现患者运动功能减弱了,但与训练前相比,还是有所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测验未发现此现象,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2单一的专项康复训练对帕金森患者的影响全方面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临床症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单一的、专项的康复运动训练同样可以提高患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