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34:38

生态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1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扶贫

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中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陆地面积1034.4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约728平方千米,其他农用地约167平方千米。共设立21个乡镇24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70余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0%以上。农业以传统的一麦一稻为主,另有蔬菜、玉米、大豆、油菜、花生、山芋等产业。种植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是江苏省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之一。现阶段,围绕扶贫攻坚“两聚一高”战略部署和加快畜牧业供给侧改革实际,探寻畜禽养殖发展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新增长,是“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1畜牧养殖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通过生猪、家禽双“十亿元”优势产业发展和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地方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被农业部列为商品猪基地县、瘦肉猪基地县以及国家生猪调出大县。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资源环境承载力日趋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亟需生态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另外,要确保规模总量不下降,只有统筹推进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各项任务,提升生产效能。新形势下,要求我们把保生态放在更加靠前的位置,统筹考虑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承载双重因素,坚持减量化源头治理、生态化农牧结合、资源化综合利用,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

2畜牧养殖业发展面临问题

2.1养殖业面临形势严峻。我区土地有70%以上被划为基本农田,能满足畜禽养殖防疫条件的一般农用地非常紧缺,多集中在河道、人口集中区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红线和禁限养区划定,养殖用地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共计关停和整改养殖场221家,超出70%的规模养殖场生产受到影响。养殖用地不足、环境整治形势日益严峻,决定了畜牧业依靠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行不通。2.2环境承载能力仍然有限。目前,通过政策引导和落实治理措施,畜禽养殖场配备了干粪堆积场、污水沉淀池等设施,基本实现了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水冲圈、长流饮水基本杜绝。但由于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容量小,养殖场废弃物产生的速度远远大于自身的消耗速度,最终导致依托养殖场个人力量实现自我净化,仍有很大难度。2.3农牧结合脱节严重。经过处理的畜禽粪便还田,是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成本限制等原因,种植业主要依靠化学肥料,养殖业不愿意去增加投入成本,导致生态循环农业停留在理想和想象当中,发展相对滞后。甚至由于长期存在养殖场的粪便还田与种植大户的脱节,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人们认为畜禽粪便不能施用农田的错误认识。传统养殖业与环境的矛盾突出,畜禽废弃物未充分资源化利用等制约因素限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3生态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发展思路

3.1生态畜牧业发展优势。一方面,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有利于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十八大把精准扶贫放在了“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实现了农业重心的重大调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统筹粮经饲和农林牧结合力度,为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另外,依托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结合重点帮扶县区财政资金统筹整使用意见,为推进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畜禽养殖收益相对较高,畜产品消费占比稳步提升。根据农业产业收益统计并分析,同等占地条件下,畜禽养殖业收益是种植业、经济林果的3至5倍,并远高于水产品养殖。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猪肉、禽蛋消费保持平稳增加,有力支撑畜牧业稳定发展;特色、生态和生物安全畜禽养殖及产品消费成为热门关注点,具有较大潜力。3.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3.2.1做好农业布局规划。充分依托地方农业产业现有基础和区域优势,结合市场价格及需求实际,分层次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3.2.2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实现富民增收。结合农业资源、交通运输、土壤性质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地方优势农业主导特色产业。3.2.3突显绿色生态发展。扶贫攻坚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舍弃生态最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加强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最终实现“农民富、农村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真正带动经济薄弱村发展,实现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4地方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打造的示范典型

依托地方现有产业基础及农牧结合实际发展需要,按照重点支持、集中统筹整合使用的原则,在精准扶贫带动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础上,分别示范打造“猪-沼-菜”、“猪-沼-林(果)”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倡导异位发酵床技术运用,不断思考养殖场污染治理有效途径。4.1打造循环农业基地。依托联合经营,分别打造养殖、种植基地并有机整合,实现利益共享。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大型生猪养殖场,规范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减少粪污产生量。同时,利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资金,在周边打造千亩连片中药材(瓜蒌)基地和33.33公顷蔬菜基地。粪污经处理后进行分流,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至种植基地,作为肥料灌溉,降低农业基地化学肥料使用率,有效消耗粪污等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打造3个农牧结合基地,示范猪场与经济林果、蔬菜基地结合模式,社会效应良好。4.2推广异位发酵床技术。该项技术是我区大中型个人独资养殖场主推的粪污处理技术。通过利用谷壳、木屑等发酵基质和发酵菌在密闭的温室内发酵处理粪污等废弃物,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和无臭味等优点,粪污经发酵处理后可转化为固态肥料还田,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通过扶贫工作开展,我们整合资金,示范打造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猪场,配套异位发酵床近3000平方米,通过龙头企业运作和经营,实现生猪生产和环境保护同步开展,示范生态畜牧业运营模式。

5小结

探索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思考在养殖场配套实施健全的情况下依然无法消纳粪污等废弃物的实际问题,突破个体经济、小农化运作限制,建立生态农业循环综合利用体系。一是要依托专项整治,重点推进粪污治理,实现减源。依托禁限养区划定和“263”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污染治理,降低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全面提升场区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固液分离设施,改善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池等设施,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它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粪污等废弃物产生量。二是强化养殖规范管理,积极落实干湿分离,实现分流。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养殖场规范化运作。通过采用干燥、发酵等多种技术对畜禽粪污进行处理,并分流产生的粪污等废弃物。干粪通过制作邮寄费、售卖等方式消耗;一部分液态废弃物通过沉淀等废水净化技术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经量压缩和减少难以处置的固液混合废弃物量。三是充分调动资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整合。对难以处置的粪污固液混合物,通过在周边发展适度规模蔬菜、林业等种植业,通过输送管道建立紧密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肥力,变废为宝,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探索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模式,构思养殖业生态互利发展,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将不断探索农牧结合有效途径,转变生产方式,切实提升环境治理成效,为建设农民富、环境美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朝友.浅析威宁自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J].农技服务,2017(21).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2

大力推动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导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带动种植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民的增收。不失时机地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市场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禽、蛋、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量空前提升,为此,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效平衡好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关系,满足市场结构的需要,提高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快把生态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调整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变革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将生态畜牧业推动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

发展生态畜牧业做法与途径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3

牧业兴则农业兴、牧业强则农民富、牧业安则农村稳。省委、省政府在精心绘就的我省“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夯实基础、壮大基地、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提高服务五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市场由局部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详细制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4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建设草原,推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草原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机构进行参院的建设与保护,贯彻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实现平衡草畜推动草原执法现代化建设。对此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土地承包责任落实制度,充分落实草原保护与土体建设责任与权力,逐步完善草原使用制度,推动经营流转制度的科学化、细致化,保证草原利用经营的集中化、规模化,以此推动草牧业的联合生产、合作经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牧户草地经营、投入机制实现牧户的自我约束管理。

2改良草原以提升草地畜牧业生产能力

当前,西藏地区草地使用面临牧草产量不足、草原退化、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此应当加大国家的保护力度与资金建设投入,以增加补贴的方式,实现对改善草原的资金支持;同时可引导吸收社会力量、农牧农民投资等等方式,加大保护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多元化的投资资产筹集。对于草地的改良与升级,重点应当关注基础设施的改建,提升草原围栏的构建、加强牧草播种方式的改良,提升补播的及时性,落实草原灌溉对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完善防火防灾体系的构建等。以此提升天然草原牧场的品质,进而提升藏地畜牧业的生产高效性。

3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良生产经营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结构,合理调控蓄群、畜种的机构符合市场的需求,以此提升产品质量增加收效。对此,首选要选择适合藏地生产的、繁育能力强、经济收效佳的畜种,不断优化改良畜种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畜群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出栏率、缩短运转周期,增产增收,增加畜牧业的经济收效。其次,要构建符合经济效益、满足生态需求的畜牧业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利用产业特点、地区特点、人力特点等的地区优势,形成具有综合生产的性能的专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化产业,以此实现对载畜量的合理把控,充分发挥藏区草原畜牧业的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链。此外,对于草地畜牧业需要落实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保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用产品附加值带来经济收效。以充分保证牧民的的利益为核心,引导龙头产业发挥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十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科学饲养技术,开展多形式大规模的科技服务活动,通过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培训,使农牧民形成科技文化饲养意识。

4强化畜牧业生态经济意识

为了使得藏区农民充分认识到现代化转型以及现代化畜牧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首先要使牧民明确脱离现代化技术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当前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的制约性;充分认识到畜牧业与市场中其他行业的兼容性,意识到畜牧业融入市场运行系统中的可能性,并积极进行调整,使得畜牧业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将资源不断整合升级进行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并且使农牧民充分意识到,肆意放牧带来的危害,了解其对资源带来的浪费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进而激发农牧民在放牧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循环规律,并以此行为辐射,利用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带动周围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坚持用积极的理念促进行人才的培养,运用生态经济理念带动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以加强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提升藏区生态农牧业的硬件条件,并政策进行辅助支持。

5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拓宽增收渠道

对此政府可以利用“阳光工程”为出发点,建立全新的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利用典型示范活动提升农民的自主创业积极性。充分对居民的水电路等生活条件进行优化,可制定优惠、补偿、集中处理等政策,逐步完善配套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同时可采农牧业与劳务、商贸、旅游等经济类型的联合发展,促进农牧产业的效益。也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牧业生产经营取得良好报酬,进行劳动力的分享与转移。

西藏地区应该发挥畜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畜牧产品在西藏整体产业中的循环过程。从而促进牧业生态经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留飞,乔安海,辛玉春.农牧交错地带草牧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思路研究[J].今日畜牧兽医,2018,34(02):67-68.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加强畜牧业生态发展,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建立以生态养殖技术为基础的生态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对于提高畜牧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关重要。生态养殖技术要立足于“环保”,利用高精度、高效率的生态养殖技术,改进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将养殖技术转化为生态理念。

1生态养殖技术概念

传统养殖技术是指利用单一的养殖方法,使用非交互式技术和动物管理经验。在繁殖过程中对生物圈没有根本性影响,而是哪里较为严重就解决哪里。对于一些生物效应,只有简单的处理,如多余的细菌和病毒,进行相应的消毒即可;如果食物太多,只需减少食物等。这种养殖技术的优点是使用简单,易于实施;缺点是养殖成本高,耗时长,养殖效果不理想,规模化养殖影响较大。生态养殖技术是指研究畜禽养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根据研究结果采用适当的繁殖方法,使它们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在畜牧业过程中,在利于养殖发展的前景视角下,引入养殖生物,但会出现相关病原体和害虫,会影响这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生态养殖技术。继续向原始生物引入无害生物,但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该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消除有毒化学物质对生物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增加消费者对最终生物制品的信心,并降低畜牧成本。

2生态养殖的优势

生态养殖技术是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知识的结合,是科学养殖管理的结合,能够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效养殖。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繁殖效率,还可以保证畜产品的安全,符合现代人类健康价值观。但有些养殖者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传统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果。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来解决。从未来发展前景上看,加快发展我国有机畜牧业是必然选择。推动和引领畜牧业转型,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畜牧业结构。此外,各种形式的有机生产有助于减少化学污染和改善环境,并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循环,提高经济增长率。

3畜牧业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的必要性

3.1提高畜产品质量

因为生态养殖技术是低消耗、高效率和低排放的一种养殖方式,通过生态养殖可以不断提升畜牧产品质量。在当今的畜牧养殖业中,许多养殖场基础设施落后,养殖技术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导致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严重问题,致使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下降,实现生态畜牧养殖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3.2加快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

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科学的畜牧业发展方针,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畜牧业品种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畜牧业的发展可以逐步推动中国农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此外,多种生态养殖方式可以减少生态环境中化学药品的污染,增加动物的免疫抵抗力。

4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要点

4.1转变观念

集约化、规模化的传统养殖技术已难以适应当前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为更好地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应更新和转变发展理念,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将其转化为商品资源,科学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科学技术理念。立足现状,通过对不同生态养殖方式的比较分析,不断研究生态养殖规律,找到能够实现良性循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生态养殖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业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根据现状创建一个生态养殖场,制定合理的养殖措施,加强对集约化养殖环境的管控,促进养殖生态发展,科学合理地发展养殖技术。在畜禽养殖中,喂养饲料和日粮可以合理协调,生态健康食品可以促进有机农业和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物质养分的利用率。

4.2保护生态产区,加强生态养殖技术培训

产地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养殖产品安全的源泉。迫切需要改进养殖产品加工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积极治理种植区环境污染。注重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强产区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制定。从重大环境危害源(药物残留、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边境安全标准和农业产区环境监测标准等),建立和进一步提高污染技术标准监测,如磷流失和排放、养殖区废地膜、养殖区重金属污染等。农牧区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要因地制宜,根据集中度,确定不同的污染源,解决养殖地区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环境部门将全面控制工业设施污染。一旦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养殖部门与政府部门要共同完善区域环境污染预警机制,对污染源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对农牧区环境安全状况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测环境污染程度、生态风险程度,以及农牧区变化趋势和状况,早期防范农牧区安全风险。与此同时,所有以环保为导向的养殖基地都应不断向养殖人员灌输生态发展的理念,推行各种有机养殖教育文化,提高生态养殖技术水平和建立生态养殖技术专家团队,及时协助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3政府加强对养殖区域的环境治理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强养殖区域环境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向养殖人员普及相关知识、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殖人员参与污染治理的意愿。根据不同地区的现状和养殖资源污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符合实际的环境治理措施。建设省、市、县农业三级环境监测站和农业监测站,了解农业环境状况和趋势,加强执法检查。建立畜禽安全定期评估制度,完善产区环境监测数据档案,开展区域和行业层面畜牧用地选址评估和全面监测,及时指导农民科学适应动物适宜养殖的畜产品品种。加大水污染防治投入,始终坚持源头控制管理和治理原则,促进养殖业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加快农业废弃物资金配置,科学确定禽畜养殖区。

4.4合理选择养殖场所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有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就没有生态农业。要开展一个物种的生态养殖,必须根据这个自然物种,选择适合物种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环境无污染,让物种活动自由,进食自由,自然生长。营造现代养殖和产品管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资源普惠循环再利用的目标。

4.5提高畜牧养殖系统的合理性

在畜牧业中合理使用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改善生态系统循环,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首先,在产品选择上,养殖人员必须选择符合有机生产理念的优质品种,以降低畜牧成本,确保畜牧生产质量和安全。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必须灵活运用野生动物采集方式与圈养方式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直接提高畜牧养殖的整体质量与效果。最后,加强畜牧系统的薄弱环节。结合畜牧养殖系统与生态养殖技术,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或用于制造沼气溶剂。这种行为实现了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4.6满足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要求

在应用生态畜牧技术时,应该从选择牲畜品种开始,尽量选择最优良和经过国家管理认证的品种,坚持引进和结合国内优良品种的原则,加强“宣传、指导、促进”关系。因地制宜,扭转以往重引种、轻养殖的趋势。组织指导畜禽养殖场建设,重视畜禽养殖和区域养殖,与重点养殖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类科研合作。并建立育种、保种、养殖新机制,确保良好需求,确保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饲养畜禽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添加剂,使食物最大程度上保持无害。防治畜禽疾病,应对传染病疫情,应进行初步免疫检查,选择中草药或调整饮食以提高动物抗体,如动物出现疾病,严格隔离病原菌,使用相关药物或草药治疗,如中药治疗等,以保证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的效果,提高畜牧业生态养殖的效率。

4.7传染病防控

现代生态农业中,动物大部分时间在自然界中自由生长,相比于传统养殖,它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导致动物发病率显著增加。因此,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要定期对动物、动物饲料和水源、养殖场等进行消毒检验检疫,发现感染样本后,实时监测,及时隔离,以确保将损失降至最低。在防治过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使用抗生素,保证肉制品的质量。使用中草药防病,不仅可以提高肉蛋制品的品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益。

4.8通过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实现养殖目标

在构建特定区域生态共生体系时,由于人类干预导致原始生态系统发生微妙变化,需要加强监管,避免破坏整体生态稳定,旨在改善物种平衡。引入新物种后,养殖员需要控制养殖生产的物种数量,以实现不同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并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5生态养殖技术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主的生物科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形成了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科学的重大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生态养殖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全球趋势。现代生态养殖技术的研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结构,也可以给一些传统的生态养殖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希望。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可以节约粮食,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各种动物疾病,从而实现畜产品高产、高效的生产。

6结束语

生态养殖技术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采用可持续生态养殖技术,采用可持续生产管理方法,提高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可以有效实现无污染繁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养殖人员增收。总体而言,生态养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畜产品质量,指导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加工过程中化学品的利用率,打造高效的畜牧生态养殖体系,促进中国畜牧业与农业共同绿色、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生态养殖助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探讨[J].畜禽业,2021,32(11):59-60.

[2]栾厚勇.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J].兽医导刊,2021(18):67.

[3]林淼,黄倩倩,程秀花,等.“新农科”背景下草-畜生态养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乳业,2020(S1):34-36.

[4]赵静.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技术模式[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5):188-189.

[5]覃安政,姚星海.当前农村畜牧业污染问题及生态化养殖研究[J].兽医导刊,2020(24):29.

[6]蒋慧,宋海祥,杨青.如何普及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3):62.

[7]李满怀.焦作畜牧养殖变化及防治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1(16):6.

[8]高永利.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2021,32(11):74+76.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6

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报道,生态健康养殖,应是在严格遵循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畜牧生产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禽畜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影响、粪污处理等等前提下,借助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防疫实践技术,而以生产健康、绿色、无公害的禽畜及产品为目标,着力追求安全、生态、优质、高效为内涵的健康养殖业。具体包含内涵,应有下面两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养殖应不破坏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取得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畜禽养殖应该提供卫生、健康、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符合这2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称之为生态健康养殖。

2畜牧养殖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2.1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现阶段,畜牧养殖渐成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粪污数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废弃物处理设备水平低,粪污处理投入普遍不足,很多粪污被直接堆放在露天,或者被排放到沟渠荒坡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坏,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2.2影响禽畜及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大部分养殖场企业化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及经济效益,缺乏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以及科学的养殖技术,加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缺乏有效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与条件,一部分养殖场,乱用兽用生物制剂、添加剂、兽药、防腐剂、抗生素等,甚至使用违禁品,如瘦肉精、激素等,造成畜禽产品有害物质超标,不仅严重危害群众健康,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损害了自身形象,无法出口国外、赢取外汇。2.3破坏其社会公共印象。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民众社会水平,居民对禽畜产品的需求由早先的量,逐渐向现在的质转移。但是,近年来,市场上频频爆出的,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担忧。加上,禽畜养殖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现在社会对禽畜养殖业的认同度是越来越低。

3生态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一则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则促进畜牧业发展,确保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经济、社会等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能逐步摆脱产出低、风险高、污染严重、后劲不足等恶性畜牧经济发展态势。在几年来的推广实践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能促进畜牧业向着效益更好、环境更优、前景更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靠拢。总而言之,生态健康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发展的后续保障。而确保畜牧业走得更高更远,同样需提升生态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分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生态养殖于畜牧业的积极引导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改变脏乱差的坏形象,有助于今后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有助于畜牧业与农林渔业的结合,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助于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生产提供健康、安全、放心、无公害的畜产品,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强畜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近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探索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而在山西本地同样探索不少实用的生态养殖技术,现在作汇总阐述:(1)种草养畜:此项技术,经种植优质牧草,以饲喂草食畜类,能减少添加剂的应用。一方面节省用料成本,二则控制药物残留,确保养殖禽畜的高品质。同时,排泄部分粪便,可做有机肥涵养草场,控制粪便的环境污染。(2)疫病防控:调查流行病学发生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程序,选择其中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大大降低生物制药、兽药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同时,制定严格休药期,拒绝使用违禁药品,严格卫生防疫监管,确保禽畜养殖个体的健康卫生。(3)发酵床养猪:借助微生物发酵原理,将微生物与秸秆、稻壳、锯末等,按照恰当比例混合调配成发酵床垫养殖生猪。这项技术的应用,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转化粪尿,大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用适合禽畜的生活习性,节省了粪污的处理费用。(4)林网化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在笔者所在的乡宁县区域推广普及率较高,主要技术特点是利用山地丘陵地区良好的植被,放养当地土鸡品种。土鸡性活泼,善奔走,林间放养符合土鸡特性,土鸡以林间青草、昆虫、果实为食,辅以饲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土鸡原有的风味和优良品质。良好的植被为土鸡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疫病保护屏障,鸡粪又给林木提供有机肥料,不会污染环境。该技术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5)畜禽—沼—渔—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养殖畜禽,产生粪污,进行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一部分用于渔业饲料,另一部分用于农作物肥料,农作物收获后可出售,可作畜禽饲料。整个循环过程充分利用了粪污,产生畜禽、沼气、水产、农作物多重经济效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者:屠牧仁 王宪宁 单位:1.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牧草机械管理站 2.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吴梅阶,余舒.规模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0,(10):99-100.

[2]郑强,王维民,刘德敬,等.规模化猪场“猪—沼—渔—作物”处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畜牧,2006,(6):42-44.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7

关键词:草原生态;有机畜牧;综合治理

1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及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1.1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

全州总面积1.89万km2,可利用草场面积15780km2。黄南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生产方式、天然无公害无污染草地状态,呈现“北农南牧”区域布局,是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之一,具有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广阔前景。泽库县、河南县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公认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有着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境内草原、牲畜实现国家有机认证全覆盖,是全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河南县属部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泽库县认证为全国有机农业(牦牛,藏系羊)示范基地,可利用草场面积15780km2。目前已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4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8个,农牧业龙头企业19家,家庭牧场91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国家示范社2家,泽库“拉格日”模式在全省推广。以生态有机畜产品生产、特色生态种植业开发、全省健康生态养殖示范为重点的三大绿色生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高原现代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

1.2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是公民保护草原意识不断提高。结合普法宣传和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集中宣讲,印发藏、汉两种文字法律法规文本,设立宣传牌以及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形式较广泛地宣传了草原法律法规和草原保护知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和建设草原的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依法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的风气在全州范围内逐渐形成[1]。二是草原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黄南州休牧育草区以草定畜管理办法、黄南州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黄南州草原鼠害防治成果巩固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黄南州草原火灾应急预案、黄南州草原虫灾应急防治预案等配套规章制度,使全州草原管护工作在制度层面得到了加强。制定了黄南州实施青海省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等,依法开展草原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三是草原改良建设成效明显。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政策,草原补奖总面积15780km2,核减牲畜99万羊单位,实施牧草良种补贴56.67km2,累计发放补奖总资金13.02亿元。全州草管员公益性岗位5606人,年发放工资1.2亿元。推进草原生态项目建设,完成实施草场围栏和黑土滩、鼠虫害治理以及毒害草防治项目,投入资金7.34亿元。通过采取草原奖补和改良治理,有效遏制草原退化、沙化势头,改善了草地生态环境。四是草原管理工作正趋好转。目前,全州已建立了5个草原监理站,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得到了充实。各级草原监理部门不断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草原和损害牧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重点整治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不履行审批手续、违规放牧等破坏草原行为。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采集管理,采取限人、限采等有效防范措施,重点加强了虫草的采集管理,遏制了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2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草原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够深入。目前,还存在草原法律法规宣传的不深不广,农牧民群众和相关单位和企业的草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牧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草原法律法规知晓率不高,群众对草原保护意识较弱,采挖野生植物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项目施工单位对草原保护意识淡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矿山业主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矿区植被恢复主动性不强,水土流失隐患较大。二是草原退化形势仍然严峻。由于气候变化以及过度放牧、鼠虫害等自然和人为因素,我州草原退化形势仍然严峻,草原建设速度跟不上草原退化速度,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难度很大,全州7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草地面积11653.3km2;草原鼠虫害发生面积11653.3km2,危害面积达7606.67km2。三是草原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之间脱节。由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工作衔接不够,只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一家负责对草原征占用的审批,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理机构往往事前不知道,弱化了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四是草原流转不规范。由于管理不到位和一些牧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各地草原流转行为,大多没有依法按程序进行,只是双方私下达成口头协议,导致发包方和受让方对草原管理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必要的保护管理手段,造成流转草场滥牧、过牧现象严重,加剧了草场退化。由此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也影响了社会安定[2]。五是农牧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同质化问题突出,由于我州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集中在种养殖业方面,低端化、同质化的产业造成了草原的过度放牧。六是草原执法机构尚不健全。目前全州草原执法人员仅为63人,却每人平均承担253.3km2监管任务,草原监管力量薄弱,严重滞后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因州、县草原监理机构与草原工作站合署办公,既要承担服务工作又要承担执法工作,特别是监理站无执法主体,执法人员职责不清,造成监理工作不突出,工作注重指导草原基础建设、草原防火和草原法制宣传层面。目前还存在着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以及执法程序还不够规范等问题。从这几年的草原执法案例来看,一些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草原违法案件,由于执法程序不当、适用法律不准确,往往给执法工作造成被动。七是草原保护补奖标准较低。在推行草畜平衡和禁牧制度时,所采取的行政手段比较多,而如何解决减畜后牧民收入不下降等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河南县禁牧6.67hm2天然草场最高补助为1800元,然而6.67hm2天然草场可以养殖20只羊,收入约2万元,导致草畜平衡和禁牧措施落实不到位。

3几点对策建议

草原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的基础。为了有效地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促进生态有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是加强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州县乡机关干部,尤其是草原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要持续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草原发展和保护理念,不断提高依法治草水平[3]。加强草原普法宣传,宣传教育要与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结合起来,与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还要高度重视宣传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对一些破坏草原的行为及时曝光,形成舆论压力,提高全社会的草原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风气。特别是深入农牧民群众宣传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关规定,讲明白草原流转双方履行草原保护和建设义务,指导牧民群众规范签订流转合同,提高牧民群众对依法流转草原的法律意识,防止发生改变草原用途和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二是理顺草原管理相关部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草原征占用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草原征占用方面衔接程序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草原、国土、城建等部门工作权限职责,将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审批作为前置工作程序,解决目前部门间存在的工作脱节问题。三是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制定完善和落实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制度,切实将草原保护和利用推进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草原防火预案,明确防火职责和责任主体,落实各项防火制度。建立完善鼠虫害监测、草地资源调查、生态监测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四是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加强州县草原监理机构建设,设置乡级草原监理岗位,充分发挥监理机构草原执法职能。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逐步理顺草原监理体制,改变目前草原监理机构与草原工作站合署办公的问题,将草原服务工作与执法工作分开。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加强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查处乱开滥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案件,加大对非法征占用草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开展草原执法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执法工作水平。五是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工作。大力整治退化草地、有害生物以及黑土滩,探索建立草原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草原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要将牧区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以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和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持续加大牧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注重统一规划,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尤其要重视新建搬迁点植被的恢复工作,保护好草场。协调引进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深入草原地区,就草原生态保护方面进行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注重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人工种草、草田轮作、草畜配套等实用技术和机械装备。六是加大草原保护投入力度。全面落实牧民草场管护员工资报酬,各级财政根据草原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将草原执法、草原防火等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草原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落实好现有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基础上,协调反映省级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高补助和奖励标准。

参考文献

[1]索南措.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45(1):35-36.

[2]杜发春,曹谦.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走向[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4(1):118-127.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畜牧业;科学技术

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利用通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与其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这些作用来进行一些养殖安排,从而使养殖过程更加科学且收效更好。相比传统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1传统养殖技术

传统养殖技术是指简单的非交互式的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具体表现为单纯考虑一种生物的影响,如细菌过多就进行采用杀菌消毒等方式,如果饲料不足就简单增加饲料等。这样的养殖技术,其优势是操作技术简单,比较容易实现,一般情况下也不容易引发出现比较大的生态问题。但是其缺陷也比较明显,就是成本比较高,且养殖效果不够好,耗费的成本影响因素比较多。

2生态养殖技术

所谓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利用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也就是其它生物以及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利用这种交互影响来帮助养殖,使养殖更加科学,效果更好[1]。比如在畜牧业中,养殖某一种生物,在该生物遇到病虫侵害的时候,可以引进一种对该原本生物无影响,但是会帮助消灭病害源的生物,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消等化学品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最终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成本上来考虑也是降低成本的表现。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对病虫害的消除上,在养殖的各个环节上也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采用生态养殖技术下,相对传统养殖技术来说,其优势显而易见,可以用更加合理更加低廉的成本来获得更好的养殖成果。但是在具备上述这些优势的同时,这种养殖技术方式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是其对周围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引入新的生物或者仅仅增加在此生态系统内某种生物的数量等,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是否可逆等,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的重要问题。其次还包括当系统中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病虫害,原本不会对生产目标生物产生影响,但是在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之后可能就会对生产目标生物产生影响,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

3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要点

将生态养殖技术应用在具体的畜牧业养殖中,对具体的养殖生物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这样的方案要求最大化利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来说其着重应用环节就在于饲养生物的食物解决方案以及饲养生物的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使饲养的目标生物其食物来源以及其病虫害源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不仅可以良好地解决食物及病虫害问题,而且效果更好,避免了化学药剂等的使用,减少化学影响,从而影响最终产物免受污染[2]。在具体的应用中也有不少的要点必须做到,才能够更好地的保证发挥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而避免其劣势。首先要求整体的监管更加严格合理。因为人为的生态系统是复杂精密,如果不能够很好的保持各个生物之间的平衡,就不能够保证这种良性循环,甚至引发生物灾难,使最初的目标不能变成现实。其次要保证安全。特别是在引入新的生物或者让某种生物数量快速增加时,一旦引起生物发展失衡,数量上不和谐,这样就反而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甚至破坏外界生态系统,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保证监管从而保证安全,具有十分明显的必要性。最后还要做好备份方案。因为生态系统是人为制造的,其稳定性有待考证,一旦出现更严重的不可控因素,导致新的病害发生或者原有病害更加严重,也是有存在可能性的。此时要求管理者具有防范风险的能力,保证系统最基本的安全。

4总结

本文分析了生态养殖技术与传统养殖技术之间的异同点,突出了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并特别分析了畜牧业中其应用导致的效果的不同,并提出了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方案以及应用要点,具有比较强的参考性。

参考文献:

[1]旦正巷前.生态养殖技术在畜牧业的应用[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09):18~19.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9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一)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1]。

(二)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一是系统内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系统内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以保证系统内各个环节上生物群的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二是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同时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关产业(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形成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把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在生态畜牧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通过这个网络,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同时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以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2]。

二、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市是以肉鸡、生猪养殖为主体的畜牧大市,2010年全市出栏肉鸡3200余万只,生猪32万余头,牛1.5万头,羊4.9万只,畜牧产值14.5亿元。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941个,其中肉鸡规模养殖场539个,民和牧业大型肉鸡养殖基地1处,生猪规模养殖场269个,蛋鸡规模养殖场104个,奶牛规模养殖场16个,其他规模养殖场12个。540个肉鸡规模场中(包括民和牧业肉鸡养殖基地),有527个实施了网上养殖,占97.8%;269个生猪规模场中有96个实现了生态养殖,占35.7%;104个蛋鸡规模场中有85个达到了标准化饲养,占81.7%;16处奶牛规模场均实现了生态养殖;其余养殖场有9处实施了生态化养殖,占75%。综上述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我市畜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畜牧业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家家喂猪,户户养鸡,这是过去的传统。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畜牧业已从原来家庭副业的位置逐渐成长为非常富有活力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畜牧业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也带动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特别是肉鸡养殖业更易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10年,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出栏的肉鸡已占全市总出栏量的77%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使我市的畜牧业走出庭院,建成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这不但有利于畜禽疾病的防治,而且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养殖合作社推动了我市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近几年,我市迅速发展了大批养殖、产销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仔畜、饲料、技术指导,采取分头生产、流通合作的形式,内部有了计划性,社区性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把分散占有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专业化的生产小区,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部分发展比较好的,达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

(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拥有民和牧业、福润牧业、凤泽牧业、益生、多利六和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挥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的优势,让生产者有利可图,同时靠加工增值和销售环节的利润,来扶持生产,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三、市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我市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畜禽种类生态化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肉鸡发展较好,生猪发展稍差的现状。目前我市年出栏3200万只肉鸡,基本上实现了肉鸡网上饲养、粪便堆积发酵,但生猪养殖场目前仅有37.5%采用自然养猪法饲养,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仍需加快步伐。

(二)特色养殖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地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物品种的养殖,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了和圣渤海马场、新港水貂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产业,但未能根据丘陵地形发展起现代、生态的特设养殖业,我市原有的梅山猪、糁糠鸡等土著品种未能实现规模化养殖,没建立起品牌效应。

(三)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还有很大差距。表面上看,目前实行的粪便堆积发酵、粪便还田等处理方式让畜禽粪便都派上了用场,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畜牧业,未能在实际上实现种养综合配套,很少形成循环链条,不是程序化工艺,离高效、无污染、生态平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沼气产业尚未起到应有的生态效应。沼气的普及面虽然较广,但与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不相匹配,大多只能服务农民生活,而不能服务畜牧业发展。特别是部分小规模的沼气池,产气夏多冬少,只能夏排冬停,造成了二次污染。

(五)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治理难度较大。我市仍有一些养猪场地处村庄内、村边、溪边等,大部分是弱势群体在搞养殖,规模小,生产环境差,资金实力弱,治污不愿投入,养殖污染影响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由于养殖收入已逐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关停难度很大。

(六)畜牧业用地的压力较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今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也提到了畜禽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土地流转、征用、租用难度加大,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村非常困难。

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在产出水平上要明显高于自然畜牧业,在畜禽排泄物利用上明显优于工厂化畜牧业。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加深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全面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二)政策引导,优化布局。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必须优化布局,打好基础,关键是要衔接好四个方面:

1、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养殖项目、创新生态养殖模式;对实施农牧结合的合作组织、养殖场加大扶持力度,对发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三沼利用管网设施、储肥池等给予财政补助。要争取出台有机肥推广应用补助政策,鼓励种植基地(大户)、农户使用有机肥。充分发挥生态养殖示范场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

3、要与标准农田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标准农田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对一些地力水平比较差的农田,要有计划地在农田渠系上游划出一些畜禽养殖用地,为农牧结合打下基础。

4、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三)依托法规,搞好规划。严格执行《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立足长远,对全市畜牧业进行重新规划。

1、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在养殖区内优先发展畜牧产业,优先规划养殖用地,推进规模饲养;在禁养区内严禁养殖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将养殖户(场)逐步迁至养殖区;在限养区内限制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

2、推行备案管理。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经备案的养殖场、养殖小区优先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小的零散养殖业不能备案,无法享受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补贴及优惠政策,使其要么上规模,要么退出养殖业。

(四)科学配套,发展三沼。在畜牧业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沼气池是其中的关键,大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产业的规模和产能,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的关键。

1、引导农民自行投入建设或组建农民合作社合股建设沼气设施。走“一村建一中型沼气池”或联户型沼气池,方便维护与管理。为使沼气能科学地发展,增强后劲,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创新支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紧密结合。

2、积极招商引资,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沼气综合开发项目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通过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所产的沼气用于并网发电、沼渣制成有机肥、沼液还田,可以加快实现生态畜牧业的进度。目前,民和牧业的沼气发电项目可以完全消化其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其余规模场、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仍有大量产能,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尽早让沼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以真正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零污染。

(五)扶持龙头,带动农户。

1、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畜产品生产加工模式,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畜禽粪便制成生物有机肥或生产沼气等以消除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禽畜养殖零排放、粪污还田培肥地力、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粪便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产品绿色化。

生态畜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九寨沟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能够针对各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避免传统畜牧业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以推进生态畜禽产品的生产,使得产品附加值得以有效提升,增加养殖户经济收入[1]。畜牧业作为九寨沟地区农业发展支柱产业,也是九寨沟经济建设、产业转型的重要产业。在大力倡导绿色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九寨沟畜牧业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九寨沟畜牧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立足地区实际,加强高原生态建设

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所在。这就需要九寨沟生态畜牧业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全面加强高原生态建设,为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九寨沟生态畜牧业应当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的主要原则,同时采用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发展方案,综合利用人工补种、围封轮牧、休牧等手段,针对高原地区天然草场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高原地区能够逐步恢复自然生态。从建设层面来看,需要将围封、保护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坚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促进高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全面开展高原生态化管理工作,综合参考生态监测数据,针对高原地区的草场、森林进行系统的监管,采用季节休牧的方案,为高原生态提供充分的休养时间,进一步提升高原资源的利用效率。

2坚持健康养殖,开展畜禽清洁生产

为进一步落实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求,九寨沟还应当大力开展畜禽清洁生产模式,使得畜禽养殖能够朝着生态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具体来说,为进一步保障畜禽清洁生产的有序开展,九寨沟生态畜牧业应当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针对畜禽养殖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从源头上针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系统的控制。针对九寨沟畜禽养殖区域进行系统的评估,系统分析四周环境对于粪便污染的承载能力,以此来建立规模适宜、生态环保的养殖区域。其次,对于养殖场棚舍的建设来说,需要采用干湿分离模式,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堆粪养殖规范,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粪便污染[2]。再者,大力发展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等新兴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九寨沟可以结合畜牧业发展现状,围绕生态畜牧业提供一些有关的保险机制、金融信贷优惠政策等,鼓励地区养殖户响应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等新兴的规模化养殖模式,同时对于环境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养殖户,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最后,结合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大力推进无废物、无污染畜牧生产模式。具体来说,九寨沟生态畜牧业可以尝试将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综合利用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的生态联系,引入果牧结合、农牧结合等新兴的生态模式,使得各产业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模式,在有效保障九寨沟地区生态平衡的同时,打造新兴的生态畜牧养殖模式。

3结合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产业优势

从当前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诸多地区片面的模仿某一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对九寨沟生态畜牧业发展来说,需要充分结合九寨沟地区特色,不仅需要将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又需要着重建立具有特色的生态畜产品生产区域。具体来说,九寨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结合旅游的知名度,打造具有九寨沟特色的生态畜牧产业,反复强调旅游产业、生态畜牧产业在九寨沟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注重推进规模化生态养殖户、养殖场、养殖区的建设,帮助当前分散的养殖户能够逐步朝着规模运营的趋势转型[3]。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打造九寨沟生态牦牛、羊的品牌打造,也可以尝试与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打造九寨沟生态畜牧业旅游区,在有效拓展旅游资源的同时,使得旅游产业与生态养殖产业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又能够逐渐形成品牌特色,依托九寨沟旅游资源循序提升生态畜牧业知名度。

4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管理监测体系

要想保障生态畜牧业最终发展成果,还必须要加大监管力度,针对九寨沟生态畜牧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始终保障其满足生态畜牧业发展需求。具体来说,九寨沟生态畜牧业应当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全面加大畜牧污染的检测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定期针对各个养殖场实施排污监测、监督工作,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存在排放超标或者引发环境污染的养殖场,在进行处罚的同时,还需要要求养殖场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整改。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需要定期针对养殖场区域的空气、水质进行动态监测,以便于第一时间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的覆盖范围,还需要定期进行畜牧业监管数据的公开,使得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接受群众的监督,全面提升相关数据的透明度,使得更多的社会大众能够参与进来,提升监督管理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绿色循环经济的进程中,九寨沟畜牧业应当积极响应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九寨沟应当充分结合地区实际、立足地区优势产业,致力于加强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合理的规范生态养殖产业,同时推进生态养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九寨沟特色的畜牧产品,从而有效促进九寨沟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少华,樊召玲.后脱贫时代生态畜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以青海班玛县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5):12~14+58.

[2]李晨,申李,岳筠,等.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成效及高质量发展探讨[J].贵州畜牧兽医,2020,44(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