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1:52:07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行动,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开化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8—10个,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4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结构,布局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弘扬农业生态文化,拓展休闲观光农林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政策,按照种养生态平衡要求和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消纳能力,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二)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方法和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监管,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规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利用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较高的老旧机具。到年,全县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4万亩,发展设施农业2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使用量减少8%。

(三)大力创新新型农作制度。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加快推行“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充分利用竹园、茶园、果园等分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在园地养鸡、养鹅、养羊,开展立体种养;重点推广“猪—沼—作物”、“秸秆汽化”、“桑—蚕—菌”等生态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生产加工饲料、有机肥,变废为宝。

(四)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青储饲喂、粉碎饲喂、发酵饲喂等饲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提倡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竹木废料加工利用。推广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多渠道扩大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防止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五)大力保障农产品无害化供给。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提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到位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精品,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到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40个以上,基地面积达1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县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发改、环保、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精心组织,通过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实行废物利用,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农业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做法;体系;推广

山东省曲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在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积极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2013~2014年曲阜市实施完成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一是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在息陬镇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门山镇大庙村森蓝基地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在时庄街道民生姜专业合作社和陵城镇圣丰林果种植园两个基地推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三是推广实施双降解地膜应用技术。通过示范县项目实施,提高了曲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年实施完成了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安装粘虫板3300张、太阳能仿古路灯160盏、太阳能照明杀虫一体灯49盏。实现了生态节能环保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美化亮化建设。1.2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和生态施肥技术。2016年以来,曲阜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和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人畜粪便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化肥使用量减少3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曲阜市12个镇街205个村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入户达到3.2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20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沼气服务网点53处,沼气区域服务站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2处。曲阜全面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施肥等生态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投入。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积极争取资金对污染产地进行改造治理。积极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2配套体系

2.1技术体系。一是建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证充足的原料。二是建有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或大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液存储池、沼液稀释池,铺设田间沼液输送管道,配置沼液运输车等设备,推行“沼气池→机械运输→田间贮存”“稀释→管道输送”的生态循环模式。三是附近建有规模化农业种植园区、村庄和有机肥加工厂,能够实现“三沼”的综合利用。2.2工作体系2.1.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济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2014年曲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曲阜市政协主席和曲阜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挥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农村“一池三改”推进工作。2016年以来为大力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曲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全市的秸秆禁烧督导检查工作。2.1.2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措施,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知识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普及,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积极推广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沼气综合利用等知识技术。2.3政策体系。2.3.1强化政府引导,树立发展导向。曲阜市委、市政府以政策为引领,加快沼气池建设,自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提升曲阜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树立了鲜明的导向。2.3.2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三沼”的综合利用。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各级扶持资金项目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投入项目建设,不断整合增加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畜—沼—菜”“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3推广情况

生态循环范文篇3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产过程用养结合,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零)排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生态循环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公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50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6个,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2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施全覆盖;农物作秸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结构,布局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企业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含量。弘扬农业生态文化,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政策,按照种养生态平衡要求和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消纳能力,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总量。

(二)发展节约型农业企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规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利用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较高的老旧机具。到2015年,全县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率达到9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使用量减少8%。

(三)倡导循环生产新模式。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大力探索和实行产业循环发展。北部平原传统农业区重点推广“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以稻草、麦秆、蔬菜残渣等,生产加工饲料、有机肥,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高效蚕桑、优质粮食、特色水产及花卉苗木,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食用菌和加工桑枝地板,开发花果飘香红色游,生态体验游,转化、提升传统农业,保护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西南山区竹产业带在适度发展竹产业上,重点推广“竹林鸡”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竹屑板、竹炭、竹胶板等循环利用模式,开展竹乡风情绿色游;中部丘陵白茶产业带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循环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成为沼气能源和有机肥,配套周边白茶产业。依托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白茶,以此为依托开展茶园观光采摘游、茶文化体验游等白茶之乡银色游项目。

(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逐步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提倡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竹木废料加工利用,废水经有效处理后重复利用。推广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多渠道扩大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按照“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方式,严格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防止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支持建立病害动物收集、运输、贮藏和焚化运行机制。到2015年,建设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新建沼气池5000立方米,实现病害动物无害化全覆盖处理。

(五)保障农产品无害化供给。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提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到位率。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开展品牌农产品直销和连锁经营,建立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到2015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385个,基地面积达53万亩。

(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环境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林地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做好城乡绿化工作,深化“森林城市”和“森林村庄”建设工程,美化生态环境,优化生存空间,倡导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林分结构,到2015年,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65%以上。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到年,新发生疫点、孤立疫点和危险性大、区域位置显要的疫点基本拔除率达到100%,疫木除害处理率和处理合格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组建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农业、林业、财政、发经、环保、国土、交通、水利、科技、旅委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精心组织,通过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主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实行废物利用,实现企域农业生态小循环;支持镇乡(板块)区域内合理生态布局、产业循环链接,实现镇域农业生态中循环;通过镇块衔接,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农业生态大循环。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整合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其中,9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450万元用于“三沼”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15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等;生态公益林、动植物疫病防控及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由财政按原渠道列支。

专项资金具体奖励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制订具体细则后实施。

生态循环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

1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原理,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原理,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依据,促进经济系统和谐的循环,这就是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科学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的对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对于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需要合理的组合,有效的实现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循环经济所研究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所研究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在实行循环经济的时候,所利用资源大部分是可循环的资源,或者是可再生的资源,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重视高科技,有效的将高科技运用其中。在生态农业中,其农产品恰好也是可再生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

2.1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2.1.1对于品种的选择。在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品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户根据养猪场生产能力和条件,与市场要求有效地结合,选择最适合的品种。2.1.2技术要求。养猪场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哺乳母猪、妊娠舍经产母猪以及分娩舍母猪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促进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发展。2.2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中,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有利于确保设施蔬菜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大大的提高蔬菜的质量,在进行此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符合相关的规定;选择优质的蔬菜品种;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增施有机肥及CO2,增加营养物质;充分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2.3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水产养殖。在生态农业中,坚持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品种结构需要合理的搭配,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养鱼、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业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彻底的消毒。在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中,最后一点是葡萄园生产工艺流。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中,葡萄园所选择的品种是玫瑰香品种,在种植玫瑰香品种的葡萄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确定株行距并定植,做好施肥的工作,保证葡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

3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效益以及前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展的潮流,具有非常可观的效益,注重循环经济,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污染的现象大大减少,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社会效益大大提高。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具有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要重视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4结语

本文主要是就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展开分析的,主要是从3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是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效益以及前景。对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循环范文篇6

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在广西金秀县推广应用之前,传统的养殖模式一直都为一家一户的生猪饲养,猪舍简陋,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蚊蝇和鼠类泛滥[1]。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2],容易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引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使国家对畜牧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广西从2016年开始推进畜禽现代生态养殖,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行业积极转型。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的核心是“微生物+”模式。近年来,由于环保不达标,粪污没有合理的处理,很多猪场被关停,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金秀县的生猪养殖户都慢慢接受和采用了生态养猪模式,2016-2018年期间,金秀县共有249户养殖场(户)应用了“微生物+”现代生猪生态养殖技术,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其中引领者。为了探索更加生态环保节能的养殖模式,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领导到各地考察学习,于2017年在桐木镇太山村笔架岭新建了高架网床养猪场,带动和影响了金秀县生态养猪业的发展。

2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模式的特点

高架网床猪场建设一般利用荒地、空闲地等,不占用农耕地,有山塘或水库养鱼配套。高架网床猪舍的设计采用封闭式双层高架网床设计形式,将养殖栏舍建成上下两层,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猪舍配套建设自动供料系统、通风系统、饮水系统等设施,生猪在上层饲养,粪尿通过漏缝板落到下层,生猪与粪尿及时分离,养殖全过程不冲水,猪舍通风干燥、环境舒适。为了减少雨水与污水的混合,猪舍采用雨污分流设计,在栏舍边建设雨水沟,雨水通过管道排到雨水沟直接外排,避免冲入污水池与污水混合,污水沟的污水则通过专用管道排放到固液分离系统。《广西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试行)》(2016)规定的主要技术要求为:1)配合应用微生物发酵饲料、微生物发酵粪污。2)实施雨污分流。3)避免用水冲洗栏舍,避免污水外排造成环境污染。4)以草本植物保健为主,禁止使用抗生素类作为预防保健药物,治疗首选草本植物。5)饲料中不添加非营养性添加剂。6)栏舍内禁止使用有残留、影响产品质量及益生菌安全的化学消毒药。

3广西金秀县高架网床生态循环养猪的技术工艺

3.1猪舍的建设工艺。猪舍建设为密闭两层楼,一楼和二楼全部安装有玻璃窗户,便于阳光透进来。底层为集粪区,安装有抽风机,建设高度为1.9~2.5m,地面用水泥进行硬化,设计成30°~40°的斜坡,猪尿通过收集沟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处理,猪粪通过人工方便进行收集,在这一环节可以实现猪粪与猪尿的固液有效分离[3];二层为饲养区,内部高度为2.4~3.5m,入口处设置有降温通风设备,高架网床由全漏缝水泥地板组成,通过围栏将其分为几个猪栏;猪舍设计雨污分流,屋顶设集雨槽,栏舍边建设雨水沟和排污水的管道,雨水通过雨水沟直接外排,防止进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污水通过管道进入到固液池中进行分离发酵。目前广西大多数地区(包括金秀县)高架网床养猪主要都是采用这一种模式。目前,高架网床生态养殖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在实践中探索。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高架网床生产实践中也发现一个缺点:全漏缝水泥地板,缝隙大了漏粪容易,但猪会被夹脚;缝隙小了,漏粪不全面,还需要人为辅助将猪粪弄下去,且水泥地板总会积有些粪便,带来病菌等忧患。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高架网床养殖场也意识到这个弊端,并进行了探索改进:把漏缝水泥地板全改为浅螺纹钢筋。钢筋有弹性,表面有螺纹防滑,且是圆形的,粪便不易堆积,在猪打闹追逐过程中,粘附的少量粪便也都会震落下去。全进全出清理干净粪便后,可用火焰喷枪把沾附在栏舍和网床上的脏东西彻底地清洁干净,重新进猪前1d再次火焰消毒栏舍,可以做到全程不冲水。3.2生物发酵工艺。1)调教定点排粪尿。利用猪爱干净的习性,在每批猪进栏时,在需要定点排泄粪尿的地方,放一块长约2m有猪尿液的木地板,全程调教猪定点排放粪便。2~3d后撤掉木地板,猪就会固定在这个位置形成定点排粪尿,可确保底层堆积。2)自动干清粪。由于猪圈均为高架网床结构,饲养区为全漏缝水泥地板,猪的排泄物可直接从漏缝地板掉入集粪区,不需人工清理,也不需要用水清洗。3)粪便生物堆积发酵。每周用益生菌消毒喷洒栏舍和粪堆,维持菌群生长,保证粪便持续发酵。尿液排到集粪区的粪堆上,会使粪堆发酵产生热量把水份蒸发,通过抽风机将水汽排出,从而保持粪便含水量的一个相对平衡,促进堆积的粪便发酵。待猪全部出栏后,将发酵好的粪便全部清理掉,可以存放在储粪房或直接打包外供种植业使用。发酵过程渗出的液体利用沼气池进行二次处理。3.3饲料管理工艺。在肉猪饲料中全程添加益生菌产品和中草药,不添加使用任何抗生素等兽药,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成活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量,极大地改善了养殖栏舍的环境状态。在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猪舍内,几乎很少闻到臭味,也很少看到苍蝇乱飞的现象。3.4环境生态化工艺。养殖栏舍内不用化学消毒剂,而是采用益生菌进行消毒,每周对栏舍和粪堆进行1次喷洒消毒,不破坏饲喂微生物制剂而形成的益生菌环境,实现粪便发酵,显著降低养殖栏舍中的臭味、氨气以及有害菌导致的一些疾病发生。笔者通过多次多场对规模养殖场调研发现,应用微生物+的规模养殖场,粪臭味很少,蚊子和苍蝇也大大减少,即使有少量的苍蝇,苍蝇的个头也变得比原来小1倍左右,而且繁殖能力也大大减弱,极大地改善了养殖场及周边的环境卫生。

4广西金秀县高架网床生态循环养猪的经济优势和前景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高经济产出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4]。4.1经济效益明显。1)使用高架网床养猪环境卫生条件好,结合微生物+,猪不易发生疾病,猪群生长速度快,加上无需用水冲猪也减少生猪的体能消耗,节约饲料明显,降低了药物成本,也减少了死亡率,实现了低资源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保障了肉食品安全。2)节约劳动力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措施。高架网床容易实现全自动化,而且栏舍不用冲水,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以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例,目前该公司存栏肉猪2500头,按传统养殖模式,需要工作人员8人左右进行生产管理,而该场只请了2位工作人员便可以轻松进行生产管理了。按当地的工资水平,请1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为3000元/月,每年该公司仅在此项便节约成本达21.60万元。4.2生态效果显著。1)养殖废弃物全部通过微生物进行处理,形成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养殖环境明显改善,从而真正实现低污染物对外排放的目的。达到了环保要求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要求。2)节水减排。1头猪从进栏到出栏,产生污水3t左右,猪舍全程免冲洗可节省大量水和电,减少排污量90%以上。把饮水槽设计在墙里面,猪每次喝水时都只能把头伸进墙洞里,玩耍时流出来的水,会通过管道收集起来,继续循环利用。以金秀县昌球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例,年出栏肉猪2500头,按高架网床养殖期100d计算,应用此技术,每年可以减少因猪玩耍浪费产生的污水125t,即减排污水125t,大大减少治污压力。3)变废为宝。经过高架网床+微生物独特工艺生产出来的生物有机肥,生态、安全、肥效高。猪粪通过堆积发酵制成固态有机肥,可以直接打包提供给周边农户使用,粪液污水通过沼气池等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供生活燃料或照明使用,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或鱼塘的液态肥。形成猪-有机肥-沼-鱼(果、蔬、林、鱼)等模式,使粪污得到再生利用,实现养猪粪污最大资源化利用。

5结语

高架网床生态养殖,从源头上大幅度地减少了养殖场粪污问题,在猪粪污水等方面经微生物处理,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是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的新路子。由于高架网床生态养殖具有产业增资明显、污染减排效果良好的显著优势,必然是传统养猪业的发展方向。对于逐步推广到畜禽生态养殖方面,有着十分积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翠蓉,文泽强,瞿鸥.发展生态养猪促进传统养猪模式的根本改变.[J].山东畜牧兽医,2008(9):30-31.

[2]梁玉桥.广西陆川推广生猪高架床养殖技术[N].中国环境报,2014-05-04(6).

[3]谢青夏,黄启健,杨晓佼.高架网床:猪舍中的“楼中楼”[J].农家之友,2015(1):19.

生态循环范文篇7

关键词:郑州市;生态文明;循环型

生态产业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和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模式备受世界关注,生态产业发展正在成为地区发展的新趋势、新亮点和新坐标,国内外众多地区开始了发展生态产业的构想与实践。郑州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目前已初步构成以煤炭、有色金属、建筑、耐火材料、纺织、食品为骨干的工业体系。近年来郑州市在经济发展中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产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废物产生量偏高;能源的消耗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占相当大比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等负面影响成为制约郑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郑州市三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循环经济指导工业化发展的理念虽然开始引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高度和深度,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产品互为补充、资源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循环经济只是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还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中循环和链条间的大循环,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任务相当繁重。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共识,社会大循环仍未启动。(二)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较大,支柱产业矿产开发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这些产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仍然较高,增长方式亟需转变,且近年来新上的骨干项目中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产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原煤为主,一次性能源原煤占比79.67%,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三)农业生态有恶化趋势。传统生态农业被现代化农业打破,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未完全建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的大量施用、畜禽和水产养殖、秸杆焚烧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养殖业为例,郑州市现有大、中、小型养殖场一百五千多家,经过环评的只有几百家,绝大多数养殖场排出(年产两千多万吨)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和地表及地下水。(四)绿地、湿地相对不足。2016年,郑州市建成区绿地率35.5%、绿化覆盖率4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但与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提出的人均森林覆盖率山区75%、丘陵45%、平原1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仍有不小的差距。郑州市水资源有限,湿地和水面人均较少,人均拥有水面仅为3.9平方米。黄河湿地由于围垦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减弱。全市湿地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五)资源过度开发。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矿是郑州市的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首位,区内原煤资源消耗以本地供应为主,势必会增加区内矿产开采生态压力,矿藏资源的开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在汛期强降雨时段形成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郑州市各类矿山企业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53695.6万平方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4%,其中煤矿划定矿区范围面积约46518.4万平方米,占全市各类矿山面积的86.6%,其影响尤为突出。(六)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指标。目前,郑州市共有树种78科,四百多种,国家重点野生植物3种,各类陆栖脊椎动物251种,部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生态受到破坏,各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化,活动范围减小,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发生了变化。

二、郑州市循环型生态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

(一)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其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客观基础。交通区位优势凸显。郑州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的中心位置,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的进一步改善为加快要素集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郑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资源禀赋优良。郑州煤炭、铝土矿、天然油石矿和耐火粘土等资源优势突出。西气东输管线、抚顺———郑州和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等穿境而过,紧邻中原油田、豫西火电基地、山西煤炭基地。亟待开发的资源优势为发展循环型生态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三次产业能耗结构优化,为其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产业基础。郑州市产业聚集区势头发展强劲,目前郑州市共有产业聚集区七十多个,其中重点产业聚集区39个,初步形成了环郑州城区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工业集聚区连接的环形产业带,在六市也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耐材、造纸、铝加工业、煤电工业等各具特色的工业聚集区。目前的产业聚集区为加大企业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在集群内通过“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三)郑州市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新的发展环境。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综合经济试验区的批准,郑州市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将河南省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提出了建设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省的目标要求。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航空综合经济试验区、河南省的省会的战略地位,发展循环经济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

三、郑州循环型生态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一)循环型生态工业体系建设。1.循环型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一是煤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形成“煤炭开采———煤炭洗选———精煤———环境修复”产业链、“煤炭———电力———建材”产业链、“煤炭———焦化———化工——建材”产业链。二是依托中铝河南分公司、长城铝业公司和中国铝业研究中心,打造“上街—荥阳—巩义铝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中牟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建设,打造郑州———开封———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牟县中国汽车零部件(郑州)产业基地。四是新能源重点推动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沼气发电示范工程、节能灯示范应用工程和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五是依托郑州三磨研究所、郑州新亚复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功能性超硬材料制品。2.循环型生态工业重点发展领域。发挥郑州日产、宇通客车等整车企业吸引零部件生产要素优势,打造郑州———开封———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中铝河南分公司、长城铝业公司和中国铝业研发中心,引导铝加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为郑州建成中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重要支撑。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电子制造和研发服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集聚区,金水区软件信息服务和技术交流功能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白象、三全、思念、金星、奥星、三鹿花花牛等为代表一大批食品生产企业,打造二七———新郑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打造二七———新密服装产业集群。3.优化整合工业产业布局。根据郑州园区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的联系,将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出口加工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航空港区等融合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二七区马寨工业园区、二七区服装加工中心融合为郑州纺织服装技术产业开发区;将上街区装备制造业基地、上街区绿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中国(郑州)铝工业园区融合为上街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区;将荥阳阀门工业集聚群区、五龙工业园区、道北工业园区等融合为荥阳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区;将新郑中原食品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辛店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等融合为新郑现代都市产业与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区;将登封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大冶工业园区等融合为登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区;将大隗造纸工业集中区、耐化耐材工业集中区、新密曲梁服装产业集聚区融合为新密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区;将巩义豫联工业园区、耐火材料工业园区等融合为巩义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区;将中牟汽车工业园、白沙镇工业园区等融合为中牟汽车与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区。(二)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1.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至畜牧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及农作物深加工,逐步构建“畜———沼———菜———药”循环产业链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等特色畜牧业,逐步构建“畜———沼———果———禽”循环产业链。依托三全、思念等重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发展“农业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产业链特征的循环型园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广循环技术的应用。2.循环型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一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加快蔬菜种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完善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精品蔬菜、特色蔬菜和外向型蔬菜生产。二是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建设完成沿黄河带的渔业生态循环养殖、新郑雏鹰集团生猪养殖示范园等示范园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示范园区等项目。三是突出发展休闲观光业。推动传统农业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方向转变。四是积极发展大枣种植业。加大对枣产品深加工支持,开发枣茶、枣饮料、枣酒、枣花蜜、枣木制品等独特的大枣文化产品。五是加快发展花卉与苗木业。重点完成郑州新区花卉物流港建设,使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花卉和苗木物流集散地。3.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结合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优化北部沿黄河带、郑州新区生态缓冲区、西部南部丘陵区和山区、郑州主城区及近远郊带等农业区域布局。利用黄河文化主题、休闲农庄主题、采摘农业及农耕体验主题、森林休闲、水上娱乐主题等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水果业、生态林业,建设郑州市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在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集聚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建设农产品物流贸易中枢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新密、登封、荥阳、巩义的资源优势,将西南部山区重点建设成为郑州市的生态涵养区和特色产业区。郑州主城区近郊重点布局蔬菜产业、花卉园艺产业和休闲农业等低碳、绿色高效农业,形成以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技展示为主的休闲农业圈。(三)循环型生态服务业体系建设。1.循环型生态服务业发展模式。一是物流业建设清洁交通运输体系为主,推进交通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可再生能源和难再生材料的使用。二是贸易服务业推进减少包装与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引导绿色营销,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广泛开展废旧产品和商品包装材料的回收服务。三是旅游服务业突出旅游景区的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系统建设,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加强生态旅游营销,形成一批生态旅游景点。2.循环型生态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一是加强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国际航空货运中心、郑州国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河南出口加工区、河南进口保税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二是以全国商品期货市场为平台,大力发展区域间贸易、大宗商品批发、零售业务,实现农产品、工业品、生活用品的集聚和疏散。三是以“天地之中”申遗成功为契机,打造嵩山少林、黄河、黄帝、商都萨达国际旅游知名品牌,推进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都市观光、会展节庆、民俗表演等旅游业与商业、农业、科技、文化的产业融合。3.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一是中心城区。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二七区依托郑州火车站所在地,重点发展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物流配送中心、批发零售和科研技术服务等行业。管城区依托郑州东站所在地、商城遗址,宇通客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与汽车制造及食品加工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惠济区可利用沿黄防护带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和休闲中心。二是郑州新区以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为主,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科研咨询、商务服务、房地产及新郑州站交通枢纽。三是航空港组团主要是发挥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和国际货物枢纽。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主题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袁东超.生态视角下南盘江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9(2).

[3]赵眉芳,刘思扬,等.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以黑龙江为例[J].经济师,2019(2).

[4]杨洪.闽西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

生态循环范文篇8

1环境分析

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山西省中部西侧,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吕梁自古以山西杏花汾酒闻名天下,故有着深奥的酒文化底蕴。利用当地丰富的高粱、玉米等作为原料酿造中低挡白酒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充分利用酿酒工业的下脚料酒糟发展养殖事业,尤其以肉牛生产为主线,供应本市及周边地区大型牛肉加工企业如文水贤美牛肉、胡兰牛肉、平遥牛肉等企业的需求,再利用养牛所产生的牛粪进行双孢菇生产,大力发展新农村“菜篮子工程”,满足周边市、县居民对新鲜双孢菇的需求,既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了一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可节能减排,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发展了地方经济。

2工艺流程

2.1白酒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

高粱粉→粉碎→热水润料→装甑蒸料→出甑加水、扬冷→加曲粉→入缸发酵→出缸拌糠→装甑蒸馏→原酒→勾兑、贮存→成品酒↓酒糟白酒生产结合当地传统的烧酒工艺生产中低档白酒,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饮用需求,依托当地中小企业以薄利经营为目的,获取大量白酒生产下脚料酒糟。

2.2肉牛养殖工艺及操作要点

酒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和少量的酒精,经过高温消毒与秸秆饲料掺在一起,可做很好的牛饲料,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变废为宝,还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牛上膘快,长得既壮又快,而且肉质鲜嫩,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运转。牛在饲养时需注意:

2.2.1牛舍的建造北方地区牛棚纵轴通常为南北方向,气温较高地区可以东西向。三面墙的单列牛舍通常纵轴也为东西或偏东方向,背墙向北,以阻挡冬、春季的北风或西北风。牛舍建造时还要考虑安全事宜,包括防疫、防火、防止夜晚跑牛等。

2.2.2喂养方式采用散栏式饲养便于实行工厂化生产,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且内部设备简单、造价低。此外,牛在散栏式牛舍可在采食区与休息区内自由活动,较舒适,并可减少牛体受损伤的机率。不过由于散栏式牛舍共同使用饲槽和饮水设备,传染疾病的机会较多,须定时对牛做安全检查。

2.3双孢菇栽培技术及操作要点

2.3.1建造菇棚本项目采用标准式菇棚,即建设框架式温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实行二次发酵技术;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2.3.2培养料(牛粪)的准备种植双孢菇用的牛粪以干牛粪为好,牛舍建设的时候后墙面都留有出粪口,堆放粪便的地方做成水泥地面,向外倾斜,外侧开沟,以便清理牛舍的时候使牛粪和牛尿初步分离,牛粪成堆,牛尿流向沼气池。牛粪堆放沥水后及时拉到晒粪场晾晒,根据场地大小将湿牛粪摊开,厚度适当,让其自然晒干,牛粪晒干成饼状后用编织袋包装储存备用。

2.3.3培养料的配方与堆制以牛粪、稻草为主要原料,常见配方为:干牛粪2500kg、稻草5000kg、磷肥200kg、石膏粉150kg、尿素10kg、石灰150kg、饼肥200kg。堆制发酵:堆制时间一般吕梁地区掌握在8月上旬为宜。(1)预堆:先将稻草用清水充分浸湿,堆成1个宽2~2.5m、高1.3~1.5m、长度不限的大堆,预堆2~3d。同时,将牛粪碾碎、加水调湿后堆起。(2)建堆:先在料场上铺1层厚15~20cm的稻草,宽1.8~2m,长度不限,然后撒上1层3~4cm厚的牛粪,再按比例撒入磷肥和尿素,依次堆高1.3~1.5m。从第2层开始加适量的水,每层稻草铺上后均要踏实。(3)翻堆:翻堆一般应进行4次。在建堆后6~7d进行第1次翻堆,同时加入石膏粉和石灰粉。此后间隔5~6d、4~5d、3~4d各翻堆1次。每次翻堆应注意上下、里外对调位置,堆起后要加盖草帘或塑料膜,防止料堆直接日晒、雨淋。发酵标准:堆制全过程约需25d左右。应达到如下标准:培养料的水分控制在65%~70%,外观呈深咖啡色,无粪臭和氨气味,草粪混合均匀、松散、细碎、无结块。

2.3.4进棚播种先在棚内菇床上铺1层3cm厚的新鲜麦秸,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到菇床上,料层厚15~20cm为宜。然后按每1m3空间用高锰酸钾10g加甲醛20ml熏蒸消毒,24h后打开门窗难通风换气。当料温降到28℃以下时即可播种,每1m2用500ml瓶装的菌种1~1.5瓶。先将菌种量的1/2均匀撒播在料面上,然后用中指插入料中稍加振动,使菌种均匀落入料内3~5cm处,再把余下的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

2.3.5播后覆土播种后3d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空气湿度80%左右,以促使菌种萌发。注意棚内温度不能超过30℃,否则应在夜间适当通风降温。播种后15d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进行覆土。覆土方法:选择吸水性好、具有团粒结构、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的土壤为佳,每100m2菇床约需2.5m3的土。先拌入1.5%~2%的石灰粉,再用5%的甲醛水溶液将土渗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团、撒下就散时进行覆盖,覆土厚度2.5~3.5cm。

2.3.6覆土后的管理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覆土后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13~20℃。应视土层干湿状况适时喷水,严格控制温、湿度是双孢菇优质高产的关键。

2.3.7适时采收当蘑菇长到直径2~4cm时应及时采收,若采收过晚会使品质变劣,并且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长。采摘时用手指捏住菇盖,轻轻转动采下,用小刀切去带泥根部,注意切口要平整。采收后在空穴处及时补上土填平,并喷施1次1%的葡萄糖、200倍的太阳花丰产王,以促进小菇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3经济效益分析

3.1酿酒投资估算

黄河以北地区主要以高粱、玉米为原料酿酒,当地高粱价格为0.8~1元/kg,50°散装酒批发价为3.6~6元/kg,每1kg高粱可产50°酒0.75~0.85kg。现用高产酒曲以生料法每1d酿4锅酒,每锅500kg粮,以最高高粱价格、最低酒价率初步计算如下。每天成本:4锅×(500kg粮/锅×1元/kg粮+32元酒曲/锅+10元煤/锅)+酿酒人工工资30元+卖酒人工工资30元=2228元。每天收入:4锅×500kg粮/锅×0.75kg酒/kg粮×3.6元/kg酒=5400元。每天利润:收入-成本=5400-2228=3172元。每年利润(按330d计):3172×330≈105万元,除去厂房设备租赁折旧30万,年利润可达近75万。

3.2用酒糟养牛投资估算

每头牛每1d喂0.25kg玉米面、精料0.8kg、酒糟10kg、苞米秆10kg,每天4锅酒共消耗2000kg粮,每25kg粮的酒糟加部分青饲料可养1头牛,则利用本项目酿酒酒糟可养80头牛,每头牛每1d产牛粪估算5kg,利用酒糟作饲料养牛,牛每天增重平均1.25kg,牛肉按14元/kg计算,1年下来每头牛的净利润为(按300d计):1.25kg×14元/kg×300d-350元青饲料及其他费用/头=4900元,每年养80头牛可获利润:80头×4900元/头≈40万元。

生态循环范文篇9

果树循环经济,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理念是把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置放在一个大系统内,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人、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同时把果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果树循环经济体系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更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环型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它有利于解决中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于保障果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型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

2.1果树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有农村经济格局中,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小规模的种植结构、可耕种土地的流失、低水平的物质回报、不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发展资金的短缺等社会问题。迫使果树经营者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产栽培技术——高产品种、人工密植、过量施用化肥、不科学的使用农药等人工栽培技术,片面追求产量和收入最大化,而不去顾及环境和生态的问题。这一高产技术体系带来的物质定向输出(果实商品化后脱离生产地,进入消费市场,形成矿物质及水分的不可逆输出)成为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矛盾。同时,导致大面积的果园受到灌溉水源、土壤、化肥(尤其是劣质化肥)、农药、园内腐烂的果实和病残枝以及工厂的废气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极为严重的立体污染。一边是果园土壤有效态矿物质和有机质的下降为代价,维持暂时失衡性生产的生态恶性循环,一边又是以牺牲果实中物质种类的多样性,诸如有机质、蛋白质、维生素、芳香物质等的平衡性为代价。果实风味劣变,水果品质下降,生理病害加剧,树体抗衰老、抗病害能力下降等生理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大面积的病害暴发(苹果腐烂病、苹果轮纹病、柑橘黄龙病等)已严重扼制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中国农药年用量达到80万~l00万t,其中使用在农作物、果树、蔬菜等方面的化学有毒农药约占95%以上。果品农药残留现象严重,危及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果品的单价,商品性变劣,经济效益逐年走低,果园单产与品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等。生态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果树产业经营方式,它符合人们既想追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要追求持久效益的思路。由此,一种新的果树栽培体系——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2.2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

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着重点在于生态栽培与循环体系的建立与链接。围绕“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核心理念,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两者并重,在特定的生态区域内,通过生物种群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养分结构与模式结构,同时将果树生态产业链延伸至加工、废物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是复合农业产业内部的一个物能互换的循环层次,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产综合体,在互惠互利的循环中,将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原则。果树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生产实践上更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技术规范。目前,中国果树循环经济建设正逐步发展,各地域、各种植业主们正在因地制宜地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探寻有益的发展模式。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模式结构:1)果树种植—全园牧草套种—畜牧养殖—废弃物利用(畜粪、秸秆、病残果、枝)沼气—沼肥还田—果树种植。2)果树种植—鲜果商品(深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肥料、农用产品)—果树种植。3)果树种植—低质产品—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肥料、农用产品)—果树种植。

3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模式分析

3.1生态栽培循环体系的构成要素

果树生态栽培循环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果树品种、土壤、气象因子、灌溉水、植被、畜牧养殖、加工技术和人。加工技术是链接果树生态栽培与循环体系的关键接口,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重要环节。土壤是果树种植的第一要素,气象因子是必备条件,品种结构是果树生产效益的保障;适地适栽,适树适栽,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果品的优质、高效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是该系统突出强调的内容。况且中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丘陵山地果园普遍为顺坡开垦种植,在高温、多雨的自然条件下,土壤中已基本不存在较易分解的原生矿物质,且长期以来的栽培方式强调清耕除草,使原有生态条件更加恶化。尤其是幼龄果园,缺乏植被覆盖,裸露的园面及梯壁在雨季直接受到雨水的冲刷,成为远看绿悠悠、近看水土流的状况。

3.2生态栽培循环系统模式的分析

1)果树种植—全园牧草套种—草食畜牧养殖—废弃物利用(畜粪、秸杆、病残果、枝)沼气—沼渣肥还园—果树种植。该循环模式以果业为龙头,以优质牧草为纽带,在果园套种南非马唐维护梯埂,百喜草护坡,在园面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白三叶等;利用果园空间,发展养殖业,以牧草饲养猪、兔、鸡、鹅等草食性动物。牧畜粪便、多余的草料,或可作有机肥或可用作生产沼气的原料利用,利用后的沼渣肥再还田改土。果树的枯枝、落叶亦可作为沼气的原料,使果园内的地面保持清洁,减少虫卵和有害菌源。沼气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热能,为农民生活提供了生存资源,降低了生活及果园投资的成本。因此,以牧草全园覆盖方式建立山地生态果园,以经济绿肥养土,以土养树的套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不仅使贫瘠、有机质含量较低山地果园得以改良,又使果树增产、品质提高;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农民的收入成倍增长,避免了单纯追求产量所带来的恶性循环。该循环模式可根据果农的需求灵活应用,亦可将牧草代料栽培食用菌,菌基还田改土;亦可将牧草投入基塘养鱼,塘泥还田改土等。2)果树种植—鲜果商品—消费市场—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肥料、农用产品(果树种植)。3)果树种植—低质产品—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肥料、农用产品(果树种植)。该循环模式是以果树产业为龙头,以市场为纽带,将商品鲜果直接投放市场,等级差的果品经深加工后投放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加工技术将果园中生产的低质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废弃果品回收利用,加工成肥料等农用产品回返果园。该循环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将加工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利用纳入果树产业的循环系统,既保证了上市果品的质量,又提高了果园效益,带动整个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使上一级的果业生态循环模式得以整合、提升。在上一个循环模式中,减量化所提倡的清洁生产循环体系已经建立,在延伸果树产业链的同时,“再利用,再资源”的循环理念也在果树产业中形成了自己封闭式的循环链。特别是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新兴的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引入到整个果业生产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解决了农产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在整个循环路径的物流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只有资源的概念,各环节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将污染负效益转变为经济正效益。其中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循环农业生态园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4生态栽培循环系统模式的效益分析

生态栽培与循环体系是果树循环经济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惠互利的生产综合体,是人工干预自然,追求效益的模式效应。它的直接效益包含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

5讨论

生态循环范文篇10

1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基本思想

1.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以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有三种表现形式:单个企业的小尺度循环、面向共生企业的中尺度循环和整个社会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尺度循环。文中探讨的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即是基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

1.2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依照Yanitsky的理论,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此后众多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作了深入探讨。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持续性、循环性和整体性四大显著特征。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关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体现着循环发展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手段和策略,生态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因而,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是路径导向、目标导向和趋势导向的关系。

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及意义

2.1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但是,其环境状况一直为人所诟病,特别是冬季的大气环境污染。工业既是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命脉,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图1、图2和图3展示了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工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图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Fig.3Totalamountofemissionofindustrialsolidwaste由图2、图3可以看出,虽然2009年较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三废"排放总量总体仍呈增长势态。具体而言,2005-2009年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加9.58%,其中以2007-2008年排放增加量为最大,增幅为25.2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加7.59%,仅2008-2009年下降了22.59%;虽然2008年较2009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下降了17.13倍,但五年间其年均增幅仍高达13.32%。此外,乌鲁木齐市还有诸如交通拥挤,大片旧建筑及棚户区的拆除、规划和重建等许多"城市病"亟需解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将承受越来越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矛盾的局面将愈发紧张。由此可断定,乌鲁木齐市如若不采取措施,未来乌鲁木齐市的环境状况仍将堪忧。

2.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要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其最佳选择,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是其最适宜的目标。因而,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已势在必行。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成后,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它将不仅仅提高乌鲁木齐市市民的人居环境,起到以发展促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将为干旱地区,甚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其它拥有更好的自然条件的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3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一直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直至2010年8月18日在河北承德市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才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文中借鉴生态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遵循生态城市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和乌鲁木齐市的生态和环境实际,最终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大型复合型生态系统,该体系遵循此思路,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各级指标层释义如下:总目标层-实现城市生态的综合发展。一级指标层-实现总目标需要考核和控制的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二级指标层-综合反映一级指标层,具体为:反映经济发展的经济水平、结构和效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生活质量;反映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三级指标层:评价和考核各分目标状况的具体因子。

4保障措施

4.1法律保障由乌鲁木齐市人大制定并颁布

关于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固定下来,以确保这场城市建设运动持续性。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

4.2合理的城市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重点。规划区不应局限于261.88km2的城市建成区,也不应是1.42万km2的行政面积,而应统筹乌鲁木齐市的周边,将其纳入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之中。具体措施包括:(1)将各行政部门分散到各区,并在乌鲁木齐市建成多个商业中心,分散客流以缓解拥挤交通。(2)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至常年风向的下风向、流域的下游处,新建污水处理厂,推广清洁能源,从而增强"三废"处理能力,减小环境污染。(3)利用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的机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乌鲁木齐市郊外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从而全面实现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建设。(4)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关联紧密的企业集中于此,形成生态工业园(图4)。

4.3加强宣传教育

作为城市的主体,公众的力量必须参与进来,否则这场城市建设运动将变成政府的独角戏,这样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是国外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宣传教育要长期坚持并且形式多样化。只有长期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提升,从而与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步伐相协调。在宣传方式上,将电视、报刊、户外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相结合,从而扩大公众参与的面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