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13

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属于危害性较高的一种临床疾病,临床中比较常见,同时在致残、致死多方面均具备较高的概率,患者临床症状普遍较为严重,在治疗之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脑卒中在临床中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功能障碍便是其中较为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对此,为了探讨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将我院无典型特殊性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此时间段内在神经内科住院的106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无典型特殊性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划分到基础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53例。基础组中,男32例,女21例,患者年龄32~66岁,平均(51.2±3.3)岁;研究组中,男35例,女18例,患者年龄33~69岁,49.1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不符合统计学对比的基本要求。

1.2护理方法基础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之后往往会因为疾病困扰而形成负面心态,同时因为心态的影响导致不愿意参与到康复护理中,从而阻碍康复护理效果。对此,护理人员需要保障患者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与积极性,提高患者在康复护理方面的参与热情,保障整体护理效果;(2)体位护理。在采取正确的体位可以有效的预防或减弱患者发生审计痉挛、屈肌痉挛等现象,可以每个一小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3)康复锻炼先对患者实行肢体康复锻炼的相关宣教,让患者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在患肢力量得到一定恢复之后可以指导患者实行自我锻炼,逐渐强化锻炼强度;(4)并发症护理强化患者的口腔清洁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性,及时采取吸痰处理,在输液治疗中需要定期更换位置,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无任何不良反应,病情恢复理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以上;有效:相对于治疗前恢复效果突出,康复效果采用Fug1-Meyer评分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康复效果越理想。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差方表达,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在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与基础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数据差异突出,研究组数据优势明显,数据差异达到统计学结果意义标准(P<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肢体、神经等缺损或障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能够使得患者顺利康复,关键就是要让患者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前提是不能引起患者额外损伤以及疾病复发的情况。康复护理干预就是为患者的机能恢复提供最有利的保障,达到理想的康复锻炼效果,也是目前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康复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也非常重要,是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和积极锻炼的重要因素,。本此研究中发现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能力相对于基础组而言存在明显优势。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尤其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缺损问题有着明显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模式有着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普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医务社工;康复护理;骨科手术患者;影响效果

骨科手术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其在手术后的恢复速度较慢且可能发生感染及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及异常情况,对患者生活质量恢复造成严重阻碍。针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实际情况,临床上通常会在手术后给予患者康复护理,以此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让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提升。但研究表明常规的康复护理效果有限,难以满足骨科手术患者康复的需求。本研究对医务社工参与康复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8例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2018年6月~2019年6月治疗时被纳入研究,随机法各54例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19~71岁,平均(45.39±6.79)岁。试验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19~70岁,平均(45.18±6.85)岁。基线资料组间对比P>0.05,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指导其合理开展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对其饮食进行合理调整等。试验组采用医务社工参与的康复护理,其中医务社工首先应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解答各种疑问,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患者熟悉后,为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对主治医师、医护人员及自身的信息进行说明,让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社工的工作有足够的认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医务社工应合理制定患者的康复护理计划,确保康复护理方案与患者相符。同时,医务社工要联合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积极的引导,让患者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对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并多组织患者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组织患者进行朗诵、绘画和书法等相关比赛,让患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开展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医务社工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的改变,以此为基础判断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开导,必要时可联系医生及患者家属共同开展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此确保患者的心态保持良好。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患者,医务社工还要帮助患者开展日常生活,让患者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能顺利完成日常活动,避免患者因行动受限而出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1.3观察指标。统计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4统计学方法。SPSS软件处理数据,x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中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世家你等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是骨科患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其对改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及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均有很大帮助。但骨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其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中发生感染和愈合不良等情况的概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的恢复进程延缓,影响患者的正常心态并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造成阻碍[1]。常规康复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较多,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用药和心理状态等进行干预,同时指导患者根据恢复情况积极开展康复锻炼,以此让患者的恢复效果得到保障。但常规护理的应用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开展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任务繁重,在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患者康复的正常需求[2]。

医务社工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心理关怀和社会服务,以医护人员的助手及伙伴出现,以患者及家属的朋友开展对患者的干预,不仅能满足患者正常护理需求,还能在医护人员不能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满足患者在身心方面的需求[3]。相关研究表明,医务社工在骨科手术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促使患者的恢复速度提升,还能让患者的恢复效果得到保障,提升患者的医疗服务体验,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4]。本研究对医务社工在骨科手术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组间对比均以试验组更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骨科手术患者康复护理中医务社工的参与能有效促使患者恢复速度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迎伟,陈瑞洪.医务社工参与康复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6):16-18.

[2]张惠,张毅,郭玉敏,等.加速康复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5):109.

[3]诸琳.快速康复护理路径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患肢功能及康复进程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8):98+100.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骨折;临床护理效果

患者患病后会对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骨科患者,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康复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对骨科康复治疗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在骨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康复护理主要是针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性训练,针对不同患者运用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帮助骨科病人恢复正常活动。为此,本文对骨科患者中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了有效探究康复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在我院骨科治疗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护理康复的实际效果进行探究。骨科病分进行手术治疗的基本都是创伤性病人,主要是急诊手术、脊柱手术、择期手术、单下肢手术、单上肢手术、双肢手术。1.2方法。1.2.1护理原则。骨科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术前护理,手术过后需要进行术后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必须做好术后护理。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对护理人员和骨科患者进行规范指导。第一,骨科患者康复宜早不宜晚,手术过后就因该进行康复训练。第二,康复训练不只是身体上的锻炼,还要求对患者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理同步,从各个方面提升患者的认识,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我们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因为患者来自不同的岗位,身体素质也大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身体和实际情况对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保证康复训练的康复训练的尺度跟患者的需求相对等。1.2.2护理评估。病情评估、心理评估和身体评估是护理评估中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的病情评估是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后的患者的整体回复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切口的愈合情况和牢固情况等。同时需要根据患者手术后伤口的恢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心理评估是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况。身体评估主要是对骨科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和身体的正常活动情况的了解。在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和阶段护理三个方面。患者对康复护理会产生比较大的抵触心理,护理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在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思想教育,帮助患者获得自信,让患者主动进行康复训练。为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房护理,补定期的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保证病房内空气质量,控制病房温度。为了可以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骨科患者需要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不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需要卧床,不再进行活动。1.2.4效果评价标准。骨科患者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洗澡是对骨科患者自理恢复情况综合评价的标准。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洗澡这四项活动全部完成视为全部自理,还需要其他人进行帮助视为部分自理,全权需要其他人进行帮助者视为不能自理。

2结果

我们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对了解进行有关康复知识调查,知晓率为88.89%,未知晓率为11.11%,护理后效果,完全自理为52.78,部分自理为44.44%,不能自理为2.78%,患者并发症为,肌肉萎缩4例,关节痉挛2例,关节畸形2例。

3讨论

通过我们对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评价结果可以明确的看出,骨科患者恢复情况与康复护理有着直接关系,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医疗康复中存在的风险,这对骨科临床的实践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骨科患者对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自身康复情况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是康复护理可以有效进行的根基。骨科临床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可以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减小康复护理的风险,提升骨科患者的效果和速度。通过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实践中不难发现,提升康复护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疗护理技术的提升,在骨科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欢欢.康复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17,(18).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剖宫产产妇;应用效果

剖宫产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由于手术是创伤性手术,所以手术创伤容易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剖宫产护理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剖宫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娩方式,它可以帮助孕妇在很短的时间内终止分娩。从目前的临床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剖宫产的临床实施率正在快速提高,为了有效保证剖宫产的临床护理效果,在优化手术方案的基础上,需要更加重视护理干预。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全球平均剖宫产率为15.9%。二孩政策开放后,2018年我国剖宫产率为36.7%,仍高于全球水平[1]。剖宫产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后,医院产科床位和医护人员等软硬件设施没有同步配备,导致产科人员严重短缺,对母婴护理安全和质量构成极大威胁。加快康复手术,减少产后并发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势在必行。加速术后康复是一种新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和理念,它颠覆了传统的手术观念和围手术期管理原则,旨在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采取一系列优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减少手术和创伤造成的压力反应,以实现加速康复[2]。快速康复护理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等,他们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本研究探析了快速康复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9月~2020年6月62例剖宫产产妇,依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78±2.56)岁。对照组年龄21~33岁,平均年龄(28.21±2.67)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早期活动指导:鼓励深静脉血栓(DVT)评分>7分的产妇进行腓肠肌伸展、踝关节旋转、主动或被动足部屈伸,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术后早起,并适当抬高下肢。6h后抬起床头,引导床上翻身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注意产妇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避免疲劳,以促进术后恢复。②饮食指导:剖宫产术后6h进食流质食物。不要进食豆浆等产气食物,以免腹胀。直到肛门排气,可以选择由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一般食物,并引导食物的合理营养搭配。③排尿指导:术后返回病房8h后拔除导尿管,引导产妇独立排尿。④心理疏导:做好产妇入院教育和术前教育,让产妇了解手术过程,积极耐心地与产妇沟通,回答产妇的各种问题。⑤观察术后切口、恶露颜色等情况。⑥术后疼痛护理:了解疼痛评估和缓解方法。术后当天和术后第1天进行Q4q.4h.疼痛评分,术后第2天进行Q8q.8h.评分。在第3天及术后进行疼痛评分,b.i.d.如评分>4分、及时与医生沟通、母体用药及心理治疗、放松、分流等。⑦早期活动护理干预:护士需对产妇术后采取止痛措施,并定期协助产妇翻身。同时,指导产妇康复训练,比如护士可以引导产妇进行抬头、点头、左转、右转等颈部活动。在6h后,护士开始指导孕妇进行腿部和臀部的练习。双腿运动:孕妇仰卧,双臂环抱;双腿紧,前脚趾,一松一紧;两关节同时内或外旋;一条腿与身体垂直,抬起一条腿,然后慢慢放下,反复20次。提臀运动:伸直手臂,弯曲双脚,定期抬高臀部至离开床面,然后放下;在提臀的时候,做肛门收缩,重复20次。在手术后的12h内,护士指导孕妇做膝胸操和伸展操。胸腹练习:左手摸右膝,然后慢慢放下,右手摸左膝,重复做20次。拉伸运动:将上肢抬起,置于肩部,与身体水平,反复20次。运动次数≥4次/d,20min/次。⑧母乳喂养干预:护士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让产妇尽可能接受母乳喂养。同时,护士还需要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具体方法,耐心解答她们对母乳喂养的疑虑,让新生儿与产妇同住一室,方便母乳喂养。此外,护士还可以对孕妇进行乳房按摩,通过乳房按摩保证产妇母乳的正常分泌。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分别采用SAS、SDS评分评定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SAS及SDS评分分值均为20~80分,评分越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依据本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进行评定,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康复护理效果越好。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5.67±3.12)分,高于对照组的(83.09±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9,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1/31),低于对照组的25.8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9,P<0.05)。

3讨论

剖宫产是目前主要的分娩方式之一,在产科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实施率。随着临床剖宫产的不断完善,手术的整体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要促进产妇快速康复,帮助她们在手术中以稳定的心态面对手术,做好术中护理也很重要。剖宫产作为一种常用的分娩方式,可以有效地处理各种异常分娩问题,如高危妊娠或难产,能有效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3]。但由于手术属于应力性创伤,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术后产妇康复速度。鉴于此,加强剖宫产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剖宫产在分娩方式中占有很大比重,即便是现在,这一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毕竟,剖宫产是目前解决难产和妇产科严重并发症的一种有效的分娩方式,显著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然而,术后康复问题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和产妇。实施快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剖宫产术后产妇因术后疼痛、运动饮食受限、心理等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5,6]。因此,剖宫产术后早期康复、早期哺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剖宫产在临床上有其优点和缺点。为有效弥补剖宫产的弊端,可通过护理进行临床干预。以往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针对剖宫产产妇,常规护理干预可使产妇了解剖宫产的注意事项,但常规护理干预不能使其迅速康复,临床上有必要选择更有效的护理方法[7,8]。为了促进产妇更快康复、下床、早哺乳,护士们不断探索最佳护理方案,虽然护理方法很多,但对产妇康复活动和早哺乳没有针对性的改善,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做到这一点,并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得到了护士和产妇的一致认可。为促进剖宫产术后康复和早期哺乳,不断探讨和实践早期吸吮、产后1h内早期接触等临床护理模式,确保24h内有效吸吮8次以上。将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护理中,实践证明,有效的护理能促进产妇术后康复和早期哺乳[9-11]。快速康复护理模式是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术后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而言,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的加快。快速康复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多学科的配合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实现的。快速康复护理是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12,13]。目前,快速康复护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有效应用,可以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对产妇实施饮食、早期活动、母乳喂养等护理措施。快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多方面预防并发症,促进产妇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速度,改善产妇身体状况。通过活动指导,可避免盆腔过度充血,并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饮食,改善母乳分泌。通过饮食护理可以避免腹胀等不良反应。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提高产妇的护理依从性,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通过母乳喂养指导护理可以帮助孕妇正确母乳喂养[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加速术后康复和提升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妹,刘姝君.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8):55-57.

[2]杨鲜艳.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效果及泌乳功能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0):184-186.

[3]尹正玲.快速康复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子宫复旧及早期泌乳的影响.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146.

[4]曾宇玉.快速康复护理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4):166-167.

[5]石志华,黄春玲,柯继红.产妇剖宫产后动机行为转化的快速康复护理效果.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9):117-119.

[6]侍美凤.快速康复护理在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5):50-52.

[7]程彦丽.在促进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中快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农村卫生,2020,12(4):54.

[8]宋勤.手术室快速康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3):6-8.

[9]赵新华.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32):176-177.

[10]程丽霞,黄秀华,林秋英,等.快速康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和麻醉后寒战的影响.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9):52-54.

[11]何婷婷.对进行剖宫产手术后的产妇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探析.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6):222-224.

[12]聂洲霞,平永美,汪淑香.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剖宫产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产妇早期泌乳的作用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138-140,144.

[13]谭恺.快速康复护理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及早期泌乳的作用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9,23(6):833-834.

[14]崔莹.快速康复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子宫恢复及早期泌乳的影响.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1):30-31.

[15]曾小贞,罗峰,李石梅.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0):62-64.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流程;骨科手术;临床应用;临床效果

为了能够探究康复护理方法在骨科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本次临床研究选取了60例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对康复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详细的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取了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0.08±5.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康复护理方法,详细如下:(1)病房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为病房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定期的检查。病房内应该进行定期的紫外线消毒,消灭病房中的细菌,为患者构建一个舒适、卫生、返京的病房康复环境。(2)阶段性护理:定期为患者按摩,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患者肌肉萎缩。控制患者的饮食,应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手术后的第六周至第八周,应该对患者进行全身的关节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制定锻炼计划,饮食方面应该以强筋壮骨的食物为主。(3)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使患者能够明确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且及时的能够帮助患者解答疑问,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的情绪,紧密观察患者情绪方面的变化,及时疏导患者,促使患者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康复锻炼耐心和决心。1.3临床效果判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本次临床研究,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最后运用卡方检验,检验数据准确率,得出具体数值,数值运用P值表示,若P小于0.05,则说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后护理有效率为75%.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方法明显要好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有效率为92.5%,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后满意度为36.67%。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方法明显要好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方法,满意度为93.33%,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骨科患者进行手术之后肢体功能货收到限制,因此,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容易出现机体功能低下,发生感染、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因此,应该加强对于骨科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综上所述,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方法后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都由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短,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小,患者的满意度比较高,由此能够看出,康复护理在骨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肢体功能,提升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喜芹,庞同涛,王先梅.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在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06):127-129.

[2]于雅静.康复护理干预对骨科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效果及自理功能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248+252.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8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178例子宫肌瘤患者,均意识清楚且签署同意书,认知功能正常,具有配合能力,无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异常、中途脱离实验及死亡者,排除肝肾功能衰竭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研究组:年龄23~54岁,平均(35.42±18.58)岁;病程2~11年,平均(8.32±2.68)年。对照组:年龄24~55岁,平均(36.69±18.31)岁;病程3~12年,平均(7.37±4.63)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护理,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指导、围术期护理、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组建优质康复护理小组。由2名责任护师、6名护士组成优质康复护理小组,护士长向小组成员讲解优质康复护理工作的理论知识、注意事项等,查阅相关文献为患者制定优质康复护理方案。(2)术前优质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讲解,帮助其充分了解手术流程,减轻其焦虑心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手术治疗。叮嘱患者术前1d禁食、术前2h禁饮,同时指导患者术前早晚按压足三里穴。手术前晚、术日清晨为患者行肥皂水灌肠。(3)术后优质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确保其麻醉清醒后进行疼痛干预。鼓励患者在避免牵拉切口的情况下积极下床活动,利用深呼吸、肢体活动、翻身等方式进行运动,逐步加快康复。对存在严重疼痛者,与医生沟通后可遵医嘱行口服药物止痛。术后24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可利用辅助工具逐步加快行走速度,通过下床活动不断改善肠道蠕动,避免盆腔粘连及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禁食奶制品、豆制品,避免肠道产气,叮嘱患者以流食为主,在肛门排气后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相关指标。(2)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分值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康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0.42±2.07)、(33.25±3.25)h,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5.32±1.33)、(8.75±1.82)h,住院时间分别为(5.33±1.32)、(8.79±1.55)d。研究组各康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632、11.3553、12.4623,均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87.25±10.67)、(66.08±7.56)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7.52±18.64)、(56.27±11.42)分。研究组护理质量、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641、11.2516,均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非常满意55例、一般满意20例、满意11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96.63%;对照组:非常满意37例、一般满意23、满意15例、不满意14例,护理满意度为84.2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与术后护理质量直接相关。优质康复护理是外科手术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护理措施,其作用是帮助患者加快康复速度,减少卧床时间,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采用优质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骨科手术;康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在深静脉系统中血液由液态转化为固态,血液无法回流,而改变静脉壁,形成血栓,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1]。有研究表明[2],予以骨科术后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基于此,本次研究,以84例行骨科手术患者为例,旨在探究康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7年3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各42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18;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5.74±2.68)岁;骨折类型:小腿骨折12例,大腿骨折15例,盆骨骨折15例。康复护理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17;年龄22岁~64岁,平均年龄(36.14±2.59)岁;骨折类型:小腿骨折14例,大腿骨折16例,盆骨骨折12例。两组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均有我科室研究人员向其讲解本次研究相关事宜。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1.2.1常规护理组:即行入院健康指导,严密患者病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1.2.2康复护理组:①行骨科术后1天,患者取平卧位,按摩由双下肢远端向近端,并给予小腿肱四头肌、三头肌按摩,30min/次,1次/2h;②患者取平卧位,适当抬高双下肢,每隔一段时间帮助患者翻身,并予以压力阶梯长腿压力袜;③行骨科手术后,医护人员需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并逐渐行双下肢抬高训练,逐渐加强锻炼强度,注意要循序渐进,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④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每日坚持锻炼。1.3观察指标。通过下肢深静脉B超,调查并记录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我科室制作的不记名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20分。①不满意≤80分:②1分≤满意<100分;③100≤非常满意≤120分。护理满意度=(②+③)/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常规护理组,共有7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67%;康复护理组,共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康复护理组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常规护理组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4.974,P=0.026)。2.2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康复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4.086,P=0.043)。

3讨论

患者因行骨科手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长时间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极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影响患者康复速度,还造成额外的伤害[3]。因此,予以患者术后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4]。常规护理干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此护理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没有提高活动量,不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护理效果不理想。而康复护理模式,通过对双下肢进行按摩,加速下肢血液循环,提高静脉回流速度,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5]。通过对进行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速度,但在功能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量,避免过犹不及[6-7]。在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康复护理组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8%(1/42),以及护理满意度95.23%(40/42)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发生率:16.67%(7/42),护理满意度:80.95%(34/4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予以骨科手术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疗效明确,值得应用和推广。本科室会继续探究康复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其他作用,以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1):111-113.

[2]李建陆,陈国胜,马剑玲,等.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7):161-162.

[3]罗香姣.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7,15(3):295-297.

[4]邰传粉.试论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100-101.

[5]武国珍,冀云涛.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心理月刊,2018,13(9):166.

[6]邢俊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2):23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