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53:53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h开始[5]。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6]。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5]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7]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

3.1.1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8]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张新等[9]采用早期康复加低分子肝素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52例,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88.5%,与对照组5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3.1.2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吴佳明等[10]应用早期康复结合中药制剂金纳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与早期康复加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ADL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曾凡均等[11]采用早期康复并三七提取物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取得显著疗效。刘惠宇等[12]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应用中药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也取得明显疗效。

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13]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14]。马来莹等[15]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16]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3.3早期康复治疗与治疗仪器结合张德梅等[17]用早期康复配合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卒中25例,治疗组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用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20~30min/次,1次/d,5次/周,总疗程3~6个月。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尚有肌电生物反馈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等等其它诸多仪器,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4早期康复治疗与其它方法结合苏国栋[18]将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高压氧治疗在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1次/d,10d为1疗程,平均2~3个疗程,康复组在脑梗塞生命体征平稳48h,脑出血病情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10~14d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30d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康复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王艳玲等[19]用静脉充氧(高氧液)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对脑梗塞病人愈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氧液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的疗效。田贤先等[20]还将点穴疗法和早期康复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早期康复疗法。此外,与早期康复结合运用的还有推拿、按摩等等。

4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做好心理工作。适当的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唤起病人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病人的抑郁情绪。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自理能力[21]。早期康复训练要注意因人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训练方式,由易到难逐步适应。训练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肌力改善情况。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22]。此外,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好的关键[23]。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治疗的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脑卒中病人各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的发病率将继续上升。因此,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康复的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

[2]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一)[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5,1(1):1.

[3]缪鸿石.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功能恢复的理论(八)[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3):97.

[4]李飞,邓时慧,谷德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等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6,2(4):152.

[5]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9.

[6]张昕红.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7):29.

[7]程立山,高朋杰.早期康复治疗偏瘫的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3):68.

[8]李国辉,陈惠.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51.

[9]张新,蒋居臣.低分子肝素加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3):8.

[10]吴佳明,陈冬青.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5.

[11]曾凡钧,陈宗华,蒋庆华,等.三七提取物并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78.

[12]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3]王恰如,刘泰,甘照儒.中药烫疗配合早期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22.

[14]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

[15]马来莹,艾诗奇.针灸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38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21.

[16]陈增力,蔡红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应[J].现代康复,2001,5(8):119.

[17]张德梅,孟贤芳.神经网络重建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24.

[18]苏国栋.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21.

[19]王艳玲,桂林,代景儒,等.静脉充氧(高氧液)和早期康复对脑梗死病人愈后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98.

[20]田贤先,赵仲和,林正豪.早期点穴与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9.

[21]马平都,陶慧娥,黄国秀.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8):2098.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略)

3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公务员之家

三、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运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会使患者表现出思维迟钝,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后果[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维持神经元功能和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通常较低,其大脑功能损害可能也与其BDNF功能低下有关[3-4]。血清BDNF水平还被认为可以当作认知训练效果的潜在性生物标志物[5]。有研究[6]表明,运动训练会增加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和外周血液中BDNF的表达,可能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运动康复训练也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的社会功能康复手段,但目前仍鲜有研究系统的探究运动康复对该类患者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拟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水平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伴认知功能损害的18~55岁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确诊>2年;②目前处于疾病缓解期,幻觉、妄想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基本消失;③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即认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7];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鼠标操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脑器质性疾病;②服用除苯海索或苯二氮艹卓类药外其他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非抗精神病药;③心肺及运动系统存在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者。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及分组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入组者人口学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入组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种类、MoCA评分及年龄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1.2.2治疗方法两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在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共同监督与指导下,干预组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每次训练时长50min,每周5次,共8周40次。每次训练前10min为热身训练,包括5min慢、快走,5min动态拉伸;此后为40min为专项训练。第1~2周:专项训练为气排球传递和柔力球抛接训练,患者3人一组,间隔3米,按三角形位置站立,1名患者随机抛球,另外2名患者接球,抛球5min为一组,休息1min,共计5组;随后根据教程练习柔力球基本技术动作10min。第3~4周:专项训练内容为记忆行走:由护士制定5条10米长的路径,每位患者需记住路径标志并按指令在10min轮流在各条路径行走,循环4组;第5~8周:专项训练为综合训练,包括沙包和乒乓球训练,每组3人,每人轮流投掷沙包2min和躲避沙包1min为1轮,每轮休息1min,共计10轮。1.2.3认知功能评估分别在基线、治疗后第4周末及第8周末由高年资精神科医护人员使用以下工具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情况。①连线测验(TMT)-A:要求将打乱的数字1~25由小到大按顺序一次用直线连接起来,用时越短,错误越少,说明被试信息处理速度越强;②精神分裂症简明认知评估表(BACS-SC):要求被试在90s内尽可能准确而快速地在符号下写出与其相对应的阿拉伯数字,正确数越多,被试的注意及信息处理速度越强;③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TM):评估者朗读完12个词语后让受试即刻重复,连续进行3次,记录3次复述的词汇总数,总数越多,受试学习、回忆、保持、再认词语信息的能力越强。④Stroop色词测验(SCWT):要求受试在45s内尽可能快的逐列朗读题板上的单词、颜色或色-词,正确数越多说明知觉转换能力、选择性注意和抑制习惯性反应模式的能力越强。1.2.4血清BDNF水平检测分别在基线、治疗后第4周末及第8周末取静脉血5ml至EDTA-K2负压管,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的血清冷冻并-80℃保存。使用HumanBDNF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BDNF水平[10]。1.2.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简单效应分析。取双侧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常规组4例因出院退出,31例完成观察;干预组2例因出院、1例自行退出,32例完成观察。退出者资料不纳入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吸烟、目前主要抗精神病用药及服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及血清BDNF水平比较

重复测量数据分析表明组别和时间在TMT-A所用时间、BACS-SC正确数、HVLT-RTM正确数和SCWT单词正确数、单词错误数及颜色正确数及血清BDNF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均<0.05);分组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P均<0.05)。事后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干预组第4及8周末TMT-A、BACS-SC、HVLT-RTM、SCWT指标以及血清BDN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骨折;临床护理效果

患者患病后会对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骨科患者,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康复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对骨科康复治疗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在骨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康复护理主要是针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性训练,针对不同患者运用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帮助骨科病人恢复正常活动。为此,本文对骨科患者中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了有效探究康复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在我院骨科治疗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护理康复的实际效果进行探究。骨科病分进行手术治疗的基本都是创伤性病人,主要是急诊手术、脊柱手术、择期手术、单下肢手术、单上肢手术、双肢手术。1.2方法。1.2.1护理原则。骨科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术前护理,手术过后需要进行术后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必须做好术后护理。创伤骨科患者手术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对护理人员和骨科患者进行规范指导。第一,骨科患者康复宜早不宜晚,手术过后就因该进行康复训练。第二,康复训练不只是身体上的锻炼,还要求对患者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理同步,从各个方面提升患者的认识,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我们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因为患者来自不同的岗位,身体素质也大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身体和实际情况对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保证康复训练的康复训练的尺度跟患者的需求相对等。1.2.2护理评估。病情评估、心理评估和身体评估是护理评估中三个主要内容。其中的病情评估是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后的患者的整体回复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切口的愈合情况和牢固情况等。同时需要根据患者手术后伤口的恢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心理评估是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况。身体评估主要是对骨科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和身体的正常活动情况的了解。在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病房护理和阶段护理三个方面。患者对康复护理会产生比较大的抵触心理,护理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在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思想教育,帮助患者获得自信,让患者主动进行康复训练。为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房护理,补定期的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消毒,保证病房内空气质量,控制病房温度。为了可以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骨科患者需要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不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需要卧床,不再进行活动。1.2.4效果评价标准。骨科患者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洗澡是对骨科患者自理恢复情况综合评价的标准。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洗澡这四项活动全部完成视为全部自理,还需要其他人进行帮助视为部分自理,全权需要其他人进行帮助者视为不能自理。

2结果

我们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对了解进行有关康复知识调查,知晓率为88.89%,未知晓率为11.11%,护理后效果,完全自理为52.78,部分自理为44.44%,不能自理为2.78%,患者并发症为,肌肉萎缩4例,关节痉挛2例,关节畸形2例。

3讨论

通过我们对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评价结果可以明确的看出,骨科患者恢复情况与康复护理有着直接关系,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医疗康复中存在的风险,这对骨科临床的实践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骨科患者对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自身康复情况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也是康复护理可以有效进行的根基。骨科临床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可以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减小康复护理的风险,提升骨科患者的效果和速度。通过对骨科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实践中不难发现,提升康复护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疗护理技术的提升,在骨科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欢欢.康复护理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17,(18).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8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1]。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2]。

2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3]。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康复训练治疗技术范文篇10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西医疗法

1.1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1.3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1.4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1.5其它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2中医疗法

2.1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例,汗出减少4例,食欲好转3例,遗尿减少1例,总有效率达45%。

2.2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3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3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曲凤媛,商淑云,金妍,等.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2):108.

[2]徐林,崔寿昌,赵利.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14例报告[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1,14(4):193.

[3]袁海斌,曹旭,张国勋.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结合高压氧等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05.

[4]王文英,石建华,于明江,等.激活传导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00.

[5]姚军,倪仙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3例[J].现代中医药,2007,27(3):21.

[6]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4):63.

[7]陈秀恩,左群.踝足矫形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2):174.

[8]桂华,周玉香.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电图变化情况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3):249.

[9]李玉芹,杨雪梅.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5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7):61.

[10]魏文著.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63.

[11]谢洁珊,赵勇,刘振寰.艾灸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1.

[12]赵勇.刘振寰教授应用药浴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1):1.

[13]邵银进,罗冠君,招文健,等.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推拿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