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53:53

文物修复管理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建设

一、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

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的破坏,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不仅保留了文物的基本信息,而且以文字、图表、影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了文物保护修复的具体过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有助于了解文物的本来面貌,了解曾经的修复细节,便于开展新的修复,是提供科学修复的重要依据。同时,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体现了先进的绘画、镶嵌、漆器等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建立完整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X才研究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拥有种类繁多的文物,文保科技部作为修复文物的主要部门,每年修复上百件文物,也产生了众多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本文阐述了文保科技部建立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体系,这些档案资料的撰写与管理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

二、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内容

随着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不断出台,竹木漆器、丝织品、金属等文物的修复档案记录规范也制定实施。根据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的流程,文保科技部探索出一套由修复任务点交单、修复方案、修复日志、修后总结、文物修后提取单构成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体系。

1.修复任务点交单

修复任务点交单是文物使用者将文物交给修复者时,双方需要填写的单据。点交单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名称、文物号、类别、级别、年代、尺寸、送修部门及科组、送修人、接收科组、接收人、提取曰期,用于文物交接时明确文物伤况,确定修复目标。

2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包括文物基本情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保存现状、原修复记录、病害状况、修复目标、影像资料、检测分析、拟修复流程(处理方法和材料)、可能遇到的难题、进度等内容。文物接收科组根据文物的伤况与病害科学制定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由专家审核后实施。修复方案中首先包含的是文物的基本信息,随后需描述文物的历史背景。以往的修复方案中文物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作为清宫收藏的文物,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而工艺与艺术价值更值得探究,理清文物价值有助于恢复文物的外部特征并传递文物之美。此外,文物的保存现状和曾经的修复记录必不可少,它们是掌握前人修复历史的途径。病害状况是修复方案的基础,包括褪色、破裂、虫蛀、霉菌、脱落、附属物缺失等,修复方案要标明各种病害受损程度。了解病害情况,结合送修人的要求,方可制定合理的修复目标。在明确文物现状及病害的前提下,需对文物进行多角度拍照,便于与文物修复后的照片比较。同时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高光谱扫描系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设备细致观察文物表面或内部结构,也可以借助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设备分析文物的纤维、颜料、染料等成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文物开展多种检测可以初步探明文物的制作工艺,为文物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修复方案中必须写明计划实施的修复步骤,如清洁、加固、接取、全色、补配、封护等步骤。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难题,如样品较少,文物老化严重加固清洁困难等,根据预测的修复难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最后结合文物修复的难度和人员情况,确定文物修复的时间与周期,便于统筹安排整个修复工作。文物修复方案是经过充分研究与讨论的书面文件,是指导文物修复的重要材料。

3.修复日志

修复日志是指在修复过程中,记录工作的内容、人员和日期,具体内容包括保护修复主要过程、所用材料、工艺、技术变更、项目负责人、保护修复人、影像记录(修复前后照片、重点修复操作)等。通常修复是按照修复方案进行的,也有可能在修复中遇到新的问题,此时要根据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解决办法,并在日志中重点记录。修复中要对重点修复的部位进行拍照,便于清晰地观察对比修复前后的文物状态,若遇到复杂的大型修复项目,则要对部分修复环节进行视频记录。通过修复日志,可以清楚地掌握修复人员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所用的材料与工艺,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法。

4.修后总结

修后总结主要记录重点工艺研究、修复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途径、技术或方法创新、修复材料使用情况。修后总结是对整个文物修复过程的总结性概括材料。修后总结应该详细说明修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解决办法,不同于修复日志中的记录,此处要对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细致的描述,并对采用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探讨该方法是否可以推广以及该难点是否有更加合适的解决办法。此外总结中还要写明此次修复存在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文物有新的制造工艺,可将新的工艺写入总结中,对日后文物修复有所启示。同时文物修复结束后,文物修复材料的使用及用量也需统计,并提出预防性保护建议,包括文物存放的温湿度要求,运输条件及展览建议。最后,修后总结要记录修复者对本次修复的自评估意见与专家验收意见。

5.文物修后提取单

文物验收合格后,由送修部门提取文物,提取者与文物修复者办理退库手续,填写提取单,完成文物修复与提取流程。由修复任务点交单、修复方案、修复日志、修后总结、文物修后提取单等一系列资料组成了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中既包括文物的现状与病害,也包括修复的过程和方法,是掌握文物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文物保护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撰写并没有统一的格式,既可以自由撰写,也可以非自由撰写。自由撰写的格式可以突出重点,根据文物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非自由撰写通常使用表格,表格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却形式单一,没有容纳特殊情况的空间。任务点交单和修后提取单内容简单,采用表格一目了然。而修复方案、修复日志、修后总结内容较多,单纯的表格无法满足记录要求。文保科技部根据多年的实践后,摸索出一套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撰写模式,即档案主体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内的每个栏目为必±真项,而每一栏目则根据文物情况留有自由撰写的空间。自由撰写与非自由撰写相结合,最大限度满足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灵活多样的写作需求。

三、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文保科技部已初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纸质版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体系,但是目前还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档案撰写的及时性

文物修复时需要及时记录文物的详细信息,很多时候文物修复工作者往往重视文物修复的操作,轻视修复档案的撰写。比如在文物修复任务繁重时,修复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文物修复中,待大量文物修复完毕后补写修复档案,容易导致文物修复的细节记录得不够全面。修复师必须认识到修复档案是文物修复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文物档案对文物保护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完整性。

2提高档案记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记录文物情况时需要详细、准确、客观的记录。修复档案的记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知识,而作为文物修复部门,档案记录的主体为修复师,修复师深谙文物修复的环节,但却缺乏档案撰写的相关知识或仅掌握少量档案方面的知识,由此导致修复档案的内容在陈述时不够准确、客观、完整。为此,要加强对修复师档案撰写的培训,使其具备档案撰写的基本知识。提高文物修复档案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髙档案撰写人员的专业素养,重视档案撰写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3.建立档案的电子化系统

目前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而纸质档案很难长久保存,在查找利用档案方面也有诸多不便。目前虽已利用照相机及摄像机等设备拍摄文物修复过程并存入计算机中,但是将文物修复的纸质档案形成电子数据库尚有一定差距,当前需尽快建立数字化档案系统,从纸质和电子两方面确保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完备。而随着档案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未来要构建档案共享平台,拓宽档案利用的途径,借助网络平台,使档案的利用更加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东海梅,高俊.浅谈新时代加强古建筑文物档案管理及对策[〗].档案天地邛叫7)57-61.

2.徐微明.小议文物档案及其管理卩].浙江档案,2009(1):44-45.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青铜;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我国青铜器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经历了夏、商、周以来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比如“青铜鼎”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被称作“国之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很多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语和典故例如“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都蕴含着青铜文物的相关知识。青铜器的制造技术精湛,青铜器的品种也较为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了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宗教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状况,和其他文物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虽然青铜器最早不是在我国出现的,但我国青铜器的数量和工艺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如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体现了我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精湛,在世界青铜制造技术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我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青铜器的成分来看,青铜器是一种青铜合金,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一般来说,其铜锈多呈现青绿色。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代表人类文明步入了青铜时代。以青铜器的器物类型划分,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兵器、祭祀器、装饰器等。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许多青铜器文物都是国宝和珍贵文物,保护好、传承好青铜文物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由于青铜器埋藏于地下数千年,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多青铜文物侵蚀、风化较为严重,成为濒危文物,有的出土时就已经面目全非或残缺不全,要想让青铜器展现原有的历史风采,避免青铜文物受到进一步的侵蚀和破坏,就需要文物专业技术人员对青铜文物开展修复和保护应用技术研究,按照科学合理规范的操作规程来实施青铜文物的修复工作。比如青铜器修复工作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清洗、除锈、整形、焊接、补配、做旧等,经过专业修复人员的精雕细琢,才能使青铜文物的本来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国青铜器修复和保护技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个门派,比如北京派、潍坊派、西安派、苏州派等。经过历代文物保护人员的努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文物保护修复已经成为一项专业的技术工作,在我国文物博物事业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推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城乡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省市都相继出土了大量青铜文物,也急需要保护和修缮,通过修缮为博物馆的展陈提供良好的藏品来源和基础条件,使其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江苏省文博系统对青铜文物的修复工作成果较多,如江苏省邳州市2007年启动了“修复研究课题”,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珍贵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这批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但很多器物修复前破碎严重,甚至无法辨认出造型,新建成的邳州博物馆为开馆陈列需要,委托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进行攻关,采用科学合理的修复工艺和材料,对这批珍贵的东周墓葬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昔日风采被重新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保护了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江苏丹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江苏苏州窖藏青铜器、江苏涟水三里墩青铜错金银牺尊、南京六合区程桥东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剑等珍贵的青铜文物,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2青铜文物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

青铜文物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物的保护和科学应用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文物修复工作也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如“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文物修复工作,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濒危青铜文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1000多万件待修复的各类文物,其中青铜文物大约50万件,数量十分庞大,且有相当部分文物破损严重,而我国文博系统专职的文物修复人员却不到三千人。青铜文物出土以后,受到环境影响,自身的风化和腐蚀程度会更加严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专业修复,会受到二次伤害,导致青铜类文物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文物修复工作是当前文物保护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只有切实加强文物修复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博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的青铜文物修复技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凝聚了数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青铜文物修复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工艺修复技术。随着现代文物理念的更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国外青铜文物保护措施逐渐被我国吸收与应用,而且还加入了许多现代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上述技术得以不断传承。

3我国青铜文物修复的传统步骤和方法

青铜器的成分主要是铜、锡和铅,同时含有其他少量杂质。青铜文物由于经历了千年的环境侵蚀,一般青铜文物表面都呈现淡绿色的粉状锈迹,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也被业内称作“青铜病”。青铜文物的传统修复步骤一般包括清洗除锈、稳定加固、整形补配、作色做旧、缓蚀封护等多个方面。比如,清洗除锈就是对青铜器表面污物、锈迹进行清理,通常有机械或化学除锈法,一般利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借助凿子等金属工具进行处理,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除锈工具也更加先进和丰富,包括激光技术的应用。稳定加固就是为防止青铜器锈蚀的进一步加重,采用清漆、石蜡、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和化学制剂对锈蚀严重的青铜器进行保护处理,将青铜文物表面的有害元素快速去除,在青铜文物表面形成保护层,较好地保护青铜文物。为青铜文物做稳定加固处理,如同给青铜器做了一层防护服,可以有效阻断外界环境对其氧化而导致的腐蚀。以南京博物院为例,目前南京博物院采用了氟橡胶处理技术,也是该院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效果很好,自1997年开始,南京博物院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其中还修复了战国时期的九女墩编钟,十分安全环保,用于青铜器保护其防护效果十分理想。整形补配就是对青铜器残缺部位进行整形和补配处理,国外一般用石膏、石蜡、玻璃纤维等材料,填补青铜文物的残缺部分,我国补配技术一般根据器物外形和残缺部分采用打制补配和翻模补配的方法。同时,由于青铜器年代久远,为了展现其历史的厚重,修复实践过程中,也不必去除得特别干净,可以留取部分青铜锈迹作为对比。作色做旧就是对修复补配完成的青铜器进行修饰和补色的处理,使修补的部位与原残缺的部分实现自然的过渡,提升器物锈色的一致性。经过处理后的青铜器,不仅保持了器物的原貌,而且展现了其本来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有效提升器物整体的美观性和展览的审美需求。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保护手段不断丰富,在今后的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中,特别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进,将对青铜文物修复工作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

4青铜文物保护和应用技术发展的对策分析

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没有完善的藏品保护和应用管理就谈不上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博物馆工作必须建立在对藏品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青铜文物是各级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文物精品之一。博物馆要发挥和完善功能,必须做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展陈藏品,提升博物馆的展陈特色和质量。新形势下,为探索和做好青铜文物的保护和应用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编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要严格遵循科学的规程,在开展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之前,首先根据青铜文物的实际,比如文物的信息、保存状况、价值分析、残缺程度等,对文物的现状和病害情况进行调研,进行相关基础信息的登记和录入,同时,借助现代化检测仪器对文物进行必要的检测,如拍摄X光片,进行锈蚀成分分析,建立档案和文献资料,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最新的数据资料,拍摄器物各个组成部分的细节特征、质地、装饰等特色。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修复评估方法,待修复完成后,对修复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将有关数据录入文物修复档案,为今后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来源和分析依据。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修复的科技含量和效果。在传承和总结传统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和方法,借助先进的科技仪器,比如利用荧光光谱仪、电子显微镜等检测设备,对青铜器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文物表层的锈蚀物成分和残缺面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对症下药,使修复前后的青铜文物呈现一致性和协调性,以求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此外,可借助现代高科技仪器,提升文物修复的准确性。目前可以利用的现代科技仪器较多,比如依托现代流行的3D打印技术,制作青铜器残缺部分的雕塑模型,利用树脂材料建模,有效弥补文物缺损部分。此外,还有可利用真空等离子清洗技术,利用产生的等离子体与青铜器内的铜锈进行化学反应,将青铜器铜锈去除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青铜器的铜面不受人为损伤,做到精准处理,提高文物修复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对青铜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不仅要求专业修复人员具备文物历史保护知识,同时还需对化学、物理、美学、光学、篆刻、焊接等技术都要有所掌握,才能成为出色的青铜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普遍缺乏文物修复人才,特别是青铜器修复人才更加短缺,制约了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完善青铜文物修复人才的培训机制建设,比如推进高校增加文物修复专业,加强与地方博物馆之间的人才培训共建机制,将博物馆作为人才实训基地。文博系统定期开展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着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文物理论知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学习和发扬大国工匠精神,锻炼扎实的业务能力,培养更多的青铜器保护修复骨干力量,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各地方组织人事部门要完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为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在学术、待遇、职称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激励政策,促进文物修复队伍的发展。四是加大青铜修复技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力度。积极研究青铜文物腐蚀机理,分析了解青铜锈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研发高效的除锈技术,采用新型材料,降低青铜文物的腐蚀率,为青铜文物腐蚀控制提供必要条件。加强对新型膜类材料的研发,通过应用新型膜类物质,阻断空气内的有害气体和成分,减少有害物质对青铜文物的不利影响。五是加强对青铜器文物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青铜文物由于受自身化学属性的影响,容易受到空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会使青铜器表面和内部化学元素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青铜器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往往锈蚀已经比较严重,出土或在博物馆陈列的过程中,现代的空气环境对青铜器文物会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时,会加重对青铜器的腐蚀。因此,加强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可以有效缓解青铜器的腐蚀。各级博物馆展厅和文物库房应配备相关的恒温恒湿设备,使文物展厅和库房空气环境实现恒温恒湿。

5结语

青铜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国之精品,在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大对青铜文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避免青铜文物受到损坏,才能促进青铜文物实现代代相传,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群杰,潘红涛,邓先钦,等.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6):567-571.

[2]张鑫,陈玉华.各类型激光器在激光清洗技术应用中发展现状及展望[J].热加工工艺,2016,45(8):37-40.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矛盾;开发;对策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处理好文物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开发利用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需要就是把它们利用开发好,如何利用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等过程,才能完成与实施,经这样下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合理的开发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体现文物价值

人们只有与文物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文物所在地参观,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文物蕴涵的历史,增进文化交流。文物旅游部门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提供,将那些价值较大,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通过展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文化教育、知识教育、精神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二)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

如何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由于文物是历史先民创造的物质的精华,它具有着悠长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珍贵物质,而且它不仅能帮助现代人了解科技发展历史、人类文明文化进程及历史演变过程,并且文物遗产也成为了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给现代学生带来学习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等教育的极好“教科书”。[5]众所周知,文物是以自身的价值和对它的研究成果及展示传播来发挥作用的,如果物之不存,其作用也无从谈起。但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因为物品最终是要消失的,保护得好只能延缓消失或减少消失,而不能最终避免消失。文物保护与利用不能偏废,不宜论重轻,而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讲保护,不抓利用,是无力的保护,将使文物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只讲利用;不讲保护,是竭泽而渔,将对文物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放弃任何一个方面的责任,都是文物管理的失职,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因此,一方面,要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强化依法保护,为开展好文物利用工作莫定必要的基础,以保护促开发;另一方面,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运作法则,搞好文物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利用反哺开发。

(三)文物保护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文物资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物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了文物,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才有文化旅游;有了旅游,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物是源,旅游、地方经济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绝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坏为代价,这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更不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使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物工作才能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才能赢得做好文物工作的主动权。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文物保护有着负面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文物资源保护出现极不到位现象,中国现有文物资源数不胜数,居世界前列。伴随着推进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诸多举措,文物资源损失严重,中国文物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在此仅举几例。

1.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有些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做得不够。文物保护经费未能较好纳入财政预算,文物经费严重不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平均年度经费仅1万余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缺乏情况更为突出。如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在蜿蜒33公里的南京明城墙所包围的老城内就有1200多处历史遗迹,由于受场地和保护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能与观众见面的文物寥寥无几,造成了珍贵文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少文化遗存因经费不足,仍处于待修状态,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开发。文物保护经费的匮乏一直是南京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长久以来因政府“单枪匹马”显得势单力薄。[12]

2.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

文物所在地不同于名山大川,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如四川乐山新建国道距离大佛位置太近,车流量大,震动力强,致使大佛两侧出现的裂缝越来越大。如南京南京市宁杭公路二期公路的实施,将有可能使下马坊三组石刻离开它现在的“安身之所”。在南京的首个“世遗”项目——明孝陵所在的“翁仲路”一段,因其属交通要道,而成为对文物保护和陵区环境保护的最大不利因素。有些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由于长期暴露、风吹雨淋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洛阳的山陕会馆、上清宫及现正在修缮的河南府文庙等都存在这种情况。更有为保护文物“招商”引资,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武当山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有开宾馆,后有办武校,这些隐患,造成外来居住人员用电不当,引发火灾。有500多年历史的武当山遇真宫就此消失。[16]

3.由旅游中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当

交通、宾馆饭店、污水排放设施等,这些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而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有的地区在文物保护区大修现代化设施,再如泰山景区的城市化与索道的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游人上山观光游览,使泰山的年旅游人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从30万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次。旅游高峰时段,人满为患。险些使其被取消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称号,这对泰山景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训。近年来,将文物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公司搞旅游开发、捆绑上市的做法甚嚣尘上,此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做法不仅为腐败的介入大开方便之门,更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4.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旅游容量,破坏了旅游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如果传统旅游规划不当,过度开发造成了不平衡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坏,这种破坏一旦形成,就很难恢复反过来就会阻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部分格局遭到破坏,使历史保护区一度被挤占挪用。在古城墙保护区内大建接待设施,破坏原始景观。

5.管理不善

不科学的文物保护也是对文物的一大侵害,作为文物,多是已经历经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环境的侵蚀已经造成文物的自然破坏,人为的破坏更为严重。孔子国际旅游公司在“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内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扫除,造成整个文物景区中,古建筑均有不同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因为清洗或擦拭,一些古建筑的大面积彩绘已模糊不清,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金箔全部脱落,而被水冲洗的石碑,一旦碑刻的石隔内渗水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

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

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8]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三)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17]

(四)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专业人才紧缺

我国的文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现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约有近千人,但与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相比,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现在培养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尤为重要。过去培养此类人才一般都是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致使长期以来文物修复工作始终未能突破传统的观念,只是注重传统的修复方法,不能使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所以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

三、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一)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的负面效应

1.解决经费不足,设施陈旧的现象

如今,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级财政也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旅游业,所以我们可以从重点开发旅游业中转移部分财政来维护现有的文物。“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文物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维修。如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从1982年开始,为配合城市建设及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南京城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重点维护,分阶段完成维修长约17公里,累计投入资金超40亿元,2004年获得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

由于文物所在地所特定的环境性质,导致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使得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开阔文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控制高层建筑,除“高层适度发展区”外,今后南京老城原则上不新增高层建筑。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完善塑造老城空间轮廓建设高层建筑,必须进行景观环境影响分析和交通影响分析,且需经过专家论证。规划特别提出,沿明城墙周边、夫子庙、门西、朝天宫、颐和路公馆区等传统保护区,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3.改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修建基础设施时常出现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所以国家及各省各地区文物部门对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到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积极利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自身的规律,聘请有关专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分层次开发。对特殊的、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又极易损坏的古代文物必须保持原状,并要控制参观人次。

然而文物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就数发掘现场了。考古发掘是文物的保存环境发生剧变,引起一些列变化和反应,很容易发生损害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楼兰女尸在出土之后由于环境激变而开始腐烂;又比如素纱襌衣在出土过程中发生的质地上的改变等等。我们知道,考古发掘对文物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不利的影响。要减少或降低这种不利的影响,我们不可能既希望于让文物保护专家直接开展考古发掘,也不能寄希望于将每一位考古发掘者都培养成文物保护专家。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发掘领导机制:由田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组成一个发掘工作组,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规范的发掘。

4.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

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6]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5.加强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13]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制度层面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在文物保护的整个工作流程中起着纽带和中枢的作用,是联系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桥梁。与法律手段不同,它可大可小,大到整个文物系统,小到具体一件文物的保护,制度的触角都能涉及;与技术层面不同,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制度建设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搞好文物保护的关键就是搞好制度建设。[14]

总之,文物旅游开发利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

引进市场运作方式开放文物旅游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破传统的体制障碍和地区分割,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旅游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在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此外,各有关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由于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涉及到计划、规划、设计、文物、宗教、原理及旅游等许多部门,因而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

文物资源的经营企业化并不是破坏文物的必然原因。首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文物资源就能得到充分保护。再者,文物是旅游企业获取收益的资源,文物的损失意味着企业可用资源的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依托于文物的安全及有效保护,文物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只能更加关注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三)依据市场,努力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产业。其中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交通、住宿、游览、娱乐等一起构成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我国大部分文物旅游点的旅游商品至今未形成真正的特色,收入主要来源仍是门票,所以必须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围绕当地的文物的特色开发娱乐休闲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增加旅游收入。

文物保护的宣传要走出封闭,面向公众,加强媒体宣传,使全社会成员都懂得文物的价值,认识文物保护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物旅游部门应该把文物保护纳入旅游事业的长期规划。在旅游促销和旅游活动中应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对破坏文物者应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制裁。这样不仅树立了文物旅游企业的形象,还强化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管理

要使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利用达到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用出色的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特别人才。管理型人才既要具备广博的文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管理,能够组织、协调、领导文物旅游的各个部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18]

研究型人才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文化、历史、艺术、考古、民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为文物的旅游开发利用做好最科学的规划。特别人才是指文物的鉴定人才和修复人才。由于文物自身的材质的变化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有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修复后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三类人才积极协作,加强对文物旅游的管理,才能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如今在加快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现有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其传统的经验、技术能够得以传承。还可以通过选送上述专业人员进入院校接受正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随着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要。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才能够使我们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文物尽快得到修复,延长其寿命和恢复其价值,从而让这些文物更多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让我们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璀璨的文明。[19]

参考文献:

[1]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2]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新疆经济与文化,2007(6):37-41.

[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61-63..

[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3).

[5]金磊.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J].华中建筑,2001(11):60.

[6]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7(1):40-41.

[7]李晓良.博物馆与我们渐行渐近[N].中国旅游报,2004-12-30.

[8]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N].宜宾学院学报,2004-10-25.

[9]高军.从绍兴历史文化看文物旅游之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5-9-3.

[10]杨桂芳,丁文捷,茜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完[J].民族出版社,2005(4):52-53.

[11]李福建.海州古城墙受损引起市领导重视,王建华作出批示[N].连云港日报,2006-11-17.

[12]许德建,都波.沂南汉墓画像亚待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10-5.

[13]李让.国家主席强调,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N].中国文物报,2004-4-3.

[14]岁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4-6.

[15]米九国.高峡出平湖,三峡之旅开新篇[N].中国旅游报,2004-5-9.

[16]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1):61-63.

[17]闰红霞.从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看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世纪桥,2007(12):76-79.

[18]陈明义.中国当今社会公平浅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4):8-11.

[19]陈蔚.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J].新建筑,2006(4):32-34.

[20]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7(4).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古建筑;壁画;保护

古建筑壁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壁画少之又少,自然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修缮,都是造成古建筑壁画损毁的原因。同时,由于壁画是由支撑体、地仗层和颜料层组成,与砖石材料不同,长期完整保存的难度极大。可以说,壁画在古建筑中是最易损毁的部位,所以保留至今的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迹。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古建筑壁画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保护那些珍贵的古建筑壁画。

1古建筑壁画保护的现状

1.1保护级别不高

古建筑壁画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可是很多地区对古建筑壁画的保护意识不足,其相对的保护级别较低。通常保存在国家、省级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壁画较少,而且壁画的题材多为宗教、神话传说乃至山水风景。大部分古建筑壁画会受到古建筑兴衰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形式破坏。从壁画形成开始,壁画的材料会随着时间不断老化、变质,还会因为外界的环境及人为等因素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重绘、画面涂鸦等。而且,相互依附的古建筑会因老化而得到修复,但是建筑内部的壁画则会缓慢地遭受破坏,甚至年久失修而损毁。

1.2客观条件制约

由于古建筑壁画的支撑体及地仗层,乃至颜料层的材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壁画的稳定与耐久性。其中壁画支撑体,主要有坍塌、空鼓、剥落及位移等可能发生的情况,加之若地仗层的脱落或者裂缝以及颜料层所受到的污染及粉化,或者龟裂起甲等也会影响壁画的稳定性。同时,根据各地所在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污染、光照和灰尘,以及昆虫类、鸟类等生物危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坏古建筑壁画(图1)。

2古建筑壁画的重要价值

2.1文物价值

古建筑壁画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的实体的文化遗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极高。壁画往往是人类古代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见证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古建筑壁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绘画艺术,但是并非简单的装饰品,很多壁画的题材与内容深刻,能够展现出其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信息。而且,古建筑壁画蕴含着建筑、美术及宗教等历史内涵,既能弥补现代研究中古代文献不足,又能为研究古代社会形态、社会发展提供资料。加之,一些古建筑的壁画上不难发现有题字纪念,能够明确其古代建筑以及壁画的年代,084Vol.210以便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文化生活。另外,壁画属于古老的绘画形式,虽然依附在建筑上,但是其艺术形式却十分独立,更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所以其艺术价值也很高。首先,根据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古代建筑壁画研究,不难发现其内容的细腻、题材的多样,通常情况下画师们在绘画时的构思与构图都十分严谨,并且具有较强的审美与观赏性,完全能够作为现代美术学、艺术创作中的素材。很多大型壁画在构图上主题鲜明,一些以情节为主的故事图,其中会穿插山水风景、人物或者建筑物等,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当时的神话故事图会按照连环图的方式呈现,其独特的画风、画派,为我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古建筑壁画能够重现出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壁画中人物的服饰,以及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方面,还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技术,都是在对那时人物形象及社会生活场景的鲜活呈现,让现代人们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发展。大禹庙中有一幅《铸鼎图》壁画就是对那时的铸鼎工艺、技术的生动记录。

2.2社会价值

古建筑壁画并非单独存在的,而是国家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壁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形式、功能等方面的约束,但是能真实地彰显出当时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更是当时时代特征的体现,还能够展现出当时追求的审美情趣,这也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说其社会价值较高。首先,壁画并不严格按照绘画的基本规律,却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的地域辽阔,拥有多样性的文化,尤其是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每一个壁画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根据壁画的类型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寺庙的壁画是对宗教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而宫殿的壁画则代表着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还有庙堂的壁画往往会呈现出祖先的思想、观念;府邸的壁画主要体现的是民间的社会生活。其次,古建筑壁画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并非文物的固定价值,可以说是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与利用。换句话来说,对壁画的有效保护能够为当地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壁画加以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高度重视壁画的价值在人们的精神与审美层面的诉求,也开展了一系列壁画保护活动,根据其不可移动的特征,利用方式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主,进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来实现保护、利用的双重目的。另外,古建筑壁画面向社会还具有宣教的功能价值,教育意义显著。究其原因在于壁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以便各个地区之间加深了解,同时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创造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彰显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精神,这些素材都可以用于对学生的爱国教育,还能给不同人带来启发与共鸣。

3古建筑壁画保护的有效策略

3.1规划修复技术方案

根据古建筑壁画的组成材料特征,需要加强对壁画的保护修复,通过相关的修补技术,进行壁画的修复模拟。例如,对壁画的画面污染展开清理的试验,或者尝试修补地仗层及加固颜料层,同时对画面的整体美感进行把握,以此来规划出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的方案,选择最佳的清洗、加固及补配、封护的材料。又如,根据外部环境的调节达到抑制持续损害壁画的目的,并且使用合适的材料施加于壁画上来治理病害。也就是说对壁画的治理要在本体材料上实施,所以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严谨、小心,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试验与论证,确保外部的预防手段安全有效方可实施,并且全程坚持保持原状、减少干预及可再处理的原则,注重材料使用的可逆性、兼容性及可辨识性,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壁画的病害进行全面治理。

3.2把握美学修复原则

当前我国传统的画面修复方法,通常是对画面的残缺部位,使用白色的补膏加以补全,而且不会上色,导致古建筑壁画整体美感缺失、不协调,甚至会影响到壁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这属于间接性地对壁画的二次损害,甚至有可能会降低壁画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壁画的美学修复方面,想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壁画就要把握美学修复的原则,能够从保存、利用及展出的角度出发,根据壁画修复后的功能、作用来选择适宜的修复方法。古建筑壁画已经延续至今,仍然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很多画面都经过了精细的补全与补画。因此,需要对壁画修复后所具备的功能以及整体的残缺情况乃至画面的具体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便制定出相应的修复方案,充分掌握其理念,从而达到从美学角度修复壁画的目的。

3.3加强预防性的保护

由于各个地区古建筑壁画的周围环境各异,环境问题是壁画损坏的一大因素,包括空气的污染、有害生物、自然气候等。因此,对于古建筑壁画的保护需要加强预防性的保护,根据可能存在的一切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处理,调节控制好内部的环境,做好周围环境的净化防护、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必要时可采用特殊的预防性保护手段。另外,古建筑壁画的保护始终都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少干预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壁画的安全。首先,要对壁画的墙体危害开展预防性保护。例如,可以对损毁的墙体进行加固与修缮,以此来阻隔墙体水分对壁画的侵蚀,实现对墙体的密闭保护。还应科学地控制温、湿度,避免光照的辐射以及防尘等处理。其次,壁画周围环境需要进行净化。如使用植物性的杀虫剂彻底清除壁画上的虫害,同时做好对霉菌及微生物等综合防治。或者在建筑周围种植一些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植物,从而提升其环境质量。最后,壁画的日常保护工作中,若出现特殊的情况就需要以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如揭取壁画应妥善放置于有条件妥善处理的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3.4合理选择清理手段

古建筑壁画的病害通常主要发生在地仗层及颜料层,所以这些位置是保护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保护工作实施中要对壁画进行科学清理,加固修补地仗层,去除画面上的污染物,同时封护好颜料层,争取恢复壁画原有的面貌。大多数情况下,地仗层可能出现缺失、裂缝及空鼓等现象,所以要针对不同病害类型,以修复地仗层的方向进行。而清理壁画的污染物的目的是想要延长壁画的保存与使用的时间,尽量还原壁画的历史价值,而这也是当前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因此,需要根据污染的不同来源,选取适宜的化学剂软化,并结合机械工具加以清理。

3.5坚持壁画保护原则

对于古建筑壁画的保护,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借助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方法及技术,不断吸收优秀的壁画保护经验,坚持以下的原则实施对壁画的有效保护。3.5.1不改变原状在古建筑壁画的修复过程中要秉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尽量保留壁画的原始历史信息,保持其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及工艺做法等,避免出现任何可能会导致改变主体、颜色关系新建、拆除或者改动的修复。3.5.2少干预但凡近期没有危险性的壁画本体,都要尽可能地少干预,若必须实施干预时,要对有害、危险的部位加以修复。当壁画的材料老化、变质程度严重,或其损害速度较快若不保护难以保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适当的修复材料进行干预。3.5.3预防为主对于古建筑壁画的病害预防是十分关键的,可以此来避免其病害的加剧,甚至产生新病害。因此,需要秉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不直接接触壁画本体,通常保存较好且画面完整、材料强度较高的壁画的保护重点工作可以放在改善其外周环境方面,以隔绝危害壁画外界因素来达到保护壁画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壁画的保护工作的核心就是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留壁画,科学地进行壁画画面的修复、污染物的清理等,并且做好充分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古建筑壁画是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壁画的保护,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的发扬,以此来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晨阳,丁玉琦,刘晗.河北蔚县古建筑壁画调查分析及价值评价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8):100-103.

[2]徐兴彬.济南长清区古建筑壁画调查及保护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7):79-81.

[3]马丽.基于保护目的的古建筑的利用研究[J].城市建筑,2020(3):82-83.

[4]周超.古建筑砖-土结构裂缝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建筑与装饰,2019(21):141.

[5]姜姝,王岩松.古代壁画的再现、传播与展示:王岩松访谈[J].画刊,2019(4):55-57.

[6]董亚杰.丹东大孤山古建筑群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9.

[7]邹艳磊,郭巍.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及保护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9(24):59,141.

[8]孙玲玲.皖南彩绘壁画的艺术特征与教化功能[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0-93.

[9]田园.中国古建筑室外木装饰鉴赏及应用价值研究[J].文物世界,2020(6):41-43.

[10]席丹妮.传承是主要的方向—访王岩松关于中国传统壁画的修复和临摹[J].中国艺术时空,2019(2):45-52.

[11]张须芳.研究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的问题[J].居舍,2020(1):23.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规模与速度都在不断加快,在这种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条件的保留,成为国家文化部门需要关注的重点。传统村落文化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杂合物,这种文化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从而发生巨大的损坏、消亡。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口号的前提下,对于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文物、书籍、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恰当的保护,就成为文化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村落起源于农耕文明时期,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传统村落文化中涵盖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自然生态变迁信息,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方面变迁的重要文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变迁史,在我国,众多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民族的村落形态、文化习俗也各不相同。而在这种丰富的村落形态、文化习俗中,隐藏着众多能够改变历史的人物、事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村落已经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各种不同村落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同时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这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巨大宝藏。传统村落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发展变迁的痕迹,是各民族文化属性中最宝贵的遗产。传统村落文化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存在与必然受到保护的理由。传统村落文化中的文化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文化得以保留下来。各个民族所有的文化遗产,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各种传统村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互相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种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村落文化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明两大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存在着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史貌”审美价值、旅游价值;自然生态文明存在着美学价值、自然文明演变的研究价值、旅游的经济价值等多种价值。传统村落文明中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儿女赖以生存的文化养料。传统村落文化对于考察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具有重要帮助,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史料。

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现状

1.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

目前,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属于明清时期建筑,还有较少的宋朝建筑残留。传统村落的主要特征为:保留完整的传统历史建筑风貌、优美的自然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而传统村落也包含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居住着大量的农村居民。乡土气息与历史文明的融合,使得传统村落文化在世界自然村落文化中占据较高的地位。我国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大多分布在传统村落中,40多万文物中的7万多文物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传统文物的最大组成部分。除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我国还有着近9000项国家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存留在传统村落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存留在传统村落中。所以说,我国现存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各种传统村落存在着文化多样性、分布地域性、文化形式创造性的特征。国家根据相关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案,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成为文化部门关注的主要课题。

2.我国传统村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

随着乡村城镇化进度的开展,传统村落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剧烈冲击,传统村落中具有文化与史料价值的文物遭受到不断的破坏,部分文物已经完全消失。根据国家的调查数据发现:随着现代化建设速度的逐步加快,我国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也逐渐加快。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时间,我国有100万个传统村落已经消亡;在2010至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又有将近80万个传统村落已经消亡。目前,我国的传统村落由原来的400万,逐渐递减至如今的不足200万,这种消亡速度是以前其他发展时期从未有的。其中,已经消亡的传统村落,有绝大部分村落属于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价值、史料研究价值的村落。所以我们说,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处于迫在眉睫的时期,对于传统村落的修缮与保护刻不容缓。传统村落在经历长时间、大面积破坏后,其整体结构与完整性都受到极大的损坏。而与此同时,在传统村落毁坏后,传统村落的附近则建立起众多的新式楼房,这种楼房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村落的面貌存在着较大差别。很多传统村落还在原来的基础上被众多开发商进行过度的修复,所用的修复方法又与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存在差别,因此产生的修复效果不伦不类。其他的实物文化、书籍、自然生态遗产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的民间文化、生活习俗也在迅速消亡。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断代,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未结束,在这种盲目的城镇扩张前提下,房地产建设、工业发展、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等都会加速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目前,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改,这种工业与商业活动是造成传统村落消失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下,对我国传统村落建筑、传统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的保护,成为现代化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课题。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对策

1.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责任制

首先,各部门应该成立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做好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主要包括以下的人员构成:农业委员会、房地产开发部门、土地规划局、文物保护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分别对地区范围内的文物、村落古建筑、自然生态遗产进行考察,并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等级评定。通过表格的形式,罗列出各种传统村落文物的损坏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修复策略,对需要修缮与保护的文物进行修复。各种职能部门需要密切配合,重点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的范围,对不同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文物进行分等级保护。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对各种珍贵的建筑风格进行妥善的规划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方面,要在保证不损坏传统建筑物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旅游开发工作。

2.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申报与定级

在传统村落文化申报与定级方面,政府与其他工作部门应该对地区的传统村落文物进行全面考察,在考察完毕后,制定出传统村落文物表,对那些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破坏严重的传统村落文物进行重点保护。另外还要在统计完成后,对这些传统村落文物进行申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妥善做好文物的安置工作。而在对传统村落文物调查研究过程中,要用专业、敬业的精神对文物进行多方面的检测,对那些发展速度过快的传统村落进行重点排查。特别要重点统计古民居、祠堂宗庙、古树、古桥、古塔、名人故居、自然生态环境等文化的信息,对各种文化的存留情况、历史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在传统村落文物的申报方面,首先文物部门要做好准确的文物评估工作,根据村民与村史提供的信息,对区域内的文物进行发现与搜寻。在完成传统村落文物甄别与分类后,根据文物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申报。

3.制定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规划

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面,要根据传统村落文化的不同特征,制定有区别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规划。对于那些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文化,最好能够进行还原真实性的保护。而对那些地域特色浓重、古民居建筑集群式分布、自然生态优良的传统村落,应该制定出详细的村落文化保护规划、风险控制规划。同时,要对传统村落建筑修缮、拆迁、建筑用地审批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在传统村落保护完好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建设。对那些历史与文物价值不大的传统村落文化,要进行恰当的修缮与保护,主要以村民自发保护为主。在城镇化迅速开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好传统村落、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需要与地区传统村落特色有效结合,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城市建筑风格。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但要对传统村落文化、生活风俗、自然生态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还要对传统村落的硬件设施进行现代化整改,最重要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4.出台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法规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与管理办法的制定,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合法权益的重要方法。房地产建筑公司、旅游开发建筑部门,都要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与管理办法,进行传统村落文化的开发工作。传统村落文化需要在完善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与利用活动。在进行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完善的科学管理规划,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历史还原性的开发。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名人足迹的村落,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与范围,争取保存文化名人、名村的原始样貌。在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大传统村落的赔偿力度,将那些搬出传统村落的居民进行同等的房屋政策补助。同时,也要对传统村落周围的土地进行妥善保护,将那些原始的水渠、古道、水塘、古墙进行修复与还原,保存文物的原始样貌。对那些不愿搬出传统村落的居民进行劝说,通过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方式,使村民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最后要对修缮完毕的传统村落,通过制定不同等级的分级保护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根据不同价值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长时间追踪、了解传统村落文物的保护情况,不定时地检查、修理那些受损的文物。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文化受到工业用地、房地产建筑、旅游开发建筑等多种商业活动的影响。目前,传统村落文化正在加速消亡,许多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的传统村落文物正在被破坏。所以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特别是对那些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要结合民族特色进行有条件的保留与发展。而传统村落文化方保护活动,需要政府与其他工作部门在项目规划、方针政策、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支持。传统村落文化应该与新型城镇化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改善村落建筑的内部硬件设施,使村落建筑能够被现代人所使用与开发。

作者:李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步云,陈燕燕.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J].规划师,2012(10).

[2]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3(6).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缀华堂

古建筑具有文化遗产价值。通过了解古代建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旧楼的维修项目比较复杂,因此对于相关的员工,他们必须首先爱上旧楼,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和谨慎,并在使用过程中防止旧楼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此外,必须立即提出解决方案,以解决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有关人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来管理当前的古建筑维修项目建设,促进有序施工,确保古建筑维修项目的可靠性[1]。

1修缮古建筑的重要性

在维修古建筑的过程中,如果损坏的组件得以维修并且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则不宜更换该组件,并且需要进行相应的维修工作。如果零件无法维修,则必须使用新材料进行更换。维修人员必须尽力选择与维修的原始部件颜色相同的材料,以保持古建筑的风格。通过不断增加古建筑维修项目的施工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提高古建筑维修质量。由于传统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在维修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建筑管理尤为重要。古建筑修复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差,古建筑修复工程容易出现许多缺陷,造成历史失真。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古建筑维修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维修工程建设管理,运用创新观念创新和完善古建筑维修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并成功完成古建筑工程,可以更好地恢复古建筑的历史外观[2]。

2古建筑修缮工程原则

现在修缮古建筑的原则是恢复古建筑各方面如新。既要继承和展示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又要充分发挥古建筑的光彩。这项工作的核心是修复古建筑。首先有必要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原创性原则,在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中保留原始建筑的价值和特征,并充分保留原始古建筑和建筑的历史信息,反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模仿不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而且还需要根据历史特征等进行分析,以展现独创性。必须重现建筑物的原始功能特性和面板的原始外观,以保留原始样式。在维修和保护古建筑中,不仅需要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还必须保护周围的街道、树木,辅助设备等,以便可以将古建筑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另外有必要保护和改善古建筑的艺术和生活方式,以便它们能很好地反映古建筑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业务原则[3]。在此基础上,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延伸到对艺术、民俗和文学的深入探索。提高合作效率,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大多数城市都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历史悠久。古建筑在古代经济,文化和价值中的传播和重要性非常大。如果将其销毁,对现代人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对子孙后代将是巨大的损失。这些历史信息将随着相同的古建筑而继续消失。在当今历史的发展中,古代建筑本身因其特殊价值而被认为更有价值。保护和修复古建筑也是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4]。

3工程概况

汇龙潭公园位于嘉定镇南部,设西、南两大门,西门在南大街183号,南门位于沙霞路。占地面积4.76万㎡,建筑面积3212㎡。园内布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缀华堂又称花厅,位于公园北部玉莲池东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小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前设廊,柱间设木制挂落、栏杆,石柱础、石阶沿。建筑通开间10.8m,进深10m,高6.2m。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针对缀华堂屋面、木构架、墙体、地面、油漆、门窗残损情况进行了修缮,本次工程于2019年05月15日开工,2019年09月15日竣工。修缮工程施工分别进行了文物拆除项目、脚手架搭设及围护、屋面翻修工程、木作整修工程、木结构木门窗油漆修复、墙面粉刷施工、方砖铺设施工七个项目,最终达到了理想的修缮效果。

4古建筑修缮施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有必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修复古建筑。但是,由于缺乏维修古建筑的经验,这对建筑商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在做好保护文物的同时,必须重现古代建筑的光彩。当需要维护项目时,通常的方法是由文化古迹的专家在维护设计计划的框架内共同研究和决定建筑物和设计者的工艺、材料和其他细节。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不同,可以根据图纸建造。修复古建筑通常是修复和加深图纸的过程。由于恢复古建筑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建筑物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恢复原则,制定保护古建筑的法规,并与专家进行协调以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将条件恢复为原始状态。另外在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监督管理,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要求和规定进行施工,并通过各方面的合作,确保维修工程的科学合理。另外还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的可行性[5]。

4.1前期准备工作

修复古建筑是一项复杂且大规模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文化古迹,或者无法在原始站点上修复古建筑,但是恢复古建筑的目的是恢复原始外观并确保其生存价值。因此,在建筑中,我们可以首先使用现代方法来描绘和记录全景图和古建筑的细节[6]。有了记录,它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参考,并且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此外,借助高分辨率的成像和绘图,可以描绘出现有古建筑的外观,并可以对当前损坏的部分提出合理的维修建议。其次,在建造之前对古建筑进行现场检查对于了解古建筑的年龄,建筑物的材料和工艺至关重要。根据旧楼破坏的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确定较为完整的建筑方案。同时,在维修过程中,连同旧楼的基本信息一起,维修过程有序地完成。

4.2实际施工管理及后续工作

实际上维修古建筑有很多压力和矛盾,这对建筑商也是巨大的挑战。首先,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头。但是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容易发生原材料供应不足的情况。某些木材也可能破裂,因此使用传统材料来重建古建筑,这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其次古建筑的砖墙和壁画的质量是整修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砖和壁画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另外这种砖不能大量生产,并且建筑公司需要控制项目的成本。最后在完成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之后,必须继续进行保护工作,以解决古建筑中可能发生的漏水问题。项目完成后,还存在其他问题,施工人员还需要及时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并做好古建筑的预防和保护工作。通常要管理古建筑的修复施工,施工人员必须能够根据相应要求完成修复过程,确保原始价值,并保护原始外观[7]。图2古建筑修缮施工

5古建筑修缮施工管理探索

施工管理系统是对旧建筑维修过程的专业管理。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对古建筑维修组织单位进行可靠的管理。必须进行调整以确保有效地实现部门的既定目标。发展工程和文化古迹保护需要有效的施工管理系统功能、有效的施工过程管理、有效的管理计划实施以及统一的施工管理任务。特别是对于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质量、进度等管理部门,以有效管理各种设施的维修目标,严格执行管理工作,在管理水平上取得较好的生产协调和科学控制效果。管理系统应由技术和管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管理目标的制定和管理任务的分配应当科学合理,在工作发展中必须有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确保房屋修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旧建筑维修项目管理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有效地管理质量,进度和各种成本管理目标,并实现对工程信息的科学管理。为了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管理风险,可以应用PDCA周期管理思想,以及同一旧建筑维修项目的许多特征,以创建新的建筑目标管理模式[8]。在此模型中,目标管理可以分为四个过程。换句话说,将制定四个步骤进行评估和改进。目标设定是模型周期的起点,重点是将战略目标分析为子目标,这些目标可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逐步完成。在实施旧的建筑维修技术时,有必要为项目管理中的工作管理提供更完整的专业部门,为有效地划分管理计划和目标任务做好准备,以提高施工管理的实际效益,科学地评估施工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和调整不良管理风险,以此为起点。将这种模型应用于行政工作,可以为执行管理获得更好的价值,并且施工管理的目标情况可以具有实际的行政优势。管理方法的创新发展要求在管理工作开发,对项目审批、计划、设计、监督、招标、现场施工、完工、交付和科学的管理中有效处理旧建筑维修技术的全过程。管理和创造力最佳管理模式,可提高管理价值。

6结语

古建筑的修缮过程很复杂,相关人员需要在施工前充分了解古建筑,然后根据建筑原则完成修复过程,以保护原有外观,并确保项目及其工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估算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前进行准备。在改革施工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改革项目有序进行。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找到最合适的施工管理模式来修复现有的旧建筑物,提高修复项目的可靠性,实现真正科学合理的改革,并发挥文物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钧.研究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问题[J].绿色环保建材,2019(9):158,160.

[2]王福成.研究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8):40-41.

[3]杨凯佳.关于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探析[J].四川水泥,2020(6):207.

[4]韦婷孜.古建筑修缮技术要点和工程管理措施研究[J].文物天地,2021(3):55-57.

[5]于川.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7):1703-1704.

[6]郭朝峰.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121.

[7]汤晓聪.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9):2887.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7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将文化恢复重建与当地政府重建规划相结合,与贯彻*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相结合,突出受灾地区文化恢复重建工作,重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促进城乡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20*年10月前,通过采取建立临时文化活动室、组织流动文化服务等措施,在受灾地区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域建立和完善过渡性文化服务基本功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到2010年,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要按有关标准基本完成受灾地区主要文化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其余区(市)县按照“十一五”规划,基本实现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3年前后,通过倾斜发展、重点扶持等措施,使受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步发展,使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支撑体系,使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二、重点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实施好灾后文化恢复重建规划

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受灾地区文化部门要迅速抓好健全组织和恢复队伍工作,指导、协调和帮助受灾严重地区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乡(镇)综合文化站健全组织机构,在短时间内落实生活保障,建立临时办公场所,恢复正常办公秩序,重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创造条件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2、做好灾情评估统计。要主动、客观、全面、准确地做好灾情评估统计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图书、器材设备的抢救工作,加强公共财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认真组织震灾损坏建筑设施的安全评估工作,对受损轻微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修复并对公众开放服务。

3、科学规划恢复重建。按照市政府和省文化厅的要求,以及“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工作思路,确保灾后“两馆一站一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恢复重建纳本地恢复重建规划,通过重新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在满足基本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着眼长远,提高档次,即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又要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继续以推进“五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过渡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保证“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到位。各区(市)县要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抓好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的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期间文化需求。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要把“两馆一站一室”纳入灾后重建统一规划,早日完成达标建设;其余区(市)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在20*年6月前完成全市文化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12月前完成全市图书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要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基本实现“一人一册”。“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体制。

2、推进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图书馆要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建设,确保网站内容、网站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年前,全面完成县级支中心建设,配合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推进,在100%的乡镇(街道)、7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继续按照“公益事业,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深化全市农村电影改革,20*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实现每月每村、每个过渡安置点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并初步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20*年,完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实现全市所有图书馆数字化联网,数字图书馆读者点击率每年上升20%。

3、推进城乡文化带动工程。继续深入做好送文化下乡和扶持城乡特色文化品牌工作。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今年重点完成过渡安置点公共图书流转点建设工作;其余区(市)县继续推进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图书流转点工作,确保到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8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图书流转点。继续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在九区和高新区举办“文化*—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继续实施电影木偶皮影进校园、专业院团进乡镇、慰问演出进工地、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各区(市)县继续打造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把丰富受灾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既坚持送文化服务到临时安置点,又积极组织受灾地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调演、比赛等形式,培育一批民间文艺骨干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文化系统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地保护和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完成“三个集中”工作的保护地域风貌、历史遗存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力争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创建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拳头产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院。2010年前,完成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和规划。借助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的契机,包装、展示和推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资源。

5、推进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按照城乡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的要求,通过下派挂职、上调锻炼、集中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阵地有人管理,活动有人组织,作用得到切实发挥。震灾受损严重的地区,要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培养一批文化骨干,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三)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线,大力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1、抓好文艺创作演出。各国办、民营文艺院团在抓好年度艺术创作生产的同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创作生产一批反映人民群众重建家园方面的文艺作品,弘扬不折不挠、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唱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代主旋律,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认真组织实施惠民演出工作,使“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我们在一起主题文艺慰问演出”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对各区(市)县特别是重灾地区文化部门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工作指导,各区(市)县要注意积累创作素材,抓好创作生产,积极用新创节目为群众演出,提高本地文化活动的质量。

2、大力推进剧场建设。各区(市)县特别是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受灾较重地区,要按照《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本地剧场建设工作,将剧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力争在2010年前按标准建成适合本地区文化发展要求的中型剧场,确保本地生产的剧节目和引进剧目有较为适宜的演出场地。市文化局在推进武侯区、成华区剧场建设的同时,将重点支持和指导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抓好相关剧场建设工作。

3、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各区(市)县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和要求,着眼于加快本地旅游演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繁荣本地文化艺术事业,坚持“政府引导、城乡兼顾、鼓励发展、市场运作、重点推进”的旅游演艺发展原则,采取整合旅游演艺资源等方式,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提升本地文化魅力,力争形成投资具有较大规模的旅游演艺剧目并上演。

(四)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核心,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1、抓好重点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恢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恢复重建文化旅游设施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俗风情等特色产业,继续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尽快对受损的文化旅游设施进行恢复重建,重塑都江堰水文化品牌,同时围绕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特色古镇文化打造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积极指导和支持受灾古镇恢复重建工作,促进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文化资源,高起点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重点抓好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都江堰二王庙景区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彭州市地震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崇州罨画池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崇州鸡冠山九龙沟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受灾地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

2、抓好政策配套。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倾斜扶持政策,协助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更为开放和有较大突破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抓好市场繁荣。合理规划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重点以演艺协会、博物馆协会、网吧协会、音像协会、歌舞娱乐协会为抓手,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开放型、多主体、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五)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抓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启动对受损的5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积极协调配合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相关专业机构,重点抓好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受损的国家一级文物修复重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景区的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抗震救灾纪念设施、实物资料征集和建设工作,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地震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2、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继续抓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培训和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普点,加强技术支持,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时限和要求,确保我市第三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2010年10月前按时保质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成果应用,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和谐局面。

3、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全市各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指导,积极发展和丰富博物馆事业,不断改善馆藏文物库房保管条件,提高展陈水平,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做好《*博物馆文化之旅导览图》、《*文化宝典》的编印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阵地社会功能。结合地震灾害馆藏文物修复工作,继续编制《*市珍贵文物保护修复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馆藏珍贵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项目。

4、做好文物勘探和考古研究。切实加强文物勘探发掘考古工作,积极会同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重点对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进行研究,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规划,加强考古理论研究,努力突破文物保护等难题,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协调推进《*市大型古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立法进程,在20*年完成该草案的起草、论证、修改和送审工作。

(六)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

1、加强依法行政和管理。坚持恢复重建和加强管理并重,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重点围绕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歌舞娱乐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举措的督促落实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深入开展网吧及网络游戏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娱乐场所日常监管,努力为广大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推进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市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信息库和行政处罚数据库。大力支持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组织实施自律。落实创建青少年“绿色网上空间”和打击“黑网吧”目标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组建当地文化市场专职协管员队伍,强化技术监管手段,建立完善网吧及娱乐场所监管系统。

3、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把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执法队伍作为实现依法行政目标的关键环节,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执法人员,坚决取消执法资格,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有关标志的通知》精神,做好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件、执法标志等的规范管理,树立*文化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震灾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市文化局成立“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规划编制协调等工作。各区(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过渡期文化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

一、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一)可对文物进行完整化、全方位展示。文物大部分都属于从古代延续到当今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其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因此很容易出现损毁问题,尤其是在进行保障和运输的时候,整体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博物馆中的文物都只能固定在本馆进行展示,而无法运输到其他地方,显然,这对文物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借助VR等数字化技术则能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这样一来就顺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全国各地区甚至全球各个角落的人都能看到文物的全貌,进而增进大众对文物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了解。(二)可实现文物的科学修复和还原。博物馆的一大重要职责就是对馆内的藏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保护,这里所谓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提供简单的看护,而是采取适当的举措确保文物在不会受到进一步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的最大化还原和修复。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改进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在电脑中编制科学合理的文物修复和还原计划,并借助数字化模拟的形式不断尝试,结合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计划加以调整和完善,进而实现修复还原效果的最大化提升。现阶段,我国一些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存在较为严重的破损问题,如部分古籍文物存在封面褪色、页码缺漏等现象,借助数字化处理技术,可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使其最大化趋近于本来的面貌,如此一来,人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些文物,对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三)实现文物资源的实时有效共享。以往的博物馆由于受到环境、场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展示效果通常不是很好,观众也只能亲自到博物馆才能进行文物的参观,这就给研究人员造成了诸多不便。不仅如此,很多库房中的精品文物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展示给大众,最终给参观者带来遗憾,博物馆服务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运用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可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有效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依托三维虚拟技术和信息化交互平台,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三维模型全方位、交互性展示,全世界所有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都能借助网络进行文物信息的有效浏览,进而建立起一个开放性、共享化的虚拟交互平台,使文物资源得到共享。此外,通过构建信息资源库,还能给博物馆文物研究工作者提供便利条件。

二、当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藏品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博物馆往往过于看重信息化展示技术的运用,存在滥用声、光、电的情况,虚拟数字展示通常只是虚有其表,相关内容并不充实,往往只是把实景图片简简单单堆砌起来,认为这就是展览的数字化,显然,这与数字化展览的本质是相去甚远的,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技术和文物藏品真正的价值。(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交互性偏差,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现阶段,我国很多学者都较为重视文物数字化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反,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案例的关注却比较少,且文物保护活动十分简单,大多为拍摄、复制和记录相关资料等,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交互性程度较低,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也十分单一,很难真正满足人们在数字化展示上的需求。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和真正实现在家就能顺利观看文物展览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三)不具备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优秀人才。当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对外包公司的依赖性较强,且科技公司本身在技术水平上就高低不一。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科技部分通常需要外包公司参与其中,技术方面的问题大都是交给外包公司进行协调解决的。在文物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与科技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理解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另外,科技公司由于受制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在技术上也经常面临“供不应求”的问题。(四)共享性有待提升,数字化保护各行其是的现象较为突出。尽管我国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验收,然而,部分博物馆与科技公司依然存在根据自身的相关规范与习惯进行操作的问题,导致很多研究数据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文物的真实状况,文物数据的共享程度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整体利用率较为低下。

三、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策

(一)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促进文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化开展,在实际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时,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这一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方便快捷,可大大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对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未来一段时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能得到顺利开展。此外,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多样性,而应当注重对展览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使广大观众真正从文物参观中学习到相关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外观的好看上。(二)创建实用性的文物展示网站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时候,必须对博物馆本身的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尽可能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观赏角度,尤其是在文物展示平台网页的设计方面,必须充分凸显出网站的吸引力,凸显出其精彩纷呈的特点,充分彰显出博物馆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一方面,在进行网页设计的时候,应积极将视频、图像、声音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合起来,确保馆内所收藏的文物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可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到不同地区文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对检索网站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确保能实时接收民众提出的反馈意见,并能对各种文物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进而保证博物馆之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三)构建文物数字化专业研究机构,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博物馆应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构建文物数字化专门研究机构,适当加大对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具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博物馆可采取定期安排文物保护和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培训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者的数字化保护意识,提高其信息化工作实力。此外,博物馆还可与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并通过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留住高校的优秀实习生,进而壮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四)打造数字化管理系统。传统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导致部分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通过引入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文物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确保广大观众能利用网络平台对文物形成全面的了解,不单单能了解文物的相关文字信息,同时也能借助视频、图片、声音和新闻资料等对文物的来源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另外,博物馆的内部机构设置也能朝着现代化、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博物馆始终与当今时展趋势保持同步。(五)建立健全博物馆控制体系。将数字化技术和博物馆内部文物管理系统相结合,可做到对文物的科学有效保护,进而实现文物的长远性、持续性保存。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依托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打造一整套完整的控制体系,将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应通过互联网的连锁效应,将博物馆内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到网上,从而实现资源的持续化、高效化供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是其陈列、展览的主要对象,而要确保文物展览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除了继承传统博物馆的尤以管理经验意外,还必须进行适当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物保护和管理过程中。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引入了数字化管理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做好文物展示网站的设计创建工作,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旭.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讨[J].人文之友,2020,(17):75.

[2]张文庆.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神州,2020,(22):13,15.

[3]张辰.探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管理学家,2020,(2):159-160.

[4]赵治瑞.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6-117.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9

一、狠抓内部管理,外树窗口形象

从专业队伍、保安队伍、保洁队伍等方面建设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管理制度。××××年月被省文管会、文化厅评为“一级达标馆”;××××年元月,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文明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的理念。从上班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入手,制定博物馆出勤、值班、会议、财务、印章、文电处理、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常年对公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做到中午、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重视宣教队伍的培养,要求每位讲解员都能做到因人施讲,满足社会各受教育阶层的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展览设有中英文说明牌等辅助设施,馆内设有导览牌、雨伞架、休息排椅、报刊杂志、观众休息厅等服务设施,为参观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

切实做好馆藏文物管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登记入库,做好考古出文物、传世文物的征集登记造册,做到贴目清楚。并做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古字画定期微波杀菌、晾晒;对出土明代丝织品进行消毒、防腐、整形处理;对出土的青铜器、铁器及出水的铜炮、铁炮进行防锈、缓蚀处理;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修复。做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因文物科技保护成绩显著,被推选为×文物科技保护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切实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向×市公安局保安公司选聘名保安负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并制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保安巡逻制度》、《保安职责》、《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安全保卫制度,保安人员每天小时日夜值勤,做好值班记录。从××××年起每年都聘请×消防大队教官对全馆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及实践演战,掌握消防安全检查基本常识与灭火技能。由于制订有效措施,单位安全生产无事故。

外树良好形象。××××年先后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师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博物馆还被泉州市委宣传部等六个单位列为×唯一的“×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年×市博物馆入选《华厦文博揽胜》、《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图典》,提高了×博物馆在全国文博、文化系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工作

××××年以来,博物馆先后成功地接待了省长×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市领导及省内外兄弟省、县(市)党政考察团、全国文博系统兄弟单位、海外乡亲、外国客人以及本市人大政协代表、中小学生、市民群众;还做好拥军、敬老、助残工作,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免票参观。两年来共接待各种参观者达万人次。博物馆在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窗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展现社会效益,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两年来克服人手不足,专业人员少的困难,先后主办临时展览场,较有影响的有《×历史风景线摄影展》、《洪世清洪世川艺术作品展》、《秦始皇兵马俑·古长安文化展》、《八闽文物摄影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始展》、《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图片展》、《见证祖国图片展》。同时协助和承办市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教育局、文体局等单位办展个。期间,还选挑馆藏磁灶窑器物参加在×磁灶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陶瓷建材博览会陶瓷文化展。博物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三、创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制

在健全市、镇、文物管理员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创新观念能抓住每年“·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物宣传活动,如举办《八闽文物摄影展》;聘请省博物院专家为社会公众免费鉴定文物;×电视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印刷大开张《文物法》到村、居及文保单位张贴,广为宣传。通过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充分发挥×侨乡及经济优势,争取华侨同胞慷慨解囊、利用社会募捐、家族自筹资金和政府补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仅××××年为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周年活动,投入施琅故居的修复、施琅纪念馆重新布馆,以及新建施琅纪念雕像等项目近万元,走出一条既符合侨乡经济发展,遵循文物管理规律的新路子。这种充分社会筹资和政府补助修缮文物的做法和施琅故居修复工程,得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充分肯定。

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在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推荐参评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仅×市就有磁灶窑址、西资岩——南天寺摩崖造像、陈埭丁氏宗祠、施琅故居及施氏大宗祠等处文保单位,数量位居×各县市区第一。

四、ד海丝”考察点的考古发掘及整治建设得到好评

该同志作晋江“海丝”考察点考古发掘和整治建设的项目负责人,主动参与由省考古队支持的磁灶金交椅山古窑址从—××××年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为“金交椅山古窑址”申报“世遗”提供大量的实物依据,克服种种困难,及时对考古遗迹现象采取措施进行防止人为和自然破坏。现两个“考察点”的整治工作都按泉州市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目前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陈列布展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金交椅山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草庵的成功整治先后得到联合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秘书长亨利博士,总协调员尢嘎博士前往现场考察的好评。

五、学术研究成果不断

两年来,主持和参与编撰的《×文物地图案·×分册·×文物》工作完成;参与撰写和编辑《×风光导游词》、《晋江文史资料晋江风物—×文化遗存专辑》,还参与施琅纪念馆陈列提纲、×外销陶瓷馆陈列提纲、×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历史展览陈列提纲等的策划和撰写工作。

论文《从族谱资料看明清时期×移民迁台的原因》选入×历史研究会编《×文史研究》十年成果结集。论文《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植物引进》被中国核心期刊《中华科技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期)刊出,并被评为本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年月,被×省文物局推荐参加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等级评定标准》(草案)课题组,完成全国县(市、区)博物馆方向等级评标准(草案)成果,并报送国家文物局。月,撰写论文《清代蚶鹿对渡×史迹调查》,应邀前往台湾鹿港参加彰化市政府举办的“××××年彰化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鹿港研究”,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月,与×大学吴清池教授合作编辑《文物赏析》(上下册)出版发行。

该同志在博物馆建设、管理、业务以及草庵的整治建设工作得到了莅临×调研文物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的高度好评,为××××年月,晋江市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物修复管理范文篇10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十余次专题讲座及交流,特别是通过对具有典型特色的海德堡、威玛、波茨坦、巴黎、富尔达等城市的重点考察和学习,使我们对欧洲古城保护工作的发展历史及工作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欧洲各国对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视及工作展开的深入细致。现将此次培训考察所获知识及感受体会作一简要整理,从而对我们今后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古城保护、城市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古城保护工作的历史及发展变化

1.近代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

欧洲的古城保护工作普遍开始于19世纪初,当时的所谓保护工作主要是对旧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人们理论上追求"修旧如旧",追求"风格复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为追求纯粹的形式统一而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将破旧的建筑进行整修,成为一种对旧建筑的改造。当时对许多中世纪的教堂进行了这种类似"破坏"的改建。

到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人们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认识和实践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开始认识到对古迹的主要工作应是保护、加固而不是修复工作,任何对古迹文物进行的建设都应以考古的证据为依据,而新添的部分必须与原迹有所区别。

例如在德国,通过模仿古代风格样式来完成古建或使其"完美"的做法一直从19世纪初延续到20世纪,在当时的德国文物工作者看来,这才是风格"纯正"的修复方式。但在1900年前后,有人提议要修复建于1556~1563年的海德堡城堡内的奥特·享利希宫,而反对派认为用当代技术模仿古代风格的任何做法总会露出破绽,对古建筑只能稍事修理或干脆保持现状。反对派的最终胜利标志着保护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2.现代古城保护工作

现代古城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确立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是伴随着一系列国际法规公约的产生而展开和深入的。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最早提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段的保护问题。它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同时指出①应保护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②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③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公文写作首选网站--公文网使妨碍城市有机的新发展。同时对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既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二次大战后,针对战后重建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先后成立了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简称ICOM)及保护和修复文物国际研究中心(简称ICCROM)。

1964年ICOM在威尼斯召开会议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著名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以下一些重要概念,使古迹保护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城市历史建筑和遗产保护的国际潮流的出现。

①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还适用于随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

②古迹的保护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日常维护,保护与修复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为社会公用之目的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

③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④修复过程是高度专业性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和历史价值,应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

⑤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

1972年11月,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6年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资金会",力求把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国际化。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第十九次大会上正式提出保护城市的历史地段的问题,并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即《内罗毕建议》,针对历史地区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代建设中遭受破坏的现状提出了以下一系列的保护建议。

①首先特别强调历史地区的重要概念:"历史和建筑(包括本地的)地区"系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遗址的任何建筑群、构筑物和空旷地,它们构成城乡环境中的人类居住地,从考古、建筑、史前史、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价值已得到认可。在这些性质各异的地区中,可特别划分为以下各类: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

②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国家和公民应把保护该遗产并使之与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作为自己的义务。

③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从整体上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协调及特性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

④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得到积极的保护,使之免受各种损坏。

⑤在建筑物规模、密度大量增加的现代城市化情况下,建筑师及规划者应谨慎从事,以确保古迹和历史区的景色不致遭到破坏,并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

⑥在单一化的今天,保护历史地区对维护和发展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内罗毕建议》还从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就研究、教育、信息、国际合作提出相应建议。

1977年12月,一些规划师共同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②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③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包括在内。

1979年,华沙会议推动了文物建筑的普查、立档、登记工作。

1987年10月,在国际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理事会上通过《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宪章》即《华盛顿宪章》,它是《威尼斯宪章》的补充,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①应将历史城镇和历史地区的保护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并列入各级城市及地区规划。

②保护的内容应为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及表现这些特征的物质、精神组成部分。包括街道格局、建筑与绿地及空地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规模、风格、材料、色彩等等。

③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规划的成功起着重大作用,应加以鼓励。保护规划应得到该历史地区居民的支持。

④历史城镇和地区的保护需要认真、谨慎以及系统的方法和学科。

⑤日常维护对有效地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至关重要。

⑥新的功能应与历史城镇及城区的特征相适应。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仔细增添新的功能及改进公共设施。

随着这一系列国际法规的颁布和推广、欧洲古城保护工作稳步深入发展,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文物古迹及古城保护工作均普遍走过了一个由单体保护→单体及周围环境的统一保护→历史地区的整体保护的发展过程,保护的内容也由仅保护宏伟的皇宫、教堂等特殊建筑发展到保护那些所有能够表现历史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的地区及建筑物、构筑物,如城市普通居住区、商业区、桥梁,以至工业区、工业厂房及仓库。总之,保护的内容在日益丰富,保护的手法普遍趋向于整体化。

三、古城保护方法

在欧洲各个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那些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对其古城及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极为重视,要根据各自城市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古城保护计划,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下面仅以我们走访的几个典型城市的实例加以说明。

1.区域的保护方法

为保护古城的环境和特色,要从城市所处的更大区域范围进行分析研究,统一规划布局。

海德堡是位于法兰克福南部的内卡河边的一座古城,城市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洪荒时代,十四世纪这里曾是欧洲文化中心之一,创建有德国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海德堡二战时期没有遭到轰炸,现在的老城城市面貌形成于18世纪。海德堡现有15万人,其中1.6万居住在老城区,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及大学城。

当地规划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及古城保护规划,全区域性地对老城进行保护。

①与其西北部的曼海姆市一起制定《曼海姆与海德堡共同发展计划》,区域人口70万,共分为16个居民点,从工业布局、区域交通等方面疏解海德堡市的压力,减缓海德堡市的现代城市有障古城功能的扩展。

②在海德堡老城东部为森林茂密的山区,为保证老城的良好环境,规划规定在老城东部一律不得建设,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自东而来的内卡河峡谷为老城区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也保证了老城与自然的良好协调关系。

③在海德堡市本身的城市用地发展计划中将城市发展区划定在老城区的西部、即老城的下水下风位置,新的城市建设包括新的居住区及古老海德堡大学的新扩充均位于这一区域内,且城市形态为与老城垂直的南北方向,这样就保证了老城的规模及城市基本形态的保护。这实际是一种通过建设新城以保护旧城的方法。

2.城市整体的保护

对于象巴黎、海德堡这样的完整古城,即制定全城的保护计划。

巴黎是悠久的历史古城又是世界大都会,巴黎城区占地面108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分为20个区。经调查巴黎城80%的地区均为历史保护范围,因此制定了全城性的保护规划。

①首先如海德堡一样制定了一个建设新城保护旧城的计划,即在巴黎西部建设德方斯新区,使巴黎的现代金融设施、高层建筑向那里集中,以保证旧城范围内不作高密度、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从总体上保护旧城。

②将巴黎全市划分为67000个地块,规划部门规定无论进行任何改造,地块的外部边界及景观不得改变,这样就保证了城市街道格局的稳定,保护了整个城市的城市格局及景观形象,突出了城市的几条景观轴线。

③对巴黎全城进行限高规划。1977年颁布的法律规定,巴黎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向城市边缘,作由低向高的锥状高度限制,其中中心区限高为12米,外部最高处为37米,使巴黎的空间尺度及城市天际线均可保持传统的形象。

④在巴黎城区的任何建设均必须符合规划意图,必须作到与古城环境的良好结合。

3.片区保护

对于那些历史遗迹丰富的古城,划出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迹丰富的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对维护古城的风貌、格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威玛是一座1100年历史的古城,曾经作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歌德、席勒、巴赫均在此生活过。其现状人口6万,有音乐学院和包豪斯艺术大学两座著名学府,是一个旅游城市。威玛老城古色古香,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全城共有800个文物保护点。为保护这座历史名城,除明确各古迹点范围之外,在全城划出火车站地区、中心城区、城市南部三片重点保护区,三片保护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全城总面积的30%。其中,中心城区保护区的面积为90公顷。这三片划出的重点保护区充分体现着威玛的历史及城市建设特色,因此对其中的街道、建筑均要特别加以保护,任何改造重建均要以历史为依据,要与传统的形式、环境相协调。

4.主要城市特色保护

对于城市中特别有特色的内容加以特别重点保护,使城市特色更为突出。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是一个现代化的大港口,人口170万,全市分7个区。在其市中心区古城保护工作中,特别强调对圣米歇尔大教堂等五个大教堂尖塔所形成的城市天际线的保护,对新建建筑体量的控制成为其古城保护工作的重点。法律明确规定在市中心不得建高楼,所有建筑的高度必须低于这五座教堂的尖塔,促使从阿尔斯特湖边向南望去,耸立天空的五个教堂塔尖成为汉堡一景,也成为这一古城的一大特色。

5.对文物分等定级、重点保护

古迹的分级保护是古城保护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城市中的古迹划分等级,再根据其等级制定不同的保护政策,有利于突出保护重点,有利于古城保护及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海德堡老城虽然确立了全城保护的政策,但对其的建筑也分为三级进行保护。

①有价值的建筑:对其外墙、屋顶、结构、内部装修……均要保护。

②中等价值的:主要对其外观进行保护。

③价值较小的:可进行适当改造,但其尺度、外观、材料要与周围环境协调。

四、文物古迹保护方法

1.五种基本方法

根据威玛包豪斯大学维尔特教授的介绍,在德国文物的保护维修方法共分以下五种:

①保存现状的方法:维持古迹的原貌,主要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

②按原貌对已损坏建筑的修复与重建,即所谓修旧如旧的方法。

③为使文物保存下去并保持活力,对文物进行必要的功能改造,增加现代必须之功能的作法。如为古迹增加采暖、照明设施及消防楼梯……。

④将文物古迹搬迁至使其更易于保护或更易于展示的环境中,又可分为整体搬迁和拆零搬迁两种。

⑤复制对已损毁丧失的古迹,根据历史旧貌整栋重建的方法。

通过我们在各个城市的考察发现,近年来第①~③种方法比较常用,而第④种和第⑤种方法使用的较少,在必须使用时也往往比较谨慎。

2.文物的新旧结合

为使文物古迹适应现代生活,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就有必要对文物古迹进行必要的改造,增加新的现代功能设施;而文物古迹也只有在现代的使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有效保护,才能充分展现其永久的魅力。

贝聿明对巴黎卢浮宫的改造,使卢浮宫作为博物展览空间的功能流线更为合理,无论玻璃金字塔与古老卢浮宫的外观结合,还是玻璃金字塔所创造的明亮通透的室内大厅的实地观感都是那样完美,真正使文物古迹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展现了它的永恒魅力。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造是在古建筑国会大厦的中间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这个玻璃穹顶不仅与古建筑精美结合,而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原理创造出巨大、舒适的会议空间、参观大厅……。

在科隆,其文物局和规划局局长为我们专门介绍了他们对一个二战时期因轰炸而遭到毁坏的古迹的改造。他们使新建的部分与旧建筑的遗迹结合在一起,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时时会看到历史留给我们的过去,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转换中,让人得到心灵的振憾,产生一种美感。过去的历史,现在也是历史,未来也终将成为历史。

3.文物构件的利用

利用已损毁或实在无法再继续保留的建筑的一部分,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或用于现代街道建设,使城市时刻、点滴向我们展现着历史的积淀。

在柏林革命广场旁的原民德中央委员会大楼其大门即利用的是二战时炸毁的原德国旧皇宫的大门,民族的历史隐约其中。

在科隆的一幢现代重建建筑中主要立面已采用了现代手法,而将原建筑仅存下来的一部分嵌入其中。

在布鲁塞尔,为保护传统的街道景观形象,许多现实已无法继续保存的古建筑拆毁重建时,特意将沿街立面保留下来,再与新建筑结合在一起。

五、古城保护及文物保护的推进

为推进古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欧洲各国家各城市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政府行政手段

海德堡老城自60、70年代以来城市面貌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年轻人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纷纷离开老城,老城日益衰败。由于土地私有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人们无心对自身所拥有的古建进行维修。自1975年开始,政府开始启动一项旧城维修活动以恢复老城的活力,使其重新成为购物及居住的中心。其措施是由政府收购那些得不到修缮的房屋,经维修改善后再出租给个人使用。在维修过程中对老城的每一幢建筑无论新、旧皆受到保护,保护其外观形象、内部维修……,对那些实在难以保护的可拆除重建,但其尺寸、外观、材料……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自1975年起至今,政府已完成了老城2/3部分的维修,预计再有7~8年即可全部完成。通过这样的维修,一方面保护了老城格局形象,同时带来了游客、繁荣了商业、增加了税收、吸引年轻人返回老城,使老城经济重新繁荣。

2.经济保障

古城保护工作必须有经济保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德国,1972年议会通过的古城保护议案明确规定了古城保护的资金来源,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城市政府各负担文物维修资金的三分之一。这一般是指那些有重要价值又属公共财物,即由公共组织占有的文物。而对那些由私人或企业占有的文物,各城市政府则主要采用各种税收调节的方式来推动文物古迹的维修。如波斯坦市文物的拥有者可得到减免税收(个人所得税、地皮税)的优惠,必要时(极少)政府可给占有者进行文物维修的费用,德国文物保护资金会也可供人们申请资助。

在巴黎,政府为文物占有者维修提供优惠代款,提供临时周转用房,同时成立咨询机构帮助提供免费的设计咨询,以帮助政府实现其保护和规划的意图。

3.公众参与

在《华盛顿宪章》中明确了历史城镇、历史地区保护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欧洲国家各城市普遍重视古城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中市民力量的作用,往往通过积极主动、深入细致的工作,将政府对古城文物的保护意图、工作计划、保护方法等宣传到市民中,促使市民主动工作与政府共同实现古城保护的目标。

德国波斯坦是位于柏林西南、拥有千年历史的小城,城市人口14万。它是勃兰登堡州的首府及文化中心,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城市的文物管理部门即通过以下一系列手段将其城市古迹保护意图宣传至市民当中,促使市民主动参与工作。

①文物部门印制波斯坦文物保护名录,上列全市所有的2万多处文物,每隔几年更新一次,并向每位市民免费发放。

②文物部门印制介绍文物申请工作程序、文物修缮公司、文物保护法、文物单位减免税收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向每一位文物拥有者发放。

③文物部门向文物拥有者免费发放介绍如何对文物进行细部维修(如窗、门的作法,墙面作法、屋顶作法)的小册子,宣传文物维修方法。

这样市民就可以主动按照政府的宣传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古迹保护工作之中。

4.人才培养

古城保护、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深入展开,必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德国,这种人才的培养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首先是学校教育。在包豪斯大学的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文物评价课程、文物保护课程等,学生在学校既可学习文物历史发展情况、文物现存的形式与结构、如何评价文物,又可学习各种文物维修方法。

其次是专业培训。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专业的职业培训是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德国共有四个专门进行古建维修、古迹保护方面技术培训的场所。其中位于黑森州富尔达的州文物保护委员会所办的培训学校即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凡建筑师工作三年后可来此进行专门的古建修复培训,培训结束通过考试,即可得到工商局承认的资格证书,证明此人有对古建筑进行修建的资格。在这里学生们可系统地学到木工制作、石膏拉模、雕塑、绘画等传统工艺,学习传统材料的运用手法,学习损毁的古建修复方法等。没有经过这种正统的专业培训的人是不能进行古迹维修的,这就保证了古迹维修工作的基本质量。

六、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欧洲,古城保护、古迹保护修复工作经过一百多年来的逐步发展,已形成一个从法律、行政、经济、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成系统、成体系的工作,工作的细致与深入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努力学习。

2.文物古迹只有融入现代的生活,使其得到现代的利用才能焕发其活力,也才是对古迹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保护。这种利用有可能是实用型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3.文物古迹、历史地区对形成各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物古迹、历史地区的作用,对建设适宜现代人生活的优美而有魅力、有特色的城市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