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1 17:19:25

文物保护知识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平台

1信息互联环境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概述

在中国,博物馆主要是为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能够发挥教育作用,并非用于盈利,属于公共机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在信息互联环境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建设文物保护平台,能够优化博物馆的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1.1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信息化可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

在利用文物保护平台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提高保护的准确度,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例如,博物馆新收到一件文物,以往会通过纸和笔记录,完成文物信息的采集工作,但是现在可以利用影像技术对文物的图像进行采集,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信息的记录。在将这些数据记录输入数据库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的信息查阅与资料整理工作,便于对文物进行分类,且在全国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进行文物资料的查阅工作,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此外,在进行文物展览、保护等工作时,可利用文物保护平台信息化管理文物,准确记录相关工作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1.2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数字化可更好地开发利用文物

在利用文物保护平台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制订文保方案,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的数字化为开发利用文物奠定较好的基础,还可以提高文物的安全性能,减少开发利用时的文物损耗。

2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保护文物的意义

2.1有利于文化传承

文物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和历史典籍同样重要,有时比文字典籍的作用大。因为文物是实物,而历史典籍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的改动或者错误,文物就不具备这样的缺点。文物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历史印迹的有效反映,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研究文物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历史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文物保护平台,可优化文物保护工作,有利于文化传承,从而使中华民族能更好地屹立于当今世界。利用文物保护平台能够显著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同时期留有不同的历史典籍,且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典籍,往往其记载相互矛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典籍的记载还会出现断代现象。文物的出现往往能解决这些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时文物正好承载断代的历史记录,有时文物还可以纠正错误的历史典籍记录,使矛盾的历史记录得到正本清源。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研究这些文物可以准确地展现我国的历史面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历史的真相。因此,文物可为历史研究提供支撑,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开展基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够准确地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可以将各地的文物保护成果和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成果进行串联,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历史研究的工作效率。

2.3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保护好文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是供人们参观、了解历史现象的场所,可以让人们通过历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认识。博物馆不但可以对人们进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而且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文物展览,人们可以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获得一些文化创作灵感。如果利用文物保护平台对文物进行保护,人们可以远程了解文物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了解历史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利用互联网建设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网上博物馆,人们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地区、多个历史时代的文物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当前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3.1博物馆文物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进步以后,互联网技术水平提升,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也更容易进行,很多博物馆已经尝到了用互联网进行文物管理保护的甜头。现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几乎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文物保管保护的工作便利性,很多原先存在的不合理的文物管理问题都得到解决。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博物馆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互联网保护文物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制度,文物保护工作就不能够有效开展,所以说要完善文物管理制度。现在很多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建设好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的意义,还没有根据现在情况,建设不同层次的文物保护平台,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制度。

3.2博物馆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互联网科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过部分文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地将互联网科技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相结合。这与他们的业务能力不高有关系,长期如此将会影响了文物的保管工作,使工作效率低、不专业,甚至出现错误。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必须改变思想认识,突破传统文化保护理念,运用新的管理制度,加强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不断补充专业知识,迎接挑战和困难。但是当前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愿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自身业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3.3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设备老化

我国很多博物馆文物保护设备老化、不配套,甚至体系不完整,手工管理的情况比较突出,互联网的应用更无从谈起,没有使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导致文物保护工作效率低,错误多,成果不突出,还影响了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开展,降低了文物的使用价值,使博物保护管理工作不具体、不完善,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无法发挥文物的价值。老化的设备也不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程度,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文物受到严重的损害。一部分博物馆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它们,使它们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有效应用于传统文物的保护。

4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要点

4.1构建更完善的文物管理制度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近些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越来越注重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但是文物保护工作程序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服务的种类有很多。因此,想要做好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时需考虑较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如果文物保护管理的制度不完善,那么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就是建立在虚空的基础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没有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为文物保护平台做支撑,文物保护平台的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其次,各博物馆在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制度,对工作细节进行细化。通过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使文物保护平台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的作用。最后,在制定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内容中,要确保坚守职责,分工明确,使文物的转接及正常展览等各种程序有条不紊、有效衔接,避免因为工作环节不顺畅、不衔接等问题,导致文物产生损失。

4.2博物馆要培养人才

用互联网建设文物保护平台,首先要有足够的人才。人才可以引进,也可以自行培养。人才包括互联网人才,也包括文物人才。具备文物保护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这种复合型人才将更有利于在信息互联下开展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种人才,同理,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人才。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使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都具备基本的互联网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工作,使文物保护平台在展览、整理、传播中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参与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必备条件,博物馆的管理者要做好产品的规划,落实好相关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互联网文物保护平台。

4.3对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设备进行更新

必须对博物馆的基础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不适应时展的设备要淘汰,要积极引进互联网平台相关的工作设备,如服务器、扫描仪等,为信息互联环境下的文物保护平台建设提供帮助。文物保护平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也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括监控设备、扫描设备、文物信息数据库、网上展览平台等。信息互联环境下的文物保护平台包括了软件和硬件,软件就是各种管理软件以及数据库软件,硬件包括了各种新老设备,没有先进保护设备的支撑,文物保护平台就是空中楼阁,毫无建设意义,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

4.4通过互联网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极高的价值,包括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要想做好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仅仅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的,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使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馆的工作,促进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在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注重宣传工作,让文物保护平台成为文物保护的平台,也成为文物保护宣传的平台,通过网上展览、网上普法使公众了解文物保护工作,助力文物保护工作,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信息互联环境下,利用文物保护平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比传统的文字宣传效果更好。文物保护平台应该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可以通过一些专题纪录片对观众的文物保护理念进行巩固。我国有不少博物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如故宫博物院与媒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人们通过纪录片了解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内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该纪录片成为其他博物馆在信息互联环境下通过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一个优秀范例。

5结束语

博物馆不是普通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历史的记录者,存放着大量珍贵的文物。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工作存在各种问题,有时难以解决,如果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完善,就能够解决很多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具有广域性,能够串联时空,能够根据文物的详细情况对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统筹规划。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能够使文物保护平台成为集展览、宣传、保护等工作为一体的工作平台,能够使博物馆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集思广益,不断拓宽文物保护的路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博物馆功能的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晴.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1):130-132.

[2]赵阳,陈柳杏.文物保护的社会意义及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100-101.

[3]洪波,林传峰,叶镒娟.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1):280-281.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2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著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广播电台、象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象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及录像,编辑、出版《象山文物胜迹》、《象山库藏文物精品图录》等,使全县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象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象山、建设象山的热情,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奋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要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而事实上,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已多年没有召开,致使个别成员和成员单位忘记了自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能与义务。同时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万元,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九五”至今十年县拨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而十年来维修的文保单位有10余处,计约用去维修经费600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近年来,我县丹城、石浦等地在旧城改造中,文物受损最多、最严重,保护维修任务更为突出。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参照宁海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和审计。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3

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并于9月17日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9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副省长吴嘉甫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国家、省领导的讲话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具体的要求。特别是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讲话,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出了总动员令,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第三次文物普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我市文物保护的各项工作。

近年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向前发展。截止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另外,花溪区青岩镇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国家和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市政府每年都安排文物事业经费70万元,文物维修经费150万元,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市财政还专门拨款。从1978年至今,市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累计达1.14亿元,仅2002年至20*年底,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就达7000多万元。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文物保护事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确面对并解决好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水平,促进我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这里,我就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谈几点看法:

首先,文物保护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的伟大进程不断迈进。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既对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市文保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物作为历史的遗存,不仅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维系民族团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纽带。*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保护和延续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之服务于当代,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富民兴筑的伟大实践,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文化遗产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今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坚强后盾,也是构建“和谐*”,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重要内容。众多的文化遗产必将成为促进全市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家园,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的货币化体现,虽然它远远不能代表文化遗产的所有价值,但它却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文物保护事业的社会承认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具备开放条件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大胆的进行合理利用,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实践中,以积极的姿态,为富民兴筑做出积极而应有的贡献。

第二,文物保护要从市情出发,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市文物特点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会城市,若以文物总量而论,目前我市还算不上文物大市,但从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角度来看,我市无疑可以说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由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市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得到科学和合理的利用。就现有的“开发利用”而言,许多也只能算是低层次、低水平利用,只能满足当前观赏旅游的基本需要,远远不能满足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发展需求。有的甚至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做“伪文化”,造“假古董”,既破坏了遗产本体和它所处的周边环境,还对不可再生的、脆弱而稀缺的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破坏。文化遗产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文物保护,是否有利于体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是否有利于文物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还要看它是否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上,我们既要反对不加研究,“闭门造车”式的盲目利用,也要反对不依政策,“杀鸡取卵”式的无序滥用。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摸索出不同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切忌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使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损害。

第三,文物保护要善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并把先进的保护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突出重点,抓出特色。

如今,文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文物亦不再是单纯的“遗迹”,而是逐渐向“遗产”进行转型,即使是“遗产”,其概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文化空间、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区域等也不再是新兴的词汇,而成了实实在在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如何把“遗产”保护的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是对我市的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们要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将其运用到构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特色的实践中去,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要在乡土建筑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生态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空间保护等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市市情的保护与永续发展的新思路,将其做大做强,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旗帜。另外,我们也要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品牌,大力发展我市文化遗产产业,探索出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利双赢”的新路子。

第四,文物保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壮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思维体系和工作惯性,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国家和省、市领导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提到发展文化遗产产业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乐于谈保护而鲜于谈经营,使我们成了游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另类”。我们要认识到文化遗产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的双重任务。如何延续文化遗产,当中就有一个“经营”的问题。“经营”首先是要提炼、打造、包装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然后着力思考在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下去进行合理的利用。文化遗产保护要善于打组合拳,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要上规模、上档次、要形成产业链。一方面不能丢掉保护的根本,另一方面要用“产业”的眼光和做法去促进更好的保护。

当前许多领导和专家对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新理念相当关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学会研究这些新动向和新思维,并把它们运用到文物保护的各项实践中,尤其是即将开始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大家要多研究、多思考,把“遗产”的概念落实到普查中,特别是要注意以前没有涉及到和缺乏研究、认识不一的文化遗产,要将它们如实进行登记,一方面增加我市的文物总量,另一方面也为将来进一步理解、认识和传承这些人类的文化记忆保留实物和空间,为逐步壮大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搞好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

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十分艰巨,普查对象多、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刚才,王春雷局长对这次普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下面,我就搞好这次普查的关键环节再提几点要求:

(一)精心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是做好我市普查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文物普查涉及各个方面,只有文物部门的参与是不够的。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工作方案,才能指导各级政府、各部门统一、规范、有序合理地进行普查工作。因此,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普查技术标准、规范及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原有工作的基础以及今天会议的精神,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快制定出一个完整的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下发。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普查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经过专门培训,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举办全市文物普查员培训班,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要抽调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普查机构。有计划地组织普查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相关业务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普查工作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为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三)充分运用新技术,提高普查的效率和水平。这次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和各地已经掌握的各种资料信息,将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宗教、测绘等部门和驻军有关文物的资料整合起来;要规范相关的技术指标,建立科学、规范的文物数字技术平台,提高文物普查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为实现文物工作的数字化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要充分利用好我市的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建立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专项网页,搭建面向公众的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注意做好必要的保密工作。

(四)加强政策研究,形成制度性、政策性成果。普查工作不仅是要准确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变化情况,而且还要根据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将新的文化遗产类产品纳入保护范围,全面获取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各个方面大量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数据信息,更清晰地认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和掌握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推进文物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提高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整体水平。

(五)落实普查经费,提高资金效率。这次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拿出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经费预算,报市政府审定,市财政要尽快落实有关资金,各区、市、县也要安排好相应的资金。市普查办公室要指导各地用好普查资金,将普查的专项经费真正用于文物普查项目。各级政府要把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确保此次普查工作的按时完成。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此次文物普查工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区、市、县普查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深化对文物普查政策、制度的研究。市和各区、市、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上报普查数据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本地的普查工作情况。

(二)加强协调配合。文物普查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仅靠文化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和中心意识,既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又要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文物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普查工作的经费保障;统计部门要协助做好普查数据资料的管理和工作;建设、规划、国土、测绘等部门要协助提供已有的数据资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生实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普查工作;各类文物使用单位要按照《文物法》的要求,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做好普查工作。

(三)加强宣传动员。文物普查是一项社会性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文物普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文物的重要性、保护知识、普查知识、政策法规的广泛宣传。同时,要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开展好大型的文物普查广场宣传活动,不仅宣传文物普查,而且要宣传文物保护甚至文化的重要性。要抓住此次普查契机,把相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文物和文化价值的动员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宣传计划,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组织访谈、专家对话、知识竞赛和网络传播等形式,开展全面的宣传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普查工作变成全社会的行动。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田野文物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6号)精神,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经费,确保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田野文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基层基础工作

各地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政府保护、专职保护为主,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新体制。要明确细化区、乡(镇)、村三级保护责任,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明确保护目标和奖惩办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组、农户四级保护网络,实现田野文物保护群防群治。在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组建护墓队,建设一批护墓哨所,建立当地文物部门、公安派出所、护墓队等共同保护田野文物的联动机制。

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田野文物的管理或使用单位,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各地要发挥文化站的保护作用和“耳目”作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定期不定期对田野文物开展拉网式检查,落实每一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保护员。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分布区,要积极协调指导乡(镇)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严密布防,形成网络,并采取重点监控、定点设防、定时巡查、随时抽查、包片负责等综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区发改局、区建管局、东宝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与规划前,要严格依法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在建设工程开始施工前,做好文物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后再行施工,避免文物遭受人为破坏。坚决制止与查处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设事件。

三、不断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切实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打击盗掘盗窃田野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成立严打专班,制定专项打击方案,调集优势警力迅速侦破一批重大盗掘古遗址古墓案件。对涉案在逃人员要开展网上追逃和集中追捕,依法严厉惩处,对被盗的文物要坚决予以追缴。司法机关要贯彻从重从快的原则,及时审理文物犯罪案件,依法严惩文物犯罪。在时机成熟时公开宣判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犯罪分子。要通过专项行动,形成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大力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文物、全民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5

一、规划依据

制定本规划的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5《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6《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

7《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8有关文物及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普查资料及考古发掘的相关资料。

二、规划区域范围

市全域。

三、规划对象范围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本区域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名城(街区、村镇)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与名人文化相关联的文化遗产;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第二章资源现状及发展形势

一、文物资源现状

(一)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境内已调查发现各类文物点5768处。已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9处,已申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2处,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2处,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6处。文物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省的文物大市。

(二)文博机构: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14个。

(三)馆藏文物:全市各地馆藏文物114193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的一级文物101件,二级文物380件,三级文物1266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6460项。县级467项;代表性传承人有部级2人,省级23人。

(五)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六)古建筑古民居:共发现古建筑古民居1200多处。

(七)古山寨:全国文物普查中共发现古山寨遗址351处。

(八)名人文化资源:历代名人有1600余位。为推进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文物事业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明显成就。

1一批文物及文化遗产法规政策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制度初步建立;

2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明显提高;

3文物及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古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4申报一批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博物馆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免费开放取得新进展,文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文物科研工作取得新进步。文物安全工作切实得到加强,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民众,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

(二)困难和问题

也要看到市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增强,肯定成绩的同时。建设工程中破坏损毁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文物保护政策特别是五纳入”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三是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工作需要;四是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四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五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资金缺乏而无法进行。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工作规律,紧紧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快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文物保护体系和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确处理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文博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促进大别山试验区文化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原则;坚持围绕大局、惠及人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战略

(一)实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优先战略。以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制度建设、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文物调查申报、文物安全保障为重点。

(二)实施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战略。以提高文物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重点。发挥文物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以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重点。

(四)实施文物保护体系及支撑体系构建战略。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为重点。

第四章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

一、总体目标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通过三至五年乃至十年的努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全面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和质量建设明显提高,保护文物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实现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文物保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文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博物馆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步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力支撑和积极力量。

二、具体目标

(一)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规政策。

(二)适时启动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规划编制。

(三)全面排除境内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

(四)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

(五)全面完成市、县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

(六)文物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单位安防、消防设施全面达标。

(七)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八)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政策。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九)健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十)完成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新建、改扩建任务。实现陈列展览和接待观众目标。

(十一)做好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十二)加强文物保护维修。争取国家、省支持。

(十三)完成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启动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

三、规划布局

(一)重点实施六个一批:保护一批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一批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实施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形成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遗产品牌、历史文化研发中心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发展一批文化产品、旅游精品线路和文化服务项目。

(二)构建十大特色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体系;古遗址保护利用体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文物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利用体系;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体系;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禅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黄梅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三)特色项目规划:

规划一个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前期研究项目:考古遗址公园;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一流的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科普园区;打造两个科技普及园区:印刷科普园区。

中医药研发中心,开发三个文化遗产研究发展中心:文化研发中心。黄梅戏创作与研究中心;

构建禅宗文化旅游景区。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项目申报

(一)着力抓好市区及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抓紧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全面启动保护规划编制。按规定核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保护文物本体及其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

(二)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三)加强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四)加大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力度。

(五)加强古山寨、移民文化遗产、工业文化遗产、二十一世纪文化遗产保护。

(六)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工作。对普查发现的5768处文物点进行分类拣选。

(七)加强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已公布的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

二、古遗址遗迹保护

(一)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市区、临近周边区域及全市古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编制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

(二)做好全市古遗址保护工作。

(三)保护市区及临近周边区域的省级古遗址、古墓葬。

三、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及基本建设文物保护

(一)加强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管理。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做好地下文物片区的保护工作。

规划一批重点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地下埋藏区文物保护与文物景观点建设相结合。开发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建立完善考古发掘管理制度。加强考古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地位,形成以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为主的工作格局,将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作为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城市考古工作,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市发展史的考古调查;开展区域文明探源工程,着力构建区域文明表达体系;积极开展以配合古遗址保护为重点的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编制古遗址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要考古发现出土文物的保护和初步研究,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一)实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文化(文物)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协调机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格局、风貌和特色,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二)实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三)编制《市城市紫线控制规划》界定公布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

(四)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制定保护规划。

(五)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五、博物馆建设及馆藏文物保护

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共计14个,目前。馆舍面积5002000平方米不等,普遍面临库房安全、消防、安防、恒温、恒湿设施不达标或没有配备设备等问题。

(一)要统筹规划。通过新建、改扩建,完善和提高场馆综合服务水平,完善设施、扩大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内涵质量;鼓励发展专题类博物馆,积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保障特色文化遗产能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全面保护、研究和展示。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市、县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二)市直建成功能健全、省内一流的市博物馆新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文物资源大县新建、改扩建综合博物馆,其中,新建综合性博物馆,县博物馆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博物馆进行馆舍完善提高,县维修现有馆舍。

(三)发挥文博和文化资源特色优势。突出纪念馆建设,加强行业和民间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建设的一县一品,形成特色系列。

(四)加强专题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市直重点建设好苏东坡纪念馆、名人文化园、市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县(市、区)专题类博物馆建设项目:县黄梅戏博物馆、废名纪念馆。市纪念馆,县博物馆等;支持发展行业和民办博物馆。

(五)实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达标工程。市级博物馆进行标准化建设。

(六)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摸清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完成文博单位馆藏文物鉴定,建立健全馆藏文物目录档案;做好珍贵文物的抢救修复和养护,主要做好一批字画、绢、丝织品、铜器的保护修复,提升保护状态;开展社会流散文物特别是近现代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拓宽藏品来源渠道,确保馆藏文物数量逐年有所增加。

(七)争取“十二五”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申报国家项目及经费。其中。展览提升项目6个,馆舍维修项目7个,消防项目11个,技防项目12个,防雷项目个2保存环境达标项目6个,考古发掘项目7个。

六、名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一)重视红色名人文化、东坡名人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加强名人文化资源保护。保护修缮一批名人故居、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做好名人遗物实物征集;做好名人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工作;加大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申报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一批涉及名人文化遗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名人文化重点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东坡赤壁和已有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进一步对全市名人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资料数据库;鼓励县(市、区)及社会各界建设名人文化特色博物馆。

(二)加强名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名人文化园、东坡赤壁、苏东坡纪念馆、遗爱湖公园、东坡广场及“一河两湖”生态文化园区。县(市、区)以各具特色的名人文化为品牌,规划一批建设和保护项目。

(三)加强名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实施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和名人文化重点设施建设的同时。作好名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规划。

七、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及科学技术保护

(一)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后续工作。搞好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核准公布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建设,建立文物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古籍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和构建文物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二)加强文物法制工作及文物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物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

(三)加强文物科学技术保护。做好文物科研工作。制定文物科研及科学技术保护规划,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人才队伍,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研究;抓好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开展具有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做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及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重视考古成果转化和考古知识普及;做好文物藏品的科技保护规划和课题研究,实施文物维修、馆藏文物修复及博物馆馆藏环境达标计划。

(四)加强古籍保护。认真开展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的普查。实行分级保护;做好部级、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强古籍修复工作,有效利用古籍保护成果;加强古籍保护队伍建设。

(五)积极开展文物交流合作。提升科研合作水平。

八、文物安全和行政执法工作

(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及行政执法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二)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物安全设施,努力争取文物风险单位技防达标;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防盗设施建设;对省级以上古建筑和重要的市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消防、防雷设施。

(三)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建立部门间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保护工作机制;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打击文物盗掘、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非法经营等各类文物行政违法和文物犯罪行为,促进文物安全保护。

(四)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工作。规范文物经营行为和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打击非法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文物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对文物鉴定的管理。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制度建设,开展社会文物登记工作,掌握民间收藏文物的保存状况,建立规范、健康的社会文物保护管理秩序。

九、文物社会宣传工作

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文博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好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做好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博宣传方式,提升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做好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

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编目、归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17大类、4个专集、共40本。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搞好传习和展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者。

(二)统筹规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融入民众生活。

十一、发展文博相关产业

(一)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优势在保护前提下,加大投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培植文化遗产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文物旅游、文物复制、文物信息、文物出版、文物展示、文物创意、文物流通、文物知识产权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搞好文物藏品的深度开发利用,研发文物衍生品和服务项目;开发一批文物精品旅游线路、一批文物系列邮品、一批文物复制仿制工艺品、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大对文物展示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红色旅游重点景区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推进古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形成文物保护和利用机制。

(四)创建具有文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六章重大工程项目

一、红色旅游中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以公布的部级、省级、市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为规划范围。

二、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

市、县国有博物馆、纪念馆为主体,基本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和民办博物馆、纪念馆为补充,综合性、专题类博物馆协调发展,规模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建设体系。

三、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实施一批名人文化资源保护、设施建设、活动繁荣、艺术精品生产、旅游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城市形象塑造工程。依据《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实施名人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的保护利用。

四、禅宗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建设禅宗影视基地、佛教图书馆、东山五祖禅文化景区,开展“禅游大别山·禅之韵”活动;打造横岗山佛教圣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四祖寺、五祖寺;规划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名人文化功能区。保护“浴佛井”等。

五、文物保护单位、项目申报与保护维修工程

积极申报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着力推进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程。规划编制保护维修项目、消防项目、技防项目、防雷项目、文化遗产环境风貌保护项目、保护规划编制项目;博物馆文物库房新建、改扩建项目、展览提升项目、馆舍维修项目、保存环境达标项目、考古发掘项目等。

六、古遗址保护工程

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古遗址及一批省保古遗址的科学保护。

七、古建筑古民居及古山寨保护工程

重点保护维修对象是华河古民居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是文物的重要特色。重点加强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维修。15处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民居。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

注重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历史城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同时。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研究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重点保护部级8项、省级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十、专项规划编制工程

重点推进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拟从重要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古山寨、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名人文化遗产等四个方面,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启动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物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强化工作职能。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健全文物管理领导机构。

二、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保护措施

认真制定和执行《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市城市紫线管理实施办法》等。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严格依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充实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充分发挥文物管理和执法部门作用。

三、增加资金投入。保障事业发展

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原则。切实保障重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和实施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的文物考古队伍、研究队伍、管理队伍、安保队伍,不断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大力培养文物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报刊、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八章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门的重要职责。贯彻实施本规划。

制订好本地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建立规划落实的责任机制,本规划与国家、省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文化(文物)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6

[提要]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分析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最后,作者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7

摘要: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为宝贵璀璨的文化财富。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文物保护重要意义发展旅游保护文物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祖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有关于文物保护的条款。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又通过了重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就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文物意识以及打击文物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民众性多方位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迅猛超常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提升,正在向世界级旅游强国迈进,因此,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愈为突出,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和谐共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些美伦美奂而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奇观暂且不论,伊通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满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在这个人口不到50万,幅员仅230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至今仍然保存着辽金遗址、清代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革命烈士纪念地以及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满族文物,境内有省、市、县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成为东北亚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研制和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三、文物古迹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意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点)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点)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四、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物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要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一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提升文物对发展旅游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细化的责任分工,不断增强政府宏观监管能力,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进行。

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文物与旅游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8

一、详细制定工作计划

年初,该局认真分析总结文物工作情况,确定传承保护为工作主线,深化属地管理机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保护、修缮以及“四有”工作等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文物保护工作赢得较大突破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些散落和遗忘在乡野的文物不断被发现,文物遗存总量大幅增加,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在不断增强,文管办积极探索,努力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举办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

3月11日,举行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的分管领导,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所在地的业余文保员及乡镇文化员。文保员通过这次培训,更好地了解我县文物的分布情况,掌握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充分认识保护文物工作的重要作用。培训后文管办还与业余文保员签订了责任书,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公布

200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管办深挖我县的文物资源内涵,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困难,将、、等3处拟审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时3年,国务院于今年3月5日给予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县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6处72点,基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13点、省级文保单位6处8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51点。

(三)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修缮方案

4月份,协助省古建院测绘人员到月山村进行如龙桥维修方案编制测绘,整理历史信息资料,落实测绘人员食宿等后勤工作。

(四)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

5月份,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是香菇文化和廊桥文化的缩影,是境内雕刻工艺最细腻的古建筑,融合了浙南闽北两地传统建筑风格与手法,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经历700多年风雨侵袭,现存建筑建筑系晚清光绪元年修建。是三县自古以来幸存下来独一无二完整的“菇神庙”,是世界香菇鼻祖和“香菇之源”的典型历史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当地群众传承香菇文化的纽带,也是为中外游客讲述香菇文化的窗口。每年的香期和过桥节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求神祈福,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祈福平安的心愿,也广泛的传播了香菇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文物修缮

(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坑井吴氏宗祠进行修缮。坑井吴氏宗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化遗产,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破败不堪,墙体倒塌,屋面梁架破烂,柱子、椽子、檩条要更换三分之一,板壁、地伏腐烂严重,对此,为保护唯一一处明代宗祠建筑,局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决定给予修缮。修缮工期为3-6月份。

(2)国保单位后坑桥屋面反抢修翻漏。4月份,接文化站文保员汇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坑桥受台风侵袭,桥屋漏雨、瓦片脱落严重,我县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勘察,着手编制维修方案,落实施工人员,并向省局作了汇报。该工该程历时15天的时间完成了抢修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六)宋式墓葬调查

6月13日,接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4位领导和专家的任务(举报),我县进士村有一穴宋代壁画墓被盗掘,要我们进行寻找,接到任务时身感压力重大,立即与大济村书记进行联系,研究寻找方案,分析可能存在的山坡,最终雇用4位当地村民,兵分两路进行寻找,历时一周,走了不知多少路,找遍了大济的风水宝地,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非常遗憾。此事,向省局汇报后结束了该工作。

(七)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济村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好大济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半年来,文管办从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6年1月《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先后对历史名村内的古建筑慎修堂、达得堂、怀德堂、光裕堂、一鉴园、聚德堂、庆德堂、树德堂吴氏宗祠等30余处文物点组织抢修。经过一系列抢修,大济村古民居的现状等到了很大的改善,较好的保护了历史原貌。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建筑需要抢救维修,如担等文物点,上半年我县对其做了文物修缮预算编制。

(八)协助执法大队进行文物执法活动

上半年对省级文保单位和县级文保单位竹中窑址执法活动,调查取证,出具相关执法依据。

(九)文物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为贯彻落实《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文管办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和彻底整治文物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强化安全保护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文物安全与稳定。

半年来,县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组织人员到濛洲、松源、举水、、、隆宫、五大堡、荷地等各文保单位所在乡镇,开展拉网式安全巡查,重点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情况,对可能存在文物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做好记录,提出整改意见,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针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部级历史名村大济以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龙桥、半路亭桥、咏归桥等单位进行检查,要求各乡镇街道切实保护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加强汛期文物安全排查工作。文物安全大检查不但检查文物本体,而且还检查了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情况。

三、密切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6月份,根据土管局、镇政府和镇政府的要求,文管办工作人员对大比、约80亩地,地块约300亩的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进行文物调查,确保我县土地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9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工作

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认真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大力营造人人保护文物、人人支持文物保护事业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市文博工作者的执法水平,创造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环境,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切实抓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1、完成“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工作,为今后五年的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2、稳步推进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办好文物普查培训班,抓好普查工作简报、月报工作。在全省的三普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省级验收工作中,我市三普工作截止12月31日,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724处,其中新发现1966处,目前居全省9个地(州、市)第一位。

3、抓好文物安全工作,认真开展文物安全检查,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防范,尽力排除隐患,切实保证文物安全。

4、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市文物收藏协会和市文物收藏协会开展互动,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三、努力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加强文物维修工程的管理工作,对文物工程项目经费使用、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

认真做好文物建筑受灾和损坏的情况调查,做好抢救维修方案,积极抓好抗灾救灾工作。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

各博物馆、纪念馆要把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上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尽力办出陈列展览精品,使博物馆、纪念馆成为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心,成为公众流连忘返的文化园地。

认真贯彻、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加强安全措施,建立联动机制,做好已经免费开放的工作,逐步实现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全面免费开放。遵义会议纪念馆、市博物馆、红军战斗遗址陈列室、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黎庶昌故居陈列室、市博物馆获得中央免费开放经费,已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五、抓好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

由于文物工作的业务特殊性,抓好业务学习与培训工作十分重要。我市拟聘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市博物馆举行专题讲座,对全市基层文物进行短期专业培训,以便为下一步培训专业人员打好基础。

六、下半年文化遗产工作思路

1、继续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清理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

3、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

4、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矛盾;开发;对策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处理好文物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开发利用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需要就是把它们利用开发好,如何利用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等过程,才能完成与实施,经这样下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合理的开发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体现文物价值

人们只有与文物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文物所在地参观,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文物蕴涵的历史,增进文化交流。文物旅游部门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提供,将那些价值较大,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通过展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文化教育、知识教育、精神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二)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

如何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由于文物是历史先民创造的物质的精华,它具有着悠长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珍贵物质,而且它不仅能帮助现代人了解科技发展历史、人类文明文化进程及历史演变过程,并且文物遗产也成为了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给现代学生带来学习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等教育的极好“教科书”。[5]众所周知,文物是以自身的价值和对它的研究成果及展示传播来发挥作用的,如果物之不存,其作用也无从谈起。但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因为物品最终是要消失的,保护得好只能延缓消失或减少消失,而不能最终避免消失。文物保护与利用不能偏废,不宜论重轻,而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讲保护,不抓利用,是无力的保护,将使文物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只讲利用;不讲保护,是竭泽而渔,将对文物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放弃任何一个方面的责任,都是文物管理的失职,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因此,一方面,要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强化依法保护,为开展好文物利用工作莫定必要的基础,以保护促开发;另一方面,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运作法则,搞好文物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利用反哺开发。

(三)文物保护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文物资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物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了文物,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才有文化旅游;有了旅游,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物是源,旅游、地方经济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绝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坏为代价,这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更不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使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物工作才能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才能赢得做好文物工作的主动权。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文物保护有着负面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文物资源保护出现极不到位现象,中国现有文物资源数不胜数,居世界前列。伴随着推进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诸多举措,文物资源损失严重,中国文物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在此仅举几例。

1.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有些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做得不够。文物保护经费未能较好纳入财政预算,文物经费严重不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平均年度经费仅1万余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缺乏情况更为突出。如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在蜿蜒33公里的南京明城墙所包围的老城内就有1200多处历史遗迹,由于受场地和保护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能与观众见面的文物寥寥无几,造成了珍贵文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少文化遗存因经费不足,仍处于待修状态,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开发。文物保护经费的匮乏一直是南京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长久以来因政府“单枪匹马”显得势单力薄。[12]

2.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

文物所在地不同于名山大川,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如四川乐山新建国道距离大佛位置太近,车流量大,震动力强,致使大佛两侧出现的裂缝越来越大。如南京南京市宁杭公路二期公路的实施,将有可能使下马坊三组石刻离开它现在的“安身之所”。在南京的首个“世遗”项目——明孝陵所在的“翁仲路”一段,因其属交通要道,而成为对文物保护和陵区环境保护的最大不利因素。有些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由于长期暴露、风吹雨淋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洛阳的山陕会馆、上清宫及现正在修缮的河南府文庙等都存在这种情况。更有为保护文物“招商”引资,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武当山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有开宾馆,后有办武校,这些隐患,造成外来居住人员用电不当,引发火灾。有500多年历史的武当山遇真宫就此消失。[16]

3.由旅游中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当

交通、宾馆饭店、污水排放设施等,这些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而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有的地区在文物保护区大修现代化设施,再如泰山景区的城市化与索道的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游人上山观光游览,使泰山的年旅游人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从30万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次。旅游高峰时段,人满为患。险些使其被取消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称号,这对泰山景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训。近年来,将文物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公司搞旅游开发、捆绑上市的做法甚嚣尘上,此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做法不仅为腐败的介入大开方便之门,更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4.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旅游容量,破坏了旅游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如果传统旅游规划不当,过度开发造成了不平衡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坏,这种破坏一旦形成,就很难恢复反过来就会阻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部分格局遭到破坏,使历史保护区一度被挤占挪用。在古城墙保护区内大建接待设施,破坏原始景观。

5.管理不善

不科学的文物保护也是对文物的一大侵害,作为文物,多是已经历经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环境的侵蚀已经造成文物的自然破坏,人为的破坏更为严重。孔子国际旅游公司在“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内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扫除,造成整个文物景区中,古建筑均有不同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因为清洗或擦拭,一些古建筑的大面积彩绘已模糊不清,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金箔全部脱落,而被水冲洗的石碑,一旦碑刻的石隔内渗水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

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

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8]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三)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17]

(四)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专业人才紧缺

我国的文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现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约有近千人,但与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相比,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现在培养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尤为重要。过去培养此类人才一般都是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致使长期以来文物修复工作始终未能突破传统的观念,只是注重传统的修复方法,不能使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所以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

三、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一)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的负面效应

1.解决经费不足,设施陈旧的现象

如今,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级财政也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旅游业,所以我们可以从重点开发旅游业中转移部分财政来维护现有的文物。“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文物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维修。如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从1982年开始,为配合城市建设及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南京城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重点维护,分阶段完成维修长约17公里,累计投入资金超40亿元,2004年获得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

由于文物所在地所特定的环境性质,导致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使得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开阔文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控制高层建筑,除“高层适度发展区”外,今后南京老城原则上不新增高层建筑。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完善塑造老城空间轮廓建设高层建筑,必须进行景观环境影响分析和交通影响分析,且需经过专家论证。规划特别提出,沿明城墙周边、夫子庙、门西、朝天宫、颐和路公馆区等传统保护区,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3.改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修建基础设施时常出现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所以国家及各省各地区文物部门对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到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积极利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自身的规律,聘请有关专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分层次开发。对特殊的、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又极易损坏的古代文物必须保持原状,并要控制参观人次。

然而文物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就数发掘现场了。考古发掘是文物的保存环境发生剧变,引起一些列变化和反应,很容易发生损害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楼兰女尸在出土之后由于环境激变而开始腐烂;又比如素纱襌衣在出土过程中发生的质地上的改变等等。我们知道,考古发掘对文物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不利的影响。要减少或降低这种不利的影响,我们不可能既希望于让文物保护专家直接开展考古发掘,也不能寄希望于将每一位考古发掘者都培养成文物保护专家。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发掘领导机制:由田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组成一个发掘工作组,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规范的发掘。

4.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

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6]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5.加强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13]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制度层面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在文物保护的整个工作流程中起着纽带和中枢的作用,是联系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桥梁。与法律手段不同,它可大可小,大到整个文物系统,小到具体一件文物的保护,制度的触角都能涉及;与技术层面不同,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制度建设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搞好文物保护的关键就是搞好制度建设。[14]

总之,文物旅游开发利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

引进市场运作方式开放文物旅游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破传统的体制障碍和地区分割,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旅游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在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此外,各有关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由于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涉及到计划、规划、设计、文物、宗教、原理及旅游等许多部门,因而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

文物资源的经营企业化并不是破坏文物的必然原因。首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文物资源就能得到充分保护。再者,文物是旅游企业获取收益的资源,文物的损失意味着企业可用资源的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依托于文物的安全及有效保护,文物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只能更加关注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三)依据市场,努力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产业。其中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交通、住宿、游览、娱乐等一起构成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我国大部分文物旅游点的旅游商品至今未形成真正的特色,收入主要来源仍是门票,所以必须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围绕当地的文物的特色开发娱乐休闲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增加旅游收入。

文物保护的宣传要走出封闭,面向公众,加强媒体宣传,使全社会成员都懂得文物的价值,认识文物保护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物旅游部门应该把文物保护纳入旅游事业的长期规划。在旅游促销和旅游活动中应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对破坏文物者应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制裁。这样不仅树立了文物旅游企业的形象,还强化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管理

要使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利用达到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用出色的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特别人才。管理型人才既要具备广博的文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管理,能够组织、协调、领导文物旅游的各个部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18]

研究型人才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文化、历史、艺术、考古、民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为文物的旅游开发利用做好最科学的规划。特别人才是指文物的鉴定人才和修复人才。由于文物自身的材质的变化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有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修复后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三类人才积极协作,加强对文物旅游的管理,才能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如今在加快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现有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其传统的经验、技术能够得以传承。还可以通过选送上述专业人员进入院校接受正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随着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要。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才能够使我们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文物尽快得到修复,延长其寿命和恢复其价值,从而让这些文物更多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让我们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璀璨的文明。[19]

参考文献:

[1]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2]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新疆经济与文化,2007(6):37-41.

[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61-63..

[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3).

[5]金磊.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J].华中建筑,2001(11):60.

[6]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7(1):40-41.

[7]李晓良.博物馆与我们渐行渐近[N].中国旅游报,2004-12-30.

[8]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N].宜宾学院学报,2004-10-25.

[9]高军.从绍兴历史文化看文物旅游之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5-9-3.

[10]杨桂芳,丁文捷,茜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完[J].民族出版社,2005(4):52-53.

[11]李福建.海州古城墙受损引起市领导重视,王建华作出批示[N].连云港日报,2006-11-17.

[12]许德建,都波.沂南汉墓画像亚待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10-5.

[13]李让.国家主席强调,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N].中国文物报,2004-4-3.

[14]岁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4-6.

[15]米九国.高峡出平湖,三峡之旅开新篇[N].中国旅游报,2004-5-9.

[16]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1):61-63.

[17]闰红霞.从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看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世纪桥,2007(12):76-79.

[18]陈明义.中国当今社会公平浅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4):8-11.

[19]陈蔚.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J].新建筑,2006(4):32-34.

[20]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