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1 17:19:24

法制教育培训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1

一、目标和任务

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培训活动是依法行政以及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执法守法、高效廉洁执法队伍的客观需要。全市工商系统全体法制及相关执法人员都要通过法制教育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准确地理解今年开展法制教育培训的精神实质,全身心投入局组织的各项法制教育与培训活动,通过法制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执法的能力,增强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二、范围对象

法制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参加对象为:本市工商系统内全体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

三、教育与培训内容

2013年度法制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分为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商行政管理中行政执法的务实操作两大部分。主要是:1、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2、相关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部门和刑事工作的衔接内容;3、有关执法中的务实操作问题。

四、教育与培训形式

(一)举办法律业务培训班

结合本年度工作重点及上级执法要求和“六五”普法教育内容,市局将组织全体法制人员和相关执法人员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讲座。一是在上半年组织以工商法律法规为主的专业知识讲座一次,重点是程序性规定和执法中的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二是在第二季度组织一次由律师事务所主讲的相关民事法律与工商行政执法法律的相互关系,了解除工商法律法规外的且与自身有关系的相关法规规范;三是在第三季度组织一次由法院法官主讲的在行政执法中司法审判中或司法对行政执法监督的相关要求和内容,保证执法的合法性。

(二)开展相关执法的知识竞赛

根据上述培训及上级相关培训等的内容,以工商行政执法的法律知识竞赛为依托,积极开展与组织局每次教育培训等相关内容的考试与竞赛活动,提高学法效率。具体考核竞赛与奖励的内容与方案由局根据情况另行安排。

(三)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摸拟法庭的庭审活动

根据上述培训的内容,市局决定将学法培训与提高岗位执法业务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在下半年适当时机组织由法官、律师及工商执法承办人员和法制员参加的摸拟法庭庭审活动,庭审中任意抽调行政处罚案卷及许可案卷等形式,结合前三次的教学内容开展实战演练的庭审活动,以切实通过法制教育与培训活动,达到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的执法水平(具体活动方案另行通知)。

五、奖励与评优

为了促进学习,局将对在学习与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评优与奖励(具体评优与奖励办法根据局下发的奖励标准执行)。

六、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要把该项活动贯穿于工商整个执法活动的方方面面,为提高执法专业化的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2

当前,各地各部门把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放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力度,使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力推动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天津、江西、山东、广东等省(市)把农民工列入“五五”普法规划重点普法对象。吉林省律师协会成立了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此配备4名专职律师,面向广大农民工开展法律咨询与服务工作,深受广大农民工的欢迎。河南省明文规定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经费标准,保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2007年5月,江苏省司法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等13个职能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明确全省农民工就业前要接受不少于4学时的法制教育,就业中每年接受不少于4次6学时的法制教育。2007年6月22日,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在徐州举行了首批地市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指导协调省内的徐州与无锡、宿迁与苏州二对地级市的司法行政机关、劳动社会保障机关签订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协议》,加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联合,建立农民工流动到哪里,法制宣传教育就覆盖到哪里的有效机制,形成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法制宣传教育的同频共振,这标志着江苏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新模式正式运行。江苏省内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这种法制宣传教育对我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我国在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时有关专业技术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对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主要就是在农民工上岗前进行的教育培训中学习《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内容相对简单。为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必要丰富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培训内容。

二、对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内容

(一)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教育培训

要守法就得懂法,而懂法就得学法。文化程度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受教育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人们法律素质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即文化程度越高,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高;反之,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低。农村成人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多为小学、初中毕业,再加上无法接受正常的法制教育,各种法制宣传也很难深入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不知法为何物,对法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他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常常已经触犯了法律,自己还不知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不清楚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当他们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私了”,却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甚至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旧俗,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方式处理问题,往往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还不知道行为的危害性。农民工对法律是否信仰,法律是否得到农民工的普遍敬重认同,是农民工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法律教育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律信仰是无形的,却是在真正地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会真正发挥作用。[2]一般来说,对法律的认知是对法律信仰和依赖的前提,较高的法律认知水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和法律依赖感;法律的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核心,直接反映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我国农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以儒家学说为思想根源,强调人治而轻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农村一直以来以宗法观念为中心,强化“人治”传统,视法律为统治工具,与法治所要求的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公正、平等等法律理念相违背。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工认为法律没有什么作用或者法律不是给他们这些人服务的,形成了“法律无能”的意识。[3]很多农民工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民告官”案件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北京宣武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有50%的农民工认为当前普法工作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4]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形成崇尚法治的价值观。农民工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普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农民工的法律素质,通过普法教育使农民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观念,使农民工学习法律、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充分展现新生代农民工勇于用法律维护、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坚强决心。同时,通过普法使农民工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并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权威。

(二)加强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十分广泛,其中与农民工有关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3)宗教信仰自由权;(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权;(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低限度的、也是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关注、尊重、平等对待和保护社会中一切成员的人格安全和财产安全,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国际社会人权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平等权、劳动及休息权、人身权及通信自由权、获得物质帮助与法律援助的权利,选举与被选举权利,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平等权问题是宪法的基本问题,平等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宪法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民工的平等权是没有宪法障碍的。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平等权的实现受到许多限制,应然的美好与实然的残酷之间的强烈反差成为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5]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十八周岁的农民工,只要没有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就享有这一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从离开故土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自愿或被迫放弃了这一权利,不能在暂住地参加选举,更不能被选举,回户籍地参加选举或被选举的可能也因为种种的实际困难而无法实现。人格尊严平等权是人必然享有的,与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与人们对社会的贡献并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否定无关。然而现实是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歧视、排斥、侮辱农民工的事例时有发生。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社会经济保障的权利,公民的物质帮助权通过社会保险制度体现出来。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严重缺失,尽管目前有些改善,但是全国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游离在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此外,农民工工种比较差、劳动报酬较低,较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较受到歧视现象更为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同时,农民工应该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不容许滥用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依据和行为准则。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也是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渊源。公民权利是人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成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产生的权利要求与主张。公民权利是以主体是否具有某一国家公民资格作为其获得权利的前提,确定公民权利的标准是根据某一个人是否具有该国公民资格。是否具有某一国家的公民资格就成为其权利是否能够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衡量一切宪法价值包括自由、效率、秩序的基本尺度。宪法包括多种法律价值,如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在这些法律价值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具有根本的意义。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和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目的,并以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现出来。在宪法价值中,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只有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相联系并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服务,才具有合理性。[6]公民基本义务,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公民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共同反映并决定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构成普通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

(三)加强刑事实体法中相关犯罪的教育培训

从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流动人口犯罪占总数的32%之多。这一统计说明,仅占全国人口1/13的流动人口的犯罪总量却占1/3。可见,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已构成对社会的极大威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7]尤其是近几年来更为严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本地人口的犯罪数量。农民工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多上升到了现在的80%多;在有些地区,2005年农民工犯罪率甚至达到了85.71%,2006年递增到了88.94%。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农民工犯罪发案率,比2001年至2005年间上升了21.7%。[8]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刑法教育。刑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刑法同犯罪作斗争,是通过对犯罪者的惩罚来实现的。一个是犯罪,一个是刑罚,构成了刑法的基本内容。犯罪是违犯刑法并依法应给予刑罚惩罚的行为。要理解某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一般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考虑。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它是一个人负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各个犯罪都有其具体的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才能追究刑事责任。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其首要任务是让农民工知道何为犯罪以及行为人的行为如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相应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分则分为十章,涉及400多个罪名。据调查,在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有78.4%实施的是侵财型犯罪,其中盗窃占62.6%,抢劫占13.3%,诈骗占2.5%。[9]据广州流动人口犯罪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类型前七名排序为:盗窃23.1%,抢劫21.9%,抢夺17.4%,伤害6.8%,犯罪5.9%,诈骗4.5%,2.2%。而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排序是:盗窃32.3%,抢劫14.5%,8.3%,伤害7.8%,抢夺5.7%,犯罪5.3%,诈骗4.2%。[10]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侵财型犯罪无论是在规模、增速还是影响力方面都要远远超过暴力型犯罪。农民工具有经济状况的贫困性,这使得获取金钱财物是他们的重要目标。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农民工囿于自身能力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在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望的驱使下,他们置国家法律和他人的财产权利不顾,铤而走险,频频实施以占有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聚众哄抢、侵占、敲诈勒索等。同时犯罪分子为顺利实施盗窃和抢劫等犯罪,不论被害人反抗与否,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杀害、伤害或暴力控制被害人,使得犯罪的暴力性程度明显增强。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时要注意重点突出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绑架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者、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妨害公务罪、招摇撞骗罪、罪、聚众斗殴罪等常见罪的介绍和解释。刑罚与犯罪是刑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犯了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农民工犯罪也不例外。在我国刑法中有五种主刑、三种附加刑。主刑包括管、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刑罚的功能,是指刑罚的制定、裁量和执行对人们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刑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人的行为作出否定评价和谴责,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而使其丧失再犯的能力;能够平息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愤怒和仇恨,不至于发生私力报复,从而起到平衡作用;能够威慑普通大众,使其不敢犯罪;能够给公民树立一个守法光荣,犯罪可耻的信念,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法制,坚决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时,必须注重对具体刑罚的讲授。

(四)加强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根据劳动法律的有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签订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劳动合同。然而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法律规定的休假待遇,有些用人单位甚至为了追求效率,完全不顾劳动法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强迫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长时间的无偿加班。目前,我国农民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用人单位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薪资的现象极为严重,我国农民工的薪资报酬得不到合理保障。为此,必须注重对农民工进行相关劳动法律的教育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具体而言,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广大农民工能依法参加劳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环境较差和工伤事故赔偿等问题,要对其进行《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针对农民工易发劳动纠纷的现状,要对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

(五)适当进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农民工经常参与各种民事法律活动。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知道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农民工在参与民事活动时,要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和内容。一旦农民工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农民工有必要学习民事法律中的相关内容。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其在原居住地的权益仍需依法保护,这就需要学习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此外为了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有关部门还需要对农民工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婚姻家庭、交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容易引起社会治安问题,帮助他们知道在发生纠纷、矛盾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心理上产生认为社会对其不公的“被害推定”,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应当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规定、治安户籍管理规定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不应仅仅注重介绍有关实体法的权利义务规定。许多农民工在发生纠纷后,往往是通过传统的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或直接通过如爆炸、自残、自杀等非正常方式来谋求问题的解决,而不知道怎样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力救济。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还应注重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程序化的教育,使农民工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如何通过有关部门解决纠纷,懂得如何保留证据并运用证据来依法维权。

三、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讲授方式的运用

(一)讲授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我国,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即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讲授方式。如果在没有理解有关原理的情况下,让农民工对有关法律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是相当困难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能保证在特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农民工讲授最多的法律知识,可强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理论问题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对什么是法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法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的法的概念为: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概念仅局限于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及专政工具两个方面。现在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认识在诸多方面达成以下共识:(1)法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反映;(2)法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3)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因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4)法是客观规律的文化汇载。这就使得法的内涵更加理性而且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而对法的这些问题的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优势明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农民工对法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讲授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传统教学法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教育,是我国法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甚至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也承认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10]。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3

国土资源法制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巩固土地市场秩序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果,推进依法行政,国土资源部研究决定,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围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严格管理、依法行政,开展国土资源法制教育活动,确保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法制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总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部分省市对《决定(代拟稿)》意见时的讲话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开展以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以培训、教育、考核、检查为主要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深化对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点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监督水平。 法制教育活动要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分层培训、考核检查的原则组织实施。 (一)统一部署。法制教育活动,由部统一规划、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核检查标准。 (二)分级负责。法制教育活动,实行部、省级及省级以下分级负责。部负责制定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制教育活动的总体方案,组织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部直属事业单位司局级干部和部机关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培训,培训师资和骨干。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部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法制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分层培训。法制教育活动,要针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因人施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通过集中教育培训,要把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普遍轮训一遍。 (四)考核检查。考核,主要是自上而下,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考核,落实责任。检查,主要是执法检查,对国务院《决定》下发后顶风违纪的要严肃查处,该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追究法律责任的一定要追究法律责任,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中,要把培训、教育、考核、检查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相互促进。 二、内容和形式 (一)法制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决定》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等。 教育培训采取辅导讲座(面授或光盘)、专题研究、讨论交流等形式。 (二)考核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决定》的情况,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情况(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情况)。 考核检查采取命题考试与工作检查、自查与上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步骤和时间 此次法制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集中学习阶段(2004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掀起学习的高潮。加深对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的理解,熟悉《决定》的各项要求和国土资源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通知》精神,学习相关法律和配套的制度规定,保证令行禁止,防止“反弹”。各地区、各单位要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集中一段时间,搞好学习活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学习情况要在厅局长会议上进行汇报。 (二)教育培训阶段(2005年1月2日至7月31日)。 根据国务院“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继续开展经常性、规范化的教育培训活动,要与贯彻落实《决定》,深化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集约用地相结合。 部举办2期~3期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司局级干部培训班;举办1期~2期部机关公务员法制教育专题讲座;举办1期~2期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师资骨干培训班,帮助各省区、市有效组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部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并指导检查本地区、本单位的法制教育活动。 (三)考核检查阶段(2005年8月1日至10月31日)。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法制教育活动进行自查,在此基础上,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省以下法制教育活动进行检查,并于2005年9月30日前,将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情况书面报部法制教育活动办公室。10月,部组成法制教育活动考核检查小组,对各省区、市进行考核检查。 四、组织与领导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赋予了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开展国土资源法制教育活动,对于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与“四五”普法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充分认识这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严密组织,加强领导。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健全组织,切实加强对法制教育活动的领导。从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全局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推广经验,解决问题。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在工作中注意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把这次教育活动,作为深化改革、健全法制、改进作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服务大局的大事来抓,坚持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争取使这次法制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法制教育活动由部党组统一领导,成立由部领导任组长、部机关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法制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设立部法制教育活动办公室(设在人事教育司),人事教育司司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法制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成立法制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组织制定本级法制教育活动方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4

年,教育系统的法制宣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区法宣办的工作要求,通过深入细致、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意识和用法保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断拓展普法宣传的成效,为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加强法制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系统教职工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讲座和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1、党委中心组学法。深入开展党委中心组学法活动,做到每季不少于一次,年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宪法》、《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全局带头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

2、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年内组织两次专题法制教育辅导讲座;认真完成“上海市干部在线学习城”公务员法制教育培训课程;新增执法人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举办的执法人员培训班,已有执法证的人员继续参加区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各学校、直属单位法制学习。继续举办校长书记法制教育培训班;充实、完善教师法制培训教材内容。各直属单位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水平;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案例分析会、写心得体会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依法治教意识。

二、建立项目引领机制,有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设立法制宣传年度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制定项目进度表,有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1、法律知识渗透学科项目。继续推广和巩固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模式,举办法律知识渗透学科课堂教学大点评活动,在全区教师中开展法制教育学科渗透教学研讨和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工作成果。具体安排为,3月份,以《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印发为契机,举办《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首发式暨法制教学课堂大点评启动仪式,4至11月开展评比活动,12月总结、表彰和展示。

2、社区学校法制教师、教材、课程落实项目。为全区各社区学校配备2—3名兼职法制教师,确定法制课程教学计划、充实调整法制教材,建立终身法制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法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

以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丰富法制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1、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各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程度,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午会课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积极开展校内、外法制教育活动。各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学校广播、学校网站、中团队活动等阵地,以区法制宣传月、“6.26”禁毒日、“11.9”消防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效的方法和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市禁毒网上知识竞赛、区“合理消费,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摄影比赛和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征文活动,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3、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继续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为中小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开展校外法制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法制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地防止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5

年,教育系统的法制宣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区法宣办的工作要求,通过深入细致、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意识和用法保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断拓展普法宣传的成效,为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加强法制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系统教职工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讲座和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1、党委中心组学法。深入开展党委中心组学法活动,做到每季不少于一次,09年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宪法》、《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全局带头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

2、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年内组织两次专题法制教育辅导讲座;认真完成“市干部在线学习城”公务员法制教育培训课程;新增执法人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举办的执法人员培训班,已有执法证的人员继续参加区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各学校、直属单位法制学习。继续举办校长书记法制教育培训班;充实、完善教师法制培训教材内容。各直属单位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水平;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案例分析会、写心得体会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依法治教意识。

二、建立项目引领机制,有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设立法制宣传年度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制定项目进度表,有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1、法律知识渗透学科项目。继续推广和巩固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模式,举办法律知识渗透学科课堂教学大点评活动,在全区教师中开展法制教育学科渗透教学研讨和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工作成果。具体安排为,3月份,以《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印发为契机,举办《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首发式暨法制教学课堂大点评启动仪式,4至11月开展评比活动,12月总结、表彰和展示。

2、社区学校法制教师、教材、课程落实项目。为全区各社区学校配备2—3名兼职法制教师,确定法制课程教学计划、充实调整法制教材,建立终身法制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法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

以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丰富法制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1、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各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程度,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午会课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积极开展校内、外法制教育活动。各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学校广播、学校网站、中团队活动等阵地,以区法制宣传月、“6.26”禁毒日、“11.9”消防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效的方法和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市禁毒网上知识竞赛、区“合理消费,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摄影比赛和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征文活动,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3、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继续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为中小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开展校外法制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法制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地防止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四、试点预防犯罪工作,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内涵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廉政建设;高校干部;法制教育

一、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是大势所趋。2014年,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这说明,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现范化,真正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的任务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重教学科研、重业务知识,轻学法用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运用法律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相比,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现代大学的标准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一些高校党委行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二是一些高校干部工作学习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一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四是一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二)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是形势所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与社会的交融、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在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权钱交易、学术腐败、贪污受贿,师生违规等现象在个别高校时有发生,有的高校其至出现群体化的违法违纪。查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7年,全国高校有26名领导干部受到执纪审查和党纪处分。2018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全国高校年度首例厅官违纪案件,江苏警官学院原副院长倪兴余被立案审查。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反腐倡廉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任务依旧非常艰巨,反腐工作依旧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干部的法律意识亟待加强。高校干部违法违纪屡查不绝的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高校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依法办事的底线意识缺失。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法律意识,是保护培养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施,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当下,一场旷日持久的反腐斗争正在全国深入开展,正如原教育部党组成员、原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所言:高校绝非一片净土,违规违纪问题仍然严重。原本安静平和的象牙塔里,一场反腐风暴正在展开。

二、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治校水平。习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前,一些高校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上的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不足。党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将进一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将不断深化,高校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也应顺时而定。加强干部法制教育,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现代大学建设,发挥法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二)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2016年,中央做出了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大决策。双一流建设涉及一系列的建设任务,其中,选对用好干部是双一流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加强法制教育,促进干部队伍“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激发一切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积极因素。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三十年。新时期,加强对高校干部的教育培训,能够打造一支懂教育、善管理、党性强、业务精的干部队伍,是高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教育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在反腐倡廉形势仍然严峻的大形势下,高校干部管理面临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过程中,高等学校不再是净土,高校中的部分干部出现了腐败问题。纵观近几年被查处的案件可以发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参与市场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除了学术腐败,招生、科研经费、后勤基建、人事聘用、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校企合作等方面已经成为腐败高发领域,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高校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负有反腐倡廉的责任,因而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肩负着反腐倡廉的政治任务。高校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能起到指示、警醒和引路的作用,使高校的干部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不仅能促进其业务上精通,也能促进其政治上坚强,作风上优秀,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和楷模。所以,切实加强高校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中国特色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武装干部,用一切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干部,有利于促进新时期高校党的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高校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干部法治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思想指导成功的实践。在高校干部法律素养提升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前提。高校要坚持把学习研究宣传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有关精神作为干部法制教育的一个工作主线,重点加强干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要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规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部署及时纳入到教学科研中,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入心入脑,促进全体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些,学通悟透法律和文件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吃准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部署要求,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提升干部队伍整体信仰法律、敬畏纪律、遵守政策的意识。(二)加强法制教育,促使干部依法用权。一是要突出对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学习,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做到自觉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必要时可以在干部履职前开展“宪法宣誓”仪式。二是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对学校章程的学习,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依法治校的各项管理中。三是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高校办学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四是要深入学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管理高校参与的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要加强对党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自觉学习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结合当前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懒政怠政整治活动等项工作,把反腐倡廉与政治理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纪律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做一个为政清廉的领导干部。(三)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新型法制数育。第一,可以积极探索研讨式、互动式学法方式,通过学校建章立制调研、执法监督检查、具体个案讨论、工作研讨等形式,把学习法律与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可以开辟党校警示教育基地,以座谈、参观、现身说法、研讨等方式,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普法教育。第三,可以发挥普法讲师团优势,以集中培训与分类辅导相结合,定期举办法治主题讲座,解决领导干部工作忙无暇顾及学法问题。第四,可以创办干部学法大讲堂,聘请法学专家授课,解读法律,传授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知识。第五,可以开辟领导干部学法网络,制定相关网上学法考核监督制度,通过录像、登记、计时、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方法提高领导干部学法自觉性,增强学法用法实效。

四、结语

我国高校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对于法制教育的忽略导致高校产生了一系列法制方面的弊病和问题,加强高校干部法制观念和促进法制宣传刻不容缓。同时,高校腐败已经敲响警钟,对于领导层法律意识的普及和规范也成为当前法治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提升干部依法治校的能力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现代大学的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曾言.当好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答卷人”.武陵学刊.2018(2).28.

张燕.高校反腐风暴.中国经济周刊.2015.12.22.

巴耀文.浅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中国法治.2016.06.16.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7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制定、颁布了法律法规,其目的是为动员全体人民,进行抗日,并争取抗日之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十大纲领和相关根据地法规对此有明确之规定,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立法之宗旨就是:“本着拥护团结、坚持抗战、争取最后战胜日寇的方针”[1](P31)。第八条更具体规定各种自由权之目的是“扶助人民抗日团体与民众武装之发展,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1](P32)。即使是改良人民生活的法律法规,也是旨在“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2](P319)。但“徒法不以自行”,根据地法治之目的实现需要通过法制教育,为大众学习、接受,而后认同、遵行。因此,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明确使用“法制教育”的概念,而使用传达、宣传等概念,但确实有法制教育活动,只不过它渗透到总体的宣传活动之中。

二、抗日根据地的法制教育活动

法制教育活动包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基本范畴,体现了谁做,为谁做,做什么,如何做的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

(一)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各根据地被分割开,没有形成适用于所有根据地的统一的法制法规。法制教育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但各根据地对法制教育及教育者有相应之明确规定。如有的根据地法制明确规定:“区公署(所)作为县政府的助理辅佐机构”,其主要职权之一就是“传达”上级命令、法令等事项[3](P345)。行政村村公所,根据工作需要一般都设有文教宣传部门,承担着宣传根据地法制的任务。各根据地对政府干部的奖励条件之一是“广泛宣传并具体实现边区施政纲领及政府其它政策法令”[3](P366)。监狱管理制度中坚持教育原则,“主要是组织犯人学习边区政府的重要法律文件”,如抗日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主要的刑事法规[4](P563)。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1941年5月10日的《对各县司法工作的指示》还规定司法人员承担向普通民众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规定奖励的条件之一就是“广泛宣传,并积极执行施政纲领和政策法令成绩优异者”。根据这些规定,根据地法制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政府组织中的区公署(所)、行政村村公所、法院、行政机关、教育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等,它们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承担着相应的法制教育责任。党组织依据党的纲领、政策也是法制教育者。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干部和其他积极分子也是法制教育的实际担当者。由于法制教育是为了动员和组织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就应当是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就受教育者的具体范围来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认为是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小地主、学生等在内的“革命营垒”。1937年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则使用了“人民”、“人民大众”的概念,应当同上述“革命营垒”的范围相同。而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使用了“民众”概念,指出要“动员社会的下层民众加进这个统一战线去”[2](P348)。显然,此处所言之“民众”应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这些社会下层百姓。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使用了“大众”概念,是指“工农兵”。而在根据地法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文件中提到的“人民”概念;而《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则使用“国民”概念。虽然使用了不同概念,但根据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来说,作为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应当是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地主中的部份拥护抗日和赞成民主的人,但主要群体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从反向来界定,“大众”应当是除那些与日本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以外的中国人。

(二)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法律文件共约1150余件”[3](P358),涉及宪法、民法(包括婚姻法)、社会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几乎所有部门法,而且法律法规数量庞大,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根据地法制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民法中婚姻法、社会法中的劳动法,以及经济法中的土地法、刑法中的汉奸罪;并且主要教育法律核心价值。第一,宪政的民主性与人权性。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主要有各根据地的施政纲领、人权法、选举法等,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39、194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41)、《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1940)、《冀鲁豫边区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l941)等。但法制教育却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宪法性法制的核心价值,即政权的民主性和保障人权。政权的民主性体现在一方面保护大众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徒与通信之自由;另一方面宣传大众的选举和被选举权;三是宣传政权组成的“三三制”。三个方面的宣传均将法律条文的规定提炼成非常简练的语言。保障人权也是抗日战争根据地法制的特色之一,法制教育当然要将这一特色作为重要内容。各根据地的人权法规规定的人权内容较为丰富,如《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规定了平等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居住与迁徒、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与通讯、信仰、宗教与政治活动之自由,以及如何保障这些人权之实现。《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还规定了对财产权的保护。尽管各根据地之人权立法内容丰富,但在法制教育中则将人权概括为平等权、选举权、自由权、财产权等予以宣传教育。第二,经济法中的减租减息。为团结包括地主、资本家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形成抗日之合力,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策略,而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并在《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194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41)、《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1942)、《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1944),以及土地立法中确定了“减租减息”制度。土地立法还涉及诸如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减租减息办法等。法制教育时,教育者充分提炼该制度的核心价值,一是明确“减租减息”之目的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5].二是尽管有关政策和根据地法制表述比较丰富,但教育者以“减租减息”概括这一制度,一般直接以“减租减息”为口号或标语进行法制教育。第三,社会法中的工人劳动保护。有关劳动立法主要有施政纲领中的原则性规定,以及《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关于公营工厂工人工资标准之决定》、《晋西北工厂劳动暂行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涉及到劳动法的原则、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工资、女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劳动争议解决等各种具体的劳动制度。但劳动法的教育集中于劳动时间、劳动工资以及劳动保护这些重要的制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的宣传来传播这些制度或原则,另一方面直接宣讲有关根据地法制对这些制度或原则的规定,目的在于“调节劳资双方利益,巩固阶级团结”[1](P46)。第四,民法中婚姻法的妇女权益保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有关保护妇女的根据地法制主要有《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1939)、《山东省胶东区修正婚姻暂行条例》(l942)、《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1943)等各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和婚姻法规,此外还有继承法中关于妇女保护的内容。这些根据地法制主要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婚姻自由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规定了结婚的条件、结婚程序、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等。教育者以“男女平等”原则,以及由此引出的“婚姻自由”原则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不仅简明扼要,而且体现了宪法文件和婚姻法的基本价值观,易于大众接受。第五,刑法中惩治汉奸罪。抗日民主政权的“各级司法机关都把锄奸斗争当作法律法规执行的首要内容”[6](P41)。因此,抗日根据地制定了诸多刑法,但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刑法中的汉奸罪,“通过讲解《惩治汉奸条例》和其他有关法令,使群众了解政府的方针政策。以便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向奸特分子及其亲属和一切失足者,进行爱国守法教育”[4](P327)。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众认清汉奸的犯罪活动,提高警惕,及时揭发。

(三)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

抗日战争时期,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群众团体,靠干部人员。”[2](P449)从实践来看,法制教育综合利用了大众传媒,墙壁、岩石、门板等,以及人际传播、教育培训活动、执法活动、司法活动等载体。首先,创办、运用报刊杂志、书籍进行法制教育。当时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许多报刊杂志,如陕甘宁边区创办了《解放日报》、《大众报》、《抗战报》、《靖边报》、《民先报》等约20种报纸;还创办了60多种杂志。冀鲁豫边区的报纸和刊物达数十种。截止到1945年6月根据地有198种日报和期刊[7](P17)。各抗日根据地还有自己的出版发行机构,如晋察冀边区的“七七出版社”等[8](P258)。其次,通过人与人的囗头传播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尤其是广大的政治宣传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对群众进行根据地法制的宣传教育,一般不仅是讲解根据地法制的内容,更讲解根据地法制的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执行根据地法制。主要形式是召开群众大会、理论学习、个别谈话等方式。第三,利用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为根据地法制大众化传播的载体。一类是培养具体宣传、执行根据地法制的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当时各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等。还有各类非正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补习学校等。按照1942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与各部门业务密切关联的政策法令指示决定的研究,例如财政工作人员应熟习财政政策与财政法令,锄奸工作人员应熟习锄奸政策与锄奸法令;其余类推”。因此,通过上述正式的学校教育和非正式的培训对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提升了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执行根据地法制的能力,此时干部是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另一类是各根据地还开办直接面向大众的教育培训活动,如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山区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办民族革命室即‘民革室’或‘救亡室’”,“向群众报告抗战形势,讲解有关抗战的政策、法令”[9](P27)。第四,以执法活动为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即通过执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进行第二次选举时,开办选举训练班,学习《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选举条例的解释及实施》等法律法规、政策。“边区、各县、乡建立了许多宣传工作组和文艺宣传队。清涧县的52个乡就组织115个宣传队,881个工作组。这些文艺宣传队利用文字宣传、口头教育、演出的形式,深人到各地展开了广泛的选举宣传。”[10](P13)在轰轰烈烈的参议会选举活动中,大众不仅从组织者那里了解了有关根据地法制,而且自觉参与有关根据地法制的实践,充分行使根据地法制赋予自己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教育了大众,提升了大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第五,发挥大众化司法活动的法制教育功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主要有人民陪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就地审判制度、巡回审判制度、公审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制度,以及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调解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即依法从大众中选取适宜的群众作为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审理普通民事及刑事案件的制度,陪审员在审判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地审判,“是初审机关走出法庭,携卷下乡,联系群众,处理案件,并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进行政策法令宣传,教育群众,增强群众团结和促进生产的一种好方式”[4](P492)。巡回审判指司法人员深入到基层,巡回受理审判案件的方式,巡回审判有利于“深入地进行革命法制的教育”[4](P492)。人民公审是体现审判公开最彻底的形式,一般是选择典型刑事案件,组织一定规模的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审判。“审理过程中允许在场群众发言,判决应采纳群众意见。”[3](P542)还有一种征求意见制度,这种征求群众意见的制度既在根据地法制中予以确定,而且也是依靠群众的司法政策的体现。如太岳区在《暂行司法制度》中特别规定在诉讼中,“法庭应重视群众意见,采纳群众意见”。准司法性质的调解“邀请基层干部、地邻亲友、公正人士主持与参加双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和劝解。……对案情复杂,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采用召开群众会解决纠纷的办法”[3](P558)。此外,在司法中还通过拘役、教育释放、训诫等活动进行法制教育。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典型的充分运用上述司法制度和司法政策,“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感情与要求,向当事人说理讲法……教育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和司法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3](P550)。这些方式不仅有大众参与,而且大众或大众代表运用根据地法制,可以让大众不仅了解根据地法制的内容,而且亲身感受到根据地法制的运用。

三、抗日根据地法制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就黄克功案给雷经天的信件中,指出如果赦免黄克功,就“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可见此时的抗日根据地已有初步的“法制教育”概念,法制教育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合而言,根据地法制教育呈现下列特点,并因此对当代法制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法制教育以解决时代的历史性问题为目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时代需要解决的历史性问题是封建主义与劳苦大众之间的矛盾,因此,那时根据地的法制教育就以动员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为目的。而抗日战争时期,时代需要解决的历史性问题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此时法制教育的目的则是动员一切赞成、支持抗日的人士,进行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建立人民共和国。法制教育的受教育者———大众的范围就相应地扩大到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支持抗日的地主、资本家等。可见法制教育是以解决时代历史性问题为目的的。既然法制教育以解决时代的历史性问题为目的,那么要明确当今中国法制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范围,就应当首先认清当今中国面临的历史性问题是什么。今天中国面临的历史性问题是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国家民族认同等,因此,法制教育必须以解决这些历史性问题为依归,确定相应的目的和目标。

(二)法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抗日根据地法制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法制教育要解决的时代历史性问题,确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如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土地分给农民”的土地法变为“减租减息”;将“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政制度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宪政制度。另一方面,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相对较长时间局部执政,开展了政权建设。如果说夺取政权需要动员大众进行急风暴雨式的斗争,最直接的教育就是动员大众参与斗争;而在政权建设时期,则不能不注意教育民主性、人权性的法制内容,以保护大众的民主权利和基本人权。另一方面是法制教育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重点教育不同的内容,比如对农民和支持抗日的地主、开明绅士主要宣传、教育减租减息、三三制等内容;对妇女主要传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内容。当今的法制教育也应当根据法制教育的目的、目标确定普适性的内容;进而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强调对今日之受教育者民主、人权等的保护;最后还要根据不同阶层,在普适性内容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同的重点内容。

(三)充分开发“新媒体”进行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8

(一)摸排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汉沽青少年思想现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防灾减灾自护体验教育活动。依托消防支队、武警支队开展模拟演练、图片课堂、安全自救和教授青少年简单防身术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9

一、更新观念,完善机制,确保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的制度化

为使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活动得到贯彻落实,我们在已往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区外来人口法制系统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开展“四个一”(即一本法律书、一堂法制课、一次法律考试、一本普法合格证)普法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教育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明确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即治区办负责编写教材,培训骨干和处理日常事务;辖区市属“三资”企业由各企业负责,特区劳务公司负责监督落实;区属“三资”企业由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工商部门负责。明确企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责任机制,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贴近实际,编印教材,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及时适用的学习材料

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应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普遍规律问题,提出了“权利义务并重,服务管理结合”的法制教育思路,加大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年,我们结合区情,组织编写了《*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的文字和视听教材,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先后三次重新修订。《读本》分社会管理篇(涵盖如何求职、如何办理相关证件、*市城市管理等),劳动保障篇(包括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医疗保障等)、婚姻家庭篇(包括婚姻登记、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财产继承等),社会治安篇(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服务篇(包括如何聘请律师、办理公证、申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等),集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普法教育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系统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几年来,共印发《*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70多万册,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了及时适用的法制学习材料,收到了好的社会法制宣传效果。

三、密切合作,分层实施,整体推进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工作

由治区办牵头,公安、工商、特区劳务公司密切配合,本着“抓大、带中、促小”的原则,紧紧抓住大型“三资”企业这个重点,分片三次召开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动员培训会,要求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具有20人以上进城人员的经营企业,选派一名主管领导和一名政治文化素质高、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参加动员部署和统一培训,厦华、灿坤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带动辖区近*家“三资”企业的主管领导和法制宣传员接受统一培训,使之成为各街道、社区和各企业单位来厦务工人员法制系统教育的骨干队伍。各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非生产时间,采取集中授课,辅以自学、观看录像等形式,开展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治区办每周五对辖区小型企业新招聘的来厦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法律培训。团区委积极发动优秀外来青年,组建来厦务工人员普法联络员队伍,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专题活动或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拓展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的辐射面。街道指导社区对流动外来人口进行宣传。形成“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分层实施”的良好格局。几年来,全区已有37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接受了系统法制教育培训。

四、与时俱进,创新载体,不断把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引向深入

坚持在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在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宣传形式上下工夫,努力搭建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多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

以*市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为依托,创建*区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培训基地,并成立来厦务工人员法制教育讲师团,制定法制培训计划,以《*区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为主要内容,每月四次(每周日下午)举办法制讲座,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穿插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把法制教育与培训中心的业务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基地“法制长廊”、“法制图书室”开展法制宣传;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部分企业建立“外来员工之家”,在来厦务工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和外口公寓建立了“外来人员法制学校”,利用这一阵地举办开放式的法制讲座,发放法制宣传材料。

针对来厦务工人员范围广,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特点,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举办“新闻大篷车”进社区,“关注外来员工”活动,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创办《*外来青年》和《新家园》等刊物,以报刊为载体,开展法制宣传,在刊物上增设“政策解读”“维权之窗”“以案说法”“感悟人生”;与*市来厦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合作,开设网上法制视频栏目,以满足来厦务工人员对法律的要求;成立外来青年文学社,举办“法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组建外来青年艺术团,由外来青年自编自导法制文艺节目到各社区巡回演出。以贴近群众为指导,摒弃教条式、纯理论的宣讲,采取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分类施教,既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又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多方位、成网络、相互补充、密切配合”的来厦务工人员系统法制教育培训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服务维权,以人为本,增强来厦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成效

在来厦务工人员的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劝导式的教育、人性化的管理、亲人般的服务”,在法律宣传教育的措施上,坚持以服务来厦务工人员法制实践为原则,寓宣传于法律服务和解决法律问题之中,并将“抓维权、抓监督、树典型”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抓维权。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编写《用人单位法人(经营者)必读》和《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把有关的法律书籍送到企业,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意识;建立来厦务工人员维权热线平台和法律援助站,为来厦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成立“外口调解委员会”,为来厦务工人员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几年来,共受理来电咨询近*人次,提供法律援助170多人,调解劳动纠纷*起。

抓监督。区人劳和社会保障、工会、妇联等部门,每年还在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加强劳动监督和劳动仲裁,运用法律途径解决久拖克扣员工工资、超时加班、单方面中止或变更劳动合同等侵害来厦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的问题。几年来,共补签《劳动合同》*万份,为来厦务工人员追回被拖欠工资*多万元。

法制教育培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以外管外”为抓手,以“加强服务,维护权益,促进和谐”为核心,以“重宣传、强管理、促防范、抓治理”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平安梅花”、“法治梅花”和“和谐梅花”的要求,坚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相结合,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相结合,切实加强农民工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基本目标

通过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一)切实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努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民工的矛盾纠纷,减少或避免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四)实现农民工法制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教育对象

在我镇居住和依法从事各种劳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外来务工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其中以中青年为重点对象。

四、教育内容

选择适合农民工特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与其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宣传宪法知识。尤其是有关公民权利、义务和社会公德的内容,引导农民工履行应尽义务,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二)宣传刑事法律和社会治安管理法律法规。针对可能出现的农民工缠访闹访、阻碍正常执法、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三)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有关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人口和计划生育、婚姻家庭、工商、税务、诚信经营、民事诉讼、劳动仲裁、法律援助、交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四)宣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宣传,促进新颁布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各村(居)、各单位可根据农民工工作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文化层次的高低,确定学习宣传相应的法律知识。

五、教育形式和维权方式

要结合农民工的实际,坚持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学以致用,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教育中要采取定点办学和流动办学相结合,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用人单位负责与辖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利用主渠道对农民工进行集中普法培训。通过讲座、培训班、课堂等渠道,对可以组织起来进行集中教育的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法治观念的灌输。较集中的村居、居民点和农民工较多的用工单位,要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民(工)法制学校”,组织本单位的农民工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有条件的镇和单位,可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站”和“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分期分批轮训,实现农民工普法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加强和规范媒体法制宣传。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与协作,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目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的经验。

(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要积极与宣传文化部门配合,大力开展农民工法治文化活动。拍摄法制宣传电视片,编排法治文艺节目,放映法制教育电影,寓法于文化、寓法于艺术,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工作地等地,建立固定的宣传窗口,通过广播、电视、简报、黑板报、橱窗等形式来进行宣传。同时可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法制征文、法制文艺演出、法律咨询、法制讲座、法制图片展览、发放法律资料等入耳入脑、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专兼职农民工法制宣传队伍。要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志愿者等人员的作用,建立一支业务精、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农民工法制宣传员队伍,专门负责对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并在法制宣传员中建立农民工住处互通制度,交流情况、增进了解。司所法、派出所、教育、建设、卫生、劳动保障、工商、计生站等部门要在开展“法律六进”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法律进工地”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五)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要依据《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在全镇范围内叫响“农民工到梅花能打工赚钱、农民工在梅花能依法维权”的口号。农民工在我镇可以获得的法律援助包括因交通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见义勇为者请求奖励与保护,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追索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赔偿的;请求国家赔偿的;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事项。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各村(居)、各有关单位要从建设“平安梅花”、“法治梅花”和“和谐梅花”的高度,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司法所要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参与,上下联动、职能明确、齐抓共管、运行有效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管理机构。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吸收在本村居住时间长、有威信、懂法律知识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来梅花务工人员为成员,建立“以外管外”的法制宣传教育新模式。

(二)注重质量,讲求实效。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逐步做到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场地“五落实”。用工单位或居住地和村居组织负责对本单位、本地区居住或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开展集中法制教育培训。法制教育培训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