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5 17:21:27

文物保护案例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图像修复;文物保护;应用

作为人类活动与文化的重要产物,文物对于文化传承、遗产留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技术有限,所以许多珍贵文物不仅难以有效保存,还会因为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加快文物损坏速度。而在信息化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进入文物保护领域中。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文物复原效果,对于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概述

作为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数字技术,对以往数字图像进行信息数据修复的现代科学技术,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基于过去数字图像在处理、压缩过程中出现局部信息缺失的问题,对待修复物体进行专项修复。在获取图像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或数据信息传递影响,造成图像部分或全部区域出现质量退化问题。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将质量退化区域进行噪声去除,同时降低区域图像清晰度,利用滤波或参数等手段分析图像数据,构建相应集合模型,完成图像修复工作①。目前常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主要有基于变分PDE(Partial…Differential…Equation)图像修复技术,与基于快纹理合成图像补全技术。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逐渐广泛,应用趋势也从数字图像破损区域自动识别,向信息缺失自动处理与修复方向发展。在各类计算机软件逐渐普及的环境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逐渐以智能化、简易化为主要发展趋势。而文物保护工作有对图像处理的需求,所以在文物保护方面,数字图像修复技术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应用。

2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应用中的意义

2.1文物保护现状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文物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还可以在文化传统、历史见证等方面起到载体作用。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研究文物,分析历史发展,在完善人类发展史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保存不当或许多文物在搬运、保护等操作不规范时,会出现文物损坏问题,对于完整传承优秀文化,研究人类文明发展与更迭等都会带来严重损失。文物损坏也会对文化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文化可信度与真实性。但是文物保护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理化反应、操作不当等,都极易造成文物损毁,造成巨大经济与文化损失②。尤其是文物修复主要以人工修复文物,需要从业人员拥有极高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耐心、细心,导致文物修复无法量产化。但是文物修复领域极广,仅凭借人工修复远远无法满足文物修复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从事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无法采用制式考核,导致专业素质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对文物修复做到精准处理,人工修复方法会不可避免对文物造成损伤,这也是为什么文物保护需求技术更迭,寻求新方法、新手段进行文物保护。但是因为文物保护存在一定技术门槛,即使在过去计算机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支撑,让原有工作迸发出新活力,文物保护领域仍因缺少相契合的技术手段,长时间陷入技术停滞状态。

2.2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应用意义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修复效果逐渐被社会认可。相较于传统图像处理,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利用计算机与相应软件、硬件作为技术载体,比纸张或胶片载体在保存方面更简单,图像内容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如果保存环境温度与湿度过高,纸张与胶片对于图像保存质量会大幅度下降,无法有效保证信息完整性,图像存储与使用上比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更麻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对需要修复文物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给出公正客观的信息评价。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评价结果选择文物修复最佳方式,缩减文物修复所需时间,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于文物修复中可能会受到的负面影响,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能提供一定的抗感染能力,避免文物修复受到严重影响,提高文物综合利用价值。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也为文物保护提供全新思路,并不局限于文物修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与个人艺术素质,对文物修复方法与技术选择、应用,而是以大量同类型文物数据信息作为参考,隔离文物的损毁部分,将文物完整部分与文物数据信息相匹配,以文物损毁原因加入考察因素,重新审视文物修复工作。在修复作业中规避经验主义,以实际数据为修复依据,完整呈现文物真实面貌,为恢复历史文化、研究文物技术提供更加真实的依据。

3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历史

图像修复技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有应用雏形,但是大多是艺术家在保持原图像完整时,对艺术作品损坏部位进行二次创作,使艺术作品恢复“原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文艺复兴时图像修复需要由专业艺术家处理,且极容易对珍贵艺术作品产生二次损伤。而在工业时代,世界格局发生改变之后,图像修复技术也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技术方面的革新。在美国与苏联竞相开展空间项目作业时,因为宇宙空间成像条件不佳,加上仪器与飞行器会对成像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修复,加快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更新换代,但是也需要专业技术较强的技术人员操作,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①。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扫描仪等设备及数字技术更新,数字信息数量以海量形式爆发,人们急需一种计算机技术处理照片信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从概念到实际应用,再到快速发展,迅速完成技术更迭。而文物保护需要稳定有效的技术对图像进行高质量修复,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与文物保护融合也逐渐加深。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提高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精准度,提高文物保护质量。

4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4.1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将现有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相融合,构建虚拟数据信息,完成对现存图像的提取与修复工作,从而达到修复图像满足视觉需求,恢复图像原有视觉效果的目的。图像修复是针对图像信息损失,采用科学技术对损失区域进行虚拟修复,对需要修复的图像的周边区域进行图像预估,并借助专业人员从业经验,对待修复区域进行技术模拟,寻找适合的修复方案,达到恢复图像原有状态的目的。而在文物保护领域,因为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现有出土或保留文物存在霉变、裂缝等多种病害。这不仅对文物欣赏造成一定障碍,对于研究文物相关信息也会造成信息丢失、研究方向误导等多种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利用清洗、补色等手段修复文物,力求维持作品完整度②。文物修复从业人员利用丰富的修复经验、艺术鉴赏经验,直接在文物本体进行修复。这种方法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艺术水平,也需要扎实的从业经验,不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会造成文物修复效果存在巨大差异。而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待修复文物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利用统计学等多种学科技术原理,构建完成文物预测模型,并使用已有图像数据估算残缺图像区域,达到文物数字图像虚拟修复,能够缩短原本耗时较长的文物修复工作周期,并避免人工修复出现失误,对文物产生更为严重的二次损伤。

4.2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路线

虽然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应用时间较晚,但是因为自身存在低风险、低成本消耗,修复效果甚至比部分文物修复从业人员还要好的优良特性,得到了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认可,在文物保护领域被广泛接受。而基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路线,主要有以下几个:将待修复文物放置在数据采集的装置上,预先对待修复文物基本类型进行划分,例如瓷器、金属制品等,再从相应分类中根据文物年代、时期等特征设置为搜索关键词,寻找类似文物数据,完成文物虚拟数字图像基本资料数据采集。应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构建完整的文物数字图像,提取没有被人为或自然影响的完好部分,将图像信息存在缺陷、破坏的部分隔离③。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算法,使用有基于变分PDE图像修复技术,或基于快纹理合成图像补全技术,对文物进行虚拟修补,使虚拟数据构建完成内容,呈现文物的完整状态。最后对文物虚拟修复结果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文物实际修复使用,对文化与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进行后续工作内容。

4.3案例分析

在2001年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德国修复团队收集了巴米亚大佛的残留石块,利用数字图像修复,对佛像重新进行测绘工作,以虚拟数字模型方式重塑佛像。而由我国北京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华盛顿特区赛克勒博物馆,收集了响堂山石窟佛像断手、断脚,将其与博物馆现存佛像进行对比,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佛像各个部件进行拼接,成为目前文物保护主流方式,即以部分实物对照完整实物,利用数字信息补全文物全部内容。2002年大都会博物馆亚当像摔碎,技术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了所有碎片,并利用三维显像方式对大理石雕像重新进行受力分析,使用数字图像修复及其他技术,在12年后的2014年,再次展出了完整的亚当像。另外,大都会博物馆还将修复全过程整理为技术文档,是目前文物修复最具有影响效果的经典案例。

4.4修复工作注意事项

在数字图像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判断可能会影响文物修复的各种因素,采用适当手段进行规避,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稳步落实。在修复工作开展前,需要从网络收集文物相关信息,也可以与行业专家交流,明确文物类别、年代等信息以及文物性质①。并且,文物损毁原因也要查明,方便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精准判断修复方式,为快速完成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而图像丢失或损毁部分,一定要根据文物完整部分,或同类型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文物修复工作,增强提高文物保护效果,避免文物修复出现不契合问题。在文物修复阶段,也要对多种技术灵活应用,整合多种修复技术,帮助文物复原工作稳步落实。

4.5应用前景

当前数字图像修复从电子商务到社交网络,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在文物保护领域,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残缺文物进行修复是未来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而且,近些年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处理等方面累积了大量技术经验,相应处理算法也趋近完善,传统人工修复技术不足问题,可以得到有效弥补。针对文物残缺部分,通过相关素材采集整体,以文物现存的部分,构建贴近实际情况的完成部分。另外,数字图像修复技术的指令算法也在智能化发展方向得到技术突破,未来文物保护中文物修复这一领域,将会以高效、高质量的形式呈现。

5结论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平台

1信息互联环境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概述

在中国,博物馆主要是为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能够发挥教育作用,并非用于盈利,属于公共机构,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在信息互联环境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建设文物保护平台,能够优化博物馆的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1.1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信息化可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

在利用文物保护平台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使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提高保护的准确度,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例如,博物馆新收到一件文物,以往会通过纸和笔记录,完成文物信息的采集工作,但是现在可以利用影像技术对文物的图像进行采集,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信息的记录。在将这些数据记录输入数据库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的信息查阅与资料整理工作,便于对文物进行分类,且在全国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进行文物资料的查阅工作,准确地掌握文物的所有信息。此外,在进行文物展览、保护等工作时,可利用文物保护平台信息化管理文物,准确记录相关工作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1.2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数字化可更好地开发利用文物

在利用文物保护平台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制订文保方案,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文物保护平台中,文物管理的数字化为开发利用文物奠定较好的基础,还可以提高文物的安全性能,减少开发利用时的文物损耗。

2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博物馆文物保护平台、保护文物的意义

2.1有利于文化传承

文物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和历史典籍同样重要,有时比文字典籍的作用大。因为文物是实物,而历史典籍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的改动或者错误,文物就不具备这样的缺点。文物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历史印迹的有效反映,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研究文物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历史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做好文化传承工作。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文物保护平台,可优化文物保护工作,有利于文化传承,从而使中华民族能更好地屹立于当今世界。利用文物保护平台能够显著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同时期留有不同的历史典籍,且同一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典籍,往往其记载相互矛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典籍的记载还会出现断代现象。文物的出现往往能解决这些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时文物正好承载断代的历史记录,有时文物还可以纠正错误的历史典籍记录,使矛盾的历史记录得到正本清源。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文物,研究这些文物可以准确地展现我国的历史面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历史的真相。因此,文物可为历史研究提供支撑,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历史研究的开展基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够准确地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可以将各地的文物保护成果和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成果进行串联,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历史研究的工作效率。

2.3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保护好文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是供人们参观、了解历史现象的场所,可以让人们通过历史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认识。博物馆不但可以对人们进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而且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文物展览,人们可以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获得一些文化创作灵感。如果利用文物保护平台对文物进行保护,人们可以远程了解文物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了解历史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利用互联网建设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网上博物馆,人们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地区、多个历史时代的文物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当前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3.1博物馆文物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进步以后,互联网技术水平提升,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物保护工作也更容易进行,很多博物馆已经尝到了用互联网进行文物管理保护的甜头。现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几乎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文物保管保护的工作便利性,很多原先存在的不合理的文物管理问题都得到解决。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博物馆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互联网保护文物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制度,文物保护工作就不能够有效开展,所以说要完善文物管理制度。现在很多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建设好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的意义,还没有根据现在情况,建设不同层次的文物保护平台,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制度。

3.2博物馆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互联网科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过部分文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地将互联网科技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相结合。这与他们的业务能力不高有关系,长期如此将会影响了文物的保管工作,使工作效率低、不专业,甚至出现错误。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必须改变思想认识,突破传统文化保护理念,运用新的管理制度,加强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不断补充专业知识,迎接挑战和困难。但是当前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愿意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自身业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3.3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设备老化

我国很多博物馆文物保护设备老化、不配套,甚至体系不完整,手工管理的情况比较突出,互联网的应用更无从谈起,没有使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导致文物保护工作效率低,错误多,成果不突出,还影响了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开展,降低了文物的使用价值,使博物保护管理工作不具体、不完善,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无法发挥文物的价值。老化的设备也不能够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程度,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文物受到严重的损害。一部分博物馆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它们,使它们成了一种摆设,并没有有效应用于传统文物的保护。

4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要点

4.1构建更完善的文物管理制度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近些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越来越注重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但是文物保护工作程序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服务的种类有很多。因此,想要做好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时需考虑较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完善文物保护的管理制度。如果文物保护管理的制度不完善,那么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就是建立在虚空的基础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没有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为文物保护平台做支撑,文物保护平台的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其次,各博物馆在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制度,对工作细节进行细化。通过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使文物保护平台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的作用。最后,在制定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内容中,要确保坚守职责,分工明确,使文物的转接及正常展览等各种程序有条不紊、有效衔接,避免因为工作环节不顺畅、不衔接等问题,导致文物产生损失。

4.2博物馆要培养人才

用互联网建设文物保护平台,首先要有足够的人才。人才可以引进,也可以自行培养。人才包括互联网人才,也包括文物人才。具备文物保护知识、又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这种复合型人才将更有利于在信息互联下开展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种人才,同理,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人才。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技能和专业技能,使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都具备基本的互联网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工作,使文物保护平台在展览、整理、传播中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参与文物保护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必备条件,博物馆的管理者要做好产品的规划,落实好相关制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互联网文物保护平台。

4.3对博物馆保护文物的设备进行更新

必须对博物馆的基础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不适应时展的设备要淘汰,要积极引进互联网平台相关的工作设备,如服务器、扫描仪等,为信息互联环境下的文物保护平台建设提供帮助。文物保护平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也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括监控设备、扫描设备、文物信息数据库、网上展览平台等。信息互联环境下的文物保护平台包括了软件和硬件,软件就是各种管理软件以及数据库软件,硬件包括了各种新老设备,没有先进保护设备的支撑,文物保护平台就是空中楼阁,毫无建设意义,没有使用价值,也不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

4.4通过互联网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极高的价值,包括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要想做好文物保护平台的建设,仅仅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的,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使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馆的工作,促进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在信息互联环境下建设文物保护平台,注重宣传工作,让文物保护平台成为文物保护的平台,也成为文物保护宣传的平台,通过网上展览、网上普法使公众了解文物保护工作,助力文物保护工作,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信息互联环境下,利用文物保护平台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比传统的文字宣传效果更好。文物保护平台应该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可以通过一些专题纪录片对观众的文物保护理念进行巩固。我国有不少博物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成绩,如故宫博物院与媒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人们通过纪录片了解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内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该纪录片成为其他博物馆在信息互联环境下通过文物保护平台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一个优秀范例。

5结束语

博物馆不是普通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历史的记录者,存放着大量珍贵的文物。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工作存在各种问题,有时难以解决,如果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完善,就能够解决很多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具有广域性,能够串联时空,能够根据文物的详细情况对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统筹规划。利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能够使文物保护平台成为集展览、宣传、保护等工作为一体的工作平台,能够使博物馆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集思广益,不断拓宽文物保护的路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博物馆功能的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晴.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1):130-132.

[2]赵阳,陈柳杏.文物保护的社会意义及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100-101.

[3]洪波,林传峰,叶镒娟.信息互联环境下文物保护平台建设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1):280-281.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全县文物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一)文物现状。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县登录各类文物1323处,各级文保单位14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14处,市保86处,县保39处。县域古建筑1040处,古民居633处,古民居为全国县域均值的6倍多。1040处古堡古民居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二)机构设置。县文物保护中心,原名为县文物局,于2001年成立,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2年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县文物保护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和旅游局,为二级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共有编制8名,现在编在岗6名(缺编2名),领导职数为一正一副,缺一名副科级领导。

二、工作特点及亮点

一是县级经费足额预算,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我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认真落实文物保护经费配套相关政策,足额预算安排本级经费,近三年预算安排1913万元;中央和省、市下达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二是积极落实文物专项考核工作,全面提升文物管理水平。2020年,我县将文物考核工作纳入本年度专项工作考核范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考核,并对考核优秀等次的单位给予评先评优政策倾斜,对考核较差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补齐短板,需要问责追责的依法依规处理。三是强化文物保护措施,形成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县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住建局、宗教局、文旅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建立完善严防、严管、严查、严打的长效机制,适时开展打击文物犯罪、查处文物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掘、盗窃和倒卖文物犯罪行为,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活动高压态势。2020年,县政府下发《关于规范使用彩钢瓦的通知》,整治文物周边特别是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随意搭建彩钢瓦行为,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彩钢瓦进行拆除,对于拆除更换确有困难的要喷漆换色,确保与原建筑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9月份有对全县文物保护员、网格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文保员和网格员文物保护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应对日常保护文物的技能和本领。四是多途径多方式做好宣传,为太行古堡申遗工作助力。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19年,我县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太行古堡建筑的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文旅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古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宣传,出版了《太行·古堡系列丛书》之《润城砥洎城》、《上庄天官王府》、《南安阳潘家十三院》、《屯城古堡》等,为太行古堡申遗工作助力宣传。五是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实现文化遗产惠及民生。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致力打造以皇城相府为龙头,郭峪古城、海会寺等人文景点共同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目前正在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依托上庄古堡倾心打造大型明清古堡实景剧《王府往事》,尽显沁河儿女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举办“古堡金秋,诗意润城”2020年首届太行古堡·天官王府美食文化节。中庄村依托古村落、古民居,着力打造高端民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2019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八八宴被首届“黄土地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六是积极创新开展工作,为文物保护利用蹚出新路。2013年我县启动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2014年县政府出台了《县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补贴办法》,建立了社会资金投入文物领域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出了“多途径推动法”文物保护新模式,将国省保文保单位保护与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和文物认养工作相结合: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和资金,对全县9处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整体或部分进行了保护修缮,对7处国保单位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二是启动并实施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2013年至今县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5亿元投入古堡民居保护,特别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三普点。三是推动文物认养。2017年,县布政李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认养了中庄村古建筑群,依托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谋划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出一处明代北方水乡。2020年,组织完成了市保单位南沟大庙和水草庙的认养工作,目前南沟大庙由南沟在外人员刘龙龙创立的释龙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认养,对庙宇进行保护修缮及弘扬传统文化和孝道文化展示利用;水草庙由市武协王书平认养,对庙宇进行日常维护及弘扬传播中华太极拳和兽医文化。

三、县级领导检查历史文物工作情况及发现的问题

(一)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调研历史文物情况

2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县县委书记亲临皇城相府、郭峪古城进行历史文物保护专项调研,姚书记在皇城相府调研了消防中控室,查看了安全巡查日志,观看了消防演练后指出,皇城相府的保护利用是好的,是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标杆和典范,但是还得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紧绷安全就是一切这根弦,继续为的文物保护利用和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郭峪古城调研时,姚书记视察了郭峪古城环境整治情况,参观了特色民宿,详细了解了以皇城相府为主导的“五村联建”情况,姚书记说,“五村联建”是县委县政府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就是引进皇城相府集团成熟的文物保护经验、先进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带动片区旅游经济发展,郭峪古城要积极、主动配合,为的专型发展添砖加瓦。

(二)县长史小林对历史文物调研情况

24日上午,史县长到王曲大庙、开福寺、文庙就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在王曲村调研王曲大庙时,史县长了解到,王曲大庙不只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元以前古建筑,而且还是太岳师范旧址(现临汾师范),属于革命文物,王曲村更应该深挖文化内涵,依托太岳师范展览,将王曲大庙保护好,将太岳师范的故事讲好。随后,史县长调研了王曲村其他历史文物,史县长语重心长的对西河乡政府和王曲村说,王曲村有如此好的古建筑群,又在县城边上和高速路出口,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为什么不能拓宽文物保护思路,打造乡村记忆工程,把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在开福寺调研时,史县长看到修缮一新,空空荡荡的开福寺,史县长非常痛心地说,开福寺位于寸土寸金的县城中心,将我们的黄金地段闲置着就是极大的浪费,文旅局要尽快制定利用计划,将开福寺安全、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在文庙(县博物馆)调研时,史县长看到了在一处建设工地上发掘出来的1000多斤古钱币(约8至10万枚)非常高兴,在全社会由于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博物馆批了30万元,作为清理、整理古钱币的专项费用,随后,史县长又调研了博物馆文物库房,为的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环境和条件感到揪心,史县长指示,博物馆应尽快确定新建博物馆选址,尽快新建博物馆,把我们的可移动文物保存好,把的古老文明展示好。

(三)分管副县长对历史文物调研情况

10月25日,副县长赴芹池镇对国保单位寿圣寺,省保单位刘西府君祠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历史文物保护专项巡查,县长指出,芹池镇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首先,这么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堪忧,要主动、积极对接文旅局,做好修缮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把文物保护工作落在实处。其次,文物保护是一个全民战役,要充分发挥基层乡镇,村里的保护文物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和文旅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想方设法保护好文物,留下我们的文化遗产。

四、存在的问题

(一)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深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项目和资金优先倾向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合理保护的情况。近年来,国保单位100%均得到过保护修缮,省保单位57%得到过保护修缮,市保单位21%得到过保护修缮,县保单位仅仅只有7.6%得到过保护修缮。对照在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调研时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指示精神,我们的思想觉悟还不高,一以贯之、学用结合还远远不够,针对困难缺乏直面的决心和勇气,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也不得力。

(二)政治站位不坚定。我县是文物大县,馆藏文物众多,多年来我县文化展示窗口的文物博物馆一直设在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内,没有合格的保管库房、足够的展示场所和专业安保,长期仅仅依靠门卫和职工值班,安防力量薄弱,存在安全隐患。2020年6月,县文物保护中心虽然向县政府递交了《关于新建文物博物馆的请示》,但党组织书记宋晓军作为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认为该问题是多年的“顽疾”,且存在等、靠思想,不想因为该事一直去找领导,也拿不出好办法好措施,导致快5个月过去了,新建文物博物馆连选址都没确定,项目仍停留在“原地不动”。

(三)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坚强。一是领导班子不健全。县文物保护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只任命过一把手,从未任命过副职。二是组织生活不规范。长期以来该单位只有一名班子成员,且加上一名班子成员共有6人,没有该上什么会上什么会,长期以来所有会议一直以全体会代替班子会。三是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2012年成立以来,党组织在如何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面思想保守、办法不多、措施乏力,更谈不上如何解决现阶段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深层次矛盾问题。

(四)基层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存在“盲区”。长期以来乡(镇)、村两级对文物保护工作属地管理原则和主体责任意识差,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深刻全面的领会和把握,认为文物工作是不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标准,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将文物工作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一是有些单位、乡、村在基建过程中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发现地下文物不上报,造成地下文物损毁。二是有些村在修缮文物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由于资金、技术的限制,不经文物部门审批私自修缮,造成文物失去原有的历史价值。

(五)文物工作专业力量严重短缺。一是县级文物部门缺乏文物专业人才。2012年成为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后,工作人员长期短缺,目前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仅有6名,与县域文物安全检查、抢险修缮等工作极不匹配。虽然学历均为大学本科以上,但只有一名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已55周岁,导致实际工作中现有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不协调、不适应,三年后唯一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退休后,将面临专业人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二是基层没有专职的文物保护人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但实际与文保员聘用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全县文物保护员和网格员共509人,按规定年龄要求低于55周岁,但实际符合标准的只有160人,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文物保护员的学历要求为高中以上,实际符合要求的只有16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职保护员,都是村里聘用或兼职的保护员,待遇低,每人每年补贴只有3650元,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加之大多数文保员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大多都散落在偏远山村地带,致使对文物的日常检查、巡查和看护保养职责没有发挥好。

(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不扎实。一是学习教育走过场。只是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对相关学习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领读,笔记心得仅仅是为应付检查,同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特别是集中学习研讨,也仅仅是按时间节点召开了研讨交流会,没有按时间要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领会、对照剖析,思想上放松了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没有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的目的。2019年,李学东同志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为了应付检查直接从网上下载心得体会并草草改动,态度不认真、不严谨。二是对照反思不深刻。对照检查问题中,多以“不强、不够、不力、不深入”等笼统话语代替问题,没有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层次分析查摆,没有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宋晓军查找问题浮于表面,多为笼统性、表面性内容。

(七)保护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县每年投入文物工作的经费约500万,是全市6县区市中文物保护经费拨的最多的,县域大部分镇、村两级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少之又少,但由于县域有1323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古建筑的特殊性、珍贵性要求文物保护修缮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木材料的使用、纯人工修葺等直接增加了保护修缮成本,保护修缮一处塌落程度中等古庙宇从方案编制到修缮完成保守估计需500万以上,日常维护和抢险一处中等程度的古建筑费用约需10万元,每年县级财政补贴文保员和网格员工资达105万元,县财政每年拨付的经费对于全县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来说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八)建设工程项目轻视文物保护。一是存在未批先建现象。2019年机构改革前,县文物局具有行政审批权,机构改革后,部分行政审批权划入县行政审批局,事项划入人员未划入,在办理基本工程建设项目事项中,由审批局统一组织进行联合踏勘,部分项目存在未经文物部门把关,造成未批先建等行为。造成文物本体与周边历史环境风貌发生改变。二是部分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未将文物保护列入。建设单位在项目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造成了认识不统一,动作不协调,措施不合力,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九)文物执法亟待加强。2019年机构改革前,县文物局具有文物执法权。机构改革后,将文物执法纳入县文化和旅游局新成立的综合执法大队的综合执法范围。现有综合执法大队在原有文化执法人员、旅游执法人员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没有一名专业从事文物执法工作的人员,对文物执法工作、文物执法流程、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导致现在的文物执法力度不强。对时有发生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乱搭乱建、法人违法等行为不能够及时依法依规进行执法。

(十)对文物保护监管缺失。2019年在国保单位海会寺两线范围内的乱搭乱建、未批先建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所在乡镇和村虽然负有了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和直接责任,但作为全县的文物监管部门在这次事件处理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责任不强、担当精神不够、工作标准不高。

五、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大对及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我县文物工作实际从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县、促进转型发展等战略高度加强讨论发言、献言献策,提升大家干事创业、学用结合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一是县政府组织“大讲堂”,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讲课,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保护文物的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政绩观。二是推进文物文化展示窗口(博物馆)建设,利用博物馆对历史文物的展出,让全社会对古老的、具有厚重文明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提高全社会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三是开展文物讲堂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文物的热情,培养青少年关注文物、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认识,也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四是勇于担当,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新途径,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起来,重新焕发青春,为富民强县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继续推进新建文物博物馆建设项目,做到主动、及时提醒领导,尽快落实文物博物馆新馆选址,争取2021年启动新建博物馆建设工程。同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为文物博物馆配备至少6名专业保安,确保全县馆藏文物安全。

(三)健全领导班子,强化党组织核心领导。一是主动打报告向县委、县政府申请增派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健全中心领导班子。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的作用,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应有的议事程序研究讨论决定工作事项。三是建议增任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或副局长兼任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直接分管文物保护利用及文物博物馆等相关工作,增强文物工作在文旅局党组会上的发言权,进一步推动文物工作高效快速开展。

(四)发挥目标责任考核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推进作用。明确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注重日常监督,强化过程管理,在平时工作中全面深入掌握有关情况,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单位县委、县政府在评优评先、文物保护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对考核结果较差等次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补齐短板,需要问责追责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增加文物工作队伍力量。一是建议增加文物部门编制,分片区成立专门文物保护管理站(所),充实力量、完善职能,将全县文物点多面广的督查管理等日常工作下放文物保护管理站(所),从根本上解决点多人少的问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走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指导教育,加大对基层文物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教育,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基层文物工作者整体水平。二是组建专职的文物保护员队伍,按照县级基本工资标准,把市级以上文保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聘用专职文物保护员。健全专职文保员考核和监督制度,由各乡(镇)每季度考核一次,县级文物部门每年考核一次,提升文保员履职的自觉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执行党组织学习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行为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思想动态,经常性地开展一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争取省、市级文物保护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投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抢险修缮、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等工作,同时争取省、市层面对文物单位周边环境如道路铺墁、周边绿化、河道治理、古村落内危房改造等工作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和支持。

(八)加强部门配合联动。积极加强与发改、自然资源、审批、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文物调查、勘探列入基本项目建设审批,同时各部门严格把关,在工程项目整体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

(九)加强文物执法相关工作。一是强化宣传,改善文物执法环境,通过案例、座谈等形式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二是完善文物执法体系,健全文物执法机构和人员,提升文物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相关典型案例、重点案件做到毫不手软坚决处置;三是积极主动配合公安部门打击文物违法案件,让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敢去轻易以身试法,充分维护《文物保护法》的尊严。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4

(一)文化方面

1.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召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培训会,14个乡镇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参加培训。报送《杏则村打造田园式阅读空间》《杏则村打造分布式露天小舞台》《土沃村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交口村打造“文化+文物+旅游”新模式》《传统庙宇变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个示范区创建创新案例。协助省厅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2.规范基层建设,丰富文艺作品。深入全县乡镇,规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文艺作品,创作了歌曲《喜气洋洋》、音乐快板《奋进新时代》、歌舞《锦绣飞旋》、情景剧《扶贫路上》和MV《之恋》。建成“树理云”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包括读者指南、讲座、展览、活动、公告通知、数字资源、数字图书、志愿服务八大板块,共有数字资源20TB,其中电子书5万册共10TB。数字文化馆包括精彩资讯、文化品牌、文化直播、业内培训、数字展厅、惠民院线、文化志愿、非遗传承八项功能。

3.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对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免费开放等情况进行整改提升。重点打造我县在太行一号公路沿线点位——杏则村、下沃泉村、土沃村、交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并精心打造与周边环境匹配,便于村民和游客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文旅元素深度融合。

4.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功申报2020年度省群众文化惠民项目4项。其中,省群众文化服务品牌1个、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35支、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7个、省乡村文化带头人35个。开展县2020年“非遗”、戏曲、图书流动服务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小学、学校、二中、城镇初中、中学。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文明志愿服务文艺、图书进校园、进幸福大院、进景区、进农村、进警营、进机关、进工地、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站“十进”活动。开展免费送戏下乡140场,免费送电影下乡1532场。召开文化人才工作培训两场,14个乡镇文化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等300余人次参加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

(二)旅游方面

1.积极落实逆周期调节政策。实施了A级景区免门票、旅游住宿优惠、报销抵晋当日高速公路过路费和旅行社返点等逆周期调节政策,实现了游客翻番,旅游业迅速回暖的预期目标。3月1日至11月31日,我县酒店核销消费券数量184张,核销消费券金额5960元,发票总金额43709元,游客总人数226人,过路费车辆数69辆,总金额7512.48元。

2.加快推进龙头景区建设。加强历山景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三个A级龙头景区建设,打造旅游核心品牌。历山加速推进与高新普惠对接,普惠旅游已提出转让股份意愿,历山景区已协调县文旅公司暂时接手运营,待高新普惠公司自身审计、股份改革完成后,再根据县政府安排对接历山景区的股份转让工作,目前景区经营状况良好。委托审计核算、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三家公司对大唐文兴公司和柳氏实业公司完成资产评估,为下一步股权整合奠定了基础。湘峪古堡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进行,北京山海文旅集团投资规划召开汇报会,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部门领导听取了湘峪古堡下一步开发思路。湘峪古堡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

3.大景区建设。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景区总体规划和核心景区详规》已完成,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和业态招商同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继续完善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搭建形成森林公园营运框架,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必要条件。

4.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集散中心已完成可研、立项、选址。10座旅游厕所已全部完工,其中3A级3座,2A级4座,A级3座。

5.旅游宣传。围绕“待开发的处女地”“中原大地后花园”“健康养老长寿乡”三大主题,成功在郑州、博爱、济源三个地市举办“清凉太行如画”中原城市群旅游推介会,全县3A级以上景区及县农林投公司对我县优势文旅资源和产品进行了全面展示和推介,参与人数2000余人,签约游客约30万人次。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营销两手抓,游客接待量远超去年同期。杏则村、豆庄村成功申报为省级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市“百村百院”行动计划,叫响擦亮“生态康养·如画”康养品牌,成立康养特色村建设指挥部,全力打造下四个康养特色村。

7.旅游扶贫。制定了《A级景区扶贫工作方案》,A级景区共安排39名贫困户就业;与110户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代销协议,已发放代销定金22000元;组织旅游扶贫专项培训2次,线上辐射全县14个乡镇,线下培训共三期110人,拉动景区周边贫困户12户40人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

(三)文物方面

1.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文物、公安、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保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四处国保单位(湘峪古堡、窦庄古建筑群、郭壁古建筑群、柳氏民居)设置文保所,聘请122名专职文物看护员、242名文物网格员,明确任务,厘清职责,实现了文物保护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县、乡(镇)、村、文保员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建立“四级责任制”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和“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管护机构)要求,对县保以上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碑作出标志说明,建立档案。

2.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020年,我局共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4个,总投资1704万元,包括郭壁东院-雨花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窦庄耕读院吕祖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土沃洞沟村虞帝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和县城城隍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

3.强化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在“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阵地进行宣传。今年以来,所有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单位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资料,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群众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全县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4.采取措施确保文物安全。积极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检查发现,中村镇上阁村市保单位舜帝庙侧墙上架设有管线,固定有煤气管道,现已拆除。端氏镇曲堤村在没有给文物部门提交书面请示的情况下,擅自拆除三普点文物霍惟准门楼,产生不良影响。经文物执法队核实,对村委做出了通报批评,更换了文物网格员,要求村委将拆除后的石构件摆放整齐、编号,现已用篷布蓬起,在条件成熟后再恢复门楼。

(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面

开展网吧专项整治,组织召开创文问题反馈推进整改会议,公开《网吧标准化承诺书》,推行网吧标准化建设。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从“管理、服务、安全”三个方面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发放“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公益宣传海报、警示标识、三个规范海报600余张,为更好地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广播电视专项整治,综合执法的同时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宣传,让广大居民了解擅自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属于违法行为,通过“双随机”联合执法,发挥行业职能,对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按照销售、安装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文化资源普査,摸清“家底”,建好档案,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梳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历代作品和建筑资源,编辑整理古籍、名作、名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切实做好我县古建筑、古人类遗址、传统村落、红色及抗战文化遗存、可移动文物等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加大重要遗迹遗存、重大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力度,进一步系统保护和展示乡村的文物古迹、文化习俗等。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题材,创作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文化,传承精神。

(四)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巩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完善“县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保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和资源的上下联动和共享共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

(五)组织开展第五届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优化活动安排,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宣传范围,叫响“千年古县如画”品牌。

(六)加速推进龙头景区建设。聚焦历山、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和四大重点景区,推进历山景区股份制建设,加强柳氏民居景区与文旅集团的对接工作,持续推进湘峪古堡景区招商引资,完成景区核心景区建设。

(七)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工作。依据全县乡村文化旅游特点和优势,结合康养特色村建设工作,精准定位,各有侧重,审慎落笔,高水准打造一批不同类型和体验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本,并积极申报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八)旅游基础工作。持续开展旅游厕所、旅游营销、旅游培训、智慧旅游等基础工作,确实提供旅游服务水平。

(九)加强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文保员、网格员履职尽责的能力。制定考核办法,对乡镇、行政村、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进行考核。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入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以科学保护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导向,改革创新强基础,攻坚克难补短板,奋发有为蹚新路,坚定自信争一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形成政府负总责、文物部门监管、有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格局。

——坚持分级分类保护。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从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向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和线性与片区文物整体保护并重转变,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保护管理。

——坚持融入发展大局。以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抓手,将文物保护利用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河一山一岭”区域经济发展、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开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合理保护利用。始终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文物,以开放展示促进合理利用,以合理利用反哺保护,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从单体文物单位利用向线路、片区、类别为主的体系文物单位利用转变,从单一利用方式向多渠道利用方式转变,从单一县域、市域利用向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利用转变。注重强化文物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传承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坚持项目引领发展。以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引领,立足于国保、省保、市保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加快县保以上濒危文物的抢险步伐,合理布局县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项目,力争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推进为“三高地三强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文物贡献。

三、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紧紧围绕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目标,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三高地三强市”、促进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由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四、主要任务

(一)严守底线,确保安全

一是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辖区内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文物安全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文物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办法》,文物博物馆单位法人是本单位文物安全的直接责任人;集体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集体组织负责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所有人及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无使用人的田野不可移动文物,县、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责任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

二是健全文物安全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由公安、市场监管、应急、消防救援、文物、旅游等多部门组成的市、县两级文物安全联席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县级层面每月一次,以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判文物安全形势,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部署联合巡查行动。同时建立文物与消防救援部门的会商机制,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年两次,县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定期就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协调行动。

三是制定完备的文物安全防范制度和巡查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单位的内部安全防范制度,配备强有力的安保人员,配齐安防、消防、技防设施,完善消防、被盗、反恐防暴、紧急疏散等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要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探索网格化保护、文物长保护的文物安全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方式,组织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专职巡查检查队伍,定期对辖区内的文物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

四是建立打击文物犯罪和文物违法的长效机制。各级公安部门应根据本地文物安全和文物犯罪形势,定期组织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行动,保持长期震慑和持续高压态势。规划与自然资源、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文物等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工程、文物市场的各种违法行为开展持续不懈的行政执法,防止违法事件发生。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建立国有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台账,坚持一案一登记并定期上报,推动负有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二)分类实施,做好保护

一是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到2023年底,依托全市丰富多样且密集分布的文物遗存,以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文物行政执法两方面工作为重点,为全省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路径,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同步完成盐湖区环盐湖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和芮城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等省级专题示范区创建任务。为未来创建部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其他县(市、区)也要梳理辖区文物资源,评估文物价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出符合本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的县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做好古建筑保护。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加强国保、省保、市保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规划三方案”,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结合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安排乡村县保及未定级庙宇、戏台、祠堂类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利用。要加快濒危古建筑抢救保护,实施一批重点抢险项目。贯彻落实《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每县(市、区)每年至少要完成1处文保单位的认领认养工作,使社会力量通过“文明守望工程”真正实现守望文明、造福社会。要做好古建筑的日常保养和巡查监测工作,实现全市所有国保、省保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全覆盖;市保古建筑抢险加固基本完成,保护性修缮完成60%;县保古建筑抢险加固至少完成80%,保护性修缮至少完成50%。

积极探索传统民居的保护新途径,破解私人所有民居的保护利用难题。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街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统筹保护,合理利用。出台《市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加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业等展示内容,打造具有河东特色、河东风格和河东气派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示范案例。

三是做好地下文物保护。依法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六部门核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方针,各司其职,密切协同,确保全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省推进地下文物保护考古前置改革建立标杆。

增加专业考古人员数量,提高考古科研工作能力,提升专业考古水平。与国家、省级有关考古机构密切合作,举办“西阴论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考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国内科研院所开展考古研究项目,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考古学实证。

四是做好大遗址保护。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核心,建设大遗址保护利用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文旅示范基地,并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同时,加强芮城西侯度遗址、夏县禹王城遗址等其他大遗址片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争全市再有一处大遗址能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五是做好革命文物保护。贯彻落实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为契机,彻底摸清我市革命及红色文物家底,公布一批市、县级革命文物和红色文物名录。推进实施革命文物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工程,以闻喜县、夏县、盐湖区、垣曲县、永济市等地红色文物和抗战遗存为龙头,带动形成区位优势集中、生态环境优美、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革命及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新格局。

六是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系统开展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病害分析和健康评估,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碑帖拓本、金属文物、革命文物等易损文物的保护修复,至少完成500件国有馆藏珍贵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投入和科技支持,注重文物库房和展示环境的改善,努力实现从被动的抢救性修复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拓宽文物征集、捐赠渠道,丰富藏品体系。切实做好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试点工作。主动服务,探索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途径。

七是做好永乐宫文物保护。贯彻落实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永乐宫国宝级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龙虎殿、重阳殿壁画保护工程。实施宫门、珍贵石刻、元代琉璃、明代塑像的保护修复。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木构件、病害、虫害科技保护研究,编制三清殿泥塑科技保护方案。建立博物院永乐宫壁画保护工作站,推进壁画保护科研工作。同时加强国保单位的壁画保护工作。

八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持续推进“关圣文化史迹”和“关公信俗”两项申遗工作。联合有关市县,协调合作,推动“关圣文化史迹”尽快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联合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借用国外的申遗名额,加快“关公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步伐。依托池盐文物保护单位,启动“河东池盐文化遗迹”申遗工作。

(三)加快开放,促进利用

一是积极推进县级博物馆建设。盐湖区河东池盐博物馆年内要完成基本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县绛州历史博物馆、临猗县博物馆新馆、垣曲县博物馆新馆要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各县(市、区)要启动博物馆标准化规划和建设,全面加强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和运行评估,以专业的管理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服务。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原创展览带动临时展览,推动本地展览对内、对外交流和线上云展览以及联展巡展活动。“十四五”期间,市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4个,县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2个。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至少有1个原创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推进实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工程,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展览陈列,生动鲜活地讲好河东革命故事,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及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水平。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化,各级文管所要主动走出去,通过展览展示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进研学基地,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

三是依托重点文物发展旅游产业。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依托的黄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加强早期文明研究和阐释,推出以夏县西阴等遗址为脉络的华夏文明探源旅游线路;围绕尧舜禹文化遗迹,建设舜帝陵庙为龙头的德孝文化旅游线路;发挥关公故里资源优势,建设以解州关帝庙为核心的忠义文化旅游线路;加快池盐文物保护展示,打造以池神庙为龙头的池盐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加快革命文物、宗教文化等旅游线路开发建设。

四是开展社会教育和研学游活动。各级文博单位要以活化文博资源、创建社教品牌为目的,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围绕特色文物资源,重点推广永乐宫壁画临摹研学游、芮城古建筑探秘研学游、河东池盐文化生产运输研学游、华夏文明探源研学游、后稷农耕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研学线路与品牌。

五是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各级文博单位要深入挖掘特色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征集、比赛等活动,推动产品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开发、销售具有河东文物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要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河东人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具有独家生产技术的文化创意产品。

六是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各级文博单位要加强研究阐释,为“游·读华夏历史”做好基础工作。要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全市考古成果的内涵挖掘、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工作,提升文物科研和文物宣传水平。要认真梳理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文物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晋南传统村落民居的展示、研究和阐释工作。加强河东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讲好河东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要大力提升全市文博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文博讲解队伍。

七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省委部署、市委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各县(市、区)要充分参照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万荣李家大院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革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各自特色的改革思路,制定出契合实际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活化利用方案,力争在活化利用上有较大跨步,不断助推市文旅事业融合发展。在改革基础上,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辖区内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项方案,建立国宝级文物特殊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卓有成效。

科技助推,数字赋能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物保护的第一生产力,数字化手段为文物保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四五”期间,建立本区域文物资源数据库,并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积极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元代以前(含元代)的木结构建筑进行数字化系统三维建模,做好数字化保护档案,建设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博物馆,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转化利用。“十四五”末,完成全市寺观壁画彩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任务。加强馆藏珍贵文物及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博物馆”模式,提升各博物馆、陈列馆的展览体验。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资源优势,打造平等开放的展览平台,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的看展览。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开设网络直播公益讲座,开展网络宣传活动,扩大博物馆、陈列馆在公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好文化服务窗口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文物博物馆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向公众推出博物馆网上展馆、数字文物等资源,打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区域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助力田野文物安全预防体系。持续进行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末,完成全市所有国保、省保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国保、省保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利用公安部门的“雪亮”工程等一切可资利用的科技或数字化手段,助力文物保护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十四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预算应根据辖区文物资源状况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保证本级财政预算年度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低于2021年的额度,且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

(二)吸纳培养专业人才

认真落实《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多渠道引进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对于文博方面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人社部门要配合市委人才办加大引进力度;本科学历的人才,要通过公开招考渠道纳入文物保护机构或博物馆;紧缺的专业人才和具备高级职称的特殊人才,可以通过直接面试考核的方式引进或招聘。注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加强可塑性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当调高文博单位高级职称比例,以留用、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逐步建立市文博系统专家库。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6

文物独具特色,数量多、等级高、分布广、影响大。目前,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114个单位),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还有2000多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另有地下文物埋藏区36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40片,各类博物馆151座,各类馆藏文物200余万件。市文物现状构成了市文物工作的特点,因此,北京市文物局担负着保护和传承首都历史文明的重大责任。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日新月异,市文物安全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认清形势,加大隐患整治力度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文物局的正确指导,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局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完善各种安全防范体制,另一方面逐年加大安全设施建设投入,每年投入消防、技防设施、设备的资金近3000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就整体而言,我市的文物安全形势良好,发展态势积极稳妥。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建设与文物安全的矛盾,对我市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时还难以彻底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给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不断加剧,如何在新形势下保障文物安全,已成为北京市文物局各级领导干部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认真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总的看,居民占用的文保单位隐患较大,多家单位共同占用的文保单位安全状况较差,开放单位相对隐患较少,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北京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占60%,由于这些文物大部分集中在二环内,级别高,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物保护责任重大。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结构,易燃,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居民紧邻古建筑私塔乱建,有的直接搭建在古建筑的院墙上,通道狭窄,阻碍消防。如孔庙国子监、智化寺、法源寺、白搭寺、克勤郡王府、庆成宫等文保单位几乎被居民包围,居民的居住安全条件很差,一旦失火必然殃及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智化寺院墙外的居民住房曾发生过几次火灾事故,所幸扑救及时,未危害到文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居民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隐患问题突出,对文物保护造成巨大威胁

市文物局在前几年巡视检查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在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存有1项以上安全隐患的单位有180处,占总数的60%;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需要整治的64处,占总数的20%。存在比较严重安全隐患的单位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15%。国保单位98处中,有居民占用的17处,占国保总数的17.3%,办公使用18处,占国保单位总数18.4%,对社会开放的有63处,占国保总数的64.3%;市保单位224处中,有居民占用的47处,占市保总数的20.9%,单位占用的111处,占市保总数的49.6%,对社会开放单位68处占市保总数的29.5%。截止2009年,属市级挂帐的安全隐患单位2处(东、西城各一处)。

2、社会矛盾也对文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在钟、鼓楼发生的杀人刑事案件,端门认为纵火案件,提醒我们要研究文物安全新课题,防范社会矛盾对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其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田野文物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2007年曾发生2起田野石刻被盗事件,盗窃者已于2008年被抓获,追回了被盗石刻文物。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文物防盗、防破坏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在新形势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安全隐患整治难度大

首先,由于我国特殊历史原因,散户居民和多家单位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获得的,如今要想搬迁腾退有相当大的难度。

其次,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现有的法规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搬迁腾退、居民补偿中的具体规定等,缺乏可操性。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北京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关系复杂,涉及中央、军队、市属、区属等不同单位,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协调和管理这种隶属关系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致使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难落实。

第四,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虽然市政府每年增加排除文物安全隐患的资金投入,文物单位也筹集部分资金进行整改,但是要满足所有文物保护单位隐患彻底整治,而需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文物安全

1、领导重视,始终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局领导带领机关同志深入文物单位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文物安全问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每周局长办公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讨论、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指导、部署安全工作,协调、排解各种矛盾,想方设法解决消防、技防设施设备临时需要经费等问题,把文物安全作为文物局开展一切工作的“底线”,既视为“保底”工程来抓,又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每个文博单位走出一条“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机’结合、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型”新路子,实现以个体安全保全局和谐的总目标。本着“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加大投入、力求长效”的原则,逐一实施帮教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局属23个单位首先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的同时,还帮助指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相继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有力地保障了文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加大安全隐患整治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消防、技防设施。近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同时,增加消防技防资金投入,完善安全设施。2005年以来,先后解决了德胜门箭楼无消防水、东南城角楼无消防水和安徽会馆电路老化、戒台寺、太庙、钟鼓楼、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古观象台等单位消防安全方面的145项安全隐患,共涉及东城区、宣武区等12个区县的86个文物保护单位89处古建筑,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区保单位1处。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形势依然严峻。如:会贤堂、杨椒山祠、康有为故居、京报馆、广化寺等的安全隐患急需整治。若要彻底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内及周边有居民4155户,要搬迁腾退,搬迁费就需4155户×80平米×每平米3万元=99.72亿元,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拿出这么巨大的资金实施搬迁,目前也只能采取临时措施,为居民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居民提高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等。

3、积极督促隐患整改。2006年以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布等方式,先后公布了54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的文保单位(06年16处,07年18处,08年20处),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现场指导等方法,积极督促隐患单位进行整改,并从资金上给予积极协助,效果比较好。截止目前,公布的54处文保单位部分隐患单位已整改完毕,有的正在整改中。

二、狠抓制度落实,强化督查措施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2005年我市颁布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禁改限”后文物保护单位为禁放点,以往制定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确定了文保单位周边的禁放范围,2007年11月颁布了北京市文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以往制定颁发的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完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市文物局、区县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的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度,2008年修改、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制度汇编(小红本)发到每个区县,每个文保单位,完善每个岗位的责任制度,让每个干部职工(包括临时工)明白自己岗位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领导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每个工作人员;单位领导与租赁单位、租赁单位负责人与员工)建立健全了一套文物安全责任制度体系。2009年围绕“平安北京建设”平安文物行动”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文件汇编,结合08年奥运年的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并实施了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以制度做保障,强化责任追究,有效地促进了文物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制度落实,加强督导检查

对市级文保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本着“内外兼顾、全面防控”原则,突出四个重点:文保单位自身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出租和经营性文保单位是否规范、内部人员思想是否稳定、文物周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制发统一编号的制式检查记录单,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制发统一编号的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巡视检查工作要求做到一勤二连三延伸”一勤”就是要勤转,要求每个队员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以上在外面巡视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案。二连”就是将国保单位和市保单位连成串划成片,有专门小组负责,便于巡视。将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巡视检查同市文物局的巡视检查连接起来,以避免重复劳动。三延伸”就是视觉延伸—文保单位周边聘用文物保护员,听觉延伸—与文物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脚的延伸—责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人员每天将本单位及建控地带至少巡查一次,将发现的违反文物法行为及时报告市文物局。2005年底以来,市文物局坚持对辖区内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年2次以上巡视检查。连续对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拈花寺、国立蒙藏学校、吕祖阁等54处文物保护单位的67家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依法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的整治和管理。如:北京市少年宫、太庙、戒台寺、麦加利银行、南堂、钟鼓楼、云居寺、杨昌济故居等66个单位存在100余处长期未解决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整治。

等于一纸空文。抓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尤其是通过2008年“平安奥运行动”2008文物安全年”和2009年“平安文物行动”活动的开展,实践许多保障文物安全的有效措施,加强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三)加强“三防一反即防火防盗防破坏反恐怖”工作

面对新的文物安全形势,为实现2008年文物安全年,落实2009年“平安文物行动”,我们狠抓“三防一反”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技防设施,开放单位加强了安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四)以防为主,加强应急演练

在狠抓各项制度、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我市文物工作的实际,专门研究制定了适应文物工作需要的多种应急预案,市文物局有全局的应急预案,各文博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盗窃事故应急预案、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破坏案件应急预案、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雷击灾害应急预案、疫情灾害应急预案、大群体集中参观应急预案等应急处置预案,通过白天、夜间等不同时间突击检查,进行实战演练的方法,提高每个干部职工的事故应急自救、处置技能。

三、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务求实效

面对文物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务求取得文物安全实效。

(一)建立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工作实践,2009年首先在局属各单位全面构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三种级别防控方案”为框架,“八种保障机制”即领导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运行保障机制、预警监控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查督导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为支撑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明确了文博系统从局长到每个干部职工包括临时工各级、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和责任范围,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划分“点位图”,在时间、空间上实现“零死角”,用制度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保障文物安全。

(二)创新文物安全督查方法

在坚持落实文物安全巡视检查报告制度的同时,我们努力探索、实践保障文物安全的有效措施,创新文物督查方法。

一是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如化装成游客购票进入开放单位投掷模拟危险品,检查文保单位门卫门禁系统和重点文物部位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夜间投掷“闪光球”、“模拟炸药包”,检查夜间巡逻警卫制度的落实情况;投掷“烟饼”,检查应急制度的落实情况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二是提高文物安全巡视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2009年,我局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建立了一套卫星检测系统,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辖区内文保单位的信息,及时发现文物违法违章问题,实现发现及时、执法及时、减少损失的目的。

各区县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文物安全、执法工作新格局。为加大巡视检查、执法力度,建立、完善了各项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如:建立区、乡镇、村三级网状监管机制;联合检查机制(与城管部门联合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巡管员可以通过手中的终端,及时将违法行为的图片等信息资料反馈到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及时查处);多元化的宣传机制;重点单位重点时段保护机制;抢险修缮保护机制等,为及时掌握文物安全隐患和文物违法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区县文物安全工作督促、指导。近年来,我们充分调动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强调属地监管责任,通过一系列督促、指导、考评办法和措施,积极督促、指导区县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两级之间的工作默契程度。

将18个区县文委和2个特区办事处分4个检查小组,20072008年。按照《北京市区县文化委员会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考评方案》和《检查项目及评分标准》于年中和年底,由四个检查小组采取相互交叉检查、交流的方式,分别对各区县(包括两个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交叉检查、考评,重点检查各区县的文物安全巡查情况、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文物违章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情况、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文物安全基本情况掌握和档案完善情况、执法队伍建设、履职情况,文保单位的安全状况。尤其对各区县在文物安全和文物执法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区县政府和文委主要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加分考评的办法,收到明显的效果。通过相互检查、交流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各区县(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和文物执法工作。

四是开展文物安全专项行动。每当国家或北京市举办重大活动之前,我们都要采取专项行动进行地毯式检查,如“平安奥运行动”、“平安文物行动”、“雷霆行动”、“合围攻坚行动”、“安全教育月活动”等,在专项行动中,严格落实“五个必查”、严格执行“五个一律”要求;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结合文博单位实际,重点方面重点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是开展联合检查,督促隐患整改。成立由市文物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如“雷霆行动”期间,联合执法19起,拆除违章建筑3处计140平米,打通消防通道2处,关闭了3家出租单位,立即整改了300多处消防隐患,为27个单位增加了消防、技防设施,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01份,为322家市保以上单位和48家社会重点博物馆建立了台帐,对54家重点隐患整改单位挂帐督办。

四、几点体会

回顾我市文物安全工作,我们体会到,任何成功实践的背后,都往往伴随着许多教训的汲取。认真反思工作实践,我们也正是在不断汲取“央视新址火灾”、“崇礼门事件”等他人安全事故的教训,不断总结提高中才得以健康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是完成重大任务的力量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先导,成功的实践靠统一的思想推进。充分认识文物安全工作在首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确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如山”思想观念。文物工作者必须要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有对历史、对民族文化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热爱本职,自觉地、积极地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二)构建立体的防控体系,是实现文物安全总体目标的最佳载体。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单位防范与社会防范相结合、自我防范与群体防范相结合、个体目标防范与整体目标防范相结合,以及人防、技防、物防的高度结合,都是确保文物安全的成功实践。我们在“平安文物行动”中所采取的“打造安全零死角单位”、“确定单位危险点”、落实“点位图”责任制等防控体系,正是基于了“全天候、全空间、全人员”的立体防控思路,从而确保了“平安奥运行动”、“国庆平安行动”总体目标的实现。坚持完善这一成功实践,必将有力推进文物安全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不断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严格的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既要严在“格”内,又要管的有“理”;既要管住当前,更要确保长远。“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观念,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大敌”。央视火灾这样的教训使我们醒悟:安全工作必须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总结经验教训感到,健全长效机制,就要敢于创新、勇于作为,努力在文物安全工作上“编织一张文物安全立体防范网,构建一支忠诚文物安全守护军,健全一套确保文物安全的问责制。”使得文物安全工作有长远规划、有阶段目标、有具体措施,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制体系,明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安全责任,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做到责任清晰、具体,考核标准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又好又快地推进文博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从今天做起,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认清形势,不断将高科技手段引入文物安全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设施的科技含量,逐步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体系。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

一、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一)可对文物进行完整化、全方位展示。文物大部分都属于从古代延续到当今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其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礼,因此很容易出现损毁问题,尤其是在进行保障和运输的时候,整体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博物馆中的文物都只能固定在本馆进行展示,而无法运输到其他地方,显然,这对文物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借助VR等数字化技术则能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这样一来就顺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让全国各地区甚至全球各个角落的人都能看到文物的全貌,进而增进大众对文物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了解。(二)可实现文物的科学修复和还原。博物馆的一大重要职责就是对馆内的藏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保护,这里所谓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提供简单的看护,而是采取适当的举措确保文物在不会受到进一步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的最大化还原和修复。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改进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在电脑中编制科学合理的文物修复和还原计划,并借助数字化模拟的形式不断尝试,结合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计划加以调整和完善,进而实现修复还原效果的最大化提升。现阶段,我国一些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存在较为严重的破损问题,如部分古籍文物存在封面褪色、页码缺漏等现象,借助数字化处理技术,可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使其最大化趋近于本来的面貌,如此一来,人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些文物,对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三)实现文物资源的实时有效共享。以往的博物馆由于受到环境、场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展示效果通常不是很好,观众也只能亲自到博物馆才能进行文物的参观,这就给研究人员造成了诸多不便。不仅如此,很多库房中的精品文物往往无法第一时间展示给大众,最终给参观者带来遗憾,博物馆服务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运用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可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有效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依托三维虚拟技术和信息化交互平台,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三维模型全方位、交互性展示,全世界所有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都能借助网络进行文物信息的有效浏览,进而建立起一个开放性、共享化的虚拟交互平台,使文物资源得到共享。此外,通过构建信息资源库,还能给博物馆文物研究工作者提供便利条件。

二、当前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于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藏品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博物馆往往过于看重信息化展示技术的运用,存在滥用声、光、电的情况,虚拟数字展示通常只是虚有其表,相关内容并不充实,往往只是把实景图片简简单单堆砌起来,认为这就是展览的数字化,显然,这与数字化展览的本质是相去甚远的,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技术和文物藏品真正的价值。(二)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交互性偏差,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现阶段,我国很多学者都较为重视文物数字化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反,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案例的关注却比较少,且文物保护活动十分简单,大多为拍摄、复制和记录相关资料等,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交互性程度较低,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也十分单一,很难真正满足人们在数字化展示上的需求。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和真正实现在家就能顺利观看文物展览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三)不具备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优秀人才。当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对外包公司的依赖性较强,且科技公司本身在技术水平上就高低不一。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科技部分通常需要外包公司参与其中,技术方面的问题大都是交给外包公司进行协调解决的。在文物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与科技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理解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需求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另外,科技公司由于受制于自身的发展水平,在技术上也经常面临“供不应求”的问题。(四)共享性有待提升,数字化保护各行其是的现象较为突出。尽管我国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的验收,然而,部分博物馆与科技公司依然存在根据自身的相关规范与习惯进行操作的问题,导致很多研究数据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文物的真实状况,文物数据的共享程度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整体利用率较为低下。

三、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策

(一)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促进文物研究工作的深入化开展,在实际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时,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这一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方便快捷,可大大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对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未来一段时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能得到顺利开展。此外,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多样性,而应当注重对展览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使广大观众真正从文物参观中学习到相关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外观的好看上。(二)创建实用性的文物展示网站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时候,必须对博物馆本身的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尽可能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观赏角度,尤其是在文物展示平台网页的设计方面,必须充分凸显出网站的吸引力,凸显出其精彩纷呈的特点,充分彰显出博物馆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一方面,在进行网页设计的时候,应积极将视频、图像、声音等多样化的形式融合起来,确保馆内所收藏的文物具备其独有的特点,可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到不同地区文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对检索网站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确保能实时接收民众提出的反馈意见,并能对各种文物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更新,进而保证博物馆之中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三)构建文物数字化专业研究机构,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博物馆应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构建文物数字化专门研究机构,适当加大对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具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博物馆可采取定期安排文物保护和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培训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者的数字化保护意识,提高其信息化工作实力。此外,博物馆还可与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并通过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留住高校的优秀实习生,进而壮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四)打造数字化管理系统。传统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导致部分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通过引入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文物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确保广大观众能利用网络平台对文物形成全面的了解,不单单能了解文物的相关文字信息,同时也能借助视频、图片、声音和新闻资料等对文物的来源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另外,博物馆的内部机构设置也能朝着现代化、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博物馆始终与当今时展趋势保持同步。(五)建立健全博物馆控制体系。将数字化技术和博物馆内部文物管理系统相结合,可做到对文物的科学有效保护,进而实现文物的长远性、持续性保存。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依托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打造一整套完整的控制体系,将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应通过互联网的连锁效应,将博物馆内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到网上,从而实现资源的持续化、高效化供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是其陈列、展览的主要对象,而要确保文物展览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除了继承传统博物馆的尤以管理经验意外,还必须进行适当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物保护和管理过程中。目前,虽然我国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引入了数字化管理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文物研究的深度,做好文物展示网站的设计创建工作,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旭.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讨[J].人文之友,2020,(17):75.

[2]张文庆.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神州,2020,(22):13,15.

[3]张辰.探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管理学家,2020,(2):159-160.

[4]赵治瑞.浅析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3):116-117.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8

一、联合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协同县科技局、科协、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丰富群众科学文化生活为内容,采用有奖猜谜的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精心采购了500余册的图书,全部派发给基层的农林兄弟们,为他们第一时间送去科技种养的知识,得到了广大农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二、继续做好全民阅读宣传月活动

1、开展《书籍的历史》图片展

展览分“图画到文字”、“载体的演变”、“书写与印刷”、“书籍的内容”四个部分,有照片、有故事、有史实、有佐证,通过图文并茂的全景式方式展现书籍千年演进历程,使市民不但能欣赏到不同时期书籍的独特魅力,还可领略名家名著的风采。

2、“红领巾”读书读报走进校园

“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走进学校,赠送少儿期刊、图书等,发起校园阅读活动,撰写读后感,评选优秀小读者,给予奖励。

3、世界读书日优秀书籍推荐

为庆祝第20个世界读书日,由县图书馆精选一批优秀书籍,向广大市民隆重推荐,以培育公众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深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4、“阅读点亮梦想”读书征文活动

以“阅读点亮梦想”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读书积极性,倡导大家在读好书、用好书、享受阅读带来幸福的过程中,提高修养、提升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加快推进图书馆维修改造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完工。

第二篇:纪念馆半年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和省、市、县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馆认真执行文物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的作用,调动全体干职的积极性,认真履职,扎实工作,现将2015年上半年的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积极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1、组织学习政治时事和业务知识。全馆认真学习《关于学习贯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的通知》文件精神,做好重要论述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文物工作各项重点任务的完成。学习市纪委《关于8起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和《陈详云同志顶风违纪收受“红包”问题的通报》的文件精神,全馆干职工将以此反面事例的沉痛教训为戒,以自身行动建设良好环境。坚持每周五下午组织全馆干职工学习革命历史、时事政治和文博业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和加强干职工整体素质。

2、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组织全馆干职工积极参加县2015年3.12义务植树节活动。为共建国家森林城市,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活动期间发放“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倡议书”并参加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万人签名活动;积极参加我县举办的“中国旅游日活动”,发放宣传单和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使全县人民对我县红色历史的了解更为深刻,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深入开展2015年度“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广泛宣传好人好事,营造学习、崇尚、争当首选模范的浓厚氛围,在馆内设立了“身边好人专栏”定期更新好人好事,并组织全馆干职工学习了“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冯先书和“孝老敬亲”道德模范黄集金的先进事迹。

3、建立健全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我馆积极组织全体干职工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在节假日期间发放文物保护宣传资料,义务讲解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14年我馆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以来,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文化知识,我馆在现有讲解员队伍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有很多广大热心公益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各界人士纷纷踊跃报名,成为了我们文博工作者。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有高中生、大学生以及教师等20余人,虽然不是全职,但是只要有业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里,我们的志愿者们就会无偿来到我们馆内,用他们出色的讲解、丰富的知识以及对文博事业的爱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馆全年都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热心公益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各界人士作为文博工作的志愿者。而且这项事业也将会继续坚持下去,并且将做得更好。

二、做好免费开放工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职能

1、健全免费开放制度,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为落实和完善免费开放政策,规范管理,我馆不断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免费开放管理制度、讲解员服务规定、投诉处理制度、展厅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制度等。据统计,半年来,共接待各界重要人士和参观团190余批次,免费开放共接待观众12.2万余人次,其中各级部门和有关领导、客商1.5万余人次,团体观众3.5万余人次,青少年3.2万余人次,零散观众4万余人次。

2、增设《博物馆条例》展版,丰富陈展内容。《博物馆条例》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将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了法治轨道。《博物馆条例》已经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2015年2月9日公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我馆及时组织全馆干职工进行学习讨论,并围绕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搭建起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专门制作了《博物馆条例》宣传展版,到城乡进行巡回展览,宣传《博物馆条例》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规定,努力提升《博物馆条例》的普及率。

3、致力提升专题陈列展览,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经费。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秋收起义纪念馆为了纪念这段光辉历史而陈列布展的专题馆,于1977年建成对外开放,馆名由开国元勋宋任穷同志题写。2007年,在中央、省市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组织对展览陈列进行了更新改造和外部建筑维修,同年9月重新对外开放。据不完全统计,我馆自建成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观众人数200多万人次,充分发挥了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和贯穿我县的武吉高速、昌长高速建成通车,的交通区位优势突显,外来观众流量剧增。但是,现有的展馆存在展板陈列形式简单、设备陈旧、版面老化等问题,展陈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升陈展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跑项争资,聘请省文博艺术中心制作出陈列改造方案,预算600多万元。展馆维修经费40万元已到位,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及陈列布展资金100万元已到位,为更好的开展提升陈展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和文物宣传等相关工作

1、贯彻执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做到“人防技防”相结合。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不断的组织全馆学习贯彻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建立了各保护单位安全保卫管理工作制度、与旧址看守员签定文物保护安全责任状,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看守,做好文物安全、消防安全检查记录,消防安全演练,并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防旧址等出现线路老化、文物被破坏等安全事故发生。今年我馆将继续添置一批新的消防和安防设施,真正做到展馆内安全无死角。同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永翁祠也将添置新的红外线警报和视频监控系统,确保我馆不发生文物流失、人为损毁等安全事故,力争实现第39个文物安全年。

2、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家祠安全防护工程申报工作。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家祠于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县的一处重要革命旧址,为了加强对萧家祠的保护和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我馆积极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防雷、消防、安防等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该旧址的防雷、消防、安防的立项报告,设计方案以及预算。国家已批复防雷、消防、安防工程的立项报告,防雷工程的设计方案和预算也审核通过,防雷工程经费已经到位35万元。

3、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维修和文物保护工作。今年以来,县数次连降暴雨,萧家祠、万寿宫、奎光书院等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遭到暴风雨袭击,各旧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屋顶瓦片大面积被大风卷走,遭遇洪水,漏雨严重,我馆及时安排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抢修。近几个月,由于长期阴雨天气,萧家祠因潮湿出现了白蚁,我馆工作人员发现及时,当天就联系了专业的除白蚁公司进行了灭蚁工作,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旧址安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省保待批古建筑时氏宗祠等古建文物点,我们也想过多种办法,发动姓氏族人共同抢救保护文物点为荣的宣传发动工作,促成社会力量和姓氏族人自筹文物保护维修资金近300万元,对部分重要文物单位和文物古迹进行了维修,及时抢救了一些古建文物。

4、努力争取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归属及维护工作。

近几年,我馆积极致力于民间宗祠的保护工作,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我县现存宗祠建筑30处,其中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整体保存尚好,有些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作为历史文明的见证,如何将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等科学研究价值的宗祠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加以保护和开发,让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也是我们文博人员值得探索的一条新思路。其中,东浒袁氏宗祠,砖木结构,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总面积1041平方米,至今保存较好,2015年经过我馆工作人员多次实地勘察调查,三都东浒袁氏宗祠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已列入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在县政协十一届七次会议上,张淑英馆长与其他委员提出了“关于将民间宗祠纳入政府文物保护,打造旅游经济平台的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特此下达到各个相关部门,给予了认真的答复。蓝家祠,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五连驻地,也是我县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于2000年12月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该旧址产权和管理使用权为县商业局(今商务局)。今年,我馆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努力争取蓝家祠的产权归属问题,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重视,特为此召开了专门会议,尽快解决这处历史遗留问题。

四、做好博物馆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1、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秋收起义纪念馆(县博物馆)根据现阶段普查工作的要求,已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数据采集,可移动文物总计1295件/套,实际件数为23554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套,实际件数为9件;二级文物:60件/套,实际件数为75件;三级文物:484件/套,实际件数为662件;一般文物:656件/套,实际件数为22698件;未定级藏品:86件/套,实际件数为110件;其中珍贵文物合计553件/套,实际件数为746件,其它藏品合计742件/套,实际件数为22808件;本着对普查工作认真、仔细的原则,我馆还派出普查骨干参加省可移动文物审核工作骨干培训班,并在学习后再次对已登录普查数据审核并更正,下一步的普查工作,我馆将对馆藏文物数据进行更为细致地采集。

2、做好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13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我馆本着高度重视的态度,认真组织,紧紧围绕“博物馆致力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分别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今年的宣传活动都时逢下雨,但是并没有影响活动的开展,为了使宣传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秋收起义纪念馆(县博物馆)在馆官网上消息,招募志愿者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并根据今年的主题制作宣传条幅,悬挂于纪念馆门口,吸引过往行人的目光,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观众纷纷上前咨询有关博物馆日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面对群众的咨询,工作人员都认真细致的予以解答,并发放了文物保护等相关知识宣传单共计1000余份,重点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及遗产保护领域在对人类文明传承上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取得了满意的宣传效果。同时,我馆还特别制作“博物馆条例小版面”,进行展出,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学习新的规章制度,使以后的工作更好地开展。

此外,2015年也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为此秋收起义纪念馆特制作秋收起义小版面展览,并于5月18日和5月19日、6月13日免费开放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永翁祠,让革命精神和红色历史深入群众当中去。

第三篇:文化局安全生产半年工作总结

2015年上半年,我局根据市安委会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实际,认真抓好全系统尤其是文化经营场所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饿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市文化娱乐场所的安全防事故工作,确保

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安全运行。市文化局成立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即(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局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场科及稽查大队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督查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分解细化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

二、深入动员,强化意识

针对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各级文化部门广泛开展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召开了一次经营业主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思想动员大会,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履行义务;联合消防部门开展了一次消防安全法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一次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对重大安全隐患非法违法经营行为公开曝光。

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1、按属地管理原则,联合相关部门对本辖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治理行动。全市文化市场开展“三项行动”分阶段进行:一是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方案,明确任务;二是自查自纠阶段,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三是集中整治阶段,采取日常检查与集中整治相结合,部门行动与整体联动相结合,对重点场所,重要部位主动与消防、安监部门配合,采取强硬措施达到安全标准为止。

2、重点检查场所。一是歌舞娱乐经营场所;二是网吧经营场所;三是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四是营业性演出场所;五是未经审批的无证或证照不全经营的场所。

3、排点。一是否依法通过消防审核、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二是否有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影响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三是建筑消防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在经营场所内私自违规搭建改变建筑结构;四是建筑内部装修装饰是否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五是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照明灯被遮挡、覆盖、缺少、损坏或标识错误;六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损坏、瘫痪,灭火器材是否过期失效不能正常使用;七是是否制定应急疏散预案、灭火预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否使全和员工是否受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八是是否科学布置电线线路,是否存在电线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等现象;九是是否做到严格控制明火,严防吸烟引起火灾;十是是否存在锁门超时经营行为等。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西洋建筑;保护利用;广西

一、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的价值特色

(一)历史文化价值

百年风云巨变,百年岁月留痕。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作为对外开放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质成果,记载着近代北部湾地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无形的记忆需要有形的物质承载,通过开发利用将这些历史记忆通过物质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能有效还原历史真相,具有收藏和展示历史记忆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价值

西洋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形态特征明显,其简洁的形体、具有韵律感的立面形式、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个性鲜明的西洋建筑符号等,都体现了强烈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北部湾近代西洋建筑鲜明的艺术特征及独特的西洋建筑风貌。

(三)文化旅游价值

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北部湾地区的城市风貌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可以将近代西洋建筑的文物价值转化为旅游资源,有利于完善北部湾地区的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以为该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四)社会教育价值

由于近代西洋建筑特殊的历史背景,每一栋西洋建筑背后都有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价值。相关单位可以利用这些西洋建筑开展百年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综上所述,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具有多种价值类别: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物质载体的历史价值、凝聚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价值、具有北部湾城市风貌特色的景观价值、表现为中西合璧的西洋建筑艺术价值、延续居住功能的空间利用价值,还有旅游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科学价值等。这些价值类型在性质上有极大差异,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化价值和当代社会经济价值。我们也不能否认近代西洋建筑遗产景观、艺术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二、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现状

相对而言,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的近代西洋建筑中,北海市近代西洋建筑因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修缮维护和保护利用,如今已开设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后续还将开设北海近代医院历史陈列馆,合浦图书馆旧址将开设为北海近代名人历史陈列馆。这种利用文物旧址展示相关历史文化的案例,全国少见,极富特色。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就目前的保护状况来看,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遗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整体保护现状堪忧。

(一)保护等级不高

经普查统计,广西沿海地区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近代西洋建筑98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仅28处,整体保护级别较低。例如,北海市的许锡清公馆、北海梅园、德国长老会建德园、廉州府中学堂等,钦州市的光裕堂、申葆藩故居、“榨油屋”小洋房等,由于建筑保护等级低或未定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保护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近代西洋建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广西沿海三市中,北海市对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起步相对较早,而钦州、防城港两市相对较晚,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或法规对该地区近代西洋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

(三)保护维护不到位

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西洋建筑因等级不同,保护级别也不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因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及职能部门的管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大部分等级较低的近代西洋建筑则相对缺乏日常管理和有效维护。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近代西洋建筑被收为公产房,然后被分配给单位或个人使用,导致如今部分近代西洋建筑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或被权属单位闲置等。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西洋建筑外观立面、内部空间的不适当改造破坏了西洋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室内的空间格局。

(四)保护观念意识淡薄

由于近代西洋建筑较为“年轻”,历史沉淀相对薄弱,部分西洋建筑还在正常使用中,所以人们对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上特定年代的历史与政治原因,人们对近代西洋建筑形成诸多政治禁忌,导致职能部门的响应度不够。总体而言,广西沿海地区的民众保护观念与意识淡薄,社会普遍认同感有待提升,保护意识亟待增强。

三、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策略

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遗迹是北部湾近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关系到一个地方文化底蕴、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要有配套的法律制度与管理规范。

(一)树立动态发展的保护理念

理念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的理性思维,树立动态保护理念对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有重要意义。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对地方文脉、地方特色与原生态的保护,要加强近代西洋建筑保护方面的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及社会的普遍认同感,以此达到传播、发展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的目的。

(二)健全西洋建筑遗产的保护体制

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对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没有更为详尽的明确与规范,因此,各地可考虑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地方性法规与管理制度。

(三)建立资料档案的登录制度

当前,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的信息均来源于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近代西洋建筑的资料档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好科学技术资料档案,二是建立图纸档案,三是建立照片档案,四是建立行政管理文件档案。广西沿海城市还应建立随时记录的工作机制,定期将西洋建筑档案资料提交给档案部门保管,通过各类资料的归档为近代西洋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素材。

(四)遵循按类分级的保护原则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西洋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价值的等级,近代西洋建筑可以采取三级保护原则:一级是不得变动西洋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修,防止其衰变;二级是不得改动西洋建筑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室内装修,以维持其固有特色和防止损坏;三级是在保持原有西洋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允许对西洋建筑外部作适当的变动。西洋建筑内部在保持原结构体系的前提下允许做适当的变动,局部可以采用复制的措施从整体上体现原有西洋建筑的特色。目前,西洋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有三种模式:一是保存,二是修缮,三是再利用。因此,对西洋建筑进行再利用时,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修改空间格局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以符合新的使用功能;可以通过调整使用功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五)统筹规划,旅游开发

当地可以采用“文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开发创新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广西沿海近代西洋建筑地文化魅力。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探索博物馆、纪念馆、遗址公园等多样化形式,将景点整合串联成一体,形成历史人文旅游线路;可以结合文化旅游,发挥近代文物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广西沿海地区才能真正做到合理保护与充分利用并重。

四、结语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南京红色文物;数字化保护;微课堂;传播

一、南京红色文物概述

2021年5月27日,《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获得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查批准,将于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南京红色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有法可依。红色文物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奋斗拼搏的历史记忆载体,更需要以史鉴今,激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文物资源、讲好党的故事。2021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充分采纳专家、相关单位和各区政府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范围内不可移动和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了核定、评选,形成了南京市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共计5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79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其中,南京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中的保护级别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南京市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中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未定级。此次公布的革命文物名录全部为红色文化遗产,类型为重要革命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地、革命领导人故(旧)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文物藏品等,如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旧址(梅园新村)、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旧址、雨花台烈士陵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总统府门楼)、浦口火车站旧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南京长江大桥、“京电号”小火轮、1945年8月28日在延安机场散发的《毛泽东谈话》等都名列其中。这些红色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党和国家走过无数革命岁月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红色遗产。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形成“雨花英烈精神”、组成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南京红色文物资源蕴含的红色精神价值,往往重于物质空间的实体价值。目前,近一半的南京红色文物资源实体已灭失或无实体资源。由于一些地方保护意识不强、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部分红色文物已遭破坏甚至消失;部分不可移动资源点存在年久失修、消防隐患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须积极抢救、保护和传承,将项目引入课堂,增强青年的主人翁意识,带动身边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投入对红色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数字化保护的大发展,使红色文物与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的结合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南京红色文物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研红色文物,证红色历史

对南京红色文物,应加大普查、整理、保护、修复、研究力度,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再现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记忆,为学习党史、深入了解和把握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脉络提供了现实支撑,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鉴红色文物,讲红色故事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在严把内容和导向关、史实关的基础上,广泛利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融媒体传播,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增强真实感,形成南京红色文物微课堂,结合学院教学、艺术创作、传媒宣传等形式,保护和传播红色文物的综合价值。

(三)保红色文物,传红色精神

红色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应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修复、利用与传承,切实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文物的作用,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依托网络多维度、艺术性展示红色文物,打造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

三、推进红色文物数字化保护新发展

南京市红色文物资源数量丰富、特征鲜明,但在城市快速建设进程中,部分红色文物资源未纳入现有保护体系,需要进行系统保护。南京市规划资源局构建了“三区、两线、十三片”空间格局、形成了“四级四类”保护体系,有效保护南京现有红色资源。依托“全面保护、应保尽保”“多元利用、系统整合”两大保护利用策略,将红色文物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区域和环境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本体、景观和周边环境,把握红色资源脉络及各资源之间的联系。把握数字机遇,增强红色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意识。首先,建立数字资源信息库,全面普查分析,分批增加红色文物信息名录;其次,通过时间点、历史事件、整合关联信息,挖掘红色价值;再次,结合科技手段分层次构建数字保护、利用场景;最后,聚焦建党百年节点,夯实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内容。多元素结合,增强南京红色文化的生命力。积极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以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和纪念碑、总统府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为主要载体,形成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抗战精神、革命历史知识通过红色文物数字化保华永远记录下来,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挖掘其价值,以“点、线、面”的方式,逐步将独立的红色文物联系起来,形成一张具有科技属性的红色文物网,启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民众加入红色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浪潮。同时,凭借“胜利之城”标志性特色,形成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游览地,使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鼓励红色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利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红色文物遍布南京市及周边的各个区、县、乡等地,有已经定级的和还未定级的,有已经申报获批的还有未申报或者等待审批的,在根据实际情况普查的同时应结合数字化保护,将文物资源状态记录、上传、调研、整合,表现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新农村、新景象。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南京红色文物资源与周边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使红色文化资源与周边交通、景观等各空间要素融合,将红色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有机结合,实现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促进红色文化的永续利用。

四、微课堂传播的意义及有效路径

(一)打造红色文物微课堂传播品牌

以青年视角融入艺术学方式进行微课堂传播,着力开发高品质的红色文物微课堂,通过影视资料观赏、知识竞技答题、绘画设计表达和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力求满足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需求。线上可以集中宣传、展示南京红色文物,嫁接线下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文创,吸引更多游客来南京主动接受红色教育;扩大微课堂的横向辐射,鼓励制作团队在做好内容的同时积极争取与部级主流传播平台的层级交流合作,通过传播渠道和平台方面的合作,增进网民对南京红色文物的理解,对红色精神的传播,对红色收藏的兴趣,促进红色保护体系的形成,带动红色文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二)征集南京红色文物并培育专业人才

南京红色文物种类繁多,在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同时,还要发动大众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易推广、需保护的类别加以利用。南京高校的学科很丰富,但从事红色文物研究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需组建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队伍,在课程中加入相关思政内容的学习,完成产学研的融合。红色美术微课堂可以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红色文物载体是红色美术教育的生动教材,借助红色文物的内涵和形式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物质形式、精神形式、文学艺术形式进行红色美术作品创作。红色文物反作用于美术教育,将历史再现,将革命精神融入课程中,使美术教育课程不仅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听课的受众群体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微课堂的教育意义和广泛传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发扬革命精神。

五、结论

后疫情时代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的运用,反映在南京红色文物领域,就是盘活数字资源、依托红色文物数字互联,推介南京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微课堂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正向各年龄段人群的生活、学习、娱乐中普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运用简洁的互动式、翻转式微课堂传播,能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认识红色文物的历史,把握红色文物精神的内涵,让党的理论宣传都够深入党员和群众心中。加大对红色文物的研究力度,形成新的保护和传播方式,打造多语种的数字互联红色文物微课堂,面向全球提供展示服务,能加快基于共享服务和对外传播的数字互联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丁倩.新媒体时代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9(9):106-107.

[2]汪甜甜.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69-70.

[3]杨明珠.红色文化如何搭“数字中国”快车[J].人民论坛,2019(10):130-131.

[4]吴清泉.做好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J].社会主义论坛,2021(4).

[5]洪钰翔.新媒体背景下革命纪念馆展陈现状及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