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8:39:46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一)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三)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

(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

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第六条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第十条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一)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

(二)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捐赠的;

(四)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五)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六)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方面有重要发明创造或者其他重要贡献的;

(七)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时,抢救文物有功的;

(八)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三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第十四条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五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依照前款规定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二十一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三条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省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帮助修缮的,应当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

第三章考古发掘

第二十七条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第二十八条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应当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发掘计划,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或者审核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并同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第三十三条非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三十四条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

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第三十五条根据保证文物安全、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调用本行政区域内的出土文物;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用全国的重要出土文物。

第四章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七条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

(一)购买;

(二)接受捐赠;

(三)依法交换;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离任时,应当按照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本行政区域内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调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以申请调拨国有馆藏文物。

第四十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十一条已经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其馆藏文物可以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交换;交换馆藏一级文物的,必须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置其馆藏文物。

第四十三条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的补偿费用,必须用于改善文物的收藏条件和收集新的文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

第四十四条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

第四十五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的处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修复、复制、拍摄、拓印,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七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第四十八条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其他馆藏文物损毁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借用国有文物,不得非法侵占国有文物。

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

第五十条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第五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

(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

(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

(四)来源不符合本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依法进行管理。

文物商店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不得设立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第五十四条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不得设立文物商店。

第五十五条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

第五十六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在销售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对允许销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作出标识。

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拍卖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第五十七条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并报原审核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拍卖文物时,委托人、买受人要求对其身份保密的,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为其保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八条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的代表与文物的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五十九条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应当与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共同负责拣选掺杂在金银器和废旧物资中的文物。拣选文物除供银行研究所必需的历史货币可以由人民银行留用外,应当移交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移交拣选文物,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

第六十条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但是依照本法规定出境展览或者因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出境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六十二条文物出境展览,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一级文物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量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

出境展览的文物出境,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海关凭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的批准文件放行。出境展览的文物复进境,由原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

第六十三条文物临时进境,应当向海关申报,并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

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必须经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经审核查验无误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

(三)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

(六)走私文物的;

(七)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八)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妨害文物管理行为。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走私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第六十七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或者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的,或者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转让或者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

(二)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或者抵押给外国人的;

(三)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的。

第六十九条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史文化城镇、街道、村庄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销其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称号;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的;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时未按照馆藏文物档案移交馆藏文物,或者所移交的馆藏文物与馆藏文物档案不符的;

(三)将国有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的;

(四)违反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五条规定处置国有馆藏文物的;

(五)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挪用或者侵占依法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补偿费用的。

第七十一条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将禁止出境的文物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未经许可,擅自设立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或者擅自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制止,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一)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

(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的;

(三)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未经审核的;

(四)文物收藏单位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

第七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

(二)未按照规定移交拣选文物的。

第七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一)改变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报告的;

(二)转让、抵押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改变其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的;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人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

(四)考古发掘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进行考古发掘,或者不如实报告考古发掘结果的;

(五)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或者未将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备案的;

(六)违反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调取馆藏文物的;

(七)馆藏文物损毁未报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或者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文物收藏单位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文物行政部门报告的;

(八)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或者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

第七十六条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借用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三)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

(四)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

(五)贪污、挪用文物保护经费的。

前款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的人员,自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之日起十年内不得担任文物管理人员或者从事文物经营活动。

第七十七条有本法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规定所列行为之一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文物保护范文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田野文物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6号)精神,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经费,确保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田野文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基层基础工作

各地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政府保护、专职保护为主,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新体制。要明确细化区、乡(镇)、村三级保护责任,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明确保护目标和奖惩办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组、农户四级保护网络,实现田野文物保护群防群治。在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组建护墓队,建设一批护墓哨所,建立当地文物部门、公安派出所、护墓队等共同保护田野文物的联动机制。

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田野文物的管理或使用单位,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各地要发挥文化站的保护作用和“耳目”作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定期不定期对田野文物开展拉网式检查,落实每一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保护员。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分布区,要积极协调指导乡(镇)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严密布防,形成网络,并采取重点监控、定点设防、定时巡查、随时抽查、包片负责等综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区发改局、区建管局、东宝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与规划前,要严格依法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在建设工程开始施工前,做好文物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后再行施工,避免文物遭受人为破坏。坚决制止与查处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设事件。

三、不断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切实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打击盗掘盗窃田野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成立严打专班,制定专项打击方案,调集优势警力迅速侦破一批重大盗掘古遗址古墓案件。对涉案在逃人员要开展网上追逃和集中追捕,依法严厉惩处,对被盗的文物要坚决予以追缴。司法机关要贯彻从重从快的原则,及时审理文物犯罪案件,依法严惩文物犯罪。在时机成熟时公开宣判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犯罪分子。要通过专项行动,形成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大力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文物、全民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文物保护范文篇3

我市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其中部级1个、自治区级12个(其中市本级3个、**县3个、桂平市6个)、县级114个(其中市辖区6个、**县46个、桂平市62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579个。馆藏文物9312件,其中市博物馆4111件,**县博物馆2401件,桂平市博物馆2800件。馆藏文物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50件,三级文物1755件。文物保护的基本现状是: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是1963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广西唯一一个保护单位,1976年设立管理机构,1980年秋建起纪念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题写馆额,馆内陈列太平天国起义将士使用过的兵器,洪秀全的著作、律令,起义的各路将帅杏黄大旗、图表、史料以及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肖像等历史文物300多件。1998年9月中央电视台曾在此拍摄电视剧《太平天国》,并同时在起义地址的练兵场搭建八座吊脚木楼。吊脚木楼至今还存在,但已残破。2003年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共拨款96万元对起义地址古营盘、犀牛潭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同年开始,桂平市利用旅游国债对起义地址景区进行了规划建设,使景区周围环境大为改善。目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已成为自治区及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南山寺石刻、贵港市汉古墓群同为1963年2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大旧址”经过近几年的修缮,已于200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区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我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贵港市汉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岸,北到七里桥(马草江),西从贵糖集团制糖厂起,至风流岭(今石羊塘、大公塘),经旧飞机场(今中山家私城以东一带),东到罗泊湾、南陡村、铁路桥,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7.5公里,散布数以千计的古墓。从1954年到现在,已发掘汉墓500余座,出土文物1万多件。1976年7月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曾轰动全国,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王冶秋亲临现场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了纪录片。一号墓共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其中翔鹭纹铜鼓是目前所知广西最精美的铜鼓,其它40多件青铜器也都精美绝伦。数十件珍贵文物多次被选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和出国展览。目前,可见封土堆的汉古墓还有41座,分布市区东郊、西郊、南郊、马安岭。

**县现有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五烈士纪念塔、六陈镇汉代冶铁遗址、大安镇古建筑群等三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烈士纪念塔为全国仅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塔之外的另一座黄花岗烈士纪念塔,1994年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陈汉代冶铁遗址位于六陈镇水库附近,共有6处冶铁遗址和1处古矿遗址,是目前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发现最早、最大的古代冶铁遗址,1994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我国岭南冶铁史专家、中国长期研究冶铁技术发展史的科研单位——北京大学冶炼技术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李延洋博士带领的考古队在此遗址进行了考察、勘探,发现了中国碗式冶铁第一炉,经专家通过炭14鉴定,碗式冶铁炉的冶炼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中原高炉冶炼水平。

桂平市现有宋代窑址、大塘城遗址、太平天国前军指挥所——三界庙、东塔、圣寿寺、上塔村遗址等六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塔位于桂平市城东4公里的浔江南岸、黔郁两江交汇处,为“广西第一高塔”。1997年国家文物局及自治区拨款87.3万元,由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塔进行了全面修缮。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进行了维修。大塘城遗址位于桂平市区三角嘴对面即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屯内。1997年7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中旬开始,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柱洞292个、灰坑23个、坑5个、汉墓7座、明墓葬1座,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及80多件随葬器物。圣寿寺位于桂平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镇白石山,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共分三进,明万历年间修茸,现在的圣寿寺为上世纪末重建。

3、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114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市辖区共有6个,分别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南山寺、翼王亭、大圩龙岩以及南江古码头,除南江古码头为2004年港南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5个都是1985年7月由当时的贵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南门城楼二楼在地级贵港市成立之后为旅游部门办公用房,上述六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管理部门曾制定了保护维修规划,由于经费方面原因,至今未实施。

4、597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我市三个文物保护机构基本上建立了档案,但档案记录不够完整、规范,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的掌握不够详细,没有拟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二、我市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汉墓博物馆至今未建。我市汉古墓群及其出土的文物,在全国全区都有比较大的知名度,2004年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题组在制作《岭南王国》专题片时就到我市采访拍摄南越王国郁林郡郡治布山县。2002年及之前,国家文物局已拨款80万元支持我市建设汉墓博物馆,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未见开工建设,以至曾轰动全国的罗泊湾一、二号墓无法复原、所出土的文物无地展出,其中最为珍贵精美的出土文物只能由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有三分之一为贵港罗泊湾一、二号墓出土文物),大大降低了我市文物大市及汉古墓群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我市汉古墓群规模、等级、出土文物等方面都小和少,发掘时间也比我市迟的合浦汉古墓群,由于其及时建起了汉墓博物馆,其区内知名度及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我市。

2、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工作开展不平衡。我市现有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仅占全区总数的12.21%,其中部级只有一个,仅占广西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个的2.38%,自治区级12个,仅占全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6个的4.34%。地级市建市十年来,没有核定公布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辖区(含县级贵港市)从1986年以来,只有港南区于2004年8月公布一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目前,市辖区仅有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的未公布的579个文物保护对象中,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对象,至今没有核定公布,尤其市辖区更为突出,比如:港北区建于清道光年间、本地仅存的工艺精美的石牌坊——永明街节孝牌坊,建于清代的贵城小江村梓潼寺,港南区布山县遗址系列古迹——亚魁牌坊、中山公元驰道牌坊、秦代古驰道,覃塘区三里镇罗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等,都没有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保护形势严峻。一是古遗址及革命遗址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绝大部分已难认出,就是保护较好的太平天国起义地址的古营盘、古练兵场,其土围墙也基本上只剩下残迹。二是汉古墓葬范围越来越窄,封土堆也日益变小,数量也日渐减少。三是古建筑及历史、革命建筑物,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损毁程度轻重不同,但除了东塔、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等极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绝大多数都需要及时修缮,比如圣寿寺前的仙宫牌坊已被山洪冲塌部分,布山县址系列古迹、安澜塔等残破不堪,等等。

4、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质量不高,达不到修复如旧的基本要求。根据文物法律法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同时,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我市的不少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的修缮,都没有或很少按这些规定来执行,如圣寿寺、白马双英、梓潼寺等。

5、大量精美、珍贵馆藏文物堆积文物库房。特别是市博物馆,没有展览用房,目前利用的“一大旧址”一楼大厅,不仅面积小,更主要的是不符合珍贵文物展览的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以致数千件文物基本上堆积文物库房及箱柜。

6、馆藏文物保护困难、无法进行修复。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暂设在“一大旧址”三楼(顶楼),面积小,文物库架不稳固、摆放密度大,不少文物还只能存放在箱柜里面,库房条件差,无法从湿度、温度、空气等方面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一些铁制类文物氧化速度加快。不少出土瓷器、陶器的裂缝、残损,因无实验房、修复房而无法修复。太平天国起义纪念馆及“一大旧址”陈列的纸质文物等,由于条件简陋,霉烂严重。

7、文物征集成效不大,保护范围很窄小。目前,我市文物管理机构和博物馆从社会上征集到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极小范围,对众多的古民居、坛庙祠堂、桥涵码头、池塘井渠等普通古建筑、军事交通水利等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还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也没有摸清情况。

8、工作条件简陋。市博物馆无办公用房,其对方圆近20平方公里范围内汉古墓的巡查,全靠职工骑自行车去巡查。同时,文物保护的现代科技和设备非常缺乏,文物的勘察、发掘、保护基本上靠原始的手工操作。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摆不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真正议事日程,有的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甚至忽略了文物保护工作,有的在开发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中,不注意保护文物资源,致使不少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遭受损坏、毁灭。

二是财政投入少。几年来,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拨款,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保护对象则是所在地的群众自筹,比如**南汉梁嵩状元庙、剿匪烈士纪念塔、畅岩古文化遗址、港北小江梓潼寺等就是由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缮的,市县财政投入极少。经费的紧缺,同时也制约了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才匮乏。全市三个博物馆现有职工32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16人,而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5人,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很多是非博物专业甚至非历史专业的。作为地级市馆的市博物馆,目前只有6名职工,其中为博物专业的只有1人,真正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1人,根本适应不了文物大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由文物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但目前我市有的是园林部门使用,有的是宗教部门使用,这些部门只重使用,轻管理,对文物的保护修缮没有尽到责任,比如南山寺,寺内由宗教部门使用,寺外由园林部门使用,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入寺内检查文物都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寺内摩崖石刻,由的被新塑的佛像所挡,由的被人为所损,寺内燃烧香烛所产生的烟雾长期熏染摩崖石刻。其他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则难以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

五是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

三、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文物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贵港市有着较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号称广西文物大市,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文物,对挖掘我市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我市的文化品牌,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二)抓紧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核定工作。要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对象的不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分别申报部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要把南山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港北区大圩龙岩摩崖石刻、永明街节孝牌坊、覃塘福寿寺门楼、三里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升格或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南江古码头(广西目前唯一的古码头)等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一批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核定、公布为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三是尽快建设贵港市汉墓博物馆。最好能选择在一号汉墓发掘的地方建设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实现原址保护,充分发挥一号汉墓的影响力。博物馆的定位应以汉文物大市及拥有480万人的实际出发加以考虑,以汉墓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综合性中型博物馆,其功能划分起码有藏品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区。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对受损严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对自治区级和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争取自治区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专项拨款,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经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目前,急需抢救性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古墓群、大南门城楼、翼王亭、安澜塔、南江古码头、圣寿寺石牌坊等等。

五是加强文物征集。每年市、县市区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征集。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机构,要加强调查了解,及时把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征集回来。

文物保护范文篇4

关键词:红砂岩;文物保护;有效策略

红砂岩色泽红艳、细腻,非常美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红砂岩的结构比较疏松,很容易风化,因此,从业者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红砂岩风化机理进行研究,以此发现影响红砂岩风化的主要因素,从而将红砂岩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红砂岩文物风化的机理

物理因素

影响红砂岩文物风化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水分、湿度、温度和可溶性盐的物态变化等。但是,这些物理因素对馆藏类石质文物的破坏性通常并不是很显著,对于户外的石质文物破坏性较大。

化学因素

造成红砂岩文物风化的化学因素主要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一些酸性的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气体,它们会形成酸雾、酸雨,和石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石质文物的结构被严重破坏,并且成分也会发生改变。

生物因素

生长在石质文物表面的植物,可以存留石质文物表面的水分,强化水对石质文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会在石质文物的裂痕中逐渐变粗,裂痕两侧石壁的压力会不断增加。研究者通过测算发现,由根系产生的压力可以达到1到1.5兆帕,并且最终会致使石质文物裂开。当生长在石质文物表面的生物死亡或者新陈代谢分泌物质时,将会对石质文物产生破坏作用。

人为因素

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对石质文物产生破坏作用,像盗窃、火灾等。千万不要小觑人为的破坏因素,其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破坏,让我国珍贵的红砂岩文物直接毁于一旦。环境被严重污染和破坏是人类对包括红砂岩在内的石质文物造成的间接性破坏。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超标排放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将对红砂岩文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红砂岩文物概述

红砂岩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境内,属于浅海相沉积岩,如肇庆市区的红砂岩文物建筑有丽谯楼基座、阅江楼台基、崇禧塔塔基、高要学宫泮池等。红砂岩比较容易开采和加工,并且色泽非常喜庆,所以人们通常会将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来使用。但是红砂岩的构造比较疏松,所以抗风化能力比较薄弱。

红砂岩文物风化的基本特征

红砂岩文物风化是在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等共同的影响下引发的结果,对处于不同地域的红砂岩来说,影响其风化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经常被太阳暴晒地方的红砂岩文物,很容易酥碱化,然后逐层剥落。处于比较潮湿经常见不到阳光位置的红砂岩文物,其表面很可能会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微生物,导致红砂岩文物被生物因素所影响而风化。下面就利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离子色谱对红砂岩文物风化进行分析。

偏光显微镜

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红砂岩文物表面的各种矿物质形态,发现在红砂岩文物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的矿物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红外光谱使用红外光谱仪器从红砂岩文物的表面开始,逐层向内部结构方面分析,通过观察红外OH-吸收峰的强弱,研究者便可以推测出红砂岩文物的风化程度,如果其中存在很多的OH-,那么红砂岩就发生了严重的风化。

离子色谱

在使用离子色谱仪分析红砂岩文物风化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观察红砂岩文物表面无机酸根的含量和类型,与新开发的红砂岩进行对比,来推测红砂岩文物的风化程度。人们可以了解像无机酸根这些污染物对红砂岩文物的影响,在红砂岩文物的表面找寻是否存在有酸根离子,便可以推测出在文物风化的过程中,是否有酸的参与。在处理试验样品时,需要先将取回来的红砂岩文物样品使用研钵将其研磨成粉末状,再取出一些粉末放到烧杯内,将超纯水加到烧杯内,以此将粉末溶解。将溶液静置一定时间后,再对其进行过滤处理,以此获得溶液。最后使用离子色谱仪观测其中的酸根离子。

保护红砂岩文物的有效策略

红砂岩文物是我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它很容易风化,为了将其更好地保存下来,有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对红砂岩文物的保护。保护的重要前提就是不破坏文物原本的样貌。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所选择使用的保护材料是否恰当,以及是否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红砂岩文物遭到了严重风化,尤其是处于广东省肇庆地区的古代城墙,其表面生长很多植物和微生物,这将加快红砂岩古城墙的风化。相对来说,广东省顺德区明远桥风化的程度稍慢一些。对于表面存在很多植物、微生物和污垢的红砂岩文物而言,有关工作者在对其实施保护时,一定要先将其表面的植物、微生物和污垢清理掉,并清洗干净,可以选择使用清水浸泡来清洗,也可以加压用水喷射来清洗,还可以采用蒸汽的方式来喷射清洗。使用清水清洗的重要优势就是其中不含有任何的化学物质,不会对红砂岩文物造成二次危害,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可能会导致红砂岩文物发生水岩反应或者在水压的冲击下,导致红砂岩表面的岩石脱落,使红砂岩文物在保护过程中遭到二次破坏。当然,也可以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清洗剂来清洗,化学清洗剂清洗就是利用其中的化学物质和红砂岩文物表面的有害污染物发生化学或者物理反应,以此达到清理的效果。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会污染到周围的环境。目前,比较先进的红砂岩文物清洗技术就是利用粒子喷射的方式或者激光技术对红砂岩进行清洗。粒子喷射清洗所产生的粉尘会污染到周围的环境,所以相对来说,激光清洗技术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红砂岩文物清洗方法。其不仅可以将红砂岩文物表面的微生物去除掉,同时还可以达到杀菌的效果,但是也会产生一定的化学污染。在完成红砂岩文物的清洗后,可以使用各种无机、有机粘结剂将文物的裂痕粘结在一起。对于红砂岩文物保护来说,若想更好地将红砂岩文物保存下来,就需要做好防护。工作人员可以先在红砂岩文物的表面使用无机防护剂、脂类、有机防护剂、纳米材料等涂抹上一层,以此形成保护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是加快户外红砂岩文物风化的重要因素。红砂岩文物被风化时,水的参与会加快其风化的速度和程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酸性物质后,一旦形成酸雨,会对户外的红砂岩文物造成危害。被酸雨淋过的红砂岩文物,在表面水分被蒸发后,其石材深层的盐开始向表面运移,从而在表面形成结晶,这就会形成膨胀压力。因此,在保护红砂岩文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加强对水的防治,其中包括地表水、地下渗水和雨水等。

结语

综上所述,红砂岩文物是我国非常宝贵的石质文物,但是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很多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风化,为了将其更好地保存下来,就需要工作人员了解红砂岩文物风化的机理,清楚地认识到影响红砂岩文物风化的主要因素,据此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对红砂岩文物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过程中,避免对其造成二次破坏,同时也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毛吉化.某会议中心红砂岩幕墙系统安全性能检测与评估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10):64-67.

[2]黄德林.红砂岩地层中地铁运行线保护区内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12):222-223.

[3]黄继忠,宋绍雷,董海燕,等.藻菌共生体对乐山大佛红砂岩风化影响初探[J].文物世界,2018(03):72-76.

[4]闫斌.广州农讲所旧址红砂岩石柱风化机理探析[J].南方文物,2016(02):288-290.

文物保护范文篇5

第二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各区、县(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并接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

公安、工商、海关、城建、规划、园林、土地、环保、旅游、宗教事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三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文物保护措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将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门票收入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机构,应将其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专款用于文物的维护和修缮。

鼓励国(境)内外团体和个人以捐助等各种形式支持*文物保护事业。

第四条市、县(市)人民政府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核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

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经市、县(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核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由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确定的文物保护点,视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并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第五条文物保护点公布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三年内组织完成其保护价值的鉴定工作,根据鉴定结果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公布撤销。

第六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当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使用保护责任书》。产权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应负责文物的保养、修缮及安全工作,配备必要的安全、消防设施,建立安全保卫组织和安全管理制度,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检查、监督。

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所有单位或者使用单位改变的,产权所有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并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重新签订《使用保护责任书》。

第七条对新发现的文物古迹,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要求有关单位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并尽快会同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对经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后同意拆除但部分构件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拆除。

第八条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内进行建设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认定和公布,按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执行。

第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因建设工程特别重要,需要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迁移或者拆除的,必须按照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对批准迁移或拆除的文物保护单位,拆迁单位应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文字记录、测绘、照片、录像等资料工作后,方可拆迁作业。迁移、拆除及测绘等有关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拆除的原建筑材料由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处理。

文物保护单位内使用单位和住户的搬迁安置,参照有关房屋拆迁的法规办理。

第十一条在本市已公布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地下文物丰富的区域内不得进行工程建设。因国家建设工程特殊需要而必须在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地下文物丰富的区域进行建设工程时,建设单位应征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会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做好考古调查或勘探工作后,方可向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在工程建设时发现文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停工,保护现场,并报告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和发掘。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员赴现场处理。

第十二条任何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均须依法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和采集标本。

市、区、县(市)承担的考古发掘项目,应在发掘结束后三年内完成室内整理,出土文物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收藏方案,报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博物馆、纪念馆、文化(文物)馆、图书馆、文管会(所)、考古所、高等院校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以下简称文物收藏单位)应有文物藏品专用库房及专职库房保管人员,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技防设施。

对达不到保管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指定其他具备文物收藏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代为收藏。

第十四条本市文物经营单位收购的文物,必须列具清单,报所在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凡符合国家规定收藏标准的,必须提供给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征购。

文物运出本市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对被征集、收购的本市稀少的珍贵文物,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本市文物收藏单位征购。

文物收藏单位工作人员不得为本人和他人征集、收购流散文物。第十五条公安、工商、海关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法院、检察院依法查缴、没收的文物,应妥善保管,并在处理终结后三个月内移交给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文物(或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并在规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地点内经营。

未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业务。

第十七条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活动负有监督管理责任。销售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

委托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审核,并委托具有文物拍卖资格的拍卖机构进行拍卖。

第十八条文物拓印的管理范围如下:

(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内容涉及我国疆域、外交、民族关系和天文、水文、地理等科学资料的石刻的拓印,须经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二)属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拓印,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除石刻的珍贵拓片的拓印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对上述文物进行拓印,不得翻刻副版。

第十九条本市国家所有的珍贵文物藏品,未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国(境)外提供未发表的文物资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拍摄照片和录像。文物藏品,一律不得提供作为拍摄电影、电视的服装和道具使用。

在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电影、电视,必须按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严格按照批准的拍摄计划和拍摄要求进行,保证文物安全。

第二十条对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文物所有单位或使用单位拒绝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保护责任书》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文物损坏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侵害,并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按照《城市规划法》有关规定处理。对已改变文物原状,情节较轻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恢复原状,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造成文物损毁的,责令其赔偿损失,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文物考古发掘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和一切文物资料,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文物损坏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被非法征集的文物,可指定文物收藏单位征购。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擅自销售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文物保护范文篇6

关键词: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及利用;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安的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西安的历史文物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发展大局,西安文物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逐渐成熟。为了保护西安浩翰的文物遗址,最开始的发展路线是限制第二产业,鼓励第三产业成长,运用科教和旅游来振兴西安,如西安的地铁计划全部避开遗址区,除了历史文物上的巨额投资。2018年1月23日,陕西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恳谈会在西安举办,聚焦陕西西安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总体融资需求额超220亿元,银行为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信总计达600亿元,用于支撑陕西精神文明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陕西西安的本币和外币贷款余额总计达到20609.73亿元,充分展现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支持资金有限。首先,投资环境相对落后。西安作为欠发达地区,构成文物产业的企业和机构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主要特点是资金比较不堪一击、技术含量低。这些企业自身的经营都存在问题,更不会考虑向西安的文物进行融资。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绿色通道。西安地区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为主,对于文物产业的保护利用相对不足,企业本身的资金量少加上国家社会的关注度低,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文物产业的资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机构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的绿色通道少甚至没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资体制滞后,对于文物的融资没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陆内部,与沿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股东权利的融资、用一些物品或资产作为保障进行贷款等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资企业本身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盈余数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没有积极的融资观念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的过程遇到很多的困难。2.2金融支持手段单一。首先,西安地区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这种形式还比较短缺,西安主要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赶超发达地区,因此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开展融资创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与其他行业和产业联合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大大限制了对文物的融资和发展。其次,对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范围比较狭隘,就是单一的实行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体内容的人仅仅局限在西安地区的人群,资源共享的观念比较欠缺。最后,因为对西安文物的宣传介绍的力度比较低,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于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只有较少了解,缺乏投融资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这些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作为辅助,当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大多数采用银行贷款极少考虑其他贷款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缺少统一具体的合作机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护及利用的发展。2.3金融支持渠道较少。西安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一直以来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较少,由于发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丰富的文物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当前经济系统中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机构的融资供应专业性服务的金融机构,因为西安的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比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实体经济规模也不会很大,使西安的融资范围受到了局限,只有单一的政府和中小企业和机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的范围和规模。其次,由于很多企业由于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在贷款这一环节就已经遇到了阻碍,无法实现有效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受到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取得贷款来获得融资的方式过于单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文物融资的关注度低,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差,加上技术的相对落后,对融资产品的研究发展和推广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现行国家经济调控趋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渠道少的问题更加严峻。

3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对策

3.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3.1.1优化信贷融资环境。首先,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降低西安地区企业本身的信贷融资成本,使得民营企业转贷效率提高,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引导银行对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对企业进行补贴这一措施使得融资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其次,可以通过优化贷款审批过程,压缩信贷审批时间,减少企业获贷时间限制,促进审批效率的提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文物这种同一类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信贷专业化分类、标准化审核,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律师组成信贷咨询小组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批人员提供专业化意见建议和问题咨询辅导,推动了企业的信贷审批效率。最后,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与金融机构、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业务活动提供投资、储蓄、贷款、证券买卖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服务,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处于一个更好的信贷融资环境。3.1.2开辟审批绿色通道。首先,优先办理,专人协助。对符合“绿色通道”条件的申请人或业务,各相关窗口、外设分中心应给予优先受理办理,并派专人协助申请人办理审批服务相关手续,做到提前介入、全程指导跟踪,同时部门相关业务科室人员应积极予以配合,及时安排审核、审批和制定,使得审批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其次,可以开展审批整合服务,通过跨部门、跨领域整合相关行政审批事项,串联起办理的全过程使得文物融资的过程节省了更多资源的消耗,让文物融资更加便捷、高效。最后,可以推动在线审批。借助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审批人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在线提交办理、在线同步审批、材料信息共享、信用审查监管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利用视频对话、人证核对、电子签名、手机认证等方式,确保审批中申请人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3.1.3构建产业链融资模式。产业链融资是指企业直接向处于同一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融资,或以形成风险共同体的形式,从外部获取资金的融资模式。首先,对上下游客户筹集资金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汇总形成报告,对切合融资前提的上下游客户提供抵押贷款、商品融资等不同方式的融资,这些上下游企业包括一些资信较好无不良记录的企业或想要通过文物保护利用获利的企业和个人,为想要进行与文物相关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更多融资的可能性。其次,可以围绕优质企业产业链,开展融资服务活动,在众多企业中选择出能促进西安文物保护利用进程的优质企业并对其配套企业实施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西安文物保护与利用能与金融服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速了文物融资的进程。最后,从与文物的产品进行投资、购买、收藏衍生出其他新的类型,可以通过文物艺术品的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各种金融形式将文物行业连接起来进行融资。投资文物艺术品从长期来看其升值空间远大于通货膨胀水平,对于以升值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运用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进行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更加保障和加速了融资的进程。3.2实现支持手段创新。3.2.1推动产业联合发展。推动实现文物和产业的联合发展实现金融支持,使文物不再以单一的形式进行发展。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将旅游、文物与文化产业联系起来进行联合发展,通过博物馆建立,将民间藏品汇集起来进行系统管理、展览,创建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地,并以博物馆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以博物馆中心的聚集式的。具有参观意义的景观促进了旅游、文物相关产业的联合发展。其次,将文物与现代科技技术产业联合发展,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赋予文物遗产新的生命力。通过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利用进行文物信息的传播,以强有力的数字化手段保护西安的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既要保护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手段创新形式,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将文物以数字化、网络化产业结合起来,支持围绕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等重要元素,借助先进科技手段,以智能终端平台或现场展示平台为承载,展示文物数字化系列产品,使文物以更多更好的形式进行发展。3.2.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可以进行文物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和标准的划定与管理,将收集到的文物资源的信息通过不同标准的划分进行分类归总,使与文物有关的信息查询时能够更加的方便、快捷、清晰。其次,西安可与其他省份联盟打造一个全国性的文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帮助联盟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服务标准,结合各自国家和地区文物的信息、资源积极推动创新,加大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最后,企业和机构之间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当代的先进手段,真正构筑形成促进西安文物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物要素迅速及时流动、开放共享的平台系统。实现信息交换、数据共享、一体化服务,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高效利用和推广,使得更多的文物信息资源可供更多人使用。3.2.3开发国际合作机制。首先,在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上来看,应着重考虑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有很多的相同点、华人密集、资金上交流密切的亚太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文化之间的共通点、族群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当地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通过推动发展与其他国家文化相似的文物能够有效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机构或个人对西安文物进行融资和合作。其次,通过一带一路措施的实行,可以推动西安文物艺术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销售,鼓励商品出售以人民币计价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推动有友好往来的国家以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文物保护利用和人民币的共同发展。最后,将国际金融资源与国内资金需求的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基金以及向外国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发放贷款、吸引有建设性想法的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等方式将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资金运用到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中来。3.3拓宽融资支持渠道。3.3.1发展证券市场融资。首先,将文物作为固定资产通过企业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对象进行融资。以这种直接融资的形式不借用中间商的方式融资,使需要资金的企业、机构和部门能够直接在市场上进行融资,减少了融资成本。其次,可以通过结构重组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交易,创新融资组合和模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得证券市场融资到了更多的资金。将可移动的文物艺术品与企业不动产资产的组合实现融资担保,文物艺术品、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企业资产,推动企业上市进行资金融通,创新收益权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推动在证券市场上融资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家层面,以民族利益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宣传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文物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获取利益的的证券化交易模式,构建公平竞争、共同获利的证券化交易体系,通过文物艺术品产业的开发和证券化交易实现收益,推动了证券市场融资进程。3.3.2开发特色融资工具。第一,可以将西安文物保护利用与企业通过永续债筹集资金结合起来,开发永续债券。与其他债券相比永续债券的期限比较长,对于赎回还是存续可以有不同决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筹集资金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可以将文物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资金融通。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售以文物作为资本的证券,以获得资金的融通,来尽可能提升资产的流通速度。在融资的过程中银行贷款通过文物的资产证券化可以变成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可以让借款人免除一部分由于贷款人带来的风险,同时改善了借款人的资产情况,大大减少了融资的所花费的费用,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3.3.3培育网络融资产品。首先,开发“易贷款”网络融资产品。主要针对目标客户网商,按担保方式方式分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联保贷款等,网商可以通过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也可以把通过担保的方式筹集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其优势是解决了担保难的难题,使得文物保护利用的融资的方式能够更加多样,手续便利,高效自助。其次,开发中间商融资的网络融资产品,将文物融资与中间商结合起来,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缺少资金的机构或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寻找以一定条件向他人借资金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分担来风散风险。这种经过网络实现的融资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认证、检查在银行的各项流水、进行身份认证等方式来判断借款人是否合格。产品的优势在于可以凭借着投资门槛低、手续便捷,资金运转快、短期融资成本低,风险可控、对本金有所保障。

4结论

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境,但西安作为拥有众多历史文物的古城,只有充分利用文物这一优势,并且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利用并重不变,充分利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网络技术等优势,才能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融入新时代,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文物保护利用的金融支持在未来西安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并将会占据重要比重。

参考文献:

[1]吴鹤,于晓红,徐芳奕.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3,4(1):105-107.

[2]荆典,吴佳琦.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24):401-402.

[3]辛秀琴.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8):8-11.

[4]覃志立,严红,孙嘉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困境及其破解:以西部地区为例[J].西南金融,2016,7(8):60-67.

文物保护范文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现就进一步加强*省文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党的*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积淀丰厚,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多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为保护文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物保护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风貌遭到破坏;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忽视文物保护,造成文物损毁事件时有发生;盗窃文物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等等。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加强文物保护,繁荣文物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要从对国家、历史、人民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承担起法律赋予的保护文物的责任。

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好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要坚持尽可能避开文物保护区、先行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工程项目立项选址前,事先应征求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论证意见;凡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建设单位应事先确定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文物级别,报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否则,发展改革部门不得立项,建设管理部门不得批准施工;确实不能回避在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事先须确定保护措施,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埋藏的,建设单位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公安行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文物安全。配合建设工程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发掘等工作的所需费用,应由建设单位或投资方支付。

要充分认识大遗址在*省经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结合当前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因大遗址保护的土地用途改变、移民、产业调整等应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涉及大遗址保护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审定前,须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署意见。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坚决制止违反保护规划的乱拆、乱建、乱改行为。对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民居等街区,以及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群,应划定保护区域,树立保护标志。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传统街区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传统街区保护规划,并事先征得城建、规划、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召开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现有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的,省政府将撤销或报请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镇)或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并依法追究当地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文物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同时也要注重合理利用,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文物利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各级政府要重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保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文物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全省博物馆建设的规划,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富有鲜明特色的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历史名人纪念馆、陈列馆等,不断丰富和完善全省博物馆体系。当前要认真做好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工作。

以文物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文物、旅游等部门要统筹规划、保证重点、集中资金、加大投入、讲求效益,对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文物名胜区,应当健全完善文物保护措施,抓紧整修开放。已建成或拟建的文物景区,要注意保护或恢复其历史环境风貌,加强环境治理和美化,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促进文物保护、旅游、经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坚决禁止对文物资源的无序、过度、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项目,须经同级文物行政部门论证、审核;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必须符合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规定的开放标准,并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对其文物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或隶属关系和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依法获得批准。

四、加大文物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物领域的犯罪活动

各级政府应当把确保辖区内各类文物的安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并逐级签订文物保护目标责任书,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文物执法力度,重点查处破坏文物的法人违法案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应在重点文物单位和文物犯罪多发地区,加强治安巡逻,适时开展治安清查,及时清除犯罪隐患。对发生的文物犯罪案件,要及时组织力量侦破,严厉打击各类文物犯罪活动。

五、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着力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大力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战略工程。要通过文物普查,进一步掌握*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做到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全省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及时划定和公布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树立标志碑;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遗存,及时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完备的保护记录档案。认真做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建卡和数字化工作,逐步建立起全省完整的可移动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要依照《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加大投入,完善技防、物防建设,提高自防能力。各级公安机关要依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务院令第421号),对负责监督、指导的文物单位拟定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级别,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要监督、指导文物保卫单位建立和完善治安保卫机构,配齐配强治安保卫力量;要依法加强对文物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化解安全风险和防范漏洞,确保文物安全。

着力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强化文物维修保护力度。要抓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规划,集中资金和人力,以排除重大险情为目标,以抢救濒危文物为重点,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积极做好配合重点工程和经济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

六、加强领导,开创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

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切实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五纳入”考核和监督体系。

省政府建立文物管理协调机制,协调和处理全省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各地也要建立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物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文物、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事、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文物保护和文物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33号),充分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积极增加对文物保护和文物事业发展的投入。有门票收入的文物保护单位要提取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

各地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各市、县(市、区)尤其是文物保护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的部门,增强文物保护力量,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管理、宣传和行政执法工作。要根据文物工作的特点,注重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其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努力营造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的素质。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动员和吸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文物保护,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文物工作自身规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

文物保护范文篇8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经济开发建设及文物利用等活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

第七条文物保护事业可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文物事业的捐赠,享受国家有关优惠待遇。

第八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开展活动给予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文化、教育、科技、规划、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行政部门和媒体,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十条对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本条例指省文物局)主管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文物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并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或者明确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文物保护义务;

(二)监督、检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并协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三)监督、检查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四)依法受理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举报、投诉;

(五)依法查处文物违法行为。

文物流通中的执法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发现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查处的案件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依法直接处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建立的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文物的日常保护、收藏、展示、研究等工作。

第十五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成立的文物鉴定机构,按照其职责负责文物的定级鉴定、司法鉴定和其他鉴定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设立文物鉴定组织,受省文物鉴定机构委托,承担相关文物鉴定工作。

从事文物鉴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及其鉴定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职权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相当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分别确定为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法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选择下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本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行政部门选择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时,应当附具说明材料和专家意见。

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第十七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二十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损毁的,应当实行遗址保护。确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销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后依法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条修缮、保养、迁移、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不得损毁、改建、添建。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新发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提出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予以修改、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其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必须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划定前应当征求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具体办法,由省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规划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确需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和生产、建设许可。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已建设施、建筑物、构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拆迁。

第二十四条经依法批准,迁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其迁移方案必须报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移建工程实施监督并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难以承担修缮义务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修缮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资助;所有人有能力承担修缮资金而拒不履行修缮义务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人转让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不可移动文物因所有人、使用人的使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经与所有人、使用人协商一致,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置换或者购买该不可移动文物。

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依法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国有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历史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具体比例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九条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进行调查,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第四章考古发掘

第三十一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勘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勘查发现地下文物情况和有关史料记载情况,确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

第三十二条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占地三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力量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将考古调查、勘探的处理意见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三条发现地下文物,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需要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同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发掘结束前,考古发掘区域内不得施工或者作业。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发现重要遗迹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方案,协助做好保护工作。

第三十四条因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应当报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勘探试掘面积不得超过五十平方米,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扩大试掘面积的,必须另行报批。

第五章博物馆与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国有博物馆以及收藏文物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配备专门的库房、专职技术人员和安全设施。

第三十七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馆藏一、二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馆藏三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名。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对收藏的所有文物登记造册,区别等级,建立藏品档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全省一、二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收藏的珍贵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文物收藏单位所在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具备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一)无专门文物库房的;

(二)安全防范能力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三)专业人员缺乏或者与藏品保管工作不适应的;

(四)有其他危及藏品安全的情形。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第四十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将借用文物清单和藏品档案副本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其他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其他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的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借用协议,明确文物现状、借用期限、用途以及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事项。

第四十一条因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对馆藏一级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馆藏二级以下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

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

(二)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场馆;

(三)有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成系统的文物和其他藏品;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或者财产;

(六)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设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社会力量申请举办博物馆,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举办博物馆申请书;

(二)藏品目录;

(三)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四)经费来源证明或者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有拟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证明;

(七)博物馆章程草案;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批准举办的博物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后,方可对外开放。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文物利用

第四十五条对文物的利用实行合理、适度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的利用实施监督管理,并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四十六条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公众开放,其事业性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旅游者、利用者容量控制制度。

第四十七条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文物安全,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制品拍摄的,拍摄单位应当提前十日向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依法批准后方可拍摄。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的,应当依法报请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拍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第四十九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利用。

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二百五十天,享受国家和省优惠待遇的非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一百八十天。博物馆在节假日应当开放。

国有博物馆应当向教师、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和六十岁以上公民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七章民间收藏文物与流通

第五十条公民、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通过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受法律保护,可以依法流通,但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除外。

第五十一条公民和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依法收藏文物,应当妥善保管,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以要求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为保管。

第五十二条设立文物商店,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查批准,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销售、拍卖前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时,对其中的珍贵文物,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五十四条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许可,并标明文物出境标识。

第五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进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未经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发掘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或者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珍贵文物移交代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文物损毁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非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得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分别由海关、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指使、强令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三条文物行政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负责文物管理协调、执法、咨询、日常保护的管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审批的;

(二)不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

(三)非法借用、侵占文物的;

文物保护范文篇9

一、提高认识,宣传法律

充分认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性,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开展十月“文物保护法宣传月”活动。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对破坏、盗窃、贩卖文物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自觉性,提高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使我镇文物保护安全可靠。

二、落实人员,强化责任

1、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预算;

2、签定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责任书;

3、做到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对全镇文物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巡查,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存档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准备,完成我镇文物普查任务

1、镇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普查工作的领导,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问题,为我镇文物普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方便的服务。镇文物普查办公室,要全面负责文物普查工作,上下衔接,做好本职工作。

2、镇各级文物普查员要切实加强初步摸清了我镇文化遗产资源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

3、根据我镇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合市级普查队伍,完成全国文物普查任务。

文物保护范文篇10

1、保管不善,不能发挥文物的作用。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文物仓库,对保护文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象样的文物仓库,一些高档次的文物只有暂存于省博物馆和省文研所;由于没有文物仓库,现存的部分文物腐蚀严重,甚至比文物埋藏于地下腐蚀得更快。没有一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能展出,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2、投入较少,古建筑年久失修。按照《文物法》规定:国保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省保单位主要由省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市县级保护单位主要由本级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由于*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市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这些年几乎没有投入,造成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

3、开发不够,没有发挥文物的效益。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全市仅有不到10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旅游参观人数也少得可怜,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支出。

4、破坏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文物资源为非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多年来,文物资源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破坏了*地上文物的一半以上。现在仍有对文物的盗掘盗卖现象;有个别的施工单位还故意破坏文物,把工程工期放在比文物勘探更重要的位置。

二、*文物的基本情况

*是*省境内最早的都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89处,共中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51处,市县级保护单位436处(数量在全省排名第6,但对外开放不足10处,参观人数和门票收入均为全省倒数第一)。多年来全市文物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和征集、群众捐献等方式积存了近两万件文物藏品,其中国宝级4件,国家一级品50余件、二级品200余件、三级品500余件。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基本处于全省第四名的位置。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文物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悠久的历史,激发作为*人的自豪感,产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予以重视,给文物以更大的投入,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予以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