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9:30:41

文物

文物范文篇1

文物独具特色,数量多、等级高、分布广、影响大。目前,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114个单位),文物安全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还有2000多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另有地下文物埋藏区36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40片,各类博物馆151座,各类馆藏文物200余万件。市文物现状构成了市文物工作的特点,因此,北京市文物局担负着保护和传承首都历史文明的重大责任。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日新月异,市文物安全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认清形势,加大隐患整治力度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文物局的正确指导,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局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完善各种安全防范体制,另一方面逐年加大安全设施建设投入,每年投入消防、技防设施、设备的资金近3000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就整体而言,我市的文物安全形势良好,发展态势积极稳妥。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建设与文物安全的矛盾,对我市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一时还难以彻底消除,各种社会矛盾给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不断加剧,如何在新形势下保障文物安全,已成为北京市文物局各级领导干部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认真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总的看,居民占用的文保单位隐患较大,多家单位共同占用的文保单位安全状况较差,开放单位相对隐患较少,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北京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占60%,由于这些文物大部分集中在二环内,级别高,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物保护责任重大。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结构,易燃,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居民紧邻古建筑私塔乱建,有的直接搭建在古建筑的院墙上,通道狭窄,阻碍消防。如孔庙国子监、智化寺、法源寺、白搭寺、克勤郡王府、庆成宫等文保单位几乎被居民包围,居民的居住安全条件很差,一旦失火必然殃及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智化寺院墙外的居民住房曾发生过几次火灾事故,所幸扑救及时,未危害到文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居民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隐患问题突出,对文物保护造成巨大威胁

市文物局在前几年巡视检查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在3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存有1项以上安全隐患的单位有180处,占总数的60%;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需要整治的64处,占总数的20%。存在比较严重安全隐患的单位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6%;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占市级以上保护单位总数的15%。国保单位98处中,有居民占用的17处,占国保总数的17.3%,办公使用18处,占国保单位总数18.4%,对社会开放的有63处,占国保总数的64.3%;市保单位224处中,有居民占用的47处,占市保总数的20.9%,单位占用的111处,占市保总数的49.6%,对社会开放单位68处占市保总数的29.5%。截止2009年,属市级挂帐的安全隐患单位2处(东、西城各一处)。

2、社会矛盾也对文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在钟、鼓楼发生的杀人刑事案件,端门认为纵火案件,提醒我们要研究文物安全新课题,防范社会矛盾对文物安全带来的威胁。其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田野文物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威胁,2007年曾发生2起田野石刻被盗事件,盗窃者已于2008年被抓获,追回了被盗石刻文物。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文物防盗、防破坏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在新形势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安全隐患整治难度大

首先,由于我国特殊历史原因,散户居民和多家单位占用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获得的,如今要想搬迁腾退有相当大的难度。

其次,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现有的法规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搬迁腾退、居民补偿中的具体规定等,缺乏可操性。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北京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关系复杂,涉及中央、军队、市属、区属等不同单位,现有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协调和管理这种隶属关系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致使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难落实。

第四,资金投入仍显不足。虽然市政府每年增加排除文物安全隐患的资金投入,文物单位也筹集部分资金进行整改,但是要满足所有文物保护单位隐患彻底整治,而需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文物安全

1、领导重视,始终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局领导带领机关同志深入文物单位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文物安全问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每周局长办公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讨论、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困难,指导、部署安全工作,协调、排解各种矛盾,想方设法解决消防、技防设施设备临时需要经费等问题,把文物安全作为文物局开展一切工作的“底线”,既视为“保底”工程来抓,又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每个文博单位走出一条“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人机’结合、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型”新路子,实现以个体安全保全局和谐的总目标。本着“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加大投入、力求长效”的原则,逐一实施帮教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局属23个单位首先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的同时,还帮助指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4处相继实现“本质安全型”单位,有力地保障了文物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加大安全隐患整治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消防、技防设施。近几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同时,增加消防技防资金投入,完善安全设施。2005年以来,先后解决了德胜门箭楼无消防水、东南城角楼无消防水和安徽会馆电路老化、戒台寺、太庙、钟鼓楼、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古观象台等单位消防安全方面的145项安全隐患,共涉及东城区、宣武区等12个区县的86个文物保护单位89处古建筑,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3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区保单位1处。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文物安全隐患整治形势依然严峻。如:会贤堂、杨椒山祠、康有为故居、京报馆、广化寺等的安全隐患急需整治。若要彻底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内及周边有居民4155户,要搬迁腾退,搬迁费就需4155户×80平米×每平米3万元=99.72亿元,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拿出这么巨大的资金实施搬迁,目前也只能采取临时措施,为居民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居民提高安全意识和消防技能等。

3、积极督促隐患整改。2006年以来,我们通过媒体公布等方式,先后公布了54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的文保单位(06年16处,07年18处,08年20处),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现场指导等方法,积极督促隐患单位进行整改,并从资金上给予积极协助,效果比较好。截止目前,公布的54处文保单位部分隐患单位已整改完毕,有的正在整改中。

二、狠抓制度落实,强化督查措施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2005年我市颁布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了禁改限”后文物保护单位为禁放点,以往制定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北京市博物馆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确定了文保单位周边的禁放范围,2007年11月颁布了北京市文物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以往制定颁发的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完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市文物局、区县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的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度,2008年修改、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制度汇编(小红本)发到每个区县,每个文保单位,完善每个岗位的责任制度,让每个干部职工(包括临时工)明白自己岗位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领导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每个工作人员;单位领导与租赁单位、租赁单位负责人与员工)建立健全了一套文物安全责任制度体系。2009年围绕“平安北京建设”平安文物行动”印发了文物安全相关文件汇编,结合08年奥运年的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并实施了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以制度做保障,强化责任追究,有效地促进了文物安全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制度落实,加强督导检查

对市级文保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本着“内外兼顾、全面防控”原则,突出四个重点:文保单位自身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出租和经营性文保单位是否规范、内部人员思想是否稳定、文物周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制发统一编号的制式检查记录单,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制发统一编号的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巡视检查工作要求做到一勤二连三延伸”一勤”就是要勤转,要求每个队员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以上在外面巡视检查,并将每次检查的结果记录在案。二连”就是将国保单位和市保单位连成串划成片,有专门小组负责,便于巡视。将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巡视检查同市文物局的巡视检查连接起来,以避免重复劳动。三延伸”就是视觉延伸—文保单位周边聘用文物保护员,听觉延伸—与文物爱好者建立广泛联系,脚的延伸—责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人员每天将本单位及建控地带至少巡查一次,将发现的违反文物法行为及时报告市文物局。2005年底以来,市文物局坚持对辖区内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年2次以上巡视检查。连续对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拈花寺、国立蒙藏学校、吕祖阁等54处文物保护单位的67家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依法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的整治和管理。如:北京市少年宫、太庙、戒台寺、麦加利银行、南堂、钟鼓楼、云居寺、杨昌济故居等66个单位存在100余处长期未解决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整治。

等于一纸空文。抓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尤其是通过2008年“平安奥运行动”2008文物安全年”和2009年“平安文物行动”活动的开展,实践许多保障文物安全的有效措施,加强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三)加强“三防一反即防火防盗防破坏反恐怖”工作

面对新的文物安全形势,为实现2008年文物安全年,落实2009年“平安文物行动”,我们狠抓“三防一反”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技防设施,开放单位加强了安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文物安全。

(四)以防为主,加强应急演练

在狠抓各项制度、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我市文物工作的实际,专门研究制定了适应文物工作需要的多种应急预案,市文物局有全局的应急预案,各文博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盗窃事故应急预案、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破坏案件应急预案、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雷击灾害应急预案、疫情灾害应急预案、大群体集中参观应急预案等应急处置预案,通过白天、夜间等不同时间突击检查,进行实战演练的方法,提高每个干部职工的事故应急自救、处置技能。

三、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务求实效

面对文物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务求取得文物安全实效。

(一)建立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工作实践,2009年首先在局属各单位全面构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三种级别防控方案”为框架,“八种保障机制”即领导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运行保障机制、预警监控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督查督导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为支撑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明确了文博系统从局长到每个干部职工包括临时工各级、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和责任范围,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划分“点位图”,在时间、空间上实现“零死角”,用制度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保障文物安全。

(二)创新文物安全督查方法

在坚持落实文物安全巡视检查报告制度的同时,我们努力探索、实践保障文物安全的有效措施,创新文物督查方法。

一是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如化装成游客购票进入开放单位投掷模拟危险品,检查文保单位门卫门禁系统和重点文物部位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夜间投掷“闪光球”、“模拟炸药包”,检查夜间巡逻警卫制度的落实情况;投掷“烟饼”,检查应急制度的落实情况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

二是提高文物安全巡视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2009年,我局投入几十万元资金,建立了一套卫星检测系统,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辖区内文保单位的信息,及时发现文物违法违章问题,实现发现及时、执法及时、减少损失的目的。

各区县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文物安全、执法工作新格局。为加大巡视检查、执法力度,建立、完善了各项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如:建立区、乡镇、村三级网状监管机制;联合检查机制(与城管部门联合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巡管员可以通过手中的终端,及时将违法行为的图片等信息资料反馈到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及时查处);多元化的宣传机制;重点单位重点时段保护机制;抢险修缮保护机制等,为及时掌握文物安全隐患和文物违法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区县文物安全工作督促、指导。近年来,我们充分调动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强调属地监管责任,通过一系列督促、指导、考评办法和措施,积极督促、指导区县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两级之间的工作默契程度。

将18个区县文委和2个特区办事处分4个检查小组,20072008年。按照《北京市区县文化委员会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考评方案》和《检查项目及评分标准》于年中和年底,由四个检查小组采取相互交叉检查、交流的方式,分别对各区县(包括两个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交叉检查、考评,重点检查各区县的文物安全巡查情况、安全隐患整改情况、文物违章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情况、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文物安全基本情况掌握和档案完善情况、执法队伍建设、履职情况,文保单位的安全状况。尤其对各区县在文物安全和文物执法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区县政府和文委主要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加分考评的办法,收到明显的效果。通过相互检查、交流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各区县(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和文物执法工作。

四是开展文物安全专项行动。每当国家或北京市举办重大活动之前,我们都要采取专项行动进行地毯式检查,如“平安奥运行动”、“平安文物行动”、“雷霆行动”、“合围攻坚行动”、“安全教育月活动”等,在专项行动中,严格落实“五个必查”、严格执行“五个一律”要求;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结合文博单位实际,重点方面重点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是开展联合检查,督促隐患整改。成立由市文物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公安消防局、市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如“雷霆行动”期间,联合执法19起,拆除违章建筑3处计140平米,打通消防通道2处,关闭了3家出租单位,立即整改了300多处消防隐患,为27个单位增加了消防、技防设施,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01份,为322家市保以上单位和48家社会重点博物馆建立了台帐,对54家重点隐患整改单位挂帐督办。

四、几点体会

回顾我市文物安全工作,我们体会到,任何成功实践的背后,都往往伴随着许多教训的汲取。认真反思工作实践,我们也正是在不断汲取“央视新址火灾”、“崇礼门事件”等他人安全事故的教训,不断总结提高中才得以健康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是完成重大任务的力量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先导,成功的实践靠统一的思想推进。充分认识文物安全工作在首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确立“安全大于天,责任重如山”思想观念。文物工作者必须要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有对历史、对民族文化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热爱本职,自觉地、积极地做好文物安全工作。

(二)构建立体的防控体系,是实现文物安全总体目标的最佳载体。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单位防范与社会防范相结合、自我防范与群体防范相结合、个体目标防范与整体目标防范相结合,以及人防、技防、物防的高度结合,都是确保文物安全的成功实践。我们在“平安文物行动”中所采取的“打造安全零死角单位”、“确定单位危险点”、落实“点位图”责任制等防控体系,正是基于了“全天候、全空间、全人员”的立体防控思路,从而确保了“平安奥运行动”、“国庆平安行动”总体目标的实现。坚持完善这一成功实践,必将有力推进文物安全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不断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严格的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既要严在“格”内,又要管的有“理”;既要管住当前,更要确保长远。“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观念,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大敌”。央视火灾这样的教训使我们醒悟:安全工作必须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总结经验教训感到,健全长效机制,就要敢于创新、勇于作为,努力在文物安全工作上“编织一张文物安全立体防范网,构建一支忠诚文物安全守护军,健全一套确保文物安全的问责制。”使得文物安全工作有长远规划、有阶段目标、有具体措施,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制体系,明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安全责任,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做到责任清晰、具体,考核标准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又好又快地推进文博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从今天做起,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认清形势,不断将高科技手段引入文物安全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设施的科技含量,逐步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体系。

文物范文篇2

一、普查的意义和目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将有利于科学制定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物普查,总体评价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为建立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档案标准化、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为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区文物保护的科学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区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三、普查的组织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组织机构

成立*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由孟广喜兼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落实市普查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区的普查工作,负责普查的日常工作和具体协调;

2、制定普查方案,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

3、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4、对各街镇乡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

5、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

6、完成普查工作总结,向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工作报告;

7、编制普查经费预算。

(二)普查队伍

1、由区文化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区文物普查队,对我区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按普查的技术标准和需求登录全面内容。

指导、配合文化站深入农村、社区,做好文物线索的收集整理工作,了解工作进度,对普查进行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收集各普查组的所有资料,做好整理及建档工作。

2、各街镇乡成立由文化站干部为骨干的文物普查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的文物普查工作,以召开座谈会,走访知情人、老年人等形式收集文物线索,配合区普查队进行田野调查,做好相关资料、信息的登录工作,报区普查队存档。

(三)部门职责

1、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组织动员本部门、本系统的有关单位,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做好普查工作。

提出本部门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通知本系统各单位执行。协助文物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2、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本系统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配合普查队、组进行调查登记。协同做好普查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

3、公安、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文物安全。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包括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的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四、普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按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文物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一)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统一的普查规范及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

(二)突出重点

1、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于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调查其文物本体的现状和文物的周边环境状况。

2、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的调查登录。重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调查登录。

(三)全区汇总

普查以区为基本普查单元。田野调查的组织,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汇总、上传,普查档案的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等均以区为单位。

五、普查的时间与实施步骤

(一)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已先期部署),到*年12月结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

(二)我区普查的步骤

1、第一阶段:至去年5月前,主要任务是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方案,部署全区文物普查工作,测算普查经费,组建普查队伍,组织培训等。

2、第二阶段:去年5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区普查队和各普查组为单位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普查队、各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普查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要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普查数据、资料定期上报。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向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4)普查数据、资料的纸质文档在野外调查结束后,以区为单元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3、第三阶段:*年1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并上报市领导小组审核。

六、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组调查、登录,由普查队审定,市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级管理。

普查队、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普查资料和数据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履行保密义务,如发生泄密事件,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并报市文物局。

七、普查的经费

文物普查工作四年经费总计*元,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区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要加强对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文物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一)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三)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

(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

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第六条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第十条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一)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

(二)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捐赠的;

(四)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五)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六)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方面有重要发明创造或者其他重要贡献的;

(七)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时,抢救文物有功的;

(八)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三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第十四条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五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依照前款规定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二十一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三条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省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帮助修缮的,应当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

第三章考古发掘

第二十七条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第二十八条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应当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发掘计划,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或者审核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并同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第三十三条非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三十四条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

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第三十五条根据保证文物安全、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调用本行政区域内的出土文物;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用全国的重要出土文物。

第四章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七条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

(一)购买;

(二)接受捐赠;

(三)依法交换;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离任时,应当按照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本行政区域内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调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以申请调拨国有馆藏文物。

第四十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十一条已经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其馆藏文物可以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交换;交换馆藏一级文物的,必须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置其馆藏文物。

第四十三条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的补偿费用,必须用于改善文物的收藏条件和收集新的文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

第四十四条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

第四十五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的处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修复、复制、拍摄、拓印,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七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第四十八条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其他馆藏文物损毁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借用国有文物,不得非法侵占国有文物。

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

第五十条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第五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

(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

(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

(四)来源不符合本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依法进行管理。

文物商店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不得设立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第五十四条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不得设立文物商店。

第五十五条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

第五十六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在销售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对允许销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作出标识。

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拍卖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第五十七条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并报原审核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拍卖文物时,委托人、买受人要求对其身份保密的,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为其保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八条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的代表与文物的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五十九条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应当与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共同负责拣选掺杂在金银器和废旧物资中的文物。拣选文物除供银行研究所必需的历史货币可以由人民银行留用外,应当移交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移交拣选文物,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

第六十条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但是依照本法规定出境展览或者因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出境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六十二条文物出境展览,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一级文物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量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

出境展览的文物出境,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海关凭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的批准文件放行。出境展览的文物复进境,由原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

第六十三条文物临时进境,应当向海关申报,并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

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必须经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经审核查验无误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

(三)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

(六)走私文物的;

(七)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八)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妨害文物管理行为。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走私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第六十七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或者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的,或者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转让或者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

(二)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或者抵押给外国人的;

(三)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的。

第六十九条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史文化城镇、街道、村庄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销其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称号;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的;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时未按照馆藏文物档案移交馆藏文物,或者所移交的馆藏文物与馆藏文物档案不符的;

(三)将国有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的;

(四)违反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五条规定处置国有馆藏文物的;

(五)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挪用或者侵占依法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补偿费用的。

第七十一条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将禁止出境的文物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未经许可,擅自设立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或者擅自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制止,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一)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

(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的;

(三)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未经审核的;

(四)文物收藏单位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

第七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

(二)未按照规定移交拣选文物的。

第七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一)改变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报告的;

(二)转让、抵押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改变其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的;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人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

(四)考古发掘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进行考古发掘,或者不如实报告考古发掘结果的;

(五)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或者未将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备案的;

(六)违反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调取馆藏文物的;

(七)馆藏文物损毁未报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或者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文物收藏单位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文物行政部门报告的;

(八)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或者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

第七十六条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借用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三)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

(四)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

(五)贪污、挪用文物保护经费的。

前款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的人员,自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之日起十年内不得担任文物管理人员或者从事文物经营活动。

第七十七条有本法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规定所列行为之一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文物范文篇4

1、组织机构建立情况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津政人〔2007〕38号),明确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市长张俊芳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峻屹、市文物局局长成其圣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发改委、建委、交通委、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和房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宗教局、旅游局、统计局、档案局、广电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文物局、测绘院及警备区后勤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志兼任。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天津市政府还下发了《批转市文物局拟定的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07〕68号),对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全市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展开。

我局组建了天津市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执行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全市文物普查业务指导、资金设备、数据整理、宣传和普查信息报送工作。各区县组成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机构,负责本辖域文物普查工作。

2、文物普查动员、培训和试点工作

天津市下辖18个行政区县,本次普查以区县为基本普查单元,各区县分别组建了1个普查工作队及4——5个普查小组,负责本区域文物普查工作,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约450名。

2007年9月18日,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在蓟县召开。来自全市各区、县文物(文化)局主要负责人及文物普查工作培训班学员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志同志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强调文物部门和文物工作者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国家和民族、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握文物普查的重要机遇,确保这次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他在讲话中要求各区县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以及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单霁翔局长讲话精神,切实把握六个重要环节,一要深化文化遗产理念,二要精心制定工作方案,三要理解并执行文物普查相关标准和规范,四要着力创新普查方法,五要积极扩大普查成果,六要实事求是普查登录。

2007年9月18日至24日在蓟县举办了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培训班,即将投入文物普查工作的市直属单位和各区县普查队员180余人接受了培训。通过一周的学习,全体学员对文物普查相关政策法规、田野调查及工业遗产调查方法、天津地区考古发现、近现代建筑及工业遗产的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和规范、中国乡土建筑古建筑调查方法、普查数据采集软件安装与操作、GPS使用的基本方法有了深入了解。通过田野调查实习,基本掌握了文物普查的业务技能,确保9月30日标准时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展开。

我局在蓟县开展了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重点是结合该地区地下文物遗存丰富的特点,指导普查队员掌握文物线索发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物实地调查,文物信息采集和录入。经过1个月的试点工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

3、财政经费落实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发〔2007〕9号)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为规范和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普查专项经费支出范围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文件精神,我局结合全市各区县文物普查工作实际情况,本着务实节约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费预算》。目前正在抓紧与市财政部门沟通落实经费,确定市和区县财政负担比例并及时划拨,切实推进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确保2011年底之前圆满完成我市文物普查任务。

4、文物普查宣传和信息报送情况

文物普查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也是将文物保护理念送进千家万户的文化工程、教育工程、民心工程。文物普查规模浩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局适时启动宣传工作,2007年6月至9月与天津电视台共同举办了“知家乡、爱天津”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共拍摄不可移动文物宣传短片60部,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即将全面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很多群众观看节目之后纷纷提供文物线索,多家媒体表示对文物普查工作要跟踪报道,深入宣传这一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

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我局建立了文物普查工作简报和月报制度,在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分别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了《关于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人员培训计划的报告》、《关于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机构与人员基本情况及近期工作情况的报告》、《天津市认真贯彻执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暨文物普查培训班在蓟县举办》等文物普查工作信息。

市文物局三普执行办公室负责及时将天津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上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区县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推动各区县在2007年底之前全面组建文物普查机构,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对尚未接受培训的普查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全员执证上岗,确保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

2、协调市和区县落实财政经费,2007年底之前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相应的电脑、数码相机、GPS等普查设备,为文物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做好充分准备。

3、组织全市各区县普查队、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达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辖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由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4、市文物局及时对各区县相关普查资料和信息数据进行抽查复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物范文篇5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热安全度;文物保护;环境控制;低碳节能

1前言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国家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文物最为主要的储存地之一,做好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必然是重中之重[1]。当前保护文物最基本且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文物提供一个适宜的保存环境[2],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这些对文物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空调控制手段,可为文物创造出一个非常合适的保存环境,避免文物由于被侵蚀而遭受损害,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3]。但在这个科技发展迅速且能源消耗巨大的社会,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空调节能进行科学评估的文物热安全度,并以北京市某博物馆的文物展厅为研究对象,对展厅内文物环境与系统耗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2文物热安全度

2.1文物热安全度的提出

现行规范对文物保护环境的控制温度就是文物周围的环境温度,传统的博物馆微环境控制系统也没有考虑到灯光辐射温度和空调系统风速对文物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与文物表面的温度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环境温度为空调系统的控制参数对文物保护环境来说并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文物热安全度,可真正反映文物本身温度且以此衡量文物的热安全,它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四种指标对文物温度的综合影响。文物热安全度(Tgw)计算公式和方法与人体体感温度完全相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Tgw=Taw+Trw+Tuw-Tvw(1)式中,Tgw为文物热安全度(℃);Taw为环境干球温度(℃);Trw为辐射作用对热安全度的修正(℃);Tuw为湿度对热安全度的修正(℃);Tvw为风速对热安全度的修正(℃),展柜内文物可忽略不计。

2.2文物热安全度的分析

在没有外窗的室内,灯光是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其所具备的能量,会产生一定的热辐射反应[4]。如果文物长时间暴露在光的照射之下,室内环境温度可能还处于适宜的范围,但由于热辐射对文物的直接作用,文物表面温度会随之增加或产生波动[5],这可能会导致文物的热安全度超标或大幅度波动,进而加速文物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使文物产生变色、氧化等不利的影响。建设部2015年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6]46除了在第十章规定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区的室内空气设计计算参数,如:夏季舒适区的温度范围为25~27℃,相对湿度范围为45%~60%外,还明确规定了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需控制在16~22℃,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同时由于温湿度的波动对文物有着很大的破坏,因此温度的波动一般不能超过±1.0℃,相对湿度的波动不超过±5.0%[7]。而规范中的文物环境控制范围即为附加上湿度、辐射、风速对文物温度影响后的文物热安全度的控制范围,且波动须≤±1.0℃。

3测试实验

3.1测试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博物馆的文物展厅(见图1)作为研究对象。该展厅共陈列出土文物70余件,建筑面积约809m2,采用中央空调的形式提供适宜的室内环境。

3.2测试内容

测试实验的时间为2021年7月2~4日的上午时间段,实验仪器采用分体式数字温湿度计、热敏式风速风量计和热度指数计,分别测量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黑球温度。现场测试根据展厅空间规模和文物布置特点选择展柜周边测点共33个,测量各测点在不同时间段的各项环境参数。本文以代表性时间7月4日的测试结果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室内风速测试数据较小,本文不予研究。

3.3测试结果

3.3.1干、黑球温度测试的结果分析由图2可知,同一时间段展厅内不同测点温度波动范围在±1℃以内,但室内干球温度维持在21.8~22.4℃之间,低于《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6]46的夏季展览区温度设计参数25~27℃,这降低了室内参观人员舒适度,还增加了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此外,室内黑球温度在22~23.1℃之间波动,大多测点的黑球温度tg均比干球温度taw高,最大差值为1℃,说明灯光作为博物馆内主要的热辐射源对文物热安全度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3.2相对湿度测试的结果分析图3是展厅内各测点相对湿度的变化图,该厅内各测点相对湿度波动较为稳定,波动仅在±2.3%之内,远远低于国内外公认的相对湿度±5%波动要求。但相对湿度维持在65.7%~68%之间,超过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6]46夏季展览区相对湿度的设计参数45%~60%的上限,湿度太高容易滋生微生物及病虫害,对于书画、卷轴类的文物保存十分不利,而且,一般认为人体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60%[8],因此,该文物展厅的相对湿度偏高,对文物安全保护与人员舒适度的影响都是不利的,还有待改善。3.3.3文物热安全度计算的结果分析本研究基于测试展厅内的室内干球温度、黑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各参数的值,以确定Taw、Trw、Tuw、Tvw,进而得到文物的热安全度Tgw。图4即为展厅内各测点的文物热安全度分布图,整体文物热安全度处于22.14~23.28℃,不满足文物热安全度的所要求的控制范围16~22℃,且波动值最大为1.14℃,说明该展厅环境的控制对文物保护是不够的。图4展厅热安全度的各测点分布测试期间7月4日,由于该日的黑球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均较高,对热安全度的影响较大,使得环境温度大多处于规范要求的文物环境温度控制范围内,但文物热安全度却超出了该范围。可见,以环境干球温度作为空调控制的基础数据对文物保护是不准确的。而且,展厅内热安全度的波动相较于环境温度更大,忽冷忽热对文物的热胀冷缩和衰变问题的影响也相应较大[9]。

4文物热安全度指标用于智能空调的节能性分析

传统文物环境智能控制方法是以文物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参数作为标准,将测得的参数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智能地调节空调系统机组或设备的运行情况[10]。根据前述研究可知,室内环境中的光照等辐射温度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将文物热安全度指标用于智能空调控制系统,可实现空调系统对文物安全的高精度调控和节能性运维。研究对展厅内文物周围环境的干球温度、黑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进行了连续3.5h的测试,每隔15min测取一组数据。本文以典型的某测点为例,将11个时间点的干球温度、黑球温度和文物热安全度的数据绘制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室内测点的文物热安全度均大于干球温度,差值均大于1℃,最大可达1.97℃。据美国国家标准局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在夏季温度值上调1℃,将减少9%的能耗[11],因此,将文物热安全度作为智能空调控制系统的基础数据[12],本展厅将平均减少约17.73%的能耗。

5结论

结合博物馆环境调控现状及要求,本文以北京市某博物馆的夏季文物展厅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实验对比研究了整个展厅在中央智能空调调控下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文物热安全度,结果表明:(1)当展厅内环境温度处于规范要求的文物保存环境温度需控制范围内时,由于室内灯光等热辐射效应的影响,会出现文物热安全度不满足控制要求的情况,而且环境温度波动较小的时候,文物热安全度未必也小,因此,以环境温度作为智能空调的控制参数是不合理的。而将文物热安全度引入到智能空调中,并作为基础调控参数,一方面,可有效减少空调调控的波动,这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高精度保护,避免文物温度的起伏,而且温差调节区间的缩小还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文物热安全度较干球温度更高,相当于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温度设计参数,这将更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2)展厅内环境温度较低,不满足《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6]46的夏季展览区温度设计参数的要求。这是因为展厅内人员与文物微环境均由中央空调集中控制,为保证文物安全,室内温度控制较低,但测试结果却是文物保护环境没有得到保证,人体舒适度也降低了,还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本文建议博物馆内空调系统应该分区进行控制,展厅内的大环境温湿度应放宽要求,以满足人体舒适度为主,而保证文物安全所需温湿度则靠展柜内加装微环境的恒温恒湿设备来局部调控,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兼顾文物安全、人员舒适和低碳节能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统模式[13]。(3)灯光对文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长期照射会对光敏文物材料造成褪色、老化等辐照损伤,尤其对字画、染色丝绸、彩绘陶器等颜色非常丰富的光敏性文物损伤巨大,不利文物安全[14],光源选择要严格遵循博物馆设计的照明标准,尽量减少灯光对文物的辐射强度。(4)展厅内相对湿度波动较小,但是厅内湿度较高依然也是不利于文物安全的,会给文物带来虫、霉、锈蚀等潜在危机。因此,该展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降湿处理,将调控的目标值降低至文物安全保存的限值内。本文提出的将文物热安全度应用于博物馆智能空调系统,以保证文物热安全为原则,可在高精度要求下保证文物保护的环境舒适和系统运维的低碳节能,通过测试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值得在博物馆设计中大力推广、借鉴和应用,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5]。

参考文献

[1]张佳敏.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研究[N].大同日报,2021-06-04(6).

[2]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S1):69-75.

[3]汪怡珂,罗昔联,陈思宇,等.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32(2):95-102.

[4]宋家慧.关于预防性保护措施在馆藏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96-97.

[5]张蕾.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文物预防性保护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32-133.

文物范文篇6

编者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长期困绕文物工作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其是33亿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缓解了经费不足这一长期阻碍文物保护的症结。保证了文物抢险修缮工程的开展,使近百项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可以说,文物工作的“五纳入”在**市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很荣幸能参加今天这个会议,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市文物工作的一次盛会。我首先代表国家文物局党组和全体工作人员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长期困绕文物工作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如**店猿人遗址保护管理体制的调整、明城墙遗迹的环境整治和修缮、圆明园遗址内单位和居民的搬迁、天坛神乐署的居民搬迁和修缮等。另外,近几年来,一些多年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难题,如规划和立法的问题、经费问题,在**也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像新近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市博物馆条例》及正在制定的“长城保护条例”,不仅对**今后的文物工作起到保障作用,而且为全国文物立法工作提供了经验。尤其是33亿工程和《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缓解了经费不足这一长期阻碍文物保护的症结。保证了文物抢险修缮工程的开展,使近百项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可以说,文物工作的“五纳入”在**市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市制定的“文物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为今后的文物工作确定了发展方向和任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也为**古都风貌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提出了今后几年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案。这些工作都是落实“五纳入”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的体现。近几年来**市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市在文物工作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例如“33亿工程”中实行的文物建筑修缮招投标制度。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于提高古建修缮质量、节约资金、严格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又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中实行业主委员会制度,在全国博物馆建设中也是头一家。再如**市文物局成立了全国第一支文物监察执法队,不但使**市文物执法工作得到加强,而且对全国文物执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市的文物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文物局衷心地感谢**市文博系统的全体同志,感谢**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事业的大力支持。公务员之家

去年十月,新修订的“文物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今后文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去年底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发展文物事业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文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全国文物工作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繁重艰巨的任务。特别是**2008年要举办奥运会,任务更加艰巨。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同时也是**文物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从全国范围来看,**的文物工作在全国文物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明清三代都城,文物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目前我国有27处世界文化遗产,**就占了5处,数量居全国首位,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文物古迹享誉世界。**的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全国都在关注着**。要做好**的文物保护工作,就是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文博工作者共同努力,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过去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扎实工作,落实责任,开拓创新。要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机遇,使一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要在全国带头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馆藏文物定级、建档等工作。**市不仅要把自己所属博物馆的工作搞好,还担负着行业管理的责任,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做扎实,推动**地区博物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今后几年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国家文物局将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制定专项配套法规,希望**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做出新的努力和成绩。

国家文物局今后也要对**文物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国家文物局地处**,对**市的工作非常了解,对**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的文物保护工作是高度关注的。今后我们要在工作上加强具体指导,对**文物修缮工程、博物馆建设、文物市场管理给予更多支持。总之,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把**文物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文物范文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田野文物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6号)精神,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经费,确保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田野文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基层基础工作

各地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政府保护、专职保护为主,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新体制。要明确细化区、乡(镇)、村三级保护责任,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明确保护目标和奖惩办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组、农户四级保护网络,实现田野文物保护群防群治。在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组建护墓队,建设一批护墓哨所,建立当地文物部门、公安派出所、护墓队等共同保护田野文物的联动机制。

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田野文物的管理或使用单位,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各地要发挥文化站的保护作用和“耳目”作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定期不定期对田野文物开展拉网式检查,落实每一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保护员。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分布区,要积极协调指导乡(镇)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严密布防,形成网络,并采取重点监控、定点设防、定时巡查、随时抽查、包片负责等综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区发改局、区建管局、东宝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与规划前,要严格依法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在建设工程开始施工前,做好文物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后再行施工,避免文物遭受人为破坏。坚决制止与查处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设事件。

三、不断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切实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打击盗掘盗窃田野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成立严打专班,制定专项打击方案,调集优势警力迅速侦破一批重大盗掘古遗址古墓案件。对涉案在逃人员要开展网上追逃和集中追捕,依法严厉惩处,对被盗的文物要坚决予以追缴。司法机关要贯彻从重从快的原则,及时审理文物犯罪案件,依法严惩文物犯罪。在时机成熟时公开宣判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犯罪分子。要通过专项行动,形成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大力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文物、全民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文物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摸清我县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全面掌握我县文物资源、数量、分布及保存的基本状况。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一次文物实地普查。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目的

(一)摸清家底,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促进我县三个文明建设。

(二)在此次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核定公布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为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遴选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准备。

(三)培养一批基层文物工作者。通过开展文物普查,锻炼和培养一批热爱文物保护的工作者,从而更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及时沟通信息,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主要任务和实施原则

(一)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摸清当地的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做好调查登记,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今后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作好准备。对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的文物,摸清所有人的姓名、住址和收藏情况,为以后征购做好准备。

(二)此次文物普查对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保存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加以重点调查,做好详尽说明,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街、镇村)做准备。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三)对原已普查并造册登记的文物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早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因经济建设或自然灾害而遭破坏、损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应做出书面报告。

(四)实施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究实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县成立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文体、公安、建设、广电、旅游、宗教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具体负责全县文物普查工作的指导、协调、联系和相关文字资料及表格的设计、印发等工作。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培训、指导和资料发放与汇总等工作。

五、具体安排

(一)时间安排:全县文物普查工作从**年8月1日至2007年1月15日。

(二)步骤、方法和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8月1日—8月31日)。成立组织机构、培训骨干、查阅资料、制订具体方案等。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各乡镇要有一至二名文物工作者参加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培训时间另行通知。培训结束后,各乡镇以受到培训的文物普查骨干为基础组建普查队,普查队以乡镇文化工作者为主,并抽调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对地方志熟悉的退休干部(教师)参加。普查队成立后,着手查阅当地文物志、地方志等文献,制定当地的普查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9月1日—11月15日)。主要工作:一是宣传访问,实地调查,登记造册,整理资料。各普查队深入乡村、街道进行实地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认真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并在实地走访工作结束后,做好资料的汇总造册,上报所在地的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做好文物建档和遗失文物的核实工作。文博单位要仔细清点所藏文物,并按文物等级登记造册。对自然灭失的文物要及时注销并标注原因;发生文物被盗或丢失事件要及时报案,并按紧急事件处理程序及时处理,资料备案,以便文物汇总。

第三阶段:综合评估阶段(11月16日—12月15日)。主要工作是对普查文物进行汇总综合研究,评估普查文物的价值。在普查的基础上,各普查队要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当地行政部门组织申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需征购的民间收藏特色文物应及时征购收藏。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向国家捐赠文物,对捐赠珍贵文物者,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急需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制订维修方案,筹措经费,及时维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源,要制订相应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6日—2007年1月15日)。县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和验收,召开总结表彰会,举办普查成果展览。

六、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要把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搞好协调。

(二)深入细致,认真搞好实地调查。文物普查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普查人员必须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群众,涉足实地,调查摸清每一处文物遗迹。在勘实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印发的各类文物登记表。

文物范文篇9

新年伊始,市文物局的领导就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文物普查专项工作会议,对2009年的普查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针对各县区2008年的工作,市局领导对偃师市等前一年工作先进的县市进行了表扬,对进度缓慢县区进行了督导要求,要求各县区在2009年中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普查精神,认真、按时完成各自的普查任务,为全市普查工作的全面胜利打好基础。会议掀起了全市新一轮的普查高潮,各县区的工作再一次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第二文物普查小组继续采取逐县督促指导的方法,对负责的5县2区的工作进行指导。第一站来到了伊川县,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明南京御史王良辰的家族墓地,墓地共有7座墓葬,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后,又分别对宜阳县、偃师市、洛宁县、嵩县、涧西区、高新区的普查工作进行督导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点。如宜阳县的丰李公社旧址、福胜寺,洛宁县的马陵道、结义庙,偃师市的麦秸坪蓄水池、邙山陵墓群的古墓调查,嵩县的车村合作社旧址、供销社旧址,涧西区的工业街坊,高新区的孙盛家族墓地等,都是普查中的重要新发现。

5月11—17日,省文物局资源处王瑞琴副处长一行亲临各县区普查一线指导工作,我们二组成员全程陪同检查了5县的普查工作。通过检查,我们看到了自己在资料简介等项目填写中的长处,也认识了在绘制平面图等方面的不足。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与省里专家认真交流,精心探讨,明确了野外调查和资料填写过程中许多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通过一星期的检查,我们肯定了成绩,看到了不足,而省里专家的指导性意见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文物范文篇10

我市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其中部级1个、自治区级12个(其中市本级3个、**县3个、桂平市6个)、县级114个(其中市辖区6个、**县46个、桂平市62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579个。馆藏文物9312件,其中市博物馆4111件,**县博物馆2401件,桂平市博物馆2800件。馆藏文物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50件,三级文物1755件。文物保护的基本现状是: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是1963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广西唯一一个保护单位,1976年设立管理机构,1980年秋建起纪念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题写馆额,馆内陈列太平天国起义将士使用过的兵器,洪秀全的著作、律令,起义的各路将帅杏黄大旗、图表、史料以及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肖像等历史文物300多件。1998年9月中央电视台曾在此拍摄电视剧《太平天国》,并同时在起义地址的练兵场搭建八座吊脚木楼。吊脚木楼至今还存在,但已残破。2003年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共拨款96万元对起义地址古营盘、犀牛潭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同年开始,桂平市利用旅游国债对起义地址景区进行了规划建设,使景区周围环境大为改善。目前,太平天国起义地址已成为自治区及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南山寺石刻、贵港市汉古墓群同为1963年2月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大旧址”经过近几年的修缮,已于200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区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我市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贵港市汉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岸,北到七里桥(马草江),西从贵糖集团制糖厂起,至风流岭(今石羊塘、大公塘),经旧飞机场(今中山家私城以东一带),东到罗泊湾、南陡村、铁路桥,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7.5公里,散布数以千计的古墓。从1954年到现在,已发掘汉墓500余座,出土文物1万多件。1976年7月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曾轰动全国,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王冶秋亲临现场指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了纪录片。一号墓共出土珍贵文物1000余件,其中翔鹭纹铜鼓是目前所知广西最精美的铜鼓,其它40多件青铜器也都精美绝伦。数十件珍贵文物多次被选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和出国展览。目前,可见封土堆的汉古墓还有41座,分布市区东郊、西郊、南郊、马安岭。

**县现有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五烈士纪念塔、六陈镇汉代冶铁遗址、大安镇古建筑群等三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烈士纪念塔为全国仅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塔之外的另一座黄花岗烈士纪念塔,1994年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陈汉代冶铁遗址位于六陈镇水库附近,共有6处冶铁遗址和1处古矿遗址,是目前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发现最早、最大的古代冶铁遗址,1994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我国岭南冶铁史专家、中国长期研究冶铁技术发展史的科研单位——北京大学冶炼技术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李延洋博士带领的考古队在此遗址进行了考察、勘探,发现了中国碗式冶铁第一炉,经专家通过炭14鉴定,碗式冶铁炉的冶炼水平完全可以达到中原高炉冶炼水平。

桂平市现有宋代窑址、大塘城遗址、太平天国前军指挥所——三界庙、东塔、圣寿寺、上塔村遗址等六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塔位于桂平市城东4公里的浔江南岸、黔郁两江交汇处,为“广西第一高塔”。1997年国家文物局及自治区拨款87.3万元,由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塔进行了全面修缮。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对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进行了维修。大塘城遗址位于桂平市区三角嘴对面即寻旺乡先锋村大塘城屯内。1997年7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中旬开始,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柱洞292个、灰坑23个、坑5个、汉墓7座、明墓葬1座,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及80多件随葬器物。圣寿寺位于桂平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镇白石山,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共分三进,明万历年间修茸,现在的圣寿寺为上世纪末重建。

3、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114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市辖区共有6个,分别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南山寺、翼王亭、大圩龙岩以及南江古码头,除南江古码头为2004年港南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5个都是1985年7月由当时的贵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南门城楼二楼在地级贵港市成立之后为旅游部门办公用房,上述六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管理部门曾制定了保护维修规划,由于经费方面原因,至今未实施。

4、597个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我市三个文物保护机构基本上建立了档案,但档案记录不够完整、规范,对文物保护对象的情况的掌握不够详细,没有拟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二、我市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汉墓博物馆至今未建。我市汉古墓群及其出土的文物,在全国全区都有比较大的知名度,2004年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题组在制作《岭南王国》专题片时就到我市采访拍摄南越王国郁林郡郡治布山县。2002年及之前,国家文物局已拨款80万元支持我市建设汉墓博物馆,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都未见开工建设,以至曾轰动全国的罗泊湾一、二号墓无法复原、所出土的文物无地展出,其中最为珍贵精美的出土文物只能由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有三分之一为贵港罗泊湾一、二号墓出土文物),大大降低了我市文物大市及汉古墓群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我市汉古墓群规模、等级、出土文物等方面都小和少,发掘时间也比我市迟的合浦汉古墓群,由于其及时建起了汉墓博物馆,其区内知名度及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我市。

2、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少,工作开展不平衡。我市现有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个,仅占全区总数的12.21%,其中部级只有一个,仅占广西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个的2.38%,自治区级12个,仅占全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6个的4.34%。地级市建市十年来,没有核定公布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辖区(含县级贵港市)从1986年以来,只有港南区于2004年8月公布一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目前,市辖区仅有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的未公布的579个文物保护对象中,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对象,至今没有核定公布,尤其市辖区更为突出,比如:港北区建于清道光年间、本地仅存的工艺精美的石牌坊——永明街节孝牌坊,建于清代的贵城小江村梓潼寺,港南区布山县遗址系列古迹——亚魁牌坊、中山公元驰道牌坊、秦代古驰道,覃塘区三里镇罗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等,都没有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保护形势严峻。一是古遗址及革命遗址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绝大部分已难认出,就是保护较好的太平天国起义地址的古营盘、古练兵场,其土围墙也基本上只剩下残迹。二是汉古墓葬范围越来越窄,封土堆也日益变小,数量也日渐减少。三是古建筑及历史、革命建筑物,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损毁程度轻重不同,但除了东塔、太平军前军指挥所——三界庙等极少数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绝大多数都需要及时修缮,比如圣寿寺前的仙宫牌坊已被山洪冲塌部分,布山县址系列古迹、安澜塔等残破不堪,等等。

4、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质量不高,达不到修复如旧的基本要求。根据文物法律法规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同时,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我市的不少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的修缮,都没有或很少按这些规定来执行,如圣寿寺、白马双英、梓潼寺等。

5、大量精美、珍贵馆藏文物堆积文物库房。特别是市博物馆,没有展览用房,目前利用的“一大旧址”一楼大厅,不仅面积小,更主要的是不符合珍贵文物展览的技术条件和安全要求,以致数千件文物基本上堆积文物库房及箱柜。

6、馆藏文物保护困难、无法进行修复。市博物馆文物库房暂设在“一大旧址”三楼(顶楼),面积小,文物库架不稳固、摆放密度大,不少文物还只能存放在箱柜里面,库房条件差,无法从湿度、温度、空气等方面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一些铁制类文物氧化速度加快。不少出土瓷器、陶器的裂缝、残损,因无实验房、修复房而无法修复。太平天国起义纪念馆及“一大旧址”陈列的纸质文物等,由于条件简陋,霉烂严重。

7、文物征集成效不大,保护范围很窄小。目前,我市文物管理机构和博物馆从社会上征集到的文物数量非常有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极小范围,对众多的古民居、坛庙祠堂、桥涵码头、池塘井渠等普通古建筑、军事交通水利等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还没有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也没有摸清情况。

8、工作条件简陋。市博物馆无办公用房,其对方圆近20平方公里范围内汉古墓的巡查,全靠职工骑自行车去巡查。同时,文物保护的现代科技和设备非常缺乏,文物的勘察、发掘、保护基本上靠原始的手工操作。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摆不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真正议事日程,有的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甚至忽略了文物保护工作,有的在开发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中,不注意保护文物资源,致使不少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遭受损坏、毁灭。

二是财政投入少。几年来,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拨款,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和未公布的保护对象则是所在地的群众自筹,比如**南汉梁嵩状元庙、剿匪烈士纪念塔、畅岩古文化遗址、港北小江梓潼寺等就是由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缮的,市县财政投入极少。经费的紧缺,同时也制约了文物征集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才匮乏。全市三个博物馆现有职工32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16人,而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18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5人,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很多是非博物专业甚至非历史专业的。作为地级市馆的市博物馆,目前只有6名职工,其中为博物专业的只有1人,真正具有中级职称的也只有1人,根本适应不了文物大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国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应由文物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但目前我市有的是园林部门使用,有的是宗教部门使用,这些部门只重使用,轻管理,对文物的保护修缮没有尽到责任,比如南山寺,寺内由宗教部门使用,寺外由园林部门使用,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入寺内检查文物都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寺内摩崖石刻,由的被新塑的佛像所挡,由的被人为所损,寺内燃烧香烛所产生的烟雾长期熏染摩崖石刻。其他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则难以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

五是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

三、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文物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对于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贵港市有着较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号称广西文物大市,保护和利用好我市的文物,对挖掘我市深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我市的文化品牌,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的紧迫感,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二)抓紧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核定工作。要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对象的不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分别申报部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要把南山寺、大南门城楼、罗泊湾宝塔、港北区大圩龙岩摩崖石刻、永明街节孝牌坊、覃塘福寿寺门楼、三里村中共广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升格或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南江古码头(广西目前唯一的古码头)等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一批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对象核定、公布为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三是尽快建设贵港市汉墓博物馆。最好能选择在一号汉墓发掘的地方建设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实现原址保护,充分发挥一号汉墓的影响力。博物馆的定位应以汉文物大市及拥有480万人的实际出发加以考虑,以汉墓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综合性中型博物馆,其功能划分起码有藏品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区。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对受损严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对自治区级和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争取自治区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专项拨款,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经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纳入财政预算。目前,急需抢救性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古墓群、大南门城楼、翼王亭、安澜塔、南江古码头、圣寿寺石牌坊等等。

五是加强文物征集。每年市、县市区财政都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文物征集。各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机构,要加强调查了解,及时把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征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