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53:54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动物医学;模拟教学;模型;虚拟系统;临床技能

模拟教学是指在一种人造仿真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2]。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现代智能技术、虚拟系统或一些仿真动物模型,以“模拟”来代替“真实”的疾病状态或临床诊疗条件,参照人类医学的相关教学内容,模拟动物的正常解剖结构(如骨骼形态)、正常生理机能以及模拟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疾病发展演变过程和诊疗过程,甚至采用现代智能软件创建出虚拟的患病动物或虚拟的临床现场(病房、手术室等)乃至虚拟的医院代替真实的患病动物或者真实临床场景(如动物的难产模拟救助)进行教学、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评估等,目的是尽可能接近或复制临床病例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临床模拟实践,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术,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当前形势下,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教学中还很少应用,但可以肯定的是模拟教学在未来的教学中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动物医学模拟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阐述。

1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现状

对于每个临床兽医师而言,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基本诊疗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动物解剖学,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然后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直到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阶段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更是要确实掌握每项常用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并了解不同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其适应症、禁忌症。对于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治操作步骤与要领,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训练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术历来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并应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几乎完全依靠临床实习或工作后才能真正遇到或开始锻炼并逐步掌握这些操作技能。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现代养殖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样使得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临床病例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疗技术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困难重重,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除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之外,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经费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经费。如果学校下拨经费不足,特别是实验动物经费不足,使得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变得越来越困难,极少数学校甚至没有条件让学生接触大动物(牛、马等)进行临床实习或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即使经历过临床实习并且毕业了,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一次在大动物身上进行基本诊疗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常规的操作和临床合理救助等必须掌握的诊疗技术及适用症、禁忌症等必须掌握的技术掌握不扎实,甚至对某些不当操作技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或严重后果更是心中无数。学生们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只能在工作后由养殖场的兽医“师傅”们来传授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师傅”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匮乏或良莠不齐,操作手法各异,导致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不标准、不科学,甚至有些是错误的。学生在工作后经过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常规兽医临床操作技术和诊断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正常的教学环节不断地巩固加强掌握的。当然,国内大多数的高等学校具备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条件,但是可能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全面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对传统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产生重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常规诊断技术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重要问题。

2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的发展和人类医学的模拟教学的发展相似。人类医学发展早期也是从解剖模型的设计开始,例如让医学学生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认知各组织器官来加强教学效果,后来逐步通过模拟而模仿人类的常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以及发展到智能化模拟医学水平。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利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手段建构临床技能教学,以此来提高和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医学进行教学必然会成为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样,动物医学专业的模拟教学也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与人类医学相比,无论是研发力度,还是经费投入以及各高校的重视程度,模拟教学的应用都远远落后于人类医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动物医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由于常规兽医临床检查技术和临床诊疗等基本技能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学生掌握常规临床技能是动物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后期实习及将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动物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动物养殖模式下,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到临床典型病例的机会不断减少,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熟练学习掌握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诊疗技能掌握不熟练,甚至没有机会接触,该环节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每个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潜心希望改善和提高的环节。如果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教学中引入模拟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来增加临床基本诊疗技能的学习机会,尽管是模拟实践教学,但是也可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技能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只要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师致力发展模拟教学,一定可以在动物医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许多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诸如气管插管、静脉穿刺或注射、动脉穿刺、神经阻滞、针灸练习、神经传导和经络走向与分布的掌握等,以及利用动物后躯模型进行大动物难产的模拟救助等。虽然动物医学专业模拟教学会随着其独特的优势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模拟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兽医临床教学。因此,如何将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模拟教学的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模拟教学方法,特别是应用现代智能化模拟教学手段,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深入挖掘和提高模拟教学的潜能,让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基本技能,仍然是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和网络虚拟模型技术的发展,未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模拟教学不仅是动物医学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动物医学教育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必将在动物医学教学方法上再次掀起一场革命,为动物医学教学带来划时代的进步。

3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模拟教学具有时间灵活、易于调控、无风险、允许出错、可以重复等优势,“模拟”能很好地弥补“真实”教学的诸多缺陷,让学生在接触真实动物病例之前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基本诊疗操作成为可能。模拟教学中最常用的仿真模型教学已成为传统及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原因是其在教学上具有可重复性、可控制性和实用性等优点,仿真模型可以完全模拟“真实”情况。通过仿真模型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度。如大动物难产救助教学模拟,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大动物在分娩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常见的临床救助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需要,使用各种仿真模型教学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不仅可以让动物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解剖、生理等专业知识时就能够通过模拟教学手段掌握动物的基本解剖和生理结构,并在学习专业知识早期就能树立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性强的教育理念,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模拟训练具有可反复操作和病例的可复制性等优势,可使动物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教学模型在课上课下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全部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模拟训练可以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进而能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缩短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而且学生能够在模拟训练中及时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对基本操作要点的掌握程度,能及时总结和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或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仿真模拟教学还能克服传统教学“坐等病例”的被动局面,利用模拟训练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随时可以进行实践技能的提高练习。

4动物医学临床教学模型的研发方式

在模拟教学中,教学模型是模拟教学的载体,其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3]。模型研发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教学中,因此教学需求是研发教学模型的原动力,而一线教师和学生则成为教学需求的直接主体,也成为研发模型的主体。动物医学院校的一线教师应自主积极研发相关教学模型,使教学需求在第一时间就转化为研发项目,并能快速将研发产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就能使研发工作具备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对于教学模型的研发,必须打破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模式。企业研发出的模型产品多数在实用性和实际需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价格昂贵,高校很难全面购置。因此,动物医学一线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组建团队、搭建研发技术平台,积极争取不同层次的经费支持,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模型研发,满足自身教学的需求。另外,各高校也应该积极支持一线教师研发新的教学模型,鼓励教师积极构建研发创新体系,同时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并制订一些激励机制,激发和支持一线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模型的研发。反过来,教师研发出的产品,可以通过自身反复应用来检验和完善,然后可采取校企合作、技术转让和展销等多途径在各高校推广应用[4],让产品快速进入各院校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的课堂。

5模拟教学在动物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5.1示教教学。从事动物医学的教师必须要在本学科全体教师的参与下,经过多次演示和模拟,保证操作规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只有在所有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和研讨的基础上,在教研室主任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带领下,制定最终的统一操作程序或操作流程,才可以在课堂上以示教的方式给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5.2学生课堂上的训练教学。由任课教师讲授训练模型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该模型的适应症、禁忌症等,然后由实验教师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1名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训练,教师旁观并随时纠正错误,要求学生均达到合格的教学效果。5.3学生课后的训练教学。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某一临床实际操作技术没有熟练掌握,在课后可以再与相应的实验教师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该临床诊疗技能的程度。5.4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训练内容提前设定到某一特定训练环节,然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及操作要点完成后续的操作或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评分标准打分;或者教师在演示训练某一内容时,故意出现一些“疏漏或错误”,让学生指出错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给出成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训练内容逐项操作,或者口述的同时并结合操作来考查操作要点,或者描述清楚该训练内容的主要发病情况和临床病变等,教师在旁边评审并给出成绩。

6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应对策

模拟教学即使再先进和完美,也无法完全和临床实际中所面临的情况相比,因此在模拟训练中会存在少数学生认为模拟动物不是“真”的动物或模拟效果达不到真实病例的复杂性或实用性,出现不认真进行模拟训练或粗暴操作对待“模型动物”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任课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态度、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道德标准,从思想上认识到模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认识到再逼真的模型也不能与真实的动物体相比,模拟操作与真实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模拟教学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真正的动物医学专业的传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模拟训练也只能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个基础环节和传统实践训练的必要补充,更多的训练还要靠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完善和掌握。目前,在国内动物医学教学中,临床模拟训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补充教学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紧张和实验动物不足、改变兽医临床教学举步维艰的状况,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值得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另外,利用模拟教学和训练的多种优势,诸如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能够让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和将来真正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对于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也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的模拟教学训练需要大量高品质的训练模型,因此短时间内学校的教学投资可能较大,但是从长久考虑还是模拟教学比在实际动物身上操作要节约资金。随着国家和省(市)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渐增多,以及动物医学专业教育高成本的特殊性,资金不会成为应用模型教学的障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动物医学临床模拟教学必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支撑,这种新的教学技术必将为提高动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7总结

目前,在现有条件下,逐步使用各种仿真模型和实体标本,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智能化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教学模型进行模拟训练,可部分或全部取代某一教学环节中实验动物教学,这样可大大降低师生感染人兽共患病的风险和实验成本,投资少,效果好。发展临床模拟教学更有利于实现临床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动手技能,为兽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动物生产奠定基础,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瑜,韩如泉.仿真模型在麻醉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35-37.

[2]赵磊,王天龙,肖玮,等.医学模拟系统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及进展[J].北京医学,2012,34(8):730-732.

[3]金桂兰,曾莉,李长吉,等.医学训练模型材料的比较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2):8346-8348.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2

1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1顶岗(毕业)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事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适应岗位,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见习时间。

1.2顶岗(毕业)实习目的

顶岗(毕业)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毕业)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1.3顶岗(毕业)实习组织机构

顶岗(毕业)实习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全院顶岗(毕业)实习工作,宏观指导、检查和监控。动物医学系负责本专业学生顶岗(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成立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可由动物医学系主任、副主任、学生工作部人员、指导教师等组成,以确保顶岗实习全面实施至圆满完成。

1.4顶岗(毕业)实习思想教育

1.4.1改变思想观念组织管理顶岗实习工作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详细部署工作实施细则及责任,把每项工作做到实处。

1.4.2规范顶岗实习行为召开学生实习动员大会,针对本专业,着重强调顶岗(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到行业或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并宣读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实习注意事项及要求。

1.5确定实习内容

为使学生在实习中能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提高,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应积极参与,并努力做好;同时写实习日记,特别是应带着问题去实习,将实习过程与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总结;实习领导小组应根据实习单位特点,提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参考目录,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考选择,于实习结束前完成,返校后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及时上交。

1.6实习地点与方法

实习地点主要定位在与学校有协作关系的单位,特别是动物疾病诊疗企业、动物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由系(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统一分配;或者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但必须提交顶岗(毕业)分散实习申请表,根据填写情况审核批准后方可实行。均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

1.6实习制度

1.6.1学生携带顶岗(毕业)实习联系函或由教师带领到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并于顶岗(毕业)实习开始后二周之内将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由实习单位填写盖章后,带(寄)回学院动物医学系。

1.6.2动物医学系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生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认定学生实习状况,同时根据回馈信息随机派教师检查、督导实习情况。

1.6.3学生实习期间拟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论文拟题可参考实习内容),于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连同实习单位签属的实习情况及实习考核鉴定表一同上交。

1.6.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实结,修改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系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根据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情况结合实习考核鉴定表综合评定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成绩评定均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分。

1.7实习工作总结

召开全系学生顶岗(毕业)实结大会。表彰先进,总结不足,以利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2顶岗(毕业)实习与以往生产实习的不同同以往的学生生产实习相比,专业顶岗实习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思想观念、制度管理、实习内容等有明显的改变。

2.1“教”与“学”的观念有根本改变

过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毕业前虽然采用了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师教的针对性和学生学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对生产实习从心理上认为是一种形式,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在开展前通过动员大会及各配套措施,使学生与教师更加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首先从观念上提高了重视。

2.2顶岗(毕业)实习更加制度化

项岗(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计划、明确实习要求,使项岗(毕业)实习的管理有章可循,执行起来更贴近实际更方便,保证了实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2.3实践训练内容更加明确化

在顶岗实习前,组织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生产岗位的特点制定出可供参考的具体实习内容,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时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学”与“练”,避免了实习的盲目性。

2.4建立了实习成绩评定约束机制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成绩考核,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就引领学生必需认真实习,为完成考核而针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主动将实践中发生的事物与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3小结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组织胚胎学”课程;实验课教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先后有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他们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和医者仁心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使得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回顾这场无硝烟的战役,让人们敬佩的不仅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还有他们敬佑生命和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单纯的技术治疗只能治愈患者的疾病,而仁爱和信念鼓励等医学人文关怀不仅能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治疗患者受创的心理。现代医学把医务人员的角色设定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见,人文关怀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抗疫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我国将长期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挑战和压力。新的形势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业务水平,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接班人,故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1]。基于此,下面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

一、相关背景

医学诠释了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特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卢里亚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2]。我国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面对生命充满仁爱之心,面对患者能自发救助病人、关心病人,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3]。因此,将人文思想、人文关怀渗透至医学活动之中才能彰显医学的精髓和灵魂。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其医学职业道德,使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方医学道德典范《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国最早的医学伦理道德《黄帝内经》,到我国现在使用的《医学生誓词》,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始终是医务工作者普遍信奉的职业伦理准则。因此,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医学院校应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性措施,明确提出“加快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4]。因此,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不仅是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但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理解较为片面,仅仅将人文教育定义为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而没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未能真正实现融合统一[5-6]。由于临床医学课程更加接近临床实际,因此已有一些研究探讨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7-9],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知识结合不深,故鲜有学者探讨人文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基于此,在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医学教育中,如何把人文精神培养与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重要性

“组织胚胎学”课程是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和胚胎生长发育的一门形态学学科,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人体的构造、探索生命的起源,让学生学习人体组织结构的同时,积极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在“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让抽象的人文知识富有色彩和感染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组织胚胎学”课程是医学生学好生理学、病理学、妇产科和儿科等多门学科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为医学生今后采用人文精神理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将战“疫”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故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方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和医学人文素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因此“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即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必须从过去的“以医学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医学知识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三部分,而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专业知识,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理论课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运用“三个结合”,即结合医学史、结合临床病例、结合战“疫”英雄故事,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知识。其中,结合医学史,可使学生了解医学发展的过程,丰富人文底蕴;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和知识拓展内容,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结合战“疫”英雄故事,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由此可促进医学生“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历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进而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促进作用,加强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第一,将医学史教育融入教学。学习医学史是每个医学生踏入医学大门的必经之路,将医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可巧妙地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由于医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医学人文发展的进程,学科的进展和真理的发现都是前辈不断攀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医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医学史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巧妙地把哲学和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医学史与各章知识点相结合,可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医学人文素养。第二,将临床病例融入教学。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课题组将临床病例融入课堂教学,可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临床人文意识,进而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胚胎学”课程以研究人体微细结构为主,课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点抽象、内容繁多。但新生常误认为本门课程与临床课程无关,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不高。为了加强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好基础,课题组根据教学大纲,拟定了在各章可结合知识点导入的相关病例,如表2所示。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病例时,除介绍与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等相关的知识点之外,还会在病例的解读和疾病的诊断上向学生强调临床人文关怀意识。教师通过把“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和临床病例相结合,将抽象的形态学知识与相关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通过案例早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第三,将战“疫”故事融入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崇高的仁爱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断地涤荡着整个社会的心灵。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建救援医疗队伍驰援湖北,全国各个行业的关注和爱心捐赠,到普通中国民众的爱心奉献,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切,这些战“疫”故事在人文关怀上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含义。在课程教学中,课题组可运用医务工作者的战“疫”事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章节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人们英雄”陈薇院士及其团队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事迹,号召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为疫情防控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讲授“呼吸系统”章节时,笔者引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张伯礼、张定宇在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笔者提示学生,还有许许多多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上的普通医务工作者,他们亦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是真正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教师通过讲述战“疫”英雄故事,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可让他们认识到作为医疗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课教学

医学实验课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第一次实验课又是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的最佳时机。“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用到的最主要的实验工具是显微镜和标本切片,而以往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爱护显微镜,随意摆放、丢弃,甚至损坏切片的行为。所以在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组织学学科的发展简史:1665年,虎克发明光学显微镜,随着科学进步,光学显微镜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之后伴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和组织工程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刷新了人们对人体结构和组织细胞的形态和成分的认知,并借此告诉学生,学科内每一个技术的进步和认知的提高,都是先辈经历了多次试验、反复验证而获取的成果。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介绍,一方面,可激发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先辈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敬仰;另一方面,可提醒学生要做到爱护显微镜,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保养。教师还要着重讲解石蜡标本的制作过程,并安排学生参与制作石蜡切片。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切片,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还能体会到标本制作过程的烦琐,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切片标本,进而可有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责任意识。通过参与切片制作,学生还能意识到原来实验室使用的大部分标本切片取材于实验动物。往年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保管不善,实验室报废的标本切片数量高达上百张。而且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切片背后是大量为医学研究献身的实验动物。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带领学生瞻仰对医学研究做出奉献的实验动物遗体,开展实验动物伦理教育,警示医学生敬畏生命,心怀感恩,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实践操作是医学人文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胚胎学部分的实践教学中,课题组安排了参观标本的实践活动,教师会带领学生在标本陈列室参观不同月龄的胚胎标本和各种畸形胎儿标本,并向学生介绍这些胚胎标本及各种畸形胎儿标本的制作和保养方法,以及可能导致畸形的原因;同时告知学生其实胎儿标本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由此唤起学生对遗体的尊重和对畸形胚胎标本的同情之心,以及对生命的珍爱。另外,随着产前检查技术和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畸形胚胎标本几乎很难再获取,因此这些标本都是无价之宝,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应珍惜爱护实验标本,不得随意触摸标本。通过参观实践活动,教师将尊重生命的人文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从而可将人文关怀铭记于心。此外,课题组可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施网络实践教学,以辅助理论课堂的实施。课前,教师可利用学习通课件、教学视频等,并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展示各章节课堂讨论的病例及问题。课题组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知识体系还有所欠缺、尚未接触临床,因此其只有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疾病的相关内容,才能对案例讨论的疾病有一些了解。学生在上网搜索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查找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授课知识点,组织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病例学习过程中树立临床医学人文关怀意识。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公布病例答案,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在理论教学前后进行网络实践教学,体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可促进低年级教学中病例导入教学法的成功实施。

四、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成效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专业(包括蒙医本科、蒙药本科、蒙医护理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蒙医学入门课,在蒙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及基础地位,贯穿于蒙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在蒙医药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蒙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蒙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元学说)、蒙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根七素学说、脏腑学说、体质学说、血管神经、五官等)、蒙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学习蒙医诊断学、蒙药学、方剂学、蒙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学科打好基础。根据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存在问题,将对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的几点思考与设想论述如下。

1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蒙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如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五元学说“土、水、火、气、空”等概念的抽象性及模糊性与入学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很难理解和掌握。蒙医基础理论大部分难懂且又需要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1.2现行教学模式基本以上大课“应试”教育模式为主,主要以“课堂面授”(理论教学)为途径,有时难免枯燥呆板,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且未能掌握学习方法,只能被动学习以应付考试,导致蒙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思维不活跃。

2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团队的建设。2.1.1教学团队的建设。蒙医学的发展,需要热爱蒙医药事业的高素质人才,蒙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更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读博与外出进修,以加深加强专业知识及基础专业领域的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2.1.2加强传承与创新。蒙医学基础理论教研室的教师应加强蒙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蒙医经典著作是蒙医学理论的渊源,也是蒙医思维模式的根源,因此,承担蒙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加强修养,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其次,教师必须参加临床工作,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理论知识运用,并引导学生熟记理论知识。2.2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2.2.1传统教学方法。此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方法,以保证重要知识的传播,突出重点、难点及知识点集中掌握。蒙医学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五元五行学说及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七素学说等抽象难懂,对刚刚接触蒙医学的新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体系。以传统方法教学,需要老师细致入微讲解。目前蒙医学专业的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理论课为72学时。理论课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讲解,并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就是72学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难免出现学生学习被动、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学生往往对专业兴趣淡薄、对蒙医学心存疑虑。要求教师寻找一种更适合蒙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蒙医特有的思维方法。目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教师讲授的时间段可以穿插渗透式教学方法。2.2.2渗透式教学方法。渗透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2]。这有利于高校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在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解,可运用渗透式教学方法,根据蒙医学特点渗透式增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医药学科研成果、蒙医临床案例等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理解学科间知识的规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2.2.2.1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渗透。蒙医学理论体系植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在长期与艰苦自然环境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适合当时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的最早医疗保健方法。例如灸疗、刺血疗法、马奶疗法、正骨、药物知识等原始的医疗知识,这与当时的蒙古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在蒙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注重蒙古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2.2.2.2蒙医临床案例的渗透。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由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三大部分组成。在讲授病理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名老蒙医治病医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蒙医临床案例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在临床医案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及临床治疗经验等。2.2.2.3科学研究成果的渗透。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招收蒙医专业以来,在60多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蒙医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化医学教育模式相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蒙医药学教学和科研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嵌入蒙医基础理论科研成果,引导同学们增加对科学研究的热爱。2.2.3实验教学方法。在2014年蒙药班正式开设20学时的蒙医学基础理论实验课,即为“元气充沛与否对小白鼠耐氧时间的影响”和“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等内容。在201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大纲修订后蒙医学专业增设了8学时“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的实验课。但寒热症的实验仅局限于单一外源性致病因素刺激作用下巴达干与希拉病变的致病实验观察。因此,为符合蒙医致病四因素有必要优化实验课。2.2.3.1实验教学优化。运用现代实验方法将蒙医基础理论“三根”失衡导致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施加于实验动物,力求模拟出符合蒙医学特点的动物模型,以动物模型的方式将蒙医基础中核心理论“三根理论”病理变化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根学说”。将原有“寒症(巴达干)与热症(希拉)致病的实验观察”实验的单一致病因素优化为致病四因素,能使寒热症致病后机体出现的症状及其特点便于观察。2.2.3.2蒙医理论喻树示教。蒙医基础理论曾上过喻树示教课,仅仅以本校博物馆展览喻树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14年之后示教课内容以基础理论实验课为主,但在目前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前提下,蒙医学学子们也应学习经典著作,尤其《四部医典》中的喻树内容。可将人体生理与病理喻树内容以多媒体示教,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将分支的内容制作成表格,加以理解和记忆。2.2.3.3观察人体体质特征实验。体质特征是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也可称为人的禀赋,这是由人体三根决定的。蒙医学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理论为基础,依据人体外观的形态结构、性格、生理机能,把人的体质特征分为单一型(赫依、希拉、巴达干)体质、混合型(赫依-希拉、赫依-巴达干、巴达干-希拉)体质和三者聚合型体质七种类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示教人体特征实验,参考人体体质特征文献研究及额式蒙医人体体质判定表[3-5],制定人体体质判定表对正常人群进行统计,从循证医学角度解释蒙医三根理论。2.2.4医德教育方法。医学院校作为医务人员的培养基地,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医德教育[6],医德教育是医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蒙医学高等院校也应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医德教育。尤其大一刚刚接触医学专业时就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医德教育,因为大一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接触蒙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解读经典著作,充分利用传统医德中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因传统医学的光辉与魅力不仅在于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在于历代名医身上高尚的医德和行医艺术。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专业知识教育的一部分。

3小结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的基石,蒙医基础理论授课老师必须尝试各种有利于学习蒙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为培养蒙医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弭乐,郭玉英,等.渗透式导向的两种科学论证教学模型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6:60-69.

[2]池霞,郭锡熔,童梅玲,等.渗透式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40-641.

[3]额尔顿朝鲁,韩团晓,李立,等.人体特质与萨病(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3:3-5.

[4]吴斯琴毕力格,高敬贤,白长喜,等.蒙医不同体质对血常规、尿常规及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3086-3088.

[5]喜杰.《蒙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4)3:6885-6886.

[6]乌格敦其其格,玉华.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2015,(2):74.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5

1996年7月至1999年6月在XX畜牧兽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函授专科;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西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函授本科。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以党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养殖户服务”的宗旨,刻苦学习、踏默默奉献,努力开展各项畜禽防疫、疫情监测、新技术推广及防病治病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个人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参加工作以来,本人通过专业知识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基础和业务知识素养,坚持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放在首位,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无私奉献的工作理念,深度磨练自己、塑造自己,立言、立行、立身。在做好畜牧兽医站的本职工作同时,深入挖掘个人职业潜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思想主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团队凝心聚力的思想之下,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本人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兽医职业道德以外,还加强树立以全心全意为养殖户服务的思想。在担任畜牧兽医站工作任站长期间,在主持畜牧兽医站的全面工作中积极引导全站工作人员认真、踏实开展畜禽防疫、疫情监测、新技术推广及防病治病等工作,始终坚持以“最大限度减少养殖户损失”为服务目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做到严谨、科学的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及疫情治疗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到了办事不拖沓、不含糊,矛盾不上交、不下压,责任不躲避、不推诿。发挥好决策参谋、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四大职能”,真正做到了上下级称心、全体同事顺心。用自己对畜牧兽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出色的表现,来赢得领导与同事们的信任。

二、业务工作

本人工作十多年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努力为养殖户做好畜禽防疫、检疫、监测及防病治病工作。在防疫工作中,按照自己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县主管局对防疫工作的实际要求,扎实做好防疫工作,认真做到免疫有效。在畜禽防病治病工作中,我一向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使我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XX乡范围内需要就医的养殖户,我一直以来都是随叫随到,不推托,不势利,走村串户,认真为养殖户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在养殖新技术推广方面,我长期以来尽心尽力为养殖户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群从养殖的积极性。在我的引导下,目前XX乡的生猪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万头,土鸡养护规模达到*****万只,牛养殖规模达到*****万头等等。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预防各种疫情对养殖产生的影响,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每次机会向养殖户宣传疫病防控和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以此获得了全乡养殖户的好评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截止2013年年底,XX乡新增规模养殖护*****户,生猪出栏量达到****万头,家禽(鸡、鸭、鹅)产蛋率**万个,与去年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乡的畜牧业发展规模已经进入到全县前列水平。同时,经过多年不断的临床总结分析,我探讨出治疗畜禽疑难病的常用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优化,尽量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三、业务学习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职业道德

高职医学护理检验专业的教学任务,就是为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和医学实验室培养能够胜任医学检验和医学护理等相关医学专业岗位的优秀专业人才。尤其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施行,高职检验专业更加注重对医学检验理论基础的教育,专业实践检验技能的训练,为提高高职检验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但是受当前教育状况影响,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学生应付了事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验课以手动操作为主,每门课程的实验安排较繁重。就目前来看,学生们往往把完成实验作为主要目的,在每次实验开始之前,对本次的实验内容是一知半解。由于大部分实验操作耗时较长,课堂时间又有限,实验指导教师只能简单快速地给学生讲解一下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很多学生实验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听起来一头雾水。急匆匆地开展实验,教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被动参与其中,往往造成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过程漏洞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等现象,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职业素养。再加上本专业的特殊性,实验教学需要配合使用大量仪器设备、一次性耗材和较贵的检测试剂。学校对专业投入的预算有限,实验室并不能将所需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只有加样枪、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细菌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满足日常最基本实验教学要求的仪器设备。而理论课上反复强调,临床实操中必需涉及的大型设备,教师只能“画大饼”,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接触和动手的机会,只能停留在浅表的认识里。

(二)没有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和安全意识

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往往没有经过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对实验室的安全概念知之甚少。而实验室用到的大多是较精密的仪器设备、非常多的化学药品和实验试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部分学生对与实验室有关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相应的责任心,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忙于给不同学生进行指导操作,应接不暇,未被教师顾及的学生在私下嬉笑打闹,随意走动。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的实验不注意无菌操作,对待医院带过来的致病性标本和菌株或者未经教师同意,私自将废弃液体倒入下水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针头、棉签、手套、血液等医疗垃圾未进行分类,随意处理。

(三)动物实验缺乏伦理道德素养

动物实验是医学院实验课上较常用的实验手段,它们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据统计,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中,约有70%都在其实验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动物。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课也不例外,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就是白鼠。在给白鼠做药物注射时,首先要将其颈椎脱臼处死,很多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明白动物实验的真实意义,对操作充满恐惧和反感,尖叫吵闹,实验态度不端正。更有甚者丝毫不顾及实验动物的感受,对实验动物拍照取乐,嬉笑打闹,更增加了实验动物的痛苦。

(四)职业道德素养有待加强

医学专业课程繁重,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很广,要记要背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这就导致了很多医学生对思政课和人文素质课关注不够,兴趣不高。很多医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忽略职业道德,缺乏责任心、使命感和职业神圣感。在校期间上课不主动、不自觉,沉迷于手机;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实验课敷衍了事,迟到早退更是常有的事。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医学模式也出现了转换,变得多元化,这样的转换使得人们对生命的健康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追求,从而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条件和职业道德素养都有了更深层的要求。

二、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实验教学的实践运用

(一)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验前的预习环节

首先,实验指导教师可将每次的实验课进行精妙设计,将重要的知识点、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巧妙地和各种小视频结合在一起。课前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有目的性地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在重点讲解时,可理论联系实际,多加入一些临床经典案例,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行业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学习科学家钻研刻苦的精神,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史有更深的了解,也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在实验操作之前,可让学生自行组队进行预习实验,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严格控制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取得实验结果后,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对实验进行讲解和评价,做到人人参与,既锻炼了每个人,又培养了团队意识。

(二)落实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教会学生遵守实验室规范

近几年,教育部印发了许多有关实验室安全控制的文件、条例及法规政策。我们应深刻吸取各类事故的教训,警钟长鸣,强化实验室各类安全,规范学生行为,确保实验室安全。医学检验作为实操性很强的专业,经常需要使用到强酸、强碱、强腐蚀性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以及各类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实验教师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进入实验室后要按照实验室的制度来做事,态度严谨认真,切勿嬉笑打闹。其次,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实验,未经教师允许不得私自操作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出现报警或者故障等情况,应及时报告教师,严禁擅自处理,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最后,实验教师应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向学生展示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警醒学生,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学生在实验室里能够遵守规章制度,尊重实验室,将来才能够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加强学生管理,提升学生实验素养,遵守伦理道德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来的医学规律,任何人尤其是医学生应该对这些实验动物抱以尊敬的态度。首先,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可以让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丰富化。以小白鼠为例,实验前安排学生轮流对饲养动物的环境进行卫生清扫,给小白鼠提供专用饲料、活动滚轮、咀嚼棒,满足它们啃咬磨牙的需要。其次,在实验操作开始前,组织学生进行动物操作培训,例如抓取、注射等技巧,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在实验课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动物伦理教育,实验结束后尽可能采取最人性化的方法处理动物。最后行默哀礼,并将这一操作列为日常实验教学课程的规定动作,促使医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对生命价值有新的认知。

(四)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所经手的每一份标本,签出的每一份结果报告单都决定着临床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断方向,关乎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在学校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谨小慎微,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除了要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医德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其从医时能够爱岗敬业、心怀仁心、尊重患者,形成病人至上的职业理念。高校实验课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可多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请检验科室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医院常用的仪器设备和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好课内课外时间,寻找学生的兴趣切入点,传授专业知识和指导实践操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操守、素养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五)优化预习环节,促进启发教学

教师在医学实验课程开始前,就要对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进行激发,但在重视理论、忽视实验的传统思维影响下,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并不容易。若教师仅仅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集中在口头上,则难以取得预期的预习效果。为此教师可在上一次课程结束后,明确布置下一节课内容,并让学生提交预习评估报告的方式,促进预习过程的制度化执行。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内容的启发性,以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为引导,以医学检验学科的实践内容为讲解契机,为学生开阔眼界,引导其进一步加强内容预习。对于学生预习报告的完成质量,教师应当将其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中。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可将原本的实验课教师优先讲解过程转化为学生讲解在前,教师针对学生讲解中暴露的一般性不足,随后进行补充的形式。还可让学习积极性较强、准备较为充分的学生,在讲台上以教师的讲课方式为参照,阐述学生自身掌握的实验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实验目的、预期实验结果等。并由教师针对学生表述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辅以实验进行指明校正。以此建立起理论实践参照的师生互动体系,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增强,也使教师的课程指导更富有针对性。

(六)注重实验设计,建立学习体系

安全与环保是医学检验实验中应恪守的底线,也是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应确保的前提条件。实验过程中应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各方环保意识的整体增强,为此校方应对有关实验室原则进行明确,确保实验教学内容的绿色环保,校方应对毒性较大、污染较大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尽量在可重复性、广泛性、普遍性原则下进行医学实验设计,减少条件较为苛刻、浪费较为严重,或对医学伦理构成挑战的实验。校方应明确,医学实验的整体设计、分布应首先遵从“勤”这一原则,在确保学生实验意识、实验技法得到充分锻炼后,再以针对性的实验进行应用式培训,而不应为了实验而实验,或为了彰显教学水平,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必然过程。这要求校方对医学检验实验的设计应持审慎态度,需从学生职业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医学检验实验的设计工作。以便让学生在进行医学课程的同时,能建立起理论实践相结合、学习验证相交融的医学学习体系。医学检验实验的进行应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论通透,并对实验各节点予以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学实验作为学生从事医学工作的前期准备,而医学又是最为匹配“人命关天”四字的学科,因此校方应从学生的大学时代起,便培养起其对医学工作的充分重视。而医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良好载体。这需要校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实验资源予以更进一步的重视,并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前,以多次理论分析、过程模拟,论证实验过程中可能暴露的问题,并在实验开始前,即应了解实验过程的各项细节与内容、各大主要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等要素进行明确。这不应是个别优秀学生的个人经验,而应将这份“实验体系”,扩展到每个学生中。校方应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意识到一件事,实验课程的最大工作量并不在实验过程本身,而是在实验前期的准备了解、实验后期的反思校正、实验课下的自我充实,实验课上的内容进行,仅仅是这一体系的表现环节。而课上课下对医学伦理的尊重、对医学道德的践行、对医学教学的了解,则是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根本。而对于在结束实验课程后,仍旧有余力及兴趣接触更为广阔医学领域的学生,校方应为其提供进一步扩大认知、开阔眼界的平台。可为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供通道,也可在校方指导下,以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及开设实验选修课的形式,对其学习需求进行满足。

参考文献:

[1]钟以瑞,王永华.中央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启迪[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2]赵新东,谭齐贤.检验本科生毕业后的继续医学教育[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1).

[3]鹿双双,师晓萌,刘晓宇,等.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与监管实践及探索[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0(4).

[4]史敏,魏琪,李倩,等.敬畏生命观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5).

[5]None.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J].青海教育,2019(6).

[6]干仲元,蒋嘉烨,丁岩,等.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探索———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入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4).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7

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动物医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而在社会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方便的接触到临床实践,教师能够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教学型动物医院面临的新挑战。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时间和空间、提升实践的质量和水平,2017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并在2018年《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了建设300个左右农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全国各高校也陆续将虚拟仿真项目的建设列入了学校的长远规划,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适应了信息时代合作培养、资源共享的改革要求,而且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先进手段、开放平台和优质资源,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2动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2.1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动物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以及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养殖场的规划设计、生产流程、疫病防控和质量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2.2市场需要。我国宠物的饲养数量快速增长,对高水平宠物保健和诊疗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统计,未来五年(2019-20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8%。到2023年,我国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宠物的诊疗水平主要取决于宠物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2.3安全需要。目前动物疫病仍然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频繁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国家的食品安全、人民的健康和绿色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动物疫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急需专业的人才和规范化的诊疗技能。

3高校动物医院临床实践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动物医院属于教学与经营兼用型动物医院,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3]。虽然我国培养动物医学人才的高校一般都建有动物医院,但动物医院的临床教学水平普遍堪忧[4]。3.1缺乏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诊疗设备。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高校动物医院在整体硬件条件上依然略显落后,目前可进行的多为宠物的诊疗实践,而畜禽养殖相关的疾病临床实践则极少。检查项目也基本是血液生化、影像、B超和内窥镜等常规项目,而如CT、血气分析等更为深入的检查则无法进行。3.2缺乏稳定的高水平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的临床指导教师。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将承担研究课题、当作职称晋级的重要指标,致使大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造成了高校临床指导教师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师生比失衡,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很难得到一对一的指导,积累诊疗经验和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就很少。3.3缺乏临床病例类型。在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高校动物医院的接诊量是没有规律的,出现的病例有限且不系统,大部分病例是通过以前的记载进行认识学习,给实践环节的培养带来了不便,也大大降低了实习效果。3.4难以兼顾学生实训与对外服务。高校动物医院在承担学生实训的同时还提供对外服务,由于实习学生较多只能分小组进行,而动物医院接受实习的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动物医院在完成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对外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这样导致动物医院积累的临床经验有限,治疗技术和水平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4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建设

(1)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在虚拟的实践空间内进行模拟操作。虚拟仿真教学是网络技术在实践教学上的一种创新性的应用。由于临床实践是高级应用型动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研究对象为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受现实环境中的时、空局限性、资源局限性以及学科局限性均较大。然而,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模拟开展相应的临床操作,与实物、实景实验相互补充、虚实结合,就能很好地弥补动物医院现实条件的不足,提升临床实践效果[5],进而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视野,有助于提升动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应用能有效解决动物医院临床实践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逐渐被引入高校的实践教学[6]。(2)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将虚拟仿真资源平台的构建列入学院实践教学的长远规划,有效地将全国农学和生命科学的虚拟仿真资源服务于兽医人才的培养。目前学院利用学校专项建设资金,搭建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结合动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建设了包括解剖、手术、病理等的动物医院虚拟仿真临床实践项目,实现多学科、多类型、多项目虚拟仿真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管理平台提供了完善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辅助功能,包括资源库维护、预习与准备、实践过程智能监控、在线指导和结果评价等教学全过程管理,并为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开放共享、对比评价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5虚拟仿真项目的构建

5.1专项资金支持。国家虚拟仿真项目是有计划按年度规划建设,先自筹建设,认定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项目构建需要自筹专项经费,根据项目的内容、仿真程度、操作步骤和考核管理功能等的复杂程度,单个实践虚拟仿真项目所需资金从三十万至上百万不等。5.2收集整理素材。收集在高校、养殖场和动物医院出现的真实病例,涵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范畴内畜禽和宠物的疾病类型,以及其分支下的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等的疾病典型病例。尤其近年来门诊上常见、多发和流行的典型病例,为后期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构建提供了专业基础素材。5.3与公司合作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网络信息科技公司,由高校提供专业基础知识、案例和临床实践指导,公司提供实景拍摄、3D虚拟、软件设计等数字信息化技术,最后共同完成虚拟仿真资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6现有虚拟仿真项目的资源共享

为贯彻落实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规划要求,加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项目信息化建设,2017-2020年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了首批示范性虚拟仿真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各高校已经完成的虚拟仿真资源,可在实验空间查询,其中有国家已认定的部级虚拟仿真项目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合作的模式进行租用。由于实践相关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涉及的虚拟仿真实践资源数量庞大,通过这种租用的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满足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由于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逐渐成为整个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动物医院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建设,克服了动物医学临床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教学、临床实践和病例档案建设的无缝对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为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2]胡今鸿,李鸿飞,黄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40-144.

[3]贺绍君,李静,胡倩倩,等.多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用于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兽医临床诊疗能力的实践研究[J].河南农业,2017,12(4):18-19.

[4]刘学忠,顾建红,李建基,等.制约教学动物医院发展的因素[J].当代畜牧,2018(5):45-46.

[5]贺占魁,黄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108-111.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畜牧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建设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学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塑造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改革,如何进步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双创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对于经济发展,提高畜牧行业毕业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畜牧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需要农业类院校培养出更多专创融合,创新能力突出,创业意识出众的新型人才。因此,以“双创”为背景,从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角度出发,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畜牧学科能力提升、教学方案设置等方面提出相应办法,为大学生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路径,促进畜牧行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

1畜牧学科教育和双创融合的意义

1.1深化专业教育是做好创新创业的基础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支撑。畜牧行业的专业知识具有其特殊性,从动物生理到动物生化,从动物遗传到动物营养,每个环节都有较深的专业性作为支撑,而要想做好畜牧行业大学生双创教育发展,学生应当深化畜牧学科方向专业认知,在学习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做好双创教育能力提升。

1.2创新创业教育是强化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畜牧行业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之下,现在高等农业院校畜牧行业教师正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课程培养和双创课程的深入指导,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高涨。

1.3创新创业教育与畜牧学科教育融合可提升畜牧行业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参加比赛为引导,激发畜牧行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通过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类和专业类比赛,使得学生个人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也有了质的飞跃。

2农业高校畜牧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2.1专业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性

目前,畜牧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大多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教育机构。专业教师配备充分,但是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锻炼。同时在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的不充分,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能力欠缺,制约了专业学习,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力实施。畜牧学科专业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单元,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特色教育来抓,小范围的关注那些有创业想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础的同学,并没有把双创教育融入畜牧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当中,畜牧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有效融合,这势必影响学校对高质量双创人才的输出。

2.2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人才,从而解决畜牧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如今高校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是畜牧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学生要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畜牧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去,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内涵,来进一步促进专创融合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畜牧行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

3.1创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专创融合新路径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努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专业实践育人新模式,从而有效解决了高校双创教育和畜牧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匹配,创新创业大赛和畜牧专业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以大赛为核心,努力深化畜牧行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制定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畜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以大赛促创业,学院为获奖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的孵化平台,寻找专业导师和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国家专利并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学院构建完备的专业技能大赛体系,基本形成了学院分管领导、专业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专业技能大赛培训模式,学生陆续取得了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以赛促学效果明显。学院学生在专业学习扎实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创新创业的新想法,新举措。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取得了较好的创新创业成绩。

3.2实行产教融合将专业与产业对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和双创融合

学校与畜牧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专业知识紧跟生产实际。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做到育人精准化。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畜牧行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负责制订具体的育人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书面知识的传授和基础实践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学院自2017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以来,已陆续在学院全体本科班级建立了校企合作班。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积极走进企业生产,接触畜牧行业发展现状,促进专业融合,深化专业创新。

3.3深化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培养,打造双创孵化新基地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为了更好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训练,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等活动而开展的研究训练项目。学院制定严格的训练导师筛选办法,对专家教授参与指导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进行深入选拔,将责任心强、研究学科生产性强的专业导师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指导教师。由学院各专业主任牵头,每年遴选一批创新训练计划指导教师,负责吸纳培养考核参加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通过严格把关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使学生在创新训练计划中学到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素养,激发创新活力,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近两年,学院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培育出优秀创业项目5项,其中他们参加研究训练,主持双创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4结语

在国家相关创新创业战略的支持下,专创融合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新路径。学校鼓励专创融合,走出一条专业创新发展之路是促进学校畜牧行业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举措。畜牧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是深化农业类高校教育改革的结果,探索高校与企业多方位、全角度创新创业合作,可以实现畜牧学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农业类高校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鼓励学生走到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企业,丰富实践经历,拓宽专业视野,深化专业意识,真正激发学生敢于想勇于创的思想品质,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畜牧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海芳.专创融合背景下装备制造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J].就业与保障,2021(4):74-75.

[2]张彦,袁成清.基于专创融合的轮机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21,38(1):25-28.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卫校;农村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2010年以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了农村医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参加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格的从事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事务的初级卫生人才,为边远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达成我国政府承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的目标,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特别是农村人口“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有一定临床经验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赤脚医生,还有一部分是有志于农村医疗事业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医学水平及年龄参差不齐,对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生物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体内发生的反应及代谢过程的学科。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熟悉正常人体机能、了解发病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掌握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理作用与毒副作用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合理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质,为我国的农村医疗事业提供合格的基层临床人才,更好地为农村百姓服务。

一、合理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1.LBL教学法:中职卫校因学制短,课时少,生物化学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生物化学课程体系庞大、结构严谨、内容广泛、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通过LBL教学法能让他们对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架构。LBL教学法依然是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培养基本专业能力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了对抽象复杂理论的理解与繁杂知识的强行记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证教学任务基本达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各种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也是非常必要的。2.微课(MicroLearningResource)教学法:核心就是微视频教学,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特定环节制作成微视频,结合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练习测验等各种辅助教学资源,经资源优化组合,构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环境。如在“氨基酸代谢”中,可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氨基酸的代谢概况,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人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等知识点事先制作成微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并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进程适时提取相关视频进行重点强化与互动。其视频时间一般为5~8分钟,只针对1~2个知识点,其针对性很强,能做到精致教学,便于其通过网络传播。为学生课前准备、课后巩固提供资源支持,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的针对性教学,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与师生互动,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及时发现教学疑难点及遗漏点并予以加强完善。3.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如在学习“脂类代谢”时,可课前引入:脂肪为什么会成为人体的主要能量储存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何人们更倾向食用植物油而不是动物油?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等疾病有何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分解可产生38.94kJ的热量,是体内其他能源物质产能的2倍以上,且脂肪易在人体内贮存,故而成为人体理想的能量储存者。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全是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而动物油基本是饱和脂肪酸形成,人体自身可合成,虽说动物油口感更佳,但就营养价值而言远不如植物油,过多的摄入动物油还将加重人体脂肪代谢负担,容易导致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的出现,将使血浆胆固醇沉积于动脉血管内膜,形成脂斑层并不断扩大增厚,使血管硬化,进而发展为动脉管腔狭窄,此现象出现在冠状动脉,则易引起心肌缺血乃至于心肌梗塞或梗死。又如在学习到“酶作用的特点”时,可提问:为什么发高烧对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等等与生活或专业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可供开展PBL教学的环节,即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记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与探索能力,加强知识综合应用水平。4.病例分析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农村常见疾病相结合。如在“酶的不可逆抑制”教学中可引入有机磷中毒病例,有机磷农药是我国农村用量最大、使用广泛的杀虫剂,农村常发生各种原因口服或误服的事件和农药喷洒作业时防护不当导致农药从皮肤及黏膜吸收进入体内或经呼吸道吸入体内的事件。有机磷农药是胆碱酯酶的不可逆性抑制剂,进入体内后迅速与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使酶失活。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后,丧失了水解乙酰胆碱的功能,导致胆碱能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分解而堆积,引起迷走神经持续高度兴奋的中毒症状,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因呼吸衰竭和缺氧死亡。解磷定与有机磷的亲和力更大,能解除有机磷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使酶恢复活性,解磷定成为临床上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常用药物。再如:随着我国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毒蛇伤人事件也明显增多。在“蛋白质化学”中针对蛋白质特性引入蛇伤病例,分析蛇毒成分,认识蛇毒的毒性蛋白质本质,对蛇伤防治有很好指导作用。农村常见病例的分析,真实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学生更贴近临床实际,使学生对农村临床工作产生更大的信心。

二、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1.沟通能力的培养:病人就诊时,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要求医护人员能从患者的角度上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教学与课堂互动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医者在沟通时,能将患者的问题清晰、准确地表达给患者及家属,不至于引起歧义或误解。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对患者病因、病史、病情的准确了解,决定了疾病诊断正确与否,是医疗诊断的需要,也有助于医疗方案的确立与实施。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联系医患双方的纽带,在我们的临床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在课前准备、课堂分组讨论与互评、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培养,深刻理解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诊疗活动不仅仅是医者一人的工作,需要科室内医护团队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各临床科室间协作及辅助科室间的协作甚至医院间的协作。在现代医疗发展中,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已常态化,医师、药师、护士组成治疗团队共同为病患提供诊疗服务,使医院化作一个整体,更好的应对各种疑难杂症和突发医学事件。3.医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医德修养是衡量一个医生行为规范的价值尺度。医学生要从开始接受医学教育时起就应高度重视对医德的自我养成,自觉接受医德锻炼。医学生的培养,不只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医德修养的培养。医德与医术是合二为一的,崇高的医德存在于对患者的精心诊治之中,态度上谨慎认真,对病人一视同仁,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危。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超越个体欲望、需求和利益的价值取向,驱动个体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医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指医者由内而外散发的道德感,其表现为热爱医学、救死扶伤、心怀仁爱等,使他们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临床上心怀病患,对病人高度负责就是对生命高度负责。

三、结语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0%,对于处于临床第一线的乡村医生来说每天医务工作繁重,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质才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基层医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闫广庆,刘国祥,黄国琼,周峰,任家顺.试论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06):6-8.

[2]王心旺.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与人文视角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03):59-60.

动物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新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作为农牧业产业重要支柱之一,呈现高水平从业人员匮乏,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行业对具备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术人才需求迫切。教务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1号)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学院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和行业需求,转观念、调结构,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实践环节设置、增加经费投入、构建评价体系、注重师资培养、加大院企合作等方面,探索与改革毕业实习教学新模式,效果显著。

一本科生毕业实习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毕业实习是本科生毕业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运用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完成相关实习内容,达到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为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做充分的保障工作。做好毕业实习工作能提升就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做好毕业实习工作,有利于激发毕业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做好毕业实习工作,有利于培养毕业生运用知识、创新创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检验和升华。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实习环节,印证前人的论点或探索新的未知的结果,都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做好毕业实习工作,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为更好的就业提供职业能力。重视毕业实习环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职业素养,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求,做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合格的专业技术性复合型人才。四是做好毕业实习工作,实现学生从个性化到社会化的属性,是其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化平台,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保驾护航。

二现有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高校也陆续对旧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加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实习环节作出新的改革与探索。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模式,理论指导的模式和实践创新的模式等模式的运用,都是以高校为主导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实习环节突显出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学的理念仍不够重视。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特征,蕴含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前瞻性,引导着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对教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1]。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就是: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首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等学校,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管理相配套的政策、法规等文件规定相对较少。其次,高校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对于实践环节投入少,尤其是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环节投入就更少了。配套的政策、资金等方面不能激励老师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其中。最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念淡漠。毕业生在本科最后阶段忙于考研、找工作等,对于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主动、不积极,得过且过。(二)毕业实习环节设置不合理。现阶段,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环节设置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不合适,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运行机制。首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设定,没有充分的了解本行业现有人才需求标准,部分环节设置脱节,跟不上用人单位行业要求。其次,毕业实习环节所占比例较少,仅占人才培养方案全部学分10%-20%,远远达不到要求的学分比例。最后,毕业实习环节设置的时间不合理。按现执行的培养方案,本科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而这阶段的学生多数是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的复习、考研的复习、各类考试、复试以及准备出国等。因此,本科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疲于应付,质量更是难以提高。与此同时,毕业论文和学生毕业、就业安排难以协调,学生埋怨教师不能理解就业压力或考研、考公务员及出国学习的压力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而指导教师认为学生怠慢教师交给的工作,耽误了毕业论文实验的进展。(三)实验经费欠缺、实验室建设落后,实践基地起不到应有作用。要想实践活动开展的好,必须有专项经费的保障。毕业实习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实习,对知识的运用更加全面、系统,所涉及的实验项目更广、更深入,这就对实验设施建设、支持实习的专项经费提出较高要求。现有阶段,经费欠缺、实验室建设滞后,实践基地水平参差不齐,成为本科教育普遍现象,是制约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拨给学院的实验经费部分,没有单独的款项对教师、学生毕业实习环节进行支撑。毕业实习环节经费都是教师从日常实验及科研经费中挤出,杯水车薪,很难保证毕业实习环节质量。其次,实验室建设落后,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行业发展也突飞猛进,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仪器设备更新缓慢,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很难进入本科毕业实习环节,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加大。大的平台针对本科生毕业实习环节开放度不够,资源利用不充分。最后,实际基地不能很好的起到应有作用,基地往往重视挂牌仪式,对后续承担本科毕业实习能力欠缺,接待能力有限,以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为主,很难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8-10周的要求。(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保障实习。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质量,教师的阅历和经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2]教师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尤其在毕业实习环节,大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学完,在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这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就更全面、更高。纵观农业院校,“学院派”的教师不在少数,这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研究学习,和生产一线接触少,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行业发展形势把握不清。这就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先进的行业发展理念,不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案例教学和实景教学少,指导出的学生专业素质差、对接社会能力差,起不到毕业实习应有的作用。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思维的拓展。(五)毕业实习环节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实践环节尤其是毕业实习环节,缺乏督导,没有完整的评价和评教体系。实践环节仍然是指导教师一言堂,像理论课程中的督导听课、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环节都没执行,没有合理的指导标准和评价标准,更不用说一套完整的,认可度高的评价体系了。学生和导师都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为实习而实习,缺乏大纲和计划,这样的实习收获小,分数可信度不高,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六)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合作成果不明显。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具备专业素养的高水平毕业生是高校基本职能所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育人多以高校自身为主体,与企业间缺乏互动的模式,院企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导致学校对企业诉求了解不深入,企业也得不到想要的人才。究其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际的系统支持,与企业间科学的、有效的合作,多方共同促进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明确目标、加强管理,多措并举探索毕业实习新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要明确目标、加强管理,多措并举探索改革毕业实习新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一)重视实践教学,加强理念指导。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明确,不单看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具备好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应加大投入,加强理念指导工作。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到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以前“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开展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探索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农业院校实践环节培养模式,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把毕业实习做到实处,突出其在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真正发挥大作用,让学生受益,让用人单位满意。(二)合理设置环节,加大实践比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毕业实习阶段累计达到8-10周,时间虽不是很短,但集中在第八学期,此时间段由很大比例的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复试、公务员的选拔、出国留学准备等等,很难将精力完全投入毕业实习中,…连贯性差,实习效果不明显。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探索将毕业实习分配导师放到第六学期,提早明确实习内容,尽快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的科研训练。对于毕业实习方向为动物疾病诊治及中兽药临床应用研究的学生,能系统学习和掌握四季中疾病在不同季节发生、传播情况;能直观感受中药植物生长、采集、炮制、应用的全过程。使得学生毕业实习做到更系统,更符合自然基本规律。同时,扩展了实习时间,增大了实习比例。在实习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与学校“不实践,无真知”的办学理念相契合。(三)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充足的实习经费和好的实习场地是做好毕业生实习的有力保障。现有实习场所存在基础设施落后、高端设备不能共享、实验辅助人员水平不高等制约实习效果的因素。一方面,要加强实验教辅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实验中心平台,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管理,优势互补。另外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企业生产一线往往更能展现行业发展趋势,科研方向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科研设备投入往往也较大。这样好的实践实习平台应更好的利用,学院和企业找到好的契合点,互利双赢,使得“产、学、研”联系更紧密。要明确,行业的需求就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加大实践实习经费投入,设立毕业实习专项资金,合理运用校友捐赠和企业赞助,为更好的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构建评价体系,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估学生实习水平高低,反应实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客观、公平的反应实习情况,评价主体、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和评分结果是必不可少的几个环节。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要做到及时监督、及时评价和及时反馈。学院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做到全程跟踪,全程考核,全程评价。从学生科研态度、科研素养、知识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设立期中实习检查环节,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反馈。毕业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也由多部分组成,如:科研态度占10%;专业素养测试占10%;期中及平时成绩评定占20%;论文撰写及答辩分数各占30%,期间穿插督导和同行教师的评教,这样汇总得出最后的分数才客观、公平,能更好的反应毕业实习全过程的情况。(五)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思维拓展。学生专业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指导教师没有好的科研素养,很难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亟不可待。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加大宣传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摆到第一位,明确实习怎么带,如何带好。制定《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职责》,加强思想指导工作。其次,加大对教师外出培训和自我深造的投入,鼓励教师走出去,了解行业需求,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教师做有知识能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后,从政策上引导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比如实习环节工作量按1.2倍计算。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有计划分批次引进高水平实验管理和教学人员,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六)加大院企合作,深度融合培养。加大院企合作力度,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建立学院、企业合作新模式,为毕业生实习保驾护航。首先,将优秀的行业企业家引进来,通过论坛、报告、实践技能大赛等形式,谈行业发展趋势、谈企业创业历程,培养实践能力,让同学们看到行业前景,感受到企业文化,更好激励其自身做好毕业实习工作,争取到优秀企业的用人机会。这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一般课堂知识所不能达到的。其次,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企业运行模式,学习先进管理,拓展专业思维,真正做到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与企业深度融合,利用好企业良好的实习平台,联合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才更强,才能更好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朱为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