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30 17:53:54

矿产资源知识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地质矿产资源;勘察工作;合理开发;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许多工业企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快速增长,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支撑各大企业发展的脊梁,没有矿产资源的补给,就不会有企业的后续发展,更不会发展到经济持续增长的今天,所以我国要特别重视地质矿产资源的勘察与开发,不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国本就存在资源不充分的现象,需要从国外花费大量金额去购买缺少的矿产资源,然后才能供上企业生产的需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我国就要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大力支持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并且要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减少发生浪费矿产资源的频率,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1]。

1简单介绍地质矿产资源

地质矿产资源,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上百年、甚至上亿年)的锤炼,发生地质成矿作用后形成的不可或缺资源,它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地球表面所储存的有限矿产资源,会呈现出不同的资源形态,包括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或者气体状态,一般含有可以充当能源的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类矿产(铜、铁、锌、金、银等)、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类矿产(磷矿、自然硫矿、钾盐矿、天然碱矿等)、水气矿产(矿泉水、气体硫化氢、氦气、氡气等)等等,这些都具有相应的矿产资源开采价值[2]。

2分析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2.1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进行简单介绍。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主要是对矿产资源进行考察,研究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存在的种类、包含的数量及质量、分析如何进行开采工作等等,由于地质矿产资源一般分布于地下,而且量少、分布情况较复杂,所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是十分不易且辛苦的。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时,会用到各种不同的方法,便于勘查人员进行测量以及记录,从发现地质矿产资源,到研究矿产资源,再到开发矿产资源,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而且资金投入量较大,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要根据各矿产资源的需求情况,然后再进行分层次、分先后顺序的进行勘查[3]。2.2分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1)有些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单位,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当今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依靠关系,进行竞争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而部分领导者因为一己私欲,不管对方单位是否具备专业的勘查水平,毅然决然的选用不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作为矿产资源的勘查作业单位,延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进行。(2)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人员的技术不过关,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有些矿产资源的勘查人员,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存在考察不认真的现象。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人员的工作技术不过关,还有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国家应该重视矿产资源勘查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员,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4]。(3)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工作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勘查范围比较广泛,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所需要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非常庞大,可以勘查出矿产资源的成功率较低,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实施比较困难,环境的好坏也难以预料,更不能准确地锁定勘查目标,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4)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资金投入量较小,缺少国家Geologicalprospecting的扶持。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公益性较强的工作,地质勘察工作人员工资的获取渠道比较固定,而且资金流动量较小,而且如果资金不到位,勘查工作的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国家要加大地质矿产资源的资金投入,提升勘查工作人员的工资,及时更换所需要的勘察设备,并留有一定的流动资金,保障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5)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勘查工具和技术都比较落后,降低了工作效率。我国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时,还有很多勘查人员采用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勘查,并不会使用先进的卫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没有得到合理应用,所进行勘查的工作效率较低,使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不利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进行,所以要把新型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中去,例如新型信息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工作效率。(6)矿产资源的开发市场较封闭,没有合理利用市场。地质矿产资源的分布较广泛,不同国家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不同,任何国家都会有稀缺的矿产资源,但是我国在市场开发上比较落后,一直没有打开外部市场的大门,所以我国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经济市场,用我国具有的丰富矿产资源,来换取我国所缺少的稀有矿产资源,达到资源平衡的目的,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2.3分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解决方案。(1)严禁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公平的进行市场招标。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主要由国家部门进行组织和开展,只能委托地质部门进行矿产勘查,并不允许私营企业进行勘查工作。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只要是可以招标的勘查项目,就要采取公开透明的招标方式,对竞选的工作单位进行严格把关,全方面的进行工作考察,确保委托单位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保证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工作效率,为勘察工作的后续进行提供保障。(2)要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审核,以及监督。很多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技术不过关,浪费了一定的矿产资源,所以国家要对勘查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普及相应的勘查知识,传授专业且先进的勘查技术,更要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培训之后,要对这批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并进行严格监督。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保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完善相关制度。(3)制定出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制度,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质量。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制度和监督体系,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得到制约,及时发现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得到相应解决,使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质量得到保障,有了相应的监督体系之后,就可以保障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4)定期引进地质勘查的新型设备,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效率。我国在地质勘查领域,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定期引进新型的地质勘查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素质,要让地质勘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使先进的勘察设备和相应的工作技术都得到合理应用,但是在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时依旧会发生不同的问题,勘察人员应该认真对待,并及时处理,还要做好相关记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效率。(5)合理利用现有的经济市场,保证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矿物质资源的经济市场比较封闭,应该利用现有的市场资源,补全工业上所缺的物质资源,保证工业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矿物质资源得到合理应用。

3浅论地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

3.1分析在开发地质矿产资源时,所存在的问题。(1)地质矿产资源开发选址的难度逐渐加大,一些矿山并不具备开采的资质,供不应求。随着我国采矿界工作者对矿山长久以来的开采,可以被开发的矿产资源不断减少,开发选址的难度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开发采矿的选址困难,矿产资源越来越少,导致我国在矿产资源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不占据优势,市场供应失去平衡,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会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2)开发地质矿产资源的出发点存在错误观念。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商开采矿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司盈利,并不重视合理开发资源,开发矿产资源的工作者们,也存有错误理念,为了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只注重开发矿产资源的效率,不重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还浪费了不少矿产资源,导致发生地质矿产资源的可利用率直线下降,为资源开发造成一定的困难。(3)我国在矿产资源的管理方面,存有一定的欠缺。我国大部分的人民都认识不到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在对矿产资源的认知方面存有一定的欠缺,不知道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看重的只是眼前利益。同时,管理人员本身就不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会管理下层员工,导致发生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影响了矿产资源的使用,减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3.2研究合理开发地质矿产资源的方法。(1)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尽量做到保护周边环境,不浪费任何资源。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部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直接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开发资源时,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对开采企业严格把关,提高开采人员的技术水平,引进新型设备。要对开采企业的团队进行技能考核,确保他们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要对开发矿产资源的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要定期引进新型开采设备,并进行专业指导,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各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就要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力度,引进新型设备和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效率,避免发生供不应求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忠明,冶玉娟,马宁.探究资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J].世界有色金属,2017(23):263-264.

[2]贾悦,陈艳.简析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J].世界有色金属,2017(18):117+119.

[3]陈龙,段英龙,郭伟,穆元红.浅谈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查研究中的作用[J].智能城市,2017,3(10):120.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2

一、要牢固树立矿产资源国有的观念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这是根据我国《宪法》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规定而设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国家具有管理权,包括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的许可,必须接受监督和管理。二是国家具有收益权,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这是法律赋予矿管干部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作为矿管千部,不是代表某个地方政府、某个社会团体,更不是代表某个人在行使职权,而是在代表国家维护全民的利益。我们只有在思想认识上而不是在口头上真正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才能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个人及其他方面的关系。因此,各级矿管干部都要牢固树立这一观念,并在工作中加以广泛宜传和实践。矿业实践中,由于矿产资源与土地密切相关,所以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长”在那块土地上的矿产资源就属于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并以此为理由,干涉、阻挠正常的勘查、开发活动或者抢占资源,引起矿业权属纠纷;还有一些矿业权人.以为取得了矿业权使用权就取得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随意倒卖矿业权,并拒绝、渺视矿管干部的监督管理;甚至一些政府官员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幌子,无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统一规划和配置,为了局部利益.抢占资源.截留、娜用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价款。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与《宪法》和《矿产资派法》的规定相背的。所以说,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是矿管干部工作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

二、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依法行政

《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管理新的法律制度,构筑了地矿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的新框架,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方面:勘查区块登记制度;采矿权登记管理制度;探、采矿权转让制度;地质勘查资料汇交制度;矿产储量登记制度;矿产资源规划分配制度;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制度;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制度。新修改的《刑法》也增加了对非法开采和破坏性开采矿产资源的罪刑。这些制度,为广大矿管干部依法治矿、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障。正确运用法津,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是各级矿管干部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查处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敢于碰硬、敢于执法.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只有依法办事的义务,没有超越法律、法规之上为所欲为的权力。因此,矿管干部只有认真学精、学通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才能规范矿业经济行为,把矿业活动纳人法制轨道。

三、要熟悉专业知识,做矿管的“行家”

矿产资源管理的客体(对象)是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活动,这一活动的发生、发展及经济上、技术上的成果都是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并与之紧密相关的,同时伴随着经济上的巨额风险。地质科学的发展、找矿方法、勘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矿产资源勘查的深人;矿产资源勘查取得的成果为矿产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减少了投资者的盲目和风险。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在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有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在某个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一定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研究这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就是地质学。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又衍生出工业意义上的采矿、选矿、冶炼等学科。正是这几门学科的相互促进.才推动了整个矿业经济的发展。只有熟悉和掌握地质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做到政策与业务的统一才能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才能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矿管干部的威望和信任感.

四、要增强为矿山企业服务的意识

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矿管干部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就要拓宽为矿业经济服务的新领域,寻找为矿业经济服务的新路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业法律体系为不同所有制的矿山企业提供了平等的法律地位,矿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而更趋加快,矿业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矿管干部.要解放思想.研究市场,围绕本地区的矿业经济目标寻找矿管工作与矿业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人点,自觉地把矿管工作融人矿业经济发展之中,自觉地服务于矿业经济建设。对矿山企业不摆架子,不出难题.真正做到“搞好行业管理,做好政府服务”。

五、要具有吃苦耐劳、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矿管工作的实体是矿产资源,一般都分布在条件恶劣的山区。矿管干部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划定矿区范围、监督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活动、查处违法开采和调处矿权纠纷、指导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一系列工作大部分都要翻山越岭、趟沟过河,甚至一部分人要长期住在矿区.这就要求矿管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怕累,不怕苦,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扎实细致,不搞形式主义。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对符合政策的事积极地去支持.办好;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事要及时制止并做好宣传工作,要乐于奉献,以苦为荣。

六、要提离调查研究能力

矿管工作目前面临许多情况,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处理得当就能维护国家所有权,实现矿业保障与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矿业收益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公平分配,调动投资者积极性,繁荣矿业经济的发展;处理偏差就会损害国家利益,引起矿业权属纠纷,挫伤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矿管干部要注意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学会纵观全局,掌握第一手材料,全面地分析和处理每一起事,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随着矿业改革的深入和加快.对新事物要有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要能预见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积极提出惫见和建议,为完善矿业法律体系和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3

1.1探矿权的字面解释

根据辞海的解释,“探”一字有摸索、探测、寻求之意。由此可见,“探”作为一个实意动词,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意义,经过“探”所产生的劳动成果,理所当然应该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探矿权,顾名思义,即是指基于摸索、探测所取得的有关矿产资源信息、技术等成果而享有的权利。对于“探矿权”这一概念的字面含义的理解,可以比照“著作权”这一概念来解释。“著”的字面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撰写,它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作”即作品,也就是“著”这一劳动所产生的成果,二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著作权,是指作品的创造者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视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由此可见,探矿权的组词结构与著作权类似,字面含义也符合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智力成果的特征,因此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

1.2探矿权的法律含义

理论界在对探矿权进行定义时,依据其定义时涵盖的具体权利内容的多少不同,有三类观点。一是狭义说,该主张的代表就是1994年3月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在金瑞林先生主编的《环境法学》介绍了这种观点,江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该观点仅着眼于“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即勘查权,对探矿权的界定相对狭隘;二是保守说,如崔建远先生认为:探矿权是指探矿人在已经登记的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勘探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的权利。三是广义说,探矿权是指权利人根据国家法律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享有的对某地区产资源进行勘查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广义说实际上既包括了勘查权、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还将“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等收益权能涵盖其中。从我国目前《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规定的探矿权人所享有的具体的七项权利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来看,“广义说”对探矿权所下的定义是较为准确和完整的。

因此,探矿权可以定义为:探矿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在一定期限和一定范围内享有的对某地区进行勘查并基于勘查成果而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探矿权的权利人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实际上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享有权,而“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即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使用权,与知识产权制度中知识产权人享有的权利完全吻合。

2从探矿权的特征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首先,探矿权具有较强的法律规定性。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是因申请而取得的,申请人作为探矿权的主体,其主体资格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探矿权的行使范围也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成果的转让和公开性、直接支配性、强制使用性、时间存续性,特别是它的财产性,非法律明确规定难以实现。

其次,探矿权具有专有性。探矿权是政府对探矿权人的一种行政许可,不允许其他主体未经许可而进入划定范围内进行矿产勘查工作。探矿权具有排他性,设置探矿权的最初动因就是避免不同主体在同一区块同时进行矿产勘查的重复交叉现象。探矿权若无特别约定专属于探矿权人所有,具有专有性。

最后,探矿权具有差异性。探矿权设置的程序、许可权限和尺度,对不同矿产种类有不同规定。由于矿体(床)的隐蔽性,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床)赋存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地质认识的有限性,不仅使探矿具较大的风险性,也使探矿过程往往有一个多次反复认识的过程。探矿发现率的高低,对地下情况描述的准确与精确程度,与探矿者掌握地质理论的多少,经验是否丰富,探矿工程部署是否得当,信息采集、提取的技术是否先进,辨识能力的强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探矿权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3从探矿权的客体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3.1探矿权的客体不是物,因而探矿权不是物权

物权成立的前提是对物的占有,没有物,就一定没有物权的存在,且此处的物,是指能满足人的需要,能为人所支配和控制的实在物质对象。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因而探矿权属于物权。这种观点是不堪一击的。如果是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占有、支配作为客体的矿产资源,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然而根据现行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法律关系在申请人经批准取得矿产资源这一法律事实发生时就已产生,勘查许可证的颁发,确立了探矿权人的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可见此时探矿权人对矿产资源

并未实际占有,也不可能实际占有,更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对此进行直接的管领、支配、并享受其利益。显然探矿权不可能具备物权的绝对性、支配性、一物一权等特征。

3.2探矿权的客体是地勘成果,因而探矿权具有知识产权属性

探矿的本质是探矿权人对某一区块投入信息(即理论、经验、对前人成果的认识),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技术采集新的信息(表现为地质描述、图形、数据等),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而形成的各阶段普查或勘探报告则是信息的表达。由此可见,关于矿产资源的信息及其表现形式——勘查报告,即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是探矿权的客体。地勘成果具有知识产权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权保护。地质勘查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往往要选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其中如果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法保护。

其次,地勘成果权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要求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成果地质资料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文字报告、分析图表等,属于文字作品和图形作品,其表达形式受著作权法保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可见,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法规也承认部分地勘成果的作品性质。

再次,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构成商业秘密要符合信息性、未公开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等条件。地勘成果(也称“地质信息产品”)从概念和构成条件上讲,除去已经公开的部分,受到著作权、专利权保护的部分,其它相当一部分信息都可以纳入商业秘密的保护范畴。这些信息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实践当中地勘单位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也多采取保密措施不予公开。信息所有人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权。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科学发现,是对矿产资源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矿产勘查成果是探矿权人的创造性劳动—科学研究成果。探矿是发现矿产资源信息的过程,探矿权的目的物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是勘查成果,是矿产资源信息及其载体,目的物与客体分开,正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特征之一。明确探矿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对于维护探矿权人权益、促进矿产勘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蒋承菘.地质矿产行政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国土资源部[J].矿产资源法修改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4,(12).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4

(一)矿业权的行政异化

在我国公有的体制下,根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矿产资源由国家一元所有。以此为前提,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能是“非所有利用”,为合理确定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与实际开发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立法中设计了包括采矿权和探矿权的矿业权制度。因此,从权利的来源来看,矿业权的法律属性非常明确,是以财产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民事权利。对此,我国《物权法》也给予了确认,该法明确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受法律保护”,根据“物权法定”的基本规则,矿业权应属于物权的范畴无疑。但无论是在理论认知上还是在相关实践中,原本应属于物权法范畴的矿业权却被行政权严重异化。首先,关于矿业权的权利设立与定位问题。根据物权法的一般规则,物权的设立主要通过登记的方式进行,但采矿权和探矿权的设立却与此规则相去甚远。根据现行《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分别以获得审批的勘查许可证以及开采许可证为前提,权利的内容也仅限于勘查许可证与开采许可证规定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矿业权是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设立的,从权利的设置之初即将其定位于行政权的附属,其应有的物权属性和功能先天发育不足。其次,矿业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矿业权应有的财产权益内涵,在市场化背景中通过对其流转以优化配置矿产资源,在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中应理所当然。但从1986年颁布实施的《矿产资源法》相关规定来看,曾一度明令禁止矿业权的流转,1996年对《矿产资源法》进行修改后,现行《矿产资源法》删去了之前的相关规定,原则上并未禁止矿业权的转让,但在操作层面对于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规定了严格的附加条件和审批程序,导致在实践中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转让几乎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并未达到规范矿业权流转秩序的立法预期,相反使得大量违法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大行其道,那些严格的附加条件和审批程序形同虚设。

(二)矿业权有偿取得机制的扭曲

为体现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益,也为了在市场化条件下理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现行《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从该规定的初衷来看,是符合探矿权和采矿权应有法律逻辑的,但在具体操作的制度设计上却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机制。“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专门对矿产资源征收的税费,主要体现了对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性。”[1](P247)但实际上,无论是资源税还是相关收费,都难以担当此任。我国的资源税从1984年正式开征。在早期阶段,立法者确实曾经有过通过开征资源税逐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利用的考虑,但从立法实践来看,“现行资源税的征收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因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入。……国家通过税收的手段参与这部分差异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开采者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为资源开采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创造条件。”[2](P199)显然,将资源税作为体现矿产资源有偿利用的主要途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在收费问题上,现行的制度设计尤为复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目前与矿业权有偿取得有关的费用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等多种形式。从行政收费的本质上来讲,主要体现的是一些范围可以大致界定的公共服务成本,其中并不包含物品的价值或者交易的功能。矿业界对上述收费的设立意图和目的也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认为这是一种所有权性质的收费,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体现;另一种是其用途是为例弥补国家勘探资金的不足,主要用于补充国家投入的勘查的经费[3](P67)。因此,当前名目众多的收费,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矿业权有偿取得及运作的问题,反而导致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的混乱,将问题复杂化。

(三)侵权法律责任空白

如果将矿业权定位于物权,那么在立法中就必须有相应的救济机制,尤其是与侵权责任相关的法律制度设计。但在现行《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立法中,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相关内容,“对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中涉及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对于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保护等均未予明确规定”[4](P505)。从整个制度结构和法律逻辑上看,并没有将矿业权作为物权或者民事权利对待。但是,对于在实践中矿业权受到侵犯寻求法律救济的诉求,现行《矿产资源法》也并非完全空白,在该法第39条和第40条有针对“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两种行为的“责令赔偿损失”的规定。“无证开采”和“越界开采”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行为人在没有采矿权的情况下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根据被开采矿产资源权属状况不同,可区分为两种不同情形:其一,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还未设定矿业权;其二,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已经设定矿业权。对于后一种情形来说,这两种违法行为在违反国家矿业管理秩序同时也构成了对矿业权人的侵权行为,除了相应行政处罚之外,行为人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法律责任。但若将“责令赔偿损失”作为行为人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则似乎并不恰当。“责令”带有明确的行政强制特征,将其与“赔偿损失”搭配,究竟将其作为何种性质法律责任,令人费解。在理论上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责令赔偿损失”在性质上属于特殊的行政处罚[5](P401),也有学者不以为然,指出“责令赔偿损失”应属于行政裁决的范畴[6]。尽管从行政法的角度如何理解“责令赔偿损失”存在争议,但没有学者主张可以将其作为承担侵权法律责任的方式。这实际上体现了针对侵犯矿业权的行为以“罚”代“赔”的立法取向,反映了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制度结构,应有的侵权法律责任设计并无立足之地。

二、导致《矿产资源法》中民事法律机制缺失的主要因素

导致《矿产资源法》中民事法律机制缺失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来自矿产资源立法自身法律传统的影响,也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及矿产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关,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一)矿产资源商品意识的淡漠与缺失

围绕矿产资源进行物权制度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矿产资源立法的民事法律机制,是以确认矿产资源的商品属性为前提的。矿产资源的商品属性应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价值来源和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可流转性,但这两方面要素在我国一直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适合的成长土壤。在对商品价值来源的理解问题上,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中凝结着人类的必要劳动,没有人类劳动就没有价值。矿产资源形成于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之中,尽管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因其形成过程与人力作用无关,所以如果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无法对其价值来源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另外,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市场,排斥交易,对矿产资源主要采用无偿划拨的方式进行配置,矿产资源的流转主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国家和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之间进行,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流转是不存在的。从民法的基本功能来看,其主要通过对有价值的商品设定权利归属,并以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原则作为意思自治的基本保障,推动商品流转,规范市场交易的有序进行,不断优化商品的配置。但对于矿产资源来说,对其价值的否认,导致民法对其权利归属设定缺乏内在的动力,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划拨的配置方式,又从根本上排斥了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民法的基本运作模式。因此,矿产资源商品意识的淡漠与缺失,实际上意味着矿产资源相关的民事法律机制形成缺乏相应的认识基础。

(二)物权制度对矿业权的排斥与忽略

矿业权在我国主要是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国有垄断的前提下解决对矿产资源的“非所有利用”问题,即通过矿业权合理构建国家和矿产资源实际利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矿业权与用益物权“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的法律特征高度契合,将其纳入用益物权体系理所应当。但是,矿业权一直是被物权拒之门外的。这种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用益物权形成传统的影响。民法最初形成于农耕社会,土地作为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象征,一直都是民法关注的重点所在,民法中的用益物权也主要是因此而生,因为“土地之价值较高,拥有不易,社会上对其所有权与利用价值分别归属之支配方式,需求自然较强些,故民法对用益物权之规定,可谓几乎完全系对土地而发”[7](P50)。基于此形成过程,用益物权成了土地用益物权的代名词,因为在实际上“各种用益物权,仅能于他人土地成立”[8](P6)。因此,矿业权想要插足其中绝非易事。而且,就具体的利用方式而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着“非对物采掘”和“对物采掘”的根本区别[9],这决定了从一开始围绕土地的权利设计与围绕矿产资源的权利设计就彼此独立平行发展,那么,以土地资源利用为基础形成的用益物权对矿业权的排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矿产资源立法中行政权的强势传统

就自然资源法的形成和演变而言,有学者曾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特别物权法时期、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的单行法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体系化时期[10](P17)。其中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自然资源法发展的单行法时期其立法的重点为行业管理法,即针对产业革命后社会分工细化而产生的新的经济部门和行业的立法,主要是林业和矿业,其中又以矿业为主。换言之,最初对矿产资源的制度设计以国家对矿业的行业管理为主要内容,从矿产资源立法形成初期就确立了行政权的强势地位,而且就矿产资源立法的发展沿革来看,这一阶段是矿产资源相关立法摆脱早期私法传统影响并进入发展快车道的重要时期,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矿产资源立法的实质起点。所以,矿产资源立法从其形成之初就确定了矿业行业管理和行政权强势主导的法律传统,这一点对于后来矿产资源资源立法的发展形成了难以忽视的深远影响,时至当今,这一传统格局不仅没有根本改变,行政权对矿产资源立法的影响和渗透更为积极和全面。严格地说,矿产资源立法中行政权的强势地位及其影响与物权制度对矿业权的排斥与忽略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确实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物权制度的成长不足,使得矿产资源立法长期缺乏以财产权益为主要内涵的民事法律机制,也导致了行政权挟其强势影响不恰当地介入原本应是民事法律机制的运作空间,形成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利益关系的严重异化。

(四)基于部门法划分的法学学科分工思维定势

按照既定的标准确定某一方面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归属,一直是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这种以确认部门法归属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进路,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主导性研究范式,对法律规范的性质认知产生了明确的支配性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矿产资源立法以行业管理为起点,行政权自始至终在其中占据着强势地位,在相关的法学理论研究中也一直是将其作为行政法或者经济行政法的组成部分。而在部门法研究范式的影响下,行政法与民法彼此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着明确的法学学科分工,两个领域之间没有进行沟通与协调的共识,在行政法内部不可能也不允许生成民事的法律规范。即使存在客观的对民事法律机制的现实诉求,也只能在行政法的框架予以回应。这种建立在部门法划分基础上的法学学科分工思维定势实际上表明,“我国法学内部诸领域之间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通道,长此以往,知识隔膜只能愈来愈厚,各学科只能更加自说自话,学科之间也就更难沟通”[11]。这种因固守法学学科分工思维定势而产生的法学研究划地为牢、知识割裂的情形,在法学内部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矿产资源立法中民事法律机制的缺失即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

三、在《矿产资源法》中构建民事法律机制的主要路径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法》中民事法律机制的缺失以及行政权的强势影响由来已久,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要引导行政权的理性回归并构建民事法律机制,并非可一蹴而就,但有必要就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和论证,以逐步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法》中民事法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发展。

(一)把矿业权从行政许可中剥离

对于矿产资源立法而言,民事法律机制应包含物权、合同以及民事责任等几方面要素,其中合格的物权制度设计是民事法律机制构建的基础和起点。为体现公有制的要求,我国相关立法已经非常明确规定了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国有垄断,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矿产资源物权制度设计的重点应在于矿业权。而事实上,矿业权取得和流转中的行政异化,以及相应民事侵权责任的欠缺,归根到底都与矿业权应有的物权内涵先天不足有关。因此,要解决该问题,必须推动矿业权的物权回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把矿业权从行政许可中剥离。矿业权行政异化的症结在于现行相关立法对采矿和探矿的的资质管理和其中包含的财产权益采用了捆绑立法的模式,即用行政许可覆盖资质管理财产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把矿业权从行政许可剥离,就是要把基于行政许可对探矿和采矿的资质管理和矿业权的取得与流转分别进行规定。对于资质管理,立法中应明确规定获得采矿和探矿资质的法定条件、申请程序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要求,并在罚则部分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立法中形成有关资质管理的“许可设定-行为规范-法律责任”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制度体系。对于矿业权的取得和流转问题,可比照我国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的相关规定。首先,在立法中设立矿业权的登记机构,明确规定矿业权登记的主要内容和范围,尤其要对矿业权登记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这对于确立矿业权的物权属性至关重要。还有,建立以权利金为主要内容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厘清权利金与相关税费制度的关系,剥离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承担的权利有偿取得功能。另外,还要逐步建立与市场化流转相匹配的市场体系,区分不同的流转层次,比如矿业权出让的一级市场与转让的二级市场。

(二)合理界定国家有关矿产资源的不同身份

就理论上来说,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双重身份的区分还是比较清晰的,管理者身份基于国家矿业管理职能而存在,所有者身份基于矿产资源所有权而产生。但在实践中,国家有关矿产资源的双重身份却总混淆不清,导致所有者身份往往为管理者身份所吸收,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异化为国家矿业监管权力的一部分,这种“行政兼理民事”的格局严重阻碍了民事法律机制在矿产资源立法中的生成。因此,必须在立法中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将国家的管理者身份和所有者身份进行明确区分。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要行使对矿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并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就矿业权的设定和流转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进行等价有偿交易。作为矿业的管理者,国家并不存在独立的自身利益,主要是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解决矿业发展中市场准入、安全生产、供求平衡、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发挥作用方式表现为与相对人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以行政权的运作为主要内容。事实上,能否将国家有关矿产资源管理者身份与所有者身份进行明确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把矿业权从行政许可中剥离的实际效果。

(三)破除部门法门户之见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探矿权;知识产权;权利属性

一、从探矿权的概念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1.1探矿权的字面解释

根据辞海的解释,“探”一字有摸索、探测、寻求之意。由此可见,“探”作为一个实意动词,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意义,经过“探”所产生的劳动成果,理所当然应该是一种智力成果。因而探矿权,顾名思义,即是指基于摸索、探测所取得的有关矿产资源信息、技术等成果而享有的权利。对于“探矿权”这一概念的字面含义的理解,可以比照“着作权”这一概念来解释。“着”的字面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撰写,它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作”即作品,也就是“着”这一劳动所产生的成果,二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着作权,是指作品的创造者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视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由此可见,探矿权的组词结构与着作权类似,字面含义也符合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智力成果的特征,因此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

1.2探矿权的法律含义

理论界在对探矿权进行定义时,依据其定义时涵盖的具体权利内容的多少不同,有三类观点。一是狭义说,该主张的代表就是1994年3月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在金瑞林先生主编的《环境法学》介绍了这种观点,江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矿业权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也持这种观点。该观点仅着眼于“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即勘查权,对探矿权的界定相对狭隘;二是保守说,如崔建远先生认为:探矿权是指探矿人在已经登记的特定矿区或者工作区内勘探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的权利。三是广义说,探矿权是指权利人根据国家法律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享有的对某地区产资源进行勘查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广义说实际上既包括了勘查权、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还将“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等收益权能涵盖其中。从我国目前《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中规定的探矿权人所享有的具体的七项权利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来看,“广义说”对探矿权所下的定义是较为准确和完整的。

因此,探矿权可以定义为:探矿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在一定期限和一定范围内享有的对某地区进行勘查并基于勘查成果而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探矿权的权利人取得矿石标本、地质资料等权利,实际上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享有权,而“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的权利”即是对其智力成果的使用权,与知识产权制度中知识产权人享有的权利完全吻合。

二、从探矿权的特征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首先,探矿权具有较强的法律规定性。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是因申请而取得的,申请人作为探矿权的主体,其主体资格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权作业的范围是许可证规定的区域,不能超出这个区域,如果确实需要超出,要进行变更登记,探矿权的行使范围也具有法律规定性;探矿成果的转让和公开性、直接支配性、强制使用性、时间存续性,特别是它的财产性,非法律明确规定难以实现。

其次,探矿权具有专有性。探矿权是政府对探矿权人的一种行政许可,不允许其他主体未经许可而进入划定范围内进行矿产勘查工作。探矿权具有排他性,设置探矿权的最初动因就是避免不同主体在同一区块同时进行矿产勘查的重复交叉现象。探矿权若无特别约定专属于探矿权人所有,具有专有性。

最后,探矿权具有差异性。探矿权设置的程序、许可权限和尺度,对不同矿产种类有不同规定。由于矿体(床)的隐蔽性,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床)赋存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地质认识的有限性,不仅使探矿具较大的风险性,也使探矿过程往往有一个多次反复认识的过程。探矿发现率的高低,对地下情况描述的准确与精确程度,与探矿者掌握地质理论的多少,经验是否丰富,探矿工程部署是否得当,信息采集、提取的技术是否先进,辨识能力的强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探矿权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三、从探矿权的客体探析其知识产权属性

1探矿权的客体不是物,因而探矿权不是物权

物权成立的前提是对物的占有,没有物,就一定没有物权的存在,且此处的物,是指能满足人的需要,能为人所支配和控制的实在物质对象。有人认为探矿权的客体是矿产资源,因而探矿权属于物权。这种观点是不堪一击的。如果是物权,那么当探矿权人取得这项权利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占有、支配作为客体的矿产资源,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然而根据现行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法律关系在申请人经批准取得矿产资源这一法律事实发生时就已产生,勘查许可证的颁发,确立了探矿权人的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可见此时探矿权人对矿产资源。

并未实际占有,也不可能实际占有,更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对此进行直接的管领、支配、并享受其利益。显然探矿权不可能具备物权的绝对性、支配性、一物一权等特征。

2探矿权的客体是地勘成果,因而探矿权具有知识产权属性

探矿的本质是探矿权人对某一区块投入信息(即理论、经验、对前人成果的认识),采用适当的手段、方法、技术采集新的信息(表现为地质描述、图形、数据等),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而形成的各阶段普查或勘探报告则是信息的表达。由此可见,关于矿产资源的信息及其表现形式——勘查报告,即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是探矿权的客体。地勘成果具有知识产权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权保护。地质勘查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往往要选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其中如果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作为发明创造受到专利法保护。

其次,地勘成果权可以作为作品受到着作权的保护。着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要求具备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成果地质资料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文字报告、分析图表等,属于文字作品和图形作品,其表达形式受着作权法保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涉及国家秘密或者着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着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可见,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法规也承认部分地勘成果的作品性质。

再次,地勘成果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构成商业秘密要符合信息性、未公开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等条件。地勘成果(也称“地质信息产品”)从概念和构成条件上讲,除去已经公开的部分,受到着作权、专利权保护的部分,其它相当一部分信息都可以纳入商业秘密的保护范畴。这些信息不为公众所知,具有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实践当中地勘单位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部门也多采取保密措施不予公开。信息所有人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权。公务员之家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种科学发现,是对矿产资源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矿产勘查成果是探矿权人的创造性劳动—科学研究成果。探矿是发现矿产资源信息的过程,探矿权的目的物是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是勘查成果,是矿产资源信息及其载体,目的物与客体分开,正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特征之一。明确探矿权的知识产权属性,对于维护探矿权益、促进矿产勘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蒋承菘.地质矿产行政管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国土资源部[J].矿产资源法修改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4,(12).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6

制定与修改任何自然资源法律都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宪法原则;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三是法律科学完善程度。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各项法律的准则。但是,宪法内容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例如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三位一体,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国家投资进行勘查与开发,开发的矿产资源无偿提供给国有企业使用,因此宪法中规定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以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矿业权无偿取得的形式来表现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必然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表现形式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业权有偿取得。法律也是一门科学,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随着法律科学的不断完善,宪法的各项原则才能正确贯彻。在这三个因素中,宪法原则是根本性的,是决定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一、自然资源法律的宪法原则与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

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政的历史。近50年来,宪法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分别为1975年、1978年和1982年,此外还经历了数次小的修改。从1988年起,即以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到目前为止已有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个修正案,宪法修改程序已进入规范化轨道。应该看到,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宪法原则已经基本确立。第一部宪法已将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写入其中,其第六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0这就明确了条文中所列自然资源的权属,即归全民所有。宪法第八条第一款又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0这就承认了农民对部分土地的所有权。1975年,对宪法修改时保留了这些规定。1978年,修改宪法时对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略作调整,在原第六条中将其他资源改为其他陆海资源。这一修改十分重要,对海洋资源的权属作了明确规定,即一切海洋资源,包括一切海域、海岛、海礁和滩涂,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和海水均为国家所有。1982年,对宪法作了大量修改,其中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问题同时作了历史上最大改动。宪法第九条第一款继续明确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其第二款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内容作了相应增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宪法有关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在1982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主要着重于对自然资源权属问题的法律规范,1982年修宪期间,由于人类对利用自然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思想和理念必然反映到宪政制度之中,使这次修改后的宪法中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问题增加了有关利用和保护的内容。纵观宪法全部内容可以看出,宪法对自然资源法律规范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关于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我国宪法对自然资源的权属问题的原则规定是较为清楚的,即没有明确规定私人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二是集体所有。对此需要把握如下原则:其一,矿藏、水流和城市土地为单一国家所有制;其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为双重所有制,即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但后者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国家所有;其三,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也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但国家所有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法律规定,否则均为集体所有;其四,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其五,上述以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均应为国家所有。2.关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问题。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宪法关于规范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含义有二:一是对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二是国家要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3.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宪法原则。宪法没有从整体上对自然资源保护作规定,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这一宪法原则十分明确,对于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不得利用而强调保护。4.关于国家有权征收与征用土地的宪法原则。宪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与征用。这一条款可以视为对土地权属问题规定的补充。5.关于禁止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行为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宪法第九条第二款已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以强制性条款保证有关自然资源权属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规定的宪法原则的实现。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因此宪法关于自然资源法律规范的上述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矿产资源。这些原则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矿产资源为单一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国家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宪法原则;禁止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的强制性宪法原则。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时应遵循上述原则。

二、从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出发,全面认识、正确把握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宪法原则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种类之一。它与其它自然资源有许多共同自然属性,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自然属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不可再生的耗竭性与隐蔽性。这些特殊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矿产资源权属的一些特殊性。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与土地资源不同,土地资源是非耗竭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资料形式出现,不消耗自身,也不加入到产品之中。矿产资源被利用时以劳动对象形式出现,消耗自身而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且消耗后不可再生。虽然矿产资源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生物资源同属耗竭性资源,但是森林、草原和生物资源都可以通过种植、繁殖实现再生,而矿产资源则不可再生。人们不仅要问这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权属和价值将如何体现?矿产资源被开采后,其实物形态消失,但其价值则转移到矿产品之中,显然,矿产资源的价值包含在矿产品价值之中。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矿产品的价值中提取矿产资源的价值。这也是国际惯例,国际上通称权利金或矿区使用费,我国称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权利金的概念比较确切,它较清楚地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关系。还应提到的是,目前我国矿法中还规定应收取矿产资源税,应该看到资源税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参与矿业收益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凡是能用财产权来说明经济关系的就不宜用行政权力,更何况现行法规中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均从矿产品价值中提取,只不过一个是从价提取,一个是从量提取,实际上是重复提取。至于如何体现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的权属,应考虑矿产资源的另一个自然属性,即矿产资源的隐蔽性。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往往隐蔽于地下,要通过一定的物化劳动才能发现它,利用它,即通过地质勘查活动发现它,通过开采活动利用它。这种勘查发现与开采利用的权利通常称为矿业权。谁具有这种权利?无疑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这就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矿产资源所有者权属的表现形式。所有者可以自身行使这种权利,也可以出让这种权利,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采用了后者,即采用所有权与矿业权相分离的模式。根据物权理论,矿业权通常属于特许用益物权,即特许的矿业权人可以合法利用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创造财富。但仔细分析,并非全然如此,应该看到矿产资源的利用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现、评价与开发,发现要回答有没有矿的问题;评价要回答有多少矿及矿的质量如何的问题,以便作出矿床开采的经济可行性评价;开发是指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利用。从严格意义上讲,发现阶段尚不存在用益物权,因为这个阶段矿床尚未发现,所有者的财产仍属虚构,既然财产是虚构的,用益物权就不存在。这个阶段投资的风险大,为了鼓励投资者,常常把这个阶段的地质工作列入公益性工作,而不列入矿业权中,也可以鼓励法人投资公益性地质工作,法人应承诺地质工作成果为社会公众所用,但可以无偿取得所发现矿床的矿业权。这样矿业权就可以理解为评价与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设立矿业权与出让矿业权是所有者的权益,管理矿业权是国家的行政权力。在研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时,必须注意其与土地资源所有者的关系,这是因为矿产资源往往与土地资源位于同一空间之中,相互紧密联系。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既有国家所有又有集体所有,因此处理好两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行矿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这是十分必要的。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7

一、继续抓好干部职工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今年综合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4月份组织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四次网上办公相关操作培训,培训内容以内网办公平台应用和word、Excel办公软件深层次应用为主要内容,结合我局工作制度讲解了办公平台中各个角色的权限和职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内网办公平台中信息、重点工作督查、办公用品领取等九个办公模块和操作软件进行演示。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使我局办公方式向现代化办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月份分两批组织局行政执法岗位人员进行了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于10月20日、23日分两批组织对业务科室、监察大队、及基层所全体人员进行了闭卷考试。通过法律法规培训考试,干部职工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深刻领会法律法规的内涵,将法律法规和现实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地矿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出台激励机制,鼓励职工进行再学习

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局在3月份制定出台了《对局职工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执业资格实行奖励的规定》、《局在职职工进修学习的规定》等激励政策,明确规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局一次性奖励2000元;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局一次性奖励3000元;取得矿业权评估师、储量评估师、注册地质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法律资格证、计算机软件资格证等执业资格证的,局一次性奖励3000元;取得国家承认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奖励1000元;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奖励5000元;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奖励10000元。这些政策出台后,今年先后有10名同志获得奖励。

三、鼓励和组织在职干部职工参加函授和成人自考学习

为了提高局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鼓励和组织在职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函授和成人自考的学习。今年局有1人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位;12人取得了本科学历,3人取得了大专学历。目前正在参加学习的有:参加中国地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人;参加长安大学矿产资源勘察专业本科函授学习6人;参加郑州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函授学习1人。

四、抓好基层矿产资源管理所干部职工培训工作

按照《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全面培训县(市)、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七月初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及时征订了《全国乡(镇)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培训讲义》、《国土资源管理》书籍160余本,保证执法岗位人员人手一册。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矿产资源管理的大政方针和中央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大意义;重点解读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重点讲解经常发生在基层的各种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廉政教育等。通过培训,基本达到了:熟悉辖区矿业权设置及重点探采工程的布设情况,熟悉基本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熟悉矿产资源管理所及各自工作职责、任务,熟悉日常监督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掌握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的基本方式方法,掌握跟踪测量图、实测检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发现无证、越界等违法行为的方式及一般违法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和方法,掌握开展地质灾害巡回检查的基本要领。基层所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积极动员组织局职工参加各种资质考试

一是7月份组织5名技术工人参加晋升技术等级考试培训,其中初级工考证1人;初级升中级考试1人;中级升高级考试3人。通过培训,使达到晋升技术等级工作年限的工人都能顺利通过市统一组织的考试;二是4月份组织5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国职称语培训考试,其中3名同志已通过职称外语考试,取得了职称外语资格证书;三是5月份组织1名同志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六、督促各单位职工培训任务的落实

为检验各单位职工培训开展情况和落实效果,3月份我们按照局《2009年职工培训计划》安排,督促局属各个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制定出各自的培训计划,认真编写或确定岗位培训教案,确定的培训内容经主管领导审阅同意后报送人事科。为更好的巩固学习效果,要求各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我们于6月份、9月份对局属有关单位自行组织培训情况和每季度的测试情况进行了督促检查,各单位都能按照各

自确定的培训内容进行实施落实,人员的业务技能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七、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国土资源资源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相关知识培训班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8

第一条为加强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或者工程建设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矿产资源登记统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登记统计,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和矿产资源统计。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查明、占用、残留、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产地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登记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统计,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储量变化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的活动。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的管理工作,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除外。

第二章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一)探矿权人在不同勘查阶段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

(二)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

(三)采矿权人因变更矿区范围等调整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

(四)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后有残留或者剩余矿产资源储量的;

(五)工程建设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

(六)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矿产资源储量。

采矿权人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后新计算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登记。

第六条登记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

(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审查)意见书;

(三)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及主要附图、附表、附件。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资料外,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还应当同时提交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复印件;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同时提交国土资源部或者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批准文件。

第七条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探矿权人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通过后15日内,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

(二)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同时办理;

(三)采矿权人因变更矿区范围等调整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手续时同时办理;

(四)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残留或者剩余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时同时办理;

(五)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的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由批准建设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同时办理。

第八条经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九条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完成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手续之日起10日内,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情况通知矿区所在地的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矿产资源统计

第十条矿产资源统计调查计划,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报国务院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全国矿产资源统计信息,由国土资源部定期向社会。

第十一条矿产资源统计,应当使用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并经国务院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及其填报说明。

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包括采矿权人和矿山(油气田)基本情况、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采选技术指标、矿产组分和质量指标、占用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情况等内容。

未列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残留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和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相关情况,依据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进行统计。

第十二条开采矿产资源,以年度为统计周期,以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为基本统计单元。但油气矿产以油田、气田为基本统计单元。

第十三条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完成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填报工作,并将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一式三份,报送矿区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单元跨行政区域的,报共同的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开采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填报工作,并将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一式二份报送国土资源部。

第十四条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下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和采矿权人直接报送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进行审查、现场抽查和汇总分析。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审查确定的统计资料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五条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统计职责:

(一)经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后通知的和本级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录入、汇总;

(二)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组织填报、数据审查、录入、现场抽查;

(三)经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和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的统计;

(四)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统计;

(五)向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条第(三)项、第(四)项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应当如实、准确、全面、及时,并符合统计核查、检测和计算等方面的规定,不得虚报、瞒报、迟报、拒报。

第四章登记统计资料管理

第十七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统计台账及数据库的管理。

上报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应当附具统一要求的电子文本。

全国矿产资源登记统计数据库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建设单位应当建立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本单位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统计台账及其他相关资料,并接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现场抽查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时,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建设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第十九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或者建设单位要求保密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本行政区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提供有关信息服务时,应当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具体承担登记统计工作,定期对登记统计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采矿权人不依照本办法规定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矿产资源统计资料,拒绝接受检查、现场抽查或者弄虚作假的,依照《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六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二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矿产资源登记统计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9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质工作

(一)充分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成就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地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

(二)加强地质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三)加强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找矿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面向社会需求,搞好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和开展地质勘查。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地质理论研究与创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步伐。

二、明确地质工作主要任务

(四)突出能源矿产勘查。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在地质勘查的首要位置。按照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辟新区、拓展海外的方针,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积极探索陆地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重点海域勘查,切实增加可采储量。加快神东、陕北、晋北、鲁西、两淮等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加强南方缺煤省区和边远地区的煤炭勘查。加强铀矿勘查,尽快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积极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查。

(五)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非能源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国内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兼顾部分优势矿产资源,按照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的方针,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重点加强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矿产勘查。在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天山、南岭、大兴安岭等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合理部署矿产普查,引导和鼓励商业性勘查,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基地。继续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度,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

(六)做好矿山地质工作。矿山地质工作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延长现有矿山服务年限意义重大。按照理论指导、技术优先、探边摸底、拓展的方针,搞好矿山地质工作。加强矿山生产过程中的补充勘探,指导科学开采。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开展共生伴生矿产和尾矿的综合评价、勘查和利用。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

(七)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基础地质调查是提高国土调查程度的基本手段。在重要经济区域、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地区,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要求,系统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调查,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开展区域海洋地质调查,进行海岸带、大陆架和海底地质情况探测,系统掌握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摸清海域油气资源潜力。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活动。

(八)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地质环境特别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工作。实施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尽快完成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前期地质勘查,搞好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交通网络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地质基础工作。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九)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推进地质图书档案、重点实验室等向社会开放,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三、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十)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全国性、跨区域、海域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实施公益性地质调查,应当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选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运行和工作的开展;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

(十一)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省级政府也要尽快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应通过项目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十二)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建立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着重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主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发挥各类地质勘查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对地质勘查基金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所得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主要用于补充地质勘查基金,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完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政策。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矿产资源收益,按照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确定使用方向,规范资金管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等收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省级财政的资源税收入,也应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矿产勘查。省级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允许矿业企业的矿产资源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

(十三)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主要运用政策调控,改善市场环境,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勘查风险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带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各类矿业企业新建矿山或采区,必须依法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

(十四)培育矿产资源勘查市场。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完善市场规则,建设交易平台,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勘查开采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矿业权、矿产储量评估机制,健全矿业权评估师、矿产储量评估师制度,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准入资格制度。

(十五)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加强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对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地方政府要按照当地统一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对其中的原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在“十一五”时期,国家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分离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对中央管理的煤炭、核工业、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盐业地质勘查单位,比照上述有关政策执行。

(十六)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保障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政策,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广泛开展地球科学和地质勘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十七)推进地质科技进步。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编制全国地质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继续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地观测、深部探测和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现有地质装备利用的效率,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长期观测站网等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地质科技领域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科技投入体系。国家逐步增加地质科技投入,并在相关地质专项中合理安排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的经费。

(十八)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地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院校要增设地学综合类课程。积极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共建。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合理的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提倡高等院校地质类教师到地质勘查单位挂职,加强地质类院校野外实习教学,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地质一线就业。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十九)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五、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二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地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队伍的管理,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各类地质队伍的改革和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制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地质工作。要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十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地质勘查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地质勘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全国地质工作布局,引导地质勘查资源合理配置。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科学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搞好衔接,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等予以落实。省级地质勘查规划要符合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要求,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二十二)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职能。组织制定地质勘查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地质勘查企业健康发展,指导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和发展。完善地质勘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行业准入。建立统一的地质勘查行业统计制度,及时提供信息服务。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等作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二十三)强化矿业权管理。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调整矿业权审批权限,增强中央政府对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调控能力。根据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科学设置探矿权,并明确探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现有商业价值矿产地的探矿权人,依法维护其继续勘查、探矿权转让、采矿权取得等权利。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禁止圈而不探或以采代探的行为。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规范矿业权出让转让,依法查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违法行为。

矿产资源知识范文篇10

一、完成了矿业权建档立制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矿山企业和勘探单位的建档立制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了辖区内12家采矿企业,14家探矿企业详细资料的整编、建档工作,为辖区内。所有矿业权建立了独立的档案系统。

二、推进了有偿使用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市场,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示范区管理委会和盟国土资源局的支持和指导下,首次,成功组织完成了示范区矿业权公开挂牌出让工作。先后挂牌出让了**石膏矿、**砖瓦用粘土矿、**建筑用灰岩矿、**建筑石料矿、**建筑用砂石矿等5个采矿权,收取采矿权出让价款1*万元,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三、加强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协调、组织各**、企业成立了地质灾害预警小组,并要求各矿山企业对其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积极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年内申报的新井煤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已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按时上报了地质灾害月报及其它相关报表。

四、积极开展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收缴工作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20*年各采矿企业销售额明显低于往年,经过积极协调和宣传,共计收缴矿产资源补偿费13.1136万元。

五、配合完成了其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