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8:52: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1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

1.1基地建设不完备,影响学生技能的提升。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缺少或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是属医学类的专业,是技能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制较短,这本身就限制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多数院校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延用过去老方案,受限于基地设备等条件,使实践教学安排的学生有限,更阻碍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1.2实训设计不合理,缺少职业氛围。许多院校动物医学实训场地,只是划分出不同的实训室场地而已并不明确实训功能,更缺少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只开展单项的实验实训,没有系统化的总体设计,缺少根据真实岗位需求设计出的连续性、能重复性的强化训练项目,难以完成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无论教师、学校还是社会,只是口头上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训上来。很多实习基地缺东少西,不能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不注重在学生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下功夫[3]。但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提高,会间接影响临床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还要更重视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零距离对接岗位,更好的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1.3专业化程度弱,缺少开放性。很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没有专项基地,有的一个基地挂一个门牌,实际还承载其他专业的很多别的实训项目。例如:动物解剖实训室,既用来进行常规的动物生理解剖,还用来做诊疗实训、外科手术缝合实训等;基地规划和设计,没能与时俱进,单方面考虑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没有融入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上,这也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切断教学与社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这个链条;基地设施设备上也没有走在行业企业的前头,有一定的滞后性,缺少开放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4教师人力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大多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根本无法满足大批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另外,个别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很强的临床实践经验,导致指导教师进一步匮乏,很难对学生做专业性的指导。

2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从目前学生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在学生就业和实习中,对其实习效果和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学生缺少真正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畜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对实习就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需求越来越明显,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可大大缩短学生实习与就业之间的适应期,绶解学生实习期的心理焦虑。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带动和推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就业实习时,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时会很快的做出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一些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努力创办属于自己的动物医院。他们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会积极和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为师弟师妹提供较好的实习就业的机会[4]。这使得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培养基地,进一步突显了基地的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2.2为畜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储备人才。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猪肉价格明显飙升,宠物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不仅关乎学生的技能水平,宏观上也是在为整个畜牧行业培育优质的人才储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训高仿真模拟职业环境,练就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科学的诊疗技术,这都将为未来他们对大型综合性畜牧企业的高效发展起推动作用。2.3提高教学,服务科研。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学生,更加有利于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职业院校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离不开科研,这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2]。基地建设是保障校企合作的大前提,基地建设完备有利于开展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是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向企业人角色转换的有效的途径。有了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增多,这使得教学能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或发展趋势,有利于校方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做到专向培养。另外,有了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到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更好的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将这些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搞专项课题,并将成果融入教学,可以实现科研和教学双赢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4创办品牌专业、培育双师队伍。黑龙江省内各大高职院校80%院校均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如何在激烈的招生竟争中,突显我院的优势和动物医学专业特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事。在总体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相上下的前提下,要从众多学校脱颖而出,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而在人才培养体系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专业能力的培养就突显其重要性,要在核心技能培养上有所建设,突显人才培养的高技能、高素质。首先就是建设一个规范、科学的实践技能锻炼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还能提升教师本身的双师型素质,带动教师、学生共同提升实践能力,使实习与就业成为良性大循环。有了基地教师可以“引进来,走出去”[3]。学校聘请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企业人员到校任教,并承担动物医学专业核心实践训练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技能训练的专业性;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其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师通过实践了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行业新动向,提高专业水平和带教能力,为创办优质专业提供软硬件基础。

3小结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想提升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势必要从传统的实训室中脱离,要高仿真的模拟的职业环境,要贴近实际岗位和服务的一线,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未来就业的专业岗位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基地建设要向实用型、综合性和社会化转变,既要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需求,也要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还得担负有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及在岗继续教育提升等社会服务的责任[1]。因此,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势在必行[5]。

查看全文

实训基地对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的作用

1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

1.1基地建设不完备,影响学生技能的提升。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缺少或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是属医学类的专业,是技能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制较短,这本身就限制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多数院校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仍延用过去老方案,受限于基地设备等条件,使实践教学安排的学生有限,更阻碍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1.2实训设计不合理,缺少职业氛围。许多院校动物医学实训场地,只是划分出不同的实训室场地而已并不明确实训功能,更缺少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只开展单项的实验实训,没有系统化的总体设计,缺少根据真实岗位需求设计出的连续性、能重复性的强化训练项目,难以完成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另外,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无论教师、学校还是社会,只是口头上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训上来。很多实习基地缺东少西,不能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不注重在学生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下功夫[3]。但事实上,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提高,会间接影响临床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还要更重视职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零距离对接岗位,更好的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1.3专业化程度弱,缺少开放性。很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没有专项基地,有的一个基地挂一个门牌,实际还承载其他专业的很多别的实训项目。例如:动物解剖实训室,既用来进行常规的动物生理解剖,还用来做诊疗实训、外科手术缝合实训等;基地规划和设计,没能与时俱进,单方面考虑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没有融入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上,这也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切断教学与社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这个链条;基地设施设备上也没有走在行业企业的前头,有一定的滞后性,缺少开放性,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4教师人力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大多由专业教师兼职担任,根本无法满足大批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另外,个别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很强的临床实践经验,导致指导教师进一步匮乏,很难对学生做专业性的指导。

2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从目前学生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在学生就业和实习中,对其实习效果和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学生缺少真正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随着畜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对实习就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需求越来越明显,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可大大缩短学生实习与就业之间的适应期,绶解学生实习期的心理焦虑。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带动和推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就业实习时,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时会很快的做出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成功率和稳定性。一些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努力创办属于自己的动物医院。他们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会积极和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为师弟师妹提供较好的实习就业的机会[4]。这使得实训基地成为就业培养基地,进一步突显了基地的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2.2为畜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储备人才。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猪肉价格明显飙升,宠物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不仅关乎学生的技能水平,宏观上也是在为整个畜牧行业培育优质的人才储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训高仿真模拟职业环境,练就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科学的诊疗技术,这都将为未来他们对大型综合性畜牧企业的高效发展起推动作用。2.3提高教学,服务科研。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学生,更加有利于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职业院校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离不开科研,这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2]。基地建设是保障校企合作的大前提,基地建设完备有利于开展实质意义的校企合作,是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向企业人角色转换的有效的途径。有了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增多,这使得教学能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或发展趋势,有利于校方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做到专向培养。另外,有了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到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更好的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将这些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搞专项课题,并将成果融入教学,可以实现科研和教学双赢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4创办品牌专业、培育双师队伍。黑龙江省内各大高职院校80%院校均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如何在激烈的招生竟争中,突显我院的优势和动物医学专业特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事。在总体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相上下的前提下,要从众多学校脱颖而出,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而在人才培养体系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专业能力的培养就突显其重要性,要在核心技能培养上有所建设,突显人才培养的高技能、高素质。首先就是建设一个规范、科学的实践技能锻炼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还能提升教师本身的双师型素质,带动教师、学生共同提升实践能力,使实习与就业成为良性大循环。有了基地教师可以“引进来,走出去”[3]。学校聘请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企业人员到校任教,并承担动物医学专业核心实践训练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技能训练的专业性;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其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师通过实践了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行业新动向,提高专业水平和带教能力,为创办优质专业提供软硬件基础。

3小结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想提升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是实现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势必要从传统的实训室中脱离,要高仿真的模拟的职业环境,要贴近实际岗位和服务的一线,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未来就业的专业岗位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基地建设要向实用型、综合性和社会化转变,既要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需求,也要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还得担负有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培训及在岗继续教育提升等社会服务的责任[1]。因此,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优化改革,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任务,势在必行[5]。

查看全文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建置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查看全文

动物医院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建设思考

1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的意义

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动物医院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而在社会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方便的接触到临床实践,教师能够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教学型动物医院面临的新挑战。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时间和空间、提升实践的质量和水平,2017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并在2018年《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了建设300个左右农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全国各高校也陆续将虚拟仿真项目的建设列入了学校的长远规划,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适应了信息时代合作培养、资源共享的改革要求,而且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先进手段、开放平台和优质资源,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2动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2.1发展需要。当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动物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以及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养殖场的规划设计、生产流程、疫病防控和质量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2.2市场需要。我国宠物的饲养数量快速增长,对高水平宠物保健和诊疗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统计,未来五年(2019-20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8%。到2023年,我国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宠物的诊疗水平主要取决于宠物医生的临床实践技能。2.3安全需要。目前动物疫病仍然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频繁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国家的食品安全、人民的健康和绿色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动物疫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急需专业的人才和规范化的诊疗技能。

3高校动物医院临床实践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动物医院属于教学与经营兼用型动物医院,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动手实践能力,使之具备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3]。虽然我国培养动物医学人才的高校一般都建有动物医院,但动物医院的临床教学水平普遍堪忧[4]。3.1缺乏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诊疗设备。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高校动物医院在整体硬件条件上依然略显落后,目前可进行的多为宠物的诊疗实践,而畜禽养殖相关的疾病临床实践则极少。检查项目也基本是血液生化、影像、B超和内窥镜等常规项目,而如CT、血气分析等更为深入的检查则无法进行。3.2缺乏稳定的高水平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的临床指导教师。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将承担研究课题、当作职称晋级的重要指标,致使大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造成了高校临床指导教师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师生比失衡,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很难得到一对一的指导,积累诊疗经验和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就很少。3.3缺乏临床病例类型。在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高校动物医院的接诊量是没有规律的,出现的病例有限且不系统,大部分病例是通过以前的记载进行认识学习,给实践环节的培养带来了不便,也大大降低了实习效果。3.4难以兼顾学生实训与对外服务。高校动物医院在承担学生实训的同时还提供对外服务,由于实习学生较多只能分小组进行,而动物医院接受实习的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动物医院在完成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对外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这样导致动物医院积累的临床经验有限,治疗技术和水平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查看全文

宠物医学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探讨

摘要: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教育纳入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搭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同类院校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国务院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等问题[2],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促进学生核心劳动技能养成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

1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

宠物医学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动物(宠物)疾病诊疗等行业企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宠物医学人才。学生经过专业学习能够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毕业后从事宠物疾病诊疗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毕业生经过3-5年的发展,能够成为相关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小企业一线技术主管,达到主治宠物医师水平。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培养的宠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做法

查看全文

医学人文教育的应用3篇

第一篇

一、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

医学人文作为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学科众多,缺乏横向联系,通过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医学人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谓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即把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来介绍医学人文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来学习医学人文的概念、方法,从医学人文学科和临床现象的结合点上,把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观点和医学信念[2]。建议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5学期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Ⅰ,第8-10学期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Ⅱ。通过医学人文综合课程Ⅰ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医学人文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医学人文课程Patient/Doctor(病人—医生)Ⅰ-Ⅲ及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概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等课程都是有益的探索。为保证医学人文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建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医学人文综合课程的基础上第6-7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2-3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

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中

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学者提出应该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的门数和课时,但增加很多的课程和课时势必增添学生的负荷,既不必要,也不可行。以山西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第1-7学期共开设42门课程,总学时2939小时,学期均学时为420小时,课程空间已近饱和。医学人文教育应当另辟蹊径,以融合的思路解决课程空间的问题,在开设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寻求医学人文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3]。医学与人文既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简单加和的,而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通过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死教育、医学史、医患沟通、病人心理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使医学生懂得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知识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形成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课程相互融通、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打破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与人文的独白造成的学科壁垒,同时促进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双赢。医学与人文的融合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医学专业教师、医学人文教师的通力合作。

三、医学人文与实践的结合

查看全文

高校医学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能力研究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科学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医学未来科研工作主力军的医学研究生是高校医学期刊重要的作者群之一。针对医学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指导,进行针对性的稿件退修,建立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并适时开辟研究生栏目等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研究生作者群,优化期刊稿源,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研究生;学术能力;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推进的一项大工程,在该战略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将在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著作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之一[1]。在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来越高。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所属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温州医科大学学报》《肝胆胰外科杂志》等期刊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数量进行大致统计,发现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均占了较大比例。但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经验,与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充足、优质的稿源是高校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近年来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大量优质稿源外流。面对此种现状,高校医学期刊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通过相应的对策培养优秀作者群,拓宽稿源值得我们编辑深思。为此,笔者对《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养研究生作者群,增加优质研究生稿源,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1.1写作欠规范。医学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甚至不知道医学学术论文该如何写,所以稿件常存在写作不规范,可读性差的问题。笔者对杂志近两年来的研究生来稿进行分析后,发现写作方面欠规范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不准确,表述累赘,未能概括全文;单位和作者署名随意,中英文表述不对应;中英文摘要不够简练,未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甚至出现摘要内容和论文内容不符现象;前言内容阐述条理不清,写一大堆概念性内容,而未能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读者无法重复研究;医学专业术语混用,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图表和公式使用不规范;文内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参考文献著录信息错误,著录项目不全,引用的文献无代表性等。1.2科学性不够。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地研究、分析数据,并认真地在科学实验研究中进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才能保证稿件的科学性[2]。显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情况不了解,常出现选择的实验方法不科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准确,投到编辑部的稿件逻辑结构不清晰,论述缺乏依据,结论与结果混淆或者结论只是简单重复结果的内容,未能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无说服力等问题,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够。1.3存在学术失信行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了进行医学研究,完成论文答辩外,大部分时间需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完成临床实习,这使得他们能用于研究的时间较非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少,再加上医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受样本例数、对象依存性、偏倚及其他不可控性因素的影响,耗时耗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部分医学研究生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甚至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以求顺利,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3]。彭志红等[4]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的研究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研究设计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违背了学术诚信。此外一稿多投也是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医学研究耗时长,完成课题时,往往已临近毕业,为及早知道审稿结果,尽快,有些研究生便会选择一稿多投[5]。1.4存在医学伦理问题。医学期刊涉及的是人或动物的生命健康,刊发的大部分稿件是关于人或者动物的医学研究,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医学伦理道德问题[6]。林加西[7]对我国777篇医学动物实验论文的伦理规范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中大多数作者的伦理意识不强,仅10.55%的论文写明经伦理审查并同意开展,2.96%的论文注明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饲养及实验过程,1.8%的论文注明伦理学审查编号。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医学研究生因研究经验不足,尚未真正参加临床工作,缺乏伦理意识,与其他作者相比,研究生的稿件存在更多的医学伦理问题。

2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思考

查看全文

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论文

1通识教育的概念及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国内外教育家对通识教育的涵义解释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在各自不同的阐述中,达成共识的是:通识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1]。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之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教育理念与做法。20世纪末通识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大学教育界,众多教育家对通识教育与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自由教育和通才教育等教育进行了辨析,通过辨析,逐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推行这一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具有多样化与联系性的特点。正确理解它的多样性与联系性,是把握通识教育科学内涵、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能较好地解决近代以来大学教育极端专业化和功利化所带来的一些弊端[2]。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争议,作为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较为认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也就是说医学院校对于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其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培养,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并指导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等),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意识,倡导学生加入到基层卫生组织服务队伍中去。

2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专业地位

总体而言,其内容包括五大板块:人体的化学物质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正常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肝脏、血液等重要器官与系统的生物化学[3]。通过五大板块内容的学习,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后期实习及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以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都需要生物化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和技术;利用其理论和技术,护理专业可以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检验项目中各指标代表的临床意义,药学专业则可将其理论、原理和技术用于指导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3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3.1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扩展内容的选取

查看全文

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学习任务单的策划、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加完善的课程设计,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任务完善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改进方向。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学多媒体技术

1“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教育也逐步跟进发展。在新形势下,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传统教学通常是在课堂中进行,在固定时间里上固定的课程,由教师为主导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时知识的接收范围也十分有限。在信息化进程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教学,需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来进行教学方式的完善。混合式教学将一节课程分为多个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含了不同的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本文基于对“医学多媒体技术”课程整体的了解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学习任务方案构思。

2混合式教学下学习任务单的策划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医学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基于医学知识进行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搜集、处理、整理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信息的处理能力。该课程的学习主题即是围绕对医学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能力的提升。其次,确定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内容围绕课程主题开展,从对多媒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具体的应用,将其应用至医学领域中去。再次,明确学习方法。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线上进行课前预习、操作练习、阶段测验、课后延伸等工作,线下则是教师引导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最后,明确学习任务的形式。学习任务形式主要有资源浏览型、问题探索型、疑问收集型等。资源浏览型任务可以利用现有的慕课、微课和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阅读材料等资源。问题探索型任务可以布置研究主题,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尝试解决。疑问收集型任务一般要求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旨在了解学情。另外,任务的布置还需要注重对个人信息搜集、从小组合作能力提升方面进行考虑。

查看全文

动物科学系实践教学特色的探讨

我院是一所综合型的应用型院校,坚持以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为最高办学准则,以社会评价作为办学水平高低,以服务经济贡献社会作为我院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动物科学系作为农科院系,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办出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本文根据动物科学系几年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必要可行的设想,以探讨具有我院自身风格和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在动物科学各专业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动物科学系的各个专业与农学门类诸专业相似,均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也是动物科学系办学重要特色之一。

(一)、实践教学在动物检疫专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必须通过实验课、技能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劳动课以及社会实践等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实际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作能力。例如,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必须到动物检疫站、所,参加实地的畜禽及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才能获得上岗资格。

(二)、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畜牧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各种动物饲养管理方法和畜禽日粮的科学配方,才能有效的组织畜牧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确保人类的健康。

(三)、动物医学更需要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熟练医学临床上的各种诊疗动物疾病的技术,才能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