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21:44

健身运动教学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1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确定了以满足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发展取向,即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相谋和,以便于实现与社会体育的同步发展.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其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是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发展取向.因而,结合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态势可以判定,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开展范围广泛、参与人数众多、影响意义深远以及发展态势持久等特征.为了全面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参与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便于适应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使之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理论与较为娴熟的体育技能,其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较为完善,因此,在其步入社会后,与社会大众相比显现出较高的体育水平,凸显出较大的能力优势.这不仅能够成为其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同时还能够对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引领与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当中.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而言,具有提升参与群体的素质水平,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全民健身运动就其基本性质而言,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普及与发展的程度,将直接映射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应注重对高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使其培养目标与培养价值实现社会化,进而与全民健身运动形成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更要充分运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影响,激发全体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形成自主参与的良好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助推下,实现健康持久的发展,并由此来带动与促进社会体育健康持久的发展.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与功能,是实现我国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的影响

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教学理念引导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在素质教育普及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确定了以培养与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之能力发展为核心,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目的的全新的教学目标.这种全新的教学目标彰显出与社会体育实现同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建立起具有适应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步发展,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有机的优化与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其次,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重组与创新的重要资源.第三,为了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求,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实现有效的创新,以便于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为了全面迎合全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全面引进.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则为高校体育教学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引入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首先,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凸显社会体育的本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在对社会体育元素引入的过程中,选取最佳的融入点,提高引入的实用价值.其次,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内容具有大众性与普遍适应性的特征,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为被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吸收与接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项目,集健身、娱乐与休闲于一体,彰显亲和性特征,有利于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融入,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社会体育将成为其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为了实现尽快地融入与适应社会体育,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对社会体育产生较为强烈的了解与认知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有效的满足,将成为学生未来能否适应社会体育,融入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运动视角下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元素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凸显适应性特征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随着社会体育元素的不断引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高校体育学习对社会体育形成有效的接触、参与、体验与感悟,进而加强对社会体育的了解,增强对社会体育的认知.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引发了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对社会体育元素的引入,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的构建具有引领与启迪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具有全民健身运动特征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感知与接受,同时,更能够对自身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凸显其适应性与完善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全民健身运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搞笑课外体育活动体系构建的引导与规范.

以全民健身运动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规划途径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2

本文所研究的高职院健身运动实际上特指健身健美运动。随着健身运动在高校校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健身运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渗透到体育课程、体育社团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丰富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助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二、相关概念阐释

1.健身运动。即通过徒手和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身体锻炼,给予身体各个部位肌肉适当的刺激,以发展肌肉、健美体形、增长体力与力量、减缩皮下脂肪、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1]。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20世纪80年代开传入我国并逐渐兴起,目前我国健身健美组织日益壮大,各类比赛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受年轻人和群众欢迎,充分显示了现代健身健美运动的魁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而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体育活动。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

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健身运动的开展现状

1.健身课程。开设健身课程是推广健身知识和扩大健身运动影响力的最有效形式,也是让更多的学生系统、科学的掌握健身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高职院开设健身课程不仅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相关体育教师2015年对体育教学部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增加了健身运动项目。从2016年初开始正式开设健身选修课,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健身理论知识和掌握基础锻炼方法。课程的內容简单,只包括健身基础理论和健身健美技术,且实践较少。课程课时为13周26学时,每周1次课2个课时,一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修满13次课26个课时并考试成绩合格即可拿到2个选修课的学分。健身运动以课程的形式出现,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健身热情,促使很大一部分学生投入到健身队伍中来,使得健身运动在校园内得以快速的普及。2.健身社团。高校健身社团是体育健身健美课程教育体系的扩展与补充,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适合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开展。高职院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9-21岁左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其生长发育水平、各器官的功能以及生理和心理水平都达到最佳水平,也是肌肉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能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系统且规律的健身训练,不仅可以增长肌肉、改善体型、塑造形体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健身运动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一个月的坚持锻炼身体就会有所变化,三个月则会显著变化,三年则可能成为“健美先生”或“健美小姐”[4]。南铁院健身社在2014年底经学院团委批准正式成立,运用QQ群进行管理和联系,QQ群的成员一直处于400人左右的动态平衡中。健身社在社团主要管理人员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社团活动和听讲座。目前,想健身的学生很多,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专业健身俱乐部的相关活动,会健身、懂健身的并不多;社团中具有国职健身教练资格的学生还很少。3.健身场馆。健身场馆是指拥有能针对人体不同部位如胸、背、肩、腰腹、手臂、腿等主要肌肉群进行锻炼的可自由调节重量组合的杠铃、哑铃、综合器械及各种固定器械的体育运动场馆。要进行身体全方位专业的健身健美锻炼,就需要专门的训练场馆和器械[5]。南铁院拥有自己固定的健身房,器材、设施较齐全,但场地面积太小,只能摆放学校购买健身器材的一半,其他器材由于场地原因只能闲置于仓库中。现有的健身房只能同时容纳20至30人进行教学和锻炼。学校严重缺乏健身锻炼场所,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健身锻炼的需求。下午时间段除了健身选修课教学使用外则对校内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段健身房的管理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勤工助学学生负责,而对健身学生健身锻炼的专业指导则由具有国职健身教练资格证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健身社团的主要负责人轮流值班义务负责。健身房经过两年的运行,健身运动推广效果显著,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四、高职院健身运动助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对策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健身社团影响力。当前,学校健身指导员与教练十分匮乏,想健身但不会健身的学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中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学生锻炼动机来引导学生,多普及健身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健身社团的影响力和画报、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大力宣传,还可定期举办健身运动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健身知识,不断扩大健身运动的影响力,为吸引和充分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提供可能。选出来的健身社团负责人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培养健身社团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健身社团成员应该十分珍惜团体的良好形象,共同努力扩大社团的知名度。通过社团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健身积极性,确保健身运动在高职院不断推广和普及。引导学生逐渐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营造“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2.培养学生健身运动兴趣。当下用人单位都喜欢录用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高素质不单单体现在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业技能,还包括应聘者的身体形态、礼仪修养等。健身运动不但塑造人的外形轮廓,还提高个人的气质,使人无论站立、行走都很舒展、大方,富有动态美。当今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就应该是将个人的文化教养和气质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仪表风度。高校应通过健身课程和健身健美表演激发学生对健身运动的兴趣,学校体育老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健身健美动作时要让他们体验到健身健美运动带来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自发、积极的从事健身锻炼,养成健身锻炼的习惯。3.学校应重视健身课程和场地设施的建设。当前健身课程只开设了健身选修课,开展形式单一,课时少,内容简单,学生只能初步的了解健身运动,实践操作较少,这样发挥不了健身运动的功能与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健身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的安排上兼顾全方位的健身运动知识,制定适宜的课程目标,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授课时数。学校要积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健身场馆面积不足的问题,建立现代化的健身馆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健身,在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更能发挥教育功能。让更多学生了解健身健美运动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促进健身健美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健身运动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4.加快健身相关人才的培训。要想快速发展校园的健身运动,就需要有更多的专业指导人员。学校可以考虑引进专业的健身健美教师,或者加强对教师们进行健身健美相关培训,鼓励他们考取健身运动相关的资格证书,使得任课教师们具有较强的健身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鼓励健身社团的健身爱好者参加国职健身教练资格培训和考试,考取初级的国职健身教练证,在课余时间对健身爱好者进行专业指导,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健身需求。5.通过组织健身比赛(表演)扩大影晌力。充分利用健身社团积极组织比赛(表演),通过比赛(表演)的形式让更多的师生能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形态,把的健美思想带给全校的师生,自觉地加强身体锻炼。同时通过健身比赛(表演),能让更多学生和老师了解健身,参与这项运动,让健身运动发展的更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军峰.浅谈健身健美运动在高职院校体育中的重要性[J].搏击:体育论坛,2011(12):75-76.

[2]丁润冲.高职院“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机制创新研究[J].体育科技,2017(5).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4]裔程洪,熊开宇.锁定青春:青年人健美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5]化清锋.西安地区普通髙校健美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D].西安体育学院,2013.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3

1.1大学体育能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服务首先,全民健身运动的范畴很广,大学体育本身就包含在其中,同时,大学生思想先进,知识丰富,他们能很快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丰富的运动知识,可以为自己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既其次,由于大学生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体育就成了大学体育的延续。大学体育包括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还是体育教学。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主要还是大学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因为体育教学能推动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能通过教师的教导来影响一代一代的大学生,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运动知识,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念,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将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带到社会中,为全民健身服务。因此,大学体育不仅是塑造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具有传播体育文化和技能的人。1.2全民健身不仅是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目前,作为社会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居民对全民健身运动扔不甚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盲目和随意的现象,这就影响了锻炼的效果。我国的人口数量多,实行全民健身运动后,如果仅仅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进行体育指导,全民健身运动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通过大学体育培养一批具有先进体育理念和思想的大学生,他们进入社会来影响和鼓励其他人参与体育运动,充实体育指导员的队伍,这将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2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2.1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开展体育指导活动人才的任务,所以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学体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大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都比社会上的人员要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一些体育课程不断开开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必将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开展重视健身、娱乐和休闲,很多单位也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专业的体育人才毕竟很少,为此大学体育应当担当起责任,培养更多的体育爱好者,使他们走向社会为全民健身的开展奉献出一份力量。2.2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实践活动的影响大学是学生集中的地方,也是开展体育运动最有保障的地方。首先,大学生出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运动,这个阶段进行体育教育,有利于其走向社会后继续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巩固大学阶段的体育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价值观,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大学体育主要以体育教学、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等形式开展,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设施相对来说比较齐全,在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下,开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使得场地设施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其利用率,解决群众锻炼难的问题,这也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了方便。2.3大学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实施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为了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很多高校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有很多场地设施建设费用较高,很多学校难以支付,这就给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了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此外,很多学校在场地设施的维护上不重视,维护费用低,致使场地设施老化快,这也给全民健身运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结语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4

我国大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到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如何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频频出现,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资料显示,大量研究主要是针对正常学生群体,而有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报道却依然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既往病史、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体育教学干预改善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状况,从而使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改善,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使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就是指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不及格(≤59分)的群体,其中不包括因病或残疾而免测的大学生。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为例,随机抽取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8所高校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在校大一、大二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学生中的90名体质弱势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60名,女生30名。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要求,参照同类型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山西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试法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发放问卷20天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共20份问卷),两次填答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为0.84,证明可信性显著。同时,通过对同一学校不同学生对部分题目的回答以及对同一份问卷不同题目但内容大致相同问题的回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调查可信度较高的结果。(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向8所高校的调查对象发放800份,收回759份,回收率94.9%,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97.0%。其中男生为372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50.5%,女生364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49.5%。

2.2.2专家咨询法

走访了山西省体质健康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向他们了解了体质测试以及监控状况、指标选取、参加测试人员的培训等问题。

2.2.3分析法

通过对山西省8所高校在校体质弱势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类群体在膳食与营养、生活规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体育教学干预后的实验班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深入分析。

2.2.4实验法

随机抽取太原理工大学被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中的90名大学生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男生两个班,女生一个班,每班30人。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干预,为期一学年。

2.2.5测量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8项指标实验前后的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指标包括血压、脉搏、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包括50米、800米(女)、1000米(男)、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台阶试验、跳绳、握力。使用的器材为各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检测器材,该套器材完全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要求。

2.2.6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山西省教育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信息中心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基本情况

3.1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调查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轻体重率为36.46%,超重率为29.20%,标准体重的学生仅有三分之一。而该群体中男生超重率为47.40%,轻体重率为29.63%;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超重率为10.99%,轻体重率为43.28%。可以看出,该群体大学生身体形态异常是导致体质测试不及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身体形态方面表现出的明显性别差异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3.2既往病史状况

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无病史,男女生平均率达到80.97%,但也有19.07%的学生有患病史,病种多样,病因复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或现在患病,但他们为了避免保健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加入到体质状况正常的学生当中上课。比如,一部分学生患有腰椎椎间盘突出慢性病,病情基本不影响小负荷和正常负荷的体育课和日常的身体锻炼,但有针对性的腰背肌力量、柔韧、协调素质练习则会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身体素质的发展。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学生为数还不少,这部分学生的既往病史成为其体质测试不及格的原因之一。

3.3膳食与营养情况

营养不良会使人精神不振、乏力,营养过剩则会引起许多慢性病,导致肥胖等问题,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体质量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膳食与营养方面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饮食的选择上以口味喜好作为标准,占64.62%,注重营养搭配的仅占11.11%,由此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膳食营养搭配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从体质弱势群体饱餐情况来看,有时吃不饱的女大学生竟占到24.46%,而对应项的男生仅占0.27%。通过与该群体女生的交谈与调查了解到,女大学生吃不饱的原因是多数女生想要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瘦身目标。另外,吃得很饱的该群体男生达到22.63%,对应项的女生仅占0.38%,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正好与上述BMI指数男女生超体重率和轻体重率存在的性别差异相一致。

3.4生活规律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篇》有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劳而不疲”。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正是我们今天所讲规律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养生之道。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的生活规律方面的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经常不吃早餐的人数达到20.40%,每天坚持吃的仅仅为18.08%。众所周知,吃早餐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科学早餐要求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要吃好,营养摄入要均衡。上述情况反映出该群体大学生普遍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中男生不吃早餐人数居多,比女生高10.24%,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有直接关系。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男生普遍晚上休息时间比较晚,24点以后睡觉很正常,宿舍内的电脑作业、游戏等是影响他们睡觉晚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为了早晨的贪睡而舍去吃早餐的时间。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有抽烟喝酒的习惯,而且比较严重[3-5]。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睡眠时间在7-8小时的学生仅占26.41%,而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69.33%,尤其是男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达到71.71%。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67%。研究进一步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余大部分时间安排情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从事网上游戏活动的男生达到34.12%,也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的男生将课余大部分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这个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男生中有71.71%的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及10.21%的学生经常熬夜(睡眠在5小时以下)的结果,也证实了为什么有25.52%的男生经常不吃早餐,不是不愿意吃或真的对早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是沉迷于网络引起的睡眠不足导致无法按时吃早餐,日久成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但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6-8]。从调查中还发现,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51.48%,有近一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无人指导、没有锻炼环境、由于自身状况不懂得如何锻炼、性格内向等。从以上分析来看,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大部分生活不规律,不吃早餐,睡眠不足,课余不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有一部分同学熬夜,迷恋于网络和游戏,男生抽烟喝酒现象比较严重,可谓是“食饮无节,起居无常,以忘为常,故精气耗散,形神疲惫”,对体质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4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

4.1体育教学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干预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内主要采用独立授课,即把这一特殊群体分成3个实验班,其中2个男生班,1个女生班,每班分别单独授课。为他们单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期1学年(36周,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实践课30周,健康知识讲座6周(均在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两周进行)。课余锻炼采用健身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36周,每周5次,每次60min)。

4.1.1课内采取独立授课

(1)内容的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慢跑、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太极拳(剑)、游戏等,在课前课后根据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所呈现的肺活量、下肢力量、有氧耐力及柔韧性较差和肥胖的体质特征,采取柔韧性练习、耐力跑练习、下肢力量练习等运动方式,加强素质练习,内容包括韧带牵拉、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俯卧撑/立卧撑(男)、耐力跑。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重点进行韧带牵拉练习,在体育课最后30min安排俯卧撑/立卧撑练习(男)、单杆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腿跳跃练习和耐力跑练习等。健康知识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科学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各种疾病如何进行预防与康复,如何科学控制体重等。主要目的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让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认识到运动是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了解各种运动的特点及其方法;科学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康复;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树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让他们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其如何进行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设定靶心率达到75%最大心率的强度是一个运动阈值。由于运动训练强度太小,所以,较低心率的运动不能提高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训练强度大小的典型运动模式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可提高心肺功能。因此,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靶心率适宜范围为50%~80%HRmax,其中HRmax=220-平均年龄。如俯卧撑/立卧撑(男)、单杠悬垂/斜身引体(女)、单/双脚跳跃各2组,组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为标准,开始下一组练习;1200~1600m耐力跑为110~130s/400m[2]。强度监控心率的控制是监控锻炼质量的重要方式。(1)选取若干班里运动成绩中等的男、女学生,测试并记录被试在每组练习结束后的即时心率;(2)运用RPE表[3],记录被试每组练习结束即刻及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3)由所选择的中等运动成绩男、女被试学生自测并记录次日晨起时的1min基础脉搏。以此作为课内运动强度与课外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依据之一。运动频率上课时间均为每周5次,每次90min,其中,前60min为体育课正常教学内容,后30min为加强素质的练习,即90min活动时间中达靶心率的运动时间为30min/节。

4.1.2课余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工程,一个融可行性、科学性、趣味性、实效性、安全性于一体的工程,是一个增强个体自觉锻炼身体意识的工程[4]。“健身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是以个体学生客观存在的体质问题为依据,其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计和制定均建立在分析评价个体体质状况测试基础之上,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性别、身心特点、场地、气候等多种因素为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运动强度、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是在完全动态的情况下实施的,需要经常做一些测试和评价工作,以及时对处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其效果不断地进行监督以便更新内容,以得到个体身体练习长期和短期的锻炼效益。(1)内容的确定运动内容是以有氧耐力运动项目为主,如球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游泳、登山等,辅助以柔韧性练习和力量性运动,如静力伸展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2)运动强度及频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运动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运动频率5次/周。每次总运动时间为30min-60min,其中运动主项维持靶心率至少持续10min以上。每次运动都应包括练前的准备活动和练后的整理活动。柔韧性练习在每次准备活动当中进行,力量练习可在准备活动后进行。如进行负重肌肉练习,一般可用本人最大力量负荷的40%-60%或8~12RM(最大重复重量)进行,每次3组,每组练习3次,隔天进行[6]。(3)强度监控课外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主要由课题组指派一位了解运动干预计划及要求的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同时,每个班指定一位同学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监督其他同学课余完成锻炼的进展情况与监控运动强度,并做记录。(4)注意事项有既往病史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因无人指导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运动不足,体质下滑。我们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做到4周一体检,发现问题马上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健康情况。(5)健身运动处方实施程序为每位学生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测试,获得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所必须的全面资料,这样制定的运动处方内容、强度、频率才能切实符合个人的身体条件,锻炼的效果才会最佳。第一步: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测试、调查了解学生体质状况、运动爱好及运动历程,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价。第二步:依据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制定健身运动处方,安排练习计划。第三步:预实施健身运动处方,跟踪,并做记录;同时,根据学生反应以及强度监控的数据,对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修改和微调。第四步:实施健身运动处方。

4.2体育教学干预结果分析

4.2.1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从性别角度看,教学干预对改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意义,对女生而言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弱势群体中男生肥胖学生多,通过36周的体育教学干预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体重有明显下降,而女生轻体重学生较多,虽然教学干预对增长女生体重有作用,但由于女生“以瘦为美”的审美意识促使她们注重节食控制体重的增长,因此出现了体育教学干预后身高标准体重男生差异显著,女生差异不显著。

4.2.2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表3和表4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男生和女生的脉搏和肺活量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干预对改善学生的血压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体育教学干预的手段主要是独立授课和健身运动处方,在练习内容的设置上重点服务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环境有积极作用,但练习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气息训练不够,再加上干预时间较短,对血管环境的作用不明显,自然对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般。教学干预方法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训练,加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脏泵血功能和肺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使得弱势群体学生相对较高的脉搏出现明显下降,较低的肺活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4.2.3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表5的数据表明,体育教学干预后,学生身体素质总得分较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了握力体重指数有性别差异,其他指标均表现出性别上的一致性。分析原因,教学干预对改善女生的手臂肌肉力量效果一般,而从人们的生活技能和需求看,男生的手臂肌肉力量就比女生大,因此日常锻炼也会出现女生比男生手臂力量小,另外男生体重下降也是导致干预后男生握力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表6表明,除握力指标外,其他指标在教学干预前后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通过体育教学干预,体质弱势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高的趋势出现了明显下降,干预对改善体质弱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显著作用。

4.2.4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7的数据表明,干预后体质弱势学生的测试因子均值和阳性数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偏执、精神疾病因子虽有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这与体育教学干预手段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运动处方和健身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干预,使得体质弱势学生对健身运动功能的理解和吸收有积极意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练习,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品质,故而“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明显降低。此外,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干预,注重“运动体验”和“量力而动”的引导,强调与人、与环境、与自己和谐相处,因此在和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安全感方面也有很大改善。“人际”、“敌对”、“恐怖”因子明显降低[9,10]。

5结论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5

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文化

全民健身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实际上,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水平与社会经济利益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全民健身提高了人民群众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全民健身可以有效地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进而为实现全民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利的保障。总而言之,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涵盖了丰富的体育理念与生活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行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行为制度文化则涉及到了诸多体育价值标准,而物质文化则与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紧密相关。高校体育文化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理念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因此,高校应该基于全民健身这一时代背景,积极、主动地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以此满足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实现高校大学生身心锻炼的目标。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这是由于以往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注重娱乐性和休闲性,而全民健身背景下重点强调了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高校大学生突破身心限制,勇于打破惰性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二,有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例如拔河、篮球等项目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圆满地完成集体项目,才能提高学生个人的体育成绩。第三,有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体育文化中涵盖了很多高尚的道德思想。例如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等,通过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

人文关怀不足

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情况的调查可知,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普遍将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作为体育文化构建的主要载体,这往往展现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娱乐性与休闲性,学生虽然能够在这些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中进行身体锻炼、培养体育兴趣,但由于极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体育活动并不能达到全体师生参与的目的,对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实际上,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具有娱乐性,更要从多个方面体现出其他功能,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体育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诸多途径加强体育文化的有效构建。但是纵观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个性化的体育文化。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导致高校体育文化难以实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标。具体而言,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片面地追求流行与时尚,导致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被边缘化,进而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特色不足。特别是目前多数高校盲目地追求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的排名,并没有真正地领悟到体育文化构建的时代价值,无法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体育人才。本质上,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文化也会彰显出高校文化的特色之处。比如,清华大学的体育文化就直接反映出了该校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制度建设较为落后现阶段,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无法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顺利构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配套制度,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在整体上缺乏规范性与权威性,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较为落后,很难适应全民健身对高校体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第一,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体育文化组织机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较为零散和混乱,同时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也不完善,体育文化政策处于被弱化的不利地位,不能为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指导。第二,现有的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与高校实际情况相脱离,仅仅是简单、机械地颁布一些体育制度,没有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建立与高校体育文化相适应的制度规范。第三,高校部分师生不够重视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存在不执行相关规定的现象,也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体育文化意识缺失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体育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这是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中,学生理论成绩的考核占比较大,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体育教育往往存在于口头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另外,高校大学生自身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尚未建立较强的体育意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传统体育理念根深蒂固。虽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强身体锻炼,意识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始终没有形成较强的体育意识,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近些年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逐渐下降,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高校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发生意外的消息,这直接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亟需提升身体素质,加强身体锻炼。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知,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具体路径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为了真正地落实全民健身运动,高校在体育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确保高校体育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娱乐性、灵活性以及人文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全民健身教育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并且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来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工具,切实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构建的积极性。其次,学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高校构建体育文化出谋划策,同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追求体育精神文化的满足。最后,高校要建立体育人文环境,利用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来发挥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校园内形成健康、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避免高校体育文化过度地娱乐化与休闲化。构建特色的体育文化每所高校的办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高校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这样不仅能够增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实力,也有助于发挥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积极效用。首先,高校要基于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来开发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建立个性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将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以及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体育课程模式中,以此构建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其次,高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彰显出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最后,高校要建立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树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品牌的正面效应。

加强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在体育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并建立科学、系统的配套制度,确保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能够与全民健身运动理念相适应。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序的调研工作,对体育文化构建中师生的态度与兴趣进行全面地调查,并且基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来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例如激励制度、奖惩制度等,并且确保高校体育文化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充分地落实和执行。另外,高校要重视体育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体育文化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可以借助加学分、补贴奖金等方式来调动师生参与体育文化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激励全校师生遵守和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意识普遍不高的,对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基于此,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感悟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体育这门学科本质上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场所,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逐步提高体育学科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将体育学科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相连,加强体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激励高校大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个性,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保证学生能够从意识层面正确地认识到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另外,高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借助广播、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体育文化的内涵与要求,也可以通过讲座、交流会等方式普及体育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

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建设活动,彰显出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具体而言,高校应该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未来职业发展改进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将没有价值的体育内容剔除出去,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重点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并为学生建立自主锻炼的平台。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其他院系和专业的联系,基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例如,拉丁舞俱乐部、轮滑体育俱乐部、健美操体育俱乐部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营造出活泼、开放的体育教学氛围。另外,高校可以组建具有特色的运动队,增强运动队的竞技性与基础性,通过运动队的感召力来吸引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注意力,并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以此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保障。综上所述,面对全民健身运动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要顺应时展的趋势,针对体育文化构建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主动地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还要立足于高校自身情况构建特色的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力度,并且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正确认知,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这样才能发挥出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积极效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韩兵.辽宁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37(06):71-75.

[2]刘玉红,邓永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基于新媒体的视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8,26(12):33-35.

[3]孙立龙,董凡铭.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8,20(04):-64.

[4]李鑫.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8(12):+.

[5]邹学亮.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精品,8,37():36-38.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健身房;建设规范;管理运营

1.前言

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包含多种形式的运动,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健美操、韵律操以及各种抗阻力动作,可以起到锻炼心肺、提升免疫力、预防糖尿病和心脏病、增强身体协调控制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一定程度上缓解身体疲劳和压力。国民体质是国家兴盛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健身作为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主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各民族的重视。各国均通过培养国民健身意识、完善健身硬件条件、发扬健身文化等手段,发展国家健身事业,提升国民身体素质。高校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健康的体魄直接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初等教育虽然重视体育,但文化教育仍占据学生的主要课堂,健身对于大多初中生、高中生而言多是喊口号。除去体育生和从小有运动习惯的,刚入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欠缺,迫切需要引导其开展健身运动,尤其是健身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对于日后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健身房建设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建设缺乏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高校体育场馆多为综合性场馆,可开展室内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项运动。同球类相比,健身运动因其群众基础较弱,且对设备设施以及场地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大多数高校健身房在规划设计时未列为重点考虑,多作为某一个功能房或者辅助空间使用,因此高校健身房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在300平米左右[1],而AA社会综合性健身房至少1000平米。其次,高校健身房在建设前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功能划分不明确,建设时又没有相应的规范,导致使用体验较差且存在安全隐患,比如说,为方便人员通行或器械移动,一般要求小型健身器械(动感单车、踏步机、椭圆机等)摆放间距至少1米,大型、高速健身器械(如跑台等)摆放间距至少1.5米[2]。调查发现,不少健身房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摆放器材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另外,与健身相配套的服务问题也比较突出,许多健身房甚至没有设置更衣、淋浴和休息的空间。2.2运营缺乏专业,功能相对单一。健身房从设计建设到管理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场地管理、器械维护以及会员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均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专业人才的管理,同时,健身作为一个专业性强、形式广泛且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运动,专业教练的引导与培训也必不可少[3]。健身房不仅要设置有氧跑步、无氧力量等“标配”场地,还需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特点和师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健身操、瑜伽、搏击等专业课程,满足师生日益多样化的健身锻炼需求。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足够重视健身房的专业运营,仅仅从事着保障基础教学训练和简易设备维护等工作,且只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向师生开放,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保守,功能相对单一,不利于场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场地使用价值的深度开发。2.3文化体验有待加强,缺乏吸引力。健身作为一项历时悠久的运动,在世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有着特殊的文化。高校健身房在管理运营时,应充分宣传健身文化,通过宣传展板、屏幕媒介、开设课程等多种形式,宣扬积极向上的健身文化,帮助其正确认识健身、学会健身,积极搭建健身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鉴于健身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在改革开放以前其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导致国民对健身运动的认识还不全面,同时,高校建设多重视硬件发展,往往忽略了对文化宣传等软实力的建设,因此,高校健身房缺少文化氛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学生还存在概念误区,把健身和健美混为一谈,对健身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而且有健身习惯的学生也可能因为缺少群体的支持、鼓励与交流,或者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协助和指导而放弃健身,这些都阻碍了健身运动在学校的普及。

3.高校健身房建设运营对策与建议

3.1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注重设计及建设标准。健身房建设需综合考虑功能区域是否齐全、健身环境是否舒适、辅助空间设置是否科学等因素,因此高校场馆主管部门在推进健身房建设时,应根据所在区域、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师生需求,做好前期规划及准备工作。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功能分区,论证器械需求配置,通常可按照有氧、无氧、操房、动感单车房等运动类型设置功能区域,通过合理搭配力量器械、有氧器械等,以满足全身肌肉群及其他锻炼目的的需求,同时,围绕锻炼人员的用馆体验,合理配套公共休息、更衣室、洗手间及淋浴室等辅助区域[4];另一方面要注重兼容设计效果和建设规范,一般可先组织行业专家,本着安全实用的原则,合理制定健身房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其次融入校园特色文化,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强化健身房室内设计效果,最后组织有资质经验的专业第三方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建设标准施工,确保建设符合要求及预期效果。3.2注重打造专业团队,实现专业管理与运营。健身属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其运营好坏的核心在于是否具备专业化管理模式。因此,要想做好高校健身房管理和运营,首先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围绕健身房运行的特点、难点与重点,从健身房安全运行、场地管理、日常运营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其次应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业务队伍,不少高校开设了健身课程,且健身房在空闲时段面向师生开放,因此亟需培养专业健身的师资队伍[5],以满足健身教学、培训、辅导的需求,对于缺乏教练资源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资源,对具有一定健身基础或对健身感兴趣的学生加以系统培训,使之具备教练水平,同时考虑与社会上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健身企业合作,将其教练资源作为补充与引导,专业化的健身指导对于提升师生健身兴趣、达成健身效果、避免运动伤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应建立健全健身房运行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考核手段对管理团队、教练团队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从而不断提升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水平。3.3注重文化,寓教于乐,融入社交普及健身知识与技巧、培养健身习惯是高校健身房运营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还需高校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健身文化建设作为抓手,赋予健身房社交以及娱乐的功能,以娱乐化的体育、体育化的娱乐方式,在大学生课外锻炼时间,建立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平台,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利用口碑效应进行引导与传播,继而丰富大学生的文体生活。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注重健身房环境文化的建设,通过专业的空间设计,利用色彩、结构等元素,赋予健身房年轻、运动的文化气息,通过文化墙、屏幕媒体等渠道,传播健身技巧;其次要引导热爱健身的大学生群体成立健身社团[6],定期组织主题健身活动,鼓励大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与健身锻炼,加强健身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在提升健身专业度的同时,增进同伴间感情;最后还可以邀请社会健身俱乐部相关人员或者具备专业健身知识的专家,开设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crossfit、hiit等各类新型的训练方式、健身主题讲座、小型健身比赛等,提高大学生参与健身的兴趣与积极性。

4.结语

随着中国逐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健身作为全民锻炼的一种重要运动方式,正逐步受到社会群众的重视与喜爱,健身房作为健身运动的主要载体,其建设发展对于普及健身运动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相比较而言,高校健身房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分析自身特点,科学规划,按标准、规范建设有特色、有文化的健身房,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引导更多大学生开展健身运动,培养其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继而为其走向社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志明,刘甄悦.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7(2):132-135.

[2]梅竹.沈阳市健身房规范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体育时空,2016,(11):117.

[3]王新远.安徽省高校健身房现状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625-626.

[4]刘建彬.高校健身房自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4)12-13.

[5]程倩.中职学校体育健身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5):109-110.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需求;全民健身;体育资源;新目标

一、引言

依据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颁布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该纲要首次明确了,要科学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涵盖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全面健身系统,建立一个具有“利民、亲民、便民”三个方面特点的健身服务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各个群体集团都可以平等的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具体阐明,就是要科学、全面的实现体育资源利用的平等,可以极大的调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因此,在构建“利民、亲民、便民”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应该在全民体育文化方面、全民健身设施方面、全民体育健身管理方面、全民健身身体素质监测方面和全民健身组织管理几个方面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着眼点,以人为本。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应全民健身服务的逐渐重视,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对全民健身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全系统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并且我国目前的全面健身服务的前期理论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实践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为了达到在2020年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近期发展目标,我们在实践上应该有所加强。

二、全民健身运动目前还存在的主要不足

通过大量实际调研、文献资料查询、网络媒体介绍、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还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的不足。1.宣传力度不足,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于民众对于全民健身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多,并没有能够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主动性。2.健身设施不全面,目前很多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健身设备及健身场地。即使在已经建立了健身中心的城市里,健身设施仍然不完备。存在着健身器材老化,健身器材不全面,健身场地面积较小。3.健身组织机构缺失,由于乡镇、社区、街道等各级部门对于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了解不足,从而导致了很多地区缺乏健身组织结构,使得在管理层面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植,造成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缓慢。4.活动平台较少,目前我们还缺乏扎根于基层群众的体育赛事,应该积极的带动和引领各类群众积极参加团体体育赛事。比如可以以办好各级学生运动会,户外徒步大会,老年人秧歌大赛,广场舞大赛。应该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开展课外活动、体育竞技,课间间操等活动。应该将柔道、田径、乒乓球、摔跤及三大球类运动等项目进行高层次顶层设计,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更多,更优的活动平台。5.体质调研及测评制度急需建立,由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时间较短,还未能建立一整套的科学化的体质测评体系,很多人的体育锻炼只是胡乱的、松散的运动,目前还未能够依据每一个人的居住环境、性别、职业特性、体质、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及时的为每一位运动人员提供肌肉、运动能力、身体水分、心脏功能、脂肪、最大摄氧量、蛋白质、靶心率等方面的测评和具体指导。

三、解决对策与措施

为了解决已有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1.加强对全民体育运动的宣传,营造一个全民健身的舆论范围要想培养出群众的科学的健身意识,必须要通过培养群众健身意识方面下功夫。应该加强舆论引导,体育宣传,把宣传工作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例如可以通过社区宣讲、网络宣传、体育宣传、建立科学健身画廊等方式进行引导。2.加强理论培训,合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定期对全民健康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将部分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健身教练也纳入到培训人员之中。通过提高一线工作和指导人员的自身能力,增加一线培训人员的整体数量的方式,来满足人民对于不同层次的全民运动的需求。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经费充足应该建议相关部门将全民健身活动的相应开支完全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定期要进行预估和资金投入,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全民体育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出科学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最终目的,全民健身为途径。我们应该加强对科学健身、全民健身的舆论宣传。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的政府服务部门,与相关高校合作制定出事宜我国国情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体育科学,2016,36(12).

[2]王莉,孟亚峥,黄亚玲,邹新娴,李圣鑫,王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成与标准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3).

[3]孙文正.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4]武杰.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1).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采茶操;大学生;健身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并且人们的日常生活尤为贴近。健身操则是一种有着高度韵律的健身活动,其可通过对运动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有效锻炼,以促进运动者的身体代谢,进一步让运动者获得饱满的精神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的审美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多人群加入到通过健身操锻炼自身身体的行列中。采茶操作为一种有氧运动,是采茶戏与健身操的有效结合,将其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健身方式中,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涵、形式,还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学生更充分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结合的重要尝试。结合采茶操在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情况而言,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尤为青睐这种新颖的健身方式,采茶操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1采茶戏与采茶操概述

采茶戏作为赣南地区的一种独特地方戏种,主要集中于江西省南部,与当地客家文化实现了紧密结合,蕴含了丰富的客家风俗、语言等民俗文化。2006年,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此,如何推进对采茶戏的传承保护成为多年来相关人员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倘若仅仅是对采茶戏固有形式进行保留,而不注重拓宽采茶戏的发展边界,则必然不利于促进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决定了推进诸如采茶操等采茶戏的改造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此不仅实现了对采茶戏固有形式的有效保留,还实现了对采茶戏的创新发展,让采茶戏切实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采茶操,主要指的是在有氧条件下,以体现力量、美感为重点,并在有着采茶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利用采茶戏高桩步伐及道具,并结合各式各样类型的肢体关节动作,同时融合了舞蹈、体育、音乐等元素的一种新型身体训练方式。作为一种有氧健身操,采茶操推进了采茶戏深厚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健身操节奏韵律、时尚气息的有机融合,进而形成了一种兼具独特文化内涵及现代特色的健身操活动。

2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价值

2.1可促进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尚未建立成熟的健身锻炼体系,大多高校只是将健身操、太极拳等健身项目引入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虽然这些项目在引入初期很快便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伴随教学的逐步推进,由于健身操、太极拳等健身项目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它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对体育教学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对异域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因此,通过将采茶操应用于大学生健身方式中,凭借其多样丰富的健身方式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可对高校健身操教学提供有力补充,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收获更理想的健身效果。

2.2可促进满足学生健康及情感需求

茶源自自然,这赋予了采茶舞以自然的灵动性。随着在当前时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大众对健康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并对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也提出了强烈追求。因而,茶凭借其一系列特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与此同时,因茶衍生的采茶舞也逐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将采茶舞与健身操进行结合,不仅可激发学生参与健身运动的兴趣,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而采茶操即为将采茶舞与健身操相结合的成功尝试。采茶舞凭借其美感,健身操凭借其锻炼身体的作用,两者相互融合,就能实现了美感与锻炼的同时呈现,因而备受学生的青睐。加之结合颇具动感的音乐,伴随灵动的舞蹈,该种富有活力、青春洋溢的锻炼方式,可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学生在学校面对繁重的学业之余,参与到采茶操健身锻炼中去,不仅可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可满足学生的情感释放需求,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可促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采茶戏与茶农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式各样的采茶戏剧目中,不仅包含了茶农们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还反映了千百年来茶农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精神理念。特别是客家地区的采茶戏剧目不仅展现了过去中原人历经艰难险阻迁徙到长江中下游茶乡的事迹,还蕴含了客家劳动人民与残酷自然环境坚韧不拔作斗争的民族精神,其显然是客家人敬畏自然、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崇高品质的重要载体。因此,采茶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戏剧形式,还是我国博大精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采茶戏与健身操进行结合,在高校推广采茶操,不仅可丰富大学生健身方式,满足学生健康及情感需求,更可推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为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3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原则

3.1全面系统性原则

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在应用实践中,应同时考虑音乐的应用、动作设计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以此保证应用的全面系统性。首先,在音乐应用方面,应尽量选择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采茶戏曲目,然后结合曲目的内涵特征,融入相应的健身操节奏,确保其与曲目相匹配的同时,还要注重体现健身操的特色,进一步实现音乐音乐的有机统一。其次,在动作设计方面,采茶操在提升人们的耐力、心肺功能、柔韧性等方面可发挥十分有效的作用,进一步促进达成全面健身的效果。就大学生生理特征而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脊柱的柔韧性、力量不足,为此在采茶操动作设计时,应加强对身体控制的训练,诸如设计髋部摆动、转体、手臂上举等工作。另外,动作设计还应引入一些极具采茶特色的舞蹈动作,通过将这些动作与健身操步伐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采茶操的学习兴趣。

3.2科学健康性原则

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还应当遵循科学健康性原则,并主要体现于运动负荷合理性、动作设计针对性两方面。首先,运动负荷合理性指的是运动负荷设置应与人体运动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相符,在动作组合上要防止太过疲劳和局部的负荷太大,确保采茶操可为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健身体验。同时,采茶操应用应做到有氧与有益健身相结合,通过对相关有益身心健康的动作的有效应用,并使有氧运动燃脂的作用可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使学生身体的全面系统可得到有效锻炼。其次,动作设计针对性指的是采茶操应用应结合大学生精力旺盛、追求个性、学习能力强等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动作形式、类型,满足大学生的健身需求。

3.3娱乐艺术性原则

采茶操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还是一种形体行为艺术,有着突出的艺术感染力。为此,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还应的遵循娱乐艺术性原则。首先,在动作设计娱乐艺术性方面,应注重在统一的情境下追求个性元素的发展,在有代表性的具有健身实效的动作中展现个性、趣味。基于此,提炼采茶戏中简单易学的上肢舞蹈动作,引入至健身操常规工作中,并通过不断的打磨整合,最终设计出既有采茶特色,又新颖有趣的采茶操动作。其次,在音乐选择娱乐艺术性方面,音乐选择重要影响着采茶操的整体风格、速度及展现设计思想、特色。为此,应注重选择旋律悦耳,层次富于变化的优秀音乐作品,与采茶操动作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采茶操的娱乐艺术性。

4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策略

4.1注重结合学生的身体机能规律

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应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让学生在适度的运动负荷下开展健身运动,方可使采茶操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于采茶操的应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序地加大运动负荷,在运动量设置上讲求由小到大,由低强度到高强度,进而切实贴近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高校在为学生设计采茶操技术动作环节时,应讲究推进有氧性与有益性的有效结合,切实将采茶操打造成一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健身运动。其中,有氧性主要指的是采茶操在应用实践中,应切实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塑身减肥;有益性则主要指的是采茶操在应用实践中,应确保其动作的有益性,防止出现有害学生身体健康,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4.2注重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还应考虑动作的有效针对性,即为在动作设计环节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实现对学生身体不同部位的针对性锻炼。因此,在采茶操应用实践中,应有效结合采茶戏中包含的各种采茶动作,并从中提炼可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动作,同时要确保动作的协调性、美观性,可让学生在健身运动中迅速掌握,进而让健身操的应用价值可得到有效发挥。与此同时,在采茶操整体动作设计方面,应注重同时满足学生的实用需求、审美需求,并通过建立起两种需求的协调关系,进一步切实激发学生对采茶操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健身运动,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比如,对于采茶操整体动作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还应考虑采茶戏中男班的高桩步伐等,保证采茶操动作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又如,采茶操动作设计可与采茶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引入诸如单袖筒、矮子步等采茶戏基本动作元素,以此实现采茶操动作的科学设计,让采茶操成为一种科学健康的健身操。

4.3推进娱乐性与健康性的有效结合

从艺术层面而言,对于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应注重发挥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作用,尤其是凭借音乐及动作的审美性,以实现对学生情操的循序渐进陶冶。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在调动人的情绪、行为方面可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因此,选择合理的音乐对采茶操应用而言至关重要。在采茶操音乐选择上,可直接引入与采茶戏相关的配乐,同时还可结合相关具备时代特征音乐,确保音乐的旋律、风格可切实满足采茶操的技术动作、运行速度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在开展采茶操训练期间,应注重对采茶操进行不断试验,通过推进各种音乐的有效结合,以更好地实现采茶操的娱乐性。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采茶操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参与采茶操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通过实际的健身运动,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心理机能可得到共同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采茶戏与健身操的结合使健身运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健身方式中,更是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一种重要尝试。而为实现采茶操在大学生健身方式中的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相关人员应不断探索研究,明确采茶戏、采茶操的丰富内涵,从注重结合学生的身体机能规律、注重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推进娱乐性与健康性的有效结合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采茶操在高校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莉.在赣南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研究[J].华章,2013(02):236-235.

[2]田造轩.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08):224-225.

[3]徐龙彪.采茶舞之于健身操的启示及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173-174.

[4]沈晓东,范红哲.采茶健身操编排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04):158-159.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9

1健美操的教学特点

1.1融合竞技与健美的特征

高校健美操的教学其内涵应该是介于竞技健美操以及休闲健美操之间的。从意识上来说,高校健美操应该要同时融合竞技健美操中所包含的竞争、拼搏、坚韧的精神,同时也注重对于休闲、娱乐、健身等意识的培养。从具体的技术上来说,高校健美操在技术难度上应该要比大众健美操难度大一些,比专业的竞技健美操的难度要小一些。从素质教育上来说,大众健身操更加强调的是个人休闲娱乐的需求在健美操活动中得到展现,竞技健美操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在了对于竞技健美操技术、难度、分数等方面的不懈追求,因此更加强调的是其专业性,而高校健美操也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不论是从意识上还是从具体的技术上或者是从素质教育角度的不同,都可以看出,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中,是一定要做到和竞技健美操以及大众健美操做出较为明显的区别和界限的。

1.2高校健美操与素质教育的多面性

前文提到,在有关素质教育的角度上来看,高校健美操有着其特殊之处,呈现出了和其他健美操不同的地方,这主要在于高校健美操的素质教育呈现出了多面性的特点。首先,高校健美操的素质教育中,包含了很多有关及健美操来源、历史、源流、类别的知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健美操的实践之外,还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有关于高校健美操的专业知识。其次,高校健美操的教育中,还会更深一步的让学生了解到健美操背后的社会含义,能够让学生对于健美操的产生背景、发生的原因等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起到划分高校健美操与其他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健美操之间的差异。最后,高校健美操还能够通过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素材进行展示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到除了具体的技巧的学习之外的更多的有关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社会人文等知识。另外,高校健美操还能够通过不同地区高校之间进行高校健美操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就是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实现较为全面的发展,这就对现代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做好文化课的功课,还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促进自己身体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健美操运动本身就是一项比较积极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和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是十分符合的,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十分开放和积极的运动环境中去进行身体素质的拓展。另外,健美操的运动能够通过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的目的。其次,通过健美操运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健身活动的兴趣,并且能够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的空间,能够让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从而能够让他们的学习精神能够更加集中,消除他们学习的疲劳,因此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较好的提升。最后,健美操运动的存在,还能够使得每一个进行健美操运动的人,都能够在集体的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能够有组织有纪律地完成健美操运动,能够养成他们良好的和别人相处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他们为人处世的目的。

3健美操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途径分析

3.1教材改进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以学术知识以及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健身运动,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上要注重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健美操运动中。比如说,在教材的设计中,不仅要介绍健美操运动的来源、历史等基础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介绍更多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有关健美操运动的精彩的、具有特色的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见识,从而加强学生多样化知识的培养。另外,在健美操运动教材的设计中,还需要融入更多的有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有关于学生道德品行、集体合作、集体荣誉等方面知识的融入。总而言之,就是需要通过教材的不断改进和更新来促进素质教育在健美操运动中的融合。

3.2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健美操由单独的动作通过编排组合而成,动作富于变化具有创造性,整套健美操具有动作优美且节奏感强的特点,因此在健美操的创编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健美操教学中,老师教授基本的创编动作和原则,然后让学生组成小团队自己完成健美操的创编工作,并进行汇报演出,再由老师对每队的创编和演出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过程中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创作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比赛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进行健美操动作编排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灵感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这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在素质教育中无法可比的独特的作用。

3.3注重教师引导作用

不论健美操运动中素质教育从教材还是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能够通过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收到教材中包含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从而能够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另外,教师能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的自主创新以及各种实践能力在正确的方面发展,并且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让这些自主创作性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能够切实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健美操运动的结合。

4结语

健美操运动能够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是一项不断完善和修缮学生体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健身运动。可以说,健美操运动与素质教育之间是存在紧密的联系的,如何将这种紧密的联系进行加强和改进,则是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所在。

作者:钟臣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梦伦,张春志,李平平.健美操教学中音乐的选择与动作的配合[J].当代体育科技,2014(2):81-82.

健身运动教学范文篇10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练及互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操作程序: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上课教师进行分层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自安排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在评价方面: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教学条件:由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有充足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较高,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综上所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根据的体育兴趣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比较宽广的选择空间,提高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使全部学生都有所进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

2.云南省普通高校全面实施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学生体育基础较差

由于云南实行应试教育,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专项体育技能,根本没有参加过健美操、网球等体育运动,所以,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时比较迷惘。

2.2场地器材短缺

因为高校采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开设很多体育项目,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而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云南省有一大部分的体育院校不能达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俱乐部教学的开展,降低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2.3师资力量缺乏

云南省的约有44%的普通高校不能达到合格的体育教学师生比,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拥有1-2项的体育技能,因此,实施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不能满足师资要求。教师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要求,很难周全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的陈旧,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实际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影响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高校的整体体育教学条件需要慢慢改善,但是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思考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

3.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内容的思考

3.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引进“健身运动处方”理念

由于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需要改变学生的体育理念。“健身运动处方”理念是一种新兴的体育理念,主要对学生的健身计划的制定、健身方式的选择、健身项目的多样性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如下:健康诊断、测定体力、明确锻炼目标、选择体育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施锻炼。对学生的健康诊断之后,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身体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云南省很多高校缺乏体育教师,不能全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体育教学情况选择部分运动项目应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如学校的篮球体育教师人数较多,体育设施和场地充足,能够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则篮球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采用健身运动处方,让他们进行科学体育锻炼。

3.3教学内容具有长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有长效性,选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和体育知识,1-2项体育技能。贯彻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