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叫声十篇

时间:2023-03-17 00:12:46

动物的叫声

动物的叫声篇1

动物的叫声千奇百怪,还能给人们带来 信息呢!不信,你听!

公鸡"喔喔喔''地叫,好象在说:"快起床,快起床.''你就赶紧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母鸡"咯咯咯''地叫,它是在提醒主人:"我下蛋了,我下蛋了!''这是在向主人请功.

狗"汪汪汪''地叫,有时是告诉主人"有人来了.''这时,你要赶紧去开门.有时是 让主人提高警惕,来了陌生人或盗贼........

小猫"喵喵喵''地叫,并且很高兴,就是告诉主人:"我捉到老鼠了,我捉到老鼠了.''主人拿着鱼回来,它就用一种恳求的声音叫"喵喵'',好象说:"给我一条行吗?"

动物的叫声篇2

我在学习之余很喜欢模仿动物叫,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

我最擅长模仿的是狗和狼的声音.有一次我在卧室里学狗叫的时候,我姐姐在客厅中,她听到我学的狗叫声,还以为家里有狗,她问我妈妈:"小姨,怎麽有小狗的叫声?”我妈妈说:"没有呀!哪里嘛?”姐姐说:"好像是从京京的卧室里传出来的.”说着向我的卧室走过来,她们一进来,看见我在学狗叫.我抬头一看,看见妈妈和姐姐一直看着我,吓了我一身冷汗,我问妈妈:"您怎麽这样看着我,我又没有犯错我.”妈妈说:"你学狗叫,害的我们以为家里有狗.”

还有一次,我学狼叫的时候,姐姐正在睡午觉.我在卧室中学了一声狼叫,把姐姐给吓醒了,她问我:"京京,哪里有狼呀?”我说:"没有啊!怎麽了?”我得意的说:"那是我在学狼叫,像不像?”姐姐听了恍然大悟.她说:"真像,把我都吓醒了.”

模仿声音真有趣,我喜欢动物,因为这样我可以它们的叫声吓一吓我的姐姐,给她开个善意的玩笑.

动物的叫声篇3

众所周知,大多数动物都会本能地发出属于某个物种的独特叫声。但我们可能有所不知的是,一些种类的动物(主要包括鸟类、鲸类、蝙蝠、大象和一些种类的灵长类动物)被认为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产生具有独特意义的声音信号。就像人类语言的一些细微差异可以反映个体所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等一样,动物在交往中产生的一些声音信号也可能反映了它们所属的物种、亚种、种群、固定的配偶关系和家族成员关系等。

双赢的策略

科学家早已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动物会发出一些具有独特结构的叫声,比如松鼠在发现捕食动物时会发出愤怒的叫声,雄性海狮在海上争夺领地时会发出好斗的吼叫声。但是,动物用于同伴之间联系的独特叫声,比如在栖息地与同伴接触或与同伴分开后重逢时发出的叫声,显然属于不同的声音,科学家称之为模仿匹配声音,通俗一点就是“方言”。

能用“方言”和同伴联系的动物几乎都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物种,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言”聚集起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寻找和保卫食物、养育幼仔、躲避捕食者等。

使用“方言”与合作,二者之间的联系似乎是一种直觉行为,就像我们人类也能够模仿别人的口音和语言模式。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中被称为声音的适应性调节,通过这种适应性调节,既能让说话者获得听者的信任,也能提高听者对说话者所说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双方合作的意图。

对多个动物物种的研究还表明,动物的听觉处理系统对与自己发出的声音信号匹配的叫声更为敏感。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带有选择性的声音敏感性可确保听者能够听到并注意到与自己声音相匹配的叫声,这与我们能够在一片嘈杂声中敏感地听到自己的名字是一样的。

一种南美小鹦鹉通常以10至25只组成一个小群体,并生活在一起,群体中包括固定的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每只南美小鹦鹉都拥有代表自己个人身份的独特的叫声,但在与群体中的其他鹦鹉交往时,它们则发出模仿对方的叫声。经常被我们当作宠物养的虎皮鹦鹉也一样,它们既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也能模仿配偶或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声音。进一步的研究还证明,鸟儿对模仿自己叫声的声音的反应更为强烈。

科学家得出结论:动物模仿对方的叫声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一项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虎皮鹦鹉在对与自己的叫声匹配或非匹配的叫声作出反应时,它们大脑活动的模式是不同的。这表明,大脑对匹配叫声的处理方式的确是不同的。

匹配信号更容易被听者检测到,这支持了这样的想法:声音匹配可让模仿同伴叫声的动物获益。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声音匹配对声音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有生存上的益处。此外,研究还发现,只有在事关生存和繁殖的大事上,动物才会对模仿它们的独特声音做出反应。

共同的承诺

科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成双成对动物的声音匹配,这些动物包括美洲的一种小型长尾猴,非洲象和几种鸟类,它们都会改变自己的叫声,模仿雌性同伴的叫声——这是它们求偶过程的一部分。

雄皮鹦鹉在求偶的几周里会改变原来的叫声,而模仿雌性鹦鹉的叫声,并在整个繁殖季节一直保持这种与雌性声音匹配的叫声。作为信号发出者——雄鸟显然会受益,因为它们通过这种匹配声音获得了雌鸟的接纳;科学家还假设,作为信号接收者——雌鸟也得到了好处,因为雄鸟的匹配声音是对未来稳定的配偶关系的一种承诺。

除了雄性动物会模仿雌性动物发出特殊的求偶声外,一些物种的雌性也会学习新的叫声,其结果是双方都向一种与原来的叫声迥异的新的叫声聚拢。例如,生活在北美地区的一种红交喙鸟的雄鸟和雌鸟在求偶时,它们的叫声会向一种新的共享声音汇聚,最后双方渐渐靠拢,形成一种新的叫声结构,这种汇聚过程反映了双方对建立稳固关系的共同愿望和投资。

互相匹配的声音不仅有益于动物结成稳定的配偶关系,同时也可能有助于父母在抚育幼仔过程中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后代的繁殖成功率和存活率。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雄性金翅雀会在它的伴侣孵卵时喂其进食,并在雏鸟孵化出来后哺养后代。当雄鸟寻找到食物回巢时,会发出与雌鸟匹配的叫声,雌鸟听到叫声就会从鸟巢里出来迎接雄鸟。研究发现,只有在播放配偶的叫声时,雌鸟才会做出回应,出来接受食物。

一些动物幼仔也会学习它们父母的声音,发出属于它们家庭所特有的叫声,来迎接外出觅食归来的父母。成年动物得益于声音模仿的,是可以提高后代繁殖的成功率;而动物幼仔得益于声音模仿的,是可以让觅食归来的父母很快地找到它们,获得食物,大大提高生存下来的概率。

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粉红凤头鹦鹉,其“夫妇”的叫声会渐渐接近,相互匹配,形成鹦鹉家庭独特的叫声,雏鸟则会学习父母的声音。研究发现,鹦鹉家庭的这种独特的叫声对于外出觅食后一家人重新团聚至关重要。粉红凤头鹦鹉群体的栖息地范围较大,它们的巢窝通常建在一些空穴中,鹦鹉父母在归巢时寻找“家门”显然有点麻烦。雏鸟与父母匹配的叫声可引导成鸟快速返巢,更好地照顾和喂养雏鸟。当雏鸟羽毛渐渐长成,开始在巢窝附近活动时,家庭的独特叫声就更显重要了,因为它可以帮助外出的雏鸟在纷乱嘈杂的周围环境中很快找到“家人”。

辨别身份的“口令”

除了有益于动物结成稳定的配偶关系,有助于幼仔抚育,动物“方言”还有助于甄别群组成员的身份,对较大的动物群体尤其如此。在较大的动物群体中,并不是所有成员彼此都非常熟悉。因此,动物“方言”可以为信号接收者提供所不熟悉的其他个体的信息,以迅速确定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如此来看,动物“方言”就是动物的身份识别标记,类似于我们人类使用的密码、口令等。

研究发现,雌性枪鼻蝙蝠通常大群聚集在一个较大的栖息地里,在参加夜间觅食活动时,所有成员都发出匹配的声音。在新的大型巢穴的建立过程中,聚集在一起的雌性蝙蝠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模仿与匹配的过程。此外,蝙蝠在发现丰富食物源后,也会利用“方言”召唤来其他成员,一起保卫食物资源,以避免被其他蝙蝠侵占。

枪鼻蝙蝠的例子说明,动物“方言”作为群体成员特有的“密码”,在嘈杂且瞬息万变的周围环境中,可有效地组织群体成员进行合作觅食活动,并通过迅速甄别“自己人”和“外人”,可靠地确定食物源的守护者。动物使用独有的“方言”,还可以藉此向“外人”显示自己拥有捍卫群体利益的实力和竞争能力。

宽吻海豚也会利用“方言”在熟悉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沟通。成年雄性海豚往往会与其他一两个个体结成一个同盟小组,并在80%的时间内和同盟小组成员待在一起,这种同盟关系通常会维持一生。结成同盟的海豚通过共享的哨音聚集在一起。不过,与枪鼻蝙蝠不同,海豚至少有两种联系信号,一种是表明同盟小组成员身份的哨音,另一种是表明个体身份的哨音。后一种哨音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签名”哨音。

为了解海豚是如何使用这两种类型哨音的,研究人员对捕获的一个海豚群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海豚被允许在两个水池中自由游动。观察发现,雄海豚在与群体分开后往往会发出表明它们自己身份的“签名”哨音,而不是表明它们同盟小组成员身份的哨音。科学家推测,海豚(或许还包括狼)在与熟悉的同伴沟通时,发出的是个体特有的声音,而在面对陌生对手时,发出的则是所属群体的“方言”。

科学家认为,动物拥有“方言”至少有两个好处:发出“正确”的叫声,就有机会获得生存资源;对同一群体独特“方言”做出回应,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资源,防止非群体成员侵入自己的领域或独占资源。

进入新群体的“许可证”

当拥有“方言”的动物个体融入其他群体时,它们通常会很快适应并使用新群体的“方言”,而这有助于它们寻觅合适的配偶和同伴。这些动物“移民”通过学会当地“方言”,获得融入当地群体的栖息地的许可,并获得加入当地动物的觅食活动和获得当地食物资源的机会。对于它们的生存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在鹦鹉等社会性动物中,动物们通常群体栖宿在一起,并合作哺育雏鸟。个体在选择合作伙伴和配偶时,往往会选择“说”当地“方言”者,如此可保证它们选中的同伴拥有更多获得食物和安全栖息地的机会,它们也会从中受益。如果动物不愿或不能学会新的“方言”,它们的社会行为就会受到限制。

科学家还发现,动物“方言”与种群的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不同类型的交喙鸟拥有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独特的喙,并以不同类型的针叶树球果为食。观察发现,不同种类、不同食性的交喙鸟通常会生活在同一片树林里,它们仅凭外观很难彼此识别,唯一能够明确区分的就是它们的代表不同“方言”的鸣叫声。研究还发现,如果交喙鸟在别的群体中选择有着相同觅食偏好的同伴,就能分享到更多的食物资源信息。因此,交喙鸟在羽毛未丰、尚未融入其他群体之前就开始学习“方言”,直到成熟期前它们都几乎不会改变叫声。

必须付出的“投资”

对不同动物的研究表明,“方言”学习(声音模仿匹配)以三种方式提高动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受,加强父母抚育后代的合作;获得共享食物、栖息地等资源的机会;帮助选择合适的配偶或伴侣。

科学家指出,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动物的声音模仿匹配之所以可靠,原因之一是,动物付出时间和努力学习新的发声,然后它们藉此向同伴表明,自己为致力于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而付出了代价。

声音学习需要用到专门的大脑神经回路,需要满足专门负责声音处理的大脑区域对能量资源的需求。因此,动物学习“方言”是一种额外的、昂贵的“投资”(在较为脆弱的幼年发育期尤显昂贵)。不过,动物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由此建立起最牢固的社交钮带。

动物的叫声篇4

为了我的博士学位,我曾花几百个小时去听成千上万的狼嚎叫,它们的区别对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俄罗斯的狼声音一点也不像加拿大的狼,豺狼的叫声也完全不同,听上去像波斯语和法语的区别。我相信这肯定有地域和亚种群的区别。其他研究人员之前做过这个课题,但没有人收集到足够多的狼嚎声或进行过恰当的测试。几年后,我完成了我的学位,我把这些吸血鬼故事一般的恐怖经历讲给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阿瑞克・克什巴姆听。他立即建议我们研究一下犬科动物物种和亚种之间有无差异,如果有的话,是否能反映不同的文化。

动物互相呼唤时,依靠从呼叫者到听者之间的单向信息流进行沟通。现代录音技术发明之前,任何声学通信都只能持续回声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虽然我们能够听出现代人类语言的不同,却无法探索书面语言出现之前的语言的起源,也无法获知古人类是如何讲话的。现存语言超过6000种,而每种语言又有不知多少种方言。德・马丁维尔制造出第一台声学录音仪器以前(1860年),语言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无声的。尽管偶尔我们还能听到一些已经消亡的语言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

语言第一次出现是什么时间、是如何出现的,一直是一个存在巨大争议的话题,它甚至被称为“科学界最难的问题”。我的工作是研究从发出的声音里能提取出什么样的信息。这是理解身体在哪儿决定呼叫的形状和形式、在哪儿对呼叫进行控制的第一步。例如,一个钢琴演奏者只能弹奏钢琴有限的88键组合,但是在斯坦威钢琴上弹奏出来的一首歌和随便在一个酒吧里的一架钢琴上弹奏出来的同一首歌,音质有明显的不同,也可以弹奏出不同的曲调。将仪器的特点和弹奏者的选择分离出来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这些选择可能表达什么意思。

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本能,不是没有任何思想和灵活性的,不是生就如此。行为通常是后天在交际中获得的。黑猩猩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们会复制同伴分裂坚果、捕捉蚂蚁或者清洁牙齿的成功战术,并把对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一个个传播开去。比起生的食物,它们更喜欢熟的食物,甚至能够学会美国手语。这一切都增加了我们探究其他物种是如何发展共享的文化和知识的兴趣。无论是鸟类使用工具、蚂蚁饲养动物,还是鹦鹉跳舞,这些以前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现在在各种各样的物种中都发现了。这意味着动物可以是人类的一个模型,给我们提供观察我们自己进化过程中那些看起来很神秘的东西的一扇窗。

也许这个研究最引人入胜的领域是语言和言语的进化。人们曾经认为,只有人类使用语言,而动物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是对行为诱因的本能反应,比如疼痛时的哭喊。现在我们知道许多物种在它们的声音产物上都有适应性,使得它们选择什么时间呼叫,决定什么样的声音。研究人员发现猴子使用不同的呼叫代表不同的捕食者,草原犬鼠在它们的警示呼叫中可以编码正在接近的捕食者的颜色和形状,鸣禽在它们的歌唱音符顺序中显示了特别复杂的规则。希望对动物呼叫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式,这是朝着解决最难的科学问题迈出的一步。

方言,即在发声的形式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区域差异,是人们一直在鸟类、蝙蝠、黑猩猩中进行观察的对象,而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其他物种中进行观察。鲸让我们听到了最美妙的方言,座头鲸的叫声可以传输到数百千米以外,告诉倾听者鲸生活在海洋的哪一部分,并且可以依靠歌唱形态跟踪其家族。生物声学家凯瑟琳・佩恩和罗杰・佩恩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用水下麦克风倾听鲸的叫声,并运用音符年复一年地探索发生在每头雄性鲸身上的变化。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被听到的鲸歌成为人们集中研究的主题,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兴趣。他们的研究表明,座头鲸的歌声有地理差异,我们仅凭歌声就能分辨出它们的种群,而它们的歌声一生中都在变化。因此鲸能控制它们的歌唱并服务于其文化。佩恩发现了鲸歌的方言,那我们能不能发现犬科动物的方言呢?

尽管它们的文化非常流行,但狼的嚎叫直到最近才成为科学界集中关注的研究主题。现在,在海洋生物学家和鸟类学家的领导下,科学家有了改进的录音设备和分析程序,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理解动物彼此间说什么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声音的哪些方面是功能性的,哪些部分是由嗓子和嘴巴的结构形成的,或者说什么是钢琴、什么是曲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几世纪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嚎叫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某种特定狼种的发声问题。像人类一样,每一只狼都有自己的声音。每个狼群的嚎叫声也有自己的相似之处,使得不同家族的嚎叫声不同于其他家族(狼对熟悉的嚎叫声回应比较友善)。我们知道的只有这么多,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是否狼群之间能看到的差异也存在于亚种群或种群中,是否一只印度狼的嚎叫声会不同于加拿大狼的嚎叫声。

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不同亚种群的嚎叫声不同,那么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吗?有没有一个共享的嚎叫含义文化,那样的话欧洲狼侵略性的嚎叫声和喜马拉雅狼侵略性的嚎叫声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吗?北美草原的郊狼能区分出红狼侵略目的的嚎叫和意欲的叫声之间的不同吗?即使没有语法或句法,嚎叫也能表达意图,如果嚎叫的形状变化充足,而意图保持不变,那么独特的文化基础就开始显现出来。

狼种就像喜好不同演奏风格的乐队一样,有的喜欢即兴发挥的爵士乐,有的喜欢纯正的古典乐为了探索这一点,克什巴姆召集了一群研究人员共同分享数据和想法。我们比较了13个不同亚种和种群的郊狼、狗、狼和豺狼(统称为犬科动物)的嚎叫声。这些嚎叫声有的是我在波兰和俄罗斯寒冷的晚上录下来的;有的来自英国动物园和保护点(在那儿我曾经朝着茫然的狼群嚎叫并满怀敬畏地听着它们回应);有的来自我们在美国、西班牙和印度的合作者;有的来自跨越了大洲、跨越了时间的历史记录;有的来自公众在YouTube上的数以百计的宠物嚎叫视频。我们的犬科动物声音代表集合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个。

然后我们使用一种叫作动态时间分解的程序把所有的嚎叫声拉伸到同一个长度,来比较其音调的变化,不包括其节奏。我们发现,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喜欢的嚎叫音形,在嚎叫声中有一套偏爱的变化来提高或者降低音高,但它们也使用其他种群偏好的嚎叫音形,高兴时也会改变那些音形。不同种群的狼就像喜好不同演奏风格的乐队一样,有的喜欢即兴发挥的爵士乐,有的喜欢纯正的古典乐,但在实际演奏中又会灵活处理。所以,尽管它们有一个最喜欢的风格,但曲调本身会有不同。

像音乐家一样,狼群也受同类祖先和地理上、基因上都更接近的与其他犬科动物有共享特征的种群的影响。根据在美国的记录,美国东部的灰狼的叫声听起来更像是北卡罗来纳州的红狼而不是欧洲的狼,与非洲豺狼的叫声也完全不同。与它们的堂兄弟欧洲狼相比,金豺小而精致,能发出高亢的嚎叫,通过控制和速度变化,音阶上下起伏,但整体音形少有变化;而欧洲狼使用较慢的沉稳长音风格,结尾时音调下降,似乎渐渐消散在夜空里。新几内亚唱歌犬因发声类型众多,嚎叫音形广泛而得名。虽然有时不同种群和其他种群会有交叉,但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主导风格。

如果这些跨种群间的差异听起来很熟悉,那也本该如此。数千年来,我们就知道每种鸟的叫声都不同,有时甚至族群间都不同,五子雀的哇哇哇和罗宾的口哨叫声截然不同。我们已经看到鸟类有适应性强的技能,当有新的声音流行起来并在族群中传播时,它们就可以准确地改变曲调。座头鲸听到新的歌曲就会唱新的歌曲,它们一生都在收集新模式的歌声并将之传递给族群中的其他成员。我们的犬科动物研究表明,不同种群有不同的嚎叫声,但是我们还需要回答它们是否能随时间和与不同嚎叫模式的接触而改变。既然我们看到了差别,下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些嚎叫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以及狼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它的嚎叫。

为了理解狼在与其他狼接触时能多大程度地保持自己的风格,我们对红狼、东部灰狼和北美郊狼做了一个小小的分析。世界各地狼的数量都因与人类的冲突而减少,红狼更是极度濒危,20世纪70年代一度低至20头。人类做出巨大的努力来挽救红狼并使之返回美国东南部的古老狩猎地。但这些狼有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即与东部郊狼以及与东部的狼群混种,导致了多产的混合物种。我们希望红狼有自己健全、鲜明的嚎叫音形,区别于它的邻居,就像布鲁斯有别于流行音乐那样,这样可能就意味着狼能够创建自己的繁殖交流屏障。

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就像任何好的音乐家一样,红狼不反感使用新颖的风格。我们发现,它们适应了介于北美郊狼和东部狼群的嚎叫声的中间点,表明嚎叫声不会对它们相互间的繁殖形成障碍。我们尽可能地选用了基因纯正的红狼进行研究,这表明它们可能受到北美郊狼和东部狼群的影响,复制了它们从周围听到的声音。或许它们从未有过一个独特的红狼专有的嚎叫音形,而只是使用了它们近亲的嚎叫音形。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是否有过其他的红狼嚎叫音形,因为被北美郊狼和东部狼群的嚎叫淹没了――就像早期的三角洲布鲁斯音乐一样――但现代的差异无法阻止无论是声音方面还是繁殖后代方面的“杂交”状况。

我们发现的嚎叫音形范围足以包含大量可能的含义。然而嚎叫本质上说是一个公开的喊叫,不是私人的低语,这就限制了可能交流的内容。我们可以猜测这些含义是什么,但目前还不确定。或许在“全体来这里”和“兄弟狼在这里”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 在“不要过来,有陌生人”和“有好吃的,姐妹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除了对语言的兴趣之外,这一点对自然资源保护者也很重要,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播放狼嚎声以吓跑当地狼群而保护家畜,但他们使用的嚎叫声可能是让其他狼来享受美味的开饭铃声而不是一个阻止进入的信号。

占领领土的嚎叫――“离开我的森林”与一只孤独的狼的宣传其“孤独的心”的嚎叫有不同吗?

一些嚎叫音形是跨物种共享的,而其他的却是独特的。虽然有些种群之间的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漂变,随机突变导致的变化会在一个族群里传播开来,它们也可能是为了响应需求或者响应塑造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力而发展起来的。如果呼叫声就像座头鲸的歌声一样具有可塑性并可以随着新的经历而转变,那么就可以用来阐明可能的语言进化。随着说话者接触新的想法,人的口音和用词都会发生改变,它们会在自己的词汇中采用新的声音,尽管有时有点支离破碎。

下一步是要证实嚎叫是否有行为语境,以证明如果狼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传递情绪状态和信息给它的听众的话,那么是否一个占领领土的嚎叫“离开我的森林”和一只孤独的狼寻找新伴侣宣传其“孤独的心”的嚎叫有不同,是否召集捕猎的嚎叫不同于对成功捕杀所做的宣传嚎叫,以及幼狼是否必须学习这些音形还是本能地就知道。我们也要探讨这些差异会持续多久和为什么有些嚎叫音形是共享的。

嚎叫声并不是人类所理解的真正语言,人类理解的语言有句法和语法,一个额外的声音或重音就可以改变一个词的全部意义。然而,如果我们可以证明嚎叫不是一种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那么我们将获得语言进化中的另一个潜在的答案。狼和人类都是有合作行为的动物,与众多紧密联系的个体一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沟通复杂的意思。人类通过大量的声音来使用语言传达意义,但原型词可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思想和意图发展而来的,然后进化到复杂的程度。越密切相关的语言往往越相似,法语和意大利语有很多共享的词汇,因此彼此间可以理解,但说北印度语的人就听不懂法语和意大利语,但这三门语言仍然都可以追溯到一门原始印欧语系的语言中。

动物的叫声篇5

――《幽梦影》

发声机理与鸣声分类

在茂密的森林中,鸟类的身影不容易看到,而鸣叫的声音却能不受障碍物的阻挡,传出很远。因为鸟类具有动物界中独一无二的发声器官――鸣管。鸣管在吸气、呼气时都能发出声音,在复杂的鸣肌作用下还能发出悦耳的叫声。

鸟类的鸣声可分为鸣唱和鸣叫两大类。鸣唱一般是雄鸟在繁殖期发出的连续而优美的旋律,具有吸引异性、驱逐竞争对手和占区等作用。鸣叫是鸟类表达高兴、烦恼、防御、取食、在巢、进攻、惊恐等各种情态的信息。不同种类的鸟有各自的“语言”,所以我们听起来不同种类的鸟有各自不同的叫法。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鸟类在不同场合有不同鸣叫的内容。大部分鸟鸣是宣告自己所辖的活动领地,告诫同类不得前来侵占;有的鸟鸣则是求偶的表示,欢迎异性前来结合;也有的鸟鸣是鸟儿进入繁殖期生命力高峰的表现,是精力旺盛的一种发泄。各种鸟类在一天中鸣叫次数多少不一,时间也各不相同,鸣叫声千奇百怪,音色各异,妙趣横生。

鸟的鸣叫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一般地说,春天天气晴朗,鸟的鸣叫婉转、活泼、充满生机;盛夏,气温升高,鸟的鸣叫也随之减少,有的不再鸣叫;秋天,鸟儿换了羽毛后,又开始鸣叫;冬日,只有在阳光灿烂的晴天,才有短促、轻弱的鸣叫声。当大风或大雨来袭时,鸟儿都躲避起来,不再鸣叫;在气温较高时,有些鸟儿会发出暗示性的鸣叫。鸟类鸣叫与气候的关系作为一种物侯现象曾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得以运用,有诗曰:“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会了从鸟的鸣叫与活动中观测天气、预知风雨。诸如“老鹰旋顶,天气转晴”,“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鹧鸪始鸣,割麦插禾就不停”,“白鹭成群飞如山,风雨滚滚地不干”等农谚,便是人们利用鸟声及鸟的活动来预测天气的重要经验。

麻雀是有名的“晴雨鸟”。清晨,如麻雀成群结队在庭前院后叽叽喳喳鸣叫不停,天气必然晴好;如在屋檐下缩头缩脑,单声鸣叫,忙于垫窝、贮粮,即预示天气将由晴转阴雨。喜鹊也有预报天气的本领,如“仰鸣则晴,俯鸣则阴”。黄鹂发出粗哑的叫声时,则是阴雨的征兆;如发出长笛般的鸣叫,则是晴好天气的预告。沿海地区如在晚上听到潜鸟发出喇叭似的长声鸣叫,则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渔民便不再出海了。

声音模仿秀

许多鸟在求偶炫耀中或在诱捕其他动物时会效仿其他昆虫、鸟等动物的叫声,甚至模仿人的语言和歌声,如百灵、凤头百灵、八哥、鹩哥、伯劳、金丝雀、鹦鹉等。

大多数鸟类都能不同程度地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和歌声。沼泽山雀能学多种鸟的鸣声,是有名的笼养鸟之一。美洲冠蓝鸦有时能模仿乌鸦和猫的叫声。世界上最著名的模仿者是嘲鸫科的模仿鸟和欧洲的沼泽苇莺。鹦鹉、乌鸦、八哥和鹊类只在笼养条件下才能显著地模仿。鹦鹉能高度准确地模仿人的语言,这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巧妙地操纵自己的四个声腔,还因为在它们的呼吸系统中有许多软腔和凹穴起着共振器的作用,此外,鹦鹉的上喉还有一个带细长孔的橄榄形气门,像一个“起止调节器”那样进行工作。气门能控制鸣管内形成的气流,决定声音信号的起始和终止。

澳大利亚有一种珍奇的笑鸟,它鸣叫时,酷似人们的笑声,声音由轻微逐渐变得洪亮,持续时间可达半分钟之久。美国有一种名为“似物鸟”的鸟,它除了能发出自己美妙的声音外,还能模仿夜莺的啼鸣声、家禽和狗的叫声以及锯木声和铁锤撞击的叮当声,真是惟妙惟肖,使人真伪难辩,活像一位出色的“口技演员”。

生态学意义

鸟鸣声的作用极其广泛。鸟类鸣声婉转动听,在公共场所播放鸟声让人有回归大自然的美感,音乐制作中鸟声也有重要作用。鸟声不仅是鸟类很重要的行为,同时鸟声语图还能为鸟类学家提供研究鸟类行为、繁殖和遗传等的依据;鸟声还可用于鸟类系统学的研究:用于物种的确立、亲缘种和姊妹种的区别、推测在种级水平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分类地位、确定进化分支以及新种的鉴定等。鸟鸣声还可促进鸟卵的胚胎发育,使雏鸟提前出壳。

鸟鸣声还能用于防治鸟害。播放鸟类的惊叫声或是天敌和猛禽的叫声,对害鸟有很好的驱赶作用。在农业上,鸟鸣声可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在繁殖期播放鸟类的鸣声可使鸟类保护自己的领地,选择配偶并保持与配偶联络,吸引异性并促进,从而繁育后代。然而,在渔业上,鹭、鸥会捕食渔场的鱼类;一些在城市内越冬的鸟类还会损坏建筑物的屋顶,或是污染纪念碑,甚至传播流行病菌。播放特定的鸟鸣声或是发出电子信息能干扰鸟类的正常交往,从而有效地影响鸟类的行为,使之迁移。这种方法投资少且不污染环境。

动物的叫声篇6

【 关键词 】拟声词 理据性 词义转移

一、拟声词的界定及汉英拟声词的可比性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发展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中都有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本来没有语义,可是一旦与人的思维相连便成为了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拟声词是模仿人、动物、自然现象、机器或工具等物品或动作所产生的各种声响的词,能够刺激人的听觉,从而产生象征性的联想,旨在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万物的声音的重要手段,其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构成:

1、摹拟人的声音:包括摹拟人宣泄情感时发出的声音以及行为举止的声响。如:汉语中的“哦”“哇”“咯咯”“嘻嘻”等。英语中的Oh! Hey! ,Clang,clap,giggle等。

2、摹拟动物的声音:如汉语中对于狗吠、鸡鸣的描述“汪汪”,“咯咯”等。英语中有“bark”、“ tweet”等。

3、摹拟事物之声:自然界中树木花草,风雨雷电,机械器具,锅盆瓦罐都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声响。如:溪流流动时的“潺潺”声;发动机的“突突”声;金属碰撞时的“叮当”、“叮咚”声,这些声音在英语中也有相应表达“murmur”、“chug”、“ding-dang”。

在对汉英拟声词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在同样声音的表达上汉英之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如金属碰撞时发出的“叮当”声英语的表达也为“ding-dang”;而另一些声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狗吠声“汪汪”在英语中的表达为“bark”。故对汉英拟声词进行对比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汉英拟声词理据性对比

语言是反映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的语言都能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有许多的相同之处,甚至还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如猫的叫声“喵”在英语中的表达为“mew”;人类的笑声“哈哈”在英语中的表达为“Aha”,踌躇时的“唔”、“嗯”在英语中也为对应表达“Um”、“Umm”。

由于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语言符号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不同语言所描写的同一事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羊的叫声“咩”在英语中的表达为“baa”、“bleat”;敲门的“咚咚”声在英语中表达为“rat-tat”。同一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似,所以对于同一种声音的感知是大体相同的,而对不同民族而言,对于同一种声音的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拟声词的造词理据源于自然,并经过人们的主观加工,必然会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如老鼠的叫声,在汉语中拟声词只有一个“吱吱”,如果要表达老鼠不同的叫声,则在拟声词前面加上各种形容词,如:“老鼠肆无忌惮的吱吱叫着。”在英语中表示老鼠叫声的主要有:“squeak”和“cheep”两个。“squeak”表示尖利而短促的叫声,而“cheep”表示微弱的叫声。“cheep”与“吱吱”在语音上有些许相似之处,由于汉英语言系统的不同,造成了语音的相异。

汉语是音、形、义结合的语言系统,其拟声词在以表音功能为主的属性下,也具有音、形、义结合的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出汉语拟声词的理据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模拟动物或人的声音时,常常添加“口”字旁来显示声音的生命属性。例如:咩、喵、、嘻、哈、阿嚏等。

2、模拟自然物体的发声时,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也添加“口”字旁。例如:叮咚、嘎吱、咔嚓、呼啦啦等。

3、偏旁能够反映声音所属物体的材料属性,具有强烈的表意性。如:“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潺潺”形容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汉语的造字具有强烈的“意化”倾向,在单纯的表音成分上,加上了表意的偏旁,在形体上突显了词义是汉语拟声词最重要的造字方式。

英语是拼音文字,所以拟声词理据性中不存在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对应性,但英语造词构句的方式正好反映了西方人侧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不特别注重整体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点。以模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为例,英语中许多动物的叫声都有多种。动物种类和模拟叫声的拟声词是一对多的关系。比如狗的叫声有:“bark”、“yelp”、“grow”三种,牛的叫声有:“bleat”、“bellow”、“maw”、“cow”四种。汉民族的整体思维导致汉语发展变化时重归纳和轻分析,在造词中并不会对某类拟声词进行特别细致的分类,动物叫声类的拟声词没有英语中这样细致,通常是一种或一类动物对应一种声音。是多对一的关系。例如汉语中鸟类的叫声通常只有“叽喳”一种。

其次,由于语音系统的不同,英语拟声词多为单音节词语而汉语以双音节为主,多重叠。如汉语拟声词中“嗡嗡”、“嘟嘟囔囔”、“呱呱”、“唧唧”、“嘻嘻哈哈”、“嚓嚓”所对应的英语翻译都为单音节词语“bum”、“burble”、“caw”、“cheep”、“chortle ”、“chuff”。汉语追求句式的整齐,音韵的完整之美,AB式的双声叠韵满足了汉语拟声词音律整齐和谐的要求,甚至在英语单音节拟声词被翻译成汉语以后,多数也都变成了重叠形式。

通过对汉、英拟声词理据性的对比我们发现,拟声词从最初单纯的记音逐渐融入到汉语、英语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体现了不同语言系统的特点。所以对于拟声词词义变化的轨迹我们可以叙述为:自然声音对人类听觉的刺激经过人脑的加工和处理后,通过发声器官实现语言化,最后经过语言社会的长期使用和约定俗成最终确定下来。

拟声词是各种语言共有的普遍现象,本文从拟声词的汉英对比入手对汉英拟声词的理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思维方式入手对比了不同思维方式对汉英拟声词的理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2]耿二岭,汉语拟声词,现代汉语知识丛书.

[3]王帷韬,汉英拟声词对比研究,四川外语学院.

[4]应学凤,现代汉语拟声词的后重格局,汉语学报,2012年,第三期.

动物的叫声篇7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动物的叫声篇8

关键词:叫 词义 词的组合能力

语言中的词和词的结合并不是任意的,它们相互之间具有选择性,一个词能和什么词语结合,不能和什么词语结合,反应了词语之间的选择关系,因此,词语有一个搭配问题,词都有自己一定的搭配域,倘若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汉语中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叫声有专门的动词来记录。现在我们把“叫”、“吼”、“嘶”、“嗥”、“鸣”、“吠”这几个表示动物叫声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动词都能与什么动物名词搭配,进而管窥词义与词的组合能力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方框放在这些动词的前面,看看那些动物名词能够进入这些方框,我们通过这个“框准入制度”来研究这些动词的特点及它们的词语组合能力。如下图[1]:

《现代汉语词典》对“叫”的解释是“人或动物的发音器官发出较大的声音,表示某种情绪、感觉或欲望”,我们发现进入“叫”这个动词前面这个方框的词语比较多,不仅很多动物名词可以进入,而且人也可以,表示人发出的叫声。比如:鸡叫、鸟叫、蝈蝈儿叫、老鼠叫、猴子叫、驴叫、骡子叫、孩子叫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吼”的解释是“猛兽大声叫”,我们发现能进入“吼”前面的方框的词语相对“叫”来说少了很多,比如:牛吼、狮子吼、虎吼、熊吼等。另外,人用于“吼”这个动词之前时包含了某种情绪或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对“嘶”的解释是“(马)叫”,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动词“嘶”是特指马的叫声,所以“嘶”的搭配域比较小,前面方框只能出现“马”这个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嗥”的解释是“(豺狼)等大声叫”,《辞海》对它的解释是“野兽吼叫”,我们发现可以进入“嗥”前面方框的词语有:狼、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鸣”的解释是“鸟兽或昆虫叫”,《辞海》对它的解释是“鸟叫,也指兽类、虫类叫”,通过搜集材料,我们发现“鸣”这个动词的搭配域还是比较宽的,有较多的动物名词可以进入这个方框,比如:鸡鸣犬吠、鸟鸣、蝉鸣、虫鸣、鹤鸣、鹿鸣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吠”的解释是“(狗)叫”,《中华大字典》对它的解释是“犬鸣,从口犬,口犬者,动口之犬也”。因此我们发现“吠”一般稚嫩与动物“狗”搭配。

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义素分析:

因此,能进入这些方框的对象有:

鸡、鸟、狗、蝈蝈儿、老鼠、猴子、驴、骡子、孩子……叫

牛、狮子、虎、熊……吼

马嘶

狼、豹子嗥

鸡、鸟、蝉、虫、鹤、凤、蛙……鸣

狗、犬吠

特定的动物“叫”的动词有固定的搭配对象,这并不是简单的约定俗成,其核心问题就是词义问题。词位的潜在搭配常常是词的意义的一部分,比如:“吠”,它的小篆字形是,《说文・口部》:“吠,犬鸣也,从犬、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吠”是一个会意字,就是狗叫的意思,“吠”的隐含的搭配施事者“狗(犬)”,它隐含在“吠”的意义中,是“吠”词不可忽略的词义成分。再如“鸣”,它的小篆字形是,《说文・口部》:“鸣,鸟声也,从鸟,从口。”“鸣”也是一个会意字,它从鸟,所以以“鸟”为形旁的动物名词都可以与“鸣”搭配,比如:鸡、鸟、鹤、凤等,这些搭配对象都是隐含在词义中的。“鸣”也可以用来表示昆虫的叫声,所以“虫”、“蝉(蜩)”、“蛙”等能进入“鸣”的搭配域。

以上这些词都有共同的语义成分“叫”,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隐含意义,这些区别义素使它们有自己特定的搭配域,它们的区别义素只表现在施事者上,“叫”是人或动物发出的鸣叫,“吼”是猛兽发出的鸣叫,“嘶”是马发出来的鸣叫,“嗥”是豺狼等发出来的鸣叫,“鸣”是鸟兽或昆虫发出的鸣叫,“吠”是狗发出的鸣叫。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词义成分,而这些词义成分又是通过与施事者的搭配表现出来的。总之,动词的词义制约了它的搭配对象。

通过分析词义来研究词与词的搭配选择关系,在这过程中能让语言更加细化,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让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加清晰词语的意思,在交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另外,通过语义分析还能给计算机语言学带来点启示,我们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的各个义素,这样就将词汇、词义数字化了,把一个词义划分成若干个语义成分,这样就可能穷尽一个词义的语义成分。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人工智能,但是计算机它不能进行综合研究,但是能够进行精细的计算,所以进行这种细化的词义研究能更好地让计算机对词义进行计算,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机对话。比如:“[+动物叫声][+对象只能是马][+发出的声音沙哑]”,我们将这一串字符输入进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语义计算,则能输出正确的词语“嘶”,这方便我们进行人机对话。词语搭配这种的研究在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词的组合能力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注释:

[1]能进入方框的词表明它都能与方框后面的动词搭配。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动物的叫声篇9

高若男

每当我放学回家时,都会听到一些鸟儿的叫声,我回头一瞧便看到了一只只鸟儿被关在笼子里叫着,这时我便会赞叹鸟儿的声音是多么清脆,好听。可时间久了,我发觉鸟儿并不是在唱歌,因为鸟儿的叫声多么让人伤心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鸟儿为什么要叫这样的声音。今天,我放学早,便急忙跑到家楼下,观察那些鸟儿。“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鸟儿们叫个不停。可我一来到鸟儿旁边,那些鸟儿便同时停住了叫声,我想应该是鸟儿们累了吧,可我又想这不是太巧了吗?难道是它们很怕人类。过了一会儿,我“啊”了一声,鸟儿们便开始又叫了,还不停的上窜窜下窜窜的,笼子被鸟儿的振动摇了起来。这似乎是鸟儿想用振动打破笼子飞出去。可事情不是像它们所想象那样简单,笼子始终没坏。鸟儿们不窜了,只是用那清脆的声音在倾诉自己是多么的不自由,在倾诉对人们的愤恨,在倾诉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虽然我不懂鸟语,上面的结论都是我从鸟儿的眼中看出来的。这时我深深的叹了口气,在为鸟儿们叹气。这时我又是多么恨人们,夺去了鸟儿的自由,我也恨自己以前乱欺负动物们。这时我多么想打开鸟笼将鸟儿们放出去,可鸟笼挂得太高,我够不着。

回到家,我又听到了那些鸟儿的叫声,我的心一阵阵地痛。因为我无能拯救鸟儿,我不能使人们不再伤害鸟儿。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在地球上,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我们比它们聪明,可我们不能凭聪明欺负动物们,动物们也有感受也有自尊心。希望大家以后要保护动物,不去伤害它们。

动物的叫声篇10

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 距( u )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 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 量程 分度值 用法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升华吸热,凝华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