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十篇

时间:2023-03-14 13:00:51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1

摘 要: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食品安全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宏观上和长远上看,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完善体系建设,就具体实施上说,可通过组织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在社会上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消费者;市场经济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大众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消费者要得到数量上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上的食品安全。企业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

将有关标准的建立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中,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标准是热点和难点。国家应资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修订和完善我国目前放射性食品生产的条例,制定国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在目前,要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要求食品零售商必须在标签上标明其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等。

2 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有很强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自上而下,进行突击检查和处理,而后很快就偃旗息鼓。这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家三令五申之后依然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期性和规范化,应在目前“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的基础上,从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管局以及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抽调部分力量,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这样的常设机构,统筹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通过长期规范的管理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的势头,促进食品安全。

3 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具体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生产过程和流通渠道的管理,发挥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药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堵住一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在市场中流通,在必要的时候对剧毒农药进行必要的市场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提高对农药的鉴别能力,促进农药安全合理地使用。还可以和最近几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服务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农药使用常识的教育。

4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由食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可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行业协会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成员置身食品行业中间,对于食品安全拥有较政府和消费者更多的信息。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行业自律,向消费者推荐优质食品,对不合格食品进行曝光,从而减少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作用在于对行业协会进行必要的治理,对其推荐的产品进行突击检查和必要的抽查等措施,对行业协会进行资信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取缔信誉差的行业协会,改变目前国内评奖过程混乱的局面。

5 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食品是“经验产品”,消费者在消费之后的体验及其反应,对于发现假冒伪劣食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消费了假冒伪劣商品,如果不出现重大事故一般会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举报。要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消费者在消费了假冒伪劣食品之后进行举报。国家可以在对假冒伪劣食品厂商的罚款中抽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起重奖举报假冒伪劣食品消费者的专项基金,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专门设立食品安全问题举报电话,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并将检查处理的结果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向公众公布。

6 几点建议

(1)对于自然因素而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要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教育,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和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

(2)对于企业应严格管理生产、服务各环节,采购人员与经理、技术人员共同决定采购食品种类质量后,应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质、定量地采购。在食品量的把握上应以既能保证及时供货又不造成囤积而导致腐烂变质或影响资金周转为原则。严把食品质量关,做到不进劣质、腐败变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

(3)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自身性质决定了企业是以获得利润为最终目的,这就难以避免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忽略了对顾客的服务质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4)加大科研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水平。培养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有关食品安全的先进技术,如德国和日本的一些科研人员已推出一种可以缓释出抗微生物孽生成分的包装材料,从而可大幅度提高食品储存期,这种包装材料还能自行消毒,其他一些食品加工和消毒技术,如高压、超声波等均已在新包装中加以利用。

(5)企业内部建立检查、培训、考核制度。制定企业食品安全法,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

(6)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宣传与监督作用。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通常为自愿民间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良好的桥梁作用。其职责是宣传政府的法律、法规;向政府反馈企业与消费者的意见;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组织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在社会上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7)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方法。食品安全涉及饮食的方方面面,而且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我们的后代,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密切关注,然而这与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有关,剖析原因并探求有效教育方法显得极为必要。企业发展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食品安全。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提高,企业必须加大食品安全的投资。食品安全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也是生产性的投入,因为从生产到服务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设备设施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只有良好的经营环境才有可能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石毓梅.浅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及控制体系[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9,(6).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2

关键词:食品产业 质量 安全 内在关联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开始采取恶意性竞争手段,选择不正当的渠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最终引起了许多不良的后果。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也决定了食品市场销售的数量与品牌。深入性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内在关联,能够向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的危害

回顾近几年来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等两大指标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地解决,这也给该产业链的可持续经营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调查显示,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缺失造成的危害如下:

1、损坏消费利益。《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规定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调料等。这些食品融入市场销售,对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购买不同种类的食品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相反,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不合要求,会造成消费者的购买利益及适用利益造成损坏,违背了市场销售与购买权益的均衡性。

2、扰乱市场秩序。工商部门每年抽查了大量的销售食品,经过统计与总结后发现,导致食品质量及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利益驱动,为了降低进货成本而采购低质量的商品;二是恶意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经营者采取恶意竞争手段而出售劣质食品[1]。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场规划中提出了经营规范与秩序被打破,给食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3、降低经济收益。食品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构成,这与商品生产与销售模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食品属于“快速消费”商品,每天都需要不断地更换,且所有民众都是食品的销售对象。食品质量抽查不合格,降低了消费群体对企业的信任度,以及食品企业在市场上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形象。由此减少了食品采购与销售的数量,原先确定的生产数量与实际销售情况存在差异,影响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二、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的内在关联

食品行业在大市场环境下,在生产加工、经营推销、市场宣传等方面都有所改善,这是食品加工、销售产业持久经营的基本保障。结合食品产业已经获得的经营成效,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内在关联十分密切,主要表现于:“相互统一、相互辅助、相互支撑、相互发展。”

1、统一关联。安全与质量两个指标均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标准,两者互相统一于食品中且是不可分割的。一般情况下,检测评价市场上的某一类食品,不仅要考虑其内在质量是否合格,也要重点考察食品食用后的安全系数,两类指标只要有其一不合格都是达不到国家标准的[2]。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统一存在于食品考核指标体系里,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离的。

2、辅助关联。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辅助关系,集中表现于两项标准的“相互促进”特点,一种指标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个指标,相互产生的作用比较明显。可以说,质量达标的食品,安全系数也符合标准;安全系数达标的食品,必然符合质量认证的条件。这种内在的辅助关系,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或者采购销售环节中,都要重点考虑质量与安全标准。

3、发展关联。发展是推动事物改革进步的根本动力,任何事物只有坚持变革发展才能取得新的成就。食品产业关系着我国“民生”现状的发展,一旦食品认证标准出现问题,既会扰乱市场正常的经营状态,也会牵涉到企业现实经营的收益水平。质量与安全性的发展关联:综合改善待售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收益的增长。

4、利害关联。上述几种关联特性,从正面角度阐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质量与安全指标对食品产品的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判断,食品质量与安全性也存在着明

的利害关系。具体而言,这两类指标不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最直接性的影响是降低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收益水平,不利于食品销售利润幅度的增长。

三、解决食品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得到了适当的控制,本行业基本进入到正规渠道经验发展。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局势,国内企业遭受了国外企业的巨大冲击,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限定了本土食品的销售额度。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改善国内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推广先进的食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1、净化市场源头。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厂家的食品占绝大部分,对落后的、零星的、质量无保障的种植户、生产小厂适时淘汰,或成无人问津而自灭。净化市场源头是重点,这一步抓好了,购者放心。

2、完善检测体系。对现有的质量与安全检测系统进行完善,建立科学可行的食品管理方案,保障其质量与安全标准。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3]。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如此,不合格产品难以上市,也不敢上市,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上市。

3、注重媒体监督。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曝光食品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指导相关部门拟定处理方案。如: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展开关注,持之以恒。这些都有助于规范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4、推广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a级绿色食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4]。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是按有机生产方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身体健康的物质。

结论

总之,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标志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同产业在正常经营环境下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收益。食品生产与销售对民众基本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民生”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难题。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性存在的关联,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春静.食品产业注重质量与安全标准的现实意义[j].食品与安全,2010,27(14):30-32.

[2]赵永平.简论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的内在关联[j].现代经济信息,2011,27(14):52-54.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3

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

食品物流与安全。在食品供应链管理上,食品物流管理是第一环节,在该环节中主要针对食品的生产原料、运输、包装、储藏、配送和销售。食品原材料的采购质量决定着食品后期食用的安全,在该环节的管理工作中比较混乱。基于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需要保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对于原材料的管理至关重要。据报道,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抽检合格率仅为70%,三分之一的产品不合格,使得农产品在生产的源头上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食品生产与安全。食品生产是对于食品原材料的深加工,在该环节中最为容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如在食品生产环节中增加添加剂、加工环境恶劣等情况。食品生产环节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大部分为来自于小作坊、小型的生产企业。在此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到位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悲剧。

食品储藏、配送与安全。食品的储藏和配送是食品管理的最后环节,该环节能够与消费者直接基础。该环节涉及到很多技术因素,如,对于食品的冷餐、保鲜等。很多蔬菜、水果、肉类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腐烂等情况,食品储藏环节中,温度环境控制不好将会出现比较多的损失。在食品配送环节中,需要注意食品的保护,如很多水果、蔬菜等不能在碰撞下保存。因此,在食品的储藏和配送环节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食品供应链模式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强化食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在食品物流理论基础上,在食品质量管理环节中引入新技术、新工具。食品物流理论基础对于食品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国际上很多食品专家对于食品物流理论格外重视,对于多方面的技术研究比较深入,而与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对于冷链物流下的温度、湿度、初级农产品的运输工具选择。这些技术能够结合我国食品生产、运输的实际情况,强化食品物流链应用。

注重食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食品供应链管理下的食品质量管理水平提升,需要注重食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很多区域中,其食品输送需要经过远距离的路途,在区域经济不发达,交通网络堵塞的情况下,食品运输成本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难以得以保障。因此,在食品供应链下,需要尽可能的打开食品运输产地的交通网络,以四通八达的交通,为食品配送提供便利;其次,建立食品“生产―直销”的管理模式,减少食品生产之后运输路途、配送环节,食品生产完成之后,直接基础客户,以直销的模式让客户购买到第一手产品。例如,桃李面包生产商在全国范围内认筹零售直销点,与各大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直销站点联系,当产品生产完成之后,直接配送到便利店中,省去了产品的储存等环节。实现了面点“一天一送,三天一消”,保障消费者所购买到的面点是当天生产的产品;最后,加快建立食品供应链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在食品物流标识标准体系方面、食品运输设备标准化方面、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标准化方面、食品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方面等,保障标准体系建立完善。

RFID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将RFID技术应用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能够保障任何供应链下的产品数据交流,使得食品行业能够实现两个重要目标:第一,彻底从源头上实施了食品追踪解决方案,保障了食品源头上的安全;第二,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的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等重要信息进行分析,保障食品的不同环节质量,使得各个生产、运输等环节的信息可查询。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4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意义;策略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前,社会上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各大高校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开始加大和企业合作的力度,狠抓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如在学校内部,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方法,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发展机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校企合作有必要性和优势,更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有利于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人才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各个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高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真正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比较落后,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以单纯地传授学生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在每学期通过学期测验、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交论文即可毕业,该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差。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符合该专业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实现对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专业人才[1]。

1.2有利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等方面,包含食物生产技术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卫生监督等相关管理内容。这些内容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仅靠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够。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内部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参与一些社会化服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食品进行检测和分析,或者进入食品生产和研发等企业,了解生产和研发的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活学活用。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1.3有利于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两者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处于一种双赢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对企业平台或是设备的利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和有潜力的学生谈判,让其留在企业工作,这也省去了重新挖掘人才的时间,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各种各样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从合作的深度进行划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3种。(1)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这类合作通常是学校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实训环节的指导员,构成一个产学合作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由于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的认识不足,很难达到训练学生实操能力的目的,效果甚微。(2)中层次的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一个多元投资联合体,建立和实际利益相关的实训中心,在投资建设、创办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需参与[2],自分工明确,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学校为企业开发项目、培养与之匹配的人才。(3)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已经融合,学校直接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调整科研方向,并将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企业会主动为学校建立人才培养中心、提供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层面,任重而道远。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3.1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

在高校内部,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由于产生时间比较短,校企之间并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未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加上没有专门的机构处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务,极易出现学生在企业进行食品检测或研发的过程中不听管理、态度散漫等不良事件,影响实习效果。

3.2合作的深度不足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校企合作的最佳状态就是深度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学生难以获得一些较好的岗位实训机会[3]。

3.3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

在校企合作中,政府起到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虽然政府已经在相关文件中表明校企合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实际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根本原因是企业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要加强税收和保护性政策的扶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

4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4.1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要想落实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就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以规范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有章可循。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的负责人,包含制定教材的负责人、企业负责管理学生的人员等。其次,要通过制度规定不同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建立各自的考核和责任机制。最后,要建立校企沟通平台,定期根据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训状况进行交流,及时优化教学以及实训方法,为达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4]。

4.2编制校企合作专业教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高校内部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对专业知识的覆盖不仅广泛且有深度。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要适当调整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材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校企合作对人才知识体系的要求。首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有明确的知识架构和技能要求,学生可以参与的岗位训练也比较具体。比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可以参与食品的制作、研发、检测等工作,目的性比较强。高校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此为基准,适当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到和岗位实训相关的知识,实现知识和岗位之间的快速转换。例如“食品生产质量检测”课程,教师可以设置关于食品生产质量检测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编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其次,在校企合作环节应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对接,将企业涉及的质量检测技能、食品生产工艺等编入教材,可以将其作为案例,便于加深学生记忆。最后,教材审编应由专业审编人员、校企合作相关负责人员共同完成,保证所编制的校企合作教材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心理、技能以及生产工艺等实际需求,提升教材的应用性和专业性。

4.3应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学校教育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毫无用处,毕业之后仍然需要到岗位上学习一些新技能。为了实现学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连接,要将理论知识和实操部分融入其中,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时,可以融入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即边学习边工作,明确划分学校学习、企业实训的部分,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首先,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应建立一个长期的沟通机制,教师定期下发教学内容,企业负责人根据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可以实训的部分。如若存在,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合理地安排实训时间,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较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企业内部借助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实操训练,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其次,可以在工学交替教育中实施师徒制度,就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企业中挑选一线技术人员,让其担任学生实训教师,为学生实训提供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技艺[5]。最后,应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以提升校企负责人的合作积极性。例如按月度或季度测试学生理论和实操部分的学习效果,通过笔试和现场测试进行评分,学生的得分将和相关负责人的绩效挂钩。通过建立这一考核机制,强化校企合作中企业负责人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心,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

4.4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校企合作能否从当下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深层次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以及各种福利的推动,认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校企合作有法可依,营造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环境。例如,政府可以为和学校合作的单位提供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提高食品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或是鼓励社会投资者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为两者的合作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调、监督以及考核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环境。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种类在不断增加,安全质量案件频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把控显得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缺口非常大,需要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不断为社会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人才,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兴元,郑琰,李茜.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13):159-160.

[2]江凯,刘亮,甄忱.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食品安全导刊,2021(10):48-50.

[3]王洪艳,杨延存,李翠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课程建设[J].现代食品,2021(2):68-70.

[4]冯露雅,汪美凤,罗小芳,等.地方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8):270-271.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99-02

当前,全社会空前地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需求是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紧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切实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包含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多项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抓好“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夯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基础,扩大专业建设成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食品分析”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流水宣讲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使得教师成为计算机操作者,教师的肢体语言受到极大限制,甚至难以发挥出特有的人格魅力。教师流水似的将课程内容一一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多,信息量大,画面播放速度快,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少了双向的交流,这种上课形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反而成为一种更加高强度的灌输式教学。实验环节基本采用“保姆式”教学,实验指导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试剂配制、仪器调试、样品处理等。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和要领一一明确,逐项示范,学生在做实验时基本上以“模仿”为主,照葫芦画瓢,基本不用去想“为什么”。这样的实践教学,几乎不可能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实质意义上的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学生大多在实验室里照着都会做,但在独立操作时就两眼摸黑,两手抓瞎,既不会配制试剂,也不会调试仪器。

二、“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计理念的更新

“食品分析”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有必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融会贯通为要求,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二要突出食品科学课程特色。突出农业高校食品专业传统特色,即在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突出民族地区发展食品专业的地方特色优势,尤其要注重培养新疆特色果品的样品处理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思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又突出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甚至是班级授课群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精选教材和参考书,条件成熟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实验环节教材要走基本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路子,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把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加入实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更新实验。目前“食品分析”仪器大多是依据色谱、质谱、光谱等理论开放设计的仪器,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着重突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等常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使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相对于黑板、挂图具有图片丰富、一目了然等特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就是要制作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学片,适当地增加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使教学幻灯片界面集文字、动画、试听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不宜过快,要给学生留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课堂互动性。要对课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及时地增补专业关注度高的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操作能力一定是在严格的实际动手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分析”这门课来讲,首先,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要改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块的现状,将理论讲授穿插到实验课程中,把实验课程作为消化理论知识的平台,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实验教学包办制,就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常用仪器的配置,仪器的组装和调试,尤其要将样品处理纳入实验内容。再次,要尽可能地合理分组,通过诸如任务调换和操作验证等方法,尽量地增加每个学生操作的机会。

3.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学校学习和校外生产相结合。在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生产企业参观,让学生更真切地把书面知识与感官感受结合起来。结合市场需求,向学生提出“考证”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证书等,既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学评价改革

(一)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要改变原来完全依靠学生成绩优秀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做”的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中,参考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工作量、实际样品处理能力,实验完成能力等过程因素,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二)成绩评价的改革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综合课堂学习表现、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成绩评定,尤其是要加大实验操作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可以对获取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采取课程免试记为优秀的办法,鼓励他们考证。

四、结语

总之,教学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掌握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熟练操作能力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生,这是“食品分析”这门这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认准这个方向,脚踏实地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玉堂.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科技导刊,2012(9):58,101.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6

1.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中心作用,即所谓的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辐射状”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地位,教与学缺少交流与互动,很难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任职能力的培养,因此,不适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状况和课程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4],形成有反馈的互动模式。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体现这种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

2.基于学科的应用性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食品专业的本科学员。这些学员学习的专业课主要是微生物、生化、食品化学等基本原理,走上岗位之后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生产工作,大多数人未必从事实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食品生产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而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作为学员本科期间唯一一门专业类管理课程责任重大。由于学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教员需要从案例出发,加深学员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5]。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际中换位思考,即逐步培养他们从研究者和决策者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6],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把案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线,使学生处在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案论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到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促使学习者把实际情况与有关的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充分的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2.教、学互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尤其是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因为抽象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7],提升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的实践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思想、目的的分析,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实现“以案论理,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

1.案例素材的收集、甄别。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收集、编写相应的案例材料。通常,可以通过3中方式,获得案例所需的材料,第一是原始素材,即由案例编写者通过对实际的调查,了解、收集、甄别相关案例素材。第二是二手资料,即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第三是网络。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在国内外经典管理学教材中搜集案例,更重要的是要搜集现代食品企业实际工作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诸方面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编写案例。最后,由教员建立案例库,以备需要时调用。

2.问题设计。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分析,教员还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例如在讲人为差错这一章时,根据实际工作,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为差错,然后设计了几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思路“:这些人为差错的后果是什么?”“它们可以归纳为哪几种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人为差错从根本上说完全是维护者的责任么?”“从设计角度可以怎么样避免人为差错?”“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如何预防人为差错?”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人为差错的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墨菲定律等,通过引导学员积极的讨论,在潜移默化地向学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7

[关键词]计量检定;与食品生产加工连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治理及严格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然而,仍然不断传出因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报道。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令人担忧。如何从其它基础性工作配合政府及监管部门从本质深处治理,已成为另劈捷径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就计量检定工作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连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作一探讨。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探讨,不要忘了一旦疏漏了计量器具量值溯源――计量检定,可能带来隐形的产品质量问题。

食品是指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食品加工就是一个将原料转化为食品的过程。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终端产品则是一个复杂的、程序繁多的处理集合体。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因此只要按使用范围要求及限量符合标准规定,生产的食品是安全的。那么,在食品质量安全频频出现问题的今天,除了在添加剂及其他一些环节上查找原因外,一个对产品加工行业并不陌生,但一段时间以来往往被一些企业随意应付的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关乎合格产品生产加工的基础环节隐藏的,有可能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计量器具量值溯源所必需的计量检定被有意或无意的忘却了。

二、计量检定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或在其它生产加工行业中,是生产合格产品的法定基础性工作和技术保障。

食品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计量检定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和必要性。计量,是指衡量的大小。计量检定,是指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或其他法定授权的组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精确度、稳定性、灵敏度等),并确定或证实技术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计量是工业生产及食品生产加工的基础。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为巩固中央政权,将统一度、量、衡、车轨等作为其措施之一。无方圆就不成规矩,此即中国计量历史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夯实,计量法也随之深入贯彻,计量检定工作也在生产加工行业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在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计量检定的结果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计量检定的扎实开展,成为保障产品质量优良的基础因素。因此,充分学习和理解计量法律法规,认识计量检定的重要性,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该通晓的大事。

三、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忽视计量检定和不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计量检定的原因分析。

我国计量法规定:凡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规定申请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据此,作为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生产企业,应弄清生产过程及化验室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及其种类,并按计量法及检定规程中周期检定的要求,主动向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然而从目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执行情况看,在用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能认真执行,仅就管理机关监督检查时突击应付一下,未将其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联系,不实行连续性的量值溯源。这种状况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及现实原因。随着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国有企业的锐减,非公有制企业的兴起,在给国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给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因一些配套政策未能同步,以及企业自身为成本着想,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忽视甚至不懂所使用的计量器具的检定规定。这一问题曾在一定时期内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尤为突出。而现实中,在近几年有些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后,也出现了对计量器具不作周期检定,给产品实现带来了质量上的隐患。因为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原料配制多用称量手段,若称量设备未经计量检定,并存在类如倍比偏差,即低称量段与中、高称量段出现倍比不正常,在食品配料时,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称量时出现此种情况,将给食品品质造成改变,轻者将造成色、香、味的一定影响,重的则将出现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重大人身安全事故。又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化验室中的出厂检验的仪器设备多为需量值源设备,若此类设备不进行计量检定,设备若存在计量不准确的问题,造成的隐患也将很大。因为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既是产品合格与否的证明,又是产品生产中质量控制的的技术依据。例如实验室中的微量称重设备及温度计计量不准确等问题,将导致检验数据的不准确,从而给产品质量的监控产生误导,最终影响的是食用群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生产过程和检验所使用的计量设备的计量检定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上述情况说明,造成食品企业忽视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的原因,一是企业自身法制计量知识欠缺,对计量法规认识不足;二是为降低成本不申请周期检定;三是管理责任不明遗漏周期检定。

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可主动介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其计量器具进行周期检定,与生产加工环节形成连动。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通则》规定了出厂检验设备设施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证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也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安全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检测仪器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经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内方可使用。这里,国家已从生产许可的角度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所拥有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计量检定。同时,计量法规定了使用实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当地不能检定的,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这已点明了作为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应主动向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定检定。但据了解,一部分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之后,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至复审期间,仪器设备量值溯源间断未检的现象非常普遍。显然,这部分未经检定的设备用于日常出厂检验及生产过程的称重计量,其检验结果及称重计量的准确性就有置疑。因此,为积极支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虽然按计量法的规定,检定应由企业提出申请,但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可采取以下方法与企业建立连动关系:1、通过信息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建立获证企业的台帐。2、直接与企业沟通查看登记在用计量器具,并建立周期检定台帐;3、依据周期检定时间规定,届时由计量检定机构直接联系企业主动上门进行计量检定。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实现计量器具周期检定与生产加工环节的有效连动,使基础计量工作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切实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基础安全保证。

五、结束语。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主动介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生产加工环节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连动,从生产加工基础环节上对在用计量器具加强计量周期检定,实现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初始环节的保障。这样,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而言,将计量法有效贯彻落实于食品质量安全活动中;就企业而言,由于计量检定机构的定期介入,促使企业形成习惯,自觉按计量法对设备进行计量检定管理,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扎实的基础工作,保证生产过程的计量合法、检验结果的合法及准确,从而为食品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打下了较可靠的基础。因此,计量检定与食品加工环节的连动对食品质量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9条、第11条,1985.

[2]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附件6:2.5条),2010.

[3]食品标准化(P12、P13),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8

食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食品科技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各国的食品产业空前崛起,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包括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的种类、数量乃至生产效率等的空前增长,以及食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设备和手段的不断升级换代和食品种类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然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食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迫切需要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门人才来从事食品及其加工原材料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与评价、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Food Quality and Safet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全国已有170余所高校陆续开设此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各培养单位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优势教师资源和优势教学资源来对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设置和规划,导致各院校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1]。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到食品质构,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实验课时数为9,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高校校园里,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9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验检疫学、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毒理学、现代食品安全科学、食品免疫学、食品感官评价、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企业管理等,食品环境学,食品品质控制学,食品添加剂学,食品质量管理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

食品行业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人口的增长和新食品的开发都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机会,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目前人们特别关注食品安全,因此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就业应该不成问题。

毕业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向尖端人才发展。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拓展阅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餐饮业、贸易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2 餐饮业;

3 贸易/进出口;

4 酒店/旅游;

5 其他行业;

6 批发/零售;

7 新能源;

8 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厨师、品控经理、中餐厨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厨师;

2 品控经理;

3 中餐厨师;

4 厨师长;

5 行政总厨;

6 西餐厨师;

7 食堂厨师;

食品质量与安全篇10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方法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食品企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现阶段此门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1.1改革理论教学

1.1.1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教材,却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稳定不变性,但科技引领着食品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变更,使得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陆宗道、刘金福等编著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材为例,虽然在阐明理论的同时,还适当的举例来进一步便于学生的理解,对枯燥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书本知识有限,所以无法及时补充更新内容。在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的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先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法和资讯及时地向学生们讲授,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

1.1.2适当删减重叠知识

每门课的授课学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完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也会使每部分的知识点讲解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炼,更易掌握。江苏大学食品专业除了此门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因此,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品质、安全管理等相关概念、食品品质成本管理、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食品品质和安全检验等方面,删除与“食品安全学”重复的内容(如HACCP、ISO9000等),删除与“食品感官评价”重复的感官检验等。这样不但突出了此门课程的学习重点,而且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1.2改革实践教学

1.2.1重视实验课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的关键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验内容,并最后有实践操作的现场考核。课程大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

1.2.2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开设实验课外,还专门设置了本门课程的课程实习。通过选择一些知名大规模的食品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南京雨润公司、镇江中储粮公司、恒顺酱醋公司、上海益海嘉里公司、光明公司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课程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目前所采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此门课程的工厂实习,总结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启发讨论教学法

启发讨论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单方面的教授,学生们被动听讲或者不听,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点,以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观点加以评价分析;或者是让学生们课后自学一些章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进行竞赛。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案例教学法

课本上的知识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的案例受出版桎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与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讲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的一种互动与集体协作的教学方法[2]。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这一章节中的统计方法、作图方法等,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牢记这些概念和公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与应用。选取像“冰激凌李斯特氏菌中毒”这样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知道预防与处理的措施,使他们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而且可以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地分析这些案例,既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2.3网络电化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电化教学取代。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它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由声音加图画构成,直观易懂,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上资源丰富全面,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充实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查阅到更多的资料,而且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既增加学生的查文献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又增加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综合考核法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操作与期末调研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法。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回答提问相结合,占30%。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过后就忘。因此,通过课堂讨论与回答提问结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实验操作成绩占30%,是考察学生们独立动手能力的环节,提高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期末调研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40%。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些市场调研或者利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食品热点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论文。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而且锻炼他们搜集资料、独立思考、给出意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理论体系,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因此,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完善,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人才,推动食品行业的进展。

参考文献:

曹慧,徐斐,管骁,等.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4):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