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8:0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安全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场,是指从事食品交易活动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包括集贸市场、超市、百货店、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食杂店等)。

本办法所称经销商,是指从事食品批发、零售、现场制作销售等活动的组织或个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流通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商务部负责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行业管理,负责指导、督促市场建立保障食品流通安全的管理制度。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讲话

同志们:

刚才,主任传达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阶段食品安全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同志宣读了年度“四个一示范工程”先进单位和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决定,、等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同志们按照今天会议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县,再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看待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成绩

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食品安全县”工作目标。围绕这一工作要求,全县各乡镇、各职能部门努力强化监管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健全完善保障体系,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县委、县政府调整升格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了由佳惠书记任顾问,小平县长任主任,十一位县级领导任副主任,两办及药监、卫生、质监等29个县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高规格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下设一室三组,抽调专门人员,由县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集中办公。全县15个乡镇(含雷锋镇)、151个行政村分别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站,聘请了27名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和105名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督网络,构筑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监管有效的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县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严格实行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对全体食安委成员单位建立了月月抽查、年底考核、排名分类的评估考核体系和督查考核机制,采取周安排、月调度、季讲评以及专项交办、限期承办、跟踪督办等工作举措,确保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同时,县食安委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各负其责与协调联动、促进发展与保障安全相结合,着力解决监管体制不顺、制度体系不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效保障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安全。

2.开展集中整治,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规范。全县食品安全工作部门在县食安委统一领导下,按照“一个专项一个专项整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品种一个品种规范”的工作模式,把食品安全监管扩大到每一类食品、延伸到每一个门店、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全年共组织开展12次全县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联合行动,查处违法违章案件60余件,立案57件,案件货值100多万元,有力地净化了食品生产经营环境。一是突出整治重点。主要对制售假冒伪劣窝点、食品主要集散流通市场、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单位、卫生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餐饮企业,以及集体食堂和农村聚餐等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二是加大整治力度。增加检查频次、扩大检查范围、强化检查力度,采取集中打击一片、公开销毁一批的办法,依法从严查处危害巨大、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保持了“露头就打、一查到底”的高压态势,达到了“治理一个、规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三是力求整治实效。县食安委对每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农村集体聚餐、学校内设商店管理等工作开展调研,出台了《加强农村聚餐申报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批文件,强化了对热点难点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效管理。通过各类专项行动,推动了乡镇党委、政府履行属地管理的责任,强化了职能部门日常监管的力度,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查看全文

增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程,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产业。食品质量和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及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做好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是国家质检总局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后,一直把进出口食品安全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严把国门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我国食品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食品贸易和食品安全形势

食品贸易做为国际货物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活跃,在各国对外贸易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会致使上亿人面临健康威胁,甚至造成大量人员死I‘:,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遍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英国因疯牛病问题造成八十多亿美元的贸易损丸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导致执政长达四十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垮台;20(”年,德国的疯牛病事件,致使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引咎辞职。面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空前重视,纷纷颁布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1997年美国推出了《总统食品安全计划》,组成了由多个政府部门参加的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2003年12月又颁布了《美国食品安全反恐法》,并实行了食品注册通报制度。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了《wHO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呼吁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战略。2001年l月28日,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食品安全决议》,将食品安全列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要求成员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2004年6月,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2004/41/EC法规,对以往的食品卫生法规进行修订和进一步完善,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强化r食品市场准人要求,对动植物健康、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占接触材料的安全、食品的辐照处理和放射性、动物福利、食品生产链条全过程的控制、食品标识、追溯与召回、政府监管等都提出了明确、详尽的要求。2005年11月16日,日本宣布自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食品中有农业化学品残留物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16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793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规定了54,785个限量标准(包括“现行标准”和“暂定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一毫克l千克(0.olppm)。只有65种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主要是营养剂)做为豁免物质不设限量。此前,日本只对255种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在186种食品中设立了9,321个(2004年统计数据)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没有制定限量标准的农、兽药,即使检出,也不能禁止该食品在日本销售。“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检测项目平均增5倍以上。不合格总量的13.7%。三是我国食品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水平低、标准不科学的问题仍很严重,与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四是食品生产企业还存在管理薄弱、基础条件差、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制约了食品生产质量的提高。五是我国现有食品出口市场相对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缺乏品牌产品,竞争能力差;出口企业规模小,市场拓展能力差;质量意识不够,诚信度差等问题,经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上述问题造成我国肉类、蔬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出口潜力的产品,难以将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并转化为出口现实。三、切实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我国消费者权益

二、我国食品资易和安全形势

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我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已约五年,各项“过渡期”优惠措施已经或即将结束,各项政策、规定和措施将完全同国际接轨。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巨大的食品市场及其潜力,纷纷要求将其产品销售到我国,进口食品将给我国食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带来更大的冲击;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世界动物卫生状况越来越复杂,外来动植物疫病随进口食品传人的风险加大,国际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将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国外食品贸易的壁垒措施将更加隐蔽,出口食品贸易的障碍将更加难以逾越。另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和出口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近年来国内禽流感、口蹄疫疫情不断发生,导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维持对我国生鲜乃至熟制畜禽肉的限制措施。二是违规生产、使用或误用药物、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1093批出口不合格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有226批,占不合格总量的20.7%,存在添加剂问题的150批,占

(一)实行科学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家质检总局制订了科学而严格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准人制度。一是首次向我国出口食品,出口国政府须正式提出申请。接受申请后,组织专家对出口国的公共卫生和兽医卫生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兽医服务体系、残留监控体系、动物疫情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只有产品的安全卫生有保障的,才有可能向我国出口。二是对于肉类产品等相对风险较高的产品,还要与出口国主管部门商签双边检验检疫要求和卫生条件议定书,明确我国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要求;三是对出口国的食品生产企业实行注册登记制度。目前,我国已批准美国、加拿大等具有良好兽医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控制体系的11个国家约169家企业对中国出口肉类。四是对于预包装食品实行进口食品标签审核制度。所有进口预包装食品必须加施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中文标签,这样可方便我国消费者全面了解其所选择的商品信息;五是对风险较高的肉类、鲜奶类产品实行进口检疫审批制度。六是实行严格的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制度。进口食品到达我国口岸后,必须保证原证书、原包装、原封识,经出人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方能进人我国市场。2005年,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不合格的食品2,474批,依法进行退货、销毁或改作它用处理。

查看全文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为指导和规范全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指导规范>的通知》(政办发〔2021〕43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意识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集体聚餐具有量大、面广、用餐人数众多、部分聚餐为应急性活动等特点,且举办者和承办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加工制作人员流动性大、聚餐场所环境较差、设施设备简陋、加工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扭转,致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较高。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一步提高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思想认识和指导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底线。

二、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风险防控

各乡镇(街道)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属地实际,出台本辖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管理;要厘清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要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集体聚餐报告、登记的范围、内容、时限等要求;要对农村集体聚餐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场所,推动农村集体聚餐进入固定场所经营,并持续改善经营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街道食品安全办、村民委员会、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能动作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责任落地,实现对农村集体聚餐等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全覆盖。

三、强化主体责任,开展示范创建

查看全文

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属于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学生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已建立了长效的管理体系,且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高校管理仍采用粗放式管理方式,管理中存在意识不强、手段单一、模式落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食品安全的定义及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为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化;奖惩制度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案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已成为国内高校治理中较为突出的、关键的问题。由于学生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对劣质食物的识别能力不足,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后,会出现肠胃道发炎、甚至食物中毒的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因此,要做好高等学校食物安全管理,改善学校的食物安全管理条件,提升学校的食品安全监管意识,为学生们提供更安全的食品。

1食品安全概述

目前,食品安全的定义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标准。调查表明,生活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众多,可将食品安全分为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绝对安全主要指消费者食用某一食品后,发生危害身体健康的风险指数为零,但这种食品是不存在的。而相对安全是指通过合理食用食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目前的食品安全普遍是指食品的相对安全。

2高校学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按比例分层随机选取昆山地区140家餐饮服务单位作为调查点,对416名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公众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其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65.4%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公众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水平较高者(OR=3.473)和了解公众可以参与食品安全管者(OR=1.772)更愿意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结论应通过各类健康宣教形式,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健康素养和维权能力,使其能自觉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管理中来。

关键词: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政府、企业、单位组织和公众形成“市场导向、社会共治”的格局,《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目前来看,公众作为庞大的消费主体,其食品安全管理参与程度依然不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于2016年6—12月在昆山地区开展横断面调查,以了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管理参与意愿和影响因素,为食品安全管理宣传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昆山地区2016年上半年建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餐饮服务单位(排除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学校集体食堂、企业单位等集体食堂),根据各乡镇餐饮服务单位构成,按比例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选择140家单位作为调查点,于2016年6—12月在日间营业时间对各单位中具有独立消费能力(年龄≥18岁)且愿意配合的3名公众进行调查。1.2调查方法。通过查阅并参考有关文献、咨询专家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②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评价,共15题,均为单选。选项“经常”得3分,“偶尔”得2分,“从不”得1分,低于均分为水平较低,高于均分为水平较高;③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意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是否了解公众可以参与食品安全管理、认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渠道的多寡、对目前食品安全状况是否满意、对目前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是否满意等。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运用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变量的纳入标准为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

2结果

查看全文

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高校作为培育人才和科研实践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广为关注,特别是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更是近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管理手段相对传统缺乏创新,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相对滞后,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换代等问题,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急需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餐饮

一、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形势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口腹之欲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黑心作坊、黑心商贩坊制假售假等行业乱象被媒体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建设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1]。这些年,党和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须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还强调,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做出批示指出,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3]。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保障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4]。要切实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重典治乱,夯实各环节、各方面的责任,着力提高监管效能,凝聚社会共治合力,进一步治理“餐桌污染”[1],严把人民群众“入口关”。

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育优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阵地,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的模式转变,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正在逐渐向社会化转变,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食堂运营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高校食堂主要采取自营、半自营和对外承包三种经营模式,每种模式在运营过程当中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因各食堂操作环境、经营品种的不同和经营特点的差异,不同运营模式隐患存在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堂监管松弛是造成高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结合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形势,强化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为师生创建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环境已成为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树立有力屏障。

查看全文

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探讨

随着大众对后勤管理行业的关注热度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化后勤管理制度与体系,成为后勤管理领域首要考虑问题。高校作为能为教师实行多种科研、教育活动提供充裕空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后勤管理工作发展走向更是时刻接受着社会与政府的双重关注。其中,因近两年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更是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王殿华、毛文娟、华欣等共同编著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调研报告》,详细分析高校针对后勤食品安全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现实性,并由客观视角探析益于高校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效率与发展水平的路径。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调研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形势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情境下,保持着良好发展状态,但因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管理机制辐射面不够广泛,部分地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所设置专业管理环节的实践基础较为脆弱,所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栋梁,其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健康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因此,本书基于此认知,全方位解析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和营养健康状况,意在通过相应解析结果和调研成果,对强化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效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以此为各院校改进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书论述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时,所提出策略与措施全面参考了具体实际案例,不仅对人们有效解决学校现实中所存食品安全问题有极高应用价值,还具有极佳学术研究意义,可供食品安全领域研究人员、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阅读和学习。食堂是最能体现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为高校师生创建良好饮食环境的关键场所,其整体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状态、实际生活状况及学习与工作效果,从而对高校持续发展稳定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来讲,高校构建科学化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与体系,具有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帮助高校食堂最大限度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会对食堂加工服务形式,具体服务对象,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分层式管理,如要求食堂加工服务形式须符合现代食品生产最新发展规定,将全体师生视作食堂服务对象,确保食堂内部人员拥有健康身体和良好心理状态等,尽可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概率;其次,满足高校师生对食品的期望,并大力促进食堂标准化建设。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高校师生,包括校内行政人员消费能力迅速增强,这将促使院校广大群体对食堂食品赋予更高期望值。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有助于全面加强高校食堂食品生产质量,满足群众对校园食品的全新要求,并助力推动标准化食堂的建设;最后,全力保障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使食堂得以健康、长久发展。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食品安全评估机制,与各种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共同加强了食堂品控环节的建设,使食品安全责任得到具体化落实,进而从根本上确保了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的良好状态,以此使食堂能在时代不断变迁中得到持续、稳定发展。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推动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发展,对维护高校声誉、辅助院校树立良好口碑和形象有重要作用。所以,由整体发展观视角出发,高校可结合下述路径推动其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与创新:第一,强化高校后勤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为提升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奠定思想基础。强烈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是高校后勤部门针对校园食品安全,投入更多资源、时间与精力的基础要素,是保证食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管控的必需要求。

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层不仅要增强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意识,还可通过组建专业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约束规章制度,组织专业人员临场指导和检查、监督等活动,加强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二,注重各食品安全管理环节的实时改进,加大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育力度。现代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既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各环节的细节建设,如对严格管控食品原材料进购渠道和入库形式,食品加工制作方式,并对食品进行妥善储存与保管,还应对食堂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机制有严格要求,即对食堂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个人品行进行严格筛选,并建立健全专业性培训系统,以提高从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第三,应用专业方法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方法,能有效识别、评价、控制食堂食品生产、加工及食用过程中所存安全问题。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将该方法有机融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更加专业化地管理食堂食品安全。此外,后勤安全管理部门不仅要要求食堂基层管理人员主动实施自查工作,还应协同多级部门指导优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以此尽可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综上,食品安全作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重点工作区域,管理者需从细节处考虑其各管理环节的深化发展,并进一步加强食堂食品管理系统的建设,以便为全体师生营造干净、卫生的饮食环境,切实保证院校师生身心健康不会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受到不必要损害。

作者:李萍 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2018年文化旅游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流通和特色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督导、检查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有效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根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有关工作方案部署如下:

一、强化自律意识,落实主体责任

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以及特色地方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关系到我县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积极落实自身主体责任,把食品安全作为景区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景区食品卫生的管理条例,完善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基础设施和深化“明厨亮灶”建设。是我县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优秀良好率达80%以上。加强旅游景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考核,使其对食品安全知识应知应会。

二、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旅游股要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以及特色地方食品的安全卫生监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流通和特色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管工作,把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景区自查与监管部门巡查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树立我县良好的景区食品安全形象。

(一)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管理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皖政〔2011〕106号),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负总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加强对本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机构;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包保责任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做到监管任务、监管单位、监管人员、监管责任“四落实”,努力构建“全面覆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包保责任体系。

(二)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全面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依据现有行政区划,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一级网格、以乡镇(街道、园区)为二级网格、以县(市)区和开发区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为三级网格的监管网络,明确监管职责和任务,构建“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络到底、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三)强化食品安全目标责任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措施。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挂钩。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设置或明确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场所及办公设备;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机构和队伍所需工作经费,逐步改变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提成返还的做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