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时间:2022-10-08 09:56:40

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由傅莉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物流管理》一书,在对比分析国内外食品物流管理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详细阐述食品物流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为食品物流管理中的冷链运输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食品物流管理》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依照食品运输的前期环节,阐述食品物流管理的概念、采购与库存管理、保藏技术、食品包装和食品冷却冻结技术。第六章和第七章指出食品在运输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各类产品的流通加工和仓储管理。第八章系统论述冷链运输所需技术、管理模式、组织运营三方面内容。第九章以配送管理为主题,特别强调在食品冷链运输作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要素,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冷链运输各环节中的重点,为企业发展冷链运输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冷链运输有助于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前景广阔,但是当前依然有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冷链运输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一方面是地区分布不合理。我国西部地区的冷库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远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是冷库规模不合理,大型冷库多于中小型冷库,肉类冷库多于水果和时蔬冷库。第二,冷链运输成本高昂。根据现有数据,我国冷链运输成本要比普通运输普遍高出40%~60%,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冷链运输成本也水涨船高,因此农产品经销商亟需通过降低冷链运输成本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第三,冷链运输过程操作不规范。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我国冷链运输无法做到全程冷链,而冷链断裂会加快食品腐败。第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单位依旧是家庭经营,总体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标准化步伐。尤其是鲜肉、海鲜、水果、时蔬类产品难以做到标准化生产,农户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难以实现大规模销售。农产品标准化的欠缺阻碍了线上交易的发展,进而从需求端直接抑制了冷链运输发展。针对上文总结出的冷链运输问题,结合书中基本观点并联系实际提出以下四个措施,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

第一,加强冷链运输产业扶持。政府应从宏观层面重视冷链运输产业,将我国居民消费的偏好、趋势与农业发展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相结合,制定适合冷链运输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目前不合理的分布状况,制定冷链运输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鼓励物流运输企业积极创新,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入先进的冷链运输装备,降低运输成本,帮助冷链运输产业取得更好发展。

第二,积极促进冷链运输技术创新。首先,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研发、改进冷链运输技术,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冷链运输技术的创新。其次,加强对冷链运输人才的培养,引导高校设立冷链运输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人才教学体系,为我国冷链运输产业输送多元化人才。再次,落实国家对于企业创新进行的减税降费支持政策,鼓励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强调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加大对冷链运输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丰富资金投入机制,降低企业冷链运输创新风险,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冷链运输产业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三,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产品冷链运输质量的第一环节。相关主体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包括扶持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其与当地农民构建合作共享的利益机制,帮助农民完成农产品标准化。同时加强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形成厂家直销等模式,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

第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也体现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路径,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能够较好地解决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市场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学校独自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的相对封闭、对市场反应迟钝、设备更新困难等不足。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既可发挥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论方面的优势,又可按照冷链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发挥企业精于工艺流程、生产制作条件完备等实践方面的优势,做到互补互助,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作者:范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