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35

食品质量论文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1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原材料供应商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是农户。理论上讲,农产品供应链系统难以将农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紧密联系,加上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致使食品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工作难度加大。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给人们的健康形成了严重隐患。食品加工商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是10人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小工厂大量存在,极大地限制了食品的规模效应。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卫生状况不达标,生产过程处在无监管状态。生产人员没有经过健康检查,甚至没有严格的岗位培训,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储运商运输损耗与冷链物流问题。据统计,由于我国冷链物流及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仓储货柜等达不到标准,导致许多出厂合格的食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食品,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食品在运输途中的腐烂变质给我国带来每年75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易腐变质食品从原产地收购、加工、贮藏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并不能完全处在冷链环境的有效控制下。监管方面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有很强烈的短期行为色彩,通常是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各有关部门才会行动起来,并且大都只会处罚却不加以指导和纠正,以处罚代替监管。工作方法大多是采取突击检查,阶段性的进行专项整治,一旦风头过去,食品安全事故还是反复出现。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监管机构没有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来对其实现全程监管。

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储运、监管、终端销售更是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原材料供商数量多分布广,且企业成熟度低农户作为最原始的原料供应商,数量巨大,分布较广,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上述现状,使得源头的物流工作复杂且繁琐。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儿奶粉,被发现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儿出现肾结石。据卫生部通报,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国累计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6万人。石家庄三鹿集团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分散向各地收购牛奶,因此在奶农和乳企之间设立了许多奶站,各散户的奶都通过奶站被集中送至三鹿的各家工厂。这些奶站或者由三鹿直属、或以个体加盟形式存在,布局比较分散。这种轻资产的经营模式由于将养殖成本分散化,三鹿能够轻装上阵从事高附加值乳品加工生产,在解决了奶源不足问题的同时使得三鹿集团效益迅速增长。但这种急功近利采购模式的采用失去了奶源的品质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协调约束机制国内食品业对食品供应链理论研究及管理认识不够,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认识不足,食品供应链物流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控等。2011年10月9日,跨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在重庆的13家门店被当地工商部门责令停业整顿15天。重庆官方透露,该公司在重庆的10余家门店近两年销售假冒“绿色食品”猪肉逾63吨,非法牟取利益人民币73万余元。同时,沃尔玛重庆九龙广场分店还发生了散装食品未依法标注法定条款,食品标签含有虚假内容等违法行为。此事的爆发,沃尔玛“绿色供应链”彻底毁信,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自己在供应链下游环节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所谓的安全绿色食品欺诈长达两年之久,在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个供应链都非常脆弱,基础信息还不够完善现,因此,在生产行业中,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许可制度。物流设施落后,质量安全意识差目前,我国80%的食品通过公路运输,而公路运输中专用运输工具又较为缺乏,此外,食品仓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合理,规模普遍偏小,质量安全意识不足等都是确实存在的问题。2012年9月,深圳盐田口岸查获一例因运输环节失误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检验检疫人员查验现场时发现,一个装载有27吨巴西产冻鸡翼的集装箱不停地流出血水,卸货查验时发现大部分货物已是变质状态,其余小部分货物虽未发臭但也有明显解冻现象。经查实,该集装箱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柜内温度升至1.5℃,高于冻肉产品-18℃的保存要求,导致装载的冻鸡翼变质。物流企业应建立食品低温冷冻环境和食品冷链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让易腐食品始终保持合理温度,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质量状态。监管不力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屡见不鲜,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绝,这其中不乏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少作为的因素,反映了监督环节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疏漏。2011年5月28日。央视播出了《食品安全在行动》的调查,有8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利益驱动和道德沦丧是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难的问题,被调查者又是怎么看的呢?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是诚信不足的占到了53.6%,认为是媒体过度炒作的占到了32.1%,认为是政出多门和标准不清晰的分别占到了25%和7.1%,而认为监管不力的占到了60.7%。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监管不力和诚信不足,是目前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满的最主要原因。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2

在食品企业生产中,往往采取对温度、真空、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控制的手段来辅助完成生产过程,不但能过确保产品的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还能够批量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早期的热工计量主要是运用在电力生产和科研方面,通过特定仪器的使用,有效地对火力发电厂等单位进行安全监管。但在食品生产行业,诸如消毒、包装、加工等环节,同样适用该类技术。例如包装之后的真空参数,可以作为食品是否具备足够保质功效的依据,检测部门通过对真空参数的校对,便可以查出食品是否在该方面符合要求,或者存在怎样的质量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以热工计量为主的检测工作,是基于食品生产的基本要素而开展的,能够直观地检验出食品的质量水平。

二、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的作用

1.食品生产中的热工计量设备

培养箱:作为在食品的生产环节中用于培养生产所需微生物的设备,能够起到控制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的功能。º高压蒸汽灭菌锅:该设备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灭菌环节。»干燥箱:此设备在食品生产中的用途最为广泛,可以用于烘焙、灭菌和烘干等环节,干燥箱通常具备数显设定的功能,可以精确调节工作参数,同时还具备测量箱内温度的功能,在温度超标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启动自我保护功能。以上列举的主要设备都是以温度、压力以及湿度等参数为对象,贯穿了热工计量这一概念。

2.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的保证

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食品质量对灭菌效果有很高的要求,灭菌时如果温度过低,就无法起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使食物过早腐败变质;如果温度过高,又会损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温度以外,灭菌过程中的气压和时间等一系列热工计量的参数也需要有精确的设定,只有同时将这些参数控制到优化数值时,灭菌工作才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3.热工计量在食品包装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条件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人们对商品的外观也有了许多更高的要求,早些年街头常见的散装散卖的各种商品现在大多已经被定量包装的产品所替代,定量包装已经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商品包装的主要形式。在食品中,定量包装的模式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小吃的包装。但是定量包装的商品在毛重和净含量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者对商品净含量缺乏准确掌握,因此对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热工计量在食品的包装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4.热工计量与食品储存

食品的存储是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到食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选择最优化的食品储存方式以保留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保证食品不腐败就需要用到热工计量的技术。大多数微生物在常温下较活跃,在低温环境下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遏制,甚至死亡。温度作为热工计量的主要参数,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来遏制食品当中的细菌生长,避免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用于食品储藏的冻库必须精确控制温度,如果温度过低会浪费资源、增加成本,温度过高会使食物变质,这对企业的热工计量有较高的要求。

5.热工计量与食品运输

食品运输与食品存储同样重要。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温度,就会导致食品中细菌大量繁殖,致使食品腐败变质,不但会使企业利润受到亏损,还可能造成消费者受害的情况发生。因此,在运输过程中热工计量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运用热工计量的设备来控制运输过程中食品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还能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利益。

三、热工计量的使用建议

1.专门性设备和技术的完善

热工计量离不开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唯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的相互结合,才能奠定优质检测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计量装置(用以测定标的所需的各种计量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计量器具(计量基准器、计量标准器具、工作用计量器具等),确保计量的全面性。技术方面包含:评定计量性能和质量的检定;计量器示值误差的校准;计量数据与相关标准的比对。除此以外还有检测文件的制作、信息传递、计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技能。

2.实现检测和监督管理的综合

食品的检测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应当属于生产管理的中间环节。因此,检测环节与生产、销售环节之间必须形成良哇的互动,以检测为基点实现对食品市场的综合监管。质监部门通过采用和推广热工计量,确保官方检测与企业检测适用的是同一技术体系,并建立起快速应急指导机制,一方面企业的日常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地反馈到主管部门,便于监督;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通过检测结果及时地对企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多方面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总结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应用

在工业发展方面,无损检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对于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程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程度的高低,无损检测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广泛认可,在中国最早的无损检测对象主要是飞机、铁路、楼房等混凝土和金属材料产品,在农业方面要晚于工业方面,农业方面的无损检测技术与工业无损检测技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已经有接近四十年,它是无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二者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无损检测技术在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测量,早在90年代就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无损检测技术,比如医院中检测用的X光技术,拍打西瓜通过听声音来辨别西瓜的成熟度,铁轨的裂痕声音检测等方面都有体现[1]。

1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概念

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向目标检测物中注入能量,使能量通过被检测物,产生能量上的变化,根据能量变化的大小程度来分析被检测物的质量,这就是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际上直到现在无损检测技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不同行业对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总之,对其相同的概念解释都为对被检测对象一种无损害的检测手段。无论在什么行业,只要是检测中没有对被检测对象进行检测之前的化学特性的改变,这种检测手段都可以被成为无损检测。无损检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信号控制。信息的采集过程对于检测结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信息的处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信号控制主要是将检测到了结果进行显示,方便下一道工序的进行。无损检测技术在现阶段在水果分级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无损检测技术相对其其他检测技术而言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成本低、检测效率高、技术性要求低、检测的效果好,这一系列优点使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点。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涉及到信息技术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传感技术等,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充实[2]。

2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目前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有光学法、磁学法、力学法和其他一些方法。其中光学法主要应用到一些具体成分的分析、杂质分析、产品的缺陷等的分析,例如一箱柑橘,其中若是有一个柑橘腐烂,就会很快累及到其他柑橘,其他柑橘也会很快腐烂掉,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将柑橘进行分级,很好的检测到损伤过,不仅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无损检测技术在检测柿子成熟度方面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在柿子经受强光照射下,可以根据透光度的不同观察柿子是否成熟。利用红外线光谱来对苹果的甜度和硬度进行质量检测,根据对光谱数据的相关分析,建立苹果品质的相关数学模型,采用光度计对苹果的含糖量进行分析预测。现阶段电磁法主要的应用成果有核磁共振和电子共鸣等方面。力学法主要是应用农产品的一些力学方面的特性(比如农产品的密度、颜色、外部形态、气味、颜色等)进行质量检测的方法,比如在测定一些水果的成熟度方面、判断水果是够有内部缺陷、罐头食品是否新鲜等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检测成熟度方面的检测原理主要是根据对不同水果打击产生的声波特性随着果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原理,这种打击声波衰减的波形的不同可以预测水果不同部位的成熟度的不同,利用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可以对波形进行解析,从而就可以测定水果的成熟度[3]。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无损检测技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其对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将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加速推动我国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东海,安部武美.用紫外线自动检测柑橘损伤果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9,(1):54-57.

[2]秋元浩一.壊壊壊食品の非破ハンドブック[M].SCIENCEFORUM,2003.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4

本文作者:王志刚李腾飞黄圣男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趋势

(一)建立相对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单一部门的集中监管制,如加拿大于1997年设立食品检查署,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管,基本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也是以食品药品监管局为主,承担着绝大部分的食品监管。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改革的经验来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选择,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监管成本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新世纪以来,面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严峻形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如美国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于2011年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强化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同样,加拿大也于2011年修改了《蛋制品条例》、《新鲜果蔬条例》和《加工产品条例》等。欧盟于2000年确立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2002年后又通过法规、指令或者决议,在饲料添加剂、食品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等方面制定了大量具体明确的规定。经过持续的改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了很大完善。(三)采用和推广可追溯体系食品的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往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凸显了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可测和可控的重要性。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信息化时展的要求,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如欧盟早在1997年就开展了食品追溯制度的研究,其2000年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指出,成功的食品政策需要实现对饲料和食品及其成分的可追溯,必须引进适当的程序、手段、步骤来实现可追溯。2002年欧盟《基本食品法》要求强制实行可追溯制度,凡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日本于2001年开始研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民间机构和企业纷纷开始研究“可追溯体系”的操作平台。目前,日本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已扩展到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方面[4]。上述措施的实施与推广,基本实现了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原因可核实、责任可追究”的目标,且追溯领域不断拓宽,追溯环节不断延长,促进了公众消费信心的提升。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新思路

(一)改革我国的资金投入模式,构建食品安全项目体系针对当前食品安全财政投入模式的弊端,必须实行以资金机制为牵引,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变革。构建“国家监测计划”、“国家援助计划”、“食品安全计划”、“国家风险评估项目”以及“国家预警项目”5大战略计划为主的食品安全国家项目体系。同时,通过项目资金的垂直投入,打破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地域界限和部门约束,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并推动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和“问责制度”。这样既充分调动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问题,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向“可评价、可控制、可预防”的方向转变,又避免资源浪费,有效节约成本。(二)实施第三方监管和社会综合治理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亟需第三方监管。实际上,政府无法承受全部监管之重。保障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实行第三方监管并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社会综合治理是指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的治理。必须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保障食品安全。这是由于与其他任何产品相比,食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拥有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正因为食品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保障食品安全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三)加大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之有效的措施。近期,爱德曼公关公司2012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表明,食品和饮料已成为我国民众信任度最低的产品。恢复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必须坚持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各监管部门要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关,加强对许可后的监管和检查。对不能持续满足许可条件的企业,要依法撤销许可;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要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直至停产整改、吊销证照;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的,要依法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要抓紧出台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完善责任调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和问责,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强化基层监管,建立国家、省、市、县、乡5级监管体系针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应加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的组织管理,实施工作考核,落实工作补贴,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还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起国家、省、市、县、乡5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监管机构。按照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的原则,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由国家、省、市3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县级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构成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效提升监管能力。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面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食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口食品的环境,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食品安全准则的提高,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1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概述

1.1出口食品安全定义

在广义上,出口食品安全属于国家食品安全范畴,要求食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养殖、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监督,加强对食品出口的管理,全方位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保障。

1.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现状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在食品出口方面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食品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而且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自由贸易相融合,加快了食品出口的发展,给国家食品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食品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食品合格率也基本保持在了99%以上,但有将近50%的出口食品遭受到了国际技术壁垒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对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信任,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应对方法,中国的食品出口将会在将来遭受到严重的阻碍[1]。

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不好的影响,产生了信任危机。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国际市场

(1)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球持续扩展,消费者也逐渐关注到环境和人类在平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贸易上更要注意进口食物的环保性和绿色性,要多多倡导绿色消费。(2)国际市场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食品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进口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对其贸易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些国家针对我国使用技术贸易壁垒方法,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的出口食品。(3)每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都不相同。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安全标准,高低不一。很多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把食品的检测准则持续提升,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出口食品成本[2]。

2.2国内市场

(1)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系统并不完整。法律系统的协作性较弱,要求每个部门协同合作,一般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和错误,法律的操纵性并不是很强,《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一些内容过于抽象,并没有详细的准则,现实操作起来力度不够。(2)中国食品安全准则系统并不完整。在食品制造流程中检测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参照,中国的食品标准相对国外较低,而且适用性也较差。各个企业需要按照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酌情对食品生产准则进行内容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一套更为适用的生产制度。(3)食品安全及时测验系统并不完整,检测机构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很难保证测验的正确性,测验装备跟技术也比较落伍,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4)中国食品生产技术落伍。中国食品制造企业群体巨大,种类繁多,差距较大,有些中小型企业运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经常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特别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5)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食品的制造原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信任危机[3]。

3完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量也会逐渐增大,这样就需要我们对于现在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方法,完整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因为其他国家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也只有尽力在自身方面实行改变,才可能适应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3.1完善中国出口食品法律安全规定和体系

(1)法律规定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依照市场状况跟国际形势,给出口食品安全拟定越来越具体的法律规定。(2)建设食品安全危机估测和监督体系,收集市场信息,实行市场估测,提早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做到未雨绸缪。(3)政府机关要增强管理力度,把食品安全责任详细明确的分给每一个部门,避免每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加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人员惩治力度,绝对不能姑息。(4)建设出口食品诚信等级规定,对于那些优良品种的食品要进行鼓励与支持,并且要进行诚信等级评测。

3.2完善中国食品标准化准则

(1)对于中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开始整顿,提升中国的安全标准和食品品质,防止制造商投机取巧,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有害物质。(2)向国际安全标准系统靠拢,依照出口食品稠密国家,拟定与其相符合的安全标准体系,尽可能降低食品入境时的检验时间和步骤。(3)依照国际市场状况及时改进安全标准体系。

3.3提升对中国出口食品的生产检测

(1)针对食品制造商增强监管。在养殖、制造、包装、运送等方面实行全体检测,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加强国际企业优秀技术的交流探讨,改进制造能力和方法。(2)加强宣扬绿色加工、绿色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理念,使中国出口的食品更加符合国际化,扩展市场需要。改进国际对于中国食品的不好认识,改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原材料的生长环境,给中国的食品制造提供一个优良的条件。

3.4改善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

(1)提升测验部门技术员工的总体素质,严格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必须要保障测验的可靠性跟真实性。(2)政府定时组织和委派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依照现实状况,对测验装备及时更换,使用准确、先进的测验装备,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结语

由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总额比例日益增加,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国家的焦点,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使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作者:孙优源 单位: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等.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1.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6

本文作者:魏宇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震惊全国的“工业明胶、皮鞋明胶、二代地沟油”等问题再次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形势严峻,不仅危及百姓的健康和生命,也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同时监管不到位是导致这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并不理想。一些食品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只有极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本企业生产食品的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严重滞后长期得不到更新。2.食品监管政出多门,效果不佳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然而,《食品安全法》并未改变传统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只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微调,这是一种立法缺憾。各职能部门所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甚至有的部门的标准还相互矛盾。一些职能部门监管措施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3.企业违规成本过低违法代价过低、惩处力度较弱是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机构以身试法和徇私枉法的主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来说,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我国现有食品安全体制对监管部门失职的惩罚力度严重不足,而与食品监管有关的执法人员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只采取记过、撤职等处理方式,很少移送司法机关。4.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虽然我国现已颁布十几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条款笼统,伸缩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严重滞后,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大量法律盲区。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应全面整合现有分散的监测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搭建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切实保证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信息平台还应覆盖食品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使各个监管部门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内部信息平台,使不同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第二层是指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负责向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消费者往往在食品安全信息获取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知道得较晚且内容也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恐慌,以至于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为了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权,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会、电子政务、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通畅。2.尽快扭转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国家应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有效整合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在坚持多个部门联合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国家一级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从而打破交叉监管局面,弥补监管缺失。3.完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严肃纪律,严防监管人员与不法商贩内外勾结。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费用和人员开支还要依赖于收费罚款来“解决”,这造成了以盈利为目的执法行为的产生。监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和催生了“养鱼执法”的现象,监管机构和非法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实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监管部门资金保障力度。同时,对于包庇、纵容以及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不履行职责的监督执法人员,应依法从重处罚。4.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法管理应遵循“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系统性与协调性。立法结构应具有前瞻性,讲究严密的科学基础,对食物链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立法核心应考虑农产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引入风险分析与管理,预防为主。通过立法明确执法主体,确立、完善中央政府与省地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OBE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知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熟悉食品标准与法规,能在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监测、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及其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如何培养其专业人才,适应食品安全发展新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培养单位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其专业教学改革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OBE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成果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教育理念,即能力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被提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成为主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全面接受了OBE理念,并将其贯穿始终[2]。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性成果、技术成果、能力成果等。学习成果,即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将掌握的知识、具备的各种能力以及作为一个职业人所持有的职业素质。OBE教育理念面对社会不断进步、学科持续发展和行业更加融合,培养内涵上高点定位,重视培养,强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体现。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教学工作会中强调,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3]。紧扣新经济对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的理念,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把握的主要问题。

三、OBE教育理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4]。能力体现在具有扎实的食品学科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安全分析管理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的实践技能,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前沿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指导在立法、商检、卫生防疫、食品企业、科研院所的食品安全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理论知识运用和创新意识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实践教育体系要求的重点。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专业培养要求的实践体系。培养过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按照工程认证“工程经验”和“工程素养”这两个核心目标,实现“以内容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食品工程应用型人才[5]。

四、基于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一)基于目标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中检验及控制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主要专业能力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首先需注重通识教育,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相关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6]。毕业后结合专业特点能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真正体现社会适应能力。其专业实践能力不只是了解几项指标的检测技术,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引领时代。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对学生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专业课程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更具有个性化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爱好、职业趋向进行培养。第三是课程的学习要合理优化设计、循序渐进[7]。学科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化学等提供了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培养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在食品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中关系到怎么检测和检测运行的过程以及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评定和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这对核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性更强的食品安全实验操作能力提供了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为其专业检验及控制能力培养所需的专项能力提供了强化训练,这要求课程间要有很好的协调。(二)基于能力强化专业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全日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8],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与其一样,但应具有专业特色。课程实验有验证、综合和设计等类别。其中食品品质与工艺方面涉及验证和综合性,产品开发技术和思路是开发出营养、安全的产品。产品工艺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导向要求学生具备产品工艺理论及其质量控制的能力。实验中,产品方案的开发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9]。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提升,结合理论与实验操作过程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门课做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后,结合相关的项目开展实践。以个人或组为单位,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设计可针对食品安全的综合分析评价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控制等方面进行。学生从设计对象确定出发,通过分析评价项目或指标选择和质量控制环节设计,获得合理的分析评价方法和控制方法或措施以及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和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综合措施,最后撰写一份综合分析评价和综合控制技术方案和说明书,这是课程内容综合实践的提升。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生产实习是必修实践环节,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进行的认知实习,去实习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实习中要求学生深入食品工厂企业了解工作环境、企业的生产状况、管理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等。同时,学习了解食品工厂化生产工艺过程、产品标准及相关参数。实习中从实践过程和职业素养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毕业实习是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巩固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实习过程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从目标能力导向教育的角度来看,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在实习实践中能发现探索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检验、积累自己的认知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实践,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挑战。毕业实习是学生的一次“工作演习”,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展示和完善自己,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必修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6—8学分,学生利用3—5个月的时间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实践通过专门的导师来指导,提出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实践解决问题,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并答辩。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实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2]。毕业设计(论文)的物殊性要求其在实践环节中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并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这是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对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三)基于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途径,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专业和跨专业实践平台等。实践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首先,学校内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校外有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企业基地等,可以构建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其次,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开展创新研发竞赛,从产品开发、分析方法和案例处理等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基于能力导向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训练机制。人才培养中采用导师制可以更加系统、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导师的“产学研合”发现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培养。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撰写著作、专利、论文,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交流、课外读书、学科竞赛(含挑战杯)等,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四)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践环节教学与理论教学不一样,实践环节教学中的形式多样。过去考核多以实验报告结合考勤和实验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教学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观察、操作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尤有重要,注重实践过程的考核,工艺实验注重考核原理的掌握和创新思想的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可以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本着能力导向考核形式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实践考核,比如课程实验平时成绩不只用主观评价,应从出勤保障、实践过程、操作规范程度、结果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实验报告中重点考核对过程和结果的分析。

五、结语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食品安全是保障,其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着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从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实践环节和多元化的能力实践环节培养,从而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的食品安全类人才,为地方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培,戴梓茹,宁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钦州学院为例[J].大众科技,2018,(02).

[2]王卫东,孙月娥,王帅,等.OBE理念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J].食品工业,2018,(05).

[3]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4]贾冬舒,陈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16,(35).

[5]孟凡冰,李云成,余华,等.基于OBE理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8,(03).

[6]王素娟,徐萍.文化视角下通识教育的组织改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6).

[7]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16).

[8]马宁,裴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6,(14).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8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基本状况

1.1市场食品安全在流通领域的状况(参考了2008年数据)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1.2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市场实行监管作业

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2食品经营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经营者自律

1)食品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对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

2)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食品质量查验责任,设立食品质量监督员。严格执行食品质量查验,查验食品质量的真实性,严防有毒有害、污染、变质、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进入经营场所,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所经营的食品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4)食品经营者经销的食品质量必须合格、价格合理、计量准确,不经销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相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销售发票等购物凭证。

6)食品经营者对消费者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或者经国家有关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检验检疫等部门确认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假冒伪劣食品,可凭购物发票等凭证予以退换,并依法予以赔偿。

7)食品经营者应当积极负责的维护消

费者权益。对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进行清理、登记、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质量检验检疫、卫生行政等部门报告。

2.2经营者自律是根除违法经营行为的关键。

近年来,尽管各地农村工商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三无”、变质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的违法行为,但这些违法行为在农村尤其偏远农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点在于农村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未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做到自律经营。

1)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

农村工商所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让每个农村食品经营者知晓该法,并入心入脑,增强经营者自律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时,农村工商所一定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食品经营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就在该法颁布之前,向辖区内的所有流通领域食品经营者发放了“食品安全温馨提示书”,把农村食品经营者最常见的6种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和相应付出的违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举在提示书上,并在提示书中提醒他们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经营成本,食品经营者一看提示书就明白自己该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门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场检查的频率和查处的力度

农村工商所要加大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巡查频率,认真、细致地查找经营者店堂和仓库中的食品,检查其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情况。发现其有违法经营食品行为,刚开始时务必要考虑到广大农村食品经营者的实际状况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议推行行政指导和柔性执法,保护绝大多数农村食品经营者守法的积极性,相信他们会自觉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改正违法行为,做到自律经营,绝不能粗暴执法,一罚了事。但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坚决依法予以重罚,直至其关门倒闭,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经营者,促使其自律经营。

3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有以下问题(以农村为例)

3.1集市散裸装食品的“两防”设施不够完善,农村集市食品近60%为散装、裸装,虽然有的业户添置了网罩,解决了防蝇问题,但防尘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装食品标示不清晰,调查发现,农村商店所售的散装食品多数无原料说明,无加工日期,无保质期,消费者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3.2农村杂货店食品混放严重。农村杂货店规模较小,卫生状况较差,商品类别较杂,洗化用品与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隐患。

3.3销售三无产品、超期食品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经营业户销售本应淘汰的过期商品,少数业户为牟取利润违规销售三无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4部分食品质量堪忧。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冻、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标现象。部分饮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简易勾兑而成,未经杀菌处理,便进入市场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装质量低劣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进行食品外包装,有些企业使用未经充分消毒杀菌的二次包装,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6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部分生产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质食品供应链。一些小企业、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价战略向农村倾销;部分批发商贪图利润,批量采购低价劣质产品;一些零售商只顾“适销对路”,对食品质量置若罔闻,销售低价“三无”商品。很多劣质食品和“三无”食品,正是通过这一供应链条流入农村市场。2)农村消费能力偏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购买能力不强,质量过硬的名优食品难以占领市场。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时,多数农民辨伪能力不强,在消费时没有查验证照和索要发票的习惯,给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农村埋下了隐患。3)农村市场存在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现出“跨区域流通、多部门交织”的特点,多数劣质食品由外地加工窝点制造并向本地输出,打掉这些加工黑窝点,需要区域合作、部门配合,存在一定难度。农村食品销售网点多、分布散、流动大,难以实现集中监管。

4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制。

要有效整合监管资源,促进监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助、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全履盖和经常化。

4.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是做好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还要继续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提高整体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鼓励其积极举报违法案件,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4.3强化食品源头监管

要继续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无公害基地和无公害产品建设,对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的产品实行动态监管。要继续加强对外来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确保食品源头安全.

4.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

要大力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要切实落实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销毁、公布制度,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4.5加大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餐饮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对餐饮卫生的监管力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对餐饮单位食品、餐具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监测机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要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开展集中整治卫生不合格现象,规范其经营行为,保证食品清洁卫生。

4.6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教育

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业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4.7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特色化建设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公众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悄然跻身于食品领域十大研究方向之首。作为食品消费与贸易大国,近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有效构建食品安全防线以确保种类繁多的食品符合健康、安全这一基本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予以应对,除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外,在符合办学条件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兴专业的开设及人才的培养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队伍,缓解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紧张局势,但就专业建设而言其目前尚未成熟仍处于逐步探索与完善的阶段。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我国编外目录专业于2001年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2002年其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也于同年开设了此专业[1]。历经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农业、工业、商业、医学、综合类等近两百所高校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且有多所高校申报并增设了专业硕士点与博士点。至此,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多个层次的完整培养体系,初步具备较为充足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专业建设上已有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5个部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然而,这期间也有不少“贪大”、“求全”、“攀高”的高校意识到未来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违背办学规律,忽视自身实际条件,纷纷效仿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致使该专业的建设、发展陷入特色化的“趋同”困境。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趋同等几个方面。此外,在快速规模扩张及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部分高校混淆了“一流建设”与“特色建设”两者的概念,忽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盲目将其它高校一流专业的基本特征嫁接到自身专业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用一流专业的若干标准来规范和统一专业的特色建设。

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性。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的持续扩张使得高等教育快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目前各高校专业数量多则过百,少则几十,而每一专业的建设发展与提升都离不开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与部属高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院校均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条件欠缺等现实困难,因此按传统发展模式就难以建成一般意义上的高水平的专业。基于此,各地方高校充分整合、高效利用有限教育资源,集中精力建设服务地方、适合校情、特色鲜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是明智之举。此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低水平、无差异、重复性建设,不仅会造成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加剧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毕业生间的就业竞争。因此,各高校必须在特色化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深挖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对专业进行特色培育和建设,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促专业健康发展。最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资源优势也各具千秋,各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高校的特色化办学上。各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和发展若脱离了本地区食品工业的人才需求,就会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也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特色化建设的可行性。特色是专业生存之本,鲜明的专业特色往往能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并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截至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成效初显,为该专业的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浙江工商大学在大商科背景下开设了以“质检”为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着力培养“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的三位一体“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其特色化建设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正进行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2~3]。云南农业大学以传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依托,同时借助其在畜牧、园艺领域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地处边疆的区位特点,建成了以“食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控制及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为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4]。大连海洋大学借助其食品产业区位优势,专业建设中不断凝练“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于2014年获批该校“重点支持专业”中的特色专业[5]。在“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认知共识下,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又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专业特色化建设路径与举措

(一)准确进行专业定位,制定特色培养目标。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特色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决定着其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的制定。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也不仅涉及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而是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进行研究和控制。食品产业链呈现出的人才需求多元化使得高校在专业定位上有着充足的选择余地。各高校应在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学科优势,在教学资源充分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瞄准专业特色建设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制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以此博得社会的认可和青睐。与此同时,专业的特色化定位还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立足于地方自然环境和条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与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位于果蔬主产区的高校应着力建设具有果蔬种植、储运等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上侧重食品原料生产和保鲜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科学研究上以地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彰显人才差异培养。课程体系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充分利用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对新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将专业特色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课程体系逐渐科学、规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应做好以下四个结合并有所侧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食品加工占优势的高校,课程设置上侧重于食品保鲜、加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农畜水生产占优势的高校,则应侧重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质检特色占优势的高校,可侧重分析检测技术,除传统检测能力培养外,有条件的高校可重点设置当前亟需的各类快速检测课程;管理科学有优势的高校,偏重于质量安全管理、质量安全法规等。农科、理工科和综合性高校在检测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课程设置上可侧重于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作为国内“药物分析”学科的鼻祖,师资力量雄厚、分析测试条件优越,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意强化“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分析类课程设置齐全,“食品安检”表现出相对的强势。另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新兴专业,目前授课教材仍相对缺乏。在特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作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重要工具的特色教材编写也须提上日程。(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是特色课程体系外化和具体实施环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升一直都是特色化建设重点研究的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属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能力要求高,其教学活动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教学过程宜采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发现式学习等归纳式教学方法和方式。世界范围内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案例,如结合国内外近年爆发的重大安全热点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掺假马肉”、“毒大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式学习,生动鲜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食品安全案例教学避免了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方便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碎片时间,可增设“第二课堂”将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等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学生进行自主与选择性学习。(四)构建与特色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化建设过程中需渐进式、多元化地构建起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特色化实践教学平台应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及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部分。实验教学方面,不能拘泥于传统实践教学,应结合各自在食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势有所侧重。例如,具备食品加工优势的院校应配置较为完备的工艺实验室和感官评价实验室,质检特色突出的院校应建设起先进的分析实验室。此外,实验内容的设计应紧跟时展步伐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见习及实习是将实践教学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缩短学生就业后适应期的重要环节。专业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一定数量的与专业特色契合度高的见习、实习基地,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见习、实习的效果。例如,作为国家第六批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河北科技大学与河北省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及实习实践合作关系,作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确定一定比例的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论文(设计)题目,以适宜的难易度、严格的答辩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断扩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特色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进行专业建设的不二之选。在专业特色化建设道路上,科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活动实施是核心,搭建与特色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为培养出当下社会发展亟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只有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当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参考文献】

[1]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社会责任;微课;案例教学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判断人民是否过上小康生活最为直接生动的标准。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又用了一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再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社会意识、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是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前提,更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1]。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高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2年获批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50所高校增设了该专业[2],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食品人才教育的重视与决心。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集合了食品化学、食品卫生与检验检疫、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质构与感官等多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本文从教师及学生两个层面对当前本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角度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以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达到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食品行业从业人才的目标。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自身。纵观当下的本科教学,教师的主要症结是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教学过程,无法让学生思考、动手和表达,无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满满的获得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教师的自身问题是何所致?首先,大多高校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方法。目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近半为青年教师,他们多为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博士毕业生,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工科青年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入职后也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训,导致他们在从教过程中边教边学,时感力不从心,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当下本科院校科研任务繁重,部分年长、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为应付学校的考核,需花大量时间及精力申请项目、撰写论文,而忽视了他们擅长的教学;青年教师受家庭、经济、晋升等方面的压力,从发挥个人优势的角度考虑,往往将大量时间投入熟悉的学术研究,安排在教学课程设计、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时间非常有限。再次,传统教学与网络更新速度的矛盾。现今的教学方法仍主要是教师课前查阅资料备课、现场PPT讲解授课,但各种信息日新月异,教师每一轮授课都要花费较多精力搜集、总结最新知识点;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国内不良食品安全事件时有曝光、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快速发展的经济所形成的利益风气也不免时常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造成教师备课时应考虑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1.2学生分析。目前,在读的大学本科生几乎均为“90后”甚至“00后”,这批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渥、从小接触网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带有鲜明的特征[3]。第一,多为独生子女,群居经验少,关注自我,心理承受力较弱,个性化明显。第二,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干劲足但持久力差,追求新鲜事物却保持自傲姿态,各种矛盾心理集于一身。第三,受社会功利主义影响,注重利益最大化,崇尚回报,存在把个人理想和责任道德视为交易的倾向。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除了各门功课的课前预习,课后经常还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各种PPT,或者进行团队协作完成某项作业。比如我们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除每日上课外,还要做大量检测类、分析类实验,外加实验报告或者论文的写作,甚至到人群中做调查,导致他们的课业质量下降;另外,有不少学生还参加了各种社团和培训班,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上课时无精打采。

2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2.1创新教学设计。2.1.1课程承前启后的设计。教师在教学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一门课每个章节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甚至要考虑学生整个培养计划中每门专业课内容的互补性。例如,“食品品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安排在整个本科专业教学的前段时期,基于它的某些章节可能与“食品营养学”“食品检验学”等课程内容有交叉,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每章应设计成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认识;二是应从食品品质评价与控制的角度,设计与其他课程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免使学生有重复咀嚼旧知识的感受。2.1.21+1+X的上课模式。实行1名资深教师+1名青年教师+X个研究生助教的教学模式。2名教师与X个研究生形成教学小组,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在为学生授课的同时,也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技能、树立教学风貌;有干劲的青年教师在协助授课之余,也可助长年长教学的教学热情;外加X个研究生协助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减轻因人手和精力不足带来的压力,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备课,亦给研究提供教学实践机会。2.1.3开启微课学习时代。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听课10分钟后开始走神,45分钟的课堂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提出微课教学,即教师在一节课的设计中应更换3-4次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微”代表简洁、浓缩和高效,当下有流行的微博、微信、微视频,教师在上课时应紧跟潮流,采用“微课程”教学,将复杂的理论拆分,以一个个案例、话题串联,形成生动而不枯燥的精美教学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知识要点加深了印象。2.2改革教学手段。2.2.1深入的研究式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是启蒙和引导,而不是主导式地位,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食品质量与安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学。例如,针对某类食品的生产过程,提出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关键点,启发学生去分析原因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2.2.2生动的实验点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理论课往往有些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些法律法规、生产标准、管理制度、品质及安全评价体系等的授课时,更是知识结构复杂、内容抽象。若在课堂上辅以几分钟的小实验,既能增加课堂气氛,又可促进知识的吸收。例如,在讲解食品的流动性时,为了解释爬杆效应和阐述哪些食品有此现象,可专门在课堂内演示不同流体食品的特性,生动且易理解。2.2.3启发性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始于1871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克利斯托夫•L•朗戴尔提出,至今已广为应用,尤其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使用案例教学,培养了大批能人智士[4]。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描述,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讲述过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的讨论,对作为一个未来食品从业者应具备何种职业道德进行深入思考。从教学的角度,案例教学法着眼点在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案例教学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理解知识要点,紧跟时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3重视教学效果。2.3.1减压式全过程考核。为了改变学生“平时学习玩为主,考前努力绝对过”的不良学习习惯[5],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提出减压式全过程考核,即在平时加强专业训练、课后作业从简且课堂反馈修正、期末成绩综合计算。例如,一门专业理论课的总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50%。期末成绩为最终的考卷或提交论文的成绩,平时成绩计算则包括考勤10%,作业10%,课堂互动10%,随堂小测验20%等。该考核方式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特别是借鉴国外一课多考的模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对专业内容记忆深刻,不在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而且不布置繁重的作业,可采用微博式作业,并在课堂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2.3.2问卷式课后反馈。除了课程的考核成绩可以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外,课后的学生反馈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询问课代表、学习委员或者其他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看法或需要改进之处;亦可做一份简单的问卷,在课间由全体学生填写反馈。在期末结束后,随机找几位成绩分布在不同级别的学生,做进一步的问卷式调查。收到学生的反馈后,教师应当及时整理、反思、调整,在不断的交流与总结中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晨,江洁,胡文忠,姜爱丽,邹宇.“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9(1):94-96.

[2]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3]辛颖.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181-182.

[4]葛武鹏,李志成,张静,郭春锋,胡攀攀.基于案例教学的食品工程硕士实操技能培养的教改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