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5 11:57: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贸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贸易困难及策略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中美食品贸易现状和趋势
1引言
在该过程中,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受到限制,而技术贸易壁垒正成为中美贸易的主要壁垒,这会严重阻碍中美食品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对食品安全的保证和两国是食品贸易的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中美食品贸易现状
2.1中美食品贸易的现实背景。根据食品的定义,食品贸易包括食品产品和食品原料两部分的交易内容。中国美之间的食品贸易由来已久,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从早期的中美食品贸易而言,主要是以初级的农产品贸易为主,更多是以粮食、小麦等最为基本都食品作为主要的贸易对象。而随着中国多改革开放,中美食品贸易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数量都日益频繁,并且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和食品类型。从最初1972中美食品贸易的5.8亿美元的交易额,上升至2000年的10.2亿美元。并且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一数字进一步的增长,以2001~2003年为例,中美食品贸易总规模分别为25.2亿元、33.5亿元、75.8亿元,如此高速的增长规模,显示了整体中美食品贸易之间的良好发展态势,突出了整体中美食品贸易之间的互补性。从具体的进出口商品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对美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的农场,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大豆,小麦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我从以上的美国总进口农产品70%。2.2中美食品贸易关系现状与特点。(1)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双边食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中美两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持续发展,并且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快速增长,彼此之间的贸易合作态势也日趋紧密。而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整体国内经济发展在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上升态势,由此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也日趋体现。在2001年至2011年十多年里,中美食品贸易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短暂的下降之外,整体的双边贸易额依然在持续的增长,从最初的2001年的25.2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105.8亿美元,短短数十年间增长了近4倍。目前,美国已经是我国第二大食品贸易伙伴国,中国也是美国第二大食品贸易伙伴国,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2)中美食品贸易互补性强。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整体的食品产业依然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初级农产品等等,而美国则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食品的出口主要是以资本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为主,包括了各类深加工食品等等由此可以看到中美两国之间在具体的产业结构中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依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双方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产业结构上而言,中国与美国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冲突性,反而存在巨大的互补性,从长远而言,中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3)中美贸易对双方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及《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署以来,中美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理论上双方合作空间与潜力应该是很大的,然而由于美国国内一系列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叫嚣,致使中美正常的经贸关系受到严重影响,贸易领域的矛盾与摩擦不断增多。在双方市场不断扩大和贸易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中美食品贸易摩擦问题也伴随着中美贸易的发展而愈演愈烈。1979~1989年,美国对华食品反倾销和实施配额限制。2000年后,美国对华反倾销食品数量逐年增多,自2002~2009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分别为:1起、2起、3起、3起、5起、5起、7起、11起。并且,美国还不断地利用绿色贸易壁垒以阻止中国食品的进入。
3中美食品贸易摩擦分析
随着中美食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食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食品贸易的正常发展。中美食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食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食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食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食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食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近年来伴随着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的加剧,由此也就造成了一系列的中美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中美双方贸易的不平衡直接带来的就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一直到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2年第一度国外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6起,涉案金额30亿美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4和3.1倍,并且新贸易摩擦预警信息不断。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并没有因为中国加入WTO之后而出现下降的趋势,反而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随着中美贸易额的不断上升,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反而是愈演愈烈,并且中美两国之间从现有的产业结构以及中国的发展而言,整体产业除了互补性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倾向,因此未来中美贸易摩擦依然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
食品贸易主要困难及对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食品贸易占了很大的份额。1996-2005年,中国食品贸易绝对出口额不断上升,但是与其他主要贸易国相比,份额仍然较小。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措施影响着国际食品贸易,也影响着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在全球食品安全背景下,作者运用4个关于食品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分析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探究其变化原因,并针对我国食品企业和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我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
1食品的内涵
食品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对于什么是食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而概念的界定是任何一项研究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法律定义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从食品卫生立法和管理的角度,广义的食品概念还涉及到所生产食品的原料,食品原料种植,养殖过程接触的物质和环境,食品的添加物质,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设施以及影响食品原有品质的环境。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管理工作中,通常还把“其他与食品有关的物品”列入食品的管理范畴。而美国FDA对食品的定义:食品包括人类食品、从相关物质中迁移到食品中去的物质、宠物食品以及动物饲料。欧盟对食品的定义:食品是指无论经过加工、部分加工或没有加工的,拟或正常情况被认为是供人类食用的产品或物质。食品包括饮料、口香糖及所有拟在食品生产、加工或处理过程中加入的物质,包括水。食品不包括:饲料(a)、除准备销售供人类食用之外的活动物(b)、收获前的植物(c)、理事会指令65/65/EEC和92/73/EEC中所指的医药产品(d)、理事会指令76/768/EEC中所指的化妆品(e)、理事会指令89/662/EEC中所指的烟草和烟草产品(f)、联合国1961麻醉药单一公约和联合国1971精神药品单一公约中所指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g)、残留及污染物(h)。
2我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标的实证分析
2.1食品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Theindexofexportriseadvantage)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差,反映该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以gi表示i产品出口增长率,gt表示一个国家总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Dt可以用公式表示为Dt=(gi-gt)×100。该指数越大,说明i产品的出口增长越快。当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大于0时,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上升;反之,则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下降。因此,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某产品所具有的出口竞争力的强弱。根据1995-2005年我国食品出口增长优势指数的变化(表1)可看出,虽然我国食品出口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食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已从1996年的6.7%下降到2005年的3.0%。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国的食品出口增长优势指数除了1996年为正值以外,其余各年均为负值,2004年甚至下降到了-30.9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食品加工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以初加工为主的食品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减弱。
2.2贸易专门化指数贸易专门化指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简称TSC指数)是指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公式表示:TSC=(Xi-mi)/(xi+mi),其中,Xi表示一个国家在i产品上的出口额,Mi表示一个国家在i产品上的进口额。如果贸易专门化指数大于0,则该国是i产品的净出口国,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世界总体水平,具有贸易条件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竞争力越强。如果贸易专门化竞争指数小于0,则该国是i产品的净进口国,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世界总体水平,处于贸易条件劣势,且数值越大,劣势越明显,竞争力越弱。该指标作为一个衡量贸易进出口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1)的区间内。若该指数为0,即为水平分工,表明该国食品贸易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如果TSC=-1,意味着该国此项产业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SC=1,则说明该国此项产业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从1998-2003年不同国家的TSC指数(表2)可以看出,英国的TSC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为食品贸易的净进口国,食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差。其他国家均为食品贸易的净出口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强。其中,澳大利亚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最强,前5年的TSC指数都保持在0.6左右,2001年甚至超过了0.61。其次是中国和加拿大,加拿大的TSC指数一直徘徊在0.2附近,但从2002年开始逐年下降。而中国的TSC指数前5年一直大于0.2,表现出较强的食品贸易竞争力。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的TSC指数除了在2002年有一个小的回升以外,这6年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3,TSC指数比前一年下降了将近50%。说明,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虽然整体比较强,但正在逐年减弱。
食品标签技术贸易对策的制约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食品标签管理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国家[1-3],其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体系在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本国食品生产商利益的同时,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壁垒,使我国出口美国食品生产企业蒙受损失。为此,有必要对美国的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它对我国出口食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维护我国输美食品企业的利益。
1美国食品标签管理体制
美国的食品标签管理是按食品类别进行分工监管,并由几个政府部门共同承担,各州与地方政府负责其司法管辖区域内的所有食品管理[4]。美国涉及食品标签的管理部门包括卫生和人类服务部(the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DHHS)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农业部(the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USDA)的食品安全检验局(FoodSafetyandInspectionServices,FSIS),财政部(DepartmentoftheTreasury)的烟酒税收贸易局(AlcoholandTobaccoTaxandTradeBureau,TTB)。根据职责分工,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除肉类和禽类以外的在美国境内销售的国产或进口食品(包括带壳蛋类)、瓶装水和酒精含量小于7%的葡萄酒饮料的安全、卫生和准确标识。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肉类、禽类和蛋类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准确标识。烟酒税收贸易局负责向厂家收取酒类、烟类、火器以及弹药的产业税,确保这些产品的标签、广告与营销符合法律规范,并以保护消费者与国家税收的方式实施法规管理,督促自觉遵循法规。为了对食品标签进行有效管理,美国政府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都设置了专门的食品标签管理部门,全方面地进行监管。
2美国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体系
美国的食品标签法规覆盖得比较全面,数目也比较多。就美国的三个食品标签管理机构比较而言,FDA负责执行的食品标签相关法规是最多的,在食品标签管理方面表现得也最为活跃。《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theFederalFood,Drug,andCosmeticAct)是美国一部基本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安全管理法规,由FDA负责执行,它在伪劣食品、冒牌食品、膳食补充剂标签豁免、公开声称、婴儿配方粉要求和新膳食成分等多个章节对食品标签作出了相关规定[5]。《合理包装和标签法》(FairPackagingandLa-belingProgram)是1966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和美国联邦商会(theFederalTradeCommission)联合执行。该法案对标签内容的标示位置和格式、含量声称的内容、净含量附加声明制定了具体规定[6]。《1990年营养标签和教育法》(NutritionLabelingandEdu-cationActof1990)于1990年10月26日被美国国会通过,由FDA负责执行。该法规包括强制性和自愿性营养声称规则、营养标签格式、营养声称等多方面营养标签规定[7]。《1994年膳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DietarySupplementHealthandEducationActof1994)则对膳食补充剂声称、营养支持声明、膳食补充剂配料标注和营养信息标注等多方面标签内容作出规定[8]。由FDA负责执行的《2004年食品过敏原标签和消费者保护法》(FoodAllergenLabelingandConsumerProtectionActof2004)则是美国关于食品过敏原标签的一部基本法规,该法规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9]。除FDA以外,由FSIS负责执行的《联邦肉类检验法》(FederalMeatInspectionAct)、《禽类产品检验法》(PoultryProductsInspectionAct)和《蛋类产品检验法》(EggProductsInspectionAct)分别对这三类产品的标签标示作了规定[10-12]。由TTB负责执行的《葡萄酒、蒸馏酒及麦芽酒精饮料主要食品过敏原标签》(MajorFoodAllergenLabelingforWines,DistilledSpirits,andMaltBeverages),对法规涉及的三类产品制定了自愿标注过敏原标签的有关规定[13]。美国《联邦法典》第21章第101节(CFR21.101)对食品标签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可以说它是美国食品标签法规的实施细则。建议我国出口美国食品企业在制作食品标签时熟悉掌握这部规则,这对制作出合格的输美食品标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食品标签合格评定程序,FDA对曾经多次检验不合格的进口食品标签实行“自动扣留”制度,这是FDA对进口食品实施管理的一项主要措施。FDA规定,如果多个样品经检验不合格,即使这种不合格并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的明显危害,也会被“自动扣留”,食品标签检验就属于这种情况。被FDA宣布为“自动扣留”的货物运抵美国口岸时,必须经美国当地FDA认可的实验室检验合格并经FDA驻当地分支机构审核认可后海关才准予放行[14]。
3美国食品标签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食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食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及策略
所谓绿色食品,是指经指定机构检测、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富有营养的食品。广义的绿色食品包括无公害、绿色(A级)、有机(AA级)三个层次。一般来说,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绿色食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从保护、改善环境入手,将农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环境—资源—食品—健康之间的关系,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无污染食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绿色食品正成为受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03年全球仅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就已达到250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290亿~310亿美元,如加上其他国家,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可望达到320亿~350亿美元,其近十年来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5%~30%(同期世界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76%,其中农产品为2.56%)。在中国,自1989年以来,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已起步。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生产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83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达到6496个,实物总量达4600万吨,年销售额突破86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突破12.5亿美元,产地监测面积596万公顷。①但是,与巨大、潜在的社会需求相比,中国的绿色食品贸易发展严重滞后,目前绿色食品的年产量仅占食品市场份额的3%,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有机食品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尚未达到1%,并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以国内市场为例,绿色食品贸易存在着三大问题:其一,假冒伪劣层出不穷,消费者真假难辨,导致销售不畅;其二,产品、产地污染及各种人为因素威胁食品安全(如农药残留的果蔬、受污染的水产品、激素超标的畜产品等混在绿色食品中);其三,在国际贸易中,中国频遭技术标准、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等一系列绿色壁垒,出口损失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已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扭曲了绿色食品供给者的利益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农产品生产者投入生态环保的积极性,制约了中国绿色食品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上述问题表现的形式各异,但根本的症结却可归结为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的某种特殊信息障碍。
一、绿色食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及其特殊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这是以市场交换无摩擦为假定前提的。在一般产品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拥有的产品品质信息的不对称,市场机制在配置产品时会“失灵”(makefailure)。在绿色食品贸易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特征更明显,它不仅可能会产生一般产品贸易中由主观、人为机会主义行为所致的信息障碍(本文称之为A型),而且还可能会产生由客观自然环境影响所致的信息障碍(本文称之为B型),还可能会产生由上述两种原因共同所致的信息障碍(本文称之为C型)。
(一)一般产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A型)
由于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产品品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失灵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卖方通常对产品的品质拥有的信息比买方更多,而买方在难以甄别产品品质时,往往根据市场上产品的平均品质出价。这时拥有高品质的人就可能退出市场,此时产品的平均品质更低,买方继续压低价格,导致质量次好的品质退出市场,这个过程的均衡状态就是“较低品质的产品”留在市场上。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也就是阿克尔洛夫所说的“柠檬市场”(lemonsmodel)(GeorgeA.Akerlof,1970)②。另一方面,由于高品质产品的生产成本要高于低品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者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机会主义行为极易形成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GeorgeA.Akerlof,1970)③,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产品价格,以“低品质产品”冒充“高品质产品”,通过损害消费者而获利。“在市场不是竞争性的情况下,经济不只是可能出现效率方面的问题,信息问题也会导致市场失灵”④。中国的绿色食品贸易中也有类似的状况:一是一些企业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记,甚至假冒绿色食品标记①,造成了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进而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厂商的收益;二是消费者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绿色食品的需求受到抑制。②显然,绿色食品贸易中的信息障碍带来的激励扭曲制约了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食品贸易中信息障碍的特殊性(B型、C型)
绿色贸易壁垒下的食品贸易论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复杂的、苛刻的,我国的许多出口食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也因此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欧盟因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我国动物源性水产品的进口实施全面禁止,我国的水产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欧盟又对我国许多动物性产品的出口实施禁令,直接经济损失l亿多美元。
(二)不利于双边或多边食品贸易关系
我们都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根本上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的,他们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这种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但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国际环保问题的优惠倾斜,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反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门槛。他们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场之外。长此以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产生双边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的食品及其他贸易关系。
(三)削弱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一、规制与食品安全规制
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
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国内食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现状
1.中国食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食品出口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2.08%。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到2005年仅为3.23%,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7.0%的水平。
2.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TC)。考察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而到2005年降至30.94美元。
3.中国食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
1.食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国际比较。从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考察,美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占有率排在第1位,法国排第2位,德国排第3位,加拿大排第4位,中国排第5位,日本第6位。在6个国家中,1990年美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高达13.44%,此后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世界市场份额为9.03%,但是始终居首位。1990年法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10.52%,此后也有所下降,到2005年为6.89%,居第二位。1990年德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6.32%,水平始终比较稳定,徘徊在5%~6.5%之间。1990年加拿大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3.45,此后有小幅波动,但水平也比较稳定,2005年的份额为3.55%。中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安全制度对食品贸易的约束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工业是制造业中的常青产业。食品贸易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的国际食品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而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和不断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也在加强,食品安全规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的规制产生了一些新发展,归纳起来,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过去,食品安全机构在食品安全规制方面往往有几个相关的目的,如保证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保护动物的健康等,而近年来,食品安全规制的目的更加明确,就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机构。如欧盟在“疯牛病危机”后于2002年成立了新的食品安全局(EFSA),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监管,保证欧盟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评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链条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能会在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出现,因此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监管,对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都要进行评估,从而最大可能的减少这些风险,保证食品的安全。如美国早在1997年就推行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国家行动计划,进行危险性评估。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HACCP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HACCP是“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英文缩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主要是用来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近年来,政府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和食品传染病的持续发生使得HACCP体系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欧盟对于食品供应的所有层面都强制实行HACCP,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也都在推广和采纳HACCP体系,并分别颁发了相应的法规,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分别提出了HACCP模式。
国内食品贸易发展措施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牛肉味的西红柿、含胡罗卜素的大米等种种幻想食品都将可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变为现实。其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此类转基因食品已经悄然摆上了我们的餐桌。由此引发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因此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影响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最为激烈,这种分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政治制度、消费者观念等等。由于美国与欧盟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区别认识不统一,因此,两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推广、食品应用和食品标签制度规章也不一致。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与欧盟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的背景、欧洲转基因食品的历史及其影响公众观念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欧盟最近通过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新立法议案及其对美国与欧盟农业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及贸易的认识和对策。
1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的背景
1•1美国与欧盟间的农产品贸易情况若把销售与服务加在一起,美国和欧盟都是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双方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双方市场上农业产品的出口额十分接近,例如,美国2002年向欧盟的农产品出口额为61亿美元,占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0%,其中主要出口产品为大豆、烟草和饲料(包括麦)。欧盟向美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是葡萄酒和啤酒,出口额为79亿美元。
1•2欧盟拒绝转基因食品,损害美国向欧盟的贸易出口90年代末,转基因食品在欧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随着欧洲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担忧的不断增加,欧盟采取了新的标识规定,中止审批转基因类新产品,实际上禁止了对新的转基因类产品的审批。由于大宗的出口货物一般混有许多农场种植的小麦,其中就包括未获欧盟批准的转基因类作物品种,导致美国对欧盟的小麦出口大幅度下滑。例如,1997年以前,美国每年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小麦出口达到175万吨,他们是美国小麦在欧盟国家中的主要买主。但在1998年至1999年一年当中,西班牙所购买的美国小麦还不到前一年的十分之一,而葡萄牙根本就没买。美国农场联合会估计美国每年因此损失约3亿美元。
2最近争端
2003年8月7日华盛顿发表新闻公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罗伯特•泽奥利克与美国农业部长安•M•维尼曼宣布,针对欧盟在审批生物工程类产品的审批问题上实行的5年非法贸易限制,美国将要求世贸组织成立纠纷协调小组,从而进一步在世贸组织上对欧盟的这一政策提出挑战。欧盟这一事实上的贸易限制使美国向欧盟国家的小麦出口量大幅度减少,因为这些出口小麦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未经欧盟批准的生物工程类品种。实际上,自1998年10月开始,欧盟便不再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上市。1999年,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和卢森堡等7个欧盟国家干脆对转基因产品实施了为期4年的禁令。2002年1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一项法规,要求凡是含有1%以上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产品上市都必须实行许可和标签制度。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排斥,引起了美国等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的不满。2003年5月13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正式将此问题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7月,欧盟委员会又提出了有关转基因的两项立法建议,以统一欧盟15国的转基因管理体系。2003年7月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这两项法规。法规主要涉及到转基因产品的标签制度、可追踪性、安全性和上市申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