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论文摘十篇

时间:2023-03-30 10:23:20

食品安全论文摘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1

食品安全(food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2

>> “僵尸肉”拷问冷冻食品安全 “僵尸肉”事件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 “僵尸肉”蹿上餐桌考问食品安全监管 “僵尸肉”太吓人 怎么辨别僵尸肉 “僵尸肉”真与假 别把“僵尸肉”不当丑闻 “僵尸肉”上餐桌 谁之过 当心自家冰箱里的“僵尸肉” 拒绝“僵尸肉”,别让毒药变佳肴 从“酒鬼酒”事件谈社会风险管理 从“股市黑马”到“公司僵尸” 今后该如何吃红肉和加工肉制品 从红肉、白肉说起 海外“僵尸肉”为何能上国人餐桌 僵尸肉照见新闻职业精神的衰退 从“小鸟事件”谈安全教育 从美剧《行尸走肉》解读美国僵尸文化 从僵尸走势到井喷 蓝筹股还能走多远 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 谁之过?[EB/OL]. (2015-06-23)[2016-08-29].

.

[7] 田鲜蔬菜. 震惊!90%的广东人可能吃过“僵尸肉”[EB/OL]. (2015-06-25)[2016-08-29]. http:///20150625/n415628048.shtml.

[8] 张马玉. 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的法律控制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5: 7-25.

[9] 刘文, 李强.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7): 44.

[10] 丁日佳, 张亦冰.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食品行业声誉风险管理[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35): 93-95.

[11] 佘硕, 张聪丛. 基于社会媒体的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行为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9): 124-125.

[12] 柳絮. 食品安全通报不必搞“独家”[N]. 中国食品安全报, 2014-04-24(A02).

[13] 李丹骅.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6): 21-22.

[14] 戚建刚. 向权力说真相: 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 江淮论坛, 2011(5): 115-123.

[15] 王二朋. 从英美应对疯牛病事件成败经验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9): 11.

[16] 黄永生. 肉品安全与风险预警[J]. 肉品安全, 25(9): 177.

[17] 李丹, 王守伟, 臧明伍, 等. 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风险现状与对策[J]. 肉类研究, 2015, 29(11): 37.

[18] 陈迎, 李勇. 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J]. 中国商贸, 2014(3): 184-185.

[19] 厉曙光, 陈莉莉, 陈波. 我国2004―2012 年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3): 7.

[20] 李晓敏.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的多方治理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8: 39-40.

[21] 李迎宾. 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原则探析[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4(6): 14.

[22] 王静, 王淼. 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4(2): 43.

[23] 李夏林.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的实施[J]. 食品药品监管, 2011, 20(18): 4-5.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3

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令世界人民惶恐不已。粮食安全受到关注,自然会掀起有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又一轮热议。作为全球生物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美国孟山都公司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是否该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程度到底如何?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孟山都公司副总裁、孟山都大中国区总裁麦克凡(Mike Frank)。

《财经文摘》:现在有一种观点称:上世纪80年代之前,阿根廷的粮食供应一向是自给自足,但是因为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又由于孟山都的专利垄断,现在阿根廷农业经济彻底受控于外国权势集团。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麦克凡:全球商业种子市场有超过1000家独立的种子公司提供种子业务。生物技术种子市场仅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10%―14%,占全球市场不到5%。因此,孟山都所销售的种子还不到全球种子销售量的5%。因此,通过销售转基因种子获得垄断地位是不可能的。

《财经文摘》: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主要流向哪些国家?

麦克凡:到2007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23个国家都有种植,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种植面积是577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阿根廷、巴西、加拿大。

《财经文摘》:孟山都公司每年向中国大陆大约出售多少种子?

麦克凡:目前,孟山都在中国销售的种子包括杂交玉米种子,转基因棉花种子,蔬菜种子(非转基因)。杂交玉米种子主要在山东和广西两省销售种植。种子通过当地的经销商直接卖给农民和农户。

《财经文摘》:针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质疑仍然大量存在,您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麦克凡:孟山都一直以来倡议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我们相信生物技术可以帮助提高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现在起40年以后,世界将需要满足额外30亿人口的粮食、纤维和能源需求。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将成为帮助农民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因素。

先进的农业技术正在全球广泛推广。世界各地的科学和法规权威机构,如联合国卫生组织,英国皇家科学院食品与农业组织,美国营养学院,法国医学院等机构,明确表明了他们的观点,即通过全面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环境安全评价,生物技术食品是安全的。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韩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和其他很多国家的法规监管部门也做出结论,植物生物技术产品与常规非生物技术产品一样安全,可用于食品和饲料。

《财经文摘》:在恩道尔所著的《粮食危机》一书中,将转基因粮食称为“生物武器”,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麦克凡:一直以来,生物技术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些书籍和文献经常使用一些误导的和耸人听闻的词汇,或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描述生物技术和孟山都公司。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4

关键词:就业岗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前言:我院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了食品企业岗位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讨论归纳基础上,进行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专业核心能力确定。其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岗位结合的职业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了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就业岗位与发展方向分析如下。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宗旨,结合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的能力,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方案的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需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化学、生物学、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能力为重点,以综合素质为核心,面向食品行业,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及监控、食品检测、食品生产等第一线工作,高职层次的德能合一、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实用性人才。

三、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依据是就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为主体,以公共选修课为补充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架构和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以符合食品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在食品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更新课程内容。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

(二)课程体系构架。

以食品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为依据,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对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通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结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及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招生对象,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均衡地设置学习领域。形成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教、学、做、用”相结合为特色,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

1.道德养成平台

是针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与人文、体育军事、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设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及公共选修课程。

2.基础理论平台

是为本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和职业素质培养而设置的基础课程。设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基础化学、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必修课程。

3.职业发展平台

是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本专业职业技术课程体系是以食品质量安全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以食品检验技术、食品生产技术等学习领域课程为辅来构建。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本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认证共计3门课程。专业核心技能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技能、食品检验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共计3项核心技能。职业能力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食品检验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工作岗位及岗位职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及培养方向构建职业课程体系,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问题;探讨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04-02

食品安全问题已被人们所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成立了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也是解决民生工作的首要工作。现将笔者在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提出解决对策。

1 食品安全监督中所见问题

1.1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卫生问题 尽管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但是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卫生问题仍存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有些服务员的指甲很长,在端菜的时候手指接触到入口食品;还有的服务员没有把头发完全置于工作帽内,顾客在吃饭时,时常吃到头发,从而引发投拆案件。

1.2盛装食品的容器卫生不达标 进入饭店的后厨,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滨纷的塑料盆、塑料桶,里面盛装着直接入口的食品。在对他们的培训中三令五申的强调直接入口食品是不能用回收塑料容器盛装的,因为这些塑料制品卫生不达标,甚至致癌。但是这个问题在食品安全监督中屡见不鲜,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

1.3散装食品的保质期限问题 很多散装食品无包装、无厂家、无厂址,更无保质期限。这些散装食品因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很快变质,商家为减少损失,将已过期的,变质的食品卖给顾客,顾客食用后引起食物中毒。

2 对食品安全中所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2.1对餐饮服务人员定期培训 加强对餐饮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餐饮服务人员的卫生意识,避免由于自身卫生问题,引发投诉案件。餐饮服务业内部进行自检自查,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2用卫生合格的容器盛装食品 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用回收塑料制品直接入口的食品。有一些塑料制品不能看出是用回收塑料制成的,外观上制作工艺粗糙,颜色暗、不透明,这些塑料制品是有毒的,餐饮业应禁止使用。

2.3散装食品进货时应索证 在散装食品进货时应索要生产厂家的工商执照,卫生许可证,并要该产品的批批检验合格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并且注意存放环境,确保在保质期内售完。

3 食品安全监督中所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严把食品安全关,防患于未然。从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卫生问题做起,定期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对服务环节加强监督,确保消费者吃了放心。

3.2提高对有毒容器的认知能力 许多塑料容器是有毒的,餐饮业应禁止使用。特别是用回收塑料制成的容器,更是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元素,最好使用不锈钢制品容器盛装直接入口食品,让消费者吃了安心。

3.3加强对散装食品的监督 建立健全进货索证制度,食品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防尘、防蝇、防鼠、防潮,过期变质的散装食品一律下架消毁,让百姓吃了开心。

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中重中之重,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关系到百姓的健康问题及生命安危,食品安全监督所见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确保人民的安康。

参考文献:

[1] 郑杰,试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2007.12(6)503-504。

[2] 周宪堂,高群,孙晓辉,大连市散装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公共杂志,2005.3.(6).342。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立法完善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40-01

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生产者、销售者职业道德的丧失确是一方面,而制度的完善必然一定的客观规制作用。作为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即食品安全的信息制度,其立法的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极其重要的一点。

本文对食品安全信息采取的是广义概念,指由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政府、媒体以及中介机构掌握的并依法应公示给消费者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不安全信息,质量安全信息,事实信息。

从法理上而言,一个审慎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体系;食品安全信息报告与流通体系;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与公开体系;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参与(监督)体系。

一、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截至于2011年,目前中国有十余部卫生法律、30多件行政法规、200多项部门规章。相对而言,食品安全体系庞大而杂乱,对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

(一)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制度的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作为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制度的信息采集、收集制度,即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农产品生产环节记录制度,进货环节查验记录制度等均被零碎地规定在食品安全法中,同时,我国并没有构建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追踪制度,这就说明至少信息的来源是相当不全面的。同时,收集信息制度也仅仅作为法律的“建议”而不是强制制度。这种规定由于法律强制力较低、不利于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整理,势必造成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的僵局。

(二)食品安全信息溯源制度的缺失

回想每一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曝光出问题之后,其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却需要等待所谓的“有关部门”调查多日?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体现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之后,能够根据溯源信息,直接锁定某一流通环节,迅速的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的制度,我国不是没有,但是却未成体系,相关的规定也是散见于在《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三)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与反馈制度未形成体系

政府是最有力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主体。食品安全信息本身是庞杂而混乱的,同时又是瞬息万变的,从理论上来说,政府不是食品安全信息的第一手掌握者,它也永远不可能了解所有的食品安全信息,所以政府公布的信息有限。并且我国现在仍然是多头分段监管的模式。如何公布,如何在公布之后进行反馈,都是一个问题。

(四)食品安全信息公众监督机制未健全

食品安全信息的监管,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或者政府,而需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但食品安全法和条例仍存在许多不足,针对信息监管制度而言,如何实现公众对这些信息的有效掌握始终是一个极大的困扰。一旦缺失真实和有效的公众参与,信息规制也必将停留在行政垄断性的管理层面,近年来不断见诸于媒体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有力的例证。

二、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立法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制度

想要建立长效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强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的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人,其提供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及食品安全权,同时,这也是其社会责任的要求之一。

第二,政府同时也必须承担收集尤其是整理食品安全信息的责任。作为食品消费者在交易中需要依赖以做出抉择的食品安全信息,由政府进行收集,符合政府行政理论的要求和经济学成本理论的要求。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知识能力难以进行系统化的收集工作。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

首先,应建立较为系统的信息溯源制度。也就是尽量建立包括全国各个地域、各个部门、囊括食品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溯源制度。其次,统一食品安全信息溯源所采用的方法。摒弃较原始且难以发挥时效的溯源方法,例如手环、书面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采用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最后,尽量将溯源制度的建立管理等职责划分清楚,以利于溯源制度的统一化建设。

(三)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的完善包括完善公布的内容、完善公布的主体、完善公布的平台。

(1)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主体的完善建议。应明确规定食品信息的公布主体,既可以按照食品种类,也可以按照监管流程由各监管机构进行公布;更好的办法是,在各机构中形成沟通交流机制,由一个部门集中定期(例如一周一次,时间短利于消费者掌握信息的及时)公布。

(2) 食品安全信息公布方式的完善建议。政府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发行官方而全面记载食品安全信息的刊物,同时这一定期刊物也将给消费者提供稳定长效的食品安全信息获取的渠道。同时还可通过张贴公告等方式进行补充。例如在各级监管机关内开设食品信息的专门窗口,以及不定期的进行新闻会。

(四)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参与机制

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参与机制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消费者、社会中介组织和媒体等多方面。

第一,加强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社会责任的承担。现代公司在营利和对股东利益进行分配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员工、政府、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第二,鼓励、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他组织对食品安全信息义务的承担。一般而言,一方面,社会中介组织的路径对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的反应速度较政府路径要快,从而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中介组织能提供政府路径所不具备的某些信息,并且其能够提供的信息明显要多余经营者路径所能提供的信息。

第三,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长效的食品安全监督评价机制以保障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参与到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主动监督的过程中来尤为重要。

第四,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新闻媒体被视为“社会的守望者”、“社会的雷达”或“社会的监视器”,这说明了新闻媒体在社会监督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应更好的发挥《食品安全法》第八条所规定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

参考文献:

[1]张颖伦.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食品行业的政府质量规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7

关键词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灰色残差修正模型;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04-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稳定,日益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与有害因素,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综合分析及上报,从而掌握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并为开展食品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主要以检出率为指标,按时间或类别序列作数据整理,对组内或组间的数据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显著性差异,并结合原因分析描述食品污染水平变化情况[1-2]。此法简便易行,但对数据的发掘能力不足,“事后”简单的比较分析,未能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发展趋势、提出预警等方面提供有效信息。秦 燕等[3]和柴胜丰等[4]提出将控制图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预警,通过建立检出率控制图,依据控制图判异准则观察检出率的异常波动,通过对“事后”数据分析达到“事前”预警的效果。然而,制作控制图所需样本量大,对监控数据的要求较高;同时,为避免预警信号误发或漏报,如何确定适宜的控制限、提高控制图预警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技术关键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方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该理论解决了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疾控等众多的领域中,解决了科研、生产中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的成果[5-7]。本研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进行残差修正,实现对食品安全监测的预警分析。

1 灰色模型的原理及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以灰色数学的方法处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型系统,将不定量(灰数)予以量化,同时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寻求系统的运动规律。灰色系统理论在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灰导数与灰色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列建立微分方程型的灰色动态模型(GM)[8]。GM有多种类型,其中以一阶微分、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GM(1,1)应用最广。

2 GM(1,1)残差修正模型

3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4 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中的应用

采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结合马尔科夫过程预测方法,对我国酒类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白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由于2008年以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数据不符合建模要求,本文基于1995―2006年产品质量监测数据,构建模型对2007年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5 结语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关要求,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预警建设。开展有计划性的市场抽检活动,分析监测结果,可掌握食品污染状况,发现安全风险并提出预警。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及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建立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有效实现了对食品安全态势的预测分析,为食品安全快速预警提供依据。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研究课题,目前对此方面研究的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的运行尚未顺畅、监测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源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6 参考文献

[1] 彭少杰,田明胜,王颖,等.2008―2010年上海市夏秋季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5):469-471.

[2] 曲宁,李敏,王树诚,等.2009年辽宁省初级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40-1243.

[3] 秦燕,李辉,李聪.控制图分析在食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89-1090.

[4] 柴胜丰,张国权.基于Bayes统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6):966-970.

[5]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3.

[6] 刘丽,任呈强.灰色系统理论在石油工业腐蚀中的应用与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5):99-102.

[7] KUO-HUANG LIN,BIN-DA. A gray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calibration interva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05,54(1):297-304.

[8] 邓聚龙.灰色理论系统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83-85.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8

在形形的食品安全事故背后,基本上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监管严重缺位。事故发生的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常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只在事故曝光后才被动采取措施,被舆论推着走,其主要因素就在于尸位素餐也官帽无忧。现在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倘若出了问题,就摘官员乌纱帽,这不仅是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政绩观的正本清源。

太平盛世是百姓心中的理想境界,又富又安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否则,即使“食有鱼”了,但总要担心这“鱼”是否会变成“毒鱼”,危害健康甚至性命,又遑论好日子?由此可见食品安全之重。民生民本,国之根本。吃饭、喝水、喝奶、吃肉等等,都是民生大事。让百姓吃上安全的食品,就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百姓评价自己生存状态的标准之一,就是能不能吃上安全的食品,评价官员政绩如何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管”好肉、“管”好奶、“管”好米。

政绩考核不仅是考核官员的工作实绩,更是官员从政的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绩考核装着什么内容,不但关系到能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一个官员的工作实绩,更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官员们倘如在食品安全上“守土”不力,你说你在造福一方,群众也不会认同。

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将打破以往一些监管部门的“懒政”思维,促进地方监管机构改变“事后纠偏”的被动状态,建立起监管测的行政之网,并运用多种手段来保证这个行政之网的有效运转。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措施;综述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97-03

前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像“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自然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相关性论著,然而,进行总结和评述的文章却没有。基于此考虑,本文把近年来的相关成果做一综合性评述,以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论述,亦为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和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一、有关食品安全问题措施的研究

(一)从政府部门角度论述

“制度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它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习惯。”(Veblen,1949)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否良好的运行是通过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和监管各部门职能的分工的合理来实现的,自然研究论著中的应对措施也集中这方面。

1.完善食品安全的立法体系。肖平辉、阎志刚(2007)认为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恰恰是法律问题,由于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频繁,却没有一部严格的《政府机构组织法》来规范改革,所以要想规范政府机构改革就要先立法,所谓立法才改革与依法才改革,食品安全行政机构的立法权限应该约束[1];吕亚荣(2006)认为中国不仅要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法律和法规,而且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及国际惯例接轨,从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管制的法律和法规体系[2];袁文艺(2011)认为中国立法应由部门立法向人大立法转变,坚持议会立法与部门立法相结合的原则,高层次的、全局性的、理念性的法律以议会立法为主,低层次的、局部性的、技术性的法规以部门立法为主[3]。

2.完善食品安全机构建设及机构体系。郑风田、胡文静(2005)认为中国的监管体制需要走合并重组之路,最终由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统一监管,把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从数十个部委集中到一个部门,可以有效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4];袁文艺(2011)提出应整合管制部门,重塑食品安全管制机构体系,针对食品安全管制机构纵向权责不对等、横向协作不力的困境,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纵向以省级垂直管理为主、横向综合分段管制的食品安全管制机构新模式[3];同时,袁文艺还认为针对中国低效率的割裂型食品安全管制运行模式,应在“无缝隙政府”理念引导下,走向无缝隙管制模式[3];韩杨、李成贵(2011)提出应试行“分段监管”变成“按品种监管”为主的体制,依据品种和食品质量的分级,明确各部委食品安全监管职能[5]。

3.加强宣传教育。杨中柱(2009)政府应通过媒体的手段向消费者团体加强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6];PornlertArpanutud、SuwimonKeeratipibul、Araya Charoensupaya、Eunice Taylor(2009)建议政府应该规划食品安全政策,教育高级管理者让他们懂得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将为他们公司地带来潜在收益,他们还证实了政府信息传递在成功采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政府集中资源来帮助小企业[7];Jan Singleton、Virginia “Val” Hillers(2006)研究了美国的扩展计划和食品安全教育,扩展计划中关于食品安全的补助金通过“国家综合食品安全计划”,从2002年以来,NIFSI授予了超过180个竞争的综合的食品安全补助金,联邦数据显示,20%的食品传染病的减少归功于合作教育的努力[8],可见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

(二)从企业角度进行研究

从企业视角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则侧重于管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1.食品安全管理系统。HACCP①是公认的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Christos Fotopoulos and DimitriosKafetzopoulos(2009)运用帕累托分析,确定了十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占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76.03%,而首要的五个中有四个与雇员有关,因此雇员对HACCP实施的作用相当关键,是HACCP有效实施的主要障碍[9];Christos V.Fotopoulos,Dimitrios P.Kafetzopoulos and Evangelos L.Psomas(2011)用多远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了影响HACCP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的潜伏构造和关键因素的潜伏构造对HACCP效力的影响,得出因变量HACCP的效力被自变量“人力资源属性”和“公司属性”均等的影响,因此优化系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食品企业应该集中精力,加强他们的内部环境,包括人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10]。

2.食品安全文化。C.J.Griffith(2010)等人提出了关于食品安全文化的定义,即食品安全文化是一个一般的,相对恒定的,学术的,共享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的用于一个特定食品处理环境的有助于卫生行为的集合[11];C.J.Griffith(2010)等人还认为,管理系统的风格和过程,领导,交流,承诺,环境和风险意识等六个指标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文化的评估,其中很好的推行企业的食品安全文化还需要进行员工培训[12]。

食品安全论文摘篇10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农业部对三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我国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中,人们一时很难分辨哪些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说法是武断、谣言、投机炒作甚至是利益驱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

转基因技术分为两类,一是把异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生物中,二是对某种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饰改造,它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虽然被转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时其插入部位是随机的,转基因生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科研人员没有预计到的后果,比如转基因农作物中已有个别品种出现了引起人体过敏的蛋白。这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辩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现在没有凸显问题,但有滞后效应:比如,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渐渐地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性伤害,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两代之后,问题才表现出来。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术问题了。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争论。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生物科技术,但对人类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应用这项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谋取私利?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不是透明?监管能否到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够受到较好的保护。某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产阶段,还存在着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以有机食品为例,有不少厂家花钱买认证,那么就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厂家没有按国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标明,人们很难分辨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这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知情权被剥夺意味着失去吃什么的选择权。

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当然,没有证据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无害,但是,更不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害就认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虑、认同度差,市场销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标识,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家都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一些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得转基因食品有害论占了上风,而且还耽误了基因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科技人员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转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相关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主要看人体对这种食品的代谢能力,重组的基因经过筛选,经研究证明不会在人体内积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通过向玉米中转入一种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种抗虫玉米,转入的这种基因能导致鳞翅目等昆虫死亡,但对人体无害,因为只有鳞翅目等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

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持科学的态度,理性公正客观分析。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不能全盘否定。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它还不成熟,它的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科学家对基因的认识和掌控还不够,基因重组有随机性,转基因生物也会出现人们不希望的结果,加上一些转基因技术不当应用,导致个别转基因食品的确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少数转基因食品含致人体过敏的蛋白,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学家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技术层面可以防范,加上政府严格监管,完全可以防止此类食品的商业化应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在转基因食品研究上科技人员需要研究很多新问题。比如新的基因组合生物会不会对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对生态系统的有什么影响,该物种自身的稳定性如何;再比如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是否会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转基因食物出现到现在仅20余年,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考验,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基因认知水平,从技术层面防止不当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宣传力度,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转基因食品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公开信息,有利的不利的都公开;普及转基因技术常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面目;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规建设,立法限制不当研究和应用;加强考核,慎重推广,把个别可能出现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转基因物种销毁在商业化之前,适当提高转基因作物种植和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门槛,保证市场销售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加强各个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比照核能和平利用,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转基因食品作出明确标识。这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J].科技传播,2011(15).

[2]转基因:让科学回归科学[J].环球科学,201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