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5:53:48

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1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育信息应以其内涵建设为中心: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现状分析;开发和利用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直接的来源。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农村中学来说,教育条件落后,同时又潜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因此,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笔者对江西省吉安市某县的农村中学(包括该县的完全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访谈包括对校长的访谈和学校周围农村社区居委会的访谈。

一、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该县经济不发达,在同类县中有一定代表性,目前该县共有两所完全农村中学和24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问卷共发放66份,回收60份,回收率90.9%,学生问卷选取其中一所完全农村中学的初三年级的任意两个班的学生和高二年级的两个理科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10份,回收率99.1%。调查如果如下。

(一)农村社区已有的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

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地理、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矿产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笔者调查的所在县的农村社区有两个造纸厂、一个水泥厂、两个塑料厂、两个食品加工厂、一个果冻生产公司、一个垃圾处理站、三个木材加工厂、一个瓷器厂、两个矿泉水生产公司和多个皮鞋厂,以及各个乡镇的鸡、鸭、猪、鱼等畜牧养殖厂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等等,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化学教师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情况

对新课程,大部分化学教师有印象,但了解不深。63.3%的化学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对“课程资源”一词,46.6%的化学教师听说过,53.4%的化学教师没有听说过。对要实行的新课程,35%的化学教师觉得基本能适应,50%的化学教师觉得部分能适应,15%的化学教师觉得很难适应。

2.化学教师对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义的理解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意义的理解,首先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学生考试升学的需要;其次是课程改革和学生兴趣的需要;最后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升入高一级学校。

3.化学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

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课程单一体制管理的原因,长期以来,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备课的主要依据当然是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

(三)学生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和教师一起讨论、探究知识和演示实验,更容易掌握化学知识,能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感到轻松。但事实上,据调查,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满堂灌,部分教师把每一节课的45分钟都充分用于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

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7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带他们到附近的化工厂参观调查,并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等;64.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延长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时间;80%的学生喜欢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66.7%的学生喜欢探究性实验。而实际上,由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限,又由于目前实际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是为应试服务的,所以,化学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甚至把“做”实验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

(四)其他相关人员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中学校长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对课程资源置若罔闻,而主要关心校园环境建设和升学率,比如,60%以上的农村中学校长认为实验条件的好坏并不影响教学质量,有一部分校长认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改进实验条件。大部分家长以为只要学生能考出高分,开不开发课程资源无关紧要。农村社区化工厂的人员则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很感兴趣,希望学校能和工厂合作,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社区资源

化学在满足人类社会对粮食、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因此,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关心农业生产。在有矿产开发的农村,开发有关采矿及加工矿石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土壤盐碱性较强的农村,师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改良;在水果之乡,探讨水果的加工和保存;在以放牧为主的农村,开发有关皮毛加工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养殖专业户比较多的农村,探讨养殖技术等。另外,所有的农村中学都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开发有关化肥和农药合理使用的课程资源。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心家乡的建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1]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开发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1.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教师和实验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比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从草木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钾和碳酸钾;用废铁刨花或铁屑与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将不同的输液瓶截断制得不同容积的烧杯;用废灯泡做圆底烧瓶;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利用废电池,可得到碳棒(作电极)、锌(制氢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化铵(制氨气)等等。农村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应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2.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实验室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不但要在时间、空间上保证完成新的教材所要求的新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拓展实验室的功能,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科学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他们的探究,这无疑会使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3.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目前农村不少学校配备的实验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充任化学实验员,只起着一个保管员的作用。这些都对发挥实验室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作用非常不利。由于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的变化,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学校应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

(三)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家审查通过的每一种新教材,无不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新的教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教研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另外,新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社会、科技方面的内容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其中许多相关的阅读资料和家庭小实验及选学内容,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如能积极加以利用,必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隐性课程资源

1.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个体差异、错误等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科学知识。比如:碘酒涂在皮肤伤口上所留下的棕黄色标记不洗也会逐步消失,学生由此会体会到碘具有升华的特性;慢吞细嚼米饭或馒头时,学生由此会体会到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水解生成的葡萄糖的甜味。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更深刻。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犯下的错误,对他本人而言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契机。因为就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易犯错误的阶段,人之所以逐渐成熟、聪慧起来,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不断地“磨砺自己”。[2]这时教师不要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这件事”上,而应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并让这个“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态度、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推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如学习的机智、生活的策略、人生的态度、合作的智慧、对自然的崇尚、对科学的探究、对真情的体悟等。师爱是实施教学最优化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应该学会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教师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和潜力展现,可以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获得最直接的效益,也是所有资源中对学生来说价值最为明显的。另外,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

3.开发“关系”中的课程资源

这里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校风、学风等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民主和谐。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敢提问、爱提问。鼓励学生提问,为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提问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彼此之间要不断交流、沟通和合作。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得彼此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心中扎根。[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交流、分享、讨论、对话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比如说,一个学校的化学教师共同读一本书,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交流和分享,教师们会自觉地意识到:为了在交流过程中有所贡献,就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通过交流和分享,可以深化认识,丰富内心世界,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更有助于消除教师的倦怠。同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比如,化学教师和物理、生物、数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可使教学相互促进。另外,化学教师还可以跟其他学校的化学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五)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4]学校图书馆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大部分省市对农村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开发了相应的培训教材,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努力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课程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考虑到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我国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载体和传递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实现与因特网的互联。在落后地区,可能只有局域网,甚至在一些地区有电脑却难以互相联网。这种不平衡可能会阻碍农村信息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阻碍。比如通过把网络课程制成光盘来进行传播。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和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播放项目作为第一模式被列为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项目。[5]教学光盘有助于教师从中直接学到新颖、科学、生动、富有趣味的适合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弥补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欠缺。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光盘打印、分发有关材料指导学生学习等。

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支持策略

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信息、技术、财力、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

(二)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其次,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6]由于各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尤其是要加强校际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保证课程资源开发要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学校提供高效率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和领导;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特点,为学校制订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南,使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杜惠蓉.论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学科教育,2004,(9):7—9.

[2]张玉微.用“心”面对学生的错[J].天津教育,2005,(8):46—47.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育信息应以其内涵建设为中心: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4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化学;课程;评价;对象

正如新课程实验区一位教师所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目前,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既然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那么评价课程时只针对某一层次而忽略其他层次,则将扭曲课程的真实面目。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对每一层次的课程都进行评价。即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而实际上,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政策等的评价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与化学教师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对象则是学生、化学教师、化学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育管理人员等。

1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对于学生行为变化的判断可以作为衡量课程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范围最大的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人数众多,所以学生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广泛收集他们对于课程发展的意见,判断学生对于所实施课程的态度,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

2教师

众所周知,化学新课程是否能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所改变,新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都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当然,中学化学教师直接参与了化学课程的实施,他们了解化学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从教师那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学生、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评价对象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可能对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影响提出客观中肯的意见。在我国,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编写的机会很少,但他们提出的意见对于课程计划和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化学教材的重新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评价中的主要对象之一。

3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它以文字形式具体呈现化学课程内容、教学顺序以及课程的逻辑结构等。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和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哪套教材更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它们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材编排的合理性等都要经过系统的评价后才能被推广。因此,化学教材也应列为课程评价的对象。

4化学教学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往我们通常以教师的活动来评价课堂教学状况,从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情感体验、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过程等,即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反映了评价观念的转变,同时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5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6

狭义上,教学管理是一类教学行政活动的总称,涵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施等,相关主体职能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计划、协调、组织、控制等,旨在保障学科教育实务高效、有序开展。课程是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基本单元,鉴于不同学科差异,教学管理在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宏观尺度上并不明显,如“自然科学课程”与“社会人文课程”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导向出发,这样一来就掩盖掉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构成差异,导致无法彰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区别,教学管理在微观尺度上(即学科课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张秀莲、陈承声主编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一书面向广大高校师范化学专业学生,通过研究化学课程教学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化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时结合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提出了将教学管理有效融入到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方法。通读全书,具有三个显著特色。第一,立足开放性学习生态,创新教育管理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就有国际化视野,该书的立足点是多元化学习场景,包括传统课堂学习、远程学习、网络平台学习、慕课学习等多重形式,多元化的学习场景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生态。

对比来说,如果化学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仍然局限在校园之内、师生之间,是难以发挥对化学课程教学的统筹、协调、优化等作用的。该书系统地梳理了化学课程教学管理理论,从中外古代社会采用的实用主义管理理论、经验主义管理理论,到近代西方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人文管理理论,为创新教育管理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探究中,该书结合我国化学教育现状、特点及趋势,提出教育管理创新理念,即“APKS理念”,强调针对化学课程教学的教育管理活动,应关注科学态度培养(S)、化学过程分析(P)、化学知识整合(K)、实践技能运用(S),这一理念极大地扩充了教育管理的边界,引导化学课程教学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范畴,延伸到化学文化、化学生活、化学研究等领域。第二,内容丰富翔实,探析教育管理多维度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篇幅结构宏大、内容丰富详实,包含“绪论”及九个独立章节。其中,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化学课程形成与发展、社会价值、教学思想演变等,这些内容虽然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但却是研究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如不同阶段化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化学学科教育管理的结果,而采取何种教育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化学课程的社会价值;其余九个章节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化学课程教学要素,从化学课程标准到化学课程设置,从化学教材分析到化学资源运用,从学习心理到学习策略,不仅涵盖了常规化学课程教学途径,更增添了慕课教学、专题教学、网络教学等新颖渠道,这意味着教育管理可以从更多地维度融入到化学课程教学中。以第七章“化学教学专题研究”为例,基于化学专题课程组织与实施,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力、物力资源的集中供应,实现学校、化学教学组、化学教师等各主体之间的有序配合。从这一角度说,本书为教育管理融入到化学课程教学中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具有很好的实效性。第三,聚焦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师范化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综合能力。

事实上,“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教学管理”,即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原理与实践能力。从价值上说,它与化学课程教学素养是并行不悖的。区别在于,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要素,需要熟练运用管理科学、教学论等知识,而化学课程教学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需要熟练运用教学方法、灵活调整教学模式。从师范化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看,仅仅“学会教学”是不够的,这样只能停滞于教书匠的水平,必须具有“学会教学管理”的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领域游刃有余。该书提供了大量管理学、教学论实用知识,如描述统计、教学测量、心理分析、口语体态协调等,有助于提升师范化学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综合能力。通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全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着重渲染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教育管理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强调感受获得知识的过程。整体上,该书是一本理论性、学术性、实用性俱佳的教育管理著作。

作者:杨仑 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思政;高等院校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分析化学是青海大学化工、新能源、环境、制药、农牧等工农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平台课,本课程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因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打基础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设计分析方案。目前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品格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虽然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工类的基础课程,但是有必要在授课中引入思政的内容以提升学生所学课程中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同学们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好的基础,因此对分析化学中巧妙的引入思政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1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思想建设目标

思政育人的目标,对于分析化学这门理工科性质的课程而言,“课程思政”重在深度挖潜课程的育人元素,不能因为“课程思政”而去专业化、去知识化,实现分析化学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点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知识点完整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仔细梳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1]。通过在分析化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希望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授课首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远大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本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人文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梳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课程,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2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举措

2.1授课要点。通过分析化学这门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需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去处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生动有趣的思政知识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和思想上对本门课有一个更好的掌握。2.2思政映射与融入点。(1)充分搜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案例。如将分析化学的知识与美丽中国相结合,将分析化学发展进程、实验仪器国内外差别,同改革开放40周年变化,同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精神相结合,将分析数据的严谨真实可靠,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将分析化学中所用知识同地方及我校实际需求相结合,如基于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讲解分析化学知识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可以从分析化学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提升科学素养;(2)认真梳理教材内容,注重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形成体系。关注国内外形势,将分析化学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关注分析化学发展前沿与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教育,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作为老师要言传身教、守住自己的底线、明辨是非,在思想上要按照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用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成才成人[3];2.3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多角度的结合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方法,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育人内容贯穿到课堂中。2.4预期教学效果。使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分析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灌输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3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3.1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说教。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撰写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课件,课程教学实施教案;3.2按照思政目标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上,除了涉及到的课程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外,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如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收集活动,学生课堂讨论环节等,优化教学大纲;3.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线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能更好的掌握,提供案例资料;3.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适当地加入思政内容,例如学术道德、法律法规意识等与专业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表现出来的思政素养,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考核成绩,体现思政特色的学生作业;3.5教学经验总结,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经验总结,一方面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着力总结研究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如何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遇到的问题,不断优化提高我校分析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4]。

4将思政教育引入分析化学课程的预期效果

通过将“课程思政”引入分析化学课程中,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同学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同时可以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多重功能。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可在青海大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制药工程、环境生态等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教学中应用,并向其他专业课程推广[5]。

5结语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也是当代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教育必经之路,更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姚继平,刘传银.《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及思政教育的合理融入[J].广东化工,2019,46:198-199.

[2]陈怀侠,王升富,张修华,等.现代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12):8-11.

[3]惠阳,孙振范,陈文豪.提高分析化学课堂吸引力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18,39:17-21.

[4]曾思钰.创设情境法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46:214-215.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8

1各专业开设化学课的必要性

农业大学很多专业均属生物类,比如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卫检、动检等,它们与化学密切相关,所以许多专业都开设化学课。以适应专业的需求。

1.1化学课的重要性自人类文明史发展以来,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促进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生命物质的优化等诸方面,都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广为拓展,化学研究手段迅速更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过去和今天的实践,已经证明化学并非只是以化学实践作为职业的人群所应关注的一门学科,它与情操、修养、生活都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的社会将进一步化学化,化学也呼唤社会化!面对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给公民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和有用的化学知识素养,使之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尤为重要。因此新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耍求学校提供不同层次的大学化学课程。

1.2提高化学课素养的迫切性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学虽然学过化学,但由干传统教材未能反映现代科技及其应用;中学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不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国的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较低。本人从事化学教学十余年,就教过的十届学生来看,学生认为化学是和外语同样难的学科,每年的综合侧评合格率只为30%,这表明学校教育的质量(考试成绩)与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并不协调!因此现在及将来提高我国大学生及公民的化学素质是很重要的事情。

2化学课的设置应该是多层次的

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主导的优化资源配置和资产重组在国有企业、职工,以及就业和正在准备进入就业的人群中产生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就业学习观念也同步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自主择业将取代计划分配作为智力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在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岗位给择业者提供了众多的机遇,因此,面对既将到来的现实,必将深刻地影响大学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所以说多层次开设大学课程是新世纪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多层次设置化学课其含义有三:首先,由于各院系及各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对化学知识的需要不同,开设化学课的种类、学时不同,所以是多层次的。如有些专业需学五、六门化学课,有些专业需学习三、四门化学课,还有些专业只需学习一、两门化学课。第二,对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均要开设化学课,由于专业不同,其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必需从实际出发根据需求多层次开设一年级化学课。生物类专业:包括农林花卉、动科、动医、生态环境、食品及加工,开设普通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各72学时,工科类专业,开设普通化学;经管、计算机等专业,开设化学与人类。对于近来入校的职高学生,在中学阶段化学学的较少,因此先学习中学化学,再根据专业学学课程。

3化学课的问题所在及改革设想

现在学校还没达到上面所述的多层次教学,只是有所改进,每年有1500多新生要学习化学,因此一年级的化学课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3.1化学课程的问题所在有些课程间没有合理的分工,内容重复,造成学时浪费。如普通化学中讲四大平衡,在分析化学中又重复出现;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逐年加深,占用学时多,而一些与专业及现实相关的知识接触较小,大多数内容只存在于教材中,而没有真正讲解,更谈不上引入新知识和新科技。如化学与环境、食品,元素与生命科学等内容只停留在教材中。可见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一年级附设的普化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中只能照方抓药,不能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导致他们对实验没兴趣,不便于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医学基础课之一,而且还是基础医学的带头学科,其与组胚、解剖等学科相同,都是探索生命奥秘、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一种学科。该门课程存在知识抽象、内容琐碎等特点,再加上教师一味应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率自然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则需要高中生物化学教师积极创新,应用各种方式推动教学改革,具体分析如下。

1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方面的问题。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其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高,而且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比较于本科类的学生,高职生大都存在着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所以在刚接触生物化学课程的时候,学生难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得到实现。1.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而深,而且知识点与其他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1]。同时,部分年轻教师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缺乏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生物化学课堂缺乏足够的活力,课堂氛围枯燥无味,甚至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课等不良情绪,参与性差,教学质量自然也不理想。1.3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实验教学是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合理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所以,高职生物化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给予实验教学充足的重视。不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基本都是应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一步步操作,又或者是直接让学生看着自己操作,这样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

2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抓好绪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篇,是课程的灵魂所在,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抓好绪论课,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具体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例,如酒是怎样酿造的;重金属中毒患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抢救等等,以此来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周边,学好它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教师在生物化学发展过程讲解过程中,可以对生理学奖和诺贝尔医学获得者进行重点介绍,特别是得突出这些伟大科学的研究成果给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使得学生清楚认识到生物化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更好掌握相关生物化学知识,推动课堂教学效率更进一步。2.2灵活应用各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有关生物化学的最新情况,如科研成果和发展动向等,以此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应用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使得抽象化的生物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与理解。例如在血浆脂蛋白功能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合理应用比喻联想这一方法[2]。每一种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都大不相同,在这之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功能主要就是自肝外向肝内转运胆固醇,其含量增多,能够很好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出现;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正好想法,其含量增多可以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这一情况的发生[3]。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血管比作是街道,而胆固醇则是垃圾,高密度脂蛋白是清洁工,而低密度脂蛋白则是乱认垃圾的人,这样可以学生记忆起来自然更加的轻松,印象也会更为深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并应用自身所学进行解释。高职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针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立疑问,激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之后再引出正文知识,这样必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为什么剧烈运动之后人们会感到肌肉酸痛?为什么要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激发起来,并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2.3转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具体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做到准确示范与详细讲解,而且对于学生的实验也应该加强监督,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同时,在具体实验中,教师还可以经常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便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实验的认识,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高职生物化学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验学习中认真做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得过且过[4]。而在实验成绩评判上,教师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明确的考核标准,以便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指明方向,进而进行更为针对性的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提升实验教学质量。2.4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课堂上如果紧靠教师口头讲述,那将很难有效满足学生的知识要求,利用开发现代化教学资源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首先就是科学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而通过多媒体则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得学生更好学习与理解。例如蛋白质的几级结构知识就十分抽象,并且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也难以梳理,而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形象的展示,便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稍微进行辅助性的讲解,学生便能牢固掌握。其次便是可以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堂已然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教师能直接应用现有网络资源组织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具体情况建设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5]。具体可以在借鉴网络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加强对课程的分析,然后再合理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建设符合实际学情的网络课程,以便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促使课堂教学效果更进一步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本班学生实际特点,然后基于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进而更好攻破生物化学教学难关,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熟练应用,为其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霞.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07(11):138-140.

[2]黄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84-85.

[3]张华,李华玮.高职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02):47-48.

[4]刘彤,金小花,姚芹,须瑛敏.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6+18.

化学课程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推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围绕“三观念、三主义、四道德”来作为思想政治元素提取的主要核心突破点来凝练核心思政元素,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给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坚定学生学习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涉及面最广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平台课,也是学生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第一门课程,对学生后期个人发展、考研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生物化学的学习要着眼于使用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方法去研究各类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的现象、本质、原理和规律[2]。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已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生物化学课的学习要兼顾“简洁性”“易懂性”“有趣性”“新颖性”[3],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需要任课老师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时间来备课,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需要挖掘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同时我们要从教学方式上入手,使专业知识以外的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一、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针对性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4]。在教学目的及要求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生化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如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过程及结果[5];熟悉中国科研工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强调辩证统一的观点,如科学研究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界的多数服从少数一定是建立在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之上,同时我们也要突出在科学界不同领域人才合作的重要性。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国科学家深厚的爱国情怀,如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得主的科学突破,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事实证明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融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和国家、社会和个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来。

二、推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到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环节。首先,我们要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和优质资源的分享机制,使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院校之间共享共用[6]。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开展思政课程专题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生化课程教学讨论会,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建立生化课程思政集体研讨制度。其次,我们要学会梳理和凝练思政元素,包括高校思政课教材对学生的要求、透过教育素材的现象凝练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思政元素、我们教师更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更多地关注和积累与白酒和葡萄酒等相关的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等知识。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没有大小和高低贵贱之分,关键看其是否适合生化的重、难点知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最后我们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个人考核、教研室考核的相关文件中来。在教育教学成果奖、教材奖和教改课题类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对课程思政成果的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制度要求。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因此,要做好生物化学课的课程思政,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常用的教学法有PBL法、比较法、CBS法、比喻法等,以这些方法为例,生物化学课可以应用PBL法来讲解糖酵解途径,如: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人会感到四肢酸痛?讲解维生素A的结构和功能时,提问:为什么人从光线较亮的地方走到暗的地方,刚开始看不见东西,过了几分钟后,才能看到东西?我们可以应用比较法说明DNA和RNA结构和功能的区别[7]、糖酵解与糖异生、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和脂肪酸的β-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等的区别和联系;应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可以图文并茂地讲解疯牛病的发生是因为蛋白质的折叠造成的;应用比喻法教学时,可以阐述血红蛋白氧合前后构想的变化,应用动画效果结合四张连在一起的田字形邮票作为比较,每撕下一张邮票,难度就会降低一些。

(二)采用框架图文的形式,凸显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我们可以采用动画、视频、特效、图标、效果图、顺口溜等教学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蛋白质的合成途径,以清晰的轮廓图示,让学生对蛋白质的合成途径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框架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先对整体内容有个大体掌握,然后再根据其相关联系和区别等的逻辑性来掌握具体细节,如生物体内DNA和RNA的结构多样、功能各异,可以通过列对比表格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掌握和分析。同时我们可以以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为例,用图示法来区分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区别,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有三级或四级结构,如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不同的亚基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这样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课程可以用PPT、VR、教具和互联网+[8]等来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代谢活动过程,让不直观的、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更易理解、更清晰。同时我们可以应用雨课堂、超星等学习平台,采用线上答题、线上讨论、签到和观看经典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来管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调查、去一些经典的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另外针对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9],我们要加强系统性研究,区别其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学习。

三、结束语

“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是高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深入探索“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角度增强“课程思政”的学习实效,只有让教师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才能增强知识传播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理念。“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构建一流学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必需的[10]。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资源和元素,对提高酒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个人品德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7):65-69.

[2]王宇,黄志东.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0(17):96.

[3]杨荣武.生物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

[4]范燕茹,卢敏,靳晓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6):176.

[5]邢力,常桂英.互联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4):89-91+122.

[6]谢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穿石于滴水,润物在无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1-7.

[7]吴伟,李慧涵.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91-1195.

[8]邢力,常桂英.互联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4):89-91+122.

[9]刘凌云,张要军,张亚歌,等.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以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