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6 15:18:34

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结构化知识体系;教学优化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必要途径,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授课实践,提升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初中化学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是当前化学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首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掌握。一方面,在初中化学授课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积极思考。对于生活中发现的化学问题要进行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历史上的化学重大发现和进展多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的。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要在授课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便熟练地掌握,这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进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先进行课本上化学知识的熟悉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学习时发现问题,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师讲解后要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工作,梳理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授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基础知识和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准备,让学生整理好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预习后的疑问主要有: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为什么铜加热后质量会增加?化学反应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化,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等。然后通过上课解决自己的问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知识并进行梳理和掌握。

二、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行实验,用实践来验证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一方面,进行实验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步骤,准备好实验工具,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实验设计步骤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书本上的步骤进行,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另一方面,实验要灵活变通,采用多种实验方法。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在进行实验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制定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时的规章制度。实验时让学生整理好天平、烧杯、酒精灯、白磷和硫酸铜溶液等实验器材与物品,让同学们进行两组实验,即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质量变化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与课本结论进行对比看是否吻合,验证结论。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

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还需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化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和进行过的实验,联系实际,进行类推,充分拓展理论视野,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另外,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习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化学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和实用。例如,在做完“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后,可以举一反三,做一下拓展探究实验,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另外,得出来的结论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问题中去,比如水和酒精混合,质量是否不变?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化如何……

综上所述,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从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梳理基础理论知识;勇于探究,积极实验,实践验证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归纳总结完善体系等几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优化初中化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155-156.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2

1.1选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存在问题分析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我校应化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在开课之前我们做过调查,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一是,你为什么要选这门课?二是,你了解精细化学品吗?三是,你选这门课主要是想了解那些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学分,有的同学直接就说没有其他的科目可选而只能选该课,而对后两个问题回答的非常模糊,说不出所以然,只有个别同学表示虽然不能讲清精细化学品的概念,隐约认为和我们的生活非常相关,想通过精细化学品的学习来掌握一些配方技术。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虽然是学生自己选的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十分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开课过程中,首先在绪论中主要讲授了精细化学品的定义,特点,作用,主要内容,发展趋势,通过这几方面问题的阐述,主要使同学解决了调查中的前两个疑惑。绪论讲授过程中引用大量的例子和数据,如涉及到洗涤剂、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及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如DNA测序用到的染料、液晶染料、防火涂料、变色龙涂料等功能性染料和涂料时,学生反响很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随着课程的进行,具体到每一章节需要掌握理论性非常强的枯燥知识,如解释高性能颜料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情绪明显的低落下来。我们又做了一次调查,就是让大家谈一下上课的感受,主要是指授课内容方面,很多同学表示理论的东西太枯燥,仅靠授课教师的叙述引不起很大的兴趣;另外,存在着个别学生请假或逃课的现象。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四的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压力,有些同学认为逃课无关紧要,只要最后能拿到学分就行;二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辛辛苦苦查资料、备课,学生没有接受多少。这就促使我们对课程上课的形式和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1.2课程设置时间探索

由于精细化工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难明确专业的学科领域,但从它们的研制、生产、应用三个方面来考虑,精细化工的基础是应用化学,其内容主要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四大化学我校应化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的上半年已经全部开完。鉴于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的压力以及考研时方向的选择,可考虑将精细化学品课程安调整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开课。提前一个学期的开课为同学考研方向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避免了就业压力的干扰,使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增加专业知识,以便就业时为自己提供就业便利。

1.3课程设置内容探索

精细化学品这门课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既包括染(颜)料、涂料、农药、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塑料助剂、皮革化学品、纸用化学品等传统的精细化工产品,又包括电子化学品、医疗用化学品、IT行业用化学品等新型的精细化学品。高级“应用型”地方性人才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精细化工课程做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把握这一基本原则,把重点放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培养上,着眼于学科发展来认识与理解精细化学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并以此来指导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内容的筛选,彰显课程的时代感、凸现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制定大纲开始,全面、准确的把握好知识结构和内容,认真备课,多了解精细化工行业的一些最新资讯。力求做到既全面涵盖,又突出重点;既有必要的基本理论,又有丰富的实用技能。针对精细化工课程内容多,知识涵盖面广,而学时少的特点,我们决定采取:

1.3.1在选用有关教材时,仍继续保留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和农药等传统章节,光谱增感染料和彩色显影成色剂暂时舍去不讲。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产品的分类、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等,都必须作尽可能全面、细致的讲授。

1.3.2对于研究性较强的高新技术知识,如感光材料;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防水、防污、防火等功能性涂料。这些知识虽然专业性、前沿性较强,但针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地方特色,作为了解性知识较为适宜。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由于存在着教材滞后问题。要想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了解精细化学品化学的前沿和发展方向,让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讲授和进行课堂讨论,如讲到功能性染料和功能性涂料时,我们将以往由教师查新后再整理讲授的方式,改为让学生自己选题→查新→写论文→上台讲课,然后当场解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论文作业的成绩是根据学生的论文、讲课和回答问题的质量来综合评定。一开始同学不是很适应,主动站到讲台上的很少而且很紧张,在授课教师的一再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由于是“同学讲,同学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答辩时,气氛活跃,课堂效果生动。大多数同学都欢迎这种讲课作业,认为不仅掌握了最新专业知识,而且对自己的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颇有好处。如,很多同学之前根本不知道文献引用的顺序以及如何在适当的位置标注文献出处,经过这次亲自整理论文才把这些问题一一搞清楚。

1.3.3对于与专业基础课无机、有机、分析的有关内容,如光与色的关系,偶氮类染料制备中的重氮化和偶合反应等。这些是理解和掌握染料知识的基础,又都是学生学过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信手拈来”的方式,同时也给学生“温故知新”的效果。

1.3.4对于那些和重点知识密切相关,同学较熟悉且又十分容易掌握的内容,如涂料的分类、用途、基本组成等,在经过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的示范和讲授的基础上,给同学提纲采取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自学和思考。下次课时,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学生分组交换意见后,各组可派一位同学上台论述。这种互动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增加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

1.4改变课程考试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考试以闭卷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精细化学品的学习要求除了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外,还有对一些学科前沿的理解。既然课程改革要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那么成绩的考核就不能只看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而应有多种形式的考核。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40%,论文成绩占40%。考试方式的调整,克服了闭卷考试的某些局限,使学生不仅仅为考试而被动学习,能够在主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这门课程。

2结束语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3

纸笔测验作为一种可供量化的传统评价方式,是目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它能通过科学的测验设计,编制出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卷,以考评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对简单化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化学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的初步理解等文本知识和能力。而纸笔测验的关键和核心是试题的编制和设计。初中化学纸笔测验题应当立足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上,但不可局限于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简单重现和记忆,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广泛联系日常的生活、学习经验,利用生活本源创设一个个富于乐趣、蕴含探究意识的化学情境,让学生在文本测试中能体会实践的精神,也能领略自我探究的情趣。另外,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的基础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无限的延伸性,纸笔测验题目的设计还应当坚持难度适中原则,以激发学生最为适宜的动机。例如,要考查学生对“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掌握情况时,如果教师这样设置测试题:“请简要说明如何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那学生的化学思维永远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记忆上。相反,如果教师这样设计:“据说,我们平时用作医疗消毒的‘双氧水’竟然能够用来制取氧气,你能简要说说其中的奥秘所在吗?”这道题目不仅联结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而且帮助学生将“过氧化氢”“双氧水”和“氧气制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更能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评”要以活动表现为侧重的评

活动表现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它考查的是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在实验或模拟情境中分析、假设、验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学生通常以实验操作、完成作业任务、实验报告书写、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展示和表现等来展示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和成果。基于这些学习形式的活动表现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化学探究学习的态度、学习化学的心理反应、解释解决实际化学现象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化学教学,促进学生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结构。因此,在活动表现评价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和矫正,并经常与学生当面交流学习化学的各种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相长。例如,在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小湖的湖水进行“PH”值检验,每一个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体者,他们都必须自身经历实验设备准备、湖水取样、PH值检测、分析对比湖水的性质以及对湖水的检测结果作出报告等实验步骤,如果学生发现水质出现异常,还要结合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为学校提出可行性的“救治”措施。这个小实验涉及了学生诸多的活动表现,对其进行活动表现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在探究实验前的准备情况,是否懂得正确采集湖水样本,是否懂得做湖水的PH值检测,检测的结果是否正确以及书写的报告是否完整、科学等。而只有针对此评价,师生才能采取共同的改进措施。

三、“评”要以学习档案为指引的评

学习档案评价源于艺术领域,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成效,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自主收集、整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档案现作。初中化学涉及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物质结构、信息科学、日常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庞大而又生疏的科学知识内容,如果没有利用学习档案加以记录和观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连续性学习过程,也难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给以正确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学习“水和溶液”这一章节时,为了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做一个教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详细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的内容可包括“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整理、“水和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记录、“水和溶液”的重难点记录、与“水和溶液”有关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学习“水和溶液”还未解决的困惑、对教师教学的改进性要求、学生的作业及其小测试试卷收集整理、反思性学习记录板块等。教师应经常收集学生的学习档案进行翻阅和记录,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适时作出指导性教学。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4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并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3年9月至12月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和3所同类职业技术院校从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该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调研背景和意义

2.1.1课程发展历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形成的[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整合前,《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强调无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分析化学的实践性。②整合后,《无机及分析化学》强调无机内容与分析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汇贯通。③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2.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号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调研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调研企业关于分析检验等岗位设置,人才的需求,并分析岗位与能力的需求关系,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单元,制定课程标准。课程组到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专家探讨等形式对分析检验及相关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确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3调研企业

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万邦制漆有限公司、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

2.4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岗位有哪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本课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2.5调研对象和方式

与企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单位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同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场,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质量部顶岗实习,填写《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9%。

3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取得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掌握了课程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岗位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确定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三个岗位需要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表1所示。

3.2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知识或技能

①气体和溶液性质;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③物质结构;④定量分析基础;⑤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⑥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⑦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⑧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⑨吸光光度法;⑩元素及其化合物。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④、⑨、③、⑤、②、⑧、⑦、⑥、⑩、①。

3.3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①滴定分析;②仪器分析;③无机物制备;④物质分离、鉴定;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④、②、⑤。

3.4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①基础知识;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技能;④基本能力;⑤综合素质;⑥整体协调发展;⑦综合能力提高;⑧特长培养;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⑤、⑥、⑧、⑦、④、③、②、①、⑨。

3.5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

①加强社会调查;②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③增加实验、实训;④举办专题讲座;⑤增加现场实习;⑥开展技能竞赛;⑦举办相关知识竞赛;⑧教学做一体化;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⑧、⑤、②、③、①、⑥、④、⑦、⑨。

3.6课程改革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加强课程整合;②使课程模块化;③搭建课程平台;④使课程“小”学时化;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⑥增设专题讲座。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⑤、③、④、⑥、①。

3.7实训内容安排

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讨论,确定实训方案,老师归纳总结,任务实施;②保持现有模式;③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检查辅导。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

3.8在学习中哪些教学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①主教材;②辅导教材;③实验教材;④参考资料;⑤直播课堂;⑥网络课程;⑦CAI课件;⑧网上动态资源。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⑧、⑦、⑥、⑤、③、②、④。

3.9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学习动力

①老师的表扬;②同学的认可;③疑问解决时的快乐;④无论怎么样都不喜欢学习;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④、⑤。

3.10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怎样确立

①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自主确定;②老师和部分同学讨论后共同确定;③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③、①。

3.1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经对1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1)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阅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分析方法以及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强。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增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实践检验的数据处理能力。3)建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4)通过本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取得中级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调研结果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人才要求的关键课程。课程应在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有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4《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建议

4.1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4.1.1课程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分析化学内容更强调实践性,偏向于专业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是一门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4.1.2课程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针对精化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化工分析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4.1.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变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认真、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为取得《化工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教学项目;加强实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5]。

4.3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院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职能。

4.4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则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改进教学手段

4.5.1多媒体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7]。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4.5.2网络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使之具备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答疑、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5.3情境教学手段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5

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发展、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前提,其过程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思维发展,并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的过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以此为依据。分析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化工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时,能够独立使用化学基本的实验仪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育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而真正通过实践的教育相对而言少的可怜,无法达到教学应体现的实用性。并且中职院校学生基本知识基础薄弱,因而对理论教育无法提起兴趣。并且在之前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运用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再将精力花费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反而显得多余了。分析化学所需要做的实验是定量分析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因此这对学生能否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熟练程度提出了要求。所以教师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能过熟练使用分析仪器。针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精选介绍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二、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般事务的处理能力已初步形成。想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关键则在于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进行色谱分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检测运动员兴奋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加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面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更能得心应手。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把操作技能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实验时,在一些合适的环节中适当改变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实验范围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在用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取水样。水样可以不尽相同,蒸馏水、纯净水、河水等等不同的水质都可以用来做样本。并针对不同的样本产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研究分析几种不同水样的水质特点,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中找到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按教材内容去做,失去了实验的目的———调动学生操作积极性。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增长了学生知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工具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等在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分析仪器,其使用方法比较繁琐,很多方面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一味的按照课本讲解去教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的记住一些注意事项和特别规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6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提取、分离、鉴定天然药物中有效部位或成分的一门专业技术应用型核心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知识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高职药学类人才培养所需技能知识的重要组成单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因此,基于此政策背景,及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教学团队进行了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在课程改革与实践中的体会与经验: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难点

1.1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理解不够透彻

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知识点多、重难点多,例如:多种提取方法的操作技术、多种分离方法的操作技术、生物碱碱性规律、黄酮酸性规律等,都是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很强,且是非常重要而有难度的知识。教师通常是集中演示一遍或是讲一遍,学生再进行练习。虽然讲得清楚,但并不代表学生就明白掌握了,我们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会前学后忘。其实这些知识的掌握必须要反复学、反复练、反复用、在练习中遇到问题再学习,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

1.2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差距较大

从笔者所授班级的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生源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这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难度。如果讲的过于简单,就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进步;如果讲的过于复杂,基础差、不勤动脑的学生就更听不懂,很可能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拒绝学习的状态,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稳步推进,也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3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应用能力欠缺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材是以模块为主,但是都是单一的模块。教学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技能实训三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缺少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技能实训时,学生不能熟练的将基本技能或基本知识运用到具体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中,需要教师的提点,甚至需要将基本技能或基本知识再重新回顾复习。

2创新教学手段,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本课程团队建立了江苏省联合院级天然药物化学精品网站,为同类课程的借鉴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途径的互动平台,将信息化应用扩大至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将信息技术深入到教与学中[1]。

2.1建设信息化资源,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本课程建成的泛雅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在线检测题库、作业题库、任务、教学视频、微课资源等,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学生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将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科学地融合于一体,使得学习者们都能将学习发挥极致,从而达到“学工两不误”。

2.2夯实教学队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专业教师成功进行了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不但作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也是教育的研究者;更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学中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高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被不断的增加,能被教师和学生应用的教育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也促进教师的教育形式上,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将较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领域,加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3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切实贯彻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精神,按照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以及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专业特色和教学实际情况,在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前提下,探索一条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元化学习评价的职教改革道路,实现药学类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系统和校内外实训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深度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4创新教学方法,以专题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较大。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将课程学习分为三个模块,在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按照毕业专题的模式在本课程中开展专题实验,包括专题确定、文献搜集、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PPT制作、专题汇报等内容,全面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从事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检识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学习测评报告模式,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

课程团队秉承“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改理念,革新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尝试构建了适合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综合素质要求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以期实现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建立学生课程学习测评报告模式,使学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情况,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发挥和职业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多维聚合测评模型,实现了多维聚合评价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6课程改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6.1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未来的远程教育构建了基础,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6.2因材施教,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生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6.3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天然药物化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4多维聚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并且根据不同模块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多维聚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也多元化,从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侧重学生的自评及对学生进步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7结语

在目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本课程紧贴时代背景,更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加快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以专题实验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投入热情,;再结合健全的多维聚合评价制度,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不断探索,使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鲁昕.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3(1):6-10.

[2]刘新阳.近年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分析[J].电化加油研究,2012(3):29-33.

[3]陈峰.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内涵、现状及提升[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3(2):25-27.

[4]李正.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17-19.

[5]裴涛.基于信息化理念的全新碱性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105-106.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8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9

一、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用技术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内容,重视经典内容的选择,不少内容与学生生活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经济、科学等领域问题的内容脱节,教材编排基本上沿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穿插的手法,化学实验仅仅是这条链上一颗颗黯然失色的珍珠,怎样使珍珠闪亮发光,这就必须用心去加工,如通过演示实验碳酸氢铵微热分解来说明物质的不稳定性,通过课外实验来探讨空气的成分,由铁生锈的条件来探究铜生锈所需要的条件,由对比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是什么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家庭小实验来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通过兴趣实验说明“烧不坏手帕”的原理,通过分组实验来测定当地雨水、土壤、河水、自来水的pH,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本地区雨水、土壤被污染的原因,通过观察知道燃烧液化石油气灶与燃烧天然气灶结构原理的区别,结合近几年化学诺贝尔获得者的新发现,让学生用初中化学知识给予适当的、局部的、合理的解释,同时实验中增加一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内容,使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实验兴趣。

二、调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实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采用“基本知识实验”、“基本训练实验”、“能力提高实验”三级实验教学模式,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1.基本知识实验

开学初,集中两周化学课的时间对刚学化学的同学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仪器的连接,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玻璃仪器的洗涤,实验废物的处理,强酸强碱的使用等等。此阶段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要设置障碍,尽可能减缓学习难度的坡度,旨为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实验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后两阶段的实验过程的成败。

2.基本训练实验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综合运用实验的目的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此,应从学校实际、学生基础出发,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又能综合以前知识、还能提高实验技能的实验,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具体可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提前公布实验题目,每二至三人建立一个合作兴趣小组,任选一个实验,由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老师只起指导作用,题目可用粗盐的提纯,烧不坏的手帕,河水蒸发有无“痕迹”,空气中有哪些“客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真的不变吗?……另外还可增加一些体现化学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验,如节日气球、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防锈、燃烧与灭火、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污水、废气、固体垃圾等的危害和处理,矿物的冶炼、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能力。

3.能力提高实验(设计实验)

能力提高实验是一个与市场接轨与社会需求与日常生活相适应的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深化和升华。同第二个阶段相比,这是一个难度较高,但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能力的阶段,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阶段的实验可安排一些学生没有用过的仪器,实验课上不讲解这些仪器的使用,只给出仪器的使用说明和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说明书,学习使用仪器并完成实验,老师提供场所、仪器、药品等,学生按理论知识和实验要求自己去思考,如用分液漏斗、锥形瓶、双氧水、二氧化锰等制氧气,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的电解水装置,对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给予合理评价,怎样来证明香烟燃烧的产物中存在一些有害物质,酸雨有什么危害等等,老师跟随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及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三、修编实验报告册,建立科学体系

一个好的教材是指导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实验报告册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做好实验的第一任老师,是登上高峰的一个个阶梯,而不能使实验报告册成为学生的第二份书面作业。实验报告册内容应根据实验的原理,按预备实验,基本实验,综合实验,探究性实验,实验反馈来编写。在内容上,应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增加一些反映科技新发展、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实验,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

通过对实验报告册内容的改编,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尽可能给学生营筑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体验科学家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

化学实验室应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对药品的质和量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易耗品,以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实验室建设要标准化,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在实验中,提倡使用成本低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篇10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育观念束缚,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进程,加之一直以来该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行的是总成绩=平时成绩(60%)+实验报告成绩(20%)+笔试成绩(20%)的模式。结果造成学生实验时只当是旁观者,不愿积极动手,实验原理和实验基本知识一知半解,出现抄袭实验报告者也能得到高分,实验有关知识做完忘完,但笔试前死记硬背却能得到高分,造成学生认为只要实验报告和笔试拿高分,实验不缺席便能取得好成绩。学生极不重视实验课,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相应提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2分析化学实验多元考核模式的建立

针对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和实施多元实验考核模式。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平时考核、期末操作技能考核和设计型实验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集中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能力。

2.1平时成绩考核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环节监控,包括检查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实验过程全程监督(实验态度、纪律和卫生等)及分析数据审核等。

2.1.1检查预习报告

我们对参加实验的学生都明确要求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必须完整阐述实验原理,详细陈述实验步骤,准确表达相关图表,通过预习使学生能明确了解实验目的及要求,熟悉实验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不写预习报告或敷衍了事的学生,取消其进行实验的资格。

2.1.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一般在讲解后进行,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和有关知识的拓展等。依据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正确与否等情况评分,计入平时成绩。

2.1.3实验过程全程监督

学生开始实验后,由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监督小组。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包括实验考勤、课堂纪律、动手能力、操作规范、实验质量、清洁卫生等方面进行评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准确评价。

2.1.4实验数据审核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坚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而不能随意臆造或修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方法,控制好相应测定实验条件,确定存疑数据。因此我们要求实验后实验数据必须由教师审核。数据考核主要从数据是否合理,数据记录是否规范,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以内等方面进行评分,对数据错误,误差较大的学生教师不予通过,要求学生须重做直至数据符合要求。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中误差分析及其数据处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2.2期末操作技能考核

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核采取随机抽题并现场操作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考试,并当场提交结果和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依据实验结果、现象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现场评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主要从学生滴定分析操作、天平操作、溶液的配制及转移等基本技能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考察。这种综合考核的形式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培养了学生基本科学素养。

2.3设计型实验考核

设计型实验考核是学生已经接受了一个学期的基本实验训练后,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命题。在考核前两周,由学生抽签确定设计型实验考核题。学生根据命题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写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条件等。实验所需材料由实验员准备。实验时,教师对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数据记录和结果处理,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为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3分析化学实验总评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新的考核模式中,分析化学实验成绩按“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综合评定,期末考核成绩由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成绩(30%)和设计型实验考核成绩(30%)两块组成。在新的实验考核模式中体现了考评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基本技能所占比例为60%。通过对各环节制定的评分标准综合评定,使分析化学实验评分体系实现科学化和定量化,体现了人性化和公平化。

4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改革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