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3 15:05:41

食品安全教学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1

一、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foodsafety)主要是指食品无害且无毒,能够与应有的营养要求足相符合,对于人体的健康并不会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针对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食物中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等公共卫生问题出现基础上而产生,当前已经成为了一门对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保障食品卫生以及安全食用的专门领域。良好的食品安全能够有效防范食物中毒,并且能够降低疾病隐患,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食品安全,其标准的定义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均要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机消费者以及其后代的隐患[1]。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现实的,又包括未来的。加之其与人体健康存在密切关联,与生物化学之间亦存在一定关联,为此,可以将其与生物化学本科教学相互结合。

二、食品安全教育现状

(一)国外现状

对国外食品安全教育现状进行阐述,主要从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入手。首先,美国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国家,因此其现今已经具备了比较系统的和齐备的培训、教育体系。与此同时,美国的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消费者以及食品安全体系防御措施的重要内容。其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采用了广泛的、深入的全民教育,以此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在校大学生更是其重点教育的对象。其次,日本在二战以后尤其重视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为此,日本成立了食品添加物协会、食品卫生协会、食品安全协会等。各个组织在每一年均会展开比较大型的学术交流,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通报。此外,日本亦创办了食品安全教育类的培训班,对食品生产、流通的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等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当前,日本的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必学的课程内容。

(二)国内现状

与国外的食品安全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方面并不完整,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教育并未完全进入到高校教育当中。但是,受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影响,使得我国逐渐将食品安全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在网络宣传、消费者保护协会、相关立法文件等方面亦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和规模。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我国主要体现在食品生产企业准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缺乏专业的食品安全技术人才,并且不能够拥有比较先进的、严谨的食品检测技术和监督手段[2]。生命化学主要对生命的化学造成进行研究,与食品安全教育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若二者能够有机结合,在本科相关专业教学当中将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

(一)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相关性

生物化学本科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着比较密切的相关性。例如,在《生物化学》第三版上册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教学内容以及下册的第29章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主要介绍了生命的构成,其中包括了核酸、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3]。同时,生命具有比较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的每一项生物大分子均能够为生命的活动提重要能源,不同的分子之间又会通过脂类水解和糖酵解等产生相互的转化[4]。该部分与食品安全教育之间便存在着密切关联。与其相关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主要为脂肪肝、肥胖症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于现今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身体内摄入的营养过剩,与此同时便会引发上述疾病。在生物化学本科教学当中进行该内容教学时便可以与其相互结合,使同学们了解到过度使用油腻食物和甜品的危害,以此促进学生极其家庭成员更加合理的饮食,并且能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二)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实践

生物化学本科教学内容与实际的食品安全教育进行结合实践前,必须要调动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便能够具有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结合实践当中,例如第11章的维生素与辅酶教学结合食品安全教育。从维生素的发现入手,引用英国生物化学家普霍金用饲料喂食老鼠的试验,喂食的若为纯化饲料,其中仅含有脂肪、核酸、矿物质、糖和蛋白质,则此时老鼠并不能够存活,但是,在该饲料当中加入极微量的牛奶,则老鼠能够正常生长[5]。通过该教学内容可以向学生提问:试验说明什么?事实上,该实验主要展现的便是牛奶当中存在着动物体所需要的食物辅助因子,即维生素。由此可以联系到现实生活当中的食品安全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当中并非使用越多维生素越好,具体的维生素补充需要因人而异,一定不能过量补充,可以列举生活当中为了长高盲目补充维生素以及为了养颜过度补充维生素的案例。据此,在生物化学本科教学与食品安全教育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结论:综上所述,生物化学属于本科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重要教学课程内容,食品安全则成为了现今时代社会十分关注的,与人体健康存在密切关联的话题。生物化学本科教学当中的部分内容与食品安全教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素养,并且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观念。该举措亦能够促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早日完善和成熟,促使我国逐步加强对全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进一步保障全民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张智 单位:临沂大学

参考文献:

[1]方勇,杨文建,陈悦等.重金属铅的化学形态及其食品安全[J].中国粮油学报,2013,06(11):123-128.

[2]李浩林,刘箐,杨珏萍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06(08):163-168.

[3]陈巧林.论食品安全事件对化学教育的启示[J].广州化工,2013,15(03):300-301.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辩论式教学;教学改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过去满足基本生存膳食需求的食品数量安全上升到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人体健康的食品质量安全层面。目前已有上百所院校在源源不断的为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专业人才。《食品安全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在普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灌输式”教学使“教”与“学”很难良性互动,难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兴趣和动力。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很好的保证课堂的活跃度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本文将讨论如何把辩论教学法引入《食品安全学》的教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同时,辩论式教学也要求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找到足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的优点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辩论式教学可以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去。为了参与到辩论中,学生首先要对论题进行分析,搜索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据,思考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考的能力。此外,在辩论中,随着辩论的深入,在学生遇到自己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二、教学的组织与具体实施

1.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是辩论课的基础,因为辩论是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进行的,所以辩题的选择不宜难度太大,同时要结合《食品安全学》的特色,并且最好能够抓住社会热点。以“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为例,正方的辩题可以为“食品添加剂利大于弊”,而反方的辩题则为“食品添加剂弊大于利”。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正日益受到民众的关注,几起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非法添加的事件更是让群众把“食品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这个辩题既包含了《食品安全学》中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内容,又抓住了社会热点话题。此外,考虑到一次辩论所能参与到其中的人数有限,可以在每学期设置多次辩论教学,优先让还未参与过的同学参加,这样就可以让绝大部分人参与其中。2.辩论前的安排。辩论之前,将学生随机分为两方,再抽签决定正、反方的辩题,接着由组内自行选出一辩至四辩的人选。教师可以对辩题和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由各组成员在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材料的查阅,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辩论时所需的论点和论据,并根据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想出相应的对策。考虑到辩论后需要进行点评以及打分,可以由几名教师或专家以及学生组成评委对最后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或专家对点评的专业性,也可以让未参与到辩论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进去,并且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见解。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例如参加辩论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些小礼物或平时成绩的酌情加分等。3.辩论的进行。辩论开始前,由任课教师或选出的答辩评委进行引导性发言,讲明此次辩题的目的意义及在整个《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参与活动的人员,等等。然后开始主持正、反方就指定的辩题进行有序辩论,也可以根据实际上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4.辩论后总结。辩论后,任课教师先组织评委对双方的辩论进行打分,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针对辩论中的细节进行点评,如对辩论期间其他学生不理解的方面进行解释、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接着,可以让评委对辩论进行点评,可以针对辩论中的学术性问题或选手存在的辩论技巧问题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任课教师参考辩论过程和评委点评公布辩论的获胜方,并明确相对正确的观点,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并对知识进行延伸介绍,等等。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为题的辩论为例,即使现在的科学也并不能对转基因及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做出明确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和评委根据学生的现场辩论表现决定获胜方,并且对转基因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化巩固。

三、教学效果评价

辩论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都表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资料的查阅、整理,对论点论据的把握,对对手策略的预计和针对以及辩论中的表达和临场应变上。可以说,辩论式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整理、理解及运用,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通过教师以及评委的点评,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掌握最新的食品安全案例,并将其整理为论据,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并通过辩论加以实际应用,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任课教师而言,辩论式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辩论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能通过辩论更好的认识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为教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提供了更加简单有效的途径。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辩题的选择,更好地主持辩论,找到更权威的教师或专家作为评委,也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另外,还应对辩论后学生可能提出的不解的方面进行准备。为了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保证自己掌握前沿的食品安全知识,这样就能让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由式辩论,即教师提出问题,如“食品法规应该严格还是应该宽松”,然后由学生自由阐述观点和依据,这样相比对立式辩论更加方便,但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自由辩论的节奏。当然,辩论式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进行一次辩论需要长时间的准备,或学生进行辩论时语无伦次或言辞过激等,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对辩论过程进行适当的把控。

四、结语

近年来食品行业不断发展,但同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社会需要大批优秀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者,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食品安全学》课程的建设和改进迫在眉睫。本文提出的辩论式教学与《食品安全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还提升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食品相关行业的人才。然而,《食品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内容还会随着社会食品安全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门课程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同时也要借鉴旧方法中的可取之处才能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并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17.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2003年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三、《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案

1.理论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24(08):250-255.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4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食品科技及食品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从2002年起部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也在不断的重组和加强,食品安全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相继产生,短短几年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1],国内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上海海洋大学自从2004年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食品安全学》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学科。《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然而,《食品安全学》课程知识点的庞杂与繁复性使得课程内容的传授较为困难,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停留在对试验操作步骤的机械记忆上,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因而对《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进入大学以来,专业课课程数量增多,且大部分教学方式以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与教师交流环节较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解决。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囫囵吞枣不加消化,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2.学生接触试验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考虑到学校试验室建设现状,对于价值较高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学生无法做到亲手实际操作,比如气相色谱—质谱仪的使用只能由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学生只能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对于学生可进行操作的仪器,比如农残快速检测中的SL-N6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学生也无法全面了解仪器性能,在试验进行过程中也缺乏处理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三、《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食品安全学实验》开设之前,本专业已经开设了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3],这为后开设的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打下了基础,学生不必再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可以通过试验操作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及这些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食品安全试验课程主要参考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4],由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两个部分组成。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技能,病原微生物检测包括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沙门氏菌的检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利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理化检测包括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Phase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5]。1.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验。根据GB4789.10-2016和GB4789.4-2016中规定的方法可分别检验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学生可深入了解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细菌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巩固从食品微生物实验中学习到的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掌握菌落在不同选择平板中生长的典型菌落特征,从而进一步串联整个试验过程,了解常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的重要性。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检测和利用PCR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常规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虽然准确,但是操作过程烦琐且时间周期比较长,目前应用最广的病原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技术是免疫学技术中经典的技术,而PCR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检测技术。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检测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及相应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应用这两种技术来检测食品中其他的病原微生物。3.3M大肠杆菌快速检验。国内外学者开始研制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应用于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比一般的常规检测及分子免疫学检测要迅速得多,其中新兴的3M纸片法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肠杆菌与大肠菌群的检测,在快速测试片上大肠杆菌可以呈现鲜明的蓝色,大肠菌群则为红色,且菌群周围有大的气泡,结果直观、计数方便。4.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Phase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学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大部分,农药残留检测是理化检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部分。试验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分析的方法检测水果和蔬菜中对硫磷的残留量,大大提高了试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的改进

长期以来,在试验教学中普遍存在“路径式”教学模式,不仅收效甚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也并未得到培养。本文以为,当前存在的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刻板,而利用启发式和类比教学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消化理解试验内容,且研究生辅助教学有利于推动实验课程的改革。下面将以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的教学为例来简谈教学方式改进的方向。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试验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酶联免疫试验课开始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如:(1)上一节试验课程利用平板菌落形态的观察检验了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进行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检验方法么?(2)本次试验中抗原和抗体是特异性的结合,请大家发散思维,思考生活或试验中类似的组合。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同学们去思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要求思考生活中类似组合则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与本次试验相关联的其他试验或生活情境。2.授课形式的改进。课程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因此教师在教课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书本与教师的口授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也应当充分利用教学PPT、短视频或图片文件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试验内容,理解试验目的与原理。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教学中,可在授课前播放一段酶联免疫发展历程及研究意义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本次试验的目的,并将试验原理部分以简单图形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向同学们具体说明。此外,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而言,理解试验原理和掌握试验操作同等重要,而本次试验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学生系统理解ELISA试验的原理。本试验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若单从专业角度来阐述试验原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无法理解透彻,因此本试验可将锁和钥匙的结合看作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将沙门氏菌假定为钥匙,锁和拿钥匙的人分别是结合沙门氏菌抗原的两个抗体,以此具体形象地解释双抗夹心的原理。在试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进行分组分工合作,每组成员一同进行试验方案的讨论,当次试验不理解的地方或遇到的问题可以现场请教教师或研究生助教。这种形式不仅改善了仪器不足的问题,更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3.研究生在教学辅助中的作用。由研究生做助教辅助学生进行试验,研究生的加入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其灵活和新颖的思路更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试验室的研究生主要从事致病菌的常规检测和从分子水平研究致病菌,对ELISA检测技术已能熟练操作,因此学生若在试验操作或课后复习时遇到问题,同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方便快捷。4.作业与考核方式的改进。作业和考核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和重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由多年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可知,仅仅通过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由于每个人对知识点理解的程度不一致,不能保证实验中每个学生都能即时消化当堂内容,因此在学生课后提交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课后总结与体悟,或者写出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下次实验课前统一解答。在考核一个学生的成绩时,平时成绩占30%,操作成绩占40%,试验报告占3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试验服的穿戴、上课的专注度与综合表现。操作成绩则侧重于试验过程中的讨论、具体操作的规范性及试验结果。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上课的热情,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缓解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五、《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之后,学生在课前就对上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能够主动查阅文献与资料来预习当次试验内容,课程讨论时思维活跃。通过课堂监督以及试验报告和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学生的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试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大大提高。教学方法改革后,参与过《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已基本具备食品安全检测的技能。

总而言之,今后的试验教学建设依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长期的、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学实验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能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所需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9.

[2]宁喜斌,刘代新,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9,(8):1260-1263.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宁喜斌,贾玲华,刘征宇.食品安全学微生物实验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43-144.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5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规模的大小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为建立制度、人员培训以及食品安全检查和处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主要根据该岗位职责需要进行课程定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餐饮食品安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餐饮行业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奠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2.1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通过岗位需求的有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行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产经营场所、加工环节三方面。

2.2模拟仿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致就业方向设置“工作环境”教室,教室内配备学生工作真实环境中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设置障碍,分组进行工作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在条件不完备或混乱环境中对检测目标进行快速检测和结果分析的能力。例如,学校在食堂设置实训基地,配置工作环境下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教师根据食品原材料检测课程进行实验设计,提供多个实验角色,组织同学进行演练。组织10~20个同学扮演就餐人员,在实用食品过程中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现象,组织3~5人扮演服务人员,对顾客进行送医及收取餐桌剩余食品及顾客呕吐物至检测室,组织3~5人扮演检测人员,利用所学知识对移送的食品等进行标记和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日常中顾客情绪等设置顾客对检测室的打扰及对检测结果的不信任等情境,增加检测的难度,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结局问题的能力。根据整个情境的模拟过程,让学生了解食品原材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对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充分掌握了检测的环节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扎实。

3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餐饮行业的需求及社会食品问题进行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筛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快速检测模块及实践活动某模块,对课程内容优化布置教学。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以技术现状及样品采集为主要课程项目,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快速检测常用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等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室实现。快速检测模块中包含的项目较多,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社会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需要将独立项目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验相结合,在实例中发现问题点,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根据新闻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条冰冻鱿鱼、瘦猪肉、鲜艳荔枝等,让学生分组利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的实验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该类食品问题的危害等。教师在时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参与了实验过程,对教师教学中的食品滥用添加剂、食品加工安全程度等项目检测的理论知识就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以从实验数据及实现结果中自主分析部分课程内容,便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方法的完善

4.1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及真实问题产品为载体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构建启发式、项目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式引导”为主,根据课程项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检测课程为例,设置“春季食用蔬菜农药使用量排序”为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搜索常用农药品种、药用特性及残留危害等,根据具体的药品数据参数发现食用的危害,由此引申至课程内容的思考问题“如何对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的检测”,通过问题的指向性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

4.2实验课程比重增加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是以检测试验为主体的课程,需要根据课程项目需求设置检测试验,提高检测技术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案例设计实验题目,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实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食堂、学校外部的餐饮店中实地取样,并对取样食品进行合理封存,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论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6

一、食品安全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课程通常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生物性危害、食品法律政策等教学内容,在渗透、融合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课程思政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资源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法律政策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懂得食品检测的方法与技能,积极肩负起检测并维护食品安全的重任,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课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师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政治工作有意识、有计划地贯穿于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稳步有序地推进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专业基础、道德素养双重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鼓励他们为保障食品安全、消除民众食品担忧付出个人努力,着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促进国家在新时代下稳步发展,尽快实现民族复兴。

三、课程思政下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1.引入现实案例,协同推进德育智育教学。食品安全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引入现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认识到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升华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之效。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食品安全专业课程的研读和分析,深入挖掘并全面梳理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要素,积极探寻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的融合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选取合适的方法促进思想教育元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渗透并融合于专业课程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快速理解和深刻把握,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比如在讲到食品安全危害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三鹿奶粉”案例,向学生讲述此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不达标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激发学生捍卫食品安全的斗志。同时,教师要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未来踏入工作岗位之后,一定要不忘初心,坚持底线,积极捍卫食品质量安全,严禁一切对人类身体有害的食品流入市场。切不可为了经济利益而罔顾民众的身体健康,更不可因经受不住诱惑而丧失道德与法律底线,一定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争取做一名有责任感、有荣誉感的食品质量捍卫者。”由此使学生在分析案例、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升华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顺利实现德育、智育的目标。2.丰富教学形式,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食品安全课程涉及大量繁琐且复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快速准确地理解及识记,并且很多知识特别是融合德育的课程知识相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反思中领悟其中的真谛,继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全面推进。所以,教师在将思政教育渗透于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汲取知识、领悟真理、陶冶情操、升华境界,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例如,在开展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信息,了解“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品认证的标准要求和认证程序,分别从产品价格、质量、销售情况等多维度入手评估有认证标志的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逻辑清晰、内容完整、详略合理的专题报告。通过此方式令学生认识到近年来国家为实现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国家、对政府的认同,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情况深度融合,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价值的高度统一。教师还可以热点话题为媒介,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比如在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教学时,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讲述2018年发生的中国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形成“科学伦理”意识,认识到科学技术也需要遵循道德伦理,不可突破人类底线,否则就会引发人类的灾难;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课程之后,告知学生在一周后举行一场以“科技改变食品行业”为主题的辩论赛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划分的正反方搜集相关资料,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对食品行业产生了积极与消极兼有的影响,比如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衍生出了“是好是坏还有待验证”的转基因食品,鼓励学生在自我思考中领悟知识、提升道德水准。3.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促进食品安全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技术在中国教育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积极应用。教师在开展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工作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选取合适的方式、时机融入多媒体技术,通过清晰的图像、有趣的视频、生动的动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并展示食品安全课程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继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深刻认识到保持诚信品质的可贵性,鼓励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保持诚信正直的优秀品质,自觉遵守法律政策及伦理规范,任何时刻都要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例如,在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及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等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时,考虑到此类知识点比较密集,有些学生缺乏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的全面认识,不清楚中国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一系列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家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付出的一系列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助力国家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消除一切食品质量的隐患,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还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2014-2020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播放一段“3·15晚会”视频,揭露不良商贩的违法之举,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大力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依旧有很多商家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食品质量监管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充分地发挥监督权,让一切不良商贩、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无所遁形。4.坚持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是食品安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且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主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聆听到不同的评价声音,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的认识,理智地认识到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秉承不骄不馁的态度弥补不足、巩固优势,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提高专业素养水平,继而在教师的谆谆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塑造健全积极的人格,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在完成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技能教学工作后,教师可向学生布置一项以“我是食品质量检测员,我为食品质量安全负责”为主题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讲述“我”作为一名食品质量检测员应如何对食品进行检测,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同时要讲述劣质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等对身体的危害。教师在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一要遵循“及时反馈、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特别之处,让学生在教师的赞美与激励中增强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打击,以防止他们对食品安全课程产生厌恶和抵触的心理。二要分别从“知识掌握、思想意识、责任态度”等多维度入手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人在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为其针对性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并以此为导向合理地调整教学策略。三要打破以往教师评价作业的单一评价格局,引入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通过批改和评价作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情况;学生自主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纠正意识,加深对已犯错误的认识,避免后期再犯;学生互评能够使学生在检查其他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警示自己不要犯错,从而起到警示、纠正的作用。

四、结语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沙盘模拟;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教学设计;评价

2017年,国家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可设置为研究型普通高校、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技能型高等职业院校三大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与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均有内容交叉,如何突出该课程的特色,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成为这门课程授课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沙盘模拟以体验式的教学为主要特点,比传统教学更加灵活,比案例教学更贴近实际,是培养实战能力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沙盘模拟的理念,教师可以设定各种各样与工作职责相关的场景,促进学员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提出对策,拓展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强化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实践技能,注重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职场技能[1]。

1 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代表几门密切相关的课程。食品安全管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该课程的学时分配通常设置为理论课占2/3,实践课占1/3,传统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开设微生物检验、农药残留检验、重金属检测等实验操作训练。但这类实验内容又与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分析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复,造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实践课程因与之前学习的实验内容相重复而被取消,全部改成理论课[2]。这就违背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理论兼顾实践的学时分配,无法体现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课程与学时设置特色,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对于教学的实践性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设计。而沙盘模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同质化的局限,拓宽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集体验性、实践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应对工作职场复杂多变的场景打下牢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实践教学课堂更具吸引力、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沙盘模拟的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将更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应用型专业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为基础,课程内容有相近和交叉之处,这就需要统筹把握好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抓住各自的重点和精髓,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原料生产、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及消费等环节可能涉及的各种安全因素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解决办法,并系统论述食品的安全生产规范与现代安全控制体系及其应用、中国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练掌握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学生经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既夯实未来职业发展基础,又促使其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理念与思路,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技能[3]。

3 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3.1 实训项目一——食品标签标识有关知识实训食品标签标识是判定食品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只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标识就能现场即时做出明确判断,相对于食品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来说,食品标签标识合格与否的评判更为直观和简单,是食品从业者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国家食品法规之一。可以设定的问题如表1所示,由学生借助互联网,利用手机或电脑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分组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各自设计一款食品包装的标签标识,学生相互交换完成的标签标识作品,互相查找对方标签标识作品中的错漏之处,评出设计优秀的作品予以表彰并供学习借鉴。食品标签标识有关知识实训内容见表1,该实训项目设定为3个学时。3.2 实训项目二——如何做好一名食品生产主管实训食品企业的生产主管是企业的中层技术管理岗位,是食品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先担任生产技术员岗位,经过一定年限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一小部分表现突出的会晋升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通常称为“主管”“经理”“部长”等。只有经过中层岗位的进一步历练,才有可能实现职业发展的进一步跨越,中层晋升到高层岗位的竞争往往比基层晋升到中层要激烈得多,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有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出色的管理工作业绩。在校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对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往往认识不清,理论教材大多只是介绍一些概念、定义、标准、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如何与生产实际进行结合和应用,是能否达到“学以致用”是关键。现行的“四年制本科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第6、第7甚至最后1学期,而理论课通常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之前就已经开课,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理论课堂上开设一定学时的沙盘模拟实训演练。做法可以是:把学生按3~5人进行分组演练,每组设1名高层领导、1名中层管理者、其余人员为基层人员,按照特定企业日常工作的流程,由中层管理者向高层领导汇报工作,并向基层人员行使相应岗位管理职责。每1组演练完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如何做好1名食品生产主管实训内容见表2,该实训项目设定为3个学时。3.3 实训项目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实训正规的食品企业需要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可多达几十项,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就是其中必须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国家层面有《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农业农村部制订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一般分为总则、组织领导机构与职责任务、事件预警与报告评估、应急处置流程、应急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工作、监督与奖惩机制和附则等几个部分。“总则”部分一般阐述《预案》的编制目的意义、编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事件分级标准与等级、预案的适用范围等。“组织领导机构与职责任务”规定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组成和职责分工、下设的办公室人员组成和岗位职责及应急处置各工作小组组成和职责等。“事件预警与报告评估”规定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事件评估标准、事件级别核定和事件报告流程等制度。“应急处置流程”规定应急响应启动程序、紧急处置事项和协调指挥原则。“应急保障措施”规定事件通讯保障、医疗保障、技术保障、思想政治保障、应急处置物资保障、舆论引导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机制。“善后处置工作”规定事件善后事宜、事件调查、司法起诉、责任追究、抚恤赔偿、心理疏导、社会维稳和总结报告等内容。“监督与奖惩机制”规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培训宣教工作等内容。“附则”规定预案管理与修订制度、预案演习演练制度、预案解释部门、预案有效期限等内容。以餐饮单位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例进行模拟演练,做法可以是:把学生按10~12人进行分组演练,每组设1名为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负责人、1名为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应急领导机构代表、1名为食物中毒受害者、1名为食物中毒受害者家属、1名为餐饮单位员工代表、1名为当地市场监督管理机构代表、1名为当地疾控中心代表、1名为公安机关代表、1名为当地新闻机构代表、1名为食品检验机构代表、1名为医疗机构代表、其余人员为现场群众。每一组演练完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实训内容见表3,该实训项目设定为3个学时。

4 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把40名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名,按照排名序号分成奇数组和偶数组2组,对奇数组的20名学生按照本文设计的3个教学实训项目组织教学,称为设计组,而偶数组则按照传统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称为传统组,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期末试卷考试、案例分析、策划方案设计、团队构建能力、活动主持能力等方式收集用于评价教学效果的数据。再参照表4的评价方法,请4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分(取平均分),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沙盘模拟式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效果。传统组与设计组不同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结果见表4。学生上课热情度根据学生的抬头率、迟到率、早退率、注意力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传统组课堂上学生抬头率偏低、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玩手机、个别学生还出现迟到早退等,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7.3分,而设计组平均分7.7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0.4分,但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参与课堂讨论热度、教学互动程度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传统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度不高、课堂讨论不主动、教学互动不足,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7.3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8.1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0.8分,两者对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的准确程度、课后作业得分、期末试卷成绩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24.3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24.7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0.4分,但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对设定案例的分析透彻度、对策划方案设计的可行度和周密性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传统组学生仅能生硬套用课本上的教条式策略,缺乏变通,针对性差,策划方案设计大都思路不开阔、无创新、对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考虑不周全等,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19.2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22.9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3.7分,两者对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锻炼情况根据学生团队构建能力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设计组学生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锻炼了该项能力,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6.8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7.5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0.7分,但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锻炼情况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条理性、参与团队讨论表达观点的说服力、主持团队会议的号召力等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设计组学生在开展团队活动中锻炼了该项能力,该项传统组平均得分6.9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7.4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0.5分,但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从总分来看,传统组教学效果平均得分71.8分,而设计组平均得分78.3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6.5分。由此可见,基于沙盘模拟方法,进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设计,将是一种很有效果和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5 结语

沙盘模拟演练通常应用在大型企业和财务会计行业的经营管理或教学中。沙盘模拟又叫沙盘推演,通过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模拟问题或事件,由学生分组实战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经历模拟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并对经营管理业绩进行盘点与总结,对过程中的决策进行反思,对战略进行解析,在不断调整与改进的练习中提高综合管理素质[5-7]。在传统理工科的教学中借鉴和应用沙盘模拟理念[8],区别于带领学生到企业或亲临现场参与实训,是以假设问题或事件来设计相应的实训演练,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有效补充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纯粹理论教学的不足,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管理方面理论知识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随机应变等职场能力,为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基于公选课的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6(22):161-163.

[2]杨潇,黄玉坤,曾朝懿.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食品工业,2018,39(8):221-224.

[3]杜阿楠,郑煜焱,洛雪,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建设新思路[J].农产品加工,2017(10):83-84.

[4]梁建业.以食品安全报道为例分析媒体的舆论作用——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的舆论监督》[J].食品工业,2019,40(6):324.

[5]李洪涛,张西平,周晓奉.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实训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6]徐彩霞,姚顺波.erP沙盘模拟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分析[J].高教论坛,2013(10):42-45.

[7]谢桂娟,戴艳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62-263.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学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译自英语“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课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1]。翻转课堂强调过程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例如PPT、FLASH动画、微视频、电子教材,课堂测验等;在课中举行多种互动型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2,3]。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次数,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高职食品类专业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多数高职院校的这门课程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理论实践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偏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导致教师十分劳累,教学效果较差。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将翻转课堂理论应用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更优秀的高职食品专业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翻转课堂的设计开发

(一)整合课程内容,开发信息化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是一个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这种模式。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开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设计、筛选教学内容,将选择的任务碎片化、颗粒化,并制作成相应配套的PPT、微视频、课堂测验、电子教材等信息化资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变得生动有趣。(二)设计教学模式,改造教学流程。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前置学习阶段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提前一周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学生根据个人安排分组完成自学和自测,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初步认知和记忆;课堂学习阶段教师讲解重点、解答疑惑,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点评补充、布置作业,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课后学习阶段完成作业,针对知识薄弱环节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探究学习,教师在线交流并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整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三)改革评价方式,调动学习热情。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考核中不再是传统考核方式中的一考定成绩,而是注重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不同阶段都有考核,具体如表1所示。总成绩由前置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和最终考核四部分构成,分别占30%、30%、10%和30%。前置学习阶段,注重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观看情况,占总成绩20%,课前测试占10%;课堂学习阶段,利用泛雅平台考勤占总成绩10%,学生汇报成绩由小组互评产生,占总成绩20%;课后学习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成效

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平行班对比实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均从翻转课堂实践中获益。(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经调查分析,翻转课堂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传统课堂而言,微视频的直观和趣味性,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均等的,可个性化安排时间、学习次数和学习进度,可随时通过平台与老师同学交流,能够帮助学困生减少学习中的障碍,非常适用于缺乏自信和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高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有8个项目,而课时仅有58学时,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课堂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通过平行班对比实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有较大提升,60分以下的学生下降了35%,61—75分的学生提升了18%,76—90分的学生提升了12%,90分以上的学生上升了5%。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翻转课堂可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对于学困生的作用较明显。(三)教师信息化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技术掌握要求。例如,要求教师能够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课件和PPT等,并且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同时,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高,教师需具备更好的组织能力、点评能力和更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笔者自身应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到了很大提高。

四、翻转课堂的总结反思

基于泛雅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前置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三个阶段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从认识识记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巩固和升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程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可在同类课程中进行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微视频、设计课堂等;教师的指导教学活动能力和信息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小组活动中评价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设计等,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73-77.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9

《食品质量与安全》一书,由学者刘雄、陈宗道编著,于2009年8月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围绕食品的安全性展开论述,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概述和中国食品监管现状、植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加工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的安全质量保证与控制、食品卫生安全法规标准、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和制度等,从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到应对方案都做了逐一阐述。其中,详细阐明了各类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类影响提供了专门的控制措施。该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结构完整、框架清晰、食品安全知识点覆盖全面,解决措施联系实际,多举并措,实用性强,可为研究食品安全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对培养学生食品鉴别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具有长远的参考借鉴价值。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作为人类精神愉悦享受下高品质生活的物质保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良好的食品卫生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商家的道德沦丧和食品卫生意识的缺乏,食品安全问题时有曝出,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食物中毒等事件屡见不鲜。食品安全已成为一大民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还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而中学基础教育学科贯穿于学生教学发展的始终,利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何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融入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具有以下途径:

一、“因材施教”,教材融入食品安全知识。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食品安全知识讲解,充分利用好教材,在保证不偏离学科主旨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讲解范畴。涉及到食品知识的内容,及时向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如:在讲到《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文章导入时可充实野生菌类识别内容,强化学生食品鉴别能力,防止因误食有毒食物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等。通过结合教材内容,从点滴教学中灌输食品知识,逐步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安全教学范文篇10

《食品安全学概论》一书高度贴合现代食品安全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和特征,同时与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教学创新相匹配,对于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具有较高价值。该书涉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保证体系等理论知识,以及包装材料和容器、非热力食品、环境污染、细菌和霉菌、农药残留、有毒化学元素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诸多因素。为加深读者印象、增长见闻,同时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学理论和食品安全相关体系,作者还在书末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书整体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简明凝练、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可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创新教学,食品安全教育普及推广、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及生产领域工作人员之参考用书。在食品生产工业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从食品原料生产到加工储运,从销售到消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安全因素。要想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升对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管控力度,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客观地认识食品安全学教育相关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完善食品安全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创新的核心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切实探索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和实施路径,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和启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问题频发,倒逼高校食品安全教育。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科研和理论发展,参考《食品安全学概论》关于食品卫生安全多层面理论剖析和阐释,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立足专业学科建设,转被动、机械化教育为主动、“渗透”式教育。以往由于高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往往单留一堂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实践与专业学科教育相对独立,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被动接受食品安全卫生教育,因而学习成效十分低下。要想切实提升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效性,需要紧密结合高校专业学科体系教育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点,再以“点”辐射“面”,消除食品安全教育的突兀感、生硬感,同时提高食品安全教育理论与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联系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第二,深化学科融合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知识和理论,现代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管理依赖于其他领域理论和技术的支持。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融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仅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整体趋势,也为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良好载体。例如可以联合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包装工程、农业农林等多个专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既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科学规划、设计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虽然加深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教育的认识、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共识,但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仍然缺少一套相对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践往往各行其是,不利于食品安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食品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牵头、各大高校积极交流探讨,为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