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4:37: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食品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食品实训总结

食品企业实训总结

XX,也许大家都不陌生,那是我们曾经周末勤工俭学的地方,它属于外商独资企业,生产糖果制品,产品80%出口,主销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占地面积11600平方米,厂房、生产设备达国内同行一流水平,环境优美、厂容整洁、公司管理实施HACCP-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生产过程严把卫生质量关,符合出口食品厂的卫生要求。公司先后通过CIQ出口食品卫生注册、QS(质量安全)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该公司主要生产果胶软糖及硬糖,并经过艺术加工,共有30余系列,200多款的造型,与市场潮流需求严密接轨,深受各个年龄层人士喜爱,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为了能够对糖果巧克力的制作工艺流程的加深理解,我这次实习的单位选择了XX食品有限公司。

在这次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能实践操作!能很好的运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能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我们这次被分配到加工部,我的工作就是浇注成型!我们所要做的产品是QQ糖。QQ糖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

摘要:在传统理工科的教学中借鉴和应用沙盘模拟理念,可以有效补充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纯粹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阐述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结合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设计3个教学案例。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职场技能。通过对传统组与设计组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传统组教学效果总分平均得分71.8分,而设计组总分平均得分78.3分,设计组高于传统组6.5分,两者对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于沙盘模拟方法,进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可为理工科中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关键词:沙盘模拟;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教学设计;评价

2017年,国家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基于人才培养定位可设置为研究型普通高校、应用型普通高校、职业技能型高等职业院校三大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与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均有内容交叉,如何突出该课程的特色,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成为这门课程授课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沙盘模拟以体验式的教学为主要特点,比传统教学更加灵活,比案例教学更贴近实际,是培养实战能力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沙盘模拟的理念,教师可以设定各种各样与工作职责相关的场景,促进学员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并提出对策,拓展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强化学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实践技能,注重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沙盘模拟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使学员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职场技能[1]。

1 基于沙盘模拟的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代表几门密切相关的课程。食品安全管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该课程的学时分配通常设置为理论课占2/3,实践课占1/3,传统的实践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开设微生物检验、农药残留检验、重金属检测等实验操作训练。但这类实验内容又与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分析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复,造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实践课程因与之前学习的实验内容相重复而被取消,全部改成理论课[2]。这就违背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理论兼顾实践的学时分配,无法体现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课程与学时设置特色,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对于教学的实践性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设计。而沙盘模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同质化的局限,拓宽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集体验性、实践性、挑战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应对工作职场复杂多变的场景打下牢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实践教学课堂更具吸引力、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沙盘模拟的应用型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将更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应用型专业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信息化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使传统教学手段面临新的挑战。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为打通职前职后培训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训教学;职教云平台;课程思政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分类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来源呈多样化趋势,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基本目标的课程改革,是当下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原因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国民身心健康及国家经济发展,而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及质量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是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控制点”。因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技术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强,实训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综合检验操作两个部分,占总课程内容的70%以上。传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训以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模拟操作为主,实践操作重现性差,同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致病菌的综合检验无法正常进行训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进度,给创新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及仿真操作软件等的应用。智慧职教云平台是集网络课堂和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可采用适宜的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学习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专属的个性化在线课程,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是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所有课程都有育人作用,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团队应充分挖掘课程实训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为了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择业、就业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情况做出汇总分析,针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调研结果与分析

查看全文

食品物流管理与冷链运输研究

由傅莉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物流管理》一书,在对比分析国内外食品物流管理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详细阐述食品物流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为食品物流管理中的冷链运输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食品物流管理》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依照食品运输的前期环节,阐述食品物流管理的概念、采购与库存管理、保藏技术、食品包装和食品冷却冻结技术。第六章和第七章指出食品在运输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各类产品的流通加工和仓储管理。第八章系统论述冷链运输所需技术、管理模式、组织运营三方面内容。第九章以配送管理为主题,特别强调在食品冷链运输作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要素,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冷链运输各环节中的重点,为企业发展冷链运输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冷链运输有助于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前景广阔,但是当前依然有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冷链运输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一方面是地区分布不合理。我国西部地区的冷库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远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是冷库规模不合理,大型冷库多于中小型冷库,肉类冷库多于水果和时蔬冷库。第二,冷链运输成本高昂。根据现有数据,我国冷链运输成本要比普通运输普遍高出40%~60%,随着全球能源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冷链运输成本也水涨船高,因此农产品经销商亟需通过降低冷链运输成本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第三,冷链运输过程操作不规范。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我国冷链运输无法做到全程冷链,而冷链断裂会加快食品腐败。第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

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单位依旧是家庭经营,总体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标准化步伐。尤其是鲜肉、海鲜、水果、时蔬类产品难以做到标准化生产,农户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难以实现大规模销售。农产品标准化的欠缺阻碍了线上交易的发展,进而从需求端直接抑制了冷链运输发展。针对上文总结出的冷链运输问题,结合书中基本观点并联系实际提出以下四个措施,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

第一,加强冷链运输产业扶持。政府应从宏观层面重视冷链运输产业,将我国居民消费的偏好、趋势与农业发展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相结合,制定适合冷链运输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同时加强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目前不合理的分布状况,制定冷链运输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鼓励物流运输企业积极创新,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引入先进的冷链运输装备,降低运输成本,帮助冷链运输产业取得更好发展。

第二,积极促进冷链运输技术创新。首先,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研发、改进冷链运输技术,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冷链运输技术的创新。其次,加强对冷链运输人才的培养,引导高校设立冷链运输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人才教学体系,为我国冷链运输产业输送多元化人才。再次,落实国家对于企业创新进行的减税降费支持政策,鼓励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强调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加大对冷链运输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丰富资金投入机制,降低企业冷链运输创新风险,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冷链运输产业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

第三,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有助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产品冷链运输质量的第一环节。相关主体需要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包括扶持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其与当地农民构建合作共享的利益机制,帮助农民完成农产品标准化。同时加强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形成厂家直销等模式,完善农产品市场建设。

第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也体现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路径,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能够较好地解决学校教育相对滞后于市场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学校独自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的相对封闭、对市场反应迟钝、设备更新困难等不足。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既可发挥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论方面的优势,又可按照冷链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发挥企业精于工艺流程、生产制作条件完备等实践方面的优势,做到互补互助,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查看全文

生鲜食品管理教学实践

1课程的建设

1.1明确课程的定位

“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课程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选修课,是在具备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基础上,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到超市工作所开设的提高超市生鲜管理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涵盖了连锁超市生鲜区各工作环节和内容,为学生从事连锁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它既是满足岗位需求的首要流程要素,也是从事连锁超市门店生鲜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技能)。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国内超市的发展、采购、加工、销售、陈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超市生鲜区基本管理能力,为学生能适应超市生鲜区相关岗位群要求奠定基础。因此,课程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1.2课程内容的建设

该课程着重讲授超市生鲜食品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力求课程体系完整,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不追求知识面面俱到,但也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做到内容深入浅出,有效提高学时的利用率,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的超市生鲜相关知识。[1]在内容选择上,对超市内其他部门内容只作简单介绍,如超市营销、超市服务规范、超市自动补货等;在讲授生鲜食品采购管理时,加重了生鲜食品当地采购和跨地区采购的阐述,强调了采购工作对生鲜区的重要性,而不追求进一步讲生鲜商品的补货知识,从而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根据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重视教材建设。在目前社会对实践人才需求的趋势下,编写了《超市生鲜食品管理》教材,不但满足了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被扬州大学、青岛旅游学院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使用,在国内生鲜管理方面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培训考核内容有机结合,开辟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完成该课程及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再经过国家职业鉴定所的考核,可以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其培养方案在国内高职高专中起到了领先作用。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获得烹饪类相关证书的学生,如果具备在超市生鲜区实践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实际工作;在遇到问题时,所提方案与实际情况接近,解决问题速度快。

1.3教学方法的选择

查看全文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优化与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企业调研情况,结合《食品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及其教学教改中探索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为基础,从而对高职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企业调研;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在高等专科教育指导方针及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对本地区部分食品行业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企业性质、人才需求量、岗位性质、结构、生产技术等。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市场已有潘宁和杜克生主编与郝涤非主编等的教材,然而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不完全适应。现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定实训内容与学时数,为后续实训开展奠定基础,学生能在后续实训课自觉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基于专业调研结果对高职高专食品生物化学实践及理论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期指导后期的教学文件准备及教学实践。

1.调研情况

吉安食品行业主要以中型和传统小作坊式为主,农产品初加工是比较显著的特点,技术需求偏向于生产加工控制及质量检测,因此课程教学实施中主要结合这两方面来开展。

2.内容结构分析

查看全文

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考察

一、考察意义

年1月11日至年1月14日,我系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年1月14日上午。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考察团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年1月11日下午。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苏州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二OO五年三月,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查看全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时代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转型背景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措施,包括实践教学内容模块的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手段的创新、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保障等。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关经验可供同类院校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食品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以及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不断升温,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核心的相关专业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有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300余所;除老牌的轻工院校、商口院校和农业院校外,许多地方高校也新增设了此类专业。虽然开设有食品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庞大,但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差异。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为突破口,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1-2]。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内有一大批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率先启动了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工作[3-5]。湖南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同样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于2013年在湖南省率先启动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度推进专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工作,并将此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方向;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目前,学校已先后筛选了两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其中。本科专业转型发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借鉴国外相关高校的一些经验[6-8],但当前的核心任务应该是积极探索适合于我国自身国情的专业转型发展思路。专业转型发展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9-1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手段、保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进而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对湖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进行介绍,以期为国内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图1),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模块涵盖了本专业所需具备的工程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分为共性和个性化两部分,前者为本专业学生必修内容,后者则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任修其一;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利用校内生产实训平台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及相关管理,后者则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另外还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在企业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述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所在;但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围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试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设计了社会实践与专业认知实习、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手段

查看全文

科学培养实用人才经验交流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寻山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适应发展形势需要,整合下属的海洋珍品有限公司、海洋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和凯普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设立的股份公司,是以海洋珍品育苗、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总资产1.7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税6700万元。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科普示范基地、省院士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实践基地。并被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水科院所及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确定为科研与教学实验基地。

公司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推进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

一、硬件设施齐全,实训条件完备。

公司拥有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海珍品苗种繁育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海珍品育苗基地育苗总水体达到4万m³(m2),其中藻类育苗水体15000m³(m2),贝类育苗水体20000m³(m2),鱼类育苗水体5000m³(m2),可进行鲍鱼、扇贝、海参、牡蛎、牙鲆、魁蚶等近20种海珍品的育苗工作,年优良种苗繁育能力20多亿株(粒、头、尾);海上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藻类养殖面积16000亩,贝类养殖面积2000亩,鱼类养殖120个网箱,年海产品产量达到5万多吨,可广泛开展生态健康养殖、贝藻复合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创新;海产加工车间总面积达到20000m2,年加工海洋系列食品和海藻化工产品2万多吨加工对象涉及鱼类、贝类、藻类,加工技术涵盖了酶解、水解、微波干燥等领域。同时,公司还组建了国家级海洋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总面积6000多m2,购置1000多万元的国内外最先进的科研开发仪器设备,拥有了国际标准的水产品加工研发及生产设施设备,形成了保种、育种、繁育、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与集成示范平台。分析化验中心面积达到300多m2,拥有50多台(套)能够满足良种繁育检测需要的化验仪器和大量的试剂试管,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水质分析、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完善的配套设备、设施,齐全的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训硬件条件,完全可满足大学生在工程技术中试、示范和产业化开发方面的实训要求,能够迅速提高实训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加快所学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实训模式科学,人才培训得力。

在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的同时,公司积极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企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内多家对口高校建立了联系,聘请了中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方建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副教授刘涛,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周毅,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侯旭光,轻工业学院教授赵祥忠等专家作为公司的实习指导老师,每年吸纳200多人次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来公司实习。经过多年努力,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企校合作实训模式。一是短期培训,高校院所组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到公司短期集中学习培训,公司组织科技骨干人员总结多年工作、科研经验,结合生产实践,用实例给学生阐述理论,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仅“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所等科研单位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短期实地学习的就达到20多次,实训人数达到300多人(次);二是中期培训,对于大学生实习工作,公司科技人员与学校老师组成培训辅导组,共同培养学生,大胆的让实习生全方位参与到企业的科研与生产过程,以企业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为课堂,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员工进行充分交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三是长期合作,公司每年与合作的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既有“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这样的国家级重点研究计划,也有省自主创新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省科技攻关等省级重大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从联姻的各大科研院所积极吸纳学生参加课题组,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学生在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各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下,先后突破了鲍杂交育种、鲜海带高值化综合利用、海带休闲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最终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增强了合作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公司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自己急需的专业人才,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互利共赢的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