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期考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51

医师定期考核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1

一、以部门为单位到人事处领取考核表格。

二、2007年12月31日前已经注册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教师在2009年元月6日前将本人的《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原件交所在部门,并填写《商丘市医师定期考核表》,(分简易程序表和一般程序表两种)。

三、简易程序考核:

1、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

1获得省辖市以上审批的各种荣誉称号;

2获得商丘市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

4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突发事件任务的(必须是政府派出的)。

5获得本专业市级三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前七名。

2、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

四、一般程序考核:

不符合简易考核程序的医师,按一般程序考核。

五、继续教育学分要求:

20*年1月—12月继续教育学分达到25学分,达不到25学分需参加市医师协会分期分批组织的培训,培训费60元。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五、其他事项:

商卫医[2008]72号文件见人事处网页。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2

一、执业道德:本人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恪守行医准则,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临床工作中热忱服务患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忠于社会主义医疗事业,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医院规章制度,遵守卫生局下发的各项行医规范,坚决抵制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不做损害医院的行为。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为患者多考虑,节约医疗费用,不开大处方、不开多余检查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合理用药,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为患者谋福利。

二、业务水平:作为年轻的医师,业务上有待于提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同时结合书本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上门诊上认真学习高年资医师坐门诊如何处理患者,并经常请教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到不耻下问。在病房中认真管理床位病人,及时观察,及时调整用药等,学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注重平时的业务学习,按时参加卫生局、医院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保持知识的持久更新。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3

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县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含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四大类别。

二、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测试三项。

(一)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由医师所在医疗机构负责考核,考核机构复核。

(二)专业技能测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测试,考官必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测试办法:技能测试共考2题,其中必考题1题,从3题中随机抽取一题,备考1题,从20题中随机抽取1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专业知识考试由县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委员会统一命题,考核机构组织考试,考试办法如下:专业知识考试共100题,总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考核程序

(一)简易程序

符合下列条件的采取简易程序,对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医师,或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并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医师,采取简易程序考核。良好行为记录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县级及以上的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和取得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受到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医疗事故等。对符合简易程序考核的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考核工作成绩、职业道德测评后,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4)上签署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不在进行业务水平考核。

(二)一般程序

符合一般程序的医师,由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对其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并在《医师定期考核表》(附件5)上签署评定意见,经考核机构复核通过后,参加业务水平测试。

四、考核结果判定

医师定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考试的,或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即为不合格。不合格人员由县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公室统一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人员,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考核,如不合格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五、时间安排

(一)组织阶段

4月25日-5月15日:县卫计局调整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人员(见附件1),设定县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定考办”)具体负责辖区内考核工作,设定考核机构及考核片区的划分。

5月16日-5月25日:定考办负责组织辖区内考核机构的审核工作,考核机构向定考办提交信息登记表(见附件3);受考核机构及医师执业信息发生变动应及时向所在医疗机构备案并及时在《国家计生委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更新修改,机构信息代码(见附件8),不熟悉操作的机构或人员请在医政群下载视频学习。

(二)学习测试阶段

5月26日-6月20日:全县被考核医师在医政群按医师类别下载资料自主学习。

6月1日-6月15日:医疗机构组织注册在本单位的医师的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工作(见附件4、5),并在6月15日前报考核机构复核。

6月30日前考核机构将复核结果汇总(见附件6)通知被考核机构,并将复核结果报定考办备案;被考核机构在接到复核结果后7日内录入考核信息系统,同期开展业务水平测试的报名工作;

7月18日-7月19日:定考办统一命题、组织安排理论水平测试工作,组织巡考小组全程监督各考点业务水平测试工作。考试结束后,试卷及答题卡由考核机构现场收回,以确保测试的公正性。

7月20日-8月10日:定考办组织人员统一阅理论水平测试试卷,并将结果反馈到各考核机构。

(三)总结阶段

8月11日-8月30日:考核机构汇总录入被考核机构人员考核结果(见附件7),并将考核总结报定考办。

六、工作要求

(一)本次医师定期考核实行业务分管院长负责制,各考核机构与被考核机构要精心组织,按照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不走过场,认真做好医师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并取得实效。

(二)试卷领取。各考核机构考试时间前一天到定考办领取专业知识考试试卷,严密保管。

(三)考试组织。每考室30-40人,一人一桌,监考人员2人,前后左右间距不少于60公分。专业知识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当场密封保存,试卷统一销毁。

(四)严格奖惩。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4

一、组织领导

成立*区医师定期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必要时对考核机构考核情况进行抽查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医师定期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区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区疾控中心主任

杨绚丽区卫生局医药科科长区医学会秘书长

成员:*区淮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卫生局医药科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医药科,办公室主任由杨绚丽同志兼任。

二、考核对象

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区属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执业的医师均应按照规定接受定期考核。医师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周期。

医师定期考核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考核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及公共卫生。

三、考核机构

区卫生局委托区医学会为我区定点考核机构,承担我区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四、考核内容及方式

(一)医师定期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工作成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测评。

工作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医师执业过程中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考核期内完成工作数量、质量和政府指令性工作情况。

职业道德评定内容包括:医师执业中坚持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以及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团结协作、依法执业状况等。

业务水平测评内容包括:医师掌握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应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

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医师的考核还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考核内容。

(二)区民营医疗机构协会负责对区属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注册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评定意见;其他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医师由所在机构负责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评定意见。业务水平测评由考核机构负责。

(三)医师工作成绩考核和职业道德评定应与医师年度考核相衔接,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实施。职业道德评定,按照卫生部《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进行,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

(四)业务水平测评按照医师的级别、类别,结合专业分别组织实施。

业务水平测评分为基本技能操作考核以及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综合笔试考核两部分。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1.个人述职,提交书面材料;2.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考核或考试以及实践技能考核或考试;3.对其本人书写的医学文书的检查;4.患者评价或同行评议。

(五)考核机构先对报送工作成绩考核和职业道德评定意见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试。

考核机构综合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评定意见及业务水平测评结果对医师作出定期考核结论,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

五、考核实施与管理

(一)集中考核。每年度10月至11月进行集中考核。集中考核的对象为:至本年度12月,执业注册满两年或考核合格已满两年的医师。

每年7月15日前,考核机构将业务水平测评时间安排和本年度业务水平考试范围、大纲,通知至区属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医师所在机构负责将业务水平考试的相关安排通知本机构应接受定期考核的医师。

每年7月20日前,区属的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将本机构本年度应接受考核医师名单报送区卫生局。

每年7月30日前,区卫生局负责将本年度接受考核医师名单汇总送交考核机构。

每年8月20日前,各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完成对本机构接受考核医师的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填写《医师定期考核人员申报表》,并将应接受考核医师《医师定期考核表》一式二份、《医师定期考核档案》(首次接受考核医师)一式二份以及其他材料,按照考核名单报送考核机构。

每年10月20前,完成医师业务水平测评,并做出考核结论。

11月30日前填好《医师定期考核结果汇总表》(连同Excel电子版)报送至市卫生局医政处。

每年12月10日前,医师所在单位负责将考核结果通知被考核医师,并将被考核医师《医师执业证书》统一收集上报至区卫生局。

每年12月底前,区卫生局完成医师考核结果在《医师执业证书》上的记录工作。

(二)区卫生局应当在向考核机构送交医师考核材料的同时,提供参加考核医师本周期内存在《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列举情形的相关材料。

(三)在考核周期内,拟变更执业地点或有《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但未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师,应提前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

需提前考核的医师,由区卫生局或其执业注册所在机构通知考核机构。

六、执业记录与考核程序

(一)国家实行医师行为记录制度。医师行为记录分为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市级以上各部门的年度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定性任务及取得的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常规受到的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的医疗事故等。

医师行为记录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依据之一。各级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建立医师定期考核档案,将医师执业行为记录(包括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及《医师定期考核表》及时存入其档案中。

(二)考核程序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

一般程序为:医师先从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三个方面书写述职报告,由所在单位或相关机构对其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评定意见,报考核机构进行复核,并进行业务水平测评。

简易程序为:医师先从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三个方面书写述职报告,由所在单位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后,报考核机构审核,不进行业务水平测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医师定期考核执行简易程序:

1.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

2.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3.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务,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4.医师离退休后由本单位返聘,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其他医师采取一般程序考核。

(四)医师考核执行简易程序应由符合条件的医师填写《医师定期考核执行简易程序申请表》并附相关证明资料,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批准。

七、考核结果及记录

(一)医师定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测评的,或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即为不合格。

(二)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按规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符合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或通过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含助理医师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的),可视为业务水平测评合格,考核时仅考核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

(三)被考核医师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考核结果之日起30日内,向考核机构提出复核申请。考核机构应当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医师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书面通知医师本人。

(四)对考核不合格的,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其中,因业务水平考核不合格的,应在原考核机构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因职业道德、工作成绩等原因考核不合格的,由所在单位安排培训与教育。医师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和培训期满后,再次进行考核。再次考核合格者,在其《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记录”记录,允许继续执业,但该医师在本考核周期内不得评优和晋升;对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八、监督管理

(一)考核机构负责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考核评定,按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报告考核情况及医师考核结果,并接受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按照相关规定对执业注册地点在本单位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或者弄虚作假,以及不配合医师定期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将责令改正,经责令仍不改正的,对该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三)考核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按照《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二条处理。

九、工作要求

(一)实行医师定期考核是《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一项法定的医师考核制度,也是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师执业管理,提高医师素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师定期考核是指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组织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进行的考核。

第三条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医师,其定期考核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定期考核应当坚持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第五条医师定期考核分为执业医师考核和执业助理医师考核。考核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

医师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个周期。

第六条卫生部主管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其负责注册的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

第二章考核机构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者医疗卫生行业、学术组织(以下统称考核机构)承担医师定期考核工作:

(一)设有100张以上床位的医疗机构;

(二)医师人数在50人以上的预防、保健机构;

(三)具有健全组织机构的医疗卫生行业、学术组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受委托的考核机构名单,并逐级上报至卫生部备案。

第八条考核机构负责医师定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和考核结果评定,并向委托其承担考核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考核工作情况及医师考核结果。

第九条考核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负责拟定医师考核工作制度,对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考核委员会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医疗卫生管理人员组成。

第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委托的考核机构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并可以对考核机构的考核结果进行抽查核实。

第三章考核方式及管理

第十一条医师定期考核包括业务水平测评、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评定。

业务水平测评由考核机构负责;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考核机构复核。

第十二条考核机构应当于定期考核日前60日通知需要接受定期考核的医师。

考核机构可以委托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通知本机构的医师。

第十三条各级各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要求对执业注册地点在本机构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评定意见,并于业务水平测评日前30日将评定意见报考核机构。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对本机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应当与医师年度考核情况相衔接。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规定建立健全医德考评制度,作为对本机构医师进行职业道德评定的依据。

第十四条考核机构应当先对报送的评定意见进行复核,然后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参加定期考核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评,并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业务水平测评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

(一)个人述职;

(二)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考核或考试以及技术操作的考核或考试;

(三)对其本人书写的医学文书的检查;

(四)患者评价和同行评议;

(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

第十五条考核机构综合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评定意见及业务水平测评结果对医师做出考核结论,在《医师定期考核表》上签署意见,并于定期考核工作结束后30日内将医师考核结果报委托其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同时书面通知被考核医师及其所在机构。

第十六条医师认为考核机构的考核人员与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考核客观公正的,可以在考核前向考核机构申请回避。理由正当的,考核机构应当予以同意。

考核机构的考核人员与接受考核的医师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第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考核机构提供参加考核医师考核周期内的行政处罚情况。

第十八条在考核周期内,拟变更执业地点的或者有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但未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师,应当提前进行考核。

需提前进行考核的医师,由其执业注册所在机构向考核机构报告。

第四章执业记录与考核程序

第十九条国家实行医师行为记录制度。医师行为记录分为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应当包括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奖励、表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取得的技术成果等;不良行为记录应当包括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和诊疗规范常规受到的行政处罚、处分,以及发生的医疗事故等。

医师行为记录作为医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条医师定期考核程序分为一般程序与简宜程序。一般程序为按照本办法第三章规定进行的考核。简宜程序为本人书写述职报告,执业注册所在机构签署意见,报考核机构审核。

第二十一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医师定期考核执行简宜程序:

(一)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考核周期内有良好行为记录的;

(二)具有12年以上执业经历,在考核周期内无不良行为记录的;

(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其他医师定期考核按照一般程序进行。

第五章考核结果

第二十二条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测评的,即为不合格。

第二十三条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按规定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通过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可视为业务水平测评合格,考核时仅考核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四条被考核医师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考核结果之日起30日内,向考核机构提出复核申请。考核机构应当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医师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书面通知医师本人。

第二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考核结果记入《医师执业证书》的“执业记录”栏,并录入医师执业注册信息库。

第二十六条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允许其继续执业,但该医师在本考核周期内不得评优和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七条医师在考核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机构应当认定为考核不合格:

(一)在发生的医疗事故中负有完全或主要责任的;

(二)未经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在注册地点以外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进行执业活动的;

(三)跨执业类别进行执业活动的;

(四)代他人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五)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六)索要或者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其工作人员给予的回扣、提成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七)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者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者提成的;

(八)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九)未按照规定执行医院感染控制任务,未有效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造成疾病传播、流行的;

(十)故意泄漏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十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师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考核周期内,有一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医德较差的;

(十三)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或者扰乱考核秩序的;

(十四)违反《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被行政处罚的。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不按照本办法对执业注册地点在本机构的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或者弄虚作假,以及不配合医师定期考核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经责令仍不改正的,对该机构及其主要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九条考核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两个考核周期以上的考核机构资格。

(一)不履行考核职责或者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

(二)在考核工作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

(三)在考核过程中显失公平的;

(四)考核人员索要或者收受被考核医师及其所在机构财物的;

(五)拒绝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或者抽查核实的;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考核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按《执业医师法》第四十二条处理。

第三十一条医师以贿赂或欺骗手段取得考核结果的,应当取消其考核结果,并判定为该考核周期考核不合格。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医师的考核工作由核准该医疗机构执业的卫生或中医药行政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考核机构按照本办法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称业务水平包括医师掌握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应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能力。

本办法所称工作成绩包括医师执业过程中,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一定阶段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政府指令性工作的情况。

本办法所称职业道德包括医师执业中坚持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以及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团结协作、依法执业状况等。

第三十四条对从事母婴保健工作医师的考核还应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考核内容。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6

根据《市卫生局关于申报医师定期考核机构的通知》(卫函[2012]89号)要求,经医疗单位申请,市卫生局审核确认,下列单位为医师定期考核机构。

一、医师考核机构名单

市医学会、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

二、考核机构职责

1、根据市卫生局委托,承担所负责的医疗、预防、保健及民营医疗机构相应类别医师定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和考核结果的评定,并向市卫生局报告考核工作情况及医师定期考核结果;

2、负责组织和实施所授权范围内被考核医师业务水平测试的考务工作;

3、审核、完善各医疗卫生机构被考核医师的基本信息,收集整理被考核医师档案材料;

4、依据全市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办公室的评定、审核结果,填写所授权范围内被考核医师业务水平测试的考核结果;

5、做好被考核医师信息的网上审核、上报和维护管理工作。

三、考核机构负责考核范围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7

为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及中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范围

全县城乡所有常住人口,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均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项目内容

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国家卫计委新增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和中医药健康管理。

若年度内国家颁布新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或新增项目内容,则按照国家最新标准执行。

三、工作目标

按照深化医改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巩固现有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突出重点,适当增加新项目,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具体包括:

(一)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1、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5%以上;

2、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人数,35岁以上城乡居民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率分别达到60%和50%,发现患者规范化管理率≥60%,对血压、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增加2次随访,抽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满意率均达到4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达4‰以上,检出患者网管率≥80%,按照“应管尽管”原则,将居家治疗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全部纳入管理,发现患者规范化管理率≥70%,对基本稳定和不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增加4次随访;

3、提高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覆盖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二)扩展和增加服务内容

1、在老年人体检中增加腹部黑白B超检查。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0%,规范化管理率≥60%;

2、新增加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可疑者推介转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监督其规范服药。完成县疾控中心下达的结核病患者发现人数,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三)强化基础性服务项目

1、加强健康教育服务,提高个体化健康教育补助水平;

2、加强预防接种服务,完善建立预防接种证、卡服务并给予相应补助,提高每接种剂次补助水平,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8%;

3、继续实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包括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项目。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85%以上。

(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85%。

四、经费管理

按照中、省要求,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将达到人均40元标准。要严格按照《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手册》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指导意见》进行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或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同时,按规定及时、足额落实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补助,确保用于村卫生室的资金不少于48%(农村地区新增5元服务经费全部用于村卫生室开展相应工作)。县级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对绩效考核和资金拨付使用的督查督办机制及面向社会公示制度,严格逗硬奖惩,不定期对专项资金实行日常的监督检查,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补助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单独设置补助资金专帐,专项进行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对违反规定使用骗取专项补助资金行为的将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障紧密结合,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合理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适时监测项目实施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好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二)强化培训,大力宣传。县指导中心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和水平。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明白纸、宣传单、讲座以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对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意识,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及稳步推行。要加强与乡镇政府、村(居)委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和辖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争取支持,引导城乡居民自觉自愿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加强督查,规范服务。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按规范要求为居民提供服务。县指导中心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督导制度,县级督导每年应不低于4次,将督导情况、基层医疗机构整改落实效果等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测制度,按时上报月、季、年报表,每月项目进度情况应按照村→乡镇(社区)→县指导中心→市指导中心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上报时间分别为次月2日、3日、8日前。

(四)严格管理,强化考核。进一步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分级考核工作机制,保证项目执行质量。根据中、省、市考核办法,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进一步健全内部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要加强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项目工作任务落实。县级对辖区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面考核,县级考核至少抽查20%的村卫生室。县、乡(镇)考核结果要与各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挂钩,严格逗硬奖惩。县级于10月前,全面完成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并于11月初按照考核结果完成年度补助资金结算和考核情况汇总上报。市卫计委将在11月底组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级绩效复核。

第二篇: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省、市项目安排,2015年继续对全县乡镇卫生院的部分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实施培训。

一、项目目标

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内儿科诊疗水平,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培训范围

(一)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培训

对全县31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卫生管理人员,主要学习深化农村医改有关的政策措施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培训时间5天,由市卫计委负责组织实施,市合管中心、市医学会具体承办。

(二)乡镇卫生院内儿科人员培训

对全县31所乡镇卫生院各培训1名内儿科医务人员。其主要内容为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方法和急危重病(症)的早期识别及其初步处理;儿童常见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处理原则,掌握病情轻重程度评估及急危重病(症)的识别和初步处理原则及转诊指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与家长沟通并提供咨询和健康指导的技巧。采取理论培训和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学习、进修等方式,培训时间102天(理论学习34天、临床进修68天)。

1、理论培训

实行集中培训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由成都健康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承担教学管理、教材供给、网络学习设备提供等工作。

2、进修学习

由县卫计局统一安排,31名参训学员分别到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学习时间68天(2015年7月22日—9月28日)。各承担进修培训的单位要制定培训方案、带教课程,严格学员签到考勤,对学员进修分阶段及全程效果进行评估。

(三)乡村医生内儿科培训

对全县515名获得国家规定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开展内儿科知识培训。培训时间5天,具体培训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四)县卫计局管理人员培训

县卫计局选派1名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主要学习深化农村医改有关的政策措施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安排部署医改任务和农村卫生重点工作。由省卫计委负责组织实施,为期7天。

三、专项资金安排

(一)培训项目不收取任何培训费用。

(二)乡镇卫生院内儿科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由市卫计委统一管理,并将在培训期间不定期督导检查,经考核后据实核拨各县市(对培训和进修期间不在岗人员,将扣减培训经费)。

(三)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参训人员的生活补助、网络教学内容和设备、教材购置及聘请授课老师的授课补助。

四、项目执行时间

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县实际,乡镇卫生院内儿科人员理论培训在2015年7月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内儿科人员临床进修和乡村医生内儿科培训工作在2015年9月底前完成。

五、培训管理要求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于2015年6月20日前将参训人员名单(附件1-3)上报县卫计局科教股。具体培训通知另文下发,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督促学员按时参加培训,不得无故缺席。

(二)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单位统一组织考试。乡镇卫生院培训项目学员理论培训参训率、进修出勤率、考试考核合格率均应达100%,各指标完成情况将纳入对各单位2015年度绩效考核。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或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率不达标的,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由学员自行承担该部分培训经费。同时,对理论培训考试合格学员将按照规定授予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对进修完成的学员由承担进修的单位授予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8分。

(三)承担乡镇卫生院内儿科人员进修的医疗机构必须义务接受,严格执行进修培训的相关规定,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带教,在进修完成后将培训方案、带教课程、学员签到考勤情况、学员进修分阶段及全程效果评估和学员进修考核表等资料于2015年9月30日前报送县卫计局科教股。

(四)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中、省、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对项目实施情况随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第三篇:医疗卫生反恐防暴参演工作方案

一、正式演练时间

2015年6月16日

二、医疗卫生参演单位

县卫计局机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

三、演(训)练地点

正式演练场地:工业园区

方阵训练地点:原县计生局院内操场

应急处置科目训练地点: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自行确定

四、参演任务及分工

(一)应急处置科目演练

负责人:县卫计局副局长匡波

联络员:县卫计局

1.危化反恐科目医疗救治演练:由县中医医院负责实施该科目医疗救治演练,派120救护车2辆,医生3人,护士2人,担架工2人。

2.砍杀现场处置科目医疗救治演练: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联合实施演练。第一批先期到达现场:由县人民医院出动120救护车2辆,医生4名,护士2名,担架工2名,到达现场后迅速开展检伤分类及重伤员紧急抢救等演练;第二批紧急医疗增援:由县中医医院、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参与实施,负责现场伤员紧急处置及转运等演练。

县人民医院:出动120救护车2辆,医生4人,护士2人,担架工2人。

县中医医院:出动120救护车2辆,医生3人,护士2人,担架工2人。

镇中心卫生院:出动救护车1辆,医生1人,护士1人。

镇中心卫生院:出动救护车1辆,医生1人,护士1人。

(二)入场式方队

负责人:县红十字会会长李骋宇

联络员:县卫计局罗光东

1.人员总数:82人

2.人员组成:旗手1名、领队1名、方队队员80人

3.人员分配:

领队:

旗手:

120急救队列:县人民医院25人、县中医医院15人、县妇幼保健院10人

卫生应急队列:县疾控中心20人

卫生执法队列: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5人、局机关5人

4.着装要求:

(1)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共50人,统一着120急救夏季装;

(2)县疾控中心20人统一着卫生应急装;

(3)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局机关10人统一着卫生执法夏季装。

(4)领队、旗手着卫生应急装。

(三)现场医疗保障

负责人:县卫计局局长

联络员:县卫计局

1.配备足够的救护车、救护用器械及设施、药品、通讯设施和医护人员,为整个演练活动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当现场有人员发生急危重伤病情时,医疗保障人员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如需送医院救治的,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2.分工安排:

县妇幼保健院:提供救护车1辆、护士1名,由县人民医院配备医生1名;

镇中心卫生院:提供救护车1辆,护士1名,由县中医医院配备医生1名。

镇卫生院:提供医生2人,护士2人,协助演练现场医疗保障工作相关事宜。

五、工作要求

(一)县卫计局局长为医疗卫生参演总负责人,各参演单位主要领导为本单位参演工作总负责人,应急处置科目演练、入场式方队、现场医疗保障等环节负责人为该环节参演任务的总负责人。

(二)各参演单位要强化领导,明确本单位领队人员,具体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参演事项,务必保证参演人员、物资、设备及时足额到位。所有参演人员要固定,不得随意更换,必须脱产参与演练和训练。

(三)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各参演单位要强化与局机关、其他单位的信息沟通及配合,确保医疗卫生参演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第四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方便看病就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希望。为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巩固落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贯彻落实《市医疗机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自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需求出发,认真梳理、分析、解决本地区、本单位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要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坚持因地制宜。要立足本地区和本单位实际,针对本单位医疗服务布局、流程、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不方便的问题,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细化并落实改进举措。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成效。

(三)坚持改革创新。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推动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大胆改革传统的服务体系、服务流程、资源配置、服务模式等。要敢于创新管理方式、服务举措,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使医疗服务管理更加先进、流程更加科学、就医更加便捷。

(四)坚持质量优先。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放在首位,遵循医学科学和规律,切实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和基本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五)坚持持续改进。要密切跟踪关注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及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不断推出新方法、新举措。要努力从体系、体制、机制、制度等出发,分析深层次原因、寻找治本之策,持续改进医疗服务,促进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三、工作任务

(一)落实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

1.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会诊、手术分级管理、术前讨论、查对、病例书写规范与管理、交接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医疗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至2017年,二级医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85%,处方合格率≥95%,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率≥90%,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平均住院日≤12天,病床使用率90—100%,CT、MRI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70%,医院感染现患率≤10%,治愈好转率≥90%,病床周转次数≥19次/年,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2.建立“四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药品耗材和临床检查管理推进医疗费用控制的通知》(川卫办发〔2014〕198号)和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建立完善处方医嘱和检查检验单动态监测、分析点评、公示通报、约谈整改四项制度,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工作。至2017年,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处方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3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100份。

3.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提高患者识别准确性,有效改进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术前标记手术部位,执行术前核查程序,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操作正确、患者正确。加强手卫生,减少医疗相关感染风险。建立相关评估制度,设置防滑、防跌倒设施,降低患者跌倒风险。

4.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至2017年底,80%的二级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70%的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诊疗行为透明度,实现患者明明白白就诊。

5.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健全完善处方医嘱和检查检验单动态监测、分析点评、公示通报、约谈整改四项制度,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控制指标要求。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加强临床应用干预,推行个体化用药,降低药物损害。至2017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其他类别医院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指标。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分别不超过35种。

6.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程,规范诊疗行为,建立健全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细化分解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质量控制与管理作用,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的规范化和同质化。至2017年,县级建设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不少于20个常见专业的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的重点病种病例信息登记比例不低于95%。

(二)优化布局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7.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根据门急诊病种排序及其常规诊查流程,合理分布各专业诊室和医技检查室,分楼层设置挂号、缴费、医保、新农合、分级诊疗转诊窗口,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在挂号、出入院办理、取药和检查检验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立转诊服务窗口,完善导医制度,做到人员导医与标示告示导医的有机结合,简化服务流程,提高窗口服务效率。至2017年,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大型设备检查项目出具检查结果时间不超过48小时,常规检查项目出具结果不超过30分钟,急诊检查随到随查随出结果。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在挂号、出入院办理、取药和检查检验等人流聚集区域设立转诊服务窗口、提供流动导医服务。

8.美化医院环境。做好就诊区域、卫生间等基础环境卫生整治,提供特定区域防滑设施,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要求,进一步加强医院周边环境治理和医院整体绿化工作,做到环境人文优美、整洁干净。

9.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在门诊大厅、检查检验等人流密集区域要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座椅、纸笔等便民设施,诊疗区域要设置舒适的候诊区供病人候诊、休息,有条件的医院在手术室和ICU等特殊区域外设立家属等候区。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领取、住院POS机收费结算等服务,完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患者提供优先服务,放射检查时为患者提供更衣条件和符合规范的放射防护。开设周末无假日门诊、午间门诊、夜间普通门诊、错时门诊等便民门诊,减少患者集中排队等候现象,引导患者均匀选择就医时间。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开设便民门诊,提供自助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领取和住院费用查询等便民服务设施。

10.设置就诊标识醒目。在就诊区域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指示标识清晰、明了;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利用彩色线条标示就诊区域走向;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至2017年,50%的二级医院设置彩色线条标示就诊走向。

(三)推进预约诊疗,规范双向转诊。

11.全面推进预约诊疗。二级医院逐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通过自助预约、网络、银行卡、114、短信等多种预约方式,逐步增加门诊预约号源,对预约诊疗患者优先安排就诊、优先安排住院、优先安排检查。至2017年底,二级以上医院能够以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8小时以上的预约诊疗服务,患者预约信息完整、翔实。

12.创新预约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分类分时段预约,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检查时间,尽量缩短在医院候诊时间。至2017年底,住院患者分时段预约检查比例达到10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不低于预约就诊患者的80%,门诊预约量达30%。

13.规范实施双向转诊。推进分级诊疗,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二级以上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预留足够的转诊号源。通过网络、电话、窗口、诊间、社区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供转诊预约服务。实行转诊“预约优先”,对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优先安排住院、优先安排检查。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按时报送相关信息,双向转信息报送及时率达100%。至2017年底,群众和患者知晓率达10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三甲医院门诊量下降5%,门诊患者中转诊患者占比达50%,康复期住院患者下转率达50%。三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机构预留转诊号源占总号源数不少于50%,二级医疗机构不少于40%。

(四)合理调配资源,推进资源共享。

14.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根据门急诊就诊患者病种排序,科学安排各专业出诊医师数量,保证医师有足够的诊查时间。合理安排检验检查设备和人力资源,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和出具检查报告时间,力争做到预约诊疗患者及时检查。中医医疗机构要根据中医诊疗特点优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

15.促进医院功能互补。三级医院逐步转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病等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治疗、康复、护理、复查、随访,缓解三级医院就诊压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备使用药品的数量和种类,加强与二级以上医院用药目录的衔接,满足患者需求。

16.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实施对口支援工程,二级医院通过团队帮扶、手术示范、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受援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规范医联体建设,鼓励二级医院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托管等形式,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纵向联合体和责任共同体。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远程监护、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到2017年,受援医院开展适宜新技术每年≥2项;受援医院所在县,新农合病人县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率小于10%或较上年度下降。二级医院至少与3所下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实现门诊专家资源下沉、有条件的住院服务下沉。

17.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鼓励设置独立的检验、病理诊断、影像检查机构,利用远程医疗手段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就诊患者提供检查检验服务。至2017年,同级医疗机构间实现以下检查结果互认:甲状腺功能测定、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丙肝抗体(肝功能异常和术前除外)等5项临床免疫检查项目;片质达到甲级的普通放射线检查;检查过程规范、拍摄部位正确完整、影片图像清晰、质量可靠、达到诊断要求(具有时效性)的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下级医疗机构认可上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率达到100%。

18.着力推进日间手术。医院在具备微创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条件下,选择既往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明确单一、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患者等候时间。

(五)加强急症建设,提高急救能力。

19.加强急诊能力建设。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衔接,不推诿、拒诊急诊患者。根据急诊需求变化规律,合理调配急诊力量,在急诊量大的夏季和冬季,配备急诊加强班。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院急救药品完好率达100%。

20.及时救治重症患者。实行急诊患者按病情轻重分级分类处置,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急危重孕产妇、急危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儿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缴费。加强急诊与临床科室间的衔接,需住院患者及时收入院治疗。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21.推进疾病应急救助。认真贯彻落实省卫计委省财政厅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支付工作的通知》(川卫办发〔2015〕35号)文件精神,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和每年二次基金集中核销制度,对于需要紧急救治,但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无力缴费的患者,要及时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治,严禁发生突破道德底线情况。至2017年,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及时报销率达到100%。

(六)改善住院服务,实现全程管理。

22.完善出入院服务流程。做好入、出院患者指引,入、出院事项实行门诊告知或者床边告知。做好入、出院手续办理及结算时间预约安排,减少患者等候。加强转院(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提供连续医疗服务,逐步实现转院(科)医疗服务无缝衔接。

23.规范住院服务管理。加强病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加床数,二甲医院控制在10%以内,严格执行探视和陪护制度,为住院患者创造安静、整洁、安全的住院环境。设立住院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改善患者膳食质量,提供临床营养服务。

24.开展出院患者随访。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服务百姓健康落实“四个联系”工作指南》的通知(川卫办发〔2013〕491号)要求,建立完善院领导联系服务科室、行政后勤联系服务临床、辅助科室联系服务诊疗一线和医务人员联系患者家庭“四个联系”制度,深入开展医生联系病员活动,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重要患者随访,利用电话、电子邮件、信函和必要的面谈等多种形式开展随访。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及时改进住院服务。借鉴银行满意度测评的做法和经验,在门诊窗口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开展即时满意度评价。至2017年,出院患者随访率达到30%以上。

(七)落实优质护理,改进护理服务。

25.加强护理人员配置。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配备护士,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普通病房实际护床比不低于0.4:1,重症监护病房护患比为2.5-3:1,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根据门(急)诊量、治疗量、手术量等综合因素合理配置护士。

26.实施护理岗位管理。按照科学管理、按需设岗、保障患者安全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护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院100%实施护理岗位管理,护理管理岗位和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应当占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

27.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深化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科室实际,充分体现专科特色,有条件的医院在门(急)诊、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根据所负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至2017年,80%的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0%的病房。

28.探索延伸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院积极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探索“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

(八)推进制度建设,和谐医患关系。

29.完善纠纷预防机制。公开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流程,积极引导患者依法维权,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妥善解决纠纷。大力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为主体,医疗纠纷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与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相衔接的医疗纠纷处理体系。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保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成功率。完善医疗责任保险有关制度,提高医疗责任保险覆盖面。积极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医疗风险互助金、医疗意外险等为补充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形式,至2017年,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覆盖90%以上的县,二级以上医院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风险互助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30.规范院内投诉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加强医院投诉管理,规范投诉处理程序,提供有效途径方便患者投诉,有统一的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患者投诉实行首诉负责制,对于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反馈,对于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有督促整改、持续改进。至2017年,100%的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医院投诉管理部门,患者投诉的按时处理反馈率>95%。

31.加强医疗行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九不准”规定,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严格规范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制止非法交易活动,严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的各种贿赂行为。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积极主动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行风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对乱收费、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投诉举报及时办理率达到100%,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达到100%。

32.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在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等醒目位置公示诊疗项目、药品及价格,缴费单据的收费项目和收取金额详细、清晰,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或者其他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就诊项目、药品、单价、总费用等查询服务,实现明白、合理收费。逐步扩大实施单病种支付范围,降低患者费用负担。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院100%推行院务公开,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增长率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长率分别控制在9%和8%以内

(九)发挥信息优势,改善就医体验。

33.加强信息引导。通过新媒体、微平台等途径告知医院就诊时段分布信息,引导患者错峰就诊。对门诊等候、预约诊疗、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和手术前后的患者,通过新媒体、微平台、告知单等多种形式提供提示服务。通过诊室内记账、诊间结算、手机等移动设备支付,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

34.加强信息管理。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医疗服务。推行电子病历,建立互联互通的大数据信息库,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有条件的药房推行自动化设备,降低用药错误。至2017年,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

35.提供信息查询。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自助打印、手机信息、电话告知、网络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至2017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供检查检验结果的查询形式不少于4种。

(十)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志愿服务。

36.体现良好风貌。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实习、进修人员)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易于患者识别。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医德医风。严禁带熟人插队看病检查和“关系床”等行为,树立医务人员“严于律己”良好形象。至2017年,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90%。

37.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各项诊疗服务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对手术或重症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有效缓解患者不安情绪。实施有创诊疗操作时采取措施舒缓患者情绪。

38.保护患者隐私。执行“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不在住院患者床头卡写入院诊断。

39.加强志愿服务。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完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积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优先为老幼残孕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至2017年,二级医疗机构组织志愿者服务达到3000人次/小时/年。

(十一)落实管理责任,营造良好环境。

40.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辖区医疗服务实际情况,组织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鼓励本辖区各医院结合实际进一步创新、完善改善医疗服务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可落实、可操作、可执行、见成效。定期开展效果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将患者评价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完善改善医疗服务内容和措施,将评价结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至2017年,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应逐年提高,连续2年辖区排名倒数3名的医疗机构给予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记分5分。

41.助力深化改革。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同步推进,通过落实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等各项改革措施,为医疗机构落实行动计划、改善医疗服务创造条件,确保改善服务与深化改革互相助力、互相促进。

42.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掘、树立先进典型作为示范医院,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先行,逐步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和改善医疗服务各项措施,进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43.营造良好氛围。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工作成效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对医疗机构落实行动计划的监督与指导,通过社会评价检验工作成效,为医疗机构落实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相应的工作基础。对于因拖延相关工作、落实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医疗机构,要严肃处理、追查到底。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5年3月)。县卫计局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全面动员部署。各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措施,明确责任要求,及时召开会议,层层动员部署,全面启动行动计划。

(二)组织实施(2015年4月—2017年12月)。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督促、推动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举措。各医疗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分工,创新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落实,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便利。

(三)督查评价。各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对照任务目标进行认真梳理、客观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坚持持续改进。卫生计生部门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医疗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做到有考核、有改进、有提高。对于落实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严肃处理。

(四)总结提高。各医疗机构每年认真总结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并将总结报告(包括取得的成绩、突出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等)于11月底前上报我局。2017年11月底前,各地将三年来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举措落实情况总结报告上报我局。我局根据各地工作成效,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通过简报等形式通报活动进展,宣传先进典型,推进先进经验,促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各项措施的落实,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医疗机构要把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作为卫生重点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亲自负责,明确工作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完善工作制度,按照《县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指标完成进度表》(附件1),科学制定本地、本单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圆满完成改善医疗服务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做到有创新、有特色、有提高。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明查暗访、患者评价等活动,动态调整考核指标,不断促进工作推进,确保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强化协调配合,整体联动。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许多工作任务需要相关政策配套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医疗机构加强与医保、价格、财政、宣传等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力争在体制、机制、政策上取得突破,为落实行动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追责。县卫生计生部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帮助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相关措施,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考核评价力度,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改善医疗服务现状。对于因拖延相关工作、落实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医疗机构,要严肃处理、追查到底。

(四)准确收集信息,按时上报。为及时掌握“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建立“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月报制度的通知(川卫办发〔2015〕71号)要求,建立“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月报制度。各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收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相关信息,于每月2日前将填报上月《医疗机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落实情况月报表》(附件2)及《市改善服务新闻线索表》(附件3)到卫计局医政股。

第五篇:卫计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的要求,结合本系统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宣传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安全生产法》为主线,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动员卫计系统上下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素养,促进安全发展,为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舆论支持。

二、活动主题

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

三、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30日

四、主要活动

(一)大造声势和创造氛围。“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各单位要召开职工动员大会,学习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张贴栏、院务公开、LED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在建筑施工醒目地方悬挂安全生产的横幅标语,在人员较多场所发放和宣传“安全生产月”活动资料,让安全生产知识走进广大群众的心中

(二)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活动。在卫计系统全面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突出以医疗质量安全、救护车辆管理使用、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域为重点,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措施,集中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治。

(三)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安全警示教育栏目,组织单位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展,进行反思大讨论,对典型事故进行剖析,深刻吸取教训推动落实责任、完善措施,防范同类事故发生。

(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集中整治行动。结合夏季汛期安全生产的特点在全县卫计系统各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活动,集中整治重大安全隐患。切实把所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各医疗单位在门急诊、住院病房等人员密集场所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安装消防栓和灭火器;疏散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设置规范,数量充足,标识醒目,并保持畅通;公共区域及逃生通道外窗金属护栏符合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要求,无阻碍逃生的违章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周围无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违章建筑。切实提高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自救初起火灾能力和引导人员疏散能力。重视密集人员场所火灾紧急疏散预案工作,并定期进行演练。医院内部医疗、工作用房、员工生活区域、在建、筹建、建筑工地等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符合要求。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的配备齐全、完好。按规定制订、修改消防、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各医疗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月”活动,严格按照本通知的安排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组织开展好本单位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上下互动、分为浓厚、成效显著。

(二)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各单位要将“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本单位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责任,严格考核。要结合实际细化考核内容,强化考核指导,严格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宣教主体作用,推动活动重心向基层。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加大对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力度。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充分发动各类媒体参与安全生产宣传报道,营造宣传声势,面向广大职工群众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安全文化等方面宣传。要发挥好微博、微信、手机报、数字电视电影等新媒体作用,加强舆论监督,扩大宣传声势,形成更加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

(四)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各单位要把“安全生产月”活动与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真正达到以活动推动工作的目的。要创新形式,厉行节约,把活动搞得有声势、有实效。要把各项工作抓实做细,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第六篇: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方案

为逐步消除因白内障导致的可避免盲,根据《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市2015年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任务及时间要求

项目任务:2015年,市卫计委下达我县5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任务。经研究确定县人民医院为我县项目实施定点医院。

完成时间:2015年项目执行时间自项目方案下发后开始,2015年7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的40%,2015年9月30日前完成项目任务的80%,2015年11月30日内完成全部项目任务。

二、资金安排

2015年项目为每例手术补助费用1000元。为提高项目惠民效果,确保项目公益性和贫困目标人群真正受益,省卫计委将对2015年项目任务所需人工晶体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并由省防盲办分发到市卫计委,由市卫计委发放到项目定点医疗机构。

三、项目实施及要求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组织医院职工和乡村医生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使贫困白内障患者(民政等相关部门出具贫困证明)了解项目内容,积极主动到县人民医院接受筛查和手术治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县人民医院一要对眼科医护人员进行白内障手术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保证手术人员基本素质过关,技术水平过关,将手术并发症和术后不良反应控制到最小幅度,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二要进一步充实项目专家技术指导组力量,通过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效益。三要严格按照《“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开展病人筛查和实施手术。在筛查过程中要严格坚持贫困标准,必须有民政等相关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方可实施手术。四要把项目任务作为政府实施的惠民工程落实好,并按成本核算方式确定手术费用,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报销经费与项目补助经费相结合,力争做到项目手术患者费用全免的目标。五要每月报送一次2015年度项目进展情况,并填报项目执行进度表(见附件),进度表上的数据必须与“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系统”的录入情况相吻合。及时将贫困患者手术信息逐例录入“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并在手术经费来源中注明本项目名称,作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计的依据,不要将贫困白内障手术与其他白内障项目患者信息录在一起。

(三)县卫计局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征求患者和群众的意见,并接受社会监督。联系财政部门按时足额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县人民医院,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督促县人民医院按规定填报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卫计局将根据上报的信息和项目管理情况,适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发现存在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要追究医疗机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篇:医师定期考核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市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医师准入后执业监管,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促进医师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恪守职业道德,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2015年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医师定期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

医师定期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医疗、预防、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工作,对考核机构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考核结果进行抽查核实。医师定期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医政股,负责日常事务。

二、设立医师定期考核机构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受县卫计局委托承担本周期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是我县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其职责是成立考核委员会,拟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制度,负责医师定期考核的组织、实施和考核结果评定,向县卫计局报告考核工作情况及医师定期考核结果,保证考核工作规范进行。

三、考核程序

医师定期考核程序分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

符合《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执行简易程序。

(一)一般程序考核

1、本年度参加考核的医师登录《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修改和完善。

2、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照规定对医师进行工作成绩、职业道德评定审核,此项工作在5月30日前完成。

3、考核机构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上报人员的工作成绩、职业道德申报程序进行审核,最后按程序进行考核,并于6月20日前公布需要接受业务水平测评的医师名单。

4、各考核机构要组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家认真讨论,严密出题,抽调专家组成考核监考小组,制定考核制度,于7月1日—20日采取综合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监考小组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肃考场纪律,保证考试的客观、科学、公平与公正。

(二)简易程序考核

申请简易程序考核的医师登录《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修改和完善,其他与一般程序人员一样,不参加由考核机构统一组织的业务水平测评中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参加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笔试考试。

四、考核结果

(一)考核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工作成绩、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中任何一项不能通过评定或测评的,即为不合格;

(二)被考核医师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考核结果之日起30日内,向考核机构提出复核申请。考核机构应当在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医师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意见书面通知医师本人;

(三)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将被暂停执业活动3个月至6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由考核机构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允许其继续执业,但该医师在本考核周期内不得评优和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将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要高度重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组织本单位医师认真学习《办法》、《实施细则》、市卫生局《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定考办《关于加强〈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登录用户名和密码管理的通知》75号文件精神等规定,让每位医师都知晓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程序。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要认真填报信息。

(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务必认真组织好本单位及辖区内个体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医师登录《医师定期考核信息系统》填报准确信息,组织辖区内医师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县人民医院医师定期考核日程表)参加考核。城区内的个体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沿口镇卫生院负责通知自行填报。其余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由本单位负责填报。

(三)各考核机构要科学、合理安排本院业务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组成考核组。考核应坚持客观、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禁走马观花,应付了事,严禁徇私舞弊,吃拿卡要;要对每位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全面掌握,有理有据地提出改进意见,使之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各考核机构在6月1日前要制定周密的医师定期考核方案上报县卫计局医政股,8月10日前各考核机构将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总结报县卫计局医政股。

第八篇: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全科(乡村)医生的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全科(乡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签约服务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全科(乡村)医生与服务对象签约服务,转变、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全科(乡村)医生的优势和特点,明确全科(乡村)医生的责任和任务。通过建立全科(乡村)医生与城乡居民之间相对稳定的卫生服务契约关系,逐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新机制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及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开。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

(三)充分告知,自愿、滚动签约。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目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城乡居民对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本着自愿的原则,由城乡居民选择全科(乡村)医生,签订相关服务协议,享受签约服务。原则上,城乡居民以户为单位与全科(乡村)医生签约。

(四)强化考核,规范服务。建立健全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制度,将全科(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与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挂钩,进行考核兑付。签约医生要熟练掌握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具备基本健康管理知识和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对辖区内签约乡村医生进行统一培训,选派业务骨干进行分片指导,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确保签约履约规范到位并负责对辖区内签约乡村医生进行考核。

三、服务内容

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签约履约为抓手,以主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及时为签约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包户责任制。全科(乡村)医生要以签约城乡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免费开展以下工作:

1、为城乡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2、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筛查、随访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和诊疗路径指导服务。

3、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提供1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为0~36个月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及传授摩腹捏脊按揉穴位方法。

4、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二)基本医疗服务(急诊、抢救除外)。全科(乡村)医生要为签约城乡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一是全科(乡村)医生严格执行有关诊疗规范,采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签约对象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帮助解决签约对象常见的健康问题。签约城乡居民病情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在征得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全科(乡村)医生优先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并应尽可能提供前期所有诊疗信息。病情稳定后可转回社区康复治疗。二是为签约农村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基本诊疗服务,并以户为单位建立签约服务台账,自觉接受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同时,要将签约农村居民就诊服务记录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乡镇(中心)卫生院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接受乡村医生转诊的患者。

(三)健康自我管理服务。全科(乡村)医生指导签约对象,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采取专题讲座、同伴教育和专家咨询等形式,互相交流控制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合理饮食与运动指导、药物正确使用、血压和血糖自我监测、戒烟限酒和控制体重以及日常护理等。

(四)健康评估及个性化健康服务。全科(乡村)医生要全面掌握签约对象的健康信息,每年对签约城乡居民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量体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健康体检项目,并根据体检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措施。根据签约对象年度健康管理情况,提出健康干预措施,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四、目标任务

2015年5月启动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优先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O-6岁儿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2015年底,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率达60%以上。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5月)。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村)的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板墙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网络、微博、微信、宣传单等形式多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重点突出惠民、利民的特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提高城乡居民对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积极性。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6一9月)。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5年10月)。县卫计局将组织人员对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持续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城乡居民满意率、签约率和签约服务质量。

(四)考核巩固阶段(2015年11月)。县卫计局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城乡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将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2015年卫生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按照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对全科(乡村)医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评价全科(乡村)医生的签约率、核心任务的完成率以及签约家庭基本服务需求的满意度,并将考评结果与年终综合目标考核挂钩。通过考核,总结、推广经验,巩固签约服务工作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签约服务主体

1、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按照“网格管理、签约合作、责任到人”的原则,与城乡居民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每个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全科(乡村)医生要与特殊人群优先签约,居民签约原则上以户为单位签约,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签约。

2、乡村医生是签约服务的责任人,负责直接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提供服务。全科(乡村)签约服务实行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负责制,合理划分乡镇(中心)卫生院与乡村医生的工作任务与职责,乡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划片包村的管理方式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业务指导和后勤保障。

(二)签约服务方式

1、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按照网格化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网格化管理单元一般以社区为区域单元,要求网格化管理做到“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重点对象”。全科(乡村)医生与签约对象双方约定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权利义务等款项。

2、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家庭成员代表凭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自主选择乡村医生进行签约,每户家庭只能选择1名乡村医生签约。居民与乡村医生双方签订服务协议后,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乡村医生向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等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签约周期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1个签约服务周期为2年,期满后如未签字确认解约协议视为自动续约,如因特殊情况变更乡村医生需重新签约。

(三)补偿渠道和方式

建立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确保签约全科(乡村)医生应获得的报酬及时足额到位,调动全科(乡村)医生主动做好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一般诊疗费补助、基本药物补助、乡村医生财政专项补助等作为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补偿渠道,鼓励和引导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补偿经费实行预拨制,余额经绩效考核后发放。

不在签约协议内的服务项目以及未签约居民的诊疗费按照相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卫计局成立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部门协调、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防保股,具体负责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日常事务。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推动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稳步开展。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考评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

三、考评的主要内容

(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_.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学习,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

_.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二)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_.对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都平等对待,不得歧视。

_.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_.在开展临床药物或医疗器械试验、应用新技术和有创诊疗活动中,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三)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_.关心、体贴患者,做到热心、耐心、爱心、细心。

_.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服务用语文明规范,服务态度好,无“生、冷、硬、顶、推、拖”现象。

_.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_.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_.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收受、不索要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

_.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给予的财物、回扣以及其他不正当利益,不以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和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为由,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_.不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不隐匿、伪造或违反规定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_.不违反规定外出行医,不违反规定鉴定胎儿性别。

(五)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_.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_.认真落实有关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和措施。

_.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不多收、乱收和私自收取费用。

(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

_.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医疗活动。

_.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_.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_.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考评的主要方法

医德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与医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定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各医疗机构要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考评结果要记入医务人员医德档案。考评工作分为三个步骤:

(一)自我评价。医务人员各自根据医德考评的内容和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二)科室评价。在医务人员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室为单位,由科室考评小组根据每个人日常的医德行为进行评价。

(三)单位评价。由医疗机构的医德考评机构组织实施,根据自我评价和科室评价的结果,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每个医务人员进行评价,作出医德考评结论并填写综合评语。

五、医德考评结果及其应用

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医德考评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在本单位考评总人数的百分之十,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医务人员在考评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

(一)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二)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

(三)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记费、多收费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

(四)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五)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的;

(六)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七)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八)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情形。考评结果要在本单位内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职业道德考评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考核周期内,有一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认定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执业医师的医德考评结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执业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同时报送医师执业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德考评制度对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组织实施,层层落实责任,医德考评工作应当有医院领导和医政、人事、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确保医德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二)紧密结合实际,制订考评工作方案。

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要根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针对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量化考评内容和标准,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考评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

三、考评的主要内容

(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学习,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

2.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二)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1.对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都平等对待,不得歧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3.在开展临床药物或医疗器械试验、应用新技术和有创诊疗活动中,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三)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关心、体贴患者,做到热心、耐心、爱心、细心。

2.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服务用语文明规范,服务态度好,无“生、冷、硬、顶、推、拖”现象。

3.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1.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2.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收受、不索要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

3.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给予的财物、回扣以及其他不正当利益,不以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和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为由,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4.不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不隐匿、伪造或违反规定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5.不违反规定外出行医,不违反规定鉴定胎儿性别。

(五)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1.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2.认真落实有关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和措施。

3.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不多收、乱收和私自收取费用。

(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

1.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医疗活动。

2.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考评的主要方法

医德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与医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定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各医疗机构要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考评结果要记入医务人员医德档案。考评工作分为三个步骤:

(一)自我评价。医务人员各自根据医德考评的内容和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二)科室评价。在医务人员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室为单位,由科室考评小组根据每个人日常的医德行为进行评价。

(三)单位评价。由医疗机构的医德考评机构组织实施,根据自我评价和科室评价的结果,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每个医务人员进行评价,作出医德考评结论并填写综合评语。

五、医德考评结果及其应用

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医德考评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在本单位考评总人数的百分之十,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医务人员在考评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

(一)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二)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

(三)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记费、多收费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

(四)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五)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的;

(六)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七)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八)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情形。考评结果要在本单位内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职业道德考评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考核周期内,有一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认定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执业医师的医德考评结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执业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同时报送医师执业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德考评制度对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组织实施,层层落实责任,医德考评工作应当有医院领导和医政、人事、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确保医德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二)紧密结合实际,制订考评工作方案。

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要根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针对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量化考评内容和标准,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医师定期考核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目标,以考核记录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为内容,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优化医疗环境为重点,强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考评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

三、考评的主要内容

(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学习,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

2.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二)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1.对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都平等对待,不得歧视。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3.在开展临床药物或医疗器械试验、应用新技术和有创诊疗活动中,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三)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关心、体贴患者,做到热心、耐心、爱心、细心。

2.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服务用语文明规范,服务态度好,无“生、冷、硬、顶、推、拖”现象。

3.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1.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2.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收受、不索要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

3.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给予的财物、回扣以及其他不正当利益,不以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和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为由,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4.不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不隐匿、伪造或违反规定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5.不违反规定外出行医,不违反规定鉴定胎儿性别。

(五)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1.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2.认真落实有关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和措施。

3.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不多收、乱收和私自收取费用。

(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

1.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医疗活动。

2.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考评的主要方法

医德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定性考评与量化考核相结合,与医务人员的年度考核、定期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每年进行一次。各医疗机构要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考评结果要记入医务人员医德档案。考评工作分为三个步骤:

(一)自我评价。医务人员各自根据医德考评的内容和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表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二)科室评价。在医务人员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室为单位,由科室考评小组根据每个人日常的医德行为进行评价。

(三)单位评价。由医疗机构的医德考评机构组织实施,根据自我评价和科室评价的结果,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每个医务人员进行评价,作出医德考评结论并填写综合评语。

五、医德考评结果及其应用

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医德考评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在本单位考评总人数的百分之十,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医务人员在考评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

(一)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二)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

(三)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记费、多收费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

(四)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五)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的;

(六)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七)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八)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情形。考评结果要在本单位内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职业道德考评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考核周期内,有一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认定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执业医师的医德考评结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执业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同时报送医师执业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德考评制度对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与医院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组织实施,层层落实责任,医德考评工作应当有医院领导和医政、人事、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确保医德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二)紧密结合实际,制订考评工作方案。

各省(区、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要根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针对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量化考评内容和标准,增强考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