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十篇

时间:2023-04-08 11:57:29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新世纪的教育只有真正切入并融于生命,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开展层次化、开放性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既要符合认识规律,又要满足化学教学要求,还要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一层次为认知型实验教学阶段,这一层次是传统的规范验证性实验。目的是熟悉实验史实,体验基本科学实验过程,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实验、记录、条件控制、化学用语化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次为综合型实验教学阶段。这一层次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这一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综合的基本概念,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第三层次为设计型实验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是结合化学教学而进行的一种尝试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化学科学的较高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实验项目,自主思考,综合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出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去寻求一种新思路。学生在实验中自始至终是主体,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以上三个层次是螺旋式上升的,分阶段进行的,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教师需要选好实验项目,指导好学生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性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价值和设计的必要,要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落实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全面开放化学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从时间、空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形式上的全面开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化学实验能够拓展研究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实验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与现有的教学实验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发挥求实的自主精神提供了学习、实践条件。在开放式实验室,学生通过接触新颖的社会生活课题,接触一些先进的科研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创新。从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这一课题来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领学生学习并探讨如何将化学实验绿色化。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培养未来绿色化学公民的重要手段。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方法,对常规实验进行研究改革而形成化学实验的新方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化学实验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最好渠道。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究性教学。开发微型实验,循环使用溶剂和充分利用反应产物,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及学生实验产品的处理。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在问题的提出、实验用具、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等方面设计不同开放程度的实验,最终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多纬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创新实践,能够在实验兴趣、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途径等方面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波.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平衡移动实验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2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一、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的科学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高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验,针对教材中实验的不足之外,引导学生大胆改革,以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等。例如教材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5―1],为了操作的方便,减少误差,可把锥形瓶换成吸滤瓶,支管处系一个气球;为了引燃方便,也可以把玻璃棒换成铜丝,把白磷放在铜丝的下端。

通过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但设计探索性的实验,绝不可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把实验过程和结论写成小论文,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学校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搞科技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探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让学生将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缩小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如在学了溶液的pH的测量以后,引导学生测定雨水的pH值,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还可测定自家土壤溶液的酸碱度或本区域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提出可行性合理化建议。化学教学还可从节约资源、能源、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入手,对学生进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臭氧层、防止温室效应的教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以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已产生了动手的欲望。此时,他们是又想做又怕做。这时教师可选择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来充当“小老师”,教师则在一旁引导。如在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实验前准备好两条镁带,教师做完后请学生上台再做一次。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做起来往往没有什么难度,一般都能成功。成功的感觉往往使他们非常兴奋,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实验时,学生往往既紧张又兴奋,差错是不可避免的。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尽管教师在课前一再强调实验完毕后要先熄灭酒精灯,仍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完全冷却为止。但是一开始试验,学生仍然手忙脚乱。尽管错误不可避免,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虽然做错了,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效果比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正确操作步骤要好得多。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意义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却仅存于对概念、原理等方面的验证,老师通常是在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则在背实验、看实验,这样却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然而新课标实验教学则是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想

新课标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认识到化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了解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锻炼出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想。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忽略了化学所伴有的探究性、发展性及团队合作性等功能,而新课标实验教学不仅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更将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回顾历史,化学实验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求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二、影响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因素

1.外在因素――学校

学校不仅是实验教学设备的提供者,也是课程安排的操控

者。现如今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就需要每个实验得做好几组数据,来验证所假设的课题,有时甚至不会出现我们想得到的结论,然而这样就会导致实验过程复杂而漫长,但是学校所安排的实验课程却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只能放弃。既然实行新课标实验教学,那么学校就应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改革。

2.主体因素――老师

老师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纽带,老师可以将学生比较好的想法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同时老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改革后,要求老师改变以前死板的教学方式,采用一种科学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前实验课程的设置是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导致实验的作用受到限制,另外还重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

三、改进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1.实验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没有注意实验要求而造成药品浪费

我们将这些实验转化成微型实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污染,使得学生真正做到绿色化学。例如,进行原电池与电解实验时,用1号锌锰电池的碳棒替代石墨电极,用盛放石蕊试纸的小塑料盒替代U形管或小烧杯做电解槽效果就很好。装置中两个电极的距离比在U形管中小很多,省电省时。塑料盒与小型U形管容积相当,而且材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实验现象。使用时应用双面胶固定在塑料板或木板上,防止倾倒。

2.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学生选做实验,实验内容不应受教材的限制,这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同时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了淀粉与葡萄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酿甜酒。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但是仅凭课本知识却无法完成。学生通过询问酿酒师傅、查阅资料、互助合作等手段,经过反复尝试后完成实验。当在课堂中讨论该实验时,不仅加深了知识点,更品尝到了探索、创造、成功的甘露以及失败的苦涩。

3.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新课标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设计问题和实验内容,同时老师再对他们的问题和实验内容进行辅导,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设置有什么地方不合理。例如,学习了浓硫酸以及稀硫酸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浓硫酸与稀硫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如何区别这些性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将学生设计好的方式做成纸条,让每组派代表进行抽签选择,自行进行装置设计,所需要的容器与药品汇报给教师并由教师提供。操作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协助和点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实验协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与新课标教学进行简单对比,可以看出,在世界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化学实验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所以实行新课标改革实验创新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关注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化学开始,从简单的实验室开始。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会创新,那么,他的一生就只会模仿和仿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背经诵书,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多方面因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化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化学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随着化学学习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再满足于观察演示实验,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实验,把化学变化显现出来,实验的成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时,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过液氧。在教学中可以制作电脑多媒体把液氧展示给学生,并将一朵鲜花放到液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将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

1.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首先,教师必须发挥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

2.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重视实验观察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镁条的颜色、状态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从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种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正确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看”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但粗浅的实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5

1 运用化学史实中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句话:“温故而知新”。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化学史实的教学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化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科学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很好素材。通过对化学史实中某些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空气时,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学习氢气时,介绍16世纪中叶和l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无强氧化性)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的方法,在工业上虽无实用价值,但却是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的极为简捷的方法;学习王水时,介绍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是怎样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在学习磷时,介绍法国人布兰特是怎样发现磷的等等。

2 有计划地补充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科,对于这一未知领域,学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使学生永远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往往需要补充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化学实验,这样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几个演示实验外,可以补充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净水变蓝”、“烧不坏的手帕”、“会捉迷藏的小猫”等。这样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其乐无穷的科目。又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能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能让学生了解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更系统的认识。再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反应的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的目的,又更好的除去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是困难的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 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是教材或教师先提出某个结论,然后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某个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实验后分析、讨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长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如:讲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以直接把排在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时我们可以用金属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无色气体放出。并不是我们事先猜想的有红色固体铜析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以至能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而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

经常使用这种探究性实验,就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 开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我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2CO2=2Na2CO3+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与Na。O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①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②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③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6

关键词:观察能力;开放实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炼丹术士想通过炼丹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炼金术士试图靠“哲人石”将普通金属点化成金银。他们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通过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获得新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一、培养学生的觉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做未知的实验(而不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加上精彩的实验现象,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本质的探索,长此以往,学生的觉察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觉察能力强的人往往就能利用这种特殊察觉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奇迹。灵敏的感觉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不仅与人们的知识水平有关,而且还与注意力和好奇心有关。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有助于学生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这类实验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有所尝试。例如,在讲了氧气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后,我设计了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实验,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化学课上,让学生自主实验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把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花的颜色逐渐变浅,从而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同时我还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一样吗?你怎样用实验来说明?”让学生先讨论回答,教师再加以引导。

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和巩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化学教学体现出了鲜明的科学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动手与动脑,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大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加强设计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师要在控制实验难度的前提下,通过启发引导,逐渐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2)引导探索发现。虽然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是前人已经发现了的、做过了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和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养成创新思维能力。(3)激发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性的独立思考活动才能逐步形成。

例如:在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时,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思考:

①将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放入二氧化锰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放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然后让学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师在实验中要起指导作用,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多指导,多提意见,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可以“引人入胜”的境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探求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轻松的环境加上愉快的心情,兴趣便会油然而生。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一言堂”的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情景,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以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真正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习效率高起来。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合作实践能力

化学是研究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关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是化学教学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不仅为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观察,抓住本质。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引导,启发学生如何观察,这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引申到本质,使学生通过一次演示实验的观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观察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例如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实验,不能只观察到有氢气生成以及反应后的溶液使酚酞变红这两个现象,应该在实验开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等实验结束时大家叙述各自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包括将钠投入到水里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有水雾及气体产生、燃烧,使酚酞试液变红等一系列现象。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是极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且可知钠的熔点低,同时生成的产物是氢气和氢氧化钠等,透过上述现象掌握了金属钠的性质。

二、借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

开展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使每一章每一节实验都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落实到位。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还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失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得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失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必然熟能生巧。

新课程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分组实验时,要将全班学生进行异质编排,即按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优差组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提供必需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同学配合完成。由于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是试管、广口瓶,有的是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是单孔橡皮塞,有的是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学生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通过展示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方法、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有创新,就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可以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记掌握学过的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实验时,学生往往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药品、材料的准备、选择;思维极其活跃,极易“摆脱”课堂教学和课本的约束。例如在做乙醇燃烧实验时,因同学们已在使用酒精灯时熟悉酒精燃烧的现象,故在教学中直接将实验加以变化,即把一小手帕用水湿润,再洒上酒精,然后用镊子夹住手帕,用火柴点燃,发现火焰呈现淡蓝色,一会儿灭了,但手帕却完好无损。实验的全过程像变魔术,分析原理得出:乙醇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易挥发,沸点低于水,燃烧的恰恰是挥发出的乙醇蒸气,剩下的水保护了手帕。通过这一实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富有兴趣,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实验加以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作用,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传统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应尝试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这样,就能使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8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上好实验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一、上好绪言课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教育阶段.尤其是第一节绪言课,学生往往带着好奇心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节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精练的、有表情的语言,阐述化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实验.在绪言教学中,除了做教科书的常规实验外,教师可以增加“魔棒点火”、“喷泉实验”、“白纸显红字”等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由好奇心转变成一种需要,转变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造条件,变生活为实验

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把课本知识讲明白了,学生就能听懂,教师的演示实验成功了,并不等于学生知道怎样做实验.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顺利形成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演示实验仅仅是教师做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绝大多数学生渴望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在实验室做的实验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满足学生长久的兴趣要求,教师就必须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因地制宜,变生活为实验.

例如,可结合碳酸盐、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白醋中游泳”的实验;在学习白磷自燃的性质后,联系日常“自然现象”,破除迷信“鬼火”之说;在学习酸、碱、盐指示剂后,引导学生在家中炒苋菜时放点食醋会变更红;在学习碳酸盐后,引导学生在家中做小实验,并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或产生一种追根究源的想法,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学生会带着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化学之“谜”去学习,渴望教师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疑惑.而教师遂势利导,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讲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室、家庭等场所做实验

根据一些实验现象,推断某些未知物,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和解释一些科学现象的能力,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就要对各类物质的性质、反应现象、溶解性等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物质的颜色状态,学生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但有时还不一定记得牢.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化学知识,教师可利用一些物质错误与正确的“对比”展示在教室一角,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里做小实验.如FeCl2的颜色是浅绿色,易错记为蓝色;Fe(OH)3是红褐色,易错记为红色;Fe2O3为红色,易错记为黄色;KMnO4为紫黑色,易错记为黑色;铜粉为红色,易错记为黄色;等等.这些药品可以用试管装好,放在教室一角,也可以把一些常见药品装入袋中贴上标签,固定在墙上,由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无意观察,并且每周换一些药品,反复轮换后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上颜色或化学式.另外,教师每次做演示实验后的生成物由课代表放在实验小角,供学生回味,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化学实验与开展环保活动相结合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9

关键词: 创新 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任务艰巨、程序繁琐的复杂过程,需要经过长时期、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既能够将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由抽象变成具体、由无形变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化学实验创新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求知欲望会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好坏。为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使学习活动具有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利用课本中设计的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能使他们逐步学会透过事物现象看问题本质的思维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开展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能达到完成课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要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书本,不迷信权威。因此,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应多加鼓励,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训练创新思维

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或疑难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以此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和对问题的层层深入,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唤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四、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学生根据有关物质的性质对实验进行大胆猜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验证自己猜想。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师生共同努力验证猜想。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合理,都应给学生以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新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问题,这是思维的升华,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质疑。

六、创新化学实验,实施绿色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其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教育。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预防化学污染,关键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中学化学实验要提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清洁化。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水、废渣和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七、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篇10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新课标》为化学实验提出了新的理念及要求。我们需要探索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材;化学实验;创新;拓展;新课改

一、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所以实验不仅是研究化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国外许多中学的化学实验时间占课时总数的30%,有的甚至多达50%;在我国,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和教改的不断深化,实验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加。人们对化学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是根据中学培养目标和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经过选择而安排的教学实验,它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分散的、未成系统的,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学化学教学注重应试解题,忽视观察、分析、解释社会生活中实际化学现象、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课内讲解,限制学生参与,缺乏对创新性(拓展)实验活动的有效组织与指导,现状勘忧。而且高中新课程改革起步较晚,还处在一种探索阶段,在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常态和深入的今天,对基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实验设计与创新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考试的成绩。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对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所以有必要对该课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探究性教学作为化学实验改革的新理念,更推动了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实验的重要功能,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让实验成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的催化剂,正是我们新课程实施中要研究的内容之一。这不仅仅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深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提升教师自身参与教学研究、自觉投入教学改革的热情,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四、创新实验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1、创设实验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并能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特别应当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产生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未知欲望。

2、改进实验装置,激发自主探究

教材中,许多实验装置都是成套设计好的,学生只要照葫芦画瓢将仪器连接好,然后实验即可。然而课本的实验装置也不足之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足,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设想、改进方案,进一步完善实验。

a、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显而易见的。动脑动手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实验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思维的创造力。一次次成功的创新实验,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问题探究—设疑解惑—诱发创新的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b、改验证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现行教材中,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忽视了过程和方法,不能体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此,我们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以“动”促“疑”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