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2:38:47

旗袍

旗袍范文篇1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旗袍范文篇2

始自关外。满族也称“旗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由于常年的游牧和征战生活,无论男女,在着装上皆以遮挡风沙烈日和方便活动为目的,长及脚面、四面开叉,男式的叫“长袍”,女式的叫“大衫”,后人称之为旗袍。清朝开始,满族妇女的服装分为两类,即满族类和汉族类,且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就开始相互影响相互效仿。马蹄袖的袖口渐渐收细,由窄变宽至8寸至1尺,袖端及衣襟、领口边缘等处都镶绣着花纹,而且有较低的领头,后来逐渐加高,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

2全身绣有吉祥图案和纹样

后来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式之一,即“旗袍”。直至近代,改良后的旗袍腰身越收越细,袖子由长变短,衬托出东方女性的含蓄、典雅、端庄、秀美的风姿,并且直到今日,依然在服装设计界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旗袍的这种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清朝覆灭,旗服出现短暂的沉寂,随后,悄然在汉族妇女身上出现,只是这时候的旗袍领子改低了,被称为改良旗袍,其具体样式为:大喇叭袖口逐渐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旗袍的裁剪越来越贴身,人体的曲线有所勾勒出来,旗袍的开叉处越来越高,一直到大腿处,内里会着同样质料的长裤。随着政治风云巨变,社会风气及观念也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无不影响着着装风格的变化。随着时代女子的装束日趋简练,旗袍的样式也同样趋于简化,袖子缩短且收紧,露出手臂;正身的长度只到小腿处,衣领由“元宝领”而后又渐渐变浅。

3装饰色调力求素净雅致

镶滚极大简化,不再依据身份和地位有着严格等级之分,只单纯追求装饰效果。但是旗袍的轮廓变化不大,仍然是较为宽敞的,旗袍的线条造型也仍然较为平直,但是女性的曲线美开始被重视,尽管并不明显。五四前后,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们常穿的一种蓝布旗袍,将宽松的直筒式改为收腰;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30年代以后,变化转移到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或高领或低领、有的去掉领子,袖子也变得贴手臂,长度或长或短,短到露出大半手臂。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使穿着者显得干净利落合体。

41929年,旗袍被定为国民礼服

国民政府的《民国服制条例》对此作出具体规定,用律的方式将外来服装引入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长身旗袍,另一款式蓝上衣和黑裙。由此可见旗袍地位的重要,也自然成为当时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进入30年代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旗袍造型日臻完美,堪称经典,使得以后的旗袍在形式上很难超越,只能在装饰、胖瘦、长短上略作变化。可以说,中国此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各种外国新型布料的涌入,大名鼎鼎的月份牌上的时装美女画,服装专栏在各大报刊杂志开辟,推动了时装文化的发展。上海著名的《妇女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女子服装的改良》提出中国旧式女子服装线条平直,无法体现女性之美,提倡引入西方的立体裁剪手法,体现新时代女性线条之美。融合了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前凸后显,搭配以高跟鞋、长丝袜、手袋、阳伞等,备受时髦的上海女性青睐,社交名媛、艺人红星纷纷现身说法,并且风靡至全国。

5据说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

一生有数千件旗袍的珍藏,陈香梅女士有二千件旗袍,林徽因、陆小曼、孟小冬、蒋碧薇、周旋、蝴蝶等不胜枚举,活脱脱一部民国旗袍史。虽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旗袍的形制已经基本确定,但还是有着丰富的式样变化的。如如意襟、斜襟、对襟、大襟、琵琶襟等,或绣花、或印花、或盘金间。进入40年代,旗袍更加的生活化,用于生活装的旗袍适体、简洁,轻便,材质上有夹、有单、也有棉,一年四季均可穿着;袖子有长、有短、有无;领子也有高、低、无的变化,以及软硬之分,视穿着场合选择。旗袍的长度,长可过膝,短可至露出大腿,可谓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旗袍在制作工艺上有连袖,装袖。常运用滚、盘、嵌、锒等装饰工艺,在胸襟饰以亮片、彩绣、圆珠、雕绣等,使旗袍外观的外观美轮美奂,值得细细品味。

6可以说,旗袍是中国服装发展史的一页华丽篇章

旗袍范文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至清后期,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服饰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延续至今。

2.2旗袍中的人体工学分析

传统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顺治年间建都北京时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由于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受到封建礼仪的限制,先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其服装采用直硬款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会开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马狩猎,这时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目的是为了耐磨损。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绣引入到旗袍的装饰中,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从而在视觉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审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为准,不显露形体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衣服虽然以人体为形成的基础,但人的形体并不能最终决定服装式样;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使得旗袍的设计制作没有充分根据女性身体造型特点,是对女性自由的剥夺。到了现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2.3旗袍中的文化内涵

美感的产生是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反复多次的满足,满足后的延续便产生了审美文化。衣裳是纯外表的东西,这种美是有权选择的,是人为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内容是内涵,而服装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装的文化性给爱美的人以发挥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旗袍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内涵。它适度地强调女性的“S”曲线,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庄重、典雅而又端庄,使出席庄重场合的最佳腐蚀。并且现代旗袍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含。

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美,它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这种展现当然有人的自身气质的作用。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文化和技术含量,对人的潜在资质的调动和挖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文化、新观念,因此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中国服装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能独领时代风骚。

2.4心理和社会需要对旗袍的影响

现代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是中国服装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但这个过程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为封建专制的结果,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统一的服饰来完成政治统治者从文化上统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民众心中的自由得以释放,人们对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装)具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就将旗袍与国外的流行服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民国到现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这种当时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虽然如此,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服饰的造型,于是便出现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时代的优美造型。在现代,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众多女性仍然选择旗袍作为展示自己优美曲线的最佳服饰。穿上它,不但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还能体现出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这种种优点,使得旗袍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结语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这些人文因素使旗袍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对这种服饰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的理解,使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用来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最好的理论武器。

[摘要]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完成的,对这种旗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次作为我们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的基础。

关键词:旗袍;人文因素;历史;人体工学;文化内涵;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博谈居室设计中的人文因素.2006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旗袍范文篇4

【论文摘要】旗袍在中国已有百来年历史,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后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和东方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神秘魅力,旗袍穿着要领,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今旗袍的时代精神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旗袍的韵律与妩媚。

当今社会,女性在事业、工作上与男性平分秋色,共同承担经济建设的重任,女强人不乏其人,由于女性自身的身段优势,现代女性除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形象与气质,其中服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俗话说“三分相貌,七分打扮”,“人靠衣装,美靠靓妆”。女性服饰除了上班着职业装、正装之外,在正式场合、晚宴、举行盛大活动时,还可着旗袍展示其迷人的风采。特别是礼仪小姐,身着旗袍款款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无数的目光。

一、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又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很简单,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主要特征有右衽大襟,饰以各式袢扣,直腰身,袍身宽大,“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帮甚至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大的滚边。…满族贵族妇女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图案大都是吉祥纹饰,走起路来像是“风摆荷叶”。到2O世纪2O年代,旗袍就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中脱胎而出,满汉女子服饰不断融合为一,并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改进而定型的。当初的旗袍样式,袖口收紧,滚边减窄,纹样刺绣稍作简略,衣身略短。到2O年代末,受西方裙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使旗袍变为收腰合体曲线式,展现了女性的凹凸特征,具备了现代女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基础。

进入三、四十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全世界家喻户晓,堪称经典之作,是旗袍的顶峰时期。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吸腰、短袖、纽襻、斜襟、高开衩,袍子忽短忽长,剪裁和造型学习了西裙特点,线条更流畅,使旗袍更加合身,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

1949年解放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遍,每位女性基本上都会有一两件,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便装。但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穿衣服鄙弃穿红戴绿,鄙弃小资情调。她们象解放区那样,穿着朴素的军装、列宁装,把对美的追求投身到极大的工作热情之中。于是,旗袍所蕴含的悠闲、舒适、柔曼的大家闺秀形象,已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

1956年,据说苏联的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我们国家提出口号“人人穿花衣裳”,于是旗袍便一显身手,但此时的旗袍不妖也不媚,不柔也不刚,增添了一种朴素、自然、健康的内涵,强调实用、大方的原则。尔后服装设计师对中国的旗袍一直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二、旗袍的独具魅力

(一)旗袍的婉约美

旗袍穿在女性身上,体现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步子迈不大,只能小碎步走,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款款的前行,女性的柔美就表露无遗。就象水蛇舞动,柳枝飘过,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实在精辟。外柔内刚也好,外刚内柔亦罢,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柔这一字是女人的专利,怎么着也要在骨子里透出那么一丝丝的柔,才为之精品。而旗袍实在是女性用来表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鸟依人,或时代感十足或柔情似水,总之,旗袍的美有目共睹,令人叫绝。

(二)旗袍的曲线美

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该凸则凸,该凹则凹,太胖与太瘦都不适合穿旗袍,它特别适合东方女子的身材。因为东方女子身材娇小,比起欧美妇女肥臀粗腰,要玲珑精致得多。水桶腰、肥屁股,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看过外国女子穿旗袍,或是肩膀过宽显膀,或是手臂太粗显壮,又或是腿太长显得突兀,总之不尽完美,感觉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苟子·君道篇》日“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汉人喜欢细腰曲折如此可见。娇细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男权社会的审美倾向。直到唐代转而喜欢丰腴满满,“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烟”。而旗袍含有此两种遗风,使得女子更加窈窕抢眼、曲线玲珑。旗袍的特点是上紧下松,这样的设计正好显现了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又巧妙地掩饰了东方女子体型上的不足。高而紧的立领,突出了中国女子精致的面庞,纤细的脖颈。而腰身处贴身的线条恰好隐藏了东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东方女人特有的圆润。

(三)旗袍的含蓄美

旗袍的高衩,伴随着轻盈的步履,摇曳生姿,若隐若现,有时露出女性优美的大腿,有时又象裹了一层绸缎,飘飘渺渺,通过未知使人产生各种奇妙的想象,东方的含蓄、内敛发挥得极致,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越发显得神秘与高贵。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本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现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盘扣,像一把把小锁,锁住了身体上的几处禁区,仿佛在庄重地告知异性:这里是禁区,但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独特的韵致,无时不透露出女子身体的楚楚动人。

三、旗袍穿着要领

旗袍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从头谈起。

首先脖子要细长,高立领衬长脖子,有一种娉婷的美感。其次肩膀要园溜,宽肩阔背穿旗袍会显得雄壮、伟岸,有了阳刚却缺少柔美,这是旗袍的大忌。胸部大小要合适,太凸与太平都不适宜,骨感是穿不出旗袍的味道来的。再次,腰身要细,腰身太粗的人穿旗袍不美观,小肚腩厚脂肪是会影响旗袍的视觉美的。臀部要稍丰满,略微有点翘才显得女性的曲线美。还有,身高个头要适中,1.60~1.70米最合适。过高过矮都会破坏旗袍的整体美及风韵。

(一)职业旗袍穿着要领

职业旗袍是指职业女性上班时所穿的旗袍。它开衩不宜过高,一般在膝盖往上23厘米左右。花色适宜端庄素雅一些,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做的旗袍,可表现出温柔、稳重的风格。旗袍面料夏季可用棉布、丝绸、麻纱等做面料,秋冬季可采用锦丝绒、五彩缎制作。配饰不宜过多过艳。

(二)社交旗袍穿着要领

社交旗袍花色可选精致亮丽的图案,以装饰感极强的局部设计来突出高贵优雅的特色,如闪闪发光的亮片,特别适合晚宴穿着。高贵的旗袍最好选用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等,夏季适宜选用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因丝织品质地柔软、轻盈不粘身、舒适透凉。春秋季适宜新型的混纺棉加丝、蕾丝为佳。这些高级面料制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现东方女性体型美、点线突出,丰韵而柔媚,华贵而高雅,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采用雕绣、拼绣、镶嵌、打结造花等特殊工艺加强古典味道,更为光彩夺目。最佳的旗袍长度是达到穿着者的脚背,而开衩的高度,一般可在大腿高、中部以下。

社交旗袍的穿着与各种佩饰搭配十分讲究,遵循和谐美观雍容华贵的原则。精致、养眼的配饰能锦上添花,适当佩戴金、银、珍珠、玛瑙等精致的项链,耳坠,胸花等。不论价格多高、品质精良、做工精细的旗袍,如果忽视了配饰,将会变得平淡无奇。珍珠项链、玉镯是旗袍的传统伴侣,但最新的伙伴是小巧而璀璨的名表,和怀旧的旗袍撞击出时代感极强的火花。裘皮大衣、毛呢大衣、短小西装、开襟小毛衣和各种披肩可与旗袍配套穿着。

另外,鞋子宜穿与旗袍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高跟或半高跟皮鞋,亦可配穿面料高级、制作考究的绣花坡跟布鞋。

(三)礼仪小姐旗袍穿着要领

礼仪小姐的旗袍,最好选用单一的颜色,红色、黄色、紫色、金色、绿色等,面料以典雅华丽、柔滑挺括的织锦缎、古香缎和金丝缎等各种缎和丝绒类为上乘。同时,还要配以:

头发:适宜盘个发髻,显得精神:或是烫发,可以做成各种发型,头发的造型能弥补脸型的缺陷,让发型、脸型、旗袍起到协调的效果。化妆:礼仪小姐穿旗袍,一定要化妆,带着彩妆,显得妩媚动人。

配饰:常见的项链与耳环搭配,有穗型、纽扣型、垂坠式、环绕式等,当选择短而紧凑的项链时,佩带垂坠式的摇摆流动的耳环会显得活泼有生气。当选择长而垂坠的项链时,则适合纽扣型的耳饰会让人感觉有平衡感。另外要注意耳环的形状不应与脸型“雷同”,即圆脸型不应戴圆耳环,长脸型不宜戴长耳环,方脸型不应戴方耳环。不然会使自己的脸型被强化得走样。

鞋子:适宜穿中、高跟鞋,不仅能起到增高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收腹、挺胸、抬头、直腰,达到健美和曲线美的效果。走姿:上身挺直,双肩平稳,目光平视,下颌微收,面带微笑。挺胸、收腹,使身体略微上提。手臂伸直放松,手指自然弯曲,或自然交叉放于小腹前,双臂自然摆动。轻柔步履自然,尽显女性风采。

四、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辛亥革命后,时装流行的中心由苏州、扬州转至上海。上海是妇女寻求解放的前沿阵地,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健康美。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化身,她们年轻、时尚,是旗袍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打扮。当时学生女装流行上衣下裙式,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嵌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进一步唤醒人们对美的渴望,提出自由、进步、民主的口号。与此同时,上海服饰首当其冲,走在时代前列,追求服饰的新潮时髦、改良与解放,成为当时的风气。领子忽高忽矮,腰身裁剪合贴,无袖短袖,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置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我们的旗袍深受国际时装界的青睐,无袖、收腰、高开衩、超短、低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亮片、闪光、刺绣、绲边、织物印花、扎染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浓烈、亮丽、跳跃、浓重、柔和、不对称,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东方神韵之美。中国模特小姐选秀比赛,一般都有旗袍礼服表演。歌星影星,也纷纷穿上旗袍秀一秀美腿和窈窕的身段,美女巩俐连续几年穿着旗袍式的礼服出席国际影展,衬托出丰满的身姿;刘嘉玲也在旗袍中演绎国际名牌大腕的豪华风韵;章子仪在穿腻肚兜之后,也开始做冷艳的旗袍造型;万人迷陈好穿旗袍风情万种,女人味十足;赵雅之把旗袍穿到极致;赵薇扎着两根大辫子演绎清纯的女学生,一大批明星竟相争奇斗妍,来一场旗袍PK秀。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下一届举办国,要表演一个节目。中方代表团派出的是——l4名中国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红底白色大牡丹花为图案的传统花色,用传统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了中国乐曲《茉莉花》——浓郁的“中国味道”,把“中国风”吹向全世界,东方的魅力显示她独到的韵味,全世界眼睛~亮,为之惊叹、羡慕。

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的礼仪小姐身着五色传统礼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实在是相得益彰,绝美无比。你看粉红色系列的“粉宝花”,用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清新淡雅的“玉脂白”系列,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是中国玉文化的反映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绿色与牙白色丝绸面料的完美搭配,突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气质。自然和谐的“国槐绿”系列,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郁郁葱葱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及坚守“绿色奥运”的决心。立体银线绣制的吉祥牡丹与卷曲花纹,更显女性娜多姿、柔美曲线的身段和东方女性的恬静气质。温润典雅的“蓝牡丹”系列,中式的立领配以西式的肩部设计尽现中国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贵气质。图案选用江山海牙纹、牡丹花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纹样,蕴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还有典雅端庄的“青花瓷”系列,一看就知道设计理念取材于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白底蓝花,传统乱针绣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这不仅是奥运精神的风采,更是中国传统服饰走向世界得到肯定的展示。

旗袍不仅深受国人青睐,现在旗袍已经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是中国旗袍与欧洲晚礼服联姻的产物。

五、结语

旗袍范文篇5

关键词:旗袍;人文因素;历史;人体工学;文化内涵;心理需求

前言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妇女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妇女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从而显的女性十分苗条、俊美。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发展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个过程中,强调人文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人类自始至终在追求审美,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人类人文因素的一种高级的外在的表现;我们的祖先将那个年代的人文因素合理的融入到旗袍中,使得旗袍在其造型上充分展示了女性美感,恰到好处地遮掩过分的“性”感,在审美和美感的欲望中,延伸东方神韵,尽情舒展个性魅力。

1人文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至清后期,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服饰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延续至今。

2.2旗袍中的人体工学分析

传统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顺治年间建都北京时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由于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受到封建礼仪的限制,先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其服装采用直硬款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会开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马狩猎,这时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目的是为了耐磨损。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绣引入到旗袍的装饰中,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从而在视觉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审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为准,不显露形体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衣服虽然以人体为形成的基础,但人的形体并不能最终决定服装式样;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使得旗袍的设计制作没有充分根据女性身体造型特点,是对女性自由的剥夺。转到了现代,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2.3旗袍中的文化内涵

美感的产生是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反复多次的满足,满足后的延续便产生了审美文化。衣裳是纯外表的东西,这种美是有权选择的,是人为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内容是内涵,而服装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装的文化性给爱美的人以发挥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旗袍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内涵。它适度地强调女性的“S”曲线,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庄重、典雅而又端庄,使出席庄重场合的最佳腐蚀。并且现代旗袍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含。

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美,它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这种展现当然有人的自身气质的作用。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文化和技术含量,对人的潜在资质的调动和挖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文化、新观念,因此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中国服装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能独领时代风骚。

2.4心理和社会需要对旗袍的影响

现代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是中国服装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但这个过程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为封建专制的结果,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统一的服饰来完成政治统治者从文化上统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民众心中的自由得以释放,人们对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装)具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就将旗袍与国外的流行服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民国到现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这种当时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虽然如此,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服饰的造型,于是便出现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时代的优美造型。在现代,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众多女性仍然选择旗袍作为展示自己优美曲线的最佳服饰。穿上它,不但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还能体现出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这种种优点,使得旗袍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结语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这些人文因素使旗袍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对这种服饰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的理解,使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用来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最好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赵博谈居室设计中的人文因素.2006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旗袍范文篇6

旗袍,作为中国服饰的国粹,已有百年来的历史。它源于清代满族,满族分为八旗,各旗分管的军营皆称为旗人,而他们所穿的袍服称为“旗袍”。满族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穿着旗袍,清兵入关后,皇太极为了维护民族传统习惯和缓解民族矛盾,制定了服饰制度,采纳了“十从十不从”的服装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旗袍又专指女性的长袍,在民国时期这种长袍是一些正式场合的服装。

2旗袍的发展历程

20年代初旗袍的特点是:有着对称的图案和纹样的装饰,衣型宽大平直,下摆比较大,直线的衣身造型几乎看不出胸,腰,臀的曲线,腰节线较低,袖式阔大,色调以淡雅为主,整体感觉简单大方;20年代末旗袍的特征是:旗袍的下摆向上升,袖式由阔大的中袖变成短袖,短袖变成马甲袖,有的袖口还会装上仿西式的克夫。30年代,这时期的旗袍造型日臻成熟,做工精良,吸取了欧洲流行的元素,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造型纤长,收腰,加省工艺以显示女性的曲线美,领子融入了西式的造型,如荷叶领,开叉领,翻领,袖子变成短袖,无袖,荷叶袖,袍衩越开越高,前后开叉,并出现左右门襟的双门襟旗袍。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其出现“改良旗袍”。随着辛亥革命与的洗礼,提倡个性解放的新思想,新观念,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穿着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旗袍在保留民族服饰特色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的结构元素,款式增多,领子和衣襟的变化增多。

3旗袍元素特征分析

真正成为中华服饰文化最具代表意义上的旗袍,其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30,40年代并形成了稳定的旗袍样式,因此综合旗袍的发展历程,提取旗袍中盘扣、刺绣、优美的轮廓和具有传统意义代表性的图案元素作为主要突破口进行分析:(1)盘扣.也称为盘纽。传统盘扣以布料为主,配以丝绳、铜丝等材料,盘曲成各种花型图案,形态有“龙、凤、金鱼”等样式,扣型有“一字扣、琵琶扣、葫芦扣”等,植物图案中常见菊花、兰花、等,字符类有“寿、喜、福、禄”系列,多具有吉祥之意。盘花分裂两边,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作用于连接衣襟的功能,更起到服装装饰的作用。(2)刺绣。我国不同地区的刺绣工艺各具特色,最为人所知的有京绣、苏绣、湘绣、顾绣等。在旗袍绣花技术中,最常见到的是京绣和苏绣。传统的刺绣工艺有多种方法,现代刺绣中融入了镂空,采用了立体感较强的特殊刺绣方式,让面料充满立体感。材料多以:棉麻丝绸为主。(3)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祁吉纳祥的寓意。其类型可大致分为:1)经典图案:龙凤、牡丹、梅花、孔雀、鹤鹿。工艺技法:沿用传统古法,高度还原,写实。2)中国元素:水墨画、青花瓷、文字、中国结、剪纸。工艺技法:运用某个传统元素均匀变化。其他还有:小碎花,荷花,栩栩如生的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风格典雅,富有韵味。(4)板型。从最初的长马甲形,到初期的宽腰直筒式,再到40年代后不断改良以曲线巧妙的结合展显女性风姿风韵线条美为主。综合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特征:立领、大襟、窄袖、直身、开叉。

4旗袍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4.1盘扣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正因为盘扣在旗袍中主要是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所以把这种功能性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巧妙的运用到门庭、隔断、柜门、以及窗的设计中。结合旗袍中多样化的门襟形式,以纯原木为主材料,加上盘扣中盘曲的花型图案用金属材料做成门把,以画龙点睛的形式,带动古典的气息,展现独特的智慧与审美情趣。

4.2刺绣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对室内营造气氛、营造意境要求的提高,设计师不断地寻找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然而刺绣作为中华民间传统手工艺中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明珠,它的装饰性,比起普通印刷或贴纸更具生动性,以及逼真的效果,采用旗袍中最具典型性的京绣或苏绣工艺来做装饰,赋予室内装饰中浓厚的民间、民族气息,可以达到传神的意境。因此将刺绣工艺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做为营造古典气氛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将刺绣与雕刻技术相互结合使用。墙面,柱面,柜面可做手工雕刻,而屏风或隔断可用大面积刺绣作品来做分割,以增添室内装饰设计的层次感与多变性,体现若隐若现,而又立体、真实的一面。感受这种造景元素所表达的神秘性以及装饰的趣味。

4.3图腾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在旗袍中常用的图腾其象征对吉祥寓意居多,并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如:龙、凤、牡丹、福、禄、剪纸等。将其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除了有好的寓意之外,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表现手法。抽象的:在墙面的美化上,通过加工提炼可以选择抽象的图腾纹样做壁纸以及彩绘。或打散重组取其一小部分图案进行裂解或变形,利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法则;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编制方式,均匀中富有变化,清晰明朗或多种图形复合形成,互相穿插,达到繁密而不乱的效果,体现主题性的装饰。写实的:以动植物图案为主做实物的装饰,主次分明,对比强烈;在装饰品中如:灯具,摆件,窗帘的选择上也可以与其相呼应。旗袍中图腾的元素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祁吉纳祥的寓意,唤起人们内心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4结构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旗袍剪裁板型特征,流畅的线条,展现出来女性曲线之中的柔美;可以将此灵感的来源运用到室内空间布局或陈设当中,使得空间组织更具有美感,在表现手法上:使用,移植、嫁接等艺术表现形式。材料的选择,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中国传统室内建筑材料主要也是由木质材料组成,所以可以利用竹质材料进行室内空间的分割,有着隔而不断的意韵,讲究以柔为美的特色。另外,现代室内设计中,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美化,因此可以采用室内移用植物布景的手法,达到人与自然亲和艺术的审美目的。在室内做小型的布景,用鹅卵石铺成曲线的小路,巧妙加以的点缀,配上一些协调的盆栽,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境。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也给予感官美的享受,同时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自然。

5结论

旗袍范文篇7

传统旗袍的改良与创新的基础在于“传统”两字。旗袍的传统性的本质在于其造型、结构和裁剪方式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审美特征。可以说,文化内涵是传统旗袍与现代旗袍的本质区别,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旗袍改良与创新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与审美特征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华文明属于极其规律和静态的农业文明,人们在年复一年的播种、培育、收获中累积经验,并归纳总结各种自然规律来广泛地指导农事安排生活,形成了善于总结概括的思维方式。同时,中国在历史中大部分时候都是大一统国家,地广人多,使中国人在社会管理中习惯采取一种宏观的普泛视角,不拘泥于细节或个别差异。这种思维方式在服装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国传统服装大多是对人体轮廓大致地抽象描绘,轮廓粗放,造型宽大,并不追求服装各个部位的合体和精确,与西方服装突出人体曲线的审美理念大相近庭。第二,顺其自然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的道家记载有“七窍出而混沌亡”的故事:神兽“混沌”生来没有七窍,众人好心帮他日凿一窍,七日后,七窍出而混沌亡(《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其寓意人应顺应自然,保持自然常态,刻意干涉只会遭致灭亡。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事物的完整性的重视,可以说完满是中国人对美的终极追求。这种思想在服装中也有体现。

中国传统服装大多成直筒型,最多在腰部用绳或带扎系,尽量保证面料的自然常态,尤其不会为了达到合身或其他目的,在服装上破缝或切口。正如“混沌”的故事所要传达的,刻意而为只会招致灭亡,破坏面料原有的状态不符合中国人处事习惯和审美特征。第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儒家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坚持农耕并厉行节约就不会遭受贫困,相反,农事荒废且奢侈浪费必然不会富足。这种勤俭节约的观念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在制衣中也同样厉行节约。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十字形结构,前后、肩袖均连裁,剩下的四角用于袖口的补充或贴边,达到面料使用率的最大化。本着这种制衣理念,中国人通常借助推、归、拔、烫等工艺手法,在不浪费面料、保持面料完整的基础上进行服装造型。第四,内敛含蓄的审美特征。这缘于中国较为封闭的地理条件和稳定保守的农业文明形态。道家思想认为物有精粗,言只能道其粗者,意才能致其精者,真正的大巧在胸次存焉而不可言传。而后发展到诗文绘画等审美情趣,甚至是处事方法,中国人都忌讳直露浅白,讲究内敛含蓄的朦胧美。这种审美思想同样体现在服装中。相对于西方服装对于女性S曲线的强调和塑造,中国传统服装宽松飘逸,将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形隐藏在衣裙下,然而这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意蕴正是中国人对于女性和服装的独特审美。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服装讲求概括简约、自然完满、优雅含蓄。如何将这些文化内涵融入到传统旗袍的改良与创新中呢?日本是世界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得作为出色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对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二、日本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

日本设计师的成功在于他们善于将本国传统文化审美与欧美现代设计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日本风格。从日本的文化背景着手,以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作品为例,探寻中国传统旗袍改良与创新的借鉴之道。

1.日本的传统文化与审美

首先,自然环境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气候温润景色优美,稳定的农耕生活使日本人对自然十分亲近并心怀感激。但与此同时,由于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十分频繁,使得日本人对于自然界十分敏感并心生敬畏。这种亲近又崇敬的情感进而发展成了日本古老而传统的神道教信仰,并逐渐形成了日本传统文化中感性、细腻、质朴的性格特点。可以说自然环境是导致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性格的根本原因。其次,禅宗对日本传统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认为禅意就蕴藏在人们平凡生活的点滴小事中,需要一个人安静地深刻思考才能体悟。在《五灯会元》卷十七中,青原惟信禅师曾述自己悟道的经历:“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种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空寂”和“物哀”的审美意境。日本人认为悲与美相通,正如樱花短暂绽放后的凋零,瞬间的生命和永恒的寂灭所体现的悲壮与感动,正是日本人所追寻的美学意境。

2.山本耀司作品中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的体现

旗袍范文篇8

服装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它在一定时期还代表着某个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已然成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示的服装各有千秋,但其中包含的文化阐释是大体相同的。因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类别多样化,其所传承下的服装文化也是异常精彩。在我国影视作品中,服装设计在符合某一时期的社会审美以后,往往还要加入现代艺术进行创新改造,使其即符合历史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神韵,也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思想。著名影视服装设计师叶锦添曾经说过:“国内一些设计师只追求表面的浮华,而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诚然,服装设计的美观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但没有文化内涵甚至是过度歪曲事实的服装却让人物更加难堪,不能达到美的效果。在影视作品人物的造型中也是一样,如果一味追求博人眼球的“雷人”、“夸张”的造型,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就会让人物的形象显得粗俗而不具有说服力,如对不同朝代服饰的混用,出现明朝穿清朝,汉朝穿唐朝的服装,没有很好的解析时代背景,出现严重不符的错误,会让观众对影视作品产生抵触情绪,感觉其制作不够用心,人物形象定位不清的印象。

二、服装设计对影视人物造型的作用

1、性格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社会定位来选择合适的服装,而一些特定的服装则可以一眼就对其产生某种形象的判断,如医生装、警察装、消防员装等等,淑女风格的服装人物自然清新;民族风格的服装人物朴素而美丽;中性风格的服装人物自信、高雅……服装的特定印象同样也适用于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如抗战剧中的军装可以让观众快速的分辨出敌我的身份,以不同国家的军装来体现人物的立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变化塑造人物的个性,如抗战时期佩戴红领巾给人的印象是红色、神圣的革命情怀,而当某一个角色将其从颈上取下,绑在手腕时,一个和平时代调皮学生的形象跃然而上,带给人红色革命的怀念与思考,也在无形中立体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让人不禁想到该角色的思想定位及行为走向,以及在剧情推动中的作用。

2、背景塑造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饰往往凸显出角色的社会背景,或简单朴素,或华丽大方,或魅惑十足,随着人物的处境随剧情的展开而发生着种种的变化,他们的服饰装扮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处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服饰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近年来十分火热的宫廷大戏《甄嬛传》里不同时期的甄嬛服装是不同的,进宫时高高的对襟领子,盖住脚面蓝底梅花的长裙;与果亲王约定时浅紫色上衣,下裙深绿色;离宫时白色短褂,黑色百褶裙;倚梅园穿的斗篷,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及在行宫避暑时为衬托陵容的清新雅致,原著是这样写道“择一身胭脂色绡绣海棠春睡的轻罗纱衣,缠枝花罗的质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玲珑浮凸的浅淡的金银色泽”……服装的变化都随着甄嬛的心情、处境在发生改变,全方面的凸显人物在不同处境中心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人物情绪暗示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画面的颜色搭配、镜头的任意切换都可以表现出人物情绪的波动,服装设计同样也能为其增加一分助推力。在现代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往往可以通过服装来看出一些端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中所扮演的主角苏丽珍,整个电影共出境了20余套旗袍,每一处旗袍都代表了主角苏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旗袍颜色顺序的变换,开始她刚出场时是一件橙黄色很鲜艳的旗袍,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发现老公外遇的过程中,旗袍的颜色越来越暗,橙黄到深红到暗红直至到灰白,那时心情已跌到谷底了。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苏丽珍的心与情,她不停的换着旗袍,却换不掉身上越发柔美成熟的女人气息,可以说每一件旗袍下的美是不同的。但其变化不休服装,实际上却反衬出了苏丽珍寂寞压抑的心情。

三、结语

旗袍范文篇9

在塑造艺术审美形象的过程中,演员的选用尤为关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美国国内的《排华法案》与反华情绪,美剧中大部分的华人都是由白种人出演的,出现过白种人演员梳着清朝大辫子的不伦不类的华人形象——傅满楚。这些白种人饰演的华人形象成为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政治局势的改变与文化的变迁,美剧中的华人形象逐渐迈入由黄种人演员出演的时代。当今美剧中出演华人形象的演员有的是华裔或中国人,比如中国安徽人NanZhang(张楠)、移民至美国的华裔后代LucyLiu(刘玉玲)与JamesHong(吴汉章)等,还有一些非华裔的亚裔演员,比如新加坡演员兼模特NgChinhan(黄经汉)、越美混血儿MaggieQ(李美琪)、越南华裔ArchieDavidKao(高圣远)、菲律宾裔ReggieLee(雷吉•李)、新加坡华裔的GwendolineYeo(杨时贤)等。所以,美剧塑造华人形象时所选用的演员血统比较复杂,与亚洲国家有着不同方式的关联。“美国人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亚洲的知识大部分与中国有关。如果这些美国人心目中‘东方人’的形象只是被经常提起的‘不可思议的东方人’的话,或许这个东方人的衣着打扮和长相就会像一个中国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中国几乎可以被视为整个亚洲。”[2]从美剧华人形象的演员选用上也可以看出,在美国人眼中,亚洲面孔等同于中国面孔,两者具有无差别的种族特征,可以在塑造华人形象上达到相同的荧屏效果。

二、民族风的服装风格

美剧中的大多数华人形象台词和戏份并不多,为了快速精准表现人物形象的中国性,华人角色大多身着中国传统服装及其它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饰品。近代唐装结合了中国清代满族马褂和西式立领等剪裁方式,是“唐人街”的重要文化符码。《识骨寻踪》S02E16(S代表“季”,E代表“集”)里,配角中国老太太与出现在照片中的中国女子均身穿女式唐装;《妙警贼探》S01E06里,白发中国男子身着黑色男式唐装上衣,唐装上有灰色汉字毛笔书法的图案。除此之外,他的左手腕上还带着黄色木珠链,刻画出一位颇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山装是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融合中西式男装样式设计而成的。《妙警贼探》S01E06里,中山装塑造出唐人街华人老板Lao亦正亦邪的形象。旗袍是中国女子的传统服装,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3]在《妙警贼探》S01E06,一位女性华人形象(本集主角,国际刑警)在本集中共穿过四件旗袍,第一件是半镂空刺绣黄色旗袍,第二件是深蓝色刺绣旗袍,第三件是立领刺绣肉色旗袍,第四件是灰色刺绣旗袍配披肩。这四件旗袍均有中国服装制作工艺——刺绣的运用,让这位女性华人形象更加精致与美艳。《灵指神探》S02E05中,餐馆中的女服务员不仅身着红色旗袍,而且用扇子作头饰。除了民族风的服装样式,美剧中通过服装的民族文化符码元素来塑造华人形象。如《生活大爆炸》S01E09,一位中国男子穿着“红中”汉字的T恤。“红中”T恤是1981年到1983年出品的美剧《TheGreatestAmericanHero》(《飞天红中侠》)里华人形象李立的经典服装,属于电视剧衍生服装类型。通过这件服装,刻画了一位对美国电视剧、美国文化无限热爱的宅男形象。

三、古典美的妆容特色

中国古代白发、白须、白眉代表丰富的人生阅历,后与功夫元素一起被演绎为智慧、神秘与邪恶的象征。在《妙警贼探》S01E06,赌桌华人男子的造型为白发、白须,展现他在上的潇洒风姿与高深莫测;在《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S01E09,拥有一小撮白胡子的华人年长男子显得神秘又怪异;《明星伙伴》S02E06中,本集结尾“戏中戏”片段里充当打手的龙套角色们身着西装却头戴长长的白色假发,他们挥舞着兵器充当打斗场面的“背景板”。此外,《女人帮》S01E01,华人角色Mia的发型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人的复古发型。卷发发型由西方传入上海,成为海派时尚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复古卷发再现了旧上海的时尚女人形象,是“西方”观看“东方”、“男性”观看“女性”的双重表意下,将东方女性化的例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剧作者们以想象中的定型化族裔印象,利用陈旧又偏颇的文化元素,刻画出一个个充满异域神秘色彩的华人族裔形象。尽管近年出现了个别常规角色,如《神盾局特工》中出现的华人女性角色——特工梅琳达•梅[4],但大多数华人形象是一闪而过的龙套角色,从角色存在感与话语权角度来说,华人形象仍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并且,美剧不再对华人进行“傅满楚”般的明显丑化,而是用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书写着“他者”的被动与从属,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误读,更是一种文化霸权下的新型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426.

[2][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华书局,2006:38.

[3]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旗袍范文篇10

一、自然之爱

迟子建对东北那块黑土地有着特别的热爱,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大地之子,他们和自然融为一体。迟子建小说《亲亲土豆》的主人公秦山和李爱杰每天都在那块土豆地上早出晚归,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然后“就进城卖土豆,卖出去的自然成了钱存起来,余下的除了再做种子外,就由人畜共同享用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谓是从那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这种夫妻之爱有着像土地一样沉默而巨大的绵绵力量。当他们进城看病,邻居问他秋收时能不能回来的时候,秦山回答:“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作者为什么写秦山要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因为土豆是他们生活的依靠,有了土豆,妻子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住院的时候,当李爱杰偷偷摘下医院花坛的一枝花希望秦山看到能心情好一点时,秦山却对她说,土豆花“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就像你身上的味儿一样”。作家将他们的夫妻之爱在现实的生活艰辛面前换化成对土豆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从而使这一夫妻之爱散发出自然的气息。

二、真淳之爱

《亲亲土豆》中所写的夫妻之爱是一种无言付出的夫妻之爱。夫妻到哈尔滨向人打听如何去医院,有人向他们推荐了好几家大医院。秦山问到:“你说这么多医院,哪家医院最便宜?”而李爱杰则说:“我们要找看病最好的医院,贵不贵都不怕。”作者用这样两句简单的话,对比出夫妻两个人不同的心理:丈夫想着不能“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而拖累妻子,妻子想着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给丈夫看病。夫妻之间那份彼此默默付出的深爱尽在其中。在住院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李爱杰到医院,看见秦山将饭盒“搁在自己的肚子上,半仰着身子用手捂着”,秦山说是给她订的一碗小米粥,害怕凉了。爱不是一时的宣言,更是点点滴滴的投入。

三、诗意之爱

《亲亲土豆》中的主人公秦山、李爱杰是一对东北农村的夫妻,他们的日子并不富裕,靠着种土豆维持生计,这样普通的日常生活似乎毫无诗意可言。并且丈夫秦山又被确诊为晚期肺癌,按照常理,他们将面对更加艰辛的生活,夫妻之间可能笼罩上阴郁、无奈和绝望的气氛。然而在迟子建笔下,对这种生活我们没有觉察到丝毫的凡俗和碌碌、悲观和寒冷,我们看到这对夫妻在凡俗生活底色上编织出来的玫瑰色彩,他们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有温馨和浪漫。那种诗意不是借来的甜蜜情话,没有珠宝首饰的光泽,而是一种暖暖的生活炊烟之气。旗袍在小说中出现三次,秦山想进城,却不为看病,只为逛逛给妻子买件旗袍。秦山拿出自己偷偷从医院回来时用省下的钱给妻子买了旗袍,后来李爱杰就穿着这件旗袍给丈夫守灵为丈夫送行。这是一幅何等美丽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啊。旗袍是唯美的,作者将这一意向添加进这一对平凡夫妻之间,意示着他们在平凡生活中也深埋着对美对诗意的追求。作者甚至把土豆赋予人的生命和灵性,读来有如一篇童话故事,从而给小说中所写的感情增加了一份诗意。小说开始就写土豆,结尾也因土豆的出现达到高潮。

四、生死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