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3:10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1

这次的旗袍秀会不会步此后尘?

旗袍,在历经百年风霜后会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呢?

4月的上海,一场关于旗袍的饕餮盛宴风靡了全城。

在“海派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此次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隆重推出的“百年旗袍展”及“海上花――百年旗袍大型展演”将旗袍文化推至一个新的境界。

旗袍,正在以其经过系统梳理的历史文脉与创新设计而焕发新姿,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并进而试图迈向未来,为城市的对外形象推广赋予新的管道与形态。

百年旗袍展

“百年旗袍展”是在4月15日于上海美术馆开展的。

那一天,闻风而来的参观者挤满了偌大的展场,上海美术馆罕有地热闹起来。

时尚界的呼风唤雨的本事被凸现出来,每一件旗袍展品前都有好多个人在观赏、拍摄、流动……

由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等单位承办的这次展览展出了百款旗袍,均为传世实物。其中半数以上由中国服饰史专家、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高春明研究员耗费三十年之心力征集而来。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提供了十多件极富特色的馆藏旗袍。其中国母宋庆龄生前穿着的旗袍是首次在上海展览上亮相。这些旗袍实物集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跨越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部分:清末、二十世纪初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代。这些款式经典、色彩丰富、纹饰纷呈的展品均由专家精心遴选而出,体现了各个时期旗袍最主要的特点与风格。

除了悬挂在墙上的各款旗袍外,还有旗袍制作工艺、工具、以及旗袍的各式盘扣。

还有精美的图解演绎了旗袍在款型上的百年变迁。

而历代有关旗袍的生活与演出、诸如阮玲玉胡蝶等明星名媛的图片、20世纪初期的老广告月份牌画被重新精制出来,让人们不禁缅怀起那个风华绝代的灿烂岁月。

由于之前的另一场绘画展占用了14:00的档期,以致“百年旗袍展”的开幕仪式延至15:00才举办。于是,至17:00闭馆的一个多钟头完全满足不了那么多人的参观需求,人流一直在管理员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去。

百年旗袍秀

而继“百年旗袍展”后,4月29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上海国际服装节闭幕式上还隆重推出大型多媒体综艺时装秀――“海上花――百年旗袍大型展演”。由高春明、闻红、一慧三位设计师联袂复原设计近百款一百年来各个时期不同款式的旗袍,通过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精心演绎,打造出一场美仑美奂的时尚视觉盛宴。

展演分为三大系列。

第一组“中华源”主题展示的是旗袍的起源。“大拉翅”假髻、“花盆底”旗鞋配合着延伸至脚面的宽大平直、绣满花纹的绸缎旗袍,修长的倩影显然百年前即有之。这时的“古典”旗袍其领、袖、襟、裾等四周都滚有宽阔的花边。随后的1913年上海等地街头就已出现身着旗袍的汉族女学生及妇女,此时旗袍的装饰由繁复转向简单,款式由宽大到适体。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现代意义上的这种旗袍的萌芽,使得上海成为海派旗袍的发祥地。

第二组“东方梦”主题展示的是旗袍在东方大都市上海盛行,包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期形成的“海派旗袍”独特风格。在款式上,高领、低领、无领先后流行,长袖、短袖、无袖各显其美。

第三组“世界风”主题展示的是上海的近代旗袍注入西方时装的元素后由中国的明星们在国外电影节的红地毯上惊艳登场而再度崛起的旗袍文化。通体剪裁、上下相连、配高跟鞋的合身旗袍,昭示着历经风雨百年,旗袍回来了。

展演实现服装秀与情景剧相结合,现场中外女性观众身穿自选的旗袍上下互动。而夹杂其间的明星演出也颇为精彩贴切。黄奕身着30年代旗袍展性感玉腿,乘坐黄包车上场吟唱《月圆花好》,黄龄演唱经典歌曲《天涯歌女》、《花样年华》,亦再现老上海风情。著名歌手韩雪压轴演唱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主题曲《美丽世界美丽自己》……均成为很好的点缀。尤其是一组由完全身为外国人的宝龙、魏丽以沪语RAP形式歌颂旗袍的《中国旗袍世界风》节目成为全场最大亮点。外国人说唱上海话本身就带有一种幽默感吧。

当晚旗袍设计师中,高春明为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具有深厚的传统服饰研究素养。而闻红则是2001年APEC唐装的大名鼎鼎的主设计师。一慧也是近年来上海的一位专注于民族元素服饰定制与演出的设计师。而时装秀的模特儿均由当红中国名模担纲,关琦、春晓、莫万丹、韦杰、岳梅、石周靓、宋姗姗、康倩雯等纷纷现身主秀。

百年旗袍史

百年旗袍展吸引了人们对其历史的追溯。

旗袍显然来自于素有“旗人”之称的满族。作为一种民族服饰,其历史渊源的属性有着与其它服饰品类的划分问题。

史学家一直为唐装概念而争论不休,其中一种说法即把旗袍也列入唐装系列。这种观点是基于将唐装视为中华各民族服饰集大成者的视角。

而旗袍就是来自于创建清王朝的满族。

初时,满族人居住在关外,其穿着的“旗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这时的“旗袍”保暖适体,主要是因为游牧民族在关外寒冷天气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所致。

正如其他民族对中华的统治那样,文化的兼容并蓄、尤其是汉文化的厚重,往往导致异族与汉族文化不断融合。在满族统治的三百多年中,满、汉妇女的着装也同样有了这种交融,故款式与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不过,作为宫廷服饰的“古旗袍”与现代意义上指称旗袍在样式、裁剪、装饰上相差甚远。

直至1910年,清皇朝覆灭后,旗人旗服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反而在汉族妇女身上悄然出现。正如前述,早在1913年上海街头就已出现身者旗袍的汉族女性。二十世纪初,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着装往往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妇女纷纷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现代意义上旗袍即是这种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即国民礼服。女子礼服

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以政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作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间就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女性。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

技艺的传承

为使海派旗袍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不因其列入名录就束之高阁,高春明研究员历时一年进行策划设计,以走近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原则,以还原中国近代都市服饰风貌为宗旨,以传承海派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目的,与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积极合作,于2008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期间推出了这一大型展示。

与面向广大市民的“百年旗袍展”、“海上花――百年旗袍大型展演”相呼应,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上海艺术研究所还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3月27日,主办方举办了“百年旗袍展”专家论坛。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上海收藏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沪上重要的文化名人对旗袍的研究、收藏、保护与弘扬展开广泛而系统的学术讨论。主要议题涉及三个方面:旗袍与海派文化、对传承与保护旗袍文化的建议、对本届旗袍展的建议与展望。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上海艺术研究所将实施对旗袍文化及其制作技艺更为切实有效的保护。

主办方还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整合多方力量对这一项目进行持续投入,定期在国内外巡展。逐步将“百年旗袍展”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品牌,跻身沪上重要的文化精品项目之列。

甚至,其企图进入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的献演项目序列。

而在具体技艺上,目前对中华服饰元素及其制作工艺研究与总结得最系统、最深入的竟然是一家民营服饰公司,即上海间红服饰有限公司。在我三番五次地探访他们的设计室与板房中,我深深地为其所震撼。在与上海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的通力合作下,许多传统技艺在他们这里得到了更大力度地弘扬。

以此次旗袍制作为例,他们早就具有的关于传统服饰镶、嵌、贴、宕、滚、盘、绣、绘、钉等九项工艺的深厚素养派上了用场。而对旗袍制作进行建筑式解剖是来自于其总经理建筑师出身的跨领域知识整合(颇有“时装建筑师”意大利设计大师费雷的一些意味),他把旗袍在人体上的包裹细分为36个部位,从而制作出最贴身的旗袍。还有他们对盘扣的无限延伸与演绎也在此次“百年旗袍展”中的一个盘扣展柜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旗袍的市场

是的,就服装样式而言,诠释东方女性魅力的最具影响力的服饰无疑当属旗袍。

王家卫以一种达至灵魂深处的历史追忆方式进行了东方主义式的煽情,不但唤醒了国人的往日烟云,还引发了世界对旗袍文化的向往。

旗袍的万种风情让人们沉醉一时。但是,一种服饰样式的传承真正的道路在哪里呢?

当然是市场。过去,就旗袍这一特殊的国粹式款型而言,尽管民国期间的政府规定它只是一种礼服概念。然而规定本身却基于旗袍深入人心的市场魅力。

而今天,仅仅服务于礼仪场合的话,旗袍显然并不具有太大的市场。而其延伸至小腿的主流裹身造型也并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形态。

那么,旗袍的市场空间在哪里?难道只在餐厅酒楼的迎宾小姐们?而它是否与以往一度风行的新式唐装一样只是过眼烟云?又如何进行旗袍市场的扩展呢?其实,一种服饰的市场容量关键在于其能否与当代平民生活形态相适应。

在美国生活方式的全球化“侵略”后,人们立即臣服于其牛仔裤、T恤、夹克衫等服饰品类带来的那种休闲理念。事实上,这样的美国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代表了生活的主流需求。而今天,我们每当高竖弘扬民族服饰大旗时,总是把崇高的文明使命担负在自己柔弱的肩膀上,并在款型设计制作上进入了一个误区:过度地强调民族元素,极力地与其他现代服饰拉大距离。

如是,则离人们生活渐行渐远。

旗袍的未来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一些大型炒作喧哗聒噪过后即已毁于一旦。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传媒、普通市民,都集体满足于一时拔高的。而后续的产业存续与发展则没人真正关心。

这次的旗袍秀会不会步此后尘?正如我篇首慎言,海派旗袍试图迈向未来,为城市的对外形象推广赋予新的管道与形态。但是它会不会只是满足于城市形象推广,而并未真正为自己的市场化道路求索呢?

至少需要潜心探索吧。

在我看来,近些年来中国服装业在运用民族元素上其实早有拍案叫绝的经典案例。

最典型的是福建柒牌推出的“中华立领”,在一件跟平常衬衫毫无二致的基本款型上把翻领改成立领,就构成了新的服饰概念、乃至于品牌形象。连我本人也很爱穿这种立领服饰。

第二个案例是所谓的唐装了。这种经过改良的唐装竟然获得了新生,成为现代时尚的一个方向,实在可喜可贺。

第三个案例是高端品牌“上海滩”的市场运作。通过财团的包装、设计上对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元素的结合,这一品牌已经站稳了在高端人群这一细分市场的脚跟。

当然,上述的立领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的经典服饰元素,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唐装系统。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立领是中国服饰元素宝库中的冰山一角,是我们民族服饰在当代的牛刀小试。而通俗意义上的唐装潮则是一个更高度的整体性民族服饰推广。

许多人可惜这股浪潮未形成一个强势唐装品牌。但这一点并不要紧。因为至少这种服饰语言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况且,或许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唐装品牌本来就很难强势成长起来。

还应看到的是,这两个案例为我们的民族服饰语言指明了方向――如果说“上海滩”的案例有较高的资本壁垒的话。这一方向也自然适于旗袍。

也就是说,旗袍的市场方向至少有两个:一是旗袍进一步改良,使其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二是将旗袍的一些元素点缀在其他大众服饰品类上。

至于更强大的效应,则需要进一步设计开发,使得旗袍、新式唐装等各类民族服饰与其它服饰结合,构成足以让一个品牌所需的整季系列化产品,进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服饰整体生活形态。至少要超脱现在的“上海滩”品牌服饰。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2

一、旗袍是什么?

首先,旗袍属于“袍服”——一种上下一体的服饰,而非上下两截。《辞海》定义:“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之分。”学界往往把上述释义中所说的“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称作“满清旗装”或“旗女之袍”,而把辛亥革命后“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称作“民国旗袍”。两者的关系是:民国旗袍由满清旗装演化而来。

二、历史上的旗袍是怎样演变的?

1.“满清旗装”阶段

入关以前,由于旗人重骑射且天气寒冷,所以旗装衣身瘦长紧窄;入主中原后,骑射废弃不用,生活日益安逸,加之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旗装就变得宽大起来。“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全身较宽松,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衩。通常在领口大襟袖边下摆处,镶饰刺绣花边或其他颜色的边款。”可见,当时旗装的线条就是以平直为要,完全遮蔽女性身材。如果从正面观察这种服装,就会发现她自上至下都由整块衣料剪成,连腋下的收缩都不明显,胸、肩、腰、臀完全呈直来直去的“TA”字形态,绝无半点后世旗袍的“S”形美感。而且,依当时的服制上环颈部,下掩双足,袖口平直宽大,将整个女性的躯体严严实实地笼罩起来,绝不露半寸肌肤,这与后世旗袍的“透、露”也是大相径庭。

2.“民国旗袍”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社会上的排满之风,旗袍一度被看做满清的象征而遭到汉族女性的排斥,而一般满族女子由于害怕革命,也是“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改变为汉族女子装束(封建遗老遗少除外)。1912年10月3日颁布的《民国服制》更规定:女子礼服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这种上下两截的服制完全了旗袍上下一体的袍服样式。所以“女性在民国初年,多流行上衣、下裙,旗袍也有穿着者,但不普遍”[3],这一现象一直从1911年持续到1920年左右,在这期间可以说旗袍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旗袍的暂时退出并不是被人们遗忘、抛弃。经过新文化运动和的洗礼,年轻女性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越来越追求个性的张扬。加之1840年国门打开后外国思想不断渗入、西方审美观念不断影响,20世纪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新派女性的着装开始融入西方的审美元素,即:“追求人性美、人体美,讲究个性,充分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认为服装是装饰美化人的美好形体的,崇尚人体的精确和谐之美。”通俗地说:新派女性们开始认识并追求西方人所提倡的“曲线美”了!而在这方面,旗装上下一体的袍服样式显然具有上下两截的服饰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她能更流畅、更清晰地展现女性的身形曲线。于是,20世纪20年代初,一度被摒弃的旗装又再次在新潮女性当中流行起来。至于这一幕发生的地点,毫无疑问是在上海,因为,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和的直接参与城市,同时还是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地方,不断接受着西式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据统计,日本时装在上海流行仅需一个月,巴黎的新款时装流行到上海也只需三个月。此时的上海妇女们思维空间的扩大使她们充分领略到西方服饰的曲线之美”。

传统旗装宽大平直的样式肯定是无法满足新派女性的上述审美追求的!于是20世纪20年代,新派女性对旗袍进行了合乎情顺乎美的改革——抛弃传统的直线裁剪技术,以西方花边工艺加上紧身服折裥法加以改良,强调腰身曲线,追求衣料的贴身合体。如此,从“满清旗装”到“民国旗袍”的转变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服装表现立体造型第一步”。

进入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末,旗袍发展进入鼎盛期,在这一阶段,旗袍的款式和造型全面进入立体造型时代,忠实地勾勒出人体的轮廓曲线,烘托出女性的曲线美,衬托出典雅含蓄的东方女性的风情。同时“开衩”出现,将女性的时隐时现,更加增添了妩媚和神秘,此时旗袍已发展成兼容中西颇具特色的时装,以生动流畅的手法表现了女性的魅力,为民国女性增添了美妙而丰富的时代风采。

三、影视剧中的旗袍是否与史实相符?

在民国题材的影视中,女主角的旗袍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妖娆万分;《梅兰芳》中的旗袍质朴素净;《金陵十三钗》中的旗袍高领低衩、曲线玲珑。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影视剧中的旗袍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事实上,1937年前后的南京人,不管是达官显贵、社交名媛还是市井妇人,所穿的旗袍从用料到样式、装饰,都倾向于俭朴,并将这样的旗袍视作一种爱国表现。

四、结语

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而尊重学生兴趣的知识补充与阅读其实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旗袍历史知识的丰富——借助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乐于“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其实就是基于该观念的一次粗浅尝试。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52.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3

【关键词】 民国旗袍;明治和服;色彩异同;民族文化形象推广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期的旗袍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女性旗袍的雏形。作为与旗袍在东方服装史上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日本和服,经过长久年月的演变,其色彩所蕴含着的丰富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颜色运用。笔者提取与民国旗袍对应的日本明治时期和服作为对比研究对象,其原因一在于明治时期日本和服基本成型;二在于该时期年代相对不甚久远,相关的实物资料保存尚完整,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作为中华国粹文化的旗袍,目前并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旗袍在世界之林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足,关于其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因此,本文试图总结出20世纪前后旗袍与和服的色彩运用的历史,从而得出旗袍与和服使用色彩的史实与偏好,深层次探究旗袍与和服在申报世界“非遗”过程中的差异与可鉴之处。

一、20世纪前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概述

(一)中国旗袍色彩体系概述

1.旗袍入关前的自然色彩机制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蒙男女所穿之袍。因满族人多为“旗人”,所穿之袍即由此被称为旗袍。[1]12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被誉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作。清王朝建立之前的女真男、女满服,在保护色彩、服饰选料和染色之处上,选用的织物颜色多与所在生活环境色彩相接近,以起到适应游牧狩猎生活的环境、不被猎物发现、保护自身的隐蔽作用。旗袍穿戴之初,依靠自然,融入自然,它似乎可以说是现代迷彩服的鼻祖。清朝建立之后,旗袍形制基本形成,世代相传。

2.旗袍入关后满汉融合的色彩体系

入关前,满族妇女生活简朴,所穿旗袍素朴简洁,色调素雅。入关后,满族妇女效仿汉族妇女装束,所穿旗袍装饰逐渐繁复,色彩逐渐华美多样,自皇室到民间贵族妇人多以宝蓝等深色调为底,边饰粉红、嫩黄等明亮花边,华丽典雅之风逐渐盛行。在皇室,旗袍色彩分级体制逐渐稳固。[1]50《大清会典》对朝褂服饰色彩也有明确规定,贵妃、福晋、夫人等均以石青色为底,镶边纹饰有所区别。皇后龙袍为黄色,贵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且棉、夹、袍色彩根据季节变换颜色。随着社会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建立,石青色、明黄色作为社会权利的象征逐渐稳固下来,直至清朝覆灭(图1、图2)。

20世纪前的清朝,妇女旗袍装饰在满汉文化相互的吸引和效仿的过程中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这为之后现代旗袍的出现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二)日本和服色彩体系概述

1.和服的起源与色彩分级制度的出现

日本大和时代,中国东吴的纺织技术、晕染技术和服装风格传入日本,“吴服”一词由此而来,最早的和服诞生并开始出现色彩的社会分级。[2]9圣德太子制定十二阶,将官位分为了十二个等级,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位所佩戴的冠以及服饰的颜色。十二个等级都规定了与其阶位相当的色彩,称为当色,根据阶级使用不同的当色来制作服装:由上级至下级为紫、青、赤、黄、白、黑。

2.和服色彩历史上的贵族时代与庶民时代

奈良时代织物种类逐渐丰富,服饰与布的染色技术提高,可以制作出带颜色的各种花纹。较流行的染色主要有红、黄、黑、茶、紫和蓝色。手工刺绣也得到发展,金、银的丝线亦开始用于织物生产,和服开始走向华丽、色彩明艳的趋势。

平安时代社会风气腐化,且和服消化了唐朝的影响,出现“十二单”这一奢华风格的极致代表。[2]10社会贵族追求极致的裁剪工艺,穿着方式繁琐复杂,色彩多以绯、紫色为贵,色彩艳丽,金碧异常,颜色为逐渐渐变(图3)。

由于平安时代穷奢极欲,后期武家之风盛行,这一时期色彩制度逐渐松动,民间开始流行如蓝、白、黑、茶色等较为接近自然的颜色,各种深蓝、浅蓝、淡蓝、青蓝等逐渐变成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图4)。

从幕府末期到明治时代,和服用色越来越华丽。友禅染的出现令手绘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各种华丽色彩囊括其中。至此,为明治时代的和服定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20世纪早期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同一性

(一)两国强调性别差异的女性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上的色彩体系

清末的旗袍袍体宽大且多镶滚,有遮掩人体曲线和自然美的缺陷,堆叠的装饰是封建服饰美学观的体现。[1]23 19世纪中期我国上海等沿海地区社会风气有所开放,以上海为首的城市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解放,这些平等与独立的诉求延伸到了服饰领域。旗袍的版型与色彩从欧美汲取养分,引入了浪漫、热情的西洋文化,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下亦产生变化,性别色彩也使得女性的生理性别得到了强化,旗袍开始大胆地彰显女性柔美的身体特征。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沿海开放的地方,旗袍的流行色五彩缤纷,瞬息万变,旗袍面料色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以体现女性柔美特质的暖色系居多,如粉、 藕荷、 淡黄、 月牙白、赭、驼、亚麻等色彩。从西洋服装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服装色彩往往通过与人体肤色的和谐搭配来展现人体的色彩美感。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洋色彩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白、肉、粉、黄等色彩接近肤色,用于服饰之中会产生一种之美,展现人体美,在客观上慰藉了人们因遭受战争而低落的心境。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社会,由于日本男权思想的历史积淀,日本女性为了取悦男性、满足男性的视觉审美,在和服版型与色彩的设计上煞费苦心。在版型上,为了掩盖因肥胖突出的小腹进而突显女性的蛮腰,和服用腰带一层一层地缠绕于上身。在色彩上,日本女性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白皙的肤色,从日本艺妓用白粉粉饰自身脸部与颈部的夸张的苍白妆容便可得知日本女性对“白”的极致追求。在和服色彩上,为了凸显肌肤的白皙与身体的柔美,常选用暖色系的褐、米黄等色彩与男性冷、暗色调的服饰所区分,这一时期较年轻的未婚女性喜选择嫩粉、嫩黄等清新之色的和服。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在强调性别差异的色彩体系中的同中之异

由此可以看出,两国的女性传统服饰在色彩选择上均偏好柔美且接近肤色的色彩面料,均是为了强调与男性服饰色彩的选择差异进而凸显女性柔美的身段与娇好的肤色。但倒思其源,其目的却是天壤之别,民国女性从传统中脱离出来,思想开始独立,接触到西方文化,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城市女性开始敢于通过旗袍的形与色向社会展露自己的身体之美。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由于社会男权思想的稳固,大部分女性婚后随夫持家,放弃社会职业,完全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其审美也必然依附于男性,取悦于男权社会。

(二)两国崇尚自然的服饰色彩同一性构成

1.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崇尚自然元素的服饰色彩体系

民国初的十余年间与明治大改革期间,由于两国文化开放的影响,其服饰设计均与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相关联,西方思潮的渗入,欧洲的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手段对传统题材影响很大,西方纹样的玫瑰、野花等亦逐渐融入两国服饰中。旗袍与和服的样式趋于简化,色调力求素雅,不再以装饰体现身份和地位,而更加追求自然的效果,富有生活情趣的纹样与色彩开始流行,如民国以独枝花卉缠绵于领袖的“一枝花”纹样;日本以友禅印花法印染的竹枝和服开始流行。

2.民国旗袍与明治和服追求自然季节变化的色彩体系

此外,自明治时期近现代和服雏形形成开始,和服的色彩与季节的自然变换关联日益密切。[3]154春季和服以鲜嫩的草色与浅葱色为主调,樱花与菜花为主导纹样;夏季和服新绿中映出点点藤色,且欣赏蓝色或绀色的深色薄衣;秋季和服上飘落的红叶与金茶色、暗茶色以及绛紫色融为一体;冬季和服以暖暖的小豆色与绯色为主打色,特别是到了新年,莲红色吉祥纹又开始流行起来。

民国时期人们对服装流行色彩的接纳性较强,旗袍也受到源自日本和服顺应季节变化的潮流影响,其色彩的季节性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三、20世纪前后两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相异性

(一)两国传统服饰色彩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撵弃”与“保留”之别

两国在同一时间瓦解根基深厚的封建制度为同,纷纷效仿西方服饰为同,其同中之异在于前者选择了对旗袍封建色彩的彻底撵弃,并将其与洋服结合;后者选择了一条相背之路,将和服与洋服从定义到形式完全分离,其形式与色彩被完全保留下来,成为大和民族独立的民族服饰。

1.民国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旗袍封建色彩的“撵弃”

1921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的《服制条例》规定女子礼服分为两种,一种是短褂、长裙,一种是旗袍,旗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国服”。这标志着在法律制度上对象征“差别等级”的封建服饰的彻底否定,服饰色彩也开始摆脱传统的尊卑等差。[4]16首先,民国社会几乎完全抛弃了清朝以来以明黄色为皇贵、以石青色为官贵的袍服色彩体系,传统色彩的禁忌被取消,没有了“禁用色”与“限用色”之分,封建等级色彩制度被彻底打破。

2.日本社会形态变更导致其对和服封建色彩的“保留”

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江户末期封建制度已走向衰退,1853年美国用大炮叩响了日本的海禁大门,从此大量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想、技术等流入了日本,日本天皇在国内推动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并推行资本主义体制,洋服开始流行。同一时期的日本,并未如同民国一般大刀阔斧地撵弃封建体制中体现等级的服饰色彩,而是有所节制地保留着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用色。例如黑色在日本的封建时代一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显赫的社会地位,明治维新后,黑色仍然作为历代中女子传统礼服的最上等的颜色被保留了下来。

(二)两国传统服饰在西学东渐变中的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

1.民国旗袍对西方色彩饱和吸收的态度

现代旗袍应属略仿旗装,与真正满人旗袍之色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尚在于此。[4]16在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中,色彩分为“正色”和“杂色”两类。所谓“正色”即纯色,分别是青、赤、黄、 白、黑;而“杂色”也称“间色”,如绿、红、碧、紫、黄等等。由此来看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以色相为标准划分,而西方是按色相、纯度、明度来划分色彩体系。此时的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效仿西方来划分色彩体系,沿海地区不少艺术教育学校将西方系统化的色彩理论体系引进并实施教学。饱和吸收色彩的三要素等概念使海派旗袍面料色彩搭配更自由也更专业。

2.明治和服对西方色彩节制吸收的态度

明治维新时期,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之下和服的纹样与颜色变得更加丰富,但在对西方色彩的接纳上,日本并不全然吸收,而是有节制地吸收着先进的染料和染色技术,并未从整体配色上动摇了传统色彩的根基。黑色、茶色、青色、杏色与白色仍然是从其历史的脉络中沉淀下来的经典之色。明治时期的和服对于西方色彩的吸收大多用在了与和服搭配的腰带等细部之中,开始流行西方纹样并运用西方的配色体系加以染之,色彩西化后的腰带、背衬搭配仍为传统用色的和服本体。

3.饱和吸收与节制吸收之别的成因

两国都有推动纺织业的现代化,开始使用机器织布、布料产量大增的时期;加上学习西方技术,引进新布料、新工业,推动染色技术大幅提高,传统服饰均向多元化发展。而两国服饰色彩的演变方式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有二:

一是旗袍之“整”与和服之“搭”的结构根源之别。旗袍的量词为“件”,和服的量词为“套”,对两者的不同称谓说明了两者截然不同的结构属性。旗袍的“整”来自于它在起源之初便是整合而一的服饰,一件连体的裙装包裹了女性的上下全身,除了鞋与细琐配饰之外更多地是讲究与女性体型本身的融洽相处,结构的整体性导致旗袍色彩选择从上到下的整体性。和服的“搭”来自于和服文化本是服饰搭配的文化。[5]32一套和服之中部件的分离导致和服搭配的趣味在于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色彩的变化所散发出的令人愉悦的张力之感,因此和服的搭配之道包括如何进行和服与腰带、背衬之间的色彩搭配。和服在选择色彩改变时不像旗袍注定一改则动全身,它可选择局部性而非整体性的色彩更新――腰带、背衬的色彩更新。这样既能融入西方新色, 亦可保留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用色(图6)。

二则是两国的民族自信力之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面对列强侵略满目疮痍,国家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1919年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艺术流派纷纷涌入国内,在民众中起到了启蒙和教化作用,导致国人对西方先进文化如沐春风般地渴望、尽可能地吸收,因而近现代旗袍成为了中西结合的产物。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正如迪克特用“菊”与“刀”揭示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沿袭了从古到今保守而尚新、自负而谦卑的特性,他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过分自信,而开化的社会风气又促使他们不断革新,这一矛盾导致了此时期的和服色彩既保留了民族传统特征,又接纳了西方先进色彩观念。

四、以20世纪初期传统婚嫁服饰为例对比两国传统服饰典型用色

(一)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现象

1.民国时期婚嫁旗袍色彩

民国时期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城市的中国”,一个是“乡村的中国”。在“乡村的中国”,人们始终单纯地坚守对传统服饰的忠诚,婚礼服饰依然选用以大红色为色调的传统色彩。而在“城市的中国”,中华民国政府《婚礼草案》后,草案规定新娘着装为“白软缎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四米罩纱,带白手套;执手花,伴之以长青草垂地。脚穿皮鞋或白软缎皮底绣花鞋”[7]16,此后西化过的白色婚礼旗袍成为城市新娘的婚礼标配(图7)。因此,20世纪初期中国的婚礼旗袍色彩主要由乡村之“红”与城市之“白”构成。

2.明治时期婚嫁和服色彩

在明治时期和服定型之后,日本传统婚礼女方所穿的礼服被分为三类:白无垢、打挂和振袖。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者红为主。白无垢则是日本传统婚礼服的代表(图8)。白无垢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既是纯洁的象征,也是新生活开始的象征;新娘礼服为全白色,或是绣以白色、金色纹样的白色布料,整体端庄柔美,很好地衬托出了日本女性含蓄、内敛、矜持的特征。

脱掉白无垢后,新娘会换上颜色较深的振袖,振袖是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也是新娘最后一次穿振袖了,象征着纯真少女时代的完结。而打挂一般穿于披露宴上(即结婚仪式完成后招待客人的婚宴),用色多为喜庆的红色、金色等(图9)。

(二)20世纪初期两国传统婚嫁服饰典型用色异同分析

从现象可见,同一时期中日两国婚礼服饰都见白、红二色。白色在婚姻中象征纯洁的爱情与崭新的生活,而红色则有红红火火、如意吉祥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对婚礼都有强烈的神圣无上且如意吉祥的美好向往。但在日本的婚礼服饰中,出现了以黑为色的振袖,黑色在历代中国的婚礼服饰中都未曾出现,且大量存在于丧葬活动中,可看出两国对黑色的寓意大相径庭:在中国黑色代表着死亡、晦气,而在日本黑色拥有尊贵、上等之意。

五、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新型探究

(一)当代中国旗袍文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中国民族服饰推广建设中文化支撑的薄弱性

中国素来以“衣冠之国”著称,但我国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服装的加工厂,代工贴牌为他人做嫁衣,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6]6中国民众宁愿身穿着本国制造的外国品牌服饰,也不愿选择本国品牌的传统服饰。本土的服装文化创新薄弱导致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遭遇巨大瓶颈,这必然导致我国大部分本土服饰品牌相对竞争力弱,难以走向国际。

2.国民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认知亟待提高

近30年来,中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包括传统服饰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通过基础教育得以大范围地正确灌输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此外,现在大量历史影视剧及媒体对历史的曲解也让传统服饰文化扭曲传播。

(二)向日本和服取经的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之路

而在今日的日本的大街上依然不难看见着和服的女人,可见和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在流行时尚迅猛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住了传统的服饰文化,这显然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国旗袍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进程中应从政府、企业与民众三方面取经和服的推广之道。

1.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与教育普及制度

由于日本国民对和服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日本政府特此制定许多保护和服文化的特殊政策。如在日本的京都,身穿和服出门的女性,购物都可以享受九折、可以免费进入任何公园、可以享受九折乘坐的士的优惠。

此外,日本重视传统服装的教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所专门的和服学校,如大阪的日本和服学院、名古屋后藤和裁学院等。每所学校围绕和服设立系统课程与专业制作室。日本很多的文化女子大学都设有博物馆,存有大量的传统民族服装与历史资料供学生参观。 如京都的西阵织绘馆,它是传播和服文化的代表机构,在这里展示着最原始的织布机、染色技术和工艺,并且有穿着和服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

2.企业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品牌化推广作用

在对和服文化的推广方面,日本企业与大众消费者形成联动的合力,将和服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适当地进行跨领域结合。如日本的著名化妆品牌资生堂旗下的一个发妆品牌丝蓓绮,在2009年春季广告中,邀请了多位日本著名的女演员出镜,拍摄了一个纯和服的广告。在30秒的广告中,没有一句旁白,女演员们穿着和服展现最自然的笑容、最自信的姿态。这种形象很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这个广告深深打动了消费者,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联动效应。

六、结语

本文主要对比了同一时期中国旗袍与日本和服在色彩上的同异性以及两国在保留传统服饰上的差异做法,在此基础上,论及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形象推广中的发展之路。当然,本文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尚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角度,仅对旗袍色彩的阶段性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对中国其他的传统服饰涉及不多;从民族文化形象推广的角度,由于资料收集数量的局限,论述的深度也有待提高。对中日服饰文化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谢振敏.流金岁月―百年旗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2]时安.日本和服色彩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3]顾申.和服KIMONO[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

[4]刘t.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5](日)清野慧里子.和服之韵[M].史诗,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4

[关键词] 电影旗袍 文化视觉符号 角色 电影服装设计 创作原则

一、旗袍与电影的联姻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与电影作品中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它那高雅、端庄而令世人瞩目。从2000年嘎纳电影节上身着中国经典红色旗袍礼服,浓纤合宜、风华万千的巩俐,到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穿着改良旗袍――“龙袍”,雍容华贵,众人惊艳的范冰冰;从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洋派海归娇蕊(陈冲扮演),到《花样年华》、《色•戒》中身着旗袍气质高雅的苏丽珍(张曼玉扮演)和麦太太(汤唯扮演)。亦柔、亦忧,举手投足间东方女性的婉约被淋漓展现,其间除了个人气质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的魅力。时至今日,一些外国影星名媛,也开始在电影、国际活动中穿着旗袍。不难理解,这些现象都源于旗袍之美,源于旗袍所代表的中国女性着装文化之典范。她历史虽短暂,却因其散发出独具魅力的东方含蓄美态、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最佳代名词之一。

然而,近期国内影视圈也出现了旗袍过多过滥的现象,无论影片的历史背景是30、40年代的上海滩,还是现当代的都市乡村,旗袍这一经典的视觉元素都被频频使用,身着旗袍的女性屡屡出现,偏颇与追风使得个别制作者过分倚重这一文化元素。甚至在一些西方电影和西方女明星、名媛的身上,“旗袍元素”也被大量使用。其效果好坏与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出席2007年MTV超级盛典,穿着性感改良旗袍的名媛帕里斯•希尔顿;再有出席电视访谈节目,穿着墨绿色旗袍,略显暴露的红星珍妮弗•洛佩兹。一时间,旗袍似乎成了一些演艺界、时尚界人士的文化情结,觉得这一元素在国内外电影市场和文艺圈里都能吃得开,要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和女性窈窕的身形,就得穿着旗袍出来大秀特秀一番。

笔者认为,抛开时尚先不说,旗袍这个经典的中国文化视觉元素与影视的结合的确很有必要,但不可盲目追求,一味依赖。选择旗袍一定要符合剧情的需求,至少是不能影响故事情节的正常发展。一定不要为了表现美、表现中国元素而表现;而是要为了表现人物而表现。只有从人物、剧情的角度出发,电影服装设计师才能做出精准的设计。现实世界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天气等因素随意着装;但电影创作是有依据的创作,包括电影人物的服装,也要做到有理可依、有章可循。而旗袍之于电影,除了在剧中能体现中国经典着装文化和东方女性美态以外,一定要受到电影服装设计创作规律、原则的约束,不可滥用。

二、旗袍在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与运用原则

当今众多电影人与观众一起,集体屏蔽掉了电影服装的“表现”性。特别是很多影视观众对电影服装设计行业不了解,常常简单地认为电影中的服装只要演员穿着好看就好。下面我们就借旗袍的艺术功能来探讨一下电影服装的创作原则。

首先,笔者认为旗袍的美不仅仅是来源于东方的美,旗袍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

(一)旗袍――东西方审美的双重标准

旗袍的产生并非清代,袍服的形制元素我们可以追溯到汉代。并且从现代旗袍的款式来看,与清代旗装相去甚远。笔者认同,狭义旗袍是20、30年代形成于上海,[1]因中外通商、交流日益增多而产生的“东方明珠”。

说旗袍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一点也不为过。20年代末,欧美先进的剪裁技术、织布工艺都被引进上海。新时代的女性渴望解放、渴望自由。渴望展现自己健康的美。此时,女性的腿被解放出来,腰身越来越合体,衣领越来越低,衣袖越来越短……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欧美服饰充分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的审美标准对中国女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旗袍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旗袍凸显曲线美的态势符合西方的审美观念,才使得旗袍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多的认同。也正是因为旗袍所具备的东西方双重审美标准,使得在国际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创作、合作交流更多的包含了旗袍这一东西方都认可的视觉元素。

(二)电影旗袍的艺术创作原则

对电影服装设计师而言,电影中旗袍的设计同其他电影服装一样,离不开设计的依据和约束。

首先,设计师需要依据剧本中的角色时代背景来决定在历史大环境下的着装风格。依据史实资料和角色的职业特点来设置出一个基本的服装范围。例如,民国时期30年代的电影中必定出现的旗袍,如同汉代背景下的汉服、清朝背景下的满服一样。

其次,是根据角色性格特点和角色的喜好来创造出角色独特的造型设计。比如性格特点用服装颜色来体现;好动的与宜静的性格特点会体现在服装的长短款上。好动的可能常穿裤装,宜静的可能常着裙装等等。如电影《茉莉花开》第一章中的女孩茉(章子怡扮演),茉是一个天真无邪,青涩而又怀揣明星梦想的少女。她的服装在早期全部采用嫩绿、芽黄等植物刚刚萌芽的天然颜色。既符合角色天真无邪、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又很好的衬托了角色的一尘不染、年轻亮丽。再如电影《色•戒》中的王佳芝(汤唯扮演),女大学生标准的阴丹士林[2]装,蓝色的旗袍。这种阴丹士林面料的蓝色旗袍在女大学生中运用非常广泛,既是时代的印证,又表现出王佳芝平实、朴素的性格特点。

再次,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会产生电影服装的视觉节奏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在成长,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这中间的每一个时期、每一场变故都会体现在角色服装上。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帮助观众更快的融入和区分不同时期的角色,形成一定的“画语”。以电影《茉莉花开》中茉的旗袍款式花色变化为例:

电影《茉莉花开》第一章:茉的旗袍变化之寓意

时期一(做明星前):

人物、背景描述:怀揣明星梦想;在家里的照相馆上班。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这一时期以嫩绿、芽黄色洋装为主,旗袍为辅。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体现出人物的天真无邪、青春亮丽。

时期二(做明星后):

人物、背景描述:实现了明星梦想,与制片人(姜文扮演)相好,众星捧月,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嫩绿、中绿、白色,绿色花草、几何纹。以改良旗袍为主,为短袖、无袖;多闪光钻饰,没有过多搭配。多钻饰是设计舞台服装的重要元素。在光影效果下让人物显得更加闪耀。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茉最快乐的时期。身着多钻饰的贴身改良旗袍,性感又时尚。人物内心膨胀。

时期三(怀孕被遗弃):

人物、背景描述:怀了制片人的孩子,被要求去堕胎未遂,后被抛弃。感情遭到欺骗,身心受到巨大打击。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中绿、深绿、褐色为主,缠绕的草叶纹。旗袍配呢子外衣,这样的搭配在30、40年代的上海非常流行。茉选择宽大呢子外套,遮挡住怀孕的身躯。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服装色彩的变化体现出茉内心的成长,从芽黄、嫩绿到中绿,到服装上出现泥土、植物枝干的褐色。也是植物接近枯萎的颜色。体现出人物从梦境跌回到现实的残酷经历。内心炽热的情感几近枯竭,而服装上缠绕的草叶纹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

时期四(母亲自杀后):

人物、背景描述:母亲(陈冲扮演)的相好娘舅轻薄茉,被母亲发现,母亲伤心欲绝,跳河自尽。茉悲痛万分,愤怒之余去找娘舅要回被他偷去的母亲的金表与戒指。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深褐色;血红色的圆点几何图案。长于明星时期的短袖,与当时普通妇女的款式接近。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褐色取代了绿色成为旗袍的主体色调。也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完全毁灭。爱人的背叛,母亲的自杀都使得茉对男人痛恨到极点。内心的愤怒和伤痛体现在血红色圆点的服装图案上。款式的回归体现出她从感性到理性的情感回归;虚幻梦想的彻底破灭。

此外,导演设定的影片总体基调、特别要求也是关键性的设计导向。比如,导演确定影片写实的风格,一切都要重现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导演要求要完完全全的表现1942年的上海。所以影片的美术指导朴若木先生有别于他以往唯美奢华的设计风格,完成了这次朴素、典雅、力求越真实越好的设计工作。影片中的旗袍更是不抢功,相当的内敛。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电影旗袍为例进行的设计分析中,可以把电影服装的创作原则和影响因素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依据剧本中的角色时代背景、角色性格特点、角色的喜好、职业;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电影服装节奏;

2. 设计师自身的审美特点、创作习惯;

3. 演员自身条件的制约,根据演员独特条件的发挥;

4. 导演设定的影片总体基调、特别要求;以及其他主创人员的参与决策;

5. 观众的审美期待的影响力(特别是经典名著改编,或者已经获得广泛群众基础的老版本电影。)

6. 实拍时的其他因素。

三、当代电影中旗袍创作的发展方向

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是由多个创作部门和大量演艺工作人员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果。一个失败的影视人物服装设计可能会是一部影片中最醒目的败笔。作为一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一定要掌握创作中需要遵循的主旨、需要恪守的原则,从根本上弄清楚时装与影视服装的区别。

笔者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服装设计师们的工作绝不是为了使演员更加好看而存在,而是为了帮助演员成为角色而存在。而设计中,单纯的感官上的美感应该排在较为次要的位置。例如旗袍出现在电影中,的确是作为电影中的视觉元素符号出现的,但其第一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角色的。如何更加真实的体现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职业、情感发展曲线,才是目的;然后才是设计的美感、设计的独特性等等。不仅电影中的旗袍服饰设计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电影中其他年代和款式类型的服装设计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如今,涉及到中国题材的电影创作中,旗袍情结还有在疯涨的趋势。作为电影服装设计行业的一份子,笔者希望通过对电影中旗袍服饰设计的某些现象的归纳和思考,为电影旗袍设计和电影服装设计行业的规范、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1]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J],装饰,2003年11期。

[2]阴丹士林布,德文Indanthrene的音译。由德国人德恩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德孚洋行所生产的服装面料。阴丹士林是一种还原染料名称,用这种染料染的布不仅色泽光鲜,而且经久不褪色。深受30、40年代上海女性的亲睐。

参考文献

1,卞向阳 著,《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J],装饰,2003年11期;

2,周登富 著,《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参考影片:

1,侯咏 导,电影《茉莉花开》,Festive Films 发行,2004;

2,李安 导,电影《色•戒》,焦点电影公司 发行,2007;

3,关锦鹏 导,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发行,1994;

4,王家卫 导,电影《花样年华》,Océan Films 发行,2000;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5

关键词:现代旗袍;造型;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An Approach to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Qipao Silhouettes

Abstract: The paper defines and classifies modern qipao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s gown),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modern qipao, redesigns the overall silhouettes and certain locations by using different design methods such as transfer, segmentation and exaggeration. 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and renovate modern qipao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qipao and how to design novel, modern qipao styles by using modern and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offering reliable and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qipao silhouettes.

Key words: modern qipao; silhouette; innovative design

旗袍,中国女装优秀之典范。旗袍的发展历经宽博繁饰的清代旗女之袍,到量体裁衣、花样百出的改良旗袍,再到注重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旗袍,与当今的生活愈渐合拍,愈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传统旗袍的研究已趋完善,但对现代旗袍的创新研究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现代旗袍创新原则、创新方法及创新应用的研究。文章依据形式美法则,对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旗袍作品进行解析与总结,浅析了现代旗袍作品中造型设计的方法,对现代旗袍的整体造型特点与局部创新手法进行了分析,为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使旗袍这一中华服饰精粹在现代服装中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1 现代旗袍的定义、分类

根据考据学对旗袍断代史的研究证实,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是传统旗袍和现代旗袍(改良旗袍)的分水岭。现代旗袍最显著的特征是借鉴西方立体裁剪技术,将省道、分割线等运用到其造型设计中。通过对旗袍的演变史研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现代旗袍进行如下定义:现代旗袍是指在延续传统旗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美法则对其造型、色彩、面料、图案等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类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中式服装。现代旗袍设计的精髓是对传统旗袍“形”的改良与“神”的延续,其根源在于传承,精彩在于创新。现代旗袍大体分为礼服旗袍和时装旗袍。礼服旗袍通常指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具有西方礼服立体造型特征的旗袍类型,由于场合的限制,此类旗袍在造型上变化不宜过大,讲求端庄合体、优雅简洁。礼服旗袍的设计方法是以原始旗袍样式为基础,对其局部及细节进行创新设计,整体风格特征保持不变。时装旗袍的设计相对自由大胆,在保留“旗袍”意象的基础上,可对传统旗袍固有的形制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此类旗袍的设计往往只保留一些旗袍的经典元素或对其经典元素进行抽象设计,设计时既要能充分表达现代的思维方式,又要符合当今流行趋势。

2 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原则

李当岐在《旗袍发展的历史》演讲中谈道:“从设计的角度看,旗袍造型经典,个性鲜明,但又没有完全固化,为创新设计留有余地和空间。”由此可见,对现代旗袍的造型进行创新设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其设计的关键是对创新设计的“度”的把握。针对这个“度”,笔者总结了对现代旗袍造型进行创新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2.1 保留旗袍传统文化精髓

“贯穿在时装中的韵律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相像。”旗袍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它经典的造型、元素是中华女性经过百年沉淀提炼而来的,它所形成的特殊的衣饰风格和审美趣向,代表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和处世态度。对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项原则,这是其能够在世界服饰之林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2.2 借鉴传统旗袍经典元素

在现代旗袍的创新设计中,西方的造型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常被运用,如低胸、露背、高开衩等,使得现代旗袍造型更加多元化。但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现代旗袍的设计应继承传统旗袍中的经典元素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如立领、盘扣、门襟、开衩等,以展现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与韵味。

3 现代旗袍造型的创新设计应用

从旗袍的形制演变史中可以发现,旗袍的外部廓形经历了“A”、“H”、“X”型的往复变化,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故在对旗袍礼服进行设计时应着重内部结构的创新设计,如对领、襟、开衩等经典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在旗袍的现代化进程中,吸收了许多西方服饰的审美原则、造型理念和工艺技术,使现代旗袍突破了传统旗袍造型上的局限,于是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3.1 外部廓形的创新设计

旗袍的廓形设计是影响旗袍整体变化和视觉印象的关键因素。现代旗袍除A、H、X等 3 种基本廓形外,经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O型、T型、V型甚至异形轮廓都被应用到现代旗袍的外轮廓设计中。在进行外轮廓设计时,要从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关系出发,协调好整体的比例关系,运用意象、联想、移用、夸张、转移、变换等多种创新设计方法进行整体设计。移用法是指通过对已有设计元素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融汇和挪用,从而形成新的设计方案,有直接移用法和间接移用法。图 1 采用直接移用法将中国的青花瓷造型和图案运用到礼服旗袍的设计中,肩、胸、腰及后背的镂空让旗袍造型尽显婀娜性感。图 2 整体轮廓为H型,白底蓝纹及地旗袍裙,外搭宝蓝色长款披风,领胸部和下摆的图案运用重复的手法使整体造型产生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繁复的纹样与简约造型使整体设计丰富而有序。

3.2 局部造型的创新设计

现代旗袍的造型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个性,绝不仅是对传统旗袍造型的简单重复,而是以现代设计方式予以新的诠释和再生。现代旗袍局部造型包括领部、袖部、开襟、开衩以及下摆等,具体体现在立领造型的变化、门襟曲度及位置的变化、开衩的高低及位置的变化和盘扣、滚边等装饰变化上。

3.2.1 领部造型的创新设计

立领是一种将领片竖立在领围线上的领型,又称竖领。传统旗袍的领型一般有立领、上海领、凤仙领等,现代旗袍设计仍保留立领基本造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分割、镂空等造型手法,对旗袍领型的三维或某一局部进行创新设计。如可采用镂空造型手法,对镂空形状、材料、表现形式等进行设计。图 3 的现代旗袍设计运用了借鉴法,将古代窗格元素运用到旗袍设计上,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领部将窗格元素打散重构,利用其图案的秩序感向下延伸,勾勒出镂空的胸腹部造型。窗格元素的应用形成了重复与对称的视觉感受,面料的冲突感增加了韵律的延展,具有形式上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同时将传统元素中所蕴涵深厚的古代文化传达给了观者。亦可设计成立领无肩造型,立领的方正严密与肩部的形成对比,增强旗袍的现代感,如图 4 所示。图 5 为Ne・Tiger 2015清・旗袍作品,旗袍领缘为圆弧形,领部运用切割的手法将领形由单一的左右对称分割成新颖的三片式领形。分割线沿胸部凸起部位向下延展至裙摆,造型优美,使袍身极富线条式的韵律感。

3.2.2 肩袖部造型的创新设计

服装造型上所指的肩袖部是指以肩峰为基准点到肩颈点、胸部及肘关节范围内的区域,这一区域是表现服装造型特色和装饰技法的重要位置。现代旗袍的袖部设计在袖型变化的基础上,可运用解构、加减、异质等手法对袖部形态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图 6 为黑色缎料印花旗袍,设计师采用同色异质手法将精美的蕾丝与缎料缝合,袖部重叠的花边装饰与简洁的袍身在对比中协调统一。图 7 肩袖部设计是此件旗袍礼服创新设计的重点。设计师利用不对称的设计原理表现肩部的露与掩,同时胸部镂空的网纱面料与密实的绸缎面料形成虚与实的对比。左肩肩缝部排列的盘扣设计与封闭的肩部造型展现了旗袍的端庄,右肩优美的裁剪线条与的肩部展现出旗袍的性感,不对称的对比设计将旗袍的“内秀”与“外放”完美呈现。图 8 为南京博物馆展出的黑色缎料露肩旗袍礼服,设计师采用具象元素的手法将中国飞檐翘角式的古建筑造型运用到肩部的设计中。另一具象元素的运用是用对比色面料造型出祖国壮丽的河川图景,湍流的河水跃然衣上,整体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2.3 开襟造型的创新设计

从商、周时期开始,中国的传统袍服便使用开襟形式,依据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将门襟分为右衽门襟、左衽门襟和对襟 3 种。中国自古“以右为尊”,故服饰以“右开襟”为主。旗袍的开襟形式主要有斜襟、曲襟、双襟、方襟、如意襟、琵琶襟等(图9)。在服装造型中起到分割线的同时,还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图10为2007年高提耶春夏作品,采用中式对襟与西式礼服相结合的形制,设计出中性味儿十足的现代旗袍礼服。

现代旗袍的门襟设计形式多样,打破了右开襟的传统形式,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大胆。襟部的设计主要从门襟曲度、襟位变化和襟缘装饰入手。襟形可设计为不规则形状,门襟的位置可进行移动,也可通过使用异质面料增添门襟的趣味感。另外,对盘扣的创新设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现代旗袍的设计讲求和而不同,同中求异的效果。图11是现代旗袍作品,运用黑色祥云绸锻料,廓形为优雅高贵的鱼尾旗袍礼服,门襟为金色缎料,由领部右1/3处向下分割至裙摆,跳跃的金色流线形门襟在黑色缎料上倾泻,与底摆蓬展的海浪纹相交,造型时尚大气。

3.2.4 开衩造型的创新设计

旗袍的精妙之处在于“一领、一衩、一窈窕”,旗袍开衩设计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它利于活动的实用性,还在于它巧妙地展现了裙衩开合间女性的风姿与卓越。旗袍的开衩表现为两端固定,通常被称之为衩口,其位置及方向灵活多变。现代旗袍开衩部位的设计可根据旗袍的款式、结构任意调整开衩的高度、位置,缘边造型和装饰。图12为2011年LV设计总监仿满族袍服的廓形,运用旗袍的开衩元素将衩高开至腰部,衩位由两侧调至大腿正中,露出性感内衣,设计大胆前卫。图13为设计师张志峰延续了这一经典设计,将高开衩移至右腿中部,襟线与衩线相交,盘扣系至腰部,衩开处露出黑色亮片蕾丝,整体造型既复古又摩登,将“中西结合、贯通古今”思想完美诠释。

3.2.5 下摆造型的创新设计

现代旗袍裙摆造型多借鉴礼服的裙摆样式,常见的有鱼尾式、燕尾式、曳地式等。裙摆设计是现代旗袍设计的一大亮点,造型常借鉴西式礼服,变化形式多样。现代旗袍裙摆的造型设计通过对裙部基本型的分割、移位、展开与变形来实现。如在腰节处增加横向分割线断开旗袍的连身结构,通过立裁的方式改变裙部造型;也可使用夸张的手法加大、加长裙摆,强调整体的体积感与层次感;还可运用重复、叠加的效果使裙摆产生节奏感。图11是一款分割和施褶相结合的鱼尾式礼服旗袍,裙摆运用分割线原理将臀部的余量省去,既使腰臀造型合体,又能表现出裙摆流动的韵味。裙摆左侧还运用重叠收褶的装饰效果,与紧身简约的裙身产生视觉上的均衡效果。图 2 的裙摆运用多条分割线将裙摆分割成 4 个部分,再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重新组合,两侧为紧身闭合状,为便于行走,将膝盖前中部裙摆设计为褶裥形式,走动时下摆随风飘逸、优雅灵动。

4 结语

现代旗袍既包含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又吸收了西方的服装理念。正是这种以东方元素为根本、以西方时尚为典范呈现出中西合璧全新面貌的旗袍,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女性优美的身姿和优雅的韵致。因此,现代旗袍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融合和个性化创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关系则体现在意蕴上的相似和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上,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设计的本质在于寻找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审美趣味的交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华服旗袍在现代服饰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朱博伟,刘瑞璞.“旗袍”和“祺袍”称谓考证[J].装饰,2015(10):82-84.

[2] 郑嵘,张浩.旗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 陈研,张竞琼. 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J].纺织学报,2013(6):93-97,101.

[4] 冯利,刘晓钢.服装设计概论(第二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5] 周富美.现代旗袍立领的传承与创新[J]. 现代装饰(理论),2014(7):203.

[6] 肖立志.女装肩部造型设计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64-168 .

[7] 徐冬.旗袍(第一版)[M].合肥:黄山书社, 2011.

[8] 高磊,陈莹.中西服装开衩比较研究[J].丝绸,2012,49(7)69-73.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6

关键词:盘扣;旗袍;传统与流行

1 引言

讲到旗袍,必须要着重提一下旗袍中的点眼之笔――盘扣。盘扣是旗袍重要装饰因素点,一件好的旗袍,除了裁剪合体、色彩协调、工艺精致之外,重要的一点是看盘扣的装饰如何。它蕴含着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盘扣的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品种花样繁多,极富有想象力,作为一种用来美化服装的手段,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

2 盘扣的演绎变迁

2.1 盘扣的起源

盘扣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因为还没有掌握文字,只好用绳子,盘个疙瘩来记载时间。而真正使用到人类服饰上,是从唐朝正式开始的。由于盛唐时期,渐渐对穿着讲究起来。所以,有把手工盘花作为服饰,挂在身上。久而久之演绎成最初的模式。而真正作为扣子使用在衣服上,那是明朝的时候。因为,当时外衣多是宽大的袍子,也仅仅出现在内衣里。后来,由于满人是马上民族,需要衣着紧身才利于射猎。就把扣子使用在紧身的外衣上。自清军入关,把自己民族的服装带入中原。盘扣也就真正的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渐渐流行至今。

2.2 盘扣的种类

近几年,盘扣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手段又风靡一时。长袖盘扣、短袖盘扣、对襟盘扣、斜襟盘扣……就连后开衩的直筒连衣裙也缀上了几颗盘扣,恰似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蜻蜓”。盘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等。盘扣还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时代的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90年代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娇俏;短坎长裙中间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形形的盘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盘扣最为精巧细致,它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性和智慧,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已经很少有都市女性学习盘扣手艺。于是,一种机器生产的盘扣便应运而生,白的、蓝的、黑的,同样缠丝,同样镂花,同样像蜻蜓点水,同样像蝴蝶恋花,然而却总让人感到少了一种灵气,少了“柔情不断似春水”的那份婉约。

2.3 盘扣寓意

人们在注重中式盘扣的实用功能和装饰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观念和象征意义,使之具有招福纳祥、传情达意的含义。如蝴蝶扣、葫芦扣都与“福”字谐音,希望生活能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又如琵琶,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借用琵琶扣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盘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形式的展现,更是一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表露,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追求,这就是盘扣文化内涵丰厚的所在。

3 盘扣在旗袍中的体现

3.1 盘扣与旗袍面料色彩的搭配

设计一件旗袍,首先要看面料的选择。一般单色面料的旗袍都要滚边,这样在选择滚边的面料时都要考虑到盘扣的色彩,盘扣的色彩一定要选择与本面料色彩相对比的色泽,这样能突出点缀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是花色面料,要考虑用单色面料做盘扣,一是避免太花、太乱,二是要体现面料本身的花纹,盘扣的点缀相应次之。如果同是单色面料史,在选择盘扣面料色彩时还不想过分跳耀,可选择与面料质感不同的面料做盘扣,如果绒面料可选择光面料做盘扣,麻面料可选择丝面料做盘扣,总之,不管面料怎样变化,选择的盘扣面料与之相对比就可以。

3.2 盘扣造型与旗袍面料纹样的搭配

盘扣的造型是根据旗袍的面料纹样而确定的。如果旗袍的面料纹样特征明显,那么盘扣的造型就要依据面料的纹样特征来设计。当然,盘扣的造型不可能像纹样形象那么惟妙惟肖,但盘扣的造型可以抓其主要特征进行设计,概括其大意,保留其大的特征部分,强化中心。把近似于圆形归拢成圆形,近似于方形归拢成方形,近似于扇形归拢成扇形,近似于花型归拢成花型。总之,就是要于面料纹样相协调。

3.3 盘扣的创意与旗袍款式创意的搭配

盘扣的创意取决于旗袍的款式。一件旗袍的款式设计决定了它与之相应的配饰,旗袍的款式是民族的还是现在的通过款式能够看出来。民族风格的旗袍偏重于弧线、曲线、圆形、装饰上侧重于民族纹样,如龙凤纹样、牡丹纹样、吉祥纹样等。在设计盘扣时就要按旗袍的风格来设计。以龙凤为主就要把盘扣设计成龙凤的造型,以牡丹纹样为主就要把盘扣设计成牡丹的造型,以吉祥纹样造型就要把盘扣设计成牡丹纹样造型。现代旗袍偏重于直线、直角、方形,装饰上侧重于几何纹和单独纹样。在这类旗袍盘扣设计中,就要夸大盘扣的造型,以显示盘扣在旗袍中的作用。方形三角形的盘扣都是语句款式而设计的,放咋现在式旗袍中也比较多,这种既添加了旗袍的现在气息又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4 盘扣的未来发展

盘扣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我国服装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式服装既保暖御寒又整齐美观的特点。盘扣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和装饰性,也使我国传统的民族服装更加灿烂夺目。盘扣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积累而形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盘扣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富有想象力,是一种用来美化服装的手段,长期来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几百年来,盘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形式的展现,更是一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表露,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追求,这就是盘扣悠久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丰厚之所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购买力上升。人民的着装要求日渐提高,并受国际流行趋势的影响,日渐走进个性着装的审美行列。从此,要求品种丰富,要求选择品牌,要求精致板型,要求产品风格,要求设计品味。旗袍在这个时期,只是为传统的满装注入时代的血液,只要将民族意识与流行时尚融合起来,只要给予旗袍青春活力的创新名作,然而作为服装的“眼睛”盘扣也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利用传统文化做出更受欢迎的一种装饰,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出一种崭新的情怀,并达到现在审美的需要。从而在旗袍中不光是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接受。近日,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接到一个关于申报“旗袍盘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电。见到总数155款,总计2418枚盘扣,专家被震住了。“我这些盘扣,市面上一枚都没有。”出生于上海的德籍华人珊丽娜骄傲地说。自费200余万元,耗时11年,珊丽娜硬是将已濒临灭绝的传统盘扣技艺传承了下来。如今她已是世界上制作盘扣款式最多的人。

5 结束语

盘扣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工艺服饰品,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它小巧玲珑,仅用一根彩带就可以塑造出千变万化的造型,神奇、有趣、奇特。将它缝制在我们各式的民族服装上就更加别致、新颖、美丽,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1] 于君.女性与旗袍[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7

镜头拉回到G20杭州峰会现场。2016年9月4日晚,为各国嘉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礼仪小姐和工作人员一袭精心设计的旗袍惊艳了很多人,白衣黑裙,一抹江南水墨画印在胸前,衬托着杭州姑娘的淡雅与端庄。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一袭温柔,一番韵味,一种象征,一个标志,其本质内涵是闪亮的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服饰代言者:历史文化的凝聚,审美情趣的展示

在女人的旧梦里,永远有一种如丝如缕、割舍不断的旗袍情结。它矜持、内敛地潜藏在心底深处,像雨巷里的一抹哀愁、像弥漫的栀子香,像裁剪的春风……无声地诉说着逝去岁月的斑斓与繁华。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关于旗袍文化的起源,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顾名思义有的认为起源于清朝满蒙八旗女子入关前所穿的“旗人之袍”、“旗女之衣”。也有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衣饰。民国时旗袍是最普遍的女子时尚服装。在那个时代旗袍还被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近代中国的两位知名女性――宋庆龄和宋美龄,她们在一些重要场合都是身穿旗袍,不仅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将旗袍升华成了中国的国服。宋庆龄不仅自己爱穿旗袍,抗战时期,她曾将旗袍作为国粹送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海伦・斯诺的好友玻莉穿着这件旗袍,在美国为中国抗战到处演讲募捐筹款。海伦斯诺临终前有个心愿,要把这件中国旗袍完璧归赵。1998年这件漂泊了60年的旗袍终于回到“宋庆龄故居”。

著名社会活动家、传奇A裔女士陈香梅一生爱穿旗袍。2014年她把自己的旗袍连同中文资料捐赠给浙江大学。她所捐赠的旗袍现在就陈列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展厅。

上世纪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重新被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中国复兴,还遍及世界各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3月,中国旗袍会成立,名誉会长为。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类型,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的外在物化形式,在其服饰符号的表征下隐含的本质内涵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透过旗袍在国人心中长盛不衰的魅力,我们可以找到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历史积淀。

西湖的旗袍秀:杭州有一群人让旗袍流行起来

2016年9月17日清晨,雨后的杭州城弥漫着潮湿与清新。在断桥残雪,聚集了600多位旗袍佳丽。99广场舞、99广场舞杭州分会主办“旗袍美人・西湖之约”活动,身着款式各异旗袍的美人们,撑一把油纸伞,沿着西湖,袅袅而行,大展婀娜身姿,传统服饰的魅力与出其不意的惊喜,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并引来了记者、摄影爱好者们的镜头聚焦。

参加旗袍盛会的女士平均年龄56岁,年纪最大的68岁,最小的也有50岁。虽然脸上有岁月的痕迹,有的甚至头发已经花白,但是个个身段玲珑。她们挺胸缓步,一颦一蹙的面部神态一点不输给专业的模特。她们展示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百年国粹旗袍文化的热爱,更是传播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我觉得杭州女人就应该如此,着一袭旗袍,典雅娴静,风情万种。”一位杭州北山街的女士如此向笔者表达自己的看法。杭州,这座江南的精致之城,似乎与旗袍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在杭州,有这么一家店铺,拥有119年的历史。店面不大,但做的每一件旗袍都被当作宝贝放了起来。不仔细看,还以为走到了博物馆呢。2011年,“振兴祥”被国务院公布入选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旗袍不是一般的奢侈品,是真正珍贵的东西。”“镶、嵌、滚、宕、盘、钉、勾、绣”,每一道工序都带着匠人的温度,纯手工工艺。

而从繁华浓艳的上海滩到秀美的西子湖,叶建英、叶丽英这对双生姐妹接过旗袍手艺,传承祖母手中的女红,从小缝制作坊到规模化的工厂,用双手撑起了杭州十大女装品牌之一的葳芸服饰。

如果说叶氏姐妹的旗袍情结启蒙自祖母,那么,她们的下一代正在续写这份传奇。汪振威是专注设计的姐姐叶建英的儿子,他希望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将葳芸品牌推向更大的舞台;陈泓瑾是负责开拓市场的妹妹叶丽英的女儿,她大学便选择服装设计专业,一直致力于新式旗袍的改良,为旗袍充实现代元素。现在,这对从小在旗袍堆里长大的姐弟,在葳芸一个负责开拓市场,一个负责设计。他们让叶家姐妹更坚定大干一番的心愿,使葳芸成为具有中国服饰文化的国际品牌。

在杭州,还有一位大学“新闻学”学霸桂娜,被旗袍之美深深吸引,之后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兮”,并入驻了两家杭州最高档的星级酒店: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与香格里拉城中店。

桂娜的旗袍业务以手工定制为主,她说定制的旗袍就像完美的恋人,它懂得欣赏你的优点、包容你的缺点。如今,很多客人都希望旗袍能够满足更多日常穿着的需求,这样就需要对传统旗袍作出一些改良。她说她对旗袍改良的理念正如一句话:重要的越来越少,但留下的越来越重要。

传统经典旗袍多为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包边盘纽、摆侧开衩,充分体现东方女性的优美线条。但是侧襟盘纽的穿着方式比较繁琐,多少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于是,桂娜将旗袍的穿着方式改为晚礼服一样的后背拉链式。同时,把旗袍侧襟盘纽的样式作为装饰保留下来,方便穿着的同时不失旗袍的典雅韵味。

东方女性之美:旗袍尽显巾帼魅力

要穿旗袍,首先得有俗嫉摹岸方身材”,修长的腿,细溜滑腻的肩,盈手可握的小蛮腰,胸部丰满,凹凸有致。旗袍是玲珑剔透的,需要种种温婉气质的陪衬,方能体现出这份雅致。它需要的不仅是纱幔低垂的水阁、烛影摇曳的灯光,古木铜镜,竹叶婆娑,月凉风袭,还需要一个温婉似水、跟它一样玲珑剔透的女子。一个女人若能穿出旗袍真正的意韵,那种摄人心魂的魅惑,远不是平常什么时装所能比拟的。珍珠项链、玉镯是旗袍的传统伴侣,但最新的伙伴是小巧而璀璨的名表,它和怀旧的旗袍撞击出时代感极强的火花。

旗袍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虽然现在已很难看见身着旗袍、左手执油纸伞、右手执香扇的雅致美女款款而行,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令很多人向往。

有人这样诠释旗袍: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她诠释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性情与气质。它追随着时代,承载了中华服饰文化的文明,显露出中华女性良好的修养与个人美德,衍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事实上,旗袍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审美情趣,旗袍文化展现出妇女个性解放和妇女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女性解放的见证和载体。她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保守与追求唯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更为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旗袍,高贵香凝,曼妙动人。一想到它,就仿佛感觉到那种摇曳了上百年的风情和妩媚……不管穿越了多少苍茫岁月,无论经历了怎样的风尘遮蔽,旗袍那织金绣银、镶绲盘花的华彩始终长留人心!

Hangzhou Loves Qipao

By Zhu Fengjuan

Hangzhou is a city in love with Qipao,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for women. One of the latest evidences is the young waitresses dressed in Qipao at the grand banquet for VIPs attending the G20 Hangzhou Summit on the evening of September 2016.

Although fashion experts agree that Qipao represents the tenderness, charm and gra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making, but they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genesis of the elegant wear. Some say it was based on the long robe worn by women of the ethnic Manchu before they came south and set up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is can be understood easily. The Manchu women did wear a robe in this style and Qi in Qipao refers to banner, which suggests tribes of the Manchu people. Some argue, however, that such a robe style for wome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entral kingdom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that is,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t was in the 1920s that Qipao became very popular in China after it was officially declared as a formal dress for state-level ceremonies. The popularity waned in the 1950s and it was dismissed as something of petty bourgeoisi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Qipao made a big comeback in the 1980s as China made its comeback to modernization. In 1984, Qipao was designat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s a formal dress for Chinese female diplomats. In 2011, the tailoring workmanship of Qipao was inscrib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March 2014, China Qipao Society came into being and Peng Liyuan acted as honorary president. In November 2014, Qipao was chosen by Chinese government as a ceremonious dress for the wives of the state leaders attending the 22nd APEC Summit Beijing.

Hangzhou has been in love with Qipao for a long time. One of the tailor shops that still custom-make the dress in the city is Zhengxingxiang. It is 119 years old now. The shop isn’t spacious and it can be mistaken as a museum. In 2011, the shop was inscribed on the third list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ese Qipao makers in the city, Qipao is more than a luxury. It is something really precious. They put heart and soul into the making of a Qipao.

Ye Jianying and Ye Liying are twin sisters. They inherited their grandmother’s passion for Qipao making. Their Qipao tailor shop has long since grown into a fashion factory. The twin sisters’ Weiyun is one of the top ten fashion brands of the city. A daughter and a son of the twin sisters are now taking over the joint venture business. The daughter Chen Hongjin studied fashion in college and now is in charge of fashion design. The son Wang Zhenwei is in charge of marketing. The young grew up together with Qipao and are now determin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family tradition to the world.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8

摘要:

基于中国传统风格休闲鞋的功能定位,通过对旗袍造型和装饰工艺的分析研究,提取典型的创新元素和形式,结合现代休闲鞋设计和工艺要求,运用类型学原理将旗袍服饰元素转化为设计要素,通过案例阐述旗袍服饰在鞋靴款式造型变化中的应用,深化鞋履产品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满足人们对传统民族式样审美的诉求,对倡导以文化与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的企业具有一定启发价值。

关键词:

旗袍;装饰纹样;中国传统风格;休闲鞋

1前言

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世界不同民族有着各自地域化的服饰文化与特色,承载着不同区域人们对理想生活美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世界一体化与生活节奏紧凑的背景下,“休闲”概念的提出,代表了现代人对当下生活理想生存状态的一种态度,休闲鞋的功能定位与精神内涵,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人们对使用功能与生活理想的结合,但当回首过去十几年中国“泛户外”休闲用品产业的发展模式,休闲鞋产品存在同质化、品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与国外成熟品牌相比,最大差距在于研发能力的孱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糅合多种民族文化结晶的共同体,尤其近现代以来满族服饰文化对我国传统风格影响更为深刻,通过具体分析满族旗袍服饰文化符号与特征,将其运用在现代休闲鞋设计中,进一步升华为引领当前生活消费的时尚符号,对丰富我国传统风格的鞋履设计体系,打造一批追赶国外成熟品牌且具有鲜明本土民族特色的鞋履品牌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2休闲鞋功能定位分析

人是创造文明的本源,文明在外在表现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部分。同样,人们对休闲鞋的功能定位也是基于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出发;前者强调休闲鞋的实用功能,后者重点在于休闲鞋的审美取向。休闲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鞋履产品,在其市场环境下的功能定位中,精神功能位于实功能之前,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休闲鞋除了满足人们正常的穿着功能外,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审美与象征的修饰去彰显穿戴者的精神世界。从设计师的角度分析,则需要兼顾休闲鞋的使用性与审美性,实用性是产品质量的立足之本,也是审美性的直接载体与前提条件,而审美性是使用性在消费市场中的重要延伸,甚至是休闲鞋履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2.1实用功能的定位休闲鞋的使实功能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舒适度与耐久度[1]。舒适度是考核使实功能的重中之重,符合舒适度合格要求,主要从人机工学与生产工艺两方面考虑。耐久度决定了产品在一般使用频度的情况下其寿命的长短,也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材质的选择。休闲鞋的舒适度如果不合格,其他功能即便得到较好实现,也无法在市场中长久立足而变得昙花一现。舒适性主要通过合脚性、缚脚性、透气性、吸湿性、柔软性、减震性和阻隔性等要素实现。合脚性与否的关键在于楦头设计与脚型的匹配,鞋的帮面与底部构造尽量平整缓和,进深与高低比例设计适宜,帮面材质尽量选用柔韧度好的织物,鞋靴前松后紧。缚脚性作为户外运动的休闲鞋而言,亦是重要考核指标之一,通过大量实践证明,缚脚结构设计中的U型与耳式系带效果较好,其余结构抱脚度较弱,容易造成使用者浪费体能。透气性与吸湿息相关,人体生理机能决定脚部皮肤需要换气“呼吸”,这需要设计师灵活运用材料与设计技巧满足此项要求。柔软性、减震性和阻隔性,则需要设计师对休闲鞋外底材料、结构与内腔的材料选择、搭配做到胸有成竹,妥善缓解使用者的疲劳感与不适感。

2.2审美功能的定位休闲鞋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造型美和工艺美。其中工艺美最终都通过造型美来实现。由于造型美直接体现了鞋履使用者的审美与心理价值取向,所以一款具有个性与时尚美的休闲鞋履产品,直接关乎其在市场的竞争力。产品造型美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但在鞋履设计领域,其更为深入的涉及设计师的个人修养、产品本身的物理结构原理、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储备,是一个典型的比拼综合实力的环节,也是展现企业研发实力的窗口;其主要由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与材质构成三大部分。立体构成主要包括鞋帮立体构件造型、楦头造型和内部结构的造型。色彩构成则是休闲鞋各部位色相与装饰纹样的合理搭配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细分市场进行再设计。材质构成则要注意鞋履所选材料、质地、肌理效果与鞋履的相应档次匹配。休闲鞋的加工工艺与装饰工艺,决定了其本身的工艺美的高度,加工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展现人类文明的美,譬如缝合工艺的走线、不同楦头造型的弧度线条走向等,装饰工艺则更为直接的反映了休闲鞋的内涵档次、形式美感与价值感,同时注意任何装饰性都不要以牺牲舒适度为代价,依据不同产品的定位,施加不同级别的装饰工艺。

3旗袍与中国传统风格休闲鞋设计

3.1研究步骤本研究以类型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对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休闲鞋进行设计:(1)依据现代休闲鞋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旗袍造型与工艺变化,分析旗袍服饰典型文化特征,归纳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满族服饰文化元素;(2)运用类型归纳法,将整理的满族服饰文化元素进行有机提纯、形态更新与置换;(3)根据休闲鞋设计原则,结合满族服饰文化元更新创新设计路径,并进行针对性案例说明。3.2旗袍元素分析3.2.1旗袍造型与装饰工艺特征分析旗袍本质是中国传统袍服的一种,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旗袍的造型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清代旗袍、民国旗袍和现代旗袍。传统意义上最为典型的旗袍形态为民国旗袍,也是本文主要借鉴与研究的元素范本。清代旗袍发端于16世纪中期,至民国初期其造型风格一直保持未变,腰身平直、袖长至腕、衣长至踝、重镶复滚等特征,整体视觉形态以平直为主[2]。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西学东渐”的盛行,外形演变为以曲线为主,腋部收缩明显,取消了袖子而用装袖,领子高度也有所降低,下摆长度缩减至膝盖,旗袍的下摆口收紧而腰身较小,呈现紧贴女性身材弧线的S形造型。如图1所示。在装饰工艺方面,旗袍有三个精髓要点,分别是盘扣、滚边内衬和绣花工艺。整体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如其重要的旗袍滚边装饰工艺如图2所示,清代与民国时期相比,无论滚边宽度和条数,清代旗袍远未清代那般宽阔与繁缛装饰,但领袖、摆等边缘线上的镶、滚、嵌等主要工艺以及一字扣、蝴蝶扣或琵琶扣等盘扣元素得以保留,如图3所示;绣花工艺又分京绣和苏绣两大类,在旗袍晕染或绣上水墨画、古诗词、花鸟图等吉祥纹样如图4所示。至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现代旗袍设计中拉链甚至直接取代了盘扣,这些都证明旗袍造型与装饰工艺呈现由繁缛向简约转变的趋势。

3.2.2旗袍纹样内涵特征分析传统旗袍袍面装饰纹样的题材丰富,从类型可划分为为植物类、动物类、祥瑞文字类、历史与人物典故类、云水纹饰类、器物类、多重类别组合类等。通过对上述旗袍纹样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装饰纹样中的动植物元素,其文化象征寓意与图案审美的形式内涵,全部以“吉祥”为主旋律;祥瑞文字类和历史与人物典故类纹样则暗喻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孝悌忠信”等核心价值观;云水纹饰类、器物类以及多重类别组合类的纹饰,通常以陪衬、辅助的形式彰显吉祥与儒家传统文化。在满汉文化融合共同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进程中,中原汉民族的各类传统吉祥纹样被旗袍接纳、融汇,在吉祥文字方面具体有“福禄寿喜”,寓意祥瑞的文化符号还有“吉庆有余”、“龙凤呈祥”等;此外大量中原地区戏曲、神话、书法、绘画、小说人物等也成为旗袍吉祥纹样的装饰题材,如“刘海戏蟾”、“五子登科”等。这些体量丰富的汉民族吉祥祈福纹样融入旗袍装饰工艺中,改善了清早期以来旗袍纹饰题材单一的问题[3]。

3.2.3旗袍纹样构图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旗袍服饰的装饰图案普遍此采用了“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构图方式(图5)。旗袍纹样的装饰构图方式有两大来源,一是采用水墨画的审美形式,二是以类似现代设计中平面构成的形式展现;前者即水墨画形式的构图方式,中国古典水墨画首要考究其“气韵生动是也”,描绘事物及其意境擅长以静态事物要素为基点,凸显人心深处感悟层面的感知与触动,弱化直观的视觉写实体现,对空间形态的意境进行变形与升华,凝固成意趣。由此旗袍纹样的线条结构飘逸流畅,空间架构经营疏密得当,纹样装饰图案空间布局虚实与韵律相得益彰,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旗袍构成元素的稳定,这种纹样构图方式成为典型旗袍的特点。后者通过平面构图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例如用几何形抽象表现花卉植物,或以散点透视的原理将花卉植物元素分开来以均衡、不规则的形态组织构图,这种方式在民国时期传统旗袍装饰纹样构图中也较为常见[4]。

4旗袍元素在休闲鞋设计中的应用

4.1类型学研究方法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为了论证和探索某一事物本质,试图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类型学方法一般是指在同种现象中依照具体类别的不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对具体对象、思潮和流派等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分类,然后逐一加以研究。而各个具体对象(或范畴)、思潮、流派,又可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5]。其作为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古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具体在本文研究其旗袍与现代休闲鞋设计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旗袍元素进行相对意义上的区分,理清不同类别元素的再现和表现本质后,还可以在再现或表现的内部按类型加以细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休闲鞋的设计流程如图6所示。分类的最终目的在于深入探究对象内部的复杂关联性,并非将问题简化处理。

4.2类型学方法在休闲鞋设计中的应用步骤类型学方法在“旗袍在中国传统风格休闲鞋设计中的应用”可分三个步骤实现:(1)归纳旗袍典型纹样类型和色彩配置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旗袍主要类别的装饰纹样和色彩构成、工艺特点、情感体验的研究,确定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图案,将其作为鞋靴创新设计的基点。(2)寻找典型旗袍元素与现代休闲鞋设计相结合的一般规律;现代休闲鞋设计受市场消费文化、功能满足影响很大,为满足不同鞋靴种类功能与审美的诉求,需要通过抽象提纯、升华旗袍元素,结合考虑地域消费差异、社会流行趋势、等因素带来的动态变化,寻找两者之间结合的切入点与生成规律。(3)发现旗袍元素与的休闲鞋实践设计结合之间的制约关系。鞋楦的结构、加工工艺、面料选择、生产管理等条件是现代鞋靴外型的制约因素,应针对这些因素,避免鞋靴设计中的不利条件。(4)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流程,综合不同类型鞋靴设计的诉求与限制因素,创新现代鞋靴外观形态与装饰特点,充分发扬地域民族文化力量,力争设计出被市场广为接收的产品。

4.3旗袍文化元素与休闲鞋设计旗袍服饰文化元素雍容典雅的风貌,端庄的风格取向,轻盈、质感且富有人文关怀魅力,其优美的艺术形态是经历史沉淀、延伸、衍变而逐步稳定固化的。其装饰纹样、构件与工艺形态是当代各行业设计师搜寻灵感的宝库,亦是学术研究学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旗袍服饰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对其元素进行分类归纳、提炼、变形,将旗袍服饰文化中蕴含的精神、风格及其形态特征应用在休闲鞋创设计活动中[6]。

4.3.1显性元素与鞋靴设计通过对旗袍服饰文化纹样元素、规律的研究,发现其精神内涵特征,对旗袍服饰文化元素基本形态进行归纳、变异与重构,将这种浓郁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休闲鞋设计中来。依据休闲鞋的功能定位,其使用功能不仅仅等同于运动鞋,除了追求舒适度与耐久度外,还要追求审美功能的时尚性与工艺美。图7所示休闲鞋即是基于上述要求,兼顾使用性与时尚性,尤其在其装饰工艺的鞋口滚边处,由图2的旗袍滚边装饰工艺延伸而来,鞋底与鞋帮缝合处,使用类似缝制旗袍手工滚边走针的技法,通过延长单位距离内的针脚数目,营造出一种粗犷风格的审美,同时保证了鞋体的耐久度。图8所示的休闲鞋鞋口处鞋面的盘扣元素装饰,则是采用了图3旗袍领口、衣襟处的盘扣元素,盘扣在旗袍中扮演者画龙点睛的角色,将其移植在休闲鞋设计中亦是如此,盘扣以其特殊的装饰工艺性,运用缜密、婉约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极大提升了休闲鞋的内在品质,精巧的盘扣元素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设计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休闲鞋,其面料的装饰与审美功能方面,可以吸取旗袍纹样祈福避灾的寓意下的纹样造型与文化内涵,表达美好愿望的传统艺术手法,借鉴旗袍晕染或绣上水墨画、古诗词表达美好的愿望。

4.3.2隐喻元素与鞋靴设计在现代鞋靴面料的图案装饰中,可以借鉴旗袍纹样祈福寓意的纹样形态,结合满族旗袍融合汉族文化下的动植物纹样,通过抽象提炼具象的纹样与图腾元素,以移情于景手法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将满族旗袍文化意象,借助创新构成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装饰纹样,表达出符合现代人审美与美好愿望的图案构成。图3所示的休闲鞋的修饰手法即是旗袍文化中植物纹样的直接采用,由鞋帮到漫长的鞋口边缘舒缓的借用裙下摆中常见的植物纹样,并在鞋面大面积采用花卉图案与边缘的植物配饰呼应,视觉效果态势优美且带有满汉民族融合后的传统趣味。纹样工艺采用满族后期的刺绣工艺,植物纹样造型倾向于写实风格,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女性休闲鞋的审美与意象[7]。旗袍色彩在鞋靴设计体系中的运用方面,应恪守民俗文化与色彩隐喻的特点,如对祈福避害的三主彩“黑、白、灰”的使用。图9所示是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理解的“花笙记”鞋履品牌的产品,其整体颜色搭配为“黑、白、灰”的设计,与造型多元、变化多样、主观创新程度较为自由的旗袍纹样相比,旗袍色彩的选配相对固定,这于旗袍文化中对颜色赋予的特殊民俗内涵息息相关,经针对具体产品迎合市场的需求,对三主色进行了纯度微调,以保障对传统满族旗袍文化特征保留的尊重。但在现代鞋靴的产品设计中,对颜色选择设计师要注重现代人与市场的接纳度,如在满人信仰萨满,原始旗袍文化中有代表巫师法力的七彩色,就不宜机械照搬进同一款产品内,以免造成色相杂乱的视觉效果,而可以通过提取其中若干几样颜色进行互补色的重构搭配,例如大面积绿色与红块对比,可以造成色彩艳丽的强烈对比,中等面积的蓝色与黄色对比,其色彩感受是柔和含蓄富有亲和感。

4.3.3元素的借鉴与鞋靴设计的思路创新鞋靴设计中,尤其是高端定位的产品,设计师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对产品功能性和外观审美的表象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通过组织这些表现深刻的反映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特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入鞋靴制造中来,相同色感的颜色在不同材质的面料上反映出的视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紧跟设计理念的前沿,还要对当前新材料的应用有前瞻性把握,对细微色相在不同材料上的视觉差异有足够预见,最终鞋靴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也是对设计师熟练驾驭色彩与材料的关系的一大考验。此外还应通过对颜色面积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统筹面料与配饰的搭配及其鞋靴整体空间形态的把握等,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与搭配,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鞋履。

5结语

在中国传统特色休闲鞋创新设计方面,打造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休闲鞋品牌,需要鞋履设计师努力发掘民族文化,在诸如旗袍等等这类事物中,归纳典型的文化符号与形式语言。以旗袍文化元素为突破点,通过系统归纳其独特文化内涵纹样、色彩配置与服饰式样,经现代设计方法提炼、整合,将其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旗袍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休闲鞋设计中来,使其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有助于树立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鞋类品牌形象,尽快被消费市场所接纳并引导时尚潮流。

参考文献:

[1]陈念慧,刘辉.休闲鞋一般穿用功能分析[J].中国皮革,2006(14):128-131.

[2]陈研,张竞琼,李向军.近代旗袍的造型变革以及裁剪技术[J].纺织学报,2012,(09):110-115.

[3]张成义,周松林,刘昌盛.满族刺绣纹样起源考证与研究[J].美术,2010(08):110-111.

[4]张虹.花卉植物元素在旗袍与和服装饰图案中的应用比较[J].丝绸,2014(09):56-61.

[5]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50.

[6]周怡,马丽达.羌族服饰纹样在皮革鞋类创意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4,24(6):48-53.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9

女人们可能更乐于接受清朝旗人女子穿的服装就是旗袍的说法。旗袍、高跟鞋的搭配,看着像清宫里格格们的穿着,只不过是变成了精减版。旗袍最早是满族的传统服装,但它更早却是源于古代蒙古游牧民族女性穿的袍服,清朝还没建立时,满族就继承、融合了这种袍服,并形成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服饰。由于实行八旗制,所以清朝正式建立后,规定凡收编入旗的男女,都被称为“旗人”。保持着民族服饰特色的旗人穿着改良后的袍服,这是旗人的专属,所以称为“旗袍”。这时的旗袍应该是一种广义上的:男女都可穿,种类包括皇帝及臣子穿的蟒袍、朝袍及平时穿的常服。清初时,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加强统治,皇帝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措施,最突出的就是鼓励满族人和蒙古族人、汉族人通婚,由此各族人民的接触增多,他们相互交流,生活习俗文化教育首当其冲。但清朝统治者在穿戴上还是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而且还强制汉族也要顺从“旗人”的服饰特点,作为主体的男性就是:瓜皮帽,长袍、马褂。都说女人是弱者,但满族女性效仿汉服的行为却并没有被真正的、强制性的禁止,汉族女性也没有被强制必穿满服,当时的统治者网开一面,规定“男从女不从”。汉族女子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服装特色,揭开了旗袍演变史的一幕。

旗袍的大规模盛行,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把裙子取消,改穿上下连属的旗袍,这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无疑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性“炒作”。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人体的当成荒淫的象征,不愿意过多暴露。像旗袍的领部就紧扣包住,从服装设计的角度说,它增强了旗袍庄重,典雅的效果,同时高领限制了颈部的随意性,人从总体上看就始终保持稳重的、垂直的状态。曾经,旗袍的衣身追求宽大,宽腰直筒,上下连成一体,要求有掩盖性、含蓄性。20世纪20年代,服装也开始有西风东渐式的变化。受西式服装的影响,旗袍的发展首先突破了中国妇女着装严实齐整的传统观念,抛弃繁琐的装饰和形制,注意到曲线对衬托女性温情的意蕴,由昔日的松散宽大渐趋于瘦长合身,曲线凸显,再加以富有韵味的斜襟,从而衬托出女性的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流线外形和美丽身姿,至此也就形成了富有中国女性特色的新潮旗袍。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久盛而不衰。

关于旗袍的描述,有位写散文的作家说得比较到位:旗袍的风韵是在内敛、含蓄、温柔中展现的:小巧的立领环绕着纤柔的颈项;凸凹有致的流畅线条紧贴着挺拔的身躯;开衩的下摆伴着轻盈的步履款款摇曳,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所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示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密密盘扣,像一把把小锁,藏起了身体上的几处,似在庄重地告知异性:这里是不许探究的,但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独特的韵致……

张爱玲与旗袍的缘

1920年生于上海的张爱玲是一位海派作家,她的审美和衣着服饰更是海派,她不仅熟悉中国近现代服装变迁,也懂得服装的色彩搭配和服装美的内涵。张爱玲在文坛呼风唤雨之时,她的服饰也引起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关注。“那个爱奇装炫人的张爱玲”是当时人们对她在服饰装扮上的称呼。她经常将别人不再穿的清末“老”服装拿出来配一个西洋发型,一个中西结合的张爱玲出现在了上海的大街上,这样,这条大街就不会再平静了。有例为证:一次,好友苏青邀她到家中做客,里弄不能进车,于是张爱玲就“优雅”地走了进去,于是整条里弄为之轰动,她在前头走,大人是驻足目送,而几个孩子则是一面追一面叫,一直到她进到苏青家门里。

张爱玲还通过做服装来实践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张爱玲用省下的奖学金买来衣料,自己设计旗袍――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朵蓝的白的大花,旗袍两边没有纽扣儿,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至肩膀,衣服长度只及膝盖。当有人问是不是本地最新样子时,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在上海,她也自己设计很多种服装款式。看来,上海成为时尚旗袍的中心,也有张爱玲的功劳。

暮年的张爱玲虽早失去在服装上惊世骇俗的兴趣,但在一些场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着装品位。有人回忆说:张爱玲很高,很重视仪表,头发梳得丝毫不乱,浅底洒着竹叶的旗袍更是典型,更为出色。

“旗袍丽人”是人们对张爱玲在文学外的又一个很高的评价,的确,即使晚年,张爱玲在服装上仍有她独特的风格和品位,她无愧于这个属于时尚界的“外号”。

影视作品的旗袍情结

影视剧能引领时尚,同样影视剧中的服饰也能反映出时尚的时代特色。这里影视作品的旗袍与21世纪的时尚结合了。

《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换了近30件旗袍(有说26件),这部电影可能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去看,但影片中张曼玉所扮演的苏丽珍的那几十件旗袍,却是所有女人的最爱。60年代的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的选择,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女性,在公司担任秘书,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应该是首选。加上剧中的旗袍出自名家之手,剪裁合度,令张曼玉匀称的身材玲珑有致、摇曳生姿。

同样,由高希希执导,陈好、何赛飞、胡可等主演的《纸醉金迷》,由于是表现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所以导演演员也大打、大秀旗袍。据说该剧中的旗袍是在上海定做的,总价值超过10万元,由陈好、胡可到上海量身定做。

再说现时,热播并引起职场热议的《潜伏》,“没有文化的粗人”翠平,竟然也换了6件旗袍,其他人穿的次数少但也“小秀其身”,像晚秋、左蓝及几位官太太……剧情令人眼花缭乱,旗袍呢?当然更是美轮美奂。

要说,最初的“旗袍热”还真的是起源于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经典演绎,从那儿以后,大片大剧,如《梅兰芳》、《纸醉金迷》、《倾城之恋》,直至谍情剧《五人特工组》、《潜伏》,甚至还可追述到黑白片,常有旗袍的出现。女主角的旗袍样式成了生活中人们的样板,《花样年华》上映后流行高领紧身款式、《色・戒》放映后改为流行素色小方领……就连成衣店的服装师们也都养成了看热门电视剧、看电影大片的习惯,一些前卫时尚 的“潮女”更是直接拿着剧照去成衣店找旗袍制作师定做。

旗袍的事很多

旗袍以北京、上海为两个中心,分为两派:京派和海派。它们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北京是旗袍的发源地,不过,那是曾经辉煌的历史。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上海成了时尚的乐园,旗袍的重心也转向了上海。上海成为了经典旗袍、新潮旗袍的中心。20世纪20到40年代是旗袍最为兴盛的时期。新潮旗袍是在老款旗袍的样式上发展起来的,改良旗袍的领型、袖子、开衩高低等都尝试着不同的风格。但,不管如何变换,旗袍的主体一直没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衣裳连体、收腰适度、展现曲线。不过这里也有一个小的演变过程:20年代旗袍是宽松的自然线型;30年代前中期,略有收腰,注意女性曲线变化,开衩升高,袖子也变化,甚至开始注意到头型与旗袍的关系;30年代后期,旗袍又开始变短,开衩也向下收了,总体上行动变得方便了。

旗袍是中式服装,但它与西式服装也有搭配,时髦女子们喜欢在旗袍外面套上―件西式的外套或者大衣、绒线衫等,像《围城》里的孙柔嘉回到上海时就套了一件半大衣。丝巾、首饰、项链、坤包都成为提升旗袍关注度的搭配,

常有老裁缝说:“穿旗袍最讲究的是九翘三弯。”不过,现代潮女郎们恨不得瘦成难民,还九翘三弯?

作为生活装,现代女性生活中能够尝试旗袍的机会似乎不多,可以突现轻盈与靓丽,却有些妨碍行动,所以。女孩子大多只能是满怀懂憬地想象着在婚礼或宴会上过把瘾,秀秀自己,然后就只能让它休养生息了。倒是好多餐饮业的服务员、宾馆的迎宾员或售楼处的小姐们作为招牌服来穿,生活服、新潮服变成了工作服!

不过,旗袍不会被女性遗忘,它是经典。

旗袍佳人

旗袍旗手:张爱玲、阮玲玉、周旋。

经典造型: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多款旗袍。

最好看的穿着者:曾主演过《暗算》的陈数。

媚态旗袍的穿着者:汤唯。

夏季绝配旗袍

旗袍是夏季服饰的一种好选择。制作旗袍的材料应选轻薄的。以无袖、开衩、短款旗袍为主,不但凉爽,更能展现女性优美的线条。夏季虽热,但领口也应该扣齐扣好,并穿丝袜和带跟的鞋。

体型与旗袍

旗袍的穿着要根据人的体型。胖些的人在选料时应选择软质地的面料,软面料穿着贴身,可显人瘦,而瘦人则以选择硬质面料为佳,由于不贴身,可令穿着者身材显丰满。另外,在视觉上也可下工夫,体型较胖者选用直条或散花图案的布料,体型瘦者可选择横条、团花或格子类的图案。

制作旗袍的主要材质

真丝、织锦、丝绸、丝绒、棉麻等。制作旗袍的好去处

如果条件许可,还是去上海。

上海知名旗袍店:金枝玉叶旗袍店、“2002海上”旗袍店、老上海旗袍店。

旗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篇10

365天,穿着旗袍环游世界

石榴是位美女学霸,曾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和西北大学三所美国顶尖名校同时录取,最后她选择了去布朗大学读艺术史。2014年2月,她和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一起赴曼谷参加画展。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石榴和来自土耳其的舞蹈家一起表演了开场舞,因为来不及换衣服,她干脆在高开叉的旗袍下搭了一条瑜伽裤,没想到却意外舞出了太极的韵味,并因此惊艳四座。石榴一直是个喜欢旗袍的姑娘,但她对旗袍的态度却有些矛盾,一方面她觉得旗袍很美丽,但同时又觉得它不适合日常穿着。而这次混搭式的穿衣给了石榴穿旗袍的灵感,她忽然做出了一个听上去有些任性的决定:以365天穿着旗袍的方式来打破旗袍的传统语境,为其下一个全新的定义,就算热到起痱子或者冷到生冻疮也绝不动摇。

就这样,石榴利用假期带着一箱又一箱的旗袍开始了她的环球旅行。新加坡、尼泊尔、意大利、墨西哥……许多国家都留下了她穿旗袍的身影。她曾在博卡拉穿着旗袍跳伞滑翔,在墨西哥穿着旗袍考取了开放性水域潜水证,穿着旗袍见证了美国东海岸的暴风雪……穿旗袍扮美,一天两天并不难,但坚持一整年,并且还要穿着旗袍四处旅行并非一件易事,石榴却坚持了下来。当她身穿旗袍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之后,终于找到了与旗袍自然相处的方式。

当旗袍成为了石榴的日常着装选择,她也开始系统地研究旗袍文化。课余时间,她经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读完了国内外所有有关旗袍的书和学术论文,在深入了解旗袍之后,她才发现旗袍原来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和大多数人一样,自己对旗袍的看法大多都是误解。

通过查阅旗袍的演变史,石榴发现,一百年前可以说是穿旗袍的黄金时代,但那时的女性却没有自由可言。阮玲玉曾主演过一部叫做《神女》的电影,剧中的女主角把旗袍穿得风情万种,但她的风情只是为了求生存,最终却是求而不得,阮玲玉的演技颇为精湛,穿旗袍的她每一个姿态都是反抗,但这力量却微乎其微。所以,民国时代的女子纵使能把旗袍穿得婀娜多姿,也不过是家庭的附属品,一旦脱离家庭和男权根本就没有幸福可言,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女性终于争取到了可贵的自由,穿衣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方式。知道这些后,穿旗袍于石榴而言便不再是穿一件漂亮的衣服那么简单,她的耳边时常回荡起一个声音:喂,姑娘,其实你今天的自由来之不易。

随着所思所感的增多,石榴开始在网上写文章记录自己和旗袍之间的故事,以及有关旗袍的种种知识,希望刷新人们对旗袍的认识。

走访民间,记录有关旗袍的私家故事

写了许多普及旗袍知识的文章之后,石榴忽然收到一位出版社编辑的约稿,对方问她:“你有没有兴趣写一本有关旗袍的书?”石榴早有此意,于是立刻付诸行动。她花了一年半时间去采访那些在生活中穿着旗袍的姑娘,一点点记下了她们和旗袍之间的故事,还不断搜集着与旗袍有关的人和物,辗转多地采访了旗袍匠人、设计师和收藏家,从他们那儿搜罗来了许多有关旗袍的私家故事。

石榴接触过许多穿旗袍的姑娘,她们在穿着旗袍的过程中寻找着更好的自己,也诠释了旗袍穿搭的无数种可能性:理工科姑娘小然每周五准时6点钟下班,然后脱下衬衫和西装裙,换上麻布旗袍,坐地铁去雍和宫附近的惠量小院抄经、作画、学习插花和古琴,于绕绕浮生之中开辟出一方空灵之境,内有“小桥流水,丝竹悦耳,荷茶青灯”,此时穿旗袍便是带有仪式感的身份切换;姑苏女子立言是评弹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石榴见过穿旗袍最美的姑娘,她和十几位喜爱旗袍的女孩一起成立了旗袍沙龙,她们一起穿着旗袍品茶听琴、畅谈人生。立言最享受晨起时穿着旗袍的过程,一粒粒扣子扣上去,缓慢的美好便在心底弥漫开来,于她而言,穿旗袍是一种诗意生活的提点;S小姐是一家快消品的高级总监,无论是喝咖啡、见客户、参加派对,她永远身着一袭旗袍,而她的爱好也如同流感一样传染了整个办公楼,让她的女同事们也都变成了将旗袍穿得出神入化的姑娘。对她来说,旗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杯好茶……

除了结交偏爱旗袍的现代姑娘,石榴还走访了许多做旗袍的手艺人,坛坛便是其中的一位。她曾是小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但却忽然着魔般地爱上了做旗袍,辞去工作把自己关在车库里做了两年旗袍,在这场漫长的修行里,她终日只同自己相对,不问世间喧嚣,不问富贵荣华,只是踩着缝纫机一点点前行,在手底活计中寻找着自己的天地;杨蓓夫妇在姑苏城一条水汽朦胧的老街上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旗袍店,夫妻俩会花两年的时间去研发和设计一套小旗袍、小汉服,为的只是通过服装礼仪向孩子传递中华文化;艾美丽和石云是两个法国人,他们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开了一间工作室,专门设计漂亮又舒适的儿童旗袍,而他们的小店有个甜蜜的名字,叫做“糖葫芦”……

带着对旗袍的敬畏和迷恋,石榴将有关旗袍的种种写成了一本关于旗袍的生活书,书的名字就叫《可我就爱穿旗袍》。然而书稿写完后却遭到了十几家出版社的拒绝,理由是“书的题材太小众了。现在还有什么人穿旗袍?谁还愿意读关于旗袍的书?”但石榴有着她自己的坚持,她只是坚信,假如有个对旗袍好奇的姑娘想去书店找一本有意思的写旗袍的书,那么她应该找得到。后来书终于如愿出版,石榴愉快地畅想道:许多年以后,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成熟的中国风品牌,旗袍也成为了女孩们的时尚或者家常选择,到时大家可以一起翻开自己的书缅怀过往,倏然回忆起:哦,原来那时的我们是这样子的。

辍学创业,以中国风为名传递美好

就在结束365天穿旗袍行为艺术的最后一天,石榴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布朗大学停学,回国做自己的旗袍品牌。在此之前,她走访了许多的旗袍品牌,不断研究有关旗袍的穿搭技巧,最终发现其实并不是姑娘们不想穿旗袍或者不会穿搭,而是因为市面上适合日常穿着的旗袍品牌太少了,大家根本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所以石榴想做一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意穿着又不失典雅大方的旗袍,她管它们叫做“都市旗袍”。

做出停学决定的时候,距离石榴毕业只有一年时间了,家人和朋友都劝她挨到毕业再回国创业。但石榴却自有她的想法。她说:“一纸常青藤的毕业证书拯救不了一个年轻人内心的迷茫。它既无法让我们摆脱恐惧,也远不是个人能力的唯一证明。既然我已经找到了我想做的事,并基本准备好了相应的资源,何必要为了一张毕业证而在大学里多耗上一年?”

就这样,石榴回国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她设计的第一件都市旗袍是一款小黑裙旗袍,裙摆改良成廓形的郁金香形状,高腰设计典雅又修身,穿上这款现代旗袍,无论是上班、购物或者聚会都毫无压力。这是石榴送给自己的一件早春礼物,设计出这款旗袍之后,她很快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石榴集”,并拿到了200万元的投资,她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印花设计师,设计出了独特的印花,然后将布料制成旗袍、裙子和家居产品,以此来传递自己有关美的种种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