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1:2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

【关键词】 数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下面就创新思维及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是可以具备的。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方法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制题目: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只看到如下字样:“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解:如补充: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等等,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加强操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使学生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容易发挥其创新潜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智力的开发。

3、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乐于创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例如:我在上初中第一节数学课时就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你和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快乐时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应该去哪家呢?如果你能计算正确出结果,你就可以为家里节省开支,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再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总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数学 思维能力 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

四、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一个共有的凭借便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需要大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多采用以下几种: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对于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所见有限,教材中有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逼真的再现当时的景象,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有一种情境即在眼前的感觉。

如《林海》一课的教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播放电视教材,同时旁白: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是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岭,岭多而温柔,岭上长有葱葱茏茏的树木,林绿似海洋。绿林中点缀着千姿百态的野花,花多而美丽。这样声像兼备,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学习设下了良好的氛围。

1.2阅读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除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也可引导学生在讲读中,讲读后质疑。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1.3阅读教学中打破定势,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思维活动通过不断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如教学了《跳水》,就要让学生谈一谈,如果你在那里,你会用什么方法去救孩子?这样,让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向独特性方面发展。

1.4阅读教学要读写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读写的实践,在读写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的感想写在日记中,从而发挥学生潜能。教师再相机评点、总结、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离开学生积极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发展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2.1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草原》一文,描绘了草原景色的美丽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并以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结尾,是一个极好的激情点。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份蒙汉人民话别的录像资料,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尽情展开想象。可以问学生:作者和蒙族人民都会怎样想?怎样做?又都说了些什么呢?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情感受到陶冶,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2.2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打下坚定的基础。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5

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

【摘 要】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我们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不管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大力发展教育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小学教育与学生思维培养的研究,可以帮助各小学以学生思维培养为目标,实现教学的科学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生思维;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相对不成熟,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没有形成,因此是进行科学引导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方向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在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小学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轻。可以说,对于我国的小学教学来讲,“考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检查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就另一方面来讲,它完全禁锢了我国的教学模式,这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形成成熟,但由于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分数,忽视思维培养,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变成高分低能。所以说,过于重视考试,使得学校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2、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

在有些小学中,已经注意到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为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小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一至六年级(个别地区一至五年级),年龄从六周岁到十二周岁左右的学生,可以说跨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他们的各方面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于事务的理解能力等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学校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措施,也就是说,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思维培养方式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也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个障碍。

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以及成长情况确定了小学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他们思维形成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指引学生思维形成

虽然家庭教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样,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作用就在不断增大。在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他们更愿意接受,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恰当,那么他们对于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就会很容易的实现。

2、小学教育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但是家长与学生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内,所以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错误,而学校是传授科学,教育真理的过程,所以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因此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对于纠正学生思维错误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

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是小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环节,只有确定了思维培养内容,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才有开展的可能。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时需要注意: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思维培养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阶段,整个思维的模式基本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基础性的思维培养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思维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已经有了筛选性接受的意识,这样,在思维培养内容确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内容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思维培养过程。

其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目的性,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保证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所以整个思维培养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再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创新性,这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要求。创新是所以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而小学生时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创新性建设做准备。缺乏创新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进而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培养内容确定过程中注意创新性内容的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在确定了合适的思维培养过程以后,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思维培养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目标就需要科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培养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一个生动有趣的培养方式与古板木讷的培养方式相比,显然学生更愿意接受前者,只有学生接受了思维培养方式,才有可能对思维培养内容进行掌握。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确定思维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习惯,争取思维培养方式与小学生的生活能够融合。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利于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效果最大化[2]。教师在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时,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把教学的内容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初中学生进行逻辑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偏离于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把数学教学和逻辑教学合理化的结合,避免偏向逻辑能力的教学,忽略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初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数学的应用型习题,作为逻辑能力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的质变和量变环节,把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结合,在思考核实际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进行基础的逻辑能力的培训活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时,对于初中生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让初中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时,要主要培养过程的合理化,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3]。

1、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理解

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抽象性特点。其出抽象化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是通过理论的实际依据,来对食物进行判断、分析而产生的结论导向。初中数学教育是相数学教育活动的一员,因此也具有极大的抽象化特征。其次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和小学时学生接触的略有不同,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抽象化导向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抽象化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抽象化的特点,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转为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于学生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现象,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中增加反面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的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实际的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具体的理论的理解,化抽象化为简单化,其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运用,合理有序的语言把数学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4]。

2、激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初中生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学习量的增加,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交到学生在进行解题环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扩发力,利于多样的解题方式,尤其是对于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讨论性问题、论证题放在首要练习位置,增加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把不同的习题问题进行有序的排列,增加学生对辩证问题和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数量,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四、结论

建立全能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全能型人才包括,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等,增加学生的身心素质。其中,对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当下初中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重点环节,因此教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利用日常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度,自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环节时,利用证明题和辩论题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萌 单位:盘锦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2]仲跻宫.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45.

[3]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88-0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指学生主体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依靠自己单独的力量和思维活动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通常这个过程会有准备、构思、突破和检验阶段。这个过程实现了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再次发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独立创造的机会,从自己的真实水平出发,在独立的探索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次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优化其认知结构,强化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1 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新课改的文件中,明确表示要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创造性人才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拥有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基础,科教兴国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不容置疑。各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使其具有全局性,更好地发挥其先导作用。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因为学生们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尤为迅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非常关键,他们此时的创造性思维处于勃发状态,心理和思维活动还不够成熟,不稳定因素过多,需要教师给于引导,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也要保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新课改的要求为目标,实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当前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我国当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大环境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下,为了适应和迎合时代的进步,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研究热情空前高涨。随着创造性思维在教育工作中的初步发展,教育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探索了研究,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还都停留在最初层面上,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还需进一步探究。

我国目前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并不容乐观,这里有教育制度的原因,同时也有传统文化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数学是一门思维体操,能够从思维的锻炼中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目前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不过发散性思维却相对较弱,而发散性思维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某些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过分关注对单一的标准答案的探究,忽视了其他答案存在的可能性,教师也忽略了“一题多解”在课堂上的应用,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等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接触到一道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联系上多种解法,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通过对目前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的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也依然缺乏对创新的关注,这样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数学教学中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共识。

3 影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和分析,以及对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研究,再加上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阻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以下因素。

1)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长久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在“排斥个性”的情况,过分强调“一致性”,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此一来,我国教育工作中“惯性思维”占据了主要位置,教育体系从上到下都存在一种“从众心理”,不少教师也在采取“拔尖除刺”、“枪打出头鸟”的方法,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传统教育工作中,“圣者”这一光环无时无刻笼罩在教师头顶上,加之教师不可侵犯的权威,使我们的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乐意接受批评和建议,固步自封、敝帚自珍了很多年,学生不敢对教材和教师质疑,也不敢有“标新立异”的举动。

2)教育体制的桎梏。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处于探索和转型期,长期的传统思想的桎梏无法立即彻底消除掉,这些弊端多多少少还在影响着我们新时期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总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套又一套独立的“真理”,学生无条件接受、掌握,学生接受的很被动,不过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好的分数和评价。而本应该成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丧失了自己个性的发展空间,没有选择课程的实权,同一种教学模式长时期的重复使用,机械式的学习模式不停地重复,学生的创造性被一点一滴的扼杀。

3)缺乏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我国的教育正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处于一个非常过渡时期,长时间过分追求升学率和高成绩,导致这一“惯性”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逆转,很多教师无法从应试教育目标下转变思想。虽然,“创造性”相关的标语和口号都已在教学中展头露角,要想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

4)学生个性的被扼杀。长期传统教育模式抹杀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个性,过重的课业负担,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以及环境的压迫,也浇熄了学生心中原本的学习热情,动摇了学生的学习意志,破坏了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过分强调“统一”,导致学生的个性无法发挥;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错过了体验挫折的机会,也同时丧失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4 计算机技术对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促进

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更宽广的时间、空间里学习,对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1)促进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的情景下,学生的学习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动力,但是,要想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通过一些数学立体图形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由于形象思维能够再现事物原型,能轻易发现言语容易遗漏的空间细节和时空逻辑矛盾,如计算机技术来创设平移、旋转、缩小等,跟踪轨迹情境设疑和求变,能够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为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打好基础。

2)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数学的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很多都源自发散思维。而创造性思维需要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各种思维的辩证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在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方面做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它能够对数学某一知识的发生、发展等过程予以展示,挖掘出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在数学教学的应用中,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给于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不同的思考模式和经历,来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计算机技术能够使数学关系实现可视化,快速反馈给学生和教师验证的结果,缩短学生体验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到高层次思维运行,加深理解。另外,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将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到学生面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设计,综合运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使“协作学习”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使血色和那个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网络来交流不同的观点,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同一问题不同思路的探究,让学生在对其他不同意见的验证中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好处。而“发现学习”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丰富学习资源,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更大的知识空间,使教学和学习都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的知识含量,而是扩展到了社会、世界各地。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将探索的内容共享,在小组之间讨论和研究,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或者提出讨论的题目,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看法会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4)促进创造性思维迁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迁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将自己已经学的知识、技能予以实际的应用。而知识技能的应用,另一方面说也是学习的迁移。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检验和熟练,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在计算机技术的数学教学中,要着眼于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科学合理的组织训练,促使学生尽早形成积极的思维定势,防止负迁移。

5 总结

实践表明,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课堂教学高效化的有利途径。计算机技术能够通过其形象化、多样化的优势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对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但需注意运用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切忌滥用,防止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产生过分的依赖,导致学生思维深度受到影响,削弱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丛亮亮.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3(8).

[2] 关艳艳.浅谈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3] 谢世芳.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公开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1(5).

[4] 高燕.探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6).

[5] 孙蔚.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6).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二、于方式选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方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毋庸讳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恰当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思维方式运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是让学生变得更智慧,还是让学生变得呆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智慧是长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方式的合理选用,探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故此,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时候,首先注意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好地识记鉴别历史基础知识。其次是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以便更好地识记和鉴别。另外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运用顺时思维与逆时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相转换,让学生在识记鉴别,领会诠释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分析归总,比较评介。

三、于设疑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和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提出:“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了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培养思维能力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平等气氛中,直接、自由地参与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求同存异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

四、于能力要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对记忆力的要求、对理解力的要求,对分析力的要求、对概括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我们仅以对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为例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历史概念,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联系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为秦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显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要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依托思想上的创新,墨守成规的做法只能导致各种问题的停滞不前,而创新能力不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能力,尽管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创造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需要后天的主观上的激发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高中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更意味着素质教育的稳妥落实,因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由是,新课改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能力。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乎教育本质乃至国家和民族兴亡的大事。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来实现,创新思维指的是对无论是未知的事物还是已知的事物都能够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重新审视或者是思考,从而得出有见解性的认知。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创造性人才更是紧缺,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们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稍显薄弱,以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教育的发展形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了阻碍发展的反作用,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积极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努力思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究竟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提升呢?我认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应该建立起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路径,我们教师要在观念和行动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在的创新性。

一、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理念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摆脱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本身就是语言教育,学习一门语言,靠的必须是不断的表达和运用,如果这个过程完全被我们老师所取代,那么学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忽略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是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对抗,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独立的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老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上予以必要的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语文课堂。观念的问题必须放在课改的首位,只有在观念上创新了,我们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有了精神上的根基。

二、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用自身素质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不仅仅是素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应该得到一种提升,比如在自己的业务知识层面,老师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语言知识或者说不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也就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失控学生的能力就更无从谈起,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素质提升方面要予以重视,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采用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己本身的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得到了发展,学生才能够自由的发挥个性,也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第三,高中语文教师要警醒自己熟悉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与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依托。

创新思维,首先要求学生会思维,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上,应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问题,给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创新思维是建立在自主思维、独立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并且可以在探究式的思考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之余这样,我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才能得到课堂上的进一步尝试和收获。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的老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的意见后,往往主观上会刻意的向标准答案或者自己的思路上引导倾斜,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束缚,结果可能会造成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因为怕被老师否定或者批评,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就会与老师或者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一致性,缺乏流畅、变通和独创性。

四、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设一种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轻松的师生、生生互动当中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创新性问题的设定,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开放性即无单一标准答案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这类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容易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多方面的渗透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不断的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和提升。这样的效果仅仅在课堂上是难以获得满足的,我们还要把视野扩展到课外,语文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我们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一些新鲜的事物进行各自的意见交流,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体验中去尝试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乎学生自身甚至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方法和自身素质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是我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更新观念,自身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实现教育的实质性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篇10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创新,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积极延伸学生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育目标中的创新要素,并科学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思维。这正是传统高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时是挣脱传统高校应试教育思想内在束缚作用的关键。创新教育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理论性朝着实践性方向转变。

关键词: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 陈国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

[5]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