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十篇

时间:2023-11-11 09:20:08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1

一、初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已由原来的“重成绩”转变为“重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在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准确性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其思维活动所具备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因而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判断、推理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否拥有准确性思维,则是一切数学思维中的核心所在。

2.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思维的合理性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存在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分析、判断。思维的合理性,是解答一切数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条件。

3.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因而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m+3)x+2m-2=0有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求m的取值范围。在解答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二次函数y=2x2-(m+3)x+2m-2的图象来讲解。通过函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这一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横坐标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因此当x=1时。y

二、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途径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思维

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教学中。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能够通过问题提问来引导学生。而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结合着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有步骤的将重点、难点渗入到问题提问中。其次,问题的提问,不仅是要引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习、巩固。由此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着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问题提问。最后,合理的问题设计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力。由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习题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同类问题的客观规律。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规律总结起来教授给学生。例如,两根木棒分别是7cm和10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根木棒长有什么条件限制?你能利用所学知识列出满足的条件吗?通过解答可以得出3

3.差错信息反馈,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教学中,差错信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造出下列问题:

(1)x2+y2=(x+y)(x-y)

(2)4x2-1=(4x+1)(4x-1)

(3)-4x2+1=(4x+1)(4x-1)

通过以上例子,能让学生发现错误的所在,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4.发散思维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2

利用演变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演变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演变实验目的就是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器材的用途,以原有的器材实现不同的实验目标。演变实验目的,可以使实验的目的变得发散而多元化,即利用现有条件探索多方面的问题或者得出多种结论,实验目标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变异,不依常规,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目的的改变,纠正了学习者“一个实验与一套器材一一对应”的定式观点,打破了学生思维中“先目的,后器材”的固有定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一个双向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不但要适应由目的到器材的过程,同时还要努力由器材分别向不同的实验目标靠近,在思维的往返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复杂程度加深,从而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做了初三物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实验后,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利用现有器材还可完成哪些实验?学生根据现有器材,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努力搜集有关信息,提出不同的实验构想,并围绕实验目标进行验证,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结论:①利用控制变量法粗略研究欧姆定律;②测定小灯泡在一定状态下的电阻值;③定性研究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④研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目的的多元化,使实验更具有探索性。通过讨论和探索,学生的思维往返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得到了培养。

(2)演变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在明确的实验目的下,要求学生灵活演变实验器材或者自主选择不同的器材,以达到同一实验的目的,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提供又一重要手段。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思维的步骤从不同途径一步一步指向唯一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获得正确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实验器材的变化,使得实验原理、观察对象和观察方法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必须更加谨慎地进行实验操作,倍加细致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密度》的总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自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实心木块的密度”的实验。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学生系统搜集与密度有关的各种信息,大胆构建实验框架,自行选择实验器材,科学论证实验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从。①测质量、体积;②二次称重法称重、测浮力;③在已知密度的液体中悬浮等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训练,不仅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有了增强,思维变得更活跃、更规范化。实践证明,多途径的知识综合及全方位的实验观察,能使学生的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3)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由于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些方法或步骤不十分科学严格,因此,教师本身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敢于质疑的态度,绝不能盲从于原有的实验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质疑的环境,鼓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探索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用全面、运动、发展的目光去看问题,联系初中物理的知识结构,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的局限性,学会辩证逻辑地思考问题,例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中,当探索流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部分同学测得的电流、电压值误差较大,这时,我们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综合电流的热效应知识及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得出通电时间不能太长的结论,同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焦耳定律》一章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发展的目光分析得出:倘若具有混联电路的知识,就能将两个实验合并,以简化实验和提高实验的精度的结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3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点:(1)初、高中的教材方面相衔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2)学习中的知识层面和难度加大,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式教学.(3)如何在教学中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4)教学中物理模型如何建立.(5)初中升入高中后,需要重新构建其学习习惯.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点的

对策

1.高中物理教师不单要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高中物理教学课标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要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讲解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4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22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圆满闭幕。会议将依法治国定为大会主题,这是党的历届全体会议里,第一次将法治作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法治的重视及建立更加全面的法治社会的伟大雄心。我国法治社会的充分建立,离不开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积极全面培养。而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输出地,必定是实现依法治国重大目标的最大责任的承载者之一。新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法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使之不断适应全社会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活水而非槁木,是成功培养法律人才、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最重要的问题和必然选择。

1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

新的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应当紧随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的步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由传统模式下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单纯理论性或实践性人才向培养具有全方位多角度法治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转型。实现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作为法治建设的领头羊,未来法治建设者的摇篮,尤其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法治观念,并由此推及其未来执业和服务目标,将法治观念扩张至全社会,使得法治观念深入人心。[2]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制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2高校法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法学人才与司法公正对接不够紧密

我国现有状况下,不少司法职业者并非法科出身,虽然通过了司法部组织的国家司法考试,但只停留于对法条字面上的掌握,缺少对法条背后的法理的了解,从而难以掌握立法者的本意,容易出现自由裁量等环节的瑕疵乃至过错。不少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与执行过程中依赖的经验多过法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也取得了不少得法又得民心的结果,但往往更多地偏向于案例乃至情理,使得普通百姓的法制观念依旧难以树立,法律内容难以普及,只知找法官裁判,却不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能产生的后果。

22所培养法学人才应用专业只是解决纠纷,途径单一

以往,我国民众往往过于频繁地将司法途径作为解决纠纷的一般途径,而非最终途径,事无巨细均到法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及就业引导也多局限于诉讼方面,如法官、检察官和诉讼律师,专门开设仲裁课程的高校更是几乎为零。[3]其结果间接导致现如今基层法院工作量大,法官和书记员人手不够或冗杂的现象,使得案件审理仓促,乃至存在引起冤假错案的风险。

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基本法律途径,在国际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的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劳动法中规定的仲裁前置及仲裁作为必经程序等,我国仲裁制度的应用目前往往局限于劳动仲裁等小范围的案件,且多有关于公共事业,即一方主体多为国家机关,普通民众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意识并不明显。民商事方面,采取仲裁解决的案件则更加稀少,比较著名的当属“达能与娃哈哈商标权纠纷”系列案件中,涉及双方最核心利益争夺的,达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院针对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和宗庆后个人提起的8项仲裁。从此系列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来看,该仲裁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3法学专业人才输出途径囿于传统的有限方向

普通百姓的传统观念常常认为,应用法律途径就一定要到法院,得出的判决只能一方胜一方败。而判决结果一旦不如意,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上诉。高校的法学专业培养也往往培养出大量未来的司法工作者,及极少数具有高理论水平高学历的相关立法工作者,对于普法、宣传方面的人才培养则少之又少,特别是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法律人才极其贫乏。一方面导致司法工作人员辛苦审查的一审过程很多时候被当作无用功,另一方面对案件纠纷也未起到任何事实性作用。很大意义上是由于当事人对于法律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认知,往往只关注一个结果,庭审过程中也仅仅苦等一个结果。[4]培养高校法学专业人才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及早培养普通民众的法治观念,才能大大降低全民普法的难度。

3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议

31加强培养法学基础理论的专业培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容

法学基础理论是法学专业学习的首要前提,包括法理学在内的诸多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学习是其他部门法学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中不仅详述了系统性法学学习的方法、重要性,更加注重培养法学思维、法律逻辑等。[5]只有扎实法学基础理论学习,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尤其强调,创新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32适应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新趋势培养专业人才

“只有法本才能考司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的一句话引起了骤然反响,随后其在接受中央台专访中澄清道,其所言是为强调司法考试的严格准入条件,即至少本科以上,必须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政法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要求的更加严格的标准与要求,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就必然更加严格、专业,从而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建立高素质专门法治队伍服务。《决定》中尤其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33培养高校法学专业配合国家机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331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提高应用调解解决纠纷能力

新的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应当引导民众寻求多种途径解决纠纷,采用多种方式有效处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新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更多采取调解方式结案的情况,同时细化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的内容,包括其职责、受案范围、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同时特别规定了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的确定程序,使之成为一项新的民事诉讼特别程序。

332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应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能力

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按照国际商事惯例中追求效率优先和交易双方意思自治的原则,同调解相似,民商事仲裁中存在大量当事双方自助协商、斡旋乃至妥协的过程,案件的进展也随着双方利益权衡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并非如诉讼中一样对举证等期间具有极为严格的限制。[6]

34针对新型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区别培养法学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一体式地培养,学习同样的课程,使用同样的教材。然而到了本科学习阶段的后半段时间,学生们往往由于各自不同的职业规划而呈现出不同的时间规划方式和学习状态、思维状态。[7]部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往往倾向于理论性学习,阅读大量中外大家、各流派著作及文献,以培养发散思维,这类同学往往善于提出独到观点。也有部分学生将通过司法考试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这类学生则注重研究最新出台的法律及法律解释,关心新近大事,善于掌握大量细致的法律法规并在极短时间内对某一案件或案例提出更加实际的解决性方案。

35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向更多专业就业方向输出

在十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背景下,更应当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向社会各行各业、各种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输入,如培养高校法学毕业生向各中小学输出,在中小学课堂开设与青少年智力水平相适应的相关法律课程,使得民众的法制观念从小树立,从娃娃抓起。[8]

4结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高校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尤其应当首先创新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变更培养思路,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拓宽培养。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更多有效途径,为社会各界输出高素质全方位专业法律人才,打造出我国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闫新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5)

[3]段辉艳,罗丽琳递进式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许桂敏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3)

[5]季卫东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6]屈振辉,杨志祥论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4(8)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5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 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如教学“关于x的方程mx2-3x=2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________。”可设计如下一串题组:

(1)关于x的方程(k2-k-2)x2+kx+1=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________。

(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k+1)x2+4kx+2k-3=0有实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ax2-2x+3=0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这个题型条件不断变化,难度逐步增大,最终都落到“b2-4ac≥0及a的系数是否为0”这一解题规律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灵活应变,有利于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有效性

每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按照教学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不断提升。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其中计算能力就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展开论述,希望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进行计算的基础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一定的基础做支撑,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应该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展开基础知识教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基础知识,才能在计算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数学题目。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只理解了知识点本身,而不能将其进行灵活应用,那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人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计算欲望。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与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学生只要能够有效把握数学知识本身即可。然而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是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可想而知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对数学计算不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索,尤其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兴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是否具有数学计算需要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效果,而学生的这种数学计算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旦学生遇到困难表明学生在进行思考,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当然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2.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的为学生设置一些思维障碍。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目,这对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起重视,这样学生在解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机技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数学学习的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数学计算而言,更需要学生把握有效的学习规律与运算技巧。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有效的把握数学计算技巧呢?本人介绍以下两种途径:

途径一,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计算方法的指导。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进行了长期的数学学习,因此掌握了很多有效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计算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多种不同的计算技巧。

途径二,引导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进行归纳与总结。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习惯,尤其在数学这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显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出属于个人的计算方法与技巧,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展开计算。就目前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而言,方法性与技巧性不强是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有效反思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5-02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 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1)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最后一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2 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

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2.2 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3 理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4 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4.1 检验结果

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4.2 讨论解法

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4.3 全面推广

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5 合理调控解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5.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

5.2 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8

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教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哪些问题可以合作完成、哪些问题不需要合作完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都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参与其中,关注他们合作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建议,给他们启示,积极加以引导。教师作为一名特殊的学习伙伴,他应当是更优秀的“学习性他者”,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只有最大限度的收集信息、提供适时帮助和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学生合作学习后对问题的解决。

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 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9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体现对其特征品质进行良好的培养。本文是依据教育专家的培养思路,结合学生现状,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及实例。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⑴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⑵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⑶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在中学生的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支持己见过渡。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然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

⒉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⑴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原因;⑵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⑶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⒊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它具有四种机智:⑴“发散机智”,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的余地;⑵“换元机智”,即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⑶“转向机智”,即思维在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⑷“创优机智”,即用心寻找最优答案。而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但不提供任何线索要求学生独立对“测量、验证”实验设计新的实验,对中学生来说,确是难事。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择其一给予启发:一是将各种不同的实验原理的器材分套,引导学生由分套的实验器材依据相应的原理,从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二是提供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的原理,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选择相应的器材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

⒋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⑴从思维进程来说,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⑵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⑶从思维条件角度讲,跨越思维可现度限制,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

⒌突出探索实验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

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表现为三种能力:⑴“智慧杂交能力”,即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⑵“思维统摄能力”,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概念和系统;⑶“辨证分析能力”,即对占有材料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前人智慧才华的结晶。而不少物理知识的形成又是前人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综合,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得出的,不少的物理规律都是科学的探索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统一产物。

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篇10

【关键词】中学生 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l.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4.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S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三、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1.检验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3.推广。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五、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