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6:42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 阅读;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应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

(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与老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不间断从事某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对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图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他们而他们亦感兴趣的图书。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此,要对拟推介予学生的图书加以甄别,既不能内容较深,语句枯燥,又不能简单肤浅,令学生读之无益。总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①思想健康;②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③有趣味性;④注意阅读的广度。

其次,应在学校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美国,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一种方式是定期邀请著名职业体育明星到学校与学生一起阅读有益的书籍,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提高其阅读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学校组织针对阅读的集体活动,如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提高阅读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采取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的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并能提高其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适时给予学生合理的辅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但是,如何令学生从这种个体的、自由的阅读提炼为有益的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则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特性。小学生都是儿童,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令语文学习通过文字阅读的形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首先,从体裁上,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其次从时间上,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最后,要注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指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令其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2

一、课外阅读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语文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课外阅读是实现语文科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上说明明确了课外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整个人生影响尤为深远。而此阶段思想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学校就必须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但是,纯粹课堂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实在的效果;二是这种教育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三是这种教育是断续的、不连贯的;四是这种教育是形式上的,缺乏内在的动力。基于以上不足,我们必须找到另外一种形式,来更好地实现教育对人灵魂的塑造。在这里,“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终身阅读习惯”是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具有以下优点:(一)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是读者、作品、作者的心灵交互,必然产生共鸣,这种影响是内在的,也是有力量的。(二)课外阅读让我们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充满着自主性、开发性。(三)课外阅读这种学习是长期的,如果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将受益终生。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

新课改的推行,给地方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提供了自由,但是受到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课程的推行成为空中楼阁,多数学校放任自流,甚至语文课本推荐的名著也没有落到实处。

笔者对本校八年级共8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从阅读兴趣看,40%的学生基本不课外阅读,30%的学生偶尔课外阅读,只有30%的学生经常课外阅读,而这30%的学生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只占10%。

从课外阅读类型看,更是触目惊心:100%的学生首选教材辅导读物,80%的学生读报刊杂志,60%的学生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30%的学生读文学名著。

从课外阅读方式看,有新的变化:学生网上阅读的比例不断增大。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不作论述,关键是这种现状阻断了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让学生畸形发展。更令人揪心的是通俗小说等逐渐成为学生阅读主流,让学生的思想受到严重侵害,暴力化、庸俗化、成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少年强则国强”,面对现状,改变迫在眉睫。

三、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要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糟糕的现状,我们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校与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构建校本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1.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课程

学校要积极开发语文课程下的子课程——校本课外阅读课程。明确目标,制定整体计划,组织好监督、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整个课外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2.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质、意志等的形成期,根据此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一是初中三年的长计划,二是每学期的短计划,三是月、周、日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方向感。教师应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计划。

3.帮助学生选择有品位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应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欣赏能力还未形成,而当前社会读物良莠不齐,受经济利益驱使,低俗文学、快餐文学泛滥,如不把好这一关,课外阅读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师应联系课本推荐的名著,给学生制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经常与学生讨论“应该读什么书”等核心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集体订阅一些优秀期刊,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4.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好读书,读好书”还要加上“会读书”,正确的读书方法是确保课外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阅读指导课“授之以渔”。(1)对经典文学名著宜采用精读法。经典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底蕴丰厚,学生应细读,从思想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吸收营养。(2)对一般书籍、刊物宜采用浏览法和跳读法。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社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之一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取舍,为我所用。(3)课外阅读应做笔记和写读后感。知识结构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摘录,撰写读后感,定期接受教师检查,定期参加读书座谈会。

5.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要让学生经年累月保持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和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办法。

(1)学校应定期组织活动,如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会、读书辩论会等,推进课外阅读的开展。(2)班级应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办墙报,组织文学社团,成立读书小组等,不断激发学生兴趣。(3)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开设网上读书交流平台,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与学生不定期交换读书心得。

6.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材料来源问题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专题阅读;开放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热爱阅读的犹太民族在诺贝尔奖上的突出成绩和他们在其他领域获得的成功便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意义。事实上,阅读十分重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提倡阅读的行列。《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每年4月23日的读书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阅读是如此的重要,阅读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那么,现实的情况究竟怎样呢?我对我校初二年级八个班的326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却发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与八年前相比,进步甚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下降的趋势。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学生课外阅读的比例

问卷显示,只有7.1%的学生经常进行课外阅读,偶尔阅读的占31.1%,两者合计不到40%,而很少阅读和从不阅读的学生比例超过60%,占了接受调查学生的大多数。我又从有阅读行为的学生中调查了阅读时间,每次在1-2小时的也只有7%,大多数学生(超过50%)的阅读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接近40%的学生的阅读时间少于15分钟。

2.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

调查数据显示,90%的学生承认语文老师推荐了一些书籍,如课标必读书目,《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但由于这些书无趣、老师不检查、不知道怎样读、没有书等原因,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读下去,反而喜欢读诸如言情小说、奇幻小说和漫画书等之类的书籍。

3.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问卷显示,15%的家长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36%的家长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39%的家长无所谓,10%的家长没有发表意见。另外,在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家长中,只有10%的家长知道应该让孩子读哪些书。

(二)成因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知,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不够重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学生不会读书等等,但我认为教师缺乏有效地指导与督促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想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因而在实际中,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也就是口头上谈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另外再推荐几部书籍或是办一场读书经验交流会,如此而已。这样的重视显然不是真正的重视。

其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虽然我们常常说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可若深究起来,却很少有老师知道究竟该给学生推荐哪些书目,该怎样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抒情诗等等。如果老师都不知道,那么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教师的指导不得法,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训练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语文老师常常说要学会勾画批注,但勾画什么,怎样批注,教师却指导不到位,训练也不到位,因而使得许多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再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评价督促不到位。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若没有其他必要的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维系,此时教师的评价督促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的开放性,使得教师往往感觉无从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和督促,老师们一贯的做法往往是查一查读书笔记,而学生们也往往是要检查了,便抄一些好词好句来应付老师,这样的评价和督促方式无疑是低效、无效的。

二、应对的策略

阅读如此重要,现状如此不堪,困难如此之大。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依靠家长的督促还是学生的自觉?我认为这些都不现实,也难以真正有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加以重视,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并缩小范围,开展以专题阅读为主、开放式阅读为辅的阅读活动。

所谓以专题阅读为主即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并主要围绕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指导、展开阅读评价的阅读形式,而以开放式阅读为辅,即在这一段时间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可以说专题阅读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而开放式阅读是对专题阅读的必要补充。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寒假和暑假时,任课教师就要制定好每学期学生的阅读计划,并在学期初让每个学生知晓。阅读计划的制定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一份阅读计划应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阅读要求、阅读方法、成果展示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唯有如此,学生的阅读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当然,由于阅读计划是一份纲领性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阅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确定阅读专题,推荐阅读书目

人生时间有限,读书必有选择,何况我们的初中生学业负担本就很重。要让学生读出兴趣,读有所获,就必须谨慎确定阅读主题,精选阅读书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更要遵循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阅读技能,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丰富,它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去实践应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天地的广阔与丰富。那么,究竟怎样具体操作呢?以七年级上学期为例,本学期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而在课本中又有《理想》、《秋天》、《化石吟》、《诗两首》、《郭沫若诗两首》这些现代诗的教学和《人生寓言》、《寓言四则》这些寓言的教学,因此本学期我们的阅读主题便可确定为现代诗歌和寓言的阅读,并将《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列为本学期必读书目,然后推荐学生阅读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与《伊索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故事集”)、《庄子》、《中国古今寓言》等寓言集和席慕蓉的《七里香》、《泰戈尔诗选》、《狄金森诗选》和《课外诵读基础文库——诗歌》(初中卷)等书籍,并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成果展示等相关活动。

(三)准备阅读书籍,保证阅读时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若无书可读,特别是无好书可读,那么课外阅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城乡结合部初中,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种种原因,确实存在无书可读的尴尬局面。然而,只要我们多动脑筋,这一问题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教材上的必读书目,三年也就十多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册,至于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可以要求学生分别购买,轮流阅读。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学校、市区等各个层次的图书馆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学生办理借书证,借书观阅。为使学生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亦可利用班费订阅《少年文史报》、《读者》和《中学生博览》等报刊杂志,或由学生捐赠旧书报给班级进行传递阅读。

当然,阅读还必须以必要的时间为基础,只有保证了时间,阅读才能够落实。而要依靠学生或家长来保证阅读时间,就目前而言,不太现实。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必须将课外阅读的主阵地转入校园。例如,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早自习、午自习和自习课,与其让学生用这些课来完成作业,回家看电视、玩电脑,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读些课外书籍。每周可以利用半个小时的午自习时间作为课外自主阅读时间,这一时间可让一部分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一部分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这样阅读书籍才有保证)。此外还可将一节自习课设定为“阅读课”,严禁任何老师挪作他用。而这一节“阅读课”既可用作阅读方法指导,又可进行文学欣赏或阅读成果展示等。只有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轻松愉快地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四)做好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的阅读有效、高效,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迫切要求。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指导学生的往往是一些很空泛而不具体的所谓方法,这些方法的指导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对学生的实际阅读并无意义。而现在,当我们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指导的方向似乎也就明晰了。例如,在七年级上学期,阅读主题设定为现代诗歌和寓言的阅读,便可着重进行阅读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指导。而当阅读主题设定为人物传记时,我们便要告诉学生怎样阅读人物传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如要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学会圈点勾画,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写阅读心得等。当然,这些并不是老师说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出示范例,教给方法并辅以训练,让学生实实在在知道怎么去做。此外,教师要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五)展示阅读成果,重视阅读评价

阅读充满趣味,但同时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光靠一时的兴趣难以维系学生阅读的状态,而靠老师的强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成果展示方案,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阅读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当然,阅读成果展示的方案也要依据阅读主题、阅读书目而制定。如以现代诗歌为主题阅读阶段,我们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的欣赏与创作交流会等活动;以寓言为主题的阅读阶段,我们可以开展寓言故事课本剧演出和寓言创编等活动。总而言之,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上述提到的,还可以办手抄报、开辩论会、开书评会、进行知识擂台赛等。当然,不管是何种形式,一定要切合本阶段阅读主题,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重视阅读评价,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阅读评价可根据阅读专题的不同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此外还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如在诗歌朗诵会中,让学生担任评委给同学打分;学生创作的作品,可张贴出来,让全校学生投票选出最佳。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投稿、参加征文比赛,而这些都可以获得加分。有人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评价措施是切合学生需要的,就一定会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有所促进。

教育是最容不得功利的一项事业,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拓宽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自主性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进行广泛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不仅可让初中生突破语文课堂的限制,拓宽视野,更对他们获取多元信息,不断完善自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踏准时代节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应抓好激发兴趣、选择材料、讲究方法和养成习惯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多数学生认为,要学好语文,只要把课本读透嚼烂即可,因而对课外阅读几乎放弃,毫无兴趣。幸好,兴趣是可以被激发的,那么教师要怎样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巧用课堂激趣。激发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施教艺术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课内阅读的“例题”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等。在妙趣横生的课堂讲授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自然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2.利用课外活动激趣。语文教学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自办手抄报等。此外,还可以评选故事大王、读书小标兵、读书小能手等,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认识“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二、选择材料

兴趣的激发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但因可供读物十分广泛,而初中生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理解水平不高,辨别能力较弱,教师必须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哪些读物适合初中生阅读呢?

1.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日出》《呐喊》《普希金诗集》等。阅读这些除课文节选外的读物,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节选课文内涵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既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其视野,助其踏准时代节奏,是“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为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收集信息,根据学生实际适当推荐优秀读物,使学生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三、讲究方法

自主性课外阅读要规范、高效,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初中生对如何“读”的问题并不很明确,往往费时却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更必须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因此,课外阅读方法众多,有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选用不同阅读法,如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速读法;短篇小说用精读法;散文、诗歌等宜用有声诵读法等。此外,还可用材料剪辑法、文摘卡片法、列表比较法等,供学生课外阅读时灵活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担负起初中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任。

四、养成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成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必然收效甚微。尤其初中生,阅读能力弱,阅读习惯差,更应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1.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要使自主性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动,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初中生虽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考试阶段也不放弃。当然,节假日是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可安排更多的时间阅读。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你会觉得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课外阅读要发挥最佳成效,还要引导并督促学生养成阅读时选用“圈点批注”,分门摘录,提纲挈领,写简要的心得体会等方法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适时把所读内容及时筛选、收藏、贮存,及时“收仓入库”的习惯。可分两步:(1)及时收集、整理、归类。把阅读所记笔记、卡片,所剪辑材料及时收集,通过分门别类的整理,有序归类“入库”。如描写可分人物、环境库等。人物库又可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小库,肖像又根据年龄分老、中、青、少四库。做好目录索引,以便随时查看。(2)朗读、背诵、理解。优秀读物不仅要收集,更要朗读、背诵、理解。这样才能把材料直接摄入大脑,收藏于“大脑库”,这是较完善的“收仓入库”。当然,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所读内容有机地与自己的思想融合,写写小论文,这是阅读的最高成就,也是最有成效的“收仓入库”。自主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坚持。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廖国国.阅读悦读――浅谈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时间分配 阅读过程 阅读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6期发表了王鹏伟的《“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结题报告》,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脑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渐渐变清晰起来。 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讨论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各占上风,到今天的和谐相处,总算是有了个结果。可是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学。语文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实验失败是小,耽误了一批学生的前程是大。也难为吉林毓文中学敢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证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实力去做这样的尝试。那么我们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还语文课堂以阅读呢?结合毓文中学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怎样还语文课堂以阅读进行阐述。 

一、语文课阅读应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学的经验,阅读课所占时间约为全学年课程的50%,那么在没有条件及政策支持下要开展教学试验,阅读时间应占课程时间的多少才合适呢?我以为比例不能减,反而得增。这个增是在教材范围内的增,而不是单纯名著阅读上的增。 

以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一或两篇侧重精讲,将余下课文作为学生自行阅读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课程安排便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精讲课文(30%)、教材阅读(40%)、课外阅读(30%)。原来近70%的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和体验,而学生个性阅读时间不足30%的情况就反过来,无形中阅读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课改实验区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鲜见,因为统一教材和实验教材同时使用,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的方式以保证“两不误”。 

二、如何阅读 

1.精讲课文 

因为需要给予学生阅读的钥匙,这就考验教师在精讲课文上的选择。需要精讲的课文不一定是教参上要求的“重点篇目”,却必须是技法集中、个性突出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教师须交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根据此法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迁移,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作用,及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阅读 

精讲课文之后,学生的阅读任务不应该仅仅是余下课文的阅读,而应该由两个阶梯性部分阅读组成——未授课阅读和精讲课再创造阅读。 

未授课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精讲课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部分阅读中,教师必须以一个“导”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代替学生阅读,却引导其阅读方向,所以在未授课阅读中教师必须用时间,但所占用时间不应超过整个教材阅读时间的20%。这一部分阅读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过渡。 

精讲课再创造阅读则是阅读的精髓所在,它应集中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应该是完全开放的,真正独立的。它必须有学生的独特发现,甚至是反传统的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就在这个部分。 

3.课外阅读 

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时间段系统地去解读文本,而且还要关注到学校教学的规划,所以课外阅读必须紧跟教材。鉴于阅读时间的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学那样列出书目让学生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然后才去展现成果,而是应该联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来规定阅读的内容和时间。所以课外阅读选材的原则是与教材相似,容量小,体裁全,涉猎广,艺术和情感水准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当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编排上接连有两个小说单元,我们就可以规定学生本教学周期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又可根据教材的侧重点,细致到规定学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时代感强的小小说;如果教材在编排侧重散文,我们就选择散文大家的作品作为辅助阅读内容。这样一来,阅读范围集中,不但方便师生间的交流,也方便教师的检查。 

这一部分阅读要充分体现1、2阶段的阅读成果,而以2阶段为主。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可以带学生走进图书馆或网络,自己搜集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魅力,辅以专题讲座;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体验和感受个性阅读的乐趣,进而跃跃欲试。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身份应完全从“教”和“导”中脱离出来,作为阅读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起进入自主、个性阅读。因为一个没有读过文本的教师,不可能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一个没有个性阅读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一个没有自主阅读的教师,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阅读中肯而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检查 

精讲课文部分的检查应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关于这一部分的练习,市面上和教师自己的日常教学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阅读必须有相关的检查作业,这个作业为了体现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出练习,但更重要的内容,应该以开放性的题目来检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业形式(网络搜集资料、辩论赛、课件展示)完成;如果专题比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论文的形式展现。 

课外阅读部分的检查因为机动性强,不仅仅是课内进行,占用课外时间也很多,学生是否真的按进度完成很难把握,所以在检查上要及时跟进也有难度。同时,对于大部头阅读,学生本身就存在畏难心理,容易依赖或迷信专家的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作业形式就可以更灵活,除了教材阅读部分的特色作业外,还可以结合阅读进度,定期给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利用QQ组织集体讨论,或者成立专门的博客发出主贴,让学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争鸣,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将所有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来。 

四、如何评价 

鉴于阅读的自由性和作业的灵活性,教师要对学生评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兼容并包的心,能够沙里拣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些“异端学说”生存的空间,以激励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还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中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信号,然后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将其从错误的道路上引导回来。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把握 问题

阅读是初中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阅读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必须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性

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放任自流式教学,即教师课堂布置阅读内容,学生课外随意阅读,由于缺乏教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学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还有些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代读,以讲代思,即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学生的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用学生自身的理解去研读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如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时,教师只有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二、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主动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以情引趣,以疑激思,以问启智,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如播放电视剧主题曲,用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笔者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了四大名著;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个精彩的章节,设置悬念,迫使学生不得不去看故事的前后。如阅读《鲁宾逊漂流记》时,笔者就是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觉去看完的;还可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耳濡目染,让学生感受阅读意义。如阅读小说《红楼梦》时,当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葬花吟》的痴迷打动时,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思想因阅读而不断丰富时,那么阅读《红楼梦》自然就会成为学生的趣味所在,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此外,教师通过举行演讲赛、故事会、知识竞赛、读后感写作活动等途径,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苦为乐、变少为多。

三、改进学法 培养学生创新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何改进学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1.低处入手,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笔记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经过初读、细读、深读,直至熟读成诵,从而达到“使其言皆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出自吾之心”(朱熹)。所谓略读法,就是要求学生粗略阅读,了解要点,快中求知。为提高略读效率,学生必须养成三种良好的习惯:(1)默读;(2)整体认知;(3)注意力高度集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学生要学会运用精读和略读,确保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笔记法包括语段摘录、目录索引、编写提纲、记录心得等。可长可短,形式多样。

2.高处着眼,教给学生一些作品分析的方法,如比较阅读法、拓展阅读法等。

比较阅读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发散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相关或相近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阅读,观其差异,找出矛盾的切入口,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作品的可比性有两类,一是同类之比,如《出师表》和《隆中对》是同写一个人的作品;高尔基的《海燕》与郑振铎的《海燕》是同一题目的作品。二是异类之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杨朔的《荔枝蜜》,异中求同,都是写无条件的奉献精神;《背影》和冰心的《笑》,同是写人与人之间的爱,同中求异,它们的不同之处何在?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畅所欲言,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拓展阅读法。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及时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品味、感悟作者的创作思路和用笔之妙。如在学习《绿色蝈蝈》之后,针对学生喜欢昆虫的天性,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中关于蝉、蝴蝶、蜘蛛等章节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利用网络 关注学生自控性

网络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捷径。借助网络这个快捷的信息平台,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网络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同时还是一个垃圾场。由于缺乏有效的筛选和监管,网上低俗、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有些学生登陆、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等,致使学业荒废,个别学生还因上网入不敷出,甚至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广大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自控性。既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从而戒除不健康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韩雪屏.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生; 悦读;新体系

据媒体对中小学生购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购书最集中的时间在学期初,所购书籍主要是配套教辅、学科拓展、写作辅导等,其次是动漫类书籍。此情况反映了两点信息:①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功利性和学科本位特征;②学生的阅读品位、品质有待提升。跳出功利,还课外阅读以本义,真正发挥其作用,是构建“悦读”新体系的目的所在。

一、走向“悦读”的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言:“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吕老的话再次证明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要发挥其真正作用,必须跳出功利的圈子,将着眼点由“课堂”转移到“阅读”上来。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就是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阅读,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文学概论》)简而言之,阅读应该是“悦读”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有促进学科学习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应融化在“悦读”的过程中自然发生,功利化的刻意追求只会南辕北辙。

二、“悦读”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家庭为“悦读”创设条件

(1)利用家长学校,形成共识。新生入学,家长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他们除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外,还进行主题学习:阅读为孩子的一生奠基。让家长明白:“使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建立家庭书柜,扩充读物。学校倡议“家家建立小书柜”,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明白:“与书为友”是最大的成功。要求每个家庭根据自身条件为孩子建立书柜,每学期有计划地为孩子补充课外读物,充实书柜。学校常年开展“星级图书家庭”与“十佳藏书”家庭的评选活动,打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3)形成家访制度,增进交流。班主任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家访时必须宣传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提出学校近期要求,实地考察家庭小书柜建立情况,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增进家校交流。

2.学校为“悦读”提供保障

(1)发挥图书作用,切实为生服务。本着“一切为了读者”“以用为主”的原则,学校每天开放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采用个人借阅与班级定期借阅的办法,实行“两提倡一投入”:提倡每学期按额将图书分发到班级;提倡教师把阅读指导课搬到学校图书馆;投入资金,不断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为阅读提供必要的保障。

(2)减轻课业负担,保证阅读时间。学校从制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规定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年级作业时间半小时内,高年级作业不超过1小时;规定每天有半小时的午间阅读时间。让学生从繁重、机械的作业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开展课外阅读。

(3)推荐阅读书目,确保绿色阅读。教师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应具备以下特征:教育性:凡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积极推荐,如“先辈的故事”“名人的故事”“英雄事迹”等。知识性: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内容的书籍。针对性:向低段学生推荐拼音读物,如童话、儿歌、绘本等,向中段学生推荐儿童文学系列,向高段学生推荐中外儿童文学名著。

3.活动为“悦读”提升品位

(1)名著研读。名家名著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历久不衰,对作品的研读、挖掘、涵咏,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由于名著内涵深厚,学生不易读懂,因此,学校可组织名著研读活动,让学生发现一个广阔奇妙的文字世界。

(2)好书推荐。一本好书犹如一位好友,将朋友介绍给大家,也是一种快乐。每周一次的校级“好书推荐”活动在班级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由各班依次推荐本班公认的一本好书。学校借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开辟专门的栏目,介绍推荐书籍。期末,全校投票评选出本学期最受欢迎的五本书。

(3)征文办报。学有所得,不亦乐乎?学校定期开展读书征文、出版《诗意语文报》。对征文的要求比较宽泛,可诗可文,可洋洋洒洒,可短小隽永,甚至可以是一句肺腑之言。如此,“写”就不会成为“读”的包袱,保证学生读写过程中的愉快心境,杜绝了假话、空话、套话的产生。

(4)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学生喜闻乐见,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剧本,组织剧团,自导自演,将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立体的场景,在此过程中享受再创造的乐趣。

4.考级实现“越读越爱”

(1)设立考级七色卡。课外阅读考级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共七级,以阶梯状分层次地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量与质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了某一等级,即可申请参加考级,取得相应的等级就能获得相应颜色的考级证书,不同颜色的考级证书表示学生不同的阅读量。阅读考级的每一级都明确阅读量和摘记、笔记的要求。

(2)出台考级推荐书目。考级推荐书目中分为考试书目与必读书目,每一级都列出相应的书目,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在确保阅读量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从学校设立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20本”中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与必读书目中所列的书加以对换阅读。

(3)制定考级内容与形式。课外阅读考级的形式以书面答题为主,试题范围为推荐书目中所列出的书籍,主要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对所列的书籍进行过阅读,检测学生的阅读量是否达标。课外阅读考级除了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检测外,还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从考级的第五级起增加了对学生阅读速度的检测。检测方式是向学生展示一段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然后出示一些判断题,检测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的效度。

(4)坚持考级评价多样性。课外阅读考级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与期末的考试情况有机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成绩。学校推出了《学生课外阅读手册》,手册上印有学校课外阅读考级的相关要求,学生人手一册,人人明确要求。手册上还印有文摘卡、阅读心得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都可从中得以反映。学生完成文摘卡、阅读心得卡的数量和质量可折算成附加分记入考级的成绩。同时,学生在参加校内外各种读书征文活动中所获得的荣誉也可相应地折算成附加分记入考级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平时认真、扎实地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实践证明,“悦读”性课外阅读指导体系让孩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家庭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阅读”变成了“悦读”,实现了“越读越爱读”!

参考文献:

[1]蔡 仪.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 高中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活动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的窗口。广泛和深入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境界,而且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②,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了,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自然就会写得好,妙笔生花。由此可见,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比而言,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笔者对三个层次六个对象班级的学生作了有关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6份,收回有效问卷325份(多选或漏选的作废)。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动机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各异,阅读内容良莠不齐,有好有坏。大部分学生以通俗、娱乐、快餐式书籍为主,阅读经典著作和严肃读物的少之又少,有的学生甚至阅读不健康的书籍。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试图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对课外阅读教学所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主要从学生、教师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症结与问题所在。

1.1学生。

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影响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阅读“自由性”亦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制约。此外,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其心智与心理均不成熟,阅读质量与阅读品位表现差强人意。

1.1.1课外阅读时间短,数量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对阅读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此外选修课程板块及新课标的附录均对课外阅读有详细的目标要求和阅读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第1题“每周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结果分析发现,有38.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3.1%的学生根本“不读”任何课外书籍,仅有3.1%的学生每周看书“6小时以上”。

表 1

与很少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对应的则是更少的课外阅读量,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要求,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的习惯,缺乏思想的深入思考与积极的思辨能力,不利于个人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1.1.2课外阅读质量差,能力低。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否。新课标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阅读材料偏向于通俗、浅薄的“快餐式阅读”;其二,以轻松、快捷、注重感官体验的“浅层次”阅读为主,与“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

在调查问卷第3题“你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中,能带来强烈感官刺激的“恐怖、灵异小说”占27.7%,选择“搞笑、无厘头”类型的学生占17.5%,有11.7%的学生选择“动漫卡通”;24.6%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占男生总数的57.5%;24.9%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占女生总数的63.2%;而选择“中外文学名著”、“历史人文”、“地理科学”等类型书籍的学生只占总数的3%。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以及富有审美价值和深刻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娱乐为主”、非严肃性的课外读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享受。课外读物的选择本无严格意义上的对与错,但是现阶段这种阅读倾向对于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其不利于个人思想与整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表 2

阅读是一项需要深入“品读”,需要进行积极情感交流的复杂心理活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要求增加阅读量,更要求进行“有质量”的深度阅读,这就要求广大学生不仅多读书,还“会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的应付式、打发时间的阅读。

调查问卷第14题“你有被课外读物打动或要写读后感之类的时候吗?”中,有11.7%的学生选择“没有”,71.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仅有17.2%的学生会被自己阅读的内容打动(且这部分的学生大多是女生)。

这种阅读作品过后却无法产生心灵共鸣的现象令人担忧。没有共鸣谈何兴趣?没有兴趣谈何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而现如今大多数学生跟所读的作品没有情感沟通,不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何谈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提高?

这种“浅尝辄止”式的快餐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在阅读结束之后,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没有对内容的深度理解,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评价鉴赏能力的下降。

表 3

1.2教师。

1.2.1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理所当然地需要有教师积极恰当的指导介入,给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建议和价值导向,使课外阅读有针对性、按质按量地完成。

从调查问卷第16题“你的老师是否提供有关课外阅读的相关知识?”看,虽然82.5%的学生都选择“是”,可仍有占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否”。此外,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能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指导与帮助的基本上都是语文学科的老师,而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老师则鲜少有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建议。这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目选择领域上有局限性,本就极少的阅读量也是以语文学科老师推荐的文学类著作为主,对其他专业领域的资讯与常识知识等了解甚少,这种阅读倾向是极不“健康”的。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各学科老师更多地将教学的注意力投向与考试息息相关的“备考知识点”,而向来与“不务正业”挂钩的课外书籍阅读必然受到忽视。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这方面的呼声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下,具体的落实仍然大打折扣。

表 4

1.2.2教师自身阅读素质低。

在与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课的评价都持“枯燥”、“无聊”、“没意思”、“从头谁到尾”等消极看法。这不禁引起笔者的思考,本应该很有意思的语文课,奈何成为“众矢之的”?总结原因,除了考试重压下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以外,与大多数老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等因素有不可忽视的关联。

在与各科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都以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大等缘由解释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白天上课、晚上备课,以及现今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能潜心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曾说:“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大量的阅读,对本专业的宏观了解甚至不如学生,无法适应已经开始的教改。”

学生素质背后往往折射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问题,“所谓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处于人格与认知不断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因而,教师阅读素质偏低这一事实,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力,另一方面会给学生的阅读判断与阅读倾向带来消极影响,这一因素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1.3家庭。

1.3.1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生活氛围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家长的业余休闲娱乐方式与持续学习的意识对学生有不可避免亦是无法忽视的影响。此外,作为学校教育基础与补充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然而,调查问卷第7题“周末以及休息时间,你会和爸爸妈妈共同做的事是”的结果表明:超过大半比例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上网”,仅有11.7%的学生选择一起“读书”。

从中可以总结出,家庭业余生活的匮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能直接带来感官刺激与享受的娱乐方式,而电视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正迎合了这种“浅层次”的娱乐需求。与深层次的精神阅读相比,这种快餐式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削弱了个体对文字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理解能力不强。

此外,父母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态度都会在子女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这就是父母的表率作用。在娱乐活动单一、没有课外阅读的家庭氛围中,学生受到的课外阅读熏陶微乎其微,对课外阅读相当不重视。

表 5

1.3.2家长面对升学考试的阅读“功利性”。

虽然“素质教育”一路摇旗呐喊闯入人们的视野,似乎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笼罩在广大学生与家长头上的乌云。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将有效的时间投入“无限”的学习中,为取得更高的分数、更好的成绩,进入更好的大学做奋斗。因此,大多数家长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调查问卷第9题“平时父母更多地给你买哪一类书籍”中,有一个看起来很乐观的数据,70.8%的家长会为孩子购买“中外文学名著”,但在后期的访谈过程中得知,这里的“中外文学名著”基本上都是语文书后和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篇目,会直接以考试试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影响学生语文学科考试成绩,因而得到家长额外的“重视”。这种与考试分数直接挂钩“逼迫式”的被动式阅读绝不是长久的阅读,相反只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

此外,为孩子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占23.4%,从直观的数据上看,似乎为孩子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在后期的访谈中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教辅资料”是由学校统一征订的,平均每个学科都有2~3本练习册,家长为学生选择的“练习册”则是额外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加的作业罢了。在这种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轰炸下,一方面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表 6

2.改善课外阅读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现在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我认为,改变这种局面势在必行,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各方通力合作,协同起来发挥作用。

2.1彻底转变语文教学理念,从根本上重视课外阅读的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和社会必须首先改变落后的、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终身发展的意义,认识到课外阅读能促使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并加以利用,以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启迪思维,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具备会读、会说、会写的综合能力,深厚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先从理念上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家庭、学校和教师及学生本人才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并规划课外阅读,形成合力,而不是将课外阅读当成外在的压力,疲于应付。

2.2学校和老师要采取措施,提供条件,切实有效地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2.2.1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校园橱窗、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多途径、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全校师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使全校师生及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达到共同重视课外阅读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应充分创造条件供学生阅读,如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管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等,切实强化对学生和教师的课外阅读考核,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阅读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等,从而从物质上和制度上“双管齐下”地支持课外阅读。

(2)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身垂范,与生共读。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勤奋读书,给学生树立爱读书、好读书的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外阅读素养,扩大阅读面,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作品,既要读好经典作品,又要关注当代作品,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言传身教。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或之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比例,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空间;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书目,书目中要有适当的覆盖面,既要有知识性,又要兼顾趣味性,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又要有人文教育方面的书籍;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比如引导学生哪些内容可以精读、哪些可以速读、哪些可以略读、哪些要背诵等。又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勤记读书笔记等。

2.3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督促,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期的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上有至关重要的表率与监督义务。因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与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家长要改变观念,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身心发育特点的书籍,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对孩子做出积极的暗示和科学的指导,让孩子可以随时随地自然、自觉、自主地阅读。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老师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保证家长愿意给孩子提供课外读物,并监督孩子读书。同时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家庭还可指导孩子上网浏览有关书籍,开通多种渠道让孩子有书可读,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家庭环境上,家长需时时刻刻注意生活细节。例如,在孩子读书的时间,家长将电视的声音调小些,等等,为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氛围。

2.4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机制,从宏观上促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和现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压力有关,“素质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应付性喊喊空口号的“鸡肋”。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努力改革教育和教学评价机制、升学招生录取方式,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而不是形成“素质教育走过场,应试教育扎实搞”的虚假局面。只有切实改变“应试教育”重压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学校、老师和家庭包括学生才有可能排除干扰,抓好课外阅读。

同时,要想进一步扩大学生阅读知识的范围,增加课外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政府必须在经费上保障添置配套的教学设备、充足的书籍资料,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高中生课外阅读必须得到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②[清]孙洙.《唐诗三百首》自序.

参考文献:

[1]柯汉琳主编.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集[C]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等著.郝明义等译[M].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4]钱海荣.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5,(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2005.

[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02.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版,2000.

[10]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1]朱永新.阅读经典是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N].新华网,2004年2月9日.

[12]朱绍禹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4]赵志伟.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7,8.

[15]郑国红.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7,(7).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9

1.符合学生对信息的不断需求

学生骨子里渴望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尤其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既夯实英语学习基础,又获得身心愉悦。事实上,学生阅读英语课外读物能够实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不出校门同样知晓天下事的目的;能够在紧张学习之余体验生活阅读多样化的乐趣。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必要信息,解决学生“信息饥饿”问题。

2.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我们常说只有实现了阅读量的积累,才能提高英语学习质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不仅可以学会许多教材上学不到的生词、短语,还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由于对文章背景知识掌握不够,常常觉得阅读乏力,从而产生退缩心理,而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可以获取诸多与英语学习有关的重要讯息,从而为课堂文本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铺垫。

二、英语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法

1.精心挑选课外读物

学生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不断增加,阅读策略的运用也普遍提高,这使得他们能够自主阅读的课外读物数量相应增多。为了真正发挥英语课外读物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师还必须体现甄选意识和拿来主义思想,在挑选刊物时做到“三个确保”。首先,确保文章富有时代气息。现在的中学生个性率真、富有朝气,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的英语课外读物必须体现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其次,确保文章富有趣味性。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兴趣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剂。因此,教师必须挑选趣味性浓的课外刊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众所周知,英语课外读物所囊括的文章与英语教材所包括的文章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了选文的时效性和兴趣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这些特点,多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能够放松心情、体验乐趣的文章,并使其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影响。最后,确保文章的引领性。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并指导学生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快乐阅读与健康成长同步。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的英语课外读物有EnglishWeekly,ChinaDaily,EnglishLearners'Lighthouse,21stCentury等,这些英语刊物所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了文化科技、校园生活、政治经济、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英语学习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有效开展阅读指导

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常说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综合运用阅读技巧。教师要教育学生综合运用跳读及略读技巧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并善于通过寻找重点词、关键句方式确定主题,进而实现对文章整体思路的预测和把握,例如,阅读记叙文时,指导学生捕捉文章中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阅读议论文时,指导学生首先确定作者所阐述的论点,然后找出支持论点的语句和论证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做好摘录。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目的性,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表达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摘录,即要求学生对所读佳句、词组进行摘抄,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会起到正面作用。

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摘录阅读过程中碰到难以理解的长句和难句,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其它同学求助。再有,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在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读后感,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另外一方面,帮助学生自行调整阅读计划、提高阅读质量。最后,教育学生不纠缠一词一句的得失。学生在阅读英语课外读物时遇到陌生词汇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避免碰到生词就查阅工具书,应该致力于通过上下文脉络进行词汇猜测,或者索性跳过生词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只要弄清文章思路、线索就能整体感知文章。事实上,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所积累的词汇也随之增加,学生无需担心生词所导致的阅读障碍。

三、总结

课外阅读的必要性篇10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由于观念的落后,很多农村家长和小学生认为,读书只要把课本知识学好就行了,以至于一听说要买课外书,便要考虑是否对学习课本知识有用,百分之八十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籍,从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因此,课外阅读极少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除此之外,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虽说每所学校都有图书馆、阅览室,但学校书报的数量、质量都不尽人意。

小学阶段,受到年龄和个性的影响,他们的课外阅读往往也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粗粗地浏览一遍。即是阅读,也有的学生图新鲜,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有时,虽然拿了一本好书,却缺乏一种良好的阅读心理,只是挑出其中的一些片断一读而过。此外,在阅读时,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便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真正得益微乎其微。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在农村小学,开展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确实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困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这种兴趣就要靠老师来培养,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做一个注意引导的教师。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为了让孩子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说话、习作、或给自己书写座右铭、给同学赠言时学会运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等,在习作讲评中,注意对孩子们运用课外阅读知识的点评,激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上一比高下,让学生踏上课外阅读的快乐之旅,品尝到作品中的“美味佳肴”。

(2)做一个精于策划的教师。开展多种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利用板报,开辟“每日一句格言”、“推荐一本好书”、“读书一得”等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及心得体会等讲出来,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真正营造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氛围。

2.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这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必要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辅之以适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3.尊重学生,沟通学生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宜。开设的课外阅读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笔记形式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外阅读。

尊重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读书材料。因为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放松,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读物,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如:有些同学喜欢想像,喜欢幻想,愿意读一读情节跌宕的科幻读物;有些同学喜欢读一些节奏明快的、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幽默、笑话、五侠小说也未尝不可。而且,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阅读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早就被证明了的,所以,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教师或别人去决定,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