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十篇

时间:2023-08-03 17:29:01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学;教材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身心理的飞速成熟等原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老师讲得太简单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困难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起点,从学习程度上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对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审美等一系列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认真领会作品背后自然、社会、文化、思维方面的间接经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是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核心。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材课程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参,以2019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通过表格(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8至11节,第14至15节课程都与画人物有关,但是加入了《运动的动物》和排排动作这两节课将整个人物画单元一分为二,采取单元和单课结合式编写,独立的分为单人和家庭两个教学部分,对学习人物的深度会产生情境中断的现象。每一堂课仅仅获得本堂课的关注,并没有触动学生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独立课程与小单元课程的关联之处,根据线索调换课程之间的顺序将情境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长期的主题大单元课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画课程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画人物画。人物画常以身边的人为描绘对象,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点可以从绘画主体入手将有关动物的两课先排除;再根据描绘的是静态还是动态,绘画材料的难易度将比较难表现的课程排除。这样我们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根据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课程我们可以再细看各课的关联,比如《画人物》《爸爸妈妈》两课都要求用写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将这两课放在一起,在这两堂课中系统学习写生技法,之后根据其他线索安排后续课程。具体人物单元课程如下:1.走进人物画——画人物(一课时)。学习人物五官、比例,学会运用线条表现人物。2.研究人物画——画爸爸妈妈(一课时)。选择爸爸或妈妈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爸爸妈妈的职业、爱好、特长等细节抓住爸爸妈妈的面部特征去表现作品。3.欣赏构思大师画——欣赏、学画大师装饰画(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会从欣赏、分析、评价三方面欣赏大师的人物画,在课外选择一位大师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这位艺术家。第二课时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尝试模仿其风格画爸爸或妈妈的装饰画。4.创作人物绘本——瞧这一家子(二课时)制作家人间发生的趣事绘本。在这样重新整合的单元课程里,学生在教师和递进型任务要求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如何创作人物画”的美术体验过程。多种表现方式的尝试,深入学习人物画的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为爸爸妈妈创作装饰画、绘本,是让学生会联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

(二)图文传递知识以往由于高年级难教、课堂纪律难管的原因,导致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普遍以技能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展示的图片中,对图片背后情感等深层知识理解不到位。美术教育依靠视觉图像但不仅限于视觉图像,在高年级我们让学生读图不只是对图像的识别,是要对图所要表达的情感、精神的识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图以何种方式展现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丰富,如果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印象。图文结合主要是通过“以文导图”的方法去实施,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水墨画人物一课中,由于用到了水墨这一传统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历史人物作为本课的主题去开展教学。因此我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用水墨画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画人物——历史人物木兰从军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时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根据上述文字和图片,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思考:1.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木兰长什么样子?2.你心目中的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文中的哪里表现出了这些品质?3.如果你来画花木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表现?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从而告诉学生,用水墨画人物需要表现该人物的典型特征、内在品质如木兰是个女生,她是替父从军,她坚韧、勇敢等是不会变的。至于学生选择木兰从军前还是从军时或上阵杀敌时等等就全凭学生自己的自主意识。

(三)例规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规——例——规法”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五六年级实施时会出现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全班大部分人不敢兴趣,只有几个或总是那几个人回答,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困境。这是因为教学中“规——例——规法”是先给出一个规律,接着呈现一系列例子,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规律的方式去理解该规律,再通过一些例子实践此规律的普遍方法导致的。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基于这个环节才能开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活动否定、消极的态度会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逐步阻碍问题的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调换例规法中的展现顺序,先现出示某个概念的几个例子,接着抛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在这些例证中分析印证这一定义完成教学。从例子入手抛出界定含糊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培养。

三、结语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国家对学校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提出具体的、每门学科要落实的要求。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作为学生知识获取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瑞清著.《一丘平台——图文美术教学新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新课改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于学科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教学,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更为细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常态的数学课堂彰显精彩的学科特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1]。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如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及游戏情境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及图片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对于钟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停留在表面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利用钟表,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学具等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的闹钟显示为7点,床头柜电子闹钟显示的时间也是7点。这两种实物是生活中常见的闹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钟表上的秒针、分针和时针的意义。教师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钟表时间的读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钟表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拨动钟表活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小明的一天”作为主线,让学生在特殊时间拨动钟表,使其显示的时间和特殊时间一致。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所学知识,也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控制,确保学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务,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具体课堂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层次、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主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不应仅局限在课内,教师还应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应用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完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折纸、画圆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除动手类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又如,在完成“可能性”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奖和商场抽奖等问题;在完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通过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可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到人文素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2]。第一,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时,可适当引入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第二,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可将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引入与圆相关的历史知识,介绍我国“天圆地方”的传说,如此,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在圆周率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重点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将圆周率精确到了第七位,一直到16世纪才有其他数学家打破这一记录。如此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与数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到数学学科历史的悠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数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担当在核心素养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3]。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给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第一,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具备良好的责任感是当今社会的要求;第二,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小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引导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积极配合,保证任务完成效率;第三,为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成员能认真、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优胜的小组将会获得“有责任小组”的称号。例如,在讲解“运算律”知识时,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小组长。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计算习题,只有所有成员均单独正确解答习题后,才算完成小组任务,而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时所用的时间最短,即为获胜组。笔者发现,各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均积极思考、认真作答,虽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不会解答,但在小组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号召下,其他成员给予该学生积极的帮助,最终在小组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缩短了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时间,这样,在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的同时,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借助这样的课堂任务设计,笔者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给予各小组成员不同的计算任务,引导各成员在认真负责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责任心,给予其他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当今的社会,使其认识到不仅在学习中,在社会上自己也应做一个有责任的人,从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更好地提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4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是指21世纪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用学习能力取代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能力找寻应对措施。

二、基于课堂教学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培养

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将口语学习策略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仍以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口语学习策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无论是会话课还是词汇课,教师都可以进行相关策略知识的培养。如对口语社交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esentation阶段向学生呈现新句型时,鼓励学生对于未听懂或未听清的句子请求教师重复,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社交能力,养成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如,对口语认知策略和口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actice阶段练习课本中对话时,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进行操练,鼓励学生积极抓住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带领学生独立找出自己在英语表达中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认知能力和口语元认知能力,养成恰当模仿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对口语补偿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Production阶段对教材中的对话进行改编或默背对话时,多鼓励学生借助肢体语言来辅助自己的表达,也可教给学生一些对话改编的方法,如利用以前学过的词汇、句子,或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式,采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改编,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补偿策略,养成化繁为简的能力,对口语记忆策略的培养,教师可在讲授单词时教给学生一些单词拼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尝试独立拼读单词,保证学生每个单词发音清楚,这样,句子和对话的表达才能够准确无误;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单词编成口诀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记忆能力,养成独立拼读的能力。通过以上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口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间接提高学生相应的学习技巧,促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基础上,学会口语学习的方法,掌握口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达到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采用主题活动式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

这种方法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不同的话题为导向,向学生渗透相关口语学习策略的技巧。话题的选取可以来自于教材中每一单元相关的主题,也可由教师自行创设话题,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某个特定话题进行口语学习方法的训练。可供教师选择的话题有个人情况、学校与日常生活、节假日、饮食、服装、季节与天气、动物等。如对口语认知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拟定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拟草稿、列提纲的形式,先用中文意思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用最简单的、自己学过的英文词语进行转换。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不过度关注单词、句子的用法是否恰当,只要其他人能够领会说话人表达的含义即可,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认知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与他人交谈时提前想好所要表达内容的能力。又如,对口语情感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表演阶段,教师要鼓励小组的各个成员明确分工,给予每个人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克服学生的紧张感,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而对口语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培养,在对话的评价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将两个小组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与异同之处,也可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鼓励学生在对话表达时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变化,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反思和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能力。需要关注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纠错的方式,不要中途打断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要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要采用直接纠错的方式,可以在学生的对话表演之后采用间接纠错或重复错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在表达时的一些不当之处。通过以上主题活动式的口语学习策略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的口语表达方式,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主题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逐渐养成相应的口语学习能力。

(三)充分利用英语课前5分钟时间

为了使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能够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30首左右,教师可将该环节移至英语课前5分钟进行,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的、简单的英语歌曲、歌谣,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跟唱。歌曲、歌谣的主题选择可以和教材中每单元所讨论的话题相关,从而更好地辅助课堂内容的学习。如对口语情感策略和口语补偿策略的培养,在进行天气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Rain,Rain,GoAway的歌曲,在教学生学唱时一定要充分借助身体动作的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一首英文儿歌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在5分钟的时间内先让学生对歌曲有大致的印象后,再利用每天英语课前的时间教学生逐句练习。该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为Rainraingoaway,教师可以借助手势,模仿下雨的动作,最后一个推开的动作模仿雨走了;第二句为Comeagainanotherday,教师可以通过双手往身体收回的方式,模仿改天雨又来了;第三句为LittleSallywantstoplay,教师可以借助双脚奔跑的方式,模仿小萨利想要去玩;后三句重复的歌词可以通过相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口语情感策略和口语补偿策略,养成多种身体部位协调配合的能力。通过课前3~5分钟的歌曲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英语学习的兴奋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充分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体会语言学习的快乐。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的英语语感,逐步形成学会口语学习的能力,进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水平。

三、基于专题讲座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培养

基于专题讲座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口语学习策略相关知识的讲座

首先,要向学生开展口语学习策略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尚未使用过且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进行相关介绍,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策略的存在,并知道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自己口语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在讲座中进行简短的策略训练示范,利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介绍2~3种简单的口语学习策略,并在学生尝试后即刻进行验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运用学习策略给自己的口语学习带来的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每次讲座的重点内容,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口语学习策略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策略使用意识,为后续相关知识的讲座打下良好的基础。口语学习策略的知识讲座,能够提高小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意识,逐渐养成口语学习的能力,达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针对不同口语学习策略进行针对性训练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分别进行训练,主要从口语认知策略、口语元认知策略、口语情感策略、口语补偿策略、口语社交策略、口语记忆策略六个方面,逐一向学生介绍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最终达到学会口语学习的目的。首先,在进行口语记忆策略训练的专题讲座时,教师可向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语、道歉语等,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日常用语,这时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渗透一些快速记忆口语的方法。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法,组织学生在真实的对话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常用的日常用语,通过多次操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生口语记忆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主动练习的能力。其次,在进行口语情感策略训练的专题讲座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克服焦虑的方法,如系统脱敏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依据学生对口语表达的焦虑水平从低到高排序,依次进行重复模拟口语训练,最终实现至真实口语情境的转换,通过现实口语对话的表达,促使学生摆脱口语焦虑的情绪;又如转移注意力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口语表达前适当听一听舒缓放松的音乐,到走廊里、操场上走动走动,从而摆脱口语表达的焦虑,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效果,间接提高小学生口语情感策略的使用水平,养成自我放松调节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口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学生能够有效提高相应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最终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策略培训

课堂上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是基于群体性的培养,无法完全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别培养,而专题讲座的形式则可以弥补群体培养的不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策略培训,从而达到有针对性的、更高效的策略培养成效。如针对听觉型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口述的形式创设更多戏剧化、新鲜化、生活化的情境,组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相关策略的训练,增加听觉型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联想与记忆能力;而对于视觉型学生,教师则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利用图像、文字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策略训练,将培训的不同环节、不同要点、不同内容用图像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不同颜色、不同符号、不同图画所表述的内容,理解掌握得更加清晰准确;对于动觉型学生,教师可采用游戏、活动的动态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在做笔记、动手操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要点。总之,只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才能够显著提高策略培训的效果,最终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策略培养,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养成英语口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3]王佳英.论英语口语学习策略[J].英语知识,2006(5).

[4]蔡明玉.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10).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5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学生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项目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设计,将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成培养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强调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应用相结合,不仅使教学得到多元化发展,还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设计理念

与国内知名药企(鲁南制药、润华药业、漱玉平民大药房等)共同开发,紧扣药品营销领域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医药商品购销员岗位职业能力需要,结合药品流通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药品营销策划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应用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有3 个中心,即从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原有的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1.2 课程设计思路

重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与知名药企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引入真实工作项目,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以企业角色、企业情境、企业氛围、企业标准、企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道德准则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上,以大型综合项目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市场推广能力),配合小项目和任务,深入训练各单项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完成项目同时,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1.3 课程开发流程

1.3.1 课程项目设计与企业合作,引入具体医药产品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项目,产品涵盖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食品等类别。按照企业工作要求,设计详细、完整的项目策划、项目整体情境和阶段情境,涵盖可能涉及的所有内容。

1.3.2 整体教学设计以项目为导向,在保证工作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教学要素考虑进去。将医药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的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目标营销市场战略、营销组合策略等具体内容融入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食品等具体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项目中。将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相结合。

1.3.3 单元教学设计根据项目工作和教学需求,将大的项目分解到每次课程教学中,设计每次课程的项目任务及其单元情境,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2 课程内容选取

打破传统的知识机构,将药品营销策划过程作为教学重点,划分为药品营销市场环境分析、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制订、药品营销策略应用三大模块,9 个情境25 个任务。

3 讨论

3.1 课程建设企业化

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培养的人才也更符合企业要求。课程建设企业化,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而应注重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预测及决策分析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协作学习、拓展训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大胆革新。实践证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使职业教育更有效性。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 核心能力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张丽娟(1969-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服务心理;王美萍(1961- ),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许荣华(1971- ),女,湖南常德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旅游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11029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9-02

一、引言

德国社会教育家梅腾斯(Mertens)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1972)中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指作为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种通用性能力,体现为对岗位群的适应性、对新岗位的可迁移性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性。

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外,必须加强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在内的可迁移的、跨职业的能力的培养。回顾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在教育理念方面经历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为突出“职教”特色,而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缩减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的偏颇,导致职业教育出现“重技能学习,轻学生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将教育“沦落”为培训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混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短期职业培训,显然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伴随首都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指出“确立北京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 。通过对旅游服务企业一线操作层人才需求规格标准的调研发现,现代旅游服务企业用人关注的首先是责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然后是良好的人际沟通、表达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概括而言,即关注人的综合素质远远大于对专业技能的关注。依据调研结果,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教学效果: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立核心能力的基本框架。本研究将旅游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确定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

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国内关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在20世纪90年代末即有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但从整体现状看,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使学生达到某种职业资格标准,而且要具备在一个岗位群甚至相关职业群转岗的基础。因而,对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及方法提出了创新要求。立足产业发展,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加强对旅游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借鉴国际经验:从理念到行动

在国际上,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也被称作关键能力(Key Capability)、核心技能(Core Skills)、基本能力(General Capability)、必要技能(Essential Skills)等。尽管对概念的表述不同,但对核心能力内涵及其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梅腾斯的观点普遍为国内外研究者所认同,即核心能力指一种独立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与纯粹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强调当个体职业发生变化时,个体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现代社会的教育革命。核心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际众多国家政府劳动部门及教育界的重视。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推行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至今拥有较为完善的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及培养体系。从政府、教育部门到行业、企业以及培训机构广泛认同和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既有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机构,也有专门培养核心能力的培训机构。英国实施的NVQ(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及GNVQ (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都把核心能力模块纳入整体框架之中。而在BTE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职业培训中,核心能力的培养不采用单独设置课程的方式,而是将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和落实在专业教学活动之中,并采取以课业(Assignment)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效果的评估。课业是 BTEC课程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成果集中体现在课业上。课业是以工作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通过课业的方式把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即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欧盟、北美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纷纷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例如,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将核心(关键)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特别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又如,美国21世纪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即“从学校到生涯”理念,将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从关注岗位能力转向关注核心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体的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着眼于个体生涯的终身发展,从而使个体获得更广阔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

三、培养核心能力:从策略到途径

本课题研究结合国际核心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基于“职业导向性”原则,针对旅游类酒店管理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两个高职专业进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基础策略。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提供可迁移性强的核心能力培养之间并不矛盾,应在职业教育中寻求二者的完美结合,并将其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之中。

2.渗透策略。核心能力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跨职业的能力,很难凭借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培养,而应结合旅游类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工作的特点,教而有方,注重实效,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和融入专业教学活动。

(二)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1.常规教学培养。以“职业为导向”,确立“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将核心能力培养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汲取BTEC课程核心能力培养的经验,采取“课内渗透”的策略,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旅游及酒店服务行业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员工在酒店服务与管理过程中,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者还要保证成员的个人意见、思想、情感的有效交流。其次,信息接收及分析处理的能力在工作中不可或缺。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际沟通能力的实践练习与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专业英语听说的教学力度,增加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满足服务国际化的需求。另外,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中增加“研究型”学习的内容,教师布置专业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课上交流信息,以培养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

2.专业实践活动培养。虽然核心能力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与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它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集中实践教学和专业实务专题的内容,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方法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以学生完成专业实践(岗位工作)任务的形式,使学生融入真实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整合知识、技能、态度,培养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例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策划、组织、实施专业接待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实践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与协调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和熟悉岗位工作,为学生进入酒店及餐饮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核心能力的养成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能力的训练和改变。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能力提升等实务专题项目和学生社团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挥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对核心能力培养的辅助作用。

4.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及自我学习。适当增设核心能力培养的公共选修课程;请业界专家进行有关核心能力专题讲座。同时,提高学生对核心能力的认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觉有意识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核心能力是个体适应未来技术进步、岗位变化以及创业发展必备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具有普适性、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使个体在未来发展与变革中善于主动应对,最终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一种更高范式下的能力培养取向,其作用和意义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旅游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正处于实验阶段,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研究发现,在核心能力组成要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距离全面提升核心能力培养实效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为满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的要求,创新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的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评价体系,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将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艾群.论英国核心能力开发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2]徐国庆.新职业主义核心技能课程理论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3]高宏.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技能及其培养研究[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04-12-12.

[4]郑阳.STC理念下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双核心”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 英语自主学习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1-02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该意见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即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实用性,实现“双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即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高职高专英语“双核心”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为目标,为专业英语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共英语课程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多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根本得不到实践机会,因此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较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也与社会的需要相差甚远。为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二、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及其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是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它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提倡学习者能够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能力的体现,是适应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生不能自主的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是被动的、盲目的学习,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阻碍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外语学习中的态度和动机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愿望和推动力,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增强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越高,则学习的自主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相反,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就会阻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效率。

学习者的动机因人而异,程度也不同。学习动机有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之分。融合性动机的特点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有特殊兴趣,想了解目标语社会并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工具性动机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实用的具体的回报,如获得某种证书或谋求高薪的职位等(Robert Gardner and Wallace Lambert 1972,cited from Nina Spanda, 2002:56)。

长期以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非常少,结合专业的一些基本用法几乎没有,学生听不懂,读不对,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适应这种以被动听课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导致一些本来基础差的学生厌学或放弃英语学习。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大部分具有工具性动机,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英语学生的动机只是满足自尊心、不甘落后的心理;只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多挣点钱。他们对英语学习要求不高,热情较低,学习劲头不足,惰性较大,动机作用没有持久性;缺乏持之以恒的积极学生态度。

2、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是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途径、方法与技巧。英语学习的成效与学习策略密不可分。按照国内理论界最为接受的是 O’Malley & Chamot 的分类方式,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三种。

元认知策略又称管理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管理的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如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利用母语知识理解英语等等。社会/情感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控制自己情感的策略。三类策略构成了较完整的三个学习层面。元认知策略属最高层次的宏观调控,培养学习者独立的学习能力;认知策略属微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涉及学习者在个人特性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成长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策略。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策略欠缺。学生没有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根本不关心,学习只是为了通过各类考试,顺利拿到毕业文凭而已。缺乏对自己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根本没有对自己的学习做到合理的规划、调节和改进。学习变的无目的性、无效果性,使得自主学习陷于盲目之中。他们只是简单机械的听老师讲课、记笔记、做练习、完成作业、参加各类考试,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课程也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喜爱,对于英语学习几乎就不存在情感的投入,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较低。

3、教师的角色

当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讲授式教学模式仍被普遍使用,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进行的。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学习地位,没有学习的自,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在促进自主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只有在教师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更加富有成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能力。

4、学习环境

许多年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对教学任务表现冷淡、缺乏积极的配合。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在课堂上或是其他场合使用第二语言来表达,不能自由地与别人交流,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这种学习环境是单调而乏味的,必然直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于一种不令人满意的状态,学生被迫为了考试和得高分而学习。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就带有了强烈的工具性动机,学生会把考试和分数看作是学习的动力。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提高策略

1、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应从思想认识和做法上做出转变以适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和“双核心”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素质为目标,围绕社会及就业岗位对学习的需求来组织和完善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用为目的”的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计划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是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引领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努力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深造,参加各种形式的行业实践,掌握相关行业对英语应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适应高职教育对公共英语课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双核心”培养模式的目标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的提高,注重学生相关的行业英语基本知识的渗透、行业英语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举办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诗歌朗诵、背诵、辩论、演讲比赛、英文晚会等多样化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结合所教专业进行英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为与高职英语培养目标相结合,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弥补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行业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体现自身价值、感受成功喜悦,并能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英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专业术语、技术词汇、专用名词、句法结构、应用文的写作手法及翻译技巧等的培养和训练,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大量渗透IT行业英语的知识,各个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IT行业英语技能项目训练展开和进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听、说、读、写、译的环境和机会。为学生设计一些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对话交流:如经理与秘书、技术维修人员与用户、推销员与顾客之间的交流等,真实的情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求打下坚实的英语技能基础,也使学生充分的融入课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改善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鼓励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行积极的学习规划、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在责任感的感召下,学生就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就会导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的产生。教师应尽力改善课堂教学,尝试使用不同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如组织各种角色表演,英语电影,英文歌曲,讲座等。高职高专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存在着较强的工具性动机,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改变英语工具性动机意识,培养学生的融合性英语学生动机,增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操作者和控制者,他们应对自己的学习负一切的责任。应让学生明白,只要他们主观上愿意学习,愿意付诸行动,那么他们肯定就会学好。同时,增强学生融合性动机的方式还有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未来的专业相融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上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即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训,被创造一切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4、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策略

高职高专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学生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他们不注重英语学习技巧的培养,不愿意同老师和同学讨论和交流英语学习技巧和英语学习的经验。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的元认知策略,什么是学习的认知策略,更谈不上把这些策略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他们不关心自己的学习,缺乏对自己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认识,自主学习陷于盲目之中。基于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能自觉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去认真学习。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应向学生解释和说明三种学习策略的核心和主旨,并通过实例使学生知晓学习策略的应用,并能充分应用到自身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运用这些策略。通过树立良好的学习策略,学生就会对自主学习有更多的期望,而不是仅限于让老师讲解单词和短语的意义、使用,复杂句子的结构和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等,学生会通过学习策略的使用而去自主理解篇章的主旨和意义,能借助工具书去阅读和理解各种英文素材,专业资料等,提高自主学习。

5、营造和谐的课内外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入手。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应苦练基本功,使自己的语音、语调纯正、自然,表达流利,英语知识丰富,广博,从而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应尽可能多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对话、讨论、辩论、演讲、演戏、搞模拟采访、导游、播音;做游戏、唱歌、讲故事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提倡学生在宿舍、图书馆、校园内外尽量采用英语对话;组织学生自办英语板报、墙报及各种小报纸,并通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英语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创造英语环境,保持学生的英语兴趣。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基准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建议学分是4分。其课程标准设计需要进行系统性规划。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主要以工商企业营销员岗位所需的营销能力为依据,确定本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再根据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2.课程目标设计情况

一是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对指定产品所面临的营销环境、竞争状况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和产品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确定合适的市场定位、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策略并为产品制定价格提供信息、分析产品的渠道模式并对指定产品设计合适的渠道模式、设计有效的面向中间商、消费者的促销方案的初步能力。

二是知识目标。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环境构成及分析法;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决策过程;理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依据、原则和方法,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理解产品整体概念和新产品的内涵与推广,掌握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理解影响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掌握定价的策略与技巧;理解分销渠道的功能和类型,掌握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和分销策略;理解促销的内涵及促销组合策略。

三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较强的自信心、挫折承受力、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

3.能力训练情境设计

一是学生能理解市场营销的内涵,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可以采用营销观念应用案例分析。二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营销环境及其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可以采用营销环境案例分析。三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可以采用撰写某超市顾客购买行为调查报告。四是能分析某产品运用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能对消费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为产品进行定位设计,可以采用撰写本市某商场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报告。五是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搜集信息,能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调整产品策略搜集信息,可以采用某商品开发策略报告。六是能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可以采用产品定价案例分析。七是能初步分析某企业的渠道模式,可以采用某企业营销渠道案例分析。八是能为背景企业设计有效的寻找顾客方案,能模拟产品销售,可以采用寻找顾客方案。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1次课:认识市场营销。第2次课:营销核心概念。第3次课:市场营销观念。第4次课: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第5次课:市场营销基础综合实训。第6次课:宏观营销环境。第7次课:微观营销环境。第8次课:营销环境综合实训。第9次课: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第10次课: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第11次课: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综合实训。第12次课:市场细分。第13次课:目标市场选择。第14次课:市场定位。第15次课:目标市场营销综合实训。第16次课: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第17次课:产品生命周期。第18次课:品牌、包装、新产品开发。第19次课:产品策略综合实训。第20次课:定价方法。第21次课:定价策略。第22次课:价格调整。第23次课:定价策略综合实训。第24次课:分销渠道管理。第25次课:选择中间商。第26次课:渠道设计与管理。第27次课:渠道策略综合实训。第28次课:人员推销。第29次课:人员推销实训。第30次课:广告宣传。第31、32次课:公共关系。第33、34次课:营业推广。

三、考核评价

考核原则。本课程的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的全程考核体系。采用期末考核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比例依次为60%、10%、30%。

期末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卷面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单选题25~30分、多选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15分、案例分析题35~40分。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从学生互动的知识点和仪表来评定,满分为100分。实训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为30分,分别从树立市场营销理念、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制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人员推销八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尽可能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择教材。如果选择教材,鉴于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可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高职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

一是讲义编写要求。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应配有实践内容或配套实训教材。

二是推荐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思考一下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是否继续使用该教材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鲇销[M].华夏出版社,2003.7.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9

一、对于第一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5日,顾亚南老师对高中生物新教材进行了分析,详细讲解了改革之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变化。新课改之后的高中生物教材包括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选修一(《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和选修二(《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几部分,其中主要变化是把旧教材中必修三的内容放到了选修一中,旧教材必修一中的“细胞癌变”移到了必修二中,新增了选修二,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微调。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教材设计更合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实施新课改之前一定要钻研新教材内容中渗透的核心素养。

二、对于第二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6日,苗玉英老师为我们解读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及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课程标准》。现行《课程标准》是2017年版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骨架建立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无疑是最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一点。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课程标准》是个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备课中紧扣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将核心素养融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于第三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7日,侯伟老师进行了《高中生物高考题型及教学策略分析》。老师对近几年的高考题概括为“题型固定,大同小异”,通过往年高考题举例说明了考点都在课本上,尤其是课本上的小字部分、旁栏内容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所以回归教材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策略。老师通过几道典型高考题详细讲解了“实验探究”类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对此类问题的复习讲解策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的答疑时间,老师对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比如“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遗传学应该怎样复习”等问题。

四、对于第四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8日,刘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高中生物开课及高三复习策略》。不同的学校高中生物的开课时间不同,如果在高二开课,存在一些优点与不足,优点是高二学生已具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学习生物相关知识,不足是时间紧迫,学生压力过大;如果高一开课,可以缓解学生对高考的压力,但是由于课时量比较少,学生一般不太重视生物课的学习,导致学习效果较差。老师还详细讲了如何让学生学号生物课的一些实用方法,比如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定期小测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旧知;巧用联想、口诀等加强记忆等。

五、对于第五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19日,陈鑫华老师对《中学生物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及《中学生物课堂听评课技巧》做了专题讲座。老师首先从相关教育政策入手,分析了教研活动组织与策划的指导意见,又详细讲解了教研活动的类型与活动内容、组织与策划的方式。针对我们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及形式化等问题,陈老师的讲座带给我一些启发,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组织方式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下午,陈老师对听评课的技巧进行了点拨。听课重在“观”而不是“听”,要观老师导入、提问、课堂组织、板书、表情体态方面的表现,要观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方面的表现。

六、对于第六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0日,高华老师进行了题为《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研究》的讲座。老师首先从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实验教学相关政策文件入手,展示了教育部门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以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学是实验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结论的印象,也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中的实验,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但是个别实验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弊端,比如操作难度大、试剂配制不易、试剂具有毒性等,所以在新课改后,部分实验被去掉了,也有一些更具意义的实验增加进来。

七、对于第七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2日,李凤丽老师讲授了《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设计环节必须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对新课标下高考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教学理念必须加以转变,落实核心素养、突出主体地位、培养科学思维。

八、对于第八位专家授课主要内容及教学思考

7月23日,曹引航老师进行了《高中生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的讲座。班级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对待“问题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老师讲授的“赞美-批评-赞美”的“三明治批评法”;批评学生的表达策略--“六部到位法”:内心对话、伺机切入、委婉批评、减少冲突、协商改进、总结强化。在听完老师的讲座后,我对班级管理的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篇10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主要以工商企业营销员岗位所需的营销能力为依据,确定本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再根据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2.课程目标设计情况

一是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对指定产品所面临的营销环境、竞争状况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和产品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确定合适的市场定位、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策略并为产品制定价格提供信息、分析产品的渠道模式并对指定产品设计合适的渠道模式、设计有效的面向中间商、消费者的促销方案的初步能力。

二是知识目标。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环境构成及分析法;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决策过程;理解市场细分的概念、依据、原则和方法,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理解产品整体概念和新产品的内涵与推广,掌握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理解影响价格确定的主要因素,掌握定价的策略与技巧;理解分销渠道的功能和类型,掌握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和分销策略;理解促销的内涵及促销组合策略。

三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较强的自信心、挫折承受力、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

3.能力训练情境设计

一是学生能理解市场营销的内涵,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可以采用营销观念应用案例分析。二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营销环境及其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可以采用营销环境案例分析。三是基本能分析指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可以采用撰写某超市顾客购买行为调查报告。四是能分析某产品运用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和市场定位策略;能对消费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为产品进行定位设计,可以采用撰写本市某商场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报告。五是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搜集信息,能帮助企业针对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调整产品策略搜集信息,可以采用某商品开发策略报告。六是能识别竞争对手产品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可以采用产品定价案例分析。七是能初步分析某企业的渠道模式,可以采用某企业营销渠道案例分析。八是能为背景企业设计有效的寻找顾客方案,能模拟产品销售,可以采用寻找顾客方案。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1次课:认识市场营销。第2次课:营销核心概念。第3次课:市场营销观念。第4次课:现代营销观念的新发展。第5次课:市场营销基础综合实训。第6次课:宏观营销环境。第7次课:微观营销环境。第8次课:营销环境综合实训。第9次课: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第10次课: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第11次课: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综合实训。第12次课:市场细分。第13次课:目标市场选择。第14次课:市场定位。第15次课:目标市场营销综合实训。第16次课: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第17次课:产品生命周期。第18次课:品牌、包装、新产品开发。第19次课:产品策略综合实训。第20次课:定价方法。第21次课:定价策略。第22次课:价格调整。第23次课:定价策略综合实训。第24次课:分销渠道管理。第25次课:选择中间商。第26次课:渠道设计与管理。第27次课:渠道策略综合实训。第28次课:人员推销。第29次课:人员推销实训。第30次课:广告宣传。第31、32次课:公共关系。第33、34次课:营业推广。

三、考核评价

考核原则。本课程的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考核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的全程考核体系。采用期末考核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比例依次为60%、10%、30%。

期末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卷面成绩为百分制,但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单选题25~30分、多选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15分、案例分析题35~40分。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从学生互动的知识点和仪表来评定,满分为100分。实训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为30分,分别从树立市场营销理念、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制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人员推销八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尽可能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择教材。如果选择教材,鉴于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可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高职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