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0:34:33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大学生;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路径,是高校的职责所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作为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研究其培育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作用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出现了模糊、甚至迷茫的状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消除多元价值冲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面临着空前挑战,部分大学生淡化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判定行为得失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全的政治人格。从高校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内容。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提炼,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将其融入大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既能达到教育目标,又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从国家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甚至国家的前途未来,高校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要求大学生深刻理解成长、成才的关系,自觉做人民的榜样、时代的楷模,勇担重任,肩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存在问题与分析

经调研可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这一渠道适用性强、覆盖面较为广泛,实行成熟;而发挥作用较大的呈现为以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这一思想认识较高的党团群体;培育方式接受较为广泛的主要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但在调研结果中也发现,在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行过程中偏形式化,有些活动“走过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学习过后无法感同身受,记忆不够深刻;三是氛围不够浓厚,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无用论”之说;四是缺乏学习和践行的动力。经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教育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不断拓展和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三、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可分为以下五点。1.发挥主渠道作用,创新经济管理类特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肩负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接受和内化、价值反思和重构、行为实践和约束的重要任务[2],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除此之外,理论教育不应模式化、样板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创新,经济管理类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性格较为开朗,可结合体验课、讨论课等进行开展,让学生能发挥个人能动性和个人特长。只有做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才能始终占领理论的高地。2.改进管理与服务方式,体现人文关怀。要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过程,就必须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当代大学生具有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的特征,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对数字较为敏感。因此,实行操行评定或综合测评是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通过加减分标准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导向,并合理运用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等特征,激发其自觉参与操行管理的热情。除此之外,在管理服务过程中,还应体现人文关怀,权威性教育管理方式不仅束缚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易激起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大学生的反抗、叛逆[3]。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平对话,其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发展,真正了解他们内心所需,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3.提升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作为路径传播的一种方式,在引领社会思潮、端正社会心态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4]。经济管理类学生受国际环境、课程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触较多西方文化,这就要求高校应引导其秉持辩证态度,正确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杜绝过分崇洋媚外,抛弃中国优秀传统。另一方面,文化底蕴与行为道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社会好人好事、英雄楷模,无不与中华传统美德有关。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挖掘和利用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自觉与自信。4.丰富培育载体,增加培养途径。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及时、有效地丰富培育载体,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5]。其一,高校可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发挥其熏陶作用,寓教于乐,经济管理类学生善于沟通,可充分利用其特长,鼓励其组织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在活动中实现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民族特征的教化功能,再如利用黑板报、广播、报刊等形式,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其二,高校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发挥其社会养成作用,经济管理类学生可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逐渐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6]。其三,高校可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发挥舆论的培育作用,高校应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电视台等校园新媒体的舆论监管和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舆论阵地,提高号召力和吸引力,构筑学生的美好精神家园。5.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完善的执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一方面,自由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为了防止价值观念的动摇和行为实践的偏离,高校可制定相关约束举措与奖励制度,如加强作弊学生的惩戒措施,加于诚信教育,能得到更好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应形成社会联动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同时要注重家庭教育,用亲情力量感化他们,用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培育系统,三者紧密结合,推动培育工作逐步深化,形成培育合力。

综上,培育和践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不断努力探索培育新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胜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43-45.

[2]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4.

[5]王波.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2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实例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毫无疑问,在新时代下,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我们民族的发展方向与理想蓝图,同时,它也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任何信息只要被爆出,在极端的时间之内就能被广大人名群众所知晓。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手机的大众化,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和高效。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偶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和者,我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工具去认知一些事情、学习某种东西、或者去影响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和付出,自媒体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有效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对公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熏染和监督作用,促进每个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对自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做简要阐述。

一、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时至至今,二十四字社会主义和价值观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了,围绕着国家、社会、人民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社会环境构成的理想蓝图,也是人民生活行为规范的总则。它是抽象的,因为它所涵盖的思想精神是丰富的,同时它也是具体的,因为它表现在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之中。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很多事情中,都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党的各级领导人也有强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发现,在国外,很多国家也十分的重视自己本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表现在通过学术课程进行教育。目前比较成功国家的有美国和新西兰,他们已经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写进了本国教育部的课程实施方案当中。其次,各国也十分注重对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度的普及工作,有些国家甚至将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内容在法律中加以表述,以促使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管的践行。在我国,十八大以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才真正的走入大众的视野,因此,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点问题。再加上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阶段,非常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2.自媒体的主要特征与功能。自媒体是今年来新兴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在过去,我们的媒体形式主要是以主流媒体的形式呈现,即播报和传递的信息模式是固定的,且只有某些特殊人群猜猜具有新闻的权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自由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有机会被接受,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媒体平台,即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比如说国内外的很多社交平台,像微信、微博、博客等这些平台都可以作为自媒体的表达渠道。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运用得更加广泛,现在也有一些个人门户网站也成为了自媒体的载体之一。[2]自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加工、传播的信息流通方式,它使信息表现得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大众化。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自媒体由普通大众所主导,由每个人的参与。它没有既定的结构与限制,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有记录的功能,又有网络广播的功能,且门槛较低容易操作,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参与的,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自媒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微内容”,即内容比较简短,没有像主流媒体那样的诸多限制,这样一来,其需要表达的信息更能够被大众所去阅览,在一定程度上,他的阅读量也会超过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信息。综合来看,现在知名度比较高的自媒体平台有Faceboook、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贴吧等。3.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联系。在前面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党中央部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每个公民都要参与的必修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进行很多个阶段的工作,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难度的。以前,对于类似于归家层面的重要工作都是通过一些比较权威的部门进行宣传的,比如说大型的纪录片、权威媒体和机构的报道、国家重要的电视广播广告等这些形式进行传播教育。而自媒体看起来会更加的接地气,偏向于随意性,不似主流媒体有那样的威慑力。因此,一般而言,两者是没有交集的,而国家的一些重要的工作当然也很少有可能与我们的这样的大众化、平民化的新闻媒体方式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分析发现,国家通过权威机构以及主流媒体进行传播的某些内容一般与大众的生活没有很直接的联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它进行重点教育和培养的对象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际上是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说人人网、百姓生活网等网站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了,并且他们的用户数量也非常的多,用户大多为中年人群体,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与思想教育。再比如说QQ空间、微博、微信等,使用这些平台的一般为年轻人群体,我们可以开设一个用户,定期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微内容”以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平民百姓平时接触的新闻媒体中,以此来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传播和教育。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媒体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件事,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自媒体来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二、自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自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媒体平台来进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自媒体中,有很多形式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媒介,下面将以微信公总号为例,来简要说明自媒体形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发挥的作用。1.自媒体平台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微信是国内用户使用数量最多的社交平台,不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几乎都在使用着微信。为新朋友圈是用户信息的渠道,好友会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某个人最新的动态,且还可以在下面自由的评论、图片等内容。而对于一些非好友用户,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看到其动态,对其所的信息进行阅读等等。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且队友有刷朋友圈的用户开说,几乎通过网络看到每一个好友的信息。微信中海油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是微信公众号,关注某一个微信公众号即可以看到该公众号的所有信息。并且微信公众号的种类和功能也有很多,除了通过公众号看消息以外,还可以做问卷、投票、购物等等。根据公众号的这些这些功能,我们既可以选择朋友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也可以选择用微信公众号来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与微信合作,使每一个人的微信上都可以通过朋友圈或公众号来直接的接触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内容。从而使每一个用户打开微信就能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达到教育和传播的作用。2.自媒体平台能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权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震慑性,但是这些媒体形式不能够反复的对一个内容进行无限制的宣传。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来促进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却无法通过主流媒体来提升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度。自媒体形式多样,不管是从平台上讲,还是从信息的传播方式中讲,自媒体对于重复宣传和扩大影响力绝对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一个公总号可以一直推送一个主题内容,一个微博用户也可以一直同样的价值信息。同时,由于自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是透明公开的,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流,并且参与者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和促进,保持平台的良好氛围。因而,我们可以在多个平台上,通过多种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环境”的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一个都产生深远的影响。[3]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全身心的参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间断的进行价值传播和交流。自媒体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多样性正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能力保障。因此,自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自媒体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云丹,刘力.自媒体的形式概述[J].互联网信息,2015,2(3):114-115.

[2]何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2017(6):7-9.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在党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拥有强大的创造力,理应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更应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更多的大学生,推动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1]然而,自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新媒体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榜样的正面作用感染大学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各种思潮相互冲击,大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第二,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将激情和活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庄严使命,青年学生是时代和社会的精英,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最终将大学生培养和铸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新挑战

作为时代的宠儿,新媒体帮助人们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最新的信息,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等产生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成为使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也深深地被烙上新媒体的痕迹。不可否认,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主体选择性等特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新媒体是一柄“双刃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2](一)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信息缺乏鉴别能力,网络道德薄弱新媒体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每天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新媒体显然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促使广大教育者必须对新媒体产生新的认识,意识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将新媒体主要用于社交通讯、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用于学习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对于新媒体并没有全面的了解。不仅如此,大学生对新媒体所传播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够,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分析和评估能力也有欠缺,媒介批判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出现参与散播虚假信息的情况。(二)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模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很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方便大学生表达想法和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方面得益于网络的快速传播,促使大学生在迅速获取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资源的同时,为大学生创造了便捷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量极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对大学生成长都是有利的,很多信息反而干扰了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和成效起到负面作用。[3]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时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还不固定,良莠不齐的信息会严重损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三)新媒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效果不明显新媒体已经远远超过课堂教学,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本应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很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对于自身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但是,很少可以做到使用新媒体来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新媒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形式比较单一,仍然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方法,只是把相关内容和材料机械的搬运到网站上。虽然高校基本都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成效不够显著,这也反映出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

三、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作为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志愿者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也成为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具备的激情和奋进等特质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社区性等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塑造了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志愿活动会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提升,自身价值会获得更多的认可,最终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文明与法制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践行需要这一群体,使其成为有效载体,促使大学生志愿者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和感召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进一步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新阵地。

四、新媒体视阈下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力量引领策略

(一)选择合适榜样,增强联动作用榜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到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影响,榜样的选择仍存在着错把偶像当榜样、受教育者参与不足、榜样选择单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榜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阻碍了榜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现实效果的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获得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同,才能促使人们自觉按照符合价值观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行为。[4]树立合适的榜样,用鲜活的榜样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扩大榜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导向性,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榜样的圣人化和超现实现象依然存在,而处在多元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更加鲜活的榜样,需要与大学生生活更加贴近的榜样,这样的榜样更容易使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产生共鸣。与其他榜样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具备天然的优势。大学生志愿者是从大学生中产生的先进群体,是大学生中思想觉悟较高、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较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大学生的身边人,是与大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朋友和同学,朋辈之间的优秀榜样会与大学生产生内心的共鸣,使大学生主动向其靠拢,获得情感上的认同,模仿榜样。[5]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际践行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二)借助新媒体,扩大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力量的影响新媒体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榜样引领的宣传。传统的榜样宣传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和单通道传播方式,使得榜样在影响深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而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值得学习的人和事,应借助新媒体这一天然优势,利用零碎的时间,提高宣传的频率,使得对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形成常态化,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的转载和宣传,随时随地的将自认为值得学习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其所做的好事传播给他人,用大学生志愿者的正能量引领和感召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中来,增强大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此外,加强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增强实效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微博、微信、QQ、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多种新型媒体形式加以综合使用,采用图片、文字、漫画、语音、短视频、动态图等方式,也应使用比较轻松幽默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不是空话和套话,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和手段,从内心认可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为大学生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想法和意见提供了平台,教育者可以更加便捷、及时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大学生,使其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罗雅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分析[J].党史博采,2017(8):20-21.

[2]许艺妍,林昇.基于榜样认同耦合效应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44-46.

[3]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4.

[4]朱莉莉,耿家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生活区生活朋辈育人模式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1-54.

[5]张家斗.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6:5.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中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现状,只有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够弘扬正能量的内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促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资源中所呈现出的内容较多,中学生对网络这一新颖的媒体形式更感兴趣,当中学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授文化知识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学生,学生感兴趣程度与理解效果都会得到明显提升,进而保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及效果[1]。由此可见,在社会不断发展状态下,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利用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由于中学生在校园中生活的时间更多,因此要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中学领导与中学相关教师就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为中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其可以在了解、清楚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正确鉴别社会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建议中学应借助互联网在网络资源中深入挖掘与学校、当地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利用校园的广播媒体平台为学生传递上述内容,营造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2]。与此同时,中学教师与领导人员还可以开展文艺创作、演讲比赛、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有关知识,通过为其他中学生呈现感化心灵、温暖人心的事件,使得校园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二)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真实案例,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虚构的内容相比,真实案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此,要想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学教师就应借助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案例,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首先,中学教师应该通过与中学生进行沟通的方式,了解中学生当前价值观正确与否、大部分中学生在哪方面道德存在缺失、能否正确鉴别社会事件的正确性;其次,在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基础上,中学教师应通过网络查询与学生当前所缺失的道德有关的内容,通过搜集、整理案例,使得后期为学生呈现出的内容逻辑性更强;最后,为学生呈现真实社会案例的基础上,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授正确的价值观内容,更需要为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得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出现偏颇。(三)利用网络完善教育体系,使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虽然学校是教育中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平台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形成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3]。一方面,中学教师应借助网络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使得家长与教师都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中学教师还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并为其提供一些科学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可以在浏览、观看相关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也应该积极净化网络、荧屏、书刊,通过宣传社会中存在的好人、时代的楷模,及时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保证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中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并阅读提升品行修养的书籍,进而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状态下,使得网络中优秀资源可以走入学生学习视野,促使学生接受到更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根据当前教育情况与社会发展情况,为中学生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要想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中学教师就需要在自己形成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正例与反例,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的支持下,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2]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德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

德育建设,一直是素质教育理论下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由此可见,这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规范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需要进行德育规范的学生群体,因此,只有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生才能够更好地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未来成为有思想、有素质、有文化的优秀青年,进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在初中德育建设中难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1.学生的忽视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禁锢。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各科内容的学习容易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因此对于德育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再加上家长和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就会忽视德育教育。另一点原因是德育教育方法上的禁锢,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但是现代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心理往往比较叛逆,因此在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因为逆反心理而出现违背德育理念的情况。另外,初中生还正处于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而现代的网络技术如此的发达,许多不良信息会给他们的价值观念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在他们遇到一些较为新奇,但又是一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信息内容时,由于辨别能力上的不足,他们很容易去尝试,导致养成不良习惯。再者,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的说教性教学并不是他们能够直接认同的教学方式,这种硬性的灌输式学习直接导致了德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渗透。2.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应试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或是德育建设的工作中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来进行工作,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死记硬背,那么其德育效果必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虽然学生通过背诵暂时记住了相关的内容,但是他们无法理解,一旦学生无法理解,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沦为形式,使得学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无法有效地约束自身行为,另外,由于学生学习的初衷是为应付考试,因此学生无法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如此一来,德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将变得更加困难。

二、在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想要有效在地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有着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理论,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德育建设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必须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亲近教师,主动地去接受德育教育,在具体的工作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地向学生展现个人魅力,进而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出示范。首先,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个性发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或是给学生明确的心理暗示,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第一堂课程切忌不要快速地进入课程教学,如果这样,那么学生往往会产生对于教师的反感。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拟定学习计划,同时为学生设计明确的、科学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从学生角度着手,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德育建设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进行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情况下与学生共同学习,进而有效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时刻保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范,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朋友,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知识探索,进而促进学生对于德育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2.注重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想要有效地在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容易使初中生更加快速地遗忘相关知识,或者出现知识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进而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就目前而言,有一些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喜欢使用专题式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在几个课时中进行专题讲解,诚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有效,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学生的遗忘规律,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有效地接受这样的体系式的教学,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课程的延展以及内涵的讲解,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初中学生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在德育课程的教材中,教材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了教材的各章节中,如在经济与政治常识两个小的课程章节中就充分地体现了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进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大方面等诸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的就是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为学生列出相关的教学重难点,进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来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消化,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延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3.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认同感。想要有效地在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认同感。体验式的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德育建设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一定要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基于此,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切勿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打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身跳跃的思维,而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拿出恰当、新颖的时事案例,帮助学生去分析不同行为在不同环境下所能产生的利弊影响以及不同后果,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体验式的学习,笔者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择出最为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其认同感。例如我们在进行政治常识相关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先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时事案例,进而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后,让学生去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体验式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着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去践行自身行为,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想要有效地在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来领悟、体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促进德育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虑到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因此学校在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最好是选择在校内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举办,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的现状调查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问卷调查,并积极地形成相关数据,从而促进校园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另外,我们还可以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设计比赛,通过设计比赛来考察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有效地促进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德育建设过程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要切实地改变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良局面,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改变空洞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学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自觉追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德育建设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虞林.浅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22:315.

[2]周志德.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J].职业,2016,17:116-118.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堂;德育教育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完善。近几年,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养。因此,授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范围与教学途径,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来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人们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职德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场所,其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德育课堂中,不仅能保证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就目前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无非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人生与哲学、职业生涯与规划等,无论教学的内容如何改变,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因此,授课教师将核心价值观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深化了德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2德育教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提高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有些学生因为自身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不仅是要拓宽学生自身的知识面,还应当对其进行教化,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其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由此,为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中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德育教学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将其纳入到德育教学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法律、道德、人生、哲学的认识与理解,还能提高个人品德与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让其在踏入社会之后,能扛得起打击、经得起风雨、抵得住不良诱惑,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3]。与此同时,德育教育课中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完善职业生涯与规划,为各行各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涵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3中职德育课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融合路径

3.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问题的驱动下,对一个任务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完成既定任务的方法。一般而言,像德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无聊、乏味,甚至还会产生抵触的心理,最终降低了教学的总体效果。同时,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陌生,如果强行将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上,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根本没有任何想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含义的欲望,教学效果自然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不应采取喊口号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当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无形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远胜喊千百遍口号。在学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先找到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将古田会议中讲话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了解总书记讲话的具体内容。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发放相关的课堂练习试卷,要求学生即刻完成课堂任务,题目的内容包括:“为什么此次工作会议会选择在一个小小的古田镇召开?”“此次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你对古田的红色历史了解多少?”等等,题目的形式有选择也有问答。通过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活动,能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认识,意识到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对其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简而言之,就是情景模拟,通过扮角色的方式来加强其对某些行为、某些人物的了解与认识,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新鲜,但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角色扮演法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喜爱。在德育课堂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也确实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但考虑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教师在选择扮演主题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而是要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感想、感悟,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4]。在学习到有关职业生涯与规划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情景模拟,以加深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认识。学生在毕业之后基本都会走上社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免需要面试,什么样的人才最容易获得HR的认可呢?教师可以此设计一则面试场景。教师作为主要的面试官,并分别找2位学生扮演辅助面试官,其他学生则扮演面试者,为增强模拟的真实性,教师在设计场景的时候最好不让学生看到剧本,从而使得面试时学生的表情以及回答更为真实。面试的题目包括“为什么想要面试我们这个岗位?”“你觉得你的能力能够胜任这个岗位吗?”“你对爱岗、敬业这两个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与认识?”等等,教师在面试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举止,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其面试成绩进行打分。通过情景模拟,教师可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面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解释每位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指出个人品格、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在面试中撒谎的人而言,面试官一眼就能看出,所以不要耍小聪明,而应当作一个诚信之人,用能力去说服别人。同时,在找工作时,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应当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让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5]。由此,通过简单的模拟,学生对诚信、爱岗、敬业这3个词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而促进其品格素养的进一步提高。3.3丰富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严谨、抽象、逻辑性强,现实生活具体、生动、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无聊与乏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只有简单的24个字,但其背后蕴含的理念、含义却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主要目的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不是将这24字刻在学生的脑海中[6]。因此,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教师应当通过其它的途径,将核心价值观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或者主动地去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如在讲解到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时下流行的、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影片,如近两年的主旋律影片《湄公河行动》、《战狼》等等,这一类的影片在市场上的好评率高,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学生们都生活在太平盛世,对政治、国情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这类主旋律的大片能让学生产生激动感与民族认同感,并衍生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化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我国的法律制度时,可通过近年来反腐案例来说明法律制度存在的重要性,通过讲述、、徐才厚等官员的最终后果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并意识到法律的神圣性与权威性,从而增强其法治观念,在生活中做到懂法、守法,拒不触碰法律的底线,进而提高学生个人的法律素养。

4结语

德育课堂的设立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教化,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能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其对我国现今推行的价值理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7]。同时,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其中,是时展的具体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等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个人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意识,并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做到诚信守法、爱岗敬业,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霞.中职德育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54-55.

[2]唐玉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职德育课教学结合的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6(09):159-160.

[3]王丽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职德育教学的路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4(24):30-32.

[4]宋纪连.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应旗帜鲜明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5):14-17.

[5]杨运齐.增强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77-78.

[6]胡经纬.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创新探索———学校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下,2016(04):24-25.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7

一、广泛传播,使“三个倡导”24个字家喻户晓

(一)强化学习教育。

1、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环节,精心组织学习。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机关干部日常学习活动当中。

3、强调核心内容学习。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的24个字内容,制定学习方针。

(二)加强宣传引导。

1、公共场所。在人员密集的主干道等各类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要制作、悬挂、张贴一批反映“三个倡导”内容的横幅标语、宣传板报,大力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建立宣传广场,在居民经常活动的文化广场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增强宣传效果。

2、部门单位。办事处、各村村委会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各村运用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宣传栏,张贴“三个倡导”宣传单、宣传画。

二、抓好结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各项工作中

1、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活动。用精美的图案,以最直观的方式把“三个倡导”内容植入人心。

2、加强“身边好人”宣传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在“身边好人”身上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内容。

3、开展“文明餐桌”活动,通过在街道各个饭店食堂张贴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标语,提醒大家注意就餐文明。

4、开展公共场所禁烟行动。通过公共场所禁烟标志,提醒“爱烟”人士注意禁烟;同时开启禁烟处罚条例,规定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现抽烟行为,处罚场所管理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让场所管理人员,自觉管理禁烟行为。

(三)结合重大纪念活动。

1、 国庆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之际,突出爱国的核心价值理念,结合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

2、抗战胜利纪念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举办“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道德讲堂活动。

三、着力融入,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结合“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志愿系列活动。在各村开展“邻里守望”、美化家园、文明创建、文化志愿服务等系列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家庭。同时在学校开展“学习雷锋爱国报国”活动。

2、夯实创建基础。巩固提升文明街镇、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深入推进打造“最美环卫工人”,持续深化“十星清洁户”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打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基础。

(四)融入学校德育教育。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必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是报告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新疆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文化呈现兼容与并蓄的特点。新疆高校是培养新时代下民族复兴接力者与传承者的重要阵地,不仅仅要强化高校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培养高校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践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不同的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潮,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校园理念的塑造,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学校综合素质与综合实力,在校园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要想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先进文化的融合,离不开主流价值的灌输。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疆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是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的重要催化剂。1.2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向社会传播出去,才得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其作用,而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校园活动,独特的文化环境,严格的管理制度等多种校园优势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好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提供了活动载体、环境载体和制度载体。当前,新疆教育事业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处于突出地位,是培养高层次重要人才的重要基地,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多途径多领域多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传播开辟了渠道。新疆高校主体自身为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学生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准则建设,为了更好发挥主流价值其对人的指导作用,纷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是当今新疆建设发展的总目标,作为新疆高校中的学生,更是承担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的重任,在社会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发挥其独有的引导性与凝聚力,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为祖国的富强壮大添砖加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融入的目的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强化国民素质教育,加强社会精神文明的创建,提升公民的社会荣辱观,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爱国意识,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发展,为了民族的复兴而贡献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正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担当”所言,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精神上强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在生活中做好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做国家富强的重要后盾,担当民族事业发展的传承者。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在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影响下,新疆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在日益递增,当前的新疆对优秀人才的需要也空前高涨。新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与社会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根据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德”是品德,“才”是才干,但现实中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才能的培养却轻视了品德的塑造,因而高校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同时应依托校园平台,注重主流价值的灌输,提升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一名真正“德”“才”协调发展的大学生。2.1是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述,结合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发展与和谐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思想素质的发展,常言道: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圣人,品德在人的发展中战友至高无上的地位。新疆高校校园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平台,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校园环境,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的与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更好的显现出其育人的效果,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社会风气朝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促使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形成。2.2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在报告中对青年一代人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阐述,高度强调了青年群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青年群体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创造者与接力者,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群体此时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增强对青年群体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键之举。高校也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更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准则深入推进,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武装,要让青年学生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与科学理论自信。通过理论与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注重参与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3是构筑校园文化之魂。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积淀和文化信念的历史载体,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校园群体的精神寄托。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转型,多元思潮和社会热点通过新媒体形式第一时间在校园中传播开来,高校学生对很多社会观点和社会价值观念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在多元思潮的浪涛中迷失自我,新疆高校中需要建立正确的主流文化作为引导,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与判别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我们应坚持信奉的价值准则,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疆高校文化建设中,能够引导高校师生吸收其核心理念,增强政治理念认同,获得情感归宿,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校园文化的整合,校园文化气氛的熏陶,对学风、校风、社会风气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4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报告中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新疆高校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当然也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为方针,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疆高校更是应该以严格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各自的使命,建设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能有任何的偏差,以社会主流价值作为引导,正确处理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三大板块内容,做好国家人才培育的工作。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疆社会发展稳定至关重要,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之举。在新疆高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培育社会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瑾.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N].新华社,2017-10-1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5-117.

[3]赵凯.全面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建设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9

中能公司是一个由小煤窑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煤炭企业,是三方投资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能公司的员工是来自于五湖四海,那么股东追求什么,企业追求什么,员工追求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搞清楚,我们更应该找到并且培育三者的共同追求目标,那就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能公司成立四年来,回头望,许多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股份制企业不见得比国有企业好。为什么呢?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员流动大。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一是可以优胜劣汰,每年保持10%的员工流动是合理的,企业增加新鲜血液保持旺盛活力;二是导致员工队伍不稳定,一线员工队伍素质下降,成为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队伍不稳定,工作效率不高,固然有诸多原因,但在强化劳资合同关系中,没有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应当看到,少数员工还是把中能公司当作自己路上的一个歇脚点,有机会就可能远走高飞;有的员工到中能就是抱着一个挣钱至上的理念,哪里给钱多就往哪里跑。尽管劳动合同是以法律做保证的,实际上这种关系仍然很脆弱,真正可靠的是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中能公司的经济发展快于文化的发展。因为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可能像经济那样跳跃式发展,当前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中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这就像结婚一样,结婚证仅仅是双方关系合法的证明,夫妻双方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则需要双方的感情和结婚后的共同生活目标来维持。员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只是表明双方有了合法的劳动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员工要能够忠诚敬业,就要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要使每个员工能够共享。企业的每个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就要营造每个员工努力工作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愉快和温暖。企业要认真积极地履行对员工应尽的义务,使员工得到应得的薪酬回报。企业要培养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使员工能够在这个企业得到不断成长。

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与员工建立起坚固的、可靠的、长期的心理契约,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可能都是徒劳。比如,我们培训员工技能可能就是给其他煤矿效劳,我们提高薪酬的积极效应就会打折扣,我们发展道路上就可能增加困难,我们员工素质的提高也将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只要我们与员工建立了心理契约,大家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员工队伍就稳定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有了,因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多了。

二、培育什么样的共同核心价值观

我认为,“发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高效、员工成长”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中能公司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员工愿意实现的目标。这既是对中能公司有利,也对每个员工有利。因此,这就是公司和员工判断一切事物,处理一切事情,解决一切问题,做出一切选择的核心价值标准。

发展企业是中能公司的战略追求,也是每个员工的工作舞台,在这一点上公司和员工的价值观应该是共同的。如果不发展企业,那么中能公司就没有前途,每一个员工得以工作的舞台就小了,甚至威胁到得以生存的岗位。企业发展了,中能公司有了美好的前途,每个员工的舞台空间就扩大了。因此,我们做事情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对企业发展是否有利。

安全生产是中能公司的生存基础,也是每个员工的生命保障,在这一点上公司和员工的价值观应该是共同的。我们是煤炭高危企业,2·14事故的教训极为深刻。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安全生产,中能不说发展,就连生存下去都是很困难的;没有安全生产,我们每一位管理者的政治生命就将终结;没有安全生产,我们每一位生产一线的工人兄弟的生命就将湮灭。总之,没有安全生产,谁也别想活得安宁,活得幸福。有了安全生产,我们的工人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我们管理者才有政治上的生命,我们中能公司才有经济发展的生命。总之,没有安全就没有生命。由此,我们做事情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安全生产。

经营高效是中能公司追求的目标,也是员工提高薪酬收入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司和员工的价值观应该是共同的。办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股东为中能公司投资就是为了获得高回报,员工到中能来工作是为了获得高报酬,这就要中能公司在企业经营上取的高效益。只有取得高效益,才能使各方股东的投资取得高回报,才能使每个员工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总之,没有经营上的高效益,股东没有回报,员工收入难提高。由此,我们做事情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看是否对企业赢利有利。

员工成长是中能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员工的自身要求,在这一点上公司和员工的价值观也应该是共同的。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是一条重要的管理法则。员工成长而企业不成长,员工就会远走高飞;企业成长而员工不成长,员工就会被企业淘汰。这几年中能发展成长很快,员工就必须不断成长,以适应公司的成长要求。总之,员工不成长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中能公司。由此,我们做事情的判断标准,就看是否对员工成长有利。

三、怎么培育中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要培育中能公司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使员工思想上认知,心理上认同,行为上认可。同时大家能够分享到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家心里能享有,身上能享受,外部能享誉。我们应该按照以下思路,做好下列工作:

第一是抓好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我们要利用中能电视台、《中能之声》,《中能论坛》以及各种会议、板报、标语等多种载体宣传中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人都能知晓。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向员工进行经常宣讲、反复宣讲,让员工真正认同中能的核心价值观。要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使员工在文体活动中受到中能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染。只有大家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才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东西。

第二是抓好核心价值观氛围营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团结和谐的氛围,使人与企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共同的价值。其次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做事情要公正、公平。有了发展的成就大家都能分享,这样大家才愿意追求共同的价值。再次要有一个积极创新的氛围。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积极的创新,使我们各项工作有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是抓好核心价值观作用发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中能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对中能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发挥它的作用。比如我们有了企业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就要利用大家对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的员工走向前台,发挥他们的特别作用。比如我们有了安全生产的共同价值观,就应该进一步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抓好行为养成,实现安全目标。再比如我们有了员工成长的共同价值观,就要抓好员工技能培训,使广大员工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核心价值观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科书;融合

德育教科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载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德育教科书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选用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意义非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此,德育教科书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是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检验道德教育目标的标准,它为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准则。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教科书有着内容和载体的密切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融入德育教科书就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广为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现状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1世纪新课改之后出版的初中德育教科书,都有一定比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当然,由于在编写出版这些德育教科书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系统提出来,所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2003年实验版及以前的德育教科书中价值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后设”之嫌。但从现实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其实都已实存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因此,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实存于初中德育教科书中的核心价值内容与“后设”并不矛盾,反而可以更清晰地提炼出德育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念。1.德育教科书中的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旨在构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历年来的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层面的诸如富强、民主、文明等价值教育目标都有着具体要求,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国情部分也有着对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阐述。具体来说,初中德育教科书通过国情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意义,体会科技创新对国家繁荣富强的作用,并在初中二、三年级分散安排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容。关于民主的观念,德育教科书主要从政治方面的民主(如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主(如与父母、老师相处和交往中的民主)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的民主(如公共利益中的公私之间等)来讲述,基本囊括了民主的各个方面,落实了德育课程标准中有关民主的要求。除了富强、民主的理念之外,德育教科书还通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来体现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谐思想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体现,在“一纲一本”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虽然有着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但相对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两部分而言,则显得分量不足。进入21世纪以来,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和规定:在课程分类三维目标中均有提及“人与自然”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在能力目标中提出“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在知识目标中要求“了解我与自然的规范”[4]。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很好地在同一时期的德育教科书中得以体现。如在这一阶段的教科版和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部分的论述。尽管这两个版本德育教科书中关于“人与自然”部分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人教版用了一课的部分内容来讲述人与自然,而教科版则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用了一个单元来描述人与自然),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基础上来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和谐的理念。2.德育教科书中的社会价值取向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个社会不断涌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同时法治理念也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与之对应的这些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的德育教科书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初中德育教科书从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和倡导平等等方面对公平正义的理念进行阐述。1949年以来的初中德育中,“平等”理念最早出现于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的“公民”部分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5]此后德育教科书中“平等”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人与人交往的平等(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会与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以及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公民权利的平等等。如21世纪新课改以来的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平等”的理念,先后在七年级“人与人之间”单元、八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单元、九年级“漫步地球村”“同在阳光下”“新的旅程”单元出现并得到论述。德育教科书中通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来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中分两课来分别讲述“崇尚公平”和“维护正义”思想。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学校教育也离不开法治教育。因此,法律部分也因此成为德育课程四方面内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之后出版的《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中,关于法律教育内容,分别从法律与个人生活、法律与社会、法律与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年级段均有所涉及。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无序和有序”单元中,先是讲述规则与秩序,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对法律的初步认识;论述规则之后,教科书接着对法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比较了法律、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异同之后,给出了法律的概念,并对法律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八年级和九年级几册教科书中也提及了法律的问题,层次逐渐上升,主要包括与他人、社会及国家等方面的法律内容。3.德育教科书中的个人价值准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覆盖了个人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全体公民都应该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公民,首先要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秉承爱岗敬业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在个人道德品质上认真要求自己,严于修身,努力做到诚信友善。因此,德育课程标准就应该遵循着个人道德的主线,从涉及到关于个人的成长、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几个部分来对个人在自己成长、与他人和集体交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方面的道德品质进行具体规定。在我国德育课程及教科书中,有着关于个人的道德要求,这也与德育课程本身的要求是吻合的,因为德育课程就是应该为培养有道德的公民服务。1949年至今,在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几十年风雨历程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时代英雄,他们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楷模。这些不同时期的时代先锋及其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都在相应时期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中德育教科书将这些涌现的时代精神提炼出来,在教科书中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通过对新课改以来的德育教科书中所列举出来的这类人物及其精神的事例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这些精神集中反映出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进步、诚实善良等良好个人品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王进喜和时传祥等人为代表的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型精神;以袁隆平、许振超、包起帆等人为代表的通过不断学习的勇于创新型精神;以雷锋等为代表的乐于助人型精神;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为代表的朴实为民的公仆型精神等。总体来看,这些模范人物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德育教科书中将这些人物的事迹呈现出来,虽然没有完全提炼概括出这些人和事所表现的精神,但透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思考这些需要大力弘扬的个人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德育教科书有待完善的问题

通过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科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德育教科书的内容基本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核心价值观念在德育教科书中均有不同程度得到体现。但由于现行出版的德育教科书大多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编写的,所以在德育教科书如何系统融入核心价值观方面,仍存在着进一步需要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论述且部分内容不足爱站网在新课改之后的实验版及之前出版的德育教科书中,由于国家还没有系统地提出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因此,教科书中虽然都涉及到了核心价值观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是采用分散或隐性的方式来呈现,缺乏集中或显性的论述,这也造成了德育教科书中部分核心价值理念在体现程度上相对不足。近年来出版的德育教科书中,关于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文明、社会层面的自由等理念的论述就相对不足。自由是社会人的一种权利,是建立于对他人和社会的无伤害的前提下自身权利的体现,是人自觉自主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之美[6]。但德育教科书中缺乏对关于自由的直接阐述,只是在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论述上涉及到一些关于自由的理念,因此对自由的叙述有待强化。另外,关于法治的论述也显得分量不够,且法律教育的内容多是分散于整个教科书体系之中,缺乏相对集中论述的内容。因此,需要在新版的德育教科书中集中安排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且应该全面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每个具体要求,从而解决对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论述缺乏及部分内容不足的问题。2.落实三维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与虚无化倾向爱站网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实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的统一,但目前大多数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仍然停留在比较注重道德认知层面,而相对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具体落实,没有全面地将“知、情、意”的因素融入教育过程之中,从而难以真正地“导之以行”。德育教科书在贯彻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入。价值观教育在德育教科书中的安排往往只是注重通过读、写、背等方式来让学生识记价值观的条目,而没有注重如何去践行和实践这些价值观。学科知识在德育教科书中占据着主要的部分。教科书通过一系列的关于道德的规范和学生需要遵守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这些道德知识正如杜威所提出的“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aboutmoral),是直接传授的道德知识。这些观念不能自动地转变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道德的观念”(moralideas)[7]。这种“关于道德的观念”是为了知识而教的知识,突出了一种比较严重知识化的主知主义倾向。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带动下,德育课程教学也就成了“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学,德育课程变成了与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为了能够通过知识性的考试。同时,德育教科书把关于核心价值观内容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它的部分活动设计缺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可操作性方案,空话较多,落实难和可操作性不强。如德育教科书中“讨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的活动设计就比较难以付诸实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和虚无倾向。3.在处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待进一步优化爱站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其进入教科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初中德育教科书中怎样正确处理好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社会发展沿袭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文化则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指由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8]。两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血缘关系。各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源泉和根蒂,是现代文化的祖先。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同时,现代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理应将时代精神和现代中国人的主流心理特征反映和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也充分吸纳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对待这些关系问题上,需要注意避免全盘接受的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两种极端倾向。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德育教科书中,同样也面临着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教科书中的古今中外文化关系问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现行部分版本德育教科书在主题表达、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比例失衡现象,如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选择有着过多的外国元素,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的内容显得分量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科书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