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54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1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共识。在充分调查分析之后,我认为其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的设备得到全面更新,在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不断地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同时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就是其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2.社会实践的外在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实践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将自身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有助于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是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外在要求。

二、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整体上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如下: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更新,小学科学课堂所需要的设备得到不断更新换代,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资源。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整个小学科学课堂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时代气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制约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新时期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相关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走出教学误区。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细化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其次,老师要明确教学对象,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太成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的分水岭,三年级之前,我们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动手能力不足,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偶尔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小学三年级以后,我们的教育方向要随之发生改变,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分清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至关重要。2.在活动中明确实践过程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把学生的实践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忽略了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实验设计,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学生在实践中有了老师的安排后,就会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那么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不能开动脑筋进行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实践活动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应该以教学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自主进行分组并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同时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让学生把握科学的精神。3.选择适宜的实践课题。在小学的科学实践课中,课本上的实践课题比较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实践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这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择优选择。并且,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领域应该更加广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实践设置,所以,在选择课题对学生十分重要,有了一个良好的课题,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怎样选择适合的课题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把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学校的资源问题,在有效的资源中进行科学实践探究。4.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原则。在小学科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技能技巧,还要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原则意识。比如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亲手去做,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学习理论知识,忽略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究成果要反映课堂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的素养。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一性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但并不是不服从老师的指导,为所欲为。我们在实践中要找到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同时学生还要有合作意识,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除此之外,还要有可操作性原则,我们设计的方法和途径都要适应学科的科学性,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资源进行操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上面我们所说的原则外,科学探究还需要开放性原则,我们要围绕研究的中心,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现实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在方法和途径上得以延伸,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这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发现更多的科学原则,不断规范小学科学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5.教学也要转变角色。新时期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教师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扮演着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自觉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将课堂交给学生,接受新时期教学新理念的指导,积极使用教学新方法,比如合作学习法,等等,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兴趣。此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新需要。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则,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学习环境,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参考文献:

[1]李开荣.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J].新课程:小学,2013,(02).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高效性;策略

数学学科带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方向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教学实效。义务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使得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关注基础知识的阐述外,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主动变革思路,创新教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关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作为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希望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高效课堂打造有所借鉴。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素养,而是综合性的素养。2015年5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修订会上,明确了数学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深入创新,强化课改。人才的培养,素养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关注点,是新常态下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奏响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序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最终表现为已经内化了的实用性及终身性较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情感与态度,思想与观念集成。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涉及到数学感知能力,数学符号意识,数学空间观念,数学分析能力,几何直观思维,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等等。初中数学是数学基础奠定的关键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策略

(一)加强情境引导,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初中数学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从学生兴趣激发入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比较核心的是情境的引导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数学探究的环境,教师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共同思考探究,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也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情境刺激下初中生会好奇,会主动探究,实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例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过顶点画出高线、中线和平分线,变换顶点位置,让学生画出三线,反复验证与观察。学生在问题情境的诱导下,动手实操,大胆猜想,分析两条线相等时三角形的样子,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呼之欲出,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化。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也需要着手教学方法的创新。确保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竞赛教学等都可以尝试,新奇的教学模式更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挥多媒体音视频展示优势,通过动态模拟演示,教学趣味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二)关注数学文化,渗透文化教育,奠定文化基础。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初中数学课堂中除了做好知识的讲解传授外,也必须做好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文化的渗透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念,从而达到素养提升的目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文化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期望和文化诉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实施等都渗透文化,文化的课堂融入并不是盲目的,必须起到学以致用的启迪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讲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时,可以从传统的剪纸文化入手,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各种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如结婚的“囍”字,年底的“双鱼”剪纸,让学生观察,分析其特征:都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组成的,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抽象思维之外也能感受到具象的文化美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化对该部分的学习。再例如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基于方程算法的历史,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国的《九章算术》、天元术等,让学生把握方程基本知识,了解方程历史,配合以杰出的数学家等,在数学历史的挖掘中,在数学文化价值的凸显中,实现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全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三)教学结合实践,数学回归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而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结合实践,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时间较为紧张,教师可以借助练习实现课堂教学到课后练习的延展。教师讲解完课堂内容之后,要给学生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数学习题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生活,生活化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数学学习与数学解题没有陌生感。数学生活问题的解决,既让学生掌握教材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也侧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法的把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数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让学生用皮尺测量树高。人站在树前,知道人高,人的影长和树的影长,让学生根据平行线成比例算出树高。再如,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计算圆柱和圆锥等规则物体的计算公式计算不规则零件的体积和表面积。比如,组织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不规则零件的角度,判断其是否合格。如用数学思维计算生产中的生产率、完成的百分比,等等。特别是银行利率问题的解答。如在工商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1.75%,3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2.75%,甲将1万元采用1年定期的存款方式存入工商银行,到期后都将本息总和再存入工商银行。而乙将1万元采用3年定期的存款方法存入工商银行,思考3年后谁得到的利息多?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结束语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大指导思想,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数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兴趣激发;数学文化渗透;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效课堂建构进行了探索与说明,希望对数学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东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8,(30):78.

[2]林志强.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249.

[3]成红霞.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符号感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9):88.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之下,美术学科凭借其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以及本身的特征显现出较大的优势。如果美术教育一味局限于书本,把学生限制在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就难以体现美术教育的功能,反而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影响。因此,美术教学要超越教材,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价值,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调整和改进美术鉴赏教学策略,从多角度出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概念是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践行立德树人道路上的一项重要实践,它特别指出要积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面向不同学段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使广大学生真正拥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他们终身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具体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这门学科,美术核心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重要元素,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在对美术核心素养进行解读时,需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美术核心素养并非面向专业美术人才培育而是面向所有国民,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教育面向所有的高中生,并非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和狭窄的范围。第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绘画能力方面,而是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积极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第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五个要素并不是分割开的单独个体,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综合体现在教育教学之中。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前期的美术学习和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但是综合素养并不一定得到有效提升。多数学生在鉴赏优秀美术作品时会发出赞叹,但是并未具备从深层次角度对作品分析和研究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学生在赞叹作品的同时,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解读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蕴含的思想主旨,激发自身对美术的鉴赏和学习兴趣,升华艺术素养以及思想情操,提升综合素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古今中外多样化的美术表达,融入了多种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国画、油画、建筑、雕塑、陶瓷等。教师通过指引学生步入美术世界,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历史文化。教师抓住美术鉴赏教学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除了有助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达成之外,还能够为学生传播先进的理论与文化,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提供必要支持。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4

一、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专职编辑,笔者在多年的审稿工作中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有鲜明的、丰富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但缺乏学术论文的规范表达。学术论文除了个人认识、见证叙述外,还要进行逻辑论证。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常见问题有:一是理论不自恰,主要表现为有实践无理论,或者理论表达不完整;二是实践不落地,主要表现为有理论无实践,或者实践操作性不强;三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不明显。

(一)理论不自恰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理论不自恰,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论文内容多是教育教学中的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并没有对个人认识或见证叙述作理论提升,未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比如,关于“丛林造屋”的论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儿“丛林造屋”的游戏过程,作者没有阐述游戏的设计理念、游戏的价值,也没有对幼儿完成游戏后进行经验总结或问题反思。另一种是论文中有理论视角,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理论视角的功能不明显,抑或只是作为一个独立词语存在。比如,《体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学改进措施研究———以发球与接发球为例》一文从学生发球、接发球技术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任务,做好体教融合需要教师转变思路,做好体教融合还需教师在教学之外主动作为三个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论述,但“体教融合”这一理论视角仅在引言的第一句话以及各层级标题中有所提及,它的内涵、特征或价值等未做单独论述,对教学实例的分析也没有体现“体教融合”的理论。

(二)实践不落地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实践不落地,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论文内容多是中宏观的理论批判或愿景号召,没有实践支撑。二是论文中学术观点或理论表达的实践指导性不强,或者转化成实际行动的困难较大。比如,论文《后疫情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五件事》,作者认为学校应在学生价值观教育、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学生生命生态教育、学生公民教育、学生诚信教育五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应对疫情或其他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全文的表述仅是作者的个人认识或抽象的理论叙述,没有客观事实或典型案例予以支撑。如果说“五件事”的执行主体是学校,那么学校如何让这“五件事”以实际行动落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作者没有具体阐述,原文的实践价值不明显。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论文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不强。比如,论文《均衡分班背景下基于质量提升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先从国家相关政策中解读出,均衡分班背景下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应成为教育教学管理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正文从均衡分班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的具体举措,以及均衡分班背景下学校存在问题的反思及改进措施,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原文的论证结构并没有围绕研究问题(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设计,正文的实践描述与研究问题、理论观点不相符,这种脱节的、明显的割裂关系,使论文呈现出一种松散的、自由的写作样态,违背了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致力于表达观点,并对观点进行清晰的、逻辑的论证的写作体裁。笔者结合自身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在多年审读稿件中,发现造成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写作的核心不同

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文本以创意写作为核心,多谈故事与诗歌,少谈论证与逻辑[2]。创意写作的核心是文采与故事,学术写作的核心是论证与逻辑[2]。中小学教师的写作训练始于创意写作,写作内容多是故事与诗歌,故事与诗歌的语言和风格是开放的、自由的、灵活的、新奇的。学术论文的核心是论证与逻辑,要求中小学教师的写作是提出论点(论题),用论据证明或否定论点(论题)的论证过程,论证的结构要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结论要真实、有效。

(二)逻辑思维形式不同

教科书与中小学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是中小学教师成为教师前的学习工具,也是成为教师后的教学工具。教科书的特点是一、二、三平行罗列,是一种平行逻辑的表达形式。学术论文的特点是向前推进,讲究的是论证与逻辑。两者就表面特征而言,教科书是横的,学术论文是竖的。

(三)错误参照写作范本

教科书作为中小学教师学习和教学的工具,而有的教师却误把教科书当作论文写作的范本。此外,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的撰写也是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两者的内容表达都重在说明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表达,是聚焦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过程及结果的呈现,重在研究过程和结论。

(四)论文写作训练不够

很多中小学教师接受学校教育时,对学术论文中的基本要素,如研究选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专业的、系统的知识学习较少,没有打下良好的学术写作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教师会定期参加一些学术写作培训,但这些培训更多的是对学术写作的内涵、价值、原则等理论层面的探讨,针对中小学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包括研究选题的选取、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使用、研究视角的确定等分层分类的专业、系统培训较少,培训内容多是一些泛化的、操作路径不清晰的中宏观介绍。学术写作是一项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要把写作培训中的抽象表达,内化到实际的论文写作中,需要经常地进行论文写作,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重心是教学,论文写作只是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是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定期完成论文写作。有的中小学教师的写作基础比较薄弱,写作实践比较少,学术写作训练不充分、不充足。

(五)论文形式不规范

中小学教师面对名目繁多的期刊,因各期刊的办刊理念、定位不同,对论文的风格、体例等有不同的规范要求,遵循哪种写作规范,选择哪种论文体例,采用哪种论证逻辑等,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找到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参考范本,影响了论文写作中理论和实践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

三、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的写作策略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中出现的理论不自恰、实践不落地、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等写作问题,需要在探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明确学术论文要有理论视野,确保实践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帮助老师们规范地表达学术论文,准确地反映个人所思所想,提炼教育教学成果,以反哺教育教学工作,丰富学术研究的成果。

(一)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要有理论视野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中有理论视野,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要对论文中呈现的事实、经验、案例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它们背后的本质或规律,形成具有指导意义或普遍性的理论表达。二是论文中选取学科理论、社会流派等作为研究视角,阐释研究问题或论点。研究视角在论文中呈现为理论指导型、融合型和框架型,老师们应结合研究问题或论点,思考采用研究视角的类型进行论文写作。比如,《教育评价变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框架研究》一文,以国际教育评价变革为理论背景,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框架,以期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参考[3]。该文采用理论指导型和融合型结合的方式,设计论证结构和分析论证,并在分析论证时对事实、经验或案例等总结提炼,形成理论认识,得出研究结论。

(二)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要实践落地

中小学教师学术论文要实践落地,主要表现为论文中要选择事实、经验、案例等,证明或反驳研究问题,支持或证明论点。比如,《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状、成因与对策》一文的论证结构从现状、成因与对策三个研究维度展开分析论证[4]。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的现状及成因展开实地调查,获得定量和定性数据作为论文的实践内容,并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展开分析论证。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高中语文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可以发现它与旧人教版教材相比有许多变化的地方,而其所呈现的不同也是我们需要探究和重视的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加强了大单元意识,过去通常是单篇课文的教学,显得较为割裂。统编教材设计了许多的大单元教学,促进了教材的整体性、贯通性,也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意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阅读教学强调群文阅读、大单元教学,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应该要改变旧观念,树立大单元意识。

一、大单元教学的含义

大单元教学是崔允漷教授在2019年基于课程标准,率先提出教学设计应从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设计转变为一个大单元设计[1]。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比以往所熟知的“单元教学”多了一个“大”字,而这个“大”并不仅仅是指“量”的意义之大,而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性课程思维的表现[2]。“大单元”中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教材中既定的单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纲集合不同的文章为单元;第二种则是跳出既定的单元,可以跨教材、跨学段甚至跨学科所组合有意义有联系的文本为一个大单元。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从浅层的、零碎的到深层的、系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整个学习探索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它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思路,传统教学我们通常是单篇文章或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一定意义上使得教材局部和整体分隔,而大单元教学的思路是在真实的情景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这些学习任务由篇到类,由类到体,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可以找到联系,构建知识系统,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每个单元学习任务中都包含着写作任务(如表1)。

(一)整体性

统编教材编写坚持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表1可观察在“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个教育理念的统领下,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两条线索组织每个单元,可看出“单元主题”与“写作任务”相契合,每单元按“人文主题”组织,单元主题以“青春的价值”“劳动最光荣”“生命的诗意”等人文主题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符合“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教育任务。而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正需要这种整体性,“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教师确立教学方向,把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且抓住此特点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的、与生活相契合的大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获得知识,培养素养。

(二)多样性

当今写作教学已呈多样化形态,教学内容也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单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写作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写作成为贴近学习与生活之需的真实写作,注重实用文本的写作编排,增添了语言札记、调查报告、人物(风物)志、视频脚本、文学评论、推荐书、建议书等新的类型,这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有利于进行大单元教学,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从写作类型上划分,可以把必修上册的写作任务分为学习性写作、文学写作、文学评论写作、议论文写作、实用文写作、新媒体写作。学习性写作可以理解为学习写作,根据本单元学习过的文本,探究其写作手法,学习其如何运用精彩的表达,学会模仿或书写感悟。比如第一单元的前两个写作任务,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和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文学写作广义上看包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其范围宽广、形式自由,但它考验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第一单元学写诗歌,第二单元文体不限写熟悉的劳动者,第七单元写散文都属于文学写作。文学评论写作主要是在看了文学作品后对其给予评论,它与读后感有所不同,要求语言表达准确客观,评论的科学性,见解的独到性。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第三单元要求写的文学短评就属于文学评论类。议论文写作也是高中生最常写的文体,比如第六单元“劝学”新说为题的写作任务便是典型的议论文写作。实用文写作顾名思义以实用为本,与文学类写作比如诗歌、小说、散文在写作方法、文体特点、写作价值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实用是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文章体裁。比如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写作任务都是实用文写作。新媒体写作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媒体写作,比如第四单元调查报告的演示文稿,第七单元的视频拍摄脚本的拟写属于新媒体写作,包括微博短文、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与网络密切相关,是学生生活中最易接触,也是当今一种热门的写作类型。实用文写作和新媒体写作都是统编教材写作教学中新的变化,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

(三)逻辑性

通过上表所呈现的写作任务,初看似乎写作任务仅仅与单元主题相联系,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写作任务毫无关联,但其实任务间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正因为写作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把写作任务归为学习性写作、文学写作、文学评论写作、议论文写作、实用文写作、新媒体写作,但这几类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包含着递进、并列,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纵观必修上册每个单元的写作任务,基本上第一或第二个写作任务都属于学习性写作,是层次较浅、难度较低的一种写作。写作内容不难,其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敢写,不规定具体的字数,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敢于抒发己见。而相应的每个单元后几个写作任务则是更高层次、更难的文学性写作、实用性写作、议论文写作等,其教学内容就涉及更多的文体知识、写作结构、写法等,所以每个单元内的写作任务有明显的阶梯式递进,由简到难。而从必修上册整本书的写作任务上看,大的趋势是从文学写作到实用文写作到议论文写作再到散文写作,同样也是由浅入深。散文写作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因此在学习散文写作前已经学习了其他类型的写作,那么在散文写作中就可融会贯通,更有效率地学习,如果第一单元就进行散文写作任务,无疑是在加大教学难度。因此写作任务有其内在的逻辑,进行写作教学时就需要抓住其逻辑,这种逻辑也符合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三、大单元写作教学实施

以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进行大单元写作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提炼大概念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概念”?美国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就提到所谓“大概念”就是教学的核心,需要被揭示并深入探究的,是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并成为有用的概念锚点[3]。因此提炼大单元中的大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学中的核心,确立了大概念后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五篇文章,从文体角度上看都是围绕着美景展现的写景抒情类散文,而且有古有今,包含内容宽泛。大概念一般可以从单元导语、学习任务群、新课标等方面中提炼。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通过人与自然的接触获得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描写自然又反观自然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在这里自然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本单元的核心,“大概念”则可以概括为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自然的观照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这个“大概念”有时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但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入,学生会对大概念进行持续性理解,最终转化为认知和行动自觉。

(二)确定学习目标,提炼核心问题

大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基于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要求,并结合学情和单元主题或性质来确定。学习目标决定了学习任务和评价的设计,所以大单元教学时,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仅依赖于对内容的研读,还要理清所学内容的价值,并且要从课程标准中找出对应的目标要求,研究学生相关的知识或能力现状,提炼出“核心问题”。本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课程标准指出:“根据需求,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的方式,写出自己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能对优美的写景抒情段落进行评点;探讨评价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借鉴文章的写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根据课标本单元写作重点就是学会鉴赏写景抒情的段落以及进行相关散文写作。同时本单元阅读教学文本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手法多是情景交融、情理结合,表达作者的情思和人生思考。那么,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学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学写写景抒情散文”。解决这一核心目标可以从本单元的文本阅读中找到相关段落分析模仿,这就是大单元的学习目标。

(三)设置大情境,设计核心学习任务

大单元要承载大任务,这些大任务就是学生核心的学习任务,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一个科学合适的核心任务,既能够呼应目标,又能够“预约”结果,并且它以目标导向,需要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在任务情境中完成目标。对于“学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学写写景抒情散文”这个大单元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以下两个任务。任务一:学校为准备招新生宣讲时的宣传视频,举办“莫道美景难揽取”校园宣传视频征集活动,同学们可任选学校中一个场景拍摄,挑选恰当的音乐以及设计旁白词,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制作宣传视频。任务二:为高中生活留下一抹色彩,文学社准备出一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文专刊,现需向同学们征集写景抒情散文,散文主题是人与自然,可以借鉴和运用本单元文章中写作手法。这两个任务与目标相匹配,确保学生有实施的可行性,改变写作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写习作的观念,任务设计让学生写视频脚本并拍摄视频体会“课堂外”的写作,学生既能当一回编剧也能当一回导演,读写做三合一,写作的趣味性大大提升。而且两个任务的共同特点设置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若是没有“真实”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对学生而言任务缺乏驱动力。

(四)分解核心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在确立完核心任务后需要引导学生去完成,这需要将核心任务细化分解为任务链,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计划地、思路清晰地、一步步完成任务,这就类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步一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落实的需要,可以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分解为以下几个小任务:任务一:(1)确定分工。视频拍摄以小组为单元,在拍摄前确定分工,分工包括导演、副导演、编剧、剪辑师等。(2)实地考察。宣传视频要求是校园内的景色,因此在确定拍摄前在校园内进行实地考察,对校内景物有个整体印象。(3)选取拍摄场景。在对校园有了大印象后,小组讨论选取重点拍摄场景,选取时要注意宣传对象是新生,抓住对象心理,视频所呈现出的情感应该是激昂向上的,而不是萧瑟凄凉的。(4)撰写拍摄脚本。在确定拍摄场景后,小组成员进行视频拍摄脚本的撰写。撰写前,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是脚本,其内容包括景别、摄法、地点、时间、画面内容、文案等,并且给出示例。学生在初稿完成后可以寻求教师帮助,获取建议,再进行修改和优化。(5)视频拍摄。根据拍摄脚本,在不同场地进行视频拍摄。(6)后期制作。视频初样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剪辑。比如要收集与之片段相关的音频,挑选出符合视频呈现情感心境的背景音乐,以及揣摩旁白的声音要如何表达才能更引得观者共情等。任务二:(1)阅读文本。阅读课内文本,找出每篇文本的情景交融的地方体会鉴赏。除了教材中的文本,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再补充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张爱玲《花落的声音》、川端康成《花未眠》等古今中外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景与情之间的交融。(2)比较文本。选取几篇文章中所写的景物按照自己选择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3)细读文本。从每类文本中选择一篇文章,探究作者具体写什么景,是用什么手法写景,景色背后所代表着什么人生哲思,可列表呈现出来,保证对写景抒情散文这类文体有一定的认知。(4)选择写作对象。根据散文主题“人与自然”,选择自己所想描写的景物,如果是写身边的景物,可实地考察,在不同的时间段去体会景物带给我们感悟的不同,还可进行图片拍摄,最后在散文专刊中附上图片,图文相间。(5)撰写与修改。散文初步撰写完成,可以在语文学习小组内交换阅读,根据组员或教师的建议修改优化。(6)编辑散文专刊。收集好学生的散文后,大家可以一起给每篇文章所写景物分类,还可提供相关景物图片附着设计,分栏目或板块编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散文专刊。

(五)提供评价量化规定,反馈学习成果

评价是大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单元教学注重教学评一致,所以评价并非在整个学习活动任务完成后再进行,可以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先确定预期结果,教师是通过各个任务来评价学生的。任务开始前可以提供评价量化表,比如关于习作评价可以从内容上看是否切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感情真切;语言上看是否语言通顺、生动形象、没有语病;篇章上看是否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等。这样学生在任务过程更有目的、有方向,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评价,主要体现为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综上所述通过这五个步骤,大单元写作教学的基础框架就已形成,有清晰的目标以及逻辑分明的核心任务以层次递进的子任务规划,更能创造出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室意义课程生活。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主题=健康信息素养检索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6日。重复文献、报纸、新闻报道、英文文献、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予以排除,最终272篇文献纳入本研究。1.2方法。对文献进行处理,分析文献的数量分布、被引频次、发表期刊、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特征。1.3统计学方法。采用CNKI的统计分析系统和EXCLE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描述性方法对我国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发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2009~2020年,共272篇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各年的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见图1。2.2载文期刊。2009~2020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文献发表在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1。2.3文献作者。2009~2020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为王辅之、陆建玉、韩云峰,其中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见表2。2.4科研机构。2009~2020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各高校,其中发文前10位机构见表3。2.5关键词。将“公共图书馆”“医学院校图书馆”“图书馆”,“影响因素”与“影响因素分析”等相似词进行合并之后,有关健康信息素养文献中的热门关键词有8个,即“健康信息素养”(100)、“健康素养”(71)、“影响因素”(53)、“图书馆”(26)、“信息素养”(29)、“健康信息”(21)、“健康信息行为”(17)、“健康教育”(16)。

3讨论

3.1文献数量。某领域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2009~2011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献较少,而从2012年开始,文献数量开始逐步增长,说明从2012年开始,健康信息素养受到学者的关注。一直到2020年,文献数量也大致呈增长趋势,且文献数量占纳入研究文献总量的95%,但是2019年年文献数量下降较多。从表1也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分布大致相同,其中2010年的总被引频次呈现一个小高峰,通过分析发现,学者张士婧的单篇被引频次达122次,说明该文献是健康信息素养研究中的核心文献,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15年和2016年的总被引次数较高,分别是288次和299次,但是2017年总被引频次陡然下降。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当年的发文量较其它年份较少,另一方面因为当年没有出现较大影响力的文献。3.2文献发表刊物。整体来看,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刊载在图书情报类期刊较多,说明图书馆广泛参与到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其中《中国健康教育》刊载健康信息素相关文献27篇,总被引次数333次,说明其是这个领域的核心期刊。另外,《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刊发了8篇文献,但是总被引次数高达114次,远远超过发文量排名第3的杂志,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中有1篇文献被引次数超过40次,这可能是总被引频次较高的原因。另外,发文数量排名靠后的图书馆情报工作和图书馆杂志总被引频次也较高,说明其在健康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3文献作者分布。学者推动学科的发展,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本次研究发现,中南大学的王辅之的发文量、合计被引频次均为最高,说明其在健康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另外,尽管武汉大学的邓胜利、张敏、付少雄以及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王刚等的发文量只有2篇,但其合计被引频次较高,说明这些作者在健康信息素养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排名前10位的作者中有3位来自武汉大学,表明该校有较多学者从事健康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3.4科研机构分析。从发文量排名前10的科研机构来看,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这是因为高校具有科研经费、理论知识等作为支撑。其中,武汉大学的合计被引频次最高,其次是中南和华中科技大学,说明这些高校在健康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的影响力较高。另外,发文数量排名第6的华中科技大学总被引次数达178次,经分析发现,其中1篇文章是该校学者张士靖发表,被引次数达122次。本研究还发现,科研机构发文量排名第2和第3的山西大学和北京大学没有排名靠前的作者,表明上述两所高校在健康信息素养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力,但可能没有特别突出的学者,即单个研究者所发表的文献较少或者所发表文献的引用价值没有其他高校研究者高。此外,虽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文量排名较低,但是总被引频次较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机构对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影响力较高。3.5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指从文章题目和摘要中提炼出来词语,其主要功能在于表达学术论文的主要思想,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发现和查找,是文献主题的表达[3]。通过分析某学科领域期刊论文的关键词的词频,可以描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出了8个高词频关键词。2009~2011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素养的文献综述[4]和健康信息需求调查[5]。2013~2020年,随着健康素养与信息结合,研究者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健康信息素养,主要关注人群健康信息素养[6]以及挖掘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7]。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信息素养的实现途径[8]和能力框架构建[9]。

4总结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我国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基本概况进行了总结,一方面,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从当前的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正积极寻找影响健康信息素养原因,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针对性地采取提高公民健康信息素养的措施。

参考文献:

[1]LaScalaK,EriksonM,SparksS,etal.HealthLiteracyInitiativesandLessonsLearnedwithNGOs:WisconsinHealthLiteracy[J].StudHealthTechnolInform,2020(269):248-257.

[2]梅欣,陈功,李俊林,等.2018年武汉市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6):506-510,525.

[3]吴珞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2020,33(3):13-15,23.

[4]吴民,黄崑,黄慰.面向公民健康素养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9):7-11.

[5]彭丽,李俊林,黄远霞,等.武汉市居民健康信息来源与需求形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S1):112-114.

[6]欧光忠,张山鹰,管纪惠.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糖尿病患者健康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07-110.

[7]聂雪琼,李英华,李莉,等.中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2):120-124.

[8]刘润麟,李新辉,范晶晶,等.新疆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信息主动获取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2):934-937.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7

本人任现职以来一直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二OOO级物业管理班的班主任,二OO四级模具一班和二OO四级春招班班主任,同时担任二OOO级物业管理班、旅游班;二OO一级计算机应用一班、二班、机电班;二OO三级计算机应用四班、五班、汽车维修专业三班;二OO四级网络二班、模具一班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期间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在反对“”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出全勤。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常常超负荷地工作,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二OO四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党员。

二、业务能力

(一)教学能力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学者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尽管职高学生基础差,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成语故事”“诗歌赏析”“时事评述”等,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任职期间,我所任的语文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在2001年和2004年参重庆市语文统考中获渝北区第一。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

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语文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5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作文教学三步教学法、职业高中实用应用文写作指导。

主动承担校级公开课教学,2001年所上的《故都的秋》得到同行好评,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能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中屡获好成绩。其中2001、2002年指导学生王红、周必洪、王均参加全校普通话演讲获校二、三等奖,2003年指导柏柔羽参加征文大赛获得二等奖,2004年指导学生参加区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小康社会”的征文演讲比赛,樊锐获征文一等奖,柏柔羽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

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撰写的教学论文《如何预习课文》在《中学生导学报》2003年11月21日(第44期)发表,论文《注意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素质——浅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环节》在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评选中,经评委会严格评审,获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与陈利容合著的论文《心悟?口诵》获得第11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

4、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参加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2002至2004学年度帮助青年教师王娅备课、上课。王娅老师在原来学校从事的是历史和地理教学,对语文教学没有经验。调入我校后,我在教学上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她现在已成为教学上的一把好手。

(二)教育能力

作为教师,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不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謹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2004年我担任了春招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连初中都读不毕业的学生,整体素质极差,学习懒散、成绩差得惊人、纪律涣散、性格暴躁,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都有了质的改变,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我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在自己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以验,撰写了《把脉开方,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获学校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并在部级刑物《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

三、工作业绩

1、论文撰写、发表与获奖情况

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进行相关学科的学术探讨,积极撰写论文,常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在学会上交流、在评选中获奖。

2002年12月,论文《把脉开方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在国际交流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刊号:ISSN1000-4769)。

2003年二月,论文《注重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素质—浅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环节》在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三等奖,同时收入《教育论文汇编》由国家出版社公开发行(刊号:ISBN7-80060-266-4)。

2003年11月21日,论文《如何预习课文》在《中学生导学报》第44期上发表(刊号:渝字(01)-109)。

2004年5月,论文《心悟、口诵》荣获第11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第七期上)(刊号:ISSN1002-5154)。

2001年10月,论文《把脉开方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在第一届全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中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材的编写

本人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或指导教材的开发与编审工作。2004年,参与了校本教材《实用公文写作》的编著工作。编写其中第三章“常用公文”。

四、其他方面

调入职教中心后,我积极为学校的招生工作出力,以学校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不谋私利,招收学生人数喜人,五年来共招收学生150多人,为学校创收近100万元。有人见我招生不少,劝我把学生往其他学校送,可以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我是职教中心的教师绝对不能做损公肥私的事。为了招生,那怕是生病了,只要有老师打电话来,顾不上看病吃药,双腿肿了,也顾不上休息一天。就这样,几年的暑假,我披星戴月,顶风雨,冒烈日,磨破嘴皮,把学生招进了学校。别人问我的招生经验,我告诉大家,就是嘴勤,腿勤、不怕吃苦。我为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世界经合组织的影响下,我国在2016年也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那么,如何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结合近年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和高、低智力水平孤独症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出新的教育教学参照体系———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正是本研究希望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将具体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的研究背景、原理、方法、过程与可能的应用路径。

1研究背景

1.1概念的溯源与界定。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的文本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所谓核心素养(key-compencies)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性素养[1],明显地具有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抽象性意味;二是指在人才培养中能够起到以点带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发展,发挥双重功效的那种不可缺失的关键性的素养。我国的研究则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尽管也有些学者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等概念混同使用,但本研究认为,核心素养更能在宏观层面上体现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而相比之下,关键能力则具体涉及到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性期望和接近于国家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新近实施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的改革中有着更高的显示度。然而,在倡导普特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国内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核心素养都是与诸如创新能力相关联的高阶素养,并不适用于特殊学生,尤其是具有某些神经障碍的孤独症学生;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应该是在所有人的身上都能反映出来的普遍性素养,无需再专门研究特定群体的核心素养。但是,更为深入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首先,核心素养指向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过程,特殊需要学生并非不能拥有核心素养,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标准和表现水平;其次,无论是对特殊学生的培养预期,还是教育手段与方法历来都与普通学生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正如在新修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所强调的特殊儿童的教育除了对与普通儿童教育的“全面发展”外,还包括针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缺陷补偿”与“潜能发挥”。例如,孤独症学生应该具备“感觉管理”这一关键素质[2]并未能在普通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凸显出来。因此,伴随特殊学校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对特殊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的关注,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式的构建价值的追问再次地成为专题研究的话题[3]。1.2质量标准的建立与核心素养研究。从世界各国特殊教育政策改革的情况看,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从单纯地关注入学机会的公平到强调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97年就明确规定,残疾学生必须参加全州或学区的测验(可对测验计划进行个别化调整),作为衡量州或学区残疾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4]。而在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中,核心素养日益成为重要的依据。例如,英国2008年基于核心素养将每个学科的成就目标依据特殊学生的表现水平划分为8个层次,以对特殊学生展开考核。可见,核心素养从根本上是为教育质量标准服务的。孤独症教育在我国探索时间不长,但若要从质量标准构建的角度更系统地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就迫切需对孤独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1.3教育目标具体化与核心素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1998年)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5]。可见,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是为特殊教育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指导:既贯彻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缺陷补偿。因迄今尚未针对孤独症学生提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孤独症教育实践上必须将这些宏观的特殊教育理念和目标细化、系统化、结构化以及提出针对性的诠释。建构孤独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使特殊教育目的具体化的过程[6]。核心素养的结构性建模在宏观的特殊教育目的与具体的课程之间扮演了重要的中间桥梁的作用,是孤独症教育理想与实践相贯通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1.4课程建设与与核心素养研究。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DNA”[7],要想发展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必须先发展出具体、清楚与合适的课程目标或核心能力与素养[8]。近年来我国各地均根据需要研发孤独症校本课程,如陆雪萍、黄建行、王芳等提出的“重新开发”的模式,赵艳霞、苗兴中等提出的“部分调整”的模式,以及更多学校实施的“完全培智型”模式[9]。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特殊教育的质量,但这些直接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目标设置、教育内容的调整、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还是显得比较模糊、随意和薄弱。如果要让孤独症学生的课程教学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碎片化到参照体系的形成,势必要从源头上对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系统的研究。

2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

2.1发达国家及地区孤独症学生素养领域的遴选方式。按照OECD的研究,核心素养被划分为三个成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和人与工具[10]。依照这一框架,本研究对发达国家或地区10本质量较高的“孤独症儿童临床指南”进行了分析[12],从中了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孤独症儿童核心素养的遴选领域,结果见表1。表1显示,10本临床指南的教育目标广泛分布于三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设立的目标最为普遍,语言、社交和挑战性行为都是广泛提及的目标领域。自我领域比较集中的是注意、生活能力、认知、动作和运动发展、感官反应,其次是自我管理、模仿、休闲娱乐、性健康等。工具领域的目标则较少,只有4本指南涉及学业和职业技能。其次,从字面看,孤独症教育目标仍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诸如公民意识、自信心、尊重与包容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相对较少。最后,各国和地区设立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有的指南设立的目标范围较小,主要与学生社交沟通等核心缺陷的教育有关,如新西兰指南、中国台湾指南等,而美国华盛顿州、美国堪萨斯州、新西兰和中国香港等指南设立的目标范围更广,涉及更宽泛的自我发展和工具获得等内容。2.2我国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目标与素养领域。为进一步了解国内教育领域对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期望,以“孤独症”“自闭症”“课程”“教学”“干预”等检索词对中国知网1999-2019年公开发表的6-15岁孤独症儿童教育干预类论文展开检索,排除硕博论文、新闻报纸等,最终获取有效论文207篇,其中一线教师完成的77篇,高校人员完成的130篇。进而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论文中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目标逐份、逐句进行提取,使所有原始信息点构成自由节点;将含义相近、重复出现的自由节点进行分类、整合和组织,形成树状节点;将属同一范畴的树状节点归类合并到核心节点,最终形成三级节点编码体系。结果如表2和图1。表2和图1表明,我国教育实践领域对孤独症学生的教育期望同样分布在自我、社会和文化三个领域。从排序来说,对学生关注较多的依次是社会(50.11%)、自我(43.25%)和文化(6.64%)。其中,社会领域依次聚焦于语言沟通、行为管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游戏技能、集体规则、职业发展等;自我领域比较关注情绪管理、认知、精细和粗大动作领域、生活自理、感觉统合、和模仿;文化领域则比较关注学科学习和艺术审美等。总体看,国内对孤独症学生行为、沟通、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认知以及精细和粗大动作等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2.3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的原则。2.3.1整合取向。我国的特殊教育历来强调“缺陷补偿”。孤独症群体在社交沟通上的显著障碍很容易使人们采用急功近利的观点去片面矫正这些缺陷,而忽略其他教育目标[12]。然而,有研究表明,即便接受了大量矫正核心缺陷的早期训练,85%的孤独症群体仍需终身支持[13]。L.G.Klinger和M.R.Klinger一项中等规模的调查发现,儿童期和成年期的适应性行为(adaptivebe-havior)水平是预测孤独症成人时发展成果的关键指标,而症状的严重程度、智力、语言功能的贡献反而显得次要[14]。这提示独立生活、金融理财、社区参与、交通、自我决定等,对于孤独症群体仍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从价值取向来看,孤独症核心素养的关注点应从传统的核心缺陷补偿转移到面向“人”的成功成长和毕生幸福。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需要转变特殊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分析式思维方式,建立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2.3.2多元参照。孤独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构建至少需要参照四大要素(如图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总体的指导,孤独症学生的身心特质是现实依据,国内外关于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期望则是重要参照。在参照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围绕自我、社会和工具三大领域提出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学生具体期望。2.3.3纵横贯通。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过程中,需要深入细致地考虑核心素养具体的落实办法,以避免素养的“孤悬”。一方面需看到教育目标是一个从概括到具体的连续体[15],要考虑形成“根本教育目的———整体教育目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纵向层级体系,处理好素养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我国的孤独症学生主体安置于培智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客观现实,考虑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与培智课标、普通课标之间的横向关系。2.4指标体系的建构及与国际国内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参照,结合考虑义务段孤独症学生实际的身心特质,系统分析并尝试提炼出该群体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指标体系。以社会责任为例。社会责任模块下,对中国学生的总体期望包括“自律、文明,对人诚信、宽和,对亲孝敬、感恩,对社会敬业奉献,有团队意识;有责任感、有规则和法制意识,有社会公平正义感,以及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然而,“社会感”恰是孤独症学生最为困难的领域。他们在基本的社交互动、言语对话、理解他人的想法等方面均存在实质的困难,更不用说更上位的团队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公平正义感等。因此,在这一板块下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需适度降低,应侧重于沟通、社交、社会规范等基本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具体落实为“具备沟通、表达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理解他人感受,乐于与人互动,具备个人生活道德的知识与是非判断的能力,理解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养成公民意识。”由于这一维度对孤独症学生的极端重要性及内容的丰富度,可将之划分为“沟通分享”和“人际互动”两大子维度。接着,结合上述国际和国内所反映的“最急迫”的教育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总结提炼出核心素养下对应的更为具体、可实施的关键能力。例如,人际互动领域,主要通过社会趋向、心理理论、关系建立和互动游戏四大关键能力加以体现。在对各子领域重新进行梳理、归类后,最终形成感官运动、自我管理等9大子领域的结构及相应关键能力(见表3)。之后,对关键能力与国际指南和国内论文教育目标的吻合度展开检核。结果表明,上述关键能力指标体系总体涵盖了国内外教育实践领域对于孤独症学生培养的基本诉求。从文献的佐证看,9大领域基本涵盖了ChantalSicile-Kira在2008年系统提出的孤独症群体最需教导的10项能力:感官加工、交流、安全感、自尊、跟从兴趣、自我管理、独立性、社会关系、自我倡导、职业技能[16],与林宝贵等总结的台湾不同功能水平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吻合[17]。2.5模型建构的构建和内涵阐释。进一步,对上述关键能力指标体系提炼形成模型架构,并对其内涵和价值取向展开阐释,形成如图2的模型框架图。2.5.1自我生活。自我生活,旨在培养具有基本生活能力的自主之人。侧重于生活能力的培养,强调孤独症学生能认识和管理自身的身心、生活和学习,积极发掘自身潜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生活自立、能初步规划人生方向并有一定生活品质的人。其下划分为感觉运动、生活管理和学习发展三个子维度。孤独症学生大多有感觉过敏的生理问题。对这些生理问题进行有效管控是学生适应环境和进入学习的基本前提[18]。感觉运动关注的正是感觉管理和运动能力的培养等。生活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降低问题行为,促进能力建设,对学生整体发展具有关键性促进作用[19],具体涉及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处理青春期问题等关键能力。最后,学习发展回应的是孤独症学生偏好视觉途径、低动机、程序化和难迁移等独特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强调要养成乐于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具体则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参与、技能泛化、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2.5.2社会融入。社会融入,旨在培养与世界沟通的共生之人。重在补偿学生的核心缺陷,强调孤独症学生具有沟通分享、人际互动的基本能力,养成融入社会环境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发展成能初步沟通、具有规则观念并能适应群体生活的人。其下可分为沟通分享、人际合作和群体适应三个子维度。沟通分享强调学生能使用各种信息(包括替代沟通系统)进行沟通互动,涉及倾听、表达和交互式对话等关键能力;人际互动强调具备与他人互动的意识和能力,涉及社会趋向、心理理论、人际关系建立、游戏互动等关键能力;群体适应则强调能适应群体生活,会适当调节情绪,养成所必需的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归属感以及劳动实践能力等。2.5.3文化习得。文化习得旨在培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有教养之人。重在强调孤独症学生习得人文、科学领域的生活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能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为生活服务,发展成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精神生活的人。其下包含人文积淀、艺术审美和数理科学三个子领域。其中,人文积淀和数理科学强调的是具备生活所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素养以及基本数理和科学素养。艺术审美素养主要源于部分孤独症学生在绘画、音乐等领域存在“孤岛能力”的事实[20],认为有必要遵从孤独症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在艺术感知和创作中的潜能,丰富其美感体验,培养他们对美、善的人、事物进行鉴赏、建构与分析的态度与能力。

3孤独症核心素养模型可能的应用路径

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可作为孤独症教育重要的、相对具体的教育目标内涵。然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并不一定要专门设立孤独症学生课程标准,这既消耗巨大,又不符合当前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融合的趋势。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现有普通教育和培智教育的课程标准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突出孤独症学生的特殊需要,协助现有课程的变通、增扩、替代,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见图3)。以沟通分享素养下“倾听”这一关键能力为例。为了培养高功能孤独症学生的倾听能力,可对小学“语文”学科(低段)中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在原有课程目标基础上,可依照孤独症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从易到难地教授学生“区辨自然界的和人的声音、对人的声音产生社会趋向、对人的指令进行正确反应”等。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也为新型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认知障碍学生,普遍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21]。尽管不易观察和评价,但研究者认为大致可通过以下路径来达成核心素养的评价:1.将较抽象的素养或关键能力转化为具体而可以被评价的指标。2.对指标进行表现水平的界定,如“初级”“入门”“中级”“进阶”“专家”五个等级。3.列举学生达到特定指标等级的各种证据[22];4.设计任务和情境,观察学生在特定“表现性任务”和“情景化题组”下的行动表现,以推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表征程度。根据这一路径,孤独症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将是教育效能评估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

4结语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学习兴趣缺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日渐降低,对毕业论文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往往认为论文撰写质量的优劣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的时间和精力产生冲突,他们往往是在实习、考研或找工作的间隙东拼西凑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只求能顺利通过导师审核拿到相应学分毕业就行。这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数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新意,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原创的毕业论文比重逐年下降。

(三)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超负荷指导必然带来系列问题。而且部分指导老师自身的双师素质不强,对一些应用选题、前沿问题研究及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较为吃力。这也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毕业论文管理监督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从宏观角度对毕业论文环节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毕业论文后期评阅及答辩时仍会存有一些问题,例如论文题目与内容不符、论文结构混乱等。这说明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管理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组织管理模式和监控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专业和院系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

设计的改革思路为顺应全媒体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校媒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与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出发,在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文化传媒学院在产学研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逐步形成一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立足当前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双方共同指导下,学生独立在实践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研究成果对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应用和指导价值,真正体现“真题、真做、真教、真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媒体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专业化,选题来源及选题内容的实践性,双师共同指导、管理、考核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适应媒介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一)立足学生实际,鼓励应用性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工作实践中确定应用性题目,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撰写质量,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鼓励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强的论文选题。同时,高度重视选题质量,严把选题关,选题由指导教师、教研室、院系三级审核,保证学生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用性,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一人一题。

(二)增加“作品创作+小论文+过程文本材料”的毕业设计新形式,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鲜明,实践性突出。以往毕业论文形式单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这与传媒行业对实践能力突出、职业素养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原有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加毕业设计创作的新形式。毕业设计的核心是视频作品的创作,包括前期策划、文案创作、中期拍摄、后期编辑等多个环节;同时也强调应对毕业设计的整个创作流程进行客观记录,以及对创作实践进行全面、客观地理性分析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由改革之初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说明+相关文字材料”发展到现在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小论文+相关文字材料”组成。初期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往往学理性不突出。为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专业化,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和相关过程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撰写毕业设计小论文,将实践与学理有机结合。通过毕业设计能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纪实类作品,例如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文艺类作品,例如微电影、电视栏目剧、文艺节目(娱乐节目、综艺晚会)等;影视广告类作品,例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创作方向。2.严格要求毕业设计小论文的质量。小论文是以毕业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结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所写的研究分析性文字材料,其主要内容和要求与毕业论文基本相同,字数相对较少。3.规定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毕业设计应根据作品类型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过程材料,具体包括策划书、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采访提纲、拍摄提纲、解说词等。

(三)探索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和双师指导的新形式,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的创作环节较多,涉及选题、策划、文案、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独自一人完成毕业设计的难度太大,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对于多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在让该组所有学生参与整体方案设计的同时,明确每个成员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设计小论文上加以区别,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全面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与我院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老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对专业发展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脉络。传媒业界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媒介市场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相对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深度难度及指导过程规范等的把握。双师共同指导,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在考核环节,组建双师型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由校内教师和实训基地业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考核。通过联合指导、联合答辩将实践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结合,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业务能力,引入业界评价也使毕业设计的评判更客观公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文件,有效提高工作规范

为保障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并制订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等质量管理文件,明确了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开题、设计创作、文本撰写、设计指导、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并通过质量报告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强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监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准备详细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进度表,统一每个阶段的指导时间、指导阶段性目标及任务等,以全程监控毕业设计的效果。评定一篇毕业论文或一个毕业设计作品好坏的标准,不再以是否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是以是否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否合理分析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备创作能力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同时引入媒体或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评价,构建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效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多数选题都来自社会实际,并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实践结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了真题真做。毕业论文选题角度新颖,多来源于媒体生产实践,与媒介发展进程及新闻传播实践相关,对传媒行业发展实际进行分析、思考、总结探索。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了实践应用性,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围绕地方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特岗教师、慈善公益、青春、梦想、亲情、道德、法制等主题进行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栏目剧、电视新闻、电视访谈节目等创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地方传统文化系列主题的毕业设计选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资源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有所提升,往往能以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联系当前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策划、编导、采访、写作、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每届毕业设计全部得到了业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体现“真教”。同时,每年都会向驻马店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推送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播出。这让设计作品的质量得到媒介市场的检验,体现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效”。同时,学校和媒体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媒体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逐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媒体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及错位,逐步解决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媒体发展特色不鲜明、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匮乏等矛盾。高校也能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研科研工作。专职教师也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专业教学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

五、结语

毕业设计的改革,是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必须健全管理体制,严格过程监控,加强双师素质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印兴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常州工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59-61.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青年指导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

一、前言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所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又是对学生科研素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1]。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仅体现一个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还是衡量一个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2]。不同于其他教学环节,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将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高标准和高要求的本科教学质量,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3],需要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一般为16周课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4],并将科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以文本形式展现出来,最终经过专家评委们的评定,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一般为28学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指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及责任感密不可分[5]。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首要负责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与耐心,严格把控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6]。一般而言,本科生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本科阶段前七个学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自身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一个学术性课题[7]。经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要环节,高等校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8]。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评价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作为重要教学课程来评估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着重强调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本人作为郑州大学一名青年教师,在大力建设“一流”学科———绿色催化的同时,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河南省特色学科)为平台,与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交流合作,结合自身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经验,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逐一剖析,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一流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一步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剖析

近几年来,随着本科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量也日益增长。但是,毕业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缺乏必要的系统学术训练,科研理论素养偏低,教师指导不到位等因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尽人意。课题选择不当、方法使用不规范、乱编数据、结论无法重复验证等学术性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强化学术训练,建立全过程渐进式的指导模式等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水平、大学生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9]。(一)科研素养是基础。对于本科生来说,从大一开始,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研创新竞赛,加入一些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提前进入自己所感兴趣的老师的课题组,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实践训练,形成浓烈的科研氛围。除此之外,指导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资料搜集、科技论文写作,以及实验动手能力,开设相关课程,引导本科生学习和了解科研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理性的科研观念。要想将本科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复合型科研人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日积月累积淀的过程,所以只有从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内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外科研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使本科生得到充分的提高,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0]。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客体,结合前沿的研究热点丰富与拓展理论课教育内容,适当地加深理论课深度,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使本科生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科学思考的好习惯,这样的养成过程也是让本科生自主学习、实践、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素养的探索过程。此外,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高等教育要求的必修的实验课程外,学院也可以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开始引导学生接触简单的实验课题,这对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兴趣的激发以及科研素养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小,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所以沟通起来更为容易,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11]。(二)做好选题是关键。选题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众多环节的第一步,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对于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方向,同时结合相关工程背景而拟定的。在选题内容上,青年指导教师一方面需研读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12],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本领域学术前沿,考虑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13]。同时,在选题的难度上要因人而异,需要大致衡量学生的能力,以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圆满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以优异的学术结果来提高设计/论文质量,实现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14]。青年指导教师将选题大致确定后,可以将选题领域、自身的科研方向、对学生的要求等重要信息统一汇总,方便感兴趣的本科生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同时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探讨关键点,以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里应该加强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指导。例如郑大化工学院鼓励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实验室,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成绩优异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造力。结合本人的经验,首先与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面谈,使其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并由研究生带领进入课题组熟悉基本情况。起初,要加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指导教师的联系,定期讨论课题并交流经验,周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继续该课题,并作为日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同时,青年指导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特长[15]。待双方相互确定后,青年指导教师引领本科生和课题组的相应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组队,正式开展课题内容的研究。参与辅助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研究生需要经过青年指导教师的考核,保证该研究生具有足够的辅导能力和端正负责的态度[16],从而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指导模式。该指导模式无论在沟通方式上还是科研水平上,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工作节奏和有效的递进关系。青年指导教师针对本科生所研究课题进行大致思路分析之后,在研究生的带领下,本科生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对课题进行全面地认识,如相关文献的阅读,专业知识的储备,学术词语的解读,实验设备的使用等等。青年指导教师需要注意本科生的时间分配问题,可每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学习汇报,同时辅以现代网络通讯工具进行讨论,便于青年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交流[17]。对于这种指导模式,青年指导教师需要提醒大二、大三年级的本科生,以课程学习为主,课题研究为辅,以防本末倒置。对于本科生而言,提前接触课题不仅可以提前熟悉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一些简单的课题任务,为后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减轻负担,还可以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一个系统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18],这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和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19],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三)过程指导是保障。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时,青年指导教师可向学生强调该环节的每一个时间节点,规定好汇报总结的时间频率(例如每一周或两周汇报一次)和具体要求,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20],从而产生一定的时间紧迫感。对于已初步了解课题的学生,可以提高工作任务的难度,并逐步促使其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完成较复杂的课题任务。结合本人指导经验,对那些已得到课题数据的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更侧重思维方式的激发,进行较深入的数据整理并给出系统性分析结果。借助“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指导模式,由青年指导教师把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思路,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探究课题中的细节部分,如一些基础操作的传授和基础问题的解答等。为了保证学生能按照既定时间计划开展课题,青年指导教师需要求本科生每周当面给研究生汇报课题进展,每两周或每月当面给指导教师汇报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阶段性总结的好习惯和能力,而且还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完成更加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青年教师还应该端正自己的指导理念:要尽可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考虑,所以不可以直接授之以“鱼”,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做到“授之以渔”。相对于传授理论知识来说,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更加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之处,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国学生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过于强,所以青年指导教师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但是基于完成时间的影响一定要及时给予一定的方向引导,强调问题关键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做的课题理解得足够彻底[21],为以后的答辩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进步,逐渐探索和摸索出更加合适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方法。(四)重视撰写能力培养在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时,青年指导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其设计/论文的撰写,其质量将最终体现选题的合理性、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首先,指导教师和学生均需认真研读学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需要了解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规范要求,如字数、格式等。青年教师需要了解如何教学生撰写出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认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水平与规范性[22]。为了让日后继续深造的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生状态,青年指导教师需在学院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要求,让学生达到准硕士生的标准。其次,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效率,青年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可先列出设计/论文的提纲,再确定设计/论文的结构,最终对设计/论文进行润色。学生列出提纲需交给指导教师并得到认同后,再进行设计/论文的撰写。由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着重描述课题的研究结果和对数据的系统分析,所以青年指导教师还需要和学生进行讨论,提炼出核心数据,并总结出一定的结论,充分回答课题所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最后,针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体的语言规范问题,青年指导教师可从自身书写科技设计/论文的经验出发,提供基本要求,如语句的陈述方式、图表格式、参考文献的篇数和编排等。基于近年来不少违反学术规范与道德的科研造假、论文抄袭严重的案例,青年指导教师更应该给学生着重强调科学研究论文的规范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研理念和良好的科研素养。(五)严格把控答辩环节答辩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提供给了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毕业设计成果的舞台。通过半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从一开始的不甚了解,到已经形成自己一个大致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观点,并通过答辩的形式传递给他人[2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在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课题结果,还要求学生能将课题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结论有条理地陈述出来,并与答辩小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为此,青年指导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制作完成答辩PPT。该答辩PPT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课题展望以及致谢等。答辩PPT需要满足简洁、美观、大方且具有学术性等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在答辩过程中有逻辑地陈述整个课题内容,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预答辩,并给予指导和意见。通过预答辩,既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答辩流程,也可以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整个答辩过程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以便学生顺利通过答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任务。

三、保障方案

优秀的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对以后的科研开展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启蒙作用,所以说指导教师的选拔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在做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选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实验过程,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具体进度,修改毕业设计/论文,授予学生答辩技巧等任务。所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然而由于青年教师本身指导经验有限,教学阅历不足,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往往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为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保障体系。第一,学校要努力健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关于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规章制度。指导教师选定课题后,应制定指导手册,其中包括选定课题,选题难度,学生情况,规划完成进度表以及指导计划等主要核心内容,并应上交给院系,由院系专业人员审核,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反复斟酌并给予指导,若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指出并加以修正[24-25]。除此之外,为了毕业生能够按时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校方面也要组织督导组定时抽查,不但要对学生的课题完成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还要对导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第二,青年教师要多跟随老教师吸取经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执教能力有限,所以可以先作为助教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几次的指导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独立指导学生。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对于青年老师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26],不但可以向其他老师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指导技巧,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学习时间,而且也缩短了教学适应期。第三,建立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27-29]。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对于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的本科生和指导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嘉奖和鼓励;同样,对于疏于指导的老师和应付毕业设计/论文的本科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但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进而更有动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结语